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的代际分析

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的代际分析
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的代际分析

经济科学·2009年第1期

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国民储蓄的

影响的代际分析*

蒋云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一个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动可能影响这个国家的储蓄率,进而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本文利用安兰.阿沃班克等(Alan J. Auerbach et al,1991)提出的代

际核算体系来分析人口因素对我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国民储蓄率与总

和生育率成反比,与少儿抚养比成反比,与老年抚养比成正比,与城镇化率成反

比。但是总和生育率和城镇化率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大,总和生育率调整到

0.6或者3.1时,国民储蓄率的变动幅度也才2个百分点;即使2050年时完全城

镇化,储蓄率只下降1.5个百分点。

关键词:国民储蓄代际核算代际平衡总和生育率城镇化

一、引言

国民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高储蓄率是解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二战以后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也被认为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穆怀朋(1993)证实在世界范围内储蓄和经济增长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相关关系。储蓄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对众多因素的讨论中,人口结构的转变与储蓄率变化的关系一直是讨论的重点,根据莫迪里安尼和布伦贝格(Modigliani和Brumberg, 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的变动可能影响这个国家的储蓄率,从而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推行了近三十年,一方面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不断下降,而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有些地区开始谨慎地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另外,在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时,最近十年我国城镇化的速度非常快,现在我国又到了人口结构转变的一个十字路口,定量地讨论我国人口结构转变对储蓄率的影响对制定我国的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与储蓄率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1999)用回归方法得出居民抚养系数对居民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影响。袁志刚,宋铮(2000)通过构建一个可以把握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之基本特征的叠代模型发现人口老龄化一般说来会激励居民增加储蓄,并且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于最优储蓄

* 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0803002)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8JC790005)资助。

率的影响比较显著。王德文、蔡昉、张学辉(2004)利用列夫(Leff ,1969)模型,来检验改革以来中国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的影响。郑长德(2007)利用1989-2005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各地区人口转变对各地区储蓄率的影响。这些研究大多采用统计和计量方法研究人口结构和储蓄率之间的趋势变化关系,而没有计算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定量影响。结构化模型方法可以揭示这种定量影响,但目前用结构化模型方法进行此项研究的文献还较少,考虑的影响因素比较也比较简单。安兰.阿沃班克等(Alan J. Auerbach et al, 1991)提出代际核算方法,到现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三十多个国家建立自己的代际核算体系。安兰.阿沃班克等(Alan J. Auerbach et al, 1992)用代际核算方法分析四种财政政策——减税五年,将社会保障收益永久性提高20%,减少工资税而增加消费税和取消投资刺激——对美国储蓄率的影响。吉嘎迪什.格哈尔(Jagadeesh Gokhale,1996)用代际核算方法验证了美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对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储蓄率下降的影响。代际核算方法可以在模拟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定量地衡量财政政策或者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代际核算方法定量衡量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

二、方法分析

(一)代际帐户

代际帐户是代际核算方法的核心,安兰.阿沃班克等(Alan J. Auerbach et al,1991)提出了代际帐户的概念。

,,,max(,)

(1)K D

t s t k s k s k s t k N T P r +?==

+∑

(1)

公式(1)中,t k N 是k 年出生的一代在t 年的代际帐户,即k 年出生的一代在t 年以后(包括t 年)所有剩余生命周期内净税支付额的精算现值,这里同一年出生的男女为一代,净税支付额指政府征收的各种类型税收与政府各种转移支付的差。,s k T 指对k 年出生一代中的一个成员在s 年对政府的平均净税支付额的预测值,,s k P 表明k 年出生的人在s 年的存活人数,D 是定义的最大寿命,r 是贴现率。s=max(t,k) 表明若成员在t 年前出生(即k ≤t ),剩余的生命周期从t 年开始计算,若成员在t 年后出生(即k>t ),剩余的生命周期从k 年开始计算,每年的净税支付额都被折现到t 年。在实际计算代际帐户时还区分了性别,但为了表示简便,公式没有表现出来。

(二)私人总资源

安兰.阿沃班克等(Alan J. Auerbach et al,1992)和吉嘎迪什.格哈尔(Jagadeesh Gokhale, 1996)将代际帐户用于私人预算约束。

,,,,(1)t D j

x x x t s

x j t

j t

j s j t s t

r ρ

ω

εη+??=

=+

+?∑ (2)

其中,x j t ρ是指性别x ,年龄为j 的一代在t 年以后的生命周期里的人均总资源,,x

j t ω是

指性别x ,年龄为j 的一代在t 年的人均非人力净财富,,x j t ε是指性别x ,年龄为j 的一代在t 年的人均平均劳动收入,,x j t η是指性别x ,年龄为j 的一代在t 年的人均代际帐户。这样一代人在t 年以后剩余生命周期的人均总资源就是它的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财富之和减去他的代际帐户。

(三)平均消费倾向和总消费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一个性别x ,年龄为j 的人在t 年的消费取决于他剩余生命周期的总资源和性别x ,年龄为j 的人的平均消费倾向。

