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学原理及应用(教材整理)

摄影学原理及应用(教材整理)
摄影学原理及应用(教材整理)

上篇

新闻摄影总论

第一章新闻摄影简史

第一节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一、摄影术的起源与诞生

●1、摄影诞生的条件----物理学与化学中的相关认识

●(1)世界上最早的摄影光学著作《墨经·光学八条》

(2)亚里士多德和A·阿尔哈桑的贡献

(3) 马格纳斯发现银盐受光变黑现象

二、摄影术的发展

●1、现代摄影技术的产生:卡罗式摄影术

●2、湿板摄影法

●3、干板和胶卷问世

●4、伊斯曼制成柯达摄影机

●5、彩色摄影

●6、一步成像技术

●7、相机及摄影技术的发展:电子相机与数码摄影第二节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一、新闻摄影的萌芽:第一张新闻照片诞生

1842年5月汉堡大火后的废墟(一张银版摄影术照片) 作者:史特尔茨纳、比欧乌

三、新闻摄影的展开:

“社会写实摄影”与“关怀摄影”

美国社会学家、美国全国童工委员会摄影记者路易斯·海因1908年开始进行社会写实摄影,他关注当时170万童工的生存状况。将照相机伪装在饭盒里进入工厂,拍摄童工危险的工作环境与劳动状况。然后用网点铅版术编辑和制版,进行巡回公展,促使议会通过《儿童劳工保护法》。

四、传播方式:从展览到见报

新闻摄影作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局限于个人、集团间的传阅,随后才通过摄影展览和幻灯演讲与公众见面.这样的传播方式限制了新闻摄影的影响力.

五、新闻摄影的成熟与发展

1、“新闻摄影之父”萨洛蒙博士1928年创造现代新闻摄影技法:小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

20年代前后,图片社纷纷成立,如:

●1919年

赫斯特报系国际新闻图片社

纽约时报泛球摄影社

●1923年

阿克梅新闻图片社

●1927年

美联社摄影服务社

●1929年

德意志摄影服务社

德意志摄影服务社汇集了卡帕、艾森斯塔特、慕卡西以及洛伦特等新闻摄影名家.

希特勒上台后,服务社解散,摄影记者们分散到英法美,把产生于德国的现代新闻摄影风格带到了世界各地.

著名的“麦格南图片社”

●1947年,巴黎.来自6个不同国家的6名摄影记者发起成立了“麦格南图片社”。他们是:罗伯特·卡帕(匈牙利)、卡蒂埃·布勒松(法国)、温纳尔·比斯考弗(瑞士) 、大卫·西摩(美国) 、恩斯特·哈斯(奥地利)、乔治·罗杰(美国).后来,尤金·史密斯、布鲁斯·戴维森、埃弗·阿诺德、马克·布利加入进来.

六、新闻摄影理论的发展

●1、从“画意摄影”到“自然主义摄影”

在摄影史早期,为了确立摄影的(艺术)地位,且因从事摄影的多从绘画出身,从事摄影只是想借鉴其比画笔更能逼真地再现的功能去从事艺术创作,加上当时摄影技术还无法达到随意记录正在运动着的客观外界的状态,于是, 摄影纪实的功能便没有被开发出来.

从事“画意摄影”者有旧绘画派与新绘画派之分.

旧绘画派指自19世纪下半叶至一战期间的早期绘画派.创作手法主要是多底合成(集锦).

新绘画派----一战后与“写实派”并存,仍旧延续旧绘画派风格的摄影流派.他们运用各种手段使照片产生绘画效果,如香港陈复礼的“影画合壁”,又如“新式着色照片” 、“速写照片”、“素描照片”、“版画照片” 、照片剪辑等.

●1886年,彼得·亨利·爱默生在摄影俱乐部发表演说,称“摄影是写实的艺术”

●1889年, 《英国摄影》发文肯定纪实摄影的价值。

●1889年,彼得·亨利·爱默生出版《自然主义的摄影》一书,称摄影应有自己的艺术语言,“照片不是绘画,而是在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人物”,摄影追求“自然的真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七、新闻摄影的发展路径

●20世纪中期,摄影进入黄金时期。三个重要标志:

(1)1942年普利策奖评选中开始设立最佳新闻摄影奖

(2)“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1956组建)与WPP(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从1957年起一年举行一次评奖)

(3)《生活》杂志风靡全球。360个分社,6700个职员。

●随着电视(40年代问世)的冲击,1972年“《生活》杂志…36岁而亡?”(国际先驱论坛报)。

●《生活》杂志1978年10月复刊。报刊界开始注重照片的冲击力(视觉印象)、时效性,并开始出版彩报。

第三节中国的新闻摄影

●一、摄影术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兴起

●二、中国新闻摄影的兴起与发展

●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时报·图画周刊》1920年6月9日由戈公振创办。

●三、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摄影事业

●四、建国以后的新闻摄影

第二章

第一节新闻摄影的定义

?首先,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其职能是传播新闻信息.

?其次,新闻摄影是摄影技术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产物.要求它遵守新闻规律,运用技术手段.

?第三,具有摄影技术的专有属性----科学纪实性.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特性

(一)新闻摄影中“新闻”与“摄影”的关系

(二)新闻价值决定拍摄内容

摄影记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报道对象的新闻价值:

(1)事实的重要程度;

(2)事实对公众的接近程度;

(3)事实趣味性的高低;

(4)体现知识性的显隐。

(三)新闻摄影的新鲜性、时新性、时效性

与时宜性

新鲜性,指的是报道的事实新、时间新(时新)、角度新. 时新性,指的是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发布的时间距离要短

时效性,指的是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予以报道之间

的时间差同新闻面世后激发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或者说

是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

时新性是时效性的基础.

时宜性,指的是新闻发表时机----切合时势和适合火候的

适当程度,是对新闻选择、报道内容、发表时间同社会需

要与客观形势关系的正确认识与把握.

二、真实性

(一)摄影的纪实性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原则基础上的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以摄影的纪实性为实现途径。(三)新闻照片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1、因政治需要而造假;

2、摄影记者为欺世盗名而作假;

3、摄影记者拍摄失当;

4、摄影记者采访失误;

5、编辑想当然;

6、被摄对象造假;

7、制版与印刷失误.

三、形象性

(一) 新闻摄影是新闻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新闻摄影的形象首先是一种新闻形象。创造这种新闻形象时,不能凭主观想象自由发挥,只能面对处在一定时空中的具体生活场景进行选择,即直接以生活素材作为画面形象要素。

第三章

新闻摄影记者

新闻学中,摄影记者泛指从事新闻照片、电视新闻片、新闻电影拍摄的专业人员.

新闻摄影学中,摄影记者专指拍摄新闻照片的记者.

