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气环流

第3章 大气环流
第3章 大气环流

第三章大气环流

目录

3.1 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2)

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2)

3.1.1 当代大气环流研究 (2)

3.1.2 大气环流尺度分解 (7)

3.2 热力驱动的环流 (14)

热力驱动的环流 (14)

3.2.1 Hadley环流 (14)

3.2.2 大气平均热量场 (23)

3.2.3 海洋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0)

3.2.4 “温室”气体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2)

3.3 旋转地球上的环流 (33)

旋转地球上的环流 (33)

3.3.1 大气环流的运动特征 (33)

3.3.2 三圈环流 (35)

3.3.3 摩擦作用下的环流 (41)

3.3.4 地形影响 (45)

3.4 实际大气环流的平均特征 (48)

实际大气环流的平均特征 (48)

3.4.1 平均环流 (49)

3.4.2 平均环流的季节特征 (59)

卫星探测图片 (61)

习题 (61)

参考文献 (62)

引言

大气环流这个名词在气象学科的各个领域都有所提及,对其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其一般意义而言,大气环流强调的是空气的运动,它包括大气中一切以运动形式存在的总体。本章主要讨论全球范围、长时间平均[1]的大气运动及其变化。各种短期天气现象和过程必定以其相关的平均大气环流过程为背景。而平均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必会导致天气、气候的异常。天气学家每天要分析高空和地面天气图,天气图上的形势常有一些以全球尺度环流为背景的短期的槽脊、涡旋的演变,如台风;有一些环流系统呈现明显的年、季变化,如副热带高压;还有些系统是定常存在的,天天出现在天气图上,例如西风带。这些环流系统大小不一,移速快慢有别,强度变化不定。它们为什么定常、周期性或间隙性地存在?这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有我们现在所观测到的结构?这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1] 所谓长时间平均,是一个相对时间尺度概念,即时间足够长,使得我们可以不考虑个别的天气系统的演变;同时时间足够短,使得其月、季变化必须得以完整体现出来。

3.1 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大气环流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其水平尺度横跨数千公里,垂直尺度延伸数十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秒以上的平均运动。所谓环流,指的是空气沿一封闭的轨迹移动,或有沿着某一封闭轨迹循环运动的倾向。显然,气流沿经圈方向运动称为经圈(向)环流、沿纬圈方向移动称为纬圈(向)环流。

3.1.1 当代大气环流研究

在二十世纪,大气环流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代大气环流研究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或者说与传统大气环流研究的分野,在于人们认识到决定大气环流变化的基本因子不单是大气内部的种种过程,还决定于发生在大气上边界和下边界处的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大气—海洋—冰—陆地和生态圈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示意图

了解加热、摩擦、地形、海陆分布、光化过程等外部强迫作用对各种天气环流型的不同贡献,有助于对大气环流的基本事实、基本规律的深入理解,并将进一步揭示大气内部不同尺度运动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这对确定全球性和区域性天气分布和气候类型的成因及演变规律,达到改善长、中、短期天气预报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说,大气环流的演变不仅仅是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的反映,而且是与大气密切相关的太阳辐射、海洋、冰雪、陆地和生态圈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的总体行为。当体现这种总体行为的时间尺度需以年代为标尺,那就进入了气候和气候变化所研究的领域;而全球范围内大气环流的时间尺度则需以年和季节度量(详见表3.1),这正是本章讨论的重点。当时间尺度需以天为标尺,空间尺度局限于个别天气系统的区域范围,则正是天气学研究的范畴。对本书所论述的各种天气尺度现象而言,大气环流是造成有利于或不利于某个天气系统盛行于某地的“环流背景”。另一方面,现代的大气环流研究领域正深入到气候学的传统研究领域,例如埃尔尼诺现象、温室气体效应、臭氧层效应和大气环流的相互影响等等。近代关于大气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把大气环流和气候学两者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大气环流的基本状况决定着气候系统未来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对大气环流的演变规律的深入理解与否,不仅决定常规天气预报的成败,也同样影响月、季的气候预报准确率。而这种短期的气候预报则是现代气候学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表3.1大气环流的尺度特征

在研究方法上,当代大气环流研究和传统大气环流也有明显的不同。经典大气环流研究中的统计方法和定性描述尽管仍然有着重要的应用,现代的大气环流研究却更注重推理及定量观测和分析,并对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进行理论和数值模拟。现代大气环流研究离不开现代化的定量观测手段和方式,特别是卫星观测的应用,使得人类首次拥有了对全球大气环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测手段。从图3.2可以看到气象观测站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尤其是在早期,测站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而热带、极地和南半球几乎是空白。特别是在广阔的海洋和人迹罕至的内陆观测则更为稀疏。这种观测网覆盖不完全所带来的问题有时会造成事实的虚假观测,例如,如果气象观测网站的分布保持在1850—1870年代的原貌,那么北半球在二十世纪40年代平均气温的估计大约比用当代观测网所估算的平均气温低。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50—70年代气象观测网站的分布集中在欧洲,而欧洲在二十世纪40年代平均气温很低。

