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_邵晨曦

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_邵晨曦
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_邵晨曦

系 统 仿 真 学 报 Vol.16 No.2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Feb. 2004

?202?

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

邵晨曦, 白方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合肥 230027)

摘 要:定性仿真以非数字化手段处理信息输入、建模、行为分析和结果输出等仿真环节,通过定性建模推导系统的定性行为描述。定性仿真是处理不完备信息的有效方法。定性仿真方法产生了多种流派,如模糊仿真法、归纳推理法、非因果关系推理方法、基于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基于图表的推理方法、基于数据的结构化建模方法、基于定性空间的推理方法等。近年来,定性仿真已应用到故障诊断、生态和环境学、机械制造业和工业系统、医学研究、混杂非线性系统、教育系统、人类社会与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中。最后从整体上简要评述了定性仿真的发展。 关键词:定性仿真; 定性建模; 定性推理; 定性仿真应用

文章编号:1004-731X (2004) 02-0202-08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Technology of Qualitative Si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SHAO Chen-xi , BAI Fang-zhou

(Computer Science Dep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7, China)

Abstract :Qualitative Simulation (QS), which is a non-numeric measure, is employed to process inputt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ehaviors analysis and outputting results. The description of qualitative behaviors can be generated by qualitative modeling. QS makes it feasible to deal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There are many genres about QS technology, such as fuzzy QS, reduction reasoning, non-causal reasoning, causal-based reasoning, diagram-based reasoning, structural data-based modeling and qualitative space-based reasoning. Recently, QS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varieties of fields such as fault diagnosis,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mechanic manufacture and industrial system, medical research, hybrid nonlinear system, education system, community, economy and AI. At last, a brief com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QS is given. Keywords :qualitative simulation; qualitative modeling; qualitative reasoning; application of qualitative si mulation

引 言

从1983年美国学者deKleer 和Brown 提出的关于定性建模和定性推理的理论,以及1984年国际人工智能杂志第一次出版了关于定性问题的专辑以来,定性仿真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热点。而随着定性仿真理论的发展与日趋成熟,也形成了各种派别,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流派有:Seely Brown 和John de Kleer 提出的基于“流”的概念的理论,K.D.Forbus 的定性过程理论(QPT ),B.J.Kuipers 的基于QSIM 的定性仿真理论(QS )以及B.C.Williams 的定性代数理论等等。

定性仿真(Qualitative Simulation )是以非数字手段处理信息输入、建模、行为分析和结果输出等仿真环节,通过定性建模推导系统的定性行为描述。相对与传统的数字仿真而言,定性仿真技术在处理不完备知识和“深层”知识以及决策等方面尤其独到的长处。近年来,许多学者把目光放在定性仿真的应用领域上。现在,定性仿真技术与物理、化工、生物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推进,在电力、交通、工程机械制造、生化、商业流通等领

收稿日期:2003-10-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974038)和2004年安徽省科技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邵晨曦(1954-), 男, 山东省海阳县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定性仿真, 脑与复杂性, 生物医学系统行为, CAD 和CIMS, 嵌入式系统。

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41,43]。

1 定性仿真的理论研究状况

在定性仿真思想建立起来之后,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定性建模和定性推理的理论研究中。90年代,定性仿真理论已渐趋成熟,形成了各种体系,流派。

1.1 模糊仿真法

将模糊数学和定性仿真理论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模糊仿真方法。模糊数学在定性理论中一般用来作为一种描述手段。用模糊数学扩展定性仿真可以详细地描述函数关系,并且能够表示和使用变化速率的时序信息,构造一种有效的时序过滤规则,大量减少奇异行为的产生。研究者最初是采用区间模糊数的行为来描述系统的定性值。英国的Qiang Shen 进一步将其发展到用凸模糊数来描述定性值,在数据表示上前进了一大步。1993年他和R.Leitch 提出模糊仿真方法Fusim [1],较好地把定性仿真技术与模糊数学进行了集成,这种方法用模糊集合扩展了传统的量空间,从而增强了对函数关系的强度信息和变量的变化速率的顺序信息的描述。模糊仿真方法也存在一些弱点,比如很难确定系统真实值与模糊量空间的映射,并且模糊量值及其空间一旦确定后就不再变动,不能根据需要引入新的模糊量,限制了其描述能力。

1.2 归纳推理法

Vol.16 No.2

Feb. 2004 邵晨曦, 等: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203?

归纳推理法源于通用系统理论中的GSPS[2,3]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假设所研究系统是一个黑箱,观察其输入输出值,以发现其规律生成定性行为模型,进而对任一输入序列预测系统行为。六十年代G.J.Klir提出GSPS的初步设想,1978年他发表的文章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ystems problem solving,标志GSPS层次结构基本形成。同年,Klir 的研究生H.J.Uyttenhove 部分实现了GSPS专家系统。1981年第一个GSPS专家系统软件包SAPS 问世成为商业软件。1987年F.E.Cellier 改进了SAPS,与D.W.Yandell合作研制出SAPS-,将GSPS技术应用到定性仿真,实现了归纳推理法[4,5]。归纳推理法完全省略结构模型。模型来自观测数据,自动建模。归纳推理法可以处理观测数据辨识系统中的依赖关系,建立并优化系统定性行为模型,预测系统行为。它模仿人类固有的概括总结和学习的能力。归纳推理法也存在一些弱点,这种方法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维护,另外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归纳的完备性。

1.3 非因果关系推理方法

非因果类方法主要是因为系统建模时不需要明确指出系统内状态变迁过程的因果方向。其中的一些方法都已逐步从实验阶段发展到工程实践领域。ENVISION[基于流(confluence)的概念,以组元(components)为中心的方法],QSIM[基于定性微分方程(QDE),以约束(constraints)为中心的定性仿真方法],QPT[以过程(process)为中心的方法],TCP 时间推理方法等,都属于这一类范畴。

1.3.1 ENVISION: 组元component为中心一基于流的方法

Seely Brown和John de Kleer提出了基于流confluence 的概念的理论[7],并据此建立了ENVISION系统。该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可以用三种元素来描述:材料(materials),组元(components),通道(conduits)。组元作用于材料并改变其形式或特性,一个组元的材料经通道流到另一个组元,组元以一系列变量、流、连接点描述。流表示的是一种约束关系,这种约束关系决定着处在平衡点附近的变量的变化。

1.3.2 QPT: 过程为中心的方法

K.D.Fobus于1984年围绕着过程(process)的概念提出了QPT建模与仿真方法[8],该方法认为分析物理系统实际上就是确定该系统是由哪些过程组成的,如液体流动过程、热量产生过程等,以及这些过程在不同情况下是如何影响系统发展的。过程是与对象或个体视图(Individual Views IV)相关联的,系统变量的值只能由与它关联的活动过程改变。

1.3.3 QSIM: 约束为中心的方法

B.J.Kuipers在1986年提出了基于定性微分方程(QDE)的定性仿真理论[9],并给出了QSIM算法。这是目前定性仿真中发展得最成熟的理论,且应用最为广泛。QSIM理论认为系统由三种元素组成:变量(variables),约束(constraints),操作域(operating regions)。变量的基本约束关系有五种DERIV(x,y),ADD(x,y,z),MULT(x,y,z),M+(x,y),M-(x,y),利用这些关系来建立系统的定性微分方程。定性仿真算法是以描述系统定性结构的定性微分方程和系统的一个初始状态为输入,通过仿真得到输出结果。在QSI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真方法很多,基本上都是为了消除或减少应用QSIM 算法所产生的虚假行为,即与系统约束实际产生的可能行为不相吻合的行为,例如半定量方法Q2、Q3等。周颢等人对Q2算法进行了改进,使之适用于固定迟滞问题,并给出了一个离散化求解方法[45]。周颢等人又在QSIM算法的基础上,在考虑噪声影响的情况下,提出了基于偏度系数的数据流定性化处理方法[46]。

1.3.4 TCP: 时间约束传播temporal constraint propagator

Williams B. C. 1989 提出了此方法[6],主要是根据人们对连续物理系统的因果性、连续性、反馈等特性的直觉认知去分析系统行为,注重系统个体按局部、时间顺序的发展过程,即行为的历史(histories)。TCP是基于约束传播的定性推理技术,量值仅能通过关于区间的约束方程传播。系统输出的不仅仅包括变量的值,还给出了变量变化的历史,即变量为什么这样变化的推理过程。

1.3.5 相对数量级(the relative order of magnitude)理论

FOG的推理规则存在一些主观性因素,必须依靠别的控制技术来协调这些规则的运用。

1.4 基于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

基于因果关系的推理方法无一例外地依赖于有向图(oriented graph)定性传递函数方法。Raiman O.在1986年提出FOG系统[6],包括一个公理,30个推论。通过表达变量关联的约束网络传播初始化信息。通过FOG的方法可以减少系统中的次要作用,继续保留系统中的主要作用。然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代数方程中,而不是用于微分方程中。Ousson K. 和Trave-Massuyes[6]在1992年提出结合了系统的因果关系和深层次知识,并分别用数学方程表示它们。用该理论设计的CA-EN算法已应用到很多实际系统中。他们的模型表示为两层约束,第一层是由因果图支持的局部约束层,第二层是由物理方程组成的全局约束层。分层表示知识的方法可以克服按照因果关系建模的一些明显局限,比如无法表示全局性的约束关系。Bert Bredweg将因果关系推理应用于故障诊断方面就是一项非常有特色的工作[10]。该系统基于因果推理关系建立了一个基础的详细连接模型,模型由八类组件组成,每个组件实现不同的功能,并且有多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一个领域知识的调控端及与其他组件的连接关系。调控端代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和作用。由于组件输出是一个分段线性函数,因此可以作为另一个组件的输入。不同组件的输入输出可以不同,例如QP组件,调控端是输入和输出间的定量比例关系,输入输出分别为定性

Vol.16 No.2

系统仿真学报 Feb. 2004 ?204?

