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王政霞.浅论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J].法制与社会,2008.11

张燕,等.“先污染后治理”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电力环境保护.2002(2).

曹东, 杨金田 , 葛察忠. 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 J] .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 12(6): 1- 3

王绍棠 , 宋秀杰 , 丁庭华 . 中国 21 世纪的绿色科技[ J] . 环境科学 , 1999 , 20( 5) : 109- 111

葛大陆 , 张超英 , 罗宗泽 . 我国锅炉 2000 年起始执行的环境标准[ J] . 环境科学研究 , 2000 , 13( 4) : 30 - 33

潘岳.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根本走不通.市场报. 2007-6-11.

温家宝.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民网. 2008-3-14.

有鉴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我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要设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但从近 30 年的环境管理及效果来看,似乎并未能避免。我国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大量存在的小企业,尽管它们对所在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造成的环境损害也是有目共睹。它们本应成为主要的环境管理对象,可是管理难度很大。

另一原因是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制度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等。可以看出,这些制度均以污染存在为前提,执行这些制度本身就是“先污染后治理”。因此,要真正避免“先污染后治理”,需对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而且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

发达国家的,我们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

二、“先污染后治理”的含义及成因

(一)含义

从字面上看“,先污染后治理”就是先任由污染发生,或污染在人们还未意识到时就已发生,然后再采取行动控制、克服污染。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先污染后治理”实际上有 2 种具体表现形式: 1.企业运作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了污染,随后在社会施加的压力之下被迫自行或由社会对污染进行治理,这是人们使用“先污染后治理”一词时主要表达的意思。 2.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污染物,但并不向企业之外的环境排放,而是在企业内部即对其进行处理。这实质上还是“先污染后治理”,只是人们一般并不将其看作是个问题,也不以之作为管理对象。

(二)成因

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了“门坎”

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消耗资源多的技术产生污染的可能性相应也大,“绿色技术”自然可降低污染。所以,减污、治污要求企业生产向资源节约方向调整。粗放型资源开采方式能使直接生产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源价格也低,也能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而由此给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企业外部的事,产生的损失并不由企业直接承担。这种环境影响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由小到大发展,也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经济保障。便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动因。

在多数情况下 , 资源节约伴随着资源的综合利用 , 这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 , 这种综合知识经常是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企业力所不能及的 , 要借助来自企业以外的帮助。又由于资源节约型技术要求高 , 相对也更复杂 , 按技术向着梯度差最小方向转移的规律 , 技术起点不高(尤其初入门) 的中小企业往往掌握不了这样的技术 , 一旦自己没有能力, “ 外力” 又借不到 , 便难以

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何况资源节约型技术中常常包含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企业主体生产技术之外的附加技术 , 需要附加投资 , 也成为企业的“ 额外负担” 。治污技术也是这样 , 对不少企业 ,特别是对新企业构成技术与经济上的“ 门坎” , 使得企业至少在创办初期不愿采用绿色环保技术和控制污染技术。例如 , 为了达到 2000 年 3 月 1 日实施的GWPB3 - 1999《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某印染有限公司对 2 台 10t 的重油锅炉进行改造 , 采用 YJ- 15 型漏板洗涤塔脱硫除尘器 , 可使 SO2 排放质量浓度从治理前的 1 900mg/ m3 降至 329 ~ 835mg/m3 ,但需投资治理资金 43 万元。由此例可见 , 治理污染技术的投资是相当巨大的。相比之下 , 粗放利用资源的技术相对简单 , 容易掌握 , 所需启动投资也相对较少 , 有利于企业很快建成并产生效益 , 因而 , 企业更乐意接受和采用这样的技术。在应用此类技术的过程中 , 企业逐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 缩小与更高级技术间的差距 , 便为进

一步采用资源节约和控污、治污技术做了必要的技术准备。所以企业的这种技术发展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 的技术成因。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

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环境破坏以渐变形式出现,这种环境影响实际发生的滞后性便导致人们对环境损害的认识的滞后性。由于对污染的认识落后于污染的发生,行动又落后于认识,所以,直到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污染也越来越清楚,甚至直接威胁到当地的基本生存条件时,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实际治理工作才能展开。

3.行政把关不严使污染企业得以创办

虽然规定企业成立注册时要提交“环保批复”资料,可是我国现阶段企业上马太多、太快,相当部分企业申报又多有隐瞒,甚至向政府有关机构寻求庇护,工商管理部门又不具备审查企业是否污染环境及是否采取了治理措施的能力,很难对之全面核查,而环境管理部门受人员、经费所限,更难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督。尤其是那些有较可观的经济效益并能给当地财政带来收入、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地方当局的保护与纵容。另外,现行环境管理部门受所在地政府横向领导的组织体制也对其独立依法开展工作形成制

