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试题)1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试题)1
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试题)1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试卷(卷)2014 学年第2 学期考试科目: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考试类型:(开卷)考试时间:120 分钟

学号2014201521 姓名谢磊年级专业作物遗传育种以下六题选做五题(每题20分,共100分)

一、以一作物为例,描述其品质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提出改良的栽培技术

措施。(20分)

答:以水稻为例,水稻品质主要指标包括: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卫生品质六个指标,主要由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决定。

1.碾米品质:指稻谷在碾磨后保持的状态。包括: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

加工精度、光泽度。

2.外观品质:一般指精米的形状(粒形)、垩白性状、透明度、大小等外表物理

特性。

3、蒸煮品质:指稻米在蒸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主要包括:直链淀粉

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米粒伸长性。其中前3个指标受环境影响较大,特别受生育后期温度影响较大。

4.食味品质:指米饭在咀嚼时给人的味觉感官所留下的感觉,如米饭的粘性、

弹性、硬度、香味等。

5.营养品质:稻米中含有营养成分的程度。营养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

肪、维生素、氨基酸等。

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籼米的直链淀粉含量比粳米高,糯米中的淀粉几乎都是支链淀粉。

米中蛋白质是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生物价高达75。稻米蛋白质含量有50%~75%是由环境控制的,它易为栽培措施特别是抽穗后的施氮量所改变。

精米中脂肪含量较低,但多为优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及淀粉脂肪复合物,在一

定程度上影响米饭的光泽、滋味及口感。

另外,稻米中还含有多种挥发性物质,还含有钾、磷、镁、钙、钠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

6.卫生品质:稻米中的农药残留量,砷、泵、铅等重金属的含量以及黄曲霉素等指标。

改良的栽培技术措施

1.水分充足。研究表明,水分不足会使稻米食味变坏例如,陆稻糙米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水稻;水稻用旱田灌溉方式栽培,其食味比灌水栽培差。此外,提早搁田会降低稻米食味品质,收割是否适时也会影响稻米食味。

2.氮肥适量,多施氮素会使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特别是灌浆期间氮素过多,米中的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粒肥可使蛋白质含量增加达30%,而使米饭的食味下降。

3.施氮会使稻米垩白率降低追施氮肥后,整个稻株的氮含量和生理活性明显提高,延缓了剑叶的衰老,延长了光合时间,增高了光合速率,进而促进了光合产物向谷粒输送,使淀粉和蛋白质在胚乳细胞中充实良好,从而使垩白的程度下降。

4.多施磷肥会使食味提高施磷肥有利于光合产物向淀粉转化,使食味提高。

5.科学调控有效分蘖及生育转换期的管理

水稻完成有效分蘖以后,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从而进入幼穗分化期。所以,以幼穗分化为中心的前后一段时间为生育转换期。生育转换期是水稻生育中的一大转折,是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由氮代谢为主转向碳代谢为主、由茎叶生长为主转向穗粒生长为主。适期进入生育转换期是确保安全抽穗的前提,在寒地水稻稳产高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生育转换期田间管理,需通过调整氮素,状根状株,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控制无效分蘖,调整长势长相,为后期壮秆打穗、提高粒重奠定基础。

6.防治病虫害

水稻生产经常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主要害虫有:潜叶蝇、负泥虫等,近年来稻螟蛉又有多发的趋势。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一旦病虫害发生就会对水稻生长有影响进而影响产量,要及时拔出田间大草,割净埂、堤上的杂草,保持田间清洁。防治病害时应首先确定是真菌病害、还是细菌或病毒病害对症下药。

二、分析北方粳稻“短枝立叶直立穗”株型模式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叶里藏

金”株型对穗型要求不同的原因。(20分)

答:穗型包括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穗形等多个因子。

杨守仁提出“短枝立叶,大穗直穗”的株型模式,其强调对穗型的要求是直立穗,每穗粒数为150~200粒;直立穗型有利改善群体结构和受光态势, 群体温度升高, 湿度降低, 有利CO2 的扩散。植株耐肥抗倒,营养生长量较大,穗部结构与茎叶结构处于协调状态,有利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同化产物能较多运转到谷粒。分蘖力偏强,生长前期分蘖不会过度猛长,但又可产生较多的颖花,扩大穗的规模。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叶里藏金”株型是袁隆平提出的,培育高冠层低穗层,即所谓的“叶里藏金”株型是达到超高产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对穗型的要求,穗重5g左右,穗数18万/亩左右;修长而直挺的叶片,不仅叶面积较大,而且可两面受光和互不遮蔽;窄而略凹的叶片,所占的空间面积小但整叶的面积并不因窄而减小;较厚的叶片光合效率高且不易早衰。袁隆平初步提出下面的超高产稻株形态模式,株型:适度紧凑,分蘖力中等,灌浆后稻穗下垂, 穗尖离地面60 cm 左右,冠层只见挺立的稻叶而不见稻穗,即典型的“叶下禾”或“叶里藏金”稻。

三、从水稻源、库理论角度,结合株型理论,阐述水稻高产改良的途径。(20

分)

答:源是指生产或输出物质的部位,如绿色的茎、鞘、叶等,其中功能叶及叶鞘是主要的源。

库是指吸收和利用同化物或其他营养物质的部位,穗部籽粒是水稻的主要库。

源是籽粒发育的物质基础,源的不足是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水稻要高产,就必须提高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叶的光合速率。叶片是主要的光合源,要增加产量,必须提高适宜的叶面积指数。水稻育种理论认为只有大群体的形态结构,才能积累相应足够的化合营养物质,充足库源,并通过优良的农艺经济性状,输送到强大的穗粒器官,使之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以获取高额的产量。水稻籽粒灌浆物质来源于抽穗前茎鞘贮藏物质和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可见,源是产量形成的基石。稻谷产量物质来源之一是次库贮藏物,抽穗前茎鞘贮藏物对库的充实作用意义重大,水稻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抽穗至成熟期增加的干重相比,前者对结实率和产量的作用更重要。水稻籽粒积累的糖分主要来自于抽穗后叶片的光合物。水稻后期干重每增加 1 g,产量就增加0.6 g。如果后期光照不足或叶面积减少,就会大大降低籽粒的产量。

库是产量的直接构成者,并且产量库容对源的生产具有反馈作用,要提高产量必须依靠不断地扩大库。在水稻中,谷壳限制谷粒大小而每穗颖花数限制谷粒数,其贮藏能力是产量的限制因子。许多高产品种的结实率可达85%以上,但仍有可利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残留在叶片和茎鞘中,不能被库调用,甚至中后期还有相当量的营养物“回流”至茎鞘,这暗示着库容的不足。水稻的单位库体积严格受谷壳的机械限制。切除颖壳的先端时,米粒长度变长、千粒重增加,表明库容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量的高低,而且最高产量严格受总库容量的制约。要提高产量必须不断地扩大库。

