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_赵靖舟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_赵靖舟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_赵靖舟

天然气地质学

收稿日期:2010 10 31;修回日期:2010 11 1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天然气田富集规律、目标评价与勘探配套技术 (编号2008ZX05007 005)资助.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 ),男,陕西临潼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油气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E mail:jz zhao@x https://www.360docs.net/doc/177508680.html,.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赵靖舟,王 力,孙兵华,白玉彬,吴伟涛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构造演化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中三叠世平缓构造发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隆起发育和现今斜坡形成3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上古生界古隆起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加强于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弱化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晚期运动,改造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该古隆起由于与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气、排气高峰期匹配很好,因而成为当时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区,已发现的榆林大气田和大牛地大气田即位于该古隆起部位,说明成藏关键时期古隆起背景的存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现今构造面貌对气藏分布基本上不起控制作用。气藏类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为致密砂岩连续型非常规气藏,具有广覆式生烃、 蒸发式 排烃、近距离运移、大面积成藏的特点,古隆起区是这种连续型气藏的一个重要 甜点 区。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的确认,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拥有更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更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上古生界;榆林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藏形成中图分类号:T 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926(2010)06 0875 07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古生界煤成气最为富集的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现已发现苏里格、大牛地、榆林、子洲、乌审旗等多个大型、特大型煤成天然气田。鄂尔多斯盆地素以构造稳定、斜坡宽缓、变形微弱为特点,被认为是中国最稳定的构造单元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其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被认为主要受沉积相控制,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气藏,构造因素对上古生界天然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

[1 3]

。然而,对鄂尔多斯盆地中

生界油藏与下古生界气藏形成与富集的研究表明,已发现的部分中生界油藏与下古生界气藏却不同程度地受隆起构造背景控制,甚至显著受控于古隆起构造

[4 7]

。那么,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的形成

与富集是否具有同样的规律?盆地上古生界在天然

气开始大量运移聚集时的古构造背景是否仍像现今一样简单?其对天然气藏的形成与富集又有何控制

作用?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重点是榆林气田)为研究对象,拟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榆林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区域构造位置隶属于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图1)。研究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无定河为界,以北是毛乌素沙漠的一部分,以南为黄土高原。榆林气田是近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的大型煤成气田之一,气源岩主要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的煤岩和暗色泥岩[8 11]。其中煤岩厚度为10~14m,有机碳含量为62.9%;暗色泥岩厚度为70~130m,有机碳含量为2.09%~2.33%。主力含气层段为下二叠统山西组山32段,岩性主要为中粗粒石英砂岩,厚度大于4m,属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截止2006年底,榆林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807.50?108m 3,探明

第21卷第6期2010年12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URAL GAS GEOSCIENCE Vo l.21No.6Dec. 2010

图1榆林气田位置示意

含气面积为1715.80km2。紧邻该气田东侧的子洲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为1151.97?108m3,探明含气面积为1314.83km2。而位于榆林气田北侧的大牛地气田截止2006年底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达3076.87?108m3,探明含气面积为1151.89km2。可见,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目前该盆地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之一。

1构造演化分析

古构造恢复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地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大体经历了中三叠世平缓构造发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隆起发育及现今斜坡形成3个阶段(图2)。

1.1中三叠世平缓构造发育阶段

晚石炭世末!二叠纪末,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发生碰撞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以整体升降为主,属于大型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阶段。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基本继承了二叠纪的构造格局和沉积特点,整体仍是以均衡沉降为主,从而形成了研究区相对平缓的构造面貌。

876天然气地球科学Vo l.21

图2榆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1.2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隆起发育阶段

晚三叠世末,受古特提斯海扩张和华北地块逆时针旋转的共同影响,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内的秦祁山链及华北广大地区,不同于以往的构造运动,总的应力状态处于拉张松弛状态,随之构造面目为之一新。印支运动之后,鄂尔多斯盆地进入了全新的构造演化时期,长期形成的东西成带的构造格局在燕山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太平洋板块活动影响占主导地位的南北成带的区域构造格局已基本形成。受此影响,榆林地区上古生界在印支运动后形成了近南北向的古隆起构造面貌(图2,图3)。该古隆起大体沿大牛地!小纪汉!榆林!响水一线展布。

