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男装原型

1日本男装原型
1日本男装原型

男装结构设计——西服结构设计

主要内容:

通过观摩国际著名品牌男西装结构设计、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对男西装结构设计的基本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同时通过对各国不同板型的对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认识优质板型的含金量,提高我国西服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重点:

以日本三贴袋2扣男西服结构分析及制图要领作为这一章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人体胸、腰、臀三围尺寸差,正确理解各部位尺寸,能快速判断瘦体、标准体、微胖体、胖体。不仅能合理作出工业生产的面子样板,还要合理配置出西服的衬子样板以及里子样板。

难点:

熟记标准体型基本型的全套尺寸,能快速打出工业生产基础样板。合理配置出西服的弹袖骨骼样板。

研究:

1 男西服的三大流派款式结构变化要素分析

2 男西服的六大轮廓规格尺寸结构变化要素分析

3 男西服的十五大细部设计结构变化要素分析

问题:

1、男西服衣领的结构设计方法有几种?

2、各种方法有什么特点?

作业:

1、用1:1的比例绘出男西服标准体型原型结构图,分析衣身的袖窿弧线与袖子的袖山弧线长度差,使之达到高度的吻合性。

2、用1:1的比例绘出男西服标准体型三贴袋男西服结构图,并学会举一反三,绘制其他西服结构图。

神道神馔_日本食文化的原型

神道是在日本固有的民族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传承。神馔(しんせん)是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的食品。如果说,神道是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核心的话,那么,神馔可以说是日本食文化的原型,它反映了日本食文化的特点和日本食文化史的发展。 一、什么是神馔? “神馔”是神道祭祀时供奉给神吃的、喝的所有食物的总称。由于是专门供奉给神享用的,被蒙上了“神圣”、“神秘”的色彩,所以就不能与常人吃的东西一样称 为“食物” ,在古代称为“御馔”、“御食”(みけ)、“御贽”(みにえ)、“御物”(おもの)。神馔的制作方法也只是在部分相关的神官之间秘密传授,其全貌往往不为常人所知,这就更为其增添了神秘性。明治初年的神祇制度改革,对各神社供奉给神的形形色色的食物加以统一,并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统称为“神馔”。除了少数传统古社外,全国大多数神社的神馔几乎变得完全一样。现代,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昌明以及对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视,对神道神馔的研究也日益开展。许多具有悠久传统的大神社,对各自的传统神馔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并逐步恢复了具有古代传统特色的神馔。在科学技术手段非常发达的今天,关于神馔的情报被媒体以各种手段传播,神馔的神秘面纱也被逐渐揭开。 (一)基本神馔———水、米、盐 一般神社和家庭神棚(神龛)日常供奉的是水、米、盐三品,这是人最基本的 生活必需品,也是神道供奉神的最基本供品,称为“基本神馔” 。在各种例行祭祀时,除上述三品外,还要供奉精米、糙米以及米的制成品(米饭、米饼)、酒(清神道神馔———日本食文化的原型王蓉156

