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历来是中国古代史官(秘书)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

中国人历来讲究道德(或叫德行),强调敦品立德,并强调不同行业本身特有的职业道德。纵观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历代的许多秘书(史官)大都能坚持以求实为荣、曲笔为耻的职业道德和史学人格,拟文记事秉笔直书,成为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之一。

一、秘书史上载入史册的直书典范

我国历代的许多优秀史官(秘书)历来都把秉笔直书视为持大义、别善恶的神圣事业和崇高美德。为了直书,他们不畏风险,不避斧钺,求实求真,善恶必记,忠于职守,表现了中国古代史官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文天祥在《正气歌》里,把“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表现之一。这两则古代史官故事,都高扬着一种誓死遵守史官的职业道德、捍卫史官直书实录传统的精神。

齐太史的故事,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48年,

齐国大臣崔杼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知道后要求史官立即删改,史官坚决不改,崔杼大怒,杀了齐太史。齐太史的两个弟弟继承兄长遗志,前仆后继,仍然秉笔直书,也遭到杀害。接着,太史的小弟又大义凛然,直书如故。崔杼慑于太史秘书兄弟仨的浩然正气,无可奈何,只好由他直书下去。为了维护记史的直书实录传统,对历史和后代负责,齐国的太史们一个接一个地不畏强暴,不惜以身殉义,视死如归,成为秘书史上秉笔直书的著名范例!

“董狐笔”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是个昏君,而晋国正卿(宰相)赵盾(赵简子)是个正直的大臣,经常谏劝晋灵公。晋灵公嫌赵盾碍手碍脚,多次派刺客去暗杀赵盾。赵盾只得逃亡,不过在尚未逃亡出境外时,赵盾的族人赵穿便起兵弑杀了晋灵公。晋太史董狐便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并且“示之于朝”。赵盾对董狐说:“我并未弑君。”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没有出境,国君就被杀了,你回来后又默认事实,并未法办弑君的人,当然就等于是你弑君了。”赵盾毫无办法,只好长叹一声,听任董狐书写自己弑君了。后来孔子称董狐为“古之良史”、“书法不隐”。同时,孔子也认为,赵盾不干涉史官秉笔直书的权力,也是“良大夫”。董狐这种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坚持直

书实录的史笔精神,自古以来,都是史

家和士人学习的典范。①

像上面提到的齐太史和董狐这样“宁可枝头抱香死,不随落叶舞西风”的史官,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他们这种不为权势所动摇,不为淫威所屈服的直书精神,开创了中国古代史学精神之先河。

二、秉笔直书始终是史官、史家效法的优秀传统

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幾在《史通》中,专门写了《直书》、《曲笔》的专篇,来总结唐以前史官(秘书)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他极为推崇三国时期的韦昭、唐代的禇遂良和吴兢等史官。韦昭在主撰《吴书》时,当朝权贵孙皓要求他为其父孙和作“纪”,韦昭坚决不答应,其理由是,孙皓的父亲孙和虽然执政,但没有登上帝位,按照名实相符,应该作“传”;②唐代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录唐太宗言行,太宗要索取过目,褚遂良坚持原则,不让太宗观看所记的内容。因为中国古代有规定,皇帝是不能查看史官所记的关于他自己的实录的。禇遂良以“不闻帝王躬自观史”为由,当面加以拒绝。太宗问他,“如果我有不足之处,你也一定记录上去?”褚遂良回答道:“我为谏议大夫,兼记您的起居行为,您的一举一动,我都得如实记载”;③《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曾参与《则天皇后实录》的撰写,他曾如实记载了魏元忠事件的原委。宰相张说感到此事于己不利,想让史官“删削数字”,吴兢义正词严斥之道:“若取人情,何名为直笔!”

④可见,“直笔”历来是秘书史官的职业和学术道德。这种“直笔”精神,一直被正直的史官与史家自觉效法,并付诸实践。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治史中的曲笔也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

一个客观存在。《史通》的作者刘之幾曾剖析了它的种种表现,或者以实为虚,以是为非,或者虚美讳饰,任意褒贬。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给史官造成曲笔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史官为当权者的威势所慑。统治者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因所处的地位不同,站的角度不一,涉及利益关系不等,故有时容易与秘书史官发生“曲道”与“直道”的矛盾。统治者希望“曲笔阿时”,佞臣希望“谄言媚主”;正直的史官却要坚持奉守仗义直书的传统道德,于是往往会发生抵牾。一旦矛盾升级、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统治者和佞臣总是不择手段惩罚史官。自古以来,只有“直笔被诛”,极少“曲笔获罪”。这就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多少秘书史官的千古奇冤。所以,刘之幾感慨道:“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世事如此,而责史臣不

