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专题练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含解析

2018历史专题练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含解析
2018历史专题练1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含解析

………………………………………………

………………………………………………

基础组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1.[2016·冀州中学猜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开眼看世界”思想。明末清初的中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民族生存没有受到威胁,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国遭受英国的侵略,战场上的失败让魏源等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开始清醒,激发了“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长处,以战胜敌人,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都出现在其后,不是“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故C、D两项错误。

2.[2016·武邑中学仿真]经济学家吴晓波认为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以下口号最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案 D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新思潮萌发时期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思想,与材料强调的洋务运动不符,故A项错误;“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地主阶级

洋务派为抵御外国入侵而提出的救国思想,而后大力兴办军事工业,与材料意思“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不符,故B项错误;“欲自强必先裕饷,裕饷莫如振兴商务”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抵御外国入侵而提出的救国思想,而后大力兴办民用工业,与材料意思“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不符,故C项错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救国思想,“体”指封建制度,“用”指西方技术,与材料意思“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相符,故D项正确。

3.[2016·衡水中学模拟]“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的弟子们……这一小撮士人在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C.主张从制度上变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小撮士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与洋务派相比,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主张从制度上进行变革。答案为C。

4.[2016·冀州中学期中]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

A.意在以复古为旗帜谋求思想解放

B.仍然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弘扬传统文化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梁两人都强调“西学中源”,实质上是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以达到宣传变法、促进维新之目的。这就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桎梏,有利于国人的思想解放。故排除B项,选A项。康、梁两人都坚持“西学中源”论,两人思想在本质上并无不同之处,排除C项;D项错误,因为两人强调“西学中源”的主要目的不是弘扬传统文化,而是传播西方政治文化。

5.[2016·衡水中学仿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新文化运动“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以向西方追求民主和科学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知识梳理 1.基本线索: 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内容: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⑤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②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③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④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五)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作业)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B[根据材料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向西方学习仅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项正确。] 2.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B[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A项错误;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林则徐并未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林则徐是晚清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 3.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D.设议会、开国会 A[近代中国的救国主张是只要了成品——白菜,而没有拿到其种子和种植方法,这喻指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正确;B项是早期开明地主阶级的思想主张,未涉及经济改革;C项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属于“种

(整理)高中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内容】 (1)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 (2)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5)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7)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8)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重点回顾:

二、合作探究 1、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你的判断。 从背景来看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从方向来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程 从任务来看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 从层次来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态度来看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从内容来看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从作用来看前后各种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特点 3、近代各个阶层向西方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本课小结:略 四、学以致用 1、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船坚炮利 2、“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的理解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B.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5、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丰富、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由零星传人到广泛传播的转变②由学术的介绍到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③由直接运用、实践到丰富、发展的转变④由运用中的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菲强于人也。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含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题 姓名: 一、选择题 1.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B.魏源C.曾国藩D.李鸿章 2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 ) A.中体西用 B.西学东渐C.西学中源D.中西同源 3.《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 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 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 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主要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5.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 ) A.保皇派B.维新派C.革命派D.洋务派 6.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7.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8.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 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 9.“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 ) 10.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含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 1.(2014?吉林长春模拟)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B.魏源 C.曾国藩D.李鸿章 2.(2014?三门峡模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 A.中体西用B.西学东渐 C.西学中源D.中西同源 3.(2014?来宾模拟)《刘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 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 4.(2014?江苏南京模拟)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主要原因是这两本书()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5.(2014?北京西城模拟)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 A.保皇派B.维新派 C.革命派D.洋务派 6.(2014?新乡模拟)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张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7.(2014?安徽淮南模拟)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8.(2014?辽宁五校模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民主与科学D.平等与博爱 9.(2014?贵港模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材料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 2017-11-11 一、新思想的萌发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 1.背景: (1)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3)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2.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 二、维新思想 (一)背景 1.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3.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代表主要思想 康有为把儒家今文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相结合,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①翻译《天演论》,提出进化论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②对君权论进行严厉的批判,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6、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7、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线索: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

器物(技术) 840年(鸦片战争后) 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君主立宪) 制度 资产阶级 革命派(民主共和) 9世纪末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思想文化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过程: 所属阶级 主张 实践活动 学习层面 特点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长技 无 技术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技术

渐进的过程 资产阶级 改良派 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维新变法 制度 资产阶级 革命派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思想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中共 结合国情, 指导革命 考点1、了解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定《四洲志》。(《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⑵、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3、林、魏的思想影响:

【高考历史必修一】3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原卷版)

