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7, 5(4), 130-135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7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journal/wl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10.12677/wls.2017.54019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Thoughts in Lady Chatterley’s Lover

Xiaohang F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Henan

Received: Nov. 15th, 2017; accepted: Nov. 30th, 2017; published: Dec. 11th, 2017

Abstract

Lady Chatterley’s Lover is the 20th century British writer David Herbert Lawrence’s masterpiece in his later years. In this novel, Lawrence skillfully combines the high praise for beauty of nature with the yearning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man and himself, man and society. Simultaneously he inputs into his novel, his deep thinking and unremitting exploration about how to establish the ideal natural home and spiritual home. Lawrence’s unique ecological aesthetic thoughts coincide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ty” advocated in the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aesthetic criticism, indicating that Law-rence’s works contain the valuable humanistic spirit. Today reading his novel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awrence’s aesthetic thoughts has a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will help us reconsider the value of nature,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evoke our consciousness about how to protect the natural resources to rebuild the harmonious beautiful world.

Keywords

Lawrence,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 Humanistic Spirit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美学思想解读

范晓航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15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30日;发布日期:2017年12月11日

摘要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晚年的力作。该作品以炉火纯青的

范晓航

艺术手法将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对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谐之美的向往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完美的呈现,其中融入了他对建立人类理想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深邃的思考与不懈的探索。作品中渗透的劳伦斯独特的生态美学观与当今文学批评理论倡导的生态审美的整体性原则与“天人合一”的美学观不谋而合,表明了劳伦斯作品超越时代的可贵人文精神。今天,重读经典,深刻领悟劳伦斯的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保护自然的意识,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劳伦斯,生态美学,人文精神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英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以英格兰中部诺丁汉一带的矿区与乡村为背景,揭示了战争和以科学技术为武器的工业革命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大自然的破坏,对人类自然本性的机械性扭曲,间接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怀疑和否定。劳伦斯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这种热爱与其个人独特的经历相结合深刻地反映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铸就了劳伦斯独特的生态美学观,崇尚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其深刻内涵包含着新时代内容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当下自然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造成的人类非美生存状态忧心如焚的关注,更是对人类永久发展、世代美好生存的深切关怀,也是对人类重建美好的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强烈呼吁。劳伦斯超前的生态美学思想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以下简称《查》)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阐释。劳伦斯这部晚年的力作,问世之初因被控“有伤风化”“淫秽”而惨遭查禁、销毁,在其去世30年后才重见光明,这部和它的作者一样命运多舛的奇书,在当今倡导生态文明、回归“绿色生活”的呼声中更显现出它作为永恒经典的时代魅力。

2. 崇尚原生态的自然之美

有些评论家把劳伦斯看作是一位自然主义作家,不无道理。劳伦斯崇尚自然的情怀体现在他对自然景物妙笔生花的描写上。优美的段落在他的作品中俯拾即是,随处可见,比如在《白孔雀》《儿子与情人》《恋爱中的女人》《虹》中均有体现,在《查》中更是如此。劳伦斯所描写的“未被奸污”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花鸟禽兽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获得无比美妙的精神享受。“低矮的榛树上垂落着淡黄色的杨花,在阳光灿烂的地方银连花怒放似乎是唱着生命的欢乐[1]。”“前方是一片茂密的橡树林。林地边上野兔在窜来窜去捕食,白嘴鸦忽地飞起……[1]”。接下来小说通过描写一战森林生物圈遭受破坏的情景揭露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为谋取私利不惜牺牲自然为代价的恶劣行径:“前方是一片茂密的橡树林。……山鸡都在一战中被捕杀光了。……突然左手出现了一片空地。……细弱的树苗东倒西歪,一根根大树桩子裸露着,但已经枯死……山丘上树木都砍光了[1]”。这里要说明的是劳伦斯所崇尚的是原始的、未被人类破坏和干预的自然美,是对原生态自然物本真状态的

范晓航

审美。

劳伦斯认为大自然不仅有不饰雕琢的自然美,还有食物链构成的生物圈,那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系统,不可随意破坏,更不能肆意践踏或蹂躏。这是生态美学关于生物多样性和共同存在的概念:“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的内在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也是相同的[2]。”小说第二章开始着重描写女主人公康妮与丈夫克利福德寓所周边生存环境由于煤矿开采遭受机械化工业文明破坏的情景,作者是通过康妮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来体现的。在格拉比府房间里,她听到了矿井上筛煤机、卷扬机、矿车与火车等发出的刺耳的喧嚣与轰鸣;她闻到了特瓦萧的矿井台燃烧时,风卷起烟尘夹杂着的硫磺恶臭……她觉着这煤尘甚至永久地吃进了冬玫瑰花瓣里去……。

克利福德伤感的回忆说:“战争期间的砍伐让它伤了元气。这些树曾是多么安详,起伏的树梢耸入云天。

鸟儿在丛林间自由的飞来飞去。也有野鹿出没,射手在这里狩猎,僧侣骑着毛驴款款而行[1]。”这段描写渗透着劳伦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关于生态整体观的思想。“生态的审美不仅仅是单个审美对象,还要将它放到自然系统中考察它对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才是美的,干扰和破坏生态整体和谐稳定的就是丑的[3]。”

劳伦斯对康妮的美丽家园被矿井的煤烟、煤灰污染后肮脏破败的景象与自然生物圈严重损毁情形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以采矿业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无比憎恨与对自然美遭受蹂躏的无限痛惜,他写道:“这种情景将自然美彻底泯灭,把生命的快乐彻底消灭,连鸟兽都有的外表美的本能在这里都消灭殆尽,人类直觉功能的死亡在这里真是触目惊心[1]。”而关于林子在砍伐前树木繁茂,鸟兽成群,万物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与砍伐后萧索凄凉的景象的对比,衬托出劳伦斯对大自然原始美的眷恋、珍惜与爱护之情,对人类为所欲为、自私贪婪破坏行为的轻蔑与谴责。生态美学家李泽厚指出:“‘尊重自然’应该是生态美学和生态批评的重要原则。针对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和掠夺,从自然是人类生命和生存之源的角度,人类对自然都应该持十分尊重的态度,这是一种新的人文精神[4]。”

