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乙醇 教学设计

必修二 乙醇 教学设计
必修二 乙醇 教学设计

第二节 乙醇 醇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2.使学生了解醇类的一般通性和几种典型醇的用途;

3.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推出醇类的化学性质的通性,渗透由“个别到一般”的认

识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教学重点

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及消去反应的机理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从乙醇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推导乙醇的化学性质;

2.采用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诱导等方法学习乙醇与Na 的反应;

3.通过启发、诱导,“从个别到一般”由乙醇推导出其他醇类的化学通性。

●教学用具

投影仪、乙烷和乙醇的球棍模型、试管、酒精灯、无水乙醇、Na 、火柴、铜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乙醇俗名酒精,是酒中的主要成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学会酿酒和蒸馏技术的

国家,酿酒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我国的酒文化丰富多彩,著名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葡萄美酒夜光杯”等早已脍炙人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了解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发现乙醇有相当广泛的用途。

[师]我们初中化学中学过乙醇的一些性质,请同学们写出乙醇的结构简式,从结构简

式可以看出它的官能团是什么?

[生]CH 3CH 2OH ,官能团是羟基(—OH)

[师]根据你学过的知识,通过哪些反应可以生成乙醇,请大家讨论后写出方程式。

[分析]

1、CH 2==CH 2+H 2O ????→?一定条件CH 3CH 2OH

2、CH 3CH 2Br+NaOH ?→?

CH 3CH 2OH+NaBr [师]醇是另一类烃的衍生物,其官能团为羟基。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学习乙醇的性质来

了解醇类的共同性质。

[板书]第二节 乙醇 醇类

一、乙醇

[师]根据初中所学乙醇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后概括出乙醇的重要物理性质。

[生]物理性质:乙醇是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乙醇沸点低(78℃),易挥发,

密度比水小(0.7893g/cm 3),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并能够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

(注意)乙醇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大多数物质的密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乙

醇、氨水相反)。

(说明)乙醇俗称酒精,工业用酒精含乙醇约96%(体积分数),含乙醇99.5%以上也叫

无水酒精。

(思考)如何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

(分析)向酒精中加入少量无水CuSO4(白色粉末),若显示蓝色,说明酒精中含有水;若无蓝色物质生成,说明酒精中没有水。CuSO4+5H2O =CuSO4?5H2O(变蓝色),(说明)用工业酒精与新制CaO混合蒸馏的方法得到无水乙醇。

事实上,各种饮用酒中都含有乙醇。啤酒含酒精3%~5%,葡萄酒含酒精6%~20%,黄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均为体积分数)。

(乙醇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种酒中,它在人体内可以很快发生作用,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这是因为酒精在人体内不需要经过消化作用,就可以直接扩散进入各个器官,主要分布在肝脏和大脑中。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积蓄到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这是因为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使人变的安静、忧郁、恍惚、直到不省人事,严重时甚至会因为心脏被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而造成窒息而死,因此酒后驾驶是件很危险的事。

所以我们中学生一定不要饮酒。)

[设问]乙醇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质。那么它的分子结构如何呢?

[师]先展示乙烷的球棍模型,再在一个C—H键之间加一个氧原子球模型,变成乙醇分子的模型。

(说明)乙醇可以看做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OH)取代后的产物,羟基是乙醇的官能团;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结构简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出学生的书写错误。

[板书]1、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

官能团:-OH

[讨论]1、乙醇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什么事实可以证明?

2、乙醇溶于水是否导电?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1、乙醇是极性分子。它与水任何比互溶就是因为相似相溶。

2、乙醇溶于水不导电。因为乙醇是非电解质。

[师]结构决定性质,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比C、H强,使得C -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应中有可能断裂。其性质应比对应的乙烷要活泼一些。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乙醇的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1) 与Na反应(取代反应)

(说明)乙醇在水溶液里比水还难电离。但是,乙醇的羟基里的氢原子也会被活泼金属所取代。

[演示实验6—2]向大试管里注入2ml左右无水乙醇,再放入2小块新切开用滤纸擦干的金属钠,迅速用一配有导管的单孔塞塞住试管口,用一小试管倒扣在导管上,收集反应中放出的气体并验纯。确信气体的纯度后,在导管口点燃,观察气体燃烧的现象;然后把一凉的干燥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后看到烧杯壁上出现水滴,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内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观察)仔细观察,准确地叙述出该实验的现象,并推断出结论。

①Na是浮在液面上还是沉在底部?

②Na呈现球形还是不规则形?

