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
战争与和平大事年表

一战

大事年表

1879德奥同盟条约

1882 德意奥三国同盟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 英法签订协约

1907 英俄签订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4.6.28 萨拉热窝事件

7.28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第一阶段:(1914)

西线(重心):1914.9 马恩河战役,堑壕战开始

东线:德国挫败俄国攻势

第二阶段:(1915-1916)

1915 东线(重心):德军深入俄国,但未达目的

1916 西线(重心):1916.2-12凡尔登战役,使用毒气,是转折点

1916.6-11索姆河战役,英国使用坦克,最大战役

海上:1916.5-12日德兰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

1917 美国(4月)、中国参战;

俄国十月革命,于1918.3与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大战

1918 协约国反攻,9月底至10月初突破兴登堡防线

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投降

德国11.9柏林工人起义,十一月革命,投降

1918.11.11一战结束

其他知识点

一战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

的矛盾(政治:英法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较为健全,俄德日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经济:二工完成后生产总值美德第一第二,英法第三第四)

②军事: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他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法

德矛盾:1870普法战争法国战败,争夺欧洲霸主地位;英德矛盾:世界市场、经济利益,殖民地利益,制海权。后成为主要矛盾;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③科技进步被应用于军事,使战争能在更大的范围内爆发

④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

⑤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美国中立政策原因:

①远离欧洲战场,受影响不大

②孤立主义传统政策影响

③主要原因:可利用中立地位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和物资,大发战争横财

美国参战原因:

①大战爆发前美德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直接原因:1917.2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④根本原因: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捞取战

利品,争夺世界霸权

美国参战影响:

①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加速一战结束

③影响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

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①经济:(主要原因)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②军事: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施里芬计划由于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

③国内:同盟国内部矛盾尖锐,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④国际力量的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一战后果:

①空前灾难

②导致世界格局发生变化:a.西欧相对衰落(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对殖民地控制衰落);

b.四大帝国瓦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

c.美日崛起;

d..建立国际联盟;

e.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f.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

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a.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b.有助于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c.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d.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思潮、民族独立思潮、和平主义

思潮、极端民族主义)

美国崛起原因:

①远离战场,本土未遭战火;

②美国的参战以及不断向协约国提供商品和贷款,进一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美国崛起表现:

①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②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

日本崛起原因:

①日本大大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协约国的大量军需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海运业因战争而迅速膨胀

日本崛起表现:

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一战启示:

①通过正当经济手段促成自身发展

②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承担战争义务

③要正确应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

④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凡华体系下的世界

1919-1922:调整动荡时期(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4-1929: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大发展)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大危机)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部地区反法西斯战争开始

巴黎和会(1919.1.18-6.28)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②各国人名渴望和平

③战胜国希望和平环境休养生息

④战胜国想处置战败国,重分世界

山东问题由来:

1897德国强租胶州湾

一战期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

1915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日本(沉默的小伙伴)为什么对欧洲事务毫不关心:

①从德国手中争夺太平洋和中国山东地区

②没资格争,没必要争

凡尔赛和约对德处置:

①重新划定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国联代管15年,莱

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非武装区)

②德国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

③限制德国军备

④德国须向战胜国支付赔款,限期支付

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①掀起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五四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运动开始

③一次主动外交,拒绝签字

④拒签合约开辟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决定自己命运先例

英国主张:

希望继续保持其海上绝对优势,维持庞大的殖民帝国,主张削弱德国,剥夺其殖民地,并要求支付战争赔款,但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原因:①势力均衡②牵制苏俄、法国的力量

法国主张: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

原因:①复仇②重建在欧洲大陆的霸权③心灵恐惧

凡尔赛体系作用:

①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改变了欧洲的国家版图,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得到一定认可

(不稳定性:战胜国之间、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国际联盟(1920-1946.4)建立背景:

①工业革命条件下,各国交往紧密,行业性的国际组织的建立,为国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②反战和平思潮兴起,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

③“十四点和平纲领“中提出成立国际联盟的主张,得到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和赞成

国际联盟四大原则:

①维护和平原则

②非战和裁军原则

③集体安全原则

④委任统治原则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

国际联盟作用:

积极:

①解决国际争端手段变化:战争→国际合作与和平安全(民主协商)

②判断自身行动的依据发生变化:本国利益→人类的共同利益

消极:

①为英法所控制,成为维护其霸权的工具

②国联纵容侵略,面对侵略战争毫无作为,降低了其威望

华盛顿会议(1921-1922)背景:

①美国巴黎和会失利,外交注意力转移到亚太地区

②主要原因:美英日在亚太地区利益发生冲突

③美英日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④平息中国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

中心议题:

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关系

目的:

缓和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矛盾,限制海军军备,重新划分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建立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五国条约:

是世界现代时尚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但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在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并不能真正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华盛顿体系评价:

①积极:调整了主要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使亚太地区保持了暂时的稳定,军备也得到

一定控制,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消极:隐含着许多矛盾(美日、英日、中国与帝义),埋下了战争祸根

凡华体系的评价:

①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②作用: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不稳定性:a.战争罪责问题

b.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c.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

d.列强与苏俄的矛盾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异同:

同:

①背景: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②实质:瓜分世界、分赃

③主宰:少数帝国主义国家

④作用: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的矛盾

⑤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异:

①对象:巴黎和会:直接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

华盛顿会议:直接处理战胜国之间关系

②范围:巴黎和会:主要确立在欧洲、中东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主要确立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③内容:巴黎和会:共同策划反苏

华盛顿会议:共同支配中国

鲁尔危机背景:

①法德两国分别为了维护安全和重新崛起,在赔款问题上展开了激烈斗争

②德国拖延赔款

影响:法德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政策,寻求缓和

道威斯计划(1924)影响:

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法国削弱德国的计划受挫,美国则依靠美元的威力,在经济上迅速渗透进欧洲