知识;而QI组件,调控端则为输入对输出的影响,输入输出分别为定量值。组件也由调控端确定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因果关系,即输入作为原因,调控端给出关系,而得到输出端作为结果。在建立起详细基础模型之后,分别对模型进行隐藏非本质细节,合并组件成块,将不同块进行分组这三步操作,得到一个最简化的组件模型以及组件之间连接结点的知识库。隐藏非本质细节就是将系统中对于没有改变系统性质的细节从模型中删除,初步精简模型。而第二步合并那些具有前驱后继关系的组件成块,进一步精简模型。最后将那些并列的,没有相互因果关系的块分组,从而获得可以应用于故障诊断的模型。故障的诊断过程是建模的逆过程,在进行诊断时,将实际观测数据从系统输出端反向输入最简化模型,系统通过分组的知识库,利用因果关系,无需展开组内组件即可确定故障所在的组。进而展开故障所在的组,同理快速确定故障所在的块,并完全展开此块,最后确定故障发生在哪个组件的输入和输出端。此系统提供了高效的故障诊断模型,并已成功运用于学校的教学系统中。

1.5 基于图表的推理方法

图表是人类认知的形象描述,它并不受数学的形式限制,在定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些年来,许多定性推理方面的科学家都投身于图表推理的工作当中,以期能够找到一套不利用符号进行推理的方法。所谓图表推理就是通过模拟人类的感知方式和形象思维的途径,而不是利用传统的符号形式化方法进行推理。一些学者对图表进行了定性可视结构的研究。图表推理在定性推理和仿真领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早期的定性空间推理大致分为三类[10],包括Forbus的二维动态仿真模型、Stanfill 1983,Faltings/Forbus 1987,Joscowicz 1987, Nielsen 1988的二维机械动力学分析模型、Blackwell 1987的二维复杂路径计划模型。这些系统模型都是用于认知科学研究中的。M. Hegarty[10]在1992年提出的机械装置图表包括了依据因果链的可视关注点位置的定性知识;D.L.Schwartz[10]在1995年提出了利用选择分析或形象策略来解决图示表示的同构问题;J.Fish和S. Scrivener[10]在1990年提出草图和视觉认知方法;

G.Goldchmidt[10]于1991年给出了草图的辨认方法。而Alan Blackwell[10]综合B.V.Funt的视网膜计算模型、G.Furnas的图形重写规则计算、Jenkins和Glasgow的空间几何学理论、W.Citrin的空间图形lambda微分系统等人的工作,阐述了针对电子电路图表,图形用户界面,乐谱分析等领域中非确定性问题采用定性仿真求解的思路。

1.6 基于数据的结构化建模方法

基于数据的结构化建模是相当有吸引力的一项工作。现实中很多系统,一般只能获取它的实测数据,而缺乏其结构知识。意大利科学家lilina Ironi[10]提出了一套将定性理论用于定量建模过程中的方法,在仅仅拥有实验数据的情况下,结合领域知识,建立系统的结构化定量模型。理论的关键是利用了定性推理的系统辩识方法。该系统辩识过程,就是由应用任务和先验知识构成模型空间,从模型空间中提炼出一个初等模型子集,经过对初等模型子集测试结构并观测,不断改进此模型子集以得到一个定量模型。再通过对定量模型的评估,使模型不断细化直到通过评估而得到一个动力学系统模型。该模型对于数据的分析依赖于其智能数据分析框架。在获得观测数据之后,先对其进行操作,得到预处理数据;另一方面,基于定性推理的方法利用领域知识库和观测数据对模型几何形状进行辨识,再结合基本物理特征知识获得观测的物理特征评估,作为定性响应与预处理数据,结合领域知识从而完成了系统辨识。这种方法也已经成功应用于药理学的实践当中。

1.7 基于定性空间的推理方法

由于对空间图形的推理在用传统定性推理理论进行描述时,缺乏形象的表现力,许多科学家都致力于建立完整的专门基于定性空间推理的理论。在进行空间推理的时候,利用方向、距离、拓扑序、连接性、边界、区域、形状等对空间实体进行定性描述。80年中期 Clarke[10]在空间推理方面建立了一套结构化的系统,将空间图形间关系抽象为二元连接关系C(x,y),并能够成功辨识区域的开闭。Randell 和Cohn 在Clarke[10]工作的基础上重新扩充了图形的二元关系,形成了RCC8理论,基本思想是将空间实体A、B二元连接关系扩展为8种情况,分别为A、B不相交,A、B相切,A、B 部分交,A包含B内切,A完全包含B,A、B相等,B包含A内切,B完全包含A,这样完全描述了所有的二元空间连接关系。Schlieder在95年结合前人的工作,从实体方位的角度建立了空间方位定性推理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空间区域由有向直线分为三部分,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划为+、0、-。Hoffman和Richards[10]在82年在图形形状描述角度给出了一套定性推理的方法,它利用图形圆滑、尖锐等特征进行描述。而Leyton[10]在88年又扩充了他们的系统,加入了对最大、最小正负曲率的描述,使利用图形特征推理的系统进一步得到完善。

2 应用实例

定性仿真走到今天,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在人工智能和技术仿真领域,它不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分析和干预甚至控制物理世界的理论,而且也为众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个新奇的利器。近年来,国外的定性仿真和定性建模的具体应用领域包括有:故障诊断领域;生态和环境学;机械制造业和工业系统;医学研究;混杂、非线性系统;教育系统;人类社会与经济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下面就有选择的按照研究领域介绍一些应用实例。这些实例可以按照其应用的程度分为现场应用、试验研究阶段的应用、原型研究三部分。

2.1 故障诊断

Vol.16 No.2

Feb. 2004 邵晨曦, 等: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205?

定性仿真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就是故障诊断和排除,定性推理也是对复杂系统进行错误检测和诊断的一种有效方式。日本的F.Miyasaka、T.Yamasaki、M.Yumoto、T.Ohkawa 和N.Komoda[11]研究了在空气调节系统中,如何将随机定性推理应用于一个人类定性思维过程建模方法上。他们基于工具图表和控制信息,提出一种实时仿真,并使用随机定性推理作为实际应用的方法,来对V A V(Variable Air Volume,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系统进行错误检测和诊断。

为满足更安全和更可靠的控制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求考虑错误诊断和隔离(FDI)以及容错控制(FTC)问题。因此,法国的M.Staroswiecki[12]以关于诊断系统的可用知识为指导,使用了一种统一的基于模型的方法来进行错误诊断和隔离(FDI)。他试图把数值和定性方法集合成一个统一的基于模型的FDI,FDI过程的两个函数被区分开来,即所谓的警报产生和警报解释。这种数值和定性的基于模型的方法就是依据这两个函数而展开讨论的。

错误诊断是化学处理工业中一个关键的问题,美国的Edward P. Gatzke和Francis J.Doyle III[13]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错误诊断、排除和参数预测技术。他们描述了一种moving horizon方法来诊断和估算参数变化。这个方法应用定性处理知识,使用了多重线性模型来获得实际非线性系统的行为,最后这个问题形式化为带有整数约束的MILP(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该文的研究得到了海军研究办公室(grant NOOO-14-96-1-0695)和特拉华大学的支持。

斯洛文尼亚的Marjan Druzovec, Tatjana Welzer, Matjaz Colnaric 和Jozsef Gyorkos [14]提出形式层上的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以及定性系统模型的设计方法,并以此为理论背景建立了一个诊断系统DISY,它由QSM、UD、ML、DIS、DSM 和SEP六个模块组成。结构中主要的模块是定性系统模块QSM,模块UD、DIS和DSM是存储不同的临时集合的数据库,ML是模型列表,SEP模块计算数据库DIS中的最小诊断值并将之传递到数据库DSM当中。他们提出的诊断系统是通用的,已经被用于很多领域当中:技术系统的诊断、在科学理论中发现不正确的假设,以及医学方面的诊断。

更早一点的一个例子是HAM.Danniels和A.J.Feelders[15]开发了基于集成数字仿真和定性仿真模型基础上的故障诊断系统SEXTANT。其中,定性模型用来描述筛选操作,而实际控制是由数字模型实现的。它是针对核电站而设计的,然而该系统的核心诊断算法Reiter是以实验室模型给出的。

2.2 生态和环境学

对生态学的理解通常是不精确和有歧异的,不同种类的物种之间以及它们和环境之间的影响常常只能用非定量知识来理解和表达。因此,定性仿真的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英国的B.S. McIntosh[16]提出了一个知识类型的分类,它由正式模型组成,接着使用这种分类开发了一个基于不精确知识的时间驱动仿真模型的框架系统,并且在植被动力学中应用了这种建模框架系统。基于Hadar等人(1999)的发现,地下芽植物在高密度的草场中会大量增加。而该系统说明了物种丰富程度的改变方向和草场密集度的定性值之间的关系。

定性仿真模型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生态学和可持续性科学领域。但是,定性模型的解集合会随着可能的定性状态的数目而激增。此外,它们用树作为表示法使得QDE 中的重要属性变得很难懂。为了改进定性模型技术在可持续性科学中的使用情况,德国的Klaus Eisenack 和 Gerhard Petschel-Held[17]引入了一个简单的表示方法——状态转换图。它能够自动搜索和可持续性问题有关模型的一般属性和相关结构。他们给出了可持续性科学的一个示例模型以及它的状态图。这个模型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区域性土地使用改变情况。结果依赖于农民怎样获得他们的日常收入以及是如何和他们周围的环境相联系的。收入来源之间的主要功能差别(functional difference)与它们对环境的潜在影响有关。

对太阳能量系统进行开发的一个重要限制就是常常缺少关于太阳光资源的有用信息。一个方法是从人造卫星图象中估算全球辐射的每小时值,然后计算每日的值。西班牙的L.Ramirez,L1.Mora-López和M.Sidrach-de-Cardona[18]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使用三个小时的辐射(radiation)值来预测每日的全球辐射。它使用了一些独立变量——三个每小时的清晰索引(clearness index)值——和六个定性变量。这些小时值完全是通过对全球辐射进行地面测量而获得的。定性变量可以包括额外的非数值信息如季节。基于从人造卫星图象上获得的每小时全球辐射数据,该模型就能够预测每日的全球辐射。

近年来对环境建模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的当务之急是预测和评价人类行为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法国的 F.Guerrin 和J.Dumas[19]进行的一项工作就是给出了鲑鱼产卵区(redd)定性模型的描述和仿真,以及它对(鲑鱼)早期死亡率的影响。这项工作是一个评估环境对鲑鱼数量动力学影响的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使用基于Qsim的仿真器,通过鲑鱼产卵区的简单例子,应用分析定性微分方程的方法,说明了非正式的生物学知识是怎样被表示和仿真的。通过仿真两个子模型,可以得到感兴趣变量在不同环境下的进展,如:根据两个因素(氧化水的流向和接近河床表面的沙砾空隙的堵塞情况)能够得到(鲑鱼的)死亡率。

由于缺少动力参数和分子浓度等定量信息,动力系统的定性仿真方法被证明是学习遗传调整网络的强大工具。法国的Hidde de Jong、Jean-Luc Gouz′e、C′eline Hernandez、 Michel Page、Tewfik Sari和Johannes Geiselmann[20]提出了一个基于分段线性(PL)微分方程模型(能够处理不连续情况)的通用的仿真方法。这个方法是充分的,并且已经在一个公开的计算机工具GNA(Genetic Network Analyzer)中实现了。该系统被用来分析生物学中的一些遗传调整网络(genetic regulatory network),包括在B.subtilis中孢子形成时的网络控制。

Vol.16 No.2

系统仿真学报 Feb. 2004 ?206?

