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每年的学生总数和毛入学率

我国高等教育每年的学生总数和毛入学率
我国高等教育每年的学生总数和毛入学率

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政策分析

郑春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广东广州 510420

内容提要:本文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历程及其政策加以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上年均有一定的增长,体现在几个方面的数量增长上,即高等学校数,高等教育本专科、研究生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等。

(一)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比上年增加41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比上年减少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6个。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比上年增加2.07万人,增长5.20%;其中博士生5.80万人,硕士生36.06万人。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比上年增加9.03万人,增长8.17%;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毕业研究生31.18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增长21.84%;其中博士生4.14万人,硕士生27.04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6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87万人;在校生1884.90万人,

比上年增加146.06万人,增长8.4%;毕业生447.79万人,比上年增加70.32万人,增长18.63%。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191.11万人,在校生524.16万人,毕业生176.44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956.2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54.23万人。

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由上年的8148人提高到8571人。

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生师比为17.28∶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1。

与1978年相比,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数量从598所增加到1908所,增长3.19倍;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分别从40.1,85.6万人增加到565.92,1884.9万人,分别增长14.11,22.01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55%增加到23%,增长14.84倍;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从132.3万人增加到2374.2万人,增长17.9倍;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从51.8、20.6万人增加到197.45万人、117万人,分别增长3.81倍、3.2倍。

(二)1978-2007高等教育规模数量变化情况

根据有关资料,我们整理出197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包括:普通高等学校数量,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等。如表1所示:

1978-2007高等教育规模数量变化情况

育毛入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四个方面对表1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

1.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变化情况

从增长数量来看,197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598所,2007年则增加到1908所,普通高等学校数目持续增长。即改革开放近30年,普通高校数的数目增加了1310所,增加了2.19倍。

从表1来看,普通高校增长周期的特点主要为:普通高校数的增加主要是在1978-1985年,文革以后的恢复调整时期内进行的。1978-1985年,我国普通高校数获得了快速的增长,普通

革以后的恢复、调整、发展后,我国普通高校数变化相对平稳,学校数长期保持在1000所左右;2000-2007年,伴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下放,我国高等学校数量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期,普通高校数的数目由1041所增加到1908所,八年间增加了867所,增加了近1倍。

2.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及毛入学率数量变化情况

(1)概况: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很快,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高校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等均快速扩张。2007年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884.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毕业生规模数量变化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从1978年的40.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65.92万人,增长14.11倍;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78年的16.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447.79万人,增长27.14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从1978年的85.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884.9万人,增长了22.02倍。此外,全国成人高校数,民办等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全国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学生数,研究生数,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教育本专科学生总数均快速扩张),中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已超过美国2005年秋季的1740万人(李文利,2007),跃居世界第一。

(3)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变化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呈跳跃式的持续增长。通过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数据表可以计算出,1985年的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是1978年的1.99倍,1993年的在校生规模是1985年的1.49倍,1999年的在校生规模是1993年的1.63倍,2002年的在校生数量是1999年的2.18倍,2007年的在校生数量是2002年的2.09倍。也就是说,每隔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就经历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每隔几年就跨上一个大台阶。

(4)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93年之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基本保持在5%以内,1998年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取得飞速增长,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2003-2007年则继续突破,分别达到了17%、19%、21%

从高等教育层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学历层次分布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正逐渐向高层次转移。2006年,在校生人数中,研究生、本科生所占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4.67%、48.67%,比1985年上升了2.19、10.81个百分点,而专科生的比例减少到46.68%,比1985下

法学、文学(主要是外语人才)、管理学在校生的比例继续增加,医学人才的比例在减少2。如表2所示。

表2: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各学历层次所占的比例(%)

3.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数量变化

从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数量来看,我国高校平均规模在1978-1999年近20年间,规模基本保持在4000人(实际3815人)以下。1999年扩招之后,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提高,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已发展到8571人。

4.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的数量变化情况

高等教育招生数从1978年的40.1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65.92万人,增长14.11倍;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78年的16.5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447.79万人,增长27.14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从1978年的85.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884.9万人,增长22.02倍。然而,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的数量分别从1978年的51.8、20.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97.5万人、116.83万人,分别增长3.81、5.67倍。这反映了高校总体规模比高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增长快。

二、1978-2007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历程及其政策分析

以下从各项数据的变化周期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政策因素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作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历程

1.高等教育规模走势

(1)根据表1数据,我们以时间为横轴,以我国普通高校数量为纵轴,绘制1978-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数量折线图。从普通高校数量变化情况折线图来看,高校数量变化的关键点在于:

1978年后,我国普通高校数量获得了快速的增长,1985年后,我国普通高校数变化相对平稳,学校数量长期保持在1000所左右;1999年后,伴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下放 ,我国高等学校数量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期,普通高校数的数目由1041所增加到1908所,八年增加了867所,增加了近1倍。如图1所示。

