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_双金

民俗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_双金
民俗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_双金

收稿日期:2011-03-16译者简介:双 金(1973-),男,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博士生。

民俗学视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

双 金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遗产,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望成吉思汗陵的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默默奉献,完整地保留下了传统的祭祀文化。运用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考察祭祀历史与文化、陵寝构建以及守灵的达尔扈特人三个方面,力图呈现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的传承脉络。

关键词:蒙古民族;民俗学;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陵寝;达尔扈特人

分类号:

K 892.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1)01-0017-07 成吉思汗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创

建了蒙古民族的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大蒙古国。而今天,成吉思汗在他的后人,在广大的蒙古民众心目中是神圣的先祖和共同的祖先。这个曾经的历史人物,现如今固化在了民间精神世界,被民众所祭奠。正如德国学者海西希所说:“历史上的成吉思汗被神化成了先祖的亡灵”。[1](433)

这个神灵就在我们身边,并且以全体蒙古人总神祗的身份被人们祭奠,这个历史至今为止已经持续了近800年时光。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乞颜氏孛儿只斤人。公元1162年诞生于斡难河畔的迭里温———孛勒荅黑[2](56)

草原上。他继承父业,统一了群雄相斗的蒙古各部,于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源头,召集大会,立起九脚白旄纛,建立了大蒙古国。继而创建了横跨亚欧大陆版图的宏伟大业,公元1227年,在最后一次攻打西夏时,在西夏朵儿蔑该城(今甘肃清水县附近)逝世,享年66岁。成吉思汗逝世后,按照蒙古可汗安葬之地严格保密的习俗,诸将奉柩归蒙古,护柩之士卒在此长途中遇人尽杀之。为成吉思汗举行葬礼后,葬

之于怯绿连、斡难、秃剌三水之源头,不儿罕合勒

敦诸山之一山中,在那里营造了万世的陵寝,成为了全体蒙古民众的奉祀之神。而其真身归葬何地,至今无人知晓。

蒙古人崇拜天地,崇拜大自然。人去世后,将其遗体与大地、大自然融为一体,对陵墓看得很淡,但非常重视对灵魂的祭祀。按照蒙古人传统习俗与观念,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就是成吉思汗的象征,比其他的葬身陵墓更为重要。所以,成吉思汗陵在蒙古人心目中仍然是祭祀成吉思汗神灵的宫殿,而不是陵墓。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的达尔扈特人,至今不称成吉思汗陵为“陵”,而将其尊称为“伊金霍洛”———“圣主的院落”或“八白神灵”。

成吉思汗陵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遗产,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守望成吉思汗陵的达尔扈特人世世代代默默奉献,完整地保留下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正如在采访当中,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那楚格主任所说,祭祀、陵寝、达尔扈特三足鼎立,

架起了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体系。

一、神圣与世俗———祭祀历史与文化

成吉思汗逝世之后,当时的监国大臣、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将成吉思汗遗体运往故乡的途中,在木纳呼格布尔(阴山以南的鄂尔多斯)建立了白色宫帐,安放成吉思汗一些遗物,进行供奉。将大汗遗体运回漠北密葬后,托雷派以乌达吉千户长所属兀良合部千人守护成吉思汗墓所在地也客霍日克(大禁地)。在鄂尔多斯和漠北建立的成吉思汗白宫,成为大蒙古国的“奉祀之神”,“全体民众的总神袛”。[3](16)

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汗即位之后,在都城哈剌和林建立成吉思汗祭祀宫帐,由守护成吉思汗斡尔多的卫士负责守护和祭祀。贵由可汗与蒙哥可汗执政期间,亦继承了前辈所建立的祭祀传统。

元朝时期,忽必烈在大都建立八室的同时,在上都也建立了成吉思汗祭祀宫殿。每年他都带黄金家族成员到上都,参加蒙古传统祭祀活动。《元史》卷77《祭祀志》6[4](1923)记载着太庙八室四季祭祀的制度属忽必烈钦定,很多的研究者依据上述历史文献,认为现在的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八白宫设置和主要的四季祭祀礼俗均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影响。这里需要澄清一点,忽必烈所设八室与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八白宫的神灵设置唯有始祖成吉思汗相同,其他均不同,为什么出现不同陵寝设置的情况?其缘由至今都没有人说清楚;再者,四季祭祀制度的祭祀内容和祭祀时间,与现在的成陵祭祀是否一致也有待考证。

在北元时期,因政局不稳,几代蒙古可汗征战南北,成吉思汗八白宫随之迁移多处。1510年,巴图蒙克达延汗统一分散的蒙古各部,将全体蒙古划分六个万户,并将分散的成吉思汗八白宫集中在鄂尔多斯万户,重新规范了祭祀制度。1520年以后,博地阿拉克可汗时期,将八白宫由右翼鄂尔多斯万户和左翼察哈尔万户分两部分供奉。1627年林丹汗去青海途中,在鄂尔多斯留下了“全体民众總神袛”组成部分,在察哈尔万户供奉的额希哈屯白宫、大蒙古国的查干苏勒德(九斿白旗)、阿拉格苏勒德(花纛)等祭祀圣物及守护、祭祀这些圣物的部分察哈尔部民众。从此,成吉思汗八白宫及旗徽等奉祀之神,全部集中在鄂尔多斯。[5](37)

谈起成吉思汗陵祭祀仪式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那楚格主任真是滔滔不绝,有条有理,令人钦佩。充分展现出了作为一名学者型地方官员的内在文化修养。他说:成吉思汗祭祀是成吉思汗去世之后,他的内臣要员们,当然那时候也没有达尔扈特这一称呼,都是些宫廷守卫组成的人员开始了保护陵宫和祭祀陵宫的活动。当时的祭祀活动是按照萨满教方式进行,主要有祭祀先祖和祭火等,基本是蒙古族古老的祭祀仪式。那么到了斡阔歹汗时期祭祀基本达到系统化,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仪式等。达尔扈特的出现是在忽必烈斯钦汗时期,忽必烈斯钦汗时期将四时大典用法律的形式规范下来。②

那楚格主任还说到,四时大典也不是忽必烈斯钦汗空想出来的,每个祭祀活动都有它的历史积淀。过去,不叫四时大典,叫四时宴会。宴会是什么意思很清楚,是聚会,是娱乐。所以说将聚会日指定为祭祀日的时候,祭祀与聚会二者结合在一起。近些年来,我们通过翻阅资料和学习研究发现,四时祭奠都有其明确的法律和经济生产活动目的。如三月二十一查干苏鲁克祭祀,为什么将这一天指定为祭祀日呢?原因是,在过去蒙古草原进入春季,马驹、牛犊、羊羔等开始吃上新鲜的青草,同时牧民也会吃上鲜奶。这个过程跟生产活动紧密相关,祭祀活动本身跟经济、政治、法律和宗教信仰相关,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祭祀仪式,也不能简简单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祭祀仪式。说起来我们这个祭祀包含着多种礼仪、习俗的内容。从经济方面来说,对蒙古人来讲挤奶生产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生产活动之一,那什么时间开始挤奶呢?即三月二十一开始,因此这个祭祀也称作“厄苏格祭祀”、“撒出拉嘎祭祀”或者“查干苏鲁克祭祀”。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认为牛马等五畜是上天赐予的,也可以说是天、地、人结合的思想。三月二十一开始挤奶,那么将这个新年以来的第一次挤出的鲜奶祭洒予上天,表达对上天的感恩,感谢上天赐予丰富多样的东西。

