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语方位词的历史交替与演变

浅析汉语方位词的历史交替与演变
浅析汉语方位词的历史交替与演变

北京人文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方位词的历史交替与演变问题浅析

姓名:路茸

指导教师:华建光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完成日期:2009年3月

摘要

方位词在汉语语言学上一直是比较重要的课题。关于汉语方位词的性质、类别、范围、数量、语义特点等,学术界也有颇多的讨论,观点各有不同。本篇论文力从汉语方位词的历史交替与演变问题入手,探讨汉语方位词的若干问题,分别对汉语方位词自身词义的扩展、新方位词的产生原因及构词方式,还有方位词语义场的发展交替演变等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方位词;演变;交替

ABSTRACT

By both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ethods, the article probes into some issues about orientation words.The main topics are: the properties of orientation word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tion words; the evolvement of orientation words and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lassical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orientation words.The main points of view of the article are the changing and alternation of orientation words and explained.

Key words:orientation words; changing;alternation

绪论 (4)

一、词义的扩展方式 (4)

(一)放射型 (4)

(二)连锁型 (5)

(三)混合型 (5)

二、新方位词的产生原因和构词方式 (5)

(一)复合式 (6)

(二)附加式 (6)

三、方位词的交替和演变 (7)

(一)1、中内里 (7)

2、侧旁边 (8)

(二)语义域的演变 (8)

四、总结 (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近五十年的方位词研究奠定了方位词在汉语词类家族中不可获缺的地位。半个世纪的时间,众多的学者从方位词的性质、范围、语法功能、使用状况等若干方面对现代汉语方位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1983年第2版、1996年修订本)一直将“方位词”作为词条进行收录。《现代汉语语法要点》中,也将“方位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并举。这两部词典也是现代汉语较为权威的规范词典,它们对“方位词”重要性的认定及其对方位词具体成员的收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此外,90年代以来,出现了研究现代汉语方位词的专著。如:《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等,这些专著的出现说明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成熟阶段。从相对零散、薄弱尚未形成系统和方法的古代方位词研究发展到日渐成熟的现代汉语方位类词,众多语言学家以方位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从语法学、语义学、词源学、文化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溯源与探讨工作①,有力地推动了古今方位词问题研究的进程。

一、方位词词义的扩展方式

从方位词扩展的层次级别性角度,即词义的源流关系是否直接的角度看,词义的扩展有三种方式:放射型、连锁型和混合型。前者指词义以其基本意义或核心意义为中心,其他派生意义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出去,每个派生意义既与中心的基本意义有联系,但又相互独立存在。这种词义的扩展方式可以概括为“一源多流”,这些不同的“流”直接从同一个“源”推演而得出。例如:“头”通过引申

①此处的方位类词即指在相关语义范畴内的方位词的研究。

和派生而产生了“火柴头”、“头脑”、“首脑”、“船头”、“源头”、“人头(指人)”等意义。连锁型指词从一个意义出发而产生第二个意义,然后再从第二个意义延伸到第三个意义,等等,最后产生的词义与第一词义看不出有何联系,词义呈线状延伸扩展。这种词义的扩展方式可以概括为“层层分流”,即一个词义的“源”推演出一个词义的“流”,该词义的“流”再次推演出另一个词义的“流”。例如:“边”通过词义的扩展与推演而产生出“边儿”、“里边儿”、“最里边儿”等意义。

词义的扩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问题,由一个源头可以推演出很多不同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推移和语言的演变,有些词义保留了下来,有些则变成了语素义,还有一些会随之消失在语言的运用范围之内。方位词词义的扩展不仅仅是方位词内部的问题,有时候还涉及到与方位词同源的动词、形容词等的语义,虽然词性不同,但这些词的意义具有相同的源头。下面以混合型的典型“上”为例简要阐述一下从古代到现代词义的演变和扩展:“上”以“位置在高处的”为其基本意义及核心概念,并以放射型的词义扩展方式产生出了“天”、“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等级或品质高的”、“某一方面”、“达到数量或程度”、“尊长上级”、“由低处到高处、向上面”等词义。在纵向发展的词义演变中,“上”又从中推演出了“向前进”、“出场”、“登载”、“涂抹”、“添补、增加”等词义。

二、新方位词的产生原因和构词方式

(一)方位词发展演变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单音节为主向双音节为主转变,这也是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同时也折射出新方位词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即出于依音辨义的需要。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和容易出现同音现象,一个相同的音节可以表示不同的词,这妨碍了人们的口头交流。双音节词的出现基本上解决了这个现实的难题,双音节方位词也是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应运而生的产物。

新方位词的产生另外也是为了顺应语言发展中所追求的精细化的要求,为了使语言的表达更为准确、更为细致,用更全面更丰富的方位词来进行语言表达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语言发展趋势。这种精细化有时是出于语义表达的要求,例如为了使方位词语义的表达更加细致,“旁边、侧面、中间”等被用作方位词;有时精细化是出于语法功能上的要求,例如“—面、—边、—头”和“之—、以—”类方位词的产生可以分化单音节方位词的功能,“—面、—边、—头”类方位词一般用作方位名词,例如“东面、东边、东头”;“之—、以—”类方位词一般用作方位附加词,例如“之东、以东”。

另外,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也会导致方位词数量的增加②。例如“之—、以—”类方位词成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则的作用。先秦两汉时期的“之前、以上”等并未成词,而是两个不同词的排列,是虚词“之、以”后跟有方位词“前、上”等。由于这类结构的出现频率很高的缘由,在人们使用语言的印象中将“之前、以上”等逐渐固化,进而被当作单个的方位词来使用。

(二)合成方位词是新方位词的主要形式,合成的主要方式有复合式和附加式两种。

1、复合式。复合式是“词根+词根”的构词方式,例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南北、东部、西部、中部、外部、上部、南侧、北侧、左侧、右侧、内侧、外侧、下端、后端、南端、西端、左端、右端”等,另外还有“旁边、上下、左右、前后、里外、内外、当中、当央儿、内中、中间儿、当间儿、正中、开外、四下儿、四周儿、四面儿、四边、四外、周围、附近、里边儿、外边儿、旁边儿、边上、一旁、一带、两边儿、两面、两头、两旁”等。

2、附加式。附加式是“词根+词缀”的构词方式,附加式又分为前缀附加式和后缀附加式两种主要形式。现代汉语的方位后缀有“边、面、头”等,加后缀构成的方位词例如“上边、后边、左边、西边、外边、下面、右面、南面、里面、

②语言不是科学测绘,语言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义表达,所以语言表达并不完全是对现实情况的真实细致描绘,而是对自己所认知到的情况的表达。