(2)根据表1数据,我们以时间为横轴,以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规模为纵轴,绘制1978-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规模折线图。从1978-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规模折线图可以看出,以1998年为分界,1998年以前是规模在小幅度扩大中保持基本稳定状态,而1998年以后则呈持续急剧扩大态势。2006年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速度有所减缓。如图2-4所示。

1978-2007中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变化图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1978-2007中国普通高校数量变化图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高校数(所)

根据表1数据,我们以时间为横轴,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纵轴,绘制1978-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折线图。从毛入学率折线图可以看出,以1992年为分界,1992年以前毛入学率在小幅度(5%左右)扩大中保持基本稳定状态,而1992年以后则一路走高,呈持续急剧增长态势。以1998年为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几乎呈直线型向上增长,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特点。如图5所示。

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1978-2007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变化图

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3)闵维方90年代初期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国高等院校的适度规模平均大约在4000人左右,从1991-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平均规模折线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平均规模直到1999年才基本接近4000人(实际3815人)。从1999年扩招之后,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提高,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提高到8571人。事实上,在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校年均规模均已达到万人,许多高职院校在1999年前只是中专、中技学校,自主办学规模大都不到2000人,而现在许多学校发展到8000人甚至1万人以上3。如图6所示。

(4)根据表1数据,我们以时间为横轴 ,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为纵轴,绘制1978-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折线图。从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变化情况折线图来看,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平稳增长,但增长速度跟不上高校总体规模扩展。如图7-8所示

5

10

15

2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就高等教育层次而言,从研究生规模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明显看出,1978-2007,经过两次不大的起伏之后,从1993年开始,研究生招生数持续攀升,特别是1999年以后,增长更为迅猛。而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由于其基数比研究生基数大,其变动情况反而不如研究生的变化剧烈。如图9-11所示。

1978-2007研究生招生数(万人)

510

152025

30

354045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20

40

60

80

100

12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2.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历程

总体而言,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变化的关键点大致是在1985年、1992年、1999年、2006年。以这些点为界,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我们可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历程分为1978-1985恢复发展阶段、1986-1992年稳定规模阶段、1993-1998年调整提高阶段、1999-2005年快速发展阶段和2006年后稳步发展阶段。

(二)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分析

高等教育规模的变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而不同因素对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

1978-2007研究生毕业生数(万人)

5

10

15

20

25

30

35

年份

研究生在学人数(万人)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年份

路。以期从一个侧面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并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创新提出建议。

1.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恢复、发展阶段。文革以后,原来过于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稳定规模阶段(1986-1992)

1985年5月27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中央做出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国家教委相应地调整了高等教育的工作部署,提出了“坚持方向,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在《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中提出,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在“八五”前期基本稳定现有规模,“八五”后期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发展高等教育。

3.调整提高阶段(1993-1998)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一轮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兴起,许多学校的资源得到了整合,我国高教进入了一个稳步快速发展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为主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出台了许多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这一阶段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指导思想几经变化,但总体而言,都是在保持基本方向前提下的发展演化。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引导这一时期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政策是其中一个与我国宏观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的政策。1992年底至1993年初,“规模有较大发展”与“稳定规模”的提法同时出现。1992年12月,国家教委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起草了《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国务院于1993年1月转发了此《意见》。意见中提出了当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为“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有明显提高”。而紧接着的2月份,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则大不相同,即“在治理整顿期间,高等教育的规模要稳定”,高等教育要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水平上。

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规模更加适当,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而在1996年4月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中延续了这一观点。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已经不少,只要适当扩大现有高校的办学规模,就可以实现本世纪末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30万人的规划目标“八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已绷得很紧,“九五”前期要适当控制。199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所作的报告中专门论述高等教育问题时,提出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4。 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并拓宽办学经费渠道,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引入竞争机制,随着经济体制面向市场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正在进行面向市场的转变,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从政策上看,以1998年为分界,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目标政策变化经历了从稳步发展到积极发展两种模式。

4.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5)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政策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基本稳定”飞越到了“积极发展”。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明确规定:“国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举办高等学校,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在高教法颁布之后出台的多个教育政策中,也延续了高教法的指导思想。1999年1月出台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提到:“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规模要有较大扩展,到2010年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这一新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的正式启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到:“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也有相同的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了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新任务。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上由稳步发展政策向积极扩张政策转变(陈厚丰,教育研究)。

5. 稳步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积极发展”政策经过几年的延续后,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政策开始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06年5月,国务院决定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切实把重点放

4郝维谦,龙正中.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569.转引自彭红玉,张应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

在提高质量上5。2007年5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6也将“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作为“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之一。2006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人数530万,较2005年的475万计划相比,增长了约11.6%,与前几年的增长速度相比,扩招的速度大大减缓。2007年,教育部确定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567万人,比2006年增长5%。但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基数已经很大,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仍呈扩张趋势。

三、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反思与展望

(一)对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反思

1.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与推动规模扩张的政策力量是分不开的,且是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力量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国家的宏观调控明显,运行机制以国家行政和政策倾斜为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集中和优化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校培养学生的规模效益。但以政府干预为主导力量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难免带来一些问题,以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划分与调整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实施为例。

