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夷到云南人

从西南夷到云南人
从西南夷到云南人

从西南夷到云南人

林超民

历史学、民族学教授

主持人:林超民,历史学、民族学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曾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云南省历史学会会长。

前言

各位师友、前辈、同仁,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到云岭大讲堂来和大家学习、交流。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从西南夷到云南人。

我所讲的题目要阐述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就是在云南我们见之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史记》的《西南夷传》,这个记录云南的居民被称为西南夷。随着历史的发展,云南成为了汉王朝的一部分,也就是成为了中国历史发展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个发展当中,不断地有中原的移民进入云南,云南的居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后来在云南的历史上中原的文化和边地的文化发生了冲撞、交融,中原和云南在冲撞与交融当中不断地在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之中结成了一个整体。到了唐代出现了南诏国,大理是在宋代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南诏大理一度是独立于中原之外,但它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始终没有中断。那么到1253年蒙古人进入云南,消灭了大理国,到1274年建立了云南行省,接下来经过明清两代不断的移民,特别是在明代朱元璋大量的移民云南以后,云南的居民成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云南从原来的夷多汉少改变为汉多夷少,原来的土著居民比如白族从一个主体的民族变成了少数民族,那么这样到了明代以后,云南的居民就从西南夷变为了云南人。那么云南人的名称的出现标志着云南居民成分的根本改变,也是现在标志着云南居民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主持人:从西南夷到云南人,云南到底经历了哪些变迁?夜郎自大中的夜郎指的是哪?吹牛皮的故事跟云南有什么关系?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是否确有其事?“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各囊”,这些又与云南历史有着怎样的关系?白族文化又与汉族文化有着什么样的渊源?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云南大学历史学、民族学教授林超民一一揭开这些谜底。

一、滇县

我们在历史上,云南的历史见诸于文字最早是《史记》的《西南夷列传》,当然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一些,比如在先秦的文献当中也有点滴的记载,但系统的记载就在司马迁《史记》之中,司马迁在《史记》之中专门写了一篇列传,就叫《西南夷列传》。除此之外,他还在其他的传记、本记当中提到了云南的情况,比如《司马相如传》,比如《大宛列传》等等,那么云南就已经在《史记》当中见于文献的记录。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以及现在保存的最早的一部地方志书叫《华阳国志》的《南中志》也记录了西南夷的情况。

(一)滇与其他部落

那么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云南发掘了很多的文化遗址,比如我们在晋宁石寨山发掘了滇王古墓,在江川的李家山发掘了滇文化的古墓群,在楚雄的万家坝、在祥云的大波那等等这些地方都发现了很多的西南夷的文物,这些文物证实了或者补充了文献的记录,它证实了文献记录的可靠,的确那个时候在云南是有西南夷的存在,它也补充了文献没有记录到的一些历史情况。在《史记·西南夷列传》里面最重要的一段话就是说“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或者念作嶲,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筰都最大。自筰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駹最大。其俗或土箸,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此皆巴蜀西南外蛮夷也”。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当时在巴和蜀的西南,巴就是现在的重庆,蜀是现在的成都,分布着大量的居民,这些居民在南边有很多的部落,最大的一个部落是叫夜郎,到了这个夜郎的西边有很多的部落,叫做靡莫之属,这些部落最大的一个是叫滇,从滇往西边到了同师,同师我们现在考证它就是腾冲,所以一直到了腾冲这个地方,再到北边的叶榆,叶榆就是今天的大理,大理古称叶榆,这部分分布着嶲和昆明,嶲又叫嶲唐,在古音念嶲,嶲唐。嶲唐就是在澜沧江以西的一个部落,后来在东汉它有另外一个名称出现,就叫哀牢。那么在洱海周围它所居住的居民叫昆明,它说这个昆明和滇是不一样的,滇和夜郎他们头发是挽成椎髻的,挽起来,他们是农业社会,耕田,他们也有村落。但是,昆明呢,不一样,它是无常处,没有一个固定的居所,他没有大的首长,它所分布的范围有数千里,他们是随着畜群漫游的,是一个游牧民族,所以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不过这个游牧它和北方草原的游牧不一样,在云南的游牧比如在后来的记录证实,云南的游牧民族它和北方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在山地和河谷之间游牧,到了冬天河谷地带温暖、湿润,水草丰茂,所以冬天他就下到河谷地带;到了夏天河谷地带热了,也有瘴气,不适宜放牧,就把畜禽牛羊马往山坡上赶,赶到山上,山上照样水草丰茂,比较凉快,所以它是一个夏处高山、冬入深谷的游牧状态。那么,在此之外就到了现在的西昌一带,一直到现在汶川这一带,它就分布着邛、笮、白马这些氐类的民族,这就是《史

