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诚信问题

软件16-1

郭相卓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重要思想,是对党提出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见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深化。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诚信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立业的基础。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认知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促使社会遵循一定的道德模式有序的运行着。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诚信问题,可以提高全党,全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觉性与能力,减少不和谐的因素,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诚信;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一、关于诚信思想的历史考察

诚信一词内涵丰富而深刻,其中,诚是主体内在的一种本然状态,信则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内在诚的外化;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无信也不足以见诚。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同时

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也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千百年来,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无论是对于个人的立言、立德、立身处世,还是在社会的和谐进步以及国家的发展稳定中,诚信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

“诚信”是人们十分推崇的一个古老而又时新的伦理话题。在中国传统诚信观中,诚信是具有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同时“诚”与“信”又是两

个分别有着不同含义、相对独立的范畴。“诚信”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既可以以“诚”和“信”两个规范出现,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成为协调

人们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诚”与“信”既可以分开,又在语句上连用,因此二者在内容和涵义方面既有区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结合共

同组成了诚信的基本含义。在一般道德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是指真实不欺的品德,它包含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别人的双重内涵,它更多的指主体的

自我修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个人内在的道德品性。“信”指诚信,是指真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德。这种品德要求人们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说话算话,要言而有信,诺而有行,行而有果,以取信于人。“诚信”表现为一个伦理学范畴,是分而一、合而一的规范,是诚实、守信内在统一体,是一种基本的、仅凭自身不必诉诸其它道德原则即要求履行的义务,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人处事的基本修养原则之一。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诚信是交友之道、诚信是经商之规、诚信是立国之本。

二、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诚信的必要性

诚实、重信、守诺是中华民族尊奉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诚信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消减,它仍然是支撑整个中华民族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仍然是当今社会道德伦理建设的重要基石,仍然是当今社会建设不可须臾削弱或动摇的行为规范。可以说,诚信建设关系到中国的发展与未来。但是,在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却产生了

较为严重的诚信危机和道德滑坡,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社会根基因此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削蚀。社会中的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三种,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诚信是交往良性循环的润滑油,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亲人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交往都必须要讲诚信。如果一方不讲诚信甚至欺骗另外一方,就很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不信任甚至互相猜疑警惕,最后造成双方关系的紧张或者破裂,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在这个经济条件下,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主体交易双方是平等的。而企业又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所以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诚实守信的基本交易原则和基本精神,一方不容许损害另外一方的利益。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交易过程中出现短斤缺两、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产品泛滥、黑市交易等现象时,容易造成交易的中断,使得交易双方的利益受损。政府的诚信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政府诚信有利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人民只有相信政府才会遵守并执行国家制定的政策措施,才会在政府的管理下朝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如果政府不能取信于民,那么人民就不会遵从政府的引导与管理。所以政府诚信、取信于民是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从原有的国家指令型的计划经

济体制转向建立和完善自主开放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迅速擅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一个高度传统化的社会和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其社会运行应是稳定而有序的,而一个处于社会

急剧变迁、社会体制转轨的现代化进程的社会必将萌发种种不稳定因素。这种在经济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呈现出的种种现象和特征,反映在文化上,就是以经济增

长为绝对优先的追求目标,以社会商业化为基本趋势,以利益驱动为推动一切事

业的巨大杠杆。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经济成就,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诚信资源的日渐缺失,失信行为时有发生,并己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公害。当前我国社会的诚信缺失至少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把行为人对个人利益的追求看成是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动力,但如果竞争是充分的,那么“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可以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达到利他的效果,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损人利己的失信行为才有了滋生的土壤。

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信行为之所以广泛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有逃避责任义务的机会主义倾向,由于制度不完善,又促使这种倾向向现实性转化。另一方面是金钱至上的导向机制诱使人放弃诚信,谙熟诈伪。还有就是,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也往往容易导致诚信缺失现象的产生。就是说,在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作用下,为了生产,就必须刺激消费,而刺激消费,就必须将追求无尽享乐的奢侈观念作为扩大消费的精神动力源。在这种追求自我满足的欲望和奢侈消费观念的支配下,人们有可能抛弃道德戒律,甘愿冒法律制裁的风险去追求个人利益。再加上我国的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不得力,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氛围浓重等因素的影响,正是我们当今社会出现诚信缺失现象的原因。

