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函数

专题讲座.函数
专题讲座.函数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中函数课堂教学设计

王玉起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也是初中数学里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它在初中数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觉得函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老师也觉得函数难讲,讲了学生也理解不了,理解了也不会解题。事实果真如此难教又难学吗?本文就初中函数教学中三个常见问题,谈谈在教学设计方面一些方法和实践。

一、函数教学中基于数学思想的教学方式的研究

数学知识的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单独教授知识无益于课本的复读,利用数学思想进行教学和学习,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的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的认识,它是形成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桥梁,是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的灵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一文中曾写道: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在函数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教会函数知识上下功夫,而且还应该追求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基本函数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要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进行函数教学。在函数的教学中,应突出“类比”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1 .注重“类比教学”

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人们正是利用相似事物具有的这种属性,通过对一事物的认识来认识与它相似的另一事物,这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就是类比法,利用类比的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 可称为“类比教学”.

在函数教学中我们期望的是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方法的传授,达到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让学生顺利地由“学会”到“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发现,初中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在概念的得来、图象性质的研究、及基本解题方法上都有着本质上的相似。因此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不但省时、省力,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是一种既经济又实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举例说明如何采用类比的方法实现函数的教学。

首先是正比例函数,它是一次函数特例,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因为正比例函数过于简单,而轻视。匆匆给出概念,然后应用。等到讲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接受起来概念模糊,性质混乱,解题方法不明确。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因为忽视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作用,我们应该借助正比例函数这个最简单的函数载体,把函数研究经典流程完整呈现,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学习其他函数时,在此基础上类比学习,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正比例函数》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概念的建立

通过对问题的处理用函数y=200x 来反映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引入新课。学生自觉思考教师提问,共同得出每个问题的函数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函数关系式的特点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描述定义及解析式特点。

(二)环节二:函数图象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学生先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过程画函数y=2x 和y= -2x 的图象,相互交流比较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画函数图象的过程并通过比较使学生正确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方法。

(三)环节三:探究函数性质

让学生观察函数图象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图象的形状,从左往右的升降情况,经过的象限及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的变化规律。这几个方面来归纳,最终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环节四:概念的归纳

将观察、探究出的函数图象的特征、函数的性质等做出系统的归纳。

(五)环节五:概念的应用

这个环节主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突出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方法。

从这五个环节的设定上,大家不难看出,我们在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过程也是经历这样的六个环节,所以用类比的教学方式是在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却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自主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

归纳:函数探究的内容与方法

研究的对象------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研究的方法------- 画图象、分析图象、探究坐标变化规律、归纳函数性质

关注的问题------- 图象的位置、发展趋势、与坐标轴的交点、函数的增减性……

类比进行反比例函数的教学

例如17.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T :正比例函数y=6x 的图象是什么形状?

S1 :通过原点的直线(为将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图象作铺垫)

T :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呢?我们采用什么办法画呢

S2 :描点法。

(问题一)T :我们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用几点法描画?

S3 :两点法。

(追问)T :为什么呢?

S4 :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追问)T :你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直线吗?

S5 :不能确定。

(追问)T :因此我们需要描多少点?

S6 :尽量多些。正负对称10 —12 个点比较合适

(问题二)T :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

S7 :……

T :对于我们如何列表取点?

S8 :……再次突出描点左右对称取点的思维过程。

教师示范了的图象画法,再让同学们尝试画出的图象

(问题三)T :你能比较出和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S9 :两只曲线,关于原点对称(双曲线)

(追问)T 结合你的图象和列表和之间的不同点?

S10 :在一、三象限,在二、四象限。

(追问)T :你能猜想的图象规律吗,注意类比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规律?

S11 :当k>0, 图象过一三象限,当K<0 ,图象过二、四象限。

(追问)T 请再画一组的图象,验证你的猜想

(问题四)T :通过以上的猜想和验证,你能总结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位置规律吗?

S12 :归纳S13 :纠错S14 :改正

这是本课时的引入部分,教师通过问题串,把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定义、图象规律与正比例函数图象联系在一起,教师的设计思路就是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自主的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定义与性质,学得自然,轻松。

T :能否把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总结一下?

类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

反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

图象

位置

增减性

T :你有什么启发?你发现了什么?……

显然是教师采用了类比教学思路的结果,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找到了学习新知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对于类比推理的研究最具影响的是波利亚.波利亚在他的著作《怎样解题》、《数学与猜想》、《数学的发现》中,通过对数学史上一些著名猜想的剖析,再现了一些重大发现产生的渊源及过程,认为归纳和类比是两种最基本的猜测方法,并以此为据提出了合情推理的一般模式.认为类比就是某种类型的相似性.通过具体的例子论述了合情推理( 归纳、类比) 在数学发现和解题方面的作用.他还结合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呼吁:“要教学生猜想,要教合情

推理。

因此我也在此呼呼:初中函数要有整体设计的意识,就是上好《正比例函数》,类比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

2. 注重“数学结合”的教学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本身就体现着函数的“数形结合”。函数图象就是将变化抽象的函数“拍照”下来研究的有效工具,函数教学离不开函数图象的研究。在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 )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首先,对于函数图象的意义,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才能知道函数图象的由来,才能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打好基础。其次,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通过亲身画图,自己发现函数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感悟不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为发现函数图象间的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2 )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首先,在探索具体函数形状时,不能取得点太少,否则学生无法发现点分布的规律,从而猜想出图象的形状;其次,教师过早强调图象的简单画法,追求方法的“最优化”,缩短了学生知识探索的经历过程。所以,在教新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甚至最笨拙的方法做起,渐渐过渡到最佳方法的掌握,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

(3 )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初中阶段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函数图象:一是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二是控制参数法。

下面我就具体函数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举例说明:

《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片断

①猜想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

②验证: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y=3x,y=3x-3,y=-2x,y=-2x-3

③归纳(不完全归纳法):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当k>0 时,直线从左到右呈“起飞”状,即呈上升趋势,经过一、三象限;当k<0 时,直线从左到又呈“降落”状,即呈下降趋势,经过二、四象限.

④思考:不同的一次函数,他们图象的形状是相同的,但位置却各不相同,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呢?

⑤确定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学生最终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与解析式中的待定参数k 与 b 的取值有关。教师进一步指出:在研究含有两个参数的问题时,要先固定一个,进而能明晰地研究出另一个参数在“数”上的变化,导致“形”上的差异。

⑥进一步观察刚才画的四个一次函数图象,思考:k 相同,b 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之间有何关系?k 不同,b 相同的一次函数图象之间有何关系?