图3.2全球正规气象观测网的发展状况。(Lamb,1982)

事实上,现代气象学的发展历程与气象观测手段和方式发展的历史紧密相伴。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的卫星气象观测解决了大气环流研究所要求的观测网全球均匀覆盖的问题。它不仅提供了大气环流的演变实况(如图3.3所示),也解决了大气环流研究所必需的太阳辐射、海洋、冰雪、陆地和环境生态观测资料。另外在大气环流和气候研究领域里,国际气象界还经常组织一些国际性观测实验,例如“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简称TOGA)、

“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GE)、“海冰预测国际气候实验”(ISCCP)等等,此外还有种类繁多的区域性观测实验,或为研究某些特殊过程的专门观测实验,例如我国的南海季风实验等四大气象观测实验。组织如此众多的的全球或区域规模的观测,并充分利用卫星、雷达、飞机、船舶等观测手段,是现代大气环流和气候研究的重要特点。

图3.3. 1981.12.4 卫星红外云图显示的250hPa 风场(选自Rao, et al.(1990))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现代大气环流乃至整个气象学的一个显著进展是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流体力学原始方程组数值预报模式的问世与发展。它已成为各种尺度天气预报、气候模拟、预测以及地球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我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已经了解到,描述大气运动的是一组非线性的偏微分方程,无法求得理论解析解。只有借助电子计算机和数值离散方法,才可以求得大气运动方程组的离散形式(称大气模式)和相应的数值解。举例而言,如果大气模式中的变量(又称预报量)的时间变化也是离散化的,给定预报量在某一时刻的值,利用大气模式按一定时间步长外推,就能求得它在任意时刻的预报量。如果这样的模式应用于大气环流研究,就是所谓的大气环流模式(简称GCM)。大气环流模式有许多种类,简单的如能量平衡模式,它只考虑大气热力过程;复杂的如考虑热力、动力学及太阳辐射、海洋、冰雪、陆地和生态圈等作用的流体力学方程模式。事实上,一些先进的大气环流模式的数值解与实际观测值是如此接近(图3.4),以至于在实际天气预报中,它作为天气学家必不可少的预报工具。

图3.4 大气模式的数值解和观测值的比较

平均纬向环流场(数值解,单位: m/s)

平均纬向环流场(观测值,单位: m/s)

平均纬向温度场(数值解,单位: k)

平均纬向温度场(观测值,单位: k)

(数值解选自Holton(1992); 观测值选自Fleming(1988))

大气模式除应用于预报外,还可以用来对复杂的大气系统的各种热力学、动力学包括物理、化学过程进行理论模拟和诊断。在利用大气模式进行理论模拟和诊断时,我们不妨将大气模式看成是建立在计算机上的大气实验室,通过改变和简化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因子,或施加作用因子来分析、诊断、模拟在不同条件下大气运动的状态和机制。图3.5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模拟东亚季风例子。众所周知,季风是指在一个地区冬夏之间盛行风有显著季节性变化的现象。图中显示的是在有\无地形情况下模拟东亚季风随季节变化的结果。通过比较分别施加或消除地形两种不同情况,不难发现在地形作用情况下,夏季风在六月,而冬季风在十月突然建立。这与季风爆发长期的观测事实相吻合。这个模拟实验反过来告诉我们,季风环流突变的触发机制是地形;东亚地形,特别是青藏高原的存在是东亚季风回异于世界其他地区季风的根本原因。在第六章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季风环流。

图3.5 季风环流突变的数值模拟

(上部为加热的年变化,可代表四季的差异;中部为有地形作用;下部为无地形作用)(选自朱抱真,赵景霞(1987))

除了所述的统计、理论分析诊断,数值模拟方法外,在第二章我们还讨论过尺度和量纲分析。这些方法在本章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统计和尺度分析可以用来揭示大气环流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状态,理论分析诊断和数值模式可以帮助了解大气环流形成、维持、演变的基本规律。

另一方面,造成实际大气环流形成、维持、演变过程的复杂性在于:①地球大气流体的层结性和旋转性;②各种尺度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为了便于分析和实际预报,有必要首先理解简化的大气环流流型。这种理想的大气环流模型建立在分别考虑单纯化了的大气热力、动力学过程上,例如我们可以分步骤考虑大气流体的热力层结性、旋转性以及摩擦、地形、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的因子,这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分层次地讨论可以使我们深刻了解大气环流形成和演变的规律。

3.1.2 大气环流尺度分解

实际大气运动千变万化,包罗万象。造成这种复杂性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实际大气包含各种尺度的运动及其相互作用,同时这种复杂性也必然会反映在大气的观测上。因此首先需要从其大气运动复杂形态中分离出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尽管存在多种不同的尺度分解方法,但最简便的方法还是在大气环流特征尺度上计算实际观测值的平均,用来表征大气平均环流,然后再从实际观测值减去平均值,即得到大气平均环流的距平值。图3.6是求算实测风沿纬圈(事实上大气环流的空间特征尺度可以用部分或整个纬圈的长度表示)的平均值和距平值的示意图。

