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试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大学生的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在全面素质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个文件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

1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这对大学生德育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经济浪潮中的高校教育发展迅速,教学内容中也融入了许多国际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但是也混入了部分与中国当前教育体制不相符的西方文化思潮,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被颠覆。这是现阶段国内高校德育方面必须攻克的一大难题。

1.2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全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融洽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并且能够大大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公民,必须修身立本,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性。学生乃国之栋梁,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更应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1.3 社会竞争加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

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等趋势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德”是立身之本,现代人从事一切活动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鉴于此,以育人育德为本的高等院校,应该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并将思想道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德育为本的办学宗旨。

2 当代大学生道德文明现状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重视个人思想素质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升。但是一些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存在也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作风都存在不少问题,道德滑坡的现象令人堪忧。违章用电屡禁不止、人走不关灯、废纸杂物随手扔、售饭菜窗口不排队、厕所便后不冲水现象十分普遍,这些现象和大学生的形象严重不符。其具体表现如下:

2.1 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拜金和功利性质的价值观念逐渐侵蚀着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域,从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价值取向上可见端倪。大学生担任班干部、学生会职务,凡事讲求回报,缺乏奉献精神,社会、集体责任感不强。特别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尤为突出,部分学生通过参与政治活动来实现个人的利益和要求。

2.2 诚信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观念缺失的问题:个别学生为了争取就学补助谎报家庭经济情况,有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不惜重金买答案或顶风作弊,且作弊手段越来越现代化,有的学生甚至故意拖欠学费等。

2.3 两性交往道德失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成熟的较早,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并受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中的男女关系令人堪忧。比如,有的学生恋爱时的行为不分场合,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形象。有的学生两性观念过于开放,致使三角恋、多角恋现象时有出现。而且非婚同居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极为普遍,甚至部分学生性关系混乱。

2.4 心态消极、心理承受能力低在紧张的就业环境中,大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尚不健全,就业规划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甚至没有职业规划的大有人在。有些学生过于离群,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擅长或过于冷淡。同学间有了矛盾,不善于去化解而是表现出对立情绪。由于缺乏缓解压力的方式方法,一旦遇到棘手的问题便束手无策,虽然失败就捶胸顿足,但拒

绝正视现实,使得部分大学生长期萎靡不振,甚至精神抑郁。

2.5 奢侈浪费严重一些大学生的父母都是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大学,还有些家长是靠卖粮卖猪供他们上学的,但是这些大学生却用父母的血汗钱来摆阔气,大手大脚请同学吃饭、给同学买生日礼物等,奢侈浪费现象严重。

3 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现象的背景分析

大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受就业形势及上级就业指标的影响,高等院校将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文化教育方面,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政教育和道德观念的养成,也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大学生未接受过正式的心理教育。大学生教育仍然是“灌输式”教育,大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之中。据统计,北京67所高校中,设立正式心理咨询机构的仅有28所。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多么少。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近些年屡见不鲜的大学生犯罪、道德水平下滑等现象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而在美国高校,心理辅导教授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0,美国高校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

3.2市场经济下不良思想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下,“有钱能使鬼推磨”“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人们的道德思想。经济社会转换过程中出现投机暴富、不劳而获、不平等竞争和贫富差别等社会现象,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失衡。

3.3 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当前的家庭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部分家长将教育学生的任务单纯的归咎于学校,他们觉得孩子表现不好,成绩不理想,甚至是长期以来养成的陋习,都是学校教育不到位。有些家长直截了当,只要孩子成绩过关就万事大吉,而孩子的心理状况、道德水平都不予置否。另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和沟通,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利的。 3.4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总有一些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屡禁不止,不法商贩为谋取暴力,将消费人群定位在学生群体。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色情内容疯狂流传于学生之中,而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念尚不成熟,这些不健康的书刊、资料等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其对善恶标准的判断,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误入歧途。