2.3 机械制造业和工业系统

定性仿真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领域就是制造业和工业过程。由于定性推理和仿真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在该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为广阔。

比较早的一个例子是R.Leitch[21]等人的研究项目AGTIST——一个基于模型的诊断系统,它可以用于分布网络系统和化学工业的蒸馏塔等装置。其理论是建立在他们自己开发的模糊定性仿真器Fusim之上的,该项目是欧洲最大的MBD(Model Based Diagnosis)系统之一。

等离子蚀刻技术对于在器具制造中转移好的模型(transferring fine patterns)是一种关键的技术。韩国的Byungwhan Kim和Jang Hyun Park[22]使用了一个“适应性网络模糊推导系统(ANFIS)”,来为磁性加强的离子蚀刻技术(ion etching)构建一个定性模型,也验证了模糊逻辑在等离子蚀刻建模中的应用性。他们用一个统计的26-1 个因子的试验来刻画这个过程。这个蚀刻反应模型包括蚀刻率,各向异性(anisotropy),以及临界尺寸的倾斜。并且用一些测试数据测试了ANFIS的性能。

法国的Frédéric Marias和Jean-Rodolphe Puiggali[23]对工业火炉(industrial burner)进行了仿真,并且定性分析了flowfield上的旋涡(swirl)和污染制造问题。这项工作开始于对烧灰(incinerate)过程(旋转炉kiln,泡沫沸腾床bubbling fluidized bed)的一个工程综合性研究,并估计了主要燃烧房的出口处污染物质的排放。考虑到燃烧和干扰与概率密度函数模型和11个化学种类(C5H12、CH4、CO、CO2、H2、H2O、H2O1、O2、OH、CS、N2)的交互,使用Fluent UNS (一种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具)来进行仿真,以及用Zeldovich 机制来估算热量的产生。他们重点研究了工业火炉的旋涡数目对燃烧房中污染排放的影响,这个火炉用带有废水的旋转炉进行工作。

在制造系统的控制中,可编程控制器(PC)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基于PC的公开控制系统也是工厂自动化中一项关键的技术。日本的Y.Itoh[24]设计了一个系统,使用可编程控制器,为高级控制系统建立一些性能评估或者控制策略,包括离散事件系统和连续时间系统。其中引入包含连续时间系统的PC控制系统结构,并解释了PC执行的方式。针对离散事件系统应用,使用了Petri Net(PN)来对连续时间系统进行定性建模。并且基于PC研究了单自由度(single-degree- of-freedom)的线性摆动系统(连续时间系统的一个典型例子)。

2.4 医学研究

在医学领域,定性建模的应用越来越重要,定性观点更接近于实际的医学描述和对生理过程的推理,尤其是对于疾病的解释机制,用定性仿真来建模更为自然。

美国的Matthew C.Schuette[25]提出了一个定性模型来研究水痘疱疹病毒(VZV)的流行病学,通过对水痘和疱疹内复杂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获得了关于流行病模型的许多标准定性结果。标准的SEIR划分模型被修改成包括带状疱疹的感染、病愈以及可能再次感染的整个周期。基本的传染系数R0表明了带状疱疹传播周期的影响,以及带状疱疹在维持VZV的数量上有着怎样的重要性。这个模型有着典型的极限行为,当R0≤1时,VZV在人群中消失了,而当R0>1时,病毒会持续一段时间,而水痘和带状疱疹就仍然是流行的。

Zhang Hongxuan和zhu Yisheng[26]提出一种新的定性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评估和检测当中。和传统的混沌分析理论与算法(如GP算法)相比,该定性复杂性方法显示了更好的分析精确性和健壮性,并且需要更少的数据点(5秒vs20秒)。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这个自动化的测试算法系统显示了良好的特征,如实时监控、很高的检测准确性和很好的系统稳定性。他们声称:当在心脏信号中没有另外的噪音时,心室跳动过速(VT)的检测率是100%,心室纤维颤动(VF)是98%;当SNR(Signal Noise Ratio)是4:1时,VT检测率是100%,VF是95%。

定性方法已经被作为一个有效工具被用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其他的社会科学中。而它在说话语言病理学中的出现则是近年来的事情。美国学者John A.Tetnowski和Jack S.Damico[27]提出一种定性方法,并且把它应用于口吃领域当中。可以使用该方法来寻求和口吃相联系的复杂行为。他们认为,通过把试验和定性研究的方法结合,就能够更有效地领会人类交流科学的复杂性,并且继续改进对口吃的理解和治疗。

南斯拉夫斯洛文尼亚的M.Bohanec,B.Zupan和V.Rajkovic[28]提出了一种基于DEX的定性分层决策系统,DEX是一个用于多属性决策支持的专家系统shell。通过提供四个实际生活中卫生保健方面的DEX应用,证明了这个方法的实用性和灵活性。这四个方面是:乳癌的诊断,在社区护理中基本行为的评估,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胸腔透视错误的技术分析。

定性仿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实例还有,L.Ironi等人将QSIM与模糊仿真结合,提出一个新的方法FS-QM,可以从实验数据中确定注射胰岛素治疗的IDDM病人血糖代谢动力学模型;Kuipers等人研制的肾脏系统疾病诊断的专家系统;Jim Hunter根据心电图中潜伏的物理特性,建立了一个ECG的定性模型[44];中国科大的张琪等人提出的面向分段函数的定性仿真算法(PQSIM),并成功地应用于脑电图的研究中[47,48]。

2.5 混杂、非线性系统

定性仿真为复杂系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利器,是复杂系统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一,而仿真领域以后的一个研究焦点就是复杂系统以及结合定量与定性系统的混杂系统。

混合系统必须处理连续、离散和瞬时的状态变化。混合系统的例子包括在核电工厂安装的处理控制系统,人造卫星以及汽车控制系统。J.-S.Lee和S.-D.Cha[29]提出了一个需求工程框架,称为定性形式化方法(QFM),并将之应用于混

Vol.16 No.2

Feb. 2004 邵晨曦, 等: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207?

合实时安全系统(HRTSS)当中。QFM在形式化方法中强调因果和定性推理的思想,以减少在混合安全系统软件需求的规范化和有效化过程中的错误。他们使用定性形式化语言,特别是Compositional Modelling Language(CML)和Causal Functional Respectively Language(CFRL),详述了混合系统动力学和需求行为。并通过使用wolsong 核电工厂的关闭系统2(SDS2)作为一个现实中的例子,说明了该方法的效率。

意大利的R.Bellazzi,R.Guglielmann和L.Ironi[30]提出一种方法来从数据中学习识别非线性生理学系统,关键的思想是把模糊逻辑系统和定型模型方法相结合。基于从肠细胞中收集的数据,该方法已经成功的应用在对维生素B1(Th)的细胞内动力学的识别上。通过三步方案:识别、确认和仿真,并使用QSIM和模糊近似器来仿真这样一个系统,可以用来对病人状态进行合理的预测。

加拿大的Vadim Bulitko和美国的David C. Wilkins [31]共同提出了形式化的TIPNs(Time Interval Petri Nets),用来支持时间并发过程的定性仿真。结果是以一个基于TIPN的定性仿真器的形式给出,并且已经构建于船只损坏控制(ship damage control)领域中。一个主要的决策制定任务涉及到的控制险情包括火灾,烟尘,洪水泛滥,管道破裂(pipe rupture),船体破裂(hull rupture),电力和机械系统钝化(deactivation)等等。主要的决策者——损坏控制助手(DCA)——从船只监测器和人们的调查报告中决定船只险情的种类和程度,并且利用有限数量的自动系统和修理人员来处理这些险情。在这个领域中,原有的仿真器太慢,不足以支持基于预想的实时决策制定,实验结果显示现在的仿真器效率会提高4~5个数量级。而在一个大范围仿真练习(超过500个设定场景)中,一个自动的船只损坏控制决策制定系统,与一个基于TIPN的定性仿真器结合后,会比此类专家的效率提高318%。

2.6 教育系统

定性技术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而日趋深入的应用,在教育系统方面也不例外。在科学推理中,学习如何建立,测试和修改模型是一个核心技术。美国学者Kenneth D. Forbus、Karen Carney、Robert Harris和Bruce L. Sherin[32]创建了一个可视化教育系统,提供一个对学生很友好的界面,来帮助他们建立模型。这个系统现在正在芝加哥公立学校接受测试,并且使用与老师协作开发的课程。这项研究是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中心用于LeTUS(Learning Technologies in Urban Schools)的一部分,合作伙伴有西北大学、密歇根大学,以及芝加哥和底特律公立中学。

美国的Krittaya Leelawong、Yingbin Wang、Gautam Biswas、Nancy Vye、John Bransford和Daniel Schwartz[33]提出了一个可教学的代理(Teachable Agents)系统,给出了定性推理机制在设计基于计算机的可教学的代理(Teachable Agents)中的使用。在这种代理中,使用者能够使用概念图准确的解决问题,也可以构造必需的问题求解知识结构,而不用陷入复杂的规划行动中。代理使用直观和容易应用的定性推理技术试图回答各种问题。学生对代理的回答做出响应,然后通过可视化接口修改和更新这种知识。该系统已经在一些初级中学中应用,效果也得到了很好的演示。

定性过程理论(QPT)在化学中的应用仍然在起步阶段,马来西亚的S.M.F.D.Syed Mustapha, Pang Jen-Sen 和Sharifuddin Md.Zain[34]研究了实现这种定性推理技术QPT 的可能性,以及它在无机化学领域中的应用。该项目的目标领域是化学的定性仿真和定性分析,并可用于学生的教学工作。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基于Kenneth D.Forbus的本体论观念的,而且完成的虚拟实验室继承了CyclePad的思想,能够抓住无机化学的重要特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定性分析技术和化学概念。

