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周直方图教学反思

第15周直方图教学反思

2015年6月第十五周

《10.2 直方图》教学反思

龙华学校谢金星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课本上的内容虽简单但学生很难理解它,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课后反思课堂,感觉教学设想基本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提出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如果让你去选参赛队员,你将如何去选?”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针对他们的问题一一解决。在探究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时,转向学生解答中的一些具体错误问题(也是易错点和难点),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再引导他们体会、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他们做操怎样?我们和他们比呢?。”从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最后的练习题,根据图表说信息,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总之本课在七(4)班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但在七(3)班上课效果不是很好,要经常强调纪律,学生的注意力有点涣散,这让我觉得上课不仅仅是上课,传授知识,还有管好纪律,上好课,善于引导他们,这就要求我有教师的威严,上课要精彩,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也是我努力的目标,奋斗的目标。

高中数学 6.2.2《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数学 6.2.2《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教案苏教版必修3

第20课时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学习导航】 知识网络 学习要求 1.频率分布直方图的作法,频率分布直方图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总体分布的情况; 2.频率分布折线图的作法,优点是反映了数据的变化趋势,如果样本容量足够大,分组的组距足够小,则这条折线将趋于一条曲线,称为总体分布的密度曲线。 【课堂互动】 自学评价 案例 1 下表是某学校一个星期中收交来的失物件数,请将5天中收交来的失物数用条形图表示. 解用EXCEL作条形图: (1)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数据,光标停留在数据区中;

(2)选择“插入/图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柱形图”; (3)点击“完成”,即可看到如下频数条形图. 案例2 从某校高一年级的1002名新生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身高样本,数据如下(单位:cm)。试作出该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折线图.

【解】上一课时中,已经制作好频率分布表,在此基础上 我们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1)以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组距 频率; (2 )在横轴上标上150.5,153.5,156.5,…,180.5表示的点。(为方便起见,起始点 150.5可适当前移); (3)在上面标出的各点中,分别以连结相邻两点的线段为底作矩形,高等于该组的组距频率 至此,就得到了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图 频率 0.02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同样可以得到这组数据的折线图. 频率 0.02 150.5 153.5 156.5 159.5 162.5 165.5 168.5 171.5 174.5 177.5 180.8 【小结】 1.利用直方图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规律,这样的直方图称为频率分布直方图(frequency histogram),简称频率直方图。 2. 频率直方图比频率分布表更直观、形象地反映

《直方图》教案设计

《直方图》教案设计 市八中刘军 教学内容:12、1、3直方图 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频数分布直方图及组数、组距等概念 2、解读频数分布表和直方图 3、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 教学重点:1、认识频分布直方图及相关概念 2、掌握直方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教学方法:自立合作、探究归纳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为了研究800米赛跑后学生心率的分布情况,一位体育老师统计了全班同学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张立152次、立圣148次、李鸣150次……可是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用什么样的方法描述才能更好地显示学生心率分布情况,体育老师犯了难。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二、正在体育老师犯难的时候,一位数学老师是这样的出示表格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表中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交流) (对学生的回答肯定后,导出组数,组距概念) 三、这位数学老师为了直观地描述表中的数据他别成了频数分布直方图,出示挂图。 师:提出以下问题: 1、横轴和纵轴各代表什么? 2、脉搏次数在范围的学生最多,有人? 3、脉搏次数在135≤X≤140范围的学生有人。 4、全班共有人。 5、脉搏次数在150≤X≤155与在160≤X≤165的学生相比,哪个范围内的人数多? 师:谁能发现直方图与前面学过的条形图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空隙、组矩是连续相等的) 师:小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宽相等时,说明了长方形的高怎样? (生:越高) 师:对,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的比等于小长方形的高的比,可用高来表示该组的频数。

