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作业

城市中心作业
城市中心作业

洛阳市塔西广场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塔西广场的规划建立扩展了洛阳市民的绿色生活空间,改善了城市生活质量。对塔西广场绿地的建立背景、总体规划和景观配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设计优秀的一面和存在的问题,在为以后的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1设计背景

塔西广场是依托于整个瀍河回族区的背景下诞生的。瀍河回族区位于洛阳市东部,是于1957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的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相邻,北依邙山,南濒洛河。瀍河回族区在2004年前仅仅只有民俗博物馆广场绿地,随着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大家对广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塔西广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2003年二广高速洛阳瀍河站高速引线开通时,塔西广场作为配套工程一起建立,于2004年4月竣工并对外开放。

塔西广场位于洛阳市瀍河区,东临塔西烧烤城,西贴焦枝铁路,南靠塔西花园社区,北向二广高速引线,用地呈长方形,东西长250m,南北宽58m,占地21.8亩。

基地与周边关系

塔西广场作为“城市客厅”,不仅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人口集散、晨练活动等场所,还兼有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作用。

2总体规划

1规划构思

(1)总体规划上呼应城市道路机理,承前启后,使广场成为连接道路与民居的景观纽带。同时,利用塔西广场的设计升华了瀍河区的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了洛阳的城市功能,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2)塔西广场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前提下,立意改善城市环境,多重效益兼顾,体现了广场的公共性和综合性,折射出当代特有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

(3)塔西广场绿地的设计在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体现园林“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大片的绿地和设施配置,贴近居民的行为习惯,强化规划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设计中要强调服务对象“人”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强调景观延续性、适用性和多样性。

2功能分区

总体结构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翼,一心为广场中心的娱乐区,两翼为广场的东西两区,其中西区有一管理区和休闲区,东区有一休闲区和娱乐区。

广场的功能分区

.2.1管理区

广场的管理区主要是广场管理办公室和工具房,坐落在广场的西南处。广场西边为集会场所,人流量大,将管理区设在此处,便于管理。管理区设有停车场,为游人提供停车区。办公室旁设有一长廊,便于过往行人停留歇脚。

2.2休闲区

鉴于广场地形狭长,休闲区设有东西两片。东区位于东出口内侧,以两扇弧形的廊架为主,廊架北侧为混播草坪,南侧为微地形。廊架上攀爬紫藤,架下设有座椅,周围种植有丰花月季月月有花,大叶女贞四季常青,红花碧桃娇艳如火,在花架地下可乘凉消暑,近观花远观景,看尽四季变换。西区位于西入口东侧,主要建筑有两个,一为圆形的花架,架上爬满紫藤,周围的铺装和绿地组成一个形似太极的图案;一为红顶双亭,双亭斜向错位,造型别致。周边栽植有连翘迎春春花烂漫,枫杨栾树夏日庇荫。经长期观察,两处休闲区停留人数最多,停留时间也最长。

花架红顶双亭

广场上的休息场所

2.3娱乐区

娱乐区亦分为东西两片。东区位于广场东出口,是一半圆型铺装,北侧有成片碧桃,南侧种满丛状大叶女贞,形成半闭合空间,早晨常有老人在此晨练。西区位于广场中心,是整个广场的中轴核心,以圆形铺装为主,和南侧半环形平台形成半合围的开放空间。此处以雪松为背景,面向公路,视野开阔,晚间做为露天舞厅和临时影院,白日常有集会活动。周围的植物配置人性化,南侧种植雪松和法青篱,为塔西花园居民隔音;北侧道路两边以混播草坪为主,配置贴梗海棠等花灌木,使得广场视线通透,主题明确。

3交通组织

塔西广场通过三个主入口和四个次入口与周边道路进行衔接,通过这7个入口对广场内部交通和景观进行整合设置,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三条景观大道和若干节点景观。广场以三条主要的步行景观大道组织主要的

人流。其次考虑景观形态,采用以自然为主,与规则相结合的混合式道路布置形式。道路系统线条流畅,曲折迂回,增加了游园情趣。

道路与出入口关系

4园林建筑及小品特点

塔西广场属于休闲广场,在现代社会中,休闲广场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最喜欢的重要户外活动空间。广场的规模不算太大,主要根据附近居民日常活动修建,广场上有亭子、长廊、花架等园林小品,虽然广场面积不是太大,但是这些园林小品的点缀使得广场更有回味。塔西休闲广场可以让来这里的游人轻松愉快作为目的,因此广场尺度、空间形态、园林小品、绿化、休闲设施等都要符合人的行为规律和人体尺度要求。