3.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之美

劳伦斯生态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融洽、和谐共生的关系。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与大自然是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也是人类获取物质资源的宝库,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人类则是自然的儿女,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正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超越人类有限的自我,与天地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人与自然的依存与关联更多体现在自然不仅具有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审美价值,更具有“疗伤”的精神价值,有舒缓压力、抚慰心灵的作用。康妮在豪华而冰冷的格拉比府的高墙之内与丈夫克利福德过着无爱无性的婚姻生活,这种乏味的折磨人的虚假婚姻快把她逼疯了,她日渐萎靡,医生对康妮说,“你的元气太衰了,没有底蕴[1]”。康妮平时喜欢到邸园和毗邻的林子里散步,:“老林子散发着一股古老的凄凉感,竟让她感到了些许慰藉……她喜欢这剩余的林子,它有一种内敛的气质,那是那些老树无言的矜持,它们似乎是一股沉没的力量,沉默着,但是一个强大的存在[1]。”

阳春三月的一天,康妮走出了地狱般阴冷的府邸,迷醉于眼前美丽的风景:迎风摇曳的银莲花,含苞待放的报春花,散发着冷香的紫罗兰,还有在阳光下明艳夺目的水仙花,富有弹力的茁壮成长的小松树,无不散发着春天的气息,都让她感到生命的力量和温暖:“康妮在林子里居然感到一阵奇怪的激动,脸色红润起来,眼睛更加湛蓝[1]。”康妮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抚慰与感召下,重新振作起来。当她看到母鸡孵卵和带领小鸡嬉戏的场景时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同时她觉悟到了生命的力量,有一种冲破一切羁

范晓航

绊的冲动:“生命!纯粹,充满活力、无所畏惧的新生命[1]!”此时康妮不仅深切体会到了大自然抚慰心灵的神奇魅力,还给她注入了开始新生活的力量与勇气。在和猎场看守麦勒斯有了初次性关系之后康妮的精神世界大为改观,她开始焕发青春的活力:“觉得自己就想那高大的树木,体内元气充足的体液在向上涌、向上涌,直涌到嫩芽的顶尖上……[1]”这里劳伦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关联,是从审美层面来阐释生命关联中的生态意识,对人的精神生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更注重大自然对人心灵的影响,对人精神世界的回馈。

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劳伦斯还从两性关系的层面进行了深入阐述,重点强调男人与女人的性爱如何在大自然辽阔的天地间交融汇合来实现人与自然深度融合,并升华到了两性崇高的精神上的和谐统一,进一步说明男女之间微妙的生命关联是怎样一种促进两性和谐的原动力。小说多处描写康妮和猎场看守麦勒斯之间激情澎湃的性爱,在茂密的小衫树丛中,在树枝铺就的“床”上,两性的生命力交融在一起,康妮第一次感受到了性爱的美妙与和谐:“那涟漪荡漾着,荡漾着着,恰似温柔的火苗,轻若鸿毛,直到美妙的顶尖……[2]”。接下来作品以诗化化的语言、丰沛的情感生动地描写了康妮与猎场看守麦勒斯一次次酣畅淋漓的性爱场景:在森林里,在雨中,两性生命力的交融,激情的碰撞“一经拥抱迅速变热,变成了一团火焰[2]。”这完全是原始的、地道荒蛮的结合,是十足的亚当夏娃式的男欢女爱,是人类最原始的冲动冲破了理性的一切束缚,是男女激情对抗工业文明扭曲人性的彻底的胜利。劳伦斯之所以选择森林,选择了森林里纯粹的性交意在张扬人本真的生命活力,也彰显了大自然神奇的孕育化合魔力。劳伦斯崇拜“性”的神性活力,认为它是促进男女关系亲密和谐的纽带,也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人性本源思想,即强调生命与宇宙的冥契,心灵与自然的交通。“天人合一”重视交感,“合一”就是这种交感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满生命的交流。“天人合一”的交感说和生态美学相通相似,进一步佐证了徐恒醇教授所说的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的关联而引发的一种生命共感与欢歌[3]”的合理性。

4. 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

劳伦斯生态美学思想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劳伦斯崇尚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与他对工业文明造成两大恶果—自然生态危机,人类精神生态危机的批判是结合在一起的。工业文明的入侵不仅破坏了劳伦斯家乡美丽宁静的田园生活,还极度压抑、扭曲了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异化为非人,整个社会也随之腐朽、堕落。

劳伦斯在《查》中对人性扭曲的描写首先体现在个人精神的异化和夫妻关系的冷漠。查泰莱男爵克利福德是一个虚伪、贪婪、有着宽阔的肩膀,体面的社会地位,却没有腿、毫无激情、灵魂游荡的怪异的“生物”。战争使他下身瘫痪,男性功能丧失,他先是致力于空洞的小说写作,后来热衷于经营煤矿业。他自私、贪婪,苛刻无情,追逐名利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由于性无能,他对康妮既依赖又害怕,不断对她实行精神钳制,康妮在无性无爱的折磨中度日如年。工业文明扭曲人性在康妮身上更多反映了她的精神上的痛苦,她是一个被压抑了自然本性的女人。婚前的康妮身体健康,性格贤淑,热爱自由,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强的艺术鉴赏力。婚后和下体瘫痪的丈夫厮守在一起,过着梦一般空虚无灵的生活。“她感到十分孤寂,孤寂迷茫,觉得自己就像一潭死水上的一片木屑[1]。”小说多处描写康妮性压抑下的苦闷心绪、萎靡的精神状态。她才27岁,她觉得自己老了。康妮被骚动不安的欲望折磨着,令她疯狂得不能自持以至于想跳进水里去游泳,去摆脱它。她与克利福德的夫妻关系也是冷漠的,令人悲哀的。克里福德为了不让康妮离开他,不断对她灌输无性婚姻的合理性,还根本否定肉体的价值,为了自己的家业后继有人,他甚至要康妮和别的有身份的男人为他生个儿子。康妮对这种自私虚伪的说教越来越无法容忍,对性的饥渴也使她在肉体上越来越厌恶他,恨不得一死了之。而外强中干的克里福德同样是战