(1)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划分与调整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规模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扩大,管理体制改革采取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因地、因校制宜相结合的措施,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校的生机和活力,使高等学校面向市场办学,能主动地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在集权与分权的长期整合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高校的权力的天平开始向后者倾斜时,在高等学校自主权加大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各个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1999年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政策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进入第二个超常规发展阶段,此阶段与前一次高教规模超常发展时期有明显区别:前一次主要是由高校举办权下放过程中高校数的急剧膨胀导致的;这一次主要是由于高校自主办学权下放过程中高校自身招生数的急剧膨胀所导致。由此可以看出,相对集权的情况下,高等教育规模也相对稳定;相对分权情况下,无论是中央向地方的分权还是政府向高校的分权,高等教育规模都会迅猛扩展。

5适当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N].文汇报,2005-05-11(1). 转引自彭红玉,张应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政策文本与实施效果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

6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周期一定程度上“恰恰对应于后一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调整所划分的几个阶段:1978-1984年高等教育管理权适当收归中央部委,强调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1985-1992年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1993-1997年全面调整高等教育管理权,以省统筹为主,转变政府职能,改变高校单一隶属关系,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1998-2007年加速调整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形成新格局”7。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为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以毛入学率为例,从折线图可以看出,1992年是一个拐点,从此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路走高,是有一定的政策背景的。从政策中可以找到,当时的一个重要政策变化,在于开始允许收费,到1992年,主要还是1993年后,开始试行收费制度,从此高校委托培养的学生数开始增加,这一阶段的招生增长,委托培养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数量;同时,部委所属院校大部分下放到省。这是两个重要的政策变动,对高校的招生积极性影响相当大。这些都说明,经费对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意义非常重大。

2.高等教育规模实际发展速度快于目标速度,发展规模与政策目标存在偏离。

通过对高等教育政策中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规模与实际发展规模进行对比,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往往趋向于超出目标规模,1999年之后表现尤其明显。我国高等教育年度招生的计划指标一直是由中央政府制定和下达的,采取基本数加增量的招生指标控制办法。然而,每年的实际招生人数往往会超出计划招生数,尤其是1999年以后,每年均如此,最高时甚者超出了近50万。

如以招生计划为例,《全国教育事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要点》中计划,199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本专科计划招生约65万,在校生将达到210万左右。但1992年这两个数据就已经超过目标,分别达到了75.41万和218.44万。1995年这两个数据则分别达到了92.59万和290.64万,结果远远超过了目标。1994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00年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要达到630万,而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已接近这一目标,达到了623.09万(其中普通高校340.87万,成人高校282.22万)。1999年初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将2000年本专科生在校生人数修正为660万,而1999年当年实际在校生规模则达到718.91万,提前一年完成目标。而2000年我国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则达到909.73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是556.09万,成人高校是353.64万)。2002年计划招生275

万,实际招生数则是320.5万,超出45.5万。这样,高等教育政策中所设定的目标规模一再被突破,远远超过预定目标8。

再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00年18-21岁学龄人口入学率将上升到8%左右,而在1996年这一数据达到了8.3%,比预定目标至少提前了4年。《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中则将这一目标修改为11%左右,而2000年这一数据实际达到了1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2010年要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到15%,而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4.8%,2003-2007年则继续突破,分别达到了17%、19%、21%和22%,23%,比预定目标至少提前了7年。9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虽受政策的制约,但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规模与教育政策目标之间不可能完全做到一致,难免发生偏离。但是,也要注意,高等教育规模如果实际发展速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总是快于目标速度,则无疑是有关部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政策时必须加以考虑的。

3.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结构等方面不够协调带来的问题

以上高等教育与政策的偏离现象,说明了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虽受政策影响,但由于虽然从政策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的整体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的,然而不同时期政策的重点是不相同的。如果说1998年以前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上10,那么1999年以来的政策重点则是规模的扩张。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扩招,我国迅速实现了高等教育数量上的大众化。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表现为速度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而且表现为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和体系的变化。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和院校办学规模在短时间的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高等教育发展数量上与质量、结构和体系等方面不够协调所带来的。

(1)高校数量增长率低于高校总体规模的增长率,高校数增长和学生招生、在校生数、毕业生数之间的问题,导致校均规模不断扩大。

有学者认为[2],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增设新校来实现的,高校的平均办学规模并没有显著扩大。如1978至1988年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为12%,同期内

8彭红玉,张应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政策文本与实施效果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

9彭红玉,张应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政策文本与实施效果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

10

高校数、高校平均办学规模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9%、2.2%,高校数的增长率相对于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增长率的弹性指数(两者之比)为0.83,这反映了高校数量与高校总体规模接近同步增长的趋势;而同期内高校平均办学规模相对于高校总体规模的弹性指数为0.18,表明校均规模的增长率远低于高校总体规模的增长率。但l999年扩招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改变,高校总体规模增长的同时,校均规模已有了很大的增长。经过计算,l999-2004年间,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年均增长率为25.46%,同期内高校数、高校平均办学规模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42%、15.2%,高校数的增长率相对于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增长率的弹性指数(两者之比)为0.41,这反映了高校总体规模比高校数量增长快;而同期内高校平均办学规模相于高校总体规模的弹性指数为0.6,表明校均规模的增长与高校总体规模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了接近的趋势,比以前“校均规模的增长率远低于高校总体规模的增长率”的状况了大幅度的改善11