记》关于西南夷的记录。

那么在西南夷的记录之外,我们在1950年的考古就发现了在晋宁石寨山有滇王之墓,我们所看到的这个青铜器就是滇王之墓出土的这个文物,它给我们展现了当时滇人的生活。

那么在这个时期,西南夷我们归纳起来它有很多的部落,但是最大的就是滇。滇呢,它主要居住在滇池的周围,或者我们把它扩大叫做滇池区域,滇池的地区,它包括今天的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以及红河的一部分、楚雄州的一部分,就是楚雄以东的这一部分,楚雄州以东的部分。夜郎,夜郎它主要是在今天的贵阳以西,安顺为中心的地区,这是夜郎国所在的地方,那么昆明它不在今天我们所在的这个昆明市,《史记》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滇以西,名为嶲昆明”,,那么昆明它主要是分布在洱海地区,它是以洱海地区为中心,是一个无常处、无大军长的游牧民族。不过到现在我们经过考古发现,在洱海的北部剑川、海门口一个重大的发现,它是一个农业民族,是一个高度发展的农业的一个文化遗址,在宾川白羊场也有文物,农业文化的发展,这个文化的发展是农业民族和文献上的游牧民族记录就不一样,所以有的学者就认为这个昆明人可能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游牧的,一部分是农耕的。我自己的看法呢,可能是司马迁把它记漏了,昆明人是游牧的,但是还有一个洱海人,这个洱海人呢就分布在洱海的周围,它是一个农业民族,它和昆明人是不一样的,这个还可以讨论。那么在澜沧江以西是分布着哀牢人,它的中心在今天的腾冲县,它分布的区域非常广阔,哀牢在《史记·西南夷》里面只说了一句话,就是说“西自同师,北至叶榆,名为嶲昆明”,所以在另外的文献记录当中就叫嶲唐,嶲唐就是另外的一个民族,它和哀牢不一样,到了后来的记录这个嶲唐就是哀牢,到了《后汉书》就有了哀牢传,它记录在澜沧江以西,说这个哀牢国它东西4000里,南北3600里,是一个广阔的地区,分布在今天澜沧江以西的保山、怒江、临沧、德宏、缅甸的北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是哀牢,它有七八十个小的部落,有小的能够有名称的有七八十个,最大的叫哀牢,它统领的这块地方,那么到了东汉的永平年间,它归附了东汉王朝。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僰,僰在《史记·西南夷列传》里面没有记录,但是僰它在《史记》和有关的文献当中它最先是居住在现在的岷江的上游,逐渐的往南走,到了现在的宜宾一带,建立了一个国叫僰侯国,它是随着中原势力的比如在公元前司马错伐蜀,秦国的司马错伐蜀。那么随着巴郡和蜀郡的建立,这些人就不断地往南迁,先迁到了宜宾,后来又从宜宾迁到了现在的昭通地区。到了东汉末年以后,特别是在西晋的时候,这里大乱,他们再一次迁徙,有的迁到了南边交州,比如说现在的越南一带,另外一部分人呢,就从昭通地区迁到了滇西,一直到了永昌,他们经过了现在的楚雄、大理,一直到保山地区,那么这一部分人就叫僰人。

还有一个是叫,这个写成“句町”,但是我们在古音念“句(gou)町”,它是现在居住在文山州的一部分的居民。邛和筰就居住在现在的西昌地区。这就是西南夷主要的比较大的部落。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夜郎自大的故事,但据《史记》记载最早提出自大的是滇国,但为什么滇国自大没

有流传下来,而夜郎自大却作为一个典故流传至今呢?让我们来听听林教授是怎么解释的吧。

(二)夜郎自大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汉朝国力强盛,历史书上记载说京师仓库里面的米陈陈相因,腐败不可食,说仓库的米今年还没有吃完,新的米又来了,新的米还没有完,再又一年的来了,一层一层的摞起来,都吃不完,都到腐败了。说这个京师国库的钱用牛皮穿起来,一贯一贯的穿起来,把铜钱穿起来,钱多到什么样呢?中间那个牛皮绳子都腐败了,这个钱都数不清了,这个国力很强盛。汉武帝凭借着强盛的势力要打败匈奴,为了打败匈奴他就派张謇出使西域,要联络西域的诸国一起来包抄打败匈奴。张謇出使西域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是在历史上中国和域外交通的第一次,文献的第一次。但是当张謇到了今天的阿富汗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两种东西,一样是邛竹杖,一样是蜀布。这个邛竹杖就是在四川特产的邛竹所做的拐杖。另外一个是蜀布,蜀布当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蜀布就是四川的丝绸,丝绸就传到了阿富汗。张謇就问他们你们从哪来的,他说有四川的商人经过成都到了印度,从印度再传过来的,这条路就叫做蜀印度道,从四川到印度道路的巴县,它在《史记》里面写为“身毒”这两个字,这个“身”字在古代它的发音应该对“孕”,它有两个音,有“孕”,比如我们讲怀孕,就说有身子了,它是一个象形字,就是说一个人的身子中间已经有小孩了,就叫有身孕,所以古音的念音这个“身”字也念“孕”,所以从四川到印度的道路。张謇他目的是去联络西域打败匈奴,意外地发现了四川人经过蜀印度道有这样的一个联系,他回来报告,来报告了汉武帝说还有一条道路,蜀印度道,可以从四川到印度。这样呢,汉武帝为了要联络西域打败匈奴,就派一个使团从四川走过来,去寻求这条道路和西域的联系。这个使团来了以后,它到了滇,得到了滇国很盛情的招待,帮助他去往西边走,再去打通道路。以前的道路和今天的道路不一样,它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你来到这个部落我再介绍你到另外邻近的一个部落,我这个酋长介绍给下一个酋长,这个酋长再介绍给那个酋长,这样一个部落一个部落的连过去,这种情况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西昌,在我们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道路都是一个土司一个土司的交接过去的。那么滇他就把这个汉朝的使臣带着往西走,但是到了西边,昆明人不答应,昆明人就拦住了,不让他们走,所以他们只好退回来。那么这个时候滇国他就问汉朝的使臣说,请问你们汉朝和我们滇是哪一个更大一些。后来这个使臣又到了夜郎,夜郎国又问这些使臣说夜郎和汉朝谁大呢,这就出了一个故事,一个成语,叫夜郎自大。夜郎是一个卓尔小国,怎么能够和泱泱的汉朝相比呢?所以夜郎自大就有一个成语。但是在《史记》里面的记录,最先提问的它不是夜郎提问,是滇提问,所以大家就说为什么不叫滇自大,而叫夜郎自大呢?这个袁嘉谷先生解释说了,滇国的的确确大,所以夜郎是小,所以夜郎就叫自大,滇就是不自大。但实际上滇国再大也没有汉朝大,所以滇国这样说还是自大。不过,我自己看从文章里面记录的有一句话,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就是说那些使臣来到滇得到滇的很好的招待,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于是跟汉武帝就盛言滇大国也。盛言就是夸张的说滇是一个大国,所

以就没有滇国自大,夜郎当然是小国,就有夜郎自大的这样一个成语。那么这是这条道路发现,我们现在根据考古的资料和印度文献和中国文献的资料,我们可以推断它是一条非官方的道路。张謇出西域是一种官方的行为,是朝廷的行为,是汉武帝派遣他去的。而这个蜀印度道它是一个商人的行为,是一个民间的行为,是一个自发的行为,所以他不见于记录。那么张謇这一次有了记录就通了,那么它什么时候通呢?现在有人说是公元前一世纪,有的人说市公元前二世纪,我自己根据文献和印度的文献来分析,还有考古资料,我们可以断定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这条路就通了。