洛迦诺公约(1925.10-1939.4.28)影响:

积极:

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

消极:

①德国成为政治大国

②法国在欧洲恢复霸主地位的梦想进一步破灭

③英国取得平衡欧洲力量的有利地位

非战公约作用:

积极:

第一次宣布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成为二战后两个审判的依据

消极:

①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

②没有涉及裁军

③没有制裁违约的具体措施

④没有能够制止二战的爆发

主要内容:(两大原则)①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凡尔赛体系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宰割战败国在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华盛顿体系实质:在宰割中国、抑制英日的基础上,确立了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新秩序

二战

大事年表

1922 意大利建立起以墨索里尼为首相的法西斯政权

1929.10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1.9.18 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此后不到三个月日军便占领了东北全境,标志亚洲战场策源地形成

1932 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1933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掌握了国家政权。标志欧洲大战策源地形成。德国退出国联1935 意大利不宣而战,30万军队兵分三路大举进军埃塞俄比亚;

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日本退出国联;

处于孤立主义思潮中的美国,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制定了“中立方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36 日本发生“二二六”政变,广田弘毅为代表的军部法西斯上台,日本法西斯体制确1936.5 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正式吞并了埃塞俄比亚

1936.7在德、意的支持下,以佛朗哥为首的部分西班牙军队发动叛乱,企图推翻人民阵线组成的共和国政府,内战爆发。德意武装干涉,战争变为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6.10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建立柏林-罗马中心

1936.11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形成

1937.7.7 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938.3德国以武力为后盾吞并了奥地利,加强了在欧洲的战略地位

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苏台德地区挑起事端,企图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8.9 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背着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大片捷克斯洛伐克领土割让给德国

1939.3 马德里被叛军占领,西班牙共和国被颠覆,佛朗哥建立西班牙独裁政权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9.8.23 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9.1 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11 美国新《中立法》,允许他国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1940.4 德国突袭丹麦

1940.5.10 德国打破“西线无战事”的局面,对荷、比、卢、法等西欧国家发起进攻1940.6 挪威被德军占领

1940.6.22法国沦亡

1940.7(-10)德国向英国发起和平攻势遭拒绝后,发动以空战为主的“不列颠战役”,遭到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1940.9 德意日正式结成三国军事同盟

1941.2 隆美尔北非“沙漠之狐”

1941.3 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国会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实际上与英国结盟

1941.6.22 苏德战争爆发,战争扩大

美国宣布支持苏联

1941.8.14 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的一首军舰上举行会议,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941.9(—1942.1)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国陆军“不可战胜”神话,标志着“闪电战”破产;

苏美英签订关于美英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协定书,三大国开始联合

行动

1941.12.7 日军向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偷袭,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1942.1.1 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1942.6 美、日中途岛海战,结果日军惨败,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1942.8 瓜岛战役

丘吉尔提出开辟第二战场

1942.7(—1943. 2)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获胜,成为苏德战场和二战的转折点1942.10 英国在阿拉曼发动反攻,大败隆美尔,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942.11 “火炬”计划

1943.5 北非德意志军队投降

1943.7 盟军西西里岛登陆

1943.9 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3.11 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签署《开罗宣言》

1944.6.6 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4.8 盟军占领巴黎;很快,整个法国被解放

1945年初,苏军收复了全部沦陷国土,越出国境,横扫盘踞在东欧的德军,从东面逼近德国。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

1945.2 雅尔塔会议,商讨对德处理政策和安排战后事宜

1945.4 美、苏军队在柏林附近的易北河胜利会师

苏军发动柏林战役,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攻占柏林,希特勒走投无路,自杀身亡1945.5.8 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1945.7 波茨坦会议,中、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

1945.8 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日本伤亡惨重

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歼灭驻扎在那里的关东军

中国向日军发动全面反攻

被日本占领的东南亚许多地区举行了大起义

1945.8.15 日本宣布投降

1945.9.2 日本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1945.11 纽伦堡10个月的审判

1946.5 2年的东京审判

二战全过程

局部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

1936年德意法西斯国家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德国侵吞捷克斯洛伐克

爆发:1939.9.1-1941.6.22欧洲、北非

1939.9.1德国闪击波兰

1940.5-6.22法国沦陷

1940.7-9不列颠之战

1940年底北非激战

扩大:1941.6.22-1942.6欧洲、太平洋

1941.9-1942.1莫斯科保卫战

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

转折:1942.6-1943.2

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6中途岛海战

1942.10.23阿拉曼战役

结束:1943.5-1945.9

北非:1943.5意大利投降,9月退出二战

欧洲:南线:1943.7西西里岛登陆

东线:苏德战场:1943.7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十次进攻

西线:1944.6.6诺曼底登陆

1945.5.8德国投降

太平洋:1942.8瓜岛战役

马里亚纳战役

菲律宾战役

1945.9.2日本投降

其他知识点

为什么会出现20年代经济的“繁荣”?

①一战中美国利用“中立”大发战争横财,成为经济强国;

②20世纪初期美国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一定程度有利经济发展;

③技术革新、生产合理化运动促进经济进步。

1929-1933经济危机

爆发原因:

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市场供需的矛盾

③导火索:股市的崩溃

④历史原因:20世纪经济建立在不稳定的社会上

经济危机表现:

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市场低迷

经济危机影响:

①社会危机加深,社会动荡不安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③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经济危机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德国法西斯专政

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德国是通过王朝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

②德国是一战战败国,受巴黎和会制裁,有复仇情绪

⑵现实原因: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

①德国经济脆弱,受经济危机打击严重,所以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摆脱危机

②面对经济危机,德国政府软弱无能,无力镇压群众运动稳定政局,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对纳粹党大力扶植

③希特勒和纳粹党对人民进行欺骗宣传并获得广泛支持;还讨好军队,与统治阶级勾结并得到支持

建立标志: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纳粹党上台特点:民间政党、自下而上、合法选举

内外政策:

(1)对内:法西斯独裁统治

①政治上:1933年,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进而取缔了德国其他党派(恐怖独裁)

②经济上:实行扩军备战(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文化领域:用法西斯思想钳制人们的思想(思想文化专制)

④民族政策:推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迫害犹太人(极端民族主义)

(2)对外:

①冲破凡尔赛体系束缚

②扩军备战(1933退国联,1935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开进莱茵)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日本法西斯政党

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

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的打击

(3)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是直接原因

建立特点:自上而下、暗杀政变

建立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统治政策:

(1)政治: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2)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3)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影响: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

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2、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3、凡-华体系的影响: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4、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②历史原因:德、日对“凡---华”体系的仇视和不满

③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

④的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制造者。

⑤其他原因:

a.一些大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采取的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也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b.世界各国人民虽然也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没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

英法的绥靖政策:

含义: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为代价,企图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表现: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英法没有抗议;制造慕尼黑阴谋

原因:

1、英法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因“一战”而大大削弱

2、英法国内政治状况复杂,一部分人因“凡尔赛和约”制裁德国而有负罪感

3、“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兴起了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1929年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4、法西斯打出了“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5、英法对苏联的本能仇恨,无视弱小国家利益

危害:

1.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导致了西方大国与苏联的互不信任,构筑集体安全落空,不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3.导致了弱小国家和民族反法西斯斗争的失败

4.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英法首先遭到德国的攻击及法国的沦亡是英法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教训:在法西斯威胁人类时,世界人民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将法西斯消灭在萌芽状态。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①法西斯加紧侵略扩张,欧洲战云密布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

③苏联构筑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④德国提议苏德和解

评价:

A、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别

B、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同时也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美国实行“中立政策”原因:

①罗斯福新政,忙于恢复国内经济

②孤立主义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欧洲战事

③外交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4)、外交上的需要,阻止法西斯,压制英法,遏制苏联,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牵制削弱

德国为什么要占领波兰?

1、根本原因:要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2、历史原因:《凡尔赛和约》中将波兹南的一部分领土划给波兰,在东普鲁士和德国的本部之间划一条“波兰走廊”。德国交出但泽由波兰管理

3、经验教训: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若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

4、经济因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闪电战

概念:集中大量的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一种战争样式。

目的:在于一举摧垮敌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内赢得战争的胜利。

特点:进攻性、速决性、以夺取制空权为先

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1、波方:装备和战术思想落后.部署不当

2、德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战术先进

3、英法:在西线对德国“宣而不战”,致使波兰孤立无援

4、苏联:苏军趁火打劫,占领了东部地区

法国败亡的原因:

1、军事理论落后,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对大规模使用装甲兵和航空兵的新战术熟视无睹(主要原因)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使德国无后顾之忧,集中大量兵力于西线(外部原因)

3、长期绥靖政策的推行,使法国国内民心涣散,士气低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根本原因)

不列颠之战德国未达目的原因:

英国方面:

1、空军数量处于劣势,但本土作战,民心士气高涨

2、政府抵抗决心坚定

3、军事设施先进(雷达等)

德国方面:

空军处于优势,但他过领土作战,且作战目标的制定带有随意性

影响:

1、迫使德军回头对付苏联,从而陷入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2、为后来诺曼底登陆和第二战场的开辟提供根据地

3、打击了德国等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争

4、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而与英国结盟

二战爆发的启示:

1、帝国主义是现代真正的根源,应该设法避免悲剧的发生,追求和平,进步是人类共同发展的前途。

2、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是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3、正义,和平。当恶势力扩张时,正义的力量应该尽早地团结起来。

4、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日本偷袭珍珠港

原因:

①德国在欧洲侵略胜利,牵制了荷、法、英,使其无力顾及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②日本侵略东南亚蓄谋已久,于1940年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③美英对日本实行禁运、制裁,美日矛盾激化

影响:

①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②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全球性战争)

③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原因:

①根本原因:世界人民同法西斯国家矛盾激化

②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加速了同盟的形成

影响:

①团结了不同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

②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

③奠定了战胜法西斯的基础

美国参战的意义:

①有利于反法西斯国家取得最后胜利

②保护了民主国家和西方民主制度

③增强了美国的军事实力,扩大了美国的政治影响

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

①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侵略力量,有效配合了亚太战场和欧洲战场

③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莫斯科保卫战(1941.9-1942.1)胜利意义:

①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陆军二战中第一次重大失败)

②标志着德国闪电战的破产

③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决心

④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阿拉曼战役(1942.10.23)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在北非战场的军事力量,消除了他们对近东国家的威胁,大大鼓舞了英

国和非洲人民打倒法西斯的决心

②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与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一起完成了二战的战略转折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已经发生根本转折

迟迟不开辟原因:①开辟战场的条件和实力暂时还不具备②企图在战争中消耗苏联,谋求战后霸权

1944开辟原因: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②限制苏联影响,取得战后有利地位

目的:加速战争进程,早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作用:①在北非打击隆美尔②威胁西班牙③使法德在法国发生战斗④使意大利首当其冲

影响:①拖住了法西斯德军大批兵力,有力地支持了苏军的反攻作战②消除了跨海征服英国的直接威胁,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③鼓舞了欧洲人民的斗志,促进了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雅尔塔会议

内容: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民主化②战后建立联合国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评价:①初步确立了战后世界的秩序雅尔塔体系②明显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二战胜利原因:

①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同盟国之间的密切配合,对迅速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政治上相互协调,经济上互相支援,军事上互相配合

③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④世界各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四次会议评价:

积极:①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②雅尔塔会议初步确立了战后世界的秩序雅尔塔体系消极: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二战的影响:

空前的浩劫:范围广、参战人数多、军费开支大、许多珍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被严重破坏

二战的历史意义:

①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③发展科学技术,为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

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1.原因:

(1)相同点:①都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导致的②各种矛盾激化,继而出

现军事对峙集团

(2)不同点:①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使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②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华体系潜伏着战败国对战胜国的复仇心理

2.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反法西斯战争

3.影响:

(1)相同点:①几乎使全世界陷入战争之中,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使世界经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③都确立了新的国际体系和格局④两次世界大战的获利国家都是美国(2)不同点: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垮了俄、奥匈、德、土四大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倒了德意日三大帝国,削弱了英法两大帝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展,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了迅猛发展

二战后为什么日德两国一个反思一个不反思?