夏季祭祀。夏季淖尔祭祀是阴历五月十五,这个时候是草原奶食产品达到顶点的时节,因此叫淖尔祭祀。意思是牲畜奶子像湖泊一样溢满草

原。这个时候,包括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也是,主要为了奖赏他的文武大臣们的功绩,钦点每位功臣的事迹,该给予什么样的奖励等,都在这一天进行宣布。奖赏过后就要举行盛大的宴会,用湖泊一样多的鲜奶举行祭洒仪式,先进行取悦天地的仪式,然后是大家共同享用美食美酒,举办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秋季斯日格祭祀是阴历九月十二日。九月份说明天气逐渐变冷,这个时候你要是还将放任马驹和牛犊任由吸食母乳,母畜无法积累足够的脂肪,那么如果遇到冬季白灾母畜将无法过冬。因此叫斯日格祭祀。斯日格是防止幼畜吸食母乳的一种器具,绑在幼畜嘴部带尖刺的东西。这一天,马驹子拴在绳子上,进行祭洒仪式,之后就不允许马驹等幼畜再行吸食母畜。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法律的问题,即从当天起谁也不许解开幼畜嘴上的斯日格,违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说,这一天的斯日格祭祀仪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法律的宣布日,祭祀仪式让全体民众知道一个生产季节的更替,而且带有强制性意义。比如说,当时的成吉思汗时代有皇家牧群,有大量的马倌、牛倌等人员为其服务,怎样管理这些人,如何使这么多的人步调一致地禁奶,就是要通过这种祭祀仪式的举行来宣示。如果这一天之后还要挤奶,使得牲畜瘦弱而无法过冬,那么将会追究你法律责任。所以说祭祀仪式在当时起着一种法律颁行的功用,形式上是大型宴会或聚会。③

谈完四季大典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那楚格主任还说到,当时的八白宫承担着多个角色任务。如黄金家族权力更迭的时候,继任者一定要来到八白宫进行祭祀仪式,宣告自己是谁谁的后代,第几代人,将要继承什么样的职位等均一一禀报,形成某种政治宣誓仪式。

四时大典由忽必烈斯钦汗制定实施,举行什么样的仪式,怎样进行祭祀活动等,同时也制定了达尔扈特的职责权限。如,八个雅木特德:太师雅木特德、太保雅木特德、彻尔彼雅木特德、哈斯嘎雅木特德、洪晋雅木特德、宰相雅木特德、图利雅木特德、呼和雅木特德等,各有各的职责任务,这些职责任务和祭祀礼节等汇编成册,形成了当时一个祭祀《金册》。不管延续几代人、时间过去多久,祭祀传统将一如既往地传承下去,不得改变。④

从上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那楚格主任所谈内容中可以看出,四季祭奠各司其职,分别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信仰等世俗的功能,有时这些世俗的社会功能又相互交叉,使得祭祀活动几百年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信仰的强大内力,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敬仰前人伟大的文化创造力。

成吉思汗祭祀从13世纪以来在鄂尔多斯部及达尔扈特人中世世代代相传,使成吉思汗祭奠从未中断。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所著《十善福白史册》中记载的“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祭洒鲜奶”[6](87)的仪式及苏勒德威猛祭等祭祀内容和形式一直保留至今。

成吉思汗祭奠一年举行多次。祭祀活动分为日祭、月祭、祝福祭、公羔祭、台吉祭、香火祭、奉祭等。忽必烈钦定的成吉思汗四时大典,更为隆重。四时大典包括农历三月二十一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五月十五日夏季淖尔大典;九月十二日秋季斯日格大典;十月初三冬季达斯玛大典。

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祭奠,与春季查干苏鲁克祭奠几乎同时举行。其中有日祭、小祭(月祭)、大祭(年祭)、龙年威猛大祭等。除此之外,在鄂尔多斯的查干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以及其他所供奉的圣物,都有各自的祭祀规程。

成吉思汗陵园对外开放是1985年之后的事情。那么很多人就理解为成吉思汗陵祭祀仪式过去是个封闭的、内部的祭祀,也就是鄂尔多斯人的,往更小了说只是达尔扈特人的祭祀,对此那楚格主任给予了回答。他说,不是的,这个过程说来比较复杂。实际上成吉思汗陵祭祀神不仅仅是鄂尔多斯的神灵,而是全体蒙古人的总神祗。70多年前祭祀的时候,全蒙古各盟旗都派人来拜谒和祭祀。不仅这样,还有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布里亚特、卡尔梅克、图瓦等国的人也都前来拜祭。

但是到了1939年出现了一个变化,日本侵入到了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当时的日本提出“如果想占领中国,首先要占领蒙古和满洲。而想统治蒙古人,首先要占有成吉思汗陵”,就现在的乌兰浩特市成吉思汗庙⑤也是日本人修建的。当时,日本派出特务乌吉达悄悄来到鄂尔多斯,会见了当时的伊克昭盟盟长扎萨克旗旗长沙克都尔扎

布,会见的主要目的是要将成吉思汗陵东迁至日本人占领的归绥。沙克都尔扎布时任国民政府委员,与蒋介石私人关系也很好,他迅速向国民政府通报了日本人的意图。在国民政府的积极策划下,1939年成吉思汗陵正式西迁。据翻阅前人回忆录得知,最初西迁的目的地是青海的果洛,后来在迁徙途中改变了线路,到达了兰州附近的兴隆山,在那里一呆就是十年,西迁过程中达尔扈特人始终伴随在陵寝左右。

成吉思汗陵西迁之后,这里的祭祀活动就无法再有从前的规模了,其他地区的蒙古人来祭拜的也逐渐少了很多。

1949年,西部青海等地陆续得到解放。当时的西北军阀马宏逵怕成吉思汗陵寝落入共产党之手而将其转移到了青海的塔尔寺。

1954年,内蒙古政府成立了成吉思汗陵迎灵代表团,同年4月7日将陵寝接回到了大伊金霍洛。当时的迎灵代表团成员36人目前健在的只有两位了,一位是代表团团长克力更先生,另一位是随团记者———内蒙古日报社的斯钦先生,二位老人现在都已经年过九十高龄。

1954年接回陵寝并逐渐恢复了祭祀,不过没多久,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又开始了,当时的雅木特德成员都是受害者,受到了严重的迫害。祭祀活动也完全停止,一直到1984年,又开始恢复了祭祀活动,持续了20多年,达到了现在的规模。

自1939年到2010年,已经过去70年时间。在这70年当中,祭祀活动基本失去了与其他蒙古部族之间的联系,其实就连当地出生长大的中青年一代人都不知道这一活动的真实内涵了,认为成吉思汗只受鄂尔多斯人祭拜。其实不然,他应该是全体蒙古人的神灵。⑥