,,,,,00D

D

x x x x x

t j t j t

j t j t j t x

j x

j C P c

P αρ====∑∑∑∑ (3) 其中t C 是t 年的总消费,,x j t P 是指性别x ,年龄为j 的一代在t 年的总人数,,x j t c 是指性别x ,年龄为j 的一代在t 年的消费,,x j t α是指性别x ,年龄为j 的一代的平均消费倾向。

(四)国民储蓄率

国民储蓄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①

t t t t S GDP C G =?? (4)

t t

t t t

C G s 1GDP GDP =?? (5)

GDP t ,,G t ,和S t 分别是t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政府消费和国民储蓄。t s 为t 年的国民储蓄率。

当人口结构发生改变时,会影响各代的代际帐户值,进而影响各代的总资源(一般认为这对私人净转移支付没有显著影响,阿尔通吉等(Altonji et al., 1992)用数据对这一点进行了证明),代际核算方法假设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会对短期的平均消费倾向产生影响,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影响各代的消费,进而影响国民储蓄。

三、参数假设和数据处理

我们利用Matlab 软件构造代际核算体系来计算我国2005年的国民储蓄率(2005年是构造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数据最全最近的年份),代际核算体系中涉及变量众多,表1汇总了本文构建代际核算体系时的假设。利用构造的系统,我们计算出2005年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群的人均代际帐户值,人均剩余生命周期的私人总资源和平均消费倾向,进而计算出2005年的国民储蓄率。

表1 代际核算体系中的变量假设表

项 目

基 准 假 设

1. 生产率增长率 2020年前0.06,2050年前0.04,2050年后保持在0.02

2. 贴现率

比生产率增长率高3个百分点 3. 人均社会保障支付增长率 生产率增长率

4. GDP 增长率 生产率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和

5. 工资增长率

生产率增长率

6. 政府支出增长率 GDP 增长率

7. 人均税收增长率

生产率增长率

有关各种储蓄的定义,请参考任若恩,覃筱(2006)。按照美国NIPAs 的定义,国民储蓄率等于国民储蓄与GNP 之比,不过我国学者在计算中国储蓄率时都采用国民储蓄与GDP 之比,本文也采用这种定义。

续表1 项目基准假设

8. 迁移规模假设21世纪前五年每年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人数高达1600万,之

后每五年下降200万,2020年下降到1000万,2030年下降至600万。

2030后每十年下降200万,2040年下降至400万,2050年下降至200

万,2050年后迁移停止

9. 总和生育率①城镇1.6,农村2.1

注释:假设8和9在“劳动保障部法制司和社会保险研究所,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测算与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了一些调整。

(一)代际帐户

我们以2005年为基年,2005年及以前出生的人为现存代,2006年及以后出生的为未

来代,假设未来代每人的代际帐户值按照生产率增长率增长,表2给出了城镇男性、城镇

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分年龄的代际账户值。2005年出生的城镇男性的人均代际帐户

值是92534元,2005年出生的城镇女性的人均代际帐户值是43069元,同年出生的农村男

性的人均代际帐户值是27604元,农村女性的人均代际帐户值是21798元。城镇男性的代

际账户值44岁时转为负值,也就是城镇男性从44岁起,在剩余生命周期内向政府缴纳的

税收的现值小于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支付的现值;而城镇女性的代际账户值从43岁转为负值;农村男性和女性的代际账户值一直为正值,也就是平均来说,一个农村人口一生向政

府缴纳的税收的现值都大于从政府得到的转移支付的现值。

表2 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人均代际账户值表(单位:元)

城镇城镇农村农村城镇城镇农村农村年龄男性女性男性女性年龄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0 92534 43069 276042179844 -28765-14672036169

19313

5 107230 50551 327452613445 -36940-156******** 18002

10 129550 65157 424683303050 -56152-135******** 12491

15 156870 83687 550284143055 -81732-11919017660 8774

20 173970 93215 624664569760 -214210-6816110204 6390

25 175060 91553 629914227565 -105220-615866175 4461

30 159750 75341 566773514770 -107730-434693951 3246

35 140680 57540 499642941875 -58643-171062842 2489

40 110090 34057 429312414080 -85266-274562065 1857

41 99658 22064 414392303385 -64510-188911548 1390

42 90817 15165 397312182790 -49279-14114 1164 990

43 45359 -44594379772058995 -39159-9575 1045 740

①总和生育率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二)非人力净财富

吉嘎迪什.格哈尔(Jagadeesh Gokhale, 1996)将住宅,厂房和设备的净值视为私人拥有的非人力净财富,后来的一些文章试图把股市财富也加入非人力净财富的测算,但还没有成熟的观点和统一的度量方法,基于我国股市的不稳定性,我们只考虑住宅、厂房和设备的价值。孙琳琳等(2005)测算了中国1981-2002年建筑(包括住宅和厂房)和设备的资本存量。①我们利用2004年“城镇居民入户调查”的数据(只能得到2004年的数据,但是对结果影响不大),“城镇居民入户调查”的项目包括了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家庭拥有住房市值(所有住房),家庭存款、股票和债券的现值,家庭计算机台数,家庭私车数量,样本数为全国范围内的1万个家庭。由于计算机的市值不大,家庭的私车价格差异比较大,我们只将家庭拥有住房市值(所有住房)和家庭存款、股票和债券的现值计为家庭财富,并假设财富在家庭成员中均摊,这样根据1万个家庭的数据得出城镇分年龄、性别人群拥有财富的情况。表3给出了我们用上述方法算出的部分人群拥有财富的情况。