早白垩世初期,新特提斯洋开裂与扩张,尤其是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部大陆北西西向俯冲加剧,造成鄂尔多斯盆地处于应力松弛状态,盆地周边原来发育的许多断裂发生负反转作用[12]。这种构造作用使得可能于印支期开始形成、早燕山期得到强化的榆林上古生界古隆起也受到一定影响,表现在隆起幅度明显降低,但仍表现为隆起构造面貌。1.3现今斜坡形成阶段

早白垩世末,由于滨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碰撞,并以低角度倾没于中国东部之下,形成北东向的挤压力,导致盆地东部走滑!挤压作用明显加强,地壳垂直运动较水平运动更加显著。早白垩世之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开始逐步抬升,陕北大斜坡面貌开始形成。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地区也由此前的古隆起面貌演化为西倾斜坡面貌,现今构造格局开始形成。新生代以来,由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东部之下俯冲,产生了弧后扩张作用,同时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南部碰撞并向北强烈推挤、使中国东西部之间产生了近南北向的右行剪切应力场,并在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以东地区产生北东!南西向的张应力,形成小断裂及微裂缝。

2构造演化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2.1构造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和演化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期,鄂尔多斯地块由陆表海向内陆湖相的构造转换过程中,发育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的煤层、暗色泥岩和生物灰岩的烃源岩组合。

从有机质热成熟过程的机理出发,上古生界沉积期后至三叠纪末,盆地构造活动微弱,上覆地层不断增厚,因而该阶段上古生界有机质主要经受深成变质作用,盆地局部地区进入成熟阶段。三叠纪末至中侏罗世末,盆地具有波动沉降的特点,盆地的古地温场除受深成变质作用控制外,热异常对局部古地温场已有所影响,上古生界有机质成熟度在盆地中南部大部分范围内达到成熟阶段,部分地区可达到油气兼生阶段。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末,受深成变质作用和燕山中晚期构造热事件对盆地地温场的双重控制作用,有机质成熟度在盆地中部大部分地区已达到凝析气和干气生成阶段。早白垩世之后,盆地抬升遭受剥蚀,温度下降,有机质成熟度基本维持了早白垩世末的分布格局[10]。

877

No.6赵靖舟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2.2 古隆起对气藏的富集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由前文分析可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地区上古生界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存在一近南北向的古隆起构造。该上古生界古隆起由于与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气、排气高峰期匹配很好,因而成为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区,已发现的榆林大气田以及紧邻该气田北侧的大牛地气田即位于该古隆起部位及其附近(图3)。可见,成藏关键时期古隆起构造背景的存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的

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

图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地区山2段早白垩世末古构造特征

早白垩世末燕山晚期运动之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遭受抬升剥蚀,形成了西低东高的宽缓单斜面貌,地层倾角极为平缓,且褶皱断裂极不发育,反映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运动较弱,在鄂尔多斯盆地总体表现为东抬西降的翘倾运动。此时,早期形成的榆林上古生界古隆起消失,转而演变为平缓的西倾单斜面貌,仅局部发育近东西向分布的小型鼻状隆起构造(图4)。由气藏分布与构造面貌的对比分析可以得知,这些小型鼻状隆起构造对气藏基本上不

具控制作用,控制气藏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生气强度、岩性或物性等非构造因素,亦即现今气藏主要呈现出岩性气藏的面貌。原因是,随着古隆起被改造为西倾平缓斜坡,气藏的调整与重新聚集必然主要受到呈南北向延伸的上古生界带状砂体分布的控制,位于带状砂体间的细粒沉积或者致密砂岩带则构成了后期气藏调整运移的侧向遮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研究区气藏形成后的构造变动总体较弱,形成的斜坡地层几近水平,因此后期气藏的调整作用不强,特别是侧向上调整运移的距离不大。这由榆林气田的分布可以清楚看出,其现今气藏的位置几乎与古隆起完全一致,说明后期构造面貌发生变化时原来气藏的天然气并未发生显著的侧向调整运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古隆起区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 甜点 区,有利于上古生界大气田的形成。