那楚格主任对成吉思汗陵祭祀历史的讲述,对其中历史问题的说明,重在提醒年轻一代人,勿忘历史,勿忘民族文化。

二、神秘的陵寝———八白宫

成吉思汗陵,被人们称为“成吉思汗白八宫”“八白神灵”和“成吉思汗陵”,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称谓。它是从13世纪蒙古汗国及元朝以来,历代蒙古民族公认的正式祭祀成吉思汗的神圣地方,也是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祭祀、拜谒世界伟人成吉思汗的神圣地方。

成吉思汗时期信仰萨满教的蒙古人相信人人有灵魂,人去世之后,灵魂永存。成吉思汗去世时,他身边的人们取下一把骆驼额头上的绒毛,吸取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留下他的灵魂,放进银制灵柩,存放在白色斡尔朵,进行供奉———老雅木特德查戈德尔老人如是讲到。⑦这就是成吉思汗陵寝的前身。

最初的时候并不叫成吉思汗陵,清初期,对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称呼,开始出现“成吉思汗陵墓”之类的称呼,受此影响,成吉思汗祭祀宫帐便成为“成吉思汗陵”。[5](17)

成吉思汗白宫始建于现在的鄂尔多斯和蒙古国斡难河畔两处。而据史料记载和学者研究认为,成吉思汗祭祀白宫曾经还有两处祭祀圣地。一处是《元史》中所记载元大都太庙。至元三年(1266年)秋九月,世祖忽必烈采纳了丞相伯颜、安童的意见,在元大都建立太庙,始作八室神主,[4]元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城。另一处是在进行调查访谈的时候听成陵旅游区管委会那楚格主任讲到的:当时的蒙古努图格土地辽阔,成吉思汗祭祀仪式在不同的三个“吉格”(笔者注:吉格是蒙古语,指地点、地方)上轮换举行。现在的鄂尔多斯祭祀地是属于下吉格;中吉格在于现在的锡林郭勒苏尼特旗努图格上;上吉格在现今的蒙古国哈拉和林一带。那时的祭祀活动是这样举办的,下吉格三年———中吉格三年———上吉格三年,上吉格三年的祭祀结束之后再到下吉格来举行祭祀,如此循环进行下去。再到后来的时候,随着蒙古势力的下滑和分散,不再进行轮换祭祀了……。⑧也就是说,过去还有两个祭祀圣地———元大都和苏尼特努图格。关于前三处祭祀圣地,文献史料当中有文字可查,而有关苏尼特努图格上的祭祀活动则鲜有记录。

人们都知道,鄂尔多斯是因为斡耳朵(注:宫殿)多,所以才被称作这个名称。据记载,鄂尔多斯地区原先有29个斡耳朵。其中包括成吉思汗八白宫斡耳朵在内,跟它相关的斡耳朵有6个,如哈撒尔斡耳朵、别力古台斡耳朵、托雷斡耳朵、额希哈屯斡耳朵、窝阔台的苏勒德斡耳朵、诃额仑哈屯斡耳朵等。除此以外,还有苏勒德(注:战旗)

斡耳朵十个,如有哈日苏勒德、查干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等,加上洪声乌兰布日耶[5](56-66)(笔者注:军用长号角)……。

1956年成陵建成的时候,依照乌兰夫主席的指示将上述这些散落各旗县的斡耳朵聚集在成吉思汗新陵。[5](86)所以说成陵祭祀神除八白宫神灵之外其他还诸多的神灵在接受祭拜。

成吉思汗陵八白宫是指:成吉思汗与孛儿帖白宫,忽兰哈屯白宫,准格尔伊金白宫,弓箭白宫,宝日温都尔白宫(圣奶桶),吉劳白宫(鞍辔),溜圆白骏白宫,商更斡尔阁白宫(珍藏白宫)。那么,八白宫中祭祀的诸神、神物是怎么形成为今日的情况?它有什么历史文化依据或者说法吗?对此,成陵管委会副主任那楚格先生给予了答复,他说,过去,八白宫中祭祀的诸神是很神秘的东西,一般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很多人只能看到白色的毡房而已,加上油然而生的敬畏感,不得讨论,不能细看。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信仰萨满教,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来自于自然而回归自然,相信“灵魂永存”的理念。人体以水、火、木、金、土五行组成,人死将其埋入大地,他将随着时间的流失自然分解,重新融入大自然之中。

那楚格先生认为,蒙古人灵魂有四种存在方式。第一种,将灵魂附在画像或翁根(笔者注:翁根是指偶像或神灵的蒙古语,这里指毡子做的偶像)之中;第二种,将灵魂请入敖包或苏勒德(笔者注:指旗帜)里;第三种方式,用白骆驼额头上的毛或白羊毛吸收逝者的最后一口气,将其放入盒中保存,称之为翁根(笔者注:指神灵)。这种方式在鄂尔多斯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为止都有;第四种方式,脐带。将出生孩子的脐带留存,将其装入小布袋里挂在孩子腋下,说脐带是灵魂的居所。

成吉思汗陵寝里保存的正是白驼毛和脐带,“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人打开看过,据说还有骨灰一样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成吉思汗的骨灰这就不好说。所以说成吉思汗陵寝实质上是精神灵魂,是思想上的东西,千百年来以传统习俗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其他祭祀物也都可以这样理解,比如陵寝里祭祀的成吉思汗用过的马鞍、吉劳、弓箭等等,我们不必去探求他的肉体陵寝。陵寝当中的神物、神器既有成吉思汗的灵魂附着物,也有成吉思汗使用过的遗物。⑨

现在的成吉思汗陵于1954年建成。之前的八白宫是分散的,那么1954年之后八白宫聚集到了成吉思汗陵,没有了从前的陵宫聚集仪式过程,这对于古老的祭祀仪式是否有某些方面的改变呢?

那楚格主任为我们作出了说明:祭祀仪式没有改变。100来年前八白宫分散在几个地方,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聚集在一起。现在的陵地这地方原来供奉有成吉思汗白宫、胡日萨德格(弓箭)白宫和商更斡尔阁白宫。商更斡尔阁白宫是成吉思汗宫帐的珍藏室,一直没离开过成吉思汗白宫,就立在成吉思汗灵帐旁边。忽兰哈屯白宫供奉地离这里15里地左右偏西南方向的地方叫黄陶勒盖,人们所说的小伊金霍洛。宝日温都尔(圣奶桶)白宫、溜圆白骏神马白宫、准格尔伊金白宫原先在准格尔旗境内。我们现在所说的准格尔旗跟古时候不一样,面积小了很多。溜圆白骏供奉的地方是现今的凉城县至包头萨拉齐二百里草场,这一片地区是溜圆白骏的放牧地。这个记录在档案上有记载,建国后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发工资的记载,每月有45元工资。这个工资证明是前些年由当地的一个老太太给过我,但现在找不见了,应该还在书架或档案盒里,因为搬家忘了放置地点了。吉劳(鞍辔)白宫原来是在康巴师,分上吉劳和下吉劳分别供奉。关于准格尔伊金,过去达尔扈特说并不知道具体神灵是何物,祖祖辈辈只说是准格尔伊金。祭祀活动前准格尔伊金白宫来到陵地附近,祭祀活动结束后又回到原来的安放地准格尔旗。那么通过我们查阅的历史文献得知,所谓的准格尔伊金应该是指成吉思汗的两位夫人也遂和也速干才对。但是对此有些老一辈的达尔扈特并不赞同,说准格尔伊金应该是指古日别勒津高娃哈屯的白宫。但还没有具体的依据,只是在《成吉思汗小祭文》最后一段中提到:“沿着木纳罕山阴行进/统帅您的蒙古国/征服了唐古特国/处决了希都尔古国王/纳古日别勒津高娃为妃的/成吉思汗”⑩这么一句,但据我看来并不能说明什么。