四、学生练习: 引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我校二(1)班九月份的数学月考成绩,出示直方图。 回答以下问题: 1、该直方图分了组,组距是。 2、各小组人数分别是多少? 3、(1)成绩在范围内的人数多。 (2)成绩优秀(≥80分)有人。 (3)全班有人,优秀率是。 (4)概括这次数学考试成绩,你有何建议提一提? 五、师:观察认识了直方图后,请你说说它有何特别呢? (生答后,师出示卡片) 六、回顾我们已学过哪种统计图与直方图相似? (生:条形图) 师:条形图与直方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提问后小结(出示卡片)。 七、师提问已学过哪些统计图(生答)。 师小结:统计图中常见的有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它们各有特点,可以以不同角度,清楚、有效地描述数据,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用。 八、生练习:下列问题中用哪种统计图描述更好一些? 1、贵阳市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多民族城市,总人口370万,想了解各少数民族占总人数的多少? 2、为调查某公司员工的年龄情况。 3、通信公司为了调查移动用户、联通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在一个月内各通话的总时间。 4、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疫情,为了调查新增确认病例的走势。 九、学生谈收获。 十、作业:P65面第6题。 附:板书设计 直方图 一、组数例题练习题直方图的特点 二、组距挂图挂图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

周艳红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教学反思 一、完成的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 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 《藤野先生》 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历程; 《我的母亲》节选胡适自传, 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 《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 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 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再塑生命》向我们展 示了一个盲哑女孩和她的老师不懈追求人生的一小部分。“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交际”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

第二单元, 主要由散文诗构成,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 所选的 课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含有哲理,很适合诵 读。此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具有诗化、抒情性的活动。第五单元、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每单元五篇。教学时应当做好以下 两点: (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 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 (二)倡导探究式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领悟的能力。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 性学习”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 “背起行囊走四方”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

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 二、在教学中的亮点 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

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学好频数分布直方图三方面素材新人教版

学好频数分布直方图三方面 一、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的意义和特点 1.将一组数据分成若干个组,属于每组的数据个数叫做这组的频数.即频数是统计出的某一对象出现的次数. 2.在相互垂直的两条轴上,把横轴分成若干段,表示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以它为边作一长方形,等距分组时,为画图和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这一系列的长方形构成了频数分布直方图. 3.取直方图中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然后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将所取的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就得到频数折线图.由此可见,频数折线图更能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一组数据的分布状况. 4.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各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能够显示各组频数分布的情况,由长方形的高可看出各小组的频数(看纵轴),由频数可找出数据所在的小组(看横轴);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二、能从已知频数分布直方图或频数折线图上获取信息 频数分布直方图能直观清楚地反映数据在各个范围内的分布情况,从而更全面、准确、细致地反映事物的属性. 例1 如图1,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回答问题: (1)总共统计了多少名学生的心跳情况? (2)哪些次数段的学生数最多?占多大比例? (3)如果半分钟心跳次数为x,且30≤x<39次属于正常范围,心跳次数属于正常的学生占多大比例? (4)说说你从频数折线图中获得的信息. 图1

析解: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统计图中可以获知各组心跳情况的人数及分布情况.(1)总共统计了2+4+7+5+3+1+2+2+1=27(人)的心跳情况.(2)30≤x <33这个次数段的学生数最多,约占26%.(3)30≤x <39次数段的总人数有7+5+3=15人,15÷27≈56%,故心跳次数属于正常范围的学生约占56%.(4)从折线统计图中,可知折线呈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就是说心跳正常的人数较多. 三、区别条形统计图与直方图 (1)条形统计图中,横轴上的数据是孤立的,是一个具体的数据.而直方图中,横轴上的数据是连续的,是一个范围. 例如,图2中的横轴表示的是雪糕的具体品种,品种A与品种B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图3中的横轴表示的是身高范围,如其中第一个长方形表示身高在150.5cm 到155.5cm 之间的人数的多少,每个长方形包括前面一个数据,但不包括后面一个数据. j 175.5 170.5 165.5160.5155.5150.5图2 身高/cm 频数(人数) 1210 86402 图1 D C B A 25020015010050205 120 230 170 雪糕品种 数量/个 (2)条形统计图是用条形的高度表示频数的大小.在图1中,长方形越高,表示这种雪糕的频数就越大.而直方图是用长方形的面积表示频数,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就表示这组数据的频数越大;只有当长方形的宽都相等时,才可以用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的大小. (3)条形统计图中,各个数据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各个条形之间是有空隙的.而在直方图中,各长方形对应的是一个范围,由于每两个相邻范围之间不重叠、不遗漏,因而在直方图中,长方形之间没有空隙.