4 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道德教育体系也不仅仅包括基本的道德层次,而且包括全社会的道德系统建设和教育方法的改革等。笔者认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层面多角度考虑:

4.1 从大学生自身层面说,以自我教育塑造主体人

格大学生必须学会客观评价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端正价值观念,守住道德底线,自觉抵制自满心理。要自信、自爱、自尊、自强、自立,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度挖掘自我潜能,对社会报以感恩,对未来始终充满希望。学校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正视自我能力,确立一套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教会其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且进行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观。

4.2 从学校层面来讲,树立大学生道德教育新观念、拓展道德教育内容和途径①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加其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关注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以及与社会能力有关的情感、意志、兴趣等个性素质。首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把“八荣八耻”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把责任心教育作为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促使其责任感的不断增强和提升。再次,秉承“做人德为重,做事德为先,要成才必须先成人”的理念,坚持把德育工作、感恩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学会关

爱他人,回报社会。②改进大学生德育方法,实现其手段多样化。要立足宣传教育,培养诚信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增强诚信意识,培养其践行诚信价值观的自觉性,加强诚信教育工作的质量保证和监督;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开展“诚信考场”,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充分发挥“诚信考场”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推进诚信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实施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工作。③强化社会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践行能力。应该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与教学实践结合进行。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贫困地区支教计划以及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高扬“奉献”旗帜,开展“社区援助”、“一助一”等志愿活动,弘扬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帮助他们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质修养。教师起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只有自身有着较高的道德素质,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因此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学习,使其真正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成为宣传和运用邓小平等相关理论的模范和主力;另一方面应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学生状况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把大学校园建成精神文明的基地。

4.3 从家庭角度而言,父母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方面应当多加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助其答疑解惑。家长应该摒弃“一切归学校管”的错误观念,主动与学校密切沟通,经常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通过端正自己的品行作风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典范,以正确的道德标准教育孩子,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孩子。要特别注意对孩子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祖国为人民而勤奋学习的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家庭和学校两个主阵地的教育作用。

4.4 从社会角度来讲,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为了让广大学生有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应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拓宽学生的视域,帮助其客观看待社会现象,增强对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以实际行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言人,严厉打击和取缔不文明的音像、书籍等宣传物品。

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马拉松式的教育教学任务,学校教育方面可谓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勤奋学习,敏于求知,勇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者、开拓者与创新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关于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从道德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并就网络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外在行为方面的影响作一论述。进而提出一些强化网络对大学生正面道德教育的措施。【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人类进人了网络世界,而这网络世界正以几何级数在膨胀,以其无法估量的巨大力量冲击着人类原有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甚至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是要增强时代感,在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上下功夫。新世纪的大学生对互联网如同对待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特别容易接受,加上互联网的诸多特性又迎合大学生的思维、心理特征,因而他们对互联网情有独钟,趋之若鹜,纷纷触网。为此,笔者特进行了一次调研,旨在通过对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称“上海金专”)学生上网情况的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让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的可行性对策。 一、大学生上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上海金专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显示,虽然上海金专大多数学生“触”网时间在一年左右,然而却在网络中投人了相当高的热情,52%的学生每周上网1~5小时。而网络在学生中迅速发展、普及的同时,道德教育方面却缺乏有力引导,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上网的目的不明确,对网络教育功能利用不够。他们对网上聊天很感兴趣,其内容多为元主题的闲聊和纯感情的交流,而利用网络查阅有用资料,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生却非常少。 2.网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少,不健康内容难于控制。网络作为一种元国界、开放性的传媒工具,里面的内容良莠不齐,雅俗共存。调查结果表明,一半左右的学生已经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站,有极少部分学生还是经常访问此类网站。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尽管上海金专绝大多数同学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道德辨别力不高,也难免受到一些消极信息的影响。 3.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在上海金专,有16%的同学每周上网时间在六小时以上,甚至出现上“通宵网”的现象。这势必会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易于导致人际交往障碍。而网络的隐蔽性、虚拟性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感弱化。" 4.思想道德教育进网络力度不够,对于开设思想道德教育网站,认为有必要的学生过半。而开设后,访问率是否很高,此网站能否占领网络的一片天地,调查结果不容乐观,由此增加了道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难度。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工作任务。根据省市区等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指导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新机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完整的德育工作新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公民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任务 (一)着力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实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全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机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工作制定管理办法,开展对教师的管理和考核,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创新工作方法,拓展丰富教育内容,围绕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制定教师考核、学生评价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将德育工作覆盖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 (二)积极打造“四位一体”德育课程体系