⑦归纳:k 相同,b 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相互平行,将直线y=kx 向上或向下平移∣b ∣个单位可得直线y=kx+b;k 不同,b 相同的一次函数图象相交于点(0 , b ).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明确了函数图象的研究方法,参与了研究过程,因而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牢固的、灵活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一种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二、函数教学过程中几个难点的处理:

作为初中数学中的难点,函数抽象而富于变化,在一线教学中老师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老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下面我具体举一些教学设计给各位老师参考看是如何突破我们教学中的难点的:

1 .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问题。

在反比例函数教学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是个难点。不仅k 的正负上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和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相反,而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上有断点。下面我们看看这个教学设计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片断

(1 )回顾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

(2 )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结合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T :①当图象上的一个点,沿着第一象限的图象从左向右运动时,点的坐标怎样变化? 这说明在第一象限内,当自变量增大时,函数值是怎样变化的?(课件演示点的运动及坐标的变化)

(追问)T :②当图象上的一个点,沿着第三象限的图象从左向右运动时,点的坐标怎样变化?这说明在第三象限内,当自变量增大时,函数值是怎样变化的?(课件演示点的运动及坐标的变化)

(追问)T: ③当点A (x1,y1)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点B( x2,y2) 在第三象限的图象上,x1与x2的大小关系如何?y1与y2呢?此时①②中的结论还成立吗?

(问题二)T :⑶一般的,反比例函数,当k>0 时,随着x 的增大,y 的值怎样变化呢? (追问)T: ⑷如何用符号语言描述呢?

(追问)T: ⑸你能从解析式出发给出证明吗?

(问题三)T:(6) 你能从的图象中y 随x 的变化是如何增减的吗?

(问题四)T: (7 )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并结合图象,思考下列问题……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课件,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发现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点的,自然的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性质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且通过结合符号语言和解析式全方位诠释增减性的意义。学生不但理解而且记忆,而且途径全面,更好的感受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整体一致性。

2 .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

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比较难教,因为学生会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

教材安排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不等式,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数学知识间的横纵联系,体现函数在初中代数中的统领作用;另一方面从函数的角度,由“数”到“形”的对方程(组)、不等式加深认识,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旧认识的深度。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从“数”与“形”两方面体现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从“数”来看,就是从函数值看,求方程的解,可转化为当函数值为零时,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求不等式的解集,就是当函数值大于零(或小于零)时,求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方程组的解,就是当两个函数的函数值相等时,求对应的自变量和函数值.

从“形”来看,就是从函数图象看,求方程的解,可转化为求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求不等式的解集,可转化为求在x 轴上方(或下方)的图象对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或一个函数图象在另一个函数图象的上方或下方的部分对应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求方程组的

解集,可转化为求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纵坐标。

(2 )抓住数与形的转换点理解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联系

众所周知,函数图象就是点的集合,函数图象上的每一个点的坐标,就是一组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对应值,因此数与形的转换点就是图象上的点及其坐标。教学中抓住这一转换点,能有效的促进对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关系的理解。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片断

(一)如何解决下面两个问题,并思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何关系?

①解不等式:5x+6>3x+10 ;

②当自变量为x 何值时,函数y=2x-4 的值大于0 ?

归纳: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问题①可以转化为问题②求解

(二)你能从函数y=2x-4 的图象中,发现问题①的解集吗?

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

ⅰ函数值与函数图象上的点的什么是对应的?函数y=2x-4 的图象上,符合函数值大于0 的点在哪一部分?

ⅱ这部分点的什么,就是使函数y=2x-4 的值大于0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归纳:函数y=2x-4 图象在x 轴上方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就是问题①得解集

(三)函数y=2x-4 图象在x 轴下方的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哪个不等式的解集?

(四)你能进一步得到“解不等式ax+b>0 与“求自变量x 在什么范围内,一次函数函数y=ax+b 的值大于0 ”有什么关系吗?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按照“函数值大于0 →图象上点的纵坐标大于0 →位于x 轴上方的点→横坐标的取值范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思维脉络,紧扣数与形的结合点,不仅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了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3 )使学生明确学习函数与方程(组)、不等式的意义。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使学生体会到以下两点:

①解方程(组)与解不等式的问题,都可以化归为函数问题,所以函数统率着方程、不等式;

②从函数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研究方法,对于后续学习有重要作用。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解函数问题的难点和考点。正确求出自变量取值范围,正确理解问题,并化归为解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这需要学生掌握函数的思想,不等式的实际应用,全面考虑取值的实际意义。容易讲的枯燥无趣,最后变成公式化记忆,但学生总是此题会,彼题又错,效果往往不好。我们看这个教学设计,生动活泼而且理解深刻。

八年级7.2 认识函数(2 )

例1 等腰三角形ABC 的周长为80 ,底边BC 长为y ,腰AB 长为x ,

求:(1 )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

学生尝试做题

S1 :y=80-2x

S2 :x=(80-y)/2

T :题目是y 关于x ,其中关于相当于等于,所以应该写成y=80-2x

T :把你的学号作为三角形的腰长,请计算相应的底边y 值

学生快速的计算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相关的值:

x=0 (教师的学号为0 )y=80

x=10 y=60

x=20 y=40

x=30 y=20

x=40 y=0

x=50 y= -20

x=51 y= -22

(问题一)T :x 表示三角形的腰,y 表示三角形的底边,你看到这组数据有什么话要说么?

S1 :不能是负与0 ,所以最后三个不行。

(追问1 )T :能分享你结论的理由么?

S1 :y 是底边,需要大于0

T :自变量的取值需要符合函数的实际意义

这时下面有个同学在悄悄的说,第一个也不行。

(追问2 )T :能说说你的理由么?

S2 :因为x 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也是大于0 的。

T :自变量的取值必须满足自变量的实际意义

这时,课堂中学生都在用质疑的眼神重新观察题目,重新思考,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有学生举手了。

S3 :第2 、3 个也不行

(追问3 )T :为什么?

S2 :不能构成三角形

(问题二)T :那么x 能不能任意取呢?

S :不能

(问题三)T :那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求x 的取值范围呢?

