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新闻心理_与_心理新闻_对待新闻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另一种思路

_新闻心理_与_心理新闻_对待新闻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另一种思路
_新闻心理_与_心理新闻_对待新闻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另一种思路

新闻心理 与 心理新闻

对待新闻学与心理学关系的另一种思路

刘!畅

(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教授、博导!天津!300071)

摘!要:把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与心理学挂钩,是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个本土 小传统 。但这种研究思路的缺陷也显而易见:一是容易形成 两层皮 现象,即用心理学的原理生硬地解释新闻、传播现象;二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实践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中外新闻史证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催生读者新的新闻需求;而这种新的需求,则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理论。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社会心理新闻。而为论述它存在的合理性,本文还提出 心理事实 这一概念。所谓 心理新闻 ,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积累了一定时段的 心理事实 的报道。从 新闻心理 到 心理新闻 ,不只是一种词序的变化,还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新闻心理学;心理事实;心理新闻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0)05-0075-08

!!一、新闻学、传播学与心理学挂钩的得与失

在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把新闻学、传播学与心理学挂钩,是一种学术传统。恰如有学者所言: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 ?

据张骏德教授总结,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1918年到1958年的 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 ,二是从1978年到1988年的 新闻心理学的初创阶段 ,三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初创阶段 。#2002年11月1日至4日,以 新闻 、 传播 与 心理 学科联姻为特色的 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新闻与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 在张家界市举行,来自全国16个省、内辖市的43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大会收到论文56篇,涉及新闻心理、传播心理、广播电视心理、互联网心理和广告心理等几大方面。其中,既有对基本理论的探讨,又有应用方法的研究,既注重抽样调查,也注重实证分析。会上,周庆元教授把中国整个20世纪对于新闻传播心理的研究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孕育期,可称为?采访对象说%。这是20世纪初期关于新闻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代表人物是邵飘萍等。第二阶段是萌生期,可称为?受众心理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新闻学者提出要对受众心理进行研究,代表人物是安岗、陈朗等。第三阶段是草创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

75

理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心理学专著,尽管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它初步提出了新闻心理学的框架结构,开创了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崭新时代。这一时期的江新源先生提出了?记者为主说%。第四阶段是发展期,可称为?认识主体说%,酝酿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熟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主要代表有刘京林等。 (

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与心理学挂钩,有得亦有失。其得,在于拓展了学科视野,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深化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使其本土化,带有 中国特色 ;其失,在于牵强附会导致了 貌合神离 ,新闻学与心理学貌似融合,实际上是 两张皮 ;其失,还在于这种研究缺乏实践品格,缺乏对新闻实务操作的指导意义。

(一)就前者而言, 新闻心理学 具有 中国特色 ,是中国本土孕育出来的新闻研究品种。在欧美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没有 新闻心理学 这一学科与课程。据悉,1996年9、10月间,北京广播学院刘京林教授考察了美国康州昆尼比亚大学、纽约的布鲁克林大学、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并与其大众传播系或广播电视系的教授座谈。知道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国家,从不开设新闻心理学。开设传播心理学课程也不多。她还在1997年分别拜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和浸会大学传理学院的几位教授,他们也不开设新闻心理学,但都开设大众传播心理学。)

在 传播心理学 方面,以林志达教授的研究为代表。2004年,林教授的&传播心理学新探?问世,2006年,其论文&关于学科资格确认的依据以传播心理学为例?发表,要求将 传播心理学 作为一个正式学科来对待。?并由此论述了传播与心理的相互依存关系:

传播和心理是传播效果的生身父母,是万为依存的搭档:心理为传播而生,她生来使命就是加工处理传播送来的信息。心理又靠传播而活,她是在加下处理传播送来的信息中生存、发展的,是在加下处理传播送来的信息中显示她的功能、性质、特点的。心理是在加下传播送来的信息中体现她的价值的。所以,一旦传播背离了她,别无信息营养,她就会退化、萎缩甚至死亡。同样,传播也为心理而生,它的天职就是专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传播又靠心理而活,他是在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中生存、发展的,是在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中显示他的功能、性质、特点的,是在为心理输送信息能源材料中体现其价值的。因此,传播也离不开心理,一旦心理翻脸,把全部门窗感官关上,拒不进他的货(信息),它千辛万苦送来的信息无法转化为异质的心理能,即无法产生传播的一级效果。如果传播不能产生作为中介的一级效果,那就更不能产生传播的二级效果,即看得见的社会性效果了。 +

在此,林教授提出了 心理能 这一概念,认为: 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心理能,心理能是心理系统把传播送来的能源材料信息.经过心理活动(又叫心理反应)加工生产出来的。这里还昭示了传播与心理的关系:传播系统的人职是给心理系统输送精神能源材料信息的,心理系统的使命就是把传播送来的精神能源材料信息加工生产出心理能。 ,

在 新闻心理学 方面,以虞达文教授的研究为代表。其著作&新闻心理学?基本上完成了作为一种学科的理论构建,它主要由 传者心理 和 受者心理 两大部分构成。其中 传者心理 部分包括:新闻敏感、个性心理调节、情感与意志、注意心理、思维方式;其中 受者心理 部分包括:适应受众需求、唤起受众表象、诱发受众想象、促进受众联想、受众逆反心理。本书主要研究新闻传者如何通过自身内审与受众心理沟通,互感互动,从而寻求发现、判断、实现新闻价值和导向价值的共同规律。

(二)就后者而言, 拉郎配 和 两张皮 是主要问题。 拉郎配 ,语出林之达教授介绍自己新作时的解释:

书名叫&传播心理学新探?。?新%,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不走老路,二是不拉郎配。不走老路就是不走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描述、总结传播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老路;不拉郎配就是不强行要求传播学与心理学按人的意志相结合,而是让两者沿着它们各自研究对象本来联系着的脉络去自然结合。 ?

76

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两张皮 ,语出虞达文教授对新闻学与传播学 貌合神离 式研究的批评式分析:

急功近利,为了评职称,开新课,浏览一两本书,转述摘抄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简单对号%,罗列一些事例,或者从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一些有效的方法中去印证它们与心理学的关系。结果,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两张皮%。 .