2.7 人类社会与经济领域

人类对周围物理世界进行推理时,大部分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而定性推理由于其处理不完全知识及模糊数据的突出能力,一直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经济领域的研究尚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使用语言的人类推理是基于定性值的,所以必须以定性方式来处理人类不确定的知识。法国学者 A.Chawki Osseiran[35]提出了出了一个特别的应用系统——符号贝叶斯网络系统(SYBANES),这个系统可以被看成定性信息和贝叶斯网络之间的联接。通过有限的不确定程度,使用符号概率理论和符号微积分来操纵贝叶斯网络中的信息。该系统(SYBANES)已经被应用在一些实际问题上,一个是STAR 宾馆的收入问题;另外一个是1999年7月渥太华发生了一次核泄漏,在泄漏两年之后的大量人群腹部疼痛和肿瘤诊断问题;还有一个是森林火灾防护问题。

社会行为可以被看作人们之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结果,理解这样的交互作用是社会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部分。荷兰的Paulo Salles、Bert Bredeweg、Symone Araujo和Walter Neto[36]建立了在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交互的定性模型系统,并使用定性仿真用来在交互式认知环境中表示生态学知识,其中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生态学概念如:社会、合作关系、共栖(commensalism)、寄生关系(parasitism)、掠夺行为、中立主义、共生关系(amensalism)、竞争等等。该定性仿真模型系统可以对人们交互时最平常的行为进行预测,而且这种关于人口动力学的定性理论已经被应用在GARP(全球大气研究方案)上了。

德国的Juan Flores、Federico González、Beatriz Flores、Fac. Ing. Eléctrica、Fac. Contabilidady和Administración[37]使用一种方法学,用尽可能有用的知识来进行经济分析。这种方法学来自定性仿真领域,图论和信息结构的一些算法,以及传统的间隔计算数学,以完成不确定条件下的操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投资项目的估价,并且能够决定一个投资项目

Vol.16 No.2

系统仿真学报 Feb. 2004 ?208?

是否可以获利。依据可用信息的多少,该方法可以在定性,半定量,定量层次上来完成这个任务。他们提出的系统能够在不同的粒度(granularity)层上进行经济分析。该系统包括近似推理、OMR(Order of Magnitude Relations)、间隔表示、约束传播、解疑算法和混合传播几部分。这个系统能够工作的最少信息是模型变量中一个数量关联的顺序集合(OMRS),如果这些OMRS可以消除模型结果的歧义,那么就能说明一个投资项目是否可以获得利润。该系统尚未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得到应用。

2.8 人工智能领域

专家系统为人工智能的振兴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定性仿真由于可以处理模糊数据和不完全知识,因此在专家系统、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活跃。

美国的S.H.Rubin、R.J.Rush、J.Murthy、M.H.Smith和加拿大的L.Trajkovic[38]提出了一种用于模糊定性推理的方法学KASER(Knowledge Amplification by Structured Expert Randomization)。KASER代表了一种智能、创造性系统,能从网络上学习,并且对自动的决策制定有很大的潜力。KASER用单词和短语计算,并且拥有比喻解释的能力。KASER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具有创造性的专家系统,这个第三代专家系统使用定性模糊推理,用词语进行计算。该项目的目标是为了说明:1)符号学习的强大能力;2)加强的学习能力;3)对话学习(从提出合适的问题中学习);4)一个相似的解释子系统;5)概率分布的可选行为过程,它们能够到达一致,并且不容易受随机错误的影响;6)阐明响应的能力。KASER的一个应用是喷气机引擎中的故障诊断,并且对诊断过程给出了图例和解释。

机器人移动可以被看成克服内部传感器的不精确性,利用外部的传感器如照相机、声纳或者激光范围搜索器,来允许机器人在环境中移动和行动。法国的J.-B.Hayet、C.Esteves、M.Devy和F.Lerasle[39]提出了一个机器人的定性定位系统,用于一个可移动机器人在办公室环境中的移动。他们描述了在定位系统中两种方法的结合:一种是基于一个通用Voronoi图形(GVG)并且依赖激光数据的环境建模方法,另外一种是基于单眼视觉(monocular vision)路标学习和认知框架的定位方法。两种对应的模块是激光GVG结构模块和虚拟路标认知模块。该系统是在格子框架(latter framework)中完成的,并且设计了机器人在由走廊和开空间(open spaces)形成的网络组成的办公室环境中的移动。

西班牙的R.M.Planas、J.M.Fuertes和A.B.Martínez[40]提出使用定性推理对可移动机器人进行路径规划,从而产生一种基于势场(Potential Field)的定性方法。而使用的势场是从相关条件和速率中获得的。该系统以定性方式确定定性变量和操作,来控制机器人的传感器返回的信息。这个开发工作的核心是在多机器人环境中的规划,其中路径规划是以分散的方式进行的。每个机器人完成自己的路径规划,而不与环境中其他的机器人进行交流。

3 评述

定性仿真目前已经形成了几种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围绕这些理论体系又出现了各种应用。而在解决每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时,不仅仅使用了QR、定性代数等定性知识,还可以结合多种数学方法、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知识,例如:有向图、启发性函数、Petri网等。这种多方结合和探索必将推动定性仿真理论和应用的发展[41]。

鉴于定性仿真技术的诸多优点以及巨大的使用价值,国外的学者纷纷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各国政府部门及科研结构在研究经费等方面大力扶持,推动了定性研究及应用的飞速发展。而定性建模、仿真、控制也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产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工业控制、医疗诊断、社会经济等领域初试锋芒,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42, 43]。

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成果较多。1986年开始的定性推理的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R)到2003年8月已经开了17次,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欧洲的一些专家和学者还专门在EC网络上建立了“基于模型和定性推理系统网络”(Model Based and Qualitative Reasoning Systems Network),希望依托网络使欧洲工业和科研机构的主要研究组能长期共享研究成果、协作开发和研究,方便技术演示、转换和培训[42]。

我国在定性推理与仿真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本篇文章目的就在于向国内学术界介绍国际上定性仿真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希望能够与国内同仁一起推动定性仿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hen Q, Leitch R. Ruzzy Qualitative Simulation [J]. IEEE Tra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metics, 1993, 23(4): 1038-1061.

[2] Klir G J. The general system as a methodological tool [J]. General

System Yearbook, 1965, 10: 29-42.

[3] Klir G J. An approach to general system theory [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69.

[4] Cellier F E. Qualitative simulation of technical systems using the

general system problem solving framework [J]. Int J Gen sys, 1987, 13(4): 333-344.

[5] Cellier F E. Yandell D W/ Saps- II: A new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s approach problem solver [J]. Int J Gen Syst, 1987, 13(4): 307-322.

[6] MQ&D. Qualitative Reasoning: A Survey of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J]. AICOM, 1995, 8(3-4): 119-192.

[7] de Kleer J, Brown JS. A Qualitative Physics Based on Confluence [J].

Artif Intell, 1983, 59: 7-15.

[8] Forbus K D. Qualitative Process Theory [J]. Artilf Intell, 1984, 24:

85- 168.

[9] Kurpers B. J. Qualitative Simulation[J]. Artilf Intell, 1986, 29:

289-338.

[10]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9391602.html,/MONET Summer School 2000/

MONET - Summer School Announcement.htm [EB/OL].

[11] Miyasaka F, Yamasaki T, Yumoto M, Ohkawa T, Komoda N.

Real-time simulation for fault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using

Vol.16 No.2

Feb. 2004 邵晨曦, 等:定性仿真技术及应用?209?

stochastic qualitative reasoning [R]. In Proceedings of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Factory Automation, 15-18, 2001, 1: 391-398.

[12] M.Staroswiecki.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dels for fault and

isolation [J]. 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0, 14(3): 301-325.

[13] Edward P.Gatzke, Francis J. Doyle. Use of multiple models and

qualitative knowledge for on-line moving horizon disturbance estimation and fault diagnosis [J]. 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 February, 2002, 12(2): 339-352.

[14] Marjan Druzovec, Tatjana Welzer, Matjaz Colnaric, Jozsef Gyorkos.

Diagnostics and a qualitative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September, 2001, 63(1-2): 51–60.

[15] HAM Danniels, A J Feelders.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models for model based Diagnosis of firms [J]. 1991, institute of language technology and AI, Tilburge university Neth- lands(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qualitative reasoning Toulouse, France).

[16] McIntosh B S. Qualitative modelling with imprecise ecological

knowledge: a framework for simulation [J]. Enviro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2003, 18(4): 295-307.

[17] Klaus Eisenack, Gerhard Petschel-Held. Graph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Qualitative Models in Sustainbility Science [R]. In Proceedings of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0-12, 2002.

[18] Ramirez L, L1.Mora-López, M.Sidrach-de-Cardona. A multivariate

qualitative model for the prediction of daily global radiation from three hourly global radiation values [J]. Energy, February, 2001, 26(2): 205-215.

[19] Guerrin F, Dumas J.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qualitative

simulation of salmon redd functioning, Part I: qualitative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J]. Biosystems, February, 2001, 59(2): 75 – 84. [20] Hidde de Jong, Jean-Luc Gouz′e, C′eline Hernandez, Michel Page,

Tewfik SariJohannes Geiselmann. Dealing with Discontinuities in the Qualitative Simulation of Genetic Regulatory Networks [R]. In Proceedings of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0-12 June, 2002.

[21] Leitch R, Shen Qiang. Qualitative Model Based Diagnosis of a continuous

process [R]. Int. Conf. On AI Engining, Fi r st European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about Physical Systems, Genoan, 1993.

[22] Byungwhan Kim, Jang Hyun Park. Qualitative fuzzy logic model of

plasma etching process [J].IEEE Transactions on Plasma Science, Apr, 2002, 30(2): 673 -678.

[23] Frédéric Mari as, Jean-Rodolphe Puiggali.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dustrial burner.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wirl on flowfield and pollutant production [J]. Revue Generale de Thermique, February, 2000, 39(2): 249-264.

[24] Y Itoh. Qualitative representation of continuous time system toward

discrete event system application [R]. The 2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Society, 2001, 1: 226-231. [25] Matthew C.Schuette.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a model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varicella-zoster virus [J]. Matehmatical Biosciences, April, 2003, 182(2): 113-126.

[26] Zhang Hongxuan, zhu Yisheng. Qualitative chaos analysis fo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fibrillation based on symbolic complexity [J]. Medical Engineering and Physics, October, 2001, 23(8): 523-528.

[27] John A Tetnowski, Jack S Damico. A demonstr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in stuttering research [J].

