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七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七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七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周练七测试题(第八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错题再现

1、“文革”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其中焚烧“万世

师表”匾额这一“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有

①破坏了文物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④破坏了

社会秩序

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工作面临的国际环境是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严重削弱②社会主义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④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3、某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符合这一

主题的资料有

①工业革命的影响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③《共产党宣言》

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②③

4、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这主要是因为它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B.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C.是世界现代历史的开端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5、最早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文献是

A.《论联合政府》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共“八大”决议

6、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

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某班同学观后感中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

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

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在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她这段话最本质的含义是

A.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下降B.国家实力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础C.中国的综合实力超过英国D.香港问题解决是中国外交的胜利8、“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

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②“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③中英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

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在一年之

内陈江三次会谈签署了9项协议。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游,从当初的每天数百人,激增至现在的每天三四千人,促进台湾经济的回复与发展,受到台湾绝大数人民的欢迎与支持。这表明:

①两岸交流合作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潮流②“一个中国”原则符合两岸中国人民

的最高利益③“台独”缺乏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④两岸人民期待经济交流、文化交往。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第二部分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11、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事实上是

A.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新国际格 B.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C.建立了战后新的同盟关系D.承认了美国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12、1946年2月,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的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

000字的电报,首次提出对苏联采取“遏制”战略的构想,其建议被美国政府采纳并长期奉行,影响世界达半个世纪,即

A.马歇尔计划B.与苏联争霸C.“冷战”政策D.朝鲜战争

13、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抗的“冷战”局面。双方的敌对行动,包括

①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②外交对抗和封锁禁运

③军备竞赛和组建军事集团④发动代理人战争

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

何主义,而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北约的成立D.德国的分裂

15、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

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B.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柏林危机

C.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越南战争

D.朝鲜战争杜鲁门主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6、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

①扶持、控制西欧②援助欧洲发展③建立北约组织④遏制苏联力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雏形在二战结束初期开始出现

B 两大集团的斗争方式主要是“冷战”

C 客观上维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

D 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其结束的标志

18、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

确的是

A都是美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B.都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C.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D.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19、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

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

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成立共产党情报局 B.成立经互会

C.成立华约组织 D.支持民主德国成立

20、下图是“二战”后初期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苏联冷战时期宣传

漫画:华盛顿的“和平鸽”

A.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双方的激烈对抗

B.苏联揭示了“二战”后美国和平政策的虚伪性

C.是美国对“华约”组织的挑战

D.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应对

21、下列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A.“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

B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C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冷战”转化为大规模的“热战”

D .该局面的形成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均势状态下的产物

22、以下漫画(左为美国,右为苏联,柱状物是导弹)形象地反映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这一格局得以长期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第三世界力量弱小

B .联合国作用软弱

C .美苏力量均势

D .多极化逐渐发展

23、下面是一副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

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

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

A .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 .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 .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 .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

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

B .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

C .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D .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25、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好的,好的。

美国:听着,就这么办!西欧;不行,绝对不行!

以上两段对话说明二战以来,美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关键 在于

A .西欧国家产生了强烈的排外性

B .“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C .欧共体实力已经全面超越美国

D .西欧经济从破坏严重到恢复发展

26、何春超在《国际关系史》中指出:“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外

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 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这说明

A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即将被取代

B .雅尔塔体系即将瓦解

C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

D .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7、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曾在一次演说中说:“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

们正在与我们竞争。“他们”指的是

A .俄国和东欧各国

B .日本和西欧各国

C .中国和东南亚各国

D .德国和拉丁美洲

28、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道:“在‘九国’

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的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

有美国的座位。”这段话说明了①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②西欧在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美国霸主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④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9、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

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这段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A.互相妥协 B.互相竞争 C.互相合作 D.互相对峙

30、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

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C.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D.冷战出现

31、1961年,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指出:“与会国家认为,在这种情况

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方

法。”可见,当时不结盟国家认为

A.两极格局的“冷战”威胁了国际和平

B.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冷战”

C.和平共处可以避免两极分化现象

D.核灾祸是人类面临的唯一灾难

32、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个)