试以方建移、章洁主编&大众传媒心理学?为例,这本书基本是以 传者 和 受者 为基本框架,不过在此之外加上了一个 心理学主要流派与大众传播研究 ,从而构成一种三维结构,其主要结构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心理学主要流派与大众传播,包括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这四大学派与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第二部分:传者心理,包括记者心理、编辑心理、播音主持人心理、传媒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第三部分:受者心理,包括儿童受众心理、青少年受众心理、成年受众心理、老年受众心理、网民心理。刘京林教授在评价这本书时说: 全书不可避免地缺少贯穿始终的心理学理论线索,有的部分?两张皮%的现象还很明显。 /具体而言,在其第一大部分 心理学主要流派与大众传播研究 中,就基本上是把心理学某一流派和大众传播某一现象挂钩,而详于前者,略于后者。如第三章 精神分析学派与大众传播研究 ,共19页,其中前两节用了15页介绍精神分析学派,而这些是相关心理学著作中常见的已知内容。第三节 精神分析学派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只有4页,而对于 潜意识与广告说服 、 人格发展阶段与大众传播的对象性 ,即使不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也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恐怕这就是刘京林教授所评价的 有的部分?两张皮%的现象还很明显 。

此外,就新闻学与心理学挂钩研究之失而言,还在于这种研究往往从理论到理论,缺乏对新闻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一点,亦早有学者指出: 也有些论著,能运用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由它们再分支出来的感知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能力心理学,以及西方一些心理学派探索新闻心理现象。有些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也能阐明新闻一些概括现象。但心理学原理有些比较艰涩,光靠转述原理印证新闻概括现象,不仅缺乏说服力,运用于新闻采写编具体实践,往往缺乏可操作性,理论无法转过来指导新闻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前所长孙旭培在&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也指出: 自1986年以来已有(新闻心理学)著作10本左右。较早的两本是张骏德、刘海贵的&新闻心理学?和虞达文的&新闻读者心理学导论?。运用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原理,来阐释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心理问题,是这类著作的特点。但有些著作有生搬硬套的毛病,用新闻传播方面的实践材料进行论证的较少。 因此,他特别强调理论应与新闻实践事例相结合,相互印证。

!!二、另一种视角:从 新闻心理 到 心理新闻

基于以上分析,新闻学、传播学研究与心理学挂钩之失主要有二:一失于 拉郎配 、 两张皮 ,结果导致 貌合神离 ,二失于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忽视了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实践性品格。这样的研究不仅缺乏鲜活新闻实践事例的支撑,也难以对新闻实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从这一点上说,可以说已经陷入了困境。因此,在新闻学研究与心理学挂钩的问题上,亟需思路的转变。

现在的问题似乎是:新闻学研究与心理学相结合是否还有价值?在目前 新闻心理学 的研究范式基本已经定型(即传者心理和受者心理)的情形下,是否还有其他的思路?如果有,应该从何着手?为回应这些问题,本文提出 心理新闻 这一概念,意在探索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与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的新的范式。简言之,笔者把此前这方面的研究称为 新闻心理 ,而把这种新的范式称为 心理新闻 。从 新闻心理 到 心理新闻 ,不仅仅是词序的简单变化,而是体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简言之,此前 新闻心理 的研究主要研究传者心理、受者心理以及传播效果,其共性在于它们都着眼于新闻作品产生之后的传播过程,以及传受者之间的关系;而 心理新闻 则注重与新闻作品产生之前的创作过程,重在从实践中运用实证材料进行理论论证。这样就能使得新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既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

77

新闻心理 与 心理新闻

实践。就所见资料而言,目前无论在学界的新闻研究领域和业界的新闻实务领域,都尚无 心理新闻 这样的表述。

从新闻发展史角度看,某种新的新闻样式或理论的出现是由于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而决定的,即前者是随着后者而发展的。

例如 客观报道 写作手法及理念的出现。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业中一统天下的是政党报纸,这一时期的办报模式可称为 政论模式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 廉价报纸 崛起,客观报道手法和理念逐步成为主流。美国学者韦尔伯0施拉姆曾说: 客观报道的原则起源于19世纪,在美国和英国广泛地被赞为20世纪前25年中对于新闻理论的独特贡献11在美国新闻界中客观报道的加速发展,是由于报刊中政党派性的衰落以及报纸由表示意见的刊物变为传播新闻的工具所造成的11记者认为他们的工作需要一种超然的态度,他们成为当代争论的旁观者而不是参加者。 !

又如 深度报道 写作方式和理论,20世纪初,客观报道理论以其独有的优势,在美国新闻领域独占鳌头。客观报道理论所确立的客观、迅捷、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的报道原则,成了西方新闻界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但大量新闻实践证明,新闻报道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而且客观报道只能简单地、平面地报道事实,而未能深入分析原因;再有,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报纸快速传递信息的优势尽失;另外,随着读者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他们要求报社、通讯社提供有深度的报道。这就为深度报道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正如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纸?一书中所说的: 只是真实地报道事实,已经不能令人满足了,现在需要的是报道事实的真相。 ?而美国新闻学教授尼尔0高普鲁则将总结性地指出: 深度报道,是将新闻带进读者关心的范围以内,告诉其重要的事实、相关的缘故以及丰富的背景材料 。因此,它要求 以今日之事态,校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 。 #于是,深度报道就取代了客观报道往日的优势。

还有 传媒预警 与 预警新闻 概念的提出,也与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有关。有学者认为: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 战略机遇期 ,也处在矛盾的 凸显期 。1998年长江大洪水、台风、暴雨、山洪,今年年初南方雪灾、 5012 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矿难、列车出轨等事故灾难;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疯牛病、手足口病等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法轮功、西藏 30 14 事件等各类群体性事件,各种危机此起彼伏,频繁发生。 ?

