城乡物流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分析(以亨运物流为案例)初稿

城乡物流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分析(以亨运物流为案例)初稿
城乡物流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分析(以亨运物流为案例)初稿

多业态物流融合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以亨运物流为案例

【摘要】城乡物流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顺畅物资流通渠道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湖北省十堰亨运集团物流有限公司城乡物流融合发展为案例,分析运营模式和路径。研究发现,亨运物流依托交通大底盘,采取客货、交邮、交商、交农融合等发展模式,以信息平台为纽带,以商品集约采购下乡和绿色生鲜农副产品进城双向运输为支撑,构建了十堰区域城乡物流服务体系。本研究通过亨运物流在城乡物流发展中的路径,分析、诠释大数据时代城乡物流网络重构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乡物流;融合发展;路径分析;亨运物流

一、研究缘起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城乡物流是我国现代物流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顺畅物资流通渠道的重要保障,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是构成供应链、价值链的载体和基础,已成为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加速器”。城乡物流一体化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城乡一体化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重要工作。湖北省十堰亨运集团物流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运物流”)是十堰区域城乡物流融合发展的先行者,其经验和模式对探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侵袭,亨运物流提出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托东风运量保主业,另一方面开拓城乡物流市场,以十堰市为中心,辐射200公里以内的县域市场,运作模式主要是通过客货联盟。此后,亨运物流不断深化城乡物流内涵。在业务运作上,先后与武汉百事可乐有限公司、武汉市可口可乐有限公司、湖北省邮政快递公司、十堰市寿康永乐公司等达成城际配送及县域业务配送。在城乡物流业务的运作上,走在前列,2015年被省交通运输厅列为农村物流试点企业,其运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在绩效评估上,亨运物流自推行城乡物流一体化后,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内外部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扩大了十堰农村地区物流服务覆盖范围,实现了区域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与省内外干线物流网络的有效衔接,构建了十堰区域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了十堰区域城乡经济的发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亨运物流在推进城乡物流过程中没有遇到障碍。相反,我们发现亨运物流在运作中存在动力与阻力博弈的局面。一方面,亨运物流在推进城乡物流上表现出高效与果断的推行力;另一方面,企业的体制、机制、资金、管理、新技术、人才等诸多关键环节都遇到难以突破的障碍。面对这种情况,亨运物流没有退缩,而是见招拆招。同时,研究发现亨运物流的推

进具备诸多的动力因素。这是亨运物流持续推进城乡物流的重要原因。本文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城乡物流一体化推进的外部及内部障碍;第二,分析亨运物流如何突破瓶颈,持续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第三,分析亨运物流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动力因素。基于对亨运物流在城乡物流发展中的路径分析,诠释大数据时代城乡物流网络重构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城乡二元化结构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

二、文献回顾

中国早在200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化解城乡二元化结构差距,时至今日,诸多文献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如: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白晋湘,2008,分析了湖南湘西建设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思路,提出了“乡村超市+城乡配送中心+城市生鲜便利店”的运营模式;非零起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战略路径探讨,王忠伟,2010年,分析了非零起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的战略流程,提出了战略实施路径和战略约束变量;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构建—以重庆市为例,秦星红,2011年,分析了重庆市城乡物流发展的特点和现状,提出重庆可以以生产加工企业为中心和以连锁经营方式为框架构建重庆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卢美丽,2012,分析了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框架模式

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周凌云,2013,分析了江苏城乡物流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二元”形态,设计出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一体化体系架构、建设重点和对策;城乡物流整合模式及其利润分配策略探析,李珊珊,2014,运用AHP方法及加权求和,提出促进城乡物流整合的政策建议。

以上成果分析了我国城乡物流的特点及建设思路,但少有深入具体案例剖析城乡物流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及模式。本研究以亨运物流为案例,分析其城乡物流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以此展示企业在推动城乡一体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外部及内部障碍

(一)外部障碍

十堰市地处鄂西北山区,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位于我国中西结合部,与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十堰市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十堰辖“三区四县一市”及“两个市政府派出机构区”(即:茅箭区、张湾区、郧阳区、郧西县、竹溪县、竹山县、房县、丹江口市和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下辖乡镇125个。近年来,随着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十堰城市物流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农村物流却相对发展缓慢,制约了区域城乡物流的发展:

一是农村物流企业的规模小、数量少、素质不高,辐射带动能力弱,资源整合能力有限,普遍存在“散、乱、差”现象。

二是农村物流设施设备缺乏。十堰市特色产品品种多,但与之相配套的仓储设施、专用运输、配送设备、信息平台普遍缺乏,特色产品大部分散存放、露天堆放、大袋装,靠人扛,且信息不畅,造成了农产品损耗较大,因而增加了生产、仓储、流通的成本,降低了生产、流通效率。

三是资源整合,联动发展不足。山区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企业、消费者之间利益相互分割,各自为阵,未形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导致资产利用率及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我保护和服务能力,难以建立农村物流标准体系及联动发展机制。

四是缺乏物流意识。农村物流是一种新型业态,但山区不少干部群众仍然沿用传统观念去抓农业,重生产、轻流通、重建设、轻管理,关注、思考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人不多。目前,绝大多数农民还是采用直接将农产品售给农贩,或是路边摆摊的方式。只有极少数农民联系超市、酒店等大客户,进行定点定时配送。这样导致农民获利微小,“增产不增收”,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五是地域制约。十堰市所辖区域大部分为山区,山区面广、线长、点多、人员及货物不集中,导致从市延伸至县、县延伸至乡镇、村的物流成本较大,收益慢且少,运营面临困难较多。