前头、东头、”等。现代汉语的方位词前缀有“之、以”等,加前缀构成的方位词例如“之上、之后、之左、之东、之内、之外、之中、以下、以前、以南、以内、以外”等。

三、方位词词汇的交替与演变

(一)随着方位词词汇量的丰富从而引起的同义方位词之间的交替使用问题。

1、中、内、里

现代汉语“里”作为自由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构成另一个词,有三种表示意义,○1里边,和“外”相对,○2里面,内部,○3附在“这、那、哪”等字的后面表示地点位置,其中意义○2与意义○3的“里”在语音层面有所变化,要读作轻声,这里的“里”是典型的后置性用法。名词性转指用法意义中的“里”是名词化用法,其意义是“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边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例如“这是里儿,那是面儿。”名词性转指用法意义的“里”在语音层次上有所变化,一般要求儿化。

现代汉语“内”作为自由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从而构成另一个词,“内”的使用意义有三种,○1指妻或妻的亲属,○2含有以及包含在其中,○3物体之中,这三种意义的“内”完全变成了语素,不能独立成词,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考察发现,现代汉语中“内”独立被列为后置性的用法义项最为普遍和典型。

现代汉语“中”作为自由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而成从而构成另一个词,其意义为“跟四周的距离相等;中心”。后置类用法意义的“中”是“方位词”,这类“中”一般只作为词后置在名词性或动词性词语后构成方位短语。其他的时间指示类意义、等级指示类意义以及名词性转指用法意义的“中”都完全变成了语素,但除了“中国”的“中”以外,其意义有三种,○1位置在两端之间的,○2等级在

两端之间的,○3不偏不依。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内”、“中”的使用情况,“里”的出现时间较晚,但也不晚于隋朝。现代汉语“中”可以作为名词短语的中心词来充当句子成分。现代汉语的“里”、“内”的语义更为接近,都表示空间方向,也可以表示时间,不过“里”的使用频率要高。“里”、“内”在句子中可以充当“向、往、朝”的宾语,也可以作为名词短语的中心词来充当句子成分。随着方位词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语言语音的习惯等特点,“里”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超出“中”、“内”的使用频率。

2、侧、旁、边

现代汉语“侧”的意义为“着重强调旁边的一面,与‘正’的意义相对”。“侧”作为方位词一般以词缀的形式出现,例如“南侧、北侧、左侧、右侧、内侧、外侧”等。现代汉语“旁”的意义为“旁边;其他、另外;汉字的偏旁(此个义项需要儿化)”。“旁”作为方位词一般也以词缀的形式出现,例如“一旁、另一旁、两旁”等。现代汉语“边”的意义为“几何图形上夹成角的射线或围成多边形的线段;边缘、边界;靠近物体的地方,旁边”。“边”作为方位词一般也以词缀的形式出现,例如“东边、南边、西边、北边、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前边、后边”等。

在现代汉语方位词的使用中,“旁”和“侧”的使用方法较为接近,其两者的方位词的产生都是两两之间以“对儿”的形式产生的,产生的两个方位词的参照物即对方彼此,例如:“内”与“外”相对,从而产生“内侧”与“外侧”;“一旁”与“另一旁”等。“边”较之前两者则是以四周、四面的形式而产生发展的,例如“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等。

(二)方位词在方位语义域上的发展演变问题

1、空间域内部的引申

古今汉语方位词“东”可以表示空间指示类意义“东方,东边,与‘西’相

对;向东,往东”等,例如:

(1)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战国策·东周策》

(2)我们飞向东方,东方同是一座囚牢。(郭沫若《凤凰涅槃》)

古今汉语方位词“西”可以表示空间指示类意义“西边,西方,与‘东’相对;向西,往西”等,例如:

(3)日归于西。《史记·历书》

(4)觉得酒后的喉咙,有点渴痒了,所以就又走回到了西院,静坐着喝了两碗清茶。(郁达夫《钓台的春昼》)

现代汉语的“东、西、南、北”主要用于表示空间方向,一般不用于表示区域。在句中一般只充当“向、往、朝”的宾语。例如,古代的“军西”在现代汉语中引申表达为“军向(往、朝)西”等,进而表示行军的方向。

2、由空间域隐喻到时间域

古代汉语方位词“前”可以表示空间指示类意义“表示方位,与‘后’相对;指正面的;面前”等,例如:

(5)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现代汉语“前”的方位词语义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由空间指示类意义发展演变为时间指示类意义,这些“前”也可以作为自由语素和其他语素组合从而构成另一个词。其意义主要有四种,○1过去的,较早的,例如:前天、从前、前几年、前功尽弃、前所未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2从前的(指现在改变了名称的机构等),例如:前政务院;○3指事物产生之前,例如:前科学、前资本主义;○4未来的(用于展望),例如:前程、前景、事情要往前看。

“前”还可以用在时间流的隐喻当中,说话者在时间流中所面向的一方是前,所背对的一方是后③。甲面向将来,表示未来,例如:前景、前程、前瞻。甲面向过去,表示从前、过去,例如:前年、前任。乙不投射到时间流当中,自成一个序列,以时间为轴发生的先后来表示“前”、“后”。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③“前、后”可以用在时间流的隐喻当中,不过汉语中这类方位词的隐喻是不对称的,即一般只用前,而不用后。

古代汉语方位词“后”可以表示空间指示类意义“位置在后,与‘前’相对”,例如:

(6)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

现代汉语“后”的方位词语义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由空间指示类意义发展演变为时间指示类意义,这些“后”也可以作为自由语素和其他语素组合从而构成另一个词。其意义为:未来的,较晚的,例如:后天、日后、后辈、先来后到。

3、由空间域隐喻到等级域

古代汉语方位词“上”可以表示空间指示类意义“位置高的;高处;上面”等,例如:

(7)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诗经·周颂·敬之》

现代汉语方位词“上”的等级指示类意义和名词性转指用法意义“上”已经完全变成为语素。方位类语素“上”的等级指示类意义是“等级或品质高的”,例如:上等、上级、上品;名词性转指用法意义是“旧时指皇帝”,例如:上谕。

古代汉语方位词“下”可以表示空间指示类意义“位置低的;低处;底部;下面”等,例如:

(8)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庄子·列御寇》

现代汉语方位词“下”的等级指示类意义完全变为语素,方位词语素“下”的等级指示类意义是“等次或品级低的”,例如:下等、下级、下策、下品。名词性转指用法意义的“下”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

方位词“上”、“下”可运用在静态位置句和动态位移句当中,在现代汉语中“上”“下”作为方位词表示动态更为活跃,例如:“上车”、“下楼”等。

总结

本文从方位词的历史交替和演变角度入手,简要的分析了:方位词自身词义的扩展方式;新方位词的产生原因和构词方式;方位词语义场的发展演变等问题。总结得出方位词是一个语义类的集合,具有方域指示性的特点。与方位词语义相

