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广东义务教育校历

2017-2018学年度广东义务教育校历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科目 年级 品德小学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一览表 一二三四五六 222222 语文887766数学555555英语3333 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 科学444444 2233 综合实践活动2222体育443333 地方与学校开 332222发选用的课程 周总课时数(节)262630303030学年总课时9109101050105010501050 注:A.表格内为各学科的周课时数,总课时按每学期最少16周上课时间计算; B、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可安排学生兴趣活动课、校本教学课、班队会等,包括写字课、安全课、卫生课等课程。

1 1 1 2 小学春季各年级作业设置一览表 合计 生字 算术 小楷 图画 写话 工作笔记 周 记 作文 英语 数学 横格本子 拼音 备注 学前班 一 二 5 7 9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三 四 五 13 13 13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4 4 4 六 13 2 1 1 4 合计 小学秋季各年级作业设置一览表 田字格 算术 小楷 图画 写话 工作笔记 周记 作文 英语 数学 横格本子 拼音 备注 学前班 一 7 9 2 2 2 2 2 1 1 2 2 二 9 2 2 2 1 1 1 三 四 五 六 13 13 13 1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4 4 4 4 说明:A.生字、算术、小楷、图画、拼音、写话、横格本子规格为 32kX30; B.工作笔记规格为 32kX100; C.周记、作文、英语、数学规格为 16kX40. 春季学期作息时间表 项 目 起 至 时 间 时间(分)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语文(7-9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将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初中一年级(即7年级)将全面实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确 保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指导思想 1.深入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全新的阐述,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质是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片面强 调语文工具性的弊端提出来的。实验教师必须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全面 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且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全充分地体现出来,力求 真正做到二者的统一: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 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基于上述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的新定位,课程标准提出了贯穿于这次语文课程改革全过程的几个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 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 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改革重 点和实践追求,实验教师要很好地领会,并且将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体系。 2.准确把握、认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新体系,指出语文 课程的总体目标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 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 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 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 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一句话, 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能力。实验教 师要准确把握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总体目标,把它认真落实在识字与写字、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教学实践中,保证三个维度的 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doc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 周年九年课级学科课时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课总计课程科目时比例类别(%)品德与生活 2 2 140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350 思想品德 2 2 2 206 语文9 8 7 7 6 6 6 5 5 2055 必数学 3 4 4 5 5 5 4 4 4 1322 英语 3 3 3 3 4 4 4 832 修综合 2 2 2 2 4 5 5 课 科初生物 2 2 760 或 或学中物理 2 3 688 或化学 3 历史综合 3 3 3 309 或或与历史 2 2 2 或346 社会地理 2 2 体育 4 4 3 3 3 3 700 体育与健康 3 3 3 309 综合 4 4 3 3 3 3 2 2 2 艺术音乐 2 2 2/ 2/ 2/ 2/1 1 1 1 906 或 1 1 1 美术 2 2 1/ 1/ 1/ 1/2 1 1 1 2 2 2 信息技术 1 1 1 1 1 1 208 综合实践活动 2 2 2 2 2 2 2 486 31 或 8583 合计22 22 26 28 28 28 31 31 或或 30 8548 地方与学校课程 5 5 4 2 2 2 3 或 4 3 3 939 或 或 974 周课时总量27 27 30 30 30 30 34 34 34 9592 100 说明: 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 35 周计算 ( 初三 33 周) ,九年总课时量 9592。 2.小学每课时 40 分钟 , 初中每课时 45 分钟。 3.地方与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 4.音乐、美术周课时中,分子为该学年第一学期的周课时,分母为第二学期的周课时。 5. 七年级科学课实施综合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 31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 3 节;实施分科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 30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 4 节。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教基[2001]28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现将供试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进行组织实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附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

