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垄断企业

中国垄断企业
中国垄断企业

垄断行业的伦理缺失

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达414亿元,同比增长61.4%;建设银行净赚342亿元,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中国移动净利润379亿元,日均净赚2亿;而中国石油更是以818.3亿元的净利润成为“亚洲最赚钱的”的国有垄断企业……随着各大上市公司中期报告的相继出炉,国有垄断企业出色的业绩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眼球。

伴随着这些国有垄断企业高利润的是企业员工的高工资和高福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在2006年召开的第三届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指出,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这些国有垄断企业员工的实际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幅度更加惊人。的确,“赚钱”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职责,“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更是一个企业需要承担的伦理责任,那么,上述这样一个统计结果是否说明中国垄断企业已经完全符合伦理经营观了呢,创造高额企业利润的同时保障员工的高薪酬高福利是否就代表着这些企业完全按伦理准则行事了呢?这也许正是中国国有垄断企业在实现经济目标这一改革重心之后所要面临的第二个重心。追求利润背后的伦理问题:外部社会责任的忽视当中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之时,那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依偎在国家怀抱之中的国有垄断企业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低劣的经营业绩常常被人们称之“未尽到一个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相应地,员工待遇低、福利差等伦理问题更是常常被人们指责。但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从党的十五大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在“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改革原则指导下,企业内部的治理关系逐步明晰,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体系,长期困扰企业的治理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运营效率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述这些伦理问题显然已经解决,人们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和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中切实感受到了国有垄断企业的新变化。

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社会分配的“效率优先”原则,企业追求利润并根据其高利润水平给予员工高工资和高福利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然而现实是,国有垄断企业过高的利润和工资水平正日益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和社会各界的诟病,要求垄断企业让利于民和降低工资水平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垄断企业不伦理”的说法也在社会和学术界广为流传,国有垄断企业一时间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人们议论与批判的矛头所向,而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垄断企业对外部社会责任的忽视。

国有垄断企业是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由国家控股的独享某种资源经营权的企业组织,正因为其国有属性和垄断属性,使得他们的产生与存在与民营企业和跨国企业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也同时对应着不同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道德标准,垄断企业由于独享了某种公共资源,所以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与其垄断地位相匹配的外部社会责任。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等企业,最主要的社会责任应该是保证国家的能源供应,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当然,还有环境的保护和员工安全的保证。然而,垄断企业是否很好地履行了这些社会责任呢?从中石化重庆井喷事故,到中石油吉化公司爆炸造成松花江严重污染事件,从媒体惊报某破产电厂抄表工年薪10万,到今年上半年垄断企业高得令人咋舌的利润,公众从这些现象中看到的不是对环境保护责任的认真履行,也不是让利于民、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而是其利用国家赋予的垄断权利控制市场价格,赚取了高额的利润,而这些利润一部分是应该用来改善民生的。

公众期望与企业伦理行为产生了极大的偏差,也难怪垄断企业成为社会公众批评的众矢之的了。垄断企业伦理经营的真谛:利润与外部责任的平衡垄断企业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于其他性质的企业经济组织的特点。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来看,国有企业存在的作用,一是弥补市场失灵,另外就是在发展中国家起到带动国民经济起飞的作用。国有企业和一般企业不同,不应该奉行利润至上,或者说,不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追求利润至上。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追逐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这也是在中国市场经济起步之时改革的重心,但随着这一“重心”稳定之后,我们必须加强外部社会责任这一“重心”的建设。

垄断企业凭借独特的垄断地位,不仅可以轻易地向公众转嫁各种生产成本,而且可以轻易抬高销售价格增加公众负担,他们的利润所得不是一种正常的利润收入,而是带有一定“掠夺性”的利润。在自由、公平的环境下,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垄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低效率的,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各国政府都通过立法等方式限制企业的兼并扩张,以防止形成垄断。但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增进社会福利的考虑,在一些特殊行业会利用国家强制力形成垄断,垄断体制用非自由和非公平的方式,阻止了其他社会成员进入这些行业的机会,这些企业在建立之初,就超越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是为了追求一种社会目标或履行一种社会责任,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企业发展与存在的目标。因此,当这些企业忽略了自己的外部社会责任时,就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使得企业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

在现今垄断企业外部伦理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当然要大声疾呼企业应该履行外部社会责任,担当起与其垄断地位相匹配的符合社会公众期望的社会责任,构建企业的外部伦理,形成企业良好的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而不是以追求利润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形成垄断暴利和行业员工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为公众所诟病。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反对垄断企业应该对股东和企业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负责,努力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创造福利。加强垄断企业改革第二个重心——外部责任,寻求利润与外部社会责任的平衡,是实现垄断企业真正伦理的关键。