关的“位置”和“处所”集合中,位置是属于物体的,处所是属于事件的。方位词本身的语义是用于表示方向或区域的。从语言学角度注重汉语方位词所反映的语言认知类型,认为汉语表达方位空间运用的是两点定位法。汉语结构“在桌子上”,前面的“在“是介词,引出物体名称“桌子”,后面的“上”是方位词,表示具体的位置。介词和方位词共同作用于名词表达空间方位。英语表达空间方位运用的是单点定位法。英语结构“on the table”,前面的“on”是介词,在语义上相当于汉语的“在……上”,引出物体名词,后面没有表示具体位置的方位词。本文仅是对方位词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仍存在种种缺点和不足,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正。

致谢

在本篇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万分激动。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再到论文的撰写编排整个过程中,我得到了来自多方的支持与帮助。

本篇毕业论文的完成,首先应当归功于我的指导老师华建光老师,他以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华建光老师始终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给予精心的点拨和热忱的鼓励。在此,向您表示我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再次感谢我的母校北京人文大学,是她以博大的胸怀圆了我京城求学的梦想。感谢文学院院长王继坤先生,我的班主任韩淑兰、严琼老师。感谢在我本科阶段任课的王子铭、包文友、张先声、关键等各位老师。感谢我的同窗益友们,特别是宗山同学对我论文的校对与指正。

谢谢我的爸爸妈妈,谢谢他们一直不求回报地默默付出与强有力地支持与鼓励。

时光易逝,转眼便是大学毕业的时节,随着毕业论文答辩进入尾声,离校日期也日趋临近,在这儿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室友:屁洁、贝蒂、施施、娟姐还有美少女萍,与你们朝夕相处的大学时光将是我人生宝贵的美好回忆,永记于心。

再次致上我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曹江莲,周经野.汉语空间方位词的形式语义.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

报,1999,(1):38-44.

[2]陈红.汉日语方所表达比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3):48-53.

[3]陈瑶.汉语方言里的方位词“头”.方言,2003,(1):89-92.

[4]储泽祥.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中国语

文,2006,(3):216-224.

[5]崔希亮.汉语空间关系类型学研究.汉语学习,2002,(1):1-8.

[6]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参照聚合类型.语言研究,1997,(2):3-14.

[7]方经民.汉语空间参照系统中的方位参照.见:面向二十一世纪语言问题

再认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增刊 从几个常用词演变浅析词汇和词义的发展 张莉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历时的维度研究语言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研 究语言的发展就是在梳理语言使用事实的历史。我们今 天所使用的词汇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对其研究可以 使我们对汉语词汇具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找到很多汉语 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比如词汇如何共存互补,又如何取而代之,词义之间如何互相渗透、怎样彼此消长,书面语和口语中的词汇关系是怎样的,以及我们现在使用词是什么时候确立其正式属性及地位的等等,这些都可以在对汉语词汇演变的考察中得到答案。 (一)名词 在汉语发展史上,发生过历史更替的名词为数不多,在三类实词中仅次于动词。名词的历史替换大多属于完全性替换,即新词和旧词的词汇意义基本一致,只不过换了个说法,新旧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一般来说比较单纯,如“目-眼”、也有少数名词的新旧更替情况比较复杂,在某一历史时期指称对象并不完全一致。《说文》:“目,人眼。”《说文》:“眼,目也。”《说文解字注笺》:“眼,目中黑白也。……合黑白与匡谓之目。”二者的区别有三:其一,“目”字出现较“眼”字早一些 。甲骨文时期便出现了“目”字;东汉刘熙著《释名》:“眼,限也。”可见汉代已经有了“眼”字,先秦时期多用“目”,战国时期“眼”也非常少见,到两汉以后,用“眼”的才逐渐多起来。其二,“目”本义指眼睛;而“眼”,本来是指眼珠,后来引申为眼睛。其三,“由于词义的转移,‘眼’就在口语中代替了‘目’”[1],因此“眼”具有口语色彩;而“目”具有书面语色彩。 秦代以前的典籍中有“眼”字的例子很少,据学者研究,共有五见。包括王力先生引《战国策》、《庄子》、《周易》中各一例和汪维辉先生补充的两例(分别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中)。可见秦代以前,“眼”的运用并不常见,可引的例子甚少。但此时的“眼”与“目”词义是有分别的,“眼”在这段时期是它的本义,指眼珠,还没有引申为眼睛。除了上述典籍,战国时期的医籍中也有些用例可证:“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素问》卷12) 关于“眼”什么时候作“目”讲,学术界有过两种意见。其一是王力先生认为“到了唐代‘眼’才成为‘目’的同义词”。其二是方一新先生曾列举了二十条书证证明“眼”字在汉魏六朝文献中就常讲“目”[2]。显然后者的说法更有说服力。上面曾论证过“眼”在先秦时代是作眼珠讲的,这种情况到西汉是还存在,例如《史记》中的用例:“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吕后本纪》)但此时与“目”的界限已划得不是那么清了,例如:“五采曜眼,有时而偷;茂木丰草,有时而落。”(《谈丛》)到了东汉时期,“眼”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了,与“目”的分别业已消失,例如:“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论衡?命义》) 据一项学术调查表明:现存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两家的所有译经共29部,“眼”和“目”的出现次数是247: 21,其中“眼目”连文四次[3]。东汉时期的佛经里有如此大量的“眼”出现且表目义,而且在同时期的高文典册里也有少数一些用例,可见此时“眼”的口语话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因此可以有这样的结论:“眼”在口语中取代“目”不会晚于汉末。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末年是“眼”从出现到词义转变直至发展成熟的一个历史阶段。到了魏晋以后,“眼”的用例在文献中也日趋普遍,不胜枚举。在小说、民歌、诗文典册中常常可以见到,例如:“或斩手足,或凿眼。”(《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南北朝的文人诗里,“眼”的使用频率已明显高于“目”。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但是在文言词汇系统中“目”始终与“眼”并存,“目”的动词义(用眼睛看/示意),也没有被“眼”取代。 唐代以后“眼”开始变为双音词“眼睛”(有时也单说“眼”),一直沿用至今。 (二)动词 动词的新旧更替大多是一个或几个义位的替换,属于完全性替换的比较少见。这是动词和名词的一个显著区别。因此讨论动词的新旧更替要比名词来得困难。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往往是划分词义和用法,找出新词和旧词在义位上的对应关系。其次,新词在跟旧词竞争中大多有一个词义不断丰富、用法不断扩展的过程,不像名词那样词汇意义基本保持不变。这也给描写新旧更替的过程增加了难度。不过正是由于动词的复杂性,它对 ? 7 2 ?