[现象]试管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产生的气体可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并有淡蓝色火焰;倒扣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在内壁上出现了水滴,但倒入烧杯内的石灰水无新现象。(说明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随着反应的进行,钠粒有可能会浮在液面,原因:生成的乙醇钠密度较大;随着反应的进行,乙醇浓度不断减小,密度不断增大。

(结论)乙醇与钠在常温下较缓慢地反应,生成氢气。

[板书]2CH3CH2OH + 2Na → 2CH3CH2ONa + H2↑

(说明)实验证明,在该反应中断的键为-O-H,在乙醇分子里被钠取代的氢是羟基中的氢,而不是乙基上的氢。反应过程中,羟基处的H-O键断裂,Na原子替换了H原子,生成了乙酸钠。

[问]该反应属于有机反应中的什么反应类型?

[生]取代反应。(可以利用此反应来鉴别醇类)

[师]与Na和水反应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乙醇羟基上的H不如水中的H活泼。

[师]说明:①乙醇与钠的反应类似于水与Na的反应,因此,乙醇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乙醇与钠的反应比水与钠反应要缓和得多,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也就是说,氢原子和乙基对羟基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②在乙醇分子里,被钠取代的氢是羟基中的氢,而不是乙基上的氢。

③综合乙醇与Na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便知,其它活泼金属如钾、、Mg、钙等也能与乙醇发生反应,均断裂O-H键,把羟基中的H取代出来。

[练习]写出乙醇和C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2CH3CH2OH + Ca → (CH3CH2O)2Ca + H2↑

[师]要求学生叙述酒精灯燃烧现象,写出方程式。

[生]乙醇在空气里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乙醇可用作内燃机的燃料,实验室里也常用它作燃料。反应生成CO2和水。

[板书](2)氧化反应

①燃烧:C2H5OH+3O2?

?→

?点燃2CO2+3H2O

(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的有CO、H2、H2S、S、CH3CH2OH等。)

[思考]完全燃烧生成且仅生成CO2和H2O的有机物一定是烃吗?

[分析]不一定。烃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 ,烃的含氧衍生物完全燃烧也生成CO 2和

H 2O 。

[设疑]在乙醇的燃烧反应中乙醇被氧化,若条件改变,有催化剂Cu 或Ag 参加,产物

还是CO 2和H 2O 吗?

[补充实验]在小烧杯里盛入约10ml 的无水乙醇,将一段细铜丝弯成螺旋状并置于酒精

灯火焰上加热,待铜丝红热后趁热插入无水乙醇中去,这样反复数次。观察铜丝的变化,闻

小烧杯内液体的气味。

(现象)烧至红热的铜丝离开火焰时变为黑色(CuO ),插入无水乙醇中去后又变为光亮

的红色。每次实验的重复中铜丝都表现出了同样的现象,并且铜丝的形状、体积均无变化。

几次实验重复后,小烧杯内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原理)方程式:2Cu + O 2 ?

=== 2CuO

CuO+CH 3CH 2OH ?→??CH 3CHO+Cu+H 2O 合二为一:2CH 3CH 2OH + O 2 催

化剂? -―――→ 2CH 3CHO + 2H 2O

[师]Cu 在反应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生]催化剂。因参加反应的Cu 和生成Cu 的量相等。乙醇是还原剂,氧气是氧化剂,

氧化铜是中间产物,氧气把乙醇氧化成了乙醛。

(板书)②催化氧化:

(说明)由上式看出,乙醇被氧化时,实质上是羟基上的氢原子和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

上的氢脱去,形成C=O 双键,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醇都能发生上述反应,只有与羟基相连的碳

原子上有氢的才可以。

(结论)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 或Ag )存在的条件下,能够被空气氧化,生成乙醛。

工业上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可以由乙醇制造乙醛。

[思考]一光洁无锈的铜丝,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灼烧,将有什么现象?此时将铜

丝移到焰心,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生]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时表面变黑,移至焰心时,铜丝又从黑色变为光亮的红

色。因为酒精灯焰心处为酒精蒸气,发生了催化氧化反应,便出现了上述现象。

[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乙醇的几个化学性质。在乙醇的化学性质中,各反应的断键

方式可概括如下:

[作业]P 154二、1、四

●随堂检测

1、检验酒中是否含有少量的水,可选择的试剂是

A.金属钠

B.生石灰

C.电石

D.无水CuSO 4

答案:CD

2、已知CH 2==CH —CH 3水化时,水分子中氢原子主要加在含氢较多的不饱和碳原子上,

与金属反应——③断裂

发生催化氧化——③④断裂

则丙烯水化的产物主要是 产物再催化氧化得 。(均填相应产物结构

简式)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乙醇 醇类

一、乙醇

1、乙醇的分子结构

结构简式:CH 3CH 2OH 或C 2H 5OH

2、化学性质

(1)与Na 反应

2CH 3CH 2OH+2Na ?→?

