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红与黑_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从_红与黑_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从_红与黑_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Ξ

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杨晓莲,郑警予

(四川外语学院中文系,重庆400031)

摘 要:《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政治小说,更是一部洞察爱情、展示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对书中三位主要人物的爱情观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作者司汤达在小说里描写了三种不同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观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

关键词:《红与黑》;爱情观;吸血的爱;真诚的爱;折磨的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613(2005)0420080205

有些书必须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逐渐显示出它的巨大价值。放在我们面前的法国19世纪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就是这样一部经典。这部长篇小说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且还在于它同时又是洞察社会现实、展现人物性格发展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它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小说,而且更是一部探悉爱情、凝视人物心灵的艺术杰作。它的出现开启了爱情描写的新天地。

《红与黑》里的爱情描写,不同于当时法国文学中流行的两种爱情小说的描写。法国当时流行的爱情小说分别为:一种是畅销外省的才子佳人小说。男主人公大多风流俊雅,女主人公则是天真纯洁、遭受迫害的不幸女人,然而结局总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司汤达对这种“传奇式的离奇笔法”和“同一模子式的类型”的小说非常反感,认为这是廉价的喜剧,被他蔑称为“女仆小说”。另一种是“客厅小说”,这主要是指孟佐尼和司各特的小说以及模仿司各特的拙劣小说。这种小说所写内容多是中世纪的前朝风光,繁文缛节,矫揉造作,陈陈相因。这类虚假的小说也让司汤达感到非常厌恶。于是司汤达打破常规,向上述两种爱情小说的描写进行了顽强的挑战。在《红与黑》中,爱情描写已不再是供人解闷消愁的喜剧,而是发人深省的悲剧,而且在小说中人们看到司汤达选择了一个恶棍式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并让他和两个贵族女性恋爱。这样的描写让法国文学界和公众难以接受和理解,于是批评如潮水般向司汤达涌来。但是正如《红与黑》的《译本序》首句所说:“时间对作家和作品的评判是最公正而又最无私的。”终于,到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形成了司汤达热,而今,他的代表作《红与黑》已经跻身于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当初小说中被人蔑视的爱情描写现在却给小说家们以莫大的启示。现在人们公认这部小说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就是其对爱情的描写。

《红与黑》的中心线索和主要情节是围绕着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展开的,司汤达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披露了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他们的爱情观以及围绕着他们各自的爱情观所带来的人生冲击。

下面,我们将对《红与黑》中三位主人公的爱情观进行初步探讨,看看司汤达是如何成功地描写和展示其爱情观的。

一、于连:吸血的爱

英国思想家罗素在《情爱与家庭》一文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有一种决非少见的爱,那就是一方吸收着另一方的活力,接受着另一方的给予,但他这一方几乎毫无回报,某些生命力极旺的人便属于这吸血的一类。他们把一个又一个牺牲者的活力吸净,但是当他们越发生机盎然的时候,那些被榨取的人却变得苍白乏力而迟钝了,这种人总是把他人当作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却不承认他人也有自己的目标,他们一时以为爱着的那些人其实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而他们的活动也许当属全无人格的那种。这种情形显然来源于他们本性上的某种缺陷,但这种缺陷既不容易诊断也不容易治疗。它往往与极大的野心有关,同时也是由于他们总是不恰当地从单方面去看待人类的幸福的缘故,凡是把自我禁锢起来不能扩展的人,必然错失了人生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东西,不论他在事业上何等成功,一个人要么是少年时有过不幸,要么是中年时受到伤害,要么是有着什么足以导致被迫

第19卷第4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 ol.19,N o.4 2005年7月 JOURNA L OF XI NXI ANG TE ACHERS C O LLEGE JU LY.2005

Ξ 收稿日期:2004210221

作者简介:杨晓莲(19642),女,四川岳池人,四川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

害妄想症的因素,才会使他对人类充满愤怒或仇恨,以至变得野心勃勃而排斥爱心。”[1](P18-19)

上述观点就是罗素对“吸血的爱”的全面阐释。笔者认为这种爱正好在男主人公于连身上体现了出来。纵观他短短的一生,经历了爱情的几度沉浮,他在爱情中始终扮演着命运之神中伤人的斧子角色,不会有人说他是个好男人,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恶棍。这个恶棍具有吸引女性的魅力,女人一见他就会神魂颠倒,甚至倾心相爱,而他却不愿献身情爱。情爱只是他的工具、目标,或一时冲动,他不愿生活在他认为情爱带来的平庸、失望和自我迷失中。于连一生真正的爱源于自身,源于权势。他不会为爱做出任何牺牲,只会为权势献出生命,这种对爱情的态度符合罗素所述的吸血的爱的特征。

于连在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恋爱过程中充当了一个诱惑者的角色,他想从她的爱情中体会到刺激和新奇,他不需要对她产生爱情,他需要的是占有的狂欢和获得爱情的幸福。他在她身上榨取活力。这种爱表现出来就是一种吸血的爱,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种爱的表现。

我们首先从他的追求动机看,小说对此作了明白的交代,他要追求比他大10岁、他又不爱的夫人的根源在于拿破仑教给他的英雄主义。他要效仿拿破仑,考验自己是否具有冒险精神。他将能不能博得贵妇人的爱作为自己将来能不能打进上流社会出人头地的标志。这就是于连的所谓责任,这种责任感驱使他去充当诱惑者的角色,并刺激他的野心让他铤而走险,但也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然而最终责任战胜了理智,他在自己规定的时间里抓住了夫人的手,大胆地吻了夫人的手并且半夜两点到夫人房间去。这让于连如释重负,却让夫人在感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其次,于连的爱除了他的英雄职责外,还出于对德?雷纳尔市长的报复和蔑视。德?雷纳尔市长因财产、地位、出身而骄傲,他把于连视为下人看待,而他本人却是个平庸、粗鲁的家伙。于连因本身具有过人才华,且一向自视甚高,所以他不能接受这种蔑视。他想到报复市长的方法就是给他戴上“绿帽子”,从而把“这个自尊自大的绅士的骄傲心理捣碎”。就这样德?雷纳尔夫人成了他报复的牺牲品。他对夫人的爱只有目的,没有真诚。当他抓住夫人的手获得成功时,他感到的“只是欢娱而不是爱情”。但德?雷纳尔夫人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于连这个成功的诱惑者从此开始一点一点地吸取着夫人的活力,直到她变得苍白乏力,最后死去。这件事发生之后,德?雷纳尔先生出乎意料地又给他加薪,他得意非凡。为了掩饰得意之情,他请假回到高山,独自欣赏鹰的孤独和力量,他被此景深深打动,更加坚定自己会成为像拿破仑那样的权势遮天的人物,从此,也加剧了他征服了爱情的欲望。他在深夜两点钟闯入夫人房间后,德?雷纳尔夫人被完全征服了,于连也心满意足了,他完成了他的占有,满足了他的欲望。