(二)内部障碍

湖北省十堰亨运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亨运集团下属物流专业子公司。始建于1966年,迄今已有49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家传统的货运企业。现有员工570余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0人,已取得国家3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资质,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目前拥有各类营运货车350余台,仓储库房25000㎡,快递集中分拣中心2500㎡,货物分拣平台2800㎡,信息服务场所500㎡,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网点27个。其服务范围主要以服务十堰市汽车制造业、商贸物流、城乡物流等特色产业为基础,以物流信息平台为依托,以货物集散、国内干线运输、快递分拣、仓储、配送、中转、客户服务及信息服务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为一体。亨运物流在推进十堰区域城乡物流过程中,先后完成了三步走。第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布局网点;第二步,优化运作流程,提高运作的质量和效益;第三步,积累大数据,培育电商骨干,优化产业链。亨运物流虽然走过来了,但每走一步都蕴含着诸多的矛盾和艰辛。

1、大投入与小收益之间的矛盾

亨运物流为加快城乡物流发展,制定了“构筑农产品及日用品城乡流通渠道,让农家店买卖更便利,让农村土特产不愁销”的经营目标。并结合十堰区域农村物流发展及运作实际,以自建或合作形式建设了27个乡镇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开通了十堰城区至竹山县、竹溪县、房县、神龙架、郧阳区、郧西县、丹江口市货运班车专线,覆盖县、乡、镇、村农村物流配送网点67个,投入配送车50台,同时投资600万元资金购置了一套自动

化的快递分拣线,建设了2500㎡快递集中分拣中心及农村物流城乡配送货物集散中心,升级了华昌信息管理系统、5.0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满足十堰区域城乡物流发展的需要。据介绍,亨运物流2012年—2014年在城乡物流项目上的投入已达2000万元。大投入应该带来大回报,但近2年的运作,使亨运物流举步维艰,受成本持续增加、货物流量和流向不匹配及市场需求疲软等诸多因素影响,亨运物流运营收益慢且小,导致经营遭遇发展瓶颈。

2、老观念与新思维之间的矛盾

亨运物流在城乡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老观念与新思维博弈的现象。一方面,十堰区域城乡物流的大投入未能在短期内见效,导致绝大多数员工对该项目产生质疑,不理解和消极怠工;另一方面,具有新思维观念的员工不断的优化运作流程,提高运作的质量和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观念,力推公司发展电商交易。一场老观念与新思维的博弈在项目运作过程中悄然展开。

3、老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矛盾

亨运物流运作城乡物流初期,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装备应用较少,服务质量和效益普遍较低。面对一系列的问题,求稳派对新技术不屑一顾,认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存在的问题,故不提倡购置新设备;激进派全力推进公司购置新设备,以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

四、运营模式和动力

亨运物流在发展城乡物流的过程中具备一系列动力因素,虽然运作过程中不断遇到规模、资金、管理、技术等障碍,但亨运物流通过多业态融合,仍将城乡物流持续向前推进。

(一)运营模式

选择农家集散点,开通定时货运线,吸引快递进圈子,研究流通大数据,设计交易新机制,培育网络业务员,引入金融新手段,整合配送大市场,拓展集采大舞台,掘金生鲜大资源,依托交通大底盘,构筑三农大平台。

1、选择农家集散点

城乡物流运作初期,亨运物流公司成立了城乡物流市场调查小组,根据业务拓展原则进行市场调查及农家集散点的选择。下行货源(城市—农村),以国道、省道及县道沿线乡镇为主线,以县城关批发商、经销商为中心,拓展人口密集、货运资源丰富的乡镇。出山返程货源,以沿线乡镇的农副土特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为主。县、乡镇合作伙伴寻找:一是有物流运作经验者优先;二是有10~50㎡左右的门店;三是门店老板年龄在20~45岁之间。通过对十堰城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具有一定规模的酒店、区域农产品销售点,丹江口市、竹山县、竹溪县、房县、郧西县、郧阳区的县、乡镇农家小卖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半年的市场调查,亨运物流收集了大

量的终端客户信息,经亨运物流城乡物流数据中心对信息进行集中汇总和综合分析,最终携手三千余家城区、县、乡镇农家小卖铺,并与其签订合作合同。农家合作伙伴的选择,一方面亨运物流公司为农家点提供门到门运输、配送及代收货款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城区、县、乡镇农家集散点为亨运物流公司揽收返程货物及做“最后一公里”配送。交农融合实现了互惠双赢,对于农家小卖铺来说,提高了他们的利润增长点,而对于亨运物流公司来说,拓展了货源,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2、开通定时货运线

亨运物流公司以许家棚物流园作为农村物流聚集点,以货运班车作为城乡物流配送的纽带,以城乡物流网点作为支撑点,加快城乡货物快速对流。近年来,亨运物流公司通过自建、租赁、合作等形式在十堰区域各县、乡镇建立了物流服务网点,投入配送车,采取定时、定点、定线、定人、定车的货物配送方式,开通货运班线7条,分别是襄阳—十堰(辐射城区)、十堰—竹山县(辐射城关、双台、溢水、麻家渡、宝丰、得胜、三台)、十堰—竹溪县(辐射城关、水坪、中峰、蒋家堰、县河)、十堰—郧西县(辐射城关、观音、土门、河夹)、十堰—房县(辐射城关、土城、窑怀、化龙、军店)、十堰—郧阳区(辐射城关、柳陂、茶店、青曲)、十堰—丹江口市(辐射六里坪镇、武当山、丁家营镇、三官殿、浪河镇、土关垭镇、习家店镇、蒿坪镇、石