第一节“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

第二节摄影记者的行为特征与工作特点

?1、摄影记者是独立作战的新闻兵种。

?2、摄影记者的工作依赖现代科学技术。

第三节摄影记者的修养与素质

一、修养

1、敬业与献身精神;

2、正义感与人道主义精神;

3、特殊的职业道德。

第四节摄影记者的思维特征

相对与存在而言,思维是认识的总称,属于意识与精神;

相对于感性认识而言,它又是理性认识过程,是人脑对所获

信息的加工过程.

摄影记者不仅要进行逻辑思维,还要进行形象思维,尤

其要注重瞬间思维.

第四章

第一节新闻照片的内容与形式

一、新闻照片内容的主导意义

1.新闻内容是新闻照片的核心,形式处于从属地位,纪实性的内容决定纪实性的形式.

2.形式具有反作用力.表现形式能强化、削弱甚至破坏新闻主题与新闻形象.

三、新闻照片形式的特殊性

1.追求照片画面造型的形式美;

2.新闻照片形式的“自我表现”能力有限,受制于表

现内容,受制于摄影的纪实性,不单纯追求审美创造与审美表现.

第二节新闻照片的主题

●一、展现新闻摄影作品主题应把握的原则

●1.深刻的思想内涵要体现在生动的画面形象之中;

●2.要运用各种造型手法为深化主题服务;

●3.突出主体(这是明确主题的首要条件).

二、摄影作品的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新闻摄影作品的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1.新闻题材是新闻照片主题思想的“容器”,从新闻事实到新闻形象,再到新闻主题,是一个深化的提炼过程.提炼过程的终结就是主题的形成和新闻事实社会意义的展现.

第三节新闻照片的体裁

一、图片新闻

1.又可称图片消息.它是对最新新闻信息简明扼要

地进行及时报道的一种新闻照片体裁.

2.时效性强,相当于动态消息.

3.一般用单张照片配以最简要的文字,有时也可用

两张及两张以上的系列照片配文字.有多张照片的图片

新闻的文字,有总说明也有单张照片的分说明.文字说明要尽可能地展现新闻的六要素.

4.图片新闻通常有标题.标题写作时通常直接以新

闻事实命题.

5.图片新闻的阅读顺序:图片→标题→文字→图片.

二、插图照片

三、专题照片

相当于图片式通讯. 又称专题摄影、摄影通讯,指用多幅图

片和文字相结合,全面深刻地揭示新闻事件和反映新闻信息的新

闻照片体裁.通过多幅、成组的画面,结合一定的文字,集中阐述

一个主题思想,或深刻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概括深入

地反映事件的变化发展过程,揭示其内在的思想内涵及社会意义.

2. 如何增强专题照片的表现力

主要是处理好照片与照片之间以及照片与文字之

间的关系.

四、摄影特写

指由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从人物身上或事物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富有特征的局部、部位、细节或角度,细腻、集中、深入地刻画人物形象或事物特质,展现新闻主题的新闻照片体裁.

第五章

新闻摄影艺术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摄影作品都能成为摄影艺术作品;但肯定都蕴涵有艺术的因素------造型艺术的因素.当这些因素被很好地显现时,新闻摄影作品便能成为摄影艺术作品.

新闻摄影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写真纪实和再现.因为新闻摄影属于写真纪实摄影而不是创意设计摄影

第一节新闻摄影的艺术必然性

一、新闻摄影也是一种造型艺术

1.新闻摄影的造型功能

(1)对新闻现场与现场新闻人物、环境进行造型,是新闻摄影的必然要求.新闻摄影报道新闻,必须把现场情况以影象形式真实地传达给读者,也就必须造型.

(2)新闻摄影的造型必须力求真实反映现场情况,是对现场的记录,不能有太多的夸张.但也可以运用摄影造型语言(如“荷赛”式的摄影视觉语言)强化现场气氛.

(3)所以新闻摄影是一门反映客观世界真实面目的“真实的造型艺术”,它以摄影视觉语言展现出一个接近真实世界的视觉形式的“第二客观世界”.

2.新闻摄影艺术是摄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摄影艺术是一种当然的造型艺术.

三、新闻摄影的艺术本质

1.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以新闻内容的艺术性为主,以新闻的视觉形式的艺术性为辅。

2.采用视觉形式是为了表现新闻的视觉形象,更好地体现新闻的魅力。

3.视觉形式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

四、新闻摄影美的特质

1.典型性瞬间视觉美。

2.新闻事实展现的意义赋予的美

第二节新闻摄影的艺术手法

一、新闻摄影艺术手法的特点

----真实而艺术地表现新闻形象

1.注重事实的重要性

2.采用艺术(美的创造)的手法

二、新闻摄影艺术表现的手法

1.运用对比

2.适当夸张

3.善用象征

4.恰当藏露

5.突出主体

中篇

第六章新闻摄影的技术依托

------摄影技术

第一节摄影原理

一、光---摄影的基本条件

“摄影”:用光画画。

1、光的性质:直线传播性、折射性、反射性、散射性、色彩性

2、光、透镜和成像

二、光敏材料

1、光敏现象;

2、现代摄影过程

光的性质(1)直线传播性

光的性质(2)当光线倾斜地射到玻璃三棱镜上时能被弯曲,即发生折射.光通过折射率不同的介质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折射折射性

光的性质(3) 反射性不同质地物体表面反射的光量不同.平滑的抛光表面如镜面,能将大部分入射光反射出去

光与透镜

左:会聚透镜对光的会聚效果右:发散透镜对光的发散效果

中心厚边沿薄的曲面透镜称会聚透镜;中心薄边沿厚的曲面透镜称发散透镜

利用发散度较小的透镜与会聚透镜组合制造照相机镜头,可以减少像差,提高成像质量

针孔成像

?针孔成像

景物各点的光通过一个小孔进入暗箱,便能形成一个上与下,左与右颠倒的粗糙影像.由于针孔限制了入射光的通过量,影像暗淡,细节不清晰.

用透镜代替针孔成像

用放大镜代替针孔(二者孔径相同),将成像平面置于其焦距位置,便能产生一个仍颠倒但已明亮得多了的清晰影像.

光敏现象及其在摄影中的利用

三、摄影和视觉

?照相机与眼睛工作状态比较

第二节照相机及其使用

?一、照相机

?1、简单照相机

?2、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二、照相机的使用

?1、对焦系统与对焦

镜头的光学组件及其变化状况确定了其焦点位置.只有处于焦点位置的影像才是最清晰的影像.但景物在照相机前处于不同的纵深位置,所以在相机内得到的影像不可能都处在焦点位置上.要让被选择的对象形成清晰的影像,就得变动镜头对焦的位置.这种可变动镜头对焦位置的系统就是对焦系统.