二是诚信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

现在,我们有诸多媒体揭露不诚信经营的事例,电视剧、广播、杂志等宣传窗口也经常反映商家欺诈行为,他们的出发点当然是宏扬正气,树立榜样,揭露罪恶,督促和指引社会走向文明进步和发展。但或许揭露过多,或许情节过细,许多批判的事例反倒成了不法商家和不义之徒效彷的“榜样”;教育的短期效应、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教育市场”使得许多学校也成为沽名钓誉的场所,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树立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在以往的诚信教育中,我们总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对被教育者潜力的挖掘,没有注重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往往造成“我讲你听”的被动局面。要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在师生间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地位和人格价值,正确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其具备社会所需的思想品德和诚信素质,从而把诚信教育提高到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我们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榜样和舆论氛围,使人们从小做起,从小处着手,树立诚信观念。强国富民是千年大计,树立诚信观念必须有长久意识。

三是社会诚信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还需加快以维护正常的信用关系

有了道德约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自觉诚实守信,道德缺乏强制力,必须建立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传统的诚信思想之所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就是由于缺乏制度的强制力。因此,要合理吸收和借鉴西方信用制度的精华。现代社会的诚信伦理,不仅是基于亲情和血缘关系的人伦信用,而且更加注重基于法律和契约的社会诚信制度伦理的建设。因为现代社会诚信本身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责任承诺,而不是无条件的道德义务。只有依靠以法律为基础的信用制度的完善,才能培育出良好的社会信用秩序。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净化功能来维护市场秩序,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建立社会诚信;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包括用实名和终身信用代码谋职和从事其他各种交易活动、加强资信评估机构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作用、对有不良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惩罚、建立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以确保信用行业健康运行等。

四、诚信问题的法律渊源

诚信作为法的概念、规则或原则,其发展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在西方,早在古罗马法中就有关于诚实、信用的法律规定。它最初起源于罗马法中的一般恶意抗辩诉权,是法官在裁判案件中一种寻找当事人真意以做出合理判断的方法。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秩序以身份关系为基础,个人无独立地位,意思自由难以实现,诚信原则自然也无从谈起。在中国、自秦汉以后,就有涉及诚信内容的法律规定的记载。如历代法律儿乎都规定诬告反坐,即对故意涅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入的人:处以他所诬告的罪的惩罚。这是对不诚实、不讲信义的人最典型、最严厉的法律制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对诚信的要求愈加普遍和强烈、各国的法律都更多地表达出这种要求,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不但在其民法、商法、公司法、反垄断法、产品质量法、刑法等法律中详细提出了有关“诚信”的具体规范要求,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依法在社会各领域中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制度和措施以实现这些规范。

我国现行法律中也有关于诚信的要求。如《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从而确立“诚实信用”是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

诚实、善意的心理状态。这一原则不但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完善立法机制,承认司法活动的能动性方面更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刑法》、《宪法》等重要法律,也都从不同领域和角度提出了关于诚信间题的法律要求。

五、构建诚信的对策

和谐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人是关系的存在物。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只有诚信,才能建立与他人的交换关系,才能获得社会关系为人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好处。俗话说:“礼尚往来”,说明了人们的矢系是双向的、对等的、互利的,这种“礼”的基础,就是“往来”的双方都要遵守诚信规则,平等交换。诚信是人发展的需要。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既包括知识能力的积累,也包括身体健康的准备,还包括品行操守的磨练。一个人确立了讲诚信的基本道德,他就能够在一生中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求真务实。一个人一生洛守诚实信用的基本规范,他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任,得到肯定的、积极的回报,个人的声誉就会不断增长,个入的事业就能越做越好,越做越顺利。

树立诚信意识,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使他们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并通过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但仅靠“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公民个人的诚信意识,更重要的还是要靠法律,靠制度的“他律”。对此,笔者认为,全面加强和完善诚实守信的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从依法治国的高度,进一步明确诚信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试题及答案