二、益州郡

那么在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要争夺的时候,就有一个将领庄蹻进入了云南,进入云南以后他就发现了在滇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部落,他就准备回去报告楚王,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在这儿经营,把它变为我们的一个根据地来打秦国,但是不料他还没有回去,楚国就灭亡了。庄礄回不去以后呢,他只好到了滇,他就利用他的势力成为了滇王。但是他们来的都是男子汉,他们很快的只好变服从俗,他们就更变了以前楚国的生活习惯,跟当地的滇人通婚,他们就融合到滇人里面去了。那么这是汉武帝第一次通西南夷,他没有成功,但是后来为了要集中力量对付匈奴,他也没有继续的来通西南夷了。第二次呢,汉武帝要打南越,就是今天的这个岭南,广州岭南以及现在的越南,为了打这一块地区他就派了一个将军叫唐蒙要去打南越。这个唐蒙到了当时的番禺这个地方,到了现在的广州地方,发现了当地人吃一种酱,叫积酱,这种酱在南方没有,只有四川有,他就问,他说你们怎么南方会吃到四川人的酱呢,那些人就说这个酱是四川的商人从四川沿着北盘江、南盘江,经过珠江,到了我们这儿来的。这个唐蒙就回去报告汉武帝说还有一条水路可以通到南方,我们如果两路南下,一定可以把南越打败。所以汉武帝再一次派兵经过现在的宜宾南下到夜郎,很快地借助夜郎之滨顺江而下,珠江而下,就打通了这条道路,回师以后就把夜郎国灭了,然后进兵云南。这个时候滇国看见汉兵势力强大,就很快的投降了。那么这个时候汉武帝就收复了西南夷,这一年是汉武帝的元封二年,公元前的109年,这一年汉武帝就正式在云南设立了一个郡,叫益州郡。这个益州的意思是什么呢?益就是增加的意思,就是又增加了一个郡,就是汉朝的疆域又扩大了,又增益了一个郡,所以叫益州郡。益州郡有24个县,这24个县他把它的中心益州郡的郡志就设在滇池县,滇池县在今天的晋宁县,那个时候我们现在昆明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昆明这块地方还不能设县,在滇池的两边设了一个县,一个叫滇池县,就是晋宁;另外一个县就叫谷昌县,在现在的呈贡,所以现在我们今天的昆明这块地区大部分还是滇池的一部分,滇池的一块,包括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高新开发区到了徐霞客来的时候还是滇池的一部分。所以西南夷就正式的纳入了汉王朝的版图,封滇王的首领作为点滇王。我们今天在晋宁石寨山发掘到一个滇王之印,这个滇王之印是一个金印,现在收藏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在云南省博物馆的是一个复制品。

那么到了东汉永平12年,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在澜沧江以西的哀牢的归附,就设立了永昌郡,那么云南就从益州的西部分出了八个县,建立了永昌郡,那么云南就有了两个郡。在益州郡24个县里面有一个县叫云南县,这个云南县在现在的祥云,它的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宾川、祥云、弥渡这片地区。那么后来到了东汉永平12年,就在澜沧江以西设置永昌郡,有8个县。益州郡就由24个县减到16个县,又增加了一个县,就变成17个县。

(一)南中大姓发展

那么从汉武帝在云南设益州郡以后,就不断的派汉人到云南来屯垦戍边。他在云南建立了郡县以后,他要派官过来,派官过来就要有粮食,要有军队,所以他不断地派人屯垦戍边,而且当地的居民西南夷不断地起而反抗,汉朝不断地用兵,我们见于记录有14次之多。由于征战,中原来的这些士兵也就流散在云南。到了王莽的时期,从公元12年到公元19年的七年之间,他先后三次派大军打云南,来到云南以后或者是战死或者是得了瘟疫,这个疫病就是所谓的瘴气,很多人都留散不归,所以在这儿有数万的人都弃尸异域,征战六年,三十万大军损失了十分之七,其中不完全是战死、或者病死的,还有很多是逃亡了,就留在云南。在汉武帝建立益州郡以后,除了当官的、当兵的到云南来以后,还有经商的过来,还有内地无法谋生逃到云南来的,所以这个云南的居民就出现了很多中原来的人,就不断地增加。

那么随着汉人到云南落籍的不断增加,从东汉开始云南的户口就有两种,一种叫汉,一种叫夷,或者一种叫民,一种叫夷。民就是汉朝户口的管理的汉人叫民,或者叫汉,也有叫郡的,因为到了后来到了晋代叫郡的,夷就是当地的土著。这个时候汉夷的户口区别之中就出现了一些汉姓,这些汉姓有姓焦的、姓雍的、姓雷的,雷,也有叫娄,有姓爨的、姓孟的、姓董的、姓毛的、姓李的,这些姓,所以很多的姓都进入了云南,这些姓他们都是汉姓。这些人到了云南以后他不断地发展,因为他们从中原来,他们有技术,他们有文化,很快的就发展起来。还有一部分人他是在中原犯了罪,犯了罪以后充军流放到云南来,流放到云南来以后,他们到了云南以后,在《史记》、《汉书》里面都记录说云南是一个金银宝货之地,为官者富及十世。就是说云南是一个金银财宝遍地的地方,在云南当官的人当一次官他要十代人都富起来,是不是十代人都富起来?李嘉廷他贪污那么多,也可以有十代人,几千万,是不是?我们几辈子也苦不到这么多的钱,对不对?所以那个时候当官,我们不能说那个《史记》的记录不可靠,今天我们都可以有实例证明,就是说云南是个金银宝货之地,为官者富及十世,十代都可以富下去。所以很多人就到云南来做官,到云南来经商,很多人来屯田,这些大姓不断地发展起来,他们不仅有田地,而且拥有屯田的农奴。屯田户平时耕田种地,农闲时候习武,演习武艺,到了打仗的时候他们就抬起戈矛打仗,屯田户是又耕又守,他们是对大姓依附的布局,大姓就依靠这些屯田户在云南逐步地建立起来了有政治势力、有军事力量、有经济实力的地方当权派,这种地方当权派就叫做大姓,因为那个时候云南叫南中,所以就称为南中大姓,南中大姓他就是中原移民中拥有地方武装的有实力的当权派。