在现代文明的视角下,企业作为“企业公民”,无论是国有垄断企业还是其他类型的企业,以整体价值最大化和社会财富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即在利益相关者满意的情况下寻求最大化价值,已经是必然的经济趋势。利益至上,一丝半点的利益都不愿意回报给社会,反衬出企业伦理的不健康、管理道德的缺位。而作为具有特殊社会责任的国有垄断企业来说,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外部社会责任,让利于民,还利于民,而不是对垄断权利的滥用和高额利润的追逐。作为具有特殊外部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要维持其持续的成长就必须探索一个适合竞争性市场的企业管理伦理,找到经济与人文的结合点。对于企业具体而言就是谋求企业经营业绩与外部社会责任,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企业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

垄断与反垄断的利弊

垄断的利弊 一、垄断的利处: 第一,在一些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比如供水行业、供电行业,厂商的平均成本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这些行业的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固定设备,使得固定成本非常大,而可变成本相对很小,所以,平均成本曲线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仍是下降的。在这样的行业中,如果由多个厂商同时生产,一方面厂商各自扩大生产规模是困难的,另一方面,多个厂商扩大生产会带来成本增加和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一家企业时能实现平均成本最低,因此垄断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避免重复建设,其经济效果要比几家厂商同时经营时高。 第二,垄断有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技术创新与进步。垄断从两个方面促进技术创新。一是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承担一定的风险,一般来说,有垄断力量的企业规模都较大,企业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二是垄断力量,垄断力量影响技术创新收益的持久性。垄断程度越高,垄断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就越强,别的企业就越是难以进入该行业,也就无法模仿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所得到的超额利润就越能持久,创新是有高风险的活动,因而高额垄断利润才能作为R&D 的资金支撑。 第三,垄断还有利于一国的世界竞争力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涌现和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竞争力。从美国政府对待微软公司垄断和捆绑销售行为案的态度可以看出,美国并不希望支解微软,因为那不符合其国家利益。 二、垄断的弊端: 第一, 生产资源的浪费。这就表现为, 与完全竞争相比, 平均成本价格高, 而产量低。可用图( 1) 来说明这一点。 图( 1) 综合了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状况。通过图上对两个市 场长期均衡的比较可以看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产量为Q 1, 价格为P 1 , 而且当 产量为Q 1 时, 长期平均成本为最低点; 在垄断市场上, 产量为Q2, 价格为P2, 产量为Q2 时, 长期平均成本并不是最低点。Q1 > Q2, P1 < P2, 说明在垄断市

中国企业存在地几个主要问题

中国企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公有制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 公有制企业跟自己的过去比,是有很大的进步,但如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比,差距还不小。首先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制造乙肝疫苗的“天坛生物”,与美国的同类企业股票价格比,在美国股市的市盈率与我国股市市盈率差不多的情况下,股价相差几十倍上百倍,股价的差距当然也反映了盈利的差距。还有国内某些垄断行业的企业,比如几大电力电网企业,发生大面积的亏损,行业垄断企业都亏损,在西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还有中科院办的企业,中科三环,也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其盈利很少,股价很低,不到一美元;还有中科合臣,上海中科分院的企业,上市以来就没有什么盈利,亏损严重,差不多要换主了。国有企业占尽市场垄断优势,融资优势,技术优势,却不能在盈利上反映出来,只说明一个问题——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结果是工人的工资低,中国普通工人的工资只相当于美国普通工人工资的百分之四,如此低的工资水平,如何能扩大内需呢? 效率低下反映了企业结构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企业结构方面人多而没有效率。国有企业虽经朱总理时期抓大放小,国退民进,兼并重组,下岗分流,但企业人员

的结构仍显“体态臃肿”,企业仍保留政工、宣传等组织,非生产人员非管理人员仍然过多。以中国石油公司为例,它的员工有150万,比世界石油三强加起来的110万还多40万,而中国石油的销售收入只有世界三强的六分之一。中国企业人多效率低,人多又有什么用? 企业管理人员的选拔范围十分狭窄。民营企业可以到人力资源市场去选聘职业经理人,而国企则不能,只能在没有淘汰机制的国家干部队伍里选拔管理人员,毫无疑问国企管理人员素质要比民企低一个或几个档次,优秀管理人才都跑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去了,其管理效率必然低下,管理效率低下,生产率必然低下,生产率低下当然是不赚钱的了。 公有制企业人多,管理不好,效率低下,这是一个不能视而不见的问题。然而,我们政府的工作重心,什么时候才能转移到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生产率上来?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范围掀起提高生产率的运动,造就了全球生产率第一的地位,也造就了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民营企业的规范化问题 民营企业的效率不差。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从无到有,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占领了大部份市场份额,比如在衣、食、住、行(除了航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 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专权与不完全经营权并存 1998年4月,中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和石油化工集团,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持原有功能和地位不变。从此,中国油气行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海陆分割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将石油产业划分为三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体而言,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分别于2000年3月、10月和2001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确保上市成功,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均与国外公司签订了战略联盟协议。2007年11月,中石油又在A股市场上市。三大石油公司顺利上市以后,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加快了公司业务的进一步重组和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以强化核心业务;另一方面,加紧向其产业链薄弱环节和非主营区扩张。尤其是后者,真实体现了打破行业垄断,促进行业竞争的效果。 1998年的重组整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打破油气行业垄断格局的首次尝试。但是,由于石油天然气行业始终是长期受政府传统管制的行业,所以一方面三大油气公司被赋予了一定领域的垄断专权,同时仍缺乏作为一个企业应有的经营自主权;另一方面,由于其垄断地位,三大企业在市场中有可能滥用垄断势力,致使当初重组初衷的实现举步维艰。