(完整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基本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教学对象:中低级水平留学生 学生人数:3名 授课学时:45分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图示使学生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个生词,并学会其读音、写法; 2、通过讲解新词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并能在交际中使用; 3、适当对这些关于“在饭馆儿”的词语作出解释,从而扩大词汇量。 三、教学要求 1、要求能正确的掌握每个生词的读音; 2、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每个生词 3、要求能运用本课生词造日常用的句子,并知道其运用的场合。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或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教师可采用动作表演、自由对话、分组对话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常出去外边的饭馆吃饭?” “有。” “那你们都是怎么点菜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的词汇,认识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词导读: 给学生发印有18的生词一张纸,生词上方标注有拼音,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熟悉。接下来用ppt展示生词,分成三组,分别让每个学生读6个,如果学生发音错误,教师进行纠正。 (三)讲解生词: 1、“正好”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一张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的图片,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大家正在吃

饭,Adam正好来了” (3)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正好”的意思,引导后讲解时“这时候,刚刚好”的意思 (4)练习:模仿上面的情景,让学生分别造一个有“正好”的句子。 2、“门口”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向学生提问:“老师站在哪里?” (3)向学生讲解“门口”的意思是站在门外面的意思。 3、“清蒸”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插入一个关于“清蒸”的短视频,向学生讲解清蒸是做菜的一种方法(3)向学生拓展其它的做菜方法,如炒,煮等。 4“味道”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 上展示四张关于“酸甜苦辣”的图片 (3)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四种事物尝(吃)起来怎么样? (4)向学生讲解味道是舌头对于食物的感知,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有感觉。 (5)练习: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造一个关于“味道”的句子。 5、“嫩”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婴儿和老人”“嫩芽和大树”,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嫩字的理解。 (3)讲解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或者“幼稚” (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嫩的东西,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6、“香”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准备两个东西:香水和樟脑丸 (3)教师将香水拿到鼻子前面做深呼吸的动作,表示很香水;当把樟脑丸拿到鼻子前,捂住鼻子,表示难闻。用动作演绎加深学生对“香”的理解,并告诉学生香的反义词是“丑”。 7、“菜单”“叫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首先先展示菜单的图片,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菜单 (3)教师准备好一份菜单,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当服务员,一个当手里拿着菜单的客人。让学生演绎一个情景:你在餐馆拿着菜单该怎么做 (4)当客人将菜单上想吃的菜告诉服务员时,跟学生说这就叫做“叫菜”。 8、“新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一组图片进行对比:一个鲜红的苹果和一个放久了的苹果 (3)向学生讲解新鲜的意思是:新鲜形容物品生产日期很近,没有遭受过多的污染。 (4)练习: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新鲜的东西,举出几个。 9、“清淡”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展示两组关于食物的图片:大鱼大肉和蔬菜水果,很浓的汤和很清的汤。 (3)向学生讲解清淡的两张意思:颜色、气味等不浓;食物含油脂少的

方位-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内容:指路,方向方位(前边,后边,左边,右边,往前走,往左转,往右转等) 教学对象:初级,欧美,年龄8至16岁。 教学时间:1课时(40-45分钟) 教学目标:对象初步掌握各方向方位的说法,所有学生能听懂指令,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基本正确说出指令。对汉字暂不做要求(或日后再学习)。 教学要求基础:已掌握一定的建筑物名称,例如学校,医院,超市,银行等。 教学材料:课堂必要教具(桌椅,黑板,粉笔等),一个球(或类似物体),一条手绢。 教学步骤: 1. 学生椅子排列成圈状。学生围坐。教师站在中间。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说:“球(或任何学生已经学过的物体名称)在我的前边。球在我的后边。球在我的左边。球在我的右边。” 慢速重复若干次以后,学生自然能理解“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意思。 2. 请一位学生(例如Tom)站到中间,教师说指令:“球在Tom前边”,Tom需要将球置于自己前边。如果他做得对,其他学生需要予以肯定,做错了也需要指出。以此类推。请几位学生轮流上来做。 3. 请两位学生上来比赛。此时不再采用球。只需要用手指示方位即刻。两位学生闭起眼睛(以防互相抄袭)。教师说一个包含方位词的句子,例如:“学校在前边!”,学生手指前边。看谁先做出来,就算获胜。以此类推。做了几次之后,可以请下面在座的同学来喊口令,视学生原有水平而定,如果原来水平较高,可以喊整个句子,如果原来水平很低,只要喊出方位词“前边”等就可以了。 4. 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说:“往前走”,自己往前走一步。“往左转”,自己往左转身。慢速重复几次,学生就会明白。可能有学生对于“前边”和“往前走”的区别不太明白,教师可以适当解释,“前边”是静态的,“往前走”是动态的。(先用动作解释,学生仍不明白,则可以辅以适当的学生母语)。 5. 教师用学生的母语(英语)声情并茂地讲一个故事(此步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教学设计目标而定,年龄较小的孩子适用,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视情况而省略;有些学校的教学要求是尽量不说英语,则省略,有些学校允许说英语,则可以讲):有一天Tom去看望住在森林里的朋友Jerry。但是他走进漆黑的森林后迷路了。他正在害怕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小仙女,对他说:“往前走”,于是Tom往前走,小仙女说“往左转”,于是Tom往左转,然后??哈哈,他找到了Jerry的家! 〔教师一边说故事,一边在事先站在台上的学生身边做动作,例如说到“漆黑的森林”时,教师突然拿出一条手绢系住该学生的眼睛;说到“小仙女说”的时候,教师声音放轻,显得神秘,故作附在该学生耳边说话的样子,但要保证全班都能听到;说到“Tom就往前走”时,如果该学生本身没有自然做出反应,教师就在背后轻推其一下,示意其往前走一步。以此类推。学生很快就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并且都会积极踊跃尝试。〕 6. 教师自己先充当小仙女若干次,引导台上的学生走到指定的“朋友”家(就是某个坐在台下的学生)。如果时间允许,并且学生对该指令已经比较熟悉时,教师可以选择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充当小仙女,事先告诉其要走到哪个“朋友”家。

现代汉语 复句

现代汉语?第五章语法?第八节复句 目录 目录 1. 什么是复句 2.怎样区分单复句 3.复句的类型 4. 并列与顺承6. 递进7. 转折与条件 8.假设与因果 9. 目的5. 解说与选择 10. 多重复句11. 紧缩复句12. 复句错误13. 练习 14. 句群

现代汉语 ? 第五章语法? 第八节复句 一、什么是复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 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 复句里各个单句形式叫做分句。分句是结构上类似单句而没有完整句调的语法单位。各个分句可以是主谓短语,也可以是非主谓短语。 (1)天气阴冷,飘着雪花。 (2)蓝天,远树,金黄色的麦浪。

代 汉语 ? 第五章语法? 第八节复句 复句里各个分句间通常要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和分号标示(有时也用冒号)。 (3)行李太多,每个人都要拿一些。 (4)我讨厌定时约会,到得早,显得太急切;到迟了,人家说你摆架子;准时到,又似乎太拘谨;索性不去,他们就说你们礼貌。 。 为使分句间的关系显豁,分句间通常要使用关联词语。 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有时有关联词语来表达,叫关联法;有时不用或不能有关联词语表示,叫意合法。