5植物配置

植物材料在园林绿化中作为观赏、组景、分割空间、遮阴、覆盖地面、防护等素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塔西广场根据园林布局的要求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了雪松、合欢、黄山栾、国槐、银杏、蚊母、紫藤、法青、碧桃、樱花、紫荆、枫杨、桂花、连翘、红叶李、红瑞木、大叶女贞、大叶黄杨、刺柏、白三叶、高羊茅等20多种植物,合理的进行乔、灌、草搭配,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植物种植采用多种形式,有片植、丛植、对植、孤植等,景观丰富,自然美好。

3塔西广场设计分析

塔西广场建成以来,基本上得到了市民的肯定,但同其他的设计项目一样,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在使用当中逐渐显示出来。

(1)广场道路出入口主次没有规划好,设计时规划正北和东西为主入口,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游客主要从广场正北主入口、东北和正南3个次入口进入,这主要是因为附近居民主要集中在正南和东北方向,西方为铁路,北方为绿化隔离带,此方向人流很少。

(2)塔西广场作为高速引线和塔西花园社区的过渡,很多居民经过广场出行,通过的电动车和自行车比较多。但设计时,对其交通功能估计不足,道路多为游园小路,迂回曲折,经常发生压坏路面和人踩小道现象,影响景观效果。

(3)广场措施少,缺乏健身器材、园椅和垃圾箱等设施。健身器材的缺失使得晨练人员少,而且停留时间短。园椅的缺少,导致人流集中在藤架和双塔区,没有合理分流。缺少垃圾箱的话,会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许多。

(4)广场绿地面积很大,但有一半左右为冷季型草坪,而且大树多集中于南部,空间开敞有余,围合不足。围合度的不够,使得景观缺乏层次和深度。

(5)地方特色不足。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塔西广场位于洛阳回族集聚地,其对面就是塔西清真寺,但是广场设计没有彰显清真特色和河洛文化。

总结

城市广场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是整个地区建筑布局设计的一部分,它可以将不同的地区有机地连接起来,给人们创造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塔西广场就为洛阳市民提供了怡情、放松的场地,它让人们从家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互相沟通、交流、娱乐、表演,使现代化生活的人们在工作之余,获得良好的休息和恢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城市空间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累,是空间关于时间的诠释。城市广场作为一种人为设置的提供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其在城市规划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名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兼顾广场性质上的公共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空间上的多样性、文化上的休闲型,要坚持以人为本、地方特色、效益兼顾等原则,从形象、功能、环境三大要素上全面满足人的行为及其精神需求。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问题详解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人文地理 2.2城市化课时作业

2.2城市化 一、选择题 (2014·银川模拟)读“我国两省区人口产业构成及人口增长柱状图”,完成1-2题。 1.甲省区( ) A.城市化速度较快 B.城市化水平高 C.城市规模大,数量大 D.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2.两省区( ) A.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B.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C.均为欠发达地区 D.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答案 1.A 2.C 解析第1题,读左图可知甲省区城市化水平较低,所以城市规模、数量不会很大,还没有达到郊区城市化阶段,但在我国城市化速度较快。第2题,甲、乙两省区城市化水平都较低,说明均为欠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中应该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读右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是相同的。 (2014·山东菏泽一模)读“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完成3-4题。 3.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4.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答案 3.D 4.C 解析第3题,我国城市人口一直呈快速的增长态势,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都呈增长态势,但是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说明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浪费问题。 (2014·山东潍坊模拟)读“某市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市不同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心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 B.中心区人口数量已低于郊区 C.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已落后于郊区 D.远郊区人口总量减少 6.近几年,该市近郊区住房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主要原因是( ) ①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②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③近郊区城市化发展④远郊区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5.D 6.B 解析第5题,人口增长率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机械增长率。读图,中心区人口增长率是负值,郊区是正值,但不能表示中心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少于郊区,A项错。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也不能表示人口数量已经低于郊区,B项错。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郊区,C项错。图中两个时间段中,远郊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转变为负值,说明远郊区人口总量在减少,D项对。第6题,商业区主要位于城市的中心区,不会在近郊区成为新商业中心,①错。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外迁,部分人口迁往近郊区,②对。近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向城市化发展,③对。远郊区人口少,较近郊区建筑密度小,④错。所以B项对,A、C、D项错。 下列资料为“我国某省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及“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据此回答7-8题。 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 年份总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200 47 36 17 1999年 1 023 19 45 36 2008年 6 110 13.4 54.4 32.2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 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 6.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由于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的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就导致了本地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每一次的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积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剩数效应”。 7.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8.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9.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班级:城规0501 姓名:白一清 学号:050120110 指导老师:任云英黄嘉颖