而理想株型直接影响植株的源,采用理想株型,增加源,扩大库,这样才能达到高产改良。

四、你认为大豆高产栽培中的瓶颈在哪里,为什么,如何突破?(20分)

大豆高产栽培中的瓶颈

1. 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更新换代慢

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大豆品种多为冀豆7号、黑脐黄及当地农家品种。这些品种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前育成,且很少进行过有效的种质复壮及提纯筛选。新育成的品种由于受数量少、价格高或适种区域受限等因素影响,多数农民不愿意购买,多采用自留种子或自行调剂、串换,致使生产中大豆品种混杂,退化严重。

2.品质较差,市场竞争乏力

近年来,尽管有不少新品种上市,但由于缺少产量、品种、抗性等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当家品种,加之长期以来农民有自留种的习惯,时常出现新老品种混种、混收,多个品种当家种植的“乱象”。不仅严重影响了大豆的品质和产量,还会造成常年种植的大豆专业性不强,应用价值及经济附加值降低,市场竞争力下降,生产效益低下。

3. 产量低而不稳,年际变幅较大

大豆是抗旱性较强的作物,极易受旱地降雨量年际变化及分布不均的气候因素影响,特别是采用春播方式时,生育期延长,负面影响因素增多,产量稳定性降低,年际变幅更大。经调查,一般正常年份,平均产量1 350 kg/hm2左右,丰产年份的高产纪录在 2 250 kg/hm2以上,灾害年只有350~600 kg/hm2。

4. 机械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不足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日渐凸显,大豆生产过程中,缺少先进配套的管理作业机具,机械化作业能力不足、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差的问题也是妨碍大豆生产发展的“瓶颈”之一。

5.投入不足,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

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民误认为大豆是养地作物,不需要施肥或只在苗期少量施肥,肥料投入量严重不足,更谈不上配方施肥,不仅缺乏高产的物质基础,还会造成植株抗逆性下降。目前,由于多数农户一直沿用宽垄散播的传统种植方式,出苗后不能及时间苗、定苗,盲目增加留苗密度,致使单株发育不良,结果稀少,常会造成后期管理困难,植株徒长、疯长严重,病、

虫、草害高发、频发,致使产量下降甚至绝收[2]。

如何突破瓶颈

1.品种选择

要根据水肥、生产条件选用品种。在高水肥地块应选用耐肥力强、茎杆硬、韧性好的抗倒品种,一般以种植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为宜;干旱瘠薄地应选用植株高大、分枝多、生育繁茂、耐瘠薄、无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

2.轮作倒茬

因为重迎茬会导致土壤养分单一及分布不均衡,同时重迎茬会使土壤酸度增加,致使根瘤生育不良。此外,重茬大豆发芽迟缓,根系发育不良,田间病虫害严重,造成大豆减产。应合理耕作,科学轮作,避免重茬。

3.选种与微肥拌种

播前进行选种,挑除杂粒、碎粒、秕粒、霉粒、病虫粒,使种子的粒形、粒色、脐色、大小基本一致,保证品种的纯度,以使大豆出苗整齐一致,确保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微肥能促进根瘤形成与生长,提高固氮量,促进大豆增产。当前生产上常采用钼、硼、锰、稀土微肥等拌种的方法。使用钼肥拌种时,用钼酸铵20~30 g,先加少量温水,溶解后再加水0.75~1.00 kg,制成1%~2%溶液,用喷雾器喷在50 kg种子上,边喷边拌,使溶液全被种子吸收,阴干后即可播种,拌种时切忌日晒,以免种皮破裂影响发芽。

4.播种

春播大豆区的播种期应根据地温而定。一般认为当土壤5 cm土层内日平均温度达到15~16 ℃时为播种适期。播种过早,发芽迟缓,并易受晚霜危害;播种过晚,晚熟品种不能正常成熟。加之春季干旱少雨种子不易出苗,一般在4月20日至5月15日播种为宜。确定大豆的播量要根据密度要求、种粒大小、发芽率高低及播种方法而定。通常密植比稀植、大粒比小粒播量要大些,点播比条播要少一些,播量控制在75~90 kg/hm2。一般土质疏松、

墒情稍差时播种宜深些,土质黏重、墒情较好时播种宜浅些,通常播深以3~5 cm为宜,过深则子叶出土困难,过浅则容易落干。

5.田间管理

科学施肥。施肥应考虑大豆需要,基肥多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加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大豆花荚期是需肥关键期,花荚肥一般于大豆初花期结合中耕,追施75 kg/hm2左右。据试验,初花期追肥比不追肥的百粒重提高1.4 g。磷肥最好根外喷施,可有效提高利用率,氮、磷配合施用,效果更佳。如土壤肥力较高,基肥和种肥充足时可不追肥,以免造成徒长引起倒伏。如播种时未进行钼酸铵拌种,也可在大豆盛花前进行叶面补喷钼肥,用钼酸铵150 g/hm2对水600 kg/hm2左右于下午喷施。由于大豆生育后期根系吸收能力下降,土壤施肥不能很好地发挥肥效,因此鼓粒肥多采用根外叶喷的方法。大豆结荚后,每隔7~10 d适当交替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05%的钼酸铵溶液,可明显促进大豆后熟,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

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应抓紧时间逐行查苗,发现缺苗断垄,及时补种或移苗移栽。补种用的种子,应选用同一品种,墒情不足时要浇水造墒。大豆移栽从芽苗至2片复叶前都可进行,移栽时间选在傍晚或阴天较好。间苗前,利用出苗过密地方的苗移栽,移栽时注意尽量少伤根,带土坨移苗。

间苗定苗。及时间苗、定苗,可使幼苗分布均匀,单株均衡生长,防止幼苗纤弱,徒长,确保合理密植,利于培育壮苗。

中耕除草。通过中耕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加速有机质分解,有效防除杂草,同时也有益于大豆根瘤菌的发育和根瘤的形成,提高根瘤菌的固氮能力,促进大豆生长发育,防止大豆后期早衰。

6.病虫草害防治

化学除草。苗前除草时,选用48%氟乐灵乳剂进行播前土壤处理。播种前5~7 d施药,施药后2 d内及时混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以下时,用药0.90~1.65 kg/hm2,对水稀释后进行土表喷施。苗后除草时,选用12%拿捕净乳油600~1 000 mL/hm2,或5%精禾草克乳油750~1 200 mL/hm2,对

水稀释后进行茎叶喷淋。施药时应注意,施用过氟乐灵的地块,次年不宜种植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以免发生药害。如兼防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时,应先防阔叶杂草,后防禾本科杂草。喷药时应注意风向,以免危及邻地作物的安全。苗后使用的除草剂一般在大豆2~3片复叶期施药。春季土壤水分好的年份,施药可适当早些,用药量一般采用下限;春季干旱,施药可适当晚些,用药量一般采用上限。