因此说,八白宫在伊金霍洛祭祀已经有近800年的历史了,清乾隆时期以来的成陵以及祭祀仪式有档案为证(笔者注:那楚格先生为证明这一说法,还特意从书柜里找出蒙文版《成吉思汗八白宫》一书,让笔者看相关内容的记载)。可以

说,自有档案记载以来祭祀基本保持了它的传统性特征。当然,至于在清乾隆时期之前有无变化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三、八百年的忠诚———达尔扈特人

守望成吉思汗陵的鄂尔多斯达尔扈特人,他们不仅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而且为继承和发扬13世纪以来形成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做出了特殊贡献。成吉思汗祭祀内容包括系统完善的祭祀仪式之外,还包括诸多的祝词、颂词、祭文、祭歌,其内容与形式涵盖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信仰、风俗、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塑造了以祭祀文化、游牧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要特征的鄂尔多斯民俗传统文化。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忠实的达尔扈特人,怎么能保存下如此殷实的文化遗产,为他的后人们所享有。

达尔扈特人经历800年的历史沧桑,忠实地履行了祖上交付的守护陵寝和祭祀成吉思汗的光荣使命。达尔扈特,是“达尔汗”的复数形式,意为“神圣”或者“担负神圣使命者”的意思。起初守护成吉思汗陵的不叫达尔扈特,而是受托雷委派的兀良哈部落1000人,享受免军役的待遇。[3](141)到了元朝忽必烈时期,才正式启用达尔扈特这一名称,之前称这一部分人为“守护鄂尔多的人们”。[5](173)现在居住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周围的达尔扈特人,是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为了加强八白室的守护,祭祀任务,境内外蒙古盟旗扎萨克协商,由清朝重新分封的五百户达尔扈特人的后裔,他们集中居住在八白室周围,免除差役、税赋,建立了达尔扈特部落,完善了达尔扈特内部管理体制。[5](17)

据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祭祀文化办公室工作人员斯琴毕力格介绍,达尔扈特人目前在鄂尔多斯大概有5000多人口,伊金霍洛旗有1000多人。过去都说五百达尔扈特,这是当时的忽必烈斯钦可汗制定的祭祀建制,但是后来不断增减,变化也不小。最近的统计显示将近有2000多户, 5000左右的人口。另据统计,达尔扈特人总共由81个种姓的人组成,有的甚至有朝鲜族人和突厥人。

达尔扈特人有两样基本的职责,也就是保护成吉思汗陵寝和祭祀成吉思汗的任务。保护职责是指达尔扈特人保护陵寝不受侵犯,防止有人偷盗陵寝内的祭祀神器;再者是祭祀职责,达尔扈特人在祭祀的时候有参与的职责,同时还承担搬运分散在各地的八白宫的任务。主持祭祀仪式的是由达尔扈特人内部选拔而来的雅木特德组织来完成。

雅木特德属于达尔扈特人里面的高层,是贵族阶层。雅木特德组织成员有权享受特别待遇,按现在的情况来说,他们就是成陵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有相应的工资待遇。雅木特德组织的人员继承关系,简单说就是世袭,父传子,子承父业的形式来一代代传承下去。在过去,一个太师如果年长而不能胜任职务的时候,他要指定某个儿子接替。然后他领着接班的这个儿子到济农(笔者注:伊克昭盟盟长兼任济农职务)处禀报,通过济农批准登记之后才可以正式履行太师职责。

那楚格主任说,现在这个叫济农的组织机构已经不复存在,审批雅木特德的职责由成陵管委会来执行。这个过程既有继承者本人的申请,那么根据申请由管委会讨论之后再行任命。雅木特德组织机构中的人员继承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特色,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踪迹。

注释:

①②③④⑦⑧访谈对象:那楚格,男,蒙古族,现年55岁。现任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成吉思汗研究院院长,曾主持或与他人合作编写过《成吉思汗金册》《千年风云人物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等。访谈人:双金,访谈时间:2010年11月5日,访谈地点:成吉思汗陵管委会办公室。

⑤笔者注:该庙始建于1940年,1944年完工投入使用。笔者于2010年7月27日曾到访过此庙。

⑥访谈对象:查戈德尔,男,72岁。达尔扈特人,曾任太师雅木特德。访谈人:双金,访谈时间:2010年11月5日,访谈地点:伊金霍洛镇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委会院内。

⑨采访中那楚格主任顺嘴就读出了“纳古日别勒津高娃为妃的”这一句祭文,前后祭文由笔者查阅了旺楚格编著《成吉思汗陵》第287页内容补充。

⑩访谈对象:1.那楚格。访谈人:双金,访谈时间: 2010年11月5日,访谈地点:成吉思汗陵管委会办公室。访谈对象:2.斯琴毕力格,男,蒙古族,现年30岁。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办公室工作人员。访谈人:双金,访谈时间:2010年11月4日,访谈地点:成吉思汗陵管委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图齐,海西希.西藏和蒙古的宗教[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2]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

[3]多桑.多桑蒙古史[M].冯承均译.上海:上海书店,2006.

[4]宋濂等.元史·祭祀志(卷77)[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旺楚格编著.成吉思汗陵[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6]佚名.十善福白史册(蒙文)[M].留金锁注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徐英】

R i t u a l C u l t u r e o f Ma u s o l e u m o f G e n g h i s K h a n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F o l k l o r e

S h u a n g j i n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H o h h o t,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010022)

A b s t r a c t:T h e c u l t u r e o f M a u s o l e u mo f G e n g h i s K h a n i s a r i t u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M o n g o l i a n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g e,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T h e D a r h a d p e o p l e w h o h a v e b e e nw a t c h i n g G e n g h i s K h a n M a u s o l e u mh a v e g i v e n q u i-e t d e d i c a t i o nf r o m g e n e r a t i o nt o g e n e r a t i o n w i t ht h e r e m a i n i n g o f i n t e g r i t y o f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i t u a l c u l t u r e.T h i s a r t i c l e u s e s d o c u-m e n t s a n d f i e l d s u r v e y t o m a k e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h i s t o r y a n d c u l t u r e o f w o r s h i p,c e m e t e r y b u i l d i n g a n d s p e c i a l D a r h a d p e o p l e w a t c-h i n g t h e m a u s o l e u m,t r y i n g t o s h o wc u l t u r a l h e r i t a g e o f w o r s h i po f G e n g h i s K h a n M a u s o l e u m.