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竞争和垄断的利弊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班 111404212 孙楠楠 摘要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竞争与垄断这两个社会经济现象与其他现象一样,对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既有着消极的抑制作用, 又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竞争和垄断利弊的认识,必然各有所见,并不断深入着。就此,来分析一下竞争与垄断的利弊。 关键词:竞争垄断利弊分析效率技术创新 一、竞争、垄断与效率 效率高低是利弊之争遇到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一部分经济学家的研究中认为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是低下的。美国哈佛学派学者谢佩德在近期的研究中表明了这个观点,认为,一些大的垄断公司,由于内部效率低下,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公司成本的10%。这些学者坚持认为,只有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另一部分经济学家却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效率是低下的。熊彼特批判了竞争企业具有高效率的观点,他说:“很难设想是完全竞争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产品,这就是说,我们所称为经济进步的东西,大部分和完全竞争不相容。完全竞争的效率、尤其是就新技术效率而言,是低劣的。”这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只有建立大批量生产经营体系,才能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而大批量生产经营必然引起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这种在规模经济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垄断,显然有着较高的效率。罗伯特·博克反驳了高度集中的垄断企业会使经济效率低下的论点,他认为规模经济形成的垄断企业与效率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他还说,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为了提高价格,限制产量,企业的效率必须是优越于它的竞争对手,否则,它的竞争对手会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因而市场自由地调节各自企业的效率。 哈耶克从垄断与竞争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他说“竞争与垄断相连时,竞争才达到最佳状态。垄断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而留下的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未 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德国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宋新宇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假老板”到“真老板”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股东利益 得到保证,怎样让企业赢利(承载一些特 殊功能的企业除外),否则什么问题都解 决不了。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如 何管理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企业60%-70%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管理者的选派是一个关 键的因素。对于选取派的标准,除了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做人的品格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选派谁,也就是由谁来选,这个管理者。国外企业的股东会选择一个专家组,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集中性评估。在专家组的组成里,有行业的代表参加,同时也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和来自于咨询公司的一些高级经理人参加。国内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官员选派企业家,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不一定很注重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而注重其他的标准。 第二点是设立激励机制。如果你选了一个很好的人,但没有办法使他的努力得 到一个很好的回报,他也不会很积极工作 的。机制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 讨论的包括年薪制等一些激励措施,还没 有真正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股份和股权 的使用。就年薪制来讲,即使你这个企业 的领导拿100万、200万,这与他所经营 的10亿、100亿来说,他的工资也是一笔 很小的钱。如果不认真考虑这睦企业家报 酬的话,实际上很难解决对他的激励问 题,所以我认为比较彻底的进行企业产权 的改造,用期股期权等方式,彻底的让有 能力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去做,这样他才 会把企业真正当成自己的企业,才能真正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这点对民营企业同样适合。一些做得比较磊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请专业经理人来做管理。如果这个管理者拿着很高的工资,但没有一定股份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也会自觉或不知觉地有短斯行为,而不是维护企业长期的利益。 第三点是健全监督机制。即使你有了大批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若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监督机制的话,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如果给他

中国垄断性行业分析

中国垄断性行业分析 按资源的根本属性的不同,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总称。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这类行业主要包括有色、煤炭、石化、电力等拥有能源,资源储备的行业,以及种植,林业,房地产、旅游景点、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从长期来看,中国乃至世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非常巨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矿石、土地、水、煤炭、电力等资源都将面临着很大的缺口。而从上市公司业绩来看资源类股票业绩近年一直呈现整体增长,在行业排名中名列前茅,吸引了众多机构资金,成为领跑行情的佼佼者。 资源类行业一般具有某种资源垄断优势,自然资源优势,行政资源优势,品牌优势。而其中贵州茅台就是以其品牌优势得到资金青睐走出了独立的长牛行情。各类资源的稀缺性赋予了资源类行业及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层 出不穷的题材。而有色和煤炭板块中拥有矿山资源的各股更具长期投资价值。 按自然资源的增值性能,可分为: 1)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可反复利用,如气候资源、水资源、地热资源。