虫害防治。大豆的主要虫害有食心虫和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以幼虫钻入豆荚,蛀食豆粒危害,严重时会残食豆粒,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大豆食心虫,重点是抓准防治适期,即在成虫发蛾盛期,田间有成团飞翔时进行防治。防治大豆蚜虫,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一般可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5%来福灵乳油、3%富尔啶虫脒乳油,用药225~300 mL/hm2,对水600~750 kg/hm2喷雾防治,均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杀虫、灭虫效果。

五、简述甘蔗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20分)

一、选用良种,合理轮作。推广应用甘蔗良种是提高甘蔗单产的最有效途径,必须选用与蔗区环境条件相适应、抗逆性好、宿根性强的良种,才能获得高产。由于甘蔗生长期长、植株高大、产量高、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多,长期连作或宿根年限较长,土壤肥力下降,养分失去平衡,病虫草害也较严重。合理轮作对甘蔗稳产高产的作用很大,有两种方式:(1)水旱轮作,可使土壤疏松,不易板结,蔗稻兼益;(2)旱地轮作,甘蔗新植1年并宿根1~2年后轮种花生、大豆、芝麻、蚕豆、甘薯、玉米、谷子等短期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能。

二、蔗地深耕,重施基肥。一般采用牛犁翻耕或机械深松耕。前者实行两犁两耙,犁至30厘米,耙碎土壤;后者用没有犁壁的硬土层破碎器深度松土,犁35~45厘米深至底土。通常在整地时施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的磷、钾化肥为辅。一般用1000千克~1500千克/667平方米,腐熟农家肥和10千克~15千克/667平方米过磷酸钙及硫酸钾,均匀撒施于蔗田;也可在下种前将土、肥拌匀施于植蔗沟内,边施肥、边下种、边覆土。

三、精心选种,浸种消毒。选择蔗茎粗壮、不空心、不蒲心,蔗芽饱满,无病虫为害的蔗茎做种。通常采用生长点以下50~67厘米的一段蔗梢做种,用利刀砍成单芽段、双芽段或多芽段,切口要平整,避免破裂。

浸种能增强种苗吸水能力、促进发芽,也可杀灭种苗上的部分病虫害,包括清水浸种、2%石灰水浸种和药剂浸种。不同方法浸种时间各不相同,长则1~2小时、短则5~10分钟,药剂浸种可用50%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5~6分钟。催芽能缩短种苗萌发出土的时间、提高萌芽率,有堆肥酿热催芽法和蔗种堆积催芽法两种。催芽时间大约1周,当种苗上的根点突出、蔗芽胀起呈“鹦鹉嘴”状时,即可下种。

四、适时下种,深沟栽培。甘蔗下种有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根据下种期的不同,分成春植蔗、秋植蔗和冬植蔗等栽培制度。春植蔗下种在立春至清明节令之间,适当早植有利于甘蔗提高产量。秋植蔗在立秋至霜降期间,下种不宜太早也不宜太迟,以中间时期为佳。冬植蔗在立冬至立春两头温度较高时下种最好,温度较低时要用地膜覆盖,保证蔗苗安全越冬。

深沟栽培可以确保前期种苗萌发和后期土壤积蓄水分,利于生长,增强抗旱能力。

1.深沟浅种法。沟深5040厘米,下种时再挖沟底7~10厘米,施入底肥后下种,然后盖土10~15厘米,效果较好。

2.深沟板土法。边开植蔗沟边下种,在开挖第2沟的蔗沟时,用其沟底湿土盖第1沟的种苗,而后进行镇压。

3.穴植聚土法。在坡地上免耕(或者耕犁1次后)挖穴,后一穴挖起的耕层熟土聚于前一穴内,将深层生土置于穴外风化,穴深40厘米,穴与穴距离100~120厘米,穴直径70~80厘米。

4.槽植法。沿等高线深开沟,然后闭垄成槽。槽深和宽各30厘米,每隔10~20厘米留1个20厘米宽的隔埂,形成槽状。

五、合理密植,覆盖地膜。旱地甘蔗出苗率较低,分蘖少,应加大下种量保证有效茎数。行距在1米~1.2米,比水田种植密度大8%~16%,下种量在12万~13.57个/公顷有效芽,或者移栽7.5万~9万株/公顷有效苗。新植蔗种植后,

应全部喷施芽前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先喷种植沟,盖膜后喷膜外裸露地面。每公顷用阿特拉津750毫升加乙草胺1500毫升对水900千克均匀喷施。芽前除草剂应选择阴天且土壤湿润时喷施,药效可持续50天,防效达95%以上。选用厚0.005毫米、宽45厘米的地膜,盖膜前要求土壤持水量85%以上,地膜充分展开并且紧贴种植沟两侧,边缘用碎土压好,透光面在20厘米以上,无通风漏气现象,达到增温保湿的效果。

六、抓好宿根蔗护理。宿根蔗要选上一年高产、蔗株分布均匀、无病虫害的蔗地。砍后7~10天将蔗叶隔行还田,并破垄松蔸。出现断垄30厘米以上的蔗行进行补种或移蔸补缺,确保无断垄现象。松蔸应彻底掘净蔗头周围的泥土,但不挖离原位,保证蔗芽能够萌发。施基肥后及时覆盖地膜和进行化学除草。

七、查苗补苗,追肥培土。在萌芽末期检查蔗田,发现有30厘米以上的缺株断行,就需补苗。补苗与间苗相结合。

追肥以有机肥配合一定量的氮素化肥为宜,一般3~4次。在施“攻苗肥”时小培土3厘米可促进分蘖;在施“攻蘖肥”时中培土6厘米能保护分蘖;在施“攻茎肥”时大培土20~30厘米,能抑制分蘖;部分高产蔗田还需补施“壮尾肥”并高培土,可有效防止倒伏,为翌年宿根蔗栽培奠定基础。

八、中耕除草,合理排灌。甘蔗封行后,应及时铲除杂草。人工除草与中耕松土同时进行。雨后中耕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可增产28.8%,增糖3.6%。用化学除草剂代替人工除草,减少耕作次数和施肥次数,使土壤少受干扰和破坏,也具有保水抗旱的效果。

九、防治虫害、鼠害。秋、冬植蔗及冬管宿根蔗开春追肥小培土和春砍宿根蔗破垄松蔸施肥时,按每公顷用量60千克~75千克要求施放呋喃丹或特丁灵,可预防二点螟、条螟、蔗龟和其他地下害虫。条螟防治也可在“花叶期”初期用甲胺磷1000倍液喷雾防治。5~7月发现绵蚜虫为害时,用40%乐果乳油对水700倍喷雾,或用50%霹蚜雾750克对水600千克喷施。在生长后期,注意防治鼠害,一般用灭鼠剂拌谷,分点施放于田间诱杀。