约。

4.其它原因

我国虽然制定了不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是现实中执行并不力。而且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法律再加上企业污染后也没有得到有效制裁,使得这些环保法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还有污染治理市场化程度低。进行除污处理成本很高,而我国有特别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相应的净化,这也是环境日益恶化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党和政府多次强调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在一些地方和企业,置国家环境政策、法规于不顾,大肆破坏、污染环境的现象并未得到彻底遏制,“先污染后治理”之风依然存在。

在理论界,甚至有学者以发达国家曾经历“先污染后治理”才解决环境问题为由,欲“将先污染后治理”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称其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 10 倍以上。我国不选择这条路因为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更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包括:

第一,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若不采取断然措施,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第二,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第三,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

第四,国际社会的约束。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今,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

加重了我们的压力。

第五,就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看,有限的资源供应能力与强劲的市场需求间的不平衡,导致石油等基础资源价格飞涨,不仅加大了我们发展的成本,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

四、解决对策

从技术角度看 , 之所以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现象 , 是由于“制造污染”与“治理污染”技术的分离 , 即污染物的产生是技术使用的结果 , 只要存在污染物 ,就必然要对之加以处理 , 将其从生产过程中清除出去。排放是借助外部环境具有的自净能力来处理污染物 , 治理则依靠人为能力去处理。后一种办法又分外部处理和内部处理。但即使是将污染限制在企业内部 , 仍存在污染外部环境的可能性 , 不算偶然事故 , 在利益驱动下 , 企业回避和放弃控污、治污 , 而将污染物向外界偷排的可能性始终存在 ; 况且 , 治污本身又会产生新的污染。因此 , 根治“先污染后治理”的釜底抽薪之法还是要从技术着手 , 将制造污染的技术与治污技术合并 , 也就是使治理污染技术成为生产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 那么 , 技术应用的结果就不产生污染 , 这样的技术人们称之为“绿色(环保)技术” , 此类技术的应用自然就解决了“先污染后治理”问题。

(1)只有当环保技术作为主体技术以外的附加技术时 , 才会产生“先污染后治理”问题 , 即便将产污与治污限制在企业内部 , 但只要污染与治理分离 , 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先污染后治理”就难消除。因此 ,必须使控制污染技术内部化 , 即让环保技术成为主体生产技术的组成部分 , 不采用包含环保内容的技术便无法正常运作(比如更换低排污发动机的汽车) , 才能从源头减少直到消除污染。实际环境管理操作中 , 就是要使各种制度、措施向内部化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倾斜 , 将预防而不是治理作为环境技术发展的重心 , 鼓励进行产品生产生命周期设计 , 以此创造出“环保需求” ; 在新企业创办、老企业改造及技术引进时 , 就对其生产技术严加审查 , 制止大量产生污染的技术投入使用 , 淘汰产污技术。只有尽可能不让污染发生 , 而不是等事后再花时、花力、花费用去治理它 , 才可能真正克服“先污染后治理”。应

该指出的是 , 完全“清洁” (即不产生任何污染)的技术也许并不存在 , “绿色技术”只是在一定发展水平下能达到的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 , 但多种技术方案产生不同的环境影响却是肯定的 , 选择影响较小的技术是可以做到的 , 比如按此思路发展的“污染最小化技术”。(2)如果不能达到环保技术内部化 , 那么 , 应当严格执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 , 且“三同时”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同时设计“先污染后治理”为企业内部的“先污染后治理”。但这只是技术水平暂且达不到时的权宜之计 , 总难根除“先污染后治理”。

在我国现阶段 , 地方政府的自身收益常与经济目标挂钩 , 这就决定了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 ,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所以 , 需要改进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 , 若环境管理工作不合格 , 其他工作成绩再大 , 该领导也只能是“不合格”。只有利益一致 , 才能使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得到领导的支持 , 否则 , 可能因领导干预 , 使得环境管理部门“一票否决权”无法行使。还可以公开环境信息的办法[ 7] 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质量 , 并对当地领导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工作实行监督 , 以使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太湖水污染事件,无锡蓝藻水危机的发生,以及滇池水污染等等,大自然已经用它的方式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行动起来,以应付我国的环境危机,主要解决对策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法律手段

通过税收这一杠杆,以税收进行奖善惩恶。一方面政府部门对于按照要求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单位不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实行严惩,这种严惩要有一定的惩戒性,相关国际经验表明,污染者上缴给政府的治理费用高于自己治理的费用时,污染者才会真正感到压力。此外,要督促企业完善其排污系统。而且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二)行政手段

