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飞机图文详解

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飞机图文详解
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飞机图文详解

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飞机图文详解-图144[超音速客机] 2006-11-16 21:18:58| 分类:默认分类阅读583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

图144:

图-144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超音速客机,它是世界上最先飞行的超音速民航客机。早于协和超音速客机三个月进行首飞,总共生产了16架,由于技术上、经济性方面存在问题,在研制过程中还发生两起重大事故,极大的影响并限制了它的应用与发展,图144超音速客机只在极少的航线进行了少量的民用航班运营,缔造了一些航空纪录,到1984年后就彻底停止了商业飞行,并逐步淡出航空舞台。

图144

自从进入喷气客机时代,国际民航界就不断追求飞行速度的提升,对超音速运输机市场也十分乐观,20世纪60年代初,英法两国开始联合研制“协和”号超音速客机,美国也开始研制波音2707超音速客机。在当时的环境下,为突显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治胜利,苏联政府决定仓促上马研制超音速客机。前苏联的著名飞机设计泰斗图波烈夫同志受赫鲁晓夫委托,要求尽快研制出超音速客机。

有关机构为不惜代价率先使超音速客机升空,窃取了研制中的协和客机的部分资料,加快了图-144的研发速度,而图-144在外形上又与协和号非常相近,虽然抢先与协和率先问世,航空界仍戏称其为“协和斯基”,暗指其偷窃了西方技术。实际上图-144在仿制过程中大量应用了自身的技术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比协和客机机体更大,载客量、航程、速度等技术指标均优于“协和”,乘坐舒

适度也好于协和。

客观上讲,通用的技术原理都一样,其产品相似也就不足为奇了。图144超音速飞机外观上、气动布局与协和非常类似,但并不能就此而认为图144完全抄袭协和的设计,事实上美国方面独立研制的波音2707超音速客机与协和在外形、气动力布局上与协和也非常相似。

图144超音速飞机采用下单翼结构,狭长的三角翼,无平尾,可下垂的机头。四台发动机也分别下挂在机翼下侧。为3人制驾驶舱设计,机头部分在俯仰方向上由液压装置驱动折转,从而保证驾驶员在大迎角起降时有良好的视野。机尾有配平油箱,在机翼设计上也有不少独特之处,可保持飞机在所有飞行状态范围内的稳定性,尤其在飞机从亚音速进入超音速飞行、跨音障飞行状态时,也较为平稳。生产型图144又进行了较重大的改动,机身加长加宽,起落架和发动机短舱重新设计,机头两侧增加了可伸缩前翼,降落时伸出,可降低进场速度,并使飞机降落更为平稳舒适。可伸缩前翼也是其与协和在外形上很明显的区别。

图144多灾多难的历史:

图-144在1962年由图波列夫设计局

和苏联航空工业部开始研制和设计工

作,1965年9月在前苏联十

月革命胜利纪念庆典上公开

展出,1968年12月31日原型机首

次试飞,1969年6月5日飞行速度首

次超过M1,1970年5月26日飞行速

度首次超过M2。到了1970年秋天,

该机在16900米的高空,最大速度已

达到2430公里/小时,经过大约3年的

试飞。

图144机头与独特的可伸缩前翼

图144虽然先于“协和”号3个月首飞上天,但以后灾难接踵而至:

1973年6月3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航空博览会上,“协和”号和图144世界仅有的两种超音速客机同台进行飞行表演,在图144客机进行最后一次通场后在爬升过程中,突然转为猛烈的俯冲,随后飞机在空中解体,机上6名机组人员、地面8人遇难,随机表演的图-144主任设计师弗拉基米尔·连杰罗夫也一同遇难。后经证实,原来是一架从斯特拉斯堡空军基地起飞的负责航拍的法国空军幻影战机,飞行员一时大意接近了正在作机动飞行表演中的图144。

并正面巴黎航展上失事图144在最后一次通场

出现在图144面前,事情太过突然,

为避免相撞,图-144机长立即推杆并

大幅转弯,发动机供油管路意外被截

断,飞机失速俯冲,在试图改平飞机

过程中,机体严重过载超过了设计极

限,左翼率先折断,机身翻转,空中

解体。

事件发生后,苏联和法国出于各自

利益考虑,达成协议,决定隐瞒事故

真相,对外宣称无法确定失事原因,

法国方面在经过近二十年之后才承

认隐瞒了事故调查结果。但图-144

的前途和声望就这样被毁掉了。

这架图-144的坠毁是超音速客机第一次发生的重大事故。这一事件使前苏联推迟了该机交付民航使用的时间表并迫使图波列夫设计局对图144进行重新改进设计。1975年3月,莫斯科至阿拉木图的高速航线试运营。1975年12月正式投入前苏联国内货运,1977年11月1日才开始在莫斯科-阿拉木图的航线上

载客飞行。

在图144研制和应用逐步转入正轨时,图144被一起飞行事故再次沉重打击。

1978年5月23日,一架改进型的图144D进行测试,地面起动点火过程中,燃油管路破裂,但随机工程师未正确判断出情况,飞机起飞后,由于燃油大量泄露,在3000米高度出现火警,飞机紧急折返,四台发动机先后有三台失效停车,驾驶舱也充满烟雾,机组冷静应对,在一块平地上以机腹接地迫降成功。8名机组成员中有两名随机工程师遇难。这一次意外事件导致6月1日图144被暂停了客运飞行,并彻底断送了图144的客运前景。1979年前苏联生产出图-144的改进型图-144D,它在经济性、噪音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但投入航线使用久就退出了航线运营,逐步淡出世界航空舞台。

主要型号与数据:

图144主要型号有基本型(预产型)、生产型TU-144、改进型TU-144D。

生产型TU-144:在原型机的基础上,机身加长了5.7米,使座位增加了20个,对机翼平面形状、起落架和发动机短舱有所改动,机头两侧加装了可伸缩前翼,极大改善飞机降落性能。

改进型TU-144D:1973年图144在巴黎航展上发生空难后,迫于各方面压力,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对图-144进行改进,对结构加固,由此增加了近10吨的重量,并不得不改用科列索夫设计局的发动机来替换。1978年在研制过程中再次发生意外,彻底断送了图144的客运前景。1979年生产出改进型TU-144D,虽然在经济性、噪音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并于1981年投入航线使用,只用于货物和邮件的空运。但后来因苏联民航当局认为运行收益不大,没有继续发展使用。到1984年就彻底停止了航线飞行。

此外,图波列夫设计局并未放弃在超音速客机上的研制工作,在1993年巴黎航空博览会上展出了其第二

代超音速运输机图-224的模型。

图-144LL:1993年,一直没有停止在超音速运输机研究的NASA(美国国家航天航空总署)决定与原图波列夫设计局合作对图144进行改良,寻找开发新型超音速客机的可能性。1996年11月29日,该计划取得突破,一架图-144LL飞行试验机成功首飞,但该计划进行不久后也终止。

下表为投入航线客运运营的生产型图144与协和客机的基本参数比较: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583)| 评论(3)| 引用(0) |举报

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飞机图文详解-图204

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飞机图文详解-安12/安24系列

历史上的今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维涛

yudianki

fox_f078

东方小贼

咖啡与烟

janbin24

woxinxia

alexmllt

评论

点击登录|

取消

2006-12-13 10:54

hshshs8121

非常感谢“qingweng”的提醒,我确实写错了。

折叠的鸭式前翼向下弯是为了低速飞行和起落时的控制性能。

回复

2006-12-12 13:09

qingweng

说反了吧,低空低速飞行时候,将机鼻放行,改善飞行员视界;高空高速时收起,以便进行超音速飞行。

回复

2006-11-19 20:44

耗耗提问狂

很漂亮的飞机!前苏联的飞机(包括战斗机)怎么机头都向下弯呐!不过都很漂亮!

回复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评析冷战时期美国、苏联和东欧国家三角关系 许加梅 【内容提要】冷战年代,在对抗中寻求缓和是美苏关系的主题,而控制与合作则是苏联与东欧关系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美国与东欧的关系是边缘性的,在狭窄的外交空间中寻求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的政治目标和东欧的经济目标使得双方关系更加不对称,使得美国与东欧国家关系不能获得重大的突破。 【关键词】美国苏联东欧国家冷战 【作者简介】许加梅,1973年生,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博士。(广州510630) 近代社会以来,国际关系的运行一直以国家利益为主要驱动力,国际政治也主要以强权政治为特征。虽然冷战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是上述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推动冷战时期国际政治运转的基本动力。战后的国际社会已经摆脱了业已存在了几千年的领土兼并与财富掠夺的血腥状态,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以实力竞争为显著特征,扩展力量与影响成为每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主要目的。美国国务院的一位苏联问题专家曾评论说:“我认为从根本上看,苏联人仍然是想要得到同样的基本东西,即扩展其力量与影响。但是他们在改变得到这些东西的方法。”[1]在以美国与苏联相对抗为特色的冷战时代,美国、苏联以及东欧各国家都在自己的标准下寻求扩展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并在现实的国际背景下追求从这一首要目标演绎出的各种现实利益,在美、苏、东欧多向度的复杂关系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向背。

一苏联和东欧的“唇齿”关系 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尽管苏联号召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国家关系,但是由于苏联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所谓的“真正平等”在以强权政治为特征的现代国际政治体系中,不过是一种理想和苏联外交的舆论宣传。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政策依然以自身现实的国家利益为准则。 关于东欧对苏联的重要意义,学术界有众多的观点,而且论述得也比较充分。美国学者林肯·戈登的分析比较全面。他认为:(1)东欧作为防御的缓冲区是重要的军事考虑。(2)东欧也被看作潜在的进攻战略跳板。苏联出于意识形态原因,将这个地区看作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锋和第一成果,是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榜样。(3)苏联也将东欧看作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提供政治和外交支持的一个国际上国家集团的核心。(4)莫斯科进一步将东欧视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源泉,认为和前面提到的第一点利益紧密相连。(5)最后东欧一度被看作经济财富的来源[2]。 在冷战的气氛下,东欧不仅是苏联维护欧洲均势,与美国“平分天下”的成功标志,不仅对苏联维护安全与利益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对苏联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东欧共产党国家实际上是苏联‘另一个自我的缩影’,苏联领导人只有看到东欧适当地反映苏联的影响,他们才会感到满意。”[3]在匈牙利事件后,尼赫鲁问及苏联出兵匈牙利问题,苏联方面的有关回答是:“如果没有对匈牙利的干涉,如果帝国主义势力得逞,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施加压力,这无疑会打破欧洲均势,那将直接威胁和平。” [4]

金融战:美国三步击溃前苏联

金融战:美国三步击溃前苏联 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场造成大国崩溃的金融战就是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悄无声息的金融战。 前苏联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跟美国势当力敌的超级大国。前苏联GDP鼎盛时达到美国的80%。军力不亚于美国,是有着上万件核武器和投送工具,足以将地球毁灭几十次,十几艘航空母舰,上百艘潜艇的庞大军队的超级大国。 就是这样的一个超级大国,一个庞大的联盟共和国在一场惨烈的金融战中轰然倒下,而且解体成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小国家。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它倒下的真正原因! 到底是什么法宝有这么大的威力? 美国对前苏联发动的毫无声息的金融战,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一个伟大的、精确的算计。它应该成为金融战役学课堂的伟大典范和不朽战例。我对这些个金融战的指挥者的智慧,天才的头脑和手腕的确是叹为观止! 第一步,布局