酒、白酒、黑酒、甜酒)、干鲜海鱼(鲷、鲣、鲨鱼、鱿鱼等)、干鲜河鱼(香油鱼、鲤鱼等)、海藻(海带、紫菜、裙带菜等)、干鲜鲍鱼、海参、野鸡、水鸟、时令蔬菜、时令水果等。除个别神社外,一般没有肉类。应各种祭祀对象的差异和祭祀的特殊需要,演化出了形形色色的神馔。下面以神社神道的中心—— —伊势神宫的神馔为例,对神馔作一介绍和分析。 伊势神宫(简称神宫)位于三重县伊势市五十铃川之上,由正宫皇大神宫(内宫)和丰受大神宫(外宫),以及分布在它周围的125所别宫、摄社、末社、所管社、别宫所管社组成。内宫供奉皇祖天照大神,外宫供奉专司五谷产灵的丰受大神(谷神、水神、食物神)。按照神话传说天照大神是天皇的祖先,原本供于皇宫中,与天皇“同床共殿”。第十代崇仁天皇时迁出宫外,几经周折,第十一代垂仁天皇时1,镇坐于此,创建伊势神宫。从此,伊势神宫一直被作为日本皇室和国家的最高宗庙,是神社神道的中心。“伊势之国是美味之国”(《日本书纪》)。富饶的伊势湾,清澈的五十铃川,肥沃的稻田和菜园,郁郁葱葱的神路山,盛产山珍海味,是一座天然的大食橱。当初选定在此地建伊势神宫,“美味之国”也许是个重要的原因。 伊势神宫每日有早晚两次常规祭典(日别朝夕大御馔祭)。此外,每年有以神尝祭(10月15日)和月次祭(6月30日、12月30日称为“由贵大御馔祭”)三大祭典为首的100多个重大祭典。还有每20年一度的“式年迁宫祭”那样的盛大祭典。如果加上所属的别宫、摄社、末社、所管社、别宫所管社的祭典,每年共有1500个大小祭典。几乎在所有的祭典中,都要供奉神馔。下面就神宫的每日两次的常规祭典,和每年三大祭典的神馔作一介绍。 (二)伊势神宫常规祭典(日别朝夕大御馔祭)的常规神馔 每日早晚两次常规祭典的神馔称“常规神馔”。常规神馔只供奉于外宫的御馔殿,内宫的诸神们每天到此殿来享用供奉。每天有五名神官专门负责制作神馔,他们从值班的前一天起,就要住进斋馆,斋戒沐浴,清祓身心。次日清早5时(冬季为6时),来到制作神馔的专用厨房(忌火屋殿),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方法发火。用这种方法取得的火叫做“忌火”,意思为“清洁干净”的火。生火以后,在没有烟囱的古老灶具上,用蒸罐(甑)将米蒸成饭,称为“强饭”。 常规神馔的品种有米饭(强饭)、盐、水、鱼(鲣、鲷,夏天用干鲣干鲷和干鱿 157

日本第八代女装原型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 人种体型相同, 文 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 值得我们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 设计的能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 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 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

1. 1比较分析 1.1.1 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 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 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代原型 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两个尺寸, 即胸围和背长。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 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 不同的省道量, 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 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那 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 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 所有

一切都需要进行 重新设计, 虽然适用面广, 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造 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 处理掉了, 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 使得两者的使 用性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 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 需要同时考虑 腰节线, 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 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 就是将胸凸量置于 胸围线上, 这样, 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 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 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结 果使得胸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 方便了应用。 (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寸的 影响。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 这是合理的。因为, 正常体型的人体, 除了肩宽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相 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 从同一体型不 同号型的角度考虑, 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 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 同的, 特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 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 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明 将肩斜与胸围联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较多的另一个体现是, 在根据胸围来推算其他尺寸时, 在公 式中增大了定寸的值, 相应地缩小了比例系数。此变化的具体情况, 如表1 所示。 表1两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较 部位后横开领胸围线胸宽背宽 第八代原型B 24+3.6 B 12+13.7 B 8+6.2 B 8+7.4 第七代原型B 20+2.9 B 6+7 B 6+3 B 6+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据衣身而作出的, 虽然制作过程变得有些 复杂, 但这样使得袖子与衣身更能对应吻合。同时, 其对袖山弧线也作了改变, 在弧线的顶部增加了凸势, 而 对底部弧线两边的凹势进行了控制, 力争使其与对应的袖窿弧线走势相吻合。这样, 使袖子看起来很饱满, 造 型更完美。第七代袖子原型, 其袖肥与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来确定的。这样做出的袖子, 虽然 在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出入, 但细节部位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 依其设计宽松袖时, 不