一是改变现有企业环境污染收费模式。收取排污费不能一刀切,要科学合理,尽可能做到按量收费。政府部门运用价格和收费手段不仅可以推动节能减排,同时也能增强企业自身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按量收费不是简简单单的按照排放量收取费用,在实际操作中,收费额度应当随着排放量的增大逐步增长。二是给予环境管理部门“一票否决权”。对企业的开办及改造进行审查时,环境管理部门应有足够的表决权,给予其“终局性”权力,以便从开始就遏制住污染的发生。在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的自身收益常与经济目标挂钩,这就决定了一些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的增长。所以,需要改进对领导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还可以公开环境信息的办法,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环境质量,并对当地领导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工作实行监督,以使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应设法让环境监察管理部门从地方利益中解脱出来,以便不受利益干预地独立依法行使职能。

(三)经济手段

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时提出了三种措施治理环境:第一,就是我们在制订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且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第三,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治理。

(四)社会手段

首先,要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使更多的普通民众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其次,要切实使行政机关在进行打击环境污染企业的污染活动或者进行专项整治时,要真正做到公正公开执法,对其他的潜在污染企业起到警示作用;最后,要飞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舆论作用,对一些污染环境的人和事进行曝光,从而在社会上对当事人形成制约与监督。

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

王政霞.浅论我国“先污染后治理”现象[J].法制与社会,2008.11 张燕,等.“先污染后治理”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电力环境保护.2002(2). 曹东, 杨金田 , 葛察忠. 环境信息公开—一项新的环境管理手段[ J] . 环境科学研究 ,1999 , 12(6): 1- 3 王绍棠 , 宋秀杰 , 丁庭华 . 中国 21 世纪的绿色科技[ J] . 环境科学 , 1999 , 20( 5) : 109- 111 葛大陆 , 张超英 , 罗宗泽 . 我国锅炉 2000 年起始执行的环境标准[ J] . 环境科学研究 , 2000 , 13( 4) : 30 - 33 潘岳.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根本走不通.市场报. 2007-6-11. 温家宝.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人民网. 2008-3-14. 有鉴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我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要设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但从近 30 年的环境管理及效果来看,似乎并未能避免。我国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是大量存在的小企业,尽管它们对所在地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但造成的环境损害也是有目共睹。它们本应成为主要的环境管理对象,可是管理难度很大。 另一原因是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制度有: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等。可以看出,这些制度均以污染存在为前提,执行这些制度本身就是“先污染后治理”。因此,要真正避免“先污染后治理”,需对现行环境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而且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一倍,可居住土地减少了一半;能源、资源的压力不断加大;此外还有国际的压力。现在一系列的国际规则都是有利于

河流污染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河流污染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工业化进程也随之迅速发展,人口也增加迅猛,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河流的污染情况与人口的关系比较密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点,积极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彻底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 【关键词】水污染;环境污染;污染防治;管理 概述 目前,我国的水体污染便得越加严重,多数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近三四十年,国家已经制定和颁布和很多相关的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过这种污染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特别有效的管控。有些河流流经城市会遭到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大部分的污染物都是人为造成的,主要是生活和工业垃圾等,同时也存在一些无机污染物。上述这些污染物质导致这些内河会呈现比较严重的有机污染,这种现象在大型的城市更加明显,这样便会使得河流整体质量受到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一旦这些河流受到污染,势必会对我们的饮用水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居民的饮水安全与健康也带来隐患。 1、河流水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的水体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河流已经受到绝大多数的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这种污染日益严重。环保相关部门在全国的几百条河流做质量测试与评估工作,特别是一些经过城市的河流,污染更是严重。数据表明,类似的城市河流已经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即四类水和五类水。在我国47个环保重点监测断面中,有百分之29属于五类水。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地表水水质是全国水质最差的几个河段。黄河流域与松花江流域的水体质量较差,而珠江,长江水体质量总体良好。 2、河水污染成因分析 2.1自然河流的环境容量较小,水体质量差 自然河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其容量以及水体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这些因素主要涵盖:降水量少,水土流失严重,拦水大坝上游水库等。并且,一些城市由于管理和治理不善,很多工业以及生活污水任意过量排放,造成一部分河流失去可使用的价值。这些污染中,有机物造成的污染会使得好氧微生物快速分解,这就需要造成氧气的大量消耗。一旦河流被污水污染,那么其中含氧量会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 2.2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水质的恶化