1.深化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统领作用,积极拓展德育课程内涵,因地制宜,整合德育课程资源,促进国家、地方和校本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建立学段衔接、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拓宽德育课程实施途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实效。制定德育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参加上级德育课程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2.充分发掘学科课程德育价值。落实学科德育课程目标,丰富学科德育内容,积极挖掘学科德育内涵,真正实现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制定学科德育参透计划。积极参加学科德育优秀案例和精品课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 3.提高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水平。开齐开足开好传统文化课程。要在学科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本地资源,上好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制定传统文化课程具体贯彻落实意见。积极组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经典诵读、传统节日主题文化系列教育等活动。 4.突出实践活动德育功能。不断加强学校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积极构建校内外结合、多学科整合、多领域融合的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互相融通、互相补充的有效教学方式,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一体的实践教育机制。研究和提升多彩实践教育与公民教育两大“立德树人”品牌的教学研究成果。探索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办法和实践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构建以生为本、体验核心、知行合一的实践德育新机制。 (三)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育德能力和课程实施水平 注重培养教职工的师德素养和育德能力,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要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解读《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让教师切实把握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读《道德教育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当代论域》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

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

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身更大的潜能,日益完善自身的器官与生理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以往的历史中,人的这种对象化能力和成就在个体发展中是不充分的,甚至是片面的。德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引导与促使个体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能力及其发展的成就。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Vol.33No.5 M ay 2012 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和各种矛盾凸现,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整个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冲击。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一系列大学生有关的社会事件,如马家爵杀人事件、药家鑫杀人事件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当代大学生俨然成为桀骜不驯的一代,甚至关于大学生未婚先育的比例增加,助学贷款偿还率低等体现出的大学生轻率的爱情观、诚信缺失等思想道德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客观地对待社会上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争论,认真分析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和原因,有效解决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西方多元价值文化充斥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政治素质状况及价值观念等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关心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于政治经济及现行的政策方针等,都具有较为独立的判断,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仍然是健康的,经得起复杂社会事件的考验。当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仍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过重的自我意识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家庭教育均以个人为中心,形成的思想意识也过于自我。同时,学校教育也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社会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为了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风潮影响着缺乏判断力的大学生,形成了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意 识淡漠,诚信意识缺失,不顾及其他人感受,自我意 识过重。 (二)功利思想严重 不可否认,现今社会存在多元化的价值趋向,社会上存在物质至上、享受拜金主义风潮。而这种价值观对于“利益最大化”、“实用主义”等功利思想的追求,使得部分大学生完全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仅看重自我利益的满足,而忽视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实现。 (三)面对挫折的耐受力差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一直在父母和学校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承受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面对挫折的时候心理健康问题频现,抗挫能力亟需加强。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了感情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等,就会出现迷茫、颓废、自卑等心理状况,而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倾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强调物质需求的满足,忽视了精神文明的构建,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非常突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功利利己主义盛行,个人主义也走向极端,整个社会大众的美丑观和审美趣味都在降低。 大学生尚未心理成熟,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下形成,因此往往容易成为社会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社会上不讲诚信、投机取巧的人往往取得成功,而勤恳工作、诚实做人的人却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的观感,同时在其内心形成的是不健康的思想道德意识,由此引发的客观行为也随波逐流。 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张 旗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阜新 123000)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主流的精神追求。然而在目前 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西方多元价值文化充斥着校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堪忧,重视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本文从大学生目前的思想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寻求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问题的原因,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德育教育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237-02 237--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本人暑期在校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200份。共15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47.5%(大四学生已离校)。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同时,也有的学生在互联网这个并不是很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里堕落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 1、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有39.7%的同学配有电脑,35.7%的同学每天一般花1—2小时在电脑上,有42.6%的同学为3—4小时。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从各年级的分布来看,并不象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陌生,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软件、语言等并没有熟悉的应用,但一提到上网,大多数同学还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经常接触网络的同学比较固定。也就是说,不常上网的有一部分,经常上网的也总是保持着一定的数量。分析原因在于有些同学由于自己没有电脑,或是专注于学习,有其它事情缠身如打工、谈恋爱等,所以没有时间涉足于网络;而有些同学则因为拥有个人电脑,用起来特别方便,或是时间较为宽松,所以有较多时间留驻于网络。总体而言,经常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固定的,占全体同学的40%左右,同学总是与网络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迷上了网络。 2、大学生中对网络的价值利用率不3、高网络的应用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应放在查找资料、开阔视野等层面上,一些大一的学生也承认,在没有接触到网络之前,在他们的意识中,网络应该是学习的辅助。但是事实上,真正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帮助专业学习的同学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尔写论文,甚至是直到交作业时,才到网上找找。调查表明,上网聊天的占34%,上网玩游戏的占28%,上网查资料的占38%。也就是说,有62%的学生在网络里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调查的200个学生当中,全部都至少有一个QQ号。三、“信息污染”严重网络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大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知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总是屡禁不止,并且成人网站呈现出增多的趋势,一些黄色甚至反动的网站也接近着学生。在本次调查中,有46%的学生承认接触过不文明网站,这说明“信息污染”现象还是十分严重的。四、网络文明不理