鼓镇、凉水河镇)。每天早上5点发车,以十堰市为中心,以各县、乡镇网点为中转站,“村村通”面包车为“最后一公里”服务车,配送至商户及农户(亨运物流公司已与竹山城乡公交客运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战略合作协议,目前竹山县门到门服务量已达90%)。

农户少量的土特产品外运,由村村通面包车带货至亨运物流在乡镇客运站建的网点上集中通过货运班线车运输至十堰,在十堰城乡物流仓库集中分拣后,再进行市内配送或由公司干线车运输至全国各地,需要整车配送的由服务网点通知亨运物流城乡数据中心,由数据中心开具车辆需求计划告知车辆调度,调度统筹安排车辆装货。亨运物流城乡物流服务体系可覆盖十堰区域27个乡镇,200余个行政村。客货融合构建了十堰区域城乡物流综合配送网。

3、吸引快递进圈子

亨运物流公司借助十堰市许家棚物流园的集散优势,投资新建了占地2500平米的快递集中分拣中心,并组建了专业化分拣及配送队伍,亨运物流通过内引外联,吸纳和引进10余家快递企业进驻园区,快递企业只需进行快件揽收,中间货物分拣、装卸、配送环节由亨运物流运作,交邮融合促进了物流运输及快递产业链的一体化整合,带动了区域内城市配送、商贸物流和农村物流的发展。

4、研究流通大数据

亨运物流以大交通、大物流辐射小节点,以城乡物流数据中心为信息中枢,互联客户端、各县、乡镇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基地,该数据中心实现了三大功能:一是对十堰区域城乡物流各网点的货源数据、发货数据、到货数据、代收货款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收集、整理和分析;二是对园区及十堰区域各网点作业现场进行监控,实现县乡网点可视化管理;三是对十堰区域农副土特产品进行线上交易。亨运物流城乡数据中心通过对各项流通数据的跟踪,优化了运行环节,确保了公司货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的统一与畅通。为后期进行城乡物流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

5、设计交易新机制

为明确企业与合作网点的利益分配比例,亨运物流规定所有运至县、乡镇、村网点的货物,网点人员负责配送,亨运物流公司按运价的15%给予网点提比,网点人员揽收返程货物,亨运物流公司按运价的50%给予网点提比。此举极大地提高了网点运作人员的积极性。

6、培育网络业务员

亨运物流城乡物流业务运作初期,亨运物流组织不同岗位人员参加电子商务培训及各项技能培训,通过培训电商骨干人才,为亨运物流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十堰区域农副产品网上交易储备了力量。

7、引入金融新手段

亨运物流与十堰农商行联手开发“亨运物流惠农信用卡”,商户可刷卡支付货款及运费。交商融合解决了商户短期内资金周转不畅的问题,同时也确保了物流运费资金安全。

8、整合配送大市场

在城市—农村下行货源组织上,亨运物流公司与武汉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湖北十堰移动公司、十堰市寿康永乐有限公司、十堰市新合作有限公司、湖北省邮政速递物流十堰分公司、十堰申通快递服务有限公司、中通快递十堰公司、武汉市大道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卓尔宝沃勤冷链物流公司、北京市京展望物流有限公司、乡镇小卖部等10余家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合作,为其百事可乐饮料、移动设备及赠品、生活物资、快递、零担货物、农资及百货提供干线运输、仓储、货物分拣、城乡物流配送、商品集约采购、代收货款等服务。

在农村—城市上行货源组织上,亨运物流公司与十堰市武当山珍系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为特色农副产品、鲜活水产品、生鲜蔬菜、零担货物、再生资源回收等货物提供长途冷链运输、仓储、装卸、配送(从田间地头至十堰市内各大院校食堂、医院食堂、酒店、工厂食堂的生鲜蔬菜配送)、代购代销等服务。

亨运物流公司通过整合上、下往返货运资源的运输,形成了城市物流节点或平台、农村节点和网络之间的双向物流通道。以“双向高效、货源丰富、服务便利”,实现了城乡物流一体化配

送体系。

9、拓展集采大舞台

当前,县乡小卖铺的经营特点是铺面小、进货量少、进货频次高、物流成本高、到货时效差,货损风险高。亨运物流公司通过大数据的积累,获得各个小卖铺进货渠道、商品种类、进货频次、进货数量、采购金额等数据。亨运物流针对获得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计划订单,与生产厂家和区域代理商沟通,通过亨运物流的经营团队、网点、数据中心和县乡货运班车,为众多县乡小卖铺提供商品集约化采购、信息、运输和送货上门等供应链服务。亨运物流通过整合县乡小卖铺的零售资源,优化采购模式、物流模式、金融模式,形成一站式采购,多批次配送的集约化发展之路,使生产商、代理商、物流商、县乡小卖铺多方受益。商品集约采购,对于生产商、代理商来讲,根据订单生产,降低了生产风险,生产量安全可控;对于物流商来讲,集约化采购配送,提升了城市—农村车辆的实载率和使用率;对于县乡小卖铺来讲,集约化采购物流,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确保货物安全和运输时效。

10、掘金生鲜大资源

目前,食品安全已经从老百姓的需求提升到国家民生层面,消费者对食物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不断下降,对生鲜食品安全越来越引起消费者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亨运物流通过互联网+农村物流+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基地,以直采专供形式,形成集农产品采购、销售、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生态农产品到餐桌的供应链服务,打造十堰市生态农产品线上、线下运作品牌。亨运物流根据大数据分析以消费订单指导农业生产,直接控制供应端的采购,利用网站平台实现向消费者的销售,最后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将产品送达消费者。对比传统的农贸市场渠道,生鲜经营模式能实现“众多农户—生鲜电商—众多消费者”的“从产地到餐桌”的直线模式。此举减少了生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确保了生鲜产品的新鲜度,将原生态、无公害、高营养的绿色农产品配送至顾客家中,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

