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当十六明点修法开示+--根敦却沛格西+讲授

2008.02.26-02.29

達蘭薩拉春季大法會傳灌 噶當十六明點修法開示

根敦卻沛格西 講授

見悲青增格西 翻譯

(妙法因陀羅文字稿刊登) 開示大綱:

根敦卻沛格西

七歲出家 現年67歲 色拉寺五部大論授課老師 台北市究竟實相研習學會榮譽理事長 一、佛法開示 P 1

二、噶當十六明點解說 P 7

三、問題研討 P15

四、咒語口傳 P32

【佛法開示】

生命的延續--生生世世

根基,基礎上有了識,於是變成有了前生再前生,也就是生生世世,從而有了整個輪迴。一直往下一輩子、下一輩子去的識。整體上雖說有六識,但能夠於生生世世延續下去的只有第六意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五識,在生命結束時停止,而僅有意識會延續下去。往來世的去處是六道,也就是三惡趣及三善趣,或者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認識輪迴的生起及還滅次第。往生時有些人生到色界、無色界,有的人是欲界的六道,也就是人、天、阿修羅,也有人生到惡趣,很多人還是會生到地獄。若投生到這些地方,以佛教來說,因為不承認造物主,所以談到由業而投生,是由種子生苗,因果都是由自己隨順的因素產生隨順的果。雖然我們無法直接了解細微的,可是可以從粗顯的例子來推斷,因為情況都是完全一樣的,因此藉由這些例子推斷出,產生輪迴的生起次第以及還滅,遠離輪迴的道次第,也是如此這般推斷出來的。

因此,前面基礎的學科在學習「法」的這方面就會顯得很重要,整體上這些道次第概念大家都學過,所以應該都了解而且法王也常常提醒這方面,因為這方面很重要,所以一再的說明、一再的講,可以一次、一次的於心中烙下痕跡,這樣自

己就會有所體悟,這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講解整本的論著,實在是沒時間的,整體上雖然大家聽過但是用這樣的方式講,我想對大家會有幫助的,所以今天以這樣的方式來講說,不要認為老師天天講的是這些,這老人家為什麼還要重複,千萬不可這麼想。

於業果體認(定解)的重要

對業果要有一定體認,這是非常的重要。若對業果有一些體認,見到行惡者,馬上有了不快樂的想法而心生警惕;見行善者,生隨喜歡喜的態度。否則若對業果沒有一定的想法,雖然嘴巴天天講,但心裡卻沒有留下想法,佛法也就這樣沒有正向的想法的下去了,所以認識業果非常重要,以佛教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如果對業果沒有產生定解,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認識佛法,會講佛法的人,其實是在造著惡業的,他們很會宣講,但問題說明他對業果並沒有體悟、體認,所以很多佛教徒造著一些不好的業,都是可以親眼看得到的。

這並不是法的問題,法是沒有問題的;是人出了問題,這個人出了什麼問題?就是對於業果沒有體認。西藏為佛教國家,整體上來,人民全都是佛教徒,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外道之類的,全民都是佛教徒。但其中也有以殺生為業的屠夫等等,他們會殺羊也會殺牛..,而宰殺時他們也會唸三皈依,然後再刺殺牛羊;他們認為皈依三寶能集資淨罪,有這樣的認知,所以宰殺動物的時候,也是以這樣的一個態度,這是對業果沒有認知,以為全靠三寶就什麼事情都可以處理的。

總之,因為沒有對業果有一定的認知,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出現。西藏很冷,所以肉類顯得蠻重要,好像需要吃這些,吃的時候因此常常強調「三淨肉」。所謂「三淨肉」,不是為自己宰殺的,沒有看到殺,聽到殺,或有這方面疑慮的。這算不算是惡?沒有辦法說它不是惡,因為若世界上沒有人吃葷的話,就不可能會有人因此而準備殺生,所以這樣推理的話,是沒辦法說它不是惡。像台灣等佛教國家,也因為這樣而戒葷,這類做法是非常好的現象,值得隨喜。

沒有培養真正的慈悲心--我們是地獄的創造者

傷害有情是很恐怖的事,若有人傷害自己,用刀刺自己的話,這是很可怕的事,也是無法想像的事。同樣,殺羊或殺雞情況都是一樣的,被殺的雞羊等的感覺也

是一樣。人類很霸道為自己的生活及幸福,創造了各種場所或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傷害有情,遇到人類自己一些小小的困難;比如,自己族人受到其他國家或其他人稍微欺負一下,就覺得不公平、不合理,到處都有興訟的地方,到處可以去諍辯、抗議等等。

我們就是太霸道。對畜生來說,完全不把它們當成有命體,理所當然的加諸於它們各式各樣的傷害,把他們做成各式的東西,還沾沾自喜的販賣。所以從這樣的角度看,地獄的創造者即是我們,我們創造了地獄,我們在這個地獄中扮演的腳色,就是牛頭馬面的獄卒;獄卒自己不會互相傷害獄卒,只會隨心所欲的傷害地獄眾生。由此看來,我們的確創造了地獄,也充當了獄卒,且天天都在傷害著其他的有情。

從這方面來講,我們人類真的太霸道了,我們要好好的思惟想這些內容,想想我們怎麼創造了地獄?怎麼充當了獄卒?人類為何成了如此的恐怖者?原因就是不了解業果,對業果沒有什麼體認,當然最主要是沒有培養出真正的慈悲心所致。(畜生我們再怎麼欺負,也沒有地方可以去抗議。)

