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三历史导学案 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备:侯丙锋审核:田灵授课时间:学案编号:24 班级:姓名(小组):第3、4课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复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程朱理学主张,陆王心学主张;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思想主张。

(2)难点: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对宋明理学具体思想主张的理解,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背景。

【问题导读单】

一宋明理学

(一)儒学危机

1.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主流思想,呈现繁荣之势。

2.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也随之受到损坏,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动摇。

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在国家的大分裂时期,儒家思想(如仁、义、德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加上儒学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佛道的冲击下,儒学出现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由于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人民寻求精神寄托,佛教轮回说具有很大欺骗性,僧尼可以逃避赋役,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逐渐本土化,等。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二)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和条件

1.魏晋以来,在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调和之风兴盛。

2.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3.隋唐时期复兴儒学的主张:朝时,统治者尊道、礼佛、崇儒,三教并行。唐中叶以后,韩愈、李翱等人提出要复兴儒学。

唐代中期后,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传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即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尧—舜—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他自命继承了孟子的道统;阐扬《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精神。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二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4.现实的因素:①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②宋朝统一政局后,为巩固政治局势,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③反对“新法”的需要(大象):北宋王安石创立“新学”,并以此指导变法,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

(三)程朱理学

1.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程曾一同授业于周敦颐。因二程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说被称为洛学。思想主张及成就:⑴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

原(思想核心)。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先有“理”后有物。“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⑵把握“理”的方法(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即“即物穷理”:“即物”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穷理”是指对事物规律的认识。)⑶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伦理道德是天生,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

程颐:“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2.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南宋时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儒学教育,后半生在江西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主持教务,大开学术自由辩诘之风。思想主张和成就是:⑴世界观:理一气二。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理”是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先于“气”而存在(客观唯心主义)。⑵方法论:格物致知。通过接触、研究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⑶道德观: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当人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要“存天理,灭人欲”。

⑷文化成就:《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

百度百科: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朱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是针对读书人和统治阶层提出的精神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精神和节操意识,可以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样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这种刚强坚毅的浩然正气是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3.对程朱理学的认识

⑴性质:程朱理学是在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

⑵影响:①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君主统治的道德规范,当时适应了专制统治者的需要,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发展、陶冶人们情操、促进人们理论思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②对民族性格的影响: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③朱熹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④世界影响:其学术思想还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局限: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等级秩序,压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有消极作用。(儒学的思想活力被儒学的政治化所吞没。)

(四)陆王心学

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号存斋。南宋时期江西抚州金溪人,曾在江西象山讲学,世称象山先生。思想主张:⑴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称为“心学”。⑵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因为“理”在“心”中,所以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他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烦琐,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修养的方法就是向内用力,读书只是印证“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经皆我注脚”。)

2.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曾在阳明洞侧筑室居住,世称阳明先生。明中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专制统治出现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具体的主张:⑴“心即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头脑中固有的。(王阳明吸取了佛教禅宗“心外无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什么是心。)⑵“致良知”(达到心中固有的良知,并加以推广)。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潜能),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⑶“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见好色是知,好好色是行;闻恶臭是知,恶恶臭是行。”王守仁“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为心本来没有善恶,有善有恶是人意念的作用,知道善恶是人的良知所固有,学会做好事而去除邪恶则是人生境界的追求。“格物”指穷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

3.影响:⑴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⑵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⑶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二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

(一)背景

1.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

2.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3.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另外,明清交替之际,政局动荡,思想控制相对比较宽松。

4.个人实践因素:启蒙思想家目睹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致力于学术研究,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二)具体的人物及成就

1. 李贽(1527~1602)的离经叛道。李贽,明代后期思想家。福建泉州人。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曾公开以“异端”自命。代表作:《焚书》《藏书》(系纪传体史论)等。

(1)思想:①反对盲目崇拜孔子,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不是反对孔子本人,而是要恢复孔子的本来面目,反对盲目崇拜孔子。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他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岳麓: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童心者,真心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④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大象)。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赞扬改革;人人平等,尊重生命;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

(2)评价:①李贽是我国反专制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纲常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带有民主色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②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2. 黄宗羲(1610~1695)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浙江余姚人。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时人尊其为梨洲先生、南雷先生。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

