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中学语文的教学

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中学语文的教学
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中学语文的教学

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进行中学语文的教学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家迎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对于语文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与家长交流,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语文的资源,这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互联网技术;学习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影响。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如何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选择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语文知识与思想呢?如何将沉迷于网络小说和“鸡汤”中的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经典著作中来,吸收经典名著的营养呢?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研究思考,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有所启发。

一、善用网络通信平台进行在线互动阅读

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给学生的?W习和生活带来了

极大的改变,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平台改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组建一个语文阅读交流群,在线为学生推荐书单、书评,定期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签到阅读、打卡监督等形式,促进学生持之以恒地进行语文阅读。接着再让学生读完某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在微信交流群里发表自己的感想,并提出自己读书时的困惑,教师及时给予解答。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如果教师能够定期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学生定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自觉地进行阅读。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微信的阅读功能进行朗读,然后发到群里,让同学和老师给出意见和建议,督促自己朗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定期的阅读和朗读,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素养,学习到了语文的知识,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思想,还锻炼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培养了坚持不懈的意志和耐力。这些品质会迁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上,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对于教学目标的

要求。

二、开展各类综合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文章诗篇,而是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学习,延伸至社会实践,学会去读社会、读人生。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现代网络教会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能许多人认为语文是一门纯文科性质的学科,怎么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呢?实则并非如此。语文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通过举办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就在身边,培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举办各种的演讲比赛、语文竞赛,举办“阅读活动月”“朗读活动月”;让学生在特殊的节日,如中秋节、春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自己运用语文知识制作手抄报、黑板报等;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名胜古迹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还要将课堂进行广泛延伸,而不能局限于教室里的“小课堂”。让学生将社会作为语文的学习对象,进行辨明美丑和善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可以在班级中举办辩论赛,针对社会中发生的热门话题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教师再进行及时的总结,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这种情况下,语文的学习就不仅仅是一篇白底黑字的文章或是一本

薄薄的教科书了,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和社会事件。同样,这也是帮助学生在多元的网络媒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而言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迷失。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在网络中引导学生守住本心,不被错误信息干扰,而是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一是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善用网络通信平台进行在线互动阅读;二是“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师要开展各类综合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教师要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教育”,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从复杂的网络中选出适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材料和信息,辅助自己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学生也要正确利用网络进行语文的学习,经常与教师进行在线的交流,提出自己语文学习的疑难,努力提高语文

素养。

参考文献:

刘吉才.走出写作教学的误区:一次专题比赛引起的争论[J].课程教学研究,2016(1):65-66.

编辑段丽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类别:论文心得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在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往往是辛苦的,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一是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二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二、精心设计导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我以前在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容提要: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适当的满足,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这种欲望得到满足,学生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情感求知欲积极性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是一个过程,同人的其他心理领域的发展一样,既有赖于专门的教育,又要经过一个产生、培养、形成的过程。所有教师都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则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但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缺乏必要的情感,上课时喜怒不形于色,讲课时缺少激情,而只是把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解,挑

