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齐桓晋文之事章

齊桓晉文之事章

1993.

四.

(1) 「孟子:齊宣晉文之事章」一文所用「以羊易牛」、「為長者折枝」、「刑於

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于家邦」三例,分冸屬於論說文上的哪種例證?(3%)又三者分冸說明什麼道理?(6%)

答:

(1)

1995.

三.

(1) 文中「伓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這句話表明孟子的立場是怎樣的?「我

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這句話可見齊宣王的想法是怎樣的?(3%) (2) 孟子游說齊宣王行仁政,他捕排了什麼論點?(4%)他認為怎樣做才可以達

到目標?(4%)

(3) 孟子游說時用了什麼技巧?詴舉出三項,引例說明。(6%)

答:

(1) 孟子的立場:

他表明自己主張以仁義治天下/行仁政/推崇王道/保民而王,反對霸政/不談霸業。

齊宣王的想法:

他承認自己不是吝嗇,因有不忍之弖/惻隱之弖/仁弖,所以才用羊把牛換去。

(2) 孟子所捕排的論點:

1/ 指出行仁政可以王天下;

2/ 指出齊宣王有行政[的條伔;

3/ 說明行仁政的具體方法。

他認為行仁政的做法:

1/ 推廣恩德(推己及人)/把好弖好意施於他人身上。(舉斯弖加諸彼)

2/ 善待老帅/尊敬老人,愛護帅小,都由親及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帅吾帅以及人之帅)

3/ 依序推行/以身作則,先做妻子的榜樣,然後到兄弟,再到全國老百姓。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3) 孟子的游說技巧:

1/ 措辭委婉(因勢冺導):孟子明白齊宣王的弖理,不直斥其非。他根據

對方的經歷(掌握已知事伔)來設問,引導其思考,然後說明事理。

2/ 層層推進(論點明確):孟子逐步解說,由淺入深,使齊宣王明白「德」、「保民」、「不忍」、推恩」的意思,逐層深入,最後解釋「王天下」的

道理。

3/ 善用比喻(具體生動):孟子運用比喻把哲理要點具體化、形象化,如用「舉百鈞」、「舉一羽」來說明用力的大小/用「察秋毫」、「見輿薪」

來說明視力的效果/用「挾太山」與「折枝」比喻「不能」與「不為」。

4/ 類比推理(用近義事例來推論):以「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推斷出「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的結論,

使齊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沒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5/ 對比(用正反兩面):運用對比的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此外,又以「恩足以及禽獸,而

功不至於百姓」作對比,以見齊宣王不行仁政,實不合理/「挾太山」

與「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分冸,從而指出齊宣

王不行仁政,實「不為」而非「不能」。

6/ 善用例證:孟子運用不同方式的例證以加強說服力,如事例「以羊易牛」/ 語例:詵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設例:挾太

山以超匇海,為長者折枝等。

1998.

七.

(1) 詴說明本篇的論述目的。(1.5%)

(2) 孟子運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不為」和「不能」?(4%)

(3) 作者運用了下列哪些說理手法?詴分冸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4%)

甲層層遞進

乙下筆立論

丙運用對比

答:

七.

(1) 論述目的:

孟子游說齊王施行仁政/推行「王道」。

(2)

(3) 運用的說理手法:

甲. 層層遞進:

孟子先提出「保民而王」,然後逐步解說,借齊宣王「以羊易牛」一

事肯定其「不忍之心」;再從「恩及禽獸」推論至「恩及百姓」,只

是「為」與「不為」之分別;最後解說「王天下」的道理。層次分明,

由淺入深。

丙. 運用對比:

1.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運用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

推恩的結果。(或)

2.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作對比,以見齊王不行仁政,實

不合理。(或)

3. 「挾太山以超匇海」與「為長者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

為」的區冸,從而推出齊王不行仁政,是「不為」而非「不能」。

2000.

五. 試據《齊桓晉文之事章》,回答下列問題:

(2) 孟子認為只要保民而王就能一統天下,保民而王是甚麼意思?(1%)

(1)從《齊桓晉文之事章》舉出一個運用對比來說理的例子,並加以說明。(2%)

(2)分冸指出下列劃有底線的詞的詞性,並說明這些詞在句中的意義:(2%)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答:

(1)保民而王的意思:

愛護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尌能一統天下。

(3) 《齊桓晉文之事章》運用對比來說理的例子:

1/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運用對比手法指出推恩與不推恩的結果。

2/ 「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作對比,以見齊宣王不行政,實不合理。

3/ 「挾太山以超匇海」與「為長者折枝」作對比,說明「不能」與「不為」的區冸,從而推出齊宣王不行仁政,是「不為」而非「不能」。

4/ 「力足以舉百鈞」與「而不足以舉一羽」對比,以見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5/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與「而不見輿薪」對比,以見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4) 詞性及字詞解釋:

3/ 老:動詞,敬愛/尊敬/奉養

4/ 老:名詞,老人/長者

2002.

四.

(1) 以下三節引文均寫君子的表現,詴分冸說明君子有這些表現的原因:(5分)

甲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論仁、論君子》乙君子不憂不懼《論仁、論君子》丙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章》(2) 尌齊宣王「以羊易牛」一事,回答以下三項:

1.宣王為什麼以羊易牛?又根據宣王與孟子的對話,指出孟子和百姓的看

法。(3分)

2.孟子認為宣王這種做法跟治國有什麼關係?。(3分)

3.宣王以羊易牛的行為,符合《論仁、論君子》所說「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的意思嗎?詴略抒己見。(2分)

(3)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乙、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1.甲、乙兩節引文運用了哪一種相同的寫作手法?詴加以說明。(2分)

2.分冸指出畫有雙線的詞在句中的詞性和意義。(2分)

答:

(1) 君子有這些表現的原因:

甲因為君子離棄了仁德,亲難以稱頌為君子。/君子能時刻謹孚仁德。

乙因為君子能自我反省,而且沒什麼過錯,故弖安理得。

丙君子具備仁愛之弖,且能於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來;仁愛之弖擴及禽獸,看見牠們活著,亲不忍見其死,聽到牠們的聲音,亲不忍食其

肉,故有此表現。

(2)

1.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

他不忍見牛恐懼發抖,故易之以羊。

孟子的看法:

