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十七周(1)

高三历史十七周(1)
高三历史十七周(1)

高三年级历史第十七周周练

命题人:黄贵华

一、选择题

1、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

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

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图一太庙图二祠堂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

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那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应是高考资源网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

3、材料一:法律规定,夫妻口角后,妻上吊自杀,丈夫不受处分。如果是丈夫上吊自杀,妻要被判处“绞刑”。

材料二:一对夫妻争吵互殴,丈夫气不过上吊自杀。地方官原来判处妻子“绞刑”,但后来皇帝指示:“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便改判“斩立决”。从这两则材料判断,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A.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色

B.皇帝尊重官员的判决,也遵照法律规定判刑

C.皇帝改判更严厉的处分,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

D.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

4、小明和他的同学在上网时,发现了一张图片(如下图),对此他们议论纷纷,其中

①小明:“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年间出现的13位著名的昆曲、京剧表演艺术家,

代表人物有程长庚等。”

②小华:“同光十三绝的出现表明当时北京出现了…徽汉合流?的局面,京剧由此形成。”

③小芳:“图片可以说明,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A.①正确,②③不正确B.②③正确,①不正确

C.①③都正确,②不正确D.①②③都正确

5、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

6、“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

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理论的提出及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高考资源网

A.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高考资源网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高考资源网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高考资源网

7、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②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③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④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8、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的初期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D.解放战争期间

9、一个芭比娃娃,美国市场上售价是9.99美元,然而从中国出口时每个仅卖2美元,再扣除要付给日本、美国等国的原料成本和运输、管理等费用,中国的企业所赚到的加工费只有0.35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商人对市场不了解B.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C.对外开放对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D.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10、某同学正在搜集有关“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的图片,那么你觉得下列图片中最能准确反映的是

A.四手共抬一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11、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也随之诞生,在此后的100多年间,股票在中国大地上上经历了无数的风风

雨雨。右图是一张股票,当时发行这张股票目的

是为了

A.恢复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2、有一次,爱因斯坦与卓别林共同出席一个宴会,他们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开玩笑说:“大家欢迎我是因为他们都理解我,大家欢迎你是因为他们都不理解

你。”卓别林所要表达的是

A.绝大多数人盲目欢迎爱因斯坦B.相对论有悖于人们的常理

二、非选择题

13、2010年5月1日一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世博会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已走过了150多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材料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回顾山东历史上的城市变化,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届世博会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2)阅读图10、图11,指出近代山东工商业城市的分布与明清时期相比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14、妇女地位的变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子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材料二妇女的地位因为经济的关系而有相当大的变化。科技本身已改变并大大增加了妇女就业赚取工资的空间。……最惊人的变化首推出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商店和办公室中的职业。……在1914年以前的几十年问,妇女的地位和希望无疑有惊人的陡变。这个情形最明显的征兆是女子中学教育不寻常的扩展。在法国,我们所讨论的这个时期,女子公立中学,由1880年的一所也没有,增加到1913年的138所。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71914》材料三清末民初,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钟》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认为“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所以,在清末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四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女学的兴起和女子受教育权利的确立,救亡图存的需要和女性自身的初步觉醒,使得女子将自身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不断地向前推进。

——安徽人文讲坛《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19世纪中叶到20纪初期妇女的地位发生变化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四,提炼推动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社会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三年级历史第十七周周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1)特点:产品品质优良,以传统的土特产品、手工业品和部分轻工业品为主,但缺少近代

工业品。

原因:中国传统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工艺精湛,是中国经济的特色和亮点;近代工业严重落后。

影响:中国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近代工业和相关手工业的发展。

(2)变化:城市分布由以运河沿线为主向铁路沿线扩展;由以内陆为主向沿海扩展;近代

工商业城市兴起。

14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2)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

(3)妇女解放运动的必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高三年级历史第十七周周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1)特点:产品品质优良,以传统的土特产品、手工业品和部分轻工业品为主,但缺少近代

工业品。

原因:中国传统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工艺精湛,是中国经济的特色和亮点;近代工业严重落后。

影响:中国出口大量增加,刺激了近代工业和相关手工业的发展。

(2)变化:城市分布由以运河沿线为主向铁路沿线扩展;由以内陆为主向沿海扩展;近代

工商业城市兴起。

14 (1)男尊女卑(或妇女社会地位低下)