易错易混点3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 错因归纳:对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不同阶段及内容容易混淆,不能全面总结其特征。释疑解惑 1.特征 (1)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层面,再到学习思想文化方面。 (2)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阶级。 (3)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4)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2.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阶级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 (2)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 (3)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4)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 真题突破 1.(2019.4·浙江高考·8)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他山之石”的作用。近代“睁眼看世界”的先驱者编译书报、编辑书籍以了解外部世界,其中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番客篇》D.《华事夷言》2.(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3.(2018·天津高考·6)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练习题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练习题2014-01-05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6分) 1.(2012·唐山模拟)魏源著《海国图志》印刷近千册不久被列入禁书;《瀛环志略》一书在作者徐继畬被罢官后也被查禁。造成其相同归宿的原因是( ) A.清朝沉醉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 B.书中作者的观点触怒清帝 C.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 D.作者的罢官经历决定其归宿 2.(2012·汕头质检)据统计,从1840年起到1861年止,描述世界大势的著作至少出现了22种之多。这种现象产生的背景可能是( ) A.鸦片战争的失败B.晚清统治的腐败 C.国内政局的动荡D.西方思想的冲击 3.(2013届杭州月考) 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美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梁启超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 B.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意见一致 C.梁启超看清了帝国主义的本质 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士 4.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5.(2012·北京西城区模拟)“孔子拨乱升平,托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这段材料出自( ) A.《新学伪经考》B.《天演论》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 6.“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7.(2012·大连模拟)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这样做( ) A.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B.排斥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C.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D.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最经典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纲展示考情解读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考查较少。在题型上,兼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命题主要集中在“师夷长技”、维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方面 考点一“师夷长技”思想 Z 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 关键词: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 1.新思潮的萌发——看眼看世界 (1)背景: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2)代表人物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__开眼看世界__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 ②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提出“__师夷长技以制夷__”的主张。 (3)核心思想: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5)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2)内涵:“中学”是指__封建制度__和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__近代科技__。 (3)实践: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先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4)影响 ①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②__甲午中日战争__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K 考点深化 ao dian shen hua 运用多元史观评价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近代化史观:打出“自强”和“求富”旗号,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方式,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表现。 (3)革命史观:从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为目的。 (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近代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跟踪训练〕 1.(2018·4月预测押题卷Ⅱ)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C)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解析】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激化,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逐渐由防周边“异族”转变为防外族入侵,故C项正确;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一度激化的中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则迅速激化,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虽然惊醒了部分封建士大夫,但对国人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甚微,该观念的开始改变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并未被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2.(2018·青岛5月模拟)有学者认为,中体西用思想起了强化民族整合性的作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专题十 思想涌动 引领潮流——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专题十思想涌动引领潮流——中外近现代史上 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选择题 1.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以上为时人对某一著作的评论,据这些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海国图志》 B.《天演论》 C.《制碱》 D.《庶民的胜利》 2.“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作为自己的笔名。这反映了( )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3.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说:“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中国知识精英“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指的是( ) A.由学习西方技术变为学习西方文化 B.由学习西方技术变为主张维新变法 C.由主张维新变法变为主张进行革命 D.由宣扬民主科学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 4.《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 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 5.右图是发表在1920年《解放画报》上的一幅反映新文化运动的漫画,题目是《靠不住》。此漫画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 “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②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③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 ④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2)人物及主 2.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 (1)背景 ①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②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③西学的不断传播。 (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及主 (3)维新变法思想的作用 ①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②进步性:维新派要求改革封建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启蒙性: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3.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 (1)资产阶级国方案的实现 国方案的提出:1894年兴中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确立:1905年同盟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的成立。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时间:1905—1907年 阵地:《新民丛报》(维新派)——《民报》(革命派)。 容:a. 要不要推翻清政府;b. 要不要建立政体;c. 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性质: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就中国实行何种政体的论战。 影响:大大促进了思想的传播,使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准备,壮大了革命的阵营,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激进主义者的探索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 (3)思想方面: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的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 兴起与概况 (1)兴起的标志:1915年独秀在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独秀、大钊、胡适、鲁迅等,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后期的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大学 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 蔡元培的学术方针:“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试题(含答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测试题 : 一、选择题 1.王韬认为:“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文中的“默深先生”是指()) A.林则徐 B.源 C.曾国藩 D.鸿章 2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近代科技史的角度看,“格致”就像一只小船,从明末到民国初期,载着“Science”过渡到“科学”的彼岸。这一过程体现了( ) A.中体西用 B.西学东渐 C.西学中源 D.中西同源 3.《如山回忆录》中载,“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招学生太费事,于是由八旗官学中挑选,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会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这些学生入同文馆之后……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了亲戚关系。”材料说明京师同文馆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是( ) A.洋文学科的增设B.顽固势力的反对 C.社会观念的落后D.大家子弟的谨慎 4.康有为在研究儒家经典的基础上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主要原因是这两本书( ) A.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B.推崇光绪帝而批评慈禧太后 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5.中国近代有人认为:“君主者权偏于上,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判断此人的政治派别是( ) A.保皇派B.维新派 C.革命派 D.洋务派 6.梁启超在1923年撰写的纪念《申报》创办七十周年的文章中认为,中国人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学西方,第一阶段是学器物;第二阶段是学制度;第三阶段是学精神文化。以下各项中,属于第二阶段的代表性主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 D.“三纲五常”乃“奴隶之道德” 7.蔡元培在1918年撰文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之崇实论与理想论;经济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并列其中,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处蔡元培所说“大学之所以为大”的主要意义是( ) A.学风开放,思想自由B.重文轻理,倡新抑旧 C.学科齐全,综合性强D.规模宏大,名师众多 8.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在政治上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该材料强调的是( ) A.人性的解放B.人们政治地位的平等 C.与科学 D.平等与博爱 9.“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这是一篇文章中的两句话,它最有可能出自于( ) 10.任何一种思想的传播无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在其传播过程中无不烙上了主体性选择的烙印。在中国,最早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因素主要是( )