“明夷”本为《周易》卦名。“明”指太阳,“夷”是损伤,“待访”指对太阳重新升起的企盼。暗指贤人处于黑暗的时代,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1)思想:①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②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③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④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⑤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⑥经济思想: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影响:①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②冲击儒家的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开明君主理想化的追求中,保留着传统的印记。)

3.顾炎武(1613~1682)倡导经世致用。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反对宦官专权,曾参加抗清斗争,后致力于学术研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1)思想: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②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后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④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大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2)影响:①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4.王夫之(1619~1692)的唯物思想。王夫之,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湖南衡阳人。字而农,号姜斋,晚年居衡阳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清兵入关后,曾起兵抗清。隐居著述。代表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宋论》等(后人汇编为《船山遗书》)。

(1)思想:

政治思想:①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从三个方面抨击“孤秦”“陋宋”帝王横征暴敛是民生疾苦的根源;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的根源)。②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胜过前代(“天地之化日新”)。

唯物思想:①(人教)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认为“气”是物质实体,是宇宙本原,“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所依也”)。②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

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③(大象)在行知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④(大象)针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二者统一起来,满足人合理的欲望。

经济思想:重视工商业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

(2)影响:⑴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人民)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⑵(人教)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解析

1. 宋明理学的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融合佛、道思想;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2. 对宋明理学的整体评价

消极:⑴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葛兆光:“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力。”)⑵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⑶“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⑷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

积极:⑴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⑵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⑶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⑷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相同点:⑴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⑵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⑶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⑷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⑸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⑹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不同点

⑴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但又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⑵认识论和方法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思想的主要特点:⑴反传统,反教条,冲击了君主专制和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有利于思想解放。⑵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

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其思想对我国近代民主革命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并不能定义为民主思想)。⑶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⑷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在本质上并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反专制的民主色彩。但他们并非全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是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发展,所以,他们的思想不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5. 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

中国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法国启蒙思想

条件政治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专制君主统治十分顽

固,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君主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

空前强大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进入工场手工

业阶段,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

文化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压制使其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封建文化

受到很大冲击

内容抨击君主专制,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没有跳出明君加贤臣的统治模式,也没有形成完

整的理论体系批判专制制度,并为未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描绘了蓝图,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性质属于儒学范畴,本质上是地主阶级思想资产阶级思想

影响对君主专制有冲击作用,对后来的民主运动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直接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同都是资本主义萌芽或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

都主张政治上兴民权

6.辨证的评价儒家思想

积极作用:⑴“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⑵“仁”、“仁政”等观点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⑶“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⑷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⑸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⑹对于规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消极作用:⑴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⑵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压抑个性,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⑶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因循守旧、片面的重义轻利、重礼轻法等。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发展。

附过关检测部分

过关检测 24 第201—208页

§课外知识阅读

1.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亦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玄学出现及流行的历史条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不少名士卷入政治斗争,招来杀身之祸;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倾向于“玄虚淡泊”;东汉后期盛行的清议、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2.北宋五子的思想及对理学形成的贡献

①周敦颐(1017~1073)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注:周敦颐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其学说对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创始人。

②邵雍(1011~1077)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注: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静。动之始生阳,动之极生阴,阴阳交互作用,形成日月星辰;静之始生柔,静之极生刚,刚柔交互作用,形成水火土石。按照“先天象数”的图式把天地从始至终的过程分为元、会、运、世4个周期。1元12会,1会30运,1运12世,1世30年。宇宙按这个周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他认为,历史是退化的,以尧至宋,由盛而衰,一代不如一代。

③张载(1020~1077)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张载是“关学”即关中之学的创始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④“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理”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

颜之乐”。(注:“孔颜之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意为安贫乐道,精神自我满足。)

3. 文化专制制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⑴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恐怖政策。明初,朱元璋首开因文治罪的先例,文人不慎犯忌就大开杀戒。清代文字狱除了满清政权对汉族士大夫的防范心理及凭借暴力诛杀以稳定政权的一贯立场外,还带有严重的民族歧视等政治文化因素,明显具有针对南方汉族士大夫的倾向。⑵加强思想控制。明朝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士人发挥个人见解。清朝严厉禁止士大夫谈论政治,读书人没有言论、结社的自由。⑶强化理学主导地位。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准则。清代科举考试中,士子的文字稍有不合程朱之说者,即被视为离经叛道,甚至招来杀身之祸。⑷强化学术专制。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被禁毁的书籍达到数千种。)