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表格仅供参考.doc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 周年 课级 一二三四五六七 时 课程科目 类别 品德与生活 2 2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思想品德 2 语文9 8 7 7 6 6 6 必数学 3 4 4 5 5 5 4 修英语 3 3 3 3 4 综合 2 2 2 2 4 课 科初生物 2 学中物理 或化学 历史综合 3 与 或 历史 2 社会地理 2 体育 4 4 3 3 3 3 体育与健康 3 综合 4 4 3 3 3 3 2 艺术 或 音乐 2 2 2/1 2/1 2/1 2/1 1 美术 2 2 1/2 1/2 1/2 1/2 1 信息技术 1 1 1 1 综合实践活动 2 2 2 2 2 合计22 22 26 28 28 28 31 或 30 地方与学校课程 5 5 4 2 2 2 3 或 4 周课时总量27 27 30 30 30 30 34 说明: 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35 周计算 (初三 33 周),九年总课时量 2.小学每课时 40 分钟 ,初中每课时 45 分钟。 八九学科 总课 时 140 350 2 2 206 5 5 2055 4 4 1322 4 4 832 5 5 2 760 或 2 3 688 3 3 3 309 或 2 2 346 2 700 3 3 309 2 2 1 1 906 1 1 1 1 208 2 2 486 31 31 8583 或 8548 3 3 939 或 974 34 34 9592 9592。 九年 课时 总计 比例 (% ) 或 或 或 或 100 3.地方与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 4.音乐、美术周课时中,分子为该学年第一学期的周课时,分母为第二学期的周课时。 5.七年级科学课实施综合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 31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 3 节;实施分科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 30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 4 节。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科学(3—6年级)》

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科学(3—6年级)》 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科学》)明确了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实施小学科学课程要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达成“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科学课程目标。 学科名称由原来的“自然”改为“科学”,这一改变不仅反映了教学内容上的扩展,从以自然现象、事物为主拓展到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包括与自然科学有关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而且包含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科学”作为一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把“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同样应该包含科学探究和科学知识两部分,而且这种知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事实、概念、规律外,还应该涉及有关的态度与价值观。这与原来的以自然现象与事实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相比,在学科名称、培养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等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进行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必须做到: ·认真学习,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要认真研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标准》,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明确各项教学要求,把握进行的深度和广度,并落实到《标准》的具体内容上。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钻研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质,与新课程一道成长。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结构,对多姿多彩的世界会产生怏然的兴趣。因此,应该尊重小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不同的场合、地点去学科学用科学。要注意科学课程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其相对应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开放的。 ·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新课程让我们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活动形式及部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是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和创造者。教师要不断地研究、探索、实践、创造,学会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密切注意教师、学生、课堂三个层面的变化。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学生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亲历探究过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亲身经历、体验和发现。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小学科学课程在学科名称、培养目标、内容标准、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等方面不同于自然课程,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探索。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需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建议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在目标上涵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构成科学素养的主要成分,并且进一步给出了“科学探究”。 由于《标准》汇集了科学课程改革的众多先进理念与做法,与教师现行课堂教学实际之间存在

广东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0307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 号)、《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验方案》教基[2001]28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要求,为切实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粤发[2010]15号),在总结前一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发展实际,提出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一、教学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学科课程并列而不从属于学科的综合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与地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实践性、活动性”的特征。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增进学习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按照《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每周3课时的课时安排,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一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二是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是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三是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规范,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四是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是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各领域课程目标如下: (一)研究性学习 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逐步形成爱质疑,勤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的心理素质。 2.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利用信息去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积极科学态度和基本的科学素养。 3.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标准表仅供参考.doc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表 课程类别周年九年课级 学科 课时 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计 总课科目比例 时 (% )品德与生活 2 2 140 品德与社会 2 2 3 3 350 7.3 思想品德 2 2 2 206 语文9 8 7 7 6 6 6 5 5 2055 21.6 必数学 3 4 4 5 5 5 4 4 4 1322 13.8 修 英语 3 3 3 3 4 4 4 832 8.7 综合 2 2 2 2 4 5 5 7.9 科初生物 2 2 760 或 课 或学中物理 2 3 688 7.2 或化学 3 历史综合 3 3 3 309 或 3.2 与历史 2 2 2 或或346 社会地理 2 2 3.6 体育 4 4 3 3 3 3 700 10.5 体育与健康 3 3 3 309 综合 4 4 3 3 3 3 2 2 2 艺术 或 音乐 2 2 2/1 2/1 2/1 2/1 1 1 1 906 9.4 美术 2 2 1/2 1/2 1/2 1/2 1 1 1 信息技术 1 1 1 1 1 1 208 7.2 综合实践活动 2 2 2 2 2 2 2 486 22 22 26 28 28 28 31 或31 31 8583 89.6 合计或或 30 8548 89.3 5 5 4 2 2 2 3 3 939 或 10.4 地方与学校课程 3 或 4 或 974 10.7 周课时总量27 27 30 30 30 30 34 34 34 9592 100 说明: 1.每学年上课时间按35 周计算 (初三 33 周),九年总课时量 9592。 2.小学每课时40 分钟 ,初中每课时 45 分钟。 3.地方与学校课程主要包括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兴趣活动、专题教育等。 4.音乐、美术周课时中,分子为该学年第一学期的周课时,分母为第二学期的周课时。 5.七年级科学课实施综合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31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 3 节;实施分科课程的,每周必修课合计为30 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4 节。