B.第三世界的力量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遏制政策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日益增多

33、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

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

34、下列四幅地图反映了德国历史上的版图变化情况。其变化顺序正确的是

A .③①②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③④①②

35、20世纪最后30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主要说明了

A .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

B .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

C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

D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挫折

36、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这是本世纪继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以来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导致每次世界格局变化的根 本原因是

A .大国对外政策的改变

B .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 .大国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D .新兴势力的崛起

37、《全球通史》叙述道:“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

欧和西欧;中国也已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材料表明

A .两极格局瓦解

B .世界新格局形成

C .多极化趋势出现

D .区域集团化发展

38、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有

①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 有利于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④加速了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进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9、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

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趋向单极化

B .当前,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 .“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 .鉴于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40、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

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

A .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

B .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 .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

D .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第13题22分,第14题30分,共52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

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② ③ ④

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1)材料一中美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6分)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

么?(6分)

42、(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臵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舒曼计划》(1950年5月9 日)材料二第三条……共同体的活动应包括:

(1)在各成员国之间取消商品进、出口的关税和定量限制,以及具有同等影响的一切其他措施。

(2)建立对待第三方国家的共同关税率和共同贸易政策。

(3)在各成员国之间,废除阻止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

──《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1957年3月5日)材料三西欧……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材料四

图中的12颗星代表

欧元

欧洲12个国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舒曼计划》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从内、外两个方面归纳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主要目标。(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材料三说美国遇到了“竞争”和“挑战”?(3分)

(4)说出材料四展示的会旗和货币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上述四则材料体现了欧洲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5分)

4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3年《星期六晚邮报》发表《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在战后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安排的设想。具体措施有二:一是组建一个美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二是……1945年,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材料二当代大国角力下的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美国战后的什么战略意图?结合二战后初期至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变

化的史实分析美国是否能够实现其战略意图?(2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重大史实,说明中国是怎样成为

“世界事务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大国”?(9分)

1-5 DACAC 6-10 CBCBD 11-15 BCDBB 16-20 ADCBB

21-25CCCCD 26-30 DBADC 31-35ABDCC 36-40 BCDCD

41、答案:(1)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6分)

(2)观点:不是。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6分)

42、答案:(1)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的法德冲突。建立欧洲煤钢联营,防止法德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逐步使欧洲走向统一。(3分) (2)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4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3分)

(4)欧共体(欧洲联盟)。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5分) 43、答案: (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2分)

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部分)实现。(1分)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3分)

七十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1分)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答对三点即可3分)

(2)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

海合作组织等;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等。(3分)

1-5 DACAC 6-10 CBCBD 11-15 BCDBB 16-20 ADCBB

21-25CCCCD 26-30 DBADC 31-35ABDCC 36-40 BCDCD

41、答案:(1)意味着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的内政。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6分)

(2)观点:不是。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阵脚,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6分)

42、答案:(1)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的法德冲突。建立欧洲煤钢联营,防止法德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逐步使欧洲走向统一。(3分) (2)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4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构成挑战。3分)

(4)欧共体(欧洲联盟)。体现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5分) 43、答案: (1)战略意图:领导世界,攫取世界霸权。(2分)

战后初期,其战略意图基本(部分)实现。(1分)体现为:提出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3分)

七十年代其战略意图不能实现。(1分)体现为西欧一体化、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第三世界崛起;中国国力增强;美苏争霸处于守势,美国自身实力相对削弱。(答对三点即可3分)

(2)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上

海合作组织等;③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支持联合国工作等。(3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历史必修一 综合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 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遭遇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当时列强的主要目的是() A.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B.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C.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D.恢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8.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改善人民生活五项要求,同时做出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权、工农革命政府改为特区政府和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四项保证。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 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暂时占据领导地位 B. 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愿意放弃军队和根据地 C.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策略性地做出了某些调整 D. 为实现全民族抗战暂时放弃民主革命的目标9.有学者认为: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和中国人民就已经“站起来了”,下列组合中,能支持该学者观点的是() ①抗战胜利洗雪了以往反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振奋了民族精神②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五常”之一③中国收回了部分被侵占的国家权益,民族独立自主性有所增强④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势力空前壮大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0.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科试录取率也很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000名考生有800人中榜。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 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真正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 11.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斗争,先后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12.毛泽东在汉口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练习题