4.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春秋战国:⑴百家中的重要一家,但不被统治者重视。⑵原因: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强调秩序和仁义,在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

※秦、西汉初年:⑴儒家思想受到压制。⑵原因:秦朝时期,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秦崇尚法家,焚书坑儒,实行暴政。西汉初期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理国家。

※两汉: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⑵原因:大一统得到巩固;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⑴儒学出现危机。⑵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两宋:⑴重新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⑵原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为等级制度辩护,成为专制精神的支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明清:⑴传统儒学受到批判,儒学在新形势下获得发展(仍处于正统地位)。⑵原因: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受人诟病;商品经济发展,人们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戊戌变法时期:⑴儒家思想被赋予“新意”。⑵原因: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新文化运动时期:⑴提出“打倒孔家店”,儒家思想受到抨击。⑵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与民主共和势不两立;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动摇了君主专制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⑴儒学的统治地位彻底崩溃。⑵原因: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国家的意识形态,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革时期,开展“批林批孔”、“批周公”等运动,全面、彻底地批判、摧残儒学文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过关检测 24(第3—4课)

【真题回放】

1.(2013年福建高考16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2.(2013年广东高考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3.(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5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4.(2013年浙江高考12题)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的有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2013年山东高考16题)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6.(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54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B.心外无物 C.吾心即是宇宙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7.(2012年全国新课标历史,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8.(2012年海南卷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9.(2012年海南卷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10.(2012年广东文综历史,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1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

(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12. (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

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13.(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

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4.(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5. (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

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6. (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

理思想的是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7.(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

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

1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

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

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20.(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随堂演练】

1.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

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2. 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3.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

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 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日:“地

势觅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 .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6.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

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7.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

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理”与“气”的地位B.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唯物与唯心 D.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8.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A.宗法血缘关系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D.法家治国精髓

9. 理学最为推崇的《大学》出自《礼记》,它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反映出来宋明理学 ( )

A.以修身为本 B.以格物为本 C..以平天下为本 D.以礼记为本

10. “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梁

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研究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互相轻。”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 D.宣扬人伦即天理

11.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

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12.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

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A.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13.“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

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

14.《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义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5. 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

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16.《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

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

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

C.朱熹与黄仁卿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

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

17. 著名学者余英时曾指出:“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

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此说的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

A.格物致知

B.先理后气

C.存天理,灭人欲

D.理气同源

18. 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

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这位儒学大师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1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

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的“良知”内涵是( )

A.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

B.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

C.努力去掉人欲,做到知行合一

D.进学则在致知,明白道德之善

20.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

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当然,这一论断的主旨意在突出微观研究领域的特殊性,并在历史学那里找到了知音,这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21.《焚书·答耿中丞》说:“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

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公谓我愿之欤?”此话( )

A.主张人有独立思考的权利

B.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批判孟子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D.提倡学以致用和亲身实践

22. 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

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对上述材料评价正确的是( )

①已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②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来源:中国教育出com]

③有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23. 戴震(1724-1777):“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

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该材料( )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来]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③客观上反映

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

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A.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B.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25.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

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天人感应”

B.“工、商皆民生之本”

C.“存天理,灭人欲”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26. 台湾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

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

27. 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

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B.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D.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28.(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材料二: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臵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1)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 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29.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中国文化史》材料三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

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与反馈(填写自己的错题)

第3--4课

真题回放 1-5 DDCCC 6-10 DDADA 11—15 CDADC 16—19 BAAB

20.(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4分)

(2)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分)

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3)特点: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4分)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随堂演练

1.B【解析】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意在强调通过对一物的探究,获得一物的道理、知识,明显带有科学性,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强调伦理道德,可排除。

2.B【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每个人在成为圣人的过程中,只需向内心、本体寻找力量即可,无需外求,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其它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

3. C【解析】材料两句名言反映了理学积极影响,即重视社会责任感。A项反映的是人际关系,B项反映的是研究问题方式,D项反映的是儒家义理观,C项强调以国家为重,反映高度社会责任感,故选C。

4.D【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意思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材料体现的是道家无用思想,D项属于老子思想。A项是心学,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荀子的主张。