表3 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人均净财富表(单位:元)

城镇城镇农村农村城镇城镇农村农村年龄男性女性男性女性年龄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5 12760 40641 395

6 12599 50 43578 54480 13509 16889

10 29498 36938 9144 11451 55 53117 51970 16466 16111

15 38913 27335 12063 8474 60 45979 50043 14253 15513

20 32142 54910 9964 17022 65 41634 45940 12907 14241

25 69691 53538 21604 16597 70 47030 38646 14579 11980

30 48348 40085 14988 12426 75 54785 35419 16983 10980

35 43900 40762 13609 12636 80 50437 54190 15635 16799

40 40892 39595 12676 12275 85 47013 31806 14574 9860

45 40453 42393 12540 13142 90 39611 14627 12279 4534

(三)分年龄、性别的人均劳动收入和消费

2004年城镇居民入户调查公布了1万个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和收入,我们可以整理出2004年城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均劳动收入数据,由于农村住户调查的收入是按照家庭统计,而没有细分到家庭成员,本文假设农村分年龄、性别人群的收入是城镇对应年龄和性别人群的三分之一。《中国统计年鉴2006》公布我国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为10.9%,我们假设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收入分别按照城乡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增长。同时2004年城镇居民入户调查公布了1万个家庭成员的年龄、性别和消费数据,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得出2004年城镇分年龄、性别的消费数据,并假设农村分年龄、性别人群的消费是城镇对应人群的三分之一,《中国统计年鉴2006》公布我国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为10.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增长率为16.9%,我们假设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消费都分别按照城

①孙琳琳等在后续的工作论文中对资本存量数据进行了更新,本文采用他们测算的2005年的资本存量数

据。建筑和设备的资本存量为335718.5亿元。

乡人均消费的增长率增长。

(四)平均消费倾向

我们根据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劳动收入,非人力净财富和代际帐户计算出分年

龄、性别的城乡人口剩余生命周期的私人总资源,再用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消费去

除计算得到的对应人群的剩余生命周期的私人总资源,得到分年龄、性别和城乡人口的平

均消费倾向。

表4 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的平均消费倾向

城镇城镇农村农村城镇城镇农村农村年龄男性女性男性女性年龄男性女性男性女性

5 0.0498

0.04980.04970.068350 0.02940.03230.0573 0.0824

10 0.0579 0.05390.06170.076955 0.03260.03850.0658 0.0986

15 0.0480 0.04750.05450.071360 0.02270.04460.0675 0.0931

20 0.0471 0.04510.05440.063065 0.03430.04680.0727 0.0961

25 0.0480 0.05280.05480.068370 0.03360.06080.0718 0.1176

30 0.0401 0.05330.04500.068175 0.04560.09310.0787 0.1462

35 0.0351 0.04640.03930.059880 0.04860.08510.1054 0.1411

40 0.0355 0.04400.04150.059985 0.06380.12760.1374 0.2201

45 0.0304 0.02870.05220.068190 0.08120.15660.1808 0.3024

(五)国民储蓄率

我们根据分年龄、性别的城乡人口剩余生命周期的私人总资源、人口数和平均消费倾

向就可以算出2005年私人消费额。这样200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减去私人消费额和政府消

费额就得到2005年的国民储蓄额。

表5 2005年国民储蓄率

私人消费(亿元) GDP(亿元)政府消费(亿元)国民储蓄(亿元)国民储蓄率(%)74866 183867.9 26605.2 82396.7 44.81

四、人口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

(一)总和生育率、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1991-2000年中国大陆妇女总和生育率平均在1.22。由于

考虑调查中可能存在漏报的可能,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都把全国的总和生育率调高至1.8。

本模型中基准情形假设全国的城镇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6的水平,乡村的总和生育率稳定

在2.1的水平,我们进行了多种生育率的模拟(由于篇幅的关系,表6只列出了14种模拟

的结果),试图研究生育率变动与国民储蓄率的关系,当生育率发生变动时,少儿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为0~14人口与15~64岁人口数量之比)和老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为65岁

及其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数量之比)也会发生变动,我们列出了2010,2020,2030,2040,2050和2060年6个年份的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我们进行了三种情形的模拟:

第一种情形中城镇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以相同的绝对数额变动,例如城镇总和生育率从1.6减到1.5,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从2.1减到1.0,都下降了0.1;或者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从1.6增到2.1,农村从2.1增到2.6,都增加了0.5。第二种情形农村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幅度大于城镇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幅度,例如城镇总和生育率从1.6减到1.2时,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从2.1减到1.3。第三种情形我们假设城镇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相等。从表6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储蓄率和总和生育率变化方向相反,当总和生育率下调时,国民储蓄率上升,而总和生育率上升时,国民储蓄率下降;国民储蓄率和少儿抚养比变动方向相反,而和老年抚养比变动方向相同;当生育率下降时,少儿抚养比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上升,国民储蓄率上升,反之也然。但是从表6我们也可以看出,总和生育率的变动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大,即使总和生育率被调整到极高(3.1)或者极低(0.6)的水平,国民储蓄率不过也就变化2个百分点。