K e y w o r d s:M o n g o l i a n;f o l k l o r e;M a u s o l e u m o f G e n g h i s K h a n;s a c r i f i c e c u l t u r e;m a u s o l e u m;D a r h a dp e o p l e

我院美术系教授何奇耶徒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2月27日在京开幕。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务工作报告》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修改草案)》。选举产生了由206人组成的新一届理事会和由15人组成的新一届主席团。张海当选为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王家新、申万胜、苏士澍(满族)、吴东民、吴善璋、何应辉、何奇耶徒(蒙古族)、言恭达、张业法、张改琴(女)、陈振濂、赵长青、胡抗美、聂成文,当选为中国第六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被推举为中国第六届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王学仲、朱关田、旭宇、刘艺、李铎、佟韦(满族)、张飙、陈永正、邵秉仁、林岫(女)、周慧珺(女)、钟明善、段成桂、尉天池、谢云等著名书法家,被聘请为中国第六届书法家协会顾问。陈洪武被任命为中国第六届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戴志祺被任命为中国第六届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2010年12月29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大会的各项议案胜利闭幕。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李牧,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齐鹤茹等领导出席了闭幕式。

提升教育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在X县学校德育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会上的发言)

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 ——在X县学校德育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陈常委,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刚才,我们观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成果展示,参观了XX县二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法治、禁毒教育基地,观摩了二中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德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展示,四所学校和团县委还将作经验交流,这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县学校德育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深化两项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借鉴、提高,开创我县学校德育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新局面。 待会儿,陈佳常委将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做重要讲话,请大家深刻领会、狠抓落实。借此机会,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回望过去,学校德育工作成绩显著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全县学校持续开展了“身边的榜样”、“我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中国梦·我的梦”、“学长征精神,做红色传人”、“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四礼新风进万家”等主题故事演讲、手抄报、征文、诗词书法比赛;常态推进“开学第一课”、“开笔礼”、“成人礼”、“向国旗敬礼”、“开学第一月·传承最美家风”、“经典诵读”、“防艾禁毒”、“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实施“立德树人”三

年行动计划,开展“感恩·奉献”、“诚实守信”、“文明友善”、“爱岗敬业”系列教育活动。XX县二中四名学生在诗词书法比赛中获得四川省一等奖;XX县兆雅镇初级中学卿叶玲荣获“四川省美德少年”称号;云龙学校张格培入选“四川美德少年寻访活动”,并受邀参加2016年暑期美德少年夏令营活动。XX县城北小学“开学第一课·不忘国耻、圆梦中华”主题教育活动在中央一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XX 县二中自编节目《花开千年歌XX县》获得XX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XX县实验校“向蔡松松英雄致敬”的课本剧在XX州市经典诵读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二)持续推进特色学校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校园 2016年,教育局划拨经费100万元,着力推进特色学校打造。各学校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通过编印经典读本、书法教材、非遗文化传承、校园文化解读等校本教材,常态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XX县实验校、XX县城北小学、XX县梁才学校、XX县二中开展国学戏剧、文明礼仪、书法武术、诗歌楹联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百和镇的莲枪舞、方洞镇的雨坛彩龙、太伏镇的腰鼓、海潮镇的剪纸等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社团和大课间活动,百和莲枪舞登上央视大舞台,太伏腰鼓参加2017年XX州市网络春晚。XX县二中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导航教育”、XX县梁才学校的“和乐文化”、玄滩小学的“里仁文化”、方洞小学的“实文化”、XX县城北小学的“礼仪文化”等均受到各界好评,全县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浅析老舍小说创作中的文化批判内涵 作者:林贵云 指导老师:曹建玲 摘要:老舍创作的显著特色就是文化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中落后成分的批判,比如“守礼义,爱排场”,“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封建观念,而这一批判正是通过老派市民形象的刻画来完成的。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老舍有着自己的批判风格——温和敦厚,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他的温和批判不仅启迪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并让人感受到平等、亲切和温暖。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老派市民;温和倾向 综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文学作家们,无一例外的每个作家的创作都带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老舍创作也如此,他既不同于鲁迅,也不同于茅盾和巴金,在老舍的文学世界里,他总是执着而细腻地描写着北京市民社会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风俗、时尚、思维习惯、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恐怕最恰当的最合适的就是“文化”了。老舍的全部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对“文化”的批判。他的文化批判内涵是丰富的,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对西方文化的反思。但纵观他的小说创作来看,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又是占主要地位的。老舍的传统文化批判所采取的表现角度是独特的:通过对市民世界的描绘来体现他的文化立场。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p188)。在这几类人物系列中,尤其是对老派市民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正是通过对这一批旧中国的老儿女们的刻画来完成的,主要批判的是他们“守礼义,爱排场”,

“敷衍马虎,懒散无为”,“保守落后,愚昧无知”等腐朽的思想观念。 一、守礼义,爱排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守礼仪,讲排场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应该得以继承和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然而在老舍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却是这种传统文化对北平人的腐蚀和残害,导致他们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时期都遵循这种“礼多人不怪”的心理信仰,丧失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做人的尊严,以致使他们模糊了善恶是非的界限。 在《离婚》中,张大哥绝对是一个守礼仪,爱排场的典型代表,他乐于助人,对每一个人都是热情洋溢,是“一切人的大哥”,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就是在“介绍婚姻”和“消灭离婚”。然而正是这么一个热心的人导致了老李的痛苦:当老李整天愁眉不展时,张大哥立即就想到是他婚姻出了问题,并且细心的察觉出老李有“离婚”的意向时,于是就开始拯救老李婚姻的计划。然而热心的张大哥并未理解老李婚姻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他只是自作主张地让老李把李太太接过去,他认为这样便万事大吉了,可他不明白对老李来讲无爱的婚姻是不够“诗意”的。而李太太的到来并没减轻老李的烦恼,反而使他更加的痛苦,一方面要忍受家中儿女琐事的烦扰,另一方面还要忍受李太太无休止的精神上的折磨,最终使老李心中那仅存的“诗意”幻想也破灭了。同时,张大哥也是一个爱排场讲面子的人:当他费尽周折好不不容易把儿子救出来时,老李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请客”,宣布他的儿子不是“共产党”,因为儿子回来了,一切都变美好了,“小赵是最值得感激的人了”,而“请小赵自然得请同事们作陪”。可他却忽略了当初在他最需要人帮助和安慰时,他的同事邻居都像躲瘟疫一般避开了他,而“最值得感激的”小赵却在那时趁火打劫,看上了他的女儿秀珍,想借此纳她为妾。 《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一辈子子重要的格言是‘和气生财’”,他甚至习惯于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正义感,“宁可吃亏,而绝不带着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 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老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 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优质论文: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 倪文锦 当下,根据立德树人的要求,强化人的素养培养,充分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精神,注重学科育人价值,需要确立并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并将“核心素养”的内涵落实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如果说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简言之,语文核心素养也就是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所逐步形成的语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目前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表述大家尽管还不尽相同,但是对其构成要素的认识则基本上还是有共识的,即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按我个人的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结构应该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 鉴赏”“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要内容。这四者,既有知识、能力、方法等显性的能力与行为方式,也包含情感态度、个性习惯和经验修养等隐性的内在品质等,是语文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在不同的学段,我们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只有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都获得全面的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才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那么,与传统阅读教学中通常的单篇课文教学相此,群文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会有什么帮助,或者说能产生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呢?人们通常认为,文章不是一篇一篇地读,而是一组一组地读,这就是群文阅读。其实严格地说,群文的“文”,并不只限于文章,而指的是文本。群文阅读即多文本阅读。但需要指出的是,群文不是多个文本的杂乱堆砌或简单相加,而是将具有(或能够建立)某种关联的多个文本,按一定原则组合的阅读整体。所以群文阅读教学,即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个文本,通过梳理整合、拓展联系、比较异同等,促使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关注其语言特点、意义建构、结构特征以及写作方法等,从而使阅读由原有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立德树人 数学何为