2)可更新资源。这类资源可生长繁殖,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如生物资源。 3)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形成周期漫长,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其中尤以拥有矿产资源最具长期投资价值。 2007年11月,国家对高耗能行业调控力度加大,产能过剩逐渐改善,电力和矿石资源开始成为生产的制约因素。结构性调整将使拥有资源的企业显现优势。 资源类上市公司的股价上涨通常跟随现货价格的上涨。我国磷矿石富矿少,价格长期上涨趋势基本形成,其中拥有丰富磷矿石储量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兴发集团、六国化工值得重点关注。全球钾肥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钾矿贫乏,仅占世界总储量1.63%,上市公司中拥有国内最大的察尔汗盐湖资源的盐湖钾肥的产量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机构云集集中,高度控盘,股价长牛格局明显。由于下游玻璃、日化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纯碱国内需求旺盛,价格持续走强,估值较低的三友化工、山东海化、双环科技近期表现另人刮目相看。由于石油价格高涨,各地煤改油的加快实施,近期签订的08年重点合同煤价格大幅度上涨,产地和消费地的市场煤价持续上涨,煤炭板块仍然是机构青睐的价值投资板块。中国神华作为国内最大的以煤炭为基础的综合性能源公司,资源量和可售储量,位居世界第二,未来资产注入实现整体上市,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为了更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企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弊端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弊端 中国的国有企业的最根本弊端在于以党政治企,让企业结构弄得跟机关一样,其习气和政府机关基本没有二致 1、企业领导行政任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都是副处级以上职称,任命时并不太考虑市场经验,管理能力,经营手段之类的东西,主要是考察是否靠得住。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内部简直就是个小政府,提拔、表扬、嘉奖、处罚等都跟政府一套 2、机构臃肿。受一些历史原因影响,国有企业一般工资福利待遇较民营企业要好出许多,而且有很多是虚职,光拿钱而不必办事的那种,所以很多企业领导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之类的往里头安插,把这种事情作为送人情也是家常便饭,这导致企业的负担很重。另外,有些要职也可能被非正道安插的人员占据,这些人大多不学无术,难以胜任,由此引发的问题更是数不胜数 3、无经营意识。国有企业有很多都是垄断企业,在国内基本没有竞争对手。而就算企业盈利再多,顶多就是老总们多发点奖金,低层员工是没有什么好处的,而老总本身光工资奖金加灰色收入就已经多的不行,更在乎的是其它事情,企业只要不至于发生影响太坏的事情,基本就无所谓。这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和管理革新上数十年如一日,根本没有改进的打算。至于与国外企业竞争,大多是有政府推动,这些企业只要花钱办事就可以了。 4、缺乏监督。一般民营企业大多管理者就是老板自身,出于对自

