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一、先秦文论

概述

(1)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

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

(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形式——?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巧言佞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内容与形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3)思无邪: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孟子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乐也。?《孟子·梁惠王》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

“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是指文学释义时,不能因为文采修辞而妨害对辞句意义的理解,也不能因为辞句的表层意义而妨害对诗人创作意图的理解,要通过揣摩整首诗的诗意,推求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读者心解与作者本意的会通,即“视界交融”。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

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中国释义学的开山纲领

“以意逆志”从解文到观辞更进到释意,重在文本内部研究;“知人论世”从论世到知人再落实到释意,重在文本的外部批评。

(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4、荀子

(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

(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

(二)老庄及道家文论

1、老子

(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

②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

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

(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

?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

①“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

②“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庄子“心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2、庄子

(1)“朴素为美”,“法天贵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顺物自然?(《应帝王》)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山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庄子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故崇尚“天籁”之美,要求文艺创作剔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伪,恪守自然本性,达到“功成之美,无一其迹”,出于人的自然流露而与客观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学效果。

《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之天也,自然不可夺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崇尚真诚,反对虚假矫情。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内涵:“言”不能尽“意”外之“道”,要从言外、意致之外才能体悟“道”。

因而,要真正理解文艺作品的意思,就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本身,而要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有限的语言文字去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论述了道与语言的关系,涉及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指出了语言文字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这种局限性的途径,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易传》儒道兼综的文论思想

(1)象与意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其利,鼓之舞之以尽其神。?《系辞上》

立象可以尽意,通过具体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可以让人领悟或感受到无限深隐丰富的“意”。作为美学命题,对“意象”范畴的提出具有启迪意义。

(2)阳刚与阴柔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

①对文艺范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范畴。

②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曹丕:文气“清浊”;

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3)通变入神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说卦》

二、两汉文论

概述

(1)文化脉络:黄老之学——经学——谶纬神学

(2)文论特点:①围绕诗与辞赋展开;②基本特征:依经立论

(一)《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

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发展了“诗言志”,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朱自清《诗言志辨》)

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

3、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4、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

“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接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接受,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附:对“六义”的总结

1、六诗和六义说

《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称?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关于六诗的解释

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其它:六诗皆体。

3、关于风雅颂——以政教美刺说诗。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风,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颂,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

4.关于赋比兴(《诗大序》未作解释)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

①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郑玄《周礼》注)

②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③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④诗重比兴——感物兴情;比兴寄托;兴寄、兴象、兴趣;诗可以兴。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

(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理论内涵和意义

“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最能产生优秀的文艺作品这一创作的普遍现象和规律。

2、理论背景

《魏风·园有桃》:?心之忧兮,我歌且谣。?、《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论语·阳货》:诗?可以怨?、屈原《惜诵》:?发愤以抒情?

3、“发愤著书”说的影响

韩愈《送孟东野序》:?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三)汉代的屈原论

1、西汉刘安、司马迁肯定屈赋,崇尚屈原的人格美。

①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

?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②司马迁突出屈原“怨”的精神,全面揭示屈赋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史记·屈原传》)

2、东汉扬雄、班固提出了不同看法。

?(扬雄)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汉书·扬雄传》)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然其文宏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班固《离骚序》)

评价的矛盾:既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屈赋的“宏博丽雅”;又从现实的、政治的、经典的要求出发,批评屈原的行事与屈赋的风格。

①在人生准则上,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不能明哲保身。

②在文学内容上,反对通过作品“怨刺其上”。

③在文学形式上,认为屈赋的“虚无之语”“非法度之正”,不合儒家温柔敦厚之旨。

3、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①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志,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楚辞章句叙》)

②分析屈原创作动机以及作品功用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上以讽谏”继承儒家诗学精神;“下以自慰”即诗人从自己作品中获得精神安慰和满足,是王逸对屈原创作提出的新见解。“自慰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开启文学创作“自适”“自娱”的创作动力说和功用说。

③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经序》)

▲《楚辞章句》的学术意义:

王逸尊骚为经,认为《离骚》依经立义,完成了汉代楚辞学依经立义的思想系统,糅合楚骚美学与儒家思想,是汉代楚辞学的集大成。

▲《楚辞章句》的社会意义: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乱政,“清流”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激扬士节,与戚宦周旋斗争。王逸作《楚辞章句》,意在通过驳斥历来对于屈原的消极批评,批判明哲保身和全身远害观念,张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抗争精神,砥砺士大夫忠正伏节,弘道济世。《楚辞章句》是通经致用的经学观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4、王充的文论(《论衡》)

《论衡》的思想主旨:“真美”、“疾虚妄”、“务实诚”

《论衡·对作篇》:?是故《论衡》之作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文化文学背景:谶纬盛行、拟古文风

(1)尚实:“务实诚”——著文与衡文的原则

①王充弘扬文学的写实精神,反对“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的虚妄之美。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对作》)

?增过其实,皆有事为?——对艺术夸张也依事实之真的标准加以衡量。

?言甚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经艺之增与传语异也。?(《艺增》)

“增”是为了使事物的本质更加突出鲜明,而不是歪曲事实,不能“失其实”“离其本”。

②王充倡扬文学的情性精神,认为艺术创作贵在表现情感与个性。

?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超奇》)

③王充提倡易晓与创新的文风,反对艰深华巧、拟古的文风。

?夫笔著者,欲其易晓而难为,不贵难知而易造;口论务解分而可听,不务艰深而难睹。?(《自纪》)

?饰貌者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务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自纪》)(2)尚用:“为世用”——文章的功用旨归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自纪》)

?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哉。?(《佚文》)

(3)尚文:“繁文之人,人之杰也”——文质统一的文德思想

?夫人有文,质乃成;……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章者人弥明。?(《书解》)

?故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通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愈通人,鸿儒超文人。……繁文之人,人之杰也。?(《超奇》)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概述

(1)文学的自觉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③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

④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

(2)玄学的影响

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体特征、作家创作才性、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高扬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1、“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2、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诗赋欲丽”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唯通才能备众体”

3、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

(1)文气说的渊源——自然之气、生命之气、乐气

(2)“文气”说的理论内涵

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和情韵,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

①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

②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③文气主要表现为音节字句的声调力量。

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曹丕第一次把“气”引入文学评论中,提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

(3)文气说的发展

①韩愈论“气盛言宜”——气与文辞声律的关系: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②刘大櫆论“音节”与“神气”的关系——“因声求气”

4、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

(2)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

(二)陆机《文赋》(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精析文心”)

1、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全文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过程。“文逮意”是《文赋》讨论的重点。

2、创作的发生

陆机在文学理论上第一次把“物感”说——心由物动表述为“瞻万物而思纷”,把它看作创作构思开始的一部分。

3、构思的过程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

(1)构思初始的心理状态:内视与神思的飞驰。

?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2)构思过程的特征

①想象的超时空性,思维的跳跃性、自由性和广阔性。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②艺术思维活动伴随着情感、形象和语言而产生。

?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③灵感问题——“动静”兼顾,“意辞”相连

4、论文章体貌风格的多样性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烨而谲诳。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1)列举十类文体,一一概括其文体特征。

(2)主张内容形式并重、“情”“理”协调。

?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

(3)“诗缘情而绮靡”的内涵和意义

①“缘情”,明确宣告诗歌出自人的情感体验,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情”的传统。

“缘情”与“言志”之别:“前者以‘情’为主,后者以‘理’为主,前者重个人感受,后者重群体规范;前者推崇情之‘真’,后者显扬情之‘正’;前者要动人情,后者要正人心”(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

②“绮靡”:绮,文采;靡,声音。指诗歌文辞精美动人的审美特征。概括反映了时代的审美要求。

③“缘情”是诗的内质,“绮靡”是诗的外形,诗因情性的焕发而达成美好动人的文辞。

(三)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文学理论著作

1、释名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

2、《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

①文原论。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②文体论。论文叙笔。论文:《明诗》到《谐隐》十篇。序笔:《史传》到《书记》十篇。