范晓航

争的牺牲品,工业文明的受害者,他在婚姻中更是一个既可怜又可悲的角色。由于残疾他成了无灵魂的半死人,因内心对婚姻没有安全感,只有靠空洞的说教从精神上束缚和钳制康妮,可以说他和康妮的婚姻就是一个活死人的坟墓。劳伦斯一向崇尚灵与肉和谐统一的婚姻,对这种无灵无性的婚姻极为不齿。

他把这种无性爱的夫妻生活比喻为“如同摘下的苹果自然要腐烂一样[1]”。

在小说中劳伦斯还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当时英格兰普遍存在的阶级对立、人情冷漠现象。以金钱为驱动力的采矿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矿主对矿工无情地剥削与压榨基础上的,因此阶级对立严重,由工人伤残而引发的工人罢工时有发生,社会危机加剧,英格兰成了精神的沙漠,无爱的荒原。康妮和克利福德在与矿工的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冷漠:“这里的人无精打采,形容枯槁,就跟这里的乡村一样意气消沉,而且待人不善[1]。”“这(矿工们)是一群古怪的、被扭曲的、像人模样的卑微生物”。煤矿使他们变得“人非人,而是有精神的煤、铁和泥土[1]”。矿工们看着康妮就“像一个蜡人从身边走过[1]”。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裂痕是难以言表的[1]。”像查泰莱男爵克利福德一样的矿主为了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贪欲,不择手段地榨取工人的血汗。在飞速发展的机械文明面前,煤矿工人只是一群生活在地狱中靠出卖劳动力讨生活的奴隶,是没有情感的机器人。

劳伦斯认为要改变阶级对立,人情冷漠,夫妻关系僵化等社会问题主要通过重新调整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来实现。夫妻间性爱和谐才能恢复人类的本能活力,两性和谐才能点燃人们生活的热情,发现生命之美。劳伦斯意一向很看重性,他把两性之间彼此吸引的欲望称之为“财富”,认为那是实现两性和谐的关键。他借麦勒斯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这种欲望是一种财富……如果有别的男人同他在一起,与那谣言的电光世界作斗争该多好。那样就能将生命的温存、女人的温存和欲望这天然的财富抢救并保护下来。如果有其他男人并肩战斗就好了[1]。”劳伦斯希望通过调整男女关系使人发现生命之美,找到人间温情,并以此对抗工业文明对人心灵的戕害,以及因人性扭曲而造成的人情冷漠,并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劳伦斯为罹患精神疾病的现代人所开出的灵丹妙药。

5. 劳伦斯生态美学思想与现代生态美学观的契合

随着20世纪60年代全球生态危机的加深,生态文学顺应时代的潮流,承担着拯救地球生命免于生态灾难的重任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王诺博士给生态文学下了这样的定义,“生态文学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5]。生态文学是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文学,也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学。“生态美学的核心是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6]。”生态美学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生态学与美学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我国著名生态美学家曾繁仁教授认为“生态美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是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一种‘绿色的人生’。‘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正是当代存在论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7]。”劳伦斯希望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实现他所设想的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一是人要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人作为地球整体一部分的必然选择。只有人在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才能使身体机能处于良性的循环状态,人的精神健康才得以实现。二是男女通过建立和谐的性关系实现和谐的婚姻关系,这是人类自身达到和谐的必然选择,也是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先决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发展过程[8]。”劳伦斯之所以将两性关系的和谐作为救世良方,因为他认为性不仅是生命之

范晓航

源,也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又是一种抗拒机械文明的自然力量,是人类获得新生的途径。在他看来,“性与美是同一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如果你恨性,你就是恨美。如果你爱活生生的美,那么你就会对性报以尊重[9]。”在劳伦斯的潜意识里夫妻关系离不开性,性是维持婚姻关系和谐持久的纽带,只有家庭的和谐稳定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劳伦斯这种通过和谐两性关系建立起拯救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设想也许有失偏颇,但对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确实有不可低估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由此可见,在《查》中劳伦斯崇尚自然之美、人与然的和谐之美与崇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为一体的,与上述生态美学关于“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的定义完全契合,也与生态文学关于“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阐述的生态文学的功用即拯救陷于生态危机重压下的地球的使命担当的文化内涵不谋而合,说明劳伦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美学思想是合理的、科学的,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

6. 结语

劳伦斯在《查》中不仅反映了他小说的一贯主题即对男女两性“温柔与敏感”关系的深切关注,还以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将自然之美和对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谐之美的向往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之得以完美的呈现。劳伦斯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然整体和谐美的讴歌,对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设想与探索对于生活在21世纪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人们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其深刻的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尊重保护自然的意识,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世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D.H. 劳伦斯.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M]. 黑马,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2]陈望衡, 王凯. 深层生态学及其审美观照[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3): 23-26.

[3]徐恒醇. 生态美学[M].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19.

[4]李泽厚. 美学三讲[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 494.

[5]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8): 27.

