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中国高等教育2011.9

德追求,以及他们处理与自己、学生、同事乃至于与教育、社会和国家之间关系的一切思想行为规范的总和。从广义上说,师德的涵义非常丰富,它不仅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信念等,甚至还包括教师的职业人格、气质、风范等等。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师德师风。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那么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从这个意义来讲,教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脊梁,而且还是支撑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承重墙”。因此,培养高质量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教育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师德具有方向性、先导性和基础性,良好的师德不仅是提高教师专业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且还关切社会风尚的形成与提升,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加强教师师德建设,不仅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而且也是教育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

从人类文明的视野来看,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是教师培养的永恒追求。在古今中外的教师教育中,高尚师德一直被认为是教师素质的永恒追求。在人类发展史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遗传”,一直承担着传承文明、延续文化、凝聚族群的重要使命,具有强烈的价值引导和教化皈依的道德意味。作为教育承担者的教师,自然具有道德引导和伦理教化的重要使命。由于教师担负着道德引导和伦理教化的社会责任,社会就对教师提出了高尚师德的要求,从而使师德风范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这样的认识,如《礼记》所言:“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里一是说从教育本身的性质来看,教育是道德伦理意义上的事业,它需要懂得、掌握道德伦理、具有崇高个人修养的教师去承担;二是说从教育方法和途径来看,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

,它酝酿着强大的教化力量,不但吸引、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学习,而且还在无形之中用它博大的精神哺育、感召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只有具有较高师德水平的教师,才能具有更强大的育人力量和更明显的教育效果。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履行职责的根本素质。师德是教师的立师之本,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甚至是整个教育工作的立教之本。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是师范大学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教师职业不是普通的社会工作,他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而是与年轻一代的思想成长、与社会的文化传播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师范大学所承载的社会责任,首要的是育师立德。在社会基层里,特别是在边远农村地区,一所学校是一方水土的文化中心、精神中心和知识中心,教师是当地的精神风标、道德化身和知识代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周边社会的精神文化、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在社会基层里,由于中小学教师承担了上述重要的社会责任,因而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推广者,而且还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触角的末梢,更是他们所处的社会局部的道德风尚引领者和示范者,在教化乡民、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然,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本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就是: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责任感和职业理想、高尚的师德和崇高的精神人格。社会基层教师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在更大范围内关系着整个基层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大力培养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既是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师范大学面向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它所培养的教师大都要进入社会基层从事教育工作。因而,与其他高校相比,师范大学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承担着弘扬文明、教化社会、提升道德、塑造精神和引领社会发展等更重大的责任。

集思广益

51

CHINA HIGHER EDUCATION

中国高等教育2011.9

江西师范大学承担着为全省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任,学校以立足江西、服务江西为己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范生师德教育,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培养具有高尚师德的基础教育师资。

加强教师教育改革,建立以师德养成为重点的教师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结合国内外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不断修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服务素质教育、服务现代教育、服务农村教育”,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强化实践能力、加强文化引领,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师德高尚、理念先进、基础扎实、训练有素、修养深厚”的基础教育师资,进一步彰显“注重人格养成、突出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训练、夯实发展后劲”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特色。为了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学校对师范生实施养成教育,形成四年一贯的教师养成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和优秀校友资源优势,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多方位营造热爱教育事业、做教师光荣的文化氛围,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未来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师范生在“综合素质、精神面貌、专业情感、事业追求”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教师养成体系中,学校从第1到第8学期,分别提出了感受师魂、活力校园、对话大师、风采展示、魅力塑造、爱心校园、职业提升、追求卓越等8个不同的教师养成教育主题,以师德为重点,围绕教师信念、理想、爱心、情感、技能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综合素质。

建立师德师风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引领。近年来,学校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培育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修师表、强师能、立师德、铸师魂”的大学文化,努力加强对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引领。师德师风是学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过程中所体现的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总和,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基础性、经常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任务,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和教职工队伍建设当中去,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去,融入到师范生的培养中去,大力促进全校师生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为此,学校以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努力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学校成立了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总体部署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任务,检查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广泛运用各种形式和阵地,充分发挥宣传栏、标语、横幅、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学

校每个阵地,包括教学楼、办公室、食堂、宿舍等场所,进行广泛宣传报道,营造提神鼓劲、沁人心脾的师德师风建设舆论氛围;运用多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表彰励志求学、品德优秀的学生,用先进的事迹和感人的故事感染师生,塑造高尚师德,推进师魂工程,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优良环境;建立科学的学习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热点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如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先进事迹报告等,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增强教职工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意识;把师德师风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主题班会、党校学习等思想教育活动中加入师德师风内容,着力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有计划地对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师德师风表彰激励制度,对涌现出的先进个人给予重奖,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访学出国等方面优先安排。建立“师德师风标兵”评选形成制度,每年进行,每年评选“熊智明奖教金”,每两年评选一次“十大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每三年开展一次“十佳百优”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各学院是主体,是学院年度工作的重要指标,学校对学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一学期一通报,一学年一评比,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及时进行宣传表彰,并在各类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

全面加强师德考核,深入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学校认为,发展以师德为重点的教师教育,就是要建立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队伍,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人民教师,具有浓厚的师德文化和教师教育文化氛围,成为社会的道德高地、文化高地和精神高地,引领区域道德风尚、文化风向和精神追求。为此,学校从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和统领的高度,从培养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是师范大学的重大社会责任和提高民族素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途径的高度,重视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师范生教师道德、理想、信念、人格、气质和精神教育,把师范生师德培养作为一项事关教师教育工作全局的大事,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学校全面加强师范生师德考核,将师范生师德表现与毕业挂钩,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与此同时,学校结合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加强大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是为师之本、为学之基,把大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让广大教师塑师德、正师风、强师能、铸师魂,坚持为人、为师、为学高度统一,在思想和行动上实践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建设具有师德特色的教师教育文化,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和育人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张艳国为副校长】

(责任编辑:韩廷斌)

集思广益

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