首先,制造“星球大战”的假象拖垮苏联经济。 其次,抓住每一次机会限制西方对苏联的技术贸易出口,遏制并打击苏联可以换取外汇的那些领域。 经过分析后美国人认为,苏联的弱点在于它对石油出口的依赖很大,如果国际石油价格下降,苏联出口换汇的能力就会下降。苏联外汇储备下降,主权风险就增加,西欧的国家银行给它发放贷款时就会三思而后行。苏联利用西欧的贷款下降,它用以改造技术的能力就会下降,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上就会落后。苏联倾全力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会耗尽它的实力。 于是美国与沙特勾结,打压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一跌,苏联出口的能源换回的外汇大幅缩水。1983年春天,美国官员还将一项协议强加给了国际能源机构,限制欧洲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比例,规定西欧从苏联进口的天然气不得超过其能源需求量的30%,这切断了苏联从西欧获取硬通货的渠道。

航模基础知识及模型教练飞机结构详细讲解

一、什么叫航空模型 在国际航联制定的竞赛规则里明确规定“航空模型是一种重于空气的,有尺寸限制的,带有或不带有发动机的,不能载人的航空器,就叫航空模型。 其技术要求是: 最大飞行重量同燃料在内为五千克; 最大升力面积一百五十平方分米; 最大的翼载荷100克/平方分米; 活塞式发动机最大工作容积10亳升。 1、什么叫飞机模型 一般认为不能飞行的,以某种飞机的实际尺寸按一定比例制作的模型叫飞机模型。 2、什么叫模型飞机 一般称能在空中飞行的模型为模型飞机,叫航空模型。 二、模型飞机的组成 模型飞机一般与载人的飞机一样,主要由机翼、尾翼、机身、起落架和发动机五部分组成。 1、机翼———是模型飞机在飞行时产生升力的装置,并能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横侧安定。 2、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两部分。水平尾翼可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俯仰安定,垂直尾翼保持模型飞机飞行时的方向安定。水平尾翼上的升降舵能控制模型飞机的升降,垂直尾翼上的方向舵可控制模型飞机的飞行方向。 3、机身———将模型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的主干部分叫机身。同时机身内可以装载必要的控制机件,设备和燃料等。

4、起落架———供模型飞机起飞、着陆和停放的装置。前部一个起落架,后面两面三个起落架叫前三点式;前部两面三个起落架,后面一个起落架叫后三点式。 5、发动机———它是模型飞机产生飞行动力的装置。模型飞机常用的动装置有:橡筋束、活塞式发动机、喷气式发动机、电动机。 三、航空模型技术常用术语 1、翼展——机翼(尾翼)左右翼尖间的直线距离。(穿过机身部分也计算在内)。 2、机身全长——模型飞机最前端到最末端的直线距离。 3、重心——模型飞机各部分重力的合力作用点称为重心。 4、尾心臂——由重心到水平尾翼前缘四分之一弦长处的距离。 5、翼型——机翼或尾翼的横剖面形状。 6、前缘——翼型的最前端。 7、后缘——翼型的最后端。 8、翼弦——前后缘之间的连线。 9、展弦比——翼展与平均翼弦长度的比值。展弦比大说明机翼狭长。 练习飞行的要素与原则分析 玩模型飞机和玩模型大脚车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运动,模友们千万别想当然,买来了就上天,否则就只能看着飞机的残骸落泪了。在开展模型飞机运动前,最需要有一套合理、简单的教程来指导你学会为什么这么飞和怎么样飞,让你更快更安全的把爱机送上蓝天。 开篇还是先把基础飞行练习的要素与原则强调一下,这与你能否成功的掌握飞行技能有直接的关系。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 2010-03-25 我们都知道美国和俄罗斯是两个航天大国,初了火箭之外还有航天飞机。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企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1977年2月15日,进行了3次滑行测试飞行。1977年2月18日到1977年3月2日,进行了5次机载背负飞行测试,载机为波音747。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随后又进行了8次载人飞行测试,1977年10月26日,载人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企业号”实际上它是一个纯粹的测试平台,没有发动机,没有设备,没有执行太空任务的功能。本来“企业号”是准备作为“哥伦比亚号”之后的第二架航天飞机的,但是后来NASA发觉改装测试平台STA-099更划算,而后来“奋进号”又被建造出来,“企业号”就再也没有上天的机会了。1977年,美国又建造了“开路者号”航天飞机,后运往肯尼迪航天中心用作地面测试之用,实际上不具备飞行能力。由于开路者号与真正的航天飞机具有相似的重量、形状和尺寸,一些测试可以在其身上进行,而不必使用更加精密且昂贵的“企业号”航天飞机。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

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的发射,首次执行STS-1任务,开启了NASA的太空运输系统计划(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ogram,STS)之序章,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 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哥伦比亚号”的命名由来,是纪念第一艘环绕世界一周航行的美国籍船只。然而很不幸的,“哥伦比亚号”在2003年2月1日,在STS-107的第28次任务重返大气层的阶段中与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并且在不久后被发现在得克萨斯州上空爆炸解体,机上7名航天员全数罹难。 航天飞机总长34.24米,翼展约23.79米,该系统总高56.14米,起飞重量约2,046吨,起飞总推力达3,076吨。美国一共设计制造了5架航天飞机,分别为“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奋进号”。“挑战者号”是NASA旗下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开发初期原本是被作为高拟真结构 测试体(high-fidelity Structural Test Article,因此初期机身代号为STA-099),但在“挑战者号”完成初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轨道载具(Orbiter Vehicle,因此代号改为OV-099),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任务首航。美国的航天飞机都是以早期的船名而命名的,因此“挑战者号”的命名由来也不例外,是承袭自1870年代航行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上的英国海军研究船“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然而很不幸,“挑战者号”在1986年1月28日当地时间早上11 时38进行代号STS-51-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因为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一个O形环失效,导致一连串连锁反应,在升空后73秒爆炸解体坠毁。当时机上的7名航天员,全在该次意外中丧生。