1.《乌托邦》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杰作。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乌托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一切人都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参加劳动的人都可以保证得到一切必需品。实行民主政治,所有的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他们是人民的公仆,应当为人民利益工作。国家元首也由选举产生,重大问题由全体居民讨论决定。这种社会结构的优点可以使居民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 今天乌托邦往往有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它一般用来描写任何想象的、理想的社会。有时它也被用来描写今天社会试图将某些理论变成实现的尝试。往往乌托邦也被用来表示某些好的,但是无法实现的(或几乎无法实现的)建议。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苏共希望通过该政策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3.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社会民主主义者与民主社会主义者有共同的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 民主社会主义是在一个民主国家内宣传社会主义的政治运动与理想,也可称为反专制社会主义。 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份子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者的人士或团体一般都要比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政治立场上更为左倾。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 4.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并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

计算机对社会的影响(科学社会主义课程论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艺术中国| 时间: 2006-04-03 09:54:10 | 文章来源:中国新媒体艺术网摘要:20世纪大众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网络化的历程,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高度一体 化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人们明显感觉到这种新的方式带给我们的快捷与自由,开放与互动;但网络技 术带给我们的种种优势的同时也让一些人违背了理性,利用网络技术牟取暴利,超越了法制的界限 而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极大危害。网络技术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经济,社会,法律,伦理,文化等多 种手段,比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网络社会结构,发展具 有人性化的新技术;建构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构具有现代网络精神的网络伦理,培养健康,全 面的网络人格等等。技术的进步给了人们以更大的信息支配能力,也要求人们更严格地控制自己的 行为。要建立一个”干净“的互联网络,需要法律和技术上的不断完善,也需要网络中的每个人的 自律和自重。因此,网络的未来应朝着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个性与共性之间分散而有张力的互动形态发展,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发发展与社会共合体健康发展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化快捷性自由性开放性互动性创新性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Internet”一词已经让我们不再感到陌生,随着E时代的来,新的理念和结构也在不断的形成和完善,网络给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技术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甚至于一些学者们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会引起一场新的科学革命。但是,当我们看到网络带给我们利益的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的存在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深思。 20世纪大众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网络化的历程, 网络从70年代出现,用于军事领域,到大规模民用只花了30年时间。目前,全球Internet用户已突破1.2亿,被连通的国家和地区已突破200个;在国内,1995年还没有几个人知道Internet为何物,到1998年年底,已有200多万用户上网。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通过Internet,人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查询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和远隔重洋的亲朋好友互通音讯,可以和未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第二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规律的概念、原理、方法、观念。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全面总结,而创立的反映客观实际,揭示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是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理论反映实际的学说。 这一学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坚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揭示和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理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客观态度,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开放型的理论。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映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事实研究,揭示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

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特性的研究,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的研究,得出了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必须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等重要结论,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 1.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但主要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必然导致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而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表明“生产资料的

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

对一个世纪性的伟大领袖的最好纪念,是把他的未竟之业进行到底。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首先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次,在于他力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打开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虽然,毛泽东的探索没有获得成功,但他却为中国共产党人积累了许多正确的和错误的经验。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在清理毛泽东的历史遗产中,纠正错误,继承正确和开拓创造,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未竟之业,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把科学社会主义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提出的新阶段的历史任务,用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代替旧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新的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出色地解决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回顾和考察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而每一历史阶段都有其特殊矛盾性,有其不同的历史任务。在这里,我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实现其阶段性的任务,大体上花去了40年左右的时间。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欧洲最发达国家的历史中上升到了首要地位,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一阶段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业已创造出来的优秀思想成果,深入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经