能申其强项之风,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⑤

但是,透过中国古代几千年扑

朔迷离的历史烟云,我们可以看出:曲笔在任何朝代、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可能成为公开提倡的行为,任何得计于一时的作史曲笔,终究要被后人揭露和唾弃。唯有秉笔直书的精神,千百年来,始终成为史家效法的传统,从而成为中国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主流。

三、秉笔直书精神的传统文化价值

在中国古代史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它是古代优秀史官们立德修身和学识智慧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常说的批判地继承古代史学文化遗产,即不仅要研读古代史家所积累的史学研究成果,而且应从中概括和总结出体现于古代史家身上的优秀史学传统和文化价值。不容置疑,秉笔直书、刚正不阿,历来是古代秘书史官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坚持真理的精神支柱。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曾激励历代秘书史官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秉笔直书、刚正不阿也被誉为中国史学和秘书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价值与优良传统,世代倡导之,秉承之,发扬之!

正由于有了中国古代秘书文化的“直笔”精神,通过历代诸多史家的努力,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真实可信的文化史料,而且留下了许多举世罕见的、内容宏丰的精神财富与瑰宝。在笔者看来,“秉笔直书”精神所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求真求实的经世致用精神。中国古代史官(秘书)和史家所追求的治史理想目标,可以用“学兼天人,会通古今”这八个字来描述。因此,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著作,一般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他们以秉笔直书的精神、包容一切的气势来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他们对国家治乱兴衰给以极大的关注,表现出饱满的求真务实情怀。这种秉笔直书的品质、求真务实的情怀,成为了后世学者以“经世致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传统治学精神。考试大收集整理

2.德、识、才、学并举的史学人格。中国古代史学的兴旺发达,

固然得益于儒家历来推崇的“经史并重”的文化传统,但显然也与历代优秀史官们自觉追求德、识、才、学并举的理想人格分不开。史家十分注重自身的德性和学识修养,而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崇高精神,正是史家以修身立德为己任、重视德、识、才、学之修养的结果。张载的“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秘书史官心境的真实写照。他们不仅崇尚“史

德”,而且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们用“直笔”折射出的史学人格和道德观,成为中华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中国古代史学、秘书学的又一优秀文化传统。

3.对皇(王)权产生一定的制约力量。历代史官直书实录的优良传统,不但保证了我国有着一以贯之的真实记载史事的大量历史著作,而且这类历史著作对权及顶峰的最高统治者和权重位高的大臣来说,多少总要使他们有所顾忌——担心见不得人的事情被载于史册,继而遗臭于后世;反过来,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都公开倡导秘书史官“直笔修书”。因此史官的“直书”,既是统治者“鉴往知来”的可靠保证和载体,也能对皇(王)权产生某种制约力量。

4.推进了史学文化、秘书文化的纯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直笔载于客观公正的史册,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呵护着历史的进程。它

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反对杜撰、歪曲和伪造,其思想基础是唯物的。直笔也反过来显衬、凸现当时那个年代曲笔的种种劣迹:无耻的文人、昏庸的皇帝、颠倒的事实、弥天的谎言、谄媚的奉承……。这对统治者、尤其是最高当权者,也有一种心理的震慑和历史的威胁:即使禁书、焚书,也无济于事;即使坑人、腰斩,也家喻户晓。“书”网恢恢,疏而不漏;直笔耿耿,传而不绝!因此,直笔所表现出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对促进秘书文化的纯洁、社会历史的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今天,我们新形势下的各级各类秘书工作,虽然是奉命而作、应事而作、代机关立言,但秘书仍要继承和发扬不为名、不为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保持“淡泊名志、宠辱不惊”的心理常态。前人曾说:“无欲则刚”,又说:“人到无求品自高”,确实如此。如果一个秘书有权欲,则不免越位揽权;有利欲,则不免以权谋私;有名欲,则不免显示炫耀;秘书如有多欲,则必困于名缰利锁,或走权门,找靠山,拉关系,送财物,卑词厚颜,低三下四;或被人利用,看人眼色,仰人鼻息,没有自尊、自重和自爱,更谈不上骨气和气节。秘书要刚正硬直,就要无贪欲、权欲、名欲、利欲。唯“无欲”,则可刚正不阿,才能做到“穷不移志,危不改节”。因此,一个理想的、优秀的、对时代和人民负责的秘书,应当既具有坚强的党性、纯正的品德、谦虚的态度、细致的作风,又具有思想开放、与时俱进、说实话、干实事的精神;既勤敏诚实、埋头务实、富有创造性,又长于辞章、娴于辞令,善于出谋划策;既尊重领导、服务领导,又有

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个性。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的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引导点拨 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的词 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 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