(2)高校教师增长率低于高校总体规模的增长率,导致生师比不断提高。在1994年左右之前,教师数的变化基本和学生数的增长保持了相似的轨迹,但此后,生师比不断扩大,尤其是在1999年后,从折线图可以看出,学生数增长非常迅速,但教师数增长的线条相对平缓,教师数量的增长根本跟不上学生数的增长。

以上变化直接带来的问题如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跟不上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问题。在高等学校平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源并没有同步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跟不上大学生数量的增长,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12。

(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展望

1.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要避免大起大落。

1999年以来,一方面,是规模扩张的政策力量的推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规模实际发展速度快于目标速度,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有如“刹车失灵”,迅速扩张,但如果因为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偏快而采取紧急刹车措施,这一方面将有可能使部分高校因生源不足造成运转困难、还贷能力丧失,从而导致本已十分紧缺的高等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又会导致新的入学机会不平等。同时,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具有起步缓慢而后续效应周期较长的特点,因此,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要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避免大起大落。

2.合理确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节奏。

据此,必须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近远期规划目标,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就业容量、人口11

总规模、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高中阶段教育状况及高等教育规律等多种因素,合理确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把握好高等教育发展的节奏(陈)。

3.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要转换政策重点,转变规模增长方式。

(1)转换政策重点

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和体系的变化等方面。

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表明,在经历了较短时间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应转入平稳增长阶段。因此从政策的客体(也就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角度来看,要解决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重点应从规模的扩张转向质量的提高、结构的调整和体系的变化等方面。

可喜的是,自2006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放缓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斥资25亿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3。“质量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重点的转换。不过,在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换的同时,还应将高等教育结构和体系的调整纳入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关注的视角。政策重点的转换并不代表规模扩张的停滞,而是在相对稳定规模扩张的速度的同时,应转变规模增长的方式。

(2)转变规模增长方式

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方式有内涵式和外延式之分,二者各有优缺点。长期以来的内涵式发展使得我国高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空间已非常有限,今后一段时间,规模增长的方式应由原来的“内涵式”发展为主转为“外延式”发展为主,尤其是通过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的新的扩张。

13

我国高等教育行业概况及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行业概况及发展环境分析 目录 第一章高等教育行业概况 (2) 第一节高等教育行业界定 (2) 第二节高等教育行业细分领域分析 (3) 一、普通高等教育............................................. 3. 二、成人高等教育............................................ 4. 三、民办高等教育.............................................. 5. 第三节高等教育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6)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地位的变化 (6) 二、2015年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7) 三、教育投资进一步加大 (8) 四、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高 (11) 第二章2014年高等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1 3第一节高等教育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3) 一、国外经济环境分析........................................ 1.3 二、国内经济环境分析........................................ 1.3 三、经济环境对行业的影响.................................... 1.3 第二节高等教育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4) 一、重点政策汇总 (14) 二、重点政策分析 (24) 三、政策未来发展趋势 (25) 第三节热点事件透视 (26) 一、行业重大事件汇总 (26)

浅析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特点

第31卷第3期Vol.31No.3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1年9月20日 Sep.202011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1.03.023 浅析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特点 赵振臻 (开封教育学院外语系,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呈现出大项目带动、善于借助国际平台、积极发挥民间机构纽带作用以及紧贴国际教育市场等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和借鉴,将对我国教育开放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项目;民间机构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1)03-0073-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实施,对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指导和统领作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纲要》涉及到改革的六大任务,其中有一项专门提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化的良性发展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从而最终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美国是高等教育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了解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大有裨益。 一、21世纪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 首先,从信息技术上看,美国社会各领域的国际性更为显著。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还是初现端倪的话,而到了21世纪,生产力的进步则使一个资本、资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真正到来。哪里经济有活力,资本和人员便流向哪里,无处不在的网络,让全球的资讯和知识真正实现了同步共享。“世界是和平的”,人员的跨国界流动更为频繁,对跨文化沟通和理解的要求更为迫切,“随时随地学习”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成为现实。其次,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考虑,国际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毕业生们找到更好的工作。已有资料表明,许多大型公司更倾向于聘用受过国际教育或者有过海外求学经历的雇员,这也成了推动美国学生增加海外学习经历或接受国际教育的一个基础性因素。 (二)“9·11”事件引发了美国国内对国际教育和理解的多层面反思 首先是对外语落后的反思。美国教育理事会发布的报告认为,美国在关键语言上的无知是惊人的。“如果说1957年是对于跟苏联在数学、科学和语言技能上的鸿沟感到震惊的话,现在令我们倒抽一口凉气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也集合不了能够对飞机黑匣子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分析的语言学家,官方桌子上所堆积的那些对潜在危机的预测信件也无人能够解读。”其次是对单边主义危害的反思。公共议程(Public Agenda)创始人丹尼尔·杨克罗维奇(Daniel.Yankelovich)撰文指出,“近年来的一些事情使大家明白,学会从别人的视角、而不是只从美国人的优越感出发看世界是多么重要。中国和印度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美国在伊拉克遭遇的困难不容小觑,美国接连犯文化上的错误,甚至使西欧从可靠的朋友和支持者变成了多疑的盟友”。美国政府也认识到不应自陷“孤岛”,在国际教育方面,一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人员赴海外学习,一方面恢复人们留学美国的信心。民间团体和大学也采取了主动出击的发展战略,积极派出国内学生、加强国际教育,对外积极招募国际教师、学生。 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具体做法及特点 (一)战略国际教育项目的实施 为应对危机,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美国先后实施了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交流大项目,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一 收稿日期:2011-08-02 作者简介:赵振臻(1982—),女,河南开封人,开封教育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我国高等教育每年的学生总数和毛入学率