立德树人数学何为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充分强调了其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以道德教育所饱受诟病的,并不是其重要性而是其实效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践行几乎都在不自觉的反复演绎着一个不等式,即?教书≥育人?。虽然数学没有语文、历史等文科的育人优势,但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我们作为?立德?的实践者应该努力提升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那么,立德树人之于数学教学的任务何在? 如果说数学是一个真理的集合,那么其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属 ?真?;而有价值的数学也就是好的数学即为?善?;数学中所表现出的简洁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对称性、艺术性等皆为数学的?美?。如何从抽象的数学教学中挖掘德育内容呢? 张奠宙教授在《数学学科德育》一书中,把数学德育内容概括为三大类:理性精神、人文精神、道德品质。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情感、态度?中的各目标点,都可以对接到张先生所描述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当中:(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良好好奇心和求知欲(人文精神);(2)在数学学

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人文精神);(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理性精神);(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人文精神);(5)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性精神)。而道德品质教育,则应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目标。 由此可见,立德树人视野下的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浓浓的?数学的特质和数学教育的特点,主要在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上着力。 一、?求真?——在对数学理性的追寻中获得?真?的知识 真是为人的根本,即指做事要讲诚信,交往要讲真话。而数学是一门充满理性的学科,这种学科特性,为引导学生?求真?提供了独有的载体。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结论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细心的计算后才能获得,但每个班级中总会有一些学生存在学习的惰性,想寻找机会直接照抄同伴的答案,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真养成懒散、依赖别人的习惯了。为此,教师在工作中,首先要与家长密切沟通,让家长对孩子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让他上网查找答案或与同学对答案,对还没深入思考就向家长求助的孩子要坚决不予以理睬;其次,在校学习时,优生提前得出答案后,让他暂缓公布结果,给予其他学生思考的空间;再次,学生间除了教师指定可以向同伴求助咨询的对象外,其他学生不得私自与别的同学交流作业的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培养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得到增强,并培养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从学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浅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 摘要 胡适不但是一个文化巨匠,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中西文化思想被人们吸收学,传承着。胡适始终以世界文化的眼光观察比较中西文化,努力寻求中西文化交流沟通的结合点。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症结在于不曾悔祸、彻底痛责自己,要振兴中国文化首先必须进行“民族反省”。本文从多个层面来探讨他的中西文化观。 关键词:胡适;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文化 一、胡适对中西文化的研究比较与价值评判 (一)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胡适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是一个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统一体,并且始终未能摆脱这种在文化冲突中的彷徨。胡适对民族传统文化并非只有批评没有肯定、只有贬斥没有褒扬、只有虚无没有信心。从胡适的许多著述中可以找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誉和眷恋,找到他整理国故的决心和成绩。因此,尽管胡适对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消极性和劣根性采取了彻底否定、大胆批判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整理国故是他“再造文明”的途径之一。 胡适是不是彻底的反传统?胡适始终战斗在新文化运动最前线,他对旧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主要集中在对孔家店、理学“以理杀人”、孝道、贞操观念等具体问题上,并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整个体系。尽管胡适时常语出惊人,但这并非他的一贯学术主张,而是他为推行其文化主张而“走极端”的方法策略,他所做的决非盲目地、彻底地反传统,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坚持一种“评判的态度”,进而重新评价一切价值。正如胡适自己表述的那样,他对传统文化的评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反对盲从,反对调和与整理国故。胡适认为,只有用评判的态度,不盲从、反对调和折衷,然后用科学方法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同时输入西方文化的先进思想,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再度辉煌。 胡适对文化保守主义展开了深入的批判。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根本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秘书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摘要] 经济全球化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愈加频繁。这对涉外秘书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比比皆是,作为秘书工作者要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出现,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信仰、交往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就十分必要了。本文就风俗习惯与信仰、交往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三个方面对涉外秘书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涉外秘书;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涉外活动日益增多,我们常说:“中国经济要与国际接轨。”但是,我们在“经济接轨”的同时也应重视“文化接轨”。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日益增多。所谓的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相互交流的过程。而跨文化交际与普通交际的差别就在于一个“跨”字,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与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视野,它为我们提供了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面对来自陌生文化和国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交往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从而最终导致跨文化商务交际的失败。因而了解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信仰、交

经典诵读对初中生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探索

经典诵读对初中生立德树人德育教育的探索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时之举。教师是为了让人获得全面发展而展开的,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长期的基础学习上的,长期的接受文化熏陶就是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品,国学经典蕴含着深厚的国学文化,是整个名族的精神底蕴,因此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在学生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在提升精神、塑造人格和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将经典诵读渗透于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扩充课文内容,加深知识理解 在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时的引入经典教学环节来扩充课文内容,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感受三峡ft水之美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ft河的感情。此外,在讲到三峡水流湍急的奔放美以及深秋凄婉美时,教师可以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抄录给学生,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强化对景物描写方式的应用能力。 (二)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轻松自由的朗读课文,能在强化学生对知识积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学氛围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孟郊的《游子吟》,体会细腻的母爱情感,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个情感铺垫。 (三)拓宽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 在国学经典的诗词歌赋中蕴藏了很多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和情景,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每逢民俗节日就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诗词,通过 对经典的诵读了解体会民俗节日,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例如在清明节前,可通过抄录、诵读杜牧的《清明》,让学生清楚清明的来历。 (四)培养审美眼光,塑造健康人格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二、将经典诵读渗透于德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评视野关照

学年论文 题目: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姓名:王艳 班级:120901 学号:120901124 学院:人文学院 指导老师:藏文静 2014年6月30日

对老舍小说中以文化批判视野关照"市民世界"现象的浅谈 摘要:老舍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市民形象,这些市民形象都被作者以文化批判的视野所关照。人物极具个性,富有真实性,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百态人物所塑造出来的,都被打上了作者个人主观情感的烙印,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这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老舍小说文化批判视野“市民世界”民族国民性 老舍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话剧,诗歌等作品,被冠以“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尤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民形象,构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市民世界”。在他所构建的“市民世界”里, 他以文化批判的视野,幽默而尖锐的笔调,独特的个人审美趣味。使丑恶、愚昧、堕落、滑稽、善良、侠义、勤劳充斥其间,并在人物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强烈的展现了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是作者冷眼旁观下对民族国民性的一种揭露,与作者生长经历、时代环境、生命体验以及艺术体验有着密切关系。 一,老舍人生经历及其文化批判视野 1,老舍的人生经历 老舍是一位满族旗人,出生在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皇城