[6]代迅. 从牧歌到挽歌: 人对自然地审美关系的变迁与生态问题[J]. 社会科学战线, 2009(4): 69-80.

[7]曾繁仁. 试论生态美学[J]. 文艺研究, 2002(5):11-16.

[8]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劳伦斯. 劳伦斯随笔集[M]. 黑马, 译.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6.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5258,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wls@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2000字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2000字: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九十年代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作品。作品通过女主人公康妮与两个男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康妮的追求和反叛,刻画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残酷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破坏的一面,并将康妮从单纯地追求肉欲的满足提升为现代人精神追求的重要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康妮与克里福德·查泰莱结了婚。六个月后,克里福德从前线回来,下半身残疾、失去了生育能力,并且一生只能与轮椅相伴。后来,克里福德继承了爵位,成为了克里福德男爵,康妮也成为了所谓的查泰莱夫人。克里福德利己、虚伪、傲慢,残疾的躯体里包藏的是一颗以牺牲他人幸福健康为代价换取自己幸福生活的心。他是一个传统的英国贵族,注重阶级和门第,把其他人当作机器。康妮是一架生育机器,而为他的煤矿工厂工作的工人只是一部部的挣钱机器,他为了家族的香火延续,不惜牺牲康妮一生的感情生活,他对康妮说:“假如没有儿子使你不完整不协调,那么就出去风流一把,就要个孩子。但这些事只是为了让你有完整的生活,为得到长久的和谐。” 但是,康妮逐渐对这种没有情爱的生活,对死气沉沉的拉格比庄

园,对克里福德自私冷漠的高谈阔论,对那个被机器和煤矿掌控的社会厌恶了。一天,克里福德为了成名,请来了一名剧作家迈克利斯。一向压抑自己,几乎有点冷漠、麻木了的康妮,被迈克利斯激起了对生活的热情,以致于爱上了他。但,当康妮发现迈克利斯也是一个只为自己着想,不愿为他人做出牺牲与贡献的自私家伙的时候,便决然与之断交,继续重复在拉格比过着空虚的生活。康妮不讨厌精神生活,但同时她也渴望情欲的满足。自私顽固的克里福德希望延续英格兰的传统让康妮与别的血统比较高贵的男子生子来继承爵位。他要康妮不仅成为陪伴、伺候自己终身,维持男爵尊严而没有个人自由的奴婢,而且还要做一个生儿育女的工具。然而康妮在长期的压抑中,消瘦焦虑,痛苦挣扎,她想要反抗,她不想充当一个漂亮地身处局外、任由他人掌握生命的木偶。 她在树林里遇见了克里福德雇佣的狩猎人麦勒斯。这是矿工的儿子,当过兵,瘦削而又精悍的男人,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独特见解和感受的仆人。经过几次接触后,康妮爱上了那个拥有一种冷静探究,独来独往,看起来古怪但内心充满温情和勇气的狩猎人。终于,康妮和麦勒斯幽会了。他说:“这是生活。”康妮说:“这是爱情。”麦勒斯回答说:“反正都一样。”从此,康妮觉得自己的生活布满了阳光和甘露,充满了力量与生机。 直到那个与麦勒斯分居好几年又突然归来与麦勒斯纠缠的凶悍女子的出现,贝塔以女人敏锐的直觉发现了康妮的存在,并以合法妻子的身份用最肮脏歹毒的言语谩骂麦勒斯和他的情人。此时在外游玩

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来源:人民音乐2010年12期 ?作者:罗小平 选题缘起: 早在几年前,时任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的祖振声先生让我撰写《音乐与环保》一书,使我有了研究与观察问题的新角度和视野。在写作这本小册子过程中,阅读了一些有关生态学的书,思考了音乐与环保的问题,对这方面的论域产生了兴趣。加之,在阅读埃里克·詹奇的《自组织的宇宙观》等著作中感受到的一种超越人类中心的宇宙精神,常令我激动不已,对生态美学的发展就更为关注。在此,我把自己的相关研究与同行们进行交流,期盼更多人对此产生兴趣。 一、生态美学的研究是中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 生态学(Ecology)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后,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互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向各学科渗透,派生出生态哲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分支。生态美学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生态社会为依托的新兴学科,它以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为指导,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把握事物动态,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多重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者的内外协调为立美目标,具有跨学科的视域和相当强的应用性。国外环境美学、生态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述,如W·赫伯恩发表于《英国分析哲学》上的论文《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1966)和被我国生态美学家称之为生态美学产生的标志性作品的《寂静的春天》(卡逊1962)。[1]尔后,相当数量的环境美学、生态美学专著不断问世,(俄)曼科夫斯卡娅1992年发表于俄罗斯《哲学科学》中的《国外生态美学》的论文,总结了这一生态美学的发展态势,指出:“国外生态美学已取得一系列珍贵的科学成果。其地位、研究对象已经确立,概念体系已经形成,它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显示出来。[2] 我国美学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著述,其中李欣复教授的《论生态美学》一文被誉为“我国第一篇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生态美学学术论文”。[3]尔后,又有徐恒醇的《生态美学》、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的生态学》等相继问世。笔者认为我国美学界这种新趋势的形成,体现了这一学科新的特质及其发展的态势。 1.理论形态的更新