日本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的基本应用原则》 日本文化女装原型包括身原形、袖原型与裙原形。它是女人体基本服装形态的平面展示,是实现女装设计师梦幻般构思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极轻松地将极其复杂的服装结构、造型及款式给予准确的表现。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不仅是因为其服装原型自身的造型准确、结构合理,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一整套完备的应用原则,这其中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应用原则,它们分别是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移动转换原则和服装原型腰节线的水平原则。 在日本文化女装原型中,由于女装身原型的结构变化复杂,并且易于表现文化原型的应用原则,因此,仅以女装文化身原型为例,阐述其应用原则。 一、服装原型省量、省位及省的形式的设计移动转换原则 (一)、省的概念及功能 1、省 服装中“省”的形式最早出现在13世纪的格陵兰。省(DART)的出现,构成了以往在衣片上不曾有过的、吻合人体形态的体面转折线,它把服装从裁剪的平面性彻底地分离出来,从此确立了欧洲乃至世界以三维空间构成窄衣文化的起点。 ッ)是服装设计师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依据人体的体型、服装的省(DART、ダ —— 服装面料的特征以及服装造型、款式设计的要求,在衣片结构上设定的缝合部位及裁剪部位。 2、功能 省不仅具有将服装面料从平面转化为吻合人体基本立体型态的功能、同时,它也是实现服装设计师的服装造型、款式设计以及重塑人体形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二)、省的形式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省在形式上大体可以分为完形省和非完形省两种。 完形省是指服装省的形态完整,分割形式对称。表现形式呈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如:钉子省、锥子省、橄榄省等。(如图1—1 ) 非完形省也称为隐性省。它是指服装省的功能完备,具有省的特征,但是省的形式不完整,省的依据人体形态的不同而不同,表现形式为对称或非对称。它是完形省的一种变化形式,在结构设计中是一种变省为线的表现形式,因此,它的表现形式是—分割线。如:公主线、刀背线(FRENCH DART)、育克线(YOKE LINE)、克夫线(CUFF LINE)、后背中心线等。(如图1—2 )