③文术论。剖情析采。《神思》《风骨》《情采》《隐秀》《物色》等二十篇。

④文评论。文学史论《时序》;作家论《才略》、《程器》;鉴赏论《知音》。

⑤总序。长怀序志。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序志》。

3、文之枢纽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

(1)文之原:文本乎道,是道之文。

日月山川为道之文饰、外化。人与天地并生,为天地之心,人文是对天地之文仰观俯察的结果,是道之文的体现。因此,文要自然,要讲究文采声律对偶。

(2)文之正:征圣宗经

人文是体现道的,圣人之文是阐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表,五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而必须征圣、宗经,要以圣为法,使文章的内容归于雅正。这体现了刘勰雅正的文学观。(3)文之变:正纬辨骚

纬书虽内容荒诞,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文采和用事有可取之处。楚骚合于经又异于经。其价值一方面在风情气骨,一方面在惊采壮词。

刘勰的文学基本思想是奇正结合,古今结合,其文学思想方法有“唯务折衷”的倾向。他在体制方面提倡宗经征圣,在文辞方面则崇尚新变。一方面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一方面又试图以提倡雅正精约的文风,企图纠正当时文学浮诡不正的弊病,把文学思潮引向雅正。4、论文叙笔——文体论

各篇的基本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论述各种文体的源起和流变;解释各种文体的命名来说明这种文体的性质;选出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来加以评定;提出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理论,构成系统。

5、剖情析采——创作论

(1)神思论——创作论的总纲。

①描述神思的特点:超越时空,伴随感情,不离语言和物象。“故寂然凝虑……风云之色。”

②揭示神思“神与物游”的基本思维特征:主体的精神活动与对象自由的交流交融而形成“意象”的过程。

③论“志气”与辞令在“神与物游”中的作用。“神居胸臆……而辞令管其枢机”

▲从心理和语言的双重视角揭示“神与物游”“通塞”的原因,深刻揭示了神思的规律。▲把变幻空灵的神思现象作为可分解的过程进行论述:志气—神(文思)—文意—文辞。④论述驾驭神思的基本条件

▲“虚静”的精神状态。“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

▲知识学问、经验阅历的积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天赋的影响及解决的方法。“人之禀才,迟速有分。”

⑤阐述锤炼修改的必要与言意表达的局限

(2)风骨

风是作者思想、情感、气质等表现在文章中的打动人的情感力量。骨指文章由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的力量。

风骨是一种鲜明凝练雄健有力的艺术风格,它针对六朝浮艳文风的批判而提出,是对建安文学刚健有力、积极进取的壮美风格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例:《七哀诗》王粲)

6、批评观

《知音篇》中,刘勰提出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是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总结。

①批评的正确态度:?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主观片面的文学批评产生于:(1)崇古贱今;(2)崇己抑人;(3)信伪迷真。

②批评前的准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匠,务先博观”。

③掌握批评原则:?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学欣赏是由辞到情、由艺术形象的感染到作家情志的体会的过程。

④欣赏批评角度和具体方法

?六观?:?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位体”指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确定文章的体制格局;“置辞”指文句辞藻的运用;“通变”指继承和创新;“奇正”指文学的正统与新奇与否;“事义”指事例材料的运用是否充实恰当;“宫商”指音韵节奏的安排。(例:《小石潭记》)

(四)钟嵘《诗品》——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百代诗话之祖”

文论双璧:“《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

1、《诗品》的内容

(1)溯流别

①论五言诗的发展,肯定其地位。

②明辨五言诗的流别

把五言诗的发展归于三个源头:国风(温柔敦厚而富于文采);小雅(具深沉忧患意识);楚辞(重个体遭遇和情感抒发)

(2)定品第

对123位诗人论优劣,分三品,定高下。上品12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品评言简意赅,极有见地,是罕见的精品。

2、钟嵘的文论思想

(1)“吟咏情性”说——诗歌本质论

诗歌发生:气—物感—事感。

诗歌所吟咏的情,除了物色之情,还突出个体的“怨”情。这比陆机讲“诗缘情”更具体深入,比“怨刺上政”的群体化情感更突显诗人个体化的情感品质。

(2)“直寻”说——创作思维论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直书所见,以景寓情,自然的传达出真情实感。“直寻”说继承发扬了感兴的传统,对中国诗歌情景交融特色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钟嵘论诗提倡“自然英旨”,即自然真美。故反对用事,主张直寻;反对声病之说,主张自然声律。