11、依托交通大底盘

亨运物流公司立足十堰,以汽车配件运输为主业,城乡配送为特色,第三方物流集聚和物流资源整合为支撑,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发展为核心,推进农村物流集约运营新常态。亨运物流公司充分利用亨运集团的客运优势(遍及全国20余省市的长途运输及村村通客运站点)及自身的跨省货运班线优势,建立了区域专线联动和物流综合配送网。小件及限时货物,通过亨运集团的客运车辆定时、定点配送至亨运物流建立的县、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点。整车及大件物资,通过亨运物流的货运班车直接送达县级农村物流配送点,同时装载返程货物配送至亨运物流公司仓库。亨运物流城乡配送项目组根据货物流向进行区域配送和跨省运输,确保小件、限时及整车货物的时效性和安

全性。

12、构筑三农大平台

服务“三农”就是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使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亨运物流在推进城乡物流融合发展过程中,与十堰市武当山珍系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展开积极的合作,采取龙头企业引导+农户+技术+基地+物流+互联网的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构建“生产、收购、物流、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的利益连接机制。

据统计,亨运物流城乡一体化运作以来,为邮政快递、商贸流通企业、乡镇网点、供销系统专业合作社等合作伙伴节约成本180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500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3800人。亨运物流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一方面促进了十堰区域现代化农业建设;另一方面繁荣了当地农村经济,拉动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富裕指数,有效构筑了服务三农大平台。

(二)发展动力

亨运物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诸多障碍,但仍可以推进,其原因还在于具备一系列持续推进的发展动力。

1、国家政策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2012年6月,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出台了《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扶贫规划(2011—2020年)》;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2015

年2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国家邮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使亨运物流公司看到了希望。

2、地方政府重视是推动发展的引擎

十堰出台了《十堰市物流发展规划(2013—2020)》,着力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市交通运输局迅速贯彻落实,出台《关于交通运输推进现代物流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市交通物流特别是农村物流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十堰市在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上,重点建设了以茶叶、柑桔、核桃、魔芋、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全市特色产业基地万亩以上的乡(镇)达72个,为全市70%。已建成21个国家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研发制定省级标准13项,建设标准化基地60多万亩。2014年11月,十堰在全国率先启动“一县一品”科技扶贫对接活动,提高十堰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目前,十堰“一县一品”特色基地超过500万亩,产业综合效益达350亿元。

3、十堰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城乡物流发展的基础

十堰是鄂、豫、陕、渝重要的农副土特产品集散地,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50多种矿产资源,茶叶、食用菌等资源丰富,药材2700种,潜在价值可达4000亿元。近年来,十堰市经济发展迅速,年产值超过488亿元,湖北邻省每

年进入十堰五县二市的货物约有3300万吨,特产运出约为2400万吨。农产品物流目前是十堰市特色农业服务项目,十堰市农产品物流当前仍为传统的农产品运输物流,将来必将提供增值服务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农业仍然是十堰市重要的产业,将产生强劲的农产品物流需求,可以预见,将来十堰市农产品物流的市场是十分广阔的。

4、农村物流市场前景是推动城乡物流发展的源动力

当前,农村物流是一个超级大市场,4亿人已经成为网购人群,最大的10亿人群在农村,这10亿中至少具备7亿人口的市场开发价值。再加上,国家对农村物流的支持政策及亨运物流的运作模式,发展城乡物流将前景广阔。

5、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为城乡物流业带来巨大商机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据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末,十堰市常住人口337.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4万人,城镇化率达51.6%。未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加,货物流通量势必大幅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巨大的商机将有力地推动十堰物流业转型升级。

五、融合发展的路径与结论

亨运物流案例展示了在龙头企业引领下,城乡物流一体化对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及发展过程的复杂局面。亨运物流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主要是通过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政策支持、试点先行及有效的融合发展模式(客货联动、交邮共建、交商合作、交农携手、同行联手)建立了十堰区域城乡连接通道及物流一体化服务体系。由于城乡物流具有相似的体制和障碍,可以预测亨运物流的发展路径在中国其他地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白晋湘.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65

2. 王忠伟,章雪岩,非零起点的城乡物流一体化战略路径探讨.商业时代, 2010(17)::25~26

3. 秦星红,魏光兴,周靖,城乡统筹双向物流体系构建—以重庆市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3期

4. 卢美丽.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12年第四期

5. 周凌云.面向城乡双向流通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 现代管理科学,2013年第七期

6. 李珊珊,郭健全,城乡物流整合模式及其利润分配策略探析.商业时代,2014年第四期。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管理

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管理 行政执法大队2015年预算情况公开 一、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安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2013]24号文件和安文[2010]32号文件精神,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赋予示范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职责如下: (一)、行使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 (二)、行使规划管理公建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三)、行使市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四)、行使城市绿化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五)、行使环境保护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生活噪音污染、建筑施工噪音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的行政处罚权,对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它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行政处罚权,对在人口集中地区焚烧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物质的行政处罚权; (六)、行使工商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规