中苏工业化进程比较

作业论文 中苏工业化进程初期的大饥荒 研究生姓名徐鸿 指导教师姓名陈国林 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题目当代社会思潮专题研究学号2010232058 日期2010年12 月20 日

摘要 中苏两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建国初期都采取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期内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于两国在都过于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而忽略了轻工业、农业等的发展,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甚至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祸根。在这一系列的不良后果中,两国所遭遇的规模巨大的饥荒由于其所带有的相当程度的“人祸”性质,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中苏、工业化、饥荒 在中苏两国的工业化进程初期,两国都采取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苏联完成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的转变,中国也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相对独立的重工业体系。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过于偏重重工业的发展造成其他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同时两国都发生了由于政策失误而带有“人祸”性质的严重的饥荒。 苏联 1932-1933年饥荒(主要在乌克兰)归结起来,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有:天灾:1931—1932年的粮食歉收。在1931、1932两年粮食产量有较大下降,发生旱灾是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数字证实,1932—1933年,在乌克兰旱灾导致的粮食歉收比1931年严重得多,1932年乌克兰谷物收获量仅是1930年的35.8 % 强。也就是说,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饥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灾。“人祸”之一:集体化中的冒进招致农民反抗,富农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苏联在20年代末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在集体化过程中,剥夺富农财产,“消灭富农”,对富农进行强制搬迁,引起富农的不满,一些中农也不愿意将私有财产交到集体农庄中。于是,以富农为代表的农民开始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曾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在集体化的头几个月中,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和牡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最早屠宰牲畜的是富农,……为了不让集体化工作人员把他们的牲口赶到公共的牲口圈中,他们宰杀了牲畜,把自己的仓房装满肉,以便饿死自己的敌人。”为阻止富农“糟蹋”粮食,苏联政府加快了集体化的步伐,1930年春开始实行全盘集体化,同时对富农进行惩罚。一些富农被枪决,多数被举家流放。被流放的富农成了“特殊移民”,他们有的死在流放的路上,有的因不适应流放地的气候而客死他乡。“特殊移民”的死亡成为苏联1932—1933年饥荒死亡者的一部分。而那些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也没有完全顺从,在放弃单干的同时,为给新建立的集体农庄以打击,他们“无度地挥霍”自己的财产,大量宰杀牲畜,藏匿粮食,“消极怠工”,用这些方式同苏维埃政权展开“无声的较量”。农民与政府对抗的结果,是农民面临“……长期可怕的饥饿:集体农庄没有马匹,没有种子。乌克兰和俄国欧洲部分的集体农庄庄

飞机基本结构123

飞机基本结构 飞机结构一般由五个主要部分组成: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主要介绍机翼和机身)。 机翼 薄蒙皮梁式 主要的构造特点是蒙皮很薄,常用轻质铝合金制作,纵向翼梁很强(有单梁、双梁或多梁等布置).纵向长桁较少且弱,梁缘条的剖面与长桁相比要大得多,当布置有一根纵梁时同时还要布置有一根以上的纵墙。该型式的机翼通常不作为一个整体,而是分成左、右两个机翼,用几个梁、墙根部传集中载荷的对接接头与机身连接。薄蒙皮梁式翼面结构常用于早期的低速飞机或现代农用飞机、运动飞机中,这些飞机的翼面结构高度较大,梁作为惟一传递总体弯矩的构件,在截面高度较大处布置较强的梁。 多梁单块式 从构造上看,蒙皮较厚,与长桁、翼梁缘条组成可受轴力的壁板承受总体弯矩;纵向长桁布置较密,长桁截面积与梁的横截面比较接近或略小;梁或墙与壁板形成封闭的盒段,增强了翼面结构的抗扭刚度,为充分发挥多梁单块式机翼的受力特性,左、右机翼最好连成整体贯穿机身。有时为使用、维修的方便,可在展向布置有设计分离面,分离面处采用沿翼盒周缘分散连接的形式将全机翼连成一体,然后整个机翼另通过几个接头与机身相连。 多墙厚蒙皮式(有时称多梁厚蒙皮式,以下统简称为多墙式) 这类机翼布置了较多的纵墙(一般多于5个);蒙皮厚(可从几毫米到十几毫米);无长桁;有少肋、多肋两种。但结合受集中力的需要,至少每侧机翼上要布置3—5个加强翼肋。当左、右机翼连成整体时,与机身的连接与多梁单块式类似。但有的与薄蒙皮梁式类似,分成左右机翼,在机身侧边与之相连,此时往往由多墙式过渡到多梁式,用少于墙数量的几个梁的根部集中对接接头在根部与机身相连。 蒙皮

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考点:苏联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建立“经互会”:1949年1月,苏联同5个东欧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建立“华约”组织:1955年5月,苏联和东欧国家缔结了《华沙条约》,据此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北约、华约组织的建立,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对峙,形成了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例题1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军事组织“北约”,赫鲁晓夫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组成三国联盟 B.组成三国协约 C.成立华约组织 D.加入欧洲联盟 答案:C 解析:冷战中,为了应对美国建立的“北约”军事组织,苏联成立了华约组织,答案C。 例题2右边表格适合的题目应该是() A.冷战局面的形成 B.美苏争霸的历程 C.美苏两国的外交 D.两级格局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表格的内容是美国、苏联在冷战中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答案A。 1. 苏联成立与“马歇尔计划”相对抗的组织是() A.欧共体 B.经互会 领域 政策措施 美国苏联 政治杜鲁门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C.东欧联盟 D.社会主义经济同盟 2.为了对付美国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①组织“经互会”②组织“华约”③接受“马歇尔计划”④建立欧洲联盟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3.在美苏冷战中,1955年,苏联和东欧7个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由此,形成的国家政治格局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趋势 4.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华约和苏联解体后,北约实际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你认为普京此话的含义是() A.国与国之间应该友好合作 B.世界局势日益缓和 C.两极格局已经终结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简析前苏联工业化模式