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广东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试行)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快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已大踏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传统的读、写、算已不足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和利用信息,成为当今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之一。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 置的、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养成健康规范的行为习惯与信息安全意识,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性。 义务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体现在:课程所培养的基本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是学生支撑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也是学生迎接信息社会挑战与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实践性。 义务段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性。动手实践是信息技术课程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动脑思考,更要动手实践。在实践中熟练技能,在实践中探究规律,在实践中创作作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追求创新。死记硬背,单说不练,不可能学好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应用性。 义务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应用性。课程本身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技能和科学的应用态度,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完整性,更强调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应用问题,包括整合各学科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任务。强调在用中学,在学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广东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 英语教学指导意见 英语是当今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国际交际工具之一。英语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一)教学要面向全体,尊重个体差异 面向全体学生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核心思想。英语教学在保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创造一切条件满足不同基础的,尤其是有学习潜力的学生需要。英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材料的选择,还是策略的选择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兴趣。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用切实、灵活的标准要求他们,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课程实施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二)积极采用活动途径,引导学生体验参与 “在活动中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特征。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体现这一特征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或引导学生积极地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根据不同的任务调整自己的情感和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成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没有过程评价,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更需要得到不断的鼓励。只有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赢得学习上的成功。采取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还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教学建议 《标准》既是英语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的重要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完成《标准》中的一至五级目标。国家英语课程从小学三年级起始开设,六年级要求达到二级目标要求,初三(九年级)达到五级目标要求。英语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较差的地区和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段的目标要求;反之,可以适当提高相应段级别的目标要求。根据《标准》要求和广东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总目标 4-6年级课程目标 7-9年级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4-6年级内容标准 7-9年级内容标准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教材编写建议 附录 一、案例 二、有关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本《标准》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课程的性质、特点与目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目标。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叙述了各学段教学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则为教学活动建议,由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等组成。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等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有效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信息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当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自身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为进一步学习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和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与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与技术性、普及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并使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信息技术是当今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认知、交流、研究与创新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致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信息技术内化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虽然有很深奥的理论基础,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感很强,容易理论联系实际。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信息技术探究和实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动手,也要动脑,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宜刻意追求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开放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其开放性主要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形式、实践与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另外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学习,将学生的学习臵于广阔的背景之中,从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创造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性的课程。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评价、表达和交流的过程有大量需要分析、归纳、思索和探究的活动,它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试验,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倡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创造性地分析、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文性

广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规范(试行)

广东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规范(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学校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二条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三条学校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测、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第二章课程管理 第四条学校必须按照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颁布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工作,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或缩减规定的课程、课时。 第五条学校要根据课程和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第六条学校必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使用国家审定或国家授权审定的教材实施教学,实验教材、地方教材必须经教育部或省教育厅审定后方可使用。必须按省教育厅印发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选用教学用书。 第三章教学实施 第七条学校必须按常态随机编班,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不得以“创新班”、“特色班”、“实验班”、“奥数班”、“快慢班”等名义编设教学行政班。 第八条学校、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等要制订学年和学期教学计划,并做好学年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报告。 第九条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开展有个性的教学。 第十条教师要用普通话教学、语言规范、使用规范字,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规范意识。 第十一条教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

广东省实施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广东省实施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7—9年级)教学指导意见 (2012年版)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粤发[2010]15号)的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的要求,做好2012年秋季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工作,现就我省语文(7-9年级)教学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2011年版课程标准系统总结了新课程实施以来的经验,做了有针对性的修订。语文教师要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之作为自身教学实践的指导思想。 (一)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点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牢牢把握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内容,突出语文课程的综

合性和实践性,辩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尊重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努力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善于通过专题学习、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等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倡导科学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定教,围绕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一起经历的生命过程,从而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二、教学实施 (一)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