平山中学高一历史周练14 1.1844年,英国怡和洋行的一支满载茶叶的船队来到中国,它可以在下列哪些城市进行合法通商贸易( ) A.宁波、上海 B.杭州、福州 C.厦门、重庆 D.苏州、广州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人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此处的“划时代”的含义主要是( ) A.中国第一次遭到外国的武装侵略 B.中国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C.英国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3.《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是因为它规定( )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国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4.某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中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新式学校 5.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太平天国“这些特性”的是(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变乱 D.颁布《资政新篇》6.吕思勉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政治上的失败是因文化上的落后。”下列史实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 A.创立拜上帝教 B.奉行圣库制度 C.重建等级礼制 D.提倡效法西方 7.“……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所反映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虎门销烟8.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 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毁京津沿线炮台 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10.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历史必修1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项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丞相 B.御使大夫 C.太尉 D.诸卿 2、从明朝废除丞相到清朝设立军机处,说明了 A.皇权日益加强 B.封建国家军事实力不断加强 C.相权战胜皇权 D.近代民主制度雏形出现 3、在《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中,都涉及到的是 ①开埠通商②开办工厂③割占土地④战争赔款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6、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是 A.爱国主义精神 B.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的精神 D.勇于解放精神 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8、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9、党和政府在少数民主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共同繁荣 10、根据“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其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11、新中国建立后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与苏联等17国建交 D.中美建交 12、中国积极推进与下列哪些地区性国际组织相关的区域合作 ①亚太经合组织②北美自由贸易区③联合国④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13、希腊城邦最突出的特征是 A、小国寡民 B、以血缘关系组织在一起 C、城邦之间没有任何往来 D、实行奴隶制 14、下列属于公民法调解范围的是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专题7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练习专题7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 专题七第2课 一、选择题 1.12年前美国正式对伊拉克宣战,当时在开战后,美国需要调动某航空母舰去海湾,请问谁有权批准调动( ) A.国防部B.众议院 C.参议院D.总统 【答案】 D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武装部队总司令,故调动军队的权力属于总统。 2.两千多年前雅典就产生了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行使相应权力的机构是 ( ) A.总统、国会、最高法院 B.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C.议会、首相、上议院 D.首相、议会、上议院 【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分别掌握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故选B。 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和克林顿都曾遭到弹劾甚至险遭审判,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的规定,拥有对包括总统在内的文官进行弹劾和审判权力的是( ) ①参议院②众议院 ③联邦法院④内阁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根据美国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对总统和文官的弹劾权属于国会,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故选C。 4.下列关于英国议会和美国国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议会和美国国会都是本国权力的中心 B.英国议员和美国国会议员都经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 C.英国议会和美国国会都可以选举产生本国的政府 D.议会多数党的领袖都是首相 【答案】 B 【解析】英国议会是本国权力的中心,美国权力的中心是总统,故A项错误;英国议员和美国国会议员都经选举产生,都有一定任期,这是代议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英国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组成政府,而美国政府是由总统任命组成,故C项错误;D项只符合英国。5.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否决总统所决定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有( )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答案】 B 【解析】材料中两者相互限制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以三分之二多数……”体现了民主原则。 6.“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各州“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人口的实际统计应按“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美国宪法的这些规定 ( ) A.切实保障了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B.确认改选众议员每十年进行一次 C.旨在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 D.体现了施政举措上三权分立的原则 【答案】 C 【解析】据题干材料,众议院议员所占比例与各州人口挂钩,说明宪法的这些规定是为了协调大小州的矛盾,C项符合题意。 7.“要想当议员,就得有30美元。这么说吧,我有一头驴,它值30美元,那我就可以被选为议员了,一年后,我的驴死了,我这个议员就不能继续当下去了。请问,究竟谁是议员呢?——是我,还是驴?”富兰克林的这番话说明他认为美国独立后忽视了 ( ) A.白人的利益B.黑人的利益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 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 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德国的古典哲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思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运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 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③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④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第一国际 (1)成立标志: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2)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 (3)原则:①政治原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②组织原则:《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4)主要贡献 ①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 ②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 (5)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2.巴黎公社 (1)背景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压境。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国防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③直接原因:1871年3月18日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成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 (3)革命措施 ①军队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政权建设: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 ③制度建设: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④待遇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4)失败:1871年5月,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事件。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的斗争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2)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的斗争:第二国际成立后,内部各种派别斗争激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①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③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④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A.接受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进入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时期 D.开始提出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切斯特,通过自己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B.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已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C.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第一次会晤,开始了两位导师的共同战斗历程 D.《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B.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缺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来自①德意志②英国③法国④比利时()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6.马克思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 A.主编《莱茵报》期间 B.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C.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 D.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7.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前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1.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摩尔(指马克思)的一生,要是没有国际,便成了挖去了钻石的钻戒。”这里的“国际”是指()