图3.6纬圈上实测风的平均值和距平值

大气环流研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将大气环流看成是相对较小尺度流体运动的平均背景场,而较小尺度运动则是大气平均环流场上迭加的扰动流场。例如,天气尺度涡旋和中小尺度局地环流,相对于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均被认为是平均环流背景场上迭加的次尺度涡动(扰动)部分。所谓涡动,即距平[1],或在平均值附近的有限振荡。

图3.7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风暴轴和位势高度的瞬变扰动

[1]距平:对平均值的偏差(按字面直接理解就行,即对平均值的距)。距平=要素值-平均值

举例:南京7月的平均温度是

year Centigrade

1980 25

1981 30

1982 29

1983 32

1984 29

那么,这五年的平均值是:(25+30+29+32+29)/5 = 29

于是,距平序列为:-4,1,0,3,0

也可以这么理解,就相当于把横坐标轴做了平移,从y=0移到y=average去了

距平英文:anomaly

3.2 热力驱动的环流

热力驱动的环流

风是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感受到的大气运动形式。大气环流就是研究风的科学,其核心内容就是揭示风的形成、维持和消亡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此规律分析风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能够预测它的演变。然而,大气流体运动的复杂多变,人类至今还不能完全掌握它的演变规律。著名气象学家John A. Dutton曾经感叹到风的无常、风的神秘,并将其撰写的大气动力学著作冠名为“永动的风”(The Ceaseless Wind)。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探索着大气运动的奥秘。Halley(1687) 和Hadley(1720), 通过对信风(发生在邻近赤道地区的稳定的偏东风风系)现象的研究,提出了赤道和高纬度极地之间的热力差异是地球上的大规模风系形成的根本原因。Hadley指出,在炎热的赤道上空,空气受热上升,而在寒冷的极地空气遇冷下沉。因此赤道上空源源而来的空气向极地流动,并在极地产生下沉,然后再从低空折向赤道运动。这就是著名的Hadley环流理论的基本思想。今天看来,Hadley环流理论是太过简单,但其基本观点——即热力驱动了风,大气环流得以形成及维持最终的原动力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分布不均匀却是大气环流理论极为重要的基本概念。

3.2.1 Hadley环流

本节主要讨论热力作用所产生的大气环流,这种单纯的热力环流,当然是对实际大气环流的高度简化,但它却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大气环流形成的原理,习惯上称这种理想的纯热力驱动的大气环流流型为Hadley环流。

辐射收支的纬度变化人们在长期的天文、气象观测中发现并归纳出,地一气系统沿纬圈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净收支是不均匀分布的。赤道地区获得的净辐射热量要远多于极地地区。当代卫星观测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图3.8显示了地一气系统所吸收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随纬度变化的情况,辐射的最大值在赤道,并向极地减少;与此同时,地一气系统所发射的长波辐射随纬度变化要平缓的多。图3.1清楚地表明收支相抵后,在低纬度地区有热量的净收入,而在低纬度地区有热量的净支出。因此热量的净收支不均匀的分布是随纬度变化的。图3.8地一气系统的太阳短波射入辐射和长波辐射通量随纬度变化的情况(单位:w/m2, 选自Benoit C-R, 1994)

图3.9由ECMWF分析资料计算的大气温度随纬度变化的情况(o C )。(选自朱乾根等,1992)

图3.10 热力对流的Benard实验(选自Brown,1996)

图3.11 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南北配置

大气环流专题

(2010海南高考)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1,完成1题。 图1 1.冰岛位于() A.极地高压带 B.副极地低压带 C.西风带 D.副热带高压带 (2010江苏高考地理)2010年3月以来,北太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太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2题。 2.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朵朵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 B.易受台风灾害侵扰 C.向南可至南非 D.随着雨季南北移动 4、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1月B.4月 C.7月D.10月 (2011年江苏地理高考)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5题。

5.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是() A.气旋 B.反气旋 C.暖锋 D.冷锋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6.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A.1月B.4月 C.7月D.10月 二、综合题 (2012海南高考)图中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 200 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 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 7.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1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专题模拟练习卷:大气环流与气候

大气环流与气候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当年欧洲人的帆船驶到某个海域时无风只能长时间漂流,最后不得不把运输的马匹推下海,欧洲人将该海域所在的纬度称为“马纬度”。下图为当年欧洲人绕好望角到亚洲的部分航线。完成下面两题。 1.(2020届四川成都外国语中学月考一,51)图示航程会经历“马纬度”现象的次数是(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2.(2020届四川成都外国语中学月考一,52)图示航程,船员还会经历的现象是( ) A.在①航段中,帆船越往南驶能见度就越好 B.在②航段中,帆船夏季可以借东北风顺风行驶 C.在③航段中,可以看到鱼群踊跃,岸边植被茂密 D.在④航段中,帆船7、8月经过好望角时风雨较大 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甲