改革开放30年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政策分析 郑春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宣传部,广东广州 510420 内容提要:本文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历程及其政策加以分析,以期从一个侧面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政策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数量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校生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较上年均有一定的增长,体现在几个方面的数量增长上,即高等学校数,高等教育本专科、研究生的招生和在校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平均规模,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专任教师数等。 (一)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比上年增加41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比上年减少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6个。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比上年增加2.07万人,增长5.20%;其中博士生5.80万人,硕士生36.06万人。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比上年增加9.03万人,增长8.17%;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毕业研究生31.18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增长21.84%;其中博士生4.14万人,硕士生27.04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6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87万人;在校生1884.90万人,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历史悠久,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探讨和分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产生背景、结构框架及其合理性特征,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我具体来讲一下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产生 目前世界上有四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一种是教学开业证书制度,最早出现在12世纪的法国;第二种是入学考试;第三种是校外同行评审;第四种是认证制度。其中,认证制度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发展得比较完善的一种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认证是指高等教育中,通过检查或评估,或二者兼而有之,院校或者院校中的专业得到认可,标明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起源于l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早在1817年,纽约州就有大学评议会,19世纪后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得到真正发展。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了《莫雷尔法》(MorrillAct),促进了一大批高等院校的建立,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由于美国实行分权管理体制,高等院校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因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个性和质量上差异很大。为了保证美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一种具有“校外同行评审”特点、得到本行业认同、获得社会认可的质量保障新机制——“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开始在美国形成。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一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保障机制,同时也是高校进行自我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民间非营利性认证机构为主体的认证制度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着主要作用,正如有些教育家评价的那样,这些认证机构发挥了“相当于其他国家官方教育管理部门”的作用。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由各州政府实施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地方分权管理,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鲜明特色。 1.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 在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中,认证的参与动机首先来自高校,是否参与认证也取决于高校自身,政府不强制要求高校参与认证。目前,许多高校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的原因在于获得认证地位有助于取得社会和同行的承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大生源;拓宽资金来源,争取政府和私立基金会对学校的投资。同时,认证活动本身也促进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完善。在自愿基础上参与认证充分尊重了高校的自主权,申请认证的高校能够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区别于其他国家的重要方面。 2.倡导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 美国政府不直接参与高等教育认证,使得大学能够尽可能免于不必要的政治影响和外界环境的干涉,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认证采取的主要方法是自我评估与同行评审相结合、书面评估与实地评估相结合。自我评估与同行评审相结合模式不但能充分调动高校的主动性,而且有助于同行专家客观地评价认证对象,并在维护大学自治的基础上,体现学术权威的意志。书面评估与实地评估相结合模式增进了认证机构与高校间的沟通与了解,既保证了认证过程的公开公正,又督促了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高等院校自主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一种有效机制。 3.坚持实证、细化的工作方法 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非常重视事实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在此基础上对学校或专业质量做出评判。这一点也体现在密歇根大学马维·彼得森对“质量”的界定中:

四川教育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50%

四川教育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 50%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四川教育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50%,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四川教育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50% 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8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人口 5万人以上或初中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县,应办好一所高中…… 近日,《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印发,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学习型社会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教育强省和西部人才高地。 四川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包括教育事业发展、教育制度体系建设、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教育扶贫四方面目标,其 中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开放合作等11个方面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方面 四川省将完善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覆盖率达80% 左右。 2、义务教育方面 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学校 之间的差距。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基本解决城镇择校热问题。 3、高中阶段教育方面

毛入学率达90%以上,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 体相当。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中等职业学校能力提升计划 等项目。 4、高等教育方面 毛入学率力争达50%。建成转型发展示范院校15所、应用型示 范专业200个、应用型示范课程400门。建设优质专科高职院校15所。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一批“四川省一流学科、优势特色 学科”。 5、教育开放合作方面 力争到2020年,在川留学生当年人数超过1.5万人,各类公派 出国留学、进修、培训规模累计突破2.5万人。 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我省将全面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职学校招生办法。实施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加快推进高等 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制定出 台我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改革统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建立 基于统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 多元录取机制;逐步取消录取批次,全面推进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达10.16年,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 限达13.38年,受过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的比例达97%以上。 在教育扶贫上,到2020年“四大片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高等教育学题库练习题完整版