Journal of Fluency Disorders, Spring, 2001, 26(1): 17-42.

[28] M Bohanec, B Zupan, V Rajkovic. Applications of qualitative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odels in health car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September 1, 2000, 58-59: 191-205. [29] J-S Lee, S-D Cha. Qualitative formal method for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hybrid real-time safety systems [J].

Software, IEE Proceedings- [see also Software Engineering, IEE

Proceedings] , Feb, 2000, 147(1): 1-11.

[30] R Bellazzi, R Guglielmann, L Ironi. Learning from biomedical time

serie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qualitative models and fuzzy systems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 January-March, 2001, 21(1-3): 215-220.

[31] Vadim Bulitko, David C. Wilkins. Qualitative simulation of temporal

concurrent processes using Time Interval Petri Nets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rch, 2003, 144(1-2): 95-124.

[32] Kenneth D. Forbus, Karen Carney, Robert Harris, Bruce L. Sherin. A

qualitative modeling environment for middle-school students: A

progress report [R]. In Proceedings of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7-19 May, 2001.

[33] Krittaya Leelawong, Yingbin Wang, Gautam Biswas, Nancy Vye,

John Bransford, Daniel Schwartz. Qualitative Reasoning techniques to support Learning by Teaching: The Teachable Agents Project [R].

In Proceedings of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7-19 May, 2001.

[34] S M F D Syed Mustapha, Pang Jen-Sen, Sharifuddin Md Zain.

Application Qualitative Process Theory to Qualitativ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Inorganic Chemical Reaction [R]. In Proceedings of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0-12 June, 2002.

[35] A Chawki Osseiran. Qualitative Bayesian networks [J]. Information

Sciences, January, 2001, 131(1-4): 87-106.

[36] Paulo Salles, Bert Bredeweg, Symone Araujo, Walter Neto.

Qualitative Model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wo Population [R]. In

Proceedings of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0-12 June, 2002.

[37] Juan Flores, Federico González, Beatriz Flores, Fac. Ing. Eléctrica,

Fac. Contabilidady, Administración.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Financial Analysis [R]. In Proceedings of Fif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7-19 May, 2001.

[38] Rubin S H, Rush R J, Murthy J, Smith M H, L Trajkovic. KASER: a

qualitatively fuzzy object-oriented inference engine [R]. In

Proceedings of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on Fuzz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2002, 354 -359.

[39] Hayet J-B, Esteves C, Devy M, Lerasle F. Qualitative modeling of

indoor environments from visual landmarks and range data [J].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 2002, 1: 631-636.

[40] Planas R M, Fuertes J M, Martínez A B. Qualitative Approach for

Mobile Robot Path Planning based on Potential Field Methods [R]. In

Proceedings of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Qualitative Reasoning, 10-12 June, 2002.

[41] 白方周, 张雷. 定性仿真导论[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

社, 1998.

[42] 方瑾, 白方周, 邵晨曦. 定性建模、仿真和控制[J]. 系统仿真学报,

2000, 12(6): 584-591.

[43] 白方周, 方瑾, 张文明. 国外定性仿真应用评述[J]. 系统仿真学

报, 1998, 10(4): 1-7.

[44] 邵晨曦, 张琪, 白方周. 定性仿真在医疗诊断研究中的应用[J].

系统仿真学报, 2001, 13(4): 508-511.

[45] 周颢, 邵晨曦, 白方周. 基于Q2算法的固定迟滞问题离散化求解,

自动化学报,2002, 28(4):610-614.

[46] 周颢, 邵晨曦, 白方周. 数据流定性化方法研究[J]. 信息与控制,

2002, 31(2): 102-105.

[47] 张琪, 邵晨曦, 白方周. PQSIM:一个面向分段函数的定性仿真算

法[J]. 信息与控制, 2001, 30(2): 120-123.

[48] 邵晨曦,张琪,白方周. 面向分段函数的定性仿真算法PQSIM及其

在脑电图研究中的应用[J].计算机学报, 2001, 24(12):1287-1293.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章建栋,冯毅萍,荣冈来源:互联网2010-06-29 0人 分享此文 分析了该集成仿真技术面临的关键问题,包括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分布式集成仿真技术标准和集成仿真平台,以及可视化仿真技术等,最后探讨了仿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0 引言 面对全球激烈的商业竞争,流程工业企业纷纷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和缩短交货期等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受到高度重视,不少学术机构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CIMS体系结构,比较典型的有:欧共体EsPRIT的计算机集成制造开放系统体系结构(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Open System Archltecture,CIM-OSA)、普渡大学的普渡企业参考体系结构(Purdue Enterprise Reference Archltecture,PERA),以及美国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dvanced Manufacturing Research,AMR)的企业资源规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MES)/过程控制系统(Process Control system,PCS)三层企业集成体系结构(如图1)。其中,AMR的三层企业集成体系结构已成为当今西方先进工业国家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理论和产品的主流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在ERP/MES/PCS三层企业集成体系结构中,PCS层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cr,PLC)、集散控制系统(Dl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生产过程实时监控;MES层通过生产调度、生产统计、成本控制、物料平衡和能源管理等应用系统来组织生产,并对PCS 层和ERP层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ERP层主要根据企业的人、财、物的总结状况和产、供、销各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和组织,使生产经营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战略计划进行决策。在对上述各层次应用的研究中,仿真技术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 事实上,随着现代流程工业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和自动化,系统的模型化与仿真已成为过程系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并成为进行设备参数设定、控制系统设计、生产预测分析、决策支持优化,以及员工培训等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门技术,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是推动了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仿真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能否有效应用仿真,将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AMR对各层次的定义可以看出,每一层的研究对象有着很大的差异,PCS层关注生产设备,MES层着眼于生产过程,而ERP则考虑制造企业的整个产供销过程。这造成了不同层次的应用研究对仿真的需求各不相同,并使得仿真技术在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也有所差别。本文以ERP/MES/PCS三层企业集成体系结构为基础,对典型的流程工业企业——石化生产企业在这三个层次中的仿真应用,以及ERP/MES/PCS一层集成仿真技术进行总结和综述,指出流程r业仿真应用的发展方向。 1 过程控制系统层中的仿真

现代仿真技术的发展

现代仿真技术的新发展 摘自:计算机世界 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有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利用模型对系统(已有的或设想的)进行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的技术。 仿真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处理的过程,典型的系统仿真过程包括系统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建立、仿真程序设计、仿真试验和数据分析处理等,它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与经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军用和民用领域对仿真技术的迫切需求,仿真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仿真技术是模型(物理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的建立、验证和试验运行技术。现代仿真技术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仿真技术是一门通用的支撑性技术。在决策者们面对一些重大的、棘手的问题时,能以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为其提供关键性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 (2) 仿真技术学科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与光、机、电、声,特别是信息等众多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互为促进。因此,仿真技术具有学科面广、综合性强、应用领域宽、无破坏性、可多次重复、安全、经济、可控、不受气候条件和场地空间的限制等独特优点,这是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 (3) 仿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紧密相关。应用需求是推动仿真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仿真技术应用效益不但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关,还与应用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大量实例表明,仿真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依托于先进的仿真系统,只有服务于应用的仿真系统向前发展了,才能带动仿真技术的发展。因此,必须处理好应用需求牵引、系统带技术、技术促系统、系统服务于应用的辩证关系。 (4) 仿真技术应用正向“全系统”、“系统全生命周期”、“系统全方位管理”发展。这些都基于仿真技术的发展。 仿真技术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模型的类型,可分为连续系统仿真、离散系统仿真、连续/离散(事件)混合系统仿真和定性系统仿真;按仿真的实现方法和手段,可分为物理仿真、计算机仿真、硬件在回路中的仿真(半实物仿真)和人在回路中的仿真;根据人和设备的真实程度,可分为实况仿真、虚拟仿真和构造仿真。 现代仿真技术 1.建模与仿真方法学 模型的建立是要确定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一般有三种途径: (1) 对内部结构和特性清楚的系统,利用已知的一些基本定律,经过分析和演绎推导出系统模型; (2) 对那些内部结构和特性不清楚的系统,可假设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和修正建立模型,也可以用辨识的方法建立模型; (3) 对于内部结构和特性有部分了解,但又不甚了解的,则采用以上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仿真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近年来,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范围逐渐从定量系统向定性系统拓宽,其中典型的定性系统建模方法有Kuiper 法以及各类基于模糊理论的方法等。此外,在离散事件系统及各类并发分布系统的建模方法中,Petri 网及Bond图方法及其应用也有较快的发展。从建模的方法学来看,除了典型的机理建模及系统辨识方法外,近年来正积极发展模糊优化法、人工智能辅助建模方法学及混合模式(multi-paradigm)

虚拟仿真技术及其军事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及其军事应用 作者 摘要:虚拟仿真技术是近年来系统仿真领域研究的热.氛问题,而且在军事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庄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具体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对虚拟作战仿真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作战仿真 1. 引言 自从世界上出现第一台训练仿真系统(以1929 年美国空军飞机练习器-林克机为代表)以来,经过了以机电解算装置为主的仿真系统,以模拟计算机为主的仿真系统,以数字计算机为主的仿真系统等几个阶段,系统仿真技术得到逐步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也更加迅猛,而且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简记VR)技术是近年来系统仿真领域研究的热点,并且在很多行业开始有了实际应用。在军事领域,美国最早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作战仿真。其研究人员在虚拟现实技术构造的数字化地形、地貌和敌情数据库上进行作战仿真和武器装备性能的评估。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美国军方始终把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于《国防部关键技术计划》中,并将虚拟现实技术视为建设21 世纪军队和培训21世纪人才以及发展新一代信息化战争武器装备的“革命性”手段。 目前,我军对作战仿真的研究日趋深人,但与先进的军事大国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极有可能为未来军事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因此我军应积极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具体讨论虚拟作战仿真及其军事应用。2. 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内涵 虚拟现实技术是8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是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工程方法、人工智能、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融合技术、立体影像技术、光电技术以及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等诸多科学技术成果融合一体的崭新的人工合成的“虚拟环境”。 2.2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人机和谐仿真环境具有“沉浸-交互-构思”的基本特征。它利用并集成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和各类传感器,在多维信息空间创造一个使研究者处于具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具有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能帮助和启发构思的仿真信息环境。VR 的主要特征为: (1)多媒体感知性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将感觉不到身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而“融合”到虚拟世界中去,即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 (2)交互性 用户可以通过三维交互设备直接控制虚拟世界中的对象,并从虚拟环境中得到反馈信息。 (3)自主性 指虚拟现实系统中的物体可按各自的模型和规则自主运动,即指虚拟环境中物体依据客观规律动作的程度。 2.3 虚拟现实系统的分类 依据交互界面的不同,可将VR 系统分为下几种类型: (1)世界之窗(Window on World