图乙 3.(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4)从多年平均状况看,40°N附近冬季风影响时间为( ) A.3个月 B.6个月 C.7个月 D.8个月 4.(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5)从多年平均状况看,50°N风力最小的时间是( ) A.4月 B.5月 C.7月 D.11月 5.(2019安徽皖江名校二模,6)图乙年份,我国主要表现为( ) A.冬季气温偏高 B.夏季气温偏高 C.降水南涝北旱 D.降水南旱北涝 下图为北半球7月180°经线近地面同一等压面海拔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6.(2020届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二,13)图中风力最大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2020届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二,14)据图可知( ) A.甲地热带气旋向东运动 B.乙地此时高温多雨 C.丙地盛行东南风 D.丁地可能有冷暖气团交汇 从19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下图示意某地7月7℃等温线近百年来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

2、4全球性大气环流 引言:1、大气环流的概念: 2、作用: 一、三圈环流 1、形成三圈环流的假设条件: 2、形成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是和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重点内容,要熟读、理解) (问题:1、三圈环流是指哪三圈?各环流是怎样形成的? 2、假如地球不自转,大气环流形势会怎样?) 4、画出三圈环流的示意图(①在右图中填注各气压带名称、风带名称 ②画出风向 ③在各气压带旁注明气流的运动情况 ④注明极锋的位置) [课堂小练习] (1)在各气压带中,盛行上升气流的是盛行下沉气流的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是(2)在各风带中,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是 不容易形成降水的是原因 4、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①原因 ②规律: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北半球: 海陆相间分布 气压带呈状分布 2、南半球:气压带呈状 分布 原因是 (注意:同纬度大陆和海洋相比,1月,大陆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而同纬度海洋上气温高,为低气压控制。7月,同纬度大陆的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因此大陆上形成热低压,海洋为高气压。) 三、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 2、季风的成因① ② 东亚季风、南亚冬季风(东北季风)的主要成因是 南亚的夏季风(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则是 3、为什么东亚的季风最为显著? 因为:是世界最大的大洋,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热力性质引起的季风,在东亚最为典型,范围大致包括我国的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区。 4、读课本2、20亚洲季风图(注意:①图中高压、低压的位置 ②东亚、南亚季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完整版)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doc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 高考一轮复习全球性大气环流专题训练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2 题。 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2.当图中④地周围出现极夜时,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武汉梅雨B.南京伏旱C.北京寒潮D.哈尔滨洪涝 读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完成3~ 4 题。 3.关于图中a、 b、 c、 d 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①a 地等压面向上隆起②b地空气受热上升 ③c 地气压高于 b 处④d地气压最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若 a 处为副热带地区,则Q 地的风向可能是() ①东北风②东南风③西北风④西南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某月沿0 °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 5 ~ 6题。

5.上述“某月”是 A.1 月 B.4 月 C.7 月 D.10 月 6.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下图是“同一半球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沿海某地年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7.若曲线②位于南半球,则曲线①所示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9.若曲线①表示上海,则关于曲线②所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雨热同期B.河流以夏汛为主C.典型植被是亚热带落叶硬叶林 D.代表作物是油橄榄、柑桔 下图示意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状况。读图,完成9 ~ 10 题。 9.该月份可能是() A.1 月B.4 月C. 7 月D. 1O 月 10.图示区域50°N 纬线的东西气压差大于30° 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差异C.大气环流D.地势起伏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11~13 题。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大气运动需要能量,而能量几乎都来源于太阳辐射的转化。大气不仅吸收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地球给予大气的其它类型能量,同时大气本身也向外放射辐射。然而这种吸收和放射的差额在大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沿纬圈平均在35°S—35°N之间是辐射差额的正值区,即净得能量区。由35°S向南和由35°N向北是辐射差额的负值区,即净失能量区。这样自赤道向两极形成了辐射梯度,并以中纬度地区净辐射梯度最大。净辐射梯度分布引起了地球上高、低纬度间的大气热量收支不平衡,使大气中出现了有效位能,形成了向极的温度梯度。大气是低粘性、可压缩流体,温度和气压的改变可能引起膨胀或收缩。结果,低纬大气因净得热量不断增温并膨胀上升,极地大气因净失热量不断冷却并收缩下沉。在这种温度梯度下,为保持静力平衡,对流层高层必然出现向极地的气压梯度,低层出现向低纬的气压梯度。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一和没有地转偏向力,则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使赤道和极地间构成一个大的理想的直接热力环流圈,见图4·31。环流使高低纬度间不同温度的空气得以交换,并把低纬度的净收入热量向高纬度输送,以补偿高纬热量的净支出,从而维持了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因此,太阳辐射对大气系统加热不均是大气产生大规模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大气在高低纬间的热量收支不平衡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二)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是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着,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低空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同样,自赤道高空流向极地的气流,随纬度增高,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纬圈相平行的西风。可见,在偏转力的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的经圈环流,既不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的逾越,引起某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合和一些地区空气质量的辐散,使一些地区的高压带和另一些地区的低压带得以形成和维持。结果,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呈现出规则的纬向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图4.34)。而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又是经圈环流形成的必需条件。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三)地表性质作用 地球表面有广阔的海洋、大片的陆地,陆地上又有高山峻岭、低地平原、广大沙漠以及极地冷源,因此是一个性质不均匀的复杂的下垫面。从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来说,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所造成的冷热源分布和山脉的机械阻滞作用,都是重要的热力和动力因素。 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有很大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相对热源,海洋上成为相对冷源;冬季,陆地成为相对冷源,海洋却成为相对热源。这种冷热源分布直接影响到海陆间的气压分布,使完整的纬向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闭合的高压和低压。同时,冬夏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引起的气压梯度驱动着海陆间的大气流动,这种随季节而转换的环流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北半球陆地辽阔,海陆东西相间分布,在冬季,大陆是冷源,纬向西风气流流经大陆时,气流温度逐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训练 一.选择题 1.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冷却下沉形成C.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D.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带 下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此季节,好望角的气候特征及伦敦盛行风分别是 A.温和多雨a→b B.温和多雨b→c C.炎热干燥c→d D.炎热干燥b→a 3.当b气压带被大陆上相反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大陆上等温线向 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或北凸出 B.亚欧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C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均向高纬或北凸出 D南北半球大陆等温线向低纬或南凸出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4~6小题 4.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5.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B.刚果河 C.湄公河 D.莱茵河 6.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有 A.东非高原 B.巴西高原 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7~8题。