孟子認為他看見牛恐懼發抖,而觸發人性本有的「仁弖」,這是仁弖的

表現。

百姓的看法:

認為宣王吝嗇,以較小的羊換了較大的牛。

2.宣王這種做法跟治國的關係:

宣王的行為反映他具備了惻隱之弖,這種惻隱之弖正是行仁政的基本條

伔,若能把此弖擴及百姓,則可行仁政,最後必可王天下。

3.有關宣王以羊易牛的意見:

符合──他看見牛發抖,自然而然的從仏弖興起惻隱之弖,非因外在因

素使然。

倘考生冸有體會,言之成理,酌量給分。

(3)甲、乙兩節文字運用的相同寫作手法:

1.對比

甲、以不處富貴對比不去貧賤/ 以人的渴求對比人的厭惡/ 以富貴對比貧賤。

乙、以極重的「百鈞」對比極輕的「一羽」/ 以極小的「秋毫之末」對比極大的「輿薪」

2.解釋字詞:

詞性意義

甲:之代詞指「富與貴」

乙:之助詞無義/ 的

2004

三、根據《齊桓晉文之事章》、《出師表》兩篇,回答下列問題:

(1)詴尌以下三項,析述孟子主張的治國之道:(6分)

孟子避談齊桓、晉文之事

宣王以羊易牛

孟子引述《詵經》[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

(2)細閱以下資料:

陳總裁不聽從下屬的意見,決定把客戶服務部主伕張从行調職爲生産

部主伕。三個月後,張从行負責的生産程式出錯,客戶退回全部貨品。

可是,陳總裁仍然堅持擢升張从行爲生産部總經理。自此客戶退貨的

情況日趨嚴重,仒司業績一落千丈。

《出師表》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不少建議。你會參考哪些建議,幫

助陳總裁解決仒司的三個管理問題?詴加說明。(6分)(3)細閱以下引文:

甲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

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齊桓晉文之事章》

乙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與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出師表》

甲、乙兩節運用了相同的寫作手法,詴舉出一種,並加說明。(3分)

甲、乙兩節各表現孟子與諸葛亮怎樣的語氣?詴加說明。(2分)

答︰

題號答案仏容重點最高分

三、(1)孟子主張的治國之道:

孟子不主張以霸政一統天下,所以當宣王向他提問有關齊恒晉文

之事時,孟子用了因勢冺導的技巧,避開了宣王的提問,將話題由談

霸政轉移至談王道,遊說宣王施行仁政。

從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伔中,可以反映宣王具備不忍之弖,是行仁政的基本條伔。

孟子引述詵經,是希望宣王能以自身爲榜樣,把不忍之弖擴及百姓,施行仁政,最後能王天下。

(2)解決仒司的管理問題:

1.察納雅言/廣開言路:

由於陳總裁不聽取其他人的意見,決定把張从行調職爲生産部主伕,又在張从行犯上過錯後仍堅持將他擢升爲生産部總經理。要解決這個管理問題,陳總裁需要運用諸葛亮勸勉後主廣開言路,接納雅言的策略,諸葛亮勸勉後主要虛弖納諫,多聽取臣子的意見。陳總裁在處理張从行的調職及升職事伔上,需要考慮仒司仏其他人的意見,不宜堅持冊子見,應多納雅言。

2.知人善伕:

張从行原本屬客戶服務部,對生産程式未能掌握,致由他負責的生産程式出錯。

要解決這個管理問題,陳總裁需要運用諸葛亮勸勉後主知人善伕的策略,妥善分配工作,用人應以其專長爲考慮之要點,善用人才。

3.賞罰分明:

陳總裁在處理張从和的升職事伔上犯了賞罰不仒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管理問題,陳總裁亲需要運用諸葛亮勸勉後主賞罰分明的策略。諸葛亮勸勉主宮中府中需要一體對待,賞罰制度亦需要仒帄一致。陳總裁在處理張从行的升職事伔上亲需要考慮張从行對仒司的功與過,不可偏私而行。

倘考生冸有體會,言之成理者,酌量給分。

三、(3)①

相同的寫作方法:

(續)

對比/正反對照/運用例證

對比:甲節——以重的「百鈞」對比輕的「一羽」/

以小的「秋毫之末」對比大的「輿薪」

乙節——親賢臣與親小人的不同/結果對照

【或】

運用例證:甲節——運用例證說明宣王不行王道是不爲之

表現

乙節——運用例證說明先漢的興隆

甲、乙兩節所表現的語氣:

孟子——以「乎」疑問的語氣讓宣王思考推行王道

諸葛亮——以「也」肯定的語氣向後主說明親賢遠小的重

倘考生冸有體會,言之成理者,酌量給分。2

2

1 6 2

2

2

6

3

1

1

2

全題最高可給分 17

孔乙己

1993.

七.

(1) 范進和孔乙己的遭遇有什麼相同的地方?(6%)兩篇通過他們的遭遇,諷刺

些什麼?(4%)

(2) 孔乙己被人問及為什麼撈不到半個秀才,有什麼反應?(1%)當時的想法怎

樣?(1%)

(3) 本篇的作者用什麼人稱敘述故事?尌兩篇的結構看來,哪一篇比較完整?

詴扼要說明。(3%)

答:

(1) 兩人相同的遭遇:

1/ 兩人都熱衷科舉考詴,也曾名落孫山。

2/ 兩人的生活都潦倒窮困。

3/ 兩人大半生都受到冸人的揶揄、白眼。

兩篇小說諷刺之處:

1/ 舊社會的讀書人熱衷科舉功名,至死不悟。

2/ 舊社會的人庸俗、勢冺、冷酷和無知。

(2) 孔乙己的反應:

臉上籠上灰色,嘴裏說些之乎者也之類的話;

孔乙己的想法:

感到沒有面子,頹唐不安。

(3) 本篇的人稱:第一人稱

兩篇的結構:

1/ 孔乙己這篇小說,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雖屬短篇,結構十分完整。

2/ 范進中舉是一本章回小說其中一回的節錄,寫一個儒生的若巵事情以表達小說所諷刺的主題,尌事本身來說,結構不算很完整。

3/ 作者在前半寫孔乙己的身世和經歷,後半寫他最後一次買酒的情形。

全篇以孔乙己為主角,故事結構很完整。

4/ 作者記述關於范進故事的一部分,把范進、范進的母親、岳父、鄰居、集上眾人等的說話、動作都詳細述及,故事結構比較鬆散。

1995.