企业污染整治方案.docx

企业污染整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会议精神和环保部等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201x年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通知》(环发〔201x〕31号)要求,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201x年,将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以下简称环保专项行动)。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问题,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法建设、违法排污、违法倾倒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行为,坚决遏制重金属污染事故的发生;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进一步加大对污染减排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管力度,为推进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确保环保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不断夯实“十二五”减排基础工作,全面完成xx市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xx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二、整治重点及要求 (一)全面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1.深入开展以重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为重点的重金属排放企业的排查整治。按照规定频次开展现场监督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建立监督检查台账。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x年本)》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x年本)》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 2.加强全县重金属排放企业的生产全过程监管。涉重金属企业在生产中要做到生产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生产废渣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处置。督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督促企业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六个一律整治措施,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一律取缔;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产整治;环境保护、安全设施、职业健康“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

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考

关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考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起经历了三十年的大发展大腾飞,中国的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成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失去了什么,因为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失去什么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当我们打开电视,打开报纸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关于某处污水直接排入河里造成大量生物死亡,某处废烟直接排出,造成空气污染,某处地基无故塌陷,等等,这样的新闻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新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种现象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弥漫着的对高利润高回报的不择手段的追求,人们往往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管不顾对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各个省之间对GDP 增长的盲目攀比,领导将政绩与GDP直接挂钩的心里,导致各个地方政府之间对于环境是否污染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从而使得企业得不到有力的监督,政府监督机制的缺乏也是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我认为在中国,还有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至少这种意识不够强烈,作为普通人来讲,总认为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与己无关,所以不到自己成为受害者,是不会采取行动的。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都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特别是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这样做是得不偿失,一时

的经济增长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因此,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识到竭泽而渔是不明智的。同时,中央政府要给与地方政府正确的导向,不能一味的追求地方经济的高增长,而忽略其他的所有事情,我们要追求的不光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加要追求质量,不能用GDP代表一切。当然,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整套的环境评价,监督,保护,治理机制,以制度来取代人为的影响,以制度来评价对环境的影响,以制度来评价政绩,以制度来确保环境保护落到实处。 以上就是我对于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些思考。 学院:地探 姓名:陈潇 学号:2012622002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当今境污染时人类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排放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近4亿吨。因环境污染造成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的疾病和死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每年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据调查523条河流中有436条受到污染;在47个有地下水的城市中受到不同层次污染的有43个;在2亿城市居民中仅有1/2能获得安全的饮水,而农村中仅有1/7人口能得到安全饮水。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粉尘约2000万吨,二氧化碳1500万吨,氮氧化物400多万吨,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此外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达7亿吨,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污染。此次调查,通过分析环境污染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撰写此篇调查报告。二、调查途径 (一)公众方面的调查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如;90%的公众对于“迅速增加的汽车所排放出的烟尘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微不足道”持反对意见,62%的公众认为“农业烧荒”会引起大气污染。当时当环境保护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公众的分歧就显示的比较明显了。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是十分深刻的。82%的公众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但在使用上却只有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应为这样污染的是环境,方便的是自己。此外据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个人的参与行为还比较积极,但对于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却并不多。如看到他人浪费水时不到5%的公众会加以制止,而对于乱扔垃圾一事加以制止的人就更加的少还只有2.5%。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此外就城市垃圾一事来说据了解,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 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这个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一: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 资料: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远比雾霾可怕 去年12月初,中国近半国土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 3月文章展示了下面这幅图,足以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 连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但雾霾、PM2.5只是近两年才成为热词,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4778个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之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合计59.6%,水质优良的比例为10.4%。(如未说明,以下图表均来自上述报告)本周中国环境保护部(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该报告显示,2013年: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东南部地区。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在中国近岸海域,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持平2012年,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由2012年的14.7%升至15.0%,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由69.4%降至66.4%。 ·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现在在水源地、地下水的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方面,信息公开还是非常不足的,而且像水方面的指标,如果也能跟大气标准一样跟国际接轨,也可能会出现与现在空气质量一样超标率极高的情况,但这也是必须去推动做的。 章来源:东方财富网 二:政府环保管理的不作为 资料一:最高检:部分干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 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元明今日指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