①对这两个国家的处理不同:

德:美苏英法四分区占领

日:美单独占领(与麦克阿瑟改造日本的主观意图有关,只制裁侵略了美国的战犯,石原莞尔都没混上甲级战犯)

②德国严惩战犯,日本烧毁证据,没有足够证据审判,宽大处理

③日本军国主义余毒没有肃清,天皇制保留

④经济繁荣的掩盖

⑤政治领袖对战争的否认

⑥尚武的政治传统

德国赔偿方式:

一战:货币赔偿为主,赔偿对象主要是政府

二战:实物赔偿为主,赔偿对象为政府与个人

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

①消除了未来德国发动战争的隐患,断绝了德国军国主义源泉

②对德国人民惩戒与教育意义更强烈,达到了促使德意志人民反思战争罪行的目的

③盟国通过赔偿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的损失,达到了制定赔偿政策的目的

四次会议:

雅尔塔体系下的战争与和平

世界近代国际格局关系的演变:

维也纳体系→凡-华体系→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美日西欧三足鼎立→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50年代恢复发展→60、70年代高速发展→73、75年石油危机→80年代滞涨→90年代高度繁荣

社会主义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②政治:两大阵营对峙分化

③国际关系: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④民族解放:1990津巴布韦 1991纳米比亚独立

雅尔塔体系

含义:

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主要内容:

⑴处置战败国,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

⑵重新划定欧亚政治地图。

⑶殖民托管。

⑷建立联合国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特点:

两分天下、大国强权色彩、实力均势

雅尔塔体系实质:

建立在美苏两国实力均势基础上,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评价:

(1)积极: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2)消极: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1)都是在战争结束后按照战胜国之间的力量对比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形成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建立起了作为体系支柱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国际联盟。

不同点:

(1)凡体现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暂时调整了它们的关系;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妥协。

(2)凡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3)凡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而后者是两个战胜国妥协的产物。

(4)凡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雅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冷战实质: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冷战缘由:

基础:雅尔塔体系确立

条件:美苏实力超群

美国:a.政治:西欧听命于美国b.经济:二战后美国实力上升,1945年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中占60%,1948年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占世界总量的74.5%c.科技:唯一一个掌握了原子弹的国家d.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拥有1200多万常规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

苏联:a.军事:军队近1140万人,实力仅次于美国b.政治:二战后期解放了东欧各国,普遍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根源:世界战略的对立

冷战过程:

理论依据:1946年乔治凯南8000字电报提出遏制政策

信号:1946.3丘吉尔富尔敦铁幕演说

全面开始:杜鲁门主义

发展:马歇尔计划

加剧:北约

高潮:柏林危机

结束:苏联解体

冷战表现:

政治:美1947.3杜鲁门主义(开始)苏1947.9共产党工人情报局

经济:美1948.4马歇尔计划(发展)苏1949.1经互会(社义市场)

军事:美1949.4北约(NATO)(加剧)苏1955.5华约

冷战特点:

①大国利益的冲突

②有明显的地缘政治的形态

③强烈的意识形态的色彩

④冷战双方激烈的军备竞争,特别是核竞赛

⑤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直接兵戎相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杜鲁门主义

背景:

1947年出现“希土危机”,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目的:

把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范围,不准苏联干涉其他地区的事务,干涉美国的扩张行动。影响:

1、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2、对美国: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转变,也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由此,出现了美苏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的对峙。

3、对希腊、土耳其:美国控制了希腊和土耳其

4、对苏联:引起了苏联的对抗,苏联组织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原因:

美国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及战后美国面临的经济转型的问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马歇尔计划

背景:

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困难

②无产阶级革命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③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亟待扩大市场

作用:

经济上:恢复西欧经济,扩大美国的市场

政治上:稳定资本主义,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影响:

1、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2、西欧经济得到恢复;拉动了美国经济

3、强化了西欧对美国的依赖

实质:

马歇尔计划不止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通过给西欧各国提供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共产主义,巩固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

北约

背景:

①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挥之不去和“恐苏症”而寻求美国的支持

②第一次柏林危机

影响:

1、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军事包围圈

2、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的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华约

目的:加强与东欧各国的合作,与美国抗衡。

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苏联和东欧的安全②东西方冷战进一步加剧,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柏林危机:

第一次1948.6-1949.5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第二次1960.5-1961.8

苏联和民主德国封锁了东、西柏林的边界,并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柏林墙。

美苏争霸(50s-80s)

特点:

紧张与缓和并存,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

形成原因:

1、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根本原因)

2、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重要原因)

3、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历史原因)

4、苏联外交战略的变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主要原因)

5、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的霸权政策相冲突(直接原因)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部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和长期政策上的错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美苏关系演变的影响

消极:

⑴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⑵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⑶两极格局解体后,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①冷战思维仍然存在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各种矛盾激化

③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

积极:

⑴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⑵美苏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

美苏关系演变的启示:

①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③国际地位由综合国力决定,要努力发展社会经济

④综合国力主要取决于科技水平,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走科教兴国道路⑤必须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选择