【高一历史基础练习题目】高一历史专题一练习

【高一历史基础练习题目】高一历史专题一练习 1.西周时期,有一个为士的官员,20岁时,妻子为他生了一个 女儿甲,22岁时,他又娶了一个妾并生大儿子乙,24岁时,他的妻 子又生儿子丙,25岁时,他的妾又生儿子丁,这个官员后来不幸去世,他的子女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业,按周朝规定,主要由谁继 承家业和爵位() A.甲 B.乙 C.丙 D.丁 2.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贡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 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这种制度叫作()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2009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 南举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A.地名 B.植树的过程 C.人名 D.祭祀 5.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头戴醒目的冕旒,享九鼎之食,行天子“宾礼”规格。据你判断,齐桓公破坏的是() A.外服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6.商朝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A.封邦建国制度 B.商王垄断神权 C.内服与外服制度 D.嫡长子继 承制度 7.西周时期,选拔官吏的基本方法是()

8.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地位最早可追溯到() A.4000多年前 B.3000多年前 C.2000多年前 D.1000多年前 9.庄子“窃国者为诸侯”的话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状况是()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卿大夫取代国君掌权 C.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 D.奴隶主内部矛盾导致王朝更 替频繁 10.在首都举行了册封仪式后,受封者率领军队、人民前往东方 的封地,结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军队攻击,好不容易才将土著征服。接下来的首要工作是筑城,以作为未来统治这个封地的基地。请问 这是哪一个时期的政治形势() A.商朝初年 B.周朝初年 C.唐朝初年 D.宋朝初年 11.《国语?晋语九》:“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 于朝。”对此材料评述不正确的是() A.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 B.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 C.土地不能转让和买卖 D.此事件可能出现在春秋时期 1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战国时期 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A.东胡 B.靺鞨 C.犬戎 D.回鹘 13.歌曲《我的中国心》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 中国心……”这充分说明,维系广大海外华人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纽 带主要是() A.宗教信仰 B.财产制度 C.血缘关系 D.政治态度 14.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 的制度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综合测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部分,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有学者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一万年前B.黄帝时期C.商周时期D.秦汉时期2.我国山东省被称为“齐鲁之邦”,其来源于西周的分封制,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要比齐国历史长B.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C.与宗法制的正统观念有密切的关系D.取决于分封制形成的等级体系 3.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 B.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出了此“原理” 4.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的领先地位,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

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对以上现象分析不正确的是()A. 基于原来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 B. 分卷录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地区录取名额 D. 体现出科举选才既保证公平又适当照顾 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此材料说明军机处()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②强化了君主专制③取代了内阁权力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6.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慈禧太后的责难和阻挠 D.户部的刁难和战略的失误 7.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

人民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二学期专题七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练习