于是,2003年,有学者撰文&社会预警与传媒职责?,首次提出 传媒预警 这一概念,并于次年申报了我国第一个 传媒预警研究 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作者认为: ?传媒预警%是传媒机构发现、采集、传播危机可能发生的信息,并及时向公众与有关部门预警,以期化解危机或使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的行为,?预警新闻%则是传媒机构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的警示性报道。 %并指出 预警新闻 的主要功能是:(1)警示公众,(2)监督政府,(3)引导舆论。

可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催生读者新的新闻需求;而新的新闻需求,则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理论。由这种新闻史的事实和思路出发,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新闻传播界,完全可以提出一个较新的新闻概念心理新闻。从 新闻心理 ,到 心理新闻 ,不仅仅是词序的简单变化,而且还提出一种理解、对待新闻学和心理学关系的新的视角。

!!三、 心理事实 与 心理新闻

在当下,只要稍加留意,就会感觉到:随着受众对 心理问题 的关注, 社会心理新闻 也悄然出现。新闻报道,尤其是报纸中新闻报道的 心理 或 社会心理 的成分在增加,实际上,目前各类报纸中已经出现了带有 社会心理 特征的新闻报道,而其基本特征,就是报道、反映了社会 心理事实 。

为论述 心理新闻 存在的合理性,笔者提出 心理事实 这一概念。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但在实际生活中,所谓 事实 一般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物理事实。即在物理意义上自然发

78

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生的事实,例如各种自然灾害以及灾难,例如地震、海啸、飞机失事。二是社会事实。即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件,自然灾害加上人类的活动也可以成为社会事实,例如围绕 汶川地震 的人的活动。三是心理事实。即在人的心理、精神层面上存在的大量事实。传统新闻定义过多强调了对前两类 事实 的报道,而对第三种 事实 有所忽略。实际上,既然都是事实,就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对物理事实的报道可以成为 突发新闻 或 国内新闻 与 国际新闻 ,对社会事件的报道可以成为 社会新闻 ,而对社会心理状态的报道则可以成为 社会心理新闻 或 心理新闻

从新闻专业角度看,这正是本文所提出的概念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基本理由。试举&87.5%的人感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的报道为例,它所反映的就是一种这样的 社会心理事实 :

囡囡上个月回南方老家办了婚礼。回北京后,她一直犹豫着要不要再请朋友们吃

顿饭。这些天,她把手机里的电话号码从头

到尾看了一遍又一遍,始终无法确定到底该

请谁。?手机里有近500个号码,其中多数是

工作后认识的,有同事、同行、客户、专家等

等。还有同学,主要是大学和高中同学。%除

了这些,还有一些名字囡囡死活想不起是谁,

但又不敢贸然删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5068个受访者中,87.5%的人有类似?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的感觉。记者曾经听到身边不少人抱怨: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出手机,却不知道要打给谁;周末想出去玩,往往找不到伙伴;甚至有时候想出去吃顿饭,都会为人选问题发愁。

其中,45.3%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的众多熟人中,真正称得上朋友的不到5个;另外,有34 3%的人表示,自己的朋友仅有为数不多的6 -10个换句话说,八成受访者认为,算得上朋友的人不到10个。与此同时,30%左右的受访者称自己的熟人数目在51-100个之间,另有26%左右的人认为自己的熟人数目超过100个。

记者在对北大、人大等几所高校毕业生进行采访时发现,毕业时间越长,朋友就越少,孤独感越强烈。姜琳是人大98届毕业生,她说: 刚毕业那会儿同学还经常聚会,后来就越来越少,现在一年能聚上一次就不错了。 提及大学同学,姜琳有些感伤,她说,以前的好友,现在大多没有联系了,最多是在网上见到时聊几句。 &

这一报道以问卷数据为依据,真实地反映出现实中国人的一种 社会心理事实 渴望友谊而现实中友谊匮乏,并揭示了其存在原因:

?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忙、压力大,谁也不敢轻易去打扰别人。%姜琳这句话,

让很多都市年轻人感同身受。王剑毕业以

后,就再没有跟同学联系了,?不是不想,实在

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参与调查的受访者

中,64.8%的人认为,社会的流动性是造成朋

友越来越少的原因,生活、工作环境的变化容

易?丢失%友谊;还有58.9%的人认为,社会

的压力也不可忽视,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年

轻人来说,工作忙、压力大,根本无暇沟通和

交流。 ?

而这种原因,是有现实或事实依据的,确是一种 社会事实 。2008年4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 生命小康 进行了调查。在&小康?的调查中,接近80%的人感觉到了压力,或者为工作,或者为生活;有人因为生存压力,也有人因为发展压力。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目前承受的最大压力来自工作。其次是家庭生活压力,紧接着是身体健康压力及婚姻情感压力。受访者表示,工资薪酬未如理想、竞争激烈、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是造成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在此大背景下,确实无暇沟通与交流,久而久之,必然会 感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

由于 社会心理新闻 的采写对象是 心理事实 ,而 心理事实 往往有一定时间的积淀,是对一个阶段所积累的 心理事实 的提炼与概括,所以 时效性 或 即时性 等不是 心理新闻 的必备要素。试以&同学聚会:当怀旧变成一种资源有时相见不如怀念?为例:

小C毕业才4年,可她却早已厌倦了每

79

新闻心理 与 心理新闻

年一次的同学聚会。?每次都是先吃饭,再K

歌,有时候甚至玩个通宵。可是热闹过后,总

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有种莫名的空虚感。%和

小C不同,B君是中国最早的大学生之一。

毕业20余载,班里同学,有的成了略有成绩

的小领导,有的下海经商,腰缠万贯;有的远

赴他乡,谋求更好的发展,有的则回到家乡,

过着幸福安逸的小日子。1995年,在几个同

学的召集下,他们班开了第一次同学会。第

一次聚会,大家都很激动,回忆起以前的大学

生活、老师和同学,还有那曾经留下足迹的宿

舍、食堂、操场11离别之前,大家意犹未尽,

于是约定,每两年聚一次。于是就有了第二

次、第三次、第四次11可是,年年岁岁?话%

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参加聚会的人却越

来越少,可说的话题也越来越少。翻来覆去

地说着当初学校里的那些?破事%,就连比较

怀旧的B君,也往往因无话可说而觉得颇为

尴尬。 (

同学聚会,明显不具有时间性,而是一种具有很强情绪和精神色彩、积累了一定阶段的 心理事实 ,折射出社会万象,人生冷暖。

燕子2002年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班里38个同学有30个留在北京工作,这为

他们不定期举行同学聚会创造了条件。可

是,喜欢热闹的燕子近来却不太想去参加,为

什么呢??每次聚完会,我都会郁闷好一段时

间。%燕子说,除了婚嫁问题,工作也着实让她

心烦。?像我这种一个月只有不到2000元的

人,比起那些月薪好几千甚至上万的同学,心

里会有很大落差。越来越多的女生穿名牌、谈时尚,而我呢,显得太寒碜了。%本来是想放

松心情,没想到反而徒增压力,这是燕子不想

再参加同学聚会的原因。事实上,很多人在

参加同学聚会时,都和燕子一样悲喜交加:喜

的是同学重逢,悲的是自身境况。因为几乎

所有的同学聚会,都是有的人吆三喝四、意气

风发;有的人相形见绌,只是坐在角落里静静

地抽烟或者喝着饮料。 (

实际上,这里已经涉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 平行社会比较 。1954年,美国学者利昂0费斯廷格提出 社会比较 概念,他指出, 比较 是人了解自我、实现个人自尊的重要线索,它是个人自我评价的内驱力,目的在于知晓自己在群体中的准确位置,在缺乏客观标准和客观信息的情况下,他人就成为最好的参照物。而进行比较的个体越相似!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于是形成 平行比较 。即:一般说来,人们都倾向于将自己与相同水平的人进行比较。这里的相同水平包含:相同年龄,相同环境,相同背景,相同职业,相同群体,相同种族等等。 (!而 同学 这一群体,相似性最强,最适合作 平行比较 的对象;而 同学聚会 则为这种比较提供了一种契机和平台,构成一种 平行比较 的场所,而 比较 后的或昂扬振奋,或感伤失落,或产生高自尊,或导致低自尊,则是 平行比较 的真实结果。所以,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曾忠告他的学生: 如果几年之后你接到母校的邀请,要求你回校参加5年一次的同学聚会那是件危险的事,你不要去。 他指出,聚会会逼着你审视自己在刚毕业的短短几年中取得的成就,而且是以你同学的标准而不是以你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成功标准来评判你的成就与收入。 整个同学会将引发你关于职业成功与个人价值的巨大焦虑和徒然担忧。 (?

!!四、对 心理事实 的二次发现

心理新闻 除了要关注 心理事实 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再次发现 心理事实 。如前所述, 心理事实 的一个最大特征是具有常态性、普遍性以及非即时性。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人可以感知得到,但未必人人写得出。这就需要对 心理事实 进行提炼式的再次发现。

举例而言,大学生宿舍悬挂 床帘 以求 私密 已有多年,这早已不是什么 新闻 ,而是一件 旧闻 。2008年11月27日,南开大学新闻网发布张剑、孙天会所写的&大学宿舍床帘里 私人空间 的自由?,就可视为这种 再发现 的一种实践。这篇报道先描述了尽人皆知的 床帘 现象:

吃过晚饭,大三学生小慧回到了静悄悄的宿舍。像往常一样,她利索地跳上床,拉上

80

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床帘,然后迅速点开电脑里刚刚下载的美剧&绝望的主妇?。在床帘背后的小空间里,她肆无忌惮地爆发出阵阵笑声,仿佛整个寝室只有她一个人。不知从何时起,大学生寝室里纷纷挂上了床帘。走进宿舍,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床帘格外引人注目,帘子后面忽得探出的小脑袋微笑地向来人打招呼,令人倍感神秘莫测。 (#

如果仅此而已,这一报道并不具备什么新闻价值;但如从 心理事实 的角度去观察,它并非没有新闻价值,其价值就在于它可以折射出的当事人的 心理体验 ,所以这一 旧闻 中潜藏着再次发现 新闻 的因素。接着,这篇报道以 私人空间体验内心自由 为子标题,对现象背后的 心理事实 进行了挖掘和描述:

对很多女孩来说, 私人空间 是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因为只有在这里,她们才会彻底放松下来,丢掉一切伪装,回归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11 幸好有床帘, 玲玲说,

在自己的空间里可以肆无忌惮地流泪,没有人会看见,也没有人会打扰。哭过之后,心情就好多了,我再精神百倍地出来,谁也不知道。 小娴扯了扯围在自己床边的彩色布帘:

要是没有它,我可能都睡不着觉呢,现在真的离不开它了。 和小娴同宿舍的雯雯是个学习刻苦的山东姑娘。 我的目标是毕业后到美国读P HD ,她说,从大一开始,自己就开始抱着 红宝书 狂背单词,为大二时考托福做准备。 有次我正在背书,被同宿舍的同学看到了,她们都惊讶地说我太刻苦了。 雯雯说,

我知道那个同学其实没有别的意思,可我听了心里就是不是滋味。 现在,雯雯每次回到宿舍就把床帘一拉, 谁也不知道我在看书听歌还是睡觉,这才算有了点私人空间 。 (?

获得 私人空间 内的自由体验,是 床帘现象 产生的根本心理原因,但它无疑也造成了沟通障碍:

有一天,小白从自习室回到宿舍,一进门就看见了满屋封得严严实实的床帘。 我一个人站在那儿,看着?空荡荡%的寝室,寂寞得

恐怖! 现在大家似乎习惯这种寂寞了,或者是学会忍耐这种寂寞了。 和小白一样,芳芳也是宿舍里最后挂上床帘的。 以前大家都不挂床帘时,宿舍里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论是正事还是闲事都能被大家搞成乐子高兴很久,舍友之间也少有隔阂和不快,有什么说什么,没有猜忌和秘密,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很好,就像在家里一样温馨 。 现在回来看见她们一个个床帘紧闭,不知道都在干什么,

也不好打扰 ,芳芳说, 有几次我甚至觉得,

在寝室里说话就像自言自语似的,经常要担心自己起了话头又没人搭理,真憋死人了。

更郁闷的是,宿舍里的其他人都挂上床帘了,

就芳芳一个人露在外面。 为什么郁闷我也不太说得上来,反正干什么都不自在,好像干什么都有一双眼睛盯着似的。 熬了两天,芳芳也赶紧买来了布帘,挂上了。 (%

业界和学界常说新闻是一种 发现 ,而这一表述尤其适用于 心理新闻 ,因为它的长处不在于 时效性 的 新 ,而在于发现视角和开掘深度的 新 。同样一种 事实 ,其价值能否被再次发现,以及发现后如何 叙述 ,对一件 体验式新闻 作品而言,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以&大学宿舍床帘里 私人空间 的自由?为例,其价值就在于挖掘了 床帘现象 背后的 私人空间自由 与 传播沟通障碍 的双重心理体验,再次 发现 了这种 心理事实 。

!!结语 社会心理新闻 :从感性到理性

如上所论,在新闻实践中, 心理新闻 已经出现,但它只是一种感性的、经验的存在,并没有上升为有专业知识指导有意识的理性新闻行为,亟需理性总结,以便指导实践。为达此目的,就要从新闻专业的学理角度廓清 心理新闻 的面貌。从这种思路出发,我们就找到了新闻学研究与心理学结合的另一种范式,即 心理新闻 。中外新闻史证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催生读者新的新闻需求;而这种新的需求,则会催生新的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理论。