美苏争霸中美苏的对华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1971.3乒乓外交(毛泽东、尼克松)试探之旅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要点与教学设计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要点与教学设计 一、设计分析 选修课程《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反映的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战争与和平问题。 所谓战争是指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内的不同政治派别、民族间进行的公开武装冲突。前者是国际战争,后者是国内战争。和平是个很复杂的概念,根据政治学的观点,通常是指未爆发战争的历史状态。 战争与和平始终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两种现象相互联结,彼此交替。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整体化的加强和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战争的起因、性质、规模、手段、影响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上半期曾先后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虽未爆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但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层出不穷,连绵不断。当前虽无发生世界大战的迹象,但是战争的阴云、

核威胁仍困扰着世人。 战争的严峻性和残酷性使得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人们 关注的焦点。避免战争灾难,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是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也为战后和平注入了新因素,如一战后产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出现了雅尔塔体系。这两次相对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未真正消除战争,但对和平问题提供了借鉴。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从残酷的战争中汲取了教训,寻求着消除战争与实现和平的种种途径。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当代国际政治的首要问题。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教学目标 本模块的学习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当代各类局部战争等相关史实、过程、影响,重要人物的活动等。结合相关史实,提高认识、评价、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看问题的全面性。

战争与和平作者_参考资料

战争与和平作者 参考资料一: 《战争与和平》作者简介 《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 《战争与和平》作者简介女孩个性签名 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NikolayevichTolstoy,Leo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感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刻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到达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述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董俊言则评价说这部小说可堪比《红楼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伊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朱霍

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参考资料二:好的qq个性签名 《战争与和平》[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点击认领 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托尔斯泰前后耗费十余年的光阴,并本书于1865年到1869年出版,讲述欧洲拿破仑时期的俄国(今俄罗斯)所发生的事。《战争与和平》自从问世以来,一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故事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透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述,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在《战争与和平》中,人物就多达559个,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各有其独特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命的悸动,人的欢乐、痛苦、各种内心思绪——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而书中史诗般的辉煌节奏与宽阔视界,也只有荷马的作品能够相提并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2019·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1900年以来,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除在议会内部进行斗争、拒绝投票通过军事法案和军事预算的一切费用之外,还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反战宣言,许多国家的工人阶级也举行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示威游行。1907年召开海牙和平会议,着重讨论战争法规问题并缔结了多项公约,在国际法上构成了若干限制战争的手段。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美国家约有100万人参加过为和平募集资金、宣传和平并游说政客等和平活动。但是,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因此,当1914年8月欧洲各国为了一个具体国家之间的争端而宣布参加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时,往往能看到聚集在这些国家的人群欢呼雀跃。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扩展沉重打击了战前世界和平运动。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 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1)根据材料,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进入高潮”的主要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和平运动遭受沉重打击的原因。(9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对峙,国际形势日益紧张”得出结论;根据材料中“在战前愈发狂热的民族利己主义、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宣传面前,要求和平的呼声远不足以对现实政治产生重大影响”得出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根据材料“大多数政治家和军事家也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得出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 答案:(1)主要表现:工人阶级是反战运动的主力军;有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平运动初具世界规模,波及国家多。 (2)原因:欧洲两大军事军团的形成与对峙,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一些欧洲民众狭隘的爱国主义表现严重制约和平运动的进展;资产阶级政府及实权人物信奉用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世界和平运动组织涣散,难以保证各国的协调统一。 2.(2019·广东百校联考)(15分) 材料一在德波战争中德国势如破竹的情况下,苏联却迟迟不肯出兵……德国是处在趋向于立刻结束战争并达到和平的国家地位中,而那在昨天还高喊反对侵略的英国和法国,却主张继续战争而反对缔结和约。英美等国直到法国被击败后才想到联合苏联。1940年,以反共著称的丘吉尔给斯大林写了乞求联合的信。但苏联的愿望是让各方立即达成和解而实现一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 时间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在意大利执政,建立起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931年,西班牙成立共和国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终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外国著名作家简介

外国着名作家简介 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 1.欧美部分 《荷马史诗》即《伊得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着名的两部史诗。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编。它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采用英雄格(六音步扬抑抑格)诗体,风格崇高,规模宏伟,富于戏剧性,生活气息浓厚。《荷马史诗》是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为欧洲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被誉为欧洲史诗典范,并为以后的文学艺术提供丰富素材,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它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也较高,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经常引用它。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讽刺敌人的武器。 希腊神话它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类。神的故事包括开天辟地、神的产生、谱系以及人类起源等待。古希腊的神都自私、任性、爱享乐、爱虚荣、好争权夺利、嫉妒心和复仇心很强,可能是根据奴隶主贵族的形象来塑造的。英雄传说,内容是歌颂在同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建立过功勋的各氏族部落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联盟机智,百折不挠,品德高尚,是古代劳动令人忧伤集体力量、智慧和高贵品质的化身。它为古希腊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的主要成绩就是戏剧,其主要着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拜伦(1788-1824)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重要作品有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他的创作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较大影响。 雪莱(1792-1822)英国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短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夏洛蒂·勃朗诗(1816-1855)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简·爱》。 萨克雷(1811-1863)英国作家,有着名长篇小说《名利扬》。 狄更斯(1812-1870)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共写了十几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中短篇小说、杂文和戏剧等。《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重要作品还有《艰难时世》《双城记》等。狄更斯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生动的细节描写,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社会风貌。 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他的作品有《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大疫年日记》等。《鲁滨