(3)“滋味”说——艺术审美论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①特征:?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形象地叙述事物,通过状物抒发深刻的思想情感,越细致贴切就越有滋味。

②方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a.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语言为骨干,以华美的辞藻为润色。

③审美效果:?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作为诗歌美感的“滋味”,指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能够引起读者的感动、联想和咀嚼回味的审美特征。这一纯文学性质的诗歌鉴赏理论,对于后来唐代司空图和宋代严羽的诗歌理论,有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

四、唐宋金元文论

概述

(1)唐代:三教合一——复变之道;

(2)宋代:理学——技进于道;

(3)形成以“意境”为核心的诗论,以“载道”为核心的文论。

(一)唐代文论

唐人文论重在论诗,论诗大致分两大流派:重风骨兴寄和重兴象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思想,传承风雅精神,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由陈子昂、杜甫到元白、皮日休,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人物。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提倡诗歌的艺术美,追求意境之空灵,从王昌龄、刘禹锡、到皎然、司空图是这一倾向的代表。

1、儒家诗文论

(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①风骨,指思想感情表现明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

②兴寄,托物起兴,因物喻志的表现手法,强调真实深沉的感慨。

▲核心思想:复古。推崇风雅与汉魏古诗,反对齐梁追求“采丽竞繁”之弊,提倡“兴寄”与“风骨”,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

(2)杜甫——《戏为六绝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论诗绝句,开以诗论诗的风气。

①崇尚壮美诗风;②提倡兼取众长:转益多师;别裁伪体。

(3)白居易

①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②强调诗歌的政教功能、批判功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与元九书》)③提倡为现实的艺术

主张全面恢复“六义”传统,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有别于“温柔敦厚”的诗教。

◆对白居易讽喻诗论“重道轻文”的评价

诗人既要有出世的情怀,更要有入世的担当,不能退出价值判断和道德抗议的领域。有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和荷担人类痛苦的使命感,才能成就伟大的诗人。(例:《杜陵叟》)(4)韩愈

①文以明道、文道并重:韩愈自称写作文辞,是“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

②学习古文的途径和方法

a.“仁义之人,其言蔼如”:要写出好文章,必须先提高道德修养。以立行为本,立言为表。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b.深造自得,“唯陈言之务去”。

所谓去陈言,首先是摒除凡俗庸腐之论;此外在构思立意、表达方式,语汇运用等艺术表现方面,也须下苦功钻研。

c.气盛言宜(P11)

?气,水也;言,浮物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③“不平则鸣”与“穷苦之言易好”

《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不平,指心有所动,不单指忧伤悲愁而言。

2、意境论

(1)意境的理论内涵与特征

意境揭示的是抒情诗文的审美理想,是指客体之“境”与主体之“意”交融和合所产生的一种情景妙契、虚实相生、韵味不尽的艺术境界。

①意与境会——意境的生成基础(实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感融合)

从景而言,自然景物融注进主体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具有人的生命力和个性品格,因而更为生动更具个性;从情而言,主观情志对象化,情有了特定物象的具象体现,因而更为深切蕴藉,更具感染力。(例:《柳枝词》刘禹锡)

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景中情——以景语为主,情寓景中(温庭筠《梦江南》);情中景——以情语为主,景寓情中(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境生象外——意境的艺术本体

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第一个象是呈现于诗歌中的具体直观的意象,第二个象即境,是由具体直观的意象所引发的想象空间和情意空间,是超越性的象外世界。

“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叶朗《说意境》)

意境产生于语言止步之处(例:《行宫》元稹)

③虚实相生——意境的生成途径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

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2)意境说的理论渊源

①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立象尽意——《周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②道家:道、气、象

《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得意忘言?、?象罔?。

③佛教思想的促进

“境”是人的内心感受及意识的对象化呈现。

万法唯心,因心造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识变方起”(《宗镜录》卷四)