杨寨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和意见要求,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学生年龄特征,整体构建小学阶段德育体系,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内容,努力拓展德育渠道,科学实施德育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富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我校重点突出养成教育,学习和践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行为;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以中华传统美德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了解乡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逐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1、具体德育模式: 学校实施“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模式下的德育教学。即:一个中心--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两个方面: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个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学校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每个年级组制定自己授课计划和配档表,规定在一定时间段的完成目标,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台阶式提高。 我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教学、班队会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 2、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的开设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就学生成长而言,在德育方面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以达到国家提出的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在目前国家开设的课程中,小学只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属德育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 我们坚持以德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在全面实施国家德育课程的同时,根据本校学生现状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层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采取“一二一分步式”德育教育模式,开发并实施了每周一课时的德育校本课程,学校组建了由课程部牵头的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小组,制定了《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各班主任教师根据学校德育校本课程研发原则,针对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实际,提交课程专题及研发设想,然后由政教处组织研发小组进行选题,细化了对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节特色德育课都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富有弹性的教育空间,使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了一种自然、愉快的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关爱中健全人格,在课程化的德育课堂与系列化的德育活动中学会做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解决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问题,构建了以拓展性实践活动为主,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系统而又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德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通过德育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语文课中,通过分析课文中事物和人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的感染和教育。音乐、美术课通过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美好道德情操的熏陶。传统文化课是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人民的好教材。数学、科学课可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教育。 4、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一是通过学生的德育课前置作业,需要家长的协助完成,不但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和亲近,而且让家长了解了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德育课程体系

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小学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认知性教育、体验性教育、隐性教育有机贯穿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构建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德育课程体系,才能增强小学德育实效性。一、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体系——启德 在构建认知性德育课程中,我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主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来讲,就是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组织了骨干教师队伍认真编写了以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为主的德育校本教材《成长的足迹》,每册安排18个德育实践活动;编制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段达标要求与序列训练方案》,对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养成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构建体验性德育课程体系——立德 体验教育是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设定的各种各样的场景当中,学会分析,学会选择,形成正确的判断。体验性德育课程我们设置了学习形态、生活形态、实践形态、情境形态等四大板块13个小板块的体验性德育内容,每个板块都有具体规范要求。例如:学习形态的体验德育课程,我们完成了语数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目标及实施建议的编制,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使用。体验性德育课程实施难度较大,能效相对较低,需要教师事先做许多准备工作;直接体验比间接体验更多情绪性,难于使学生作出理性的思