(2)①就业机会增加;②受教育机会增加;③追求婚姻自由。

(3)妇女解放运动的必起和发展;近代教育的发展;救亡图存的需要。

(4)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日益开放;人性日益解放;政治日益民主。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21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一中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周测试题(12.2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面前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 A.民主政治高度发展B.人文精神出现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智者能言善辩2.苏格拉底从来不向听他讲学的人索取金钱报酬,他接待了许多希望听他讲学的人,其中有本国公众,也有外国人。苏格拉底认为,获取报酬无异于迫使自己当奴隶。这反映了他( ) A.提倡有教无类B.推崇“美德即知识”C.崇尚意志自由D.反对狭隘民主 3.当学者们继续实现学术复兴而政治家也正在把基督教世界的秩序改变为一种新的国家体系的时候,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这充分说明( ) A.文艺复兴的影响局限于上层 B.资产阶级思想占据主流 C.宗教改革冲击了基督教信仰 D.理性主义时代业已到来 4.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5.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 A.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中写道:“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材料主要反映了马丁·路德( ) A.主张用暴力反抗教皇干预德意志 B.认为罗马教皇是万恶之源 C.为德意志民族利益消除教皇干预 D.主张组成脱离罗马的教会 7.法国大革命期间,英国学者埃德蒙·伯克认为法国的政治文人喜欢标榜、崇尚革新,固执狂热,热衷于以抽象的普遍概念来构造未来社会。据此,埃德蒙·伯克强调( )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2018·江苏卷文综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中数学复习提升-高三数学第三次周考试卷(25-33)