单选题共385题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专业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8(通才教育)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博士后教育)。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欧洲)。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厦门大学)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1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 15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着。 16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 17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 18(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了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20“哲学”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意思。 21(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22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是(多学科研究法)。 23(综合法)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4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利用间接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 25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顺差法)适用于主题复杂、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课题研究。 26以着作和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文献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跟踪检索法)。 27(调查法)是指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地从研究对象获取资料信息,然后对资料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获得对研究对象的规律性认识的方法。 28对调查对象的总体一个不漏的进行调查,以收集某一高等教育现象的全面情况的调查方法是(普通调查)。29对指导者课堂教学进行的一种扩散性观察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定性观察)。 30高等教育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着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录音、录像等),直接从教育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31(同类比较)就是对两个或者两类性质相同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加以比较,在比较中寻找事物的共同点。32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高等教育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的方法是(个案研究法)。 33依据实验控制程度,实验法不包括(小样本实验)。 34(行动研究法)关注的不是学科理论问题,而是教师们日常教学生活遇到的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北京高等教育在我国所占地位的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在我国地位的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守法朱中彬 北京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目前,北京拥有着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一批国内一流大学,因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利用一些统计数据对北京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进行分析。 一、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可以从表1与表2中的具体数据看出。从最能反映高等教育规模的在校本专科生数量看,2003年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29.73倍;2003年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4.43倍,这期间在校本专科生数的年均增加幅度为7.63%。

资料来源:《北京50年》第303~313页,《北京教育年鉴(2000)》第583页,《北京教 育年鉴(2001)》第649页,《北京教育年鉴(2002)》第655页,《北京统计 年鉴(2004)》第362页。 1991~2003年,北京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培养单位数有所下降,但是在学研究生数、招收研究生数都是逐年上升的;毕业研究生数也是稳步上升的(只有1994年的人数比1993年略有下降)。与1991年相比,2003年的在学研究生数、招收研究生数、毕业研究生数分别增加4.73、5.68和1.98倍; 其年均增长幅度分别为15.66%、17.14%和9.54%。 表2 1991~2003年北京研究生数量 资料来源:《北京50年》第314页,《北京教育年鉴(2000)》第587页,《北京教育年鉴(2001)》第652页,《北京教育年鉴(2002)》第657页,《北京统计年鉴(2004)》第362、364页。 二、北京等高教育在我国的排序 从表3中可以看出,北京普通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呈下降的趋势。学校数已经从1999年前(含1999年)的第1名或第2名下降到2003年的第6名;毕业的本专科生数已经从1992年前(含1992年)的第3名或第4名下降到2003年的第9名;招收的本专科生数已经从1991年前(含1991年)的第3名或第4名下降到2003年的第13名;在校本专生数已经从维持了多年的第3名下降到了2003年的第12名。1990~2003年,北京普通高等院校的

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概述

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概述 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主要是分析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全国的排名状况、近几年的增长情况和落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未来十年的增长规划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发现 通过研究发现,至2009年,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全国是24.2%。广西在5个自治区中排名为第5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排名为第11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为第30位。而我区人口总数在全国排名为第10位左右,在5个自治区中我区人口最多,我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排位与总人口的排位是极为不相称的。 二、原因分析 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太慢。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21%,我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到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4.2%,比2005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而我区从2005年到2009年,只增加了2个百分点,不仅提高幅度跟不上全国的步伐,反而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差距在拉大。