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会想方设法来发展壮大企业。对于股份有限公司来说,管理层可能受到绩效奖励和股权激励等因素推动,对公司业绩比较在意,且股东对管理层也有监督权。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口号上当然可以喊成“政府监督”,“民众监督”之类的,但事实上政府只有在这些企业太出格的时候才以撤换领导来平民愤,民众就别指望了。没有监督就能保持高效经营,就好像不用清洗厕所就可以一直保持干净一样,你能相信吗? 放眼世界,基本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有企业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都有。我对这些了解不是很深,只能提供少量一点信息。 美国是联邦政府,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由各州政府出资并管理的,这些企业每年都要将去年盈利的一部分作为分红发放给全体民众,企业的帐目定期公开,任一州内公民可以随时进行审查(具体执行方法我不太清楚,请原谅,说的比较粗糙)但根据一些新闻媒体的报道,美国的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一般也不如私营企业,原因和我们的一条有点像,就是做好了没太多好处,谁都不太在意。 英国的国有企业在上世纪70-80年代全部私有化了,按照英国政府的宣传是非常成功,但是其间的腐败案件必定不在少数,由于不是专业所学,我无力考证,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全世界国有企业做得最好的当然是新加坡,其中代表当然是淡马锡,这可能跟企业监督和业绩激励有很大关联,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整顿下,基本上是世界上最高效最清明的政府,其信息披露要求奇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8-10-26T19:27:05.1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胡智俊[导读] 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 (厦门大学,上海 200000) 摘要:我国拥有众多的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企业管理方面我国还处于发展中阶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包括生产关系的制约,历史因素的影响,传统习惯的束缚等。因而纵观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其在诸多方面皆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与不足,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严重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管理;问题;对策 1 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 我国企业一直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我国企业对企业管理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造成我国企业管理的滞后。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1 缺乏对企业管理的正确认识 企业管理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在我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对企业管理知识缺乏有效的认识,造成企业内部重工作轻管理的现象。而实际上管理与工作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有效的管理,企业工作也很难顺利的进行。 1.1.2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由于企业对管理缺乏重视,一直以来在我国企业内部都没有形成一个健全高效的管理机制,这直接造成了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困难。因此这些没有形成健全管理体制的企业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经常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突发问题,造成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1.2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 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良性的发展,企业的计划管理很重要,其既可以为企业指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企业奋进的决心。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未来的规划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局限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同行业所淘汰,保持不败的地位,就要积极努力的促进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的发展增强自己的内在实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要想搞好企业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是关键。但是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很少有企业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所考虑,一般企业都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发展策略。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导致一些企业错过商机,走进发展的死胡同中。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也致使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迷惘,降低了工作的动力,影响了工作质量。 1.2.2 缺乏有效的战略指导。一个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度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针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提前预测,制定解决方案,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这在一些外国企业中被广泛应用,但却极少出现在我国的企业中。我国企业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战略化的部署,对于企业的发展没有详实的安排,导致企业发展毫无章法,极易偏离轨道,影响造成企业发展的停滞。 1.3 忽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没有核心精神 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而文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3.1 忽视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在企业中树立企业文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文化管理企业,用文化引导员工。而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中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其往往对企业文化不够重视,忽视了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员工之间仅靠雇佣关系进行联系,缺乏强有力的纽带,导致企业中员工离心离德,缺乏向心力,员工与企业之间经不起考验,一旦有危机出现,员工极有可能弃企业于不顾。 1.3.2 企业没有核心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核心精神,员工在工作中无法感知企业的价值追求,和企业的精神风貌,导致员工对企业感情的缺失,无法激起员工对企业的认可,使员工缺乏前进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 1.4 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影响管理工作的展开 要想做好企业管理工作,人才是关键。我国企业由于长久对企业管理的忽视,导致社会上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一直不高,而这就造成了我国目前人才市场管理人员严重匮乏的现象。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4.1 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企业管理的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多半缺乏专业性,其在管理过程中很难将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进行有效的安排,更谈不上为企业进行长远的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企业在管理人员的任用上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进行选拔,这些人员多半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管理方面的知识,在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阻碍了企业管理工作的展开。 1.4.2 人才招聘制度存在问题,影响企业管理人才的招录。人才选拔问题一直是我国企业的通病。我国企业在人才的选拔方面,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招录方式,用学历定门栏,在招录过程中注重学历轻视实践能力的考察,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才,受到学历的限制没有机会发挥个人所长,而一些能力不足的人员进入企业管理层又难以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工作。 2 针对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中国反垄断立法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反垄断立法的现状与问题 陈丽洁(法学博士、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副司长)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和保持一个有效的竞争政策。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离不开有效的竞争政策。竞争政策的目标与任务就是保护和促进竞争,使市场竞争与价格机制发挥有效的调控功能。当然,保护和促进竞争政策的目标与任务,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实现的,贯彻实施竞争政策的主管部门也要依法行事。