表6 不同生育率情形下的2005年的国民储蓄率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总和

生育率2010 2020203020402050 206020102020203020402050 2060

国民储蓄率(%)

基准假设

城镇:1.6;

农村:2.1

25.3 27.022.124.224.523.011.617.124.337.041.7 47.2 44.81

城镇:1.5;

农村:2.0

24.4 25.620.922.322.721.311.617.224.638.043.6 50.7 44.95 城镇:1.2;

农村:1.7

21.7 21.317.116.717.316.211.617.425.741.350.3 64.1 45.38 城镇:1.7;

农村:2.2

26.2 28.423.326.126.324.711.617.123.936.139.9 44.1 44.66 城镇:2.1;

农村:2.6

29.8 33.928.234.133.431.611.616.822.632.733.8 34.3 44.09 城镇:1.5;

农村:1.9

24.1 25.120.521.622.320.811.617.224.838.444.3 52.0 44.99 城镇:1.2;

农村:1.3

20.2 19.315.714.715.714.911.617.526.443.154.0 71.6 45.53 城镇:1.7;

农村:2.3

26.6 28.923.726.826.925.311.617.023.835.739.3 43.1 44.63 城镇:2.0;

农村:2.9

30.5 34.428.735.233.832.711.616.722.432.433.1 33.4 44.08 城镇:0.6;

农村:0.6

14.4 9.77.9 5.5 5.6 6.011.618.029.453.177.4 140.4 46.43 城镇:1.6;

农村:1.6

23.4 24.620.321.422.521.111.617.325.038.845.2 53.2 44.99 城镇:2.0;

农村:2.0

27.0 30.225.128.929.527.611.617.023.635.037.9 40.4 44.42 城镇:2.1;

农村:2.1

27.9 31.626.330.931.329.311.617.023.334.236.3 38.0 44.28 城镇:3.1;

农村:3.1

36.9 44.938.051.447.845.911.616.320.527.525.1 22.3 42.85

(二)城镇化率变动对国民储蓄的影响

我国1990年城镇人口比重为26.4%,2006年达到43.9%,平均每年提高1%。《2001-2002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到205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因此基准假

设中,我们假设2020年以前,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020年到2050年城镇化率平

均每年提高0.6%,到2050年城镇化率达到75%,此后基本维持不变。

在基准假设之外,我们假设另外十种迁移规模的方案,我们分别假设每年的迁移人口

数比基准假设下降10%,下降20%,下降30%,下降40%,下降50%,上升10%,上升

20%,上升30%,上升40%或者上升50%,表7反映了不同迁移规模的假设下2050年的

城镇化率以及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迁移规模越大,城镇化率越高,国民储

蓄率越低。但是城镇化率对国民储蓄的影响也有限,如果每年的迁移人口比基准假设下降

10%,2002年的国民储蓄率就上升大约0.3个百分点;即使迁移规模比基准假设中提高

50%,2050年时几乎完全城镇化,储蓄率也不过只下降1.5个百分点。

表7 不同迁移规模假设下国民储蓄率

模拟情形 2050年的城镇化率国民储蓄率

基准假设75.9 44.81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下降10% 71.5 45.08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下降20% 69.4 45.36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下降30% 62.7 45.63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下降40% 58.4 45.90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下降50% 52 46.30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提高10% 80.4 44.54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提高20% 82.5 44.27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提高30% 89.5 44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提高40% 94 43.73 每年的迁移人口数都比基准假设中提高50% 98.7 43.46

五、结论

国民储蓄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的变动可能影响这个国

家的储蓄率,进而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推行了近三十年,一方

面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我国的生育率水平不断下降,而另一方面老龄化使有些地区开始

谨慎地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另外,在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时,最近十年我国城镇化的速度非

常快,现在我国又到了人口转变的一个十字路口,本文旨在分析人口结构变化对我国国民

储蓄率的影响。安兰.阿沃班克等(Alan J. Auerbach et al,1991) 提出代际核算方法,这种方

法自从1991年被提出后,现在已经有近三十个国家采用。本文利用代际核算方法分析人口因素对我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生育率的变动和城镇化率的变动都会对国民储蓄率有影响,总和生育率上升时,国民储蓄率会下降;少儿抚养比上升时,国民储蓄率会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时,国民储蓄率会上升;城镇化率提高时,国民储蓄率会下降。但是总和生育率和城镇化率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大,总和生育率调整到0.6或者3.1时,国民储蓄率的变动幅度也才2个百分点;而迁移规模下降10%时,国民储蓄率的变动不到0.3个百分点,即使2050年时几乎完全城镇化,储蓄率也不过下降1.5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 穆怀朋:《金融储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与验证》[J],《金融研究》1993年第9期。

2. 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2001》[J],《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3. 孙琳琳、任若恩:《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世界经济》2005年第12期。

4.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J],《人口研究》2004年第9期。

5.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6.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中国国民储蓄和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7. 郑长德:《中国各地区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6期。

8. Altonji, J., Fumio H., and Kotlikoff, L., J., 1992, “Is The Extended Family Altruistically Linked? Direct Tests

Using Microdat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5):1177-1189.