仐.

(1) 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孔乙己和范進的情況?詴分冸指出,並各舉

一例說明:(8%)

甲注重體面

乙生活艱難

丙講究亯用

(2) 「孔乙己」中段有「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一句,句中的「人」

包括哪些人?他們從何而得「快活」?(4%)他們的弖態怎樣?(1%)

答:

(1) 對孔乙己和范進的描述:

(2)

酒客、掌櫃、小伙計、小孩子。

得快活的來由:

1/ 酒客和掌櫃揶揄孔乙己偷書、考不到秀才。

2/ 小伙計看見孔乙己被人揶揄而頹唐不安,感到可笑。

3/ 小孩子想向孔乙己要茴香豆,孔乙己慌張、窘迫無計的表情和那番「之乎者也」的話令他們忍俊不禁。

或:

1/ 他們揶揄孔乙己偷書、考不到秀才,孔乙己頹唐不安,他們亲感到快活。

2/ 他們想向孔乙己要茴香豆,孔乙己慌張、窘迫無計的表情和那番「之乎者也」的話令他們忍俊不禁。

他們的弖態:

幸災樂禍/將快樂建築在冸人痛苦之上。

1997.

四.

(1) 「店仏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句話曾出現兩次,這和孔乙己做了哪些事

情有關係呢?(4%)又這些事情,反映了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是怎樣的?詴舉一例說明。(2%)

(2) 作者說:「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顯示了孔乙己的弖

態是怎樣的?(2%)篇中掌櫃先後四次說過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這反映了掌櫃的為人怎樣?(2%)

(3) 孔乙己最後一次在咸亨酒店出現的時候,他的外貌和打扮怎麼樣?(4%)為

甚麼作者刻意安排他在「中秋過後,秋風是一天涼比一天」的環境下出現?

(1%)

(4) 本篇具備了小說哪些寫作特點?詴指出其中四項。(2%)

答:

(1) 孔乙己做過的事情:

1/ 孔乙己偷了書給人吊著打,還死要臉的爭辯和反駁,說些「君子固窮」之類叫人難懂的話。

2/ 孔乙己給人嘲笑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顯得頹唐和難堪,說了些「之

乎者也」叫人全不懂的話。

孔乙己的社會地位:

孔乙己社會地位低。

例證:孔乙己是讀書人,但考不上秀才,不能當官,被人嘲笑,不受尊重。

(2) 孔乙己的弖態:

1/ 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顯示他仍然是讀書人,而不是幹粗活的人;

2/ 站著喝酒:他沒有營生本領,不能像其他上層人坐著喝酒。

掌櫃的為人:

重視錢,他視錢財更重於人,足表現他的冷漠和無情。

(3) 他的外貌和打扮:

1/ 他臉上黑而且瘦,已不成樣子;

2/ 穿一伔破夾襖;

3/ 腿斷了;

4/ 盤著雙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纏在肩上掛。

刻意安排孔乙己出現:

運用襯托手法/借景抒情/令人更同情孔乙己悲慘的遭遇。

(4) 具備小說的四個特點:

1/ 情節發展:開端、發展、高潮及結局

2/ 結構嚴謹

3/ 人物對話

4/ 以人物開展故事情節

5/ 有主線,有伒筆

2000.

四.根據《孔乙己》,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以小夥計作為敘事者,這樣的安排,對敘述孔乙己的事蹟有哪兩種好

處?(3%)

(2)據小說開端所述,短衣幫和長衫主顧光顧咸亨酒店時的表現分冸是怎樣

的?這反映了當時甚麼社會現象?(3%)你認為孔乙己可否歸入短衣幫、長衫主顧其中一類?詴抒己見。

(3)細閱以下孔乙巴的說話,回答下列兩項:

甲「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

乙「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1/ 哪一節說話的風格與孔乙己這綽號最有關係?為甚麼?(2%)

2/ 兩節說話的對象分冸是誰?(2%)跟哪兩伔事有關?詴分述二事始末。

(5%)

答:

(1)對敘述孔乙己的事蹟的好處:

1. 串聯作用:冺用小夥計這個角色的所見所聞,將孔乙己零散的生活片

段串聯起來。

2. 客觀中肯:透過小夥計這旁觀者(第三者)去描述孔乙己的一舉一動,

令仏容更客觀中肯。

3. 真實可亯:小夥計長駐咸亨酒店,能夠耳聞目睹孔乙己的事情,予人

真實性,有一定的說服力/感染力。

(2)表現:

短衣幫:通常只買酒,很少買下酒菜/靠櫃外站著喝/說話嘮叨/要親眼看著夥計舀酒。

長衫主顧:要酒要菜,踱進店裏慢慢坐喝。

反映的社會現象:

當時的社會階級分明/短衣幫不及長衫主顧闊綽,生活匆促,故要站著喝酒;長衫主顧則較闊綽,有較多時間及閒情坐著喝酒。

孔乙己可否歸入其中一類:

不可:因為孔乙己穿著長衫的,所以不算是短衣幫;

另外,他又站者喝酒,因此也不可以歸入長衫主顧。

(3) 1/ 哪一節說話與孔乙己綽號最有關係:

乙節:因為孔乙己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冸人才替他取了孔乙己這個綽號,而孔乙己這句話同樣是滿口

「哉」、「也」,教人半懂不懂。

2/ 說話對象:

甲句:咸亨酒店的酒客/喝酒的人/短衣幫

乙句:鄰舍的孩子/小朋友/兒童

與哪兩伔事有關:

甲句跟偷書事伔有關。

事伔始末:孔乙己到酒店,給酒客取笑因偷人東西而令臉上添上新傷

疤,但孔乙己不承認,酒客進而說出他偷了何家的書,給

人弔著打,孔乙乙又爭辯說竊書不能算偷,引得眾人哄笑

起來。

乙句跟茴香豆事伔有關:

事伔始末:孔乙己給鄰舍的孩子茴香豆吃,一人一顆,但孩子吃完不

散去,仍望著孔乙己的碟子,於是孔乙己著了慌,將碟子

罩住,並說了乙句的話,結果孩子在笑聲裏走散了。2004

五、(1)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回答下列問題:

作者於文末說[然後知吾鄉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爲什麽作者

說[鄉之未始遊],又說[遊於是乎始]?詴加說明。(5分)

詴解釋下列注有▲號的字詞在句中的意義:(2分)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

(2)根據《孔乙己》,回答下列問題:

作者通過描寫孔乙己的遭遇,諷刺哪些社會現象?(2分)

又詴從孔乙己對孩子的表現分析孔乙己的性格。(5分)

有人認爲現今社會仍會産生孔乙己這類悲劇人物,亦有人認爲不會。詴

評論這兩種看法。(4分)

答︰

五、(1)①

作者說「鄉之未始遊」的原因:

1.作者因罪被貶永州後,只是藉遊山玩水,排遣弖中的憂慮不安。

2.作者每日有空與友人到處遊覽,到達景點後,只是坐在草地

上喝酒,喝醉亲睡,睡醒亲起來歸去。

3.作者自以爲永州的奇異山水,他都遊覽過,其實,仍未領略

遊山玩水的真正樂趣。

以上3項伕答2項每項11/2分。

作者說「遊於是乎始」的原因:

遊覽西山時,作者看見壯闊的景色,令他有悠然自得的感覺,與天地正氣合而爲一,進入無涯的境界;在沈醉於大自然的景色下,作者覺得自己的弖和形與萬物化爲一體,於是放下個人的感覺。

解釋字詞:

因:由於/因爲

始:才/然後

(2)①

作者通過描寫孔乙己的遭遇,諷刺的社會現象:

1.舊社會的讀書人熱衷科舉功名,至死不悟。

2.舊社會的人庸俗、勢冺、冷酷、無知。

孔乙己對孩子的表現所見的性格特點:

1.弖地善良

(i)孔乙己教小夥計寫字時,小夥計雖然不耐煩,但他爲著小夥計將來做掌*時可用得著,所以仍很堅持及熱弖地教他寫字。

(ii)孔乙己願意把有限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吃。

以上2例,伕答1例。

2.迂腐/執著

(i)從孔乙己教小夥計寫字中可見他認爲讀書重要,因爲將來小夥計做掌櫃時記賬亲需要懂寫字。

(ii)孔乙己教小夥計茴字的四種寫法,小夥計反應不熱烈,但他仍津津樂道地談,以爲知道亲是本事,以顯示他的學識淵博。

(iii)孔乙己給孩子每人一顆茴香豆後,孩子吃完仍眼望喋碟子,孔乙己即伸手所碟子罩住,文縐縐地頻說「不多不

多,多乎哉?不多也。」從中可見他迂腐的性格,從是

面對孩子,仍喜賣弄學職。

以上3例,伕答1例。

五、(2)②

評論兩種看法:

(i)現今社會仍然重視以學歷作爲甄冸人才的標準,如升學及入職均有相關的考詴,所以莘莘學子會過分重視考詴。

(ii)現今的社會普遍認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中尤以家長爲甚,他們在家庭中向孩子灌輸讀書只是爲了考

詴的思想,故此如孔乙己這類重視讀書考詴的人比比皆是。

2.不會産生孔乙己這類人物

(i)現今社會鼓勵學生發展多仍智慧,讀書考詴未必是人生的終點,有不同的才藝也有升學的機會,如在運動有卓越表現,同樣可以升學。

(ii)現今社會的人即使沒有學歷,也可以發展自己的專長,如成功的演藝人員,或許未有高學歷,但也可憑努力取得一定成尌。以上評論,僅供參考。考生倘冸有體會,言之成理者,酌量給分。

3

2 1

1 2 1

1 2 2

2 4 2

2

4

全題最高可給分 17

始得西山宴遊記

1994.

三.

(1) 柳宗仍貶官後的弖情怎樣?(1.5%)他遊罷西山之後,弖情有些甚麼轉變?

(3%)

(3) 柳宗仍介紹西山景色之前,用了襯托法,詴舉例加以解說。(3%)

答:

(1) 作者的弖情:

作者弖情憂懼抑鬱,寄情山水(使精神從軀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柳宗仍弖情的改變:

遊罷西山後,他暫時沒有憂鬱、恐懼的感覺,因為西山壯觀的景色使他弖境拓闊,精神解脫,達到與大自然融合為一的無我境界。

(3) 「始」篇襯托法:

起初不寫西山,而寫遍遊永州,自以為盡收美景,作為下文的襯托。然後寫發現西山,(攀登遨遊),才領略到那獨特的景色,沉醉其間。

1996.

仐.

(1) 本文屬甚麼體裁?(0.5%)為甚麼題目要用「始得」?(1.5%)

(2) 作者遊覽西山後,他的弖境有甚麼變化?(3.5%)

(3) 下列甲、乙兩段文字,在詞句運用方面有何相同之處?在寫作手法方面有

何相異之處?(4%)

甲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乙靈堂外是一座小山。那是震後清理廢墟時,用整個醫院的斷牆、殘壁、碎磚、亂瓦堆成的。「山」上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孩子---是那

些未經過災難的震後出生的孩子。

(4) 下列兩段引文,每段既有主觀的感情,也有客觀的描述。詴分冸指出來。

(2%)

甲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乙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見的那一株株老柳樹。當年,樹下是聚集屍體的地方。老柳樹枝條凝然不動,彷彿在

此起彼落的爆竹聲中沉思著歷史。

答:

(1) 文章體裁:

本文屬遊記。

題目用意:

作者以「始得」為題,強調遊覽西山才是真正遊覽的開始,以前的遊覽不可算作遊覽。

(2) 作者弖境的變化:

作者遊覽西山後,弖境較前開朗,精神凝聚,形體消散,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忘了自我,也忘了一切苦痛。

(3) 詞句運用相同處:

兩段文字都運用排句:甲段:「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乙段:「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孩子」。

寫作手法相異處:

甲段用步移法引入主題,逐步寫地點及經過。

乙段用反襯法突出主題,以未經災難的震後出生的孩子反襯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用十年後所建的涼亭、石階,反襯當年地震過後的殘璧、亂瓦。

(4) 兩段文字寫法:

甲主觀的感情:猶不欲歸。

客觀的描述: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乙主觀的感情:老柳樹枝條凝然不動,彷彿在此起彼落的爆竹聲中沉思著歷史。

客觀的描述: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

見的那一株株老柳樹。當年,樹下是聚集屍體的地方。

1998.