护军,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满族贫妇。他本来有“3位哥哥,4位姐姐,活下来的却只有四人,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1他是父母的老儿子,母亲是在31岁时生下的他,由于家境贫寒,他刚出生时母亲就因为难产差点死去,而他也因为寒冷差点被冻死。它是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出生的,连一向脾气暴躁的姑母也惊讶于他的出生,“难道是我们祖坟上要冒青烟了?”○1老舍一家子的生活全靠父亲那一点微薄的俸禄来维持。后来由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父亲在那场战争中战死,留下老舍的母亲带着一大家人艰苦度日,这些在年幼的老舍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可以说母亲对于老舍性格的形成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等到老舍9岁时遇到了“阔善人”刘寿锦,并借其帮助走上了求学之路,也因此结识了刘寿锦的女儿,彼此心生爱慕。但不幸的是,刘寿锦后来因家财散尽,出家做了和尚,他的妻子和女儿也也因为此出家做了尼姑。后来刘姑娘遭人践踏,多次打胎。这些在老舍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他后来的出国,远赴英国就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经历后来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都被展现了出来。 可以说,老舍先生的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都与北京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八国联军侵华,父亲去世,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等事件,他都是亲身经历和目睹过的,在这些经历中他看到了太多形形色色的国民形象,发现了在民族国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共同的弊病,并因此而深受打击。因此,与其相比,国外的生活也只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得以成熟的催化剂。其实,不管是国内生活抑或是国外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_胡适不是一个_全盘西化_论者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简评胡适的文化现代化思想 ———胡适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 郭 静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 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关键词]胡适;全盘西化;文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049-03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郭 静(1968-),女,山东莘县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建设学校高级讲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经过器物层面的自强运动、社会政治层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后,以新文化运动为标志,开始楔入文化层面。综观这一过程,作为后起外源型现代化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在文化现代化这个最高级、最复杂的层面上,围绕“如何向西方学习”这个课题,从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尤其是1929年到1935年,争论非常激烈。胡适就此发表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文章和演讲,主张全力向西方学习。过去在评价胡适这一思想时,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加之后来胡适在政治上的反共和投靠国民党,因而武断的批判代替了允当的研究,胡适被戴上了“全盘西化论”者的帽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全盘西化论”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一 五四前后,胡适并没有提出全盘西化。胡适1910年至1917年在美求学,期间已涉足国内新文化运动,不断发表文章,反对封建文化。1917年胡适在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 史》①中提出,中国文化主要的问题是采取最有效的形式吸收西方 现代文化。胡适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继续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出路进行探索。1919年12月,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文化现代化路线,就是既要引进西方文化,又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以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胡适身体力行,从1920年开始,先后整理了《水浒》、《儒林外史》等十余篇古典小说,并以“序云”、“导论”等形式写了近30万字的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以批判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去重新认识和评价。胡适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北京大学的罗荣渠教授据此质疑:“难道有这样毕生埋在故纸堆中的全盘西化派 吗?”[1](360) 总之,五四时期胡适的“愿望是想学习欧洲的文艺复兴, 专致力于新文化的运动,抛开政治,有意识地为中国打下一个非 政治的文化基础”。[2](P 131)所以,胡适虽极力主张向西方学习,无情 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但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胡适一生中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其特殊背景。1929年,胡适为英文《中国基督教年鉴》写了一篇《中国的文化冲突》的文章,在表达其现代化思想时他同时使用了两个概念:W h olesale w es ternization 和W h ole hearted m odernization ,前者可译为“全盘西 化”,后者是“一心一意现代化”或“全力现代化”的意思。这是胡适第一次提出全盘西化,但是和“全力现代化”并列使用的,而且在此后的几年中再也没有提及它。同年胡适在其《新文化运动和国民党》一文中,主张“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 分接受世界的新文明”[1](P 356)1930年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中认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 可以充分采用,充分收受”。[3](P 640)1933年,胡适在《建国问题引论》 中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集合全国人才智力,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 法,一步一步地作自觉的改革”。[4](P 315)可以看出,胡适在随后发表 的文章中有意避开了“全盘”两个字,而悉数采用“充分”一词。这不是偶然的。在这样一个严肃而敏感的问题上,胡适是不会随便使用一个词的,他完全明白“充分”和“全盘”在含义上的差别。几年后胡适本人的解释更能说明问题:“五六年前我最初讨论这个文化问题时,因为用字不小心,引起了一点批评。那一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请我做一篇文字,我的题目是《中国的文化冲突》,我指出,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曾有三派的主张。一是抵抗西洋文化;二是选择折衷;三是充分西化。我说抵抗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 9 4