9. Auerbach, A., J., Jagadeesh G., Kotlikoff, L., J., 1991, “Generational Accounts: A Meaningful Alternative to

Deficit Accounting”[J], In D. Bradford, ed., 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 5: 55-110, Cambridge, MIT Press.

10. Auerbach, A., J., Jagadeesh G., Kotlikoff, L., J., 1992, “Generational Accounting: A New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Fiscal Policy on Saving”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94(2):303-318.

11. Jagadeesh Gokhale, 1996, ”Demographic Change, Generational Accounts, and National Sa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in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 with number 9603.

12. Jagadeesh, G., Kotlikoff, L., J., Sabelhaus, J., 1996, “Understanding the Postwar Decline in U.S. Saving: A

Cohort Analysis”[J], NBER Working Paper No. W5571.

13. Leff, Nathaniel H., 1969, “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9

(5):886-896.

14. Modigliani, F., Brumberg, R., 1954.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J], in Kurihara, K.K. (ed.)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15. Robert J. Barro, 1997, The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M], MIT Press.

(H)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持有量第一大国家。在金价上涨、美元缩水情况下,中国成为外汇储备损失最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我们小组根据我国国际储备实际情况对外汇储备币种的结构贸易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建议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储备是指狭义的国际储备,即由一国的货币用黄金储备、外汇储备、在IMF中的储备地位(头寸)和特别提款权贷方余额四个部分组成的自有储备。在我国,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和黄金储备在国际储备中所占份额很小,增长极其缓慢。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6月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仅仅相当于我国外汇储备的1.16%。2007年6月,我国黄金储备占国际储备的1.1%,远低于世界其他国家采用3%~5%的水平。近几年,我国的国际储备中黄金储备比较稳定,几乎没有变动过。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和黄金储备占储备总额的比例越来越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的最主要的形式。 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包括储备币种的选择以及各种储备币种的比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外汇储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储备货币从单一的美元转变为美元、马克、日元、英镑、法郎等多种储备货币同时并存的局面。 一、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现状 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282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了4,6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自2006年2月以8,53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后,再创新高。

根据资料显示,在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储备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1999年之前,我国以美元、日元、德国马克、法郎和英镑为主体货币。1991年1月欧元诞生之后,我国的储备货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形成以美元、欧元、日元为主体,其他储备货币为补充的储备格局。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币种比重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根据专家学者的估计大概可以得到以下数据:1997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是美元占59%、日元占12%、马克与欧洲货币单位分别占16%和12%。自欧元成功启动后,各国对欧元的前景看好。我国将德国马克、法国法郎转换为欧元,从而有了一定的欧元储备,币种构成变成美元占55%、日元占27%、欧洲货币占6%。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而相反欧元、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等货币兑美元汇率不断攀升。这严重冲击到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地位。IMF统计数据显示,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从1999年的67.9%下降为2003年的63.8%,下降了4.1个百分点;同期欧元比重则从1999年的12.6%上升为2003年的19.7%,上升了7.1个百分点。1自欧元诞生后,国际储备的货币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尽管如此,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仍比较高。中国同样如此,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04年一年,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飞快,其中的主要美元资产比例已下降到56%左右,但是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仍占较大比重,这是因为我们的对外贸易和外债主要是由美元来结算的,这样的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二、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因素 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形成主要受到对外贸易结构、直接投资、外债结构、汇率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 贸易结构大体上确定了在对外贸易中所使用的币种及其比例。我国尚未实行意愿结售汇,国际收支顺差是外汇储备可靠而直接的来源。其中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对于整个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尤为显著。我国的贸易支付主要是哪几种货币也就决定了外汇储备的币种构成。 1段海燕:“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43)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2014年中国人口总数及其构成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 2003-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来看〃大部分国家都是在物质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进入到人口老龄化阶段〃相应地这些国家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本世纪初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物质财富积累则相对不足。如〃200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7.1%〃按照联合国标准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而当年人均GDP仅为1041.6美元〃不及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1/20〃仅为美国和日本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我国人均GDP虽然大幅增长至6188.2美元〃但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数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经济发展压力依然较强。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告: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比较简单〃即出生率下降、人口寿命提高。但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背景有一定区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既受到人口转变的一般因素影响〃也受到计划生育的特殊因素影响。 一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般因素。从理论上来讲〃人口转变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的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逐渐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转变的过程。 一般来说〃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不同〃可以把人口转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长率;第三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从国内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来看〃人口转变的起点一般是高位均衡阶段〃而终点则是低位均衡阶段。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口转变进入低位均衡阶段时就表明人口转变基本完成〃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从死亡率看〃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在建国以后开始逐渐下降〃1949