十、适时砍收,保护蔗蔸。高糖早、中熟品种和淘汰蔗地须在2月中旬前砍

收完毕,按照先熟先砍,即秋植一宿根一冬植一春植顺序,先砍淘汰蔗,后砍留宿根蔗。宿根性稍差的高糖品种如新台糖1号、10号等适宜在12月15日前或翌年立春后砍收。因为这2个品种在12月中旬至1月底期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出苗较差。砍收时宜用锋利蔗斧砍入泥3~5厘米,并尽量减少蔗蔸破裂,做到增收保蔸。

《作物栽培学》作业试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作物产量中常说的经济系数是指 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比 2.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之比 3.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百分比 4.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百分比 2、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中,下述属于形态指标的是 1.蛋白质 2.氨基酸 3.脂肪 4.颜色 3、作物生长的“营养三要素”是指 1. C、H、O 2. N、P、K 3. S、N、P 4. N、P、S 4、下列哪种根属于产品器官 1.气生根 2.须根 3.块根

4.不定根 5、下列属于喜钾作物的是 1.水稻 2.玉米 3.马铃薯 4.小麦 多项选择题 6、影响复种的条件包括 1.热量 2.水分 3.地力与肥料 4.劳畜力与机械化等 7、下列哪些作物需经过一定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1.大麦 2.小麦 3.黑麦 4.油菜 8、作物的播种方式包括 1.插播

2.条播 3.点播 4.重播 9、下面哪些材料可用于繁殖下一代 1.颖果 2.块茎 3.块根 4.鳞茎 10、按照土壤质地进行分类,一般可以把土壤区分为下列几大类 1.砂土类 2.黑土类 3.壤土类 4.黏土类 11、根据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的特点,下列哪些作物属于C3作物 1.小麦 2.大豆 3.玉米 4.棉花 12、间作与套作不相同点在于 1.共生期长短不一样 2.熟制不一样 3.复种指数不一样

4.前者是成行种植,后者是成带种植 13、关于土壤质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沙质土壤结构良好,保水保肥。 2.壤质土耐旱耐涝,适耕期长。 3.黏质土吸附作用强,保肥性好。 4.沙质土壤保水不保肥。 14、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1.小麦 2.烟草 3.大麦 4.油菜 15、种子萌发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 1.光照 2.温度 3.水分 4.氧气 16、从引种角度看,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生育期缩短 2.生育期延长 3.生育期不变 4.营养生长期缩短 17、按照作物“S”生长进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 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农业部

一、研究内容 (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本项目从挖掘作物生物学潜力和提高土壤生产力入手,重点解决以下两个关键科学问题: (1)作物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依赖于群体的增大和花后物质生产的贡献,如何构建高效能生产系统、高强度支持转运系统、高质量受容系统,克服群体增大条件下个体与群体、源与库、根与冠等矛盾,关键在于阐明作物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 (2)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及其调控途径。良好的土体构型、耕层结构和水肥保持与供应能力既是作物高产的基础,也是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急需阐明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和关键过程,揭示土壤对逆境条件的响应和缓冲机理,明确提高土壤生产力的定向调控途径。 (二)主要研究内容 围绕以上关键科学问题,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开展高产高效的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联合研究,拟分以下3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四大生产体系作物高产高效的关键限制因素与突破途径 重点围绕在现有生产基础上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的第一步目标,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集中阐明作物四大生产体系(东北春玉米、华北小麦-玉米、南方水稻、西北旱作)当前影响产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及主控过程,通过栽培和土肥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四大生产体系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条件的、在现有基础上产量增长10-15%、水肥资源生产效率提高20%的技术调控途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春玉米密植高产与水热高效的协调机制与途径; ②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的栽培学机制与途径; ③高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机制与途径; ④西北旱作高产栽培的水分高效利用原理及调控。 第二部分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的关键过程 研究重点是在更高的产量和资源效率目标下,揭示作物产量形成、水肥调控和土壤过程的规律,为调控途径的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将针对作物高产群体结构与花后物质生产、分配的动态协调及其栽培调控原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高产作物群体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机理及定量控制,以及水肥高效利用的根-土互作机理研究;针对稳定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土壤条件及其调控途径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深入探索土壤条件和土壤关键过程对实现作物高产高效的影响与定向调控原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作物栽培学题库-

作物栽培学 一、选择题 1.小麦属于()。 A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C纤维作物D油料作物 2.小麦春化阶段要求的首要条件是() A高温条件B低温条件C高压条件D低压条件 3.根外追肥是() A基肥B种肥C追肥D叶面肥 4.耕地的目的() A改良土壤B增加土壤酸性C增加土壤碱性D抗旱保湿 5.尿素必须在()才能保持不结块。 A常压下B高压下C密封下D常温下 6.根据水稻品种的“三性”,一般讲来,南种北引,宜选用什么类型的品种,容 易获得成功。()。 A早熟早稻组B晚熟晚稻组C中熟中稻组D晚稻中稻组 7.水稻一生中吸收的矿质营养一部分来自土壤释放,另一部分季的施用,一般 来自土壤的占稻株吸收总量的() A 40% B 50—60% C 65—70% D 80%以上 8.一般说来,晚稻组的感光性与早稻相比()。 A一样B比早稻强C比早稻弱D相差不大 9.通常年平均气温在12—16度的复种制度为()。 A一年一熟B一年二熟C一年三熟D二年三熟 10.()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A生物产量B经济产量C光合产量D净生产量 11.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 A转化率B经济产量C经济系数D净生产量 12.()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B单穗粒数C种子千粒重D颖花数 13.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是()。 A缓慢增长期B指数增长期C直线增长期D减慢停止期 14.下列可增加近地面CO2浓度的方法为()。 A灌溉B增施化肥C增施有机肥D耕地 15.植物的多样性和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构成了作物栽培学的()特 点。

A季节性B地区C复杂性D变动性 16.()属于养地作物。 A水稻B玉米C甘薯D大豆 17.下列哪种土壤结构最有利于作物生长?() A微团粒结构B团粒结构C块状结构D片状结构 18.要实现小麦降高防倒,应采用哪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A矮壮素B生长素C多效唑D缩节胺 19.种植绿肥属于()养地途径。 A物理的B化学的C生物的D工程的 20.()最不耐连作。 A水稻B小麦C棉花D烟草 21.我国种植得最为广泛的棉种是()。 A海岛棉B中棉C陆地棉D草棉 22.中耕的目的是()。 A松土除草B增加土壤酸性C增加土壤碱性D加深耕层 23.()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B单穗粒数C种子千粒重D颖花数 24.经济系数最低的作物是()。 A水稻B马铃薯C甜菜D大豆 25.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产量成分的() A光合作用B补偿能力C相互抑制D相互促进 26.在季节偏紧的条件下采用()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 A间作B套作C混作D单作 27.防除地下根芽繁殖的多年生杂草的有效土壤耕作措施为() A耕翻B耙地C中耕D旋耕 28.以下哪种作物不是起源于美洲。() A玉米B水稻C烟草D蒜苗 29.以上哪种作物不是起源于中国。() A大豆B水稻C谷子D中棉 30.()属于冷凉作物。 A小麦B亚麻C大麦D油菜 31.从输导组织的走向看,水稻心叶(n叶)与()叶的输导组织联系最为紧密。 A n B n-1 C n-2 D n-4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090102)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090102)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具体如下: 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进行学术交流;具有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具有高尚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合作精神,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植物分子育种 2. 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 3. 植物航天育种 三、学习年限 1. 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2. 如已提前完成所规定的学业,且学位论文成果突出,可申请提前毕业,但提前时间不得超过一年。提前毕业的科研成果要求:以第一作者和华南农业大学为第一单位署名,且在SCI收录的刊物上公开发表的与本人学位论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 四、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所有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为及格。 至少应修满26学分。一般每18学时对应1学分,每门理论课一般不超过3