带动对焦系统变动的是对焦环.它与镜头内的光学组件联动

简单照相机(平视取景)的对焦方式有:(1)叠影式;(2)发光式;(3)图标式(半身\全身\山脉分别表示:近摄\中摄\远摄)

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对焦方式是:截影式(裂像式

2 、光圈与光圈系数

?光圈就是镜头内可调节大小的进光孔,由若干金属片组成.又称相对孔径.

?光圈对光的的作用就如同水龙头对水的作用一样.

?光圈的大小用光圈系数(又称f系数)表示.

?f系数定义为镜头焦距除以光圈直径.如:f4,f11,f16分别表示光圈直径分别为焦距的1/4,1/11,1/16.

光圈孔径从f1.4,f2,f2.8,f4,f5.6,f8,f11,f16,到f22依次由大变小,相邻两级光圈面积比是(√2)2,即1倍的关系.因而,进光量也相差1倍.

光圈的作用

?调节进光照度.光圈大则照度大,光圈小则照度小.通过调节光圈的大小解决曝光量的多少.

?调节景深效果.光圈大则景深小,光圈小则景深大?影响成像质量.一档成像质量最好的光圈叫做最佳光圈,位于最小光圈缩小2-3档处.

?3.快门及快门速度值

?快门是一个机械(机电)系统.

?快门的种类

镜间快门(叶片式快门)

焦平快门(帘幕式快门)

快门作用

(1)控制进光时间。快门速度值是快门开合之间的时间长短的标志。快门开启时间长,则进光时间长,曝光量多,反之则少。(2)凝结动体和控制影像模糊度。动体的凝结需要一定的度的快门与之配合;若快门速度太慢,动体会变得模糊

三、控制照片清晰度的方法

?(一)景深:能够形成清晰影像的物空间深度.

1、景深和清晰度

2、超焦距和最大景深

3、影响景深的因素

影像是由无数明暗不同的光点组成的,构成影像的光点越小,则清晰度越高.

位于焦点位置的景物在感光片上结成的是是由一个个清晰的小光点结合而成的影像.

而位于焦点以外的景物在感光片上结成的是由一个个分散圈(比较清晰的小光点)形成的影像

分散圈: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大圆圈(光点圆圈).也称“允许模糊圈”、“模糊圈”、“弥散圆”.

当人眼在25—30厘米左右观看时,要使照片上的影像让人眼感觉到清晰,分散圈直径不能超过1/10毫米.

照片供放大时,要求分散圈直径要缩小.可允许的最大分散圈直径=1/10毫米÷放大倍率.

如:135底片(24毫米×36毫米)放大到8×10英寸,放大倍率为8倍.分散圈直径=1/10毫米÷8=1/80毫米影响景深的因素:

最小光圈+ 短焦距镜头+ 长摄距+ 利用超焦距聚焦

获取最小景深的方法:

最大光圈+ 长焦距镜头+ 短摄距

(3) 景深范围:9m—3m=6m (4)前景深范围:5m—3m=2m

(5)后景深范围:9m—5m=4m 6)景深前界限:3m

位置

(7)景深后界限:9m位置

5.利用超焦距聚焦对景深值的影响

超焦距:将镜头聚焦到无限远时,从镜头到景深近界限的距离。

当调焦点从无限远处调整到超焦距上,则景

深可以向镜头方向推进,景深前界限正好处在超焦距的一半的位置,景深后界限仍处在无限远。此时,前景深=1/2超焦距;后景深=原景深(新聚焦点到无限远

6.利用自动景深表查超焦距

带自动景深表的相机,将距离刻度的∞对准所用光圈的景深远界限,则:此时查出的对焦距离就是该拍摄

为∞,则超焦距为8 m

6.查出超焦距后,如何扩大景深?

将对焦位置从∞转移到超焦距上,则景深会扩大1/2超焦距.如:超焦距为8米,

将对焦位置从∞转移到超焦距(离镜头8米位置)上,则景深会扩大1/2超焦距(1/2×8米=4米).

7.实际操作中,如何利用超焦距?

(1)可以将自动景深表一侧已选定的光圈值对准∞,可查出景深表上另一侧的光圈值对应的距离,该距离就是新的景深近界限.此时对焦位置是新的景深近界限数值的2倍.

(2)可以先确定景深从?米----?米,然后,将镜头调焦在2倍景深近界限的距离位置,再看哪一级光圈可以包含景深近界限.再据此调整光圈系数与快门速度的组合

二)快门速度值(快门时间)与影像的模糊度

1.动体的凝结(冻结)与模糊

1)用高速快门可以将运动的物体凝结下来,拍成静止的状态;

用低速快门可以将运动的物体拍成模糊的状态,呈现动感.

2)推荐凝结与模糊动体的几个参考速度:

凝结----步行1/30, 慢跑1/60, 冲刺1/125.

模糊----慢于上述快门速度.

2.安全快门

为防止相机抖动带来模糊,需要使用三脚架,或将相机靠在硬质物体上.当用1秒以上的快门速度时,尤其要注意相机的稳固性.

相机在使用中的轻微抖动,可以用安全快门----1/250秒或1/125秒,以减少出现模糊的机会.有时还要根据拍摄实际提高快门速度.

3.影响动体凝结的因素

1.动体速度.动体速度越高,越要用高速快门.

2.拍摄距离.拍摄距离越短,快门速度要越快;拍摄距离越长,快门速度可越慢.

3.镜头焦距.长焦距镜头将动体拉近,就像缩短了拍摄距离一样,要用高速快门.镜头焦距越长,越要用高速快门;镜头焦距越短,越可用低速快门.

4.镜头朝向与动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可以按三种情况来考虑:0度,45度,90度.相临两级之间相差一级快门速度.如图:

常见动体快门速度参考表

(标准镜头,拍摄距离15米)

4.动态记录与动感表现

1)模糊动体展现动感;

2)模糊动体的一部分展现动感;

3)照相机运动展现动感;

4)追随法拍动体(见下页),使背景在移动中模糊,拉出动感(追随跑步者,一般用1/60秒的快门速度);

5)用高速快门,记录正在运动着的的某一瞬间状态------动态记录;要注意对典型动态的把握;

6)采用连闪法,使不同瞬间的动体形态结合形成动感.

5.影像模糊度的控制

1.相机抖动会造成影像模糊.要注意轻按快门,或用三脚架,或注意对相机的支撑.

2.为了减少抖动带来的模糊,应该使用至少1/125秒以上的高速快门.

3.模糊程度还与对象的运动方向有关.要使照片清晰,最好选择对象与镜头朝向夹角最小的位置拍摄.

4.运动着的对象朝向镜头运动,或背向镜头运动,影像的模糊程度只跟景深有关.