简析前苏联工业化模式 根据发动工业化的主体,世界大国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民间发动的工业化,以美国为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渐进式的从轻纺工业到重工业、机器制造业,再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以电子、核子、化工、航天等组成的新兴工业。经历的时间较长,比较协调,效益较好。 第二种就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以前苏联为典型的,以计划经济为主,

有领导有计划地以高速发展重工业 为中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特点就是:速度快,对巩固国防有利,但投入多,又忽视农业、轻工业,使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提高与改善。 第三种就是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的工业化,以德国与日本为代表,其特 点就是民间与政府各取所长,优势互补。 一、前苏联模式的特点 所谓前苏联模式,即就是政府发动的工业化,就就是由政府指定规定,

运用行政力量筹措资金与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就是表现为一种突变性或革命性,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较迅速地建立了国内的现代工业化体系,而这种突变特征,就是由这些国家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前苏联开始工业化时,世界上已经有了一大批国家先行完成了工业化。这样,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的存在给后起国造成了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迫切性,后起国为了追赶先进国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力量。另一方面,工业化国家又为后起国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业化经验提供了可能性。后起国可以借助政府的力

量来学习、引进与模仿先进国的生产技术与工业组织。 二、前苏联工业化道路中的经验与教训 前苏联“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与恶劣的国际政治环境,使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前苏联存亡的问题。经过激烈的辩论与斗争,她们最终选择了高速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指导方针。历史的实践证明,前苏联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毕竟在短时期内,实现 了工业化,赶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步伐。

波音 飞机外形结构说明

B737飞机外部结构说明 ——观察机头整流罩 是否整流罩完好无损,如整流罩头有黑点,表明可能被雷击或静电积累击过。需走近仔细观察,如发现击穿,应要求机务换整流罩;如不能确定,也可让机务搬观察 梯近距离检查。 ——前轮舱整体外观 前电子设备舱: 内有气象雷达天 线。放电造成整流罩上的 烧蚀 雷达罩导电条:6条, 缺失超过1条不放行

——支柱、撑杆是否有裂纹,是否断裂。 ——起落架作动筒、前轮转弯作动筒是否漏液压油(特别是冬天在北方机场过站、长时间停放时,由于橡胶低温易硬化特性,易造成密封圈硬化导致液压油渗漏)。若出现渗漏,应查MEL。 易渗油

。刹车片是否安装好,是否两块 磨损一致(若一多一少,则在 起飞收起落架刹前轮过程中, 会造成机头较大震动;同时造 成两前轮磨损不一致,地面滑 行时飞机可能会向一侧侧滑)。 铆钉是否露出刹车片,若 露出,应更换。 前轮舱观察孔玻璃是否清 洁(300型)起落架放好标致线(两箭 头对齐即放好)

前轮转弯旁通插销:地面 推飞机时,插上此销,旁 通液压A系统,不再给转 弯作动筒加压,令推车能 自由转动前轮。 拖把转弯角度限制线(推 飞机时):最大78°。 滑行灯导线

空地传感器 —NG型:每个起落架都有 轮胎 1、是否磨损见线(基地见线一层以上,外站见线二层以上建议换胎,轮胎总共有12-13层) 2、是否被钉子扎伤: ①、钉子扎入其中,可见一个白色亮点。若不能确定是否石子、尘埃等还是钉子, 可用手或脚轻轻刮几下,若刮不掉,则可能是钉子需进一步仔细确认并请机务 检查。 ②、若见到一个孔,而不见刺入物,可用牙签或木棍等探测一下孔深;若感觉较深, 也需让机务进一步检查确认。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精)

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 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 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 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20实际20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 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 <一>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私营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私营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

二战中美国为什么要帮助英国、中国和苏联

二战之后,美国有一些人感觉自己是被拖进了二战的。如果没有直接加入二战,美国可能会比现在更加强大。 事实真的会这样吗? 我们先看看二战时的世界格局。在西方,德国在占领了欧洲以后,可以抵挡德国的就只有英国了。而在英国赢得了大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以后,德国有2个选择,1个是继续对英国施压,坚持和英国的实力竞争,直到赢得胜利,另外一个就是对苏作战,以赢得对石油的胜利。由于欧洲缺油(当时对海洋石油的获取比较困难),所以中东和高加索地区的石油成为了当时德国的急需获得的资源。在作了综合比较后,德国突然发动了对苏战争。由于德国在未获得对英战争的胜利后就发动了对苏战争,加上战术的成功,获得了巨大的胜利,离德国制定的A-A线已经不远了。 在东方,日本占领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发动了武汉会战,并且胜利在握,幸亏蒋是一个有血性的人,还没有投降。 现在我们回头从上面的世界战争态势看如果。欧洲,如果苏联的A_A线被占领,德国将控制中东的石油,加上和南美的良好关系(关系好到以至于德国投降后,纳粹的避难地之一),有大量的铁矿等,德国回头与英国的战争的胜利恐怕是轻而易举了。亚洲,中国如果被打败了(西南、西北地区被全面占领),那在亚洲的土地上,恐怕没有可以抵挡的到日本人的步伐的国家了。 下一步,欧洲将被德国全部占领(包括英国),非洲是意大利的,亚洲是日本的(包括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澳大利亚也会被......),德日将发动对苏的最后一战,恐怕胜利也是探囊取物。 现在的世界恐怕就只有4个国家了(有话是权的),德、日、意、美。而美国最后将受到德国从大西洋,日本从太平洋,两面的进攻。美国能打赢吗,美国能顺利的在与这两个法西斯国家的战争中取得最后的生存权吗。 不想吧,美国人。那美国什么时间,怎样介入合适呢? 现在我们再回到战争的真实情况,苏联和英国的两线战争,德国好像还有后劲,但苏联取得了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城市保卫战的胜利,把德国的攻势挡在了A_A线的前面。而亚洲的情况要糟糕的多,中国已经吃不住劲了,武汉已经丢了,利用三峡的地理优势和国民党精锐的拼死抵抗,终于把日本人挡在了石牌。长沙、衡阳、桂林、贵阳、重庆,日本人的胜利之路是不是将这样走呢,以后的事实真的说明,日本人曾经接近了贵阳,蒋甚至准备调胡的西北部队来贵阳救急了。美国再不出手恐怕...... 现在,就是现在已经是美国的最后时候了,胡适去美国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告诉美国人,他们应该知道上面我们知道的这些。于是珍珠港,于是飞虎队,于是驼峰航线,于是东京大轰炸,于是......其实中国人没有必要太感激美国人,他们也是在救自己。