2CH 3CH 2ONa+H 2↑ (2)氧化反应

①燃烧:C 2H 5OH+3O 2??→?点燃2CO 2+3H 2O

②催化氧化

第二课时

(复习)乙醇的性质,断键情况

[师]NaOH 和CH 3CH 2ONa 相比,谁的水溶液碱性更强?

[生]CH 3CH 2ONa 。由Na 和H 2O 反应、Na 与CH 3CH 2OH 反应的实验事实可知,CH 3CH 2OH 分子

中的O —H 键比H 2O 分子中的O —H 键更稳定。因此,CH 3CH 2O -比OH -更易结合H +,即CH 3CH 2ONa

比NaOH 碱性更强。

(说明)乙醇钠在水中强烈水解,具有比NaOH 还强的碱性。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实验室制取乙烯是使乙醇在浓H 2SO 4作催化剂和脱水剂的条件

下,加热到170℃左右,一个乙醇分子会脱去一个水分子而生成乙烯,该反应属于消去反应。

因此,乙醇还可发生消去反应。

[板书](3)消去反应

[师]如果将该反应的温度控制在140℃,其产物是什么?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CH 3CH 2OH+HOCH 2CH 3????→?42SO 浓H C 2H 5—O —C 2H 5+H 2O (乙醚)

140℃

[师]该反应是从两个乙醇分子分子间脱去1分子的水,也属于消去反应吗?

[生]不是。消去反应是从一个分子内脱去一个小分子而形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此

反应属于脱水反应或取代反应。

(说明)可见,反应条件(如温度)不同,乙醇脱水的方式也不同,以致生成物也不同。

乙醇生成乙烯的反应,既属于消去反应,又属于脱水反应(更具体地说是分子内脱水反应);

乙醇生成乙醚的反应,既属于脱水反应(更具体地说是分子间脱水反应),又属于取代反应。

[投影练习]判断下列论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所有的脱水反应都是消去反应。

(2)分子间脱水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1)不正确。脱水反应可分为分子内脱水和分子间脱水,分子内脱水反应是消去反

应,而分子间脱水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2)正确。

[师]乙醇除具有上述化学性质外,还可以和酸发生酯化反应,我们将在学习羧酸时再

具体学习。

[学生阅读]资料:判断酒后驾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练习1]实验室常用NaBr 、浓H 2SO 4与CH 3CH 2OH 共热来制取溴乙烷,其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如下:NaBr + H 2SO 4 === NaHSO 4 + HBr ,C 2H 5OH +HBr

? ――→ C 2H 5Br+H 2O 。试回答:

(1)第二步反应实际上是一个可逆反应,在实验中可采取 和 的

措施,以提高溴乙烷的产率。

(2)浓H 2SO 4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其用量(物质的量)应 于NaBr

的用量(填“大”“小”或“等”)。

(3)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有机副反应(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是 和 。

解析:(1)乙醇的溴代反应是可逆的,要提高溴乙烷的产率,应设法使平衡向生成物的方

向移动。

(2)浓H 2SO 4在第一个反应里是反应物;在第二个反应里它可作吸水剂。因此它的用量应

大于NaBr 的用量(物质的量),以利于减少反应体系中的水,使平衡向生成物方向移动。

(3)浓H 2SO 4具有脱水性,乙醇在浓H 2SO 4的作用下可以有两种脱水方式,分别生成乙醚

和乙烯。

答案:(1)增加任一种反应物 移去生成物

(2)反应物和吸水剂 大

(3)2C 2H 5OH ????→?42SO 浓H C 2H 5—O —C 2H 5+H 2O CH 3CH 2OH ????→?42SO 浓H CH 2==CH 2↑+H 2O (说明)在加热条件下,乙醇跟氢卤酸反应时,乙醇分子里的C -O 键断裂,羟基 -OH

被卤素原子取代,生成卤代烷和水。

(板书)(4)与氢卤酸反应(取代反应)

CH 3CH 2 OH + H Br Δ

→ CH 3CH 2Br + H 2O

CH 3CH 2OH + H Cl Δ

→ CH 3CH 2Cl + H 2O

(讲述)这属于取代反应,在实验室中通常用NaBr 固体、浓H 2SO 4与CH 3CH 2OH 共热

来制取溴乙烷。

(练习2)写出下列各步转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40℃

170℃

答案: ①2CH 3CH 2OH+2Na ?→?