那么在两汉时期南中代表的在云南就有三种势力。一种是代表王朝来统治云南的太守、县令、仪长

这些王朝体系的官方势力。另外一种势力就是土著的西南夷,他们的首领是酋长,我们把他叫做夷帅,少数民族的首领,夷帅。那么大姓就在两者之间,在王朝的太守和土著的夷帅之间出现了一个南中大姓的局面,大姓他可以通汉语,他了解中原的文化,所以太守县令要依靠大姓来统治这些地方。而这些夷帅他跟大姓又有很密切的关系,这些大姓到了云南以后就跟这些夷帅结成了同盟,有的就打亲家,有的就结拜兄弟,所以这些大姓跟夷帅就结成了联盟。所以大姓在云南就出现了左右逢源,一边可以依靠太守县令王朝势力,一边可以依靠夷帅酋长,所以他很快就发展起来,那么就在南中称王称霸。

那么东汉以后,王朝的势力衰落了,大姓就公然举起了反叛的旗帜。那么“黄巾起义”爆发以后,中原王朝自顾不暇,那么云南也就顾不上了,所以这些大姓就在云南独立起来。这个时候就进入了三国时代,刘备在公元214年到了四川,他认为要巩固四川必须跟南方的力量搞好关系,所以他说要北伐中原一定要安定西南的少数民族,所以他就派了一个将领叫邓方到今天的昭通地区设立一个庲降都督,一个军事长官,想来笼络当地的大姓作为蜀汉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这些大姓就分为两派,一派投靠孙吴,比如说雍闿、高定源等等,他们甚至于把刘备派来的太守捆起来送到孙权的地方去,所以这个时期云南就出现了南中大姓割据的局面。为了安定南中,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处理完后事,那么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天就率领大军来攻打大姓,诸葛亮兵分三路,很快的平定了南中大姓,南中大姓抵抗蜀国的力量很快的土崩瓦解,到春天出发,秋天就会师滇池,三路大军在滇池会师,诸葛亮就重新整理了云南的郡县,由庲降都督统领,在云南就设置了7个郡,上面有一个庲降都督,一个军事长官来管理。这7个郡,第一个就是“朱堤”,“朱提”在古音念楚嗣,就是在今天的昭通一带。越巂在今天的西昌,四川西昌。牂牁在现在贵州西部,安顺为中心的地区。云南郡是在现在的大理地区,云南最早是一个县,就是公元前109年设置的24个县里面有一个云南县,到了225年那这个时候云南县变为了一个郡,就包括了整个的洱海地区。那么又建立了一个建宁郡,在现在的滇池周围,有昆明、玉溪、楚雄、曲靖。还有兴古郡,在红河的南部和文山。永昌,现在的保山、德宏,怒江、临沧以及缅甸北部。

(二)爨氏从称霸南中到完全崩溃

那么在西晋统一以后,在太(康)16年,就在南中,在原来的南中七郡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州,叫宁州,宁州就是为了天下安宁。建立了宁州以后,这个时候全国就有19个州,所以这时候云南就成为全国19州之一。那么到了太康3年,282年,他又把宁州废了归益州管,就是归现在的四川管理,就设立了一个军事长官叫南夷校尉来统领,但是这个时候南中的势力已经很大,中原王朝的力量不行,所以这个时期中原特别是出现了西晋的八王之乱以后呢,这个南中大姓就扰攘不宁,这些南中大姓这么多的大姓就互相争斗,最后剩下了四个大姓,四个大姓又剩下了霍、爨、孟三个大姓,最后又经过争夺以后呢,最后是一个新的爨氏独霸了南中地区。

主持人:听了林教授的讲述后,我们明白了西南夷族类众多,主要有夜郎、滇、昆明、哀牢、邛、笮、

句町等,而自从在西南夷设置郡县之后不断有中原居民以各种形式迁移到西南夷地区,中原移民落籍云南后逐渐发展起来,与当地夷帅联姻,相互依存,独霸一方。

这个时期呢,爨就成为了云南的主要的统治者。今天我们有三块爨碑,叫做爨龙骧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担任了宁州刺史,宁州那个时候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宁州刺史就相当于省长,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省,省是到什么时候建立呢?到蒙古人来才开始建立省。在中国的第二级体制,一开始是地方、中央,地方是郡和县,到了郡成为三级制,在郡和县之上设置了州,到了唐代设置道,到了宋代设置路,到元代才设置省,所以州就是相当于省,19个州那么就是19个省,宁州就是相当于一个省的编制。这个时候宁州把原来是有7个郡,后来他把建宁郡分为两个郡,一个郡就在曲靖,继续叫建宁郡,在滇池周围的就叫做晋宁郡,所以今天的晋宁就是从那个时候有这个名称的。所以晋宁郡它为什么叫晋宁呢?就希望晋朝在云南的统治得到稳定和平安,所以就叫晋宁。所以现在有的人说要把晋宁县改为郑和县,我觉得很不好,为什么?郑和他是明代的,是不是?他是明代的,很有名,但是以郑和作为一个人名来作为一个县还不如用晋宁县,为什么?晋宁县的历史很悠久,在公元三世纪就有了,而且它标志着是宁州的一个部分,一个很大的中心,它是中国统一的标志。

那么到了隋代,曾经认为要控制这个爨,就先后派人征服爨。因为这个爨不断地有离心倾向,后来派了一个将军叫史万岁,他来平定爨氏,他们要把当时的爨氏的首领爨王押解入朝,但是爨王就贿赂他,那么这个史万岁就没有把他带到朝廷当中去,最后他这种受贿的行为被揭发了,史万岁也被处理,爨王再次叛乱,又再派兵来攻打,最后把爨氏的势力打败了,把他们的首领押到了京城,把他们的这些子女都充当为奴隶,但是隋朝并没有深入到云南,云南还是爨氏的天下。