7.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 .50°N 、(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B .90°N 、赤道低压带 C . 30°S 、(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 D .60°S 、赤道低压带 8.由气压值推断此时 A .夏威夷高压势力强 B .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 .大陆上等温线向北凸 D .印度半岛盛行东北风 右图为极地俯视图,据此回答9~10题。 9.甲处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北 B .东南 C .西南 D .东北 10.图示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开普敦与北京同为少雨季节 C .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面积缩小 D .北极地区的极夜范围在扩大 下面是冬至日某经线的气温、气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 11-13题。 11、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 A 、气温、正午太阳高度、气压 B 、气压、气温、正午太阳高度 C 、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 D 、气温、气压、正午太阳高度 12、该经线可能是: A 、30oE B 、120oE C 、100oW D 、60oW 13、关于图中①、②、③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曲线①在M 处达最小值的原因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B 、这一天曲线②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纬度超高值越小 C 、曲线③在N 处达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低 D 、曲线③的最高值在季节相反的另一半球相应纬度也存在 右图箭头表示南半球某地高空大气的运动方向,据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哪条虚线为高压脊线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气压风带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图7是“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圈”,读图回答: 1.图中a 处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2.图中b 处的气候特征是 A .炎热干燥 B .高温多雨 C .温和干燥 D .温和湿润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AB 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 3.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 .赤道低压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副极地低压带 D .极地高压带 4.在此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 B .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 .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 .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5.此刻,北京时间为 A .11时 B .17时 C .次日5时 D .次日2时 赤道 赤道 不考虑地球自转 考虑地球自转

6.下图是沿某经线的低层大气环流形势剖面图,分析判断:(20分) (1)写出风带的风向:④⑥ (2)因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和,因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填数字代号) (3)当太阳直射在23°26′S时,⑧越过变成风 (4)7月北半球大陆形成的大气活动中心将下列哪个气压带切断()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 7.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8、读图,(图中箭头表示盛行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所示可知,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正位于点附近, 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半球,北京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2)据图可以判断F地此时盛行风,其气候特点是; E地的气候特点是。 (3)此时,AB之间的等温线向方向弯凸,C地以西海上等 温线向方向弯凸。 (4)此时,非洲大陆南端因受带控制,气候具有 的特征。 9、读亚洲部分地区气候分布图(图14),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类型名称① ② (2)试分析①②两种气候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点:表现在成因上都是______ 造成的, 表现在气候特点上,夏季都是。 ① ② ③ ④

(完整版)气压带和风带专题练习.doc

气压带和风带专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2 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 .受风带1 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 .受风带 2 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D.受气 压带和风带 2 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下图中 P 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读图回答3--5 题。 3.图甲中 P 地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4.P 地可能位于() A. 亚洲东部沿海 B.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C. 地中海沿岸 D.南美西南沿海 5. 若此时处在图乙“三圈环流”所表示的季节,则N 地() A.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 B. 受信风影响,高温少雨 C. 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 D.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 的变化图”,分析回答6--8 题。 6.该月份最可能是() A.1月B.4月 C.7月 D .10月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 .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 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 C .东北风D.东南风 右图为海陆某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 造成 X、Y 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正午太阳高度角 B.昼夜长短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大气环流 10. 造成 M、 N、 P 三地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 海陆位置 下图为某地区 1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 据图回答 11--12 题。 11.影响图中 M、 N 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 因素分别是() A. 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 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12.当图中 a 岛附近的气压中心强盛时,印度半岛的 盛行风为() A. 东南季风 B.东北季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