学分,实验课不限。 (一)必修课 1. 公共必修课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学时) ②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18学时) 或自然辩证法(1学分,18学时)(二选一) ③ 硕士生英语(4学分,72学时) 2. 专业必修课 ①专业英语(1学分,18学时) ②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2学分,36学时) ③高级作物育种学(3学分,54学时) (二)选修课 在导师指导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具体课程请参照“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课程库”。选修课学分不少于10学分。 五、培养环节 1. 必修环节(3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践活动三部分,各计1学分。导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依据材料,如所作的学术报告PPT(讲义)、参加学术报告笔记、文献综述报告、实践活动工作报告等,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级给分。各个必修环节的基本要求:阅读与论文相关文献80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40篇,撰写文献综述1篇;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不少于5次或在学院范围内做学术报告1个;参加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或社会实践,撰写实践总结报告1份。 2. 开题报告

作物育种学历年考题及答案

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382作物育种学 看到此处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2分)0378考过名词解释 1.品种: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是人工进化和人工选择的结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2.杂交种:利用不同基因型的品种或类型杂交,以创造变异,获得新类型,并通过培育和选择而育成的品种。 杂交种品种是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他们的基因型是高度杂合的,群体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同质性,表现出很高的生产力。杂交种品种通常只种植F1,即利用杂种优势。杂交种不能稳定遗传,F2将发生基因型分离,杂合度降低,导致产量下降。 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合群体,它实际上包含了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的纯系品种和异花授粉作物的自交系品种。 3.测交种:用不育系作母本,用恢复系作父本进行杂交获得的品种。 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交叫测交,测交所得的后代成为测交种。 用不育系作为母本,恢复系作为父本,测验自交系配合力进行的测交,所获得的后代称为测交种。 4.杂种:不同基因型的品种或类型杂交后获得的基因型混杂的未经选择的种群。 5.制种:按照良种繁殖技术规范进行大规模种子繁殖称为制种。 6.系统育种:根据育种目标,从现有品种的自然变异类型中,选出具有优良变异的个体,分别种植,每一个体形成一个系统,经连续比较鉴定,选优去劣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7.系谱法:自交种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选株,分别种植成株行,即系统,以后各世代均在优良系统中继续进行单株选择,直至选出性状优良一致的系统升级进行产量实验。在选择过程中,各世代予以系统编号,以便考察株系历史和亲缘关系,故称系谱法。

作物栽培学_复习题

《作物栽培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瓦维络夫(1935年)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分为() A 8个 B 3个 C 13个 D 12个 2.以下为日照长度变长时开花的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大麦 D 烟草 3.薯芋类作物的产品器官是() A 籽实 B 生殖器官 C 营养器官 D 种子 4.种子萌发过程中,无活力的死种子也能完成的过程是() A 萌动 B 萌发 C 出苗 D 吸胀 5.干燥环境下形成的绿豆种子,其休眠的原因是() A 胚的后熟 B 硬实 C 发芽的抑制物质 D 种子小 6.有利于提高作物的根冠比是() A 土壤水分充足 B 干旱 C 增施氮肥 D 剪根 7.玉米的需水临界期为() A 拔节至孕穗 B 孕穗至开花 C 开花至乳熟 D 乳熟至完熟 8.以下属喜氮作物的是() A 棉花 B 大豆 C 小麦 D 油菜 9.油菜的收获指数大致为() A、0.15 B、0.28 C、0.47 D、0.66 10.间套复种模式小麦/玉米/(甘薯+大豆)表示()。 A、一年四熟 B、四熟四作 C、三熟四作 D、二年三熟 11.四川等区域稻田的最主要轮作方式是() A 冬季作物年间轮换,夏季连作水稻 B 夏季水旱轮作 C 冬季作物和夏季作物均轮换 D 冬季和夏季均不轮换 12.作为播种材料的种子,一般发芽率不低于() A 60% B 70% C 90% D 100% 13.水稻群体叶面积系数在以下哪个生育时期最大() A 拔节期 B 抽穗期 C 成熟期 D 移栽期

14.属于自花授粉的作物有() A 水稻 B 玉米 C 棉花 D 高粱 15.以下器官是“库”的为() A 功能期内的叶 B 开花前作物的茎鞘 C 根系 D 开花后作物的茎鞘 16.作物群体内部,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部位为() A 近地面层 B 中层 C 上层 D 顶层 17.以下属喜磷作物的是() A 水稻 B 高粱 C 花生 D 烟草 18.薯类作物的收获指数为() A、0.15 B、0.28 C、0.7-0.85 D、0.9 19.积温为3500-5000℃可() A 一年一熟 B 一年二熟 C 一年三熟 D 一年四熟 20.以下种植模式属于一年三熟的模式是() A小麦+蚕豆-玉米B油菜+马铃薯-水稻C小麦/玉米-水稻 D 小麦-玉米玉米 21.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的种植方式是() A 连作 B 复种连作 C 单作 D 轮作 22.甘蔗适宜收获期在() A 工艺成熟期 B 生理成熟期 C 叶片成熟期 D 开花期 23.大麦的花序属于() A 圆锥花序 B 穗状花序 C 总状花序 D 聚伞花序 24.小麦的需水临界期为() A 拔节至孕穗 B 孕穗至抽穗 C 开花至乳熟 D 乳孰至完熟 25.禾谷类作物稻、麦的收获指数大致为()左右。 A 0.1 B 0.5 C 0.9 D 0.8 26.千粒重25-30克的农作物为()。 A 玉米 B 小麦 C 水稻 D 油菜 27.二氧化碳补偿点较低的作物为()。 A 水稻 B 玉米 C 小麦 D 大麦 28.玉米起源于()起源中心。 A 印度 B 中亚 C 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 D 南美 29.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是()。 A 白菜型油菜 B 棉花 C 小麦 D 大豆 30.玉米的种植密度一般为()株/亩。 A 1千左右 B 2万左右 C 1万左右 D 4千左右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专业代码: 09010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开拓、创新、求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遵纪守法,品德优良,与时俱进。 2.掌握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技术 及作物高产、优质栽培、高效耕作制度设计、规划、实施的能力;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外发展动态;至少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的阅读本专业书刊及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作物栽培学及耕作学的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能力,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诚挚的协作精神。 3.身体健康 、研究方向 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及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设置如下研究方向: 1.作物高产优质与高效栽培 2.高效耕作制度 3.精确农作技术 三、学习年限 非在职学习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的最低年限为3 年。在职学习研究生最低学习研究的年限为4 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 期学业的申请报告,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部审批,报告批准方可延期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类。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获得30学分,一般不超过40 学分。