以等捨的慈悲為追求的目標

我們對自己的子女有慈悲感,不過這是與「貪」摻雜的慈悲。佛教導我們對待一切有情,如同對待自己子女或對待自己父母一樣無異,這樣的慈悲概念,才是最高的或最圓滿的慈悲。像我們這樣的慈悲如果與觀自在菩薩的慈悲相比,根本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觀自在菩薩的慈悲是更圓滿的。我們內心對於子女父母的慈愛、慈悲,這是因為我執所產生的慈悲,從而產生對我所的貪著,在這樣貪著的情況下,於是產生了慈悲(凡夫式的慈悲)。所以,我們的慈悲與觀自在菩薩的慈悲,無法相提並論的原因也在此。觀自在菩薩剷除了對親人的貪,也剷除了對怨敵的瞋恨心,對親、怨、中完全的達到平衡、平等,在這樣情況下產生的慈悲,就是觀自在菩薩擁有的慈悲。我們應以如觀自在菩薩的慈悲,為追求的目標,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慈悲,也就是要修的是這樣的慈悲。

親怨不定--於親、怨、中庸修平等捨

仔細想遊行隊伍裡喊的口號,也有他們一定的道理。以外在的情況來看,口號是一定要喊;可是以業果角度來看,為什麼西藏人今天會碰到這樣?原因其實就是

自己造作的,所造的業不會失壞。所以,以毛澤東今生來說,可以有力量的迫害很多、很多的人,也是因為我們前生造業的關係,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情況。以佛教來說,毛澤東其實當過我們太多、太多次的母親,所以對我們有過太多次的母愛;同樣地,現在的父母也是太多次,如同毛澤東那般的傷害過我們;以佛教的立場來說,要串習把毛澤東跟自己的母親拉到平等點,就是對兩者都沒有任何貪跟瞋的看法。

佛教教義是非常的偉大,偉大到不可思議!當然講的時候覺得很容易,可是修持的時候就是非常難的課題,大家好好想一下就知道,這是一個非常難練習的內容,由此感受出我們的導師祂的偉大,祂的不一樣!.

西藏的情況--法王秉持的態度

法王一直強調,不可以對漢人或中共,有瞋恨心或暴力的行為;法王的用意或思惟點,就是這樣的情況。佛法指導我們的也是這樣的一個內容,所以不論是怎樣的情況,現在或未來走的路線就是這樣的態度,不為自己爭取什麼而打壓什麼,事實上是希望達到雙利雙贏的情況。當然西藏人民中,也有很多人想破壞中共,想去殺人、放火的,也是非常多。所以並不是西藏人都是這麼思惟的,也就是說如法思惟的人是這樣思惟,有這種人存在;不如法的也有那種人存在,這只能說是他自己個人對佛法的修為修行,並不能說佛法的什麼。因此若能好好的學法,整個世界都能如法的實踐佛法,那麼世界和平指日可待。

煩惱的影響力

事實上,如法修行者少,世人多於貪瞋的驅使下行事。貪瞋稱為「顛倒識」,也因為是顛倒的,所以在貪瞋的蠱惑領導下,所作、所行都是錯誤的。貪是顛倒的,是我們馬上即可認知的;比如某物,甲看到它很喜歡覺得非常的好;乙覺得不喜歡覺得沒有價值;丙覺得沒有不好也沒有那麼差。總之,對某物有了三種看法,認為好的是越過它的價值,把它的價值看的更高;認為不好的是毀謗,類似這樣產生瞋恨心的人也如此,過度的醜化或惡化他所看待的內容,所以我們判斷過多的好,這是一種不好的看法;過少的,認為不好,也是一種不對或錯誤的看法。

通常我們會講「量」,而擇取中間,不要過多也不要過少;如此擇取中間的看法,基本上稱為「量」。一悅意物,經過自己擁有10天或1個月或一段時間後,之前

很喜歡的態度漸漸的淡化,以前所看到的悅意,並非是那個物質的本質,若是物質的本質就不會如此。貪瞋兩者是顛倒識(錯誤的識),若跟隨它們,因為貪瞋的緣故會認為它是事實,而當成是一個實在的。首先產生貪,接著覺得這個是實在的,這個是事實,肯定它,這樣就會對某一物產生特別的悅意感或厭惡感,因此而殺人放火偷盜等等。很多情況都是透過這兩者所產生的,以及對它的執著從而產生一系列的錯誤。與產生這些錯誤夾雜的一切我們稱為業,亦即錯誤的想法陪伴的業稱為惡業,是墮落三惡趣的業。

一切煩惱的根源--薩迦耶見

心類學有七種識:現量、比量、已決智(類似量)、伺察、疑、現而未定、顛倒識。其中現量、比量、已決智,是可跟隨的識,其他的則是顛倒的不可跟隨,應該斷除,若跟著它們會產生一系列的錯誤。伺察、顛倒識、疑,這一系列的錯亂識,以顛倒識最為惡劣,顛倒識裡頭又有最惡劣的五見(五見,又名五惡見,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中的薩迦耶見是一切煩惱的根源。

薩迦耶見是如何顛倒呢?執著自在的我。所謂「自在的我」,就是我與蘊體完全無關,不依賴蘊體。薩迦耶見,執「自在的我」為受用者,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五識與五境都是它的受用物,受用物中產生了像房子、車子等等,一切都變成「自在的我」的受用物品。「自在的我」執著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當中眼根又為它最主要執著的對象,比如有人丟物過來,馬上閉起眼睛守護或抱頭保護。最主要執著的對象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等,這些都是在頭部,所以只要一丟東西就抱著頭,如果有人灑灰就會遮住眼睛。

我就這樣過了一生?

世人主要著重的是眼、耳、鼻、舌、身,及他們的境-色、聲、香、味、觸;為了擁有好的色、好的聲音,所以就有了經濟學,然後就是為了這些而努力。這些悅意色、悅意聲,馬上與貪瞋等顛倒識結合,常常導致打架、戰爭或行商牟取暴力。總之一大早起床一睜開眼睛,僅會思考如何去牟利,天天為了這樣的受用而努力打拼;打拼的結果,像商人桌子上放著筆算盤之類的東西,就倒在桌前死去。如果醫生沒有什麼愛心,而是為了生活一直打拼,脖子上還掛著聽診器就這樣死去,世人皆如此終老,好好想想許多人的人生不是這樣的過著嗎?