2CH 3CH 2ONa+H 2↑ ②CH 3CH 2OH ????→?42SO 浓H CH 2==CH 2↑+H 2O ③CH 2==CH 2+H 2O ???→?催化剂CH 3CH 2OH ④CH 3CH 2Br+NaOH ??→?乙醇CH 2==CH 2↑+NaBr+H 2O ⑤CH 2==CH 2+HBr ?→?

CH 3CH 2Br ⑥C 2H 5Br+NaOH ??→?O H 2C 2H 5OH+NaBr

⑦NaBr+H 2SO 4(浓)+C 2H 5OH ?→??C 2H 5Br+H 2O+NaHSO 4

⑧2C 2H 5OH+O 2???→?Ag Cu 或2CH 3CHO+2H 2O ⑨2C 2H 5OH ????→?42SO 浓H C 2H 5—O —C 2H 5+H 2O

[过渡]请同学们说出乙醇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用途)①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乙醇是一种抗震性能好、无污染的理想燃料,它

的相对密度(0.79)、沸点(78℃)都与汽油相近。用乙醇作汽车的燃料减少了汽车排气对环

境的污染。)②用于制造醋酸、饮料、香精、染料等。③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

乙醇水溶液作消毒剂。④有机溶剂。

[师]能用酒精兑酒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工业酒精中常含有甲醇会使人中毒。

[师]对。工业酒精是不能兑酒饮用的。工业酒精中含有少量甲醇,饮用后会导致眼睛

失明甚至死亡。那么酒中的酒精是如何生成的?工业上所需的大量的酒精又如何制备?请同

学们阅读课本P 154页内容。

[板书]3、乙醇的工业制法

[小结]酿酒采用发酵法,工业上制乙醇用乙烯水化法和发酵法。

[小结]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乙醇的化学性质。在乙醇的化学性质中,各反应的断键方式

可概括如下:

[作业]P 154二、2、3,三、

170℃

加热、加压

140℃

消去反应——①②断裂

与金属反应——③断裂

发生催化氧化——③④断裂

分子间脱水——②③断裂

与HX 反应——②断裂

●随堂检测

1、乙醇可发生下列化学反应,其中乙醇分子中断裂C—O键而失去羟基的是

A.乙醇在浓H2SO4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

B.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C.乙醇与卤化氢反应

D.乙醇在Ag催化下与O2反应

答案:AC

2、某混合液中,可能含有的组分是:乙醚(C4H10O)、乙醇(C2H6O)和水。经分析,液体中各原子数之比为:C∶H∶O=16∶42∶5

(1)若混合液中只含有两种组分,则所有可能的组合是。

(2)若混合液中含有三种组分,在628 g混合液中含1 mol水,此时乙醚和乙醇的物质的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乙醚和水,乙醚和乙醇

(2)乙醇为2 mol,乙醚为7 mol

3、根据下图所示的乙醇分子结构判定在以下反应中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

1.与金属钠反应时_____键断裂

2.与浓H2SO4共热至170℃时_____键断裂

3.在Cu或Ag催化下与氧气反应时_____键断裂

●板书设计

第二节乙醇醇类

(3)消去反应

(4)与氢卤酸反应(取代反应)

CH3CH2 OH + H Br Δ→CH3CH2Br + H2O

CH3CH2OH + H Cl Δ→CH3CH2Cl + H2O

3、乙醇的工业制法

●教后感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乙醇的一些知识,并且乙醇是大家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因此教材选用乙醇作为代表物学习醇类的特征结构及性质。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采用设疑、启发、诱导及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乙醇的重要性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思维能力。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重了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

第三课时

(复习)乙醇的性质,断键情况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的主要是乙醇,其实在有机物中还有很多结构、性质与乙醇很相似的物质,这就是醇类。

[板书]二、醇类

[师]什么样的化合物叫做醇?

[生]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的化合物,叫做醇。

[师]醇的官能团是什么?

[生]羟基(—OH)。

[板书]1、概念:醇是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的化合物。

官能团:—OH

[师]强调醇的概念中的“苯环侧链上的碳”这几个字。

[说明]当烃基中有苯环时,羟基与苯环侧链上的碳相连的有机化合物才叫醇。如果羟基与苯环上的碳直接相连,该有机化合物不属于醇类,而是属于以后我们将要学到的另一类烃的衍生物——酚。

[练习]下列有机化合物哪些属于醇类?

答案:ACD

[师]根据醇类的概念可知,醇中的烃基可以是饱和的,也可以是不饱和的;烃基中可以有苯环,也可以没有;羟基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两个或多个。那么我们该如何给醇分类呢?