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学提纲一: (1)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掌握词语:企图、权势、职位、屈服、蛮横、隐瞒、记录、忠 实、颠倒是非、面不改色、贪生怕死(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企图、蛮横、隐瞒、、颠倒是非、面不改色、贪生怕死” 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自学检测: 我会拼,我会写。 qǐtúquán shìdiān dǎo ()()() qūfúpíng jièzhíwè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 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 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 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 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 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 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 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 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 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 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 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 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 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 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_1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秉笔直书》一课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文章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了。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却不从,他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他照实记录在竹简上,“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也是照实记录,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的问:“你难道没看到你哥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吩咐手下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习性名。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入尽了本分,然后死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只好作罢。太史季回来的路上碰见南史氏迎面走来,南史氏对他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鞋号的竹简给他

看,南史氏才放心回去了。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能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 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

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

秉笔直书案例分析

《秉笔直书》案例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北师大板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话语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本文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在教学本课时,教师要抓住人物语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设身处地体会太史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学生情况: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质疑以及查阅资料方面具备了较强的能力,绝大多数同学能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词语学习方面,学生们能够较好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但由于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抽象的人物精神、品质对学生来说仍然存在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来理解人物的品质、性格。在情感方面,学生对正直、廉洁的认识还比较懵懂,因此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实事求是,刚正不阿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不贪图小利,廉洁正直,不畏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如实记载历史的品格。 2、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熏陶感染、感知评价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词语,导入新课 师: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同学们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由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发生在齐国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谁秉笔直书; 2、为什么要秉笔直书; 3、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生:我来回答“谁秉笔直书,为什么要秉笔直书。”这个故事写了齐国相国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后来南史氏看了季的竹简,知道季是按照事实记录历史的才放心地离开。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1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秉笔直书》一课节选自《不怕死的太史》。文章讲述了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被相国崔杼杀了。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却不从,他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他照实记录在竹简上,“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也是照实记录,崔杼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的问:“你难道没看到你哥哥的下场吗?你不怕我把你也杀了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吩咐手下把他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他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习性名。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入尽了本分,然后死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只好作罢。太史季回来的路上碰见南史氏迎面走来,南史氏对他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鞋号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心回去了。 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能力目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秉笔直书

课题:秉笔直书课型:新授主备:侯忠秀 审核: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 正确读课文,独立识字8个,会写8个生字。理解“企图,隐瞒,颠倒是非,胎生怕死”等词语的意思 2.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原因,体会人物精神。 学习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信息链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当时有大大小小许多国家,各国之间攻伐兼并,战争不断,故称“战国时期”。伯、仲、叔、季的排行之说:在我国古代,伯、仲、叔、季在弟兄排行里分别代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或最小的。 一、预习导学 认真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不准的字通过查字典注音,给课后的生字组3个好词,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相国()蛮横()岂能()隐瞒() 畏惧()倘若()南史氏()谋杀() (2)填字组成四字词语。 独()大权()造事实()倒是非 无()无势面不()色()生怕死 (3)读课文,想一想,填一填。 这篇课文写的是()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秉笔直书》中的“秉”的意思是(),“秉笔直书”的意思是()。 故事中崔杼一共杀了()位太史,他们分别是()、()、()。 第二课时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太史们分别是怎样拒绝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探究点二:几位史官临死前都说了什么?(在书上勾画出来)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内容?从中赞扬了太史们的什么品格?(想一想,再议一议,最后组内交流,补充你的认识。)

探究点三:课文最后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说出你的想法) 三、互助释疑 1.请你将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四、当堂检测 1.听写本课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惊慌恐慌 ①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 ②海啸滚滚而来,人们()失措,不知怎么办才好。 爱惜珍惜爱护 ①难道太史不()自己的生命吗? ②我们要()今天的大好时光,勤奋学习。 ③小学生要()学校的公共财产。 3.课内阅读:看课文第四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太史仲竹简上写的内容是: (2)当崔杼看到竹简上的话时,有什么样的表现,找出重点词语写下来(3)太史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上的内容? (4)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你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5)连线找朋友。 美言赤诚无私的话 谎言爽快坦率的话 直言凭空捏造的话 谣言好听的话 忠言不真实的话

秉笔直书 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学交流: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2、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3、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合作交流: (一)默读课文,思考: 1、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 3、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二)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三)集体交流: 1、一生说,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2、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3、出示句子: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原文

秉笔直书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秉笔直书——节选自《东周列国志》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由于离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赞扬了太史们不贪生怕死,尽职尽责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战国七雄形势地图。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开篇点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