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七)、行使本辖区违法设置户外广告的查处,负责本辖区所有匾牌字号的管理和查处; (八)、负责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倾倒、运输、中转、回填、消纳、利用等管理工作;负责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核准和费用征收工作;行使辖区内涉及建筑垃圾领域的所有违法、违章行政处罚权; (九)、负责辖区内非机动车停车场的审批和管理; (十)、负责辖区内对保洁责任单位的督导考核工作; (十一)、完成示范区政府赋予的其他任务。 示范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于2013年2月成立,大队现有干部职工27人(现关系还在原单位新东产业集聚区),内设机构有办公室、综合执法中队和环境卫生管理处。下设机构有白璧执法中队、高庄执法中队、崇义执法中队。 二、预算情况说明: 财政拨款支出总数为43.5万元。其中办公费14120元,印刷费10000元,邮电费5760元,差旅费2000元,维修(护)费1000元,培训费6740元,福利费2880元,公车运行维护费162000元,拆迁劳务费和租赁费(专项)80000元,招聘临时工工资(专项)150000元。 三、“三公”经费支出情况 示范区行政执法大队,“三公经费”2015年预算总数为

【精品】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篇一 标题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一、选题范围 在具体的案例或者某一类型的案例做分析报告。 二、报告内容 所有报告均应为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案由 即对案例提供内容的高度概括, 2.案情 案情材料应当事实完整、要素齐备、行文简洁、层次清晰、,涉及个人隐私的,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不得使用与案件原始材料相同的当事人名称、地名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内容(案件原始材料应当附随报告提交,并注明案件来源或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 3.案件焦点 应当根据案情归纳、提炼、列举出案件焦点所在,如本案焦点在于:1.关于合同的效力问题;关于合同的履行方式

问题等。 4.争议与分歧意见 从学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提炼出法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应当至少具有两种以上的观点、主张或意见,并清晰、明了地叙明各自的理由及其依据。 5.研究结论 应当明确表作者对于案件性质或其处理意见的观点和看法,并从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两方面详细阐明其理由和依据,使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案例本身,或者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有益帮助,或者提出理论上需要深化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材料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a) 其中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 ii. 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本行业情况,本公司概况) 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包括公司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iii. 公司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与相关文献理论(即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现拟采取解决措施) iv. v.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加快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思考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实践中,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问题也凸显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 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阐述,但总体感觉深度不够,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够清晰,很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这些误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发端于19世纪中上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由于工业化引起的人口自发迁移到城市,是由工业“积聚效应”引起的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的人口集中过程。城市化是工业化和产业分工的结果。而城乡一体化是指统筹城乡这两个系统的经济社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不是忽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和经济基础上的区别,盲目地把农民转非变为市民,把农村变为城市,不是简单地提高了“城市化率”就代表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这种认识不仅曲解了城市化,更

曲解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会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简单地等同于城乡一体化。 误区二:城乡一体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纵观当前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措施、报道,认为城乡一体化就是简单的城市反哺农村,在物质和资金上给农村大力支持,帮助农村修路盖楼,解决农民子女教育、生活、出行等就是在搞城乡一体化,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措施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文件、措施,这显然是片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建设新农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城乡一体化包涵新农村建设,是整体和局部。城乡一体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也必然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得好,必定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城乡一体化是更高层面更大范畴的旨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而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是“乡”,基本不包括“城”,主要是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要低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应该把重点放在“乡”,应该通过提升“乡”的地位、作用,逐步打破分割壁垒,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分工优化,协调发展,而不能用新农村建设代替城乡一体化。 误区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这个观点主要体现为