代 汉语 ? 第五章语法? 第八节复句 分句间的主语如果相同,通常可以承前或蒙后省略。 (5)我们天天穿衣吃饭,应该知道衣和饭的生产过程。(6)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我们学习普通话就方便多了。几个分句的主语不同,通常不能省略其中任何一个: (7)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有时候也可以省略: (8)我也做过这种工作,不算太难。

现代汉语 ? 第五章语法? 第八节复句怎样区分单复句 1.从结构上看 单句的结构“单一”,只能分析出一套结构成分;复句至少有两套相对独立、不互作句子成分的结构中心,复句的每一个分句各自独立,结构上互不包含,彼此不能互作句子成分。 作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写一个农民。(D) 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D) 只要你能工作,就应当工作。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常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过去多 集中在实词的研究,虚词研究也多囿于单音节词。本文将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一些常用却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双音虚词的成词及演变规律,并力图对这些词的演变作深层的认知分析,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对研究对象——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进行了界定;并对以往学界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接着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章:根据认知的特点,对“打头”、“反正”等二十多个常用双音副词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打头”类“始”义时间副词,主要揭示“泛义动词+头”的演变路径和机制;其二、“看”类时间副词,在探讨它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看”类动词向时间副词演变的认知心理动因;其三、“看/想+来”类语气副词,主要解释它们 形成的词汇化和主观化过程;其四、“反正”类反义并列语气副词, 主要探讨此类词的演变语境以及矛盾对立的认知规律在此类语法化 和同类词汇兴替中的作用;其五、解释“好个”、“好一个”和“好你个”的形成、性质以及功能;其六、“分外”类程度副词,揭示含有“超出限额、规定”语义的词的演变规律和认知动因。第三章:对“X着”、“X了”等五十多个双音介词进行研究。主要揭示它们是 由“动词+体标记”语法化而成,而不是“介词+体标记”演变的结果。“着”和“了”是两个不断虚化的成分,现有的介词中“着”、“了”

具有不同的虚化层级。本章还揭示了“经过”、“经”、“通过”三个凭借介词都是由“经由”义的动词遵循同一演变路径虚化而来,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三者共同的意象图式“起点——路径——目的地”不断抽象、跨空间映射的结果。第四章:采取功能相似连词对举的方式对“便是/就是”等十几个双音连词的形成与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着重揭示造成它们之间差异的认知元素。第五章:对“便是”、“来着”等六个双音助词进行了研究。在对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和路径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助词功能。并努力理清这些词汇发展的历史。第六章: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的三个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其一、总结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的四条路径;其二、揭示“隐喻”、“转喻”在近代汉语双音虚词语法化中的运作机制。其三、讨论了语法化研究中材料的拓展问题。强调了方言研究对虚词演变研究的作用,指出语法化的研究不能忽视方言中的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语法(复句).doc

现代汉语语法(复句) 第四章复句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由于内容相关联,可以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比较大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叫“复句”。 复句里的每一个单句,称为复句内部的“分句”。 例如: ①你来了,我就走。 ②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家长在一旁观摩。 ③因为天气冷,所以我穿了棉衣。 上面都是复句,第①③是两个分句,第②是三个分句。 一、复句的一些特点: 1、要从结构上,而不是从长短上,判断单句或复句 有人以为,每个复句内部,包含两个以上单句(即分句),那么复句一定要比单句长些,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有的复句 较长,而有的却很短,比单句还短。请看下例: 老师规定,男生扫地女生擦玻璃。(单句) 这是个单句。然而削掉四个字,句子变短,却是复句了。 男生扫地,女生擦玻璃。(复句) 可见,决不可片面的从句子的长短判断单句、复句,一定要 从句子的内部结构上判断。请指出下列句子,哪个是单句, 哪个是复句:

①我知道,这火柴灭了的时候,您就会不见了。() ②河水向东流着,空气里充满了干谷的香味。() ③外国朋友招待我们,大家在一起热烈地谈笑。() ④我们在请教别人问题的时候,应当虚心。() 2、复句内部的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 谓句。 例如: ①白云飘动,阳光灿烂。 ②天气暖和,下着小雨。 ③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④蓝天,远树,金黄色的麦浪。 3、复句中的分句,有时候可以省略某些成分,主要是 省略主语。 例如: ①我们在第一节听了语文课,在第二节听了数学课。 ②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③我看了一下答完的卷子,没什么错误,就交上去了。——这三个复句中,后面的几个分句缺主语,这是因为前面 有 了,后面不说也不会产生误解,所以就把这些重复的成分省 略了。 ④推着车子走了几步,他才觉得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对外汉语教学中方位词教学的策略探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方位词教学的策略探究 摘要:方位词因其在语法属性和语义功能上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其成为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外国学生在习得过程中往往会遇到问题。本文基于教学方法给对外汉语方位词的教学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以期对汉语方位词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依据,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习得水平。 关键词:对外汉语方位词教学策略 一、留学生学习方位词产生的偏误类型分析 1.语音方面的偏误。在现代汉语词汇一书中列出的双音节化,将会对同其组合的方位词之间有一定影响。例如说:(1)如上所述,我们了解到了代沟的成因与处理办法。举例句子(1)中的真正运用方式是“如上”,就是由于未曾理解词汇音节相应的韵律组合的规律进而出现了用词偏误。 2.语义方面的偏误。留学生对扩展含义有一定的学习认知以后,因为会受到来自于母语结构词语或者是目标语规定太过于普遍的影响。比如说,了解到“上衣”便制造出对应的“下衣”进而表达裤子。并且还有部分是和用“上、左、下、右”当作是语素搭配的词汇间的分析。如下面这些举例句子:(2)以上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团队合作才是属于处理问题的最好办法。单单只是看例句(2),“以上”几乎未曾发现错误,不够综合文章里面的实际情况,前面文章只存在了一个故事,因此利用“上面”较为合理,“以上”是用来归纳前面文章若干个事例的。 3.语法方面的偏误。鲁健骥于《国外人学习汉语的词汇语法偏误研究》一书当中表示,对于外汉语教学相应的语法课程存在两种形式,在这当中的词语类型(含有形容词、助词、连词等虚词)运用,含有短语、构架等。鲁健骥把偏误全体分成是遗漏、误加、误带、错序。我们同样能把偏误依据这种方式进行划分。(4)猫趴在地。(遗漏)(5)如此一来时间太久,上下便会产生代沟。(误代)在(4)例句中,遗漏了“上”字,在(5)例句中把“上下”不正确的表示成“上下两代人”,“上下”能代表上下级别,不过若是未曾规定具体条件,便无法代表两代人的。 二、留学生学习方位词产生的偏误原因分析 1.教师教学方面的影响。首先,教师不准确和不规范的讲解易造成偏误。例如说老师在诠释“里/上”与“在什么里面/在什么上面”的过程中,有可能会直接把英语里面的“in”与汉语里面的“里”与“在什么里面”、“on+N(名词)”与“on”、“上”、“in+N(名词)”与“在什么上面”分别对应使用,如此一来便可能发生语法上的偏误。 2.教材教辅编写的影响。例如说《体验汉语生活篇》(2006)一书中在第八课“你的新家在哪儿”中,知识于生词表里面里举出方位词中的“里”与“上”,按时未曾对其实施更加进一步地诠释与供应对应的应用句式,未曾把方位词的诠释具体地陈列出来,进而导致外国留学生常常出现错误。 三、对外汉语方位词教学策略 1.方位词的语音教学策略 (1)对大纲和教材编写的建议。通过语音层次而言,单音节方位词属于根基,初级学识时期需要尽量举例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单音节方位词,完全熟练之后,便设定后置“边”、“面”与“头”组合形式的双音节方位词。 (2)增加教师对认知语言学知识的学习。把人类的理解范畴当作是起始点去诠释语言充裕的组织构架以及应用方法存在其特殊所在,因此增添老师对于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的了解,有利于老师在对外汉语学生教教导期间诠释。