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_张锋

本栏目责任编辑:李桂瑾人工智能及识别技术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的研究和应用也是如火如荼。计算机仿真[1](ComputerSimulation)又称计算机模拟[2](ComputerAnalogy),它是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是系统仿真[3]的一个重要分支。系统仿真就是建立系统的模型,并在模型上进行实验的过程。系统仿真技术实质上就是建立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的技术。因此,通俗的说,计算机仿真就是指在实体尚不存在、或者不易在实体上进行实验的情况下,对考察对象进行建模,然后通过计算机编程考察对象在系统参数以及内外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达到全面了解和掌握考察对象特性的目的。 本文主要在介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础上,谈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2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一门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实际环境进行科学实验的技术。它具有经济、可靠、实用、安全、灵活、可多次重复使用的优点,已经成为对许多复杂系统(工程的、非工程的)进行分析、设计、试验、评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是以数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设施为设备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试验仿真研究的一门综合技术。 2.1计算机仿真的发展 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复杂系统建模技术和专业建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历史上看,计算机仿真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模型试验。最原始的仿真思想,其模型试验是基于物理模型进行的,缺乏柔性和精度。 (2)数字化仿真。采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计算,但是计算结果表达局限于记录文件和图表上,缺乏直观形象。 (3)图像化仿真。大量采用丰富的图形图像技术来表达仿真结果,如三维图形。 (4)虚拟现实技术。不光采用三维图形技术表达计算结果,而 且采用特殊装置,如戴上三维数据头盔,触摸仪器等,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2.2计算机仿真的步骤及技术核心一般计算机仿真的步骤为: (1)建立数据模型。建立数据模型主要是通过演绎法、 归纳法、综合集成法等分析方法,建立一个特定对象的有限边界的数学模型。要建立好数学模型,通常要考虑到特定对象仿真研究的预定目标和边界、先验知识(包括已被验证的定理、定律、理论和模型)、观测数据、特定领域专家的经验等因素。 (2)数学模型的实现,也称的数据模型的程序化。数学模型的实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设计仿真算法及编制仿真程序。传统的模型程序化活动是一个十分繁琐和复杂的工作。由于大量算法的研究成果及软件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某些特定领域,已能提供面向对象、可交互操作、具有自动编程能力和算法库的商品化产品,如:CSSL、CSMP、ACSL、SLMCRIPT、GPSS、SIMULA、SLAM、GASP、DYNAMO等。 (3)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包括分析)是系统仿真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它主要是按照预先设置的实验方案来运行仿真模型,得到一系列的仿真结果。 目前,计算机仿真计算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面向对象的仿真[4](object-OrientedSimulation-OOS)。 其主要是将整个系统的功能设计和实现归属为对对象的操作及对象信息的彼此综合利用来实现,对象间信息的传送引起了系统的活动。 (2)分布交互仿真(DistributedInteractiveSimulation-DIS)。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分散在各地的仿真设备互连,构成时间与空间互相耦合的虚拟仿真环境。 (3)智能仿真(IntelligenceSimulation-IS)。主要是以知识为核心和人类思维行为作背景的智能技术,引入整个建模与仿真过程,构造各处基本知识的开发途径。是人工智能(如专家系统、知识工程、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等)与仿真技术(如仿真模型、仿真算法、仿真语言、仿真软件等)的集成化。(下转第238页) 收稿日期:2007-09-10 作者简介:张峰(1968-),男,甘肃省庆阳市人,上海铁道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张锋 (烟台市芝罘区经济信息中心,山东烟台264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控制理论、计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 科。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更使得仿真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主要在介绍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的仿真步骤以及仿真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谈谈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仿真步骤;仿真应用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9-40233-01 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andItsApplications ZHANGFeng (YantaiZhifuEconomicInformationCenter,Yantai264000,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controltheory,technology,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thesystemofin-depthscientificresearch,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hasbecomeanewdiscipline.Therapiddevelopmentofinformationprocessingtechnology,butalsomakessimulationtechnologyforfastdevelopment.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isanalyzedandstudiedthesystem'soperation,revealedthedynamicmovementoftheprocessandanimportantmeansandmethods.Thispaperintroduced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inthedevelop-mentofcomputersimulationandthesimulationstepsimulationofthecoretechnologyonthebasisof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s. Keywords:ComputerSimulationTechnology;SimulationSteps;SimulationApplication 233

现代仿真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

东华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计算机仿真技术基础 题目:仿真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10204102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谢小林 二零一三年六月四日

摘要 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计算机技术自其诞生之日起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并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了计算机仿真技术这一新的研究方法。计算机仿真作为分析和研究系统运行行为、揭示系统动态过程和运动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 随着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控制理论、计算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 随着信息处理技术的突飞猛进, 使仿真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本文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计算机仿真技术,阐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概念、原理、优点,简要介绍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文章最后重点探讨了现代仿真技术的研究热点,即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面向对象仿真、定性仿真、智能仿真、分布交互仿真、可视化仿真、多媒体仿真、虚拟现实仿真等。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发展、应用、模拟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前言 (4) 第二章计算机仿真技术概述 (4) 2.1计算机仿真技术简介 (4) 2.2计算机仿真技术原理 (5) 2.2.1模型的建立 (6) 2.2.2模型的转换 (6) 2.2.3模型的仿真实验 (6) 第三章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 (6) 3.1发展趋势 (7) 3.2 现代仿真技术 (8) 3.3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方向 (10) 3.3.1.网络化仿真 (10) 3.3.2.虚拟制造技术 (10) 第四章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11) 4.1.交通领域 (11) 4.2.制造领域 (11) 4.3.教育领域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液压机械系统建模仿真软件AMESim及其应用

液压机械系统建模仿真软件AMESim及其应用

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及其应用 在现代工业中,随着对液压机械设备的性能要求以及机电液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的性能和控制精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完成设备工作循环和满足静态特性为目的的液压系统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产品的设计和性能要求。如果要对液压机械系统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和采用动态设计方法,就需要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液压机械系统动态特性的一种新方法。计算机仿真技术不仅可以在设计中预测系统性能,缩短设计周期,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仿真对所涉及的系统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估,从而达到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稳定性及可靠性的目的。 仿真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重点和难点也是进行建模,然后才可能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而建模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目前常用的建模方法有传递函数法、状态空间法、功率键合图法等。模型建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仿真的结果,不恰当的模型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目前

绝大多数软件采用状态方程建模,这些对一般的液压工作者来说,要求较高,有相当的难度。 1建模仿真软件——AMESim 基于建模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给仿真研究带来的不便,近几年来国外尤其是欧洲陆续研制出一些更为实用的液压机械仿真软件,并获得了成功的应用。AMESim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它是法国IMAGINE公司于1995年推出基于键合图的液压/机械系统建模仿真及动力学分析软件。它由一系列软件构成,其中包括AMESim、AMESet、A MECustom和AMERun。这4部分有其各自的用途和特性。 (1)AMESim——图形化工程系统建模、仿真和动态性能分析工具 AMESim是一个图形化的开发环境,用于工程系统建模、仿真和动态性能分析。使用者完全可以应用集成的一整套AMESim应用库来设计一个系统,所有的模型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和实验验证。AMESim不仅可以令使用者迅速达到建模仿真的最终目标,而且还可以分析和优化设计。A MESim使得工程师从繁琐的数学建模中解放出

有限元仿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有限元仿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许荣昌 孙会朝(技术研发中心) 摘 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现状与发展,对其各自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简述了有限元软件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其发展趋势,对仿真技术在莱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有限元仿真 冶金生产 发展趋势 0 前言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冶金企业的产品设计、工艺优化也由经验试错型向精益研发方向发展,而有限元仿真技术正是这种重要的创新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有限元分析在工程设计和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比如,有限元分析在冶金、航空航天、汽车、土木建筑、电子电器、国防军工、船舶、铁道、石化、能源、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加产品和工程的可靠性;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发现潜在的问题;经过分析计算,采用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原材料成本;缩短产品研发时间;模拟试验方案,减少试验次数,从而减少试验成本。与传统设计相比,利用仿真技术,可以变经验设计为科学设计、变实测手段为仿真手段、变规范标准为分析标准、变传统分析技术为现代的计算机仿真分析技术,从而提高产品质量、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整体成本、增强产品系统可靠性,也就是增强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如图1、2) 。 图1 传统创新产品(工艺优化)设计过程为大循环 作者简介:许荣昌(1971-),男,1994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钢铁冶金专业,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钢铁工艺技术研究工 作。 图2 现代CA E 创新产品(工艺优化)设计过程为小循环 1 主要有限元分析软件简介 目前,根据市场需求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应用软件,其中NASTRAN 、ADI N A 、ANSYS 、 ABAQUS 、MARC 、MAGSOFT 、COS MOS 等功能强大的CAE 软件应用广泛,为实际工程中解决复杂的理论计算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但是,各种软件均有各自的优势,其应用领域也不尽相同。本文将就有限元的应用范围及当今国际国内C AE 软件的发展趋势做具体的阐述,并对与冶金企业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主要有限元软件ANSYS 、AB AQUS 、MARC 的应用领域进行分析。 M SC So ft w are 公司创建于1963年,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M SC M arc 是M SC Soft w are 公司于1999年收购的MARC 公司的产品。MARC 公司始创于1967年,是全球首家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公司。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MARC 软件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大力推崇和广泛应用,建立了它在全球非线性有限元软件行业的领导者地位。随着M arc 软件功能的不断扩展,软件的应用领域也从开发初期的核电行业迅速扩展到航空、航天、汽车、造船、铁 道、石油化工、能源、电子元件、机械制造、材料工程、土木建筑、医疗器材、冶金工艺和家用电器等,成为许多知名公司和研究机构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重要工具。在航空业M SC N astran 软件被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 AA )认证为领取飞行器适 13