考和整体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加工。 三、构建隐性课程体系——冶德 隐性德育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有目的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中,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德及行为方式。我们通过精心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发掘校园精神文化、崇尚社会进步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完美人格 素养。隐性课程具有正向和负向功能,在设计中要重视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正向功能,抑制其负向功能,防止、克服其消极影响。 认知性德育课程、体验性德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的,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同时也是各有利弊的。只有合理重组认知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和进程,灵活发挥发挥体验性德育课程特有的功能,有意识的构建隐性课程,才能使德育更具实效性。

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以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大学生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趋势, 它所蕴含的生机和发展趋势势必引发一系列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不仅对现行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教育必将发生深刻变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 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 是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 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祖国的呼唤, 作为高等学校, 理所当然地要探寻创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意识, 迎接新世纪挑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1.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谁掌握了知识, 谁就掌握了最有价值的资本。而大学毕业生在高校的培养下, 可以说都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具备了从事某一职业的基本能力, 是社会上素质最高的一个群体, 可谓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显然, 高校若能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就能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更好更准的挑到自己心仪的职业, 就能更加理性的采用一种独立的更加成熟的自我就业方式。通过开办自己企业来成就自己事业,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适应知识社会的需要。 2.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不断加快,尤其是2004年底2006年, 高校招生急速增长, 全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到2006年的430万,但由于毕业供给超过社会需求,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失业”已经不再是一个空虚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高等教育大众化, 最大的困难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如果大家都等待国家, 企业给予的就业机会, 那么未就业的人员就等于是智力资源, 同时, 对于高等教育实行收费的国家来讲, 如果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而无法找到工作, 高等教育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 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现状是一方面有业不就, 一方面无业可就, 存在着“宁要都市一张床, 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就业心态。因此, 作为高校, 一定要适应毕业生就业难的形势, 把就业指导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就业走向创业, 不仅可以自己就业, 还可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改善大学生择业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 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高校送出毕业生, 在社会上就业如何, 创业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声誉。而对这种严峻挑战,作为高校, 需转变教育思想,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以人为本, 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现代教育思想, 在教学内, 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读《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有感 琼海市第一小学梁喜妹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一书是作者探寻新世纪德育路向的最新成果。作者通过对德育基本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道德教育的人学基础,道德教育与当代人之生成、个人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教育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境遇等问题,以求探寻与发现德育的新路向。书中提出道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对开创生活德育新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人学观照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阐述当代德育的人学主题,揭示德育本性与德性生成的基础和德育的享用功能及人文观照的新取向。第二编现代化语境中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从道德危机的反思中提出道德教育功能观的转变,通过对个人和社会历史与范畴演变的考察提出在针对全球化、科技革命、网络社会、生态危机、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编生活论视域中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提出德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使其成为最有

魅力的课程。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精彩片断赏析: 选段一:第一编Ⅱ“人自己创造自己”中“人怎样发展自己” 人的发展的历史总趋势是人的全面发展,亦即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所谓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在个体发展中能够全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再现那种由历史形成的,以对象化形式表现的人类能力及其发展成就。如前所述,人的发展首先要经过一个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以后再在交往中、在个体身上得到再现和归复。这种再现、归复就是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笔者感悟:在人的自身发展过程中,他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促使这种发展的客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自己创造了自己。这是因为人的自我创造是在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而人所面对的是凝聚着人类世代相继的精神力和体力的客观对象,这种“人化的自然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使人成为人。所以,自然界越是人化,蕴涵人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越是丰富,则使人在与人化的自然界的交往中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动力,挖掘自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一) 【摘要】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文中提出了几点思考,强调通过“改革德育内容、优化德育过程、建设德育队伍”等积极有效的方法,以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道德教育现状思考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负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师生群体是全体公民中应该具备更加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高校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和窗口作用。 青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不懈地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近几年,高校通过思想品德课、道德教育进网络和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生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1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现状 1.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我国而言,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大量政治、文