历史选修三战争与和平战和二战的各重大事件时间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879年:德,奥匈签订同盟条约;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正式成立: 1892年:法俄签订协定;1904:英法签订协约;1907:英俄签订协议;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引发新的危机。 1912年秋: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巴尔干:欧洲火药桶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内战 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王子被杀,萨拉热窝事件,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演变为第一次世界爆发 1914年8月:德国先占领比利时,向法国发起进攻。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 东线,俄军攻入东普鲁士。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德军击败俄军进入俄国,同时俄军击败奥军进入奥地利)形成对峙局面,转入了 持久的阵地战 1914年9月5日:马恩河战役。(英军总司令霞飞调动英法联军)与德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1914年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915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 1916年2月: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出动飞机潜艇,使用毒气弹)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1916年5月底:日德兰海战。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英德)(大炮巨舰的高峰) 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地狱)一战中规模最大的陆战。(英国使用新式武器坦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 1917年:北洋政府对同盟国宣战 1917年日本加入协约国。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合约 1918年,战争进入最后阶段 1918年3月:俄、德国签约停战协议《布列斯特合约》。 1918年3月到7月,德军相继发起了四次大规模进攻(有一定成果,很快被协约国阻止;协约国成立了最高军事委员会,任命法国元帅福熙为西线的联军总司令) 1918年,协约国在西线发动战争后期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战线推至马恩河一线。 1918年9月至10月:协约国全线出击,突破德军在法德边界修建的“兴登堡防线”,德军连连败退,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 1918年10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兵变。 1918年11月9日,柏林工人起义,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约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战争与和平故事简介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 [故事梗概] 一八○五年七月,宫廷女官安娜·芭芙洛芙娜在彼得堡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晚会。到会的有上流社会名流。发·西利·塞尔格维支·库拉根公爵是第一个到会的贵族。他说起话来懒洋洋的,是个惯会拍马逢迎的人。他常爱说这样一句话:“我是忠心的仆人”。他有个女儿叫爱仑,象白昼一样的美丽,大儿子依包理特是个低能的外交官,小儿子阿那托尔是个挥霍无度的花花公子。他们一家都出席了晚会。一位叫德路别兹卡雅的公爵夫人,要求库拉根把她的儿子保理斯介绍去当禁卫军军官。公爵答应了。到会的还有一个刚从国外受教育回来,初次踏入社交界的彼埃尔。他“笨拙,肥胖,是一个宽肩大汉,双手又大又红”。他是莫斯科著名的伯爵别素号夫的私生子,奉父命到彼得堡来寻找职业。他是个拿破仑的崇拜者。 到会的,还有年青的公爵安德来·保尔康斯基。他是个身材不高而极俊秀的年轻人,“具有明确而冷静的面貌”。他的妻子莉萨是个矮小而活泼的女人。安德来原先认识彼埃尔,他谈到他就要上前线去打仗了。在晚会上,人们交谈着法国和俄国日趋紧张的关系。会后,彼埃尔去拜访安德来。他对安德来说:“为自由而战,我便最先从军,但帮助英、奥去反对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指拿破仑--引者)是不对的。” 保理斯·经库拉根公爵介绍要到军队去服役了。他母亲带他到莫斯科看望亲戚罗斯托夫伯爵一家。伯爵夫人和其女儿正在过命名日。伯爵夫人是个具有东方式瘦脸的女人,她养了十二个儿女,但多半夭折了。伯爵是个平庸的人,他不如妻子能干。他们的大儿子尼古拉是个大学生,正和伯爵十五岁的甥女索尼亚恋爱。保理斯来到后,和伯爵十三岁的小女儿娜达莎也闹起恋爱来。娜塔莎是个黑眼睛、大嘴巴、不美丽,但十分天真活泼的女孩子。 彼埃尔在彼得堡没有选定职业,又回到莫斯科。这时别素号夫伯爵病得快死了。他的家族围绕他的遗产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库拉根公爵因和别素号夫伯爵沾点亲,主动跑来张罗。他和伯爵的三个女儿勾结起来,想瓜分遗产,排挤彼埃尔。但别素号夫已事先立好遗嘱,要把财产让给彼埃尔继承。库拉根公爵没占到便宜,反自讨没趣。 安德来把妻子送回他父亲的领地童山后,便上前线去了。他是俄奥联军总司令库图左夫的副官。一八○五年十月,司令部设在奥地利的一个名叫布劳诺的地方。十一日,库图左夫亲自检阅了五个步兵团。由于副总司令马克将军所率领的部队被法军消灭,使俄军处境困难。库图左夫下达了向维也纳撤退的命令。他指挥的三万五千俄军遭到拿破仑指挥的十万法军追赶。十月二十八日,库图左夫军队渡到多瑙河左岸。因受伤、落伍、战死,军队损失了三分之一。不久,维也纳也失守了。法军大部队随后淹至。库图左夫命令名将巴格拉齐昂以四千轻骑兵去豪拉布儒恩阻挡法军。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炮兵上尉屠升和他的战士们表现得非常顽强勇敢,终于把法军遏止住了。十一月十二日,库图左夫退军到奥尔牟兹,这里已经聚集了八万俄奥联军。第二天,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他是个漂亮年青的沙皇)和奥王检阅了军队。二十日与法军在奥斯特里茨进行会战。库图左夫估计形势对俄军不利,不同意这次会战,但年青好胜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将军们执意要这样干。法军由拿破仑亲自指挥战斗,他“骑着灰色小阿拉伯马,穿着蓝色

《战争与和平》经典语录,名言警句

《战争与和平》经典语录,名言警句 《战争与和平》经典语录,名言警句 【书籍介绍】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19世纪初俄国人民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的小说。《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文本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卓越的、令人惊叹的心理分析,生动、鲜活地描绘了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令人激动的一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构思宏伟、气势奔腾,有力地展示出了俄罗斯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1812年卫国战争,展示出了战争前后俄罗斯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 战争与和平经典语录 1、一个人为他自己有意识地生活着,但他是全人类达到的历史目的的一种无意识的工具。人所作出的行为是无法挽回的,一个人的行为和别人的无数行为同时产生,便有了历史的意义。一个人在社会的阶梯上站得愈高,和他有关系的人愈多,他对于别人的权力愈大,他在每个行为的命定性和必然性就愈明显。 2、这就是承认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思想、感觉和观察,承认语言改变不了人的思想。