从城市文化的角度看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 ——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摘要: 城市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描绘出宏伟的蓝图,城市文化如同一条暗线,引导着城市的发展。从古希腊向往自由与美好的社区生活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理想城市的追求,城市规划一步步向前发展无不渗透着文化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与沉淀。工业革命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化给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人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城市的发展之路。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再到1933年《雅典宪章》的发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真正的将“文化”提上了议程,经过《北京宪章》的发展,城市的精神文化始终贯穿于整个城市规划发展的全过程,而城市规划本身也向着以人为本,可持续的道路前进。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功能城市文化城市 引言: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城市的理想模式。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留居于城市。”正是这个被西方视为最为古老的城市定义,揭示了城市最基本的内涵,也体现出城市的终极目标。 1.人类的童年——自由美好的社区 古希腊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和欧洲文明的摇篮。柏拉图(Plato)的《理想国》是西方世界诞生的第一个乌托邦。他希望通过提倡一系列公共美德建立起社会正义和公正。古希腊 人对城市的定义是:城市是一个为着自由美好的生活而保 持较小规模的社区,社区的规模和范围应当使其中的居民 既有节制,又能自由地享受轻松的生活。古希腊早期诸多 城市的突出特征是符合人的尺度以及自然环境的协调。城 市并不追求平面视图上的规整对称,而是顺应和利用各种 复杂地形,构成生动活泼的城市景观。城市中大量公共活 动场所的设立,促进了市民平等、自由和荣誉意识的增长。 在这一时期人们所注重的是文化精神的发扬。雅典卫城公元前5世纪,希波达姆斯所作的米利都城规划,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城市建设系统被公认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这种几何化、程序化的规划方法,虽然确立了一种新的城 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却由于过于严谨而显得呆板,甚至为 了构图的形式美而不顾自然地形的多样化。 2.强大的帝国——彰显永恒的秩序 古罗马时代是西方奴隶制发展的最高阶段。那时候已 有了正式的城市布局规划,它具有四个要素:选址、分区 规划布局、街道和建筑的方位定向和神学思想。美国著名 城市史专家芒福德曾指出,“罗马人从希腊城镇学到了基 于实践基础的美学形式而且对米利都城规划形式中的各 项重要内容——形式上封闭的广场,广场四周连续的建筑,宽敞的大街,两侧成排的建筑物,

城市地理作业

平顶山中心商务区分析 引言:中心商务区(CBD)是第三产业高度集中,以中央商业和中央事务两大职 能为主体的城市核心功能区。其空间范围是由中央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1;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50%的周边街道所包围的地价峰值街区构成。作为城市中央商务和交通流量最集中、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可达性最高的大型商贸企业荟萃之地,CBD是城市景观最繁华的地段和标示性建筑最集中地区域,也是城市经济的灵魂和城市及其腹地经济繁荣和发展的标志。 1、平顶山CBD范围界定 1.1平顶山CBD范围界定 平顶山CBD以平顶山市CBD以和平路步行街为中心东到开源路以东的诸庙街,西到朝阳路,南到建设路以南,北到矿工路。中央商务区一般是在城市商业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确定平顶山的CBD,必须先对平顶山市的商业中心进行界定,通过实地的调查,此次调查的内容包括区域内所有楼房的层数,用于商业用途的层数,以及所有楼房的用途。通过分析可以得到平顶山市区的CBHI很多地方都大于1,但是CBII均达不到墨菲和范斯界定的50%,商业中心有些地方甚至30%都达不到,由此可以得出平顶山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CBD结论。CBHI 大于1只能说明该街道的中心商务功能的总楼面面积至少相当于一栋覆盖此街道的一层建筑的面积,而CBII小于50%,指表示说明在所有楼面面积中,中心商务功能所占的比例只有50%以下。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在中心商业区内住宅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例,这在真正的CBD中是不会出现的。 图1 平顶山市CBD划分图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11、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 12、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13、CBD: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中金融、贸易、信息、展览、会议、经营管理、旅游机构及设施,公寓及配套的商业文化、市政、交通服务设施等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区域,同时她也是低价最高的地区。 14、邻里: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15、社区:一定地域,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6、社会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7、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18、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19、巨城市: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 超级城市:指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城市设计作业