學佛者應有的心態

學習佛法之後;做生意的,好好的做生意;醫生也是一樣,好好的關心病人,為病人的健康著想,能著想就能夠行善,像醫生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如果好好的為病人著想(具醫德),這也是修行。同樣做生意的也是一樣,不要單單考慮自己的利潤,做一個比較公平的,對別人有幫助的生意(具商德),其實這就是生意場上的修行。我們所學習的佛法,在任何領域都可用來修行,應該要學會在任何工作上或工作場合下都能造福他人。身為人,我們對食、衣、住、行都要努力的打拼,因為得來不易且並不會有誰提供,打拼時謹守本份,如法的生活,如法的經營人生。老師碰到一位藏人賣錄音帶,說是梵唄的唱誦,花了六十元買回來之後,沒有任何的梵唄,整個帶子全都是空的。若做這樣的事情,就是完全不考慮別人,是非常可悲的。像這一類的人,不僅下一輩子很可憐,這一輩子也是一樣,他騙一次、二次、三次,騙一個人、二個人、三個人,大家都會討厭他,這樣今生也會變成一個很辛苦、很可憐的人。

傷害他人是為了利益自己,可是最終不僅沒有利益自己,反而對自己是最大的傷害;因此正直、無欺與誠實,是非常可貴的功德,在座都是年輕人,年紀都很輕,大家都在做事,其中可能也有做大事情的人,所以做事情的時候,不能像賣帶子的人一樣。若是像賣帶子的人一樣,久而久之大家都會知道他的行為,對自己其實是最大的傷害;別人肯定自己是對自己最大的鼓勵,對自己以後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助益,所以在工作場所應誠信無欺。現今很多人過度的在消費,大都是貪欲不滿足所以一直消費,最後變成負債很多沒有辦法償付,這就是跟隨剛剛所說的顛倒識,也是貪造成的。佛教常講少欲知足,例如:過度消費最終以自殺解決問題,就是沒有少欲知足,跟隨著貪所造成的結果。

勝義諦和世俗諦的關係

勝義諦、世俗諦是一體兩面,如同玻璃杯本身是世俗諦;有透明的體,這個就權當是勝義諦。透明體與杯子的關係是什麼?同體。玻璃杯是透明體但透明體不是玻璃杯,所以這一類的關係稱為一體兩面。又如糖與糖的甜味,若糖為世俗諦,糖的本質是甜的,可以說是諸法(物)的究竟本質(甜味是勝義諦)。

【噶當十六明點解說】

法王傳完噶當十六明點後,也就傳完了噶當六論。噶當六論是噶當派平常修學的主要典籍,修學這些典籍的時候以悲心為主,悲心、菩提心是主要修學之處。所以觀世音菩薩變成噶當派修持的本尊,故修持的本尊稱為:1.悲愍本尊觀自在(為十方諸佛悲心的化現) 2.事業本尊度母(有事情的話可以請度母幫忙)3.除障本尊不動明王(剷除障礙的本尊)。噶當派有三位主尊,二、三算是為了事業,主修的是觀自在菩薩;所以整體上,觀世音菩薩是噶當派主修的本尊,因此觀自在系列的都是噶當派所修學的內容。主尊觀自在是主修的內容,以祂的系列就有十六尊,十六尊就有如大昭寺裡頭的感覺,大昭寺你們可能沒進去過,就是從一棟進入一棟,再接著進入另一棟,跟我們搭捷運一樣,從最後的車廂可以連結到最前面的車廂。噶當十六明點亦同,就好像壇城開一道門見一尊,開一道門見一尊,以這樣的方式傳下來。.

佛法傳到西藏有幾個層次,分舊派和新派。舊派,是蓮花生大士入藏把佛法傳到西藏,將很多的續典翻譯到西藏,所以有太多的普巴金剛本尊傳到西藏,也就是說非常多的本尊傳進來,後來寶賢譯師進藏後成為了新派。後來,阿底峽尊者入藏於是有了噶當派;噶當派也有新噶當、舊噶當之別,宗大師以下稱為新噶當,阿底峽尊者這一系列為舊噶當。新噶當派有大威德金剛等等,我們通常見到的那些本尊,舊噶當派並沒有像以前那樣那麼多的本尊,僅依賴三位本尊,觀自在、度母、不動明王。觀自在菩薩是悲心的本尊,是十方諸佛悲心的化現,也是十方諸佛菩薩的同體。我們現在心相續都是不同的,你的相續跟我的相續不同,我的相續跟他的相續也是不同。成佛的時候會變成同一個心續,因此很多儀軌中會有如此的迴向;以此善根希望達到觀自在的果位,或達到阿彌陀佛的果位。

在西藏很多是以這樣的方式迴向的,台灣好像沒有見過的感覺,總之我們會這麼迴向。你們或許會問迴向哪裡才好?好像不那麼迴向的話,心裡會不踏實。其實諸佛都是同體,我們成就佛果的同時,就能夠成就觀自在的佛果,也能夠成就阿彌陀佛的佛果,所以針對這方面應該是沒有什麼疑慮的,主要是以悲心來修持佛果位。明天在接受灌頂之前,最主要是好好的修悲心,如廣論所說的至少好好的修悲心,正接受灌頂當時,應好好的思惟空性,壇城本尊都是由空性中化現出來,供養時也都是從空中幻化出供養品來供養。也就是說,悲心與空性的思惟在灌頂

的前後過程中,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注意這兩方面的話,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灌頂;如果忽略了這二件,說得到灌頂是很難的,因此要注意這二點。老師問我有沒有教過空性?那當然有。

整體上佛教教義,比起回教、基督教的教義而言太深、太廣,老師雖已學習約六十七、六十八年之久,當中有瞭解的部份,但是能瞭解多少?其實不瞭解的有太多、太多了,因為佛法非常廣、非常深,老師只針對這幾天的討論,大家平日都在作討論,都有很多不瞭解之處,瞭解的部份屬於瞭解,不瞭解的部份就看能不能瞭解,或是以後看以什麼方式解決。總之,大家是一起討論的團體,所以不用拘束,有什麼話可以直接來討論。今天聽懂了什麼?有什麼特別的問題?我也是因為要跟大家講,所以特別專心聽。

噶當十六明點的名稱和次序

第一尊(中間中尊)是「聖海觀自在」。

第二尊是牟尼雪域海,二側有舍利子和目犍連的是「釋迦佛」,藏文稱作ㄊㄨㄅㄚㄍㄤˇㄐㄧㄢㄘㄨㄛ。ㄊㄨㄅㄚ是牟尼之意,ㄍㄤˇㄐㄧㄢ是雪域之意,ㄘㄨㄛ是海之意,所以是牟尼雪域海。

第三尊和主尊一模一樣是「觀自在十一面」。

第四尊站立者是「種敦巴尊者」。類似觀世音造型,化現成二臂觀世音,持水晶念珠和水晶扇子。

第五尊黃色的四臂觀音是「般若大佛母」。.