主持人:唐代立国后就致力于对云南的经营,先后在云南设置南宁州都督府、姚州都督府等等,但爨氏却不让唐朝在安宁建城。安宁到底有着什么样重要的作用和军事战略位置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让我们来听听林教授的讲解。

到了唐朝,唐朝就改变政策,在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就开始经营云南,就设立了南宁州。在原来的宁州的基础上设立南宁州,为什么叫南宁州呢?因为历史发展以后有很多地方都希望叫宁州,因为这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吉利的名字,所以大家都叫宁州。后来就有北宁州,有西宁州,所以云南的这个宁州就叫南宁州。到了唐代就从宁州改为了南宁州,就让爨王的儿子爨宏达把他父亲的尸体从长安带回来云南安葬,通过他的联络,南宁逐步建立了唐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所以从此以后爨氏又控制了云南,云南的南宁州都督都一直是爨氏世袭。

唐朝觉得云南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因为它跟西藏和越南都有关系,唐朝要控制住越南当时叫做交州,又叫做安南,后来汉代叫交州,唐代叫安南。那么要控制住安南,又要对付西部的吐蕃,就是西藏,

那么云南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唐王朝就决定要在云南深入的统治,那么就在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就在今天的大姚设立姚州都督府。然后又在姚州都督府设置以后它的周围有一个戎州,是在现在的宜宾,还有一个州是西州,在现在的西昌,还有在南边有一个安南督抚,它要把这几个大的政治、军事的据点连在一起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安宁,要在安宁建立一个城,把这几条道路连接起来,而且安宁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它有盐井。在古代盐很重要,这种盐巴的重要一直到……比如在云南这个盐巴的重要一直到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五十年代,盐巴一直是专卖的,当然现在盐巴就放开了。但是在古代谁控制了盐巴谁就控制了重要的生活、生产、战略的物资,你不尽人需要盐巴,牲畜也需要盐巴,战马也需要盐巴,士兵需要盐巴,所以盐巴很重要。在云南的历史上哪有盐矿哪就有富人,哪有富人哪就有学者,有盐矿的地方都出学者,这是很重要,所以安宁的盐矿,安宁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唐朝就决定在这设置一个安宁城。但是爨氏意识到安宁城一旦建立,他们的好日子就此终结,所以爨氏不容忍唐朝在安宁建立一个县城,就群起而攻之,把筑城使竹灵倩给杀死了。这个时候唐朝没有多少势力,没有多少兵力来对付爨氏,它每年在姚州都督府只有500个兵,每年只有派500个兵来,500个兵怎么能够对付这些地方势力呢?强龙难胜地头蛇,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唐朝支持了洱海地区的南诏统一了洱海,南诏的势力很强大,唐朝就说南诏你来帮帮忙吧,于是南诏就带兵从洱海东进到滇池地区平定了爨氏。这个时候爨氏之间后来又因为内讧,这样南诏的首领阁逻凤东进就把爨氏势力给灭亡了,到这个时候在云南坚持了500多年的爨氏的统治就彻底的崩溃。

主持人:随着汉人到云南落籍人口的不断增加,从东汉开始云南的户籍已有汉与夷的区别。迁到云南的汉人中又出现了拥有布局的大姓,他们在南中不仅拥有屯田,而且拥有屯田户,在云南逐步建立起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势力,成为拥有武装的独霸一方的地方当权派。而爨氏称霸南中,最终由于爨部发生内讧,杀戮至亲,骨肉相屠,被南诏首领云南王阁逻凤所灭。至此,爨氏的统治势力完全崩溃。

三、云南安抚使司

这个时期南诏击败了爨氏以后,曾经为了要巩固东边,他就用大兵把爨氏的力量有20万户从曲靖滇池往西边迁,迁到永昌城,所以通过这样一个迁徙使他们脱离原来的地方去充实西部,这是南诏时期一个最大的移民过程,它通过这样移民削弱了爨氏的势力,也促进了云南的人口交流和民族融合。后来就剩下一部分没有走的势力就在这变成一个分散的没有强大的首领,就变成了分散的很多的部,到了后来到了唐代以后,我们到了元代的时候见于记录这一部分有37部,比如这些部现在每一个部都是一个县了,比如师宗部、弥勒部、普洱部、思茅部,这就是当时爨氏留下来的37部,现在一个部都是一个县。这个时候唐朝后来又跟南诏发生了战争,叫天宝战争,这个我们就不多说了。

这个爨呢,是当时在云南统治了500多年的时间,它有四个意义。第一个,首先是一个姓氏,一个

姓、一个氏的部落,它叫南中大姓之一,后来独霸南中,爨部就是爨氏所统辖的布局,爨地就是他统辖的区域。这里我们所说的云南居民这个时候叫爨人,爨人他是以叟为主体,他是夷化了的汉人,那些来到云南的汉人被夷化了,少数民族化了;他又是汉化了的夷人,所以他在非汉非夷之间,所以我们可以把他说非驴非马,他非汉非夷,既不是汉人又不是夷人,他是夷化了的汉人,汉化了的夷人,是不是?所以这就是我们今天彝族的先民。