日本文化原型与东华原型的比较分析

日本文化原型与东华原型的比较分析 摘要:对比分析文化式原型与东华原型,认为原型作为时代的产物,会随着人体体型、人体活动机能性、服装造型及流行等的不同而变化,我国目前的原型法(文中以东华原型为例)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中国的服装原型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所谓“服装原型”是指符合人体原始状态的基本形状,同时,原型也是服装结构与服装板型设计的基础,它能够轻松地将极其复杂的服装结构、造型及款式给予准确的表现。因此,服装原型是设计师实现梦想般构思必不可少的手段。 虽然美国、英国的服装原型及结构设计理论正逐渐向我国的服装教学及设计理论中渗透,但是,由于地域性及人体体态的差异,我国的大部分高等服装院校在讲解结构设计及结构制图课程中仍然是以日本服装原型及结构设计理论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其中在女装结构设计中以讲解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的结构理论为主,有关书籍、资料中介绍的也都是文化式原型。目前国内使用的仍然是80年代在日本开发的一种原型。 我国服装基础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90年代加强了对国外原型的引进,促进了我国结构设计及结构制图技术的现代化。在充分吸收、消化国外原型的同时,越来越来的人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服装大国,不能长期依赖它国的原型技术,要建立以符合中国国民体形及其服饰文化的中国式原型技术。早在1981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服装班就推出了设袖窿省的服装原型,东华大学也在1988年开始了中国服装原型的研究,推出了东华原型。近20年来,中国服装工作者一直在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民体形及其服饰文化的中国式原型技术努力,推出了服装母型裁剪法、梅式原型直裁发、中国旗袍板型法等多种中国服装原型方法。 1.原型研究方法 日本文化服装原型是在对人体进行大量测试后推出的计算公式,并经过长期的实践中通过对众多人的穿着测试进行多次修改、改正形成。 东华原型的研究人员为了研究中国女性体形特征,自华东、华南、华北地区取了534个20到29岁的青年女子作为原本。根据534个原本的测体数据,剔除离散性很大的野子点数据,对其余数据进行均值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到华东地区青年女性各重要部分均值及标准差结果以及一元、二元回归方程式。再用测得的人体平均值做成人标准体人台。原型的结构制图采用立体构成的方法相结合,即图形的形式从标准人台上得到,而平面制图的公式则是将回归关系式加以简化形成使用公式。 东华原型的建立仅研究了534个原本,而中国地域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差别,各地的女性体形也有不同。制定东华原型的前期人体计测分析工作似乎做的还不够,仅仅依靠一所高等院校完成这样一个规模巨大、费时、费力、费钱的人体计测工作,显然是很不现实的。在日本,每年JIS(日本工业规格)都要依据本国国民生活方式和食物结构的变化对人体体形的影响,实施宏观国家标准的修订,有关行业也根据JIS修订后的标准做出专业化调整,这种调整大多数是以mm计算的微调。这方面的工作很有必要,但我国目前是无法做到这些的。人体计测分析工作还需要整个服装行业共同的、不断的努力。 2.原型立体构成形式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曲面体,将平面的布料覆合于人体时,由于人体以BP为中心的乳房部的隆起,在乳房部周边会形成皱褶;由于人体背部背胛骨和大圆肌、小圆肌的隆起,在背部的周边会形成皱褶,必须将前(后)衣身的胸围线(背宽线)以上的浮余量充分消除,腰围线必须呈水平线,以使服装的结构平衡。立体构成要注意以下构成要素: (1)前后衣身布样的纵横线要与标准人台的FNL\BNL\BL\WL相吻合 (2)前后衣身的正中线应与水平线成垂直状态,WL应成水平状态 (3)前浮余量的收取应注意将BL做成水平线为前提,后浮余量的收取应注意将背宽线做成水平线为前提(4)颈围线与人台颈根围相一致,袖窿线距腋深下落2cm,前胸宽、后背宽与标准人台的对应部位基本相符对于不同的原型,消除浮余量的方法各不同。如图1所示,旧版文化式原型前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腰节处,从侧面看,胸围线小于腰围线,其立体构成呈梯形。而东华原型和新版文化式原型的前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袖窿处,从侧面看,胸围线等于腰围线,其立体构成呈箱形。文化式原型后衣片的浮余量集中在肩部,东华原型后衣片浮余量消除在袖窿处,在后片进行款式变化时不如文化式原型方便。实际上,东华原型后衣片浮余量处理本来就是肩省的一种转移,但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日本女装第七、八代原型比较

摘要:通过对最近两代日本文化式女装原型的比较与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八代原型的主要特点是造型设计与人的身体特征趋向吻合,并使实际应用变得更加方便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人种体型相同,文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值得我们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设计的能力。最近,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跟以往的原型相比,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分析其优劣,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1原型样板之比较1.1原型样板制图采用以下尺寸:胸围B=84cm,背长L=38cm。分别进行第七代原型与第八代原型样板的制图,见图1和图2

1.2比较分析1. 2.1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代原型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都只要两个尺寸,即胸围和背长。(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位置分配亦很合理,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省道量,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第八代原型更像是那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所有一切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虽然适用面广,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不像第七代原型,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处理掉了,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使得两者的使用性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需要同时考虑腰节线,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就是将胸凸量置于胸围线上,这样,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结果使得胸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方便了应用。(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寸的影响。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这是合理的。因为,正常体型的人体,除了肩宽不同,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相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从同一体型不同号型的角度考虑,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同的,特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明将肩斜与胸围联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较多的另一个体现是,在根据胸围来推算其他尺寸时,在公式中增大了定寸的值,相应地缩小了比例系数。此变化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 两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 部位后横开领胸围线胸围背宽袖笼深 第八代原型B/24+3.6 B/12+13.7 B/8+6.2 B/8+7.4 B/12+13.7 第七代原型B/20+2.9 B/6+7 B/6+3 B/6+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据衣身而作出的,虽然制作过程变得有些复杂,但这样使得袖子与衣身更能对应吻合。同时,其对袖山弧线也作了改变,在弧线的顶部增加了凸势,而对底部弧线两边的凹势进行了控制,力争使其与对应的袖窿弧线走势相吻合。这样,使袖子看起来很饱满,造型更完美。第七代袖子原型,其袖肥与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来确定的。这样做出的袖子,虽然在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出入,但细节部位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依其设计宽松袖时,不会出现问题,而一旦用其来设计合体袖结构时,特别是要考虑到袖片与衣身的平衡时,就会容易出错。1.2.2定量分析首先,对一些隐含的公式进行推导。 第七代原型中 前肩斜:23(B20+2.9)-0.5=B30+1.4 后肩斜:23(B20+2.9)=B30+1.9 前胸围大:12(B2+5)=B4+2.5(后胸围大与此相同) 前横开领:B20+2.9-0.2=B20+2.7 第八代原型中 前肩斜:sin22°{[B8+6.2-(B24+3.4)]cos22°+1.8}≈B30+1.8 后肩斜:sin18°[(B12+2.8)cos22°+1.8+B32-0.8]≈3B80+1.2 前胸围大:B8+6.2+B32+[B2+6-(B8+7.4+B32+B8+6.2)]2=17B64+2.4