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较低。长期以来,我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较低,2009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79.2%,我区才是61%,比全国少18.2个百分点。 3.普通高校吸纳学生的能力不够。尽管近几年来我区高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高校数量与广西总人口数还是不相称的。如,2007年,我区每82万人拥有1所普通高校,而全国水平是每69万人拥有1所普通高校;我区每251万人拥有1所普通本科高校,而全国水平是每179万人拥有1所普通本科高校。 4.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比较艰难。2007、2008年我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连续出现过负增长,2007年由2006年的17.15万人下降到15.15万人,增长-11.66%;2008年由2007年的15.15万人下降到14.37万人,增长-5.15%。2009年较2008年有所增加,但增加比例极小,只有0.53%。 5.区外高校在我区招生人数比例小。与其他自治区相比,区外高校在广西录取学生数比例是不高的。如,2008年外省市区高校在内蒙古的招生计划占拟招生数的46.8%,2009年外省市区高校在新疆的招生计划占拟招生数的37.76%,而2009年外省市区高校在我区录取的人数只占20%,仅有4万人。 6.适龄人口下降幅度小。在全国适龄人口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的形势下,而我区适龄人口每年下降的比例不大。一些省市区在不需要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下只要保持招生数不变,高等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61 CHINA STATISTICS 为了进行国际比较,我们选取了16个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高、中、低收入国家。 将这些国家2000年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代入公式InR= -5.4365+0.9563In(GDP)(根据有关模型计算出的公式,过程省略),可以得出对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并将之与各国实际水平相对照,得出表1数据。 表1 2000年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水平与该国实际水平对照表 (注 :为了增强可比性,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也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现有教育统计数据有些差别。) 从上述结果看,经济发达的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英国,虽然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高,但却低于与其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平均水平。中上等收入国家墨西哥和巴西,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中下等收入国家土耳其、泰国、伊朗和菲律宾,以及低收入国家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它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从上表看,200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在16个国家中位列倒数第二,同时也低于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这说明,不仅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实际水平较低,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也还有一定差距。 自从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比较 文/邱 雅 现了跨越式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4年的《人类发展报告》,2003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580国际元。根据上一公式计算,这一发展水平所对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13.8%,而2003年我国实际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7%,已高出国际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5年已达到21%。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教育投入比例的进一步提高,人口增长率的不断下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每年提高1.5到2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我们可估算出2010年我国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7952国际元。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与这一人均GDP水平相对应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国际平均水平为23.4%。如果“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5至2个百分点,那么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8.5%至31%,明显高于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年提高1.5至2个百分点是最适宜的发展速度。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GDP在世界排名第100位之后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也较低(2003年仅为3.28%),如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过快增长,势必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着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才能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岳昌君、丁小浩:《教育投资比例的国际比较》, 《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第5卷 第6期教育学报Vol15,No16 2009年12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 s Dec12009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 要: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确保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布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括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差异等指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298(2009)0620069205 背 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确保入学机会公平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修养有较大影响,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工具之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域差异、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加分、民族学生身份造假等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入学机会公平是指入学机会不因为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的其他条件而存在差异。通俗地说,就是指入学机会与个人及其家庭背景无关。入学机会均等包括横向和纵向两层含义,横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相同的学生享有相同的入学机会;纵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入学机会。横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平等原则,纵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能力原则。现实生活中除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背景和出生地等诸多因素会对入学机会产生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其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和出生地等背景无关,而只与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有关。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是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是了解其分布状况。为了描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基本状况,也为政府监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状况提供理论支持,有必要对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进行系统研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既涉及数量、也涉及质量;既有总量特征,也有按照地域、阶层、性别和民族等维度分类的结构特征。因此,不可能通过单一指标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状况进行全面描述,而应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总量指标———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指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因此,除了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外,反映各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这两个指标。 讨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先应从毛入学率入手。毛入学率是与净入学率相对应的指标。净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法定学龄(由国家教育系统确定)人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毛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生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分子中是否包括非学龄在校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收稿日期:2009209202 作者简介:乔锦忠(1972—),男,汉族,山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04J ZD0023)。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许青云平顶山学院467000 摘要教育大计,教师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文章分析教师队伍现状及问题,探寻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营造教学的文化氛围;更加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行的方针,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分类规划建设;加强经费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发展工作;努力为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创造良好环境,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关键词高校师资问题对策 一、充分认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自1999年政府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教育方向 上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较好地适应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保障作用。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2011年教育统计公板表明,高校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万人,14 年间增加了万人。毕业生人数从1998年的万人,到2011年的万人,14年间增加到万人,高校志专任教师队伍由1998年万人,增加到2011年万人,14年间增加了万人,基本满足了新增学生的教学工作要求,保证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河南2004年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6%,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中数达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 到万人。 2.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师队伍在不断状大的同时,也更加注重推动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2007年国家正式启动“质量工程”建设,近千万名 高校师生员工将智慧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根据教育部高校抽样调查,2000年全国高校约有三分之一的副教授,三分之二的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课,而如今,为本科生授课已经成为高校评聘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国家评选表彰了500名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邀 选取建设了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003—2008年超过700所高校的教师在14家高等教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 本报北京3月28日电 (董洪亮、肖思圆)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十一五”教育改革发展及“十二五”教育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表示,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7年;教育部将抓好三项工作,确保到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采取措施化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国际统计口径,指高等学校注册生(在校生)人数与18岁至22岁人口数的比率。杜玉波说,到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36%,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将达到13.3年,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采取措施化解“择校热”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经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这有效确保了所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都能“有学上”。而且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进一步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国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4%。 如今,“上好学”取代“有学上”,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家长们争相抢夺的对象。 针对这一问题,杜玉波说,化解“择校热”的根本措施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具体落实需要做好三件事。首先要明确路径,率先在县域、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其次要明确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具体包括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教育资源。要在今年完善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积极推行县域、区域内教师合理交流;实施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政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三是抓住难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通盘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 杜玉波说,近三年来,中央财政下拨62亿元,专项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近80%。 据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已被教育部提上了议事日程,教育部鼓励和支持各地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省市积极研究相关支持政策。 杜玉波说:“但需要明确的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不等同于‘异地高考’。‘异地高考’是指‘高考移民’,也就是学生为了更多地争取入学机会,到另外一个省份参加高考,这是教育部门不赞同的。”