古隆起区之所以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形成的重要 甜点 区之一,主要是由于相对高的构造位置一方面有利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天然气的侧向汇聚运移,因此是天然气相对富集的地区。罗文军等[13]对四川盆地的研究也表明古隆起对致密砂岩气藏形成和气水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也有研究者[14]认为,区域构造在宏观上对低渗透砂岩气藏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它控制了气藏分布的基本格架。

2.3 构造运动为天然气藏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运

移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平缓,岩性致密,因此天然气很难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而且,该盆地断裂构造不发育,因而垂向运移的条件也很差。这种很差的纵横向运移条件,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形成以近源聚集成藏为主,长距离侧向和垂向运移的可能性不大。但另一方面,神木等地区发现的二叠系上部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气藏的形成,则需要良好的垂向运移条件。研究表明,裂缝是形成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气藏的关键。

事实上,鄂尔多斯盆地主体尽管缺乏规模较大的断裂构造,但裂缝(包括微裂缝)构造却仍比较发育,它们可能是该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发生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是控制上古生界上部成藏组合天然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就裂缝的形成时间而言,存在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个期次。其中喜马拉雅运动是鄂尔多斯盆地现今裂缝构造形成的重要时

878 天 然 气 地 球 科 学Vo l.21

期,其在盆地内部的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水平剪切、伸展、走滑运动,由此所派生的裂隙广泛发育。裂缝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一性对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的形

成与调整起了重要的运移通道作用,同时也是造成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储层中有相对高渗透砂岩的

主要原因之一。

图4 榆林地区山32段砂岩与现今构造叠合特征

3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类型的讨论

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类型的认识,以往存在2种倾向:一种认为属深盆气,气水倒置;另一种则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就是常规的岩性气藏,不存在气水倒置或气水倒置不普遍。

然而,随着勘探开发工作的逐渐大面积展开,对

鄂尔多斯盆地气藏类型的认识也应当随之深化。根据该盆地最新勘探开发成果,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可能代表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的2种极端类型。事实上,鄂尔多斯盆地气水分布十分复杂。其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强度、储层非均质性以及聚散保存条件等的控制,具有广覆式生烃、 蒸发式 排烃、近距离运移以及大面积成藏的特点,与国外学者提出的连续型气藏十分接近。这类气藏具

879 No.6 赵靖舟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气藏形成和分布对圈闭无严格要求,天然气具有弥散式分布的特点,其范围一般不受圈闭限制,可以分布在岩性等常规圈闭之内,也可以分布在圈闭以外,具有分布面积广、丰度低的特点;?气藏的形成主要是初次运移的产物,二次运移距离很短,因而气藏多为就近运移聚集成藏;%天然气运移的动力主要为生烃作用产生的异常压力,浮力很弱,对气藏形成和分布不起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的物性普遍很差,渗透率平均在1?10-6 m2以下,榆林!子洲气田相对要高一些,但按照国内外一般的理解,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主体均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

可见,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为致密砂岩连续型非常规气藏。这一认识的提出,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资源比目前估计的还要大。实际勘探的结果也表明,当前所圈定的气藏边界实际上不过是商业气流井的边界,或者目前勘探开发程度下的储量计算边界,而不是气藏的自然边界。随着气价的上升或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类气藏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尽管受古隆起的一定控制,但总体上仍属于致密砂岩连续型气藏,其形成和分布亦主要受生烃强度、储层非均质性以及聚散保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古隆起区只不过是这种连续型气藏的一个重要 甜点 区。