中国的人口结构

.中国的人口结构

————————————————————————————————作者:————————————————————————————————日期: 2

中国的人口结构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调查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在高中的课本中,也有关于人口迁移的描述,在世界大战期间的迁移以及工业革命时的迁移。人口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就有很多人口迁移过去,我们来南京上学有部分就把户口迁移过来了。这也会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 当人们关注着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时,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悄然老化,使我们又面临另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问题。 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其是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伴随人口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升高,使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加快。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已变为典型的成年型。此后,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开始向老年型转变。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产生了人口年龄金字塔的凸出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凸出的部分也在移动,从未成年到成年,最后到老年。这就造成了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转变密切相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随着人口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转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经历了大约150多年的时间。我国则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行的,且明显带有人为的痕迹,经历着更加迅速的人口转变,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比较快的变化,即从相对年轻型人口结构,直接转变为相对老年化的人口结构。 目前,虽然中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但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早期,未来中国人口类型将从轻度老龄化转变成深度老龄化,进而转化成重度老龄化,银发浪潮将成为21世纪我国主要的人口问题之一。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达成双赢的局面,是我们亟待研究思考的问题。而这 需要广大人民的实施。 由于人们的寿命延长而产生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防止老龄化,而是如何应对由此造成老龄化后所带来的养老金不足和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主要措施是延迟退休和加强养老服务。此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的结构管理各项储备资产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恰当结合。然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互相排斥。这就需要在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兼顾二者。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把储备资产划分为三级: 一级储备资产,富于流动性,但收益性较低,它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 二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的中期政府债券; 三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长期公债券。 普通提款权,由于会员国能随时从IMF提取和使用,所以类似一级储备。特别提款权,由于它只能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须向IMF提出申请,并由IMF指定参与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提供申请国所需货币。显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因此,特别提款权可视为二级储备。而黄金储备,由于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只在黄金市价对其有利时,才会转为储备货币,可视为三级储备。 一级储备充作为货币当局随时、直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资产,即作为交易性储备。二级储备用作为补充性的流动资产。三级储备主要用于扩大储备资产的收益性。一国应当合理安排这三级储备资产的结构,以做到在保持一定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 (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即合理地确定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是: (1)储备货币的币种和数量要与对外支付的币种和数量保持大体一致。即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当与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结构保持一致,或者说取决于该国对外贸易支付所使用的货币、当前还本付息总额的币种结构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要的外汇,这样可以降低外汇风险。 (2)排除单一货币结构,实行以坚挺的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货币结构。外汇储备中多元化货币结构,可以保护外汇储备购买力相对稳定,以求在这些货币汇率有升有跌的情况下,大体保持平衡,做到在一些货币贬值时遭受的损失,能从另一些货币升值带来的好处中得到补偿,提高外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在外汇头寸上应尽可能多地持有汇价坚挺的硬货币储备,而尽可能少地持有汇价疲软的软货币储备,并要根据软硬货币的走势,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币种结构。 (3)采取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如果一国货币当局有很强的汇率预测能力,那么它可以根据无抛补利率平价(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差)来安排预防性储备的币种结构。例如,若利率差大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高利率货币可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若利率差小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低利率货币有利于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014年04月09日10:41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徐光瑞韩力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首先,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较大,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 2012年,我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404万人,其中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为10040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74.1%,较2011年下降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714万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比重较2011年上升0.3个百分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多。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62517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00403万人,年均增加1262.9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从1982年的61.5%增加到2012年的74.1%,年均增加0.4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也在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 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情况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为4980.6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5.1%,低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为1.17亿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8.7%,高于世界0.9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总量超过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国家之和的近30%。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速度有所加快。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长219.3万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长333.7万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万人;从占比来看,1982-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个百分点,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长0.21个百分点,近十年年均增量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人口年龄结构的抚养比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抚养比显示,1982-2010年,整体呈下降趋势,从62.6%下降至34.2%。但是,总抚养比近两年持续增长,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34.4%和34.9%,显示出全社会的人口抚养负担正在加重。细分抚养比显示,我国少儿抚养比从1982年的54.6%大幅下降至2012年的22.2%,而同时老年抚养比从8.0%上升至12.7%。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加强。 其次,老年人口分布不均,老龄化呈现转移趋势。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发展形势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形势相对严峻,西部地区的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从时间走势来看,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31个省、区、市中,有北京、

(完整版)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影响分析毕业设计

南京邮电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 析 专业统计实务 学生姓名孙学涛 班级学号 指导教师黄犚 指导单位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日期:年月日至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设计(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孙学涛 日期:年月日 摘要 随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问题与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分配间的关系日趋明显。中国作为拥有者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虽然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的不健康正默默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依据目前中国人口结构的现状分析人口结构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相关数据资料和有关参考文献,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搜集的数据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人口结构变化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加以处理、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环境 1.2选题的目的 1.3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1人口结构的概念 2.2人口结构变化的变量分析 2.2.1人口增长率变化情况分析 2.2.2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情况分析 2.3经济增长的变量分析 2.3.1人均GDP年增长率的数据分析 第三章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建立分析模型 3.2参数估计 3.3模型统计检验 3.3.1拟合优度检验 3.3.2 F检验