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分析 班级: 学号: 作者: 摘要: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城市发展与环境污染都相伴相随。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桎梏,寻求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议题。本文通过查找资料与对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撷众家之言,得出政府的引导乃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与关键所在。 关键词:经济技术政府环境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进行着飞速的发展,然而,环境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无论从天气预报上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报道,还是从现实生活中人们呼吸道感染病例的增多,我们都能强烈的感觉到环境质量的下降。 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似乎都绕不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铁律,象伦敦的“雾都”事件,中国的雾霾天气,等等,无不证实着这一铁律的不可打破性。那么,先污染,后治理的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种现象的产生包含着种种因素,首先是经济因素。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能使成本降低,有利于产品在市场价格上占据优势,拥有竞争力,为资本家带来更大的利润。然而,环境的污染与资本家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这样的经济动因下,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是技术因素。由于技术的落后,致使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得不到利用。譬如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技术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会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值得一提的是,先进的技术并不代表利润的提高,就如绿色食品的生产,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很多生产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另一个因素是人们认知上的局限性。环境破坏的显现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等到问题真正让人们所发觉时,它已经演变为一个大的问题,此时再去想办法解决,它已经不容忽视了。并且,环境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最后是政府的监管不力。象很多的在焦点访谈上曝光过的环境问题,最后的解决也是差强人意,更何况是一些不为舆论所曝光的呢? 针对先污染后治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1.对生产环保产品的企业,工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 2.国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用于技术的开发,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企业,公司的技术创新。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3.出台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律。环境管理部门严把质量关,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进行整改或关闭。 4.加大环保意识的宣传,注重与其他国家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 要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经济手段与非经济手段要共同施行。在此间,政府的宏观调控占据着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相关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环境监管的职能,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把关。

不同水质污染的原因与分析

不同水质污染的原因与分析水质污染指原水感官性状、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放射性等五大类指标异常,导致制水生产过程控制和出厂水水质控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供水水质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远水水质状况。分为4种类型:(1)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等方面的恶化; (2)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热,放射性物质,油、泡沫等污染。 (3)化学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征。如酸碱盐,有毒物质,农药等造成的污染。 (4)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染各种疾病。 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几方面:(1)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世界范围内污染的主要原因。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可产生废水。影响较大的工业废水主要来自冶金、电镀、造纸、印染、制革等企业。(2)生活污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洗涤废水和粪尿污水等。来自医疗单位的污水是一类特殊的生活污水,主要危害是引起肠道传染病。(3)农业污水:主要含氮、磷、钾等化肥、农药、粪尿等有机物及人畜肠道病原体等。(4)其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易溶于水的无机和有机物,受雨水冲淋造成水体污染。事实上,水体不只受到一种类型的污染,而是同时受到多种性质的污染,并且各种污染互相影响,不断地发生着分解、化合或生物沉淀作用。 水质污染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会产生多种污染物,危害相当之大。(1)在人体健康方面的危害: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水的质量将直接

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水是自然环境中化学物质迁移、循环的重要介质,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很大一部分以水溶液的形式排放。所以化学物质容易进入水体,并产生以下危害:1.介水传染病,2.急慢性中毒,3.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4. 球化学性疾病。除上述之水体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还有重金属元素污染也引起人们的重视,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汞、镉、锌、铜、镍、钴等对环境的污染。以汞的毒性为最大,镉次之,铅、铬等也有相当的毒性。 (2)在水产养殖业方面的危害:随着中国工业迅速发展,未经处理的污水大多排入江河。随着,养殖业在中国北方迅速发展,有些养鱼塘位于城市或乡镇近郊或工厂企业附近,有的地方甚至还用污水养鱼。由于使用含污染毒物,特别是含重金属和有机物的水养鱼,不仅影响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生长发育,而且有致癌、致畸、致毒变作用。致使全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占全国淡水天然鱼类捕捞总量90%左右的七大江河水系中,超过渔业水质标准的河段总长度为6000公里。上述以鱼类为主的水生生物对污染毒物各有一定的富集、积累能力,并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 有数据表明,仅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就达356亿吨,相当于13个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在这356亿吨废水中,有的直排江河湖库,有的直排入海,据对15个省的不完全统计,1993年发生渔业污染事件近500起,造成渔业经济损失4.2亿元。全国沿海对虾养殖相继暴发了大面积传染性流行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减产对虾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污水流进农田,侵入厂矿,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惨重损失。据统计,全国污水灌溉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400万公顷,造成大量农作物减产乃至绝收。 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农村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