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师: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解释说明:用笔据实写,写事实,按照历史写事实,是史官的职责;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就是不尽责,没操守的行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一、释词导入 1.我们常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和谈迁著《国榷》的故事,知道史学家写史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相信我们会更加明白史书的来之不易。板书课题,并齐读。 2.针对课题质疑。秉的意思是拿着,书指书写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指名学生认读。并提示学生字的写法。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再读课文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和“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秉笔直书》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内容:北师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秉笔直书》第二课时 指教:陪星小学窦飞 整理:刘海明段继红苑巍 实录: 一、复习生词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请坐。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秉笔直书》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秉笔直书。 师:课文读过了,你们对字词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那我考考大家。来,谁愿意读?来,那组同学,一人一个。 生1:崔杼 生2:企图 生3:蛮横 师:蛮横这个词应该怎样读呀? 齐:蛮横 师:对,要读出那种不讲理的态度来。 生4:蛮横 师:没读出来吧!那谁来试试? 生5:蛮横 师:一起来来。 齐:蛮横 生6:颠倒是非 生7:独揽大权

师:哎,独揽大权是什么意思啊? 生:独揽大权就是自己管所有的事情。 师:自己一个人掌管所有的权利,这个词应该怎样读?你再试试。 生7:独揽大权 师:独揽—大权,全班同学一起来。 齐:独揽大权 师:一个人掌管所有的权势,再来。 齐:独揽大权 生8:太史 生9:本分 生10:忠实 生11:秉笔直书 师:大点声。 生11:秉笔直书 生12:无权无势 师:哎,无权无势是什么意思啊?这几位太史的权利怎么样啊?你说说。 生:无权无势是没有一点权利,也没有一点势力。 师:对呀,这几位太史的名字我们都不知道了,可见他们的权势小到什么程度。 你应该怎么读呢? 生13:无权无势 师:哎呦,我听着还挺有气势的,有不同的读法吗? 生14:无权无势 师:好,你再来读一遍 生12:无权无势 二、研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词咱们就能读出这么多的感情色彩,相信大家课文一定能读的更好。那么,上节课,我们通过金钥匙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自己向自己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并且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我们没有解决,记

最新【秉笔直书的课文】秉笔直书课文内容.doc

【主持词大全】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太史的本分。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秉笔直书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秉笔直书课文内容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教学反思 1、结合资料,了解背景 引导学生在搜集有关课文背景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抓住线索,集中分析 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分析: 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小学语文课文《秉笔直书》

小学语文课文《秉笔直书》 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害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崔杼叫太史伯记录这件事,说:"你要这样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作对,就生气地问:"那你打算怎么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吧。";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一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着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替了哥哥的职位。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地问:"你难道没看见你哥哥的下场吗?";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把他也杀了。第三个太史叔还是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却很恐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写的竹简拿来一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性命吗?";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那儿出来,路上碰见南史氏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杀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给他看,南史氏才放下心,回去了。

秉笔直书读后感

秉笔直书读后感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秉笔直书读后感》的内容,具体内容:《秉笔直书》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篇一星期五,我们学了《秉笔直书》这一课,我就觉得上面的事关很守信用,到最后好事近了自己的本分... 《秉笔直书》讲述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欢! 篇一 星期五,我们学了《秉笔直书》这一课,我就觉得上面的事关很守信用,到最后好事近了自己的本分,死去了。同学们听我慢慢讲。 齐国,有一个叫崔杼的人他谋杀了齐国的国君,还让史官把事实给改了,第一个史官叫太史伯,崔杼让史官在史书上这样写:"先君是还病死的。"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厉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事关的本分,岂能隐瞒真相,颠倒是非呢?"崔杼没想到,一个史官无权无势,只凭着一支笔,却敢和自己做对,就生气的问:"那你打算怎麽写呢?"太史伯说:"我写给你看。" 崔杼等他写好,拿过竹简来看,上面写着:"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崔杼大怒,对太史伯说;"你长这几个脑袋,敢这么写?"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崔杼把太史伯杀了。 太史伯的弟弟仲接提了哥哥的位置他把自己写的竹简呈交给崔杼,"夏

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崔杼一看,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想不到天下竟有这样不怕死的人,气哼哼的问:"你难道不怕死吗?你不怕我把你杀了吗?"太史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我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人都杀了吗"崔杼不再说话,吩咐手下也把太史冲也杀了。第三个太史都是不畏惧、不屈服,也被崔杼杀了。 崔杼一连杀死了三位太史,虽然十分生气,心里也很惊慌。等到第四位太史季上任,崔杼把他的竹简拿来看,上面还是那句话。崔杼问;"你不爱惜生命吗?我当让爱惜生命。 太史季拿着写好的竹简从崔杼哪儿出来,路上碰上太史南抱着竹简和笔迎面走来。南史氏说:"我怕你性命不保,是准备来接替你的。"太史季把写好的竹简拿给他看,他这才放心,回去了。 篇二 昨天,我们学习了《秉笔直书》这篇课文。秉笔直书的意思是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不隐讳。这篇文章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齐国的大臣崔抒弑其君齐庄公,齐太史乃秉笔直书:"崔抒弑其君。"崔抒就杀了齐太史。"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把上述内容翻译后,加入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就变成了这篇课文。秉笔直书这篇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