飞机基本结构

飞机结构详细讲解 机翼 机翼是飞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安装在机 上。其最主要作用是产生升力,同时也 在机翼内布置弹药仓和油箱,在飞行中 收藏起落架。另外,在机翼上还安装有 起飞和着陆性能的襟翼和用于飞机横向 纵的副翼,有的还在机翼前缘装有缝翼 加升力的装置。 由于飞机是在空中飞行的,因此和一般的运输工具和机械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求在能够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轻,机翼自然也不外,加之机翼是产生升力的主要部件,而且许多飞机的发动机也安装在机翼上或机翼因此所承受的载荷就更大,这就需要机翼有很好的结构强度以承受这巨大的载荷,也要有很大的刚度保证机翼在巨大载荷的作用下不会过分变形。 机翼的基本受力构件包括纵向骨架、横向骨架、蒙皮和接头。其中接头的作用是将上的载荷传递到机身上,而有些飞机整个就是一个大的飞翼,如B2隐形轰炸机则根就没有接头。以下是典型的梁式机翼的结构。 一、纵向骨架 机翼的纵向骨架由翼梁、纵 樯和桁条等组成,所谓纵向是指沿翼展方 向,它们都是沿翼展方向布置的。 * 翼梁是最主要的纵向构件,它承受 全部或大部分弯矩和剪力。翼梁一般由凸 缘、腹板和支柱构成(如图所示)。凸缘通 常由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合金钢制成,腹板 用硬铝合金板材制成,与上下凸缘用螺钉或 铆钉相连接。凸缘和腹板组成工字型梁,承 受由外载荷转化而成的弯矩和剪力。 * 纵樯与翼梁十分相像,二者的区别在 樯的凸缘很弱并且不与机身相连,其长 时仅为翼展的一部分。纵樯通常布置在 的前后缘部分,与上下蒙皮相连,形成 盒段,承受扭矩。靠后缘的纵樯还可以 襟翼和副翼。 * 桁条是用铝合金挤压或板材弯制而成,铆接在蒙皮内表面,支持蒙皮以提高其承力,并共同将气动力分布载荷传给翼肋。 二、横向骨架 机翼的横向骨架主要是指翼肋,而翼肋又包括普通翼肋和加强翼肋,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百度贴吧> 二战吧作者:海因莱希归来 苏联军队与美国军队的编制特色 陆军:苏联陆军80年代总数140万左右,分为A/B/C/D四种架构,总共有多达200个现役师。其中的A类部队约占到师总数的1/5左右,它们是装备大量先进坦克和车辆,拥有极其强悍突击力的部队,主要部署在东德和乌克兰。远东也有很少部分的A类部队。这些部队基本满编。B类部队,这些部队一般达不到满编状态,和平时期只有70-80%的编制,装备数量基本满编,装备较A类部队较差,属于二线部队。这两种部队是无需动员,可以直接参战的部队,师的数量只有一半不到。C类部队,人员编制只有一半左右,坦克满编,其余装备基本不满编。战时需要一个月左右补充和动员。D类部队,占苏军的1/3左右,基本不编制人员和车辆,只有一个空架子,需要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才可以上战场。其余的还有一些后备役部队,没有日常的军事训练,只是简单的作登记。苏军的编制数量极其庞大,人数却并不算多,盖因那些只占空架子的部队太多所致。苏军的编制较为臃肿,军事革新较慢,苏军曾在70年代末在一个旅试点引入空地一体战法,效果很好,被建议全军推广,但是推广到80年代末也只推行了几个旅而已。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苏军架构过于臃肿,效率比较低下。 苏军可能由于二战的经验,部署了很多方面军属炮兵师/军,编制了大量的重炮和火箭炮。这在西方国家是见不到这样的编制的。在70-80年代经过整改,很多炮兵军裁撤掉了,但是炮兵师这个编制却保留到了最后。西方的军事家们非常看不起苏军的类似编制,认为此代表了苏军的突破编制过于臃肿。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炮兵集约作战是苏军的特色,不过的确是存在臃肿的嫌疑。 苏军还有一个特色是野战后勤人员很少而且集约化,苏联的前线部队,哪怕是A类王牌也是基本不编制后勤人员的,后勤完全依赖于方面军的专业人员(苏军认为,将后勤交给专业人员效果更好)。这就导致了苏军突击力极强,但长期作战能力很差,应该避免长期的消耗战,这是与苏军高度提倡速战速决与首战即决战的思路分不开的。 苏军的后勤体制不仅是装备弹药油料的补充很有问题,人员的补充同样是一个大问题。苏军没有类似美军那样的高素质士官体系(这我以后谈美军时要提到),后补人员的指导是交给少量的军官的。这种后补方式的特色是损失部分老兵后战斗力急剧下滑,损失30%左右就长期无法作战,只能撤编。在苏德战争中,苏军这一特点表现的很明显,苏联有大量的部队损失了30%左右就不得不取消建制。战争打到后面,什么XXX 步兵师这种编制都出来了…这是由于苏军没有高效的后勤补充体制所造成的。