81

新闻心理 与 心理新闻

注:

!?#张骏德:&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新闻界?2003年第3期。

!(张骏德、叶昌前:&第四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纪要?, &新闻记者?2002年第12期。

!). 虞达文:&新闻心理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32、

47、48、47页。

!?+林之达:&关于学科资格确认的依据以传播心理学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林之达:&传播学与心理学融合研究的探索与展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刘京林:&对传播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方建移主编&大众传媒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序。

! !2美3韦尔伯0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6061页。!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纸?,展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 #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8页。

! ? %喻发胜、宋会平:& 传媒预警 与 预警新闻 ?,&青年记者?2008年7月下。

! & ?黄少华:&87.5%的人感觉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中国青年报?2006年9月25日。

! ()&小康?研究中心:&近八成人感觉活得挺累?,2008-5-9, &今晚报?第25版, 社会观察 。

! ( ( (?黄梓馨:&同学聚会:当怀旧变成一种资源有时相见不如怀念?,&中国青年报?2007年7月8日。

! (!2美3阿伦森等:&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85页。

! (# (? (%张剑、孙天会:&大学宿舍床帘里 私人空间 的自由?, &南开新闻网?2008年11月27日。

4责任编辑:御!风5

Journalism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Journalism:

Other way to perceive the relation between journalism and psychology

Liu Chang

Abstract:In the circle of China%s journalism and com munication,it%s a local tradition to combin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with psychology researc h.Ho wever,it has obvious defects:one is to result in a so called double skin,which refers to an eisegesis explanation from psychology to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The other is from theories to theories without the support by practice.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the history of journalism tha t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ould generate the demands of paper readers.Furthermore,this demand also could result in some ne w ways and concepts of journalism.Based on this reality,this paper would suggest a new concept social psychological ne ws or journalism with the support of Psychological Reality.From journalism psychology to psyc hological jour nalism is not just the change of order of words,but a totally different research thread

Key words:journalism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reality;psychological journalism

82

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新闻心理学复习考试重点

1、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具备哪些心理素质?(1)善于移情,对象感强(2)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3)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4)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映迅速、准确(5)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6)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 2、什么叫移情?它在播音员主持人活动中的作用的什么?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感情绪;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作用:(1)移情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加深对新闻素材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2)移情有助于激发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丰富想象,达到自我与他人共享情感的目的,满足听观众情感交流的需要。(3)移情有助于播音员与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状态。移情有助于情景再现和真实情感表达。 3、什么叫应变?应变的生理、心理机制是什么?怎样从创造思维的三个特性方面来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1)应变又叫随机应变,意思是能随着(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其实质是活动主体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化。(2)衡量人应变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创造性思维三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应变,是一个先天素质(神经系统自身)和后天的训练(学习和实践)的合金。二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勤能补拙就是明证。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应该这样进行训练:经常参加辩论会、作文比赛、即兴发言、演讲活动,努力提高临场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本途径:平时刻苦努力,在思想、业务上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涉及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形成较优化的思维定势和语言定势。 4、什么叫魅力?播音员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有魅力?魅力是一种很吸引人的力量,是美的客体对认识主体的吸引力:相貌身材、举止谈吐、音质音色、语言功力、才华学识、驾驭节目的能力等。沟通和引导的能力是很有魅力的素质。需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辩证关系:(1)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的关系应以主持人节目为主,主持人不应喧宾夺主(2) “我”的个性与媒介角色的共性的关系既代表媒介出场又有鲜明的个性(3)话筒(镜头)前的“我”和生活中的“我”的关系在屏幕上是受众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也要为人师表。

新闻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科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新闻心理: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记者的写作心理:是指记者在从事新闻制作活动时,在其头脑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像思维、言语等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6、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 7、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8、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9、认知心理学:在最近一二十年来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思维这个概念,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种是思维的过程,叫思考;一种是思维的结果,叫理性认识或思想。 11、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的一种,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角色又称“社会角色”,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心理学理论中。- 12、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对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13、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接的冲突。 1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15、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6、刺激物:心理学认为,所有作用于认识主体感官的东西都叫刺激物。 17、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你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18、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19、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20、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被开发和尚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2、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曰内驱力。动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3、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24、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25、性格:是表现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在一定应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考试分值计划 1 、重点章节:一、二、四、五、七、八分值65分左右 一般章节:三、六、九、十分值35分左右 2 、识记题:25分(选择、判断、填空);应用题:50分(论述、分析);理解应用:25分 3 、单项选择:8题,8分; 填空:6题,12分; 判断:5题,15分; 名词解释:4题,12分; 简答:6题,36分; 论述:1题,10分; 分析:1题,7分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总论 1、简述新闻心理学得任务。 答: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任务:A揭示新闻心理活动得特点与规律;B建构新闻心理学得学科体系; ②新闻心理学得实践任务:A优化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B准确把握受众得心理规律,提高新闻传播得社会效果; ③推动新闻学与心理学得发展。 2、简述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得现状。 答:“初级阶段、粗具规模”这八个字就是对我国现状得总结。 ①“初级阶段、粗具规模”就是从学科“界定”得角度而言得,就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得就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释新闻现象。 ②“解释水平”就是“特有水平”得基础,而后者就是前者更高层次得体现。我国对新闻心理学得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得差距。从前者水平讲可以说已“粗具规模”。 ③粗具规模表现在:A在研究广度上粗具规模(a对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现象得研究;b对在新闻活动不同阶段中产生得心理活动得研究)B在研究深度上粗具规模(a新闻心理学得理论框架;b新闻心理学得研究方向;c新闻敏感) 第二章新闻心理学得理论基础 1、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答:①新闻传播者得选择性(新闻评论最能赤裸裸地表达评论者得主观认识;针对性本身就体现了认识主体得选择性) ②采访对象得选择性 ③新闻受众得选择性(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得新闻作品才可能实现其新闻价值) 第三章新闻工作者得心理素质