(根据羟基的个数和烃基的不同,醇有不同的分类。)

[板书]2、分类

(1)据含羟基数目??

???多元醇二元醇一元醇

(2)据含烃基是否饱和???不饱和醇

饱和醇

(3)据烃基中是否含苯环???芳香醇脂肪醇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饱和一元醇的性质。

[板书]3、饱和一元醇

[师]乙醇可以看作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生成的饱和一元醇,其他饱和一元醇均可看作烷烃中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生成物。请同学们写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

[板书](1)通式:C n H 2n +2O 或C n H 2n +1OH

[说明]C n H 2n +2O 不仅可以表示饱和一元醇的分子通式,也可以表示饱和一元醚的通式,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醚互为同分异构体。

那么饱和一元醇随碳原子数的增多物理性质有何变化规律呢?请打开课本153页,看表

6—2后总结其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板书](2)物理性质

(说明)①低级饱和一元醇大多易溶于水,随C原子数的增加,其溶解性逐渐降低直至不溶于水。低级的饱和一元醇为无色中性液体,具有特殊的气味和辛辣味道,甲醇、乙醇、丙醇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含4-11个C的醇为油状液体,可部分地溶于水;含12个C以上的醇为无色无味的蜡状固体,不溶于水。

②随C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增大,含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醇和烷烃相似,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密度越小。且低级醇的沸点比相应的烷烃要高的多。

③相对密度呈增大趋势但小于1。

[过渡]醇类具有相同的官能团,就应该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根据乙醇的化学性质,说出其他饱和一元醇可能具有的性质。

[分析]①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②可发生氧化反应:燃烧及催化氧化

③消去反应

[补充]④分子间脱水生成醚

⑤和卤代氢取代反应

[师]当醇分子中羟基所连碳的相邻碳原子上氢原子数不同时,以脱去含氢少的碳上的氢得到的产物为主要产物。即上述反应中CH3CH==CHCH3是消去反应的主要产物。

[讨论]1、是否所有的醇均可发生催化氧化反应?举例说明。

2、是否所有的醇均可发生消去反应?举例说明。

[分析]1、羟基所连碳上无氢原子的醇不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如。

2、只有一个C原子的醇和羟基所连碳的相邻碳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发生消去

反应。如CH3OH,

[板书](3)化学性质

①与活泼金属反应(取代反应)

?2C n H2n+1ONa+H2↑

2C n H2n+1OH+2Na?→

②氧化反应

a.燃烧:

2C n H2n+2O+3n O2?

?点燃2n CO2+(2n+2)H2O

?→

b.催化氧化:

[讨论]符合C n H2n+2O的有机物是否一定属于醇类?写出C4H10O的所有同分异构体。[分析]碳原子数相同的饱和一元醇和醚互为同分异构体。

C4H10O的同分异构体有:

5.2—丙醇分子间脱水反应

反应类型:1.取代反应 2.取代反应 3.氧化反应 4.消去反应 5.取代反应

(补充说明)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考虑碳链异构,再考虑官能团位置异构,最后考虑官能团种类异构,同时遵循对称性、互补性、有序性原则,即可以无重复、无遗漏地写出所有的同分异构体来。

[师]下面我们再来了解几种最简单的一元醇和多元醇的性质及用途。

(阅读)《高效学习法》P64

(介绍)(1)甲醇:(CH3OH)属一元醇,又称木精,是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与水、酒精互溶,易燃烧,有酒精气味。工业上大量使用的酒精是以石油为原料制得的,其中混有乙醇的同系物甲醇。甲醇有毒,饮用10ml甲醇就能使眼睛失明,而误服30ml甲醇会使人死亡。甲醇是无色有类似于酒精气味的液体。直接观察无法确定乙醇中是否含有甲醇。因此,饮用酒(白酒、红酒、果酒、啤酒、黄酒等)都必须由粮食或水果经发酵制得。但甲醇同乙醇一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做车用燃料,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甲醇中毒实例

199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发生特大假酒案,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内含甲醇)兑成白酒出售,致使140余人中毒,其中32人死亡,1人双目失明。

(2)乙二醇:属二元醇,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作内燃机抗冻剂。

(3)丙三醇:属多元醇,是无色、粘稠、有甜味的液体,丙三醇吸湿性强,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丙三醇还有护肤作用,俗称甘油。

甘油的用途

甘油是国民经济中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于制炸药(1866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首先研制成硝化甘油炸药,有趣的是,硝化甘油在生理上有扩张血管和增强心脏的功能,用作心脏病急救药,如速效救心丸,但它却是体育上禁止使用的一种兴奋剂),涂在皮肤上可滋润皮肤,在牙膏、医用软膏、化妆品中都加入一定量的甘油可以防止干结,甘油的水溶液凝固点很低,所以可作防冻剂