第10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课题:第 10 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科目:历史年级:九年级总课时数: 备课时间:2018.11.6主备人:范鲜锋审核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难点: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课前预习: (要求:预习时可参考基训前面知识网络及以下题目,且必须在书本中圈划出来,标注上去。) 2、完成本节课的课前预习题目。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平台运用 新课导入1924年,列宁病逝,接下来……。斯大林以强硬的态度发展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十课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板书课题) 目标出示一、知识目标 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了解农业集体化的弊端。简述五年计划的成就。知道肃反运动的严重后果。 二、能力目标 提高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要培养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自学指导 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课本P130-P134 1、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哪几点? 工业化(1926年);农业集体化(1927-1932)五年计划(1928年起);肃反运动(1934年起) 2、“工业化”的方针和重点分别是? 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3、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 基洛夫事件 4、苏联模式的特点是? 过度集中(计划管理)、过度集权(个人专断)

疑难点拨一、经济 (一)工业化(1926年)(重.大) 1、时间:1926-1936 2、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3、重点:大型工矿企业。 4、成就: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5、评价:①为维护苏联经济独立和国防安全奠定经济基础。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6、取得成就的原因:①、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②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③大力发展教育。④牺牲农业,从农业吸收工业化资金。 (二)农业集体化(1929年—1932年) 1、原因:粮食缺乏对工业化和人民生活造成威胁。 2、目的:力图将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大农业。 3、内容: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消灭富农阶级。 4、弊端:超越客观条件的许可,违背自愿的原则,片面追求大而公,产生长期消极后果。 (三)经济管理体制——五年计划 计划经济:国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各个环节个方面 都确定了具体的计划任务。 1、特点:实行严格的计划领导和管理。 2、时间:1928年以后 3、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3、弊端:排斥市场调节,统得过死,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和动力,经济效率低下,造成社会财富严重浪费。 中国的“一五”计划 从1953年起执行的“一五”计划,其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 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 它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二、政治:肃反运动(1934--1938) 肃反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有何影响?它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什么事件? 1、导火线:基洛夫事件(1934年) 2、特点:肃反扩大化,造成许多冤假错案 3、后果: (1)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2)经济:干扰经济正常发展。 (3)政治: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4)影响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 三、斯大林模式(两个过度)

美国和前苏联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概况

第34卷 第7期2006年7月 华东电力 East China Electric Po wer Vol.34 No.7 Jul. 2006 特高压电网 编者按:继本刊上期《特高压电网》栏目刊出“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的重大意义”,本期继续发表摘自刘振亚编著的《特高压输电知识问答》第三章的部分内容,供参考。 美国和前苏联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概况 1 美国 尽管美国迄今尚未在工程中采用特高压输电技术,但其研究和试验是非常完善的。美国特高压研究包括两个电压水平:一个是以AEP为代表的1500k V特高压(最高电压1600k V);另一个是以BP A为代表的1100k V特高压(最高电压1200k V)。 AEP公司为了减少输电线路走廊用地和环境问题,规划在已有的765k V电网之上叠加1个1500k V特高压输电骨干电网。BP A公司于1970年作出规划,拟用1100k V 远距离输电线路,将喀斯喀特山脉东部煤矿区的坑口发电厂群的电力输送到西部用电负荷中心,输送容量为8~10 G W。围绕特高压,AEP、BP A、GE和EPR I等公司和机构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和试验验证工作。 美国电力公司和瑞典通用电气公司在匹茨费尔德附近建成特高压试验场,特高压线路长305m,特高压变压器1台,电晕笼2个,从1974年EPR I开始在GE雷诺特高压试验场建设长523m的试验线路,进行了长达3年的研究工作,试验电压达到1500k V。 利用以上试验设施,美国进行了大量的电场和电晕、生态和环境、操作和雷电冲击绝缘研究;开展了可听噪声、无线电噪声、电视干扰、电晕损失和臭氧的观测;承担了机械和结构试验;对变电站设备进行试验和性能评估。对包括线路、变压器、避雷器、断路器等设备在内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逐一研究,取得了较全面的成果。研究还包括线路和铁塔检修技术,特高压线路电场对庄稼、天然生长蔬菜、蜜蜂、野生动物、家禽影响的生态研究等。通过这一系列研究和试验,证明了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可行性。 2 前苏联 前苏联发展特高压输电是由其能源分布和负荷中心位置所决定的。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水利资源丰富,且蕴藏大量煤炭,哈萨克斯坦地区也蕴藏大量煤炭,共计约80%以上的发电一次能源集中在东部地区,75%的电力负荷却位于欧洲部分,为保证电力供应,必须实现由东向西的长距离电能输送。 前苏联在规划建设埃基巴斯图兹等总装机容量在20 G W以上的大型电源基地的同时,规划建设交、直流特高压电网,将巨大电能送到1000k m以外的莫斯科等负荷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只有苏联依托工业性试验线路,研制出特高压电气设备,并在真实的条件下长期既带电压又带负荷考验。这与前苏联重视前期科研、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分不开。 前苏联1972年之前集中精力从事特高压基础研究,大体可归纳为绝缘、系统、线路和设备以及对环境影响这四类问题。1972~1978年开展设备研制攻关,进行样机试制,1978~1980年转入正式生产的同时将原型设备投入试运行考核。 1973~1974年,前苏联在别洛亚斯变电站建设了1.17 k m长的三相特高压试验线段,开展特高压试验研究。1978年,前苏联建设了从伊塔特到新库茨涅克长达270k m的工业性试验线路,进行了各种特高压设备的现场考核试验,后来该线路成为埃基巴斯图兹至西伯利亚1150k V输电线路的一部分。 1981年开始动工建设了5段特高压线路,总长度达2344k m,分别是:埃基巴斯图兹—科克契塔夫494k m,科克契塔夫—库斯坦奈396k m,库斯坦奈—车里亚宾斯克321k m,埃基巴斯图兹—巴尔瑙尔693k m,巴尔瑙尔—依塔特440k m。 1985年8月,世界上第1条1150k V线路埃基巴斯图兹—科克契塔夫在额定工作电压下带负荷运行。1992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中央调度部门把1150k V线路段电压降至500k V运行。在此期间,埃基巴斯图兹—科克契塔夫线路段及两端变电设备在额定工作电压下累积运行时间达到23787h,科克契塔夫—库斯坦奈线路段及库斯坦奈变电站设备在额定工作电压下运行时间达到11379h。经过长时间的实际运行,特高压变电设备运行情况良好,线路未发生因倒塔、断线、绝缘子损坏而导致停电等重大事故,证明了前苏联的1150k V特高压技术具有较高的运行可靠性。 1990年,前苏联开始建设用于将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埃基巴斯图兹中部产煤区的煤电向欧洲部分负荷中心输送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该直流输电工程采用±750k V、6 G W的输电方案,线路从埃基巴斯图兹到坦波夫。工程中所采用的直流设备均为前苏联自行研制,并通过了型式试 验。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道路