立德树人视野下中职学校班会课的探讨

立德树人视野下中职学校班会课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4-04T09:41:06.57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上作者:邓凤仪 [导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坚定而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时代性的问题。中职学校的教育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而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的班会课在中职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班会课这个重要的平台,做好中职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需要我们中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并长期践行的一项工作。关键词: (佛冈县职业技术学校,511600)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坚定而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时代性的问题。中职学校的教育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而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的班会课在中职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班会课这个重要的平台,做好中职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需要我们中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并长期践行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职学校;班会课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代和市场对我们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我国未来技能队伍主力军的中职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具备什么什么样的素养,才能适应我们时代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立德树人”写进教育方针,坚定而有力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时代性的问题。中职学校的教育有着其独特的特点,而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的班会课在中职学校的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班会课这个重要的平台,做好中职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需要我们中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进行思考并长期践行的一项工作。 一、班会课在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是我校的校训,校训正体现了“立德成人”的时代要求,这些校训能在我们学校醒目可见,同时,学校会定期举行“道德讲堂”讲座,这些举措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立德树人”氛围环境。但毫无疑问能让班主任与绝大数学生交流的时间还是班会课。然而,很多时候中职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担任班主任的同时还承担着理论课和实操课的上课任务,平时能与班级学生交流的整块时间不多,因此,如何通过精心组织的班会课来实现班主任与学生间的交流、班集体成员间的广泛交流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另外一方面,班会课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科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足,班会课通常由班主任组织召开,相对于科任而言,班主任对本班学生更加了解,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更具针对性。可见,班会课在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目前中职学校班会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困境 近年来,不管是上级教育部门还是学校都比较重视班会课,特别是主题班会课,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布置主题鲜明的班会课,有“感恩类”的、有“普及知识类的”、有“安全教育类”等,这些主题班会课在培养学生立“美”德,树“好”人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与此同时,学校政教部门还会对班主任的主题班会课进行评比,很大程度地督促并激励了班主任上好主题班会课。既然如此,那么班会课在“立德树人”上还存在什么样的困境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1.班会课没有融入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很多时候会进行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建设,却往往容易忽视将班会课当成一门课程进行建设。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等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是贯穿学生整个中职生涯学习的教育活动,对中职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 2.班会课的组织形式缺乏创新 我们的专业课教学非常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注重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而班会课(或许主题班会课除外)通常缺乏这些元素,大多数时候是学生被动听取,参与程度不够。甚至很多时候班会课上把该布置完的任务布置完就了事了。这样,班主任也就不能在班会课的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解决学生的问题,更加难以深层次地剖析学生的心理诉求,不能有效地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发挥其“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而往往中职阶段这个时期中职生又是最需要这方面的引导的。 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探寻班会课的有效途径 1.规范班会课课程建设,使其更具针对性 一方面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将班会课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纳入课程体系建设,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探讨可行的考核方式。 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瞬间万变,在班会课内容的选取上要紧跟社会的发展。以往,班会课的内容通常是布置任务,苦口婆心的说教,批评灌输多,表扬疏导少。但显然,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合如今时代的中职生。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现在的中职生他们接触社会的途径比以往多,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网上巨大的信息量,往往会让他们不知所措。因此,班主任在班会内容的选取上最好能贴合国家主旋律,结合对社会现象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辨真伪,去伪存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中职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劳动队伍的水平,而企业在选人用人上往往将“德”放在首位,继而才是“技能”。这样就需要班主任在班会课上注意将企业的素养要求融入到班会课中,与专业课堂形成合力培养适合企业需求具备良好素养的中职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服务。 2.精心设计班会课的组织形式 一节与学生心理诉求度契合高的班会课必定能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共鸣,深入人心。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中职生的能力存在偏见,往往不敢对他们委以重任,导致我们班会课的主要的上课形式还是“班主任的个人演讲”,而且这种演讲往往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有了班主任在讲台上热情激昂,学生在讲台下神情呆滞的尴尬画面。因此,在班会课的组织形式,要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师生的互动性。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担任一节班会课的主讲,教师作为助教辅助学生;在普及知识类班会课的时候可以举行知识竞赛;又或者可以通过放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学术视点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29 浅析胡适的文学翻译思想 ◎张亚楠 (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胡适(1891—1962)是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文化巨人,他在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着多方面的、创获性的文化成就。胡适大力提倡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学翻译思想。梳理这些散见于胡适论著、书信以及译序中的翻译思想,可以管窥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理论的发端,对于今天的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活动也不无借鉴意义。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和翻译文学的功能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革命的首举义旗者,胡适非常重视外国文学名著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借鉴作用,1916年他在写给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3]具体到改造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的方法问题,他主张通过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引进外国的文学方法,“……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阐明上述主张的理由之后,他再次强调说,“我们如果真要研究文学的方法,不可不赶紧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在一封有关戏剧翻译的答信里,他明确提出:“我们的宗旨在于借戏剧输入这些戏剧里的思想……在于输入‘范本’。” 二、翻译选材 在翻译的选材问题上,胡适主张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他痛感当时中国的文学翻译充斥着二三流乃至不入流的外国作品,因此在给曾孟朴的信中说:“中国人能读西洋文学书,已近六十年了;然名著译出的,至今还不满二百种。其中绝大部分,不出于能直接读西洋书之人,乃出于不通外国文的林琴南,真是绝可怪诧的事……这也是我们英美留学生后辈的一件大耻辱”,并与曾氏共勉“各依性之所近而力所能勉者,努力多译一些世界名著,给国人造点救荒的粮食”。 胡适提倡多译小说、戏剧和散文,他认为,“最近世界文学的趋势,都是由长趋短,由繁多趋简要……‘写情短诗’‘独幕剧’‘短篇小说’三项,代表世界文学最近的趋向。” 另外,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胡适认为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赞同多翻译健全的,鼓舞人生向上的文学作品,并且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指出奥斯卡·王尔德的The Ideal Husband虽好,但《青年杂志》所载译文“似非吾国今日士夫所能领会也”。 可见,胡适在翻译选材上非常注重原著的质量和权威性,主张翻译作品的主题要响应时代、人心的需要,体裁要紧跟世界文学的趋势。同时也可以看出,以启蒙为己任的胡适,在翻译选材观上表现出来的功利性和紧迫性。 三、直接翻译和转译 关于直接翻译和转译的问题,胡适认为“不应该多费精力去做‘转译’的事业”。梁实秋在1928年《翻译》一文中也提到:“据胡适之先生说,法文、俄文作品译成中文的大半是自英文转译的;懂英文的人所以不直接译英文名著而要转译法俄文作品者,是因为英文名著的文字难,成语典故、俗话等等,都是我们一般略识ABC者所难得懂的,而法俄作品译成英文的率皆浅显易明”。 1933年胡适在其《短篇小说第二集》的译者自序里又说:“我深感近年翻译外国文学的人,多是间接从译本里重译,很少是直接翻译原文的。所以我前几年在上海寄居的时候,曾发愿直接翻译英国和美国的短篇小说”。 赵文静在《翻译的文化操控———胡适的改写与新文化的建构》一书的第五章第一节谈到转译的时候认为:“对转译的批评本质上基于一种忠实于原文的思维。历史上不忠实的翻译作品似乎对目标文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更加重大的影响,如中国近代的林纾和美国的庞德。”鲁迅先生也曾经撰文指出,如果不通过转译,我们将和世界上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缘。值得玩味的是,胡适翻译的短篇小说大多是由英文本转译的。 四、翻译的语言形式 胡适提倡使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名著,他说:“用古文译书,必失原文的好处。”胡适肯定严复是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林纾是介绍西洋近世文学的第一人,还说林译的小说往往有他自己的风味,但因为他们用古文译书,结果“终归于失败”;并以鲁迅兄弟的翻译作品为例,说“他们的古文工夫既是很高的,又都能直接了解西文,故他们译的《域外小说集》比林译的小说确是高的多……这种文字,以译书 044

跨文化交际开题报告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问题 A Probe into the Differences of Taboo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 (一)选题依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中的语用失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就是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更清晰的展示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避免出现言语不当的问题,并通过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研究出来。 (二)选题意义 禁忌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规范了人们的言语行为与社会交际。而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汉英禁忌语的迥异。所以,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因传统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这样便导致了有些词语我们要避免使用,就是禁忌语。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是现代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语言禁忌现象就成了最基本的要求,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加得体。 本选题重点关注日常交流中跨文化交际语的禁忌语,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在跨文化交际的视野里,界定和区分了禁忌语的几种类型,分析了中西方禁忌语不同的种种原因,以期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交际失当,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日常对话中避免语用失误的出现,即使出现也能很快认识并改正,而此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更清晰的展示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避免出现言语不当的问题,并通过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研究出其折射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可以更透彻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于跨文化交际很有帮助。 (三)课题写作的目标 禁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语言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在每个民族和每种语言中都有体现。中西方文化和信仰差异导致了禁忌语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于是,这篇论文要先陈诉清楚禁忌语的定义,来源,特征,然后总结出中西方禁忌语的异同,最后从这些异同中总结出产生中西方禁忌语相似和差异的原因,最终从这些原因中总结禁忌语折射在文化上的差异。了解了这种差异,才能避免的跨文化交际因为文化差异而发生一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跨文化交际。 (四)课题的基本内容 Cont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