再次,从于连对夫人的恋爱要求来看,小说中有多处对于连性格的剖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于连具有多疑、敏感、虚荣等性格特征。他的这些心理,使他对夫人有很高的感情要求,因而只有当他完全感到夫人是在真正爱他时,他才能看

到自己以后作为一个英雄出现在巴黎的情景。真正深刻的爱能使他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他要求别人全心全意地爱他,却从来不体谅他人的感受。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于连为了向市长示威,故意向他告假外出旅行。在出发之前,他焦急地等着见雷纳尔夫人一面,可是夫人却姗姗来迟。这本是雷纳尔夫人故作矜持,以掩饰自己的兴奋之情,可敏感多疑的于连却以为这是对他轻蔑和怠慢。顷刻之间,转爱为恨:“欢娱的微笑从他唇边萎谢了,他记起了自己的出身和地位。尤其是在一个贵族的有钱继承者的眼里。一转瞬间他脸上只有骄矜和对自己的愤怒表情了,他心中涌起最剧烈的憎恨,为了等她,把动身延误了一个多钟头,为了受她一场侮辱和奚落。”接着,于连大骂自己是一个“傻瓜”,不该为有钱人的一点小恩小惠而自轻自贱,发誓“要仇恨一切人”。于连刚才对德?雷纳尔夫人还自作多情了一番(因为他认为这个贵夫人爱上了自己,满足了他的自尊,因此有了一种感情冲动),但一会儿他就恨得咬牙切齿,他认定夫人对他的态度是一种轻蔑和怠慢,这刺伤了他脆弱的神经。他没有设身处地为夫人着想,她之所以来迟,是因为她作为一个贵妇人,一名女性,在感情上比较含蓄,故作矜持,这是很正常的,而他却只想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要求别人完全符合他的感情想像,而自己却不动心。这个细节的描写把于连自私的性格活脱脱地勾勒了出来。于连希望得到夫人的真情,但当他得到夫人的真情的保证之后,他就厌倦了这个女人。他轻易得到爱后,就把她想像得很不堪:“天知道她有多少个情人”,“这是一个多么邪恶的女人啊!”他用这些感叹来表达对夫人感情的污蔑。他冷酷无情,吝啬真情的付出,当她需要他的帮助时,他却不给予真诚的关心。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夫人的小儿子生病后,夫人以为是上天因她私通的事迁怒于她的小儿子,她变得异常脆弱,她不能忍受心灵的煎熬,于是准备向丈夫交代私通的罪行。于连见情况不妙,就用虚情假意骗她,说他愿意承担罪行。于连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她千万别把罪行透露出去,因为这样做会毁了他的前途。然而纸包不住火,事情终于败露了,于连不得不离开。在他离开维里埃尔时,夫人已被他忘得一干二净,而夫人却独自承受着痛苦的折磨。于连在这场爱情游戏中,只是为了寻求爱情的欢娱、刺激与新奇,他在这场游戏中努力地吸取爱情给他带来的活力,却把痛苦的酒留给夫人独饮。在他心里,只有一种目的明确的追求,那就是飞黄腾达、获取权势、出人头地。

到德?雷纳尔先生家是于连野心的初步尝试,而他离开市长家到贝藏松神学院则是他野心、虚伪的培养的最后完成。所谓的神学院其实就是人间地狱,那些大小神父、院长和主教们都是恶魔。于连在这里充分发展了他达尔丢夫式的伪善行为,讨好同学、讨好主教,为以后到巴黎的历练打下了基础。于连在讨得皮拉尔神父的欢心后,他的仕途开始露出曙光。在这里,爱情不再侵袭,飞黄腾达的目的更加坚定。他在神学院一直过着苦行僧的日子。

于连的伪善深得皮拉尔神父的喜欢,这位神父在被迫离职后,把于连弄进拉莫尔府,从此于连开始走向了他这一生事业的顶峰,然而却应验了“月盈必亏”这一句话。在于连当上轻骑兵中尉不久后,就传来夫人在教会的诱迫下写来揭发

第4期 杨晓莲,郑警予: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信的消息。他的前途被毁于顷刻之间。于连把权势视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的,权势已经等同于他的生命,所以他要向夺走他生命即权势的那个人疯狂报复。他回到故乡,向夫人开了枪。法国著名的司汤达研究者安利?马尔蒂努对于连这一忘恩负义的古怪行为表示怀疑,煞费苦心地考证于连原来得了“梦游症”。其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从以上分析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他追求权势的必然结果。

有评论者认为,于连在枪杀夫人之后,感觉到自己真情所系的那个人是夫人,他们最后还是倾心相爱了。我却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认为于连到最后也没爱过任何人,因为他以自我为中心,他爱的只是自己。其分析如下:他枪杀夫人被抓之后,他稍微清醒过来一些,他第一次感到不幸,他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力图在这一方面认清自己。等到他看清他的心灵深处的真实情况像牢房里的一根柱子一样清清楚楚出现在眼前时,他想到悔恨……一分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在人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要做的事了。”……这一系列的描写,如感到“不幸”、感到“无事可做”这些想法,已把于连置于软弱的境地。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恋爱》里这样写道:“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得意春风、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2](P80)于连的情况就是如此。他身陷狱中,追求权势前瞻无望,生命要隔些时日才能结束,于是他变得孤苦无依,因而德?雷纳尔夫人的到来,以及她对他的一往情深的爱填补了他孤苦不幸的心灵。于是,他觉得自己在爱,也让读者误会他在爱。可当生命马上就要结束,需要对爱情与野心进行抉择时,他心中的砝码毫不犹豫地倒向了野心。他不能对为他动了真情的女子作任何让步,他没法让自己燃起爱情的火焰。他已在权势里迷失得太深,因此不愿选择为情而活,这一点还可以从小说的末尾看出。他拒绝了两个女人为他上诉求情,他宁愿求死,是因他心中恶的定向根扎得太深的缘故,这符合弗洛姆所说的恶的定向之一即恋尸(死)定向。弗洛姆说:“恋尸的人如果失去了占有物,他就失去了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发现的下述荒谬反应的原因:他宁肯失去生命也不肯失去占有物,尽管一旦失去了生命,有所占有的他就不复存在。”[3]权势就是于连的占有物,于连失去了这个占有物,于是他就选择了死。