纸样师必备-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纸样师必备-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 人种体型相同, 文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值得我们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设计的能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1比较分析1.1.1 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 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 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代原型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两个尺寸, 即胸围和背长。(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 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省道量, 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 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那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 仅仅提供了一

个操作的平台, 所有一切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虽然适用面广, 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处理掉了, 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 使得两者的使用性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 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 需要同时考虑腰节线, 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 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 就是将胸凸量置于胸围线上, 这样, 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 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 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结果使得胸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 方便了应用。(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寸的影响。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 这是合理的。因为, 正常体型的人体, 除了肩宽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相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 从同一体型不同号型的角度考虑, 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 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同的, 特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 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 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

日本文化式女装旧原型制图步骤

日本文化式女装旧原型制图步骤: 1、作基础长方形背长BAL·(B*/2+5)=38·46 2、作基础分割线袖窿深线B*/6+7=13.7+7=20.7 背宽线B*/6+4.5=18.2 胸宽线B*/6+3=16.7 前后分界点46/2=23 3、作后领窝弧线后领宽B*/20+2.9=7 ◎;后领深1/3后领宽=(B*/20+2.9)/3=23 ● 4、作后肩线后落肩=后领深●;后冲肩量=2 5、作前领窝线前领宽(B*/20+2.9)-0.2=6.8 前领深(B*/20+2.9)+1=8 6、作前肩线前落肩=2/3后领宽=2/3·7 ◎=4.7 前小肩宽=后小肩宽-1.8 7、作轮廓曲线前后领弧线;前后袖窿弧线。(后弧外对角线:1/2(后胸围-背宽)+0.5 、前弧外对角线:1/2(后胸围-背宽) 、袖窿最低点:1/2胸围(前后分界点)前偏0.5) 8、作胸高点BP点 1/2胸宽侧偏0.7,袖窿线下4cm 9、作腰线、摆缝线胸省量=1/2前领宽=3.4

日本文化式女装新原型制图步骤: 1、作基础长方形背长38,胸围B*/2+6=47 2、作后袖窿深线B*/12+13.7=20.5 ;背宽线B*/8+7.4=17.7 3、作后省尖点位置后颈点下落8cm,背宽线2等份侧偏1cm 4、作G线1/2(袖窿深-8)-0.5,定胸省位置 5、作前袖窿深线B*/5+8.3=24.7 胸宽B*/8+6.2=16.5 6、找胸高点BP 1/2胸宽侧偏0.7cm 7、定胸省位置胸宽线侧移B*/32=2.6 8、侧缝线剩下的量2等份,即1/2袖窿门 9、画轮廓线 A. 前领口:前领宽B*/24+3.4=6.8◎;前领深=前领宽+0.5=◎+0.5=7.3 B.后领口:后领宽=前领宽+0.2=◎+0.2=7;后领深:1/3后领宽=2.3 C.前肩线:肩斜角=22°(8:3.2)冲肩量肩线往外延长1.8;前小肩宽记为△ D.后肩线:肩斜角18°(8:2.6)后小肩宽=前小肩宽+B*/32-0.8=△+1.8 E.后肩省:省尖点垂直向上延肩线侧偏1.5cm,后肩省量=1.8 F.胸省:胸省量(B*/4-2.5)°=18° G.作袖窿弧线:前弧外对角线=袖窿门/6+0.5;后弧外对角线=袖窿门/6+0.8