第六尊是「降魔牟尼」。

第七尊是「四臂觀音」。

第八尊是「綠度母」。

第九尊是「忿怒度母」。

第十尊是「不動明王」。

第十一尊是「阿底峽尊者」。

第十二尊是「種敦巴尊者」。

第十三尊是「彌勒佛」。

第十四尊是「龍樹菩薩」。

第十五尊是「金剛持」。

第十六尊是「法身相尊者」。.

第一尊是聖海觀自在,我們在祂的壇城外面唸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美吽)祈求祂,祈求的結果就是祂從身上發出光芒,把我們引到祂胸前的壇城,得到灌頂。再打開一道門,到第二尊(壇城前)。總之,第一尊把我們引到壇城前授與灌頂,第二尊以後亦是引我們到胸前的壇城,再從胸前的壇城進入胸前的壇城,一直這樣到第十二尊,今天我們進了十二道壇城。

第二尊是牟尼雪域海,第三尊整個壇城稱作雪域的明點,裡面的本尊稱作十一面觀世音,是跟西藏有緣的觀世音,屬於西藏那份的觀世音。西藏會講這樣的話:「西藏份的觀世音」,這個話的意思是跟西藏有緣的觀世音。我們對祂祈請、祈求,得到祂的灌頂,接著唸六字大明咒繞三圈祈求的時候,祂就會把我們引到祂胸間的壇城,此壇城即是第四尊種敦巴尊者的壇城。

第四尊的本性是種敦巴尊者,但外相是觀世音,右手拿水晶念珠,左手拿的是杖,杖上有如意樹,如意樹中間即是第五尊般若大佛母,樹的枝枝葉葉上有十方諸佛菩薩。拉薩北邊的惹珍寺─北邊惹珍明點,是種敦巴尊者的住持地,是尊者創建的。虔誠地祈求,得到灌頂,再繞三圈,祂就很歡喜地把我們引到胸間的壇城,也就到了第五尊的壇城外。

第五尊是般若大佛母,般若大佛母的本質是懂空性的智慧,外相是黃色四臂觀音。般若慧是三世一切諸佛之母,故是大佛母。般若慧是聲聞、緣覺及所有菩薩自己成就解脫之母;三乘皆是由它而來,故稱為佛母。就如《現觀莊嚴論》的禮讚文所言:「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此須以應成派之解釋來解釋。偈頌言:「頂禮彼佛母」,應成派認為無論是聲聞、緣覺或菩薩要證果,必須透過懂空性的智慧從而達到解脫,故「彼」是懂空性的智慧。誰也離不開它、誰都要透過它。自續派以下認為,聲聞修持的空性跟獨覺修持的空性不一樣,獨覺修持的空性跟菩薩修持的空性不一樣,若是如此,就不能用「彼」,應該是「頂禮諸佛母」。事實上版本是「頂禮彼佛母」,故用應成派的態度來解釋會更加的順暢。如果用自續派以下的解釋,在字面上就會有些不妥貼。「大佛母」指的是什麼都是從這邊生,大母親指的不是高大之意,而是聲聞、緣覺及菩薩都由祂所生。

總之,第四尊觀自在,是悲心的化現,第五尊般若大佛母,是空性的化現;雖然沒有明講,但應該是慈悲與智慧雙運。我們祈求般若大佛母觀自在,從大佛母觀自在的胸間發出光芒,把我們引請到祂胸間的壇城,即第六尊降魔牟尼的壇城裡。來到第六尊的壇城之後,就接受降魔牟尼的灌頂,接受好灌頂之後再祈求,祈求好之後,祂就會放光把我們引到胸間第七尊四臂觀音的壇城。

來到第七尊的壇城之後,祈求灌頂,祂給予灌頂之後,便發光把我們引到祂胸間第八尊綠度母的壇城。進到第八尊綠度母的壇城之後就祈求接受灌頂,得到灌頂之後,再祈求,祂發光把我們引到第九尊忿怒度母的壇城。如此依序再到第十尊不動明王的壇城、第十一尊阿底峽尊者的壇城。第十一尊阿底峽尊者穿的是比丘僧服,但頭戴皇冠,這是報身的裝飾。阿底峽尊者是阿彌陀佛的化現,是種敦巴尊者的師長,故由此引到第十二尊種敦巴尊者的壇城。

如何思惟觀修噶當十六明點?

1. 皈依--全心依賴三寶 我們都是佛教徒,法王強調用四句偈好好修「皈依」,思惟三寶功德,對三寶產生信心,從而全心依賴,產生依賴心就是皈依。.

2. 皈依前提--畏懼苦 皈依前提上需畏懼苦而皈依,故要思惟三惡趣苦等。三寶是自他一切眾生最究竟的依怙,要產生一個全心的依賴。產生一個清淨的皈依心,整體上要懼怕輪迴苦,別體上怕三惡趣苦,所以必須由怕苦而產生畏懼心。.