于连死了,死得没有丝毫的做作,反而还表现出了英雄应有的风度,他死后的安身托命之所是那个他多次到过的山洞,他对山洞恋恋不忘,于连死之前对富凯说:“通过山洞,我的目光远远地投向法兰西那些最富饶的省份,野心燃烧着我的心,那时刻就是我的热情,我认为那个山洞连一个哲学家的灵魂都会羡慕。”从他与富凯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结论:于连至死都没有放弃野心的追求,他还梦想自己成为权势的中心,那富饶的土地是他一生追求的象征。他离开人世,灵魂回归不是靠爱情的力量,而是那个使他野心倍增的地方。爱情不过是孤独、寂寞时的需要,只是他人生的一味调味剂,他不愿选择为爱情而活,让真心爱他的德?雷纳尔夫人失去生存的勇气,他了解夫人的为人,让她发誓活下去替他照顾儿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于连就是这种人:对爱情只有榨取,不给回报。这就是罗素所说的吸血的爱情。

于连在德?雷纳尔夫人身上表现的是吸血的爱情,他在另一个女主人公———德?拉莫尔小姐身上也同样表现了这种爱情。于连对德?拉莫尔小姐从未有过真正的爱情,他对她的追求也体现了他的一贯追求的作风———为权势而追求。

于连对拉莫尔小姐的爱情更多的是出于利害关系的深谋远虑,即凭借权势显贵的社会关系做靠山,以保障既得利益,进而取得更多的利益。他用尽心机去维系这功利主义的爱情关系。在这场爱情游戏里,于连展示了他思虑缜密、谨慎行事、务求实际的性格,表现出了他那种担惊受怕、又惊又喜的心理状态。他到了德?拉莫尔府,由于出身卑微,他就采用冷漠和蔑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因为小姐的“爱情”对他来说是一个危险的未知领域,得到小姐,他将受益无穷。因为她父亲权倾一时。但是也因为这一点他要冒极大的风险。从他对小姐的情书的处置,应约幽会的前前后后,以及后来为了重新获得拉莫尔小姐的芳心,采用俄国王子教给他的欲擒故纵的策略等等来看,无处不是他那兴奋、喜悦、痛苦……各种情绪融合在一起的反映,以至使这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爱情变成了一种艰苦的搏斗。英国作家D.H.劳伦斯说过:“爱是世上的幸福,爱总是被真诚所包围和超越的。不是发自内心的爱,出于深刻目的而进行的艰苦的爱是不幸福,是欠真诚的。”[4](P68)于连的这种爱显然带有吸血的爱的性质,他是冲着权势去爱的,而不是爱人的本身。这种功利主义的爱情关系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当德?雷纳尔夫人被于连用枪击伤之后,于连被送进狱中,这种爱情就走向了尽头。因为于连前途无望了,于是他对拉莫尔小姐只剩下厌倦和冷漠了。不管拉莫尔小姐怎样爱他,甚至不惜为他上下奔走,使出浑身解数为他请命,也都不会激起他的热情。那时候在他心中只有一种信念存在———在逃避现实中寻求生命的终结。

二、德?雷纳尔夫人:真诚的爱

于连对于爱情只有索取,没有回报,他的爱以自我为中心,是自私的爱,相比之下,德?雷纳尔夫人的爱就显得真诚无私。她一生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爱情,遇到于连后,她的爱情从沉睡中苏醒,她把最大的热情投到于连身上。然而她是有夫之妇,于是爱情和负罪感把她折磨得痛苦不堪,而于连宁死也不愿为爱情作出牺牲,可她还深爱他。最后她追随于连离开了人世。她付出真情,却得不到真情的回报,这种爱情是不幸的。马克思这样说过:“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对你的爱,如果你作为爱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现没有使自己成为被爱者,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而这种爱就是不幸。”[5]马克思的这几句话就是对不幸的爱的解释。这种爱就是德?雷纳尔夫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对这种真诚而不幸的爱是怎样表现的。

司汤达对德?雷纳尔夫人很欣赏,称她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女人典型”。她出身于贵族,是一个有着大笔遗产的富有的继承人,她在16岁时嫁给了德?雷纳尔先生,开始了她一生的不幸生活。她在结婚之后过着“非常孤独而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不像贵族男子那样势利,其贵族的偏见也相对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9卷

少得多。然而,她年过30却未尝到过真正的爱情,她那个市长兼商人的丈夫既粗鲁、卑鄙、平庸,又根本不懂得爱情,也不理解女人的心理,他常用他老掉牙的粗鲁的笑话“女人这架机器……”之类的话语来刺伤德?雷纳尔夫人的心,还毫不觉察。他在爱情方面,一无所知,导致德?雷纳尔夫人虽然结了婚,但在精神上仍然是个处女的事实。这个精神上的处女不仅在自己的丈夫身上看到了劣行,还在其他那些向她献殷勤的贵族男人身上。看到了一样的“粗鲁、平庸、卑鄙”,他们为金钱和贪欲熏透了心,她以为全天下的男人皆是如此。

于连的到来,打破了她生活的宁静。在于连到她家来之前,她的心忐忑不安,她想像他定是个满脸污垢、粗鲁不堪的人。当19岁的眉清目秀的“美男子”于连带着他“少女般羞怯”的表情第一次出现在市长夫人跟前时,她发呆了,继而心里“充满了少女般的疯狂快乐”。她只看见于连“鲜明俊秀的面色,大而黑的眼睛,漂亮的头发”,便为他着迷了。在这一段内心和外貌的描写中,德?雷纳尔夫人的“乐”和“着迷”体现了她对于连潜意识的一见钟情。英俊年少、聪明机灵的他的到来,犹如闪电让这位蛰居深闺的贵妇人耳目为之一新。德?雷纳尔夫人在此之后对于连的感情与日俱增。