人民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二学期专题七第1课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初期探索 一、单选题 1. “这无疑是工人国家向世界资产阶级缴纳的一种贡税。”但是,只要有助于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切实改善工农的生活,巩固苏维埃政权,就不应该因为给了资本家几亿公斤石油而惋惜不已。这种做法( ) A.延缓了苏俄社会经济的恢复 B.使苏俄利用货币手段恢复了经济 C.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 D.使苏俄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斯大林模式” 3.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 5.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6. 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得分_______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 1.我国在西周时期正式确立的王位继承制的方式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长子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2.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④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3.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程序是 (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 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各地交通的发展 B.边疆地域的拓展 C.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央集权的加强 5.梭伦改革为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划分了社会等级,划分依据是() A.身份地位 B.战功大小 C.财产多寡 D.控制奴隶数目 6.最终在雅典确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是( ) A.提秀斯 B.梭伦 C.克里斯提尼 D.伯利克里 7.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 A.十将军委员会 B.陪审法庭 C.公民大会 D.五百人会议 8.《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专横行为,是因为该法() A.是习惯法的汇编 B.实质是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C.订成明确条文,量刑定罪以此为准 D.平民达到了公布法律的目的

9.罗马帝国时代重视法律制定的根本原因是() A.维系和稳定帝国的统治 B.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C.满足公民政治的需求 D.重视发展罗马文化 10.公民法适应于( ) A.全帝国公民 B.罗马公民 C.外邦自由民 D.全体罗马人 11.推动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主要动力是() A.平民的斗争 B.帝国皇帝的重视 C.罗马的不断扩张 D.法学家的努力 12.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的( ) ①陪审制度②律师制度③诉讼原则④某些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的经济前提是() A.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C.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14.《权利法案》最重要的意义是() A.限制王权 B.选举自由 C.建立政府 D.国王统而不治 15.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总统 B.总理或首相 C.大法官 D.议会 16.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带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B.巩固了国家政权 C.确立了共和政体 D.废除了奴隶制度 17.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选举是两党激烈争夺的战场,但是并未引起 政局不稳,这主要是因为( ) A.两党根本利益一致 B.两党互相制约 C.美国法律健全 D.美国国民素质很高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八九练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八九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的著作是( )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共产党宣言》 C.《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D.《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3.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个国家是 ( ) A.英、法、美 B.英、德、美 C.英、法、德 D.法、美、德 4.下列哪项不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B.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5.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二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恩格斯的意思是( )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B.要创立理论发展空想社会主义 C.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D.理论只能阅读而不能实践 6.巴黎公社的社会经济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性的是( ) A.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B.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7.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主要表现在( ) 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 B.规定了工作人员的最高年薪 C.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8.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依靠工人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尝试 9.俄国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最优越的条件在于( ) A.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B.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强 D.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 10.以下最能说明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性质的史实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实现了工农联盟民主专政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六七练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六七练习 一、选择题: 1.古代希腊文明发生的地域特点是() A.大河流域 B.交通中心 C.政治中心 D.海洋 2. 观察右图,说明地理环境决定了下列哪一项对希腊人有着重要意义() ①商品生产②海外殖民③航海业和海军④海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④ 3.对希腊城邦描述正确的是( ) ①它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②公民是城邦政 治的核心力量③公民将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④比 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繁荣的思想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所谓城邦公民,是指 ( ) A.全体成年国民 B.妇女 C.奴隶 D.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5.分别创立“四百人会议”和“五百人会议”的是( ) A.梭伦和米太亚德 B.米太亚德和克利斯提尼 C.梭伦和克利斯提尼 D.梭伦和伯里克利 6.雅典民主政治盛极而衰是在( ) A.梭伦改革后 B.马拉松战役后 C.克利斯提尼改革后 D.伯里克利民主政治后 7. 陶片放逐法的创立者为( ) A.梭伦 B. 米太亚德 C.克利斯提尼 D.伯里克利 8.对雅典的民主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经历了漫长的建立过程 B.是全体公民合作的结果 C.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D.是原始的直接民主 9.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对此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级官职都向所有的公民开放 B.民众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C.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由国家发放津贴 D.贵族的政治权力消失殆尽 10.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11.关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C ) A.是在平民反对贵族长期斗争中取得的 B.是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C.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D.该法对于平民的最大好处就是量刑有法可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