4结论

(1)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地区上古生界的构造演化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中三叠世平缓构造发育、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隆起发育和现今斜坡形成3个阶段。其中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上古生界古隆起可能形成于晚三叠世印支运动,加强于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弱化于早白垩世末的燕山晚期运动,改造于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2)榆林地区上古生界古隆起的形成发育时间由于与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气、排气高峰期匹配很好,因而成为天然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区,已发现的榆林大气田以及紧邻该气田北侧的大牛地气田即位于该古隆起部位,说明成藏关键时期古隆起背景的存在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大气田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现今构造面貌对气藏分布基本上不起控制作用。

(3)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地层平缓,岩性致密,因此天然气很难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而且,鄂尔多斯盆地断裂构造不发育,因而垂向运移的条件也很差。这种很差的纵横向运移条件,决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的形成以近源聚集成藏为主,长距离侧向和垂向运移的可能性不大。

(4)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为致密砂岩连续型非常规气藏,具有广覆式生烃、 蒸发式 排烃、近距离运移、大面积成藏的特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榆林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尽管受古隆起的一定控制,但总体上仍属于致密砂岩连续型气藏,其形成和分布亦主要受生烃强度、储层非均质性以及聚散保存条件等的控制,古隆起区只不过是这种连续型气藏的一个重要 甜点 区。

参考文献:

[1]Editing Group of Changqing Oilfield Records of Petroelum Ge

ology.Chin a Records of Petroleum Geology:Vol.12,C han

gqing Oilfield[M].Beijing:Petroleum Publis hing H ouse,

1992.[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十二

卷,长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2]Yang Jun jie.Tectonic Evolu tion and Oil Gas Reservoirs Dis

tribution in Ordos Basin[M].Beijing:Petroleum Pub lishin g

H ou se,2002.[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

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M in Qi,Fu Jinhu a,Xi Sh engli,et al.C haracteristics of natu ral

gas migration and accum ulation in the u pper Paleozoic of Or

dos b asin[J].Petroleum Exploration an d Development,2000,

27(4):26 29.[闵琪,付金华,席胜利,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

生界天然气运移聚集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4):

26 29.]

[4]Zhao Jin gz hou,Yang Xianch ao,W u Fuli,et al.Con trolling of

uplifts on the Triass ic petroleu m accum ulation an d distribu

tion in north S haanx i slope,Ordos basin[J].Acta Geologica

Sinica,2006,80(5):648 655.[赵靖舟,杨县超,武富礼,等.论

隆起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区三叠系油藏形成和分布

的控制作用[J].地质学报,2006,80(5):648 655.]

[5]Zhao Jingz hou,Wu Fuli,Yan Shike,et al.Regularity of T rias

sic petroleum accumulation and dis tribution in the east part of

north Shaan xi slope[J].Acta Petrolei S inica,2006,27(5):24

27.[赵靖舟,武富礼,闫世可,等.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

集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2006,27(5):24 27.]

[6]Wu Fuli,Zhao Jingzh ou,Yan Sh ike,et https://www.360docs.net/doc/177508680.html,pensatory pe

troleum accu mulation rules in the M esozoic of Sh aanbei ar ea

[J].Acta Petrolei Sin ica,2006,28(3):23 26,31.[武富礼,赵

靖舟,闫世可,等.陕北地区中生界石油补偿成藏规律研究

[J].石油学报,2006,28(3):23 26,31.]

[7]L i Daosui,Zhang Zon glin,Xu Xiaorong.Paleogeomorph ology

an d paleostructure controlling the gas field in the center of

Ordos b asin[J].Petr 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880天然气地球科学Vo l.21

1994,21(3):9 14.[李道隧,张宗林,徐晓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古地貌与构造对气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21(3):9 14.]

[8] Dai Jinx ing,Chen Jianfa,Zhong Ningning,et al .Giant Natural

Gas Fields and Their S ource Rocks in C hina[M ].Beijing:S ci ence Press,2003.[戴金星,陈