3. 怕苦應斷苦因 如果只是怕苦果,也沒什麼用,因為已經結果,要怕「苦之因素」,應怕的是苦的根本因素-我執;但如果只是怕因素,也不是比較好的作用,是要想盡辦法把苦因剷除。所以就是要害怕苦及苦因,但如不剷除則沒有太大的作用。我們在某一處長出了刺,若只是剪掉枝葉,明年還會長,沒完沒了的,害怕之後,要破除其根本。既然我們要斷除苦因,就要找出真正的因,知道它是由自己隨順的因素產生,並非「無因而生」、「常因而生」或「不順因而生」。無因生沒辦法解決因素,因為生了就生了;恆常因是恆常也是沒辦法解決;不隨順因或許好一些,但也是不正常。.

4. 斷苦因、輪迴之根--無明、我執 生在輪迴的因素是什麼呢?大家都清楚是業,透過業,有的人生惡趣,有的人生善趣,眾生輪轉的因素就是業。斷業就可以了

嗎?光光斷業是不行的,不斷煩惱是沒有辦法斷業的,所以還是回到剛才的點上,因為最終的根是無明、我執,所以要斷無明、斷我執。

5. 所破的我--我在哪裡? 斷我執,首先應認識我執所執著的「我」是怎樣的情況?此即通常所說「所破的我」。要認識「我」,就要去觀察我執是怎麼執這個我,執我的情形,就像法王說的:「我在哪裡?」用這種方式來尋找「我」。要認識我執所執的我,就得好好學習中觀方面的書籍,慢慢學習,從而認識我執所執的我。.

6. 依中觀空性理論來破 認識「我」後,依著中觀書籍中的理論來破「我執」,也就是先認識我執的執著境,再以中觀理論破除執著境,破除執著境後產生比量,再數數串習,比量漸漸可變成現量,又從現量漸漸達到圓滿,而成就阿羅漢。這要多生的累積,經典中說,利根者三生可達到阿羅漢果,鈍根者就需要非常多生。我們都希求離苦得樂,但只要仍在輪迴中都有苦受,若不想受苦,必須達到阿羅漢果,也就是成就無學道。成就無學道前,只能無奈的在輪迴裡受苦,既然不希望受苦,就要好好學空性的內容,數數串習,然後看看能不能讓輪迴終結;而在這之前,雖然不想要輪迴,但亦無法避免,也因如此,所以學習空性、中觀的內容是非常的重要。.

7. 空慧、菩提心互為助伴--成就佛果 有了空正見,單單憑此來串習,雖可成就阿羅漢果,但仍無法成佛,需要修習菩提心。要成佛,空慧必定要有菩提心為助伴,這是法王一再強調學菩提心的原因。

8. 般若乘與密續的差別 通常接受噶當十六明點的灌頂或其他密續的灌頂是希望趕快成就佛果,但是要達到密續所講的菩提心、空正見的量,必須高出般若乘所講的菩提心、空正見的量很多、很多,如果沒辦法高出也就沒辦法達成。般若乘所講的「菩提心」,是一種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縱然要花上三大阿僧祇的時間,也想要成佛的心。密續的「菩提心」是,即使讓眾生多受一分鐘的苦,自己也不能忍受,為了一切有情能快速的成就佛果,自己也想著快速的今生成佛的心,產生這樣一個強烈的菩提心;前提就是要產生強烈的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會不會產生?會不會猛烈產生?端看有沒有產生猛烈的大悲心。想要產生強而有力的大悲心,若自己不了解輪迴受苦的情況,大悲心是無法產生的;如果自己有了所受輪迴種種苦的畏懼及體驗,再轉換到有情身上,如此一來便能產生強而有力的大悲心。

此時可思惟:一切眾生沒有一位不曾做過自己的父母,一方面看到這樣巨大的苦,一方面了解他們對自己的恩惠時,就會產生強而有力的菩提心,也就是「在今生,為利有情要達成佛果」的強烈想法。

9. 觀修方法(1)--三合一修法 如果要生起菩提心,就要先生起出離心,修大悲心,一再一再的串習。若要讓出離心、大悲心強而有力且一直增長的話,就要觀修本尊、祈求本尊、持它的明咒,並修大悲心等。總之,包含三件事情:修本尊,修師長,修所緣(例如出離心、大悲心等)。一方面修大悲心、出離心等,另一方面祈求本尊師長等,用這種三合一修持方法,就有可能生起強而有力的大悲心。總之要如此的修習,直到悲心與觀自在菩薩的悲心,等同的時候,即「成就觀自在菩薩的佛果位」。如果沒有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的修持,或對這一類沒有一點點的想法,只是單單修持本尊,是沒有任何的意義,也無法成就任何的果。

10. 觀修方法(2)--月輪及金剛杵

要產生強而有力的悲心,由悲心產生強而有力的菩提心,也就是密續所講的幾分鐘都等不及的「很急迫的菩提心」。 作這種的修習,觀想一個圓滿如水晶的月亮在自己的胸前。光有菩提心的修為,沒有空慧則沒辦法斷除輪迴的根本,所以還需要修空慧。修空慧得解脫,成就解脫的空慧,只要三解脫門就可以;若要成就佛果則要透過無邊理路來修空慧。總之,要好好學習中觀的書籍,認識「俱生我執」從而破除,達到遮無的空性境界,也就是要懂空性。修煉時就是觀想:有一個水晶月類似覆蓋的曼達盤,它是菩提心;這中間豎立一個白色五角金剛杵,代表空慧,如此在胸前就有了代表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的月輪及金剛杵。當然觀想「月輪及金剛杵」,若不配合思惟「菩提心及空正見」就沒有意義可言。我們所講的內心(菩提心和空正見)的情況,全部是無色無形的,我們對這些無色無形的難以產生觀修的情況,所以把菩提心和空正見化為有形有色的便於我們觀修,重點是要觀修空性和菩提心,縱然無法觀修出月輪及金剛杵,也沒關係。

11. 一天中如何觀修 月輪、金剛杵要盡量的觀想;例如:上班時坐在座位時,先念頌四句偈「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並觀想「皈依、發心」此二者的內容,接著才處理該要處理的事情。平常如果像是處理電腦等用腦力的事,就沒辦法一面觀想思惟佛法,而作苦力的事情則可以一面思惟佛法內容,不會有妨礙的。所以變成「作苦力」適於這樣的修