(一)南诏国建立

那么到了唐代以后,洱海地区原来有6个诏,6个部落,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一个诏叫蒙舍诏,叫南诏,因为它在6个诏中间最南边的一个诏,所以就叫南诏,所以南诏很快的统一了洱海区域。那么这个从巍山起来,统一洱海区域以后,不断地发展,它帮助唐朝打败了爨氏,但是后来唐朝说你已经完成任务了,你从滇池退回你的洱海地区吧,他就赖着不走。唐朝认为不行,你不走我就要派兵来打,最后就在天宝年间多次派兵,最后在几次东征以后,最后在天宝战争当中南诏联合了吐蕃就是西藏吐蕃,联合起来,打败了唐朝的军队,唐朝就退出了云南,这个时候南诏就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王国,在吐蕃的支持下独立的王国,就叫南诏国。这个时候南诏就以洱海为中心四处开拓,东边它叫拓东,所以他建一个城就叫拓东城;南边它叫开南,在现在的景东、景谷,要打开南边;西边他叫镇西,镇住西面,就在现在的甘矮、盈江一带,镇西;北边因为他要和吐蕃搞好关系,他叫临北,所以他们四处开拓以后他统一了云南。这个时候南诏所统辖的范围比今天的云南省还要大,他包括了贵州的西部的一部分,包括了金沙江以南的这一部分,包括甚至它占到了现在的西昌地区,再往西边它占领了现在的缅甸北部,在现在的缅甸北部设立了一个丽水节度,丽就是金的意思,丽水就是金沙、金江。在西南有两个金江,一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金沙江,因为它有金沙,就是我们现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另外在缅甸也有一个金江,现在我们把它叫做瑞丽江,瑞丽是缅甸话,就是金江的意思,我们现在用汉语说是一个美好的词汇,但是它是一个缅甸话,就是金江,所以伊洛瓦底江在当代叫做大金沙江,在我们北边的这一个叫小金沙江,所以金江就叫丽水,丽水就是金江,他就在那设立了节度,叫丽水节度,用汉语的话来说就是金江节度。所以它的范围在南边它包括了今天的老挝、越南的北部和泰国的北部,所以它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两个云南省那么大。

(二)南诏归附唐朝,云南发展为司

那么由于南诏它跟吐蕃结盟,但是吐蕃不断的打唐朝,吐蕃的自然条件不好,南诏的自然条件很好,它有很多的物产,所以吐蕃不断的役使南诏,要叫他们拿租税,要他们派兵役,所以南诏苦不堪言。他们打西州的时候俘虏了一个新奴录叫郑回,郑回是唐朝的一个状元,一个进士,他来了以后,他被俘虏到了宫廷以后,没有把他处理,让他当宫廷的教师,教这些南诏的子弟,后来他的学生叫异牟寻当了南诏的国王了,那么他作为国王的老师,他就告诉异牟寻你不能再跟吐蕃联络了,唐朝是一个大国,应该

投靠唐朝。由于种种的原因,又加上这个时候唐朝为了要对付吐蕃,就必须要拉拢南诏。拉拢南诏就是断吐蕃的一只臂膀,叫断吐蕃右臂,这样就通过西川节度韦皋,就不断的要来经营西南,所以在这样一个势力下,到了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终于背弃了吐蕃,归附了唐朝。当然归附唐朝的时候他派了三路的使臣去长安,他带了三样东西,一样东西叫当归,一样东西叫纯金,一样东西就是棉,他说我们南诏归附唐朝的心就像当归一样,当归这个药一样,是该归唐朝了,还有我们的心像棉一样的纯洁,像金一样的赤诚,所以最后在公元794年唐朝的使臣就和南诏在西洱河结盟,云南的形势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独立了多年的南诏又归附到了唐朝,唐朝这个时候继续册封为云南王,给他们颁日历,给他们颁大印,就在云南设立了云南安抚使司。所以到这个时候云南就从一个县发展到诸葛亮时代的一个郡,到现在发展为一个司,叫做云南安抚使司。

主持人:听了林教授的讲述,我们明白了云南是怎样由一个县发展到一个郡,又发展到一个司的过程,那这以后云南又经历了什么?从西南夷到云南人还经历了怎样漫长的过程呢?让我们继续倾听林教授的讲解。

这个云南安抚使司就是南诏的大理,比今天的云南大。那么云南安抚使司的长官就是云南安抚使,他由剑南四川节度使兼任,南诏来统治。这样10年以后南诏就不断的向唐朝学习,每年要数十成百的学生到成都和长安学生,几乎每一个南诏王他们都认真学习汉文的经典,王朝的成员不读非圣之书,就是都要学习孔孟的经典,南诏的统治者主动的学习汉文化,大力的推行中原华夏文化,所以在南诏时期华夏的文化是云南文化的主流。

那么到贞元十年以后,南诏不断的强大,虽然云南安抚使司它是归唐朝管理,但它是一个大的自治区,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一国两制的特区,它是独立的,它属于安抚使司管,但是它又完全是一个自治的地方。那么在这自治地方以洱海为中心,它逐渐的经过了交融以后就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经济生活。那么到了唐朝的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的时候,他们就是自称为大封人,这个“封”在唐代的音念“僰”,就叫“大僰人”,这个“大僰人”的出现就预示着在云南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民族就叫白族。

四、云南行省

(一)大理国白族化

那么南诏灭亡以后有36年间,中间经过了三个朝廷,大天兴国、大义宁国,三个小的朝廷,后来到了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建立以后,28年以后宋朝就灭了蜀,宋朝因为北方有大敌,他又担心再一次像南诏一样的扰乱它的西南,所以他就不再和大理建立很密切的关系,这就出现了宋挥玉斧的故事,这个大观楼长联,“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就是我们不再管这个大理国了。但是大

理心向中原,还是不断的派使团去,宋王朝也曾经封赐过段氏为云南节度,那么大理国也始终奉宋朝的赠送,大理国依然使用汉字,学习汉文的经典。那么由于大理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白族作为大理国的统治民族,在大理国的时期由大理的白族的贵族统领每一个地区,它设置了八府四郡四镇,每一个府镇的长官都是白族来担任,所以在整个云南就出现了一个白族化的趋向,而白族它是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的,所以白族化的趋向也就是汉文化不断发展的趋向。那么尽管这个时候大理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白族是云南的统治民族,但是汉文化对大理的影响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到了元代的时候,有一个叫郭松年的他在《大理行记》里面说,我来到大理看一看它的建筑、它的语言、它的文化、它的各种丧葬结婚的礼仪、它的服装、它的动作,所有的都和汉朝差不多,和内地一样。所以我们可见大理国的白族化趋向它也就是汉文化在云南推广普及,它也就为在元代在云南建立行省奠定了基础。