农村物流现状分析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备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和根本。我国对农村物流的发展给与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强调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物流产业,要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 解决农村物流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工作,是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物流成本、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但是在农产品供应链上,处在供应链上游的农村,农产品无人问津、低价出售,供应链下游的城市农产品价格虚高,这种现状致使农业生产收入微薄,丧失生产积极性,城市农产品价格虚高。 我区农村物流发展现状 1、我区农村物流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农户分散生产经营还是农村主要经营方式。无论是农户的自我服务能力,还是当地农村的集体经济组织,都处于比较涣散和落后的阶段,功能相当薄弱。新的合作经济组织也还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类专业化知道都还处于萌芽阶段,远不能满足农村物流的实际需要。农产品大多数还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产品超市、连锁店、生鲜食品加工配送中心等进行周转,几乎没有十分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结点,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就更没有了。物流标准化的运作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协调性差,依然还在传统体制的框架中进行。另外,农业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滞后,同样也是制约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的因素之一。 2、物流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低。 农村的信息网络落后,缺乏有效的信息向导,虽然涉农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络,但从总体上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远不够健全缺乏快捷、灵敏、安全、可靠的信息服务。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而且农村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标准的信息队伍,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无法真正到达农业生产者,农业物流的流向、流动都有很大的盲目性。 3、宏观调控和物流政策尚不到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缺失,很多地方甚至还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 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农村新社区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11-02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骆敏,李伟娟,沈琴 (浙江绍兴县委党校,浙江绍兴312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不断健全,面貌日新月异,但与城市相比,人居环境建设整体还显落后,不少地方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围绕“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也就成为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 一、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目前,国内许多发达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信息化与工业化开始深度融合互动,真正的职业农民已经很少,更多农民从事的是非农产业。事实上,中国的小农经济正在走向历史的终点。 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只有加快城市化,减少农民,把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去从事非农产业,才能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由此可见,不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还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都无法回避城乡一体化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同样必须正视这一宏观背景。 美丽乡村建设最早源于浙江湖州安吉。从2008年初开始,安吉县开展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用十年左右时间,把全县18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处处和谐”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构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2010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推广安吉经验,提出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由此上升为全省性的战略决策。 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指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具体包括四个层面的“美”: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客观地说,对于安吉这样一个山区县而言,地广人稀,山多人少,本身具有良好的生态禀赋,在打造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的基础上,建设美丽乡村,更多的是要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增添生活美、社会美的因素。 但是,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一刀切”,要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因地制宜,充分体现时代的气息和自身的特色。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不可能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要顾及城乡统筹这一时代要求,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二、农村新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农村新社区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新社区相对于传统农村社区而言, 11 ··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1952.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初探 ——以渭南市华县为例 邵帅郝晋伟 摘要:在分析总结现有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渭南市华县的规划案例,从产业发展、城乡设施配套、城乡居民点体系重构、城乡空间管制、完善保障机制等几方面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县域城乡一体化规划,关键问题,华县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并引发了愈来愈多的深层次结构矛盾。为破解城乡差距不断扩大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城乡一体化”一时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并相应地出现了“城乡一体化规划”这一新的规划形式,在促进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内涵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既有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往往偏离了“统筹城乡”这一基本命题,成为类似于城镇体系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形式,并未实现创设这种规划形式的初衷,受到较大质疑。 城乡一体化思想源于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的有机融合,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也认为,城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城乡需要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乡村城市化”这一理念最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首次提出。恩格斯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他指出,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工人和农民之间阶级差别及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等的消失,就是城乡融合。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具体的城乡发展的特征和结构上存在差别,但都有向城乡融合逼近的趋势。[1] 国内对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规模研究主要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200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新的城乡规划法要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更具有研究意义。城乡规划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用不同理论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建议。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来看,有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从研究范围来看,从宏观的省域范围到微观的村域范围均有涉及;从研究的区域来看,东西部地区均有涉及,但东部地区研究较为深入;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为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及实践(赵钢等[2],2009;袁奇峰等[3],2009;胡滨等[4],2009;扈万泰等[5],2010;杨德智等[6],2010;舒沐晖等[7],2010;马璇等[8],2011;黄闯[9],2011),城乡统筹发展的定量评价指标(陈国生[10],2009;马和等[11],2009;谢晖等[12],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讲稿)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大家好,我们这一讲的题目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该专题的准备和制作过程中,具体分工如下: 现在我们有一种不太准确的提法,城乡一体化,把“发展”两个字去掉,这就容易引起很多误解,像城、乡两者能不能够一体化?不能够一体化,我们讲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了统筹城乡,统筹城乡发展。就这个问题,我想分四个大的方面来谈。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 (一)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一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到底是什么。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最近这几年在社会各个方面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最现实的背景,是我们当前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严重地扭曲了城乡关系,所以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但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什么是“二元”结构?所谓“二元”结构讲的是在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体系中,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同时并存着比较发达的城市工业和相对落后的农村农业。 从历史上来看,我国本来就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别,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是想打破这样一种城乡“二元”结构,但很多制度、很多的政策措施恰恰不是有助于消除这一种“二元”结构,像我们的户籍制度等等,恰恰相反,反而强化和固化了这样一种“二元”结构,使城乡隔绝状态得到制度化和固化。即使到现在,包括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没有被彻底地打破。 (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强化和固化,它产生了很多的消极影响,一些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呢?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城乡不平等交换的长期存在,这是造成今天城乡之间巨大差距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为了加快工业化,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这些工业化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的,我们既没有自身的积累,也很难从国外借钱,怎么办?我们搞了一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从农民那里把农产品买过来,像农村销售的工业品,价格是高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我们从1949年或1950年,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就达到八千个亿左右,我们现在讨论“三农”问题,其症结和根源正是这样一种长期形成和不断强化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 第二个消极影响,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脱节。本来工业化和城镇化、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但我国在城乡隔绝的状态下面,虽然城市工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工业化在快速推进,但并没有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向非农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种

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班级:12级农经 学号:83120438 姓名:陈艳真

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村物流是一个相对于城市物流(Urban Logistics)的概念,它是指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其他经济活动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及其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作为连接供需的纽带,农村物流将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市场化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 从全国范围看,农业生产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制约瓶颈莫过于“农产品物流”了。农产品的生产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但如果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就会造成“谷贱伤农”。事实上,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其损失足可以供给两亿人的生活。 随着城镇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在安全性、新鲜度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特点,以及产、销地的相对分散,加之,我国农产品采后加工技术相对薄弱,对农产品物流的要求比较高。 1.农村物流条件差,农村物流发展缓慢。 农村现有的物流条件远不具备现代要求,这意味着它满足不了质的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这个链条中,运输