对外汉语教案设计方法

对外汉语教案设计方法 备考汉硕可以交流扣~壹贰玖八叁陆七零四五 1. 教学目标与要求: l “目标”是笼统的,如:能正确地辩音辩调,扩大词汇量,掌握新的表达方式,加强口头和笔头成段表达的技能训练。 l “要求”是具体的,如:学习多少个词语,掌握多少个语法点,能运用某种句式进行会话。 * 可以将目标与要求合在一起写,所用的动词是:学习、掌握、了解、理解、区别、分辨、拼读、使用、运用、表达----- 2 . 教学重点: 抓语言项目: l 语音:声调、轻声、儿化、语流变调; l 词汇:近义词、同音词、多义词、联绵词、成语、惯用语 l 语法:量词、语气词、助词、“把”字句、各类补语、特殊句式、语序 l 功能——意念(介绍、请求、同意、反对、感谢、道歉、看法、意愿---) 3 . 教学方法(包括辅助教学手段) l 直接法:用词典上的定义,用学生已学的旧词解释…… l 直观法:教具、图表、动作、表情、多媒体课件…… l 情景法:设计情景、利用实地情景…… l 其他:模仿、重复、替换、对比;问答、启发、引导、归纳、演绎…… 4 .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为基础。语言课的教学有五个主要环节: * 步骤: 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练新课→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 各环节所占的时间比重、内容方式(以100分钟为例) (1)组织教学:2分钟~5分钟 * 点名、问候、用轻松的话题活跃气氛、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 内容导入:文化导入、旧知导入、情景导入、教具导入、随机导入 * 方法:提问、回忆、讲述、对比、游戏……

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

《》读书报告 本书作者为徐阳春教授,他是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江西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广州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士,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完成省级课题2项,参与完成国家重点课题和省政府课题各1项,在研省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3部。在本书中,徐阳春教授对复句句式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复句的具体分类上,至今语言学家人仍存在明显分歧。一种较流行的分法是,首先将复句区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类,然后进一步将联合复句在细分为并列、承接、选择、递进,有的还包括解说、总分等关系;同样,将偏正复句也再细分为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有的还包括连锁、时间、取舍等关系。也有首先将复句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或者首先将复句分为条件和非条件两大类,然后再进一步分类至各细目的。至于具体到某一复句句式应当归入哪一复句类型,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而这本复句句式研究有以下几个主要特色: 第一,作者把纷纭复杂的复句,以关联词语的逻辑语义关系为纲,概括出分属六大类的十二种句式。第二,复句表达的主要问题是它内部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而本书中,作者不仅研究它内部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还研究它的句法,即小句间的次序,关联的特点,以及小句结构的特点。第三,本书对每种典型句式都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侧面加以分析讨论。例如,本书在讨论“p,否则q”句式的时候,分析了这种句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关联词语“否则”的含义和功能,还涉及“否则”省略的形式和条件。在语义部分,本书着重分析了句式的语义特征,特别是深层中分句间的语义关系。例如本书在“如果p,就q”一节中,谈了它的“虚拟性”和“条件性”;在“p,否则q”一节中,联系它的深层语义关系把“p,否则q”分为因果式和条件式两类。 本书将复句句式分为六类: 假设类代表句式、条件类代表句式、因果类代表句式、让步类代表句式、递进类代表句式、选择类代表句式。在本书中,我觉得作者与其他学者很大的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常用词演变研究是近年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目前,关于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常用词的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以及常用词演变的动因与机制。随着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理论逐渐拓宽,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标签:常用词交替性演变衍生性演变动因 常用词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探明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词汇基本格局的过渡,描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渐变过程,从而揭示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有关常用词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力便已身体力行,勾勒了若干常用词演变更替的轮廓,训释、辨析了一千多个常用词。而常用词研究的兴起,则滥觞于张永言和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二位先生通过对八组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演变递嬗情况进行分析,大力提倡词汇史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常用词演变研究。近年来,常用词研究已成为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拟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就与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以期推动常用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 常用词作为一种词语类集,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所以,学界关于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的观点多有分歧。周荐(1987)将词汇学角度的“常用词”界定为:从人们运用词语的角度按词语的使用频率给词汇划分的类别。对于汉语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李宗江(1999)认为,首先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其次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常用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常用词的外延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缀等。汪维辉(2000)、徐时仪(2000)持有相同的观点,指出常用词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基本词。王云路(2010)认为,基本词汇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是常用词,常用词却并不一定都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具有极长久的稳固性,而常用词汇却可以随着时代不同发生一定变化,常用词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义项丰富、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字面普通、含义相对稳定、具有时代性。 在科学断代的基础上,“常用词”应该指在不同语言发展阶段,语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各类实词、虚词以至词缀中的常用部分都可纳入其范围。当然,正如汪维辉(2007)所论及的,常用词从理论上界定相对容易,但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很困难,可以先从莫里斯·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的“核心词”做起,撰写“汉语基本词简史”,深入研究的同时再做思考。斯瓦迪士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教案 一、基本教学情况 课程名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教学对象:中低级水平留学生 学生人数:3名 授课学时:45分钟 二、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图示使学生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个生词,并学会其读音、写法; 2、通过讲解新词语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并能在交际中使用; 3、适当对这些关于“在饭馆儿”的词语作出解释,从而扩大词汇量。 三、教学要求 1、要求能正确的掌握每个生词的读音; 2、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每个生词 3、要求能运用本课生词造日常用的句子,并知道其运用的场合。 四、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owerpoint或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语境具体,有助于理解。教师可采用动作表演、自由对话、分组对话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更好的理解。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经常出去外边的饭馆吃饭” “有。” “那你们都是怎么点菜的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好吧,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关于“在饭馆儿”的的词汇,认识一下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词导读: 给学生发印有18的生词一张纸,生词上方标注有拼音,给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熟悉。 接下来用ppt展示生词,分成三组,分别让每个学生读6个,如果学生发音错误,教师进行纠正。