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 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 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 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20实际20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 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 <一>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1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私营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私营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企业,这样,代表城市资本主义成分的私营工商业租让制企业和小手工业已基本被取消。 <二>充分调动苏联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

飞机结构剖析讲解1

飞机结构剖析讲解 来源:作者:时间:2007-09-04 内容提要:机翼机翼是飞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安装在机身上。其最主要作用是产生升力,同时也可以在机翼内布置弹药仓和油箱,在飞行中可以收藏起落架。另外,在机翼上还安装有改善起飞和着陆性能 关键词:讲解剖析结构飞机机身起落操纵飞行水 平方向 机翼 机翼是飞机的重要部件之一,安装在机身上。其最主 要作用是产生升力,同时也可以在机翼内布置弹药仓 和油箱,在飞行中可以收藏起落架。另外,在机翼上还安装有改善起飞和着陆性能的襟翼和用于飞机横向操纵的副翼,有的还在机翼前 缘装有缝翼等增加升力的装置。 由于飞机是在空中飞行的,因此和一般的运输工具和机械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 飞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要求在能够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情况下尽可能轻,机翼自然 也不例外,加之机翼是产生升力的主要部件,而且许多飞机的发动机也安装在机翼 上或机翼下,因此所承受的载荷就更大,这就需要机翼有很好的结构强度以承受这 巨大的载荷,同时也要有很大的刚度保证机翼在巨大载荷的作用下不会过分变形。 机翼的基本受力构件包括纵向骨架、横向骨架、蒙皮和接头。其中接头的作用是将 机翼上的载荷传递到机身上,而有些飞机整个就是一个大的飞翼,如B2隐形轰炸 机则根本就没有接头。以下是典型的梁式机翼的结构。 一、纵向骨架机翼的纵向骨架由翼梁、纵樯和桁条等组成, 所谓纵向是指沿翼展方向,它们都是沿翼展方向布置的。 *翼梁是最主要的纵向构件,它承受全部或大部分弯矩和剪 力。翼梁一般由凸缘、腹板和支柱构成(如图所示)。凸 缘通常由锻造铝合金或高强度合金钢制成,腹板用硬 铝合金板材制成,与上下凸缘用螺钉或铆钉相连接。 凸缘和腹板组成工字型梁,承受由外载荷转化而成的 弯矩和剪力。 *纵樯与翼梁十分相像,二者的区别在于纵樯的凸缘 很弱并且不与机身相连,其长度有时仅为翼展的一部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苏联的工业化进程 【试题设计】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巨大灾雄,但是,它却给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材料一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同年,苏联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 1936年苏联的一个文件报导,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另一个苏联文件报导,约有1 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1929—1932年间,美国出现了大的不景气,工程师们去苏联是由于他们在美国找不到工作。 ……在1926年以前,苏联只从西方得到数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贷款,而且利率高达15%一20%。危机发生以后,1929年英国开始实行对苏出口的信用保证制度。……1935年,苏联从德国获得它历史上得到的第一笔财政贷款,期限5年,利率仅6%。1936年英国给予苏联的一笔贷款利率又下调为5.5%。 ——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哪些有利的条件?(8分) 材料二斯大林在20年代后期批判托洛茨基说的利用西方的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引进技术和设备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生产力,保证苏联的经济独立,而不是使苏联变成依赖于国际资本主义的小螺丝钉”。 ——《斯大林全集》 (2)根据材料二二判断苏联之所以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材料四 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承认苏联,“事情的真相是,承认是得到了渴求俄国市场的企业界人士广泛赞颂的,罗斯福的决策仅仅是使美国的行动与世界上大多数其他国家相一致而已”。 ——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历史影响。(12分) (4)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苏联工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材料一分别阐述了苏联进口机器设备、引进外国专家工程师、国外贷款等因素。 答案:经济危机不仅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人量技术人才失业,也使西方国家面临严重的商品和资金市场短缺的问题,对苏联引进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8分) (2)解析:由斯大林批判托洛茨基的错误认识,可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