她真正明白自己爱上了于连,是在贴身女仆向于连求婚一事之后,她想到于连可能离开,她病倒了。爱莉莎进门看她时,她情不自禁到问到:“他爱的是你吗?”从这些描写中看出夫人真心爱上了于连,坠入情网。夫人的这种爱抛弃了物质利益的计较、地位要求等等一切人自身之外的附加物: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对于连这个人的爱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爱符合自然,也符合德?雷纳尔夫人的天性,它首先使人从自己的爱中感到幸福,而不仅仅是在对方的爱情中取得快乐,因此,这种爱是不拘形式的、毫无矫饰的,当为爱情全身心投入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不知不觉地掉进了情网。于是,于连的行动轻易就让夫人屈服了。他握住夫人的手,在深夜两点钟去她房间,感情战胜了她的理智,她让于连如愿以偿。可她毕竟是结过婚的女人,有情夫就意味着不道德,尽管她的婚姻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她爱上于连,一个贵妇人投入穷小子怀里,内心的宁静自然就被道德与感情的激烈冲突打破了,深刻的痛苦与浓烈的爱情混合,取代了最初的温馨和甜蜜,感情越向前发展,德?雷纳尔夫人的内心冲突就越剧烈、残酷。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当她最小的一个孩子生病了,德?雷纳尔夫人突然陷在可怕的悔恨里。她第一次持续地责备自己的爱情,就像出现了奇迹似的,她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她听任自己犯下的过失多么巨大。尽管从性格上说,她信教极为虔诚,在这以前她还从来没有想到她的罪在天主眼里有多么大。一个高尚的、纯洁的灵魂在与现实感情的冲突中给撕裂了。她的内疚、忏悔心理十分强烈。她以为这是“上天”对她的惩罚,她不能忍受这种痛苦,也没人来替她分担,她的情夫———于连生怕她说出他们私通的事,就对她说:“如果她还爱他,就什么也别说,说了也不会使她的儿子退烧”。这显然是一个借口,一个为了维护他自己的借口,他不理解爱自己的人,只知道爱自己的人对自己的爱要真诚,要让他深受感动,让他看不到爱的虚伪、夸张,可他得到了爱却不作任何回报,这就是德?雷纳尔夫人爱的不幸———所托非人的不幸。

德?雷纳尔夫人有情人的这种越轨行为,被瓦列诺的一封匿名信所揭穿,使得她在维里埃尔声名狼藉,于是,于连离开她要去贝藏松神学院,当他离开一里路的时候,于连的爱情立刻化为乌有,他看到了一座省府,幻想着权势的幸福,而此时此刻,德?雷纳尔夫人受到爱情的最残酷最无情的欺骗。她一分钟一分钟地计算时间,在这里,薄情与真情形成鲜明对比。

于连走后,德?雷纳尔夫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走上了皈依宗教的道路,而她的情夫于连此时已经在虚伪里越陷越深,并且又开始了新的爱情征途。作出巨大牺牲的爱没有使她成为被爱者,所以说这种爱是不幸的,她皈依宗教却没有使她走上幸福的道路,相反,是另外一种不幸的开端。教会不放过她以前的“丑行”,她在教士的监督下写了一封告发于连的信,这封揭发信使正处于事业顶峰、前途无量的于连一下子被打入地狱,苦心经营的一切顷刻之间化为泡影。于连向来把权势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这次打击使他彻底绝望了。于是他举枪袭击夫人,结果刺杀未遂。于连入狱之后,他害怕了。夫人不计前嫌来探望于连,这种无私让缺乏关爱的于连觉得爱在复苏。在监狱里,两人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这真是一幅讽刺的画面。于连此时是因为距生命的终结还有一段时日,他没有感情寄托,夫人的到来填补了这段空白。他如果真心爱她,就应该活下去。他没这样做,而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与权势一起死亡。于连知道这种选择会给她带来巨大冲击———她也会选择死亡。但他没法面对爱情的平庸、琐碎。于连追随他的信仰而去,三天之后,夫人也随着于连而去。但她至死都不明白她的情人的追求,她体会到的只是“爱人是幸福”。德?雷纳尔夫人死了,她的这场爱情正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勇于牺牲、发自内心的爱就是真爱。

三、德?拉莫尔小姐:折磨的爱

同为贵族女性的德?拉莫尔小姐,她的爱热烈、悲壮。但她的爱在整个爱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却是折磨的爱。

她的爱首先折磨的是于连。拉莫尔小姐是朝廷重臣之女,她骄矜、任性、冷酷、虚荣,作为一个极有个性的姑娘,她热情、敏感、敢作敢当,富于幻想。正如她的父亲拉莫尔侯爵所说,她是一位有高贵身世和中世纪骑士性格的少女,这位少女的精神是烦闷、空虚的,她厌倦了庸俗无聊、死气沉沉的贵族沙龙,厌倦了公子哥儿们的曲意奉承,以及千篇一律的爱情告白,她需要英雄气概和冒险行动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她向往着她16世纪的祖先曾经有过的那种传奇式的爱情,那种不顾世俗偏见的豪情壮举。她心中深深烙上了英雄主义情结,于是她就按她的英雄主义情结来选择她的情人。

这时,于连恰好闯入了她的视野,她认为自己慧眼识英雄,因为她从于连身上看到的是坚定的性格、强有力的意志和蕴含着的无穷活力。这些是懦弱无能的贵族子弟完全不具备的。她还从于连的身上看到了下一次革命中她将要扮演的角色。因此,于连使她倾倒。而于连对她的追求却报以冷淡和恭敬,这更大大地刺激了她,她为爱上于连而自豪,于是主动写信邀请于连和自己幽会。幽会之后,拉莫尔小姐为

第4期 杨晓莲,郑警予:从《红与黑》看三种不同的爱情观

“失身于一个仆人”悔恨不已。一方面主要是因为他们地位差距悬殊,另一方面则是她找不到那种爱情的深刻狂喜。于是她又恢复了傲慢,她的这种傲慢,让于连陷入绝望的痛苦中。拉莫尔小姐的折磨使他如此痛苦,以至让他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就在这情绪低落的时刻,由绝望而产生的一个狂怒的动作却突然使整个事件得到改观,失恋的于连抽剑欲杀拉莫尔小姐,拉莫尔小姐此时被感动了,但她很快使感情冷却了下来,她采用刺痛于连自尊心的方式来证实自己被爱的深度:

她不但向他招供她对于他人的情感,而且向他背诵出她所写的情书,所谈的话。逐字逐句的背

出,没有丝毫的遗漏。最后几天,她怀着一种恶意

的欢喜注视于连。他的痛苦对于她是一种活跃的

乐趣,她从那里看出她的暴君的软弱,她因此才敢

于去爱他。

拉莫尔从幻想出发的英雄主义爱情心理,使她只愿看到于连符合她幻想的表现,一旦于连的爱呈现出了一般人的情绪,她就会鄙视他,折磨他。

拉莫尔小姐折磨于连对她的爱,这种奇怪的爱如弹簧般地反过来又折磨了拉莫尔小姐自己。当于连在俄国王子的指导下,终于明白了拉莫尔小姐的心理。他回到拉莫尔府,就把爱的痛苦隐藏起来,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去追求元帅夫人,坚持写情书给元帅夫人,这样就刺激了拉莫尔小姐,她终于害怕了。她吃醋,流泪,请求于连回到她身边。她向她父亲坦白,她要做于连的妻子。此时此刻,她是真正爱上了于连,不惜为他冒牺牲家世的风险。