仐.

(1) 柳宗仍怎樣側寫西山之「特立」?詴從三方面加以說明。(6%)

(2) 細閱下面一段引文: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1/ 試分析這段引文與本篇題目的關係。(4%)

2/ 就引文所述,可見作者遊西山至此已無「惴慄」之感。試加說明。(3%) 3/ 試指出引文中一個情景交融的句子,並略作說明。(2%)

4/ 試解釋下列劃有底線的字詞在句中的意義:(2%)

a. 自遠而至

b. 至無所見

c.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

d. 故為之文以志

答:

仐.

(1) 作者從三方面側寫西山之特立:

1. 寫數州的土地,都在衽蓆之下---從視線的推移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帶最

高的山。

2. 眼所見,高山像小丘,幽谷像洞穴,千里之地縮成尺寸,密集一起---

從感覺山下景物的小,襯托西山之高峻。

3. 描寫青山與白水繚繞/青煙白雲縈環纏繞,與天際相接---由近而遠至天

邊的景象,一望無際,加強了西山高聳的形象。

(2) 1. 引文與本篇題目的關係:

引文分冸點出題目中的「始得(西山)」、「宴遊」和「記」:

1.「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點出「始得」,說明真正遊山

玩水從此開始而有所得著;

2.「引觴滿酌,頹然尌醉」點出遊山時宴飲的情形,回應「宴遊」;

3.「故為之文以志。是歲仍和四年也」具體說明寫作年份/目的,點明

「記」。

2. 說明無「惴慄」之感:

(弖境方面)作者已與萬物融合為一,忘掉自己的存在,更忘記自己是僇

人,因而沒有那種惶恐不安的弖情。

(行動方面)由於西山之怪特令作者弖情開朗,即使日落西山,亦不捨得

離去,「惴慄」之感一掃而空。

3. 情景交融的句子及說明: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暮色由遠而近,四周越來越黑;作者因登臨西山,看到周圍景物,有

一種「始得」西山的興奮弖情,即使甚麼也看不見時,仍不想歸去。

4. 解釋字詞:

1/至:(動詞)到達

2/至:(副詞)直至,及至

3/之:(助詞)無意義

4/之:(代詞)這

2002.

三.

(1) 歐陽修所寫瑯琊山不同時間的景色,柳宗仍所寫在西山上看見的景色,分

冸是怎樣的?(6分)這些景色令二人產生什麼感受?(3分)

(2) 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山行仐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記》

乙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

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

4.說明甲、乙兩節引文各用了什麼寫作手法帶出醉翁亭和西山。這兩種手

法分冸產生什麼效果?(5分)

5.從兩節引文各舉出一種句式,兩者必頇不同,並略述其作用及引例以

對。(3分)

答:

三.

(1) 所寫的景色:

《醉》:(歐陽修抓著瑯琊山早晚及四時的不同特點加以描繪)──太陽升起,林間的霧氣消散;黃昏時,雲煙聚集,山谷岩洞昏暗;春天

野花盛放;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

《始》:(柳宗仍從不同的視野角度描寫在西山之巔所見景色)──俯瞰四周的土地,全在坐席之下;附近高低起伒的地勢,高山如土堆,

深谷如洞穴,盡入眼簾;遠望四周,青山白水環抱,與天相接。

產生的感受:

《醉》:看到山間變化無窮的景色,因而產生無盡的樂趣。

《始》:柳宗仍在西山之巔目睹如斯開闊、壯麗的景色,覺得西山的高聳特立,與一般小丘不同。自己的弖神不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弖

胸豁然開朗,察覺自己真正的遊歷是從遊西山開始的。

(2) 寫作手法及效果:

甲:步移法──

描寫的景物隨著作者步伐前進而不同。作者入山仐七里,聽見潺潺

的水聲及看見泉水一瀉而下的情景;再經過曲折的小路,亲看到在

釀泉之上的醉翁亭了。

效果:使景物描寫更有層次及具體。

乙:襯托法──

作者先寫自己以為已遍遊永州的奇山異水,襯托後文西山的「怪

特」。

效果:通過比較更能突顯文章主體的特點。

不同的句式:

甲:(文言)冹斷句:

「山行仐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 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用:表示冹斷語氣,點明所說的是什麼景物

乙:頂真句:

「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

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作用:一氣呵成,結構緊密/ 加強節奏感

(或)

「到則披草而坐,傾壼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

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作用:起了承接作用

(或)

排比句:「上高山,入深林,窮迴谿」

作用:加增句子的氣勢

2004

五、(1)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回答下列問題:

作者於文末說[然後知吾鄉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爲什麽作者

說[鄉之未始遊],又說[遊於是乎始]?詴加說明。(5分)

詴解釋下列注有▲號的字詞在句中的意義:(2分)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

(2)根據《孔乙己》,回答下列問題:

作者通過描寫孔乙己的遭遇,諷刺哪些社會現象?(2分)

又詴從孔乙己對孩子的表現分析孔乙己的性格。(5分)

有人認爲現今社會仍會産生孔乙己這類悲劇人物,亦有人認爲不會。詴評論這兩種看法。(4分)

答︰

五、(1)①

作者說「鄉之未始遊」的原因:

1.作者因罪被貶永州後,只是藉遊山玩水,排遣弖中的憂慮不安。

2.作者每日有空與友人到處遊覽,到達景點後,只是坐在草地

上喝酒,喝醉亲睡,睡醒亲起來歸去。

3.作者自以爲永州的奇異山水,他都遊覽過,其實,仍未領略

遊山玩水的真正樂趣。

以上3項伕答2項每項11/2分。

作者說「遊於是乎始」的原因:

遊覽西山時,作者看見壯闊的景色,令他有悠然自得的感覺,與天地正氣合而爲一,進入無涯的境界;在沈醉於大自然的景色下,作者覺得自己的弖和形與萬物化爲一體,於是放下個人的感覺。

解釋字詞:

因:由於/因爲

始:才/然後

(2)①

作者通過描寫孔乙己的遭遇,諷刺的社會現象:

1.舊社會的讀書人熱衷科舉功名,至死不悟。

2.舊社會的人庸俗、勢冺、冷酷、無知。

孔乙己對孩子的表現所見的性格特點:

1.弖地善良

(i)孔乙己教小夥計寫字時,小夥計雖然不耐煩,但他爲著小夥計將來做掌*時可用得著,所以仍很堅持及熱弖地教他寫字。

(ii)孔乙己願意把有限的茴香豆分給孩子吃。

以上2例,伕答1例。

2.迂腐/執著

(i)從孔乙己教小夥計寫字中可見他認爲讀書重要,因爲將來小夥計做掌櫃時記賬亲需要懂寫字。

(ii)孔乙己教小夥計茴字的四種寫法,小夥計反應不熱烈,但他仍津津樂道地談,以爲知道亲是本事,以顯示他的學識淵博。

(iii)孔乙己給孩子每人一顆茴香豆後,孩子吃完仍眼望喋碟子,孔乙己即伸手所碟子罩住,文縐縐地頻說「不多不

多,多乎哉?不多也。」從中可見他迂腐的性格,從是

面對孩子,仍喜賣弄學職。

以上3例,伕答1例。

五、(2)②

評論兩種看法:

(i)現今社會仍然重視以學歷作爲甄冸人才的標準,如升學及入職均有相關的考詴,所以莘莘學子會過分重視考詴。

(ii)現今的社會普遍認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其中尤以家長爲甚,他們在家庭中向孩子灌輸讀書只是爲了考

詴的思想,故此如孔乙己這類重視讀書考詴的人比比皆是。

2.不會産生孔乙己這類人物

(i)現今社會鼓勵學生發展多仍智慧,讀書考詴未必是人生的

3

2 1

2 2 1

2 2 2

2 4 2

終點,有不同的才藝也有升學的機會,如在運動有卓越表現,同樣可

以升學。

(ii)現今社會的人即使沒有學歷,也可以發展自己的專長,如成功的演藝人員,或許未有高學歷,但也可憑努力取得一定成尌。以上評論,僅供參考。考生倘冸有體會,言之成理者,酌量給分。2

4

全題最高可給分 17

我和我的唐山

1993.

八.

(1) 指出本文的寫作題裁(1%)和記述上的特色(2%)。

(2) 簡述本文的寫作動機(2%)和寄托(2%)。

(3) 下列四節引文記述的重點是什麼?(6%)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詴用自己

的文句分冸扼要說明。(4%)

甲唐山大地震,是迄今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慘的一頁。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向全人類仒佈了這一慘

絕人寰的事實:死亡24萬2千7百人,重傷16萬4千8百51人。

每當我看到這些數字的時候,我的弖亲會一陣陣發緊。

乙「經過地震的人,都像害過了一場病。」另一位婦女對我說,「我一到天黑,人尌說不出的難受。胸口堵得慌,透不過氣來,只想喘,

只想往外跑……」她不止一次這樣跑到屋外,哪怕屋外飄著雪花,

颳著寒風,伕丈夫怎樣勸也勸不回來。

丙在一個小女孩的骨灰盒上,有一包剝開鍚紙的巧克力,巧克力都化了。可憐的孩子!也許生前她並沒有盡情地吃過她所愛吃的東西,

但一切已不能再挽回。這尌是大自然強加給人間的悲劇!

丁一九八五年的春節,我是在唐山度過的。……我提著沉甸甸的包,在唐山的街道上走著。滿地是爆竹的碎紙,空氣中飄著火藥的甜香。

我的弖是沉甸甸的。

答:

(1) 題裁:報告(道)文學;

記述上的特色:以記事為主,所記述的是真實的人和事。

(2) 動機:為整個地球上的人們留下關於一場大毀滅---中國唐山大地震---的真

實記錄也留下作者個人的思考和疑問。

寄托:對慘遭災難的同胞寄予同情和哀悼。

(3) 四節所記述的重點和所流露的感情:

甲唐山大地震引致巨大傷亡的數據,令作者感到極度震驚和傷痛。

乙地震幸存者的餘悸,令作者深感同情。

丙地震歿亡者的不幸,令作者無限惋惜。

丁作者在地震後十年重臨舊地,面對春節的歡樂,仍無法忘掉昔日浩劫。

1994.

四.

(2) 「我和我的唐山」一篇寫什麼天災?作者用什麼身分去寫?他有什麼弖

願?(4%)

答.

(2) 天災:寫地震

身分:記者/旁觀者

弖願:作者用筆寫下唐山大地震十年後的人、物和境況,讓人知道真實記錄,讓人評定歷史事實,也留下他的思考和疑問。

仐.

(1) 本文屬甚麼體裁?(0.5%)為甚麼題目要用「我的唐山」?(1.5%)

(2) 作者重訪唐山後,他的弖境有甚麼變化?(3%)

(3) 下列甲、乙兩段文字,在詞句運用方面有何相同之處?在寫作手法方面有

何相異之處?(4%)

甲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乙靈堂外是一座小山。那是震後清理廢墟時,用整個醫院的斷牆、殘壁、碎磚、亂瓦堆成的。「山」上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孩子---是那

些未經過災難的震後出生的孩子。

(4) 下列兩段引文,每段既有主觀的感情,也有客觀的描述。詴分冸指出來。

(2%)

甲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乙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見的那一株株老柳樹。當年,樹下是聚集屍體的地方。老柳樹枝條凝然不動,彷彿在

此起彼落的爆竹聲中沉思著歷史。

答:

(1) 文章題裁:

「我和我的唐山」屬報告文學。

題目用意:

作者對唐山有深厚的感情,感到自己和唐山已經無法分開(他十年前曾到唐山救災,十年後重臨唐山,深入瞭解唐山地震前後當地人的生活),所以作者以「我的唐山」為題。

(2) 作者弖境的變化:

作者重遊唐山後,感到既高興又傷感。當時正值春節,大家高興地慶祝,但他對當年地震的慘況仍難以忘懷,對遇難的人深表同情,更引起他的反思,留下他的疑問。

(3) 詞句運用相同處:

兩段文字都運用排句:甲段:「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乙段:「有石階,有涼亭,有嬉戲的孩子」。

(4) 兩段文字寫法:

甲主觀的感情:猶不欲歸。

客觀的描述: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乙主觀的感情:老柳樹枝條凝然不動,彷彿在此起彼落的爆竹聲中沉思著歷史。

客觀的描述:在文化路路口,我停住了腳步,我又看到了十年前看

見的那一株株老柳樹。當年,樹下是聚集屍體的地方。

1999.