频率分布直方图优质课教案设计(2014)

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二高马欣慧 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3.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作出总体估计,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 教学难点:能通过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讨论:我们要了解我校学生每月零花钱的情况,应该怎样进行抽样? 提问:学习了哪些抽样方法?一般在什么时候选取什么样的抽样方法呢? 讨论:通过抽样方法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什么?(从中寻找所包含

的信息,用样本去估计总体) 指出两种估计手段:一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二是用样本的数字特征(平均数、标准差等)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研究、学习的主要容——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较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2)什么是频率分布? (3)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有哪些步骤? (4)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特征是什么? 讨论结果: (1)为了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标准a,必须先了解全市居民日常用水量的分布情况,比如月均用水量在哪个围的居民最多,他们占全市居民的百分比情况等.因此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通过分析样本数据来估计全市居民用水量的分布情况. 分析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用图将它们画出来,或者用紧凑的表

七年级数学《直方图》教学设计

10.2 直方图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理解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 中获取相关信息. 数学思考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的能力以及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重点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 难点如何确定组数和组距.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问题1 选取比赛队员问题问题2 麦穗问题 问题3 小结与作业 通过问题1的解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 通过本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加深对频数分布表以及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的理解.培养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归纳小结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设计 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本节学习另一种常用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问题1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参加呢?(用直方图描述数据.swf)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的学生比较多,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少.为此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1.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在上面的数据中,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 cm. 2.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本问题中我们作等距分组,即令各组的组距相同.如果从最小值起每隔3 cm 作为一个组,那么由于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232 7, 33 = 所以要将数据分成8组:149≤x<152,152≤x<155,…,170≤x<173.这里组数和组距分别是8和3. 注:组数和组距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将一批数据进行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为5~12组. 3.列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整理可以得到频数分布表,见教材164页表10-4. 从表中可以看出,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最多,一共有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 cm(不含164 cm)的学生中选队员.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看出频数分布的情况,可以根据表10-4中的数据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见教材第165页图10.2-2. 在图中,横轴表示身高,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容易看出 小长方形的面积=组距×(频数÷组距)=频数. 可见,频数分布直方图是以小长方形的面积来反映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数的大小.小长方形的高是频数与组距的比值. 等距分组时,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与高的比值是常数(组距),因此画等距分

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汇总

11、1、1 三角形的边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是先对大量的生活图片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在获得对三角形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三角形的特点及其有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再分组进行试验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对三角形进行理性思考,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讨论等方式探究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同学们可再借助于例题与习题的分析、思考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的目的。 [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的展示、试验操作及分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瞧,由于初次接触线段的不等关系,部分学生对线段不等关系问题的解决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与训练。 [师生互动反思] 例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与解释一些现象。

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画直角三角形的高与画钝角三角形的高就是难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使学生掌握高的画法,尤其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讲授效果反思] 对平分三角形的面积这个探究问题体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分法的思想,有些同学可以得到多种分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互动反思] 掌握画法后教师要进一步鼓励学生观察、归纳得到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直方图讲解

[转贴]相机直方图的解析!!!! 认识直方图,很重要!!!直方图在数码摄影当中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过程中,极具实用价值。简单说说基本识别内容。p01 是一个比较好的直方图例子。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坐标系。纵坐标(由A向上代表像素的量),横坐标(由A到B)表示亮度的级别。亮度分成了256个级别。大致分成几个区域“暗调、阴影、中间调、亮调和高光”。从直方图可以看出各个色调所具有的像素数量(相对而言)。这么说还是抽象,看图解释。 p01 p02 这个图像发灰,从直方图上看,暗调像素缺乏,亮调像素缺乏。 p03 直方图的像素偏向左边暗调,右侧空缺,说明亮调曝光的像素太少。

p04 像素又都堆积到了直方图右侧,左侧缺乏,这是曝光过度。 p05 这种情况非常重要:像素曲线在左右两侧分别顶到了头儿,甚至拐向上方。这就是“高光溢出(有翻译成剪切)”和“阴影溢出”。溢出的区域分别以红色和蓝色代表(在一些调整软件中,就有这样的溢出警告)。溢出,就是常说的“死白”或“死黑”——无层次白和无层次黑。一般在正常调图的时候应避免,这也是一个衡量后期处理的一个指标,最暗区域和最亮区域仍旧能够保留层次,俗语讲,直方图上两头儿不撞墙(上面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的两张图片两头儿都贴“墙”上了)。