可以根据主题要求选择恰当的影像模糊度

四、感光胶片和测光

(一)感光胶片

1.感光胶片的分类

1)黑白感光片

2)彩色感光片(负片

彩色负片的成像:银盐记录景物影像,形成潜影;经显影,使溴化银被还原的氧化物与混合在乳剂中的化学成色剂反应,形成颜色;经漂定处理,洗掉黑色影像,底片上只留下彩色影像.

2.黑白感光片的种类

1)从形态分:硬片;软片(含页片、卷片等)

卷片(胶卷)常用120型和135型.

120型

1/250秒90

00

135型

画60mm×60 mm (拍12张)

面60mm×45mm (拍16张) 24mm ×36mm

大60mm×90mm (拍8张)

2)从感色性能上分

色盲片:能感受可见光谱中蓝、紫短波光,对其他色光反应迟钝.一般用来翻拍、制作电影拷贝或制作高反差照片、幻灯片.

分色片:能感受可见光谱中蓝、紫、黄、绿光,不感受红光.

全色片:能感受全部7种可见光

3)从感光度来看

慢速片:感光度低于ISO50/180

中速片:感光度在ISO64/190至ISO125/220之间

快速片: 感光度在ISO160/230和ISO320/260之间

特快片:感光度高于ISO400/270

普通摄影常用ISO100/210 的胶卷

新闻摄影常用ISO400/270 的胶卷

广告摄影常用ISO50/180 的胶卷

4)特殊感光片

红外片:感受红外光.

紫外片:感受紫外光.

X光片:感受X光.

一次成像胶片:曝光与显影定影在相机内一次性完成

3.彩色感光片种类

1)彩色负片

经感光并冲洗得到彩色底片

2)彩色反转片

经感光并冲洗得到彩色正片

4.感光度

指感光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快速片银盐颗粒大,

因而感光快,

影像粗糙,

反差小.

慢速片银盐颗粒小,

因而感光慢,

影像细腻,

反差大.

胶片感光度换算表

国家标准

(GB) 150 160 180 190 210 240 270 300 310 330 360 德国标准

(DIN) 150 160 180 190 210 240 270 300 310 330 360

美国标准

(ASA) 25 32 50 64 100 200 400 800 1000 1600 3200

国际标准25 32 50 64 100 200 400 800 1000 1600 3200 ---- ---- ---- ---- ---- ---- ---- ---- ----- ----- -----

(ISO) 150 160 180 190 210 240 270 300 310 330 360

美国标准ASA与国际标准ISO同.GB,DIN为三度一级制,每相差3度感光速度相差1倍; ASA之绝对值相差1倍时,感光速度相差1倍

以上各标准对应的感光速度相同.GB210为常用日光型胶片(中速片)

5.反差

指画面中影像不同部分明暗差别的程度.

底片影像的反差,因底片密度不同而形成.影响底片密度的因素有:

1)景物本身的反差(亮度反差);

2)胶片本身的反差性能;

3)显影控制因素

6.宽容度

指感光片正确记录景物反差(亮度反差)的能力.

高感光度胶片,宽容度大; 低感光度胶片,宽容度小.

显影时间的延长会减小宽容度

(二) 测光

1.手持测光表

2.内测光系统

单反相机测光系统是一种透过镜头测光(TTL)系统.测量的是被摄画面的亮度.能同时得到光圈系数与快门速度值.

3.自动曝光相机的测光系统可以分为:

1)光圈预选(优先)式;

2)快门优先(预选)式;

3)双优先式.

4.透过镜头测光(TTL)系统的使用步骤:

1)设置胶片感光度;

2)设置快门速度值(或光圈系数值);

3)对焦,对准景物主要部分测光;

4)读取光圈系数值(或快门速度值);

5)根据拍摄需要进行调整曝光组合

5、TTL测光系统的几种测光方式

1)平均测光(测量画面的平均亮度);

2)点测光(测量对焦屏中心景物的光);

3)中心重点测光(在平均测光时更注重中心部分)

6.测光方法

1)根据受光状况测光

如果是平均测光方式相机,如何测光?

情况一:在画面明、暗部分近乎相等的情况下,可用该方式.(也可以在拍摄位置用手持测光表测光) 情况二:如果被摄主体在景物中占的面积小,又与环境有较大的亮度差别,进行平均测光,会带来失误:

1)主体在白背景前,会偏黑;

2)主体在黑背景前,会偏白.

正确的方法是,只对主体测光.(可运用AE锁) 2)根据题材需要和主题表现需要测光

可以拍成: 1)高调照片;

2)中调照片;

3)低调照片.

对应的测光位置:

1)测暗部;

2)测明暗适中部位;

3)测亮部.

第三节照相机附件及其使用

一、镜头

(一)相关知识

1、镜头的视场角: 镜头焦距越长,视场角越小,拍摄的范围越小,对象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越大. 28mm镜头,视场角为750;

50mm镜头,视场角为470

135mm镜头,视场角为180 mmmm

(二)各种镜头及其运用

1、标准镜头

2、长焦镜头与特种长焦镜头

3、广角镜头与特种广角镜头

4、变焦镜头

二、滤光镜

1、彩色滤光镜

2、紫外滤光镜

三、近摄附件

1、近摄镜头

2、近摄镜和接圈

3、其它近摄附件

四、相机的其它附件

第四节照片的构成

?一、视点和用光

1 、视点

2、光质的软硬

3、光线的方向

二、被摄体属性的运用

1、影调

2、质感

3、线条

4、图案

5、形状

第五节摄影曝光

?一、光

二、摄影用光

1、自然光照明的形式

2、自然光的四个照明时刻

3、来自不同方向明照光线的运用

1)顺光2)侧光(3)逆光

下篇新闻摄影技法

第七章新闻摄影采访

一、摄影采访的特点

1、以寻找新闻形象为目的;

2、完成于新闻现场;

3、“现在进行时”;

4、抓取瞬间;

5、形象不可改变。

二、摄影采访的步骤

1、寻找新闻线索;

2、采摄的计划与准备;

3、调查与采访;

4、摄取形象;

5、采集文字。

第八章新闻摄影的拍摄手段

第一节新闻摄影与拍摄手段

一、拍摄手段

二、拍摄题材与拍摄手段

第二节不干涉对象摄影(抓拍)

一、题解

二、形成与发展

三、公开的与隐蔽的:两种不干涉对象摄影方式

四、器材配合

第三节干涉对象摄影(摆拍)