环节的不足,导致这个链条变得较为脆弱,极大地制约了实物流、资金流乃至信息流的流动,出现了“肠梗阻”现象。农村迫切需要完善的产品服务,包括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信息服务,包括科技普及知识(信函、宣传材料、交易信息等)的传播以及其他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这些都要求建立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农村物流体系。所以,农产品物流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瓶颈。另外,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村税费改革使得农民受益很大,但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市场相对城市市场发展滞后,这必然使得农村物流供给及需求水平低,物流业发展缓慢。同时,农村物流发展缓慢还与广大农村地区物流意识差、物流知识薄弱、对物流重视不够有着直接关系。 2、农产品运输、保存困难多,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 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生物属性,容易腐烂变质。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产品的自然属性对其运输、包装、加工等提出了特殊的也是更高的要求,经营农产品物流风险较大。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易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农村物流的经营充满困难。由于物流服务体系不健全,出售初级产品是农民与市场连结的主要方式,这种连结方式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直接增加农产品的市场风险,间接地降低了农民收入。只有完善中国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针对性和加工的层次性,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农产品能够直接高效地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减少社会物流中的重复劳动,才可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发表时间:2016-11-18T15:04:17.0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7期作者:闫晖[导读] 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 河南省三门峡市规划勘测设计院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000摘要: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宏观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局限于乡村的自我完善,而是应当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农村新社区成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农村新社区引言城镇化的推进在为城市带来巨大资源财富的同时,也拉大了城乡差距。这就意味着我国不得不面对如何平衡城乡建设环境差距这一难题,开始着手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工作。与此同时,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经验也使得我国具备了着手乡村建设工作的执行能力和财政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乡村”等口号式的建设目标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城乡差距似乎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下迅速缩小,乡村居民的生活面貌似乎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建设思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但是,各地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改善乡村居住条件、完善乡村公共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乡村真正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历史空间形态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 1、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顺应城乡一体化的历史趋势 1.1城乡一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以渔猎社会为起点,逐步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发展。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农民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在工业社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农业的地位不断下降,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兴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农民的数量不断减少,影响力不断减弱,最后作为一个完整的阶级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工人的数量持续减少,工业的主导地位将慢慢让位于服务业。 1.2城乡一体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由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城乡二元结构。通过牺牲农业支援工业,牺牲农村支援城市,城乡之间不论是在居民收入,还是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都形成了极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严重影响着经济效率的提升和社会活力的迸发,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农村的分散性,在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投入,以及建设类似于城市的庞大服务系统,显然不具有现实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土地资源短缺,报酬递减,不可能依靠农业的发展实现农民的增收致富。 2、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同质化之辨 2.1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指的是城乡同步发展,城市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乡村亦应当有同样的进步和提升。简言之,城乡是一个整体,没有偏重,共同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本质涵义包括3个方面:城乡政策的平等、城乡产业的互补及城乡居民公民待遇一致。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品质的一致而不是城乡意识形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完全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正确路径,对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平衡和协同具有积极的意义。承认和尊重城乡间的差异性,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在于保护和尊重城乡的差异性,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提升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2.2城乡同质化。所谓城乡同质化,是指城乡无差别发展,村民即市民,以城市的标准衡量乡村,使乡村与城市在景观风貌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趋同化。城乡同质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从根本上使乡村彻底消失。城乡同质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平等发展;而城乡同质化是利用城市的优越性消灭乡村,这是一种错误的发展模式。部分地方政府和机构甚至将城乡同质化作为其城乡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推行城乡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均等化,完全忽视乡村地区的实际诉求。这是由于当前政府管理部门、规划编制部门及城乡建设部门对乡村没有正确认识导致的。以建设城市的方式进行乡村建设的做法,忽视了乡村的文化内涵,违背了乡村发展的历史规律。 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建设新型乡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农村社区化为导向,通过行政村整合,在空间上重新规划,优化功能布局。要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和农民住房改建,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经营发展。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努力推动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2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础,培育良好生态品质。与城市相比,乡村的优势在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尊重这种自然之美,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因此,在逐步渗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要通过生态修复、改良和保护等措施,全面营造农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充分彰显乡村美丽的田园风光,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为此,在发展农村经济时,重点要推动乡村工业转型升级,同时要通过对化肥、农药的减量和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以“青山、碧水、野趣”为特色、集“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经济,精心打造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3.3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突出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还可以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试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1、城乡一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目的、意义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从而产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而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厉以林认为:城乡一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工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工作或经营企业。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

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的过程。总之,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一体化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十分突出。但是,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 一、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 1949年以来,结合自身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土地绑在一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二元化开始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化三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化,而后随着工业发展的快速推进,导致了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加剧了城乡不协调发展。 二、1979年—1989年城乡一体化起步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阶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成功案例分析

PPP项目成功案例择抄 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案例分析 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选定的运用PPP模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的六个典型案例简介,我们对六个案例做系列的基本情况梳理并对其中存量盘活的方式做重点关注。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PPP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城市排水污水一体化运营管理,有效盘活铜陵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存量资产约7.88亿元,实现政府、投资方、城市居民的共赢,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质提效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基本内容。该项目是指将包括市新民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日)相关实物资产、11座城市排涝泵站、城市污水提升泵站9座(含狼尾湖泵站)、总长约290公里道路排水管(渠)及总长约206公里主城区污水管网在内的污水处理厂厂网一体、排涝泵站站网一体的资产“打包”对社会投资人转让,转让项目总资产约为78203.74万元(资产评估价)。还包含新建规划中的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及配套设施,其他在特许经营期内需建设的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考虑到为有效降低特许经营期初的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本项目特许经营期限为30年。 (二)资产转让程序。本项目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在经省国资委确定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产权交易。

(三)资产转让款的使用安排。资产转让价款应优先安排支付下述款项:1.原资产产权所属公司剥离的债务;2.职工安置费用(如有);3.城市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4.污水处理及排水设施等购买服务费。 (四)项目公司情况。项目公司名称: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金26804万元。铜陵首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将《特许经营协议》项下项目收费权(即购买服务费应收账款)质押给工商银行进行融资。 二、项目运作模式 根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对铜陵市城市排水一体化项目整体招商的要求,本项目采用TOT模式进行运作。由于本项目一方面应符合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要求,另一方面还应符合国家关于公用设施产业化特许经营政策的有关规定,所以本项目在实施中需要将已建设施的资产产权转让和授予特许经营权同步进行,具体运作模式为:

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物流活动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生产共生共长, 源远流长。可以说, 永不停息的物流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保障, 是经济社会的动脉系统, 是社会生产过程连续进行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但物流学是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因为它只有60多年的历史。物流学的产生和发展, 使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认识到了除资源和人力之外可以到来利润的第三个源泉,称为第三利润源。 一、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 近些年, 中国物流行业快速发展, 国务院更是在 2009年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并把物流业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由此,物流业也称为了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如今,物流这个朝阳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中国物流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物流一词还未出世之前, 中国的物流活动是一直存在的, 只是没有物流的概念, 更没有系统管理物流活动的思想和机制, 各要素都是以单个活动分别进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计划体制。由国家来组织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多数产品的生产, 特别关注的是增加产品的数量,以保证人民的基本需求。 20世纪 70年代末,流通企业开始组建储运公司,从商品经营机构分离出来。这个时期我们称为储运时代。 此后,一直到 1979年我国才开始使用物流一词。 1979年 6月,我国物资工作者代表团赴日本参加第三届国际物流会议, 回国后在考察报告中第一次引用和使用物流这一述语, 并介绍了日本物流的发展情况。中国也开始对物流进行理论研究, 而且是以探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活动为主, 对其他领域的物流涉及却很少。这段摸着

石头过河的时期, 对以后的中国物流的崛起打下了基础。到 1989年 4月,第八届国际物流会议在北京召开,物流一词的使用在中国日益普遍。 90年代中期,现代物流才在中国真正的崛起。 1994年广州宝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本土第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诞生, 拉开了现代物流组织的序幕。另外, 香港和记黄埔开始投资建设和经营珠三角地区的港口。与此同时, 一些政府开始制定本地物流规划, 出台发展物流的政策措施,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业整合物流资源、引进和开发物流技术等。 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可以说是中国物流业历史发展的一次飞跃。它的成立表明中国物流作为一个行业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物流行业是由物流企业组成的, 是物流企业的联合体, 物流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企业大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改变了中国企业格局。并在这年,中国加入 WTO ,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大量的外资开始进驻中国市场,而外资进入对中国物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科尔尼、摩根士丹利等等,他们进入中国,对中国的物流市场、物流现状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数据和分析。联邦快递、联合包裹、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等等进入中国。 这些都为中国的物流发展引进的大量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 帮助我们引进了资金和人才。 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现代物流业写进我们的五年计划,专门有一节叫“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这么一段文字明确了中国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把物流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放到第一位。而 2009年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更是把促进物流业发展纳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为物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政府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417462279.html,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探讨 作者:卢希峰 来源:《中国经贸》2017年第05期 【摘要】城乡一体化作为我国社会重要的发展战略内容,为我国乡村发展与建设指明了 方向。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作为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其优化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与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规划;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我国未来发展工程中,应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型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促进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并有效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新型社会发展体系。为迎合我国政策发展要求,顺应时代变化,我镇在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对乡村规划建设进行了监督与管理,以期促进我镇城乡统筹的优化发展。 二、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主动参与性 农民作为乡村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优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农民群体的理解与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对此,相关部门在进行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时,首先应从农民角度出发,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优化农村发展为主要目标,并积极提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保证乡村规划所指定的规章制度与农民群体观念的有效结合,从而实现乡村规划对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满足。其次,通过利用一定的宣传与教育手段,转变农民陈旧而固守的生产、生活观念,强化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重要性的理解,从而提升农民对政府工作的认同与支持,促进农民对乡村规划建设的主动参与性。例如,政府与相关部门通过绘制乡村规划蓝图、组织农民群众参观具有代表性的新乡村规划建设、建立示范村等形式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激发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性,营造良好乡村规划建与管理氛围。 三、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线设施 乡村规划管线基础设施(包括水、电、通信网络等)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也是关键内容,对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因此,乡村规划建设与监管部门应加强自身对乡村管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并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规划方案。例如,对于水网建设,应保障闸阀设置的合理性,需保证总闸阀数量,用以保证每户给水的优化性;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主要途径分析

会 计中国乡镇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还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农业经济落后工业经济,农村发展滞后城市发展,城乡存在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主要矛盾,成为困扰我国走向城乡和谐发展的障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个决策跳出了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拓宽了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视野和思路。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涵盖农村和城市整体发展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日益融合、持续趋优的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破除城乡分割和对立,加强城乡联系,推进城乡平等与融合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生态和谐化、社会文明化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一是城乡规划的一体化;二是产业布局一体化;三是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四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五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六是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 二、城乡一体化的一般规律 1.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1760年的产业革命,导致了城市化的兴起;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水平超过50%的国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达50%以上,成为引领社会生产力的“排头兵”。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已率先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2.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及其规律。1)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与城市化率是同步的,即城市的文明只有城里人享受,农村基本上保持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农民依然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2)当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0%后,城市文明逐步加快向农村渗透和传播;3)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70%,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融合步伐加快;4)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后,城市文明普及率将达100%,即实现了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城乡现代化。当城市化水平在50%以下时,城市化以“量化”过程为主,主要以农村人口城市化来推进整体城市化;当城市化水平达到或超过50%时,城市化逐渐转向“同化”过程为主,以城市文明的扩散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可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即:1)工业化基本完成,迈向后工业社会;2)城市化发展从市区集聚化阶段进入郊区扩散化阶段;3)农业现代化初具规模;4)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快速交通网络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5)城乡平等发展体制初步形成。 三、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关于发展阶段有一个粗线条的划分:一个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在280美元以下,称为低收入的穷国,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叫下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这个国家摆脱了贫困的陷阱,进入经济起飞、工业化加速的时期,这时经济体制加速转轨,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利益格局大幅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容易迸发。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时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两种发展前景,一是有可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也有可能出现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过度扩大,社会失衡动荡,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拉美陷阱”。如果到1600美元,叫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3000美元,叫上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到8000美元以上,叫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指该国家以工业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完成了,即现代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往上发展叫后工业化时代,再细分为中等发达国家和主要的最发达国家。 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及 主要途径分析 周颖杰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