于连对她的爱的背后具有深刻的目的性,再加上之前她对于连的爱的不领情,造成于连入狱后,对她十分冷漠和厌倦。于连是如此地讨厌她,以至听到她的脚步声时,他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在监狱里最大的不幸,就是不能把门关上。”此时,尽管拉莫尔小姐不惜抛头露面,上下奔走,使出浑身解数来救于连的命,于连也丝毫不领情,于连坚信她救他只是寻找乐趣,一点都不会体谅她心中的真情。于连死后,小说这样描写拉莫尔小姐:“她的目光和眼光是狂乱的”。从中可以看出她对于连是真心关爱的,要不然她不会如此痛苦。虽然她以前说过“死刑足以使人扬名,这是唯一不能用金钱购买的东西啊!”遇到真实情况就不同了,她为救于连想尽了一切办法,而于连却拒绝了,她的英雄主义恋爱情结让她尝到了爱的折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书中三位男女主人公的恋爱经历的分析,对三种不同的爱情观进行了深刻揭示。作家通过他们的恋爱经历展现了人性的真实,阐释了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的爱情观。于连的爱情是吸血的爱,德?雷纳尔夫人的爱是真诚的爱,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是折磨的爱。这三人共同展示出了一部爱情悲剧,于连的悲剧在于他不相信爱情的幸福,一味执著追求世俗目标;而德雷纳尔夫人和德拉莫尔小姐则是因幻想爱情,所托非人,从而造成她们的爱情悲剧。在当今社会仍有人在重复着他们的爱情悲剧,这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有着警示作用。

注释:

①本文中所《红与黑》中的引文都引自司汤达著《红与黑》,

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英]罗素.情爱与家庭.中外名人论性爱?婚姻与家庭

[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2][英]弗?培根.论恋爱[A].中外名人论性爱?婚姻与家庭

[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3][美]弗洛姆.爱死与爱生[A].人心2人的善恶天性[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4][英]D.H.劳伦斯.论爱情[A].中外名人论性爱?婚姻与

家庭[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5][德]马克思名人语录(代序)[A].名人论?性爱婚姻与家

庭[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张新民】

Three Vie ws on Love from R ed And B lack

YANG Xiao2lian,ZHENG Jing2yu

Abstract:Red And Black is not only a political novel reflecting French s ocial life in restored period,but als o a masterpiece of art with an insight into love and s oul.It leads to new beginning in describing love.This paper probed ini2 tially into love view points of three chief characters in this book.It shows that author Siteda in the novel depicted three different love view points:Y ulian’s love is bloody,Mrs https://www.360docs.net/doc/183941131.html,ner’s love is sincere,Miss Lam ol’s love is tormented.

key w ords:Red And Black;love view points;bloody love;sincere love;tormented love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9卷

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浅谈马克思的爱情观与职业选择观 ——读《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和《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 丛娟在《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中的一段话:?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凸现出了其自身特有的基本特征:两性生活不再以生育或爱情为前提条件而以自身为惟一目的,在解构永恒的语境中追求短暂瞬时的强烈体验。‘意识形态的终结’和道德约束弱化是使两性生活自主化和自足性的动因,这种爱情观虽然有着反叛传统禁欲主义道德和政治极权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僭越的积极意义,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不可否认,如今的爱情观确实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因为很多爱情都不是建立在真爱至上的,或许是金钱,或许是纯粹的?娱乐?,或许是其他利益,总之现在的爱情变得不单纯。社会中闪婚闪离的现象越来越多,大学中闪恋闪分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恋爱的潮流,这些都是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的表现。像马克思这样额伟人,他的爱情观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的情感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如果进行?千年情爱家?网上评选,也非马克思莫属。马克思的爱情充满了诗情和浪漫。她对燕妮的爱是炽热的,忠贞不渝的。不管灾难有多大,不管他们相隔的距离有多远,马克思始终执着地爱着燕妮。不舍弃,不放弃。从情窦初开到人生的黄昏,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之火一燃烧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爱就要爱得热烈,爱得忠贞,爱得执着,爱得有智慧,马克思的爱情观,在后现代时期显得如此高尚以及珍贵。下面选举马克思给燕妮写得一封情书谈谈马克思的爱情观。 距离,是滋润爱情的阳光雨露——马克思的爱情观 爱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美丽充满奇迹,同时又短暂脆弱。自古以来,就有着许许多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与佳话,同时也有着由爱情带来的悲剧。为什么同样是爱情,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因为,爱情也需要智慧。 马克思认为,距离是爱情的阳光雨露。他给燕妮的信中写到:?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会表现为日常的习惯,而在别离的魔术般的影响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一为空间所分隔,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联系实际,想到一个个或喜或悲的爱情故事,这一见解是何其卓绝。 我们常常说,距离产生美。对于爱情来说,距离确实产生美。有现代婚姻爱情中,有着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婚姻与爱情都有着?七年之痒?,难以跨过七年这一个关卡。确实有不少例子支撑着这一种观点。那么,这种说法被后到底隐藏着什么道理,什么?哲学??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很多人都会认为,爱情只存在于恋爱时期,结婚之后爱情就不再是爱情了,因为她会褪去爱情的外衣,变得面目全非。相恋的两人,一旦步入婚姻,就成为了对方的彼此,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前的恋人现在天天在自己身边,为自己所拥有,慢慢了解,最后完全熟悉对方的一切,渐渐地,所有的新鲜感与好奇感都会消失不见。有时候,还会感到厌倦,这就是爱情出现矛盾或者是裂痕的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日常的习惯由于亲近会完全吸引住一个人而表现为热情,只要它的直接对象在视野中消失,它也就不再存在。?这是因为经常的接触会显得单调,从而使事物间的差别消失。恋人甚至是夫妻

红与黑读后心得体会800字五篇

红与黑读后心得体会800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红与黑》读后心得体会800字一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部作品《红与绿》、《红与白》(原名《吕西安·娄凡》)莫不属于此类。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本人的种种? 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为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正当他即将进入英姿勃发的年龄,时代风云变幻,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实现复辟,平民青年通过个人才智而飞黄腾达的道路即被堵塞。于连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称作“世纪儿”们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生不逢时的悲剧与幻灭失落,缪塞用诗意的语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忧愁的一代青年,当时就生活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热血洒遍大地的人们的骨肉,他们生于战火之中,而且也是为了战争而诞生,十五年中,他们梦想着莫斯科的皑皑白雪和金字塔那儿的阳光,他们头脑中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们教区里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回荡。人们则对他们说:‘去当神父,’当孩子们说到希望、爱情、权力、生活的时候,人们仍然对他们说:‘去当神父吧!’” 《红与黑》读后心得体会800字二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5篇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范文5篇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下面为大家准备了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司汤达《红与黑》读后感篇一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