生态美学的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生态美学对人类系统的考察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前提,以(生命系统)的相互关联为出发点的。 2、主体的三种形态是(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3、主体存在客体对象的客体的四种基本形态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和(自我客体)。 4、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种群)(群落)(环境)(生态系统)。 5、老子的《道德经》的思想精髓是(道)。 6、居住环境的基本单位是(住宅)。 7、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8、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和(公共空间)。 二.名词解释 1.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狭义;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一种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审美关系,走向人的诗意和栖居,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生态美——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 3.诗意的栖居——与“技术地栖居”相对,指拯救大地,摆脱对大地的征服和控制,使之回归本性,从而是人类美好的生存在大地之上。 三.简答题 1.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原始生态文明阶段——崇拜自然农业文明阶段——顺应自然 工业文明阶段——反自然生态文明阶段——推动生态文明 2.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之定律”分别是什么? 答:(1)多效应原理。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得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的效应,其中许多都是不可预知的。 (2)相互关联原理。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的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 (3)勿干扰原理。我们所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试着分析孔子主要的生态思想,并评价。 答: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现出“敬天畏命”“知天达命”的生态认知,表达出“仁人恤物”“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感,致力于“取物以时”“节资护源”的生态伦理实践。孔子关于生态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有效的开发。 老子的主要思想:老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态价值观、“自然无为”的生态方法论、“小国寡民”的生态社会理想四个方面。老子提出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和“道”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庄子的主要思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和谐思想,“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 4.生态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原则是什么? 答:其一,世界是由相互关系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关系整体的有机联系看。每一事物都包含着其他事物,事物之间相互包含,所有事物也都包含在整个世界的复杂关系网络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Chapter 1. Ours is essentially a tragic age, so we refuse to take it tragically. The cataclysm has happened, we are among the ruins, we start to build up new little habitats, to have new little hopes. It is rather hard work: there is now no smooth road into the future: but we go round, or scramble over the obstacles. We've got to live, no matter how many skies have fallen. This was more or less Constance Chatterley's position. The war had brought the roof down over her head. And she had realized that one must live and learn. She married Clifford Chatterley in 1917, when he was home for a month on leave. They had a month's honeymoon. Then he went back to Flanders: to be shipped over to England again six months later, more or less in bits. Constance, his wife, was then twenty three years old, and he was twenty nine. His hold on life was marvellous. He didn't die, and the bits seemed to grow together again. For two years he remained in the doctor's hands. Then he was pronounced a cure, and could return to life again, with the lower half of his body, from the hips down, paralysed for ever. This was in 1920. They returned, Clifford and Constance, to his home, Wragby Hall, the family `seat'. His father had died, Clifford was now a baronet, Sir Clifford, and Constance was Lady Chatterley. They came to start housekeeping and married life in the rather forlorn home of the Chatterleys on a rather inadequate income. Clifford had a sister, but she had departed. Otherwise there were no near relatives. The elder brother was dead in the war. Crippled for ever, knowing he could never have any children, Clifford came home to the smoky Midlands to keep the Chatterley name alive while he could. He was not really downcast. He could wheel himself about in a wheeled chair, and he had a bath chair with a small motor attachment, so he could drive himself slowly round the garden and into the line melancholy park, of which he was really so proud, though he pretended to be flippant about it. Having suffered so much, the capacity for suffering had to some extent left him. He remained strange and bright and cheerful, almost, one might say, chirpy, with his ruddy, healthy looking face, arid his pale blue, challenging bright eyes. His shoulders were broad and strong, his hands were very strong. He was expensively dressed, and wore handsome neckties from Bond Street. Yet still in his face one saw the watchful look, the slight vacancy of a cripple. He had so very nearly lost his life, that what remained was wonderfully precious to him. It was obvious in the anxious brightness of his eyes, how proud he was, after the great shock, of being alive. But he had been so much hurt that something

试论生态翻译学对译者主体性的消解

试论生态翻译学对译者主体性的消解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生态学与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其一系列的核心理念。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虽然译者的主体性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式中被颠覆、译者的主体作用被限制和译者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但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主体性;消解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有其全球性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于是在思想界和哲学界就出现了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由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整体观的转变。1973年,挪威著名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了他的关于“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将生态学扩展到哲学与伦理学领域。1995年,美国生态哲学家戴维?格里芬提出了他的关于“生态存在”的理念,生态存在论哲学正式问世。在这种哲学转向的引领下,各学科也纷纷与生态结缘,具有生態学性质的各类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生态批评学、生态美学、生态文艺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神学、生态哲学等等。在这股思潮的带动下,从事翻译研究的一些学者也开始从生态的视角来审视翻译活动,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 中国古代丰富的生态智慧也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点。老子的“道法自然”就是教导人们要顺其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应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儒家的“中庸之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处世原则。 二、生态翻译学及其核心理念 1.生态翻译学简介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学视角进行的关于翻译的研究。具体说,生态翻译学就是在翻译研究的领域引入了生态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而将翻译与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研究翻译,就是力求对翻译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用生态学的视角来加以剖析和阐释[1]。生态翻译学着眼于翻译生态的整体性,注重对译者与其翻译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特别是注重对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况与能力提升的研究,所以就形成了“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系统”、“译者适应”、“译者选择”、“求存择优”、“共生互动”等一系列的术语和概念[2]。 2.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是我国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权威人士,他对国内近年来关于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悉心整理后,提出了他的关于生态翻译学的几大核心理念。 (1)生态范式 “范式”是对某学科进行研究的途径,是研究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生态翻译学的范式是一种“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是运用人的生态理性并从生态学视角来对翻译所进行的研究的方式。 (2)关联序链 翻译是对语言进行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活动属于人类的活动,而人类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样便形成了一条从“翻译”到“自然界”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在认知视野中的链条,即“关联序链”。“关联序链”体现了翻译活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罗伯特·舒曼与弗朗兹·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为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前一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代发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 关键词:音乐美学舒曼李斯特音乐情感 一、舒曼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中特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