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分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论文 当今,大数据时代的传媒领域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媒 介变革:云计算、4G、社会化媒体等一批新兴的数字技术及媒介 终端,日益成为正处于白热化竞争趋势下媒介生态的又一批生力军。当我们致力于通过各种渠道增加不同媒介博弈的筹码之时, 不妨从另一个维度进行思索:以基本的人性为出发点,在“碎片化”、“分众化”语境中探讨心理学对当下传媒的影响,从而抓 住新闻传播的精神内核,解读传者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密码。 心理学语境同传播学体系对传媒这一话题从起点来看有 不谋而合之处:传播学认为,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可视为三个元 素组成的基本链条——传者、传播内容及受众;新闻心理学则巧 妙地将传播内容两端的两个传播主体进行巧妙的划分,通过大量 实证性素材和经验性资料去提炼内在化的心理本质。因此,新闻 工作者要想更深入地掌握传播技巧,必须领会和运用两种学科交 叉互渗的理论与实践策略。 一、传者:从心理学语境解读“编码” 作为传播链条的起点,传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学素养首 先就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于媒体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典型代表,传者必须要满足所在社会制度、媒体机构及受众对自身的角 色期待,做好“时代船头的守望者”。从心理学上讲,这种“去 个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和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心理倾向是并行 不悖的。因为一方面,任何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在发言、表态及行为方式上,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个人”,代表着某个 社会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其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 和行为,进而影响传播效果;而另一方面,传者个人又会带有自

身明显的印痕,其动机、气质、性格、情感和意志都会不可避免 地带有主观性。所以,优秀的传媒从业人员都应该把握基本的心 理学常识,以期加强传播效果和媒介公信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巧妙运用“印象控制法” 传者作为传播源,必须学会“印象控制法”。常见的 “登门槛”、“留面子”、“放大收敛”策略等不失为佳策。但 实际上,“偏见心理”的某些元素运用于此也同样具有极强的借 鉴意义,比如着名的三对效应: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VS刻板印象。其中,第一组:“首因效应VS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其作用不仅强烈且持久,而近因效因则正相反;又如“光晕效应VS扫帚星效应”,前 者指“爱屋及乌”是人之本性,若对某人某方面有了好印象那么 其他方面也会相应获得高评价度,后者则反之;另外,如何打破 思维定势和对某个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也是值得思忖的重要问题。 对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同媒介的传播者,特别是 电视、广播主持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个性魅力, 机敏地把握好所依托媒介的符号属性(如广播,其优势在于声音 符号,可以给听众营造私密性、仿人际传播的沟通情景,提供更 细腻的情绪情感体验等。所以打造正向的“主持人效应”不失为 广播品牌经营的良方),通过人际吸引对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刺激,努力缩小传受关系的落差和断裂,在加强应变和创造能力的 同时不拘泥于定势,努力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以此打造良好 的首因效应和光晕效应,从而提升节目和所依属媒介的影响力, 稳固受众群,提高传播效果。 2、熟练运用“移情法”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发展心理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研究毕生心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研究年龄特征范围的两个部分:认知过程,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发展心理学概念:(广义)发展心理学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狭义)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 四、年龄特征的研究: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相对稳定性;复杂性 五、德国普莱尔——《儿童心理》1882——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代替“儿童心理学” 六、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成功智力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口唇期初期(0—6月)快感来自嘴唇与舌吸吮和吞咽活动,口唇期晚期(6月—1岁)来自牙齿、牙床和腭部等咬和吞嚼等活动。肛门期(1—3岁),肛门期初期快感来自粪便排出,后期来自粪便控制。前生殖器期(3—6岁),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潜伏期(6—12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青春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三、埃里克森阶段划分和特点: 四、华生发展心理学理论: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对儿童

情绪发展的研究—在怕、怒、爱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基础上的条件反射。 五、斯金纳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强化—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六、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观察学习—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和动机四个过程。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亲社会行为。 七、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观:(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2)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提出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内化说—教学最重要特征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的事实,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经验并内化成自身的内部财富。 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1)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2)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3)影响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4)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图式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平衡就是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改变主动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5)发展阶段(具体请查阅书本P52) 心理或思维发展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2)前运算思维阶段(2—7);(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4)形式运算阶段(12-15)。 九、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讨论心理学发展的基本问题——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哦理学——将心理学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系统地分析各种心里发展的研究类型;系统处理结果; 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书62仔细看——再认)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特殊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生态化原则(书64,仔细看,再认)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从项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再认)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测验法 五、发展研究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第四章胎儿生理——心理发展 一、胎儿的发展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 二、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地理

《新闻心理学》核心内容及重要考点

心理产生的标志是感觉。 新闻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是否将“内向传播”纳入研究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 研究新闻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增强对新闻传受者本质的认识,提升对新闻实践理性的认识 实践意义 按照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采制、编播活动 运用新闻心理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帮助新闻传播者调控自我 学习新闻新闻心理学,自觉调控自我的心态 学习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态 新闻心理学,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包括采访对象、受众、新闻领导者、同事等),并把他人视为有独特人格特质的个体 新闻心理是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指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传者、新闻制作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 新闻活动中的心理现象:采访心理、写作心理、编辑心理、读者心理、心理学学习任务:理论任务: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实践任务:提高新闻活动的效率和新闻宣传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调查法: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访心理活动发展变化规律的方面 内容分析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 个人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 观察法 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加以量化的困难 主观感受难以量化 质性变量难以量化 衡量标准难以量化 传播效果与脑的中介作用:所谓的“信息即力量”、“传播即力量”,这“力量并不单指“媒介信息”本身,而是指信息与人的结合。只有当信息经过受者的头脑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时,“信息”才具有生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媒介世界对传受者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化(或称人格的形成)分为基本社会化和二次社会化。在我国18岁即进入成年,标志着基本社会化的完成;二次社会化是儿童进入成人以后继续继续的社会化的过程,也称继续社会化,通常在社区和大社会中进行。 学校教育和人的基本社会化 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人的继续社会化