p06 这是一个比较“好看”的直方图所代表的图象。 p07 这是上面灰调图像经调整后的效果,直方图被拉开。这也是前贴中运用的“色阶寻找黑白场”的过程。

p08 这是曝光不足的调整后效果。 直方图在拍摄过程中保证曝光合适的重要观察点:暗处和亮处(AB两点)没有溢出。很多朋友拍完一张就看回放,或者拍之前也看液晶屏。呵呵,我嫌太累。开玩笑。后期调整,不管是jpeg格式还是raw格式,开始调整的依据就是看直方图填补两头的空缺。如果两头儿没有空缺,片子也是灰蒙蒙不透彻,那就要调整反差了。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依据直方图结合实际图片判断实际问题,但是不能仅仅依据直方图不看图片就说图片有问题。个性化的高调和低调图片、特殊照明条件下的图片,直方图都很特别。 以上说的仅仅是如何识别直方图。大致讲讲基本原理,不够严谨。

频数(率)分布直方图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是统计的一般过程。我们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Ⅱ.导入新课 频数分布直方图 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如下: 15 8 15 8 16 16 8 15 9 15 9 15 1 15 8 15 9 16 8 15 8 15 4 15 8 15 4 16 9 15 8 15 8 15 8 15 9 16 7 17 15 3 16 16 15 9 15 9 16 14 9 16 3 16 3 16 2 17 2 16 1 15 3 15 6 16 2 16 2 16 3 15 7 16 2 16 2 16 1 15 7 15 7 16 4 15 5 15 6 16 5 16 6 15 6 15 4 16 6 16 4 16 5 15 6 15 7 15 3 16 5 15 9 15 7 15 5 16 4 15 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即在哪些身高范围内的学生比较多。 为此我们把这些数据适当分组来进行整理。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极差)最小值是149,最大值是172,它们的差是23。 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 2、决定组距与组数 把所有的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作等距分组(各组的组距相同),取组距为3㎝(从最小值起每隔3㎝作为一组)。 232 733 最大值-最小值==组距 将数据分成8组:149≤x <152,152≤x <155,…,170≤x <173. 注意:①根据问题的需要各组的组距可以相同或不同;②组距和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所研究的具体问题来决定;③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 3、频数分布表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用表格整理可得频数分布表: 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 划记 频数 149≤x <152 2 152≤x <155 正一 6 155≤x <158 正正 12 158≤x <161 正正正 19 161≤x <164 正正 10 164≤x <167 正 8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通过八年级数学的教学,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可以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 五、培养学生反思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频数直方图教案

《频数直方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 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 能力目标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 2.数据收集与处理. 教学难点 1.决定组距与组数. 2.数据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 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 2.收集有关数据. 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 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 大家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 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二、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片)这是小丽统计的最近一个星期李大爷平均每天能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 根据上表绘制一张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投影片) 根据小丽的统计结果,请你为李大爷设计一个进货方案. A、B两种雪糕卖出的较多,可以多进些,D种雪糕卖出的少,可以少进些. A多进多少?B多进多少?D进多少?如何通过比例确定? A占总数的25%,B占总数的35%,C占总数的13%,D占总数的8%,E占总数的19%. 如何确定进货的总数,还应考虑哪些因素? 还应考虑当天气温情况,天气凉,气温低时少进货.天气热,气温高时多进货,即进雪糕总数应考虑当天气温变化.不能每天都进518支雪糕. 2.做一做 学校要为同学们订制校服,为此小明调查了他们班50名同学的身高,结果(单位cm).如下:(投影片)

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反思

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教学反思(二)今年我担任初二年级4-5 班英语教学任务,开学已一个多月,我们英语也进行完了两个单元的学习,于是在3月下旬进行了第一次质量检测。但检测结果不尽如意,学生成绩仍然处于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说来,两极分化形成的规律是:刚进校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的加深,以及兴趣的减弱,一些学生的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而且落伍人数也相对地增加。到了初二年级,分化现象尤其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同时也阻碍了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们英语教师必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分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师生两方面,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不少学生开始学英语时是从兴趣出发,随意性和方向性程度大。他们学英语只是一阵子,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知难而退,不思上进,导致成绩直线下降。 2、学生学习方法欠佳。有些学生没有掌握好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记单词,死记硬背;练句型,生搬硬套,不注意语言环境;写句子不遵循英语习惯,强行汉译英逐句逐词对译等。 3、学生不了解学习英语的关键和要点。不少学生误以为,英语是知识型、理解型的课程,仅满足于老师讲的内容听懂了,而没有把主