S1 :20

T :你解释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

S1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T :我们一起来梳理此题求x 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教师板书:

求x 的取值范围

(1 )自变量x 的实际意义x>0

T :刚才同学们考虑到了函数y 的取值范围,而y=80-2x ,所以还要考虑与x 相关的量的意义

板书(2 )与x 相关的量的意义y>0

(问题四)T :除了这两个量还要考虑到什么呢?

S :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3 )在实际情境中满足限制的条件

T :等腰三角形只要考虑x+x>y

实际问题——解析式——求函数值——冲突——反思——探究——归纳。

在这里,是第一次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而学生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解还没有形成一种常规的思路,所以,老师通过实际的操作(80cm 长的红丝线),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

腰、底边、底角、顶角、面积等之间的变化情况,然后列出底边与腰长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再给定一个自变量(学生学号作为腰长)求出相应的函数值,一方面复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变量、常量、函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了列简单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根据函数解析式,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更重要的是通过学号作为三角形的腰长,计算相应的底边y 值,教师通过递进式提问,让学生在具体的、特殊的数值中发现矛盾,产生冲突,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提问、追问、反问,学生的解释、说理,由特殊到一般,最后总结出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通性通法,有一种水到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

4 .实际应用问题

学习函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复杂的实际生活中建立有效的函数模型,利用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因此新教材大力倡导函数与实际的应用。

对于学生来说,实际应用是个难点。在实际应用问题的教学中注意把握以下

几点:

(1 )切实体现教材设计意图。教材安排有关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其目的主要有三: 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建模能力;②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形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使学生体会函数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模型,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以上意图。

(2 )要根据学生实际。对于学生而言,函数已经觉得很难,再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会觉得难上加难,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于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

问题要通过有效的设计,分步引导,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步步深入,有易到难的寻求答案。

例4 A 地有肥料200 吨, B 地有肥料300 吨,现要把这些肥料全部运往C 、 D 两地。如果从A 地往C 、D 两地运送肥料的费用为每吨20 元和25 元;从B 地往 C 、D 两地运送肥料的费用为每吨15 元和24 元. 现 C 乡需要肥料240 吨,D 乡需要肥料260 吨, 怎样调运总费用最少?最少费用是多少?

分析:本题的难点有三处:难点一是如何让学生想到可用函数解决这类问题;难点二是如何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列出函数解析式;难点三是如何分析出函数的最小值;难点四是将数学的解还原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突破难点,不妨采用如下的教学设计:

①画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调运费用和哪些量有关?这些量有何关系?

这些量是变量还是常量?

(通过这个问题,启发学生发现调用费用是一

个变量,并且与四个变量有关,这四个变量相

互联系,其他变量都可以用另一个变量表示,既然

是和两个变量有关的问题,符合函数特征,利用函

数的图形和性质可以确定最小值)

③设总运费为y ,A 地运往C 地的肥料量为x ,填充下表:

y=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④怎样利用函数解析式求最小运费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求最小运费就是求解析式中函数y 的最小值,

一方面从解析式中可以发现,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求y 的最

值需先求x 的取值范围;另一方面也可画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

观察图象,发现y 的最小值)

⑤当调运费用最少时,其他的调运量多少?请你确定出使运费最少的调用方案.

归纳总结:

ⅰ为什么本题可用函数的方法解决? 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ⅱ怎样列出函数解析式?

ⅲ函数的最值可用哪些方法求出?

ⅳ在实际问题中,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何作用?

对研究其他函数图象时,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好处。

三、函数教学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断裂式教学

初中函数所考察的题目,大家公认二次函数最难。因此老师在教授这个函数时,也是最卖力,配备了大量的习题练习。但是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不但要理解那么难的曲线函数,还要做更难的习题。所以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二次函数太难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的”。其实则不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把二次函数孤立起来,一棵参天大树高不可攀,是因为你忘却了函数是片森林,二次函数应该根植在“函数森林”中。

不但二次函数如此,很多老师每逢讲一个具体函数,都让学生重新经历函数探索,猜想,设计很多环节去猜想函数具备哪些性质,学生却因这些性质之间的相近相似常常混成一团,或最终难以正确应用。

函数这一章最重要的解题方法就是待定系数法,学习正比例函数时就学习了,一次函数再次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又再次使用,但是我们发现,因为缺乏归纳待定系数法的本质,“断裂式”的教授此方法,让学生并没有掌握该解题方法,仅仅是会求解析式而已。

对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我归纳的原因是,教授具体函数时,缺乏系统意识和整体意识。

函数是一个整体,各个具体函数是函数的特例,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通过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方法,对比性质的差异性,将具体函数逐步纳入到整个函数学习中去,这也符合教材设计的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这样自然使二次函数变得难着不难,水到渠成。

关于待定系数法,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感受到待定系数法的本质:对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果已知所求结果具有某种确定的形式,则可引进一些尚待确定的系数来表示这种结果,通过已知条件建立起给定的算式和结果之间的恒等式,得到以待定系数为元的方程或方程组,解之即得待定的系数。待定系数法在确定各种函数解析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正、反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确定函数解析式时都离不开待定系数法。因此我们要重视简单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待定系数法的应用。要在简单的函数中讲出待定系数法的本质来,等到了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及综合情况,学生已能形成能力,自如使用此方法,这时就是技巧的点拨。

2 .“重形不重数”的现象歪曲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当前在初中函数教学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借助函数图象去研究函数性质,但却忽视了函数本身是一种代数模型,是对数、式、方程、不等式等代数模型的综合与统一,所以除了要借助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外,不因忽视从“数”的角度引导学生发现与研究函数性质,比如:(1 )引导学生观察画正比例y=2x 函数图象时所列的表格

x

-3

-2

-1

1

2

3

Y=2x

-6

-4

-2

2

4

6

可以发现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以及自变量与对应函数值之间成正比例(2 )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的列表

x

-2

-1

1

2

3

4

7

22

-1

-2

-1

2

7

可以发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与对称性

(1 )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证明一次函数y=-2x+3 的增减性

(2 )引导学生从代数的角度探索证明二次函数的最值,顶点,对称轴

∴抛物线的顶点(最高点)坐标为(3,0),对称轴方程为x=3.