化观念以不同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加速道德上的斗争与融合;另一方面,两种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加剧。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加剧和空前复杂,主流意识存在着被削弱的威胁。因为随着经济、文化、商贸等各种交流活动的频繁出现,原先敏锐而前卫的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往往被各种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所掩盖,从而不知不觉地使主流意识受到冲击最后甚至可能同化。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从而对他们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切无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2市场经济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 1.2.1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从总体上说是不断地提高的,如主体意识、时间观念、竞争意识等逐渐增强,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负面效应。在计划经济时代坚持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最根本最直接的出发点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保障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结合,但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一致时要自觉地无条件的服从集体利益。在市场化进程中,随着人们对“自我利益”意识的重视,部分大学生在集体利益受到损害时却漠不关心,视而不见,在行动上以个人利益为主,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集体主义精神就受到了削弱。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同名16956)

浅议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有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足、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各高校可以通过发挥网络道德教育的核心作用、强化网络监督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个体道德自律意识等途径解决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 【正文】: 网络道德释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道德是同法律一样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由一定社会关系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它是指以

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解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是时代的产物,与信息网络相适应,人类面临新的道德要求和选择,于是网络道德应运而生。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行为规范,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考察和研究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必须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当代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及时在青年大学生的头脑中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1、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促使大学生健康成材,又可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也就是说互联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网络具有信息共享的特点,网上的信息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资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案#(精选.)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方案 (试行) 我校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动力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二是实验性、示范性、带动性的学校定位;三是九年一贯制办学体系的需求;四是生源区域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特点。 一、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为指导,根据德育论、德性论、系统论基本原理,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指示精神,对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德育评价进行系统化研究,确立并实施学校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开展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工作原则 1、充分认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循序提升,课程、教师、学校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三块基石。 2、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是“身教者”,负有作为学生榜样的责任。教师要有道德教育意识和不断提高道德教育能力,要做高尚德行的践行者。 3、学生是自身品德形成和构建的组织者,外在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需要只有通过学生自愿(进而是自觉)地实践,取得认同,内化为他自身的道德需要,才能真正起到外化指导道德行为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从儿童和少年的生活出发,要实施体验德育,不要任意拔高德育目标,不要把目标当成起点。 4、学科教学与德育专业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存在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还体现在学科教学的学习过程也是学习道德的过程。因为其中既有个体生命能量的投入、积极情绪的感受、自我尊严的确认,又有群体交往的合作与分享、奖励与惩罚、信守与承诺等。 5、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对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包含所有的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是以德性论、德育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部分为纬,以低年段(小学1——3年级)、中年段(小学4——6年级)、高年段(7——8年级)三个学段为经,横向贯通、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更大整体效应的德育工作课程体系。 (一)构建德育课程一体化实践研究的目标体系 1、德育目标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者在将来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奠定基础。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05050956.html,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贺荟文闫凯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13期 【摘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教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教育的重点与归宿。而当代大学生中则普遍存在着诚信的缺失与道德观的偏颇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媒体的引导,学校的教育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从高校道德教育的视角,剖析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与正确性;以树立当代大学生仁、义、礼、智、信的正确道德观为目的,探索为什么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怎样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切志向能力的培养都要从道德诚信的行为开始。而大学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因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1.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分析 就诚信缺失的现象而言,2002年美国有60多个校园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美国学术中心(CAI)的调查,70%的学生承认有欺骗行为,而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9.66%;美国近1/4的学生过去在考试中有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1.13%;美国一半学生在书面作业中有一次或超过一次的严重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36.9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大学生诚信自律缺失的内因外,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媒体的引导、学校的教育都是诱因。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大爆炸、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影响、高校教育大众化。 2.1信息大爆炸 当今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几何级别的增长。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要快,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而大学生,正值道德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极易获取吸收外来信息。伴随着这样的现状,各种主流、非主流价值观纷至沓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取舍,与此同时,若没有学校的正确引导,一部分学生可能因其猎奇心理走向歧途。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 中医学院张潇 2155173479 中医学院白怡宁 2155172463 中医学院宁可 2155173468 中医学院柳遍 2155171925 中医学院宫宇航 2155173478 中医学院于洋 2155173480 中医学院张先恒 2155171759