(二)云南行省建立,中原文化广泛传播

蒙古要灭掉南宋,他多次的往南边打,但是一直在淮河流域,就是在黄河以下长江以北淮河流域这块地区展开了拉锯战,老是打不下南宋。那么他就接受了一些汉族谋士的建议,一方面在江淮地区,在拉锯战的地区实行屯田,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最后南下。另外,他就建议往六盘山过来,从四川的边界南下打到云南,把云南占据了去敲南宋的后背,形成钳形的攻势。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这个建议就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赞同,他就派忽必烈率兵从六盘山南下,经过岷山,就南下到云南,渡过金沙江,打到了大理。渡金沙江的时候,他蒙古人就用牛皮或者羊皮做的筏子渡过了金沙江,所以这就是大官楼长联的“元跨革囊”,革就是皮,用皮子做的囊。我们现在经常说吹牛吹牛,为什么叫吹牛呢?就是因为在北方他要在黄河的上游,他没有那么多的树木,没有那么多的竹子,他要渡河,渡黄河,他用什么?用牛皮,然后把它缝起来,把它做好,然后吹,把牛皮吹脬或者把羊皮吹脬以后就变成一个筏子,叫做牛皮筏或者羊皮筏,所以这就叫做吹牛。所以吹牛就是用吹气把牛皮涨大,所以就变成了夸张,所以这就是吹牛皮的由来,就是他们的一种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吹出来的,所以“元跨革囊”就是这个。那么他在公元1253年平定了大理以后,到1254年打到昆明,这个时候昆明城是叫拓东城了,三面都是水,攻占很艰苦。那个时候昆明城就是现在的很小的一点在圆通很小的一个地方,三面皆水,打得很艰苦,最后打下来了。

到了元朝至元十年就正式的建立云南行省,十一年,1274年派了一个长官叫赛典赤,就是第一任省长,叫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来建立。为什么要建立呢?因为大理一直是南诏大理的中心,蒙古人考虑到不能再把政治中心放到大理了,要迁到昆明,所以这个时候就在昆明建立这个省会,所以昆明到这个时候才成为云南省的省会。云南省的中心有过几次的移动,第一次的中心是在晋宁,滇池县;第二次的中心在庲城都督的时候迁到了曲靖,后来是南宁州都督府;第三次中心迁到了大理,现在再从大理迁到今天的昆明,所以这个时期昆明成为了政治中心。赛典赤到了昆明以后看见四处都是滇池的水,他觉得要治理滇池,他就派了一个官员叫张立道,然后让他治理滇池,张立道就挖开了海口,把海口疏

浚,挖开海口以后让水很快地流经螳螂川,到普渡河,到金沙江去,滇池水位就下降了。另外,他就修筑松花坝,平时把水积在松花坝,这样松花坝积下的水,下流的水又流下去了,在输进了滇池的十几条河流,南盘江、保象河、金汁河、银汁河,疏通以后滇池水位就迅速的下降。滇池的水面据我们现在推测差不多下降了接近一百个平方公里,所以昆明就露出了大量的良田,这些粮田就是国家的田,国家屯田,于是昆明就成为鱼米之乡,为昆明成为云南的省会奠定了经济基础,所以这是一次治理滇池非常好的成功的经验,滇池治理好了,水患没有了,或者水患减少了,上有松花坝,下面有海口的疏浚,中间的河流都疏清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变成了大片的良田。

主持人:明代200多年间,汉族移民,附着于土地,世代相袭,从“寄籍”变为世代定居的“土著”,从外来的客户变成本土的主人。土著的夷人与土著化的汉族移民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融合,形成云南人。

那么在云南省建立以后,赛典赤在云南包括元朝建立了路府州县,设立了土官、土司,开展了军事屯田和民屯,这个时候有大量的移民进来,蒙古人进来了,色目人进来了,契丹人进来了,还有这个时候回族,回族也进来了,伊斯兰教在云南广泛地传播,那么这个时候他就中断了云南的白族化,白族就从统治的变为被统治的了,但是它还保留一点,保留大理段氏的节度地位,为什么呢?因为蒙古人要统治云南必须依靠当地的白族,依靠大理的段氏,如果他不依靠白族段氏他不能很快的占领云南、巩固云南,所以他保留了段氏的总管地位。那么这个时期大量的移民进来,同时建立了驿站,战时就是驿站,大家知道这个站字,火车站、公共汽车站,这个站字它是蒙古话,它不是汉语,在古代汉语里面没有站字,没有把站字当做汽车站这个意思,古代的站就是站立、占据、打战这个意思,古代的火车站叫做驿,你到日本去看他都写成什么驿、什么驿,没有站字,因为蒙古人没有打到日本。但是这个蒙古话叫这个驿就叫站,所以这个站字是我们现在大家都变成是汉语了,其实它的来源是蒙古话,在古代就叫驿,现在我们叫驿站,就把华夏的话和蒙古话结合起来,就叫驿站,所以建立了交通。然后开始了学校,我们现在保存的最大的孔庙就是在建水,就是那个时候建立的,这样中原的文化就广泛的传播。

五、云南人

那么到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王朝,建立了明王朝。1381年,就是洪武14年,朱元璋派了三个将军,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兵攻取云南,洪武十五年进兵大理,俘虏了大理总管段氏,鹤庆的总管高氏出降,这个时候整个云南就成为明朝的版图。

(一)卫所制度使云南从夷多汉少变为汉多夷少

朱元璋他意识到云南的地位的重要,他认为在云南的发展必须屯田和移民,所以他在云南就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卫所制度。这个卫所制他就是把所有的军人编成一个小队,10个人一