新闻心理学重点整理

1.题型: 2.第一题单项选择 1x10=10分; 3.第二题多项选择 2x5=10分; 4.第三题名词解释 4x5=20分; 5.第四题简答 4x8=32分; 6.第五题论述题 2x14=28分; 7.作答要求: 8.名词解释不必拘泥于课本可以用自己的话语理解作答; 9.简答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层次分明答到要点即可; 10.论述尽量详尽层次分明尽量用小标符号表明层次; 重要概念: 1、图式:指的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它影响对相关信息的加工过程。图式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2、移情:这个学说最早是由西典德·李普斯提出的。即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图形的某个部 分(例如一座建筑物的支柱),并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上,从而引起视觉变形。这同理智的判断被情感所歪曲是同一个道理。作为心理学的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一般包含两种含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人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3、斯诺法:记者对人际关系改善的方法,记者要尽力打破双方由于生疏带来德拘束,缩短心理上德距离,使双方交流具有共振德可能性 4、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 5、晕轮效应:人们在认知一个人时,由于对这个人的某些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又称月晕效应、光环效应、光圈效应。 6、受众心理:指新闻信息和由之而引发的其它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外在条件即媒介的刺激和内在条件——受众自身的动机、需要和兴趣。 7、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指受传者在心理上对某一事物产生的抵触情绪,在大众传播中,指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反感情绪或抵触情绪。 8、编排心理:指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的人的心理,主要包括编辑的人格(胆识)、编辑的性格特征、认知方式以及编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 9、写作心理: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10、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 11、采访对象的心理:包括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的认知、理解的程度,所抱的消极或者积极的态度,以及表达新闻事实的能力 12、人格健康: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人格健康是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自我气质以及内心和谐的统一。 13、人格障碍:即病态人格或者变态人格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而使得患病者形成特有的行为模式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如自恋型人格、妄想型人格、戏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14、人格缺陷:是介于健康人格和病态人格之间的人格状态是人格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新闻心理学答案整理 一、填空题 1、新闻心理学的产生是与我国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新闻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新兴学科。 3、只有不断解决办报人的主观意志与读报人的客观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改进和 发展。 4、1986年7月由张骏德、刘海贵合著的《新闻心理学》一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介绍新闻心理 的专著。 5、新闻学和心理学两门学科都是以人作为研究的对象。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7、灵魂与肉体的结合就成人 8、需要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9、曹日昌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一书,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10、新闻记者要有入虎穴得虎子的魄力和勇气。 11、内部感觉是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 12、观察人物时,以人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3、采访时的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行为。 14、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持续。 15、新闻记者的思想和行动要立在时代的最前线。 16、意图是所有记忆和忘却的基础。 17、观察人物时,以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为主。 18、记忆力就是感知事物和回忆过去的映象的能力。 19、肖像观察是人物观察的起点。 20、人的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这两个特点。 二、名词解释 1、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态度、表情,是人的气质和性格的外在的、直观的表现,给人留下的 从感觉到知觉的综合印象。 2、采访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接近人,如何了解人,让别人打开心扉,使之与采访者相互配合的一门 学问。 3、采访难度的表现:数量的广大性,范围的广阔性,类型的多选择性,捕捉新闻的或然性,人际交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新闻心理学》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新闻心理学母体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教育心理学B. 管理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文优心理学 2.在1941年,在《综合心理学》一书中专门讨论新闻专业与心理学关系的中国新闻学家是 A.邵飘萍B.王韬C.任白涛D.徐铸成 3.播音员在播出新闻时进行再创作的客观刺激物是 A.记者采写的稿件B. 通讯员采写的稿件 C.主持人撰写的稿件D.编辑撰写的稿件 4.新闻传播者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受众选择报道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二者所依据的同一标准是 A.新闻素质B.新闻理论 C.新闻事实D.新闻价值 5.情绪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 A.稳定剂B.调节剂C.强化剂D. 催化剂 6.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发生心理碰撞的基础是 A.记者的心理B. 采访对象的反应 C.记者的认知D.采访对象的认知 7.人仍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被称为 A.认识过程B.意志过程C.心理基础D.心理素质 8.新闻敏感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定的 A.逻辑色彩B.直觉色彩C.抽象色彩D.形象色彩 9.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空中之友》正式开播,主持人徐曼甜美、温柔的声音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这里打动台湾同胞的主要因素是 A.动机B.情感C.意志D. 性格 10.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交往的主要手段是 A.言语B.表情C.体态D. 装束 11.使记者的智力得到有效开发,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的思维方式是 A.形象思维B.理性思维 C.常规性思维D.创造性思维 12.制服情绪情感这匹“野马”要抓住的主要矛盾是 A.增强认知水平B.加强认知协调 C.培养冷静心境D.培养高级情感 13.编辑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他们的 A.敬业精神B.高尚人格 C.社会责任感D.独到眼力 14.新闻编辑要有在报纸上画龙点睛的功夫,“报纸的眼睛”通常指 A.新闻版面B.新闻标题 C.新闻内容D.新闻导向 15.“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已的行为”,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新闻心理学概论

新闻心理学 江苏师范大学靳近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 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书 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定时的、迅速的、不间断的信息传 递。 2.传媒表征是指将客观事物在传播媒介中的反映,它是受众获得可观世界知识的重要基础 3.心理学家布鲁纳将人类对其环境中周遭事物,经只觉而将外在物体或事件转换为内在心 理事件的过程,称为认知表征。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具有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5.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流派别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行为主 义的根本特点就是排斥意识,主张以行为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6.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关于人类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学习现象的一种理论,它研究各种社 会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情感与行动的过程,目的是要说明和解释人的行 为及其规律。 7. 班杜拉示范作用:事实上,人的大多数行为技能是在他人如师傅的指导下获得的,行为 技能的这种学习过程就是模仿的一种特殊形式,班杜拉用示范作用modeling概念来表示,并逐渐使之成为他后来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概念之一 8.班杜拉观察学习:关于知识、行为技能或行为表现方式在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传递过程, 用学习理论术语来描述,可以称之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即学习者通过 观察榜样对某一行为的操作而获得这一行为的过程。 9. 班杜拉将这种学习现象称之为观察学习,它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对人而 言,观察学习现象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具有替代学习的能力,而不必对每事 都加以亲身的实践。班杜拉认为替代学习能力是人所独有的区别与动物的另一重要 特征。 10.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 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 没有对示范行为做出实际的外显操作”。 .11.自我效能:当人们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就会觉得有能力,感到自豪、骄傲;如果无法达到标准,就会感到焦虑、羞愧。从成功的经验中衍生出来的能力信念叫做自我效 能 12.价值实现:马斯洛用潜能说明人的内在价值,认为一种潜能即一种价值,潜能实现即价 值实现 13.媒介行规:那些已经规范化的、形成一定规模的、被媒介从业人员反复实践的工作形式。 14.沃伦布理得在对报纸记者的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中指出:刚进入新闻行业的记者在其所作 的报道被编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什么内容适合新闻报道,什么不适合,这种微 妙的影响叫做“潜网” 15.关于乌合之众: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对于群体心理做了更加系统的研究。他指出群体是冲 动的、易变的、急躁的;群儒容易受暗示、轻信;群体情绪夸张,单纯;群体偏执、专横、保守。 16.有的研究将观众介入电视媒体的原因分为两大类:习惯性的和工具性的。 习惯性的观众倾向于被动接受,工具性的观众更积极也更有选择性。