作物栽培学各论习题

作物栽培学各论习题 1.分析亚洲稻作形成的原因。 2.分析我国水稻生产发展变化的原因。 3.比较分析水稻主要器官的同伸规律,指明它们在栽培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分析水稻光温反应特性在水稻生产上的意义。 5.从产量构成因素形成的角度,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提出水稻高产栽培途径。 6.分析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在水稻高产栽培上的意义与作用。 5.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对水稻产量有哪些影响?实践上如何调控? 6.比较分析常规栽培、抛秧栽培与机插栽培的特点和技术关键。 7.根据水稻需肥规律与营养特性,提出水稻高产施肥方案。 8.系统掌握水稻的需水特点,探讨水稻高效用水与节水的途径和技术。 9.分析水稻抛秧栽培、机插栽培、直播栽培、再生栽培和旱种栽培的异同,生产上如何因地制宜应用? 10. 如何进行水稻生长发育诊断? 11.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12.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13.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14.叙述小麦籽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 15.简述生产中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 16.简述小麦品质性状的分类、指标和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 17.简述小麦的养分需求规律和施肥技术。 18.简述小麦的水分需求规律和灌排技术。 19.叙述小麦苗期、中期、后期的生育特点、调控目标和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20.叙述稻茬麦少免耕栽培技术要点。 21.简述南方旱茬麦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2.玉米苗期、穗期、花粒期的主要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的主攻方向和措施。 23.玉米雌雄穗在分化过程中的异同点有哪些?根据穗分化的特点提出增加穗粒数的肥水调控主要措施。 24.从玉米的光合特性分析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 25.从作物源库关系分析提高玉米产量潜力的可行途径。 26.如何根据玉米的需肥规律定需肥量和科学施肥? 27.什么时期为玉米的需水临界期?如何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特点,确定适宜的水分管理措施。 28.叙述中国大豆栽培区划的发展和常用区划; 29.大豆生育时期是如何划分的,标准如何确定? 30.大豆生长发育特点与禾本科作物有何不同? 31.大豆对基本环境条件的要求有那些? 32.大豆栽培有那些基本技术要求? 33.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的技术要点? 34.黄淮夏大豆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 35.南方春豆、夏豆、秋豆栽培有那些共性技术? 36.南方大豆间作套种有那些种植方式? 37.鲜食大豆在栽培管理上有些什么特殊要求?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作物栽培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4分) 1、温度三基点 2、冻害 3、作物需水临界期 4、复种 5、间作 6、基本耕作 7、杂草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是指作物一生中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物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 A.生物产量 B.经济产量 C.光合产量 D.净生产量 2、()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A.生物产量 B.经济产量 C.光合产量 D.净生产量 3、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 A.转化率 B.经济产量 C.经济系数 D.产量构成 4、()是谷类作物产量成分中的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 A.单位面积穗数 B.单穗粒数 C.种子千粒重 D.颖花数 5、经济系数最低的作物是()。 A.水稻 B.马铃薯 C.甜菜 D.大豆 6、谷类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产量成分的()。 A.光合作用 B.补偿能力 C.相互抑制 D.相互促进 7、谷类作物小穗和小花的发育除受遗传影响外,最大影响因素是()。 A.种植密度 B.水肥供给 C.病虫危害 D.环境条件 8、作物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的时期是()。 A. 缓慢增长期 B.指数增长期 C.直线增长期 D.减慢停止期 9、作物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A. 缓慢增长期 B.指数增长期 C.直线增长期 D.减慢停止期 10、叶面积与植株干重之比称为()。 A.相对生长率 B.净同化率 C.叶面积比率 D.比叶面积 三、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漏选、错选均不给分,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1、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有()。 A.影响土壤肥力 B.影响农田小气候 C.改良土壤 D.固定流沙 E.保持水土 2、影响植物蒸腾速度的因素有()。 A.植物的形态结构 B.植物的生理类型 C.温度 D.气流 E.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3、作物通过春化,其低温诱导的时期一般在作物感光前进行,可在()。 A.处于萌动状态的种子时期 B.苗期 C.花芽分化期 D.开花期 E.授粉期 4、冷害造成作物死亡的原因有()。 A.细胞间隙结冰 B.水分代谢失调 C.酶促反应平衡被破坏 D.原生质被撕裂 E.物质代谢平衡被打乱 5、土壤污染的类型有()。 A.固体废弃物污染 B.水污染 C.大气污染 D.生物污染 E.农业污染 6、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 A.喷灌技术 B.微灌技术 C.膜上灌技术 D.地下灌技术 E.作物调亏灌溉技术