[说明]多元醇和饱和一元醇化学性质上也有相似之处,我们以后再学。

(注意)甲醇、乙二醇、丙三醇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构体,但都属醇类。

[布置作业]P154一、二、4.四。

●随堂检测

1、以下四种有机物分子式皆为C4H10O,其中能被氧化为含相同碳原子数的醛的是

A.①②

B.只有②

C.②和③

D.③和④

答案:C

2、下列醇中,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答案:AC

3、有机物C6H13OH,若它的消去反应产物有3种,则此物质的结构式为

答案:D

4、某饱和一元醇和足量的钠反应得到0.5 g 氢气,用相同物质的量的此醇完全燃烧生成

36 g 水,该醇是

A.甲醇

B.乙醇

C.丙醇

D.丁醇

答案:C

●板书设计

第二节乙醇醇类

二、醇类

1、概念:醇是分子中含有跟链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碳结合的羟基的化合物。官能团—OH

2、分类

3、饱和一元醇

(1)通式:C n H2n+2O或C n H2n+1OH

(2)物理性质

(3)化学性质

①与活泼金属反应(取代反应)

?2C n H2n+1ONa+H2↑

2C n H2n+1OH+2Na?→

②氧化反应

a.燃烧:2C n H2n+2O+3n O2?

?点燃2n CO2+(2n+2)H2O

?→

b.催化氧化:

●教后感

本节是烃的衍生物的第二节,在知识体系上,可谓承前启后。醇是烃中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与烃直接联系,醇进一步催化氧化成醛、酮、羧酸等其他烃的衍生物,又与其他烃的衍生物形成一条知识链。在讲解过程中,应当始终抓住—OH官能团决定醇的特性,体现“结构→性质→应用”的思维线索,为今后学习其他烃的衍生物做好铺垫。

练习:

1、某有机物X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要三倍于其体积的氧气,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CO2和三倍于其体积的水蒸气,有机物X在适宜条件下能进行如下一系列转化:

①有机物X的蒸气在Cu或Ag的催化下能被O2氧化成Y

②X能脱水生成烯烃Z ,Z能和HCl反应生成有机物S

③S和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溶于水的有机物Q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X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①—③转化过程。

思路分析:确定X的化学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也为学习下一节内容打下基础。由X的蒸气完全燃烧生成的CO2和水蒸气的数量关系,可写出X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 x H y O z + 3O2

→2CO2 +3H2O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x=2 ,y=6 ,z=1 ,即X的化学式为C2H6O ,再由①—③的实验事实不难确定X的结构简式为C2H5OH。

2、1,4-二氧六环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它可以通过下列方法合成

则烃A为

A.1-丙稀

B.1,3-丁二烯

C.乙炔

D.乙烯

答案:D

3、有A、B、C、D四种饱和一元醇,已知它们含碳元素的质量都是含氧元素质量的3倍,

A、B经消去反应生成同一种不饱和有机物,且A只有一种一氯代物,C中只含有一个—CH3,D分子中则含有2个—CH3,则A、

B、

C、D的结构简式是

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 答案:

4、质量为ag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变黑,趁热放入下列物质中,铜丝变为红色,而且质量仍为ag的是(BC )A.盐酸B.乙醇C.一氧化碳D.硝酸

5、A、B两种有机物组成混合物,当混合物质量相等时,无论A、B以何种比例混合,完全燃烧产生CO2的量均相等,符合这一组合的条件:①同分异构体②同系物③具有相同的最简式④含碳的质量分数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C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0.1mol某饱和一元醇充分燃烧,生成的产物通过碱石灰,碱石灰增重26.6g.该醇不能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则该醇是( D )

A .2—丙醇

B .2—丁醇

C .1—戊醇

D .2—甲基—2—丙醇

7、下列物质既能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相应的烯烃,又能氧化生成相应醛的是 ( B )

A .CH 3OH

B .CH 3CH 2CH 2OH

C .CH 3CCH 3

D .CH 3CHCH 3

OH

8、化学式为C 5H 12O 的有机物属于醇类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其中能氧化成醛的有 种,其结构简式为 ,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异构体结构简式为 ,不能发生消去反应的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8;4;CH 3CH 2CH 2CH 2CH 2OH 、(CH 3)2CHCH 2CH 2OH 、(CH 3)3CCH 2OH 、