因此,建立和完善各项有关市场竞争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反垄断法律制度,就成为建立有效竞争制度、保护和促进竞争的基础和起点,这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中国目前尚无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但是,现行的法律规定中已对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作出一系列法律规范,分布在不同的法律、法规、规章之中,主要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相关的《价格法》、《招标投标法》、《国务院关于禁止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的规定》等,它们涉及到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禁止卡特尔(限制竞争协议)和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等方面。虽然这些法律规定是不系统和零乱的,但表明中国的竞争法规范已具有雏形或者说已经初步形成。根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负责起草《反垄断法》草案。下面我就中国的反垄断立法有关问题作一介绍。 一关于垄断的界定 如何界定垄断是中国反垄断立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反垄断法的调整范围。对垄断的定义,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垄断立法中,垄断的定义都是指经济性垄断,我国的立法应与国际惯例接轨。行政性垄断是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问题,可通过在适用范围中增加相关规定加以解决,不必给垄断自制一个新的定义。另一种意见认为,行政性垄断是目前我国主要的垄断形式,送审稿中也设专章对行政性垄断进行了规制。因此,垄断的定义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德国罗兰·贝格咨 询 公 司 中 国 区总经理 宋新宇 —未来发展的十大方向 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从“假老板”到“真老板” 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怎么让股东利益得到保 证,怎样让企业赢利(承载一些特殊功能的企业 除外),否则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关键 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好,那么企业60%-70%的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管理者的选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对于选取派的标准,除了管理者的能力以及做人的 品格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谁选派谁,也就是由谁来选,这个管理者。国外企业的股东会选择一个专家组,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 集中性评估。在专家组的组成里,有行业的代表参加,同时也有相当多专业人士和来自于咨询公司的一些高级经理人参加。国内的国有企业绝大部分是由官员选派企业家,由于一些复杂的因素,不一定很注重经理人的管理能力,而注重其他的标准。 第二点是设立激励机制。如果你选了一个很好的人,但没有办法使他的努力得到一个很好的回报,他也不会很积极工作的。机制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过去讨论的包括年薪制等一些激励措施,还没有真正涉及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股份 和股权的使用。就年薪制来讲,即使你这个企业 的领导拿100万、200万,这与他所经营的10亿、 100亿来说,他的工资也是一笔很小的钱。如果不 认真考虑这睦企业家报酬的话,实际上很难解决 对他的激励问题,所以我认为比较彻底的进行企 业产权的改造,用期股期权等方式,彻底的让有 能力的企业家或经理人员去做,这样他才会把企 业真正当成自己的企业,才能真正考虑企业的长 远利益。这点对民营企业同样适合。一些做得比 较磊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请专业经 理人来做管理。如果这个管理者拿着很高的工资, 但没有一定股份的话,那么通常情况下,也会自 觉或不知觉地有短斯行为,而不是维护企业长期的利益。 第三点是健全监督机制。即使你有了大批管理方面的人才,有了很好的激励机制,但若没有一个很健全的监督机制的话,还是不行。为什么呢?如果给他5%甚至10%的股份,相对于经营业绩来说,这个比例还是个小数字。他还有走错路的可能性。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信任固然好,监督更好。也就是说制度化的监督很重要。要定期的对财务状况作检查,定期地对经营状况作检查。比方说让外面专业的中介机构去监督,让外部的舆论去监督。不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问题 中国垄断行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而言,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还较低,这必然导致较高的生产成本。同时,在以成本加成为主导的价格机制下,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普遍较高,消费者要支付较高的价格。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垄断行业或垄断性业务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中国电信行业的手机漫游费为例,手机用户在外地拨打或接听电话就会产生漫游费。[6]电信移动公司收取漫游费的主要依据是,手机异地漫游导致运营商增加对手机用户的管理费用;同时,手机漫游后造成运营商之间复杂的网间费用结算。有关电信专家认为,手机漫游的全过程,事实上只是网络传送几个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据信息,其边际成本几乎接近于零。从国际比较看,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已取消了漫游费;日本电信企业虽然收取漫游费,但收费标准很低;欧洲国家普遍较小,不但从未收过国内漫游费,连国际漫游结算费也正在被强制性取消。众所周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移动通信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双寡头垄断经营的,在这两家移动运营商的各项业务收入中,漫游费一直是利润最为丰厚的一块,与极低的漫游成本相比简直是暴利,而暴利源于垄断,由于这两家移动运营商具有垄断力量(特别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它们不会自动降低、更不会取消漫游费。 中国垄断行业的低效率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分配的低效率,表现为垄断行业的收入偏高。 [7]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垄断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相关数据,2005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364元,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职工平均工资为25073元,超出平均水平3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职工平均工资高达36941元,超出平均水平101%。这里,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并不取决于其经营管理的高效率,而是由其行政垄断地位所产生。一个明显的例子便是,全行业亏损的邮政业,其职工平均工资也有22321元,超出平均水平22%。 从根本上说,中国垄断行业低效率问题的根源是管理体制问题,这表现为:由于长期以来对垄断企业缺乏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垄断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政府按照实际成本制定垄断行业价格,缺乏促使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性价格形成机制,造成部分垄断行业的成本价格居高不下;一些垄断行业运用其垄断力量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都致使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由于对国有垄断企业缺乏规范的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垄断利润被不合理私分,垄断行业的收入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特别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管理层收入偏高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有这些造成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低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低效率问题,必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以促进竞争和民营化为主要内容,提高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特别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垄断行业的广大消费者都能享受到因改革和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成果,不断扩大垄断行业普遍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普遍服务的水平,以提高社会分配效率。 垄断行业又分为自然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为实现有效竞争,对于竞争性业务,政府应放松进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但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竞争性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必须达到最小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而对于自然垄断性业务,由于这些业务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相当部分是沉淀成本,如果由多家企业进行重复投资,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会使每家企业的网络系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政府的基本政策是严格控制新企业进入这些业务领域。其次政府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企业,在进入方式上,民营企业既可以通过与公有制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也可以独立进入垄断行业。因此,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后,政府就不能沿用传统的管制国有企业的体制,实行“一竿子到底”的行政手段管制不同所有制企业,而应当对垄断行业管理体制作重大改革,更多地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制垄断