④文学源头

a.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都以表现抒情言志为特征。

b.文学理论的准备:比兴手法、物感说、情志论、心物交感说、滋味说等。

3、唐代的诗歌意境论

(1)王昌龄的三境说

三境——诗境的三类型或三层次。

物境:直写景物,巧为形似——自然景物的境界

情境:抒写胸臆,融物于情——人生情感的境界

意境:表现志意,理切意真——内心意识的境界

王昌龄明确地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它与物境、情境相并列,与成熟的“意境”概念尚不能等同,但已触及了意境的基本特征,是对诗歌意境论最早的明确的理论表述。

(2)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说

《董氏武陵集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

义得言丧、境生象外,丰富了意境说的理论内涵。

(3)皎然《诗式》

①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

皎然把情与境的因素有机统一起来,强调诗歌要通过创设物象境界来表达情感,境界应融注进主体情感,蕴含余味。

②取境——诗境创造论

a.强调取境与风格的关系

b.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而不拘囿。

c.取境要用思

d.比兴手法的运用

③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

a.“两重意以上”

b.虚实相生

④辨体——诗境风格论

开全面概括诗境风格的先河,论及主体人格、题材、语言对风格形成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理论的贡献:

皎然把有无境界作为评品诗歌的主要艺术标准,他主张“诗情缘境发”,提出了“意在言外”、“采奇于象外”、“假象见意”等著名命题,简洁的阐述了意与象之间的关系,可谓是意境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4)司空图

①韵味说

《与李生论诗书》:?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辨于味”,一是辨别诗的情趣韵味,二是辨别诗的味外之味。味作为诗美特征表现在:a.“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人想象空间

诗的真谛正在于以有形致无形,实中见虚,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意致深远而又具有启示性的境界。

b.“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给人美感空间

“韵味”产生于艺术表现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诗歌形象鲜明可感而不浮泛,有深厚之含蕴;诗境深远,诗意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司空图在前人基础上提出“韵味说”,精细的区分和辨析了近与远、实与虚、有形与无形、象与境之间的关系,抓住了诗歌艺术的重要艺术特征,对诗境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②二十四诗品——诗境风格论

揭示风格的根源:生命本源——真、道;体貌风格的特征:象喻传神——物、人。

(二)宋代文论

背景:理学流行。诗宗杜,文宗韩。

宋诗主理重法。诗学以江西诗派为主流,以禅论诗,由法而悟。艺术上以俗为雅,以拙为巧。

宋诗的审美理想:平淡

1、苏轼

①以水喻文——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

②神似说——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2、江西诗学

北宋末,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始立“江西诗派”之目,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以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 第一编思考题 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观:文学的认识功能。“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人们借 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 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 逆作诗人之志。”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三为:“意”为作品之意,“志” 乃“作者”思想。四为:“以诗艺本体特点为意”去逆“诗之志”。 知人论世意义:1、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点。2、“知人论世”可与“以意逆志”这种文学阐释法相联系。3、“知人论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传记”式批评方法。 4.简要评述荀子的文艺功能观和情志论。 ⑴对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 ①礼乐(诗)是人生修养的必须项目。儒家注重礼乐修养,其目的是达于“仁”,只有具有这样的人格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人格。 ②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在人生境界修养中,具有由幼儿到成人、由外部的行为世界到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渐进原则。 ⑵外交方面的作用: “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特征。 ⑶认识方面的作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⑷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作用: ①兴、观、群、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论语·阳货》记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2.《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而·”这一言论揭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里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了“”说,这一文学影响了唐代韩愈的“”说。 4.汉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提出了它的诗歌讽刺观。 5,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与的性质特点之关系,认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6.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的说法,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文章合而著,歌诗合而作”的著名论断是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提出了诗“”说;李清照在《论词》里提出了词“”说。 9.明代诗论家谢榛主张情与景应该互相融合,二者的融合取决寸:“情景;而清代诗论家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其一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其:是“景中情”,在写景中蕴涵有情,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见到形象。 10.当沈德潜的“”说的诗歌理论盛行之时,袁枚则提出了“”说与之相抗。 二、名词解释题 1.(孟子的)“养气”说 2.(袁宏道的)“性灵”说 三、阅读下列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乃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刷焉。……至于梁、陈间,串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也;“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也;“棠棣之花”,感花以讽兄弟也,“采采苯苜”,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馀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离花先委露,S,j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精华)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 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 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 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中国文学理论》5页) 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 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 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 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先秦为一期, 两汉为一期, 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莫(大约)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得更清了。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 “文”是指情感的、美感的文学, “笔”是指理智的、应用的文学。