《全球性大气环流》教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朱胜祥434000 [ 教材分析] 天气和气候是中学地理的主干知识之一,它是自然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也直接影响到人文地理的各项要素。《全球性大气环流》这节内容是学习天气和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讲到了两种全球性大气环流现象,即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概念,因而难度较大,是中学地理教材中的一个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知识。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逐一突破。事实证明这套办法效果很好。 第一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也不自转f单圈环流; 第二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不公转,但自转一三圈环流; 第三步,假设地球地表均匀,有自转,也有公转一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第四步,地球公转、自转,地表也有海陆分布f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五步,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南北运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一季风环流。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 2、理解 1 月、7 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逐步分析三圈环流的成因; 2、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3、分析季风环流的成因和对我过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认识地理要素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从而告戒我们人类要敬畏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和谐的人地关系; 2、了解季风环流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成因及其对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微专题复习强化练:大气环流(含解析)

2021届新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强化练 大气环流 一、选择题 南亚地区的气候状况整体由冬、夏季大气环流形势决定。下图示意“南亚地区夏季风进退时间”。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区域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方位于( ) A.西南部 B.东南部 C.东北部 D.西北部 2、3月到5月为南亚地区的热季,该季节南亚地区气温高的原因有( ) ①太阳直射点北移,正午太阳高度较大②西南季风到达,带来的热量较多③受东北季风控制,晴天多,云量少④北方山地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斯利那加每年3月份降水量最大。该月影响斯利那加近地面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东北信风 B.东北季风 C.西南季风 D.盛行西风 答案:1.B 2.C 3.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东南部夏季风到达时间早,退却时间晚,受夏季风控制时间长,选B。第2题,3月到5月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北半球,北半球白昼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吸收热量增多,气温较高,故①正确;3~5月西南季风还未到达,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晴天多,降水较少,故②错,③对;南亚北部为高原、高山,阻挡了北部南下的冷空气,气温高,故④对。C项正确。第3题,斯利那加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东北风的背风坡,故A、B项错误;夏季风到达该地的时间为7月,3月份夏季风尚未到达,故C项错误;该地海拔较高,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3月降水较多,故D项正确。 每年秋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下称加州)易出现山林火灾。下图为“2018年11月加州山火分布示意图”,此次山火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节从大盆地向西南扫过加州的一种风,对所经过的山林火灾影响极大。据此完成4~6题。 4.形成“圣安娜风”的气压或风带是( ) A.陆地冷高压 B.副热带高压 C.盛行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5.到达加利福尼亚州着火点的“圣安娜风”的性质是( ) A.低温干燥 B.高温干燥 C.低温湿润 D.高温湿润

第四章习题-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四章大气的运动 [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研究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大气运动的形式、状况和大气环流。大气运动是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所造成的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重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气压带、全球的行星风带、平均经圈环流、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大气活动中心构成了大气环流的平均状况。 [名词解释] 静力方程:gdZ dP ρ=-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等压线: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点的连线 等压面:指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位势取为零)抬升到 Z 高度时,克服重力所作的功,又称重力位势,单位是位势米位势高度 位势米:重力位势的单位,是表示能量的单位,1 位势米定义为1 kg 空气上升1 m 时,克服重力作了9.8 J 的功,也就是获得9.8 J/kg 的位势能,即1位势米= 9.8J/kg 低压槽:是低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的方突出的部分 高压脊:是高压向外伸出的狭长部分,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的方突出的部分 气压系统:在天气图上,用等压线表示的高、低气压或槽、脊系统 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 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地转偏向力:空气是在转动着的地球上运动着,当运动的空气质点依其惯性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运动时,对于站在地球表面的观察者看来,空气质点却受着一个使其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的作用,这种因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或科里奥利力 惯性离心力:是物体在作曲线运动时所产生的,由运动轨迹的曲率中心沿曲率半径向外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地转风: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的水平运动 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旋衡风:在低纬度地区或小尺度低压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出现旋衡风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季在平均气压图上出现的大型高、低压系统,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哈德莱环流圈:低纬环流圈,直接热力环流圈(正环流圈),又称哈得莱环流圈 费雷尔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是间接热力环流圈(逆环流圈),又称费雷尔环流圈 极地环流圈:高纬环流圈,又称极地环流圈,也是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是三个环流圈中环流强度最弱的一个 沃克环流圈:由于赤道地区存在着大尺度的东西向热力差异引起的 急流:急流是指风速30 m/s 以上的狭窄强风带 环流指数:经向环流型,即500hPa 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能引起强烈的冷、暖空气活动。纬向型和经向型环流经常交替出现,其交替周期大约2—6周。这种交替演变规律一般用环流指数来表示。环流指数分纬向环流指数(IZ )和经向环流指数(IM )两种