外汇储备过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汇储备过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力地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和抵抗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扩大了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人民币的信心和期望。但过多的外汇储备同时又增加了外汇储备的成本,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时也势必影响到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主动调控能力进而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从而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字:外汇储备 国际收支 人民币国际化 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现状 时间 外汇储备(单位:亿美元) 中央银行总资产(单位:亿美元) 外汇储备占总资产的比例 2003年 4032.51 10156.7742 0.397026647 2004年 6099.32 12884.389 0.473388377 2005年 8188.72 16982.9819 0.482172097 2006年 10663.44 21061.59 0.506297958 2007年 15282.49 27706.4884 0.551585238 2008年 19460.3 33924.0241 0.57364362 2009年 23991.52 37272.105 0.643685673 2010年 28473.38 42471.3564 0.670413719 2011年 31811.48 46026.4386 0.691156669 2012年 33115.89 48247.6108 0.686373676 2013年 36626.62 50975.6744 0.71851173 注:其中2013年的数据为2013年9月份的数据,2003年至2012年为12月份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中国人口分析

1 中国人口现状 1.1 计划生育国策的出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人口数量已高达13忆,人口问题一度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关键因素。为了减小人口问题对我国提高综合国力 产生的阻碍作用,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家只生一个孩子。 1.2 人口问题初步显现 过去的中国坚持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个体都以家庭人口兴旺为荣,加之国家也一直 鼓励生育,所以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人口死亡率极高,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所以总人口数量还是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然而建国以来,考虑到快速提升我国的国 际地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家开始限制生育,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 开始发生转变,人人准求高质量的生活,家庭模式流行“四二一”组合。 1.3 人口老龄化现象不容忽视 现在我国的人口增长方式进化成出生率低、死亡率低的状态,且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增长率大大降低。这一举措的实施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对于我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我国的国际地位也突飞猛进,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观察,中国人口逐渐表现出老龄化的现象,这将再一次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对我国的 人口进行分析,借助抽象模型的建立,以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人口政策。 2 我国人口模型分析 2.1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分析 人口灰色增量模型比较适用于年限较短的人口模型分析,长序列时也可酌情使用,但 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精确值,对于较短年限的人口预测分析可采用下面的公式:普通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t+1)=-17143.853*exp(-0.05244452*t)+ (18100.853),t=1,2,3... 新初值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3898.853*exp(-0.05244452*(k-n))+ (18100.853),k=1,2,3... 离散灰色增量模型预测公式: X1(k+1)=0.9628X1(k)+900.1719,k=1,2,3...

人口数量及结构预测模型

基于Leslie矩阵的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探讨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人口问题也是我国的根本 问题,可是我国目前人口的发展却出现老龄化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不良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针对近几年的人口数据做出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特别是自从2002年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至今,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一定的降低,为了考虑其以后的人口发展情况,我们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对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一定的预测,并评价其合理性。 从种群的方面出发,在种群的Leslie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整个中国的年龄按阶段分成20组,通过Leslie矩阵建立起他们的相关关系,我们以最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控制5年内总生育率的倍数来控制每个夫妇所生孩子的个数,通过多次迭代求解,最终可得到:若我国严格采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每个夫妇仅生一个孩子,则50年后我国的人口将为5亿左右,可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严重。 为了提出新的政策,我们通过改变其倍数关系来改变其人口的结构,我们发现当生育率为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左右,也即每个夫妇大约生2个孩子时,从人口数量来看,50年后我国的人数将在10亿左右;而从人口的结构来看,男女比例也接近于1,老少比也比较合适。所以,这应该是一个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结果。关于放宽二胎政策的时间,我们通过探索两个不同总和生育率的相关人口变化情况下,发现在2015年对计划生育进行改变,其改变的内容为:在控制人口数量为10亿情况下,在最近50年里,可以对二胎政策给予一定的放宽。 在模型的检验中,在现行总和生育率与原总和生育率的倍数为1.8时,我们通过增大或减小其值时,其效果都不是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就是往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的方向发展,所以,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影响 https://www.360docs.net/doc/1e2630611.html, 2011-05-10 07:49:13 中评社北京5月10日电/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揭示了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些大的趋势:一、过去十年,中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比上世纪90年代明显放缓;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但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降低,老龄化趋势初现;三、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提高; 四、城镇化进程比预期的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50%;五、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比重下降。 《财经》发表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文章分析,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不会因劳动力减少在未来十年大幅放缓?人口结构的变动将如何影响投资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文章如下。

劳动力减少将影响潜在增长率 潜在增长率取决于劳动力供给、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平均在10%左右,这其中有劳动力供给的快速增长,高储蓄率支持的资本存量的扩张,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贡献。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满15周岁不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2亿,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向媒体透露,根据统计局人口专家的预测,中国未来十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在9亿左右。前几年9亿多一点,后几年9亿少一点。尤其是2013年以后,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甚至是负面的因素。 劳动力供给减少拖累经济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已有先例。 但中国有一些特殊因素,增加了判断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比如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从经济供给的角度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生产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 此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而2000年比1990年的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50%的城镇化率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在未来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但未来城镇化率上升的速度可能比过去十年有所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从“人口结构变化”角度分析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高现象