CH 3CH 2CH (CH 3)CH 2OH ;(CH 3)2C (OH )CH 2CH 3;(CH 3)3CCH 2OH

9、取3.40g 只含羟基,不含其它官能团的饱和多元醇,置于5.00L 氧气中,经点燃,醇 完全燃烧。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少0.56L 。将气体经CaO 吸收,体积又减少2.80L (所有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1)3.40g 醇中C 、H 、O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C mol 、H mol 、O mol ; 该醇中C 、H 、O 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

(2)由以上比值能否确定该醇的分子式 ;其原因是

(3)如果将该多元醇的任意一个羟基换成一个卤原子,所得到的卤代物都只有一种,试 写出该饱和多元醇的结构简式 。

答案:(1)0.125、0.300、0.100;5∶12∶4

(2)能;因为该实验式H 原子个数已经饱和,分子式就是C 5H 12O 4。

CH 3 OH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大全

乙酸教学设计路桥中学陈彩莲 一、设计思想: 食醋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调味品,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学生对醋是很熟悉的,从学生熟悉的醋引入本课,学生易于接受,同时结合黄酒中的乙酸的产生,有利于前后联系.结合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乙酸的知识(乙酸的分子式、物理性质及酸性),说明乙酸的弱酸性设计实验加以证明.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并通过实验探究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利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解释酯化反应的实质,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 二、教材分析: 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本课题在学生对黄酒中产生乙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②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辨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进一步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含义。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③通过洗水垢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2、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实质 六、课前准备: 教具及用品:乙酸分子模型、冰醋酸、稀醋酸、乙醇、浓硫酸、石蕊、碳酸钠、饱和碳酸钠溶液、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 七、教学过程: [引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到这里上课,相信我们能够成功合作。听说三门有句老话,我说上句,不知道大家能否接上下一句:“好---做---酒,坏---做---?”(学生接上:“坏做醋”。)对,在酒中存在着某些微生物可以使部分乙醇氧化,转化为乙酸,酒就有了酸味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和醋有关的知识。 [板书]——乙酸 [引导]大家能否结合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说说对醋的了解与用途 学生展开。(调味品、流行性感冒时期或非典时期用醋消毒杀菌) [讲述]普通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乙酸在初中的时候就提过,即有机酸。有机酸中都含有一个基团羧基(-COOH),类似与醇中都含有羟基(-OH)。醛中含有醛基(-CHO),像这些基团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特性的,我们把它叫做官能团。副板书(羧基-COOH –OH –CHO,官能团) [问]乙醇分子是由乙基和羟基组成。乙酸是有机酸,含有羧基。既然它称作乙,那乙酸分子中应该总共有几个碳?(2个),那与羧基相连接的应该是甲基还是乙基?(甲基)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板书]一、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文字自己先写上,再让一个学生上台来写) [投影]乙酸的结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及官能团-COOH [讲述]注意羧基中的-OH受碳氧双键的影响,其不同于醇中的羟基,所以应该把它与碳氧双键一起看成一个整体. [过渡]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乙酸的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精品教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章 7.2《功》实用教学设计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 3.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两个因素。 2.在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 2.合外力做功的计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 入 新 课 1. 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量都发生了改变,思考为什么物体的能量会发生变化?能量的变化又如何量度? 2.提问:在初中的学习当中什么叫做力做功? 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观察图片,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3.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定义。

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角度,又该怎样计算功呢? 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求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 3.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4.讲解: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即:W=FL cosα或者应该写成W=︱F︱︱L︱cosα 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的大小,L物体所发生的位移的大小,α是力F方向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1J=1N·m,1J等于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用的功。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积。 5.对功的一般公式W=FLcosα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二中若水平地面是光滑的或是粗糙的,各力做功分别是多少?若物体匀速或加速运动,力F做功是多少? ①公式中F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 ②计算时要明确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③要计算功只要找恒力F、l和α就可以了,做功与运动形式无关; ④l为力F作用时物体所发生的位移,不一定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α是F与l的夹角; ⑤功是标量。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1s。而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所以,力F所做的功W=W1+W2=W1=F1s=Fs cosα。 除此方法以外,还可将位移分解。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体会:①公式中F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 ②计算时要明确哪个力对物体做功; ③要计算功只要找恒力F、l 和α就可以了,做功与运动形式无关; ④l为力F作用时物体所发生的位移,不一定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α是F与l的夹角; ⑤功是标量、过程量、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 2 课时) 本节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通过初中的化学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本节教材,就是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地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通过原子结构知识的学习,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新教材(必修)与旧教材相比,删掉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电子云;降低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要求;增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部分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调整了核素、同位素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使得它更符合知识的逻辑关系,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同时,新教材更注重了让学生参与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知道元素、 核素、同位素的涵义;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使他们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化合价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 4.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高中物理_高中物理必修二7.2《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本要求:1. 能用语言准确描述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会推导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正功或负功的物理意义。 4. 掌握求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的方法。 发展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分析、演绎推理和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推理计算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以及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2.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 【探究学习】 (一)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学过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根据讲台上提供的器材:握力器、手拉箱,哪位同学愿意上台展示一下对他们做功?