袁贵仁: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2020年将达到50%

袁贵仁: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2020 年将达到5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0 年达到50% (记者孙颖)今天上午,全国政协举行联组会。在教育界联组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十三五规划 中提出了一个新指标,即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 年提高到10.8 年。尽管折算下来只是7 个月,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其特殊意义在于使教育 思考的面更宽了。袁贵仁表示,将继续普及高中教育攻坚计划,解决劳动年龄 人口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就学率,随着适龄人口减少和招生规模 扩大,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预计到2020 年达到50%。并将加强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劳动人口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教学和科研要区别对待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的发言针对争创一流大学和一流 学科,呼吁教学和科研要区别对待。他表示,不要用科研实力评估教育水平, 教学和科研要区别对待,教学要提倡公开公平,在科研领域则应该以竞争促发展,不能撒芝麻盐,面面俱到。办教育不能靠运动,规律不能改变。 制定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战略 手机汉字输入技术都被国外垄断,不仅丧失很多利益,也存在安全隐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指出,我国语言人才储备和动员能力 不足。世界各国分别实施国家语言战略,提升国家语言能力,我国语言人才培 养能力有限,全世界有6000 多种在用语言,常用的有300 种,我国高校设置不足70 种,而且绝大多数学的是英语。外语人才分布失衡,新兴科技领域、语言开发利用、语言信息处理等方面人才更是匮乏。黄德宽建议,从国家战略和安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较 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们把各国数据分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上和15%以下两组(分别简称为A类国家和8类国家)。1995年,A类国家为68个,其中超过35%的国家为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B类国家为50个,其中低于8%的国家有34个。近25年来,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幅均较为显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幅最大,略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其它发展中国家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增幅最小(相当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而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增幅比南亚要大。 1995年,A类国家人均GNP平均为10445美元,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5%以上的国家平均17104美元;而日类国家平均为1389美元,其中8%-15%的国家平均为208美元;低于8%的国家平均为815美元。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人均GNP的水平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人均GNP水平从高到低的分布,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呈现出同样趋向的梯度分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基础条件。人均GNP 反映着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一般来说,产业吸纳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能力、人民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用于支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均GNP有关。我国近期人均GNP仍然处于10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只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有限的人均GNP和综合国力的水平为基点,确定有限的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目标。 1990-1995年间,同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的国家人均GNP均出现下降的态势,说明各国提高高等教育毛人学率水平的速度高于GNP的增长速度,而且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步扩大。当不问国家的商等教有毛入学率分别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平移时,通常人均GNP并未达到高一层次的原有平均水平。 越是发达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越大,而生均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占人均GNP的比例越小,发展中国家正好相反。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百分比的指标,发达国家在总量和相对比例方面均高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不仅体现了教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和潜力分析 李文利、闵维方 提要本文应用计量经济学技术和国际比较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现状、差距和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本研究首先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考察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和成年人口的预期平均受教育程度,并建立了相应的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是成年人口的预期平均受教育程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实际值与模拟值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根据1993至1998年的高校招生数据,本研究还分析研究了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在规模,发现普通高等教育的实际规模水平与潜在规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最后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做了讨论。 关键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成年人口受教育程度、高等教育的潜在规模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先后经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世界银行1994年报告,经合组织各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到51%,跨入了普及化阶段。1965到1990年,东亚地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增加到17%。70年代到80年代末,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5%增长到13.5%;发展中国家则为8.3%①。1997年中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约有本专科学生589万人,约占18-22岁适龄人口的7.6%。若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重新修订的新口径计算,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约为785万人,占适龄人口的9.1%②。图1是1980至1999年中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招生数。1980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28.12万人,1998年招生规模为108.36万人,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数增长的幅度较大,招生规模达到约156万人。截止到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10.5%。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备受关注。关于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目前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过大,有的观点认为应当保持稳定,有的观点认为要适度发展,有的观点认为应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同时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关系。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定位和途径,既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城乡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宏观上,社会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拉动力,文化和科技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的压力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空间。从微观和经费需求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定位和途径,则要考虑社会与居民个人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及政策环境。 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国际比较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看法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看法 高等教育在教育事业中起关键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质量不仅影响到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在此,我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 现阶段,中国正开始高等教育大规模的发展,从精英型向大众型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可以看到,就是以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它是培养少量的知识的精英,我们中国在80年代初的时候,恐怕只有3%,5%的适龄人口可以进入大学,今天我们是多少呢,今天可能在20%以上了,对吧,那么在很多国家达到50%以上,在我们国家台湾,那么现在恨不得百分之百的人都能够上到大学了。 到2010年,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200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为556万人,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5年间扩招了1006万大学生。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普通本专科将达到2000万人,将再扩招438万人 在如此的扩招规模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1.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如“硫酸泼熊现象”、“马加爵现象”、“木子美现象”等。当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但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缺位引发的。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 2.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又增添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相适应的问题。 3.教育资源、师资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14:1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950人,现在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600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据调查,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只有约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不为本科生上课。 6.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82%,即有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