一、定义与特征

二、形成与现状

三、摆拍在新闻摄影中形成的恶果

四、干涉对象摄影的各种形式

第九章新闻摄影专题

第一节突发事件摄影

一、突发事件的特点

二、摄影步骤及方法

1.预见与应急:常备不懈

2.深入事件中心

3.处惊不乱、处变不懈

4.侧面与外围表现

5.采访及跟踪报道

第二节悲剧题材摄影

一、悲剧题材摄影的使命

二、悲剧题材摄影的价值

三、悲剧题材摄影的表现原则

第三节批评揭露题材摄影(问题照片)

一、批评揭露的对象领域

二、拍摄方法----公开抓拍与偷拍

三、如何准确无误

四、如何注意社会效果

第四节

人物新闻摄影

一、表现对象及内容

1.著名人物——大人物

(1)政治、军事界人物(包括领袖人物)

——政要(军政要人)

(2)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3)潮流人物

拍摄内容:肖像、近影;最新活动;日常生活;著名人物之

间的交往、著名人物与小人物之间的交往;

2. 普通人物——小人物

(1)无名人物拍摄其共性:作为群体的代表

(2)有名的小人物拍摄其个性:特殊的经历、事迹

著名人物与普通人物都是新闻人物

二、人物摄影报道原则

1.拍摄新闻人物

2.抓住时代特征

3.注重人生况味

4.力求以情动人

三、采摄方法

1.专访拍摄:指摄影记者对被摄对象进行专门的采访拍摄。由[法]纳达尔发明。容易出现摆拍痕迹。应力求成为公开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2.隐蔽拍摄。即偷拍——隐蔽的不干涉对象摄影。

四、表现技巧

注意拍摄:面部表情;身姿语言;情节与细节;环境气氛。

五、新闻人物现场肖像

指表现某一新闻人物在新闻现场显露特有的姿势、情感、性格的特写照片.

具有五方面的规定性:

1)对象的规定性(新闻人物);

2)新闻现场的规定性;

3)抓拍方法的规定性;

4)内容的规定性;

5)照片的近景形式的规定性

第五节跟踪摄影与连续摄影

一、跟踪摄影:对瞬间时空的突破与超越

二、跟踪摄影经典作品解读

1. 《女人的成长》(《生活》)

2. 《全家福》(中央电视台1994年2月春节联欢晚会)

三、基本特征:历史感、对比性、现实主义手法

四、报道主线的寻找与主题的确立

五、拍摄时机与报道时机

六、连续摄影

第六节体育摄影

一、表现内容

1.拍摄内容:竞技体育与群众性体育;

2.表现内容:生命、健康、力量之美;拼搏精神;情感世界;幽默的情节;观众.

二、表现手法与拍摄技巧

管理学原理考点整理

管理 管理与非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通过协调和监管其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目标。 高层管理者: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 中层管理者: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日常事务管理。 基层管理者: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组织:指一种由人们组成的、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效率: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方式、低资源浪费)效果:所从事的工作活动有助于组织达到其目标(结果、高目标达成)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开发分计划以协调活动; 组织:明确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分类组合,谁去完成任务,信息与决策过程等; 领导:指导和激励参与者,进行沟通,解决冲突等。 控制:对活动进行监控以保证其按计划完成等。 管理职能的表现形式 决策与计划:产生方案、制定计划 组织:设计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

领导:确定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控制:识别和纠正偏差 明兹伯格的管理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危机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概念技能:把观点(子)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附加模块 古典方法 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代表人物: 泰罗(假定工人都是“经济人”) 实验: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 内容: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配合(人事管理原则)、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密切配合以达“双赢”

《会计学原理》复习提纲(谢获宝主编教材)

《会计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总论 ※1.什么是会计?(4) 会计是一个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以及其他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 2.※现代会计有哪两部分组成?什么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5—6) 3.※会计的基本职能有哪两个?二者的关系是什么?(8) 会计的两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没有反映职能,监督职能就失去了监督的资料。监督职能是反映职能的深入,没有监督职能,反映职能就失去了意义。 4.※会计的目标是什么?会计信息使用者都有哪些,他们使用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什么?(9—10) ※5.会计的一般对象是什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描述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12) 会计的一般对象是社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 ※我国的会计要素有哪六个?※重点掌握前三个会计要素的概念。熟悉会计要素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13-18) ※7.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七种?为什么说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19-20) 8.按照会计工作领域和工作特点可以将会计职业分为哪三类?(22) 9.什么是会计职业道德?我国《会计法》等有关法规对会计职业道德有哪些规定?(23—24) 10.会计学科是怎样分类的?分别分为哪些具体学科?(24—26) 11.※什么是会计规范?※我国的会计规范可以分为哪三个层次,各层次包括哪些主要的会计规范?(321—324) 12. ※什么是会计准则?了解我国基本会计准则的内容以及有哪三十八个具体会计准则。(322—323) ※13.什么是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它们的使用范围分别是什么?(327及笔记) 14.※会计的基本假设有哪四个?理解其含义、作用。(325—327)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备课讲稿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 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 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 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 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 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 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

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 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 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 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 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 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 18、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 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 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20、按照决策的重复程度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21、预测种类包含:经济预测、技术预测、社会和政治预测。其中经济预测包括宏观经济预测和微观经济预测 22、宏观经济预测内容:最终产品的社会需要量、非生产性的社会需求、再生产的社会条件、财政税收信贷储蓄等的变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需求、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等。 23、宏观经济预测的用途:为制定国民经济规划,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24、微观经济预测的内容:产品销售市场、物资供给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同

会计学原理(完全版)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会计学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这些内容是学习会计学的基础。本章要求了解会计历史发展过程,对会计学科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理解并掌握会计的定义、会计的对象、会计的职能和目标、会计的基本假设与一般原则、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一节会计的内容和特点 一、会计的内容 通常指会计所要核算、监督和分析的内容。 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指的是会计核算的内容。 不同的行业会计核算的内容有所不同。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活动或者预算执行过程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活动的全过程。 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企业单位经营资金的运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主要内容 二、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 不得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 连续:对各项经济活动应按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进行记 录和核算。 系统:对各种经济活动,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并对会 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3、会计核算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和会计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在不断地扩展,在反映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会计还具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和参与经济决策等职能。 (二)会计的目标 向哪些人提供会计信息 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如何提供这些会计信息? 一般使用者: 财务报告;包含“通用”信息的会计报表。 特殊使用者,如税务机关: 特殊报告,如按税法规定编制的特别报表及报告。