研究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全部 考试重点问答题

一、简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1)“一个中心”是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 (2)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正确认识和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1)四项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心”创造政治前提,提供政治保证;改革开放为“一个中心”提供发展动力和条件;“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一个中心”服务的。 (2)改革开放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是以改革开放为实现途径的四项基本原则,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割裂它们的关系,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甚至会断送社会主义事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的。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也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之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4)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我国实现现代战略的步骤。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邓小平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根据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而有所侧重。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们都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 6、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练习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1、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白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这里的他们是指( ) A.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B.后蒙运动的代表人物 C.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 D.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理论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这“两位学者和战士”所创立的科学理论是( )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 A.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 B.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D.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措施 4、《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5、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同时又指出,他们总还在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 ①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考点整理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以及你准备怎样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这门科? (1)为什么要学习:①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②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③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④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必胜的信念;⑤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 (2)怎样学习:理论联系实际;世界联系中国;成就联系挫折;现实联系历史;现在联系未来。 2、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 (1)积极贡献有: ①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珍贵的思想材料。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和许多精辟的思想及论证。 ③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品格。 ④揭示和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历史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空想社会主义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②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③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从道德情感出发认同社会主义。 3、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六项: (1)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个客观的、自然的历史进程。(2)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3)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 (4)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须要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 (5)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必须掌握政权。(6)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政权后,还要经历几个历史阶段才能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4、试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基本特征和重大弊病。 (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①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的价值与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的价值与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哲学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并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它和马克思主义共同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指导着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法论中国梦 让我们去信仰一个理论或主义,我们难免要发掘其科学性和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经过几个世纪仍然经久不衰,就足以证明其理论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是有鲜活的生命力的,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丰富内容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贯穿和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和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与它对经济事实的分析同它的全部结论之间,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严密的、完整的、一贯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