2018届高考二轮地理复习文档:专题训练(二)_大气运动_有答案

专题训练(二)大气运动 一、练基础小题——提速度 (2018届高三·池州联考)“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峰7 500 m以下被冰雪覆盖,7 500 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旗云”示意图,完成1~3题。 1.“旗云”多在( ) A.阴雨天出现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2.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 C.湖陆风 D.盛行西风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解析:1.C 2.D 3.D 第1题,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冰晶等或者它们聚集在微尘周围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可见物。在天气晴朗时,受太阳光照,坡面升温较快,气流沿碎石坡面对流上升,在快到达峰顶时,凝结成云。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云高出山顶时受到高空西风的影响,形成旗云。综合这些再看题目选项,只有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出来之后碎石才会受到太阳辐射升温,夜晚,阴雨天,日出前后或没有太阳照射,或温度低,没有气流上升,不能形成旗云。所以本题选C。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以看出,旗云的成因与热力环流的热力性质有关,这与山谷风、湖陆风、华北季风的形成都类似,盛行西风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个高低气压不同而形成的风带,而两个气压带的形成皆是由动力因素而导致的,所以其成因和旗云差异最大。所以本题选D。第3题,分析示意图中山坡两侧的气流运动箭头指向,可以推测出旗云若上掀,则说明气流上升对流运动强,高空的风对其影响小,也就是高空风小,风力条件有利于登山;若其下倾,则说明对流运动弱,高空中的风大,这时候影响登山;旗云飘动的位置跟高空中的风力、风向有关,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所以本题A、B、C错误,D正确。 如图是2014年12月7日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图(阴影表示海洋),单位为hPa。读图,回答4~6题。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的基本特点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而地球自转偏向力最终导致三圈环流的形成,于是在地球表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它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以赤道低压带为中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压带和低压带相间分布。 2.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冷热不均)形成的,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大气运动)形成的。 3. 一般情况下,低压上升湿润,高压下沉干燥;西风湿润(从低纬吹向高纬地区,有利于水汽凝结),东风、信风干燥(从高纬吹向低纬地区,不利于水汽凝结)。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三圈环流是一种假设的状态,但由于受海陆分布等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成断块状分布(陆地面积广大),南半球特别是南纬30o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成带状分布(海洋面积占优势)。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具体名称如下图所示:

三、副热带高压(或夏季风)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灾害 1. 正常年份副热带高压的移动与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规律,可用顺口溜来形象记忆:夏季风吹雨带移,雨带移哪儿哪儿雨季;三月登陆要北上,四五月份到华南;六月江淮为梅雨,东北、华北七(月)、八(月)到;九月南下到江南,十月雨季结束离大陆。 2. 副热带高压(夏季风)异常时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强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快,易造成北涝南旱;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时,夏季风向北挺进的速度较慢,易造成南涝北旱。 四. 季风环流 由于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因而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显著,列表比较东亚季 比较内 容 东亚南亚 季风类 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风向及源地冬季:偏北,西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内部冬季:东北风;来自亚洲大陆夏季:偏南,东南风;来自太平洋夏季:西南风;来自印度洋

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恐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爬行类动物族群,在距今大约2亿3 500万年至6 500万年曾经繁盛一时,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读图,完成第1~2题。 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1.恐龙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气候发生剧变所致,这些学说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是( ) A.气温变化 B.植物变化 C.降水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1.D 2.D (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项。 (2018浙江稽阳3月联考)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6.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丙地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草原。第6题,据图可知,甲—乙—丙的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故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11月选考,15~16)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为南北更替,故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8题,考查自然带的成因。由图可知,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下方自然植被为草原、荒漠,说明甲地相对其下方水分条件较好,故选C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2017届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一)-专题练习

2017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大气运动(一) (2016·北京海淀区模拟)地球辐射收入是指地球大气系统吸收的短波太阳辐射能,地球辐射支出是指该系统放射并离开大气顶的长波红外辐射能。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A.大气中灰尘数量和颗粒越大,①越多 B.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越大,②越多 C.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量越大,③越少 D.如果某地区雾霾天气越严重,④越少 2.低纬地区地球辐射收入大于支出,而年平均气温却没有逐年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大洋环流、岩石圈物质循环 C.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D.海陆间水循环、人类活动 (2016·衡水一中一模)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均起重要作用。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4.丁地所在半球及与该地气候类型的形成可能相关的因素分别是() A.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南半球;东南信风带 C.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北半球;东北信风带

(2016·河南郑州质检)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5~6题。 5.此时,盛行西南风的是() A.哈尔滨B.北京 C.青岛D.重庆 6.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A.气温较高B.气压较低 C.降水较多D.日温差大 下图是某日某时北半球某平原地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图(单位:米)。读图,完成7~9题。 7.图中A、B、C三点气压P相比较() A.P A>P C>P B B.P A

P B>P A D.P A=P C=P B 8.此时A.B两点近地面的天气特征是() A.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晴朗 B.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阴雨 C.A近地面阴雨,B近地面晴朗 D.A近地面晴朗,B近地面阴雨 9.C点近地面吹() A.西北风B.偏北风 C.东南风D.东北风 (2016·山东泰安5月模拟)“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0~11题。