对于函数性质以及本质的认识,最终要还原到数的层面,所以在函数教学中,以“形”促数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学生培养学生从数的角度观察、分析、归纳、证明能力的培养.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求解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常用方法

1 / 4 张喜林制 [选取日期]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求解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常用方法 高考要求 求解函数解析式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需引起重视 本节主要帮助考生在深刻理解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几种方法,并形成能力,并培养考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归纳 求解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常用方法主要有 1 待定系数法,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用待定系数法; 2 换元法或配凑法,已知复合函数f [g (x )]的表达式可用换元法,当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配凑法; 3 消参法,若已知抽象的函数表达式,则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解f (x ); 另外,在解题过程中经常用到分类讨论、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 (1)已知函数f (x )满足f (log a x )=)1(1 2x x a a -- (其中a >0,a ≠1,x >0),求f (x )的表达式 (2)已知二次函数f (x )=ax 2+bx +c 满足|f (1)|=|f (-1)|=|f (0)|=1,求f (x )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概念中的三要素 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以及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依托 利用函数基础知识,特别是对“f ”的理解,用好等价转化,注意定义域 错解分析 本题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定义域的考查、等价转化易出错 技巧与方法 (1)用换元法;(2)用待定系数法 解 (1)令t=log a x (a >1,t >0;01,x >0;0

第8讲:二次函数(专题讲座).doc

(聚焦 2008 )第 8 讲:二次函数专题讲座 (一)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标准式: y=ax 2 +bx+c ( a≠0 ); (2)顶点式: y=a ( x+m )2 +n ( a≠0 ); (3)两根式: y=a ( x - x 1)( x- x 2)( a ≠ 0 ) 【例 1】已知二次函数y=f( x)同时满足条件:(1)f( 1+x)= f(1- x); (2) y=f ( x)的最大值是15;( 3) f ( x)=0的两根立方和等于1 7。求 y= f ( x)的解析式。 (二)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 1)二次函数f( x)=a x2 +bx+c ( a ≠0)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对称 轴方程为 x =- b ,顶点坐标是(- b , 4ac b2 )。2a 2a 4ac 当 a >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函数在(-∞,-b ] 上递减,在 [ - b ,2a 2a +∞ ) 上递增。 当 a <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下,函数在(-∞,-b ] 上递增,在 [ - b ,2a 2a +∞ ) 上递减。 ( 2)直线与曲线的交点问题: ①二次函数f( x)=ax 2 +bx+c ( a ≠0),当= b2-4 ac>0 时,图像与 x 轴有两个交点M1(x1,0)M2(x2,0),于是 |M1M2|=| x1- x2|=。 | a | ②若抛物线y=ax 2 +bx+c(a≠0)与直线y=mx+n ,则其交点由二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来决定,而方程组的解由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 =mx+n ,即 px 2 +qx+r=0的解来决定,从而将交点问题归结为判定一元二 次方程的判别式的符号决定。 特别地,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情况由ax 2 +bx+c=0 的解的情况决定,于是也归结为判定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 = 0 的判别式的符号问题。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函数值域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 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及值域的应用 高考要求 函数的值域及其求法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主要帮助考生灵活掌 握求值域的各种方法,并会用函数的值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重难点归纳 (1)求函数的值域 此类问题主要利用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 配方法、分离变量法、单调性法、图象法、 换元法、不等式法等 无论用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必须考虑函数的定义域 (2)函数的综合性题目 此类问题主要考查函数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反函数等一些基本知识相结合的题目 此类问题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运算能力 在今后的命题趋势中综合性题型仍会成为热点和重点,并可以逐渐加强 (3)运用函数的值域解决实际问题 此类问题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从而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此类题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设计一幅宣传画,要求画面面积为4840 cm 2,画面的宽与高的比为λ(λ<1),画面的 上、下各留8 cm 的空白,左右各留5 cm 空白,怎样确定画面的高与宽尺寸,才能使宣传画所用纸张面积最小? 如果要求λ∈[4 3, 32],那么λ为何值时,能使宣传画所用纸张面积最小?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建立函数关系式和求函数最小值问题,同时考查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依托 主要依据函数概念、奇偶性和最小值等基础知识 错解分析 证明S (λ)在区间[4 3, 32]上的单调性容易出错,其次不易把应用问题转 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解决 技巧与方法 本题属于应用问题,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并把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来解决 解 设画面高为x cm,宽为λx cm,则λx 2=4840,设纸张面积为S cm 2 , 则S =(x +16)(λx +10)=λx 2+(16λ+10)x +160, 将x = λ 10 22代入上式得 S =5000+4410 (8λ+ λ 5 ),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函数的连续及其应用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函数的连续及其应用 高考要求 函数的连续性是新增加的内容之一 它把高中的极限知识与大学知识紧密联在一起 在高考中,必将这一块内容溶入到函数内容中去,因而一定成为高考的又一个热点 本节内容重点阐述这一块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 重难点归纳 1 深刻理解函数f (x )在x 0处连续的概念 等式lim 0 x x →f (x )=f (x 0)的涵义是 (1)f (x 0)在x =x 0处有定义,即f (x 0)存在; (2)lim 0 x x →f (x )存在,这里隐含着f (x )在点x =x 0附近有定义; (3)f (x )在点x 0处的极限值等于这一点的函数值,即lim 0 x x →f (x )=f (x 0) 函数f (x )在x 0处连续, 反映在图像上是f (x )的图像在点x =x 0处是不间断的 2 函数f (x )在点x 0不连续,就是f (x )的图像在点x =x 0处是间断的 其情形 (1)lim 0x x →f (x )存在;f (x 0)存在,但lim 0 x x →f (x )≠f (x 0); (2)lim 0x x →f (x )存在,但f (x 0)不存在 (3) lim 0 x x →f (x )不存在 3 由连续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计算函数极限的一种方法 如果函数f (x )在其定义区间内是连续的,点x 0是定义区间内的一点,那么求x →x 0时函数f (x )的极限,只要求出f (x )在点x 0处的函数值f (x 0)就可以了,即lim 0 x x →f (x )=f (x 0)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函数f (x )=242+-x x , (1)求f (x )的定义域,并作出函数的图像; (2)求f (x )的不连续点x 0; (3)对f (x )补充定义,使其是R 上的连续函数 命题意图 函数的连续性,尤其是在某定点处的连续性在函数图像上有最直观的反映 因而画函数图像去直观反映题目中的连续性问题也就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方法 知识依托 本题是分式函数,所以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能准确画出它的图像 错解分析 第(3)问是本题的难点,考生通过自己对所学连续函数定义的了解 应明确知道第(3)问是求的分数函数解析式 技巧与方法 对分式化简变形,注意等价性,观察图像进行解答 解 (1)当x +2≠0时,有x ≠-2 因此,函数的定义域是(-∞,-2)∪(-2,+∞) 当x ≠-2时,f (x )=2 42+-x x =x -2, 其图像如上图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专题讲座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一、二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y=ax2+bx+c(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表达函数表达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y=ax2+bx+c(a≠0)也叫做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例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2x2(2)y=(x+2)(x-2)-(x-1)2 (3)y= 1 1-x2(4)y=x2+2x-3 (5)y=ax2+bx+c 变式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x2=0(2)y=2x2-(x2+1)(3)y=x2+1 x 例2已知函数y=(m2-4)x2+(m2-3m+2)x-m-1 (1)当m为何值时,y是x的二次函数; (2)当m为何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4)y=x2 变式2m取哪些值时,函数y=(m2-m)x2+mx+(m+1)是以x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是以x为自变量的一次函数?