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全】.按高考说明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知识梳理 1.基本线索: 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结构图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看眼看世界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代表: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3、活动: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内容: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5、影响: 进步性: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局限性:学习西方主要停留在军事技术层面;学习方式主要停留在著书立说,而且没有完全付诸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时间: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 2、代表: 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4、活动:开展洋务运动 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筹划近代海防:建立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开设一批新式学堂(代表是京师同文馆)。 5、结果: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仅仅学习西方技术,

但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6、评价: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进步性: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局限性:没有改变腐朽的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2)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3)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未付诸实践。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1)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维新派主要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2)活动: 著书立说,宣传维新变法 发动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的意义: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 ▲考点说明 1.考纲:“睁眼看世界”和维新思想 2.考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寻求变革的思想 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中国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出现的背 景;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人的民主共和主张。 3.重点把握:感受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藩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和创 新勇气,增强爱国意识和现代化意识。 4.阅读内容:“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知识点。 5.浙江省已考内容 09年高考(选择,康有为利用孔子变法);10年抽测(选择,鸦片战争后的新学);10年抽测(选择,近代资产阶级救国方案);11年抽测(选择,康有为思想);12年抽测(选择题,海国图志);12年抽测(选择,严复的思想);13年抽测(选择,维新言论);13年抽测(非选择,康有为与严复);13年抽测(非选择,1810年以后的近百年间中国译著内容重心的演变);14年高考(选择,中体西用思想)。▲课前基础过关 总论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中,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中清醒过来,开始寻求之道,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是、,提出了“”,为宣传这种思想,他们先后编译了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以及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并因此发动了运动。在改良和革命的争论中,方案称为时代的主流。 为了进行思想上的反封建,《》的创办吹响了号角,以与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向西方学习成为一股巨大的潮流,在各种西方思潮中,凭借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脱颖而出。 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潮萌发 1.背景:清朝国势衰落,知识分子远离,与统治者沉浸在“”的迷梦中。2.代表人物及派别的思想 (1)是近代中国看世界第一人,曾组织编译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以及介绍外国人对中国人看法的《》; (2)魏源组织编写了《》,这时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写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提出了“”思想,迈出了近代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了“”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3.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即只学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二.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的开展和的兴起而产生。2.维新思想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年代

思想解放的潮流

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①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②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⑵魏源:《海国图志》 ①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②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 ③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 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中法战争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 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维新思想 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④救亡图存思想的兴起。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变法图存;②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与顽固派论战: ①要不要“变法”; ②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 ③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实践:戊戌变法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最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分别是怎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康有为:①在广州设万木草堂,聚众讲学;②宣传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④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 谭嗣同:①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②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课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1e6697736.html,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 2、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5、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6、了解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社会主义的史实 7、了解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线索: 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 器物(技术) 840年(鸦片战争后)

洋务派(中体西用) 维新派(君主立宪) 制度 资产阶级 革命派(民主共和) 9世纪末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思想文化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近现代中国志士仁人向西方学习过程: 所属阶级 主张 实践活动 学习层面 特点 地主阶级 抵抗派 师夷长技

无 技术 地主阶级 洋务派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技术 渐进的过程 资产阶级 改良派 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维新变法 制度 资产阶级 革命派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制度 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思想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建立中共 结合国情, 指导革命 考点1、了解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睁眼看世界的背景 ⑴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⑵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2、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 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主持编定《四洲志》。(《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⑵、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增补了大量资料,编成了《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3、林、魏的思想影响: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