3、胆大而不急躁,迅速而不轻佻,爱动而不粗浮,服从上司而不阿谀奉承,身居职守而不刚愎自用,胜而不骄,喜功而不自炫,自重而不自傲,豪爽而不欺人,刚强而不迂腐,活泼而不轻浮,直爽而不幼稚…… 4、生命、生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被人感觉出它的美好的,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的内涵。其实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自由地享受阳光,森林,山峦,草地,河流,在于平平常常的满足。其它则是无关紧要的。 5、只要人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游戏是愚蠢的,他就会期待它,人们一旦能够认识它的愚蠢,便会自杀,这是我将要做的。 6、“大人,那是被贬为士兵的军官多洛霍夫……” 7、意大利人自信,因为他是冲动的,并且容易忘记他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正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要知道,因为他不相信,他能够充分了解任何事情。德国人的自信,是最坏的,最固执的最令人讨厌的,因为他以为他自己知道真理、科学,这种科学是他自己发明的,但在他自己看来是绝对的真理。 8、爱一位亲人,除了使他烦恼却又不能为他做什么,而这样的局面又无法改变,真叫人痛苦啊 9、“什么,他是被贬做元帅呢,还是被贬做士兵?要是兵,就应该穿得和大家一样。” 10、政府需要残忍的人,就好像自然界需要狼一样 11、历史事件的原因是一切原因的总和,这是唯一的原因。只有在我们完全放弃了在个人意志中探求原因的时候,才可以发现这些我们不知道的规律,正如同只有在人们放弃

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概要

历史必修三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28- 1918.11.11)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本原因)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 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更加残酷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空前激烈,会影响到它们控制下的小国、殖民 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迅速? (1)普法战争后得到法国的大笔赔款——资金 (2)得自法国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原料 (3)后起之秀,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4.法德、英德、俄奥之间矛盾的核心是什么? (1)法德矛盾的核心——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 (2)英德矛盾的核心——英国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争夺制海权和殖民地(最主要的矛盾) (3)俄奥矛盾的核心——对巴尔干半岛的争 【注】矛盾演进顺序:英法(七年战争)→法俄(拿破仑远征俄国)→法德(普法战争)→英德 5.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 (1)同盟国集团:1879——德奥同盟;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 (2)协约国集团:1892——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英法协定;1907——英俄协定(标志: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7.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影响是? 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影响: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娜塔莎》相关资料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 小说《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和别朱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到二十年代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中心主题则是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以库拉金为代表,他们自私贪婪、虚伪堕落,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仍争权夺利、寻欢作乐。在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伦则是荡妇。另一类是彼埃尔·别朱霍夫、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和娜塔莎·罗斯托娃,他们接近人民,厌恶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经过长期的精神探索,成为社会的精华。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两人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鲜明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很强的社会活动水平,他后来投身军界,在严酷的生活面前理解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最后在卫国战争中献身;彼埃尔性格直爽,感情冲动,缺少实际活动水平,他更侧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与人民的接触中精神得到升华,最后成为进步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女主人公娜塔莎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她与人民和大自然接近,具有强烈和丰富的情感。作者对这几个正面人物投以诗情洋溢的艺术描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不过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

儿爱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埃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 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凭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想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爱伦嫁给彼埃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实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因为在战前的军事会议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知识点精细归纳

高中历史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⒉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⒊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⒋时间:1914年——1918年⒌主战场:欧洲⒍主战线:西线(决定性作用):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南线: 5、经过: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6、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⑴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⑵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⑶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⑷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7、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8、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影响欧美工人运动②德国与匈牙利:分别爆发了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是失败的伟大尝试; ③中东欧政治版图发生剧变:一战摧毁了四个帝国—德俄奥匈奥斯曼,诞生了一批独立国家;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①原因:列强的奴役与掠夺,激化民族矛盾;宗主国放松控制使本国新兴阶级力量的壮大;②影响:奠定了二战后摧毁殖民体系基础;⑶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

战争与和平简介

战争与和平简介 1805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之后,法国和俄国之间也发生了战争。可是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把已有身孕的妻子交给退隐于领地“秃山”的父亲及妹妹玛丽娅之后,就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希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 安德烈刚刚留学归来的好友皮埃尔·别祖霍夫,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是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的监护人库拉金公爵看到这一点,便企图把美貌但品行不端的女儿爱伦嫁给他,结果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同年11月,安德烈所属的俄军在奥斯特里茨之役战败。安德烈历尽种种艰难后回到秃山。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时死去了。安德烈陷入孤独和绝望中,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告结束,便下定决心终老于领地。另一方面,婚后不久的皮埃尔发现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存在暖昧关系,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他与多勃赫夫进行决斗。在幸运地击倒对方后,皮埃尔即与妻子分居,他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问题的困扰之中。不久,皮埃尔加入了共济会,得出了一套生活的哲学。他又怀着宽宏大量之心,接回了妻子。 1807年2月,俄奥联军在埃尔劳与法军进行了一场残酷的鏖战,

双方损失都很惨重。6月拿破仑与沙皇签署了和平协定,暂时的和平生活开始了。1809年春天,安德烈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公爵。在公爵家里,他立即为充满生命力、美丽动人的公爵的女儿娜塔莎所吸引,娜塔莎答应了他的求婚。但秃山老公爵认为她不够富有,年龄太小而加以反对。最后双方相约一年后成婚。不久,安德烈出国了。娜塔莎伤心地答应等待一年,却又无法忍受寂寞。她结识了爱伦的兄弟阿纳托尔。在他的诱惑下,两人决定私奔。至此,她与安德烈的婚约宣告无效。这对安德烈骄傲的性格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为此他痛苦不堪。然而由于军务缠身,他对此事又渐渐淡忘了。 1812年,拿破仑率先撕毁原来的和平协定,指挥军队跨过涅曼河,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年迈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心阻止法军继续向前推进,但由于战术失误和其他原因,并未使俄军毕其功于一役。战役还不断进行着,双方损失都很惨重。最后,俄法军队在博罗狄诺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夺战。显然,这是俄军所进行的最糟糕的战役。库图佐夫不得不痛心地宣布军队无力保卫莫斯科,拿破仑则作为胜利者进抵又一座空城。安德烈在博罗狄诺战役中身负重伤。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塔莎意外地在伤员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精心地看护他。彼此间又旧情重萌,但为时已晚。安德烈伤口恶化,不久即在睡梦中逝去。 皮埃尔留在莫斯科,决意做一名民族英雄。他化装成农夫,想伺