日本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 人种体型 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

1. 1 比较分析 1.1.1 定性分析这里对制图的简、繁, 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 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两个尺寸, 即胸围和背长。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 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还依其位置的不同道量, 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 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 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 所有一切都需要进行虽然适用面广, 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 使得两者的使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 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 需要同时考虑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 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 就是将胸凸量置这样, 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 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 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 方便了应用。 (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 这是合理的。因为, 正常体型的人体, 除了肩宽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 从同一体型不角度考虑, 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 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 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 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胸围联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较多的另一个体现是, 在根据胸围来推算其他尺寸时, 在公了定寸的值, 相应地缩小了比例系数。此变化的具体情况, 如表1 所示。 表1 两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较 开领胸围线胸宽背宽 型 B 24+3.6 B 12+13.7 B 8+6.2 B 8+7.4 型 B 20+2.9 B 6+7 B 6+3 B 6+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据衣身而作出的, 虽然制作过程变得这样使得袖子与衣身更能对应吻合。同时, 其对袖山弧线也作了改变, 在弧线的顶部增加了凸势, 线两边的凹势进行了控制, 力争使其与对应的袖窿弧线走势相吻合。这样, 使袖子看起来很饱满, 。第七代袖子原型, 其袖肥与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来确定的。这样做出的袖子, 虽然不会有大的出入, 但细节部位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 依其设计宽松袖时, 不会出现问题, 而设计合体袖结构时, 特别是要考虑到袖片与衣身的平衡时, 就会容易出错。 1.1.2 定量分析首先, 对一些隐含的公式进行推导。 型中前肩斜:2 3(B 20+2.9 )-0.5= B 30+1.4 3(B 20+2.9 )= B 30+1.9 1 2(B 2+5 )= B 4+2.5 (后胸围大与此相同) B 20+2.9-0.2= B 20+2.7 型中前肩斜: sin22°{ cos22°+1.8} ≈B 30+1.8 in18°[ (B 12+2.8 ) cos22°+1.8+ B 32-0.8] ≈3B 80+1.2 B 8+6.2+ B 32+[ B 2+6- (B 8+7.4+ B 32+ B 8+6.2 ) ] 2=17 B 胸围大:B 2+6- (17B 64+2.4 )=15 B 64+3.6 B 24+3.4 =84 cm, 背长L =38 cm 为标准, 分别用两代原型的计算公式, 得到各部位的尺寸数据, 然后分析其变化, 结果见表2。 表2 两代原型各部位尺寸比较 cm 七代原型第八代原型初步比较分析 ×2 6×2 增大了 16.7 略微变窄 .5 17.9 变窄明显 20.7 略有提高 9.2 9.1 几乎不变

新旧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比较分析

新旧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比较分析 摘要本文从日本文化原型板的立体构成形式、基本松量、胸省量、肩斜角、前后身腰节高度差等方面,对新旧日本文化式原型进行比较分类,论证了新文化式原型板更适合中国年轻女性的体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松量、衣片、原型、变化、比较 中国人体型与日本人体型相近,所以日本的文化式原型在我国运用较广,其以采寸少,制图容易被广泛使用。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体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上人们对服装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理解,现代女性越来越注重体形美,补正内衣的出现均使原有的文化式原型适用度下降。日本文化服装学院于1999年下半年推出了最新版本的文化式原型。这里将其新、旧版本原型进行比较分析。 1 原型立体构成形成 女性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曲面体.将平面的布料覆合于人体时,由于孚L房部的隆起,在乳房部的周边会形成皱褶;由于人体背部背脚骨和大圆肌、小圆肌的隆起,在背部的周边会形成皱褶.必须将前(后)衣身的胸围线(背宽线)以上的浮余量充分消除,同时腰围线必须呈水平线,以使服装的结构平衡.立体构成要注意以下构成要素: 1)前后身布样的纱向与水平线要与标准人台的FNL、BNL、BL、wL相一致。 2)前后身的中心线应与水平线成垂直状态,WL应成水平状态。