丰城九中高三数学第二次周考试卷(25-33)命题人:徐振恒审题人:杨国群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设数列{a n }的前n项和S n=n2,则a8的值为() A.15 B.16 C.49 D.64 2、等差数列{a n }满足a 4 2+a 7 2+2a 4 a 7 =9,则其前10项之和为() A.﹣9 B.﹣15 C.15 D.±15 3、已知{a n }为等比数列且满足a6﹣a2=30,a3﹣a1=3,则数列{a n}的前5项和S5=()A.15 B.31 C.40 D.121 4、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项和,若=() A.1 B.﹣1 C.2 D. 5、朱世杰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所著的《四元玉鉴》卷中“如像招数”五问有如下问题:“今有官司差夫一千八百六十四人筑堤.只云初日差六十四人,次日转多七人,每人日支米三升,共支米四百三石九斗二升,问筑堤几日”.其大意为:“官府陆续派遣1864人前往修筑堤坝,第一天派出64人,从第二天开始,每天派出的人数比前一天多7人,修筑堤坝的每人每天分发大米3升,共发出大米40392升,问修筑堤坝多少天”.这个问题中,前5天应发大米() A.894升B.1170升 C.1275米 D.1467米 6、已知等差数列{}n a的前20项的和为100,那么714 a a?的最大值为( ) A. 25 B. 50 C.100 D.不存在 7、已知等差数列{a n },a 1 =﹣2013,其n前项和=() A.2017 B.3 C.6051 D.﹣2017 8、设数列{a n }满足:a n+1=a n+,a20=1,则a1=() A.B.C.D. 9、已知q是等比数{a n }的公比,则q<1”是“数列{a n }是递减数列”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0、数列{a n }中,若存在a k,使得“a k>a k﹣1且a k>a k+1”成立(其中k≥2,k∈N*), a k 则称为{a n }的一个H值.现有如下数列: ①a n=1﹣2n ②a n=sin n ③a n=④a n=ln n﹣n 则存在H值的数列的序号为()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1、在等比数列{a n }中,已知公比q=,S5=﹣,则a1= . 12、数列{a n }的前n项和S n=3n﹣n2,则a n= . 13、已知 12 9,,,1 a a --成等差数列, 3 12 9,,,1 b b b --成等比数列,则 221 () b a a -= 14、一个三角形数阵如下: 1 222 3 24252 6 2728292 …… 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n行(n ≥3)从左向右的第3个数为________.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A.孟德斯鸠 B.狄德罗 C.洛克 D.伏尔泰 2.(2009年广东高考17题)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使用这个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 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20题)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准确的是: A.反对宗教神学,强调三权分立 B.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4.(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8题)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个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 5.(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9题)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6.(2009年海南高考8题)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 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有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 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 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7.(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8题)“这个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能够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 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使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作出这个论述的思想家应该是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8.(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20题)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 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 ①个人自由②权利平等③联邦共和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11年江苏高考13题)“人民的议员就不是、也不可能是人 民的代表,他们只不过是人民的办事员罢了;他们并不能作出任何肯定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周考语文试卷Word版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历史悠久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财富。独特的服装款式总体风格以平易为主,追求的是衣随人动,流露出悠然之美,体现出汉民族▲ 的民族性格。汉服服装艺术在当今服饰▲ 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文化历史舞台奏响辉煌强音的时刻,又一次振兴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威望。从汉服中得到灵感而创作时装的世界顶尖级设计大师更是▲。A.自得其乐时尚不胜枚举 B.安贫乐道风尚不胜枚举 C.自得其乐风尚不可思议 D.安贫乐道时尚不可思议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人类发展的实践理性表明,知识成果只有“善”用才具有力量,才具有道德价值。 ▲所以学者要关注学术结果的“善”,关注学术结果的道德价值,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客观性、真理性。 ①甚至关系着社会的历史走向和国家的发展。 ②这就是说,知识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的目的之善。 ③否则有些知识对人类的公众福祉将是一种损害。 ④因此,学者应当关注学术行为的社会效果。 ⑤自由的学术实践活动是最具力量性和决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⑥因为某一项影响深远的知识成果应用会迅速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⑤⑥①④② C.⑥⑤①③②④ D.⑥⑤①④②③ 3.下列各句是某大学校长告诫2020 级新生要珍惜时光的诗句,最得体的一项是(3 分)A.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C.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D.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4.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 分) A.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 B.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C.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D.曲院回廊留月久,中庭老树阅人多。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 题。 王继升,冀州阜城人。事太宗于藩邸,太宗信任之。即位,补供奉官,累迁军器库副使。陈洪进来献漳、泉之地,以继升为泉州兵马都监。会游洋洞民万余叛,攻泉,继升潜率精骑 二百夜击破之,擒其魁,械送阙下,余党悉平。召还,迁军器库使,领.顺州刺史,知诸道陆 路发运事。俄迁右神武军将军。端拱初,改领本州团练使,三月,卒,年六十四。太宗颇嗟悼,赠洋州观察使,葬事官给。子昭远。 昭远,形质魁伟,色黑,继升名之“铁山”。有膂力,善骑射。少时入山捕鹰鹘,值涧水暴涨十余丈,昭远升.大树,经宿得免。尝涉河,冰陷,二公傍共援出之,昭远神色自若。喜 与里中恶少游处,一日,众祀里神,昭远适至,有以博投授之,谓曰:“汝他日傥.有节钺,试 掷以卜之。”昭远一掷,六齿皆赤。 南游京师,事太宗于晋邸,特被亲遇,常呼其小字。及即位,补殿前指挥使,稍迁都知。从征太原,先登,为流矢所中,血渍甲缕,战益急。会刘继元降,命守城门,籍兵仗。又从征范阳,多所擒获,超散员指挥使。 涪王之迁房陵也,禁卫诸校杨均、王荣等以依附被谴,独昭远无所预,太宗以为忠。再迁东西班都虞候,转殿前班都指挥使,领寰州刺史。改马步军都军头,命乘传镇、定、高阳关,募兵以备契丹。又为冀州驻泊都监,俄授泽州团练使、洺州都部署。太宗屡称其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轮复习周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共6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家国同构 B.神权统治 C.等级森严 D.中央集权 2.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 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 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 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 3.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闰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l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l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 A.分封制度瓦解 B.王位继承混乱 C.宗法制度松弛 D.中央集权确立4.有人曾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5.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 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2018年河南省漯河市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1分)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下列是河南境内的物质文化遗存的图片,能够直接反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是() A.嵩阳书院B.龙门石窟奉天寺佛像 C.大运河(河南段)D.安阳殷墟 2.(1分)“这场战争打破了满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封建社会危机四伏,中华民族开始了近代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与“这场战争”的爆发直接相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3.(1分)1899年出生于宁波的法学家吴经熊说:“革命后,剪辫子成了时尚。有一天,我的辫子被同学剪掉了,可怜的大娘一见到我就吓得嚎啕大哭起来”与“剪辫子”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1分)80年前,日军占领某地以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抢掠“大竞赛”。在持续六周的屠杀中,被害的中国人达30万以上。这一暴行是()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 C.南京大屠杀D.国会纵火案 5.(1分)如图是毛泽东等赴重庆前的延安机场的合影,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毛泽东等赴重庆的背景是() A.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B.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和平、民主是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