断作者感情发展的流程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造成了极大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重要的作用。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真、善、美的标准;而语文教师只有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完善学生人格,充分展示出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中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之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就是认识需要的情感表现,是对学习所抱的积极态度,是学习的内动力。二、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20多年中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已有20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特别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对教育的认识、理解更清晰了,也有了点滴心得,即:教学中突出三个环节,抓好两个方面,培养一种习惯。 一、突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备好课。作为语文教师,精心备好课,是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绝对不能忽视。备好课,熟悉课本,做到三备: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备好课就应备好学生,如本课所设计的观点、问题学生知道多少,本课用到的旧知识学生知道多少,学生学习的难点在哪里,讲课中学生可能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设计本课才能让学生接受,哪些问题需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应达到什么水平等;备知识,关键就是理顺知识点,摸准重点和难点,找出疑点和与本课有关的实际问题;备教法,就是每一堂课、每一个问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地降低要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个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就四十分钟,如果能充分利用,高于课后两个四十分钟的效率。当堂能解决的问题,决不拖到课后解决,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涌跃参加每一个教学环节,不能让学生分散精力,搞小动作,不能让学生干或想与本课无关的事情,时常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尽可能多地提问每一个学生。否则你准备得再好,讲得再清楚,也是一堂失败的课。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为了使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感染学生;播放音乐创设氛围;设计悬念激发兴趣……这些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教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外因,最终只有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才能起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学会用手、用脑去学习。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他们不知熬过多少夜晚,撒下多少汗水,费尽多少心机。然而,得到的回报却往往不如人意。可以说,语文教学效率低,差不多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更新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 1.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繁复、效率低,已不适应形势需要。 我国语文教学法领域一直沿着前苏联凯洛夫模式,教师讲授一篇课文的程序是:析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大意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并且还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 作文教学呢,也是几十年的老面孔:教师命题简单讲解学生两节课写好教师两星期内批改完教师一节课讲评作文。 这种教学模式,结构陈旧,速度慢,效率低,运行程序繁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特点也要求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 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和以前有明显不同。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信息来源广而快。他们不愿意再象上辈人那样,象机器木偶一样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象喂奶似的去灌输知识,也不愿意听老师花费很长时间才讲清楚的那个问题。只有不断变化

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心。 3.和世界一些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 象日本、美国等,他们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活动多,发言积极,并且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与从不同的观点,气氛相当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到了不改就难以提高成绩,不改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是课堂和课外两个环节。因此,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也应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过去少散慢差的教学模式为以大容量、紧结构、快速度、高效率为特点的新样式。课堂上要按照教学规律,遵循三主方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全国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无不如此。目前影响较大的双快教学法,即快速阅读、快速作文,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教师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节课),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有关练习,快速讲解,快速作文,快速讲评。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三主方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这也正是教学大纲中所着力要求的),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课外即课外活动的改革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阅读教学是近年来学校教育中比较重视的一个语文教学项目。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量的猛然骤增,人们的生活步伐变得越来越快。大部分人每天都在想如何去超越更多的人,如何让自己能跟时代走的更近。这种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很大,这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研读一本好书,去寻找更多的精神食粮。这种社会现象需要我们的孩子去改善,我们需要的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快速输出的生活。小学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对学生日后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的品质发现,文学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培养作用。我们需要在这样的一个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不是一步而成的,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任务中一点点的去帮助学生积累和学习的。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过去可能条件不允许我们给学生太多时间去阅读,教师自然也没有办法展开阅读教学。但如今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快,我们的教学条件也不同往日。有如此优良的教育资源,