【新闻背景】 中国已经不再是之前外国投资者蜂拥而至建立工厂的黄金宝地。曾经低廉充足的劳动力如今难以寻觅。多方面的因素导致诸多大企业转而关注其他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到底怎么了? 【原创评论】 从“人口结构变化”角度分析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高现象 By 济南大学高远 一、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以上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 通过上述6次人口普查的分析,发现在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到6.96%,而2011年达到8.87%,已经超过国际社会7%的评估标准。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且愈演愈烈。安联集团上一期《人口结构变化报告》的中国专题中显示,目前中国的退休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至59岁之间人口)的比例约为19:100,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届时100个劳动力将必须供养64个退休人口。按照中国现行的退休年龄计算,2013年劳动力拐点将会突显,15岁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峰值,随后开始进入退休潮,届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我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

浅析中国国际储备的规模与结构[1].doc

orpesnauseoydanreschnofrmercauseF螄 蚂 mecaushcdyuansepoF 螁 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肃 蒃 膈中国国际储备及调整 膈 接贸一 蒄08 羁

08 膁学号: 芈 袅杨小会 蚂 羀 莈 芅 膀 螈 蒈 蒂 袂 蒇 薈 一、 二、袃中国国际储备规模是否合理

芀(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薀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是相当快的。2009 年底,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已达到 2.4 万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数额,为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国际支 付能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宏观经济层面上的问题。诸如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都与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密切相关。 蚈 芄 表 1 中国近几年外汇储备总表(2005—2008 年)单位:10亿美元羂 艿China in recent year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master list 蚇 蚅年末蒀外汇储备 肈 2005 螇 818.872 螂 2006 膂 1066.300 袇 2007 袇 1528.249 膃 2008 蚀 1946.030 袀 羇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约占国际储备的95%,所以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储备增长迅速,且规模大。2006 年底,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国际储备最多的国家。 薄(二)从影响国际储备总量的因素分析中国的国际储备规模 莁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 虿国际储备代表对国外资源的购买力,保持储备就意味着用于投入国内的资源减少,客观上牺牲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任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因此不能说我国大量的国际储备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然而,我国国际储备的确对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的国际储备约有 95%为外汇储备,并且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影响较大,在此着重分析过多的外汇储备的影响。

2019年中国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分析,城镇化率和老龄化程度实现“双增长”「图」

2019年中国人口总量及人口结构分析,城镇化率和老龄化程度实现“双增长”「图」 一、2019年我国人口概况 2019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 2011-2019年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死亡人口998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 2013-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人口结构分析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 2013-2019年中国男性和女性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1-2019年中国总人口性别比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三、城乡人口数量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城市化经历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持续增长,推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农村居住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员将大幅下降。中国城市化率从1990年的26.44%持续上升到2019年的60.60%,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但远超同期印度水平。未来几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持续增长,城镇化的速度将继续平稳下降,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 2019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 2013-2019年中国城镇和乡村常住人口数量

人口结构变化:2030年的世界

人口结构变化:2030年的世界 2030年人口结构变化 戴德梁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研究报告显示,婴儿潮一代的退休,Z世代踏入职场,以及其他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对世界各地的房地产租户、投资者及政策制定者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一份以《人口结构变化:2030年的世界》(DEMOGRAPHIC SHIFTS THE WORLD IN 2030)为题的报告中,分析了未来十年,伴随着6.93亿婴儿潮一代达到退休年龄及13亿Z世代加入劳动力大军,世界范围内劳动力将要发生的巨变。由于婴儿潮一代、千禧一代以及Z世代所采取的不同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未来十年随着一代人退出和另一代人加入劳动力市场,世界城市由此受到的改变和影响不容小觑。 对于中国来说,预计未来十年,多座城市将跻身全球最高效生产力行列,但要挑战排名更高的城市,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未来十年中国城市,将跻身全球生产力最高效的行列 高生产力象限是中国城市所主导的领域,凸显了中国正在历经的快速发展。在过去十年间,我们已经见证了中国制造业在价值链中上移,同时保留了不甚复杂的出口产品市场份额。因此,中国城市为企业租户提供了一系列机遇。 此外,政策发展,比如设立经济特区打造了全球经济实力。这有助于抵消人口增长减速,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很多城市将会经历工作人口负增长。在国家层面,预计中国年龄介于20-64岁的劳动人口将会下降3%,等同于流失近3000万的劳动力。因此,提高生产力势在必行。 上海、深圳和广州的发展令人瞩目,充分证明了上述分析情况。然而,它们还需要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吸引力和市场透明度,向排名更靠前的城市发起挑战。上海已经成功位列全球外商投资十大城市,然而它是前25座城市中唯一的中国城市,前15座城市中美国拥有4个。如果中国城市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发展并走向成熟,中国城市排名情况将很容易发生变化。 此外,报告还显示,世界表现最佳的城市位于东南亚和印度,这些区域彰显了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优势。欧洲和北美大部分城市因低生产力或经济及房地产增长市场滞后而排名靠后,它们的发展轨迹需要进一步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