2.2.1 城市空间认知实验大纲 (1)实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空间认知实验是学生带着专业眼光,运用专业方法,审视城市空间的体验式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体验、思考能力,促进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合,激发学生对城市空间自身的认识、理解和感悟,为后续的城市设计课打下基础。 (2)实验地点 特定的具有代表性和热点关注特征的城市地区,如城市历史地段、城市门户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地区、商业步行区、轨道交通枢纽地区、滨水地区、城市广场地区等等。要求实验地点可达性要高,可入性要强,出行成本和调研成本要低。 (3)实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学生在选定了特定实验地点后,通过网络下载实验地段的影像图,划定范围,制定实验计划。 2)学生通过网络、省、市、学校三级图书馆收集实验对象宏观、中观层面的相关资料,包括区位、历史、社会、经济、环境、交通等资料。 3)选定课堂所学的城市空间分析某种或几种方法、进行实验对象微观层面的体验认知。包括实验对象不同空间形式和尺度的体验、中心空间景观、环境的体验、主要界面轮廓、风格、色彩的体验等等内容。 4)对实验对象的空间感受进行描述,对其优点、问题进行分析评价,最终以图文并茂的PPT形式形成实验报告。 2.2.2 城市生活研究实验大纲 (1)实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生活研究实验是学生运用城市社会调查方法,对城市空间环境内人群活动的种类,内容、分布特征和状态进行观察、访问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了解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和生活情趣的遐想,促进对城市空间环境的本质认识,为后续的城市设计课打下基础。 (2)实验地点 与城市空间认知实验的地点一致。

《城市地理学》作业题及答案汇编

(9106)《城市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 答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1:[论述题] 一、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如何划分?联系实际论述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影响。 二、联系实际论述小城市重点论、大城市重点论与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选择。 参考答案: 答一:①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②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③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城市的非基本部分应该和基本部分保持必要的比例,当比例不协调时,就会使城市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不正常。 ④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如采矿城市因矿产资源的耗竭,港口城市因港湾淤塞或腹地丧失,加工工业城市的输出产品失去竞争力等),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趋向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举例说明)。 答二:(1)关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讨论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小城市重点论;②城乡一体化

论或城乡融合论;③大城市重点论;④中等城市重点论;⑤大、中、小合理结构论。 (2)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的理论依据和小城市重点论是类似的,可以和小城镇重点论合流为一类观点。大城市重点论者虽然不一定反对发展小城市,但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或唯一途径,他们积极主张发展大城市。中等城市重点论和大、中、小合理结构论介于两派之间,带有强烈的中性色彩。 (3)小城镇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找依据,认为"缩小以至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的分配,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裂的条件”。在他们看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发展与这一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主张尽量发展小城镇,主张工农一体化,城乡融合。②从社会制度的差异上寻找依据。不少人认为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数目的急剧增加,规模不断膨胀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和工业都出现了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的现象,表现资本主义发展走了一条弯路,中国不能重蹈发展大城市的覆辙。③有充分的国情基础。中国本来就人口多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 (4)大城市重点论的主要观点是:①认为"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工业革命以后存在于世界各国的普遍规律,即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控制大城市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人为办法”,"大城市是国家的‘超级金库',是带动中小城市和乡镇快速高效发展的火车头”,"控制大城市人口的方针是脱离了财政经济利益的片面方针”。②大城市在经济上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是主张发展大城市的主要依据。随城市规模等级的提高,效益/成本比越来越大,发展大城市最经济。 ③大城市不仅有经济规模效益的优势,而且也有社会规模效益、环境规模效益、建设规模效益方面的种种优势。认为"城市规模越大,城市效益越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总之,关于大、中、小城市发展重点的讨论,很多是在定义概念、分析方法、约束条件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如果单就"要不要发展大城市”,"要不要发展小城镇”来说,各家所言都有合理的成分。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永远是由大量不同规模的市镇组成的。处在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用小城镇的发展来排斥大城市的发展,或把大城市的发展强调到不适当的地步,用它来排斥小城镇的发展,都不足以说服人。 (6)(联系实际阐明观点):各类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市密集地区有序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方针。 1:[论述题] 一、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二、简述"六边形市场区”的形成。 三、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四、简述"城中村”的地域特征。 参考答案: 答一:①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城市设计案例解析作业