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多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更多有品质的阅读。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能够更多的自主展开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阅读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因素,没有兴趣的阅读过程是没有灵魂和思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小学语文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我们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将教学的效果发挥的更好。例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太空生活趣事多》,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内容。比如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太空上的走路、吃饭、睡觉等等一些日常活动都是什么情形。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对阅读的感受也会比较丰富。通过这样一种有趣的文章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的阅读习惯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 的影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是努力的人越会找时间去阅读,在阅读中去不断地充实自己,给自己的精神一个安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 发表时间:2011-08-19T17:58:52.78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50期作者:高国政[导读]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 河南项城市高寺镇松源博士学校高国政 多年来,“语文难教,成绩难提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他们不知熬过多少夜晚,撒下多少汗水,费尽多少心机。然而,得到的回报却往往不如人意。可以说,语文教学效率低,差不多已成为公认的事实。更新教学方法,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提高学生素质和成绩的需要,改革已迫在眉睫。 1.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模式陈旧、繁复、效率低,已不适应形势需要。我国语文教学法领域一直沿着前苏联凯洛夫模式,教师讲授一篇课文的程序是:析题——作家作品——时代背景——划分层次——归纳大意——总结写作特点——布置作业,并且还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截然分开。作文教学呢,也是几十年的老面孔:教师命题——简单讲解——学生两节课写好——教师两星期内批改完——教师一节课讲评作文。这种教学模式,结构陈旧,速度慢,效率低,运行程序繁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位置,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发育特点也要求改革现行的语文教学模式。 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人类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传播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成长发育和以前有明显不同。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强,信息来源广而快。他们不愿意再象上辈人那样,象机器木偶一样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象喂奶似的去灌输知识,也不愿意听老师花费很长时间才讲清楚的那个问题。只有不断变化的活动才能吸引他们的心。 3.和世界一些教育、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必须改革。象日本、美国等,他们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各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学生活动多,发言积极,并且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与从不同的观点,气氛相当活跃,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已到了不改就难以提高成绩,不改就没有出路的地步。 二、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内容和方向。 影响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是课堂和课外两个环节。因此,要想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也应在这两个环节上下功夫。 1.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过去少散慢差的教学模式为以大容量、紧结构、快速度、高效率为特点的新样式。课堂上要按照教学规律,遵循“三主”方针,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象全国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无不如此。目前影响较大的“双快”教学法,即快速阅读、快速作文,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教师规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节课),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有关练习,快速讲解,快速作文,快速讲评。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三主”方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还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写能力(这也正是教学大纲中所着力要求的),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课外即课外活动的改革 要改过去的单一,呆板为丰富、有趣。语文是一门“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科学。因此,要认真抓好第二课堂,这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有效措施,其作用决不能低估。在开展活动时,一定要适合青少年特点,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文成绩为中心。比如可以成立语文兴趣小组,举办知识讲座;可以举行作文竞赛、读书竞赛、演讲比赛;可以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关注社会发展;可以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文学社会刊、社报,发表文学作品;也可以组织学生向报刊杂志、广播电台投稿等等。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一定能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偏颇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指正。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紧张充实战斗的一学期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本学期我担任两个理科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放松自己。而且本届学生是我省进入新课程的第二年,需要探索的东西多,教学任务繁重。但是经过一个学期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完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平时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和会议,并经常注意翻阅报纸和杂志,努力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学以致用,时刻调整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能随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合乎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为人师表方面,严格遵守“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言慎行,不忘以德育人,坚信教师无小节,时刻注意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向老教师看齐,敬业爱岗,诲人不倦。能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争取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由于我个人情况特殊,中午基本上不回家,平时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和准备,我可以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全部精力投身于教学工作。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有效的语文课堂,众说纷纭:真实,朴实,扎实,让语文返朴归真,让课堂萦绕语文的气息,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为学生打好文化的底子,是语文课堂追求的一重理想境界;诗意,智慧,灵动,让语文情智交融,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把课堂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目前的中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提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以促进我校语文教学进一步深入进行课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即有效的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表现,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10-06-18T16:27:08.530Z 来源:《科学教育家》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占世英[导读] 本文在分析新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更多体现人文性,突出语言文字魅力和教师个性,慎用多媒体,降低“现代化”。