关于环保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当今境污染时人类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排放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近4亿吨。因环境污染造成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的疾病和死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每年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据调查523条河流中有436条受到污染;在47个有地下水的城市中受到不同层次污染的有43个;在2亿城市居民中仅有1/2能获得安全的饮水,而农村中仅有1/7人口能得到安全饮水。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粉尘约2000万吨,二氧化碳1500万吨,氮氧化物400多万吨,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此外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达7亿吨,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污染。此次调查,通过分析环境污染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撰写此篇调查报告。 二、调查途径 (一)公众方面的调查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如;90%的公众对于“迅速增加的汽车所排放出的烟尘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微不足道”持反对意见,62%的公众认为“农业烧荒”会引起大气污染。当时当环境保护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公众的分歧就显示的比较明显了。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是十分深刻的。82%的公众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但在使用上却只有 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应为这样污染的是环境,方便的是自己。此外据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个人的参与行为还比较积极,但对于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却并不多。如看到他人浪费水时不到5%的公众会加以制止,而对于乱扔垃圾一事加以制止的人就更加的少还只有2.5%。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此外就城市垃圾一事来说据了解,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 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这个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 埋或焚烧垃圾,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而实际上这其中有许 多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为此国家也投入使用了大量标有分类字样的垃圾桶,但 是据了解成效并不是很明显了,为什么了?据调查其实许多人是有这个心却没有 这个耐性,或是有这个耐心但却对于分类知识知之胜少。此外也不乏人们的环保 意识不强,只知发展不知环保,提倡先污染后治理的方针。但是在我们分析看来 还有一点是造成这个结果的一个不能少的原因即;环保部门的工作没有做完善。 但是不能否定的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使得有的地区在垃圾问题上 已经波有成绩了。以北京为例:过去北京市秋末冬初,大街小巷堆着脏稀稀的白

关于中国要不要先污染后治理的辩论材料

正方:要先污染后治理 反方:不要先污染后治理 反方论点: 0.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 支持材料: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在中国,若我们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很可能在理论推算的污染排放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已经破裂。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的问题。 2)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去年年末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就是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3)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以环境维权为特征的群体上访甚至与排污企业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忍受程度已近极限,私力救济开始萌芽。 4)国际社会的约束。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而今,情形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我们的压力,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 5)就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看“驾着大棚车到西部拓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有限的资源供应能力与强劲的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导致石油等基础资源价格飞涨,不仅加大了我们发展的成本,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上半年统计表明,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单位能耗同比上升0.8%,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上升6.5%和4.1%。新开工的10万个项目中有40%未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编制和申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无论从污染现状和趋势,公众健康和需求压力看,还是从资源供给能力与发展成本、国际社会约束来分析,我们都不应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中国今天根本就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和条件。 1.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支撑材料: (1)雾霾!!! (2)严重污染给日本带来怵目惊心的“四大公害病” 水俣病、第二水俣病(新潟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痛痛病。 日本“先污染后治理”,但有些后遗症却难以治理 如何恰当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是一件考验各国智慧的高难度课题。人们常说日本现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成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其实不然。还以水俣

水体污染的现状与治理

水体污染的现状与治理 我国地大物博,水资源丰富,拥有七大水系统和太湖、巢湖、滇池等湖泊,另外还有溪流、地下水等充足的淡水资源。进入现代文明以来,由于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容量的问题,使目前我国大部分水体已经被严重污染。人们在水体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经验的同时,又在利用的过程中存在各种误区,导致环境恶化,水资源枯竭。当今社会,准确认识我国的水体污染现状,并找到合理的治理方案已经迫在眉睫。 通过大量阅读资料,写出如下内容。 一、什么是水体污染和水污染的水质指标? 我认为,分析水体污染的状况,首先要了解水体污染的概念。引用课本上的概念:“水体污染是指一定量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入水域,超出了水体的自净和纳污能力,从而导致水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从而降低水体使用价值的现象。”简单理解就是人类的活动使得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范围就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关键因素在于人类活动。 那么,表示水污染的水质指标主要有哪几项呢? 1.化学需氧量(或称化学耗氧量,简称COD):用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高锰酸钾或碘酸钾等)在强酸和加热回流条件下

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并加入银离子作催化剂,把反应中氧化剂的消耗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越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越多。 2.氨氮: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氨氮主要来源于人和动物的排泄物,雨水径流以及农用化肥的流失也是氮的重要来源。 3.总磷:是水样经消解后将各种形态的磷转变成正磷酸盐后测定的结果,以每升水样含磷毫克数计量。其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化肥、有机磷农药及近代洗涤剂所用的磷酸盐增洁剂等。 二、我国水体污染现状简析 在工业发展的初期,人们更多地考虑发展生产、追求利益,忽视了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而自然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水体和环境的污染。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历程,污染的空气、发臭的河流和遍地的垃圾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初期的历史景象。中国近几十年也在经历这一历史时期,并已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我国以前的发展主要着眼于经济方面,对于环境保护等相关方面基本处于“高污染”状态。关注初期,由于资金、经验等的不到位,使我国的水体污染情况进一步恶化,造成现状严峻的局面。 据有关资料得知,截止1996年,我国七大水系污染轻重排