中国反垄断法的难题

中国反垄断法的难题 ;现行反垄断法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逐步颁布了一些涉及反垄断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1997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1993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价格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不得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第7条规定,“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第15条规定,“投标者不得串通投标,抬高标价或者压低标价。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以排挤竞争对手的公平竞争。”; 1999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也有禁止串通投标招标的规定。 ; 此外,国务院及其部委也发布过很多涉及反垄断的行政法规,特别在反对地方保护主义方面。 ; 虽然在反垄断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规章制度,而且通过执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些法律制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尚未形成一个系统和完整的反垄断体系。 ; 反垄断法在反对私人垄断方面至少应当规定三个方面的任务:禁止垄断协议,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控制企业合并。这三个方面也被称为反垄断法实体法的三大支柱。但是,中国现行反垄断法在这三

个方面都没有完善的规定。 ; 例如,1998年中国彩电业生产显像管的八大企业联合限产是严重损害市场竞争的行为,但中国目前对此没有禁止性的规定。中国也没有禁止地域卡特尔的规定。这即是说,生产企业如果划分销售市场,尽管这种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会限制企业的生产规模,影响规模经济,但中国目前还没有惩罚这种行为的法律制度。; 除了禁止公用企业滥用行为的规定外,中国还没有关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普遍性规定。因此,尽管微软公司的捆绑销售行为和价格歧视行为在很多国家被视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从而被提起反垄断诉讼,但是中国的用户和消费者则不得不在微软公司垄断的阴影下叫苦连天。 ; 此外,中国也没有关于控制企业合并的规定。1986年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委发布的《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中虽然提出“一个行业一般不搞全国性的独家垄断企业集团”,但这只是表达了政府的反垄断意向,在实践中却没有可操作性。 ; 2.对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制裁不力。 ; 由于中国当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企不分的情况尚未彻底改变,中国旧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垄断行为目前仍然很严重。 ; 行政垄断主要表现为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 ; 行业垄断即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经营者的市场准入,排斥、限制或者妨碍市场竞争。这特别表现为一些集行政管

经济学论文-垄断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垄断利弊的经济学分析 1X信管X班 3111111111 梨舟歪 摘要:人们对垄断经济利弊的认识,各有所见,也争论不休。显然垄断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部分。垄断对待经济的发展,既有消极抑制作用,又起积极促进作用。本文就从垄断的定义、垄断产生的原因、垄断的特点以及垄断是否有害等方面对垄断利弊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分析,并通过国内具体实例做深入分析。 关键词:垄断利弊、垄断案例 一、垄断的定义 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属于与完全竞争相对的不完全竞争形式,是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生产或市场实施的一种排他性的控制,从而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或状态。客观上,垄断既表现为对生产或市场事实上的垄断状态,同时也表现为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具体来说,垄断是一家厂商控制某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现象,面临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通过提高价格,获取垄断利润的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所谓垄断,就是指那些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大部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进行的勾结和联合。 二、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是对某种生产要素的占有。这种生产要素成为生产之必备,它

既包括有形的生产要素,诸如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等,也包括一些无形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像专利、商标权或品牌优势等无形产权,以及政府所给予一个企业的特许经营权、关税配额、进口许可证等特定的产业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好处等。谁获得了生产要素的垄断,必然会形成生产上的垄断。 通俗点说,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一,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之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第二,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第三,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三、垄断利弊的不同观点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垄断是有害的,有的学者还认为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头号公敌。但是垄断是否有危害联系到垄断和竞争、创新、社会福利等等的关系来看。在经济学界都存在有很大的分歧,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关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理论界一般认为,垄断妨碍竞争,一方面垄断企业通过设置进入障碍,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价格战消灭竞争对手。通过这些排他性控制限制了公平竞

我国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中航油”事件介绍 自2003年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2003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如“押大押小”一样的金融赌注行为。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陈久霖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陈久霖“押了小点开盘后却是大点”。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自2004年10月26日至今,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 新加坡公司从事以上交易进行了一年多,从最初的200万桶一直发展到出事时的5200万桶,一直未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报告,中国航油集团也没有发现。直到保证金支付问题难以解决,经营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新加坡公司才向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紧急报告。(摘自:新浪财经网) 2分析“中航油”事件中的财务控制问题

“中航油”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而造成这么大的亏损,主要是因为中航油集团在对陈久霖的管理及新加坡公司在财务控制上产生了巨大失误,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主要表现在财务风险管理不到位,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以及作为新加坡分公司的集团领导层和管理者在决策和操作方面的错误。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则是由于中航油集团公司在产权问题上的不清晰。 2.1中航油集团产权问题 产权问题是指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清晰”尚未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代表职能混为一体,国有企业内部“所有制缺位”。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靠行政力量内生的,同时又缺乏外部治理机制(如完善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压力,必然的结果是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反而成为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政府权责不明、过多干预企业但又由于内部控制人的失控导致监管失效。 “中航油”事件是国有企业产权问题下的一个缩影悲剧。陈久霖作为新加坡公司的经营者而非所有者,使得其风险意识相当薄弱,而整个管理层也由于对政府过度依赖,使新加坡公司长期处于低风险经营状态。他们只关注生产经营本身,系统风险全部交给政府,很少顾忌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更不考虑国际金融环境对中国的影响。到最后陈久霖由于投机毫赌失败不能收场时,才想到向中航油集团母公司求援。 中航油集团这种分权式的管理模式使其在财务控制方面目标极不

我国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和路径 (1)