二、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与性质: (1)开口方向: (2)对称轴: (3)增减性:当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当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4)顶点:__________. (5)最值:a_______函数有最值,a_______函数有最值. 例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y=3x2;(2)y=-3x2;(3)y=1 3 x2. 变式3(1)函数y=2 3 x2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1 (2)函数y=-x2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 4 例4已知y=(k+2)x k2+k-4是二次函数,且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1)求k的值;(2)求顶点坐标和对称轴. 变式4(1)已知抛物线y=kx k2+k-10中,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k=.(2)已知函数y=(k2+k)x k2-2k-1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开口,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四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中,分别对应的是:①y=ax2;②y=bx2;③y=cx2;④y=dx2则a、b、c、d的大小关系为

幂指对函数复习专题讲座

. 幂指对函数复习专题讲座 一.幂函数 1.定义形如αx y =的函数叫幂函数,其中α为常数,在中学阶段只研究α为有理数的情形. 2.幂函数互质)q p p q n Q n x y n ,,,(= ∈=的性质如表1-1. 3.根据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像的特点分析幂函数q p y x =的性质. (1)图的增大,函数图像向y 轴方向延伸.(2) 在第一象限是增函数. (3) 1q p =时,图像是直线y=x 。在第一象限内是增函数.(在整个定义域内都是增函 数.) (4)10q p >>时,随x 的增大,函数图像向x 轴方向延伸.在第一象限是增函数. (5)0q p <时,随x 的增大,函数图像与x 轴、y 轴无限接近,但永不相交。在第一象 限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幂的有关概念: (1)规定:① ∈???=n a a a a n ( N *);② )0(10≠=a a ; n 个 ③∈=-p a a p p (1Q );④m a a a n m n m ,0(>=、∈n N * 且)1>n (2)指数运算性质: ①r a a a a s r s r ,0(>=?+、∈s Q );②),,0(Q s r a a a a s r s r ∈>=-; ③r a a a s r s r ,0()(>=?、∈s Q );④∈>>?=?r b a b a b a r r r ,0,0()( Q ); ⑤),0,0(Q s b a b a b a s s s ∈>>=??? ??.(注)上述性质对r 、∈s R 均适用. 2.对数的概念: (1)定义:如果)1,0(≠>a a a 且的b 次幂等于N ,就是N a b =,那么数b 称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log b N a =其中a 称对数的底,N 称真数. ①以10为底的对数称常用对数,N 10log 记作N lg , ②以无理数)71828.2( =e e 为底的对数称自然对数,N e log 记作N ln (2)基本性质: ①真数N 为正数(负数和零无对数); ② 01log =a ;

二次函数专题讲座(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二次函数专题讲座 一、定义型问题 1、小明在课外学习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定义:如果二次函数y=a 1x 2+b 1x+c 1(a 1≠0,a 1,b 1,c 1是常数)与y=a 2x 2+b 2x+c 2(a 2≠0,a 2,b 2,c 2是常数)满足a 1+a 2=0,b 1=b 2,c 1+c 2=0,则称这两个函数互为“旋转函数”. 求函数y=﹣x 2+3x ﹣2的“旋转函数”. 小明是这样思考的:由函数y=﹣x 2+4x ﹣3可知,a 1=﹣1,b 1=4,c 1=﹣3,根据a 1+a 2=0,b 1=b 2,c 1+c 2=0,求出a 2,b 2,c 2,就能确定这个函数的“旋转函数”. 请参考小明的方法解决下面问题: (1)直接写出函数y=﹣x 2+4x ﹣3的“旋转函数”; (2)若函数2335y x mx =-+-与23y x nx n =-+互为“旋转函数”,求2015415m n +() 的值; (3)设点A (m,n )在抛物线上L :2y ax bx c =++的图像上,证明:点A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抛物线L 的“旋转函数”上。 (4)已知函数1142 y x x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点A 、B 、C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是A 1,B 1,C 1,试证明经过点A 1,B 1,C 1的二次函数与函数1142 y x x =-+()(﹣)互为“旋转函数”。 2、如果二次函数的二次项系数为l ,则此二次函数可表示为y=x2+px+q ,我们称 [p ,q]为此函数的特征数,如函数y=x2+2x+3的特征数是[2,3]. (1)若一个函数的特征数为[﹣2,1],求此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 (2)探究下列问题: ①若一个函数的特征数为[4,﹣1],将此函数的图象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求得到的图象对应的函数的特征数.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函数的连续及其应用