00054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2014版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识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①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不同于作业活动;②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以人为本;③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3)管理的职能(更改):四职能:计划、组织(将人员配备涵盖在内)、领导、控制。 (4)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 (5)管理者的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6)管理者的角色(新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对此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要担当的角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他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可概括为决策制定、信息传递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角色。 1)决策制定方面 ①企业家角色,管理者积极利用外部机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开拓新市场时; ②混乱驾驭者角色,当管理者处理冲突或问题、调解各种争端时; ③资源分配者角色,管理者合理分配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间等资源时; ④谈判者角色,当管理者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其他组织或个人进行讨价还价、商定成交条件时。 2)信息传递方面 ①监听者角色。管理者通过各种媒介寻求和获取信息以便更好的了解组织和环境时。 ②传播者角色。管理者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时。 ③发言人角色。管理者向外界,如股东、消费者、公众、政府发布组织的有关信息时。 3)人际关系方面 ①挂名首脑角色:管理者履行礼仪性和象征性的业务时,如参加社会活动、宴请重要客户、带领有关领导参观 企业。 ②领导者角色。管理者激励、指导员工时。 ③联络人角色。管理者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与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时。 (7)管理者的技能(新增): ①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熟练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如工程、计算机科学、财务、营销等。技术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剖析

第一章绪论 管理: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承担管理工作、履行管理职能的人员及其集群,他们是管理的主体。 物本管理:是以任务、以物为中心,追求固定正规的管理,实行的是“任务管理制”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将经营艺术与现代管理方法融为一体的管理,是从科学走向艺术的管理,是从控制为主的专项管理转向实施更具全面性、长远性的战略管理。 公共管理:以公共组织为依托,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向特定区域内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或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工商管理:以工商企业组织为主体,以向顾客提供服务或出售商品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所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归纳法: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通过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务或经验进行观察,分析其特点、变化规律,进而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演绎法:运用模型来研究管理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称为演绎法。 定量研究方法:对管理现象中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寻求最优决策方案。 权变方法:由于管理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技术。 1.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关于管理的职能有哪几种观点? P5 3.德鲁克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管理者角色分为三类:第一,管理一个组织,求得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第二,管理管理者。第三,管理员工和工作。

4.明茨伯格关于管理者角色的观点是什么? 三大类型、十种角色。人际关系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类角色:监察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类角色:发起者、麻烦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5.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区别:目的、价值目标、权力来源、活动方式。P7 联系:都要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 第二章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核心是提高效率,1.工作定额原理 2.选择、培训和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艺。3.实行职能工长制(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种管理职能)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6.劳资双方为提高效率而合作。7.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管理过程理论:法约尔是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1.企业职能与管理职能的关系:后者包含于前者之中。2.管理的14项原则:P32 3.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行为科学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 管理学丛林: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 组织文化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的内容及贡献是什么? 2.霍桑实验的结论及意义是什么? 3.现代管理理论的特点与贡献是什么?

管理学知识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性质 1.管理的定义 (1)世界著名管理学家对管理下的定义: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对管理下的定义:确切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对管理学下的定义:管理即制定决策。“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5项要素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 现代管理大师哈罗德·孔茨对管理下的定义:管理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他认为管理包括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5个职能,管理的目标就是创造盈余 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就是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加有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4个职能。 综合以上各种管理的定义,可给出如下定义: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和整合组织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来协调组织中的群体行为,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联系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能协调一致,有序进行,以提高生产的效率的客观要求。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它要代表一定社会制度中的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从管理学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主义的管理和资本主义的管理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 3.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人们通过一个多世纪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已经抽象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人们一方面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身的管理实践,解决新的管理问题,另一方面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管理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 管理不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还是一门正在发展的科学。管理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他只是探索管理的一般规律,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 二、管理的要素、职能、任务和作用 1.管理的要素: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梳 理

《管理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1、管理: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⑴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只要存在两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并具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需要协作,需要管理。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⑵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其责任是: ①管理一个组织,即确定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②管理管理者,即管理者要培训下属,并运用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③管理工作和员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管理具有特定的任务、职能和层次。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其中共同工作的人们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目标;任何管理者都要承担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与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管理具有层次性,组织中的管理者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管理层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拥有的权力大小不同,关注与处理问题的类型、方式不同。 ⑷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5-7 3、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⑴管理是一门科学,目前管理知识已经成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⑵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即管理活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具有灵活性; ⑶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建立在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之上。靠经验、凭直觉、碰运气,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⑷靠背诵管理原理和原则,忽视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其管理活动也会是无效的。 因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有效的管理活动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7-8 第二节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性质管理具有的两重性,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自考管理学原理考试重点

管理:是组织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系列协调活动的过程 人际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她人并与她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洞察企业与环境要素见相互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管理学: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管理者: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经过协调她人的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人。 组织环境:就是指影响组织生成与发展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集合。 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 管理道德:是从事管理工作的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管理者提出的道德要求。 社会责任: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进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决策: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计划:就是明确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各分支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对未来活动的具体行动任务、行动路线、行动方式、行动规则等进行规划、选择、筹谋的活动。 政策:组织对成员作出决策或处理问题所应遵循的行动方针的一般规定。 规划:为了实施既定方针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愿景: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构想和摄像,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回答了“追求什么”的问题。 使命:是组织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即回答为谁创造价值,创造什么价值的问题,它有三个特点:长期性、指导性、激励性。 目标管理:是由组织的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在工作中进行自我控制,努力实现工作目标。 战略计划: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而制定的全局性的、较长时期发展方向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地位的重大计划。 组织: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目标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筹划和考虑。 管理层次:是指从最高管理人员到最低工作人员中间所拥有的级数。 职权:是组织设计中赋予某一管理职位的权利。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的基本架构,是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人员、工作、技术和信息所做的制度性安排。 集权与分权:集权与分权是相正确,没有绝正确集权也没有绝正确分权。集权即职权的集中化,是指决策权在很大程度上向处于较高管理层次的职位集中的组织状态和组织过程。 授权:指上层管理者将适当的权利授予下属,让下属在指定的职责范围内作出决定和支配资源。 人员配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对人员进行恰当而有效的招聘、甄选、培训、绩效考核等。 甄选:综合利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应聘者的任职资格、工作胜任程度等进行测量和评价到录用的过程。 绩效考核:组织定期测量、评估和检验个人或群体小组的工作及其业绩的一种正式的制度。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概述 管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各类资源,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载体是组织;手段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本质是协调;对象是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目的是实现共同目标。 管理的核心:决策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管理者的技能:①技术性技能②人际关系技能③概念性技能(构想技能) 管理的性质:①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3普遍性 管理者分类:按层次分:高层中层基层(中层管理者比基层管理者更多地依靠正式权力与沟通技巧)按内容分:战略战术执行 按综合程度分:综合专业 管理者素质:①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②知识能力素质③身体素质 亨利.明茨伯格[加]—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代表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企业家谈判者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 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吉尔布雷斯夫妇甘特 泰罗(勒)[美],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科学管理原理内容:1工作定额原理2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标准化原理4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6职能工长制7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8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组织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切斯特.巴纳德 亨利.法约尔[法],1916年《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之父【第一个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一、区别经营和管理:六大活动:商业,安全,技术,财务,会计,管理 二、管理的职能: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三、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条基本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等级制度与跳板,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四、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是一种独立的适用于所有类型事业的活动;随着管理层级的不断上升,管理能力越重要;管理是能够传授的。 五、管理的普遍性。 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行政管理理论【组织理论之父】 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权威来源:①合理合法式权威②传统式权威③个人崇拜式权威 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20年代) 梅奥[美]—霍桑实验 1车间照明实验 2继电器装配试验(福利试验)-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间接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大规模访谈计划-社会归属和人际关系 4接线板绕线组的工作室试验-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霍桑实验结论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主要标准 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个体行为研究#动机与激励理论#群体行为研究#组织行为