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

恩格斯的爱情观

恩格斯的爱情观 摘要: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婚恋实践和有关著述的研究,总结了恩格斯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概括,提出了爱情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恩格斯对健康爱情的追求和对资产阶级爱情观的抨击,从而提出了无产阶级爱情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爱情观;研究 爱情是人类最美丽的字眼之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不吝泼墨,用动人心弦的笔调写下了爱情的颂歌。然而无论是从伦理学角度,还是社会学领域,撰文称颂马克思与燕妮的伟大爱情,从而描述马克思的爱情观者不乏其人,但对恩格斯与白恩士姐妹感人的爱情故事及其爱情观详加叙及者则为数寥寥。本文试就恩格斯的爱情观作以粗疏的探讨,谨以此献给玛丽和莉希这两位伟大的爱尔兰女性。 一、恩格斯对爱情本质的科学概括 早在恩格斯之前,包括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和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内的许多思想家,都曾对爱情的本质有过阐述,却没有一个人揭示出爱情的社会属性。恩格斯吸取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科学成份,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爱情的本质和发展做了科学的概括。 恩格斯把爱情定义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一种关系。他认为,现代的性爱,同单纯的性欲,同古代的爱,有着根本的不同。那么,爱情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恩格斯把它归结为三点: 第一,互爱是爱情的基础,爱情必须以互爱作为前提,不能有丝毫的勉强,尤其是要尊重妇女的意志。翻开历史,人们不难看出,整个中世纪以前,婚姻的缔结完全出于父母包办,无论是男子或女子,都必须顺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有的甚至是“指腹为婚”。这在中国古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女子“在家从父”被列为“三从四德”之首,否则就是大不孝,就是伤风败俗。马克思主义者为打碎那个社会而奋斗,恩格斯则把爱情和婚姻的自由视为妇女地位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两性的结合应该建立在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基础之上,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因为,只有这样的婚姻关系,才能保证夫妻间真正自由

《红与黑》读后感1500字

《红与黑》读后感1500字 《红与黑》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以下是风林网络的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红与黑》读后感1500字”,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风林网络! 篇一:《红与黑》读后感1500字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展示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的广阔景,涉及了从法国外省到首都巴黎的许多方面的生活风情;上写皇帝首相、王公贵族,下写三教九流、平凡百姓;通过教会、政党以及各阶级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对查理十世统治下的法国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人情世态、风土习俗,作了真实而又生动的描绘。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通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一途他才有希望跻身上流社会。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以此达到发达的目的。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私人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女玛特儿。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

全破灭了。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心希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好虚伪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时的生活背景,只知道于连为了争名夺利做自己的黄粱美梦而欺骗自己,带着假面具来应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会很累。要自己时刻像电影里一样去扮演一个和自己内心世界异样的角色,而且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出戏,沉浸在这个角色里是很难办到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真同情于连。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当于连步上仕途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明白德。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作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社会的各种党派都在积极而

红与黑读后感300字

红与黑读后感300字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红与黑读后感300字(一)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 红与黑读后感300字(二) 小说主人翁于连。索黑尔,是一个出身农民家庭但博学多才的青年。这个出类拔萃的青年雄心勃勃,决不甘于贫贱,一心向往拿破伦时代的沸腾生活,渴望通过从军去建功立业,青云直上。但在王政复辟时期,在极端反民主的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法国,于连看到这条

路已经走不通了,只有通过教会一途他才有希望跻身上流社会。小说题名《红与黑》,红即象征军队,黑即象征教会。于连开头在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府上当家庭教师,为了报复贵族资产阶级对他的鄙视,找到迅速爬上去的捷径,使他很快赢得了市长夫人的欢心,成为她的情人,因此得以进入修道院学习,企图以此达到发达的目的。他最后到了巴黎,又有幸成为德?拉?木尔候爵的私人秘书,同时勾搭上了候爵的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女玛特儿。正准备和玛特儿结婚,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美梦的时候,市长夫人出于嫉妒,在听她忏悔的教士的指使下,给候爵写了一封揭发他丑行的长信,使于连的野心和梦幻完全破灭了。在他绝望之余,一怒枪击了德?瑞那夫人,受到了严厉的审判,终于被送上了断头台,从而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一心希望摆脱贫贱地位报复上流社会蔑视的于连,是煞费苦心,不择手段的。他明明崇拜拿破伦,却要当众大骂拿破伦,他明明不信神灵,却要把《圣经》读得烂熟,能够完全背诵。好虚伪的青年啊!我不了解那时的生活背景,只知道于连为了争名夺利做自己的黄粱美梦而欺骗自己,带着假面具来应酬所有的人,如果我是他,我会很累。要自己时刻像电影里一样去扮演一个和自己内心世界异样的角色,而且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出戏,沉浸在这个角色里是很难办到的。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真同情于连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正义永远战胜邪恶,于连最终的下场是可悲的,所以待人最好多一些真诚少些虚伪。 红与黑读后感300字(三)

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冲过硝烟弥漫的高三,跨进了大学这一环绕着神圣和浪漫光环的象牙塔,成为被人们寄予厚望的天之骄子。然而,荣耀感和新鲜感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活却让我们无所适从:宽松的管理给了我们广阔的发挥空间,大量空余的时间却让我们倍感迷茫;远离父母家人的生活给了我们独立自主的自由,经验和知识的局限性却让我们不断受挫,欲行又止;大群聚居在一起的同龄人给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无限机会,客气拘礼但缺少真诚热情的交往方式却让我们有了弦断无人听的感慨;校园里双双对对的恋人身影给了我们生动的启发,真正适合的人生伴侣却不可轻易求得……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终身伴侣,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恋爱感情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会引导人走向健康、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先看看爱情的涵义。电子词典里对爱情的解释是:男女间爱恋的感情。这没什么好说的,倒是后面的英文:personal affection有点意思,私人的爱情或说私人的疾病。大约爱情是西方传来的产物,到底是人家说的触其本质,处理好了是爱情,处理不好便是疾病! 我们公认爱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情绪。感觉和情绪本身就一种很玄妙的东西,作为这里面最复杂的一种,爱情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滋味了。不过,我们可以研究一下爱情的作用或曰任务。 爱情大约有四大作用:其一让男女双方愉悦,可以快乐的生活;其二进一步升华到婚姻,繁衍后代;其三激发灵感,生出新的艺术;其四解除人生的孤独寂寞。由笔者看来,爱情的每一个作用很伟大,每一个作用都是对人生的最大慰藉!然而,并不是每一场爱情都可以把四种作用全发挥出来,或者说不是每一份爱情都含有这四种作用。所以,我们亟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把握爱情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爱情史! 首先,端正恋爱态度。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封建婚姻只强调婚姻的封建义务,无视人有爱的权利,具体表现为包办婚姻“三从四德”等,那是对人性的奴役,必须予以否定。但是,如果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一位教育家曾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惜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想借爱情寻欢作乐的人,是贪淫好色之徒,是堕落者。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她缔造幸福。”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爱,是感情,只能用感情去爱,而不能用道理去爱。”爱,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当然也只能用感情去爱,这并没有错,但人作为人,既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社会属性。人之爱其所爱,除开感情因素,也应当讲究理性,应当符合社会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很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 其次,要正确对待爱情的有与无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切高层建筑要有经济的基础,任何事要在吃饱饭前提下开展。作为人类最高级的感情,爱情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必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部分人可以享用,而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所以,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也没爱情的话,要坦然面对,不要感伤。其实这就是老祖