咨询心理学复习 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心理咨询的含义:1简单概括: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2、指经专业过严格培训的心理咨询师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专业的资访关系,帮助合适的来访者依靠个人自我探索来解决其心理问题,增进心身健康,提供适应能力,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潜能的发挥。 特点:心理咨询是一个人际互动过程,咨询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从业人员:必须是专业人员;咨询内容:一般心理问题;工具: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根本目标: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帮助来访者成长,学会自强自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与联系: 具体相似之处: 1、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一致; 2、工作对象相似; 3、均强调帮助来访者成长和改变; 4、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对象不同:主要是正常人或有暂时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人;处理问题不同:人际关系、婚姻家庭问题、学习问题、自我意识问题等;对神经症、性变态、行为障碍、心身疾病、人格不全等进行矫治的过程;治疗目标:完善自我;克服适应不良,解除症状或精神痛苦;治疗时间:一次到数次;治疗的时间比较长,可达到数月甚至数年;治疗的深度不同:心理咨询的在意识层面进行,具有教育性和支持性;无意识层面,以达到重建人格;消除、矫正和改变不良行为;工作场所不同:心理咨询的场所相当广泛,包含医院、诊所、学校、社区、职业培训部门等;心理治疗主要是医疗环境和私人诊所;称谓不同:心理咨询工作者称为咨询者,寻求帮助的被称为来访者或咨客;心理治疗的工作者被称为治疗者,寻求帮助的一方被称为患

者或病人 心理咨询的类型:对象多少——个体团体咨询;咨询内容——发展性健康咨询;咨询方式——电话门诊现场信函专栏互联网 对象:年龄适宜;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领悟能力十分重要;问题的类型和内容适合:精神病急性发作期、严重的人格障碍者不合适咨询;具有主动和正当的求助动机;愿意开放内心世界和具有交流能力;信任医生和有良好的依从性行为; 原则:1.保密原则保密原则2. 助人自助原则3. 中立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原则6.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尊重和尽可能的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咨询前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及其限制;在咨询过程中也要明确的不断说明和解释;对咨询的录音要征求来访者的同意;当事人的资料绝不可以作为社交谈话的话题;除在专业训练中,当事人个人身份不能充分隐藏外,个人材料不应出现在咨询员的公开演讲或谈话中;咨询员应避免以个案为例来表明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咨询员不应把个案记录带离服务机构,应避免放错地方、遗失或别人可以翻看的地方; 保密例外:取得当事人的同意和许可;当事人有自杀倾向或伤害他人及危及社会安全的尝试或企图时;这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来啊放着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包括通知亲友或师长,并尽可能的保护个人的隐私;当事人是儿童,受到性虐待或者身体伤害;在法庭命令或要求提供当事人的信息。专业训练或专业的研讨,如果在发表期刊论文上必须涉及来访者的背景资料,那么应隐去来访者的姓名;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新闻心理学概论》考试重点

媒体真实:新闻信息经过媒体符号编码后形成的符号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性反映或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心理真实:受众主要通过媒介了解外面世界的信息,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世界的景象概念。 同化评定: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当受众原有的思维定势与新闻信息内容基本相符,受众就表现出与新闻传播者差别极小的立场。当新闻信息内容与受众定势在大方向一致时,即使受众立场与传播者立场有差别,受众也会向传播者方向接近。 对比评定:在传播活动中,对比评定指受众表现出新闻传播者差别较大的立场。 1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 3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扬弃的原则; 4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5.新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6.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7.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8.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9.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10.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11.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13.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14.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为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15.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23.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27.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成功的首要条件。 28.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重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29.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即“抑郁状态”、“焦虑状态”和“强迫状态” 20.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思维的独创性(最本质的特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2.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3.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4.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5.新闻写作心理: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6.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11.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 11.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12.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15.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17.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18.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由认知、情

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 一、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内涵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新闻的制作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新闻传者,在我国一般称为新闻工作者。主要指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及制作、传播新闻的其它工作人员。 采访对象指“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和意见的对象或主动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新闻受众按新闻媒介分类有: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网民。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的研究方法 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的、定量的(实证的)、质化的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一)新闻心理学的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主要基于的是形而上学的思辨的传统,“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具有较多的随意性、习惯性和自发性,发挥的主要是一种议论和舆论的功能”。(二)新闻心理学的定量(实证)研究 所为定量的研究方法指“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 1.实验法 实验法指“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指“通过向被调查人的口头或书面提问,收集有关的心理活动的资料,进而探讨心理活动发展规律的方法。” 3.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指对传播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进行一种客观的、系统的、量化的研究方法。(三)新闻心理学质的研究 质的研究方法指“以研究者来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方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研究对象互动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1.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 前者如对某位节目主持人进行访谈,然后对其话语、语意、语境等进行分析,从而判断这位主持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或其语言风格。后者如通过对一群人的访谈了解不同层次的受众在接受电视新闻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3.实物分析法 实物分析法是质的研究中另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类似于“个案法”。即对个体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研究法。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1. 新闻学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 从内容看新闻学分为:理论,历史,应用 3.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原则是:1)报刊独立自 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 4.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1)对每日的事件给以真实、全面,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至于能显 示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关系之中2)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5. 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 是w,故也称“五个w”。 6.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 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7.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 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8. 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区别1 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 宣传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2 归宿点不同:宣传者的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一定的观念并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是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3 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需要新,宣传需要不断地重复4 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9. 新闻媒介对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构成了一种天然,密切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新闻媒介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舆论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3)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10. 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11. 报纸定义及特点: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6) 不 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12. 广播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迅速及时, 时效性强;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13. 电视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1) 现场 感2) 亲切感;3) 简洁明了;4)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14.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共性可以说是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新闻媒介的共性指的是包括各个时 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包括:1) 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立法、司法、行政那样的强制性和指挥权。2) 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1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