生态美学

1.“生态系统”一般由哪些要素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②生产者③消费者④分解者 2.从生态学得视角对城市景观的要素进行考察,主要着眼于什么内容? ①纯洁感:基本要求②宜人性:城市园林,绿地,湿地,水面,喷泉,视野开阔,生活施设③通达性,交通环境④秩序感:非要求规律⑤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需要的可能 1.什么是生态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中有何重要意义? 生态景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意义:是城市设计的首要审美追求,给人提供直观的环境体验和对生活环境界得启迪。 指由地理景观,生物景观,经济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命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 意义——生态景观将设计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让自然与城市不再孤立存在,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2.什么是人文景观?它分为哪四大类?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点而构成的景观, 它分:①文化古迹②革命活动地③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所形成的景观④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文化景观 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哪些作用? 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求,对国家社会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①见证城市的生命力的历程②体现城市重要特色和人养性③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 文明和该城市的景观建设的科学体系,是代代人民的思想,智慧和财富积累④是对城市景观的一种延续,是城市生命力历程中不可断的链接,可促进城市景观建设健康发展 1.居住环境的基本单元是(住宅) 2.交通环境审美塑造的重要依据是人的(空间感受) 3.爱德华,霍尔将空间分为四种基本类型,亲密空间(个人空间)社交空间(公共 空间) 1.生活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答: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劳动环境 1.居室视觉空间的审美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水野今的观点,道路的主要形态有哪些? (1)放射线形(2)夯形结构(3)环状道路(4)自由式构成(5)外景式构成 (6)风景式构成(7)展望式构成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有感 一直听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不错但比较色情,所以没敢看,近来终于看了一遍,确实其中的性行为描写有好多次,这也是劳伦斯为许多人所诟病的主要原因,他们甚至称这部小说为“查泰莱夫人的性交”,但是小说闪烁的人文光芒是遮挡不住、抹黑不了的。看到结尾梅乐士给康妮写的信深深地感动了,虽然劳伦斯没有写明他们最后怎么样了,我想一定会在一起的。 女主人公康妮(即查泰莱夫人)是一个脸色红润,有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着一头褐色卷发的年轻少妇,是那种温柔并富有风情的女性。她23岁嫁给克利夫,只过了一个月的蜜月生活,丈夫便去前线参加战争,结果负伤导致下身瘫痪,从此她每天除了帮助丈夫写小说、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就是陪他无穷无尽地聊天或者听他和他的作家朋友们谈论,久而久之,她厌倦了这种空虚的生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和谐的家庭生活。在这种自然人性的驱使下她和两个男人私通了,先是蔑克里斯,看到这时我想男主公肯定还没有出现,出现的这些男人都不是康妮想要的,他们卑劣的灵魂都配不上康妮。终于梅乐士出现了,她与梅乐士达到了灵与肉的契合,数次偷情后决定各自离婚然后在一起。 康妮“红杏出墙”的根本原因在于性得不到满足,从社会道德出发,她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劳伦斯却以极其赞美的态度来描述她的偷情,特别是以唯美的文字去描述他们的性行为。劳伦斯判断人物的优劣美丑不是根据金钱、地位、穿着等外在条件,而是以自然人性为标准,那些心灵自由、崇尚自然的才是美的,克利夫虽然有钱有地位却是一味地追名逐利,没有丝毫人情人性的气息,所以劳伦斯毫不客气地贬低他。相反,梅乐士虽然一无所有,但他有着强健的体魄,有着纯洁的灵魂,对被工业机械文明污染异化的社会强烈不满,有着自由的意志,劳伦斯对他的赞美溢于字里行间。 劳伦斯赞美性,把性与美看作是统一的、不可分的:“其实,性与美是统一的,就如同火焰与火一样……性与美是不可分的,正如生命与意识。”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性竟成了一个丑恶的字眼,“一个小小的丑恶的字眼,甚至教人无法理解。”在劳伦斯创作的世界里,灵与肉的和谐与否成了划分美丑对立的唯一标准,当然他写康妮偷情绝不是怂恿人们发生婚外情,他所反对的是廉价、荒淫的性,痛惜的是没有感情的性或者有感情却没有性,他认为“性应该是一种真情的流动,绝不是一时冲动”。因此,康妮不是一个淫荡的女人,她为了寻找一个

论舒曼及其作品

论舒曼及其作品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01班姓名:傅志明学号:7012910043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评论家。本文简短的介绍了舒曼的生平和他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并简单分析了他的大提琴作品。 关键词:罗伯特·舒曼;浪漫时期;大提琴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最先进的代表之一,是一个颇具个性的音乐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的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和激情标志着他最好的作品,他的音乐强调内在感情的表达,不拘格式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力求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一.简述舒曼生平及作品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生于1810年6月。自幼便在钢琴弹奏,即兴和创作中显示出非凡才能,之后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时师从维克学习钢琴。1930年开始深入研究理论作曲,创作出大量钢琴作品,其中《蝴蝶》、《狂欢节》就是此期间的杰出代表作。1835-1844年,独自编辑创办《新音乐杂志》,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交响练习曲12首,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他的艺术歌曲继承了舒伯特的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但更注重歌词的选择,并力图渗透到诗歌的灵魂深处。用音乐细腻的表达诗意,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的地位是平等的。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都根据诗的意境精心安排。因此,舒曼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 舒曼杰出的大提琴作品主要创造在19世纪,他的作品——主题辉煌,浪漫并充满激情,热情并伤感。这些作品都被收录在音乐艺术宝库,也是很多演奏家点缀舞台的经典保留曲目。在学习舒曼的大提琴作品时需要注意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结构形式的逻辑,题材作品的起源,演奏的技巧,指法,运弓等等。 二. 浅析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生态美学观(一) 【内容提要】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生态美学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包含生态维度的新美学观,它以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为其哲学基础,是对实践美学的继承和超越,也是美学学科的当代发展。生态美学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整体主义,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生态美学包含生态本真美、生态存在美、生态自然美、生态理想美与审美批判的生态维度等内涵。在西方则以海德格尔的“四方游戏说”为其典范表述,这恰是海氏受到中国道家思想影响的成果,因此生态美学必将开创中西美学对话交流的新时代。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型和各种生态理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美学观念。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实际上,它是美学学科在当代的新发展、新延伸和新超越。 一 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于是一种崭新的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光明日报》2004年4月30日发表的《论生态文明》