作物栽培学试卷A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作物栽培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感光性: 2.离乳期: 3.晒田: 4.无效分蘖: 5.垩白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棉籽合点端的种皮结构,由于不具有()细胞,在种子萌发时成为水气的主要通道。 A.海绵 B.栅栏 C.砖形 D. 叶肉 2.小麦籽粒在植物学上叫颖果,由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A.种皮 B.皮层 C.果皮 D.糊粉层 3.棉籽出苗温度比发芽高,温度在()时,有利于下胚轴的伸长而出苗。 A.12—14℃ B.14—16℃ C.16℃以上 D.5—10℃ 4.小麦籽粒体积在()达最大值。 A.乳熟期 B.乳熟未期 C.蜡熟期 D.蜡熟未期 5.适宜制作面包类食品的小麦籽粒胚乳一般为()。 A.粉质 B.角质 C.半粉质 D.半角质 6.马铃薯的收获期在()。 A. 蜡熟期 B. 膨大期 C. 生理成熟期 D.工艺成熟期 7.甘蔗的收获适期为()。 A.蔗茎伸长期 B. 蜡熟期 C. 生理成熟期 D. 工艺成熟期 8.玉米籽粒用的最适收获期为()。 A.蜡熟初期 B. 完熟期 C.灌浆期 D.过熟期 9.水稻种子安全贮藏水分为()。 A. 18% B. 15% C. 13% D. 5%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10.小麦种子安全贮藏水分为()。 A. 18% B. 15% C. 13% D. 5%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 A.穗数 B.分蘖数 C.每穗实粒数 D.有效颖花数 E.粒重。 2.豆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有()。 A.株数 B.每株有效分枝数 C.每分枝荚数 D.每荚实粒数 E.粒重 3.薯类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 A.株数 B.每株薯块数 C.单薯重 D.分枝数 E.衣分 4.棉花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 A.株数 B.每株有效铃数 C.分枝数 D.每铃籽棉重 E.衣分 5.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哪些()。 A.穗数 B.分蘖数 C.每穗实粒数 D.有效颖花数 E.粒重 四、正误判断题(每小题1.5分,共计15分) ()1.玉米的最早播种期要求温度稳定通过℃。 ()2.豆科作物接种的根瘤菌属于微生物肥料。 ()3.种肥的作用是供给作物幼苗期作物生长的养分。 ()4.多数作物只有开花期是需水临界期。 ()5.甘蔗的适宜收获期为工艺成熟期。 ()6.马铃薯的适宜收获期为生理成熟期。 ()7.作物生育期间施用的肥料称之为追肥。 ()8.将速效化肥按一定浓度溶解于水中,通过机械喷洒于叶面,养分经叶面吸收施肥方法称谓根外追肥。 ()9.运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进行促进或抑制称为作物化控。 ()10.红麻施肥方法应为:施足基肥,轻施苗肥,重施长杆肥。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 1、叙述促花肥、保花肥各自的优缺点及施用技术? 2、水稻湿润育秧中,为什么强调培育壮秧?壮秧的形态与生理特征有哪些?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1.思想品德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业务素质掌握作物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并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研究或开发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及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立3个研究方向。 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超高产理论和技术、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及调控技术、作物产量品质形成机理及其应用、作物精准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逆境应对技术与与营养调控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理论与技术。 2.作物遗传育种作物高产优质遗传基础、作物转基因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改良上的应用、作物分子细胞遗传学。 3.作物生物技术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作物人工染色体及基因组学、植物重要性状基因的开发和利用、植物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水稻基因组学。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2年,最长不超过4年(延期需要办理学籍延长手续)。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2学分,包括课程学分和实践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低于26学分(学位课不低于24分,选修课不低于2分);实践学分6学分(不少于半年的校外实践以及其它形式的实践)。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按2年基准学制安排。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研究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3门,成绩合格,但不计入总学分。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第一章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驯化 2、引种 3、作物栽培学 4、喜温作物 5、短日照作物 6、食物安全 7、可持续农业 8、作物生长模拟 9、作物的起源中心 二、单项选择 1、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首先是()。 A.环境 B.措施 C.品种 D.肥料 2、研究作物栽培的基本方法是进行()。 A.田间试验 B.温室试验 C.实验室栽培 D.大田示范 3、在作物生育期间,每隔一定的天数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如稻、麦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这种研究法称为()。 A.生物观察法 B.生长分析法 C.发育研究法 D.生长发育研究法 4、()的具体做法是,间隔一定的天数,在田间进行取样调查,测定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有时还将植株各不同器官分别进行测定。 A.生物观察法 B.生长分析法 C.发育研究法 D.生长发育研究法 5、()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以及各个地区的作物(品种)多样性,促进了作物生长的发展。 A.作物育种 B.作物引种 C.作物栽培 D.作物生产 6、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 A.5℃左右 B.10℃左右 C.15℃左右 D.20℃左右 7、作物种植三元结构为()。 A.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B.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 C.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 D.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 8、现在自然界还存在很多与作物亲缘关系很近的野生植物,被称为()。 A.作物的原始祖先 B.作物的野生种 C.作物的近缘种 D.作物的原始种 9、作物原产地与引种地的自然环境差异不大,或者由于被引种的作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泛,不需要特殊处理和选育过程,就能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并繁殖后代,这叫做()。

作物高产理论

作物高产理论 名词解释: 1 光补偿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CO2吸收也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光照强 度时,作物的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的值时,光合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CO2补偿点: 在光照条件下,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达到动态平衡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CO2补偿点。 CO2饱和点:随着外界CO2浓度的增加,叶片吸收CO2和放出CO2的量不变时外界的CO2浓度称为饱和点。 2 株型:指不仅包含形态基因,还包含生理基因型,并且还有与作物光能利用 率相关的一些指标。 株形:指作物的形体特征,空间排列方式及各个性状之间的关系,包括株高、分蘖松散程度、叶片(薄厚,宽窄、长短、角度)、穗形(直立、半直立、弯曲)等。 理想株型:指在一定的生态和生长条件下,与丰产相关的有利指标达到最佳组配。 3 光能利用率:指光合作用所贮藏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吸收有效辐射的百分比。EU=(∑W·H)/∑S X100% 光能转化率:光合产物所贮存的化学能占光合作用所吸收的有效辐射的百分比。EC=CGR/PAR 4最适叶面积指数:作物下部叶片处于光补偿点,干物质生产达到最大时的叶面积指数。 临界叶面积指数:指达到作物最大生产量是的叶面积指数。 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绿色叶片的总面积。 LAI=绿色叶面积/所占土地面积 5作物现实产量潜力(现实增产潜力):从目前的最低产量到一般生产力或从最低产量到记录产量的增产潜力。 作物理论产量潜力(潜在增产潜力):由一般生产力到潜在生产力或者从记录产量到潜在生产力的增产潜力。 潜在生产力:单位土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作物所能形成的有机物质的最大积累量。 现实生产力(记录产量):作物现实中能够达到的产量。 一般生产力:一般的产量水平。 6 源:制造输出有机物的部位,即向生长中心提供营养物质的器官。叶 库:指消耗积累有机物质的部位,即生长中心。叶鞘、籽粒 流:源和库之间的载体。连接源和库之间的维管束系统。 7 粒叶比:单位叶面积上的粒重和粒穗数。 比叶重:是指单位叶面积的叶片重量(干重或鲜重),不过通常用干重来表示叶厚:叶片在一定的位置,横切面的厚度。 8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 能量称为光合有效辐射,简称PAR。

《作物栽培学》试题

《作物栽培学》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作物生长发育离不开的外界环境条件包括()、()、()、()和()。2.起源于我国的作物有()、()和()等 3.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作物可分为()和()。 4.籼稻谷粒,粳稻谷粒。 5.水稻促花肥施用的时期是期,保花追肥施用的时期是期。 6.米由、、、胚乳和胚组成。 7.生产上常见的三种玉米类型是、和。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作物生育期 种子的寿命 经济系数 光合势 水分临界期 水稻叶蘖同伸现象 够苗晒田 垩白率 见展叶差 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2.简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3.简述地膜覆盖的主要作用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6.水稻品质指标。 四、论述题(共30分): 1.试述作物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和调控措施。(15分) 2.论述水稻本田水分调控技术。(8分) 3.试述玉米对氮肥的需求规律及穗肥的施用技术。(7分)