应用到汽车中的虚拟仿真技术

虚拟现实简称VR也泛指“计算机模拟仿真”或者“虚拟世界”。为了建立这个虚拟环境,高性能计算机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立体的三维图像,给观察者像在现实世界中同样的视觉感受——虚拟世界 看上去是真的。实际上这样的虚拟环境可以独特地取代许多领域和运用的现实环境,如果它适用于 模拟一个详细定义的现实环境。 汽车的虚拟未来已经起步网络世界已经从简单的程序发展到十分严谨、意义重大的工业化工具。使用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漫游,实时交互甚至可以改变他周围的虚拟世界。现代虚拟现实视觉系统 有通常被称为自动沉浸式虚拟环境或简称为CAVE ——一个电子化沉浸式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观察 者被最多六面实时投影画面的墙体包围。使用者戴上特殊的立体眼镜后就可以看到一个他所处虚拟 环境的空间三维影像。 从初步概念到系列产品——前所未有的快速和高效虚拟仿真在当今的汽车工业是不可或缺的。当原来建立的一些原型样机进行组件高级测试时,现在规划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在同一个数字模型 上工作,在屏幕上优化这个模型,如果有必要,将模型数据通过数据线同时传输到全世界各地。这样减少了研发成本,特别加速了研发过程,提供了更快的市场化时间。虚拟现实更深远的优势在于 使用者可以在最初的时间点上及时评估不同变量—甚至是最初为表达一个设计新概念的参数可以 在虚拟现实中显示出来,为虚拟仿真提供了数据。牢固地掌握这种计算机辅助仿真技术是宝马设计 团队将原来开发新车型所需的6年时间缩短为现在2年半的先决技术条件之一。 汽车成为虚拟事物为了测试新车的设计和概念,虚拟现实工程师将计算机中保存的数据收集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初步3D模型。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将整车数据细分为三角面体也就是多 边形体。也就是说,计算机向虚拟网络中添加了描述汽车设计和布置几何元素的网格体。然后特定 的色彩和表面特征根据它们实际特征和属性被赋予各个单独的部件。最后,向观察者实时地从各个 视图和透视方向展示高度真实的设计结果。 在江衡仿真看来,虚拟仿真的高超之处生成虚拟环境运用的复杂方法符合明确的意图:提供一 个清晰的蓝图替代一大串繁杂的数据,创造一种人们易于感受的视觉形式。如果这些数据全部以数 字和图表的方式作为列表印在纸上,没有人将对自己所见的东西有所概念。所以数据只有转化为三 维展示模型,它能够整合人类大脑独特的能力来利用大型、高性能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直观地处理图片。然而在很多领域,单纯的视觉表达是不充分的—例如评估汽车的声学、控制功能和安全性方面 或者其单个组件。 在这种情况下,一切依赖于组件所使用的材料及其属性。在彻底的分析之后,计算机提供了大 量的具有高标准精度的描述未来汽车的信息。工程师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从各个角度观察考虑汽车, 解剖汽车任何他想要观察的部位,行为测量,在汽车中漫游,放大或缩小图像的大小。运用相应的 软件,他甚至可以在虚拟现实中驾驶汽车,检查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声响。另外(这实际上是VR的高超之处)他甚至可以直接在虚拟环境中驾驶虚拟车或者说是一个驾驶模拟器,从而在虚拟道 路上测试特定技术部件的质量和特征却不危及其他的道路使用者。最后,至少包括整车的破坏性试 验现在也能在虚拟环境中实施。 超级计算机为了利用全部的设备,成熟、高度专业的软件是必需的。实际上宝马研发创新中心 的虚拟现实技术中心(VRC)有极其庞大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玻璃显示墙,其中又隐藏着极强能力的计算机:一台计算机并联了几个处理器来处理庞大的数据集群,大型投影仪以投影到投影墙毫米以下的精度来传输图像。戴上特殊的立体眼镜,使用者驾驶进入这个的投影的环境,那样的立体眼镜只 能让右眼看到右面的立体图像,让左眼看到左面的立体图像。 这两个通道的图像随着观察者不同的位置和观察角度即时变化。使用3D鼠标或者3D操纵杆,使 用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漫游,传感器捕捉他的每一个动作并立即形成正确的透视图像。这个过程是 实时的,计算机的功能使使用者与图像交互,对他所观察的一切做出直觉的反应。

各大仿真软件介绍

各大仿真软件介绍(包括算法,原理) 随着无线和有线设计向更高频率的发展和电路复杂性的增加,对于高频电磁场的仿真,由于忽略了高阶传播模式而引起仿真的误差。另外,传统模式等效电路分析方法的限制,与频率相关电容、电感元件等效模型而引起的误差。例如,在分析微带线时,许多易于出错的无源模式是由于微带线或带状线的交叉、阶梯、弯曲、开路、缝隙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是多模传输。为此,通常采用全波电磁仿真技术去分析电路结构,通过电路仿真得到准确的非连续模式S参数。这些EDA仿真软件与电磁场的数值解法密切相关的,不同的仿真软件是根据不同的数值分析方法来进行仿真的。通常,数值解法分为显示和隐示算法,隐示算法(包括所有的频域方法)随着问题的增加,表现出强烈的非线性。显示算法(例如FDTD、FIT方法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合理的存储容量和时间。本文根据电磁仿真工具所采用的数值解法进行分类,对常用的微波EDA仿真软件进行论述。2.基于矩量法仿真的微波EDA仿真软件基于矩量法仿真的EDA 软件主要包括A D S(Advanced Design System)、Sonnet电磁仿真软件、IE3D和Microwave office。 2.1ADS仿真软件Agilent 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软件是在HP EESOF系列EDA软件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大型综合设计软件,是美国安捷伦公司开发的大型综合设计软件,是为系统和电路工程师提供的可开发各种形式的射频设计,对于通信和航天/防御的应用,从最简单到最复杂,从离散射频/微波模块到集成MMIC。从电路元件的仿真,模式识别的提取,新的仿真技术提供了高性能的仿真特性。该软件可以在微机上运行,其前身是工作站运行的版本MDS(Microwave Design System)。该软件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滤波器的设计引导,可以使用智能化的设计规范的用户界面来分析和综合射频/微波回路集总元滤波器,并可提供对平面电路进行场分析和优化功能。它允许工程师定义频率范围,材料特性,参数的数量和根据用户的需要自动产生关键的无源器件模式。该软件范围涵盖了小至元器件,大到系统级的设计和分析。尤其是其强大的仿真设计手段可在时域或频域内实现对数字或模拟、线性或非线性电路的综合仿真分析与优化,并可对设计结果进行成品率分析与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复杂电路的设计效率,使之成为设计人员的有效工具[6-7]。2.2Sonnet仿真软件Sonnet是一种基于矩量法的电磁仿真软件,提供面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一、为什么要进行仿真 ?什么叫系统? ◆系统: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着的对象的有机组合,该有机组合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预定的目标。 通常研究的系统有工程系统和非工程系统。 ◆工程系统(电气、机电、化工) ◆非工程系统(经济、交通、管理) 建立系统概念的目的在于深入认识并掌握系统的运动规律,以便分析和综合自然、社会和工程系统中的种种复杂问题。 ?对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与设计的方法; (1)直接在系统上进行实验 在要设计的系统上进行实验 (2)在模型上进行实验 对要设计的系统进行处理,根据其中内含的各种自然规律(包括欧姆定律、比例环节和惯性环节等)得到相关的控制规律,即系统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 对要设计的系统进行一定比例的缩放得到缩小或放大的物理模型。(古时的建筑)选择在模型上进行实验的原因 ◆系统尚未设计出来 ◆某些实验会对系统造成伤害 ◆难以保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如果存在人的因素,则更难保证条件的一致性。 ◆费用高 ◆无法复原 二、仿真的定义 ?仿真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或范畴中有不同的描述,可以概括为:“仿真是指用模型(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代替实际系统进行实验和研究。” ?仿真遵循的原则:原理抽象 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几何相似、性能相似、环境相似。 几何相似:根据相似原理把原来的实际系统放大可缩小。如把12000吨水压机可用1200吨或120吨水压机作其模型。万吨轮船也要用缩小的模型来研究。 性能相似:构成模型的元素和原系统的不同,但其性能相似。如:可用一个电气系统来模拟热传导系统。在这个电气系统中电容代表热容量,电阻代表热阻,电压代表温差,电流代表热流。 三、仿真的目的或作用 ?优化设计 ◆预测系统的性能和参数 ?经济性 ◆采用物理模型或实物实验,花费巨大。 ◆采用数学模型即计算机数学仿真可大幅度的降低成本并可重复使用。 ?安全性 ◆载人飞行器和核电站的危险性不允许。 ?预测性 ◆对于非工程系统,直接实验不可能,只能采用预测的方法。(天气预报) ?复原性

MATLAB仿真技术与应用

例2-1 已知一个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1221 5x u dt dx x dt dx 其中,状态变量初始条件0)0()0(21==x x ,输入u 为阶跃函数,要求利用SIMULINK 对系统建立仿真模型,并绘制时域响应曲线。 在利用SIMULINK 创建模型之前,先把微分方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得到每个微分方程的传递函数,即用传递函数的形式表示系统。 x1 x2 Step Scope 1s Integrator1 1 s Integrator 5Gain 连接信号之后的系统模型图 exam2_1 系统时域响应曲线

例7-9 一个控制系统由5个子系统组成,组成结构如下图 G 1(s) G 2(s) G 3(s)G 4(s) H(s) R(s) Y(s) 各子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6 15215)(2 21++++=s s s s s G ,)20)(2() 6(4)(2+++=s s s s G ,1010)(3+=s s G ,631)(24+++=s s s s G ,1.0)(=s H 试在MATLAB 中分别用仿真模块建模和仿真命令编程两种方法进行仿真,并绘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首先在Simulink 环境下将所需要的仿真模块连接起来,并将各模块的参数设置好。 s+1 s +3s+62Transfer Fcn3 4s+24s +22s+402Transfer Fcn2 10s+10Transfer Fcn1 s+52s +15s+62Transfer Fcn Step Scope 0.1Add 系统的仿真模型图 exam7_9