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占世英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第一中学536100)【摘要】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引人关注,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即教材的不断更替;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而其中多媒体教学是重要一方面。本文在分析新教材的基础上,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更多体现人文性,突出语言文字魅力和教师个性,慎用多媒体,降低“现代化”。 【关键词】享受;思想观念;体现人性;个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91-02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教师、学生传统的教学、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不是单指语文科的教学、学习方式,而是指学习任何学科的教学、学习方式。它应该贯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甚至贯穿学生一生的学习。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如果我们用享受的眼光重新打量语文,我们会看到这样一派“陶然共忘机”的享受图景:汉字的形象美与音韵美,成了让师生惊异与敬慕的享受底蕴;文本世界的意象美、人文美为师生的沉醉与吐纳平添无限的享受韵味;师生在审美熏陶中享受、在忘我的体验中享受、在灵活自如的实践中享受、在心灵如沐春风的陶冶中享受。可以说,“享受语文”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师生的生活方式,语文不再是学生外在的负担,而是一个丰富多彩、充盈生命力的有机体,学生愉快地享受语文学习,用语文的眼光诗意地看待生活,保持心理上的乐观平和、情感上的充足愉悦,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所以,真正地在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就是从以往学语文的那种枯燥、厌烦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回归到语文本身所固有的这种美好境界中来。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1 转变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看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呢?工具性应放在首位。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教会他们阅读、写作,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人文兴趣和文字修养。 2 沟通课本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研究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 3.加强文学教育,注重情感熏陶新教材增加了课文的可读性,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学习语文不唯字词、语法,还包括阅读方法指导、写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学素养则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4.重视诵读,改进古诗文教学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古代课文不少于30%,要求6个单元占两个单元,按语言的难易程度编排。对古诗文,要求熟读背诵,能借助工具书理解。 5.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在教学参考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过去教参强调结论性的东西,对教学形成限制,与编写的初衷相悖,新教参淡化了对课文的解说,给教师留有余地,改变把教参当教案的状况。语文教学是感性化、个性化的教学,尽量降低“机械化” 新教材更体现人性的关怀,注重人际的沟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课堂更需要老师的个性,让良好的气氛感染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感性化、个性化的教学,而在课堂中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就会削弱教师的魅力。打个比方来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中餐式”的,而被多媒体所取代的课堂变成了“西餐式”的。做中餐如果过多地依赖于程式化的、机械式的手段就不会是地道的中餐了。尽管使用同样的材料但不同的人做出来的中餐味道不同,而不像西餐的麦当劳,由于是使用同样的程序和机器做出的,使得世界各地的麦当劳都是同一个味道。培养学生不能使用程序化的、机械化的自动化生产的形式,而是要突出人性的个人魅力。尽管在新教材中体现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知识的思想,但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语言文字的交流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不宜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多媒体化。同时,作为老师,我们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尤其对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孩子,要给以更多的关爱,促其健康发展。我们提倡热爱学生,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但严而有度。所谓“诲人不倦”,就是要求我们针对学生存在的缺点,严肃认真地分析帮助,哪怕千遍万遍地重复教育。对学生“护短”,反而是教师的失职。如果缺乏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爱”。再有,老师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要严格划分行为训练和行为惩罚的界限。如果界限混淆,就会违反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我们应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虽然他们会偶尔出现“不正当”行为,但并非“朽木不可雕也”。只要我们把爱撒向孩子们的心田,入微体察,循循善诱,定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14409195.html,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作者:王曼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3年第06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进行生命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能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提升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花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存在形态。一般来说,生命教育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一般是指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就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存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提升,展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指关于所有生物的生命的教育。学校的生命教育则侧重于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从而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生命,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充满爱心,使他们获得人格上的全面发展。 2 生命教育缺失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2.1 认识片面,缺乏思考。人可以通过聆听、阅读、思考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生老病死、体验生命个体之间的情感、感悟生命的精神价值。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方方面面的影响,认识事物比较片面,缺乏思考。在和这些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两个较为极端的表现,一是由于家庭成员溺爱所导致的自恋和自私。他们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周围的人都应该让着他们,而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可以不必付出什么。还有一种是由于与他人相比较所导致的自卑和怨恨。他们认为,自己啥都没有,什么事也干不成;更有甚者,抱怨父母给自己一个有遗憾的家庭,抱怨自己人生的坎坷、社会的不公,产生仇视人生和社会的情绪。这两种极端思想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囚禁于生理的状态,而不去想应该怎样发掘自身潜能来回报家庭和社会。 2.2 以“我”为主,缺乏协作。有些孩子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凡事都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要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自私自利,觉得周围的人让着自己是应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这是否影响他人的生活习惯,依然固执己见,将自己困在狭窄的圈子里。往往缺乏与人相处时协作、共事的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的能力较差,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内心矛盾无法控制时,就容易引发冲动。 2.3 轻视责任,缺乏担当。有些学生比较任意,并不计后果,动不动就“拼命”。他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忽视自己的责任和公共道德。当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对不起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是否对不起他人,没有一点儿反省与担当。