《红与黑》读书笔记2000字 - 读书笔记

《红与黑》读书笔记2000字-读书笔记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领我啃完这本书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从一纸简单的刑事案件资料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画面,把一个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对十九世纪初期法国资产阶级社会制度,进行历史和哲学研究的水平。小说令我看到在生硬的历史书上无法感受的,那段法国大贵族和资产阶级交替执政的关键时期的状况。我从中了解到现实主义作品的另一种艺术特色..司汤达倾心的人的"灵魂辩证法";这与以往我从《高老头》,《欧也妮-格朗台》中体会的巴尔扎克的"造成一个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书最耀眼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于连-索雷尔,"平民出身,较高文化,任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露,枪杀恋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热情"和"毅力",对阶级差异的反抗所表现出近乎英雄的气概就是动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质描写而突出心灵跟踪的手法强化的,正是于连处在青年的冲动下追求"英雄的梦想"经历,这是对那个社会形态的反抗,也是对碌碌无为,虚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会现实阻碍实现抱负时只有两种选择:退避或是反抗。那些当着小职员不求上进,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们或许平庸得舒适却被社会的前进所淘汰。能不断树立人生目标,决定实现人生理想的便是和于连有同样气概的反抗者。这个时代当然不欢迎

名著读后感6篇800字

名著读后感6篇800字 本文是关于名著读后感6篇8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读书能使人进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多读书,读好书对人的帮助是十分大的,对于学生来说,也应当在空闲时间多读读好书,在寒暑假期间,更是应当多多名著,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希望以下名著的读后感对您有所帮助! 名著读后感一 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以及陷入自害的结局。" 曲折迭宕的情节,紧紧围绕着复仇而展开。哈姆雷特从德国的威登堡匆匆赶回国内,是来参加他父亲的葬礼的,使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未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与叔叔克劳迪斯的婚礼,这已使哈姆莱特疑窦在心,加之夜晚在王宫城堡的露台上与父亲的亡魂相见,亡魂哀诉,这桩暴行漱姆雷特的叔叔所为,并要他为父报仇。至此,他开始了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向克劳迪斯发出了复仇之剑。 名著读后感二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最大的感受。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

读红与黑有感_红与黑读后感600字5篇

读红与黑有感_红与黑读后感600字5篇 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我们读完后也禁不住问自己,我们是不是那少数的真正为自己而幸福的人?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红与黑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 (一)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主角于连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农民的儿子,通过自己两个女人跻身上流社会,而最终却被陷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对于于连,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可以说他是个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认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

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我们读完后也禁不住问自己,我们是不是那少数的真正为自己而幸福的人?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 (二)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名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于连借助个人努力与奋斗一步步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 出身无名又怎样?它不能说明你一生都默默无为;希望渺茫又怎样?它不能代表你离成功绝无可能;路途漫长又怎样?只有走过才晓得苦尽甘来。于连他不因地位低下而低头,敢于俯瞰权贵,他扼住了命

论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因素

论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影响因素 对外汉语1班许雅琪12579132爱情在人类历史、文学、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是一个永恒的的话题,从中诞生了多少形形色色的故事,或凄美哀婉,或温馨动人。而当历经高三涌荡着满腔激情的我们来到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之后,我们的爱情观又是什么样的呢?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爱情观是的反映。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状态的影响和制约,有着不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在我们的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明确的提出了:现代的爱情观是以恋爱双方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为前提,以自由恋爱为基础,以共同承担社会责任和为己任的。因此,它具有如下四大特征:其一,自愿互爱,爱情是不可强求的,恋爱双方首先要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爱慕,从而促使爱情关系建立和发展;其二,忠贞专一,爱情具有排他性,恋爱方应相互信任和保持依恋感,决不能三心二意,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其三,相容互补,无论爱情双方存在什么样的个性差异,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应该,并在实际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满足需要,共同发展;其四,强烈持久,恋爱双方应保持强烈深厚的感情,从而保证爱情关系的和持久性。而大学生本身的恋爱有具有以下缺点:1 恋爱过程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浪漫

化;2 恋爱动机大多不纯,或因空虚,或因好奇;3爱妻与学业定位不当。这些多多少少是为因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作家或作品的影响。比如王朔,痞子蔡,王晶,金庸,三毛,张爱玲,琼瑶等人,她们的爱情观影响渗透了几代人的爱情观,直至现在依然对我们的爱情观造成了影响。比如痞子蔡,《》这个故事很普通,但给了这个现代爱情很多有意思的嚼头,比如:“……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来,也浇不灭我对你的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都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借了E时代的时髦,《》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认同的依据。美眉+爱情+网络语言+煽情,读起来有滋有味,但千万别把这爱当回事,就像你无法知道电脑那边的美眉是不是妹妹一样。他的爱情观让我们发现原来爱情可以这么看,甚至让我们发现爱情可能不在严肃。 二韩流的影响。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由韩国流行音乐、偶像剧、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席卷我国。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韩流”一词应运而生,并在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体中频频出现。曾经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都是通过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接触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的[5]。可见,大众媒介,尤其是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于韩国文化的流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韩流让我们重新看到了灰姑娘的故事,以及其中真善美的存在,但大多数韩剧直白幼稚肤浅,让大多数思想还不想成熟的人以为哪怕不奋斗不努力,只要白马王子出现一切OK..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是我一直想要看,但是没抽出空来看的书,终于最近翻开来仔细读了一遍。读完这本书之后,心中有很多的感受,以下是我读《红与黑》的读后感。 首先,先整理下书中的人物关系:主人公于连是木匠的儿子,于连与市长夫人即德·雷纳尔夫人狼狈为奸,于连与玛特儿是情人的关系,德瑞夫人的仆人爱丽莎也喜欢着于连,哇列诺先生在别人眼中是个美男子,连市长都惧他三分。但市长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决心请一个家庭教师,家庭教师就是于连。侯爵对于连十分满意,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还负责自己与贝尚松代理主教福力列之间的诉讼通讯,后又派他到伦敦去搞外交,赠给他一枚十字勋章,这使于连感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于连出身贫贱,但是他企图心和野心都很强。为了权力和社会地位不择手段,两面三刀。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时,拿破仑领导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已经失败,他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他要通过《红与黑》再现拿破仑的伟大,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为此作者以“红与黑”象征其作品的创作背景:“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虽然书中的主人公野心勃勃,但是最后还是抵不过社会,落败。 当他成为市长家的家庭教师的时候,那年的他年轻,面容姣好,干干净净,得到了德·雷纳尔夫人的喜欢,于是两人就成为了恋人,