1 / 4 张喜林制 [选取日期] 高三数学第二轮专题讲座复习:函数的连续及其应用 高考要求 函数的连续性是新增加的内容之一 它把高中的极限知识与大学知识紧密联在一起 在高考中,必将这一块内容溶入到函数内容中去,因而一定成为高考的又一个热点 本节内容重点阐述这一块知识的知识结构体系 重难点归纳 1 深刻理解函数f (x )在x 0处连续的概念 等式lim 0 x x →f (x )=f (x 0)的涵义是 (1)f (x 0)在x =x 0处有定义,即f (x 0)存在; (2)lim 0 x x →f (x )存在,这里隐含着f (x )在点x =x 0附近有定义; (3)f (x )在点x 0处的极限值等于这一点的函数值,即lim 0 x x →f (x )=f (x 0) 函数f (x )在x 0处连续, 反映在图象上是f (x )的图象在点x =x 0处是不间断的 2 函数f (x )在点x 0不连续,就是f (x )的图象在点x =x 0处是间断的 其情形 (1)lim 0x x →f (x )存在;f (x 0)存在,但lim 0 x x →f (x )≠f (x 0); (2)lim 0x x →f (x )存在,但f (x 0)不存在 (3) lim 0 x x →f (x )不存在 3 由连续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计算函数极限的一种方法 如果函数f (x )在其定义区间内是连续的,点x 0是定义区间内的一点,那么求x →x 0时函数f (x )的极限,只要求出f (x )在点x 0处的函数值f (x 0)就可以了,即lim 0 x x →f (x )=f (x 0)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已知函数f (x )=2 42+-x x , (1)求f (x )的定义域,并作出函数的图象; (2)求f (x )的不连续点x 0; (3)对f (x )补充定义,使其是R 上的连续函数 命题意图 函数的连续性,尤其是在某定点处的连续性在函数图象上有最直观的反映 因而画函数图象去直观反映题目中的连续性问题也就成为一种最重要的方法 知识依托 本题是分式函数,所以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能准确画出它的图象 错解分析第(3)问是本题的难点,考生通过自己对所学连续函数定义的了解 应明确知道第(3)问是求的分数函数解析式 技巧与方法 对分式化简变形,注意等价性,观察图象进行解答 解 (1)当x +2≠0时,有x ≠-2 因此,函数的定义域是(-∞,-2)∪(-2,+∞) 当x ≠-2时,f (x )=2 42+-x x =x - 2,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及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二次函数、二次方程及二次不等 式的关系 高考要求 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研究包含二次曲线在内的许多内容的工具高考试题中近一半的试题与这三个“二次”问题有关本节主要是帮助考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掌握函数、方程及不等式的思想和方法 重难点归纳 1 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1)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y =ax 2+bx +c ;y =a (x -x 1)(x -x 2);y =a (x -x 0)2+n (2)当a >0,f (x )在区间[p ,q ]上的最大值M ,最小值m ,令x 0= 2 1 (p +q ) 若- a b 2

?>->-=?0)(, 2,042r f a r a b ac b (3)二次方程f (x )=0在区间(p ,q )内有两根??????? ??>?>?<- <>-=??; 0)(,0)(,2, 042p f a q f a q a b p a c b (4)二次方程f (x )=0在区间(p ,q )内只有一根?f (p )·f (q )<0,或f (p )=0(检验)或f (q )=0(检验) 检验另一根若在(p ,q )内成立 (5)方程f (x )=0两根的一根大于p ,另一根小于q (p ?

高考专题讲座(第10讲)函数图象及图象性质的应用

题目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函数图象及图象性质的应用 高考要求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研究和记忆函数性质的直观工具,利用它的直观性解题,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因此,考生要掌握绘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掌握函数图象变化的一般规律,能利用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重难点归纳 1 熟记基本函数的大致图象,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方法 (1)描点法 列表、描点、连线;(2)图象变换法 平移变换、对称变换、伸缩变换等 2 高考中总是以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为基础来考查函数图象的 题型多以选择与填空为主,属于必考内容之一,但近年来,在大题中也有出现,须引起重视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对函数y =f (x )定义域中任一个x 的值均有f (x +a )=f (a -x ), (1)求证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 (2)若函数f (x )对一切实数x 都有f (x +2)=f (2-x ),且方程f (x )=0恰好有四个不同实根,求这些实根之和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函数概念、图象对称问题以及求根问题 知识依托 把证明图象对称问题转化到点的对称问题 错解分析 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对条件不能进行等价转化 技巧与方法 数形结合、等价转化 (1)证明 设(x 0,y 0)是函数y =f (x )图象上任一点,则y 0=f (x 0), ∵2 )2(00x x a +-=a , ∴点(x 0,y 0)与(2a -x 0,y 0)关于直线x =a 对称, 又f (a +x )=f (a -x ), ∴f (2a -x 0)=f [a +(a -x 0)]=f [a -(a -x 0)]=f (x 0)=y 0, ∴(2a -x 0,y 0)也在函数的图象上, 故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a 对称 (2)解 由f (2+x )=f (2-x )得y =f (x )的图象关于直线x =2对称, 若x 0是f (x )=0的根,则4-x 0也是f (x )=0的根, 若x 1是f (x )=0的根,则4-x 1也是f (x )=0的根, ∴x 0+(4-x 0)+ x 1+(4-x 1)=8 即f (x )=0的四根之和为8 例2如图,点A 、B 、C 都在函数y =x 的图象上,它们 的横坐标分别是a 、a +1、a +2 又A 、B 、C 在x 轴上的射影 分别是A ′、B ′、C ′,记△AB ′C 的面积为f (a ),△A ′BC ′ 的面积为g (a )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四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四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 【前言】 前三讲,笔者主要是和大家探讨中考中的几何综合问题,在这一类问题当中,尤以第三讲涉及的动态几何问题最为艰难。几何问题的难点在于想象,构造,往往有时候一条辅助线没有想到,整个一道题就卡壳了。相比几何综合题来说,代数综合题倒不需要太多巧妙的方法,但是对考生的计算能力以及代数功底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中考数学当中,代数问题往往是以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为主体,多种其他知识点辅助的形式出现的。所以在接下来的专题当中,我们将对代数综合问题进行仔细的探讨和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问题当中,纯粹的一元二次方程解法通常会以简单解答题的方式考察。但是在后面的中难档大题当中,通常会和根的判别式,整数根和抛物线等知识点结合,所以我们继续通过真题来看看此类问题的一般解法。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2010,西城,一模 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1)230mx m x m --+-=. ⑴求证:m 取任何实数时,方程总有实数根; ⑵若二次函数213(1)21=--+-y mx m x m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①求二次函数1y 的解析式; ②已知一次函数222=-y x ,证明: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两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2y y ≥均成立; ⑶在⑵条件下,若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图象经过点(50)-,,且在实数范围内,对于x 的同一个值,这三个函数所对应的函数值132y y y ≥≥,均成立,求二次函数23=++y ax bx c 的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从方程转函数的问题,这是比较常见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考查方式。由于并未说明该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需要讨论M=0和M ≠