一文指出:“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又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①我国对生态文明的肯定与强调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重要超越。人类社会对传统工业文明的批判和新的社会文明的转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开始。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寂静的春天》中说:“现在,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条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②卡逊在这里所说的舒适的路,即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业文明所坚持的经济无限增长、最后引起生态危机的灾难之路。而她所说的另一条路,则是唯一可选择的保住地球环境的生态文明之路。1973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的第八十二章“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的最后写道:“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它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③汤因比以其历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当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论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联系与区别 早在2008年,曾繁仁教授就发表了《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一文,提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并在阐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二者的四点区别。这是较早涉及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关系的论文,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中国学者对西方生态美学的了解逐渐加深,为重新讨论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以相关文献发表的先后为顺序,以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可能存在的几种关系为理论支点,拟从如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二、在环境美学框架内发展生态美学;三、将环境美学等同于生态美学;四、吸收环境美学的理论资源来发展生态美学;五、参照环境美学,通过充分吸收生态学观念、彻底改造传统美学而发展生态美学。笔者坚持第五个学术立场。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两方面:_、从历史层面来说,以国际美学的当代发展为参照,在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相互交织的理论地图上,清理二者各自的发展线路与发展过程;二、从理论层面而言,明确界定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

各自的侧重点与特定问题,以便我们将二者的研究推向深入。必须郑重说明的是: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等狭隘心态,一直是文学笔者努力避免的不良学术倾向。 一、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不同开端与二水分流 国际学术界公认,环境美学正式发端于英国学者罗纳德赫伯恩的《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该文正式发表于1966年出版的《英国分析哲学》一书,赫伯恩也因此文而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 在这篇文章里,赫伯恩试图突破分析哲学的藩篱,辨析对于艺术的审美欣赏(艺术欣赏)与对于自然的审美欣赏(自然欣赏)之间的差异。他主要讨论了两点。第一点可以概括为“内外”之别:对于艺术欣赏,欣赏者只能在艺术对象“之外”欣赏它;但是,对于自然欣赏,观赏者可以走进自然审美环境自身“之内”一“自然审美对象从所有方向包围他”,也就是说,欣赏自然时,“我们内在于自然之中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不再站在自然的对面,就像面对挂在墙上的图画那样”。从欣赏模式的角度而言,“内外”之别就是“分离”(detachment)与“融入”(involvement)之别:前者主要是艺术欣赏的模式,而后者则主要是自然欣赏的模式一观赏者与对象的相互融入或融合。在赫伯恩看来,“融入”这种欣赏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融入自然,观赏者“用一种异乎寻常而生机勃勃的方式体验他自己”。艺术欣赏与自然欣

英文读书报告--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The Book Report of Lady Chatterley’s Lover Lady Chatterley’s Lover is a famous novel written by D.H. Lawrence. D.H. Lawrence is UK’s modern novelist and he wa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of all time. He died at the age of 44. During his tw enty years’ creation, he had written a lot of wonderful works. Lady Chatt erley’s lover is one of them. This book aroused somany debates when it was published first. Because it contains the details of description for the sex. Before Lawrence passed away, he complained that his works would not be understood in 300 years. But ever since the 1960s of the last century, his books had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readers. In this book, Chatterley and Connie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They a re husband and wife, but actually, they represent two different classes. C hatterley is cold and not enthusiastic, and he symbolizes a class that is lacking of vitality and near to death. However, Connie’s true lover in this book is very different in personality compared with Chatterley. He enjoys the nature and has a pleasant life. Connie is a healthy woman and she falls in love with Mellors. Her personality is very complicated. On one hand, sh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she also enjoys the nature. The rules of the modern society restrain her love for the nature. She looked after her husband and discussed her husband’s writing. She had a very dull life, and th at is her whole life. The best way to get rid of this is to go back to nature. Nature is pure and the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学2016届高三入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邹平县魏桥中学2016届高三入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美学 骆冬青 汉字美学要关注汉字独特的美学创造的智慧,即汉字构造的原则。汉字的造字原理,以许慎《说文解字》所论影响最为深远。甲骨文的发现,固然令汉字造字在人们的视野中变得更加复杂,来自远古的蛮荒之气、野性的思维,渗透到原初的汉字形态中,值得我们从美学思维的层面进一步探索;许慎揭示的“六书”说,在思维层面对汉字的造字原理,做出了堪称经典的阐说,或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补正,但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汉字构造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原理,就是造字层面上的美学阐论。汉字美学真正的起点,正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 这种关于造字的美学探索,也就与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以及楷书的不同书体的变易有关,更与汉字最终的“方块字”形态相关。其中奥妙,虽与书写的物质变迁、技术要求等相关,却更应当在一种美学的思维下予以理解。但最根本的,却在于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的探索。这些原则的发现,当与汉字创生的原初情境息息相关。 http://www.%https://www.360docs.net/doc/1a3874639.html, 未来脑教学云平台+|%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

生态美学在当代的意义阐释 [摘要]当今世界,全球生态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心,生态美学正逐渐成为中国美学发展的诸多趋势之一。本文通过对生态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影响及其意义等方面的分析,阐释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确立人类与自然的统一意识是人类共存和发展进步的关键。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美学;人与自然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工业文明高奏凯歌的世纪。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向大自然进军,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然而,当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大干预超过了自然界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人类便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便遭遇巨大的挑战。尽管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出了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然而,这位哲人的话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自然界对人的报复和惩罚一再地、大规模地出现时,面对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们就不得不认真地加以审视和思考了。 生态美学的兴起正是基于现实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从而也愈发显示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曾繁仁先生明确指出:“生态美学观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是一种包 含着生态纬度的当代生态论审美观”;强调“应将我们的生态美学观奠定在马克思的唯物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之上。”②生态美学