要精力用在听、说、读、写实践练习上,所以就无法形成语言技能,不能熟练掌握,就会边学边忘,越学越困难,最终导致掉队。 4、学生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学习英语一定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逐步提高。单词学不好就无法组织句子,简单句掌握不好就难学复合句,听力差就不能说好英语。如果一段时期没有抓紧,连续出现缺漏,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就困难重重,掉队就难以避免。 5、教师的教学问题。英语课堂教学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如果教师教学不得法,不严格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不全面贯彻英语教学原则,教法单一呆板,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意能力培养,只注重讲解,不注意实践,这样持续下去,学生就很自然地只满足于学好语法、背会单词、看懂课文、会做习题,而实际上没有达到熟练掌握,形成技能。大面积掉队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基于以上分析,为防止和杜绝两极分化现象的形成,教师就必须根据两极分化及时帮助,以防为主初中英语的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争取做到人人基本达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出现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出现,就应该及时找学学生谈,分析他们掉队的原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产生的成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十二中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学案(无答案):102直方图

直方图 【学习目标】 1.理解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学会制作频数分布表; 2.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学习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学习难点】确定组距和组数 【学习过程】 〖新知探究〗 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 )如下: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来源学科网ZXXK]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166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马慧芳 审核 数学组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194521024.html,] 班级 姓名 课时 [来源学科网ZXXK] 共 课时 编号 第 45 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科网Z.X.X.K] 如果组距取4,那么数据分成几个组?这样能否选出需要的40名同学呢? 解:(1)计算在样本数据中,最大值是,最小值是,它们的差是。 (2)根据题意,取组距为,由 于, 可分成.(3) (4)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身高在的人数最多,一共有。因此,可以从身高在的同学中挑选参加比赛的同学。〖巩固训练〗 1.一个样本含有20个数据:35,31,33,35,37,39,35,38,40,39,36,34,35,37,36,32,34,35,36,34.如果组距为2,那么应分成组,3 2.5~34.5这组的频数为。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教学设计高品质版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是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制定的,学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画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和用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总体分布这一统计思想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应使学生感受分布的意义与作用,初步体会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初步感受统计思维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小节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的必修三第二章的内容,其主要介绍表示样本分布的方法,包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折线图和茎叶图,并介绍了频率折线图与总体密度之间的关系。由于作统计图、表的操作性很强,所以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明确图、表含义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同时让学生理解:对于一个总体的分布,我们往往从总体抽取一个样本,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把样本数据表示成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的形式,能从图表上直观的看出数据的分布情况,为学习本节内容在基础知识上有了铺垫。 2、学情分析 这节内容要求高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而学生已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常见的数学思想已有初步的认识和应用。通过对样本分析和总体估计的过程,使学生感受数学对实际生活的需要,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的事实,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当然在教学中也要考虑到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差在学习上可能比较吃力,所以讲新课前可以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对某些生活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让学生对统计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并且体会统计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及基本操作。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利用上一节对特定实际问题所收集的样本,模仿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给出相应实际问题的解答。通过此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想表述,思考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导启发式:数学学科源于实际用于实际,而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初中已讲过,且统计学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本堂课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 2、讨论探究式: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我打算以学习任务驱动,以问题探究与动手操作为方式,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且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会画图和表并理解分布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学习统计知识的基本研究方法。同时小组之间的共同探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复习初中讲过的统计相关内容,预习高中课本65页至70页内容并完成学案基 本内容。 2、导入新课:老师提出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城市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某市政府为了节约生活用水,计划在本市试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即确定一个居民月用水量标准a,用水量不超过a的部分按平价收费,超出a的部分按议价收费。如果希望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那么标准a定为多少比较合理呢?你认为,为了较为合理地确定出这个标准,需要做哪些工作?”(让学生展开讨论)