中国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中国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先污染后治理作为一学说被某些人提出,该学说是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不得不忍受环境污染,只有当环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能有效地去治理。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环境污染和破坏,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表现,正如人类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抗一样,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反对采取措施来治理和防止环境污染,而是指出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将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实现,社会将忍受环境污染的后果。于此同时批评者认为,强调此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将使社会放弃环境保护,放纵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不应当落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应当而且可以同步进行。 历史地看,国外的环境治理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这种治理模式的代价高昂,也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规律。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在这方面,美国拉芙运河事件颇具代表性。拉芙运河离尼亚加拉瀑布不远,1947年到1952年之间,当地一家名为“福卡”的化学工业公司把含二恶英和苯等82种致癌物质、共21800多吨重的工业垃圾倾倒在该运河中。运河被填埋后,这一带便成了一片广阔的土地,此地又被公司廉价转卖给了当地的教育委员会,并在此建起了小学和住宅。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1978年的调查表明,1/3的妊娠妇女出现流产,l/5的儿童有先天性畸形,远远高于正常人群的发生率。此外,拉芙运河地区的哮喘、鼻炎、鼻窦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不少人还出现头痛、皮疹、尿道痉挛等症状。1980年,卡特总统宣布该地区处于紧急状态,800个家庭被迫疏散。政府出资清除该地区的危险废物,其费用远远超过了采取正确措施而花费的成本。 又例如国内: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发生后有大量污染物流入了松花江,对下游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吉林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了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投入到防治松花江污染的工作中。据新华网长春电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发生后,截至到12月6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吉林省已投入7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防治松花江污染。据统计,在此期间吉林省共出动了4万多人次及9000多台次的车辆,10万多人次走上街头对防治工作进行宣传,全省投入的资金达到了7000多万元。2006年1月29日亚洲开发银行官员在哈尔滨市表示,亚行准备继续向松花江流域和东北地区提供援助并将长期支持东北地区和松花江流域的发展,并计划投资20亿美元全力支持松花江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这项目被认为是“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期间适宜实施的项目,总投资为20亿美元,其中包括大约10亿美元的外部贷款援助。 从上面国内外的案例可看出:如果等到严重污染后,再行治理,就需要花费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经济代价。 在我国,考虑我国国情和国力的限制以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现实情况,我们已经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_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精)

问题: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 。 (百度文库 结合一下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一下题目中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石药中润公司的“药厂排污问题” ,其实背后的是联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知名大企业陷入“污染门”的事件,比如紫金矿业、哈药六厂都曾陷入污染门而不能自拔,去年的陆良化工、苹果、江铜再赴后继,公众的神经对此早已不再敏感。 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为什么环境污染事故如此频繁的发生呢?很明显,正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带来了越来越频繁的环境事故。其实,大家都知道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又都明了现在的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接二连三的违背这一众所周知的理论,为何? 原因不难发现,之所以频现污染事故,与企业的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为、污染违法成本低有着很大干系。而最根本的症结,恐怕还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悖论。这就是为什么地方政府明明知晓污染的厉害,却放任那些辖内的企业污染环境而不去严格的惩治。以下是引用腾讯新闻的评论, 很有道理——“由于企业天生的逐利性,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经常存侥幸心理;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 GDP 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地方政府扶植企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生活幸福。如果居民的住宅楼和企业超标排放废气的烟囱比肩,村民的水源与企业超标排放废水的河道比邻,当企业一边发展壮大,一边污染河流、空气,破坏自然环境,危害民众健康,即使企业上缴利税创造了再高的 GDP ,又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呢?这个悖论是一个困局,走不出这个困局,密集的环境污染事故注定会持续发生下去。”