行,腦力的勞動對修行有一定的障礙。這種修習,可以一大早在床上念四句偈思惟,接著起來上廁所,可以坐在馬桶上思惟(月輪及金剛杵),晚上睡覺時也是如此;也就是說,時時刻刻都要修習與串習。法王一再談到顯密精華中的精華,就是菩提心與空正見,所以再三強調是非常重要,且要常常串習。

12. 觀修方法(3)--眾集寶 上師薈供有很多描述,例如空樂無二,當然如能那樣想非常圓滿、非常不錯,但是我們是背也背不熟,觀想那些可能是一個難題。所以可以練習觀想:法王是觀自在菩薩,在自己的額頭前方,觀想雲彩寶座上坐著法王,亦即師長。接著觀想師長胸前有如拳頭般大小的世尊像,而世尊胸前觀想有文殊或馬頭明王或宗喀巴大師,看唸的是什麼咒?相應的是什麼?沒有固定。要常常練習,不要換,在文殊胸間觀想一個「吽」字,就好像四個疊起來。

13. 常常串習的重要 可以常常這樣串習,上班時、開車時,可邊開車,邊觀想,以後縱遇緊急情況也可以現起,若臨終或緊急狀況時能有這樣的觀想,絕對不會墮惡趣。所以常常要觀想,否則緊急情況會想不起來。你們車上掛了很多佛像、咒輪,如果你常觀修本尊,根本不需要掛;如果你根本沒有觀想思惟這些,即使掛了也沒用。所以要好好觀修剛才講的這些,這樣絕對不會撞車,假使有車禍,那也是業盡了,結果還是好的。這種修法廣論中稱為「眾集寶」,平常觀資糧田是個別、個別的觀,但這是將一切諸佛菩薩聚集在一身,也就是觀自在菩薩是一切諸佛菩薩慈悲的化現,觀想一切諸佛菩薩都聚集在一身。這非常的重要,要一再的觀修。

14. 總結修法--顯密精華中的精華 換句話說,法王強調的「月輪金剛杵」的修法也是一樣,是把整個教法含攝到這二個內容來修行,這類修法非常的重要,變成了佛法的心要。如果在自己家裡不那麼匆忙的話,可按照上師薈供慢慢的唸頌、觀想。可是大家都是那麼匆忙的人,可用「眾集寶」的方式來觀修,如此隨時隨處都可觀修,所以非常好。 唸頌四句偈,如法王教的皈依,觀想達賴法王、世尊、自己喜歡的本尊(例如:文殊菩薩)與十方諸佛菩薩同一體,往這邊去皈依。這裡頭包含三主要道的修行、密續的修行,顯密中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修行可修,因此法王就一直強調要大家修這個,從今往後,一定要修這個。總之,我們要以此修行為根本,再好好學習廣論中「出離心的法類」,不斷的學習,提升增長自己的出離心;為了提升菩提心,看廣論「菩提心的法類」,不斷的補充增長菩提心;為

了讓空慧增長,看廣論「止觀」,透過這些思惟學習,充實剛剛想的「眾集寶」這個皈依田。總之,要一再一再的學習,人生就不會白過,壽終也會到善趣。.

【問題研討】

噶當十六明點的灌頂非常重要。今天法王的開示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這邊可以稍微作解釋,明天也是如此,因為這個很重要,所以每一天講的部份可以在晚上再作介紹。密續分為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噶當十六明點中,要瞭解當中有多少是屬於事部的本尊,多少是屬於無上瑜伽部的本尊等等內容。總之今天的部份,大家可以提出來。

【問】剛開始觀想壇城時,法王說要觀想東邊,所謂東邊是那一個方位?觀想十六個壇城,是要像觀想格魯派資糧田般的一層層疊起來?還是整個立體的十六個方位的壇城?

【答】密續中剛開始一定是從東門進入(觀想東邊,可能不會牽扯到東西南北)。壇城雖然有東西南北四個門,首先要觀想自己在東門,祈求得到進入的許可,再由金剛上師帶我們從東門進去,你所謂的(聽到的)東邊可能是指這方面。

【問】我們需要認定面向法王的方位是東門?

【答】並不是那樣子。法王是面朝南,東門指的是壇城的東方,因為壇城的本尊是面朝東、背朝西,所以指的是壇城的東門。「東」指的是這個。否則修慈悲喜捨、空性等並不會牽扯到東西南北的門。 壇城並不像格魯派資糧田那樣子重重疊疊的,也不是散的。中間的本尊稱作「嘉瓦嘉措」,祂是觀自在,「嘉瓦」的意思是「勝」,或許可譯成「佛」或「勝者」。總之指的是「嘉瓦仁波切」(稱法王為嘉瓦仁波切)的「嘉瓦」,是已經成佛之意。「嘉措」是大海,可翻譯成「聖海」。總之,中間本尊的名稱是觀自在聖海。 十六尊的排列:主尊「觀自在聖海」,祂的胸間有一個壇城,裡面有一尊本尊,那個本尊的胸間又有一個壇城,那個壇城的中間又有一位本尊,那位本尊的胸間又有一個壇城,那個壇城的中間又有一位本尊,十六尊是這樣疊起來的。

【問】今天講的時候是說一個接在一個的後面,想不出來「後面」是指什麼? 【答】並不是說一個背後接一個,沒有背後的問題,情況就如剛才所說。 觀自在聖海的胸間有這麼大小(一個拳頭加大拇指的長度,通常講三重牟尼時也會

這麼講) 的壇城,壇城裡面有一本尊。但是這樣想的時候,或許會認為壇城、本尊會愈來愈小、愈來愈小。觀自在聖海的大小是人形大小,祂的胸間是拳頭加拇指大小的壇城和本尊,但是就像看電視一樣,電視雖然只有15、20吋,但裡面房子、人,我們看過去還是大的,不是那麼小的感覺。和此相同,裡面的壇城本尊不見得小。雖然胸間只有那麼大,可是裡面的並沒有變小,就是這樣,或許可以說是疊在胸間。.