【【智博教育原创专题】专题讲座】导数与恒成立问题

【专题讲座】导数与恒成立问题 【例1】已知函数21()ln (0)2 f x a x x a =+ >,若对任意两个不等的正数12,x x ,都有1212()()2f x f x x x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答】不妨设120x x >>,则1212 ()()2f x f x x x ->-等价于1122()2()2f x x f x x ->-。设()()2,(0,)g x f x x x =-∈+∞,则12()()g x g x >恒成立,即()g x 在(0,)+∞上单调递增, 所以'()20a g x x x =+-≥在(0,)+∞上恒成立,故22a x x ≥-在(0,)+∞上恒成立,而2max (2)1x x -=,所以1a ≥。 【定理】设非常量函数()y f x =在[,]a b 内连续,在(,)a b 上可导,则对于(,)a b 上的任意两个不等实 数12,x x ,不等式1212 ()()f x f x m x x ->-恒成立?对于(,)a b 上任意实数x ,不等式'()f x m ≥恒成立。 【证明】不妨设12,()(),(,)x x g x f x mx x a b >=-∈。对于(,)a b 上的任意两个不等实数12,x x ,不等式1212 ()()f x f x m x x ->-恒成立112212()()()()()f x mx f x mx g x g x g x ?->-?>?在(,)a b 上单调递增'()0g x ?≥在(,)a b 上恒成立'()f x m ?≥在(,)a b 上恒成立。 【练习】已知函数2()ln(1)f x a x x =+-,任取12,(0,1)x x ∈且12x x ≠,不等式1212 (1)(1)1f x f x x 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15a ≥ 【例2】已知函数2()2ln f x x x a x =++,当1t ≥时,不等式(21)2()3f t f t -≥-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答】由已知得22(21)2(21)ln(21)242ln 3t t a t t t a t -+-+-≥++-恒成立,2222ln(21)422ln ,ln(21)2(21)(ln 2)t a t t a t a t t a t t +-≥-+---≥-,令()l n 2(1)g x a x x x =->,则2(21)()g t g t ->,当1t >时,22(21)(1)0t t t --=->,所以2(21)0t t >->,故()g x 在(1,)+∞上单调递减,所以'()20a g x x =-≤在(1,)+∞上恒成立。即2a x ≤在(1,)+∞上恒成立,所以2a ≤。

专题讲座 二次函数与线段的和差积商

专题讲座 二次函数与线段的和差积商 方法技巧 设点的坐标,直线的解析式,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通过整体代入或消元求出定值。 题型一 等长线段 例1 如图1,抛物线C 1: y=1 8x 2+c 交轴于A ,B 两点,交y 轴于点C ,若OB=2OC (1)求c 的值 (2)如图2,若抛物线C 2: y=14x 2+c ,过点C 的直线l 分别交第一象限的抛物线C 1,C 2于M ,N 两点,求证:CN=MN 题型二 线段之和 例2 如用,直线y=-3 2x+6分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抛物y=-1 8x 2+c 与轴交于点D (0,8),点P 是地 物线在第一象限部分上的一动点。 (1)求点A 的坐标及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PC ⊥x 轴于点C ,求PB+PC 的值 题型三 线段之差 例3 抛物线y=-1 2x 2+2x 交x 轴的正半轴于点A ,对称轴交x 轴于点M 、点P 为第三象限抛物上的一动点, 直线PA ,PO 分别交抛物线的对称轴于点B ,点C ,求MC -MB 的值。

题型四 线段之积 例4 如图,抛物线y=-1 2x 2+x+2与y 轴交于点C ,点Q (2,t)为抛物线上一点,过点A(O ,4)的直线与x 轴左侧的抛物线交于点D ,E 两点,OD ,OE 分别交y 轴于点C ,求OG ?CH 的值 题型五 线段之比 例5 如图,抛物线过定点A(1,0),它的顶点M 是y 轴正半轴上一动点,点M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点N , 过点N 作x 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B ,C 两点,直线AB 交y 轴于点P ,直线AC 交y 轴于点Q ,求OP OQ 的值。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函数图像及图像性质的应用

10、题目 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函数图像及图像性质的应用 高考要求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研究和记忆函数性质的直观工具,利用它的直观性解题,可以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因此,考生要掌握绘制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掌握函数图像变化的一般规律,能利用函数的图像研究函数的性质 重难点归纳 1 熟记基本函数的大致图像,掌握函数作图的基本方法 (1)描点法 列表、描点、连线;(2)图像变换法 平移变换、对称变换、伸缩变换等 2 高考中总是以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为基础来考查函数图像的 题型多以选择与填空为主,属于必考内容之一,但近年来,在大题中也有出现,须引起重视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对函数y =f (x )定义域中任一个x 的值均有f (x +a )=f (a -x ), (1)求证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 =a 对称; (2)若函数f (x )对一切实数x 都有f (x +2)=f (2-x ),且方程f (x )=0恰好有四个不同实根,求这些实根之和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函数概念、图像对称问题以及求根问题 知识依托把证明图像对称问题转化到点的对称问题 错解分析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对条件不能进行等价转化 技巧与方法 数形结合、等价转化 (1)证明 设(x 0,y 0)是函数y =f (x )图像上任一点,则y 0=f (x 0), ∵ 2 )2(0 0x x a +-=a , ∴点(x 0,y 0)与(2a -x 0,y 0)关于直线x =a 对称, 又f (a +x )=f (a -x ), ∴f (2a -x 0)=f [a +(a -x 0)]=f [a -(a -x 0)]=f (x 0)=y 0, ∴(2a -x 0,y 0)也在函数的图像上, 故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 =a 对称 (2)解 由f (2+x )=f (2-x )得y =f (x )的图像关于直线x =2对称, 若x 0是f (x )=0的根,则4-x 0也是f (x )=0的根, 若x 1是f (x )=0的根,则4-x 1也是f (x )=0的根, ∴x 0+(4-x 0)+ x 1+(4-x 1)=8 即f (x )=0的四根之和为8 例2如图,点A 、B 、C 都在函数y =x 的图像上,它们的横坐标分别是a 、a +1、a +2 又 A 、 B 、 C 在x 轴上的射影分别是A ′、B ′、C ′,记△AB ′C 的面积为f (a ),△A ′BC ′的面积为g (a ) (1)求函数f (a )和g (a )的表达式; (2)比较f (a )与g (a )的大小,并证明你的结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图像、识图能力、图形的组合等