沉浸在无限的欢乐之中,但是无奈被瓦勒诺给告发,不得不远走他乡,皇帝驾临维立叶尔,在瑞那夫人的安排下,于连被聘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大出风头的机会。爱丽沙又把夫人的事暗中告诉了哇列诺先生,他早先曾贪恋瑞那夫人的美色碰了一鼻子灰,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在这座城市里,街谈巷议对瑞那夫人和于连却越来越不利。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出于连与瑞那夫人的秘密关系。关心于连的神父要他到省城贝尚松神学院进修。在贝桑松他把身边每一个人都当做敌人而最大的敌人就是比拉尔神父,当比拉尔神父离职的时候把他介绍给德·拉莫尔候爵做秘书。候爵府中和玛蒂尔德小姐产生了感情,随后恋情被候爵知晓,在马蒂尔德小姐的苦苦哀求之下,候爵终于松口承认他们爱情。可是这是于连的初恋情人德·雷纳尔夫人在有心人的唆使下诽谤了于连。眼看着爱情即将破灭,野心也随之破灭,于连回到韦里埃,一怒之下朝德·雷纳尔开了两枪,被判死刑。在监狱中大彻大悟光荣的死去。 在《红与黑》这本书中,主人公于连为了社会地位,不断的在爱情中游离,通过俘获女人的放心而获得自己的地位。不敢说,他是无情的,但是他是被权力、地位所蒙蔽了,才会最后死去。一路上,他都获得了很多的认可,说明他的能力还是相当的强的。对于德·雷纳尔夫人,因为彼此互相思念,于连三番五次的冒死前往去看她,虽然一开始他是为了权势靠近夫人,但是后面慢慢的被夫人的善良的心所打动,但是他这时的心早已被野心所填满,醒悟得太慢,太迟了。 再来说说他与木尔小姐玛特儿的爱情,起初,于连并不爱玛特儿

《红与黑》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800字

《红与黑》读书心得精选范文5篇800字 《红与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 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统治。那么关于《红与黑》读书心得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与黑》读书心得8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 和借鉴。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 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 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 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 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 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 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 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 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 于朝气的平民青年。 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 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 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 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 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5篇】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5篇】 《红与黑》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书名。这里的“红”代表了什么,“黑”又象征了哪些事物?强烈的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看了起来。下面是收集推荐的红与黑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一)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主角于连是一个身份卑微的农民的儿子,通过自己两个女人跻身上流社会,而最终却被陷害成为了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对于于连,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可以说他是个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认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

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因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对死亡。 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有读者。我们读完后也禁不住问自己,我们是不是那少数的真正为自己而幸福的人? 红与黑读后感600字(二)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著名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于连借助个人努力与奋斗一步步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 出身无名又怎样?它不能说明你一生都默默无为;希望渺茫又怎样?它不能代表你离成功绝无可能;路途漫长又怎样?只有走过才晓得苦尽甘来。于连他不因地位低下而低头,敢于俯瞰权贵,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自命不凡,不顾他人的歧视而奋起追求一段梦幻般的

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3篇

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3篇 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红与黑》中出现了多次,为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红与黑读后感3000字1 红与黑,两种色调相反、反差极强烈的色彩的并列,在1830年成为了司汤达一部小说的名字。自小说问世以来,书名一直是众多文学评论中必然提及的一笔,也不断地引领着读者反复玩味,乐此不疲,引发无尽的猜测和遐想。以两种色彩的对立作为小说标题似乎是司汤达的独特偏好,其另两部作品《红与绿》、《红与白》莫不属于此类。书名乍一看觉其模糊晦涩,不可捉摸,然将全书反复咬嚼之后再细细体味,深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浓缩了作品最精华的意义和价值。色彩的语言是无限丰富的,对美术有过专门研究并写出过《意大利绘画史》的司汤达想必深知这一点。 红与黑,其基本含义一般被认为分别代表了小说主人公于连的两条人生道路:投身于红色的军旅生涯在战场上建立光荣功勋和披上黑袍,去当教士。由这一基本喻义化出了诸多对假设:行伍与教士阶层,革命与反动,血与黑袍,激-情与死亡,可在红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轮盘赌,红黑相间的于连的勋章,……该如何解读这个书名?该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过作品窥探到作者本人的种种? 红与黑,作为两种切实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说中出现了多次,为

思考这两种色彩的深层的象征意义和挖掘小说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红与黑,首先表现为军职和圣职的对立。于连生于拿破仑时代,呼吸过那个时代充满了刀光剑影和光荣功勋的空气,从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做过无数英雄伟人的美梦,立志像拿破仑那样,凭借身佩的长剑摆脱卑微贫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于战场而成为显赫的将军。然而,正当他即将进入英姿勃发的年龄,时代风云变幻,拿破仑惨败于滑铁卢,被大革命推翻了的波旁王朝实现复辟,平民青年通过个人才智而飞黄tenda/’target=‘_blank’>腾达的道路即被堵塞。于连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称作“世纪儿”们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他们生不逢时的悲剧与幻灭失落,缪塞用诗意的语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忧愁的一代青年,当时就生活在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上,所有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热血洒遍大地的人们的骨肉,他们生于战火之中,而且也是为了战争而诞生,十五年中,他们梦想着莫斯科的皑皑白雪和金字塔那儿的阳光,他们头脑中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们教区里教堂的钟声在远处回荡。人们则对他们说:‘去当神父,’当孩子们说到希望、爱情、权力、生活的时候,人们仍然对他们说:‘去当神父吧!’” 历史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对他们而言,时代与社会已是一片空虚,面前只有一条路可走:去当教士。当于连看到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法官在一场无聊的纠纷中被一个小小的教士所击败,一个四十

长篇小说《红与黑》读后感500字

长篇小说《红与黑》读后感500字 一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

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三毫无疑问的,《红与黑》是一本让人“百读而不厌”的书。其原因在于有很多种读法,像许多名著,例如《红楼梦》,有人读出了革命,有人读出了政治,有人读出了感情,有人读出了人生。。。等等。因此,怎样读才能解“其中味”,是这两本书面临的共同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