科学社会主义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1、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下面分析一下苏东剧变的原因: 1.完全照搬苏联模式,造成经济困难,这是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在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影响下,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许多冤假锗案。20世纪70年代,有的国家领导人独断专行,大搞个人迷信和家族统治,加上党内存在的各种不良分子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败坏了党的声誉和形象,降低了社会主义在东欧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在经济上,东欧国家长期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形成了一件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群众逐渐对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在遇到困难时,东欧国家不是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而是盲目依靠西方外债、专利、成套设备、原材料和生活消费品来“繁荣”经济。结果:经济依赖西方,失去了独立自主原则;债台高筑,大大超过了偿还能力,致使出现了债务危机,沉重的外债包袱加重了东欧各国的经济危机。经济恶化,必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党和政府失去了信任,也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在经济建设中,一方面是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发展战略的失误,另一方面没有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集约化经营的客观需要而及时采取对策。前者既表现为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过早消灭其他经济成分,还表现为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的失调,更表现为长时期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积累政策,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扩大,陷于危机,难于自拔。后者则表现为长期固守着粗放经营,使经济失去后劲,停滞不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有的没有触动经济体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还有的则根本走偏了方向,因而没有收到顶期的效果。 3.执政党长期不重视自身建设,丧失了战斗力。东欧国家的一些共产党是从社会民主党分裂出来的,或与社会民主党合并而成,有较深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党章中被规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实际上并没有在党内扎下根来;共产党虽然成为执政党,但是缺乏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严重地削弱了党的战斗力,也使党不具备应付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经不起风浪的袭击。当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新思维”之风袭来时,东欧各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论为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而且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等理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必然要求我们不但要走进《资本论》,更要走出《资本论》;要使社会主义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以统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就必须从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方法、性质、宗旨方面作根本的改变,建立全新的经济学范式。 下面我将就近几年社会上的一些事情谈谈我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 高考公平。 今年的7月15日,也就是高考结束一个月后,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四省8位律师联合致信教育部,反映北京部属高考高校招生中存在严重地域歧视问题,建议教育部改革招生制度,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增加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等地的高等教育投资,并扩大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高考大省的招生名额。 我们都是经历过高考的人,经历过高考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每年围绕高考的新闻和段子大都比较敏感。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段子,说是一湖北小伙在北京一建筑工地当小工,偶然间和在建写字楼的设计师聊,没想到他们竟都是1992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候全国一摸一样的考题),湖北民工当年考了515落榜了,设计师在北京当年考了497上了建筑工程大学。20年后,他们过的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现在各地的高考试卷不同,已经无法直观的从考分来衡量高考的地域性不公,但这种不公却始终存在着。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scientific socialism)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科学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指马克思主义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即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相并列的科学社会主义。人们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即作为运动或制度的社会主义,通常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 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先生在《对称经济学》丛书中提出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在该模型中,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设进入成熟阶段。 科学社会主义是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扬弃。在经济社会化、社会经济化的今天,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全息体现了宏观经济学。企业经营模式就是社会发展模式, 对称经济学也就是对称管理学。只有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知识经济学与物质经济学相统一的范式中,才能理解对称,才能扬弃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对立、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对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对GDP增长的超越。生产力发展之所以不同于GDP增长,是由于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而GDP增长,则可以在不要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仅靠资源买卖、产业折腾、财富转移、统计参数转变就可产生。因此,如果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泡沫经济,那么,泡沫经济的根源是折腾经济,折腾经济的根源是GDP增长方式。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宣告了全球性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破产,宣告了GDP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基础——价格经济学的破产。 科学社会主义是规范与实证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有三层含义:一是正确的认识,二是合理的解释,三是积极的引导。正确的认识:是什么;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积极的引导:怎么样。所谓规范与实证的统一,就是在是什么的基础上为什么,在为什么的基础上怎么样,在怎么样的指导下,去进一步认识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从而指导实践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发展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规范与实证的统一是主体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通过民主与法制建设,实现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对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除了生产资科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以外,就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政治课。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政治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社会现象,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情感观念: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兴衰、共产主义理想。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透视乌托邦,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1)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奋斗历程。 (2)俄国经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诞生。 (3)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确立。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的本质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 (3)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阅读法:朗读和背诵 2、讲授法:讲演法和讲练法 3、对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UFE 研究生课程考试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学号: 专业:国际贸易学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由空想社会主义鼻祖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于《乌托邦》一书中提出。如今社会主义经过500年不间断地发展和实践,已由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各阶级主要是无产阶级的运动,转化成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以及苏联解体至今,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社会主义制度第一大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强盛,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国情,民意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的。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团体,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国家的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便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有理性判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一,社会主义发展与嬗变 (一)空想社会主义(1516-1844) 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托马斯·莫尔的文学作品《乌托邦》中,这标志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开始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个阶段,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处在16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个国家出现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基于对现实的批判,早期社会主义空想家们产生了社会主义的愿景,以莫尔为代表,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乌托邦》、《太阳城》和《基督城》描述了社会主义,主张在简单手工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共有,实行劳动分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18世纪,在法国,由于现行制度不合理,法律不平等,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开始出现空想平均社会主义思想,他们都主张以合理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人类生活。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19世纪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增强,特别是资产阶级与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首先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哲学是起点,经济学是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点。如果没有终点,起点和中介也就不会完成。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是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核心部分。任何科学研究只有到达终点才算结束进程,才算完成。其次从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用哲学原理具体分析我国实际情况时,还要结合甚至通过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经济学主要指导经济建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全面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学科。 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应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家庭手工业协作、手工工场和机器工业这样三个时期。它们的历史观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却以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为科学论证人类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它们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提出了建设未来社会主义的方案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思想来源。近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呼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开始占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来更有效的进行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的需要,在批判的吸收前人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向科学的转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两块基石,它们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种种缺陷,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它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等。此后,在列宁的带领下,俄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农业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由支配。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度,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设想和实践。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的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成就。它开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保证了苏联高速度地发展重工业;保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保证了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它也存在着弊端,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和法制;经济上管的过死,缺少效率与效益;思想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与自由;对外关系输出革命,盛行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斯大林模式还培育了一个政府高薪特权集团。