会计学原理 尔雅通识课 试题 课后习题

注意:本份资料正确率在90%左右,仅供大家参考 1.1.1 会计环境主要包括: A、会计思想 B、会计法制 C、会计理论 D、审计 E、会计方法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50.0分 2 【判断题】 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我的答案:√ 1.1. 2.1 标志着中国会计起源的是( )。 A、单式簿记 B、复式簿记 C、书契 D、龙门账 我的答案:C 得分:33.3分 2 【单选题】 会计一词起源于( )时代。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我的答案:A 得分:33.3分 3 【判断题】 会计一词起源于商朝。() 我的答案:×

1.1. 2.2 属于古代会计现象的有( )。 A、单式簿记 B、龙门账 C、四柱清册 D、借贷复式簿记 E、印度原始公社的独立记账员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0.0分 2 【判断题】 “四柱清册”中的四柱是指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 我的答案:× 1.1. 2.3 1【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叫( )。 A、佛罗伦萨会计协会 B、爱丁堡会计师公会 C、威尼斯会计公会 D、热那亚会计协会 我的答案:B 得分:50.0分 2 【判断题】 近代会计发展阶段是从运用复式簿记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 我的答案:√ 1.1. 2.4 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企业经营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和对内提供管理决策所需信息为主的管理会计。()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判断题】 现代会计阶段,为适应对会计监督的需要,设立了审计。() 我的答案:√ 1.1.3 1 【多选题】 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有() A、社会经济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文化与教育水平 D、政治制度状况 E、经济制度状况 我的答案:ABCDE 2 【判断题】 影响会计发展因素还包括经济危机、社会性危机、经济犯罪和通货膨胀等负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会使会计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我的答案:√ 1.2.1.1 1 【单选题】 会计的原始含义是( )。 A、记账与算账 B、记账与报账 C、算账与报账 D、记账、算账和报账 我的答案:D 1.2.1.2 1 【单选题】 不属于会计的特点是( )。 A、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 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 【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 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法 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

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 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 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 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 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 象化的精神能力 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管理的客体 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市场资源、知识产权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基础结构资源、组织能力资源 三、管理的职能: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这五种最基本的职能 四、管理学的对象与法: 管理学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法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的研究法:归纳法、实验法、演绎法 小结

(完整word版)大一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提纲 第一章、管理学概述 一、管理的过程(四个) 1、计划工作(目标、方案) 2、组织工作(分工、协调、部门) 3、领导工作(指导、奖惩、指挥) 4、控制工作(标准、检查或考核、纠偏) 二、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 从本质上说,管理者需要为别人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作业者只需要为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即承担后果。(此答案为老师口述内容,详情参阅各自课堂笔记!) 三、管理者的技能 1、概念技能(抽象逻辑思维) 2、人际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很重要) 3、技术技能 四、管理者的分类或管理者的角色(三大类十种) 1、人际方面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 2、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者、纠纷调解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五、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客观规律性,反对经验论 管理的艺术性——实践性,反对模式论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反映了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和客观规律性。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管理实践活动中对管理原理运用的灵活性和对管理方式和方式选择的技巧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理论: 科学管理——泰勒 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行政管理理论——韦伯 1、科学管理——泰勒 泰勒制的内容: 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总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观点: A、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B、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 C、实施科学管理要求精神上的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勒提出以下六个管理制度:

A、最佳动作原理 B、合理的日工作量或恰当的工作定额原理 C、第一流工人制 D、刺激性付酬制度 E、职能管理原理或职能工长制 F、例外原理 对泰勒制的评价: 贡献: A、泰勒制提出科学操作代替传统的个人经验 B、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极大地提高 C、管理职能与执行的分离 局限性: A、泰勒把人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人 B、泰勒制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 C、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会产生劳资双方的精神变革 PS:科学管理原理的四个实验(具体内容见PPT) A、动作时间研究 B、搬运生铁的试验 C、铁锹的试验 D、金属切削试验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 管理的十四项一般原则: 法约尔认为,管理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能灵活地贯彻管理的14条原则: (1)劳动分工 (2)责权对等。 (3)纪律严明。 (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 (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7)合理的报酬 (8)适当的集权与分权。 (9)等级链(常考) (10)秩序。 (11)公平。 (12) 人员稳定。 (13) 首创性。 (14) 团结精神。 管理的五项职能: A、计划: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和制定行动方案。 B、组织: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C、指挥: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D、协调: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和力量。 E、控制:控制就是注意一切是否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会计学原理尔雅通识课试题课后习题

会计环境主要包括: A、会计思想 B、会计法制 C、会计理论 D、审计 E、会计方法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分 2 【判断题】 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的答案:√ 标志着中国会计起源的是( )。 A、单式簿记 B、复式簿记 C、书契

我的答案:C 得分:分 2 【单选题】 会计一词起源于( )时代。 A、西周 B、东周 C、西汉 D、东汉 我的答案:A 得分:分 3 【判断题】 会计一词起源于商朝。()我的答案:× 属于古代会计现象的有( )。

B、龙门账 C、四柱清册 D、借贷复式簿记 E、印度原始公社的独立记账员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分 2 【判断题】 “四柱清册”中的四柱是指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和期末余额。( )我的答案:× 【单选题】世界上第一个会计师协会叫( )。 A、佛罗伦萨会计协会 B、爱丁堡会计师公会 C、威尼斯会计公会 D、热那亚会计协会

2 【判断题】 近代会计发展阶段是从运用复式簿记开始至20世纪50年代。() 我的答案:√ 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会计形成了以对外提供企业经营信息为主的财务会计和对内提供管理决策所需信息为主的管理会计。() 我的答案:√得分:分 2 【判断题】 现代会计阶段,为适应对会计监督的需要,设立了审计。() 我的答案:√ 【多选题】 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有() A、社会经济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文化与教育水平 D、政治制度状况 E、经济制度状况 我的答案:ABCDE 2 【判断题】 影响会计发展因素还包括经济危机、社会性危机、经济犯罪和通货膨胀等负面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会使会计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我的答案:√ 【单选题】 会计的原始含义是( )。 A、记账与算账 B、记账与报账 C、算账与报账 D、记账、算账和报账 我的答案:D