我国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和路径 目录 绪论 (4) 一. 国家垄断行业概念的简介 (5) 二.国家垄断行业发展现状及其导致其问题的原因 (6) (一)国家垄断行业的发展现状 (6) 1、分析我国垄断行业的发展现状 (6) 2、分析我国国家垄断行业的分布 (8) 3、分析我国政府对国家垄断行业的态度 (8) (二)国家垄断行业面临的问题 (9) (三)国家垄断行业所面临的问题的原因 (9) 1、“线条式”的领导关系是产生问题的体制根源。 (9) 2、信息公开严重缺失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9) 3、社会监督乏力是产生问题的客观因素。 (10) 三、针对国家垄断行业带来的问题所作出的对策 (10) (一)我国政府针对垄断行为的政策方针 (10) 1、市场结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构筑规模型竞争格局 (10) 2、产权制度改革:引入非公有资本,实现公私资本相机参与 (11) (二)国外针对国家垄断的措施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摘要 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已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电力、金融、电信、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引起了公众的极为不满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说明:资源配置失调问题的深刻化与利益分配失当问题的尖锐化,要求客观公正的学术聚焦和省察。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选取典型的市场集中度标准或结构标准的电力行业为实例,分析了垄断行业高收入的现象、成因、后果及其对策,探讨政府在对垄断行业及其收入水平实行控制的过程中应该担当的责任和使命,力求析出适用可能的解决方法,填补制度的空白。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各界强烈呼吁我国加快对垄改革。然而垄断行业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垄断产业改革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评价。本文根据垄断的成因将国家垄断行业划分为自然垄断行业和行政性垄断行业,立足于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并针对自然垄断行业和行政性垄断行业的不同性质提出具体策略,最后总结出改革的整体思路。 关键词: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竞争。

如何看待我国国有垄断企业的高利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西南财经大学 如何看待我国国有垄断企业的高利润——从国有经济的性质和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视角

一、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总体都处于较快的增长态势,2001-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获得利润总额为4.91748万亿,2008年帐面利润总额比2001年增长了2.79倍,净利润比2001年增长3.25倍。具体情况可以参见图1所反映的发展情况。根据2011年最新的财政部数据,1-9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0527亿元,同比增长24.3%,9月比8月环比增长3.9%。1-9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7107.8亿元,同比增长19.4%,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12883.8亿元。 同时必须看的是,如果把过去8年名义利润总额中去除各种补贴等收入,2001年至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整体上国有企业是处在亏损的状态。而且,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中石油这样的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的利润每年都在国有企业总体利润的较大比重,说明存在利润集中的现象。 二、高利润来源 主要是从国有经济的性质来分析我国国有垄断企业的高利润从何而来。正是国有经济的性质催生了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和高额补贴。 1、垄断 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国有企业正式国有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那么国有企业的性质又是什么呢?

当前中国企业晋升制度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中国本土企业一直都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改进。但是, 种种原 因导致中国本土企业在晋升制度方面的建立和实行,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制约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一、晋升制度存在的弊端 1.晋升通道单一 长期以来, 受原有计划体制的影响下,多数企业采用以行政管理职位晋升通道为主 导的晋升模式。晋升主通道亦为行政管理职位晋升通道,尽管事实上存在技术职位 晋升通道, 但相对于行政管理职位晋升而言, 技术职位的晋级对员工的吸引力小得多, 不能从薪酬、地位、权利、机会等方面为员工带来更多的满足, 技术职位晋升通道在利益机制上的严重不均衡, 导致其激励效应弱化,导向作用微弱。这种晋升 模式使得企业员工偏好于行政管理职务的晋升, 许多技术人员也被迫踏上行政管理职位晋升路径, 不仅人为导致行政管理通道容量不合理地膨胀,体系紊乱, 通道挤塞, 流动率下降, 而且可能诱发“合格或优秀的技术人员转化为劣质的管理者”的现象。 2.晋升的标准不规范 企业的晋升体系普遍没有形成整体的、严密的系统, 缺乏足够的依据和严格的标准,加之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与执行力度不够,使晋升与考核机制严重脱节, 降低了晋升 的公正性、公平性。 3.企业没有为员工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企业目前没有明确的技术职务晋升通道,行政管理职务晋升通道在公司 的导向效应显著。但即使是行政职务晋升通道也缺乏系统的、清晰的晋升路径设计, 使得职务晋升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 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 这也是导致企业晋升通道流动率偏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应根据企业和员工的需要, 给每个岗位的优秀员工设计出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并规定一旦达到某条件即可晋升的更上一级的职业, 这样一级一级设计好即成了一条明确的晋升通道, 员工也可以根据通道的设计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系统的晋升通道规划的缺乏, 阻碍了员工对职业发展的规划, 妨碍了员工职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职位流动率低 由于中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影响, 使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烙上了计划经济的时代烙印, 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大量存在, 员工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并且在员工晋升过程中存在人为的、不合理因素的干扰, 考核制度设计不合理、考核缺乏科学合理的指标, 考核、晋升过程中讲人情、走关系等现象时有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