【完整版毕业论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期末论文)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如何既把握住大好机遇,又沉着应付严峻挑战;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又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是一个事关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课题。本文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面临的新问题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策略,最后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多样化发展的一支奇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为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主要推动力,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广泛交往为基本内容,以各民族国家的相互依存发展关系为纽带,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和广阔的世界舞台,使中国社会主义在全球化发展中既可以利用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又可以借鉴其经验教训以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围绕三大问题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即是社会主义与全球化进程在当代条件下互动的产物。①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为驱动力,以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为中心,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发展成为世界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是超国界的、全球性的经济活动行为。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动力,以世界市场为依托,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快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影响到世界经济,而且影响到世界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作为世界科技进步和国际交往扩大与深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表明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因而它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社会化等方面具有进步的意义。然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其主要动力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而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向全球扩张、试图 ①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苏教) 年级科目学期知识点 小一数学上学期认识个位数、认识位置、认识物体、基本的加减法、进一步深入 学习加法、统计 下学期进一步深入学习减法、加法和减法、认识十位数,统计语文上学期拼音、笔划、偏旁部首、前鼻音、后鼻音 下学期近义词、反义词、简单成语、比喻句、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 字典 小二数学上学期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认识图形、认识除法、厘米和米的认识、 位置和方向、时分秒 下学期有余数的除法、加法减法和乘法、分米毫米、认识百位数、认识 角、统计和可能性、认识方向 语文上学期词语、短小篇幅的课文、开始写日记、拟人 下学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阅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小三数学上学期除法、加法和减法、乘法、认识千位数、千克和克、加法和减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统计和可能性、认识分数 下学期除法、乘法、认识年月日、平移和旋转、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 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小数 语文上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 下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反问句复问句以及句型的变换 英语上学期日常用语 下学期动物、时间、食物、活动、节日 小四数学上学期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找规律、运算律、认数、统 计和可能性、用计算器计算 下学期乘法、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混合运算、运算 律、对称平移旋转、倍数和因数、统计、用字母表示数语文上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下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 阅读理解 英语上学期数字、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情态动词 下学期将来时、比较级、国家、交通工具 小五数学上学期认识负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小数、小数的加减法、找规 律、小数乘法和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统计 下学期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 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圆 语文上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接触议论文 下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有少量的议论文 英语上学期一般过去时、代词的用法 下学期一般过去时、方位词 小六数学上学期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认识百分数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不仅有其社会历史条件,而且也有其思想来源。它的根源虽然深藏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的经济事实之中,但是,它和任何一种新的学说一样,必须从前人的优秀思想材料出发。这种思想材料,既包括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也包括社会科学的“三个来源”,尤其是19世纪初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最先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同早期资本主义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在欧洲,16—19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逐步取代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美满的社会制度,它的一些弊病早在其产生初期就暴露出来。人们看到它并不是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说的是什么超阶级的“理性的王国”,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劳动群众的贫困和苦难,激起了一些优秀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同情。先进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研究造成劳动者痛苦生活的根源,探索消除社会混乱和弊病的途径。于是反映对资本主义不满情绪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社会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因为这种思潮在理论上是不成熟的,所以叫空想社会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手工作坊——大机器生产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以莫尔、康帕内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以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后者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峰。 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在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一些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因素,为唯物史观的形成迈出了有突破意义的第一步;对未来新社会的描绘中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有价值的见解。所有这些积极因素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恩格斯说:“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5页。) 恩格斯在肯定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贡献的同时,还指出了他们的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他们不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用理性原则改造社会;不了解无产阶级斗争的作用和意义,主张用说服和示范的方法改变社会;不了解工人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把他们仅视为同情的对象。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同上,第3卷第724页)“生产状况”指的是英国刚刚有大工业,法国还没有;“阶级状况”是指,无产阶级还没有完全从劳动群众中分化出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还很不开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中可以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学说体系,它既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大道,更不是狭隘的宗派学说,而是19世纪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成果——三大空想家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继续。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发展》的第二章,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这一章强调,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即世界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由于他们的世界观是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因而他们的学说只能是空想的而不是科学的。马克思所以能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除了历史条件成熟外,关键是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即世界观,也就是现在我们强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在人类认识史上,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要求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观察问题,形而上学则完全相反。从古代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到15至18世纪400年间的形而上学(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和洛克),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方式。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有两个矛盾,一是方法和理论的矛盾,即辩证法同客观唯心论的矛盾,二是方法论和历史观的矛盾,即辩证法同唯心史观的矛盾。客观唯心论和唯心史观窒息着辩证法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首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一方面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的内核”,即辩证法,并把它向前发展了;另一方面又看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荒谬”,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