(三)讲解生词: 1、“正好”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上展示一张同学们坐在一起吃饭的图片,教师给出一个情景,“大家正在吃饭,Adam正好来了” (3)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正好”的意思,引导后讲解时“这时候,刚刚好”的意思 (4)练习:模仿上面的情景,让学生分别造一个有“正好”的句子。 2、“门口”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走到教室门口,向学生提问:“老师站在哪里” (3)向学生讲解“门口”的意思是站在门外面的意思。 3、“清蒸”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插入一个关于“清蒸”的短视频,向学生讲解清蒸是做菜的一种方法 (3)向学生拓展其它的做菜方法,如炒,煮等。 4“味道”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 上展示四张关于“酸甜苦辣”的图片 (3)提问学生图片中的四种事物尝(吃)起来怎么样? (4)向学生讲解味道是舌头对于食物的感知,只有吃东西的时候才有感觉。 (5)练习:让学生就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造一个关于“味道”的句子。 5、“嫩”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在PPt中展示两组图片,分别是“婴儿和老人”“嫩芽和大树”,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嫩字的理解。 (3)讲解嫩的意思是“初生而柔弱”或者“幼稚” (4)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嫩的东西,教师加以引导和纠正。 6、“香”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教师准备两个东西:香水和樟脑丸 (3)教师将香水拿到鼻子前面做深呼吸的动作,表示很香水;当把樟脑丸拿到鼻子前,捂住鼻子,表示难闻。用动作演绎加深学生对“香”的理 解,并告诉学生香的反义词是“丑”。 7、“菜单”“叫菜”的讲解 (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2)首先先展示菜单的图片,让学生清楚什么是菜单 (3)教师准备好一份菜单,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当服务员,一个当手里拿着菜单的客人。让学生演绎一个情景:你在餐馆拿着菜单该怎么做

2020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攻略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攻略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攻略 导语:对外汉语教学按照教学内容可分为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其中词汇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法一直努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也变得尤为重要,如何解释词语又是词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对如何进行汉语词汇教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众多环节中,词汇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如何能够有效地解释课程中出现的新词语,并且让学生能准确理解并得体地运用又是词汇的关键性问题,这同时也是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对零起点或初级阶段的学生而言,受学生水平的限制,用目的语解释词语比较困难,有的时候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个阶段就完全不能用目的语进行词汇教学,我们反而应该不要放弃任何能用目的语的机会,也就是说,能用目的语解释的词语绝不用母语解释。 而对于中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们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常用词汇并且已经初步具备了简单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尝试着用目

的语解释词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目的语的感知,而且也有利于避免对母语的过分依赖,进而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增强汉语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高级阶段的学生,基本可以完全用汉语解释新词语了。在这个阶段可以充分地体现目的语释词的优越性,这样不仅能够准确地解释词义,而且还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汉语能力。 上面说道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词汇教学方法,不能单纯地只是依靠母语或者目的语解释词义,也要根据词语自身的特点。而所要解释的词如果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目的语词汇范围内有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就可以利用这些关系而选用目的语进行解释,这样不仅复习了学过的词,还可以在两个词语的对比中加深对新词语的理解。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使用母语解释词语有很多的优势。不仅时间短,而且学生更容易接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法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一点,一直使用母语教学不利于学生提高目的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学生会对母语过分依赖,这样不利于目的语语感的形成。

现代汉语章节测试复句标点符号修辞

| 现代汉语复句标点符号修辞一.单选题 1 “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错在_。 A、分句间缺乏联系 B、分句间层次不清 C、分句间次序混乱 D、缺少关联词正确答案:D 2 “我虽然下决心要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高不了,老师也经常给我个别辅导。”错在_。 A、分句间缺乏联系 B、分句间层次不清 C、缺少关联词 D、滥用关联词正确答案:B 3 “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农民的愿望。”错在_。 A、分句间缺乏联系 B、分句间次序混乱 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D、错用关联词语正确答案:D 4 “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错在 _。 A、错用关联词语 B、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C、分句间层次不清 D、分句间次序混乱正确答案:B 5 “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他完成了一个一个的任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错在_。 A、分句间次序混乱 B、缺少关联词 C、分句间缺乏联系 D、关联词搭配不当正确答案:A 6 “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错在_。 A、分句间次序混乱 B、 分句间层次不清 C、错用关联词语 D、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正确答案:C

二.填空 7 “他虽然没有很用力,可是因为铁烧得过了火,火星儿溅得特别多。”加线法分析,单竖线加在_两字之间,_关系;双竖线加在_两字之间,_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空: 力、可 第二空:转折第三空:火、火第四空:因果 8 “谁要是工作起来马马虎虎的,不管他说得多么动听,人们也不会信任他。”加线法分析,单竖线加在_两字之间,_关系;双竖线加在_两字之间,_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空: 的、不 第二空: 假设 第三空: 听、人 第四空: 条件 9 “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做好工作;有了知识,工人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加线法分析,前面的“识”、“工”之间加_竖线,_关系;“作”、“有”之间加_竖线,_关系;后面的“识” “工”之间加_竖线,_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空: 双 第二空:假设(条件)第三空:单 第四空: 并列 第五空: 双 第六空: 条件 10 “困难是欺软怕硬,你的思想是硬的,它就变成豆腐,你要软,它就硬。”加线法分析,“硬” “你”间加_竖线,_关系;“的”“它”间加_竖线,_关系;“腐”“你”间加_竖线,_关系;“软”“它”间加_竖线,_关系。 正确答案: 第一空: 单 第二空:解说第三空:三(根)第四空:假设第五空:双第六空: 并列

现代汉语复句练习题

现代汉语复句成分划分练习题 一、选择适当的关联词: 1. ____站起来,_____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 A.即使也 B.只有才 C.只要就 D.与其不如 2. ____把尾巴割去,鱼____失去方向。() A.即使也 B.如果那么 C.假如就 D.就是也 3.这些葡萄_____看上去挺好,实际上_____没有成熟。() A.虽然却 B.虽然但是 C.尽管但是 D.尽管但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1)___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____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2)劳动者____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____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____像一张弓,____大桥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 A. (1)因为,所以 (2)不但,而且 (3)即使,也就 B. (1)如果,那么 (2)只有,才 (3)而是,所以 C. (1)因为,所以 (2)既有,又有 (3)不是,而是 D. (1)假如,那就 (2)只要,就 (3)由于,因此 二.复句类型

1.下列是条件关系的一项是() A.要学好语文,非下苦功不可。 B.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 C.不论天气是好是坏,运动会照样举行。 D.如果只参观乐山大佛而不访问海狮洞,那就有负此行了。 2.全是转折复句的一项是 (1)我并不特别喜欢活的或者别的什么猫儿,但对家里的八只景德镇的瓷小猫有些例外 (2)因为开花的时间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 (3)关口上“居庸关”三个大字,虽已剥蚀褪色,但字形仍可辨认。 (4)鸟类之所以能在万里晴空任意翱翔,是得益于尾巴的妙用。 (5)它的尾巴虽与其他蛇类不同,但也不是生下来就有音乐器的。 (6)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A. (1)(3) (5)(6) B. (1)(2) (5)(6) C. (2)(4)