个队,有两个长官,12个人。一个小队10个兵,2个官,班长,我们可以叫班长、副班长,那么就是12个人。那么一个队发展上去就有一个所,就是十个队有一个所,十个所就是一个卫,这叫卫所制度。那么这个卫所制度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每一个卫所都有固定的防区,你都要驻扎在当地。第二个,你所有的卫所你一旦当了兵以后,你的籍就叫军籍,军籍不像我们现在可以复员,不行,一旦当兵必须世代当兵,父亲当了兵,儿子当了兵,儿子当了孙子,子子孙孙要世袭下去。第三,当这个兵不是一个人当兵,你当了兵你的妻子也要跟着来,一家人,一家人来了以后如果你是一个单身汉,政府就给你找一个媳妇送给你,你可以带着这个媳妇来。所以每一个军人、每一个士兵都是一家人,所以就叫军户。所以他当兵的人他可以每一个士兵都必须是一家人,不能是单身汉,所以这些军队,这是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就是这些士兵到了一个地方以后,根据这个地方的形势,它的战略的情况,有的地方五五开,一半人种田,一半人当兵,轮换;假如这个地方比较平安,就是七家人种田,三家人当兵;最好的地方是八家人种田,两家人当兵;如果比较险要的地方就可能是六家人当兵,四家人种田,这样都有,所以士兵是不纳税,他垦田、种田以后自给自足,所以他都是自给自足,所以朱元璋他非常自豪的说我养兵百万,没有用国家的一粒粮食,我所养的兵都是自给自足的。那么后来这些兵到了云南来以后,云南的户口就不断地发展,这些卫兵,如果说当时云南一共有,到了云南来的有133个千户所,每一个千户所是1120人,如果每一个千户所都是足位的户,当时的云南就应该有148960个军士,因为每一个军士都是要有家室的,所以应该是148960户,那么到了这个时候的云南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从明初的59576户发展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的471048户,而军户占到了71%,这些军户都是内地来的,来自于江苏、来自于安徽、来自于江西这一片的,所以我们云南人家谱都说我们来自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的,我们都是来自江西的。现在我们云南人很多的话跟南京话、江苏话相同,比如我们“翘门坎”,我们云南人都讲“翘门坎”,南京人也说“翘门坎”。我们说这个门没有关好,“罅着一道缝”,“罅着”,南京人也说“罅着”。我们说穿的“鞋子”我们叫“孩子”,穿“孩子”,南京人也说穿“孩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的很多方言和云南的普通话不一样的,都和南京话差不多。所以现在最近出一本书,有一个叫杜秉钧,师大的老师,杜秉钧老师,他80岁了,他说他是在和死神赛跑,他写了一切本书就叫做《白族语当中的汉语》,其中有一大部分就是说现在白族话里面很多的话都和江苏话是一样的,这就是因为受到这些移民的关系。现在我们的宜良烤鸭很有名,其实宜良烤鸭它就是南京烤鸭,南京烤鸭和北京烤鸭不一样,这种宜良烤鸭就是来自于南京的,是南京烤鸭的方式。

所以从朱元璋来了以后,云南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内地来的人占到了71%以上,就改变了云南夷多汉少的情况,从夷多汉少变为了汉多夷少,汉族人、中原来的人占到了云南居民的三分之二以上,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少数民族还是只占33%或者34%左右,所以这是一个云南最根本的改变,那么这些云南的夷多汉少的状态改变了,这就是卫所制度。

那么云南从夷多汉少变为汉多夷少,原来土著的夷人就变成了少数,所以原来的白族统治者变成了

非统治者,多数的就变成了少数,白族、彝族就成为了被统治者,汉人从外来的客户反客为主了,就变成了主人,原来土著的夷人与土著化的夷民互相依存、互相交流,逐渐地在明代的后期就出现了云南人这个称呼。

主持人:云南人与西南夷、夷越、南蛮的根本差异就在于,蛮夷是以文化为划分标准,而云南人是以地域来命名。这就和河北人、河南人、山东人、山东人、山西人等一样是大一统中国不同行政区域的居民,同为中国人。必须强调指出,云南人不仅仅是云南汉族移民的称谓,而且是云南省范围内所有居民的称谓,包括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云南人不再是化外的蛮夷,而是与中州相埒的华夏居民。云南人不仅是中原居民对云南居民的认同,也是云南居民对华夏的认同,这种双向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凝聚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经过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云南人已成为各族居民相互凝聚交融、共同建设西南、保卫边疆的自豪称谓。

(二)“云南人”的重要意义

云南他不叫蛮了,比如我们唐朝有一本书,他们写的书叫《云南志》,我们是云南的地方志书,但是拿到了唐朝以后,后来《四库全书》编的时候它不能叫云南志,叫《蛮书》,他们是蛮子写的,所以还是叫蛮人。但是,到了明代以后,他们是云南了,他们不是蛮人了,这个时候另有文献上记载说云南彬彬文献,与中州埒矣,说云南的文化和中原已经差不多了,就是昆明、大理、永川、曲靖、安宁、临安,就是现在的建水,这些地方都已经和中原是一样了,也出现了很多科举考试的中了状元、秀才,出了很多文人。这个时候明代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人,是大理的,叫李元阳。李元阳他编修过万历的《云南通志》,也编修过万历的《大理府志》。李元阳他是大理人,他也是白族,他在他的万历《云南通志》里面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华夷无间,天下一家”,他说我们云南应该是华和少数民族没有间隔,大家应该融为一体,我们是一家人,天下一家。这个观念非常重要,我认为比现在多元一体这个说法还要好,是不是?我们就是华夷无间,大家相互依靠、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共同成为一家人。所以这个时候历史上一直由蛮夷为主的地方,到明代后期外地的这些客籍也成为当地人了。

云南人的名称与西南夷南蛮的区别,云南不再是蛮夷,而是中国一个区域的居民,他就不再成为族别,而是一个籍贯。云南人和西南夷、南蛮的根本差异就是蛮夷是以族类、文化作为划分标准的,而云南人不是以族类和文化划分标准,而是以地区来划分标准,就像山东人、山西人、河南人、河北人一样,他们都是同一个文化,我们云南人他的文化也和中原一样了。所以云南人它不仅是云南汉族移民的称谓,而且是云南省范围内所有居民的称谓,后来经过了清代有大量的屯田,如果说明代的屯田主要是在城坝区的话,清代的屯田就扩展到了山区,特别是明代以后有三样东西进入到了云南,一样是马铃薯,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