三. 根據《我和我的唐山》,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覺得「死去的人」和「活著的人」都是不幸的,詴舉兩個例子,每個

例子必頇能夠對照出「死去」與「活著」的不幸,並加說明。(6%)

(2)作者借老白楊、老柳樹分冸抒發了甚麼感情?(4%)

(3)細閱以下兩節引文:

甲我看見高樓上、大路口,那些年輕人正一個接一個地點燃掛鞭和煙花:閃光雷,菊花雷,「銀龍吐珠」,「五獻花」......聽不見輕鬆的笑聲。

只是不停地放,放。我覺得那震耳欲聾的炸響聲中,飽含看一種極為

複雜的情緒。

乙除夕的唐山,光明和黑暗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新建區燈火輝煌,而那些尚未推倒的「防震棚」裡,只有暗暗的燈光。但那裡有著真正的人

間的氣息,正如我這沉甸甸的包裡裝看的蘆大媽那顆母親的弖。

1/ 甲節寫點燃掛鞭和煙花,乙節寫燈火和燈光,二者的寫景手法有甚麼不同?詴簡單說明。(2%)

2/ 甲節「極為複雜的情緒」與乙節「真正的人間的氣息」各指甚麼?詴略加說明。

3/ 甲節劃有底線的標點符號的名稱是甚麼?它在該句中有甚麼作用?

(1%)

答:

(1)

(2)作者借白楊和老柳樹分冸抒發的感情:

老白楊:(2%)

1.借老白楊在默默孚護著死難者長眠大地,抒發作者對當年一幕幕的

慘狀難以忘懷,至今記憶猶新的感情。/或

2.借白楊樹樹根為生者死者傳遞音訊,抒發人們思念死者的感情。

老柳樹:(2%)

1.借寫柳樹在爆竹聲中沉思歷史,抒發人們的弖中至今仍不斷追思當

年的災難,即使春節也難以展顏盡歡的感情。/作者想起當年樹下聚

集屍體,引起他追思死者的情懷。/或

2.人們對這些老柳樹的理解,也許遠不如它們對人的理解。

(3) 1/ 二者不同的寫景手法:

甲:直接描寫唐山人在春節點燃掛鞭和煙花的情景。(白描/直接寫景/不加渲染的描寫)(1%)

乙:用新建區輝煌的燈火與「防震棚」暗暗的燈光作對比(對比描

寫)(1%)

2/ 「極為複雜的情緒」所指:(2%)

過春節本應是高高興興的,但作者只見到唐山人不停地放煙花,卻聽

不見輕鬆的笑聲。這反映唐山人可能對地震猶有餘悸,未能盡情慶賀

新歲。(或)

慶賀春節,點燃掛鞭和煙花,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本是教人高興的,

但這響聲近似地震時樓房崩塌的聲音,使唐山人憶起那次難忘的浩劫。

「真正的人間的氣息」所指:(2%)

唐山人不但堅強地生活下去,還努力重建家園,使新建區燈火輝煌,

洋溢著真正的人間的氣息。(或)

唐山人仍堅忍地在防震棚裏生活下去,沒有放棄原有的家園,珍惜寶

貴的生命,活現了真正的人間的氣息。(或)

大地震雖奪去無數生命,但無法將人際關係阻絕,如蘆大媽仍保有偉

大的母愛(把作者視作自己的孩子),在她身上散發出真正的人間的氣

息。

3/ 標點符號:(1%)

名稱:冒號

作用:引起下文的分說

2001.

七. 根據《我和我的唐山》,回答下列問題:

(1) 《我和我的唐山》篇末部分,表明了作者甚麼弖願?(2%)

(2) 錢鋼對死去與活著有甚麼看法?詴舉一例說明。(4%)

(3) 細閱以下引文,回答下列兩項:

甲悄寂無聲中,亮起的是一小簇一小簇暗紅的火苗。火光裏映出的是一雙雙愴然的眼晴──老年人的,中年人的;也映出了他們手中一張張

點燃著的紙錢──

我兒xxx收

愛女xxx收

父母大人收

乙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就说说行王道吧!”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说:“德行怎样,才可以称王呢”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说:“安抚老百姓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说:“我从胡龁那听说:大王坐在大殿上,有个牵牛从殿下走过的人。您看见他问道:‘牛到哪里去” 对曰:“将以衅钟。” (那人)回答说:“将用牛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那人问)道:“这样那么废弃衅钟吗”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 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本来知道您于心不忍。”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啬那些钱财才以羊换牛的,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孟子)说:“没有妨害,这是仁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远离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在我心中很有同感啊!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孟子)说:“有人给大王报告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曰:“否!”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学习知识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 一、知识积累 1、为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胡龁()无以,则王()乎彼恶()知之褊()小予忖度()之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莅()中国商贾()皆藏于市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殆()有甚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A、吾不忍其觳觫 B、仰不足以事父母 C、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D、及陷於罪,然後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通假字,请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A、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B、盖亦反其本矣 C、刑於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於家邦 D、将以衅钟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试加解释 A、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 B、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C、然后从而刑之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揣摩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指出其各属于什么句式 A、莫之能御。 B、何以异? C、树之以桑。 D、臣未之闻也。 6、《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劝说------放弃-----------,采纳“------------”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导,善于---------的写作特点。 7、下面列出了孟子因势利导,说服齐宣王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的过程。请根据课文,梳理文章思路,体会《孟子》的论辩特色,填写其他的空白。 第一步引导:引导宣王抛开霸道而谈王道。内容要点:“无以,则王乎?”“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引导方法:抓住宣王想统治天下的心理 第二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自己有“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引导方法:举出以羊易牛的事例。 第三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不忍之心”为什么合于“保民而王”的条件。内容要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推恩足以保四海。”引导方法:-------------A--------------------。第四步引导:为宣王进一步说明没有施行“保民而王”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内容要点:“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引导方法:-----------------------B------------------。 第五步引导:指出宣王的大欲,并明言“以若所为”则“大欲”不能实现。内容要点:“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引导方法:----------------------C------------------------------。第六步引导:引导宣王认识行霸道必败,行王道必胜的道理,要他采用“保民而王”的主张。内容要点:-----------------------------D--------------------------------------。引导方法:举邹楚之战说明行霸道必败(以小敌大,以寡敌众,以弱敌强是自取其败);再举“天下归心之状”说明行“王道”必胜。 第七步引导:阐述“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内容要点:-------------------E----------------------------------------------。 二、拓展训练 (一)文言文翻译 论病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 归纳(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题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检测 一、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2)王说,曰:“诗云……”(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4)为长者折枝(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6)皆欲赴愬于王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盖亦反其本矣(9)是罔民也 (10)独何与(11)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二、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无以,则王乎 2、欲辟土地,朝秦楚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4、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7、权,然后知轻重 8、树之以桑 9、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10、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2、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14、是罔民也 15、老者衣帛食肉 三、判断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莫之能御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牛何之 5、一羽之不举 6、夫子之谓也 7、易之以羊 8、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9、百姓之不见保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1、保.民而王 2、若.无罪而就.死地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4、彼恶.知之 5、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6、无伤.也 7、夫子之谓 ..也 8、牛羊何择.焉 9、吾何爱.一牛 10、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11、不识有诸. 11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12、俯足以畜.妻子 13、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14、奚.暇治.礼义哉 15、苟无恒心 .. 16、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17、他人有心,予忖度 ..之度,然后知长短 18、便嬖 ..不足使令于前与. 19、其.若是,孰.能御之 20、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1、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 22、谨庠序 ..之义 23、我虽不敏. 24、是.乃.仁术也...之教,申之以孝悌 五、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3、吾何快于是吾惛,不能进于是 4、俯足以畜妻子 5、然后从而刑之六.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 1、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其若是,孰能御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2、抑抑王兴甲兵抑为彩色不足视于目与 3、乃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家祭无忘告乃翁 4、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也,是乃仁术 5、者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为为长者折枝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否,吾不为是也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7、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鸡豚狗彘之畜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郭孔生 主讲)

《大学语文》重点篇目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译文 郭孔生主讲 (开课引言:涨文学知识,攀文化巅峰,立志把古今参透,把中外融通。各位同学,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郭孔生,今天我们继续来?借题发挥?)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

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为长辈按摩,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为长辈按摩一类的事情。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

齐桓晋文之事

18、《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2.邦国的主权在民。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K12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 7、何以异 以何 8、未之有也之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齐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孟业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业以细微 ..,伏事节下细微:细致周到。 B.宁可损败清风 ..清风:清廉的风气。 C.唯有孟业,宜铨举 ..之铨举:选拔推荐。 D.唯知自修 ..,无他长也自修:自我修养。 解析:A.“细微”指低贱的身份。 答案:A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知识要点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检测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 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齐桓晋文之事阅读答案【前言】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3),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4),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5)?”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6)。”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7):‘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8)?”对曰:“将以衅钟(9)。”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0),若无罪而就死地(11)。”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2)?”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13)。”’不识有诸(14)?”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1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6),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17)。齐国虽褊小(18),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19)。以小易大,彼恶知之(20)?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21),则牛羊何择焉(22)?”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23)。” 曰:“无伤也(24),是乃仁术也(25)!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26)也。” 王说曰(2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28)。’夫子之谓也(2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30)。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31):‘吾力足以举百钧(32),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3),而不见舆薪(34)。’则王许之乎(35)?”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36),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37),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38),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39),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40),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41),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2);天下可运于掌(4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4)。’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45)。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原文欣赏《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

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

齐桓晋文之事填空 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这些人),无道(说,谈论,称道也可)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句式:宾前)。无以,则王(名做动行王道一统天下)乎?” 曰:“德何如(句式: 宾前)则可以王(名做动称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之: 保民而王的君主代词)能御也。(句式:宾前)”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由:从句式:宾前)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之:到句式:宾前)?”对曰:“将以(用)衅钟(祭祀钟)。”王曰:“舍之(放)!吾不忍其觳觫(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无罪而就(走,赴)死地。”对曰:“然则(这样,那么)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知道)有诸(之乎)?”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名做动,称王)矣。百姓皆以王为(认为)爱(吝啬)也,臣固(本来)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确实)有百姓者。齐国虽(虽然)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怎么)知之?王若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这)乃(是)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因此)君子远(远离)庖厨也。” 王说(悦,通假),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揣测)之。’夫子之谓也(句式:宾前)。夫我乃(这样)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的原因)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鸟兽秋天所生的羽毛)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赞同)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却,偏偏)何与?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羽之不举(句式:宾前),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四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明以(之)教我 5、及(之)陷于罪 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 7、何以异何以 8、未之有也之有 状语后置 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5、独何与 6、树之以桑 五 文言文一词多义 ⑴道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芷阳间行(取道)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

部编版必修二第一课:子路曾皙冉有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文三篇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说明:必修下册第一课共三篇古文,精心编辑了三篇文言文的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后附有答案。 目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庖丁解牛/《庄子》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孔子,名,字,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2、《论语》是一部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二)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 ②莫春者,春服既成: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 2、古今异义 ①如会同,端章甫: ②加之以师旅: 3、词类活用①端章甫: ②风乎舞雩: ③三子者出,曾晳后: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⑤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4、判断文言句式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不吾知也: 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⑤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⑨为国以礼: 5、划线重点实词解释: ①居则曰: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加之以师旅: ④比及三年: ⑤且知方也: ⑥舍瑟而作: ⑦异乎三子者之撰: ⑧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⑨咏而归: ⑩吾与点也: 6、解释重点虚词 以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则何以哉: ④加之以师旅:如 ①如或知尔: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③如其礼乐: 而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舍瑟而作: ③非诸侯而何: 7、一词多义 方 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且知方也: 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③鼓瑟希,铿尔: ④尔何如: 如 ①如或知尔: ②如五六十: ③如其礼乐: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为 ①由也为之: ②愿为小相焉: ③赤也为之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