中国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中国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先污染后治理作为一学说被某些人提出,该学说是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不得不忍受环境污染,只有当环境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可能有效地去治理。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环境污染和破坏,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表现,正如人类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抗一样,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反对采取措施来治理和防止环境污染,而是指出在经济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将由于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实现,社会将忍受环境污染的后果。于此同时批评者认为,强调此案污染后治理具有客观规律性,将使社会放弃环境保护,放纵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不应当落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应当而且可以同步进行。 历史地看,国外的环境治理在其工业化过程中都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这种治理模式的代价高昂,也并不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规律。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在这方面,美国拉芙运河事件颇具代表性。拉芙运河离尼亚加拉瀑布不远,1947年到1952年之间,当地一家名为“福卡”的化学工业公司把含二恶英和苯等82种致癌物质、共21800多吨重的工业垃圾倾倒在该运河中。运河被填埋后,这一带便成了一片广阔的土地,此地又被公司廉价转卖给了当地的教育委员会,并在此建起了小学和住宅。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1978年的调查表明,1/3的妊娠妇女出现流产,l/5的儿童有先天性畸形,远远高于正常人群的发生率。此外,拉芙运河地区的哮喘、鼻炎、鼻窦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增加,不少人还出现头痛、皮疹、尿道痉挛等症状。1980年,卡特总统宣布该地区处于紧急状态,800个家庭被迫疏散。政府出资清除该地区的危险废物,其费用远远超过了采取正确措施而花费的成本。 又例如国内: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发生后有大量污染物流入了松花江,对下游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吉林省委、省政府迅速启动了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投入到防治松花江污染的工作中。据新华网长春电中国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事故发生后,截至到12月6日,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吉林省已投入7000多万元资金用于防治松花江污染。据统计,在此期间吉林省共出动了4万多人次及9000多台次的车辆,10万多人次走上街头对防治工作进行宣传,全省投入的资金达到了7000多万元。2006年1月29日亚洲开发银行官员在哈尔滨市表示,亚行准备继续向松花江流域和东北地区提供援助并将长期支持东北地区和松花江流域的发展,并计划投资20亿美元全力支持松花江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这项目被认为是“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期间适宜实施的项目,总投资为20亿美元,其中包括大约10亿美元的外部贷款援助。 从上面国内外的案例可看出:如果等到严重污染后,再行治理,就需要花费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经济代价。 在我国,考虑我国国情和国力的限制以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现实情况,我们已经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总量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二是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经来临,近几年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为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污染的反作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

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产业结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队伍建设、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等方面对当前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经济发展在给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享受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保护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矛盾又协调统一,是相互发展的整体。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环保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1、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中面临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提供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GDP中三次产业构成是14.8%、52.9%、32.3%,低收入国家的三次产业构成平均为24.8%、25.1%、50.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少于中国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的消耗巨大,生态环境透支十分严

重。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40%,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可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付出过高的环境代价,是大气、水资源等污染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公众环保参与度不高。公众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的社会基本力量,没有公众层面的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2005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报告显示:以百分制为刻度的中国环保民生指数为68.05分。这份报告数据显示,只有16%的公众知道,“12369”这个全国统一的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热线电话,其中只有9.2%的打过电话;不到1%的人表示家中从不使用塑料袋;1/5以上被访者不知道自己享有哪些环保权利;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以个人空间浅层次参与为主。调查数据说明公众环保关注度很高,但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强,国家在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力度还不够,政府在扩展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方面的活动也有待加强。 3、环境管理偏重于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末端治理模式,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结果不能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消耗,中间环节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减少资源废物的排放,实现总量控制目标。根据循环经济理论,我们知道“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先污染后治理”,强调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结果治理的技术难度大,治理的成本高,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

2020年专业技术人员生态环境诚信建设继续教育答案全

2020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答案生态环境诚信建设 1.通过金融契约将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是(绿色债券)。 2.(2015年10月)中Guo首次明确提出全球治理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与“公正合理”,并以“铁腕”承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建设。 3.2019年2月,Guo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绿色产业划分为(6)大类别。 4.(1987)年,联合Guo委托以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交了一篇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布伦特兰报告》)。 5.(《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物联网新一轮生态布局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加快构建具有Guo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深化物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支撑制造强Guo和网络强Guo建设。 6.全球每年1260万死亡人数中,有(23%)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 7.《中华人民Guo环境保护税法》施行的时间是(2018年1月1日)。 8.2017年6月1日,(美Guo)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9.(室空气污染)成为继“煤烟型”、“光化学烟雾型”污染后的第三种空气污染问题,已被列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世界最大危害之一。 10.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永续发展)。 11.在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新部署中,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容不包括(杜绝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12.(《中华人民GuoGuo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中Guo第一个Guo家级绿色发展规划。

13.(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共党章并作出阐述,成为执政纲领。 14.(十八大报告)把“美丽中Guo”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 16.发展绿色经济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必须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协调)。 17.(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时代。 1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19.在我Guo,(《“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20.(2015年4月),Guo务院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 21.截止2019年,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Guo际环境条约有近(200)项。 22.贫困地区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形,但通常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 23.关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下列表述错误的是(对象一般是多个项目)。 24.世界上第一本将环保作为主题的科普图书是(《寂静的春天》)。 25.2015年4月,中共中央、Guo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实现我Guo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绿色转型。 26.在世界围,先污染后治理的代表Guo家是(英Guo)。 27.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8.(生态文明)作为地球文明(地球文明是星球文明的一种表现形态)的一个发展阶段,为最终使星球文明向星际文明过渡奠定物质和精神的基础。 29.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举行的(联合Guo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