数学专题讲座1 函数的性质

成都市树德中学2010级数学专题讲座1 函数的性质 专题讲座1 函数的性质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2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3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定义域补充 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求函数的定义域时列不等式组的主要依据是:(1)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2)偶次方根的被开方数不小于零;(3)对数式的真数必须大于零; (4)指数、对数式的底必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5)如果函数是由一些基本函数通过四则运算结合而成的.那么,它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都有意义的x的值组成的集合.(6)指数为零底不可以等于零(6)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定义域还要保证实际问题有意义. (又注意: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为函数的定义域。)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再注意:(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表达式相同;②定义域一致(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见课本21页相关例2) 值域补充 (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 (2).应熟悉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函数及各三角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 (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反函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均值不等式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 3.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 (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 ∈A)的图象. 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 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 . 即记为C={ P(x,y) | y= f(x) , x∈A } 图象C一般的是一条光滑的连续曲线(或直线),也可能是由与任意平行与Y轴的直线最多只有一个交点的若干条曲线或离散点组成. (2) 画法 A、描点法: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定义域,求出x,y的一些对应值并列表,以(x,y)为坐标在坐标系内描出相应的点P(x, y),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B、图象变换法(请参考必修4三角函数) 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即平移变换、伸缩变换和对称变换 (3)作用:1、直观的看出函数的性质;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分析解题的思路。提高解题的速度。发现解题中的错误。 4.快去了解区间的概念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5.什么叫做映射

二次函数与最值问题专题讲座

第四讲 二次函数与最值问题专题讲座 一、考点梳理 考点1: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一般式:y=ax 2+bx+c 顶点式:y=a(x+k)2+h 交点式:y=a(x-x 1)(x-x 2) 考点2: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 考点3 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方程;最值. 二、题型透视 (一)、填空题 1、(2010 丽水)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ACB=90°, AB=AD,AC=4BC,设CD 的长为x ,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y ,则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A 、2252x y = B 、2 25 4x y = C 、252x y = D 、254x y = 2(2010南充)抛物线)0)(3)(1(≠-+=a x x a y 的对称轴是( ) A 、x=1 B 、x=1- C 、x=3- D 、x=3 3、(2010 荆州)若把函数y=x 的图象用E (x ,x )记,函数y=2x+1的图象用E (x ,2x+1)记,……则E (x ,122 +-x x )可以由E (x ,2 x )怎样平移得到?( ) A .向上平移1个单位 B .向下平移1个单位 C .向左平移1个单位 D .向右平移1个单位 4、(2010 咸宁)已知抛物线2y ax bx c =++(a <0)过A (2-,0)、O (0,0)、 B (3-,1y )、C (3,2y )四点,则1y 与2y 的大小关系是 A .1y >2y B .1y 2y = C .1y <2y D .不能确定 5(2010 襄樊)若函数22(2)2x x y x ?+=?? ≤ (x>2) ,则当函数值y =8时,自变量x 的值是( ) A B .4 C 4 D .4 6、(2010 东营)二次函数c bx ax y ++=2 的图形如图所示,则一次函数ac bx y -=与 c b a y +-=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象大致为( ) 7、(2010 荆门)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 的是( ) (A)ab <0 (B)ac <0 (C)当x <2时,y 随x 增大而增大;当x >2时,y 随x 增大而减小

专题讲座奇异函数匹配法和课后习题重点难点讲解

专题讲座和课后习题重点难点讲解 )()()()()()()()(11 11011 110t e E t e dt d E t e dt d E t e dt d E t r C t r dt d C t r dt d C t r dt d C m m m m m m n n n n n n ++++=++++------ (1) 式 系统用这个n 阶的线性时不变微分方程表示。 (一) 从-0到+ 0状态的转换有两条规律: (1)当电路中无冲激电流(或阶跃电压)作用于电容时,则换路前后电容两端的电压不会发生突变,)0(+C v = )0(-C v ;当电路中无冲激电压 (或阶跃电流)作用于电感时,则换路前后电感中电流不会发生突变, )0(+L i = )0(-L i (2)“标准”的微分方程右端自由项中包含δ(t)及其各阶导数,则-0到+ 0状态发生了跳变,即.等等)0()0(或)0()0(-+-+'≠'≠r r r r ,否则不 会跳变。 在结合书中例题分析后,再请同学回答习题2-5,是否有跳变。 (二) 冲激函数匹配法求+ 0状态 着重讲解习题2-5(3)小题后,让学生自己做习题2-5(1)和(2) 习题2-5(3):222()3()4()()d d d r t r t r t e t dt dt dt ++= ,若激励信号为 )()(t u t e =, 起始状态为(0)1,(0)1r r --'==,求(0)(0)r r ++'和

冲激函数匹配法求解系统的+0状态一般方法是: 将激励信号()e t 代入系统的微分方程(1)式并整理后,得到-0到 +0期间的微分方程为 1 011 11 0111()()()()()()()()() n n n n n n l l l l l l d d d C r t C r t C r t C r t dt dt dt d d d B t B t B t B t D u t dt dt dt δδδδ------++++=+++++? , (-0

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竞赛专题讲座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一、内容概述 对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若自变量为任意实数,则取最值情况为: (1)当0,2b a x a >=-时,2 44ac b y a -=最小值 (2)当0,2b a x a <=-时,2 44ac b y a -=最大值 若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为()x αβαβ≤≤≠,则取最值分0a >和0a <两种情况,由α、β与2b a -的大小关系确定。 1.对于0a >: (1)当2b a αβ<≤- ,因为对称轴左侧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所以y 的最大值为()y α,最小值为()y β。这里()y α、()y β分别是y 在x α=与x β=时的函数值。 (2)当2b a αβ-≤≤,因为对称轴右侧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y 的最大值为()y β,最小值为()y α。 (3)当2b a αβ≤-≤,y 的最大值为()y α、 ()y β中较大者,y 的最小值为()2b y a -. 2.对于0a < (1)当2b a αβ<≤-,y 的最大值为()y β,最小值为()y α。 (2)当2b a αβ-≤≤,y 的最大值为()y α,最小值为()y β。 (3)当2b a αβ≤-≤,y 的最小值为()y α、 ()y β中较大者,y 的最大值为()2b y a -. 综上所述,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需比较三个函数值:()y α、()y β、()2b y a - 二、例题解析 例1 已知12,x x 是方程22 (2)(35)0x k x k k --+++=的两个实数根,求2212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由于题给出的二次方程有实根,所以0?≥,解得443 k -≤≤- ∴y =2212x x +=21212()2x x x x +-=2 106k k --- ∵函数y 在4 43 k -≤≤-随着k 的增大而减小 ∴当4k =-时,8y =最大值;当43k =-时,50 9 y =最小值 例2 (1)求函数2 43y x x =--在区间25x -≤≤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已知:1y ≤,且21x y +=,求22 2163x x y ++的最小值。 解 (1)若240,2,x x -≥≥即则2 34y x x =-- ∴2 325()24 y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