初中语文新教师教学经验总结

激发学生兴趣创造活跃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总结这学期是我进入教师岗位的第一个学期,在四个多月的教学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工作任务的艰巨性,同时要成为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我还需做出更多的努力。在工作实践期间,我发现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我的实际工作有巨大的帮助。当然,更多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仍需要我不断的去实践,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融合开拓,将它更好的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过去的四个月里,作为一名“新手”教师,我本着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不断摸索总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了一些感悟和看法。 一、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够让他们主动、自觉的去学习语文,并逐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当然,要让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有兴趣,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了能学好语文的自信,才能够真正投入学习。针对这方面,我时常注意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并且常常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这样,在上课时他们就不会害怕回答问题。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语文课堂的有趣之处,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将语文课堂知识带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中,在课堂上更直观地去讲解和引导,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轻松吸收,甚至能够灵活运用。比如说,在进行课文《春》的教学中,学生们对作者笔下春的美

好景色只存在于文字理解层面。因此,我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让他们留心去观察和寻找身边的美景,或拍照留影,或文字记录。将自己所收集的美丽景色带入课文,对比阅读,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的写作艺术,并且模仿运用。这样,学生们在学习时,不会感觉很枯燥,并且在无形中懂得要如何去寻找美,记录美。 二、活跃课堂,引起注意 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故正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最佳时候。要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必须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轻松快乐地进行学习。要让课堂保持良好的氛围,首先,教师就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充满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不自觉的被影响,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进行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带动课堂气氛,如:进行一场激情饱满的朗诵示范、讲述一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玩一场益智小游戏等。都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其次,要带动课堂气氛,使课堂“活”起来,就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满堂灌”的知识,不仅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引导学生“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人公”地位。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课堂教学中,我就分配角色让同学们来扮演,表演完后让学生们评一评、比一比,通过“谁模仿的最逼真?谁谁的语言说的最动听?”等问题,让学生们评选出最佳的演员。这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近年来,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已列为世界各国备受关注的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成为促使教师更为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教师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和促进专业发展更为积极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教学反思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093-0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 1 何谓教学反思 所谓“反思”,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判断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教师自评、自省、自励、自己总结提高,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

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教学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同行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监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实施者,又是评论家。反思成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 2 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 2.1反思日记 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之后,千万别忘了记下自己的得失,并与其他教师分析,便于今后扬长避短。 2.2观摩自省 通过组织现场观摩,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思考辨析自己与其他教师的差距,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 2.3同伴互助 “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在一起,通过调讲活动,采用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2019-09-12 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要求教师不仅传授学生以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别样的教育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从学生语文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角度提出提高学生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素养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逐渐养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因而教师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采取积极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提高。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能够将语文基础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进而转化为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点燃信念的灯》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相关资料和动向等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拟定调查问卷,以期对学生理想信念而开展调查活动。学生在调查活动中,如遇同学不在家等状况,则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应用文中留言条而进行留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文运用能力。基于此,学生的听、读、写能力得到锻炼。其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对“我的理想”话题而开展讨论,一是小组交流;二是全班学生进行集体交流。该过程中,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得到培养。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语文实践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通过施以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走进生活,关注环保》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增强教学效果。首先,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事先对活动内容加以了解和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交流。但是,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和引发学生关注。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利用多媒体,将收集的材料信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如此,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关注,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锻炼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重视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由于人格因素对一个人成才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决定性作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光是教法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的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兴趣,还必须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摁下牛头强喝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现在有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在于解放学生,把学生从受支配地位解放为支配地位,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不再是书本的奴隶。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敢于创新的精神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它不仅制约了学生当前的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得他们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一个不容急辩的事实早已证明: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