【問】這像是一個鏡頭往胸間一直照進去、一直照進去?

【答】應該是。今天講的壇城是最外面的壇城,沒有在誰的胸間,它就在最外面,裡面有觀自在聖海,其他的十五尊就疊在觀自在聖海的胸間。這樣講或許對明天的觀想有幫助。

【問】「觀想」有清楚的定義?從字面上會認為「觀」一定要看到,有一定的形象。

法王談到「觀想慈悲」,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我們「觀想慈悲、空性」時,它實際上是什麼意思?

【答】這部份昨天清楚的談過。比如我們看電視,可以看到很多燒、殺、搶劫等的內容,昨天也談過人類如何宰殺動物,要想這些讓自己產生悲心。苦要「取在自己的身上」想,比方說,人類會用很殘忍的方式宰殺很多動物,或者老虎撲殺小動物。要想那些小動物或是把自己當成那隻小動物或是受苦受刑的人,這就是把苦取在自己身上來想,如此自己就會有一些感受。

否則,一直把牠看成第三者,就沒有辦法產生悲心。類推到地獄、餓鬼的痛苦,都要用這種方式來修持,從而生起悲心。如此觀想就會生起大悲心。

這種悲憫的修持要在灌頂之前修,這些一定要在灌頂之前好好修起來。.

正式受灌頂時,要觀的是「空性」,我們都要觀空性,從空性當中顯現出壇城、本尊,直接受灌頂時是要如此。所謂觀空性,我們會談到很多壇城、本尊,但不能將壇城、本尊看成是像水泥或磚頭疊成的房子,雖然壇城、本尊有很漂亮、莊嚴的屋樑、房子,但我們不能把它當成是一種像水泥建築的東西。我們要先觀空性,從空觀中-了悟空性的智慧化現這些壇城和本尊。像幻化般的,把「壇城和本尊」從空觀中幻化出來;若直接把「壇城和本尊」當成房子、人物的話,就會完全錯誤。.

整體上我們在辯論時,會說有一個色法(應該可以翻譯成“塵",這我不大肯定,但我們就把它當成微塵的塵)。佛教宗義分: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教法分:顯和密。這種過程中有部、經部的教典裡塵和色法等同,至於塵和色法是不是同義、等同化,其實有爭論。有部、經部教典中說:「只要是色法,都是微塵堆積起來的」,因此色法一定屬於塵,塵一定是色法。

這在唯識、中觀來說,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像「佛陀的色身」是色法,但不是微塵堆積起來的,而是「智慧的顯現」。這是菩薩從初地修到十地,最終成佛時智慧顯現成我們可以看得到的一個色身;雖然可用眼睛看到這樣一個身體形狀的佛身,但祂不像我們是以細胞堆積起來,祂完全是屬於智慧。佛的色身又分為報身及化身,這些都是智慧的化現。結論是:有部、經部雖將「塵、色」等同化,但唯識、中觀不會將它等同化,理由是「有由智慧所產生的色法」。密續亦是如此;密續也談到「有一部份色法,不是由微塵堆積起來的」。所以這邊的壇城也是一模一樣,所有的壇城以及壇城裡的本尊全部都是智慧顯現出來的。.

【問】一方面談要如何觀修「悲心」,一方面又談要觀修「本尊」、「空性」,不知道它們之間是什麼程序,或者要如何觀?

【格西答】這邊重點最主要是觀修悲心,故在灌頂之前,我們要對悲心一直的練習、熟悉,讓它生長起來。灌頂的時候也是一樣,因為我們前面修的是悲心,所以接著就觀修悲憫的本尊,而觀世音菩薩是諸佛慈悲的化現。我們自己努力的修持悲心,也透過祈求以及祈求後本尊的加持。總之,由這些內外一起讓我們的悲憫心越來越增長。因為重點是修「悲心、菩提心」,修這些的時候,如果一方面修悲心,一方面修與這個(悲心)相關的本尊,祈求得到祂的加持,這樣對我們產生悲心、增長悲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主修是大悲心。

至於修空性,不只是修習噶當十六明點時要修空性,所有密續的修持都建立在修空性上,所以空性是一定要修。如果沒有修空性,即使作一個供養也不會是一個圓滿的供養。同樣的,修本尊而不修空性,其實沒有辦法修好本尊;原因是本尊都是從空慧顯現出來的,每一個本尊都是。若要從空慧顯現出來,首先必須要懂得空性。懂了空性,之後才會有空慧,才可由空慧顯現出本尊,所以以這樣一個原因修空性。空性,因為是那麼重要,

所以才要去學中觀。這樣能夠分清楚了嗎?.

【問】對一個剛入門,最初淺的人要如何去觀?

【答】我覺得你的問題可能是不大瞭解「觀」的定義,所以才提出要怎樣「觀」。

像觀本尊好像要想像本尊的樣子,觀悲心時又不大像是想像…,你的問題可能在這邊。我們內心有心王、心所,心所裡也有一個悲憫的心所(悲憫感),修悲心時,就是要讓它一直增長、一直增長。增長的方式就像剛才所說的,用很多有情眾生受苦的一系列的情況來讓自己的悲憫心一直增長,增長到看到眾生的一些痛苦就完全受不了,不是掉眼淚就是毛髮聳立等等,要修到這樣一個程度。這個程度也分二個層次:1、修的時候能夠出來,不修時不會出來,這是「造作式的悲心」。 2、不待功用、任運而起。當達到這樣一種情況,那個時候才算是「悲憫心」產生。

總之,要讓自己的悲憫增長,讓它達到一種任運而起,讓自己的心變成悲心。這是「悲心」的一個觀法。修本尊要先懂空性,再把懂空性的智慧,由它想像成本尊、壇城等,這是修「本尊」的方式。總之,有幾種修法;

像修悲心、修無常就有差別。修無常是修外在世界剎那剎那在變化;修悲心是讓自己的心變成悲心。讓自己的心變成悲心和想像出一個佛像、壇城,這二者有差別。.