3)前后身浮余量的收取应注意分别先将BL线做成水平线,背宽线做成水平线。 4)颈围线与人台颈根围一样,前胸宽、后背宽基本符和标准人台的对应部位,袖窿线距腋深下降 2Cm左右。 1.1 旧原原型衣片结构图 为了更直观的表达原型,将旧原型衣片结构图用以说明,如下图1所示: 图1 旧原型衣片结构图 1.2 新原型衣片结构图 1999年下半年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新版文化式原型,其衣片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新原型衣片结构图 1.3 新旧原型袖片结构图

小野喜代司(日本工业原型)(完整版本)2

小野喜代司(日本工业原型)(完整版本)第一部小野喜代司(日本)在服装制版技术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很多的服装制版方法,米式原型也是其受益者之一,米式原型就是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制版法的精华,进行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当然中国的制版技术本身也不差,例如上海的东华大学的东华原型以及蒋锡根老师的母型制版法还有北京的王德山老师的制版法等等,都很好。网友们可能对王德山老师不是很了解,王老师虽然没有著书立说,但直到现在,我对王老师的制版方法还很是钦佩。在我了解的国内制版行业中,王老师是第一个使用箱式结构框架来制版的老师傅,在90年代中期,当我们还在崇拜第六代文化原型的时候,他就在使用现在意义上的箱式结构了,而且明确指出了第六代文化原型的弊端。王老师是一直呆在企业的第一线,那时候王老师的基型制版法已经成熟了,我觉得应该比蒋锡根老师的母型制版法要早,当然这个也无从考证,只是我的估计。另外,王老师的制版法应该说是真正的基型制版法,他的技术方法是在基型数据的基础上再填加服装增大的量。与蒋老师的制版方法相比较而言,王老师的制版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型法,而蒋老师的制版法又侧重于比例法。蒋老师的母型制版法是从“上海服装鞋帽厂”出版的一本书的制版法中升华,演变和归纳而来。这本书的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是在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本技术书籍。蒋老师在次基础上作了很多的创新工作,例如现在被大家所广泛使用的肩斜比值法,插肩袖的绘制原理等,对中外的制版法都有深远的影响。在结构外在形态方面,东华原型对中国的比例和基型制版法又做出了一次大的总结,东华原型把中国的结构外在形态和国外的原型原理进行无缝融合,创造了自己的原型之路。而高国利老师,则在更多的继承中国的传统制版法之中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创新之路,他把中国的比例和基型(尤其是母型)还有日本的第六代文化原型也进行了无缝融合,从而克服了第六代文化原型的弊端,也克服了中国比例和基型的弊端和不足,各取其长进行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制版法。从高老师的资料可看出,他的制版法不是纯粹的理论派,更多的有实践的东西在里面,在曲线(例如袖笼)的绘制方面,在继承“上海服装鞋帽厂”和母型的基础上作出了更多的完善和创新,这一点已经很不易,还有对裤子的精到研究,包含了更多的创新在里面,而这种创新也是被社会上很多的人所验证的东西。在日本,小野喜代司创造了小野原型,在90年代初期就对日本的制版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后来在此基础上,文化原型也作出了创新,于是就出现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新文化原型。记得在97年我做佐藤典子学生的时候,她曾经说过,在日本,文化原型多数是家庭妇女在家做衣服用的,也是作为学校的初级教材用的,我们看一下文化服装学院出版的书籍,上面对制作设备的介绍,都是介绍家庭用的设备而不是工业设备就知道了。当然这些我也无从考证。是否正确也任由大家评说。再说说小野原型,他的原型在很多的方面进行了创新,例如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重心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