握力器的展示可以多次,让学生感觉到累:对器材做了功,消耗了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的变化总是伴随着做功过程发生的,我们来一起观看视频。 起重机在起吊货物时,拉力对货物做了功,货物的重力势能增加;卫星在强大推力作用下速度迅速增大,卫星的动能增加等等例子,都说明了能量转化都伴随着做功的过程。但是,我们要如何来定量的描述能量的转化过程呢?那就是做功。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深化。 首先看导学案之自主导学,并让学生学习小组回答答案,引出这节课主要探究和解决的三个问题: 1、若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 2、正功和负功 3、物体实际受力不止一个,如何求解做的总功? (二)进行新课 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归纳初中学习的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 一、决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力.以及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 所以,提着水不动或者在平地上匀速行走, 都不会对物体做功。从高中的角度看,有了力,还必须要在力的方向 上发生位移,力才做功。

高一化学必修二课时教案

【教材版本】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 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 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 【教学重点】 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必修二功率(教学设计)

7.3功率教学设计 一、课前部分 【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功率的概念,引入这一概念并不困难。教科书在本节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出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并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最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2.学情分析: 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功率的初步知识,前面一节学习了功的概念,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3.设计思路: 本节讲述功率的概念,功率公式的应用。功率的概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内容,通过类比的方法,比较速度是描述位移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来对功率进行理解。如果学生能懂得做功快慢表示的是能量转化的快慢,自然能感悟出功率实际上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要使学生确切地理解公式P=Fv的意义,要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会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对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有所理解。 瞬时功率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这是难点。学生往往认为,在某瞬时物体没有位移就没有做功问题,更谈不上功率了。如果学生没有认识到功率是描述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个难点就不易突破,因此,在前面讲清楚功率的物理意义很有必要,它是理解瞬时功率概念和物理意义的基础。 关于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与汽车的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公式分析加图像表述的形式进行,以便通过分析汽车由开动到匀速行驶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养成分析物理过程的习惯,避免简单地套用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功率的的概念。 2. 知道功率的定义和定义式p=W t ,能够用公式 p=W t 解答有关的问题。 3. 正确理解公式P=Fv的意义,区别什么是瞬时功率,什么是平均功率,并能用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 能用公式P=Fv讨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功率概念建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 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对生活中机械的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观察和测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并学以 致用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完整版)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4、5、6、7四个班级生物教 学任务,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

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 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 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3、4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复习检测、 第6、7周基因的本质 第8、9周基因的表达 第10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11、第14、第17、第20、 13周 15、16 周 18、19周 21周 12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备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济南第十一中学张丽 一、教材分析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本节课对完善和深化基因分离规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通过性染色体结构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 第一章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 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 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 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 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 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 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 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 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 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 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 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 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 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 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 服务。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重磅】生物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学习目标 ⑴知识方面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学习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学习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2)假说—演绎法。 三、学习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四、学习课时2

1.两只杂合黑豚鼠交配,后代出现白豚鼠的原因最可能是什么?若杂合黑豚鼠一胎生出4只豚鼠,则出现3黑1白的可能性为 A.减数分裂时,基因重组;100% B.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分离;27/256 C.受精作用时,基因重组;3∶1 D.基因突变;3∶1 2.已知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 C.F1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不同 D.F2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 3.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A.1/8 B.7/8 C.7/16 D.9/16 4.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有一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如果该男孩与一个母亲为该病患者的正常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个儿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A.11/18 B.5/9 C.4/9 D.3/5 5.有甲、乙、丙、丁、戊5只猫。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猫,丁和戊是长毛猫,甲乙为雌猫,其余是雄猫。甲和戊的后代全是短毛猫,乙和丁的后代,长毛和短毛小猫均有,欲测定丙猫的基因型,最好选择 A.甲猫B.乙猫C.丁猫D.戊猫 6.牛的黑色(B)对红色(b)是显性。良种场现有两栏牛,A栏全为黑色,B栏既有黑色又有红色。A、B栏牛是亲子代关系,来场参观的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有的说B栏是A栏的亲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功——优质教案

功——教学过程设计 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有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 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有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