选修三20世纪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题10分,第2题14分,第3题14分,4题15分,共53分)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张伯伦曾几度向威廉二世做出结盟的姿态。1898年,张伯伦曾向德国表示:?我们应该向俄国说,你要的东西都得到了,我们准备承认这一点,但是你不要走得太远了。中国的其他地方应当由我们联合保护。?威廉二世斩钉截铁地说:?张伯伦不应该忘记,在东普鲁士,我有一个德国师团在抵御着三个俄国军团和九个师团,那儿可没有中国的万里长城,也不是英国的装甲舰能到的地方。 材料二 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去世。欧洲各国显要云集伦敦。在一个公众场合,甘本(法国驻英大使)被威廉二世截住了。威廉二世对甘本说:?你应该知道,我对你的国家的感情。我认为对欧洲的和平来说,法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希望法国强大,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就请告诉我,我会给你们帮助的。?甘本说:?对陛下的关心我非常感动,我会向巴黎报告的。但是法国希望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我希望而且也相信法国永远不会需要陛下的帮助。? 材料三 1896年,威廉二世在给大臣的一份电报中说:?我们现在背上了大量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殖民地使我们与英国继续不断发生或大或小的纠纷,我们的贸易正在和英国作生死的斗争,我们的报纸在天天宣传这种斗争。? 材料四 1904年的英法协约给了德国沉重的打击,德国决策者们从来没有想到英法这两个殖民地利益上势不两立的国家会走到一起。在俾斯麦之后担任德国外交枢密顾问的霍尔斯泰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他始终认为不可能英法接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为什么要主动与德国结盟?威廉二世拒绝同英国结盟的理由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甘本拒绝威廉二世“帮助”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实际原因是什么?(2分)

世界名著的简介

世界名著的简介《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呼啸山庄》《安娜卡列尼娜》《莎士比亚》《巴黎圣母院》《红与黑》[法]司汤达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小说描写19世纪20年代查理十世统治后期的社会生活,揭露复辟王朝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反复避是作品的基本主题。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形象。小说的线索是,于连与市长夫人及贵族小姐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爱情世界即揭露了上流社会腐败、伪善的社会风气,又揭示了于连时而反抗时而妥协的矛盾性格。最后于连被送上断头台,说明复辟王朝容不得一个平民青年。小说对现实生活栩栩如生的描绘和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是其在艺术上的最重要的成就,也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安娜·卡列宁娜》〔俄〕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篇是他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两条情节线索,即安娜家庭的悲剧和列文农事改革的失败,揭露了城市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冷酷,也揭露了地主与农民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小说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世界观的转变。 《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 小说描写吉卜赛弃儿希斯克列夫被山庄老主人收养后,因受辱和恋爱不遂,外出致富,回来后对与其女友嘉瑟琳结婚的地主林顿及其子女进行报复的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它开始曾被人看做是年青女作家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但结合其所描写地区激烈的阶级斗争和英国的社会现象,它不久便被评论界高度肯定,并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他描绘了中世纪,再现了十五世纪巴黎的生活。他善于把事实和想象,叙述和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为纯朴善良的敲钟人和吉普赛女郎、邪恶狡诈的教士和队长都安排了毁灭的结局。本小说也让雨果声名远扬。 《荆棘鸟》考琳·麦卡洛

历史选修战争与和平时间表

1879 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同盟国) 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1904 英法结盟 1907 英、法、俄三国协约(协约国),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41.6.28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一战导火索) 1941.7.28 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9 马恩河战役(法—德) 1915 德奥击溃俄国计划失败 1916.2 凡尔登战役(法—德);无限制潜艇战 .5 日德兰海战(英—德) .6 索姆河战役(英法—德) 1917.4 美国加入协约国 中国加入协约国 苏俄《和平法令》 1918 《布列斯特和约》(苏俄与同盟国) 1918.11.11 《停战协定》,一战结束 1919.1.18 巴黎和会 .6.28 《凡尔赛和约》 1920—1946 国联 1921.11.12 《四国条约》 1922.2 《五国条约》 《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九国公约》 .4 《拉巴洛条约》(苏德) 1923.1 法、比占领德国鲁尔区失败 1924 《日内瓦议定书》 1925.10 《相互保证公约》《仲裁条约》=>《洛迦诺公约》 1928.8 《非战公约》 1929—1933 经济危机 1931 九一八事变 1932 德国纳粹党上台 1933 希特勒成总理,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德国退出国联 1935 德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0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不宣而战 1936 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5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7—1939 西班牙内战 .10 德意《柏林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11 德日《反共产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1938 中日四大会战 .9 慕尼黑阴谋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5篇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5篇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一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生动地描写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列宁曾说:“《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战 争多好呀!战争既可以掠夺国土,又可以增加威名,真是一举两得!《战争与和平》使我明白了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美好,和平是最可贵的,当和平的土地上硝烟袅袅升起时,也就意味着战争的开始——人们纷纷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孩子眼中也都流露出了惊恐的神色,人们断水断粮,食不裹腹,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和平,多么神圣的名词! 我愿是一名和平使者,使各国都建立起友谊和信任;我愿是一只洁白无暇的和平鸽,带着和平的使命飞向四面八方! 关于战争与和平阅读感受二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向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 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

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 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可是略 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感 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 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欢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 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 莎又研究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终他向娜塔莎挥手 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 尔露出亲切、欢乐的微笑。这一段异常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 间的谈话十分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够 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