《10.2直方图》教学设计

10.2直方图(1) 【教学目标】 1. 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直方图的特点. 2. 通过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合理思维、推理能力;通过比较、概括,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3. 培养接触社会环境中数的信息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用直方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画直方图时,组距和组数的确定。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调查全班同学对不同学科的喜爱情况的方法,学习了运用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等描述数据的方法,现在如果要调查全校学生的情况,该如何进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另一种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 二、复习回顾 三、新课探究 预习课本145-147页,回答问题: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四、频数分布直方图 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 158 158 160 168 159 159 151 158 159 168 158 154 158 154 169 158 158 158 159 167 170 153 160 160 159 159 160 149 163 163 162 172 161 153 156 162 162 163 157 162 162 161 157 157 164 155 156 165 166 156 154 166 164 165 156 157 153 165 159 157 155 164 156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围的学生参加呢? 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身高)的分布情况,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5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反思 陈婷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一、根据计划,我认真抓了课堂内的效率,增强课堂内的容量,提高课堂内的训练效率;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面向全体学生,依托中间兼顾两头,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即使是布置同量的作业,也是分不同的要求,好的要完成得\'好、准、快\',中等的要完成得\'好、准\中下的只要完成好就行。 二、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倡自学,依据教师教的方法,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积累并逐渐形成习惯。促使他们积极归类知识,在多看多说中掌握。针对新题型,在老师的带领下,作一些典型训练。 三、在古诗词的积累方面,狠抓背诵。除教师在课堂上指导他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外,重要的是督促检查他们灵活运用方法去巧记,注重实效,抓重点,突破难点,对诗词作适当的归类,对一些名句则多角度地训练和思考,在实际的语言中灵活运用。 四、在阅读训练方面。从课堂内开始严格训练,依据课改新理念,利

用现在有的各种参考书、材料、工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运用浏览、略读、细研等方法,在多读中整体感悟,快速理解课文。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后,深入重难点,细细体味,在团结互助协作中多方研讨,尽量让文本成为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他们一定得记住的死知识。课外注重培养大语文观,多阅读欣赏各类文章,增长见识,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看,古诗文的课外阅读和现代文的课外阅读得分率较低,阅读依然是个薄弱环节。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五、在写作方面。书写仍然影响其得高分的一个直接原因,书写差的学生总与高分无缘。虽然我也狠抓了这部分学生的书写,但都坚持不了多久,在老师督促检查下也改观不了多少,小学时形成的书写的不良习惯,一直难以纠正,即使原来书写好的学生,在作业成山的面前,想写好也难。因此,书写依然是严峻的问题。其次是仍然需要练笔,每周要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一至二篇练笔,在多写多练中增长能力。再次,注重总结和归纳,在老师的归纳总结性的习作评讲中得到提高。最后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顺势引导,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六、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3.2频数分布直方图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 2.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3.学会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频数分布直方图。 难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频数分布表: 例:抽查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次): 81, 73, 77, 79, 80, 78, 85, 80, 68, 90,80, 89, 82, 81, 84, 72, 83, 77, 79, 75. 2.在得到了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的基础上,我们还常常需要用统计图把它直观地表示出来。用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基本统计图叫做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下面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学习频数直方图的画法与怎样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二)知识新授: 1.先看书本55页例1(5分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组别的确定过程:(1)计算极差(2)确定组距、组数(3)设定组别 (学生个别回答) ②组中值的计算方法及作用。(学生个别回答) ③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师生共同探讨) (1)画频数分布表(2)写标题(3)画坐标:横坐标是什么?纵坐标是什么?(4)画小长方形:长是什么?宽是什么? ④频数分布直方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老师启发共同得出) 2.学生对照书本例题完成下面题目。

(1 (2)补充:频数之和等于什么?频率之和等于多少? (3)完成频数分布直方图。 50名学生平均每天看课外书时间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3.请观察图3-3,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被检测的矿泉水总数有多少种? (2)被检测矿泉水的最低pH为多少? (3)组界为6.9~7.3这一组的频数、频率分别是多少(每一组包括前一个边界值,不包括后一个边界值)? (4)根据我国2001年公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饮用水的pH应在6.5—8.5 的范围内.被检测的矿泉水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有多少种?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①先学生阅读合作学习三分钟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②补充:图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每一组的边界值为多少?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内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个别回答,教师讲评) (四)探究活动: 根据以下两个频数分布表,分别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然后求出相应的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并将所求得的中位数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作比较.你能概括出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估计中位数的方法吗? 1.学生先阅读思考五分钟,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中位数的概念。(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3)它们的中位数分别落在哪一组别? 2.师生共同得出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可分为三种情况讨论) (五)小结:(1)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画法。(2)怎样读频数分布直方图。(3)估计中位数的方法。 (六)作业:作业本与课后作业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