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仿真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章仿真技术概述 仿真技术的泛化定义: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专用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的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试验。 电力系统仿真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实际系统的一种研究方法。为了保证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的运行,在规划、分析和研究电力系统时必须确切完整地考察实际电力系统的特性。由于电力系统仿真不受原有系统规模和结构复杂性的限制,现已成为分析、研究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工具。为了对电力系统仿真工具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下面以电力系统应用比较广泛的几个仿真工具为例,介绍其历史、主要功能以及各自特点。 1.1仿真工具介绍 1.1.1离线仿真软件 电力系统离线仿真是指在数字计算机上为电力系统的物理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求解,以进行仿真过程研究,其仿真速度与实际系统的动态过程不同。电力系统的离线仿真分析,主要有电磁暂态过程仿真、机电暂态过程仿真,中长期动态过程仿真及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等。 当今比较流行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有:加拿大H.W.Dommel教授创立的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计算程序(EMTP)、德国西门子公司开发的NETOMAC软件、美国电力技术公司(PTI)开发的由西门子公司收购了的PSS/E、Mathworks公司开发的MATLAB中所包含的(PSB)工具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发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等。 2,1 EM rP/ATP EMTP(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s Program)是加拿大H.W.Dommel教授首创的电磁暂态分析软件,具有分析功能多、元件模型全等优点。对于电网的稳态和暂态都可作仿真分析,它的典型应用是预测电力系统在某个扰动(如开关投切或故障)之后感兴趣的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将EMTP的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相结合,可以作为电力系统谐波分析的有力工具。EMTP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其计算速度快、结果准确度高、功能强大,几乎可以为任意复杂电力网络进行模拟,ATP(The AhemativeTransients Program)是EMTP的免费独立版本,是目前世界上电磁暂态分析程序最广泛使用的一个版本,它可以模拟复杂网络和任意结构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广泛,除用于暂态计算,还有许多其它重要的特性。ATP 程序正式诞生于1984年,主要由Drs.W.ScottMeyer和Tsu—huei Liu完成的。ATP还配备有灵活、功能强的通用描述语言MODELS及图形输入程序ATP.Draw。获得ATP,表面上不要费用,但必须买他们的使用手册及相关资料并要写保证书(不做商业目的),才能给你口令,从网上下载。 主要功能:雷电过电压研究;操作过电压和故障;系统过电压研究;接地等现象的快速暂态分析;设备建模;电机启动过程动态仿真;轴系扭振分析;铁磁共振现象的研究;电力电子设备的研究;STATCOM、SVC、UPFC、TCSC模型谐波分析等。 2.2 PSAPAC PSAPAC由美国EPRI开发,是一个全面分析电力系统静态和动态性能的软件工具。 主要功能:网络化简与系统的动态等值,保留需要的节点;模拟静态负荷模型和动态负荷模型;快速计算电力潮流和各种负荷、事故及发电调度的输电线的传输极限;直接法稳定分析提供了计算稳定裕度的方法;时域仿真用来模拟大型电力系统受到扰动后的长期动态过程;评价大型复杂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给出接近于电压不稳定的信息和不稳定机理;分析大型电力系统暂态和中期稳定性时域仿真;局部电厂模式振荡和站间模式振荡的分析等。2.3 EMTDC/PSCAD Dennis Woodford博士于1976年在加拿大曼尼托巴水电局开发完成了EMTDC的初版,是一种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电力系统仿真软件,PSCAD是其用户界面,PSCAD的开发成功,使得用户能更方便地使用EMTDC进行电力系统分析,使电力系统复杂部分可视化成为可能,而且软件可以作为实时数字仿真器的前置端,可模拟任意大小的交直流系统。 主要功能:研究系统中断路器操作、故障及雷击时出现的过电压;研究包含复杂非线性元件的大型电力系统进行三相的精确模拟;进行电力系统时域或频域计算仿真;电力系统谐波分

西门子仿真软件说明书

使用方法: 1.本软件无需安装,解压缩后双击S7_200.exe即可使用; 2.仿真前先用STEP 7 - MicroWIN编写程序,编写完成后在菜单栏“文件”里点击“导出”,弹出一个“导出程序块”的对话框,选择存储路径,填写文件名,保存类型的扩展名为awl,之后点保存; 3.打开仿真软件,输入密码“6596”,双击PLC面板选择CPU型号,点击菜单栏的“程序”,点“装载程序”,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要装载的程序部分和STEP 7 - MicroWIN的版本号,一般情况下选“全部”就行了,之后“确定”,找到awl文件的路径“打开”导出的程序,在弹出的对话框点击“确定”,再点那个绿色的三角运行按钮让PLC进入运行状态,点击下面那一排输入的小开关给PLC 输入信号就可以进行仿真了。 使用教程: 本教程中介绍的是juan luis villanueva设计的英文版S7-200 PLC 仿真软件(V2.0),原版为西班牙语。关于本软件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9391602.html,/canalPLC。 该仿真软件可以仿真大量的S7-200指令(支持常用的位触点指令、定时器指令、计数器指令、比较指令、逻辑运算指令和大部分的数学运算指令等,但部分指令如顺序控制指令、循环指令、高速计数器指令和通讯指令等尚无法支持,仿真软件支持的仿真指令可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9391602.html,/canalPLC/interest.htm)。仿真程序提供了数字信号输入开关、两个模拟电位器和LED输出显示,仿真程序同时还支持对TD-200文本显示器的仿真,在实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作为学习S7-200的一个辅助工具。 仿真软件界面介绍: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11-24T13:56:34.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9期作者:许朝阳王汉斌 [导读]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计算机虚拟技术飞速发展,并有效地与仿真技术进行了整合,最终成功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山东天齐置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计算机虚拟技术飞速发展,并有效地与仿真技术进行了整合,最终成功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中。与传统的设计、施工模式相比,虚拟仿真技术具备高仿性、交互性、价格低廉、可以重复试验等技术优势,不但降低了施工成本,又缩短了施工工期,很好地满足了施工效益。那么,虚拟仿真技术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应用建筑施工中来的?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就虚拟技术如何在应用到建筑施工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建筑施工;应用研究 一、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的意义 近几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国民需要,建筑工程的开展如火如荼,我国在针对建筑工设计时,在套用规范的基础上,仍然依据加大设计安全系数的方法来实现对建筑受力与变形的控制,这就导致了建筑工程造价普遍过高的现象。建筑设计作为工程实施的基础条件,对整个建筑工程系统以及周边建筑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并在总体的规划目标等方面给其他的专业设计提供了正确的引导。考虑到建筑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因此在研究时不得不在施工工艺方面谨慎考虑,从而涉及到信息化设计的全部内容,在此方面,关于优化方案、现场施工等较为少见,这就间接体现了我国建筑建设在信息化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虚拟仿真技术的出现大大弥补了这一不足,虚拟施工技术具备交互性、高度仿真性等优点,通过它建立的设计数字几何模型与施工,不但能同时满足设计师、业主、施工方等参建单位的需要,对多种施工方案展开模拟、验证、对比和优化,并最终找到一种最优的施工方法,实现低成本、短工期、高质量的效益目的。可见,虚拟仿真技术给建筑工程带来了一定的时代挑战意义,虚拟仿真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无疑决定着施工方案的优劣与否,它一方面对建筑工程的施工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决定着工程的设计方案。所以说,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建筑工程的三维模型,对施工的各个阶段实施三维可视化的模拟,在施工前了解各种构件在实际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势必有利于我国建设的技术经济效益,对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都会有非常好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二、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分析 虚拟仿真技术在现代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意义也越重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研究分析: 1、虚拟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从一定层面上讲,建筑施工过程实际上就是把施工的设计图转化为实物的—个过程,只是这个“转化”的含义及意义都非常重大。传统的施工方法与方式太多,容易跟着实际情况产生变化,而且从图纸的设计到具体的施工环节,一般都很难按照原计划设计的图纸进行。此外,传统的施工技术为了确保施工顺利完成,一般总是凭借经验实施工程,然而某些经验往往会给施工带来决定性的失误。当前,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采用了全新结构,传统的施工技术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复杂的施工条件,因此转变施工技术才是重点。虚拟施工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中,能够改善传统技术下的盲目、主观与随意,能最大化地提高工程的质量,减少成本、耗材,提高施工的安全。利用虚拟施工技术的交互性和高度仿真性,可以建立施工设计的几何模型,建筑施工的相关人员能够根据所需进行施工的虚拟试验,从而筛选出最佳的设计方式。 2、仿真技术的应用研究 仿真系统是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之一,它能够仿真虚拟建筑物施工周围环境的外景,并且效果非常良好。通过仿真系统,可以将设计图纸上的建筑物进行详细建模,并能对建筑物周围的相关环境因素如道路、休闲场景等进行建模。相关的设计人员与业主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仿真系统建模下的建筑物,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入口走进虚拟建筑物中,还可以边走边看,相当于一次赏心悦目的漫游,并且还能通过鼠标与这个虚拟仿真建筑进行实时交互。在虚拟场景中,每一个物体都与实体之间有着高度仿真效果,其中还有声音与动作等仿真特效,这就使得虚拟场景有着很强的真实感,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之感。 3、虚拟仿真技术在复杂空间的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在某些建筑施工中,存在着复杂空间钢结构施工,它是从一个部分逐渐到整体的完善过程,因此耗时,同时必须注意细节。复杂空间钢结构的不同施工阶段,其负载情况、结构的形态、受力特性以及边界条件都不相同。在一个阶段施工完成之后,暂时会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进行下一阶段施工时,原有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只有新的阶段完成,才能再次实现平衡。复杂空间钢结构的施工是一个平衡不断被打破继而又保持平衡的过程,在处理过程中显得有些复杂,受力的因素也比较多,加之使用的施工方法不同,往往无法有效进行施工的指导。大量实践证明,事故频繁的高峰期往往就在施工阶段,若处理不慎,极易酿成大祸。以往的施工过程中缺乏对施工的分析或者分析不够详细,致使施工中总是出现施工安全问题,而如今有了虚拟仿真技术,它可以对复杂空间钢结构进行全程跟踪,及时找出施工中哪个阶段会是最危险的,然后加以控制。 4、虚拟仿真三维动画在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虚拟仿真技术三维动画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施工只能依靠经验分析施工过程的模式,为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分析手段。通过三维动画对施工过程进行分析,专家、施工的技术人员以及业主就能对施工全过程甚至是每一个细节都能清除了解。此外,工程中会遇到的重难点以及关键环节,都可以通过仿真技术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而且还可以根据业主的所需进行合适的调整,并及时修改原有的施工方案。目前,这种手段已经成功运用在了一些大型、重要的建筑中,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址、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珠江新城西塔等,它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业界的关注。 5、虚拟仿真技术在施工安全方面的应用研究 安全,不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必须保障的主题之一。传统建筑模式下,很难预见安全隐患,但是虚拟技术的应用,能让安全隐患一目了然。 (1)进行施工安全控制的方案优化 在建筑工程施工分析中,如果采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传统模式下无法发现的隐患,同时也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施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