在面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方面是以追求两者的和谐、协调为最终、最高目标的。从学科性质上看,生态美学的最终落脚点在美学。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它对生态问题的粗暴的或优雅的指控,也不在于因它的出现而产生的美学理论中量的增加;生态美学不可能改变美学原有的格局,但是它的出现将极大地推动美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也将大大地拓展美学研究的视野。 一 生态美学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世界观的改变,使从前人们所信奉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技术主义和人定胜天思想受到普遍的怀疑。“人们更倾向于确信,整个宇宙都是充满灵性的,它有着自身的生存逻辑和运行法则。万事万物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①人类不应该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也不应该粗暴地干预自然的运行,而应该尊重环境和生物自身的生存权力。 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人与自然达到中和协调的一种审美的存在观。从艺术的起源看,考古资料证明艺术并不完全起源于生产劳动,而常常同巫术祭祀等活动有关。例如,甲骨文中的“舞”字,表现了一个向天祭祀的人手拿两个牛尾在舞蹈朝拜。由此可见,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天)中和协调的一种追求。从审美本身来说,并非一切“人化的自然”都是美的,更不是所有非人化的自然就一定是不美的。无论是经过人的实践还是未经实践的自然,只要同人

生态美育的时代意义

9 审美专论 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审美是重要因素。审美教育不是逻辑说教,不是教人某项技艺,而是对人情感、精神的陶冶。审美是无形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我们将陆续刊发一些专家的有关文章,阐发审美教育的精义及审美与一切创意的关系。

10审美专论 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自身的活动也 应当遵循自然有机体的合目的性原则。 人类在利用自然为己所用的同时,必须 尊重其内在的合目的性。惟有如此,人 与自然之间才能和谐共生,实现双方的 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认知,人们就能 够在理论的高度上认识到,自然合目的 性观念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只有从 合目的性的角度来看待自然,才能够促 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在破除机械自然观以及树立自然合目的性观念一破一立的基础上,经由生态美育来为一度“祛魅”的自然“复魅”。通过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人与 自然结成一种审美关系而达到和谐共生,以此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具而言之,包括下述两个方面: 其一,通过生态美育,培育人们鉴赏自然的非功利性思想。在对自然的非功利性鉴赏中,人们眼中的自然不再是满足物欲的对象,而是赏心悦目的纯粹审美对象。由于人的双重性,一方面,人作为感性存在物,必然有与生俱来的感官欲望的需求,自然不可避免成为人的感官欲望对象;但另一方面,人毕竟是有别于动物的理性存在物,这就意味着他具有自由选择的可能性,能够对自然采取不同的态度。如果人不只是将自然看作满足其感官欲望的对象,而是也可以对它采取审美的态度,那么,由此产生的就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愉悦。因此,在对自然的非功利性审美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在于自然是否美,而不是它的存在能否满足我们的欲求。自然“除了有用之外还如此丰盛地施予美和魅力,因此我们才能够热爱大自然,而且能够因为它的无限广大而以敬重来看待它,并且在这种观赏中也感到自己高尚起来”[1]。从美的角度来热爱自然,也是人类道德高尚的象征,而且,对自然非功利性的审美范围越广,程度越高,人对自然的侵占性破环就越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二,通过生态美育,培育人们鉴 赏自然形式美的趣味。人们对于自然纯 粹形式美的欣赏,决非一般意义上的相 对于“内容”的所谓形式主义,而是具 有深刻的道德含义和社会意义。人们对 于自然形式美的鉴赏,实际上是一种对 自然摒弃物质欲望的纯粹精神消费,人 们所消费的只是自然的外在的合目的性 形式,而非其内在的满足感官欲望的物 质内容。这种没有满足人们物欲目的却 满足了人们精神目的的审美合目的性, 在人生境界上达到了一种无目的的合目 的性的自由境界,表明了人存在的道德 高度,“对自然的美怀有一种直接的兴 趣(而不仅仅是具有评判自然美的鉴赏 力)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善良灵魂的特 征”[2]。而且,对自然形式美的鉴赏具有 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因为对自然形式 美的鉴赏,所消费的只是外在形式而非 物质材料,从而避免了对自然的消耗甚 至消灭,自然成为不被人们损毁的精神 产品,人们更为看重其精神而非物质价 值。因此,在自然价值观的权衡上,只 要重视自然形式美的审美趣味的社会氛 围建立起来,对自然物质欲望的渴求就 会相应地削弱,从而在最大限度内保存 自然的完整,也就越有希望建设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生态美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通过 对自然的审美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就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同自然界完成 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 现了的人道主义。”[3]人与自然协同发展, 和谐共生,这也正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 理想。 二、生态美育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的内涵既包括上述生态文 明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包括 人类社会内部的社会生态和谐。这里要 集中探讨的就是生态美育对于社会生态 和谐建设的作用。和谐本省就是一个基 本的美学范畴,因此,从生态美育的角 度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切实可行 的,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健全的生 态人格和生态平等观。 首先,通过生态美育,培育个体的 生态人格美。个体是人类社会的最小组 成单位,塑造生态人格必须从个体出 发。生态人格本质上是一种非功利的审 美人格,一方面需要摆脱对自己的功利 要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摒弃对他人的功 利要求。摆脱对自己的功利要求就是不 要为了一己私利而把自己套在功名利禄 的枷锁之中,不要让外在的事物束缚心 灵的自由,而要保持一种“淡泊明志,宁 静致远”的豁达胸襟,以超然物外的非 功利态度对待自己。经由生态人格的塑 造,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和谐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