云南开放《中国古代文论专题》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试卷 学年度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论专题套别:A套(√) B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 B.25个 C.26个 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 A.《说文解字》 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方正文学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历年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中国近现代史纲》《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科学》等自考资料,自考试题以及答案哪里找?最近在一网站发现资料,如获至宝,自考的朋友若正在寻求《教师能力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等自考资料,可以与大家分享一处——可参阅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 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西方文论》《教师能力学》、《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湖南自考《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写作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赵炎秋、;论文写作概论、(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古代文论名篇选读》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冯特君主编;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罗明东、高翔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历年试题答案、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试题答案汇编\胡经之主编、政治学原理、杨光斌、主编。加入QQ群号85783362 ,或联系上面的电话或15087电话004348。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通关星更新资料如下: 中国古代文论(包括张少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皮朝纲、蒲友俊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解》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张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论读本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铎。) 教师能力学(李洪珍版)、《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2000年版罗明东、高翔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包含胡经之版本北大出版社版本、华东师大出版社版本、西北大学出版社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 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试题及答案、(比较文学研究)、赵炎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写作概论试题及答案、(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试题及答案(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吴启主、岳麓书社、2002年版 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古代汉语、文艺心理学等资料。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核心必考复习资料精简版 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一.填空题:(2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 1.孔子论语 "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 4.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5.《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6.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7.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 8.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 9.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 1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 11.《典论?论文》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观点。 1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13.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认为是“直寻”。 14.钟嵘把诗经分为:小雅和国风。 15.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 16.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 17.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18.韩愈在《答李朔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19.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 20.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主张诗歌功利目的。 21.白居易主张诗歌达到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 2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 23.李清照著《论词》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 24.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 25.杜甫的组诗《戏为六绝句》. 26.王土禛是清初的诗人和诗论家,《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 27.《红楼梦》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8.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 29.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这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 30.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31.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是讲意境性质。 32.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33.风骨:“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 34.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 35.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36.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37.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 38.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39.《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40.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论专题》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文论专题》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括号内) 1.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诗可以观 C.诗可以群 D.诗可以怨 2.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就是例证。 A.文已尽而意有余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D.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B.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4.《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喻诗。 A.禅 B.儒 C.释 D.道 5.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直觉的 6.“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 )的地位。 A. 配合和中介 B.核心和主宰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不背会死系列

1、孔子以“仁”为基础的文艺观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也就是“爱人”和怎样立人成人,即培养理想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固然有现实的途径,离不开道德行为方面的努力,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艺术与审美。孔子之所以重视艺术与审美,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为了实现“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理想的人格。这一文艺观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命题体现出来:(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文之以礼乐” 总之,“仁”构成了孔子美学和文艺观的基础,所谓“成于乐”、“游于艺”、“吾与点”、“文之以礼乐”等重要命题都必须在“仁”的哲学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观的核心,不是去解答某些具体的艺术审美问题,而是要以“仁”的心理情感去影响人、感化人、培养人,从而使人类生活真正能立于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上,具有美的价值和意蕴。孔子的美学和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这一方面。 2、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你如何理解? “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说“兴”是指“引譬连类”。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的命题,不仅是因为“诗”可以让人学会运用象征性语言的艺术,学会用譬喻、“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语言方式来解释世界,学会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进行类比联想,而且还在于这些方法和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在于提升人的精神,以达到礼仪教化和人格的完成。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说“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说是“和而不流”。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孔安国说“怨刺上政”。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