2012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城市设计案例解析 学生所在院(系):建筑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风景园林 学生姓名:韩晓冬 学号:11S G34310 学生类别:风景园林硕士 考核结果阅卷人 第 1 页(共页)

基于触媒理论的新区发展框架构建——东营黄河水城南展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1.项目背景 2009年,国家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同时为了配合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东营黄河水城的建设开始启动。而作为水城风貌核心区之一的东营黄河水城南展区主要承担城市的高档特色居住功能,是重中之重,核心区的建设成功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和带动意义。在这个背景下,城市政府于2010年组织开展东营黄河水城南展区城市设计,对广利河以南、高速公路以东约2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建设进行研究。 2.城市触媒理论影响下的南展区设计理念 (1)南展区设计理念 滨水是黄河水城南展区最大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水也是该片区最主要的触媒。为此该片区的设计理念源于“水”这一触媒,强调以水为源,水系贯通,水城相融等理念。充分利用水的激发和与引导作用,促进该片区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

首先,以水为触媒的设计为主题,黄河水城南展区城市设计的设计主题是以水为源,以人为本。方案除突出广利河两岸的景观和空间塑造外,在南展区内核地带开辟出一条首尾与广利河水系相贯通的核心水廊,并为核心水廊南北两侧各地块预留水循环进口和出口,便于各个地块的水景的打造。核心水廊的触媒水体的形态在不同片区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水网、水道、穿城水、环岛水、湖面水等多种形态。这种水城相融的方法,增大南展区与滨水环境的接触面,特色化得水体景观增加了触媒的带动效力和范围。从而更充分利用水的触媒作用,促进设计地块内更多的土地升值。 其次,区域内的重要点状触媒体。除“水”这一重要的带状触媒外,在核心水廊内部植入能激活城市建设活动的多个主要触媒体,并将这些触媒体与周边土地进行合理串联。主要的触媒体包括片区的综合服务设施、特色度假休闲设施、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快速公共交通站点等。点状触媒体的合理布局将强化核心水系对周围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加速其影响范围内城市开发的经济发展。 再次,触媒体之间及触媒体与催化腹地的联系。项目组除了对触媒体进行了布局,同时还强化了触媒体之间的联系,通过贯通联通水系、组织步行通道或水上游线、建设公园绿带或者保证视线通廊等方法,增强触媒体之间、触媒体与催化腹地之间的带动提升效能。 (2)重点区块的设计理念。 基于南展区主导设计理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南展区核心区的核心水廊是南展区城市建设的主要触媒体聚集区,核心水廊的触媒体包括欢乐水岸情景商业服务节点、威尼斯风情体验节点、湿地科普教育服务节点、东南亚风情体验节点、江南水乡商业服务中心、文体中心核心服务中心、魅力水岸节点,我们选取文体中心核心做详细的阐述: 首先,文体核心节点的触媒体 该区域现状触媒体条件比较优越:在胜利大街和南二路交口聚集的大量的市公共文化设施,与城市综合行政中心密切联系的胜利大街,核心水廊的水系、场地南部两个相对较大面积的水面。 其次,文体中心核心节点的触媒催化策略 如何组织才能确保各个触媒体带动催化作用效能最大?本方案采用增大核心水廊水面形成环湖辐射发展格局的策略。首先增加水体面积,体育中心、体育学校、游乐场、商务办公区、少年宫、胜利广场等功能块围绕开阔湖面环形展开,构成城市重要的服务设施集中区。使大型公共设施与优美的环湖景观形成强大的触媒群,强大的催化动力使催化腹地也急剧增加。