C.南京国民政府破坏“双十协定”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6.(1分)“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有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有宁可让烈火烧死也不暴露目标的邱少云”“这一时期”是()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7.(1分)2018年3月8日下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张德江在回顾2018年主要工作时指出,常委会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宣誓制度,依法组织6次宪法宣誓仪式,彰显了宪法尊严和权威。下列关于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说明正确的有() ①在1954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 ②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③宪法贯穿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1分)如表是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安徽凤阳农业生产实现三年三大步增长的直接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企改革的进行 9.(1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任命林郑月娥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于2018年7月1日就职,就职这一天也是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日。香港回归20年以来的繁荣稳定充分证明了() A.“一国两制”符合香港的实际B.发展才是硬道理 C.经济特区符合中国国情 D.特别行政区适合澳门 10.(1分)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一下两幅图片。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福建省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共64分)。 1.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材料表明 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 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周王以部族为单位进行分封 【答案】C 【解析】材料大意为:从前武王战胜商朝,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也和周朝和睦相处。分赐给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的六个家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分封制的主体有多种形式,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但文献材料中“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强调的是依智慧、品德作为分封主要依据的一类,故A错误。周天子才是天下的大宗,周公只是一个辅佐者,故B错误。文献材料中周公“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体现出以智慧和品德为分封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故C正确。文献中周公要求殷商六族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所以殷族并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错误。 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 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 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 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 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双 周考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议事会成员均通过抽签选举。这种轮番而治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 A.动摇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说明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 C.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 2.梭伦改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划分公民等级,开启平民参政的时代,各等级政治权利的依据是 A.家世血缘 B.社会地位 C.财力大小 D.居住地域 3.“(雅典)使普通公民成为精英政策分歧的裁决者,从而为解决领袖之间的政治冲突找到了一个相对和缓的办法。”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是 A.陶片放逐法 B.公民大会 C.四百人会议 D.陪审法庭 4.按照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 A.法律至上 B.分权制约 C.主权在民 D.轮番而治 5.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个人实际上不受到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材料

实际上说明,古代雅典 A.享有公民权的人数有限 B.公民才能根本无法施展 C.城邦推崇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制易滋生多数暴政 6.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以意大利为发源地,西欧各国先后出现了研究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罗马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是 A.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 B.推进城市自治运动的需要 C.自然法理念的普世价值 D.对工商业者私有财产的保护 7.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凡为法律行为,必须说固定的套话,做法定的动作等;若不依法定方式而为,或稍有差错,纵有意识表示,也没有法律效力。这表明早期罗马法( ) A.审判的程序非常严密B.保留了习惯法的原则 C.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D.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8.著名法律史学家梅因说:“我找不到任何理由,为什么罗马法律会优于印度法律,假使不是有‘自然法’理论给了它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梅因意在强调罗马法A.是优于印度的法律 B.蕴含自然法精神 C.具有与众不同特点 D.包含典型的案例 9.登特列夫认为:“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这主要是因为,罗马法 A.体现正义和理性原则 B.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 C.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是资本主义法制先导 10.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源于罗马帝国帝国统治范围扩大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2020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1?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 (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

(三)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重要因素) (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 (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四川省攀枝花市十五中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周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攀枝花十五中第三次周考历史试卷 ①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B.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C.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 A.南向北房B.东厢房 C.西厢房D.北向南房 3、“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4、《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 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

5、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C.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6、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7、“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折射出 A.南方印刷技术更为发达 B.北方士人耻于科举致仕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态势 D.门阀土族退出政治舞台 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9、西方一本描写宋朝的书《中国转向内向》中说:“理学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后,整个社会走向宇宙统一规范的文化操控.加剧了中国儒学中对工具技术的攻击反驳,中国学问一向就少逻辑,所以中国古代科学虽然发达,但出不了像《几何原本》那样的体系理论.”上述材料的中心意思是?A.中国古代科技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和封闭性

2016高三年级历史测试题.

2016高三年级历史测试题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一古代法典规定:“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这一规定出自于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汉穆拉比法典》 D 周公礼乐制度 2.右边图例保存不善已有模糊,据你判断该图可能反映的是 A 希波战争形势图 B 丝绸之路沿线图 C 佛教传播路线路 D 西葡殖民东来图 3.“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美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这种文字是 A 因宗教不断发展需要圣书体 B 因国家社会发展而出现甲骨文 C 因生产力进步发明楔形文字 D 因大河农业发展发明印章文字 4.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因为国王的死并不是最终的结局。因此埃及人 A 建造金字塔 B 建立法老集权体制 C 利用纸草书写文字 D 上下埃及实现统一 5.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后世,梭伦素有雅典“民主之父”之称。下列对他的改革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 颁布“解负令”,废除雅典的奴隶制度 B使各等级的公民有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C设立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 D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高中历史选修3知识点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 2.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⑶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交战双方: 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4、经过: 第一阶段: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5、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的原因: ⑴协约国的成败与美国利益相关 ⑵德国“无限制潜艇战”对美国危害较大 ⑶捞取战利品和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6、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⑴经济实力处于劣势 ⑵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⑶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 ⑷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7、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来分析原因)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⑴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①经济受重创:曾经领先世界的西欧,生产水平远远低于战前,相对衰落,中心地位受挑战②精神遭打击: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③英国更衰落:战前已丧失工业第一强国地位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②日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由债务国变债权。 ⑵战争引起革命与独立的浪潮:参战国的革命与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