【問】對初學者要如何觀空?是想像自己的頭不見了?還是其他?

【格西答】如果想「我的頭不見了」,就會落到斷邊。我們看到任何東西、碰到任何東西,我們都會把它們看成是不觀待因緣的,是獨立、自在的,完全不依賴於因緣的,我們有這樣一個看法;無論看到什麼,都會覺得它是獨立的。當然我們會知道像父母、兄弟姊妹等是透過因緣產生的,爸爸有他的爸爸,媽媽也有她的媽媽,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會稍微知道一個比較粗顯的空、緣起。問題是我們看對方或任何東西的時候都會有一種獨立的看法;獨立、不依賴,完全是獨一的看法。這樣的看法其實正是我們這邊所要破的、所要空的,這部份雖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可是比較粗顯的情況我們還是會知道。.

所謂單一、單獨、獨立、自在,指的就是不依賴、不依靠的情況,這邊要

觀的是這些(單一、單獨、獨立)東西不存在。所以問:父母有沒有?有。不依賴因緣的父母存不存在?就不存在。你、我、他存不存在?是存在的。有沒有一個不依賴、單獨性的你、我、他?那就不存在。任何東西顯現到我們心田當中的時候,都會現起一種獨立的感覺,所要空的是那個(獨立的感覺),否則全部覺得都沒有的時候,就會變成斷邊。你剛才說想像「我的頭不見了」,這在宗大師的教義當中,正是最要破的,最要鏟除的一個概念,通常會說這概念是一種「斷見」。總之,一切一切的法都是存在的,不存在的是獨一的、單一的、不依賴的法,這樣的情況就不存在。所以這邊就有一個「存在的」和「不存在的」,父母、兄弟姊妹、你我他都存在,可是獨一的父母兄弟姊妹都不存在。我們要把這兩個盡量分開來看待,當然,在中觀最難的課題就是這個,雖然我們沒有辦法詳細的瞭解它,可是粗顯的情況其實也不會太難。這樣可不可以略略知道空性?.

我們都有這樣的想法:覺得有不依賴於蘊體的我,自己和蘊體好像是分開的、獨立的。這些在非常生氣的時候就會比較突顯出來;比方說,某人在人家開機槍時,他會往機槍衝:「我的父親被殺了,我的母親被殺了…」,也不管自己的身體會不會被射中,就只有想「我」要衝出去。所以我們的想法當中會有「一個獨立於蘊體的我」。當然機槍掃過來,射了幾百顆子彈,自己一定會倒下去,問題是我們有「一個獨立於蘊體的我」的看法,這就是「執我」,「認為實有」或「獨立自主的我」的看法。.

如瓶子、花、收音機等都是依賴因緣而產生,可是我們在看它們的時候,都會看成是一個獨立於因緣的杯子、花瓶、收音機的情況。我們要把這兩件事情分開,杯子是有的,花瓶也是有的,收音機也是有的,可是沒有獨立於因緣的花瓶等。宗大師非常強調,緣起存在,一定要重視緣起。所以不能說「沒有頭」,講這種話的原因即在此,故一定要重視緣起,空性若略說大致是如此。在密續灌頂時,首先要懂空性,懂了空性之後,自己就擁有觀空性的這種智慧,要把這個智慧觀想成壇城,觀想成本尊,觀想成上師。同樣的,供養時也是從自己的空慧當中,顯現出色聲香味觸等,包括像拿這些供品的天女等。總之,全部都是由自己的空慧顯現出來而行供養。所以在密續的修持當中如果不懂空性,完全就是拔除了根本,就沒有辦法,完全無路可走。.

【問】從空慧顯現出,空慧指什麼?

【答】懂空性的心,心性是空,先觀心性的空,再把它顯現出壇城、本尊、供品等。

【問】剛才提到觀想本尊,以我們現在的狀況,不瞭解空性,現起是用想像的方式,又無法肯定觀想的內容是正確的。行相大部份是用自己的分別識去想像出來,你要認為祂有真實感,在這基礎下又要去觀祂也是因緣法,但這是用分別識去投射出來的,感覺上自己告訴自己:這是不真實的,感覺上彼此有所矛盾,這要如何解決?

【答】我們要瞭解空性很難,瞭解空性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可是要對它有一個概念,所以灌頂之前要有概念,倒不是強調一定要懂。有概念,就一直好好地修持,就能夠懂空性。所謂的懂空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剛剛所談,我們說沒有一個自主的我,沒有一個自主的法,我們所否認的或是要空掉的是自主的我或自主的法,但是並沒有否認掉因緣所顯現或因緣所造就的一切法。因此,因緣所生的一切法都是真實存在的,雖然不是諦實存在,可是它是真實存在,它是真的。既然它是真的,我們對生起的佛慢有很真切的感覺,並不會有什麼矛盾。.

【問】我們講因緣所生,我們現在所生起的是用分別識去生起的,很像是在暗處看到草繩認為是蛇。因為沒有正確空性的概念,所以相對的是用分別識生起的一個相,它不像我們的眼睛直接看到杯子,這和我想像那邊有一個杯子,這兩個的真實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格西答】你的意思是第六識所想起的東西都是模模糊糊不真實,它不真實,可是我們要把它想成真實是很難的。溝通上好像有點問題,我是說眼睛看到瓶子時,它很真實、有很實在感,用第六意識看瓶子的時候,它不僅模糊而且是飄忽不定,有點幻化的感覺,類似瓶子會跑來跑去,完全沒有真實感,我是用這種方式表達。老師是說眼睛看到瓶子時,是真實看到瓶子,所以非常的清楚,用第六意識去觀瓶子的時候會模糊,雖然途徑不同(眼識或第六意識)但都會現起「自主的瓶子」,這沒有什麼差別。眼睛和第六意識只是模不模糊、清不清楚不一樣而已;用眼睛看時瓶子不會跑來跑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