2017秋季《会计学原理》期末复习题

会计学原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不能作为记账依据的是( D )。 A.发货票 B.收货单 C.入库单 D.经济合同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即《会计学原理》,以下同此)P80。 2.通过试算平衡能够查出的错误有(D )。 A.漏记经济业务 B.重汇经济业务 C.记账方向错误 D.借贷金额不对解析:相关知识点参课本P45 3.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发生或者完成时取得或者填制的( D )。 A.技术信息 B.财务资料 C.书面保证 D.书面证明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80。 4.会计报表编制的根据是( D)。 A. 原始凭证 B. 记账凭证 C. 汇总记账凭证 D. 账簿记录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134第九章 5.对于大堆,笨重的材料物资实存数的确定,一般采用( D )。 A. 实地盘点 B. 抽查检验 C. 查询核对 D. 技术推算盘点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113 6、下列各项经济业务中,会引起公司股东权益总额变动的有( D) A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B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C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 D接受投资的现金资产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47 7.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界定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的是( A)。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期间 D.货币计量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18第一章 8、在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中,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的是( A)。 A.谨慎性 B.可比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及时性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22第一章 9、下列项目中,不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是(D )。 A.复式记账 B.成本计算 C.财产清查 D.编制财务预算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25第一章 10、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收入范围的是( D)。 A.商品销售收入 B.劳务收入 C.租金收入 D.代收款项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13 11.由于( C ),才产生了当期和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 A 会计主体 B 持续经营 C 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18第一章 12.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本质区别在于(D )。 A.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 B.记录资产和权益的内容不同 C.记录资产和权益的方法不同 D.会计账户有结构,而会计科目无结构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34 13.在试算平衡表中,如果试算平衡( B )。 A.说明每一个账户的借方数一定等于贷方数 B.账簿记录不一定正确 C.二说明本期增加数一定等于本期减少数 D.说明期初余额一定等于期末余额 解析:相关知识点参课本P45 14、应收账款账户的期初余额为借方2000元,本期借方发生额10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8000元,该账户的期末余额(D) A 借方3000元 B 贷方8000元 C 借方5000元 D 贷方5000元 解析:相关知识点参课本P45 15.会计分期是从( C )中引申出来的 A.权责发生制原则 B.会计目标 C.持续经营 D. 会计假设 解析:相关知识点见课本P18第一章 16.将现金2000元存入银行,出纳人员应填制( D )。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管理总论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学 本章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准确理解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基本职能;掌握管理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分类;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特点。 本章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管理和管理职能 一.管理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依据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点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 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管理职能 目前一般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基本职能。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 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 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第二节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定义 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划分为操作者和管理者两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 三.管理者的职责 1.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 2.保证信息的集散和畅通 3.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 第三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 二.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 1.管理学的应用性 2.管理学的综合性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复习框架与核心知识点解答..doc

《管理学原理》、《管理学》复习框架与核心知识点解答注:只到十三章,其余章节莫名遗失。仅可作参考及查漏使用 第2章组织管理基本原理 框架: 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个体假设——行为与学习——心理 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组织平衡——外部——内部——动态 管理是什么 重点: 1、正式组织 2、非正式组织 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4、组织一体化 5、组织平衡 解答: 正式组织 一、概念:两个及以上个人有意识加以协调组成的力或行为的系统 二、要点:

1、人:人的行为,组织人的行为 2、行为:行为或力的相互作用 3、有意识:各方面的有意识 三、三要素 1、协作意愿(诱因,自我克制) 2、共同目标(前提,个人人格与组织人格) 3、信息沟通(条件,基础,有限度) 非正式组织 一、概念:两个及以上个人无意识体系化多种心理因素的系统 二、特征: 1、无明确形态、可识别性差 2、本质是人与人的协调 3、心理侧面、非理性侧面 4、感觉、情感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基础:个人的需要、目的、兴趣 四、表现:情感型、社会政治力量型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关系 一、正式组织对非正式组织 1、为形成提供条件

2、为长期存在发展提供条件 二、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 1、创造正式组织的条件 2、提供活力 3、促进信息沟通 4、维护个人完整人格 组织一体化 一、组织是非正式侧面与正式侧面的统一 二、组织一体化就是非正式侧面与正式侧面的统一程度 组织平衡 一、内部平衡:整体与个体、动机与诱因,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看,组织的有效性(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与环境平衡:目标与环境的适应程度、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动态平衡:稳定与变革 其他: 1、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第3章企业环境管理概述 框架 环境——适应和一定程度改变环境

(最全)会计学原理立信出版社—李海波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第14版) 会计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总论 1、什么是会计?它有什么特点?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特点: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单位;2、会计所反映的数据资料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完整性;3、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相结合;4、会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2、什么是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 3、会计的任务是什么?什么是会计的首要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根据会计的职能和作用而规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1、加快会计核算,真实、正确的反映会计信息;2、严格会计监督,维护会计法规,控制生产活动全过程。3、加强企业目标的考核与分析,发挥会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加强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任务 4、什么是会计的对象,为什么说会计的对象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会计的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即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构成,概括了各种经济活动。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因此会计所要反映和核算的只是能用货币表现的那部分经济活动的内容。所以说会计的对象也就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5、什么是资金循环和周转?举例说明工业生产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的资金循环和周转的过程,两者有何不同? 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货币资金一次不断改变其形态,成为资金循环,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成为资金的周转。 工业生产企业:采购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商品流通企业:购进过程——销售过程;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6、会计核算有哪些专门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会计分析方法; 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资料分析利用。 7、什么是会计法?我国新的会计法有哪些特点? 会计法于1985年公布,以后在1993年和1999年经过两次修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和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新的会计法对加强会计核算提出了三点要求,1、要求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2、确立记账基本规则,保证会计核算依法进行;3、增加了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 8、什么是会计基本前提条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会计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内容。 9、什么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质量的保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0、会计机构内部核算组织形式有哪几种? 独立核算单位、半独立核算单位、报账单位。 11、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是什么? 一般是指会计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必须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必须突出会计职业的特点,符合会计职业的要求;二是应该言简意赅,便于记忆;三是应该联系会计工作实际但又要与会计工作有所区别。 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理的原始凭证应不予受理。 第二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和复式记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资金平衡关系? 资金运动处于静态时,表现为资金的使用和资金的来源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着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关系,有一定的资金使用,必定有一定的资金来源,这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表示资金从哪里来,又用到哪里去,而且两者的数额必定是相等的,完整地反映了资金的来龙去脉。 2、会计等式是如何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