《作物栽培学》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光、温、水、气、肥 2.大麦、大豆、粟 3.喜温作物、耐寒作物 4.细长、短圆 5.第一苞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形成至减数分裂期 6.果皮、种皮、糊粉层 7.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作物生育期: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作物的全生育 时间。 2.种子的寿命:种子的寿命是指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 3.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 4.光合势:叶面积与光合时间的乘积为光合势。 5.水分临界期:作物对水分需要最敏感的时期,此时如果缺水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6.稻叶蘖同伸现象:指水稻、小麦等作物的母茎叶片发育与分蘖芽的分化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遵循N=n-3的规律。 7.够苗晒田:当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定的穗数时,便开始晒田。 8.垩白率:一般指米粒中有白垩米粒的比率。 9.见展叶差:可见叶片数与展开叶片数之差。 10.大喇叭口期:指玉米抽雄前10-15天,穗位上部叶片出生快而大,叶片密集呈大喇叭状。此时为大喇叭口期。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述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答:①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③在生殖生长期,作物营养生长还在进行。 2.述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 答:确定作物播种期的主要依据有:①气候条件;②栽培制度;③品种特性;④病虫害。 3.述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作用。 答:(1)地膜覆盖的土壤热效应 (2)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 (3)地膜覆盖的其它作用,包括加速土壤营养的转化和吸收,改善土壤理化状况,防止雨水冲击造成土壤板结等。 4.简述水稻湿润秧田水分管理要点。 答:芽期:水不上厢,保持厢面湿润(2分)。幼苗期:湿润与浅灌相结合(2分)。成苗期:保持浅水层(1分)。 5.水稻前促、中控、后补施肥法。 答: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以确保一定穗数(1分),当分蘖达到一定数量时,通过晒田控制稻株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控制无效分蘖,避免田间过早封行,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壮秆大穗(2分),晒田复水后,酌情施用穗肥和粒肥,达到多穗多粒的目的(2分)。 6.水稻品质指标

0h-bzsza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01 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学时:116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2、地位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3、总体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5、修订的依据 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2003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 二、教学大纲容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 摘要: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是作物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主要理论,作物栽培的理论需要作物生产实践来检验;作物栽培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指导作物生产实践。这里简单介绍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仅共参考。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源库理论;叶龄模式理论;群体质量理论;化学调控理论。 引言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优化决策、生长调控、栽培管理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而作物栽培学四大理论: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也是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的基础,因此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理论体系是研究人员必须要做的功课。本文简单的从四大理论的建立、内容以及有哪些应用等来阐述作物产量源库理论、作物叶龄模式理论、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和作物化学调控理论,以便今后的学习。 一、作物产量源库理论 (一)源库理论的建立 1928年,Mas on 和Ma sk el l 通过碳水化合物在棉株内分配方式的研究, 提出了作物产量源库理论来描述作物的产量形成。在现代作物栽培生理研究中,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理论的探讨中,常用源-流-库理论来阐明作物产量形成的规律。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维持作物的生长。 (二)源库理论的内容 源是指作物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产物的器官或组织;它包括作物的功能叶、绿色的茎杆、叶鞘、穗轴、果皮以及子叶、种皮、胚乳等其他非叶器官(绿色部分)。 库是指作物消耗或贮藏同化产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作物的根、茎、幼叶、花、果实以及发育的种子等。代谢库:指大部分输入的同化产物被用来生

经济作物高产施肥方案

经济作物高产施肥方案 经济作物(蔬菜类)以生长周期短、采收期长、平均价钱稳定等吸引大量农户种植。经济作物(果类)以高产、广泛的消费人群、高额利润吸引大量大面积种植者。 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多农户说种地不赚钱。是投入成本太高吗?是供过于求吗?是,是的,以前一包肥料就高产了,现在需要三包,成本高了三倍,产量少了一半;供过于求也是,别人的种的水果十块钱一斤,你的一块都没人要。 是什么影响了土地的产值? 1、近年来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土壤酸化; 2、连续耕种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土壤板结、土壤生物群减少使作物对土壤N、P、K利用率减少; 3、使用单一N、P、K三元复合肥使中微量元素缺失影响农产品品质; 4、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作物根活性弱,使作物采收期减短。 如何合理施用肥料 靠的是几十年经验对作物分析用肥?还是跟着别人用?还是见到作物缺肥 就追多点,价钱好也多施点,越多越好? 有的农户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管理到位,病虫害少,种出的作物叶子绿油油的、果实也好看,但是为什么产量就是上不去。一样的肥料别人用了效果很好,到你用了效果减半了,是你不会管理吗?肥料越放越多产量为什么越来越低?最主要的是化肥使用不当,化肥用多了土壤酸化就用石灰粉来调节使土壤活性下降、土壤板结、生物菌群减少,影响根对肥料的吸收利用造成减产。 如何使用肥料? 1、根据不同作物本身特性,合理施用生产用肥,经济作物生产收获:叶菜类收获(如白菜、烟叶、莴笋、空心菜等)的是嫩叶、茎,瓜果类(如苦瓜、西瓜等)的是果实,每一样不同作物对肥料的需求不一样,列如收获1000kg的产品,苦瓜需要纯氮5.3kg、纯磷1.8kg、纯钾6.9kg;而白菜需要纯氮2.3kg、纯磷1.1kg、纯钾2.5kg(网上来源),一般以钾肥来衡量。 2、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机质,保证土壤生物菌群的活性可充分固氮、解磷、解钾促进作物对养分吸收利用,调节土壤PH值,足量的有机质解决土壤板结,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最新资料推荐------------------------------------------------------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高产理论与技术结课论文学院: 年级: 作物姓名: 农学院 2010 级孔繁明新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理论摘要: 棉花属喜温性作物, 具有无限生长习性。 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 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棉花的产量一般以皮棉数量来表示。 皮棉产量通常由单位面积总铃数、平均铃重和衣分三部分组成。 当三个因素都大时,产量最高。 [3]三因素中除衣分主要受遗传特性支配外,其它二者受外界环境影响,变化较大。 目前,新疆根据独有的自然条件大田上采用最多的是早、密、矮、膜技术,近年来, 节水滴灌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先后应用, 为新疆垦区棉花产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再结合合理的防治病虫害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本文就这些新栽培技术从其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新疆棉花高产栽培理论正文: 1 / 13

1. 棉花的生理特性 1. 1 棉花生长的光照条件新疆棉花多为早中熟、早熟及特早熟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 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 棉花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 据测定,棉花单叶的光补偿点为 750 ~1000 lx,光饱和点为7~8 万 lx。 一般情况下,棉花叶片对光强的适宜范围为8000~70000 lx ,此范围下,光合强度随光强增加而提高。 [2] 1. 2 棉花生育的水分条件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棉花各生育阶段生理需水要求为: 播种至出苗, 0 ~2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70 ~ 80%为宜;苗期, 0 ~4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60 ~ 70%为宜;初蕾期, 0 ~6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 65 ~ 75%为宜;盛蕾期后, 0 ~80 厘米土层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70~80%为宜,不能低于 60~65%;吐絮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 55 ~ 70%为宜。 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 2/3 的水分消耗于蒸腾, 1/3 消耗于土地蒸发。 1. 3 土壤条件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同时需要土壤的机械支撑才能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