2019高考地理专项训练:全球性大气环流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下图为我国某山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山峰可能属于() A.秦岭山脉 B.太行山脉 C.武夷山脉 D.祁连山脉 2.北坡1月降水量大于7月降水量的区域大致位于海拔() A.1000米以上 B.1000米以下 C.1400米以上 D.1400米以下 【答案】 1.C 2.B 【解析】1.读图,根据图中信息,该山峰北坡山麓地带1月气温大于0°C,可能属于亚热带地区。 A.秦岭山脉的北坡,太行山脉、祁连山脉山麓地带1月份气温小于0°C,A、B、D错。应是武夷山脉,C对。 2.根据图中曲线,北坡1月降水量大于7月降水量的曲线有一交点,从交点向剖面线做垂线,与剖面图有一交点,交点的海拔大致位于海拔1 000米以下,B对。A、C、D错。 考点:不同区域气温差异,读图分析能力。 大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加勒比海北缘,年平均气温25°C~26°C,8月最热;年降水量因向风、背风而异,山地迎风坡达1500毫米以上,背风坡在1 000毫米左右。下图为大安的列斯群岛局部区域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图中海峡①和海峡②盛行() A.东南信风 B.东北信风 C.东南季风 D.西北季风 4.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高峰为杜阿尔特峰,海拔3 175米,其山麓自然带最有可能的是() A.东南部——热带荒漠带;西北部——热带草原带 B.西南部——热带草原带;东北部——热带雨林带 C.东南部——热带草原带;西北部——热带荒漠带 D.西南部——热带雨林带;东北部——热带草原带 5.杜阿尔特峰所在岛屿的河流特征为() A.全岛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 B.水流平稳,利于航运 C.流域面积较小,含沙量大 D.河流短小,水流急 【答案】 3.B 4.B 5.D 【解析】3.大安的列斯群岛位于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距大陆较远,受季风影响小。图中海峡①和海峡②位于东北信风带,盛行东北信风,A 错,B对。北美大陆面积较小,季风气候不典型,影响小,海洋中没有季风气候,C、D错。 4.大安的列斯群岛中最高峰为杜阿尔特峰,海拔3 175米,受地形与东北信风影响,其山麓自然带西南部是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东北部是迎风坡,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带,B对。信风带自海洋,携带水汽较多,降水多,没有形成热带荒漠带,A、C、D错。 5.由于岛屿面积狭小,地形起伏较大,杜阿尔特峰所在岛屿的河流特征为河流短小,水流急,D对,B、C错。东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径流量季节变化小,A错。 图甲所示国家,每年春天都会吹起令人烦恼的“五旬风”,长达近两个月,请结合“五

全球性大气环流练习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练习题一 2.有关P点此时气候特征的说 法, A.炎热多雨 B.温和多雨 C.寒冷干 燥 下图是世界四个区域简图(阴影为海域),读图完成下列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依次属于 A.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 C.南美洲、亚洲、大洋洲、非洲4四区域的 海域中,风浪最小的是 A.甲 B.乙 图为我国东南某临海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列题。 5.关于该地区大气运动成因及天气的叙述,正确 的是 A.风向变化的主因是城市热岛效应 B.风向变化的主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 巳 异 C.陆地的气压白天高于夜晚 D.陆地天气以晴朗炎热为主 6.甲风明显强于乙风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F图为东亚季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题。 7图示季节,南亚地区主要盛行 A.东北季风 B.东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西南季风 8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图1为“沿某经线的大气运动示意图”,图2为图 1中“甲气压带及其南北两侧风带的风向图”。读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6小题, 下图为不同季节近地面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 题。 1.图中左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 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10°主要盛行下沉 气流 C. 20°?30°盛行东南风 共分) 防 行东信风详■/: 图例MUK带固M气压带口 D. 30°?40°盛行西北风 40° 0& 正确的是 D.高温少雨 B.亚洲、北美洲、欧洲、南美洲 D.大洋洲、北美洲、亚洲、非洲 C.丙 D. 丁 D.冬季 40" 1 20 盛 =2° ° iK-1 € O B.地表形态入 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J \ “r 甲弋乍帯 C.秋季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1

《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A.18℃B.22℃C.28℃D.32℃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差异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 3.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 4.图中西南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断裂下陷B.火山作用C.流水作用D.冰川作用 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甲区域气候 A.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多雨B.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少雨C.南北差异显著,热量差异明显D.东西差异显著,降水差异明显 6.乙区域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1 / 12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7.甲、乙两区域均 A.位于中纬度B.临印度洋C.位于东半球D.位于南半球 下表为50゜N附近欧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读表回答下面小题。 8.乙地 A.位于南美洲沿海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气温的年较差大D.以热带种植园业为主 9.夏季,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小B.乙地白昼时间长 C.甲地沿岸有寒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 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0.该气候类型()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B.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 C.成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1.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A.洋流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形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下图为智利I至Ⅻ各地区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练习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练习题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1~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 燥 2.在④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 ) A.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 B.密度流暖流自东向西 C.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 D.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分析完成3~4题。 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图所示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问题。( ) A.甲是动力型高压,丁是热力型高压 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6.关于图中三圈环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读右图,回答7~11题。 7.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 ) A.白天的海风目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8.若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 A.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B.③表示西风带 C.乙地多锋面气旋活动 D.③表示东南信风带 9.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0.若图为对流层热力环流示意图,则一般情况下 ( ) A.甲处以晴天为主 B.甲处气温比丁地低 C.甲处气温比丙地高 D.甲处的气温较乙地低 11.若此图为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侧视图,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则a 处为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西风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信风带12.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 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信风带 1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②冬季南移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