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

2017 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但稍加修缮就可以达到目前的居住标准,这类建筑集中的地区称为( D ) A. 贫民窟 B. 贫民区 C. 棚户区 D. 灰区2.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称为(A ) A. 邻里 B. 社区 C. 社会区 D. 社会空间 3、(B )是由伯吉斯于1923 年创立的。 A. 多核心模式 B. 同心圆模式 C. 扇形模式 D. 单核心模式 4、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 C )阶段。 A. 逆城市化 B. 再城市化 C. 中心城市化 D. 郊区城市化 5、城市聚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 A ) A. 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B. 人口数量多 C. 第三产业比重大 D.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 6、(A )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A. 工业化 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 B ) A. 工业化 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 8、我国市带县市域范围属于下列哪种概念( A ) A. 行政地域概念 B. 功能地域概念 C. 城市连绵区 D. 大都市区 9、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这种地理位置属于( C ) A. 中心位置 B. 重心位置 C. 大位置 D. 中位置 10、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类型称之为( B ) A. 景观型城市化 B. 假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郊区城市化 11、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B ) A. 城市交通不方便区 B. 大城市中心区附近 C. 城市边缘区 D.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 12、1955年纳尔逊(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C ) A. 一般描述方法 B. 统计描述方法 C. 统计分析方法 D.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13、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D )。 A. 大都市区 B. 城市影响圈 C. 城市功能区 D. 城市建成区 14、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C )提出来的。 A. 厄尔曼 B. 伯吉斯 C. 霍伊特 D. 哈里斯 15、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D ) A. 首位城市 B. 首位分布 C. 首位比 D. 首位度 16、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C ) A. 多层次商业中心 B. 带状商业网点 C. 市场化商业区 D. 专门化商业区 17、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C ) A. 自然特征 B. 经济特征 C. 社会特征 D. 法律特征 18、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D ) A. 离散阶段 B. 极化阶段 C. 扩散阶段 D. 聚合阶段 19、中心地理论中的K=4 体系依据的是(A ) A. 交通原则 B. 行政原则 C. 市场原则 D. 最优原则 20、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D ) A. 理论基础 B. 资料矩阵 C. 方法论 D. 多变量分析法

城市地理学论文1

城市地理学期末作业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一、《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0) (一)、区域规划层面 1、描述: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昆明市域城镇空间采用网络城市结构,形 成中心城——6个二级 城市——5个三级城镇 的市域城镇体系。昆明 市现辖五区(五华、盘 龙、官渡、西山、东川) 一市(安宁)八县(呈 贡、晋宁、富民、嵩明、 禄劝、宜良、路南、寻 甸),总面积21111平 方公里,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总人口578.13 万。市域城镇体系的空 间结构按主城、次级城 市、县城和重要城镇、 小城镇进行布局。次级 城市既承担由主城延伸 的部分功能,又是一定 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嵩明、安宁、宜良为次级城市。 (2)、城镇职能:①、中心城区::包括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是昆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核心职能的空间载体,重点发展见代综合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二级城市包括安宁、宜良、嵩明、海口、昆阳、晋城,是昆明基本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接纳从中心城区扩散出的产业与人口;③包括石林、寻甸东川、富民、禄劝,主要承担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职能和地区性发展中心。

(3)、城镇规 模:①、城市人口 规模:2010年控制 在706万人;2020 年控制在850万人。 基础设施配套按 1000万人校核。②、 城市用地规模:中 心城区外的二级城 市将逐步向中小城 市规模发展,合理 承担城市人口和产 业。规划人均建设 用地规模原则上以 110平方米左右为 宜,不超过120平 方米。 (4)、城镇化 水平:64% 2、分析 (1)城镇体系结构层次合理性:形成“中心城区——二级城市——三级城镇(市)——重点镇——一般镇”五级配置的市域城镇等级结构。结构层次较完善科学合理。 (2)个城镇职能定位的原因:①、中心城:是昆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核心职能的空间载体;②、二级城市:是昆明基本职能的主要空间载体,并接纳从中心城区扩散出的产业和人口。③、三级城镇:具有地域优势。 (3)城镇规模如何得出? 发展规模一般根据人口规模确定,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计算

城市地理学作业

城市地理学 第三次作业 [论述题] 1.简述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条件和影响 参考答案: 本题答案要点(参考教材P191-194) ――城市相互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内部动因。 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货物)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城市之间传播与流动。 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互补性、中间机会、可运输性等,其中中间机会对原来城市相互作用的格局起着破坏、改造、重塑或者调整作用。 城市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重组、或者调节作用,它是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 [论述题] 2.简述城市体系的首位式分布、位序――规模分布模式 参考答案: 本题答案要点(教材P163-172)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模式中,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是一国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等的区分,但是,只有当2城市指数市时首位度等于大于2、4城市指数、11城市指数时首位度等于或大于1,我们才可以判定该国(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属于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分布模式遵从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它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法则有若干个,利用位序-规模分布模式,在已知城市体系内任意城市的位序、最大城市或任意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时,都可以求算该已知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可以求算相反的参数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