引言 网络作为现代化信息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同时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已经达到100 亿条以上,内容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影视、卫生、音乐、股票以及校园生活等。同时,网络道德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日渐凸现,并已经成为新时代所面临的重要前沿课题。 参考文献:《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与解决对策》王宇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学们的关注和喜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网络也成为一些不法分子散布谣言、歪理邪说、乃至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 为了更好的调查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我们小组五个人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纸质版和网络投票两种途径,进行了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共10道题,涉及到了网络的信息利用等诸多方面。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22.3%,大二占30.2%,大三占37.5%,大四同学占10%。 从调查情况看,网络已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学习知识、查看新闻、查找资料、聊天、交友、满足个人爱好以及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形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实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把这种道德风尚反映到网络当中,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事实上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 在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网络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六点: 1、电脑、网络普及程度非常高 有42%的同学带有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89%的同学办理了校园网业务,97%的同学办理了三大电商的4G网套餐,从上网同学的比率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感受到网络的存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的过去认知中,一般认为的:大一同学因为对计算机本身的了解中国范例及使用比较生疏,因此决定了对网络的应用率也比较低。事实上,计算机的使用已经低龄化,很多同学在高中甚至小学都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对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并不熟悉,但一提

论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模式之间的关系

论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创业模式之间的关系[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模式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使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即大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再加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来袭,使得就业市场更加冷清。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许多大学生开始思考自主创业,本研究希望对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创业模式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创业动机 根据Erkko Autio等人在“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Stu dents Testing an Intent Model in Asia ,Scandinavia and in the U.S.A”中的研究结果,创业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4类:对成就的需要、对独立性的偏好、控制的欲望、改变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大学生创业是适宜的创业环境与做好创业准备的大学生相结合的产物,但为什么会有大学生在本应认真学习的时候走上了创业的道路?他们的动机有一定的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生存的需要。首先,由于经济的原因,许多的家庭越来越难以负担昂贵的学费,国家有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力之下,为了顺利完成学业,这部分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只好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打工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具有创业素质的人会发现商机并且去把握它,开始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其次,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城镇生源的学生95%均是独生子女,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开始独立承担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在他们中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创业先行者。这部分创业者通常都以学习为主要目的,从事一些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较少的行业,对经济回报要求较低。 2.积累的需要。按照奥尔德弗(Alderfer)的ERG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这三种需求并不一定按照严格的由低向高的顺序发展,可以越级。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相互关系和成长的需要会逐渐强烈。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或者为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或实现自己的某个目标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也会利用课余时间走上创业的道路。这个类型的创业者往往以锻炼为目的,承受失败的能力较强。同时由于压力较小,失败和半途而废的比例也比较高。 3.自我实现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25—29岁是创造力最为活跃的时期,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正处于创造能力的觉醒时期,对创新充满了渴望和憧憬。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烈同时所受的约束和束缚较少,按照ERG理论对成长的需要也更为强烈。另外,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他们往往更容易接触一些新的发明和学术上的新成果,或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本身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了能早日实现自己成功的目标,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改变了自己的成功观念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4.就业的需要。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一方面表现为需求不足,另外一方面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降低。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一部分大学生也开始了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动机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