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周边好多的对外汉语的老师都说,词汇教学是最容易、最有意思的部分。其实我也觉得词汇教学比语法部分容易多了,在讲解词汇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文化点的解释,这样学生会都很集中精力地学习的。 汉语在语言分类当中属于孤立语,语法上的“字”是绝对不会变的,所以语法的教学主要就是怎么安排字的顺序问题,汉语不像英语、日语、韩语一样那么富于变化。这点是汉语学习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因此,词汇教学至关重要,可以说学生学好了词汇,对于汉语的学习,大概一半的功夫基本上就做好了。如何让学生了解词汇的意思,让学生记住词汇,鼓励学生将学过的词汇输出等等,都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考虑的内容。 下面是词汇教学当中要考虑的部分,我按照生词讲解的思路和顺序来展开。 一、发音部分 我们在学习生词,首先是纠正学生的发音,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这里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教学时老师要多注意多音字(一字多音)的问题,比如汉语的“得”有三个读音,不同的读音不同的意思。再如,音乐( yīn yuè),快乐( kuài lè)等,让学生至少意识到下次碰到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怎么读或者怎么说。 二、讲解部分 在纠正完学生的发音以后,我们进入生词的正式讲解部分。讲解生词时,我们要考虑这个词的意思是不是有很多,那么课文里的意思是哪一个,要不要给学生讲解生词其他的意思等等的问题。(一)讲解生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观教学 对于适合于直观教学的生词,比如故宫和颐和园等专名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看看媒体(照片、视频等等)如果给初级班的学生说了故宫的来源、历史、古代词语,学生就懵了。再如运动方面的一些词汇,只要能用直观、有趣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以刺激学生的感观,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翻译法教学 教生词时,对于一部分用直观教学比较难解释的词,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用学生的母语怎么翻译,比如,“猜”这个词,对于会英语的学生,我们可以直接说“guess”。不过我们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也应当考虑考虑,翻译法时有没有令学生误解的部分。比如说汉语的“直接”翻译成韩语的话是“??”,然而我们在使用韩语这个词时,大部分的时候意思是“亲自”的意思。 3、以“旧词”带“新词” 所有的语言都一样,学习的难点都在于近义词的区别方面。然而很多时候,词与词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的。之前学过的生词当中,有没有重复的字?以容易记住、并且容易理解。我们可以得用学生之前学过的词汇和现在要学的词汇在意思差不多的情况下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比如,我们在学习“以为”这个词时,完全可以告诉学生,“以为”就是“认为”、“觉得”的意思,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以为”的使用情况,“以为”后面的内容都是判断错误的内容。然后再适当地举例子加以说明就可以了。 三、扩展部分 在学习生词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与兴趣点进行适当地扩充,以让学生在学好课本的基本上做到学以致用。因此,课堂上的扩展是必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同屋”(住一个房间的人)这个词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个词的重点在“同”上,要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补充“同事”(在一个公司里一起工作的人)、“同学”(在一个班级里一起学习的人)这样的词。再如,在学习“病人”这个词时,可以扩展“病床”(生病时在医院睡的床)、“病房”(生病时在医院住的房间)等等与医院有关的语汇。

对外汉语词语教学的小方法

对外汉语词语教学的小方法 词语学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既跟识字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是 汉语学习的基础;又是组织句子学会表达的必经之路。如何帮助外国的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 汉语词语,在一年多的汉语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教学的小方法。 1.翻译法。对于一些特别简单的汉语词语和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可以采用翻译法。 比如:早上、中午、昨天、今天、明天,这些时间名词可以用英语翻译给学生,因为他们的 英语水平非常好,这样的词语没有必要使用汉语多讲。 而“认为”“感觉”“想象”“就”这样一些抽象的词语,如果你用汉语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用英语 翻译更简洁。当然,最好不借助第二种外语来解释汉语,但是如果你不会学生的母语就只能 退而求其次了。 2、朗读法。教学生学习口语,最常用的还是朗读,当然为了避免单调的重复,可以齐读、 分组读、点名读、比赛读,采用多种方式。 3、领读法。一篇课文学习十多个新词,绝对离不开读和写。学习新词开始可以教师领读, 然后让水平好的学生领读,教师再对误读的音节或者声调做订正,尤其是轻声、儿化、多音字。如:眉毛、鼻子、耳朵、鞋带儿、小孩儿。 4、纠错法。学生在书写汉字时会出现很多错误,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于形近字、同音字区分 不清。这时教师必须及时讲解,提醒学生注意,要求他们再重写两遍,纠正错误。比如:放 鞭包(炮)、服各(务)员、大家兑(说)、饭官(馆)、处(外)面、但(担)心、亲(新)年、天(太)热闹了。 5、书空法。对于汉语学习刚刚起步的学生,要掌握好汉字书写的笔顺,可以让他们跟老师 用手指练习“书空”,边读边做手势,他们感到比较新奇有趣,要逐渐培养和训练学生按照笔 画和笔顺书写的习惯,才不至于看到学生“画”汉字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现象。 6、释义法。尤其是对于一些成语之类的词,外国学生难以理解,他们不太理解中国人为什 么说话爱打比方,爱用形容描写的方法。例如:“花枝招展”,你干脆说“漂亮、美丽”就行了;“兴高采烈”,你干脆说“非常高兴”不就得了。 7、列举法(举例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多义词,最好是通过举例子说明它的用法,学 生会运用了,意思也就基本明白了。比如:“打”,老师可以跟学生一起举出一些词语:打篮球、打排球、打乒乓球、打太极拳、(打)踢足球(这里要特别强调汉语用“踢”而不是“打”)、打车、打表、打水、打饭、打人。再如:“齿”,举出“牙齿、锯齿、齿轮”,可以同 时结合画图法、图片法或者展示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词语。 8、词卡法。复习词语或者检测反馈学习效果,可以提前打印或者手写词卡,每个词语用的 纸张以32开或者64开为宜,太大了浪费,太小了远处的学生看不清,还可以一面写汉字, 另一面写拼音。教师出示词卡既可以让学生齐读,也可以指名读。 9、抽签法。如果需要抽查学习任务,读词语或听写词语,可以把学生的名字放进笔筒里或 盒子里抽签决定,让每个人都感觉有可能被抽查到,从而人人都有一种“危机感”。或者把要 读要写的词语,写在纸上让学生随机抽取,然后检查他(她)会不会读写。 10、造句法。比如“果然”,不通过造句运用来理解,即使老师讲了它的意思和用法,有些学 生仍然是云里雾里,傻傻分不清。甚至会发现有些学生造出来的句子引人发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