5.B【解析】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的纲常。

6. D【解析】材料大意是说,封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当尊重“群心”(民意),百姓认为“之所是”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非”,百姓认为“之所非”君主和大臣都不能“矫之以为是”,故D项符合材料本意。

7. C【解析】程朱理学把世界万物的本源概括为抽象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而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这是唯物主义,这是两者的本质别,C项正确;A项是属于程朱理学;题干两者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B项排除;D项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8. C【解析】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指出:“周孔种其因,是种封建解体之因,是种国家融化在社会里面之因。秦汉收其果,是一面收融解融化之果,还一面在种种问题上收融合统一之果。所谓一成不变之观,即从此中国便是天下(社会)而兼国家的,从此便是以儒家为治道之本而摄取法家在内的”,故选C。

9. A【解析】本据题干分析,格物只是程朱一派修身的出发点;平天下是修身的终极目标。

10. A【解析】梁启超认为桐城派与汉学是相互排斥的,也就是说桐城派主张学以致用,而不是专门训诂考据,选择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的观点。C、D两项项则不是文学创作领域的。

11. A【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时代背景。B项不能体现“异质”,C说法不正确,D扩大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12.A【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能够从明朝灭亡汉族亡国中反思君主专制之害,进一步提出限制君权的各种设想。

13.B【解析】本题考查对唐宋时期文化领域成就的理解。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明朝。故正确选项是B。

14.【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某人”认为“克己复礼”就是战胜自己的私欲,复归天理的本原。这是程朱理学思想。程朱理学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礼、义、仁、智的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故选择B。A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的本性、私欲的关系,而A则是天理与人伦的关系;C、D属于陆王心学的思想,认为“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故排除。

15.【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张载这四句话的理解,以及对宋代历史的了解情况。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为天地立心,是宋代学者希

望通过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使天地生生万物的心显立起来,故A正确;为生民立命,是学者们希望通过潜移默化,加上伦常政教,使生民的生活有所依循,从而得以护持生命,说明不了政府重视市民阶层,故B不正确;为往圣继绝学,指的是学者们要续先秦儒家的学脉,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没有联系,故C不正确;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代学者“开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并不是一种现实存在,故D错误。

16.【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紧密结合“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

17【解析】选B。根据材料“尽是尊君卑臣之法”分析,秦朝的制度是君尊臣贱,体现了对二者关系的批判,B正确。A没有从该句出发分析。C中朱熹思想主要是维护封建专制的。D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8【解析】选A。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与西方强调实践的科学精神很相近。

19.【解析】选C。抓住时间“宋代”,王守仁是明代的,可以排除D。“心”是世界的本原是心学思想,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程颢和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20.【解析】选A。“生民之困苦荼毒……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可知王守仁的“良知”内涵是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B是致良知的方法;C、D与材料不符。

21.【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的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对“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的正确理解。这种思想与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思想有一致的地方。故选D。

22.【解析】选A。本题考查李贽的思想。李贽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排除B。本题告诫后人不要以孔子为唯一正确的标准,孟子只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而已,不符合题目的主旨,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要求人们不要以孔子的思想为唯一标准,体现自主和个性的差异,故选A。

23.【解析】选B。“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反映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反映了顾炎武思想中保守和违背历史潮流的一面。①错误,其余都正确。

10.【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作者对理学压抑人性的批判,预示着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此处的“压抑”不是指的刑罚,排除②。

24.【解析】选A。本题旨在说明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解答本题关键要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当粮食价格较高或较低的时候,封建统治者利用行政命令强行平抑粮价,结果是适得其反,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王夫之的主张是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在经济思想上的反映。

25.【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明清之际”,A是在西汉时提出的;C是宋明理学的内容;D是战国时法家思想的内容;而B正是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在思想上的必然要求。

26.D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影响。从时间上判断,程朱理学在宋朝以后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故答案选D。

27.D[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依据李贽“商贾亦何鄙之有”“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及王文显“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可知两人都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28.(1)孔子:仁、礼、中庸;(3分)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分)(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2分)

29.(1)儒学以维护礼教伦常为前提;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接受、推崇和推广。

(2)表现:政治上抨击专制皇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治学上主张经世致用。

认识:是封建专制强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对后世民主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材料二角度:从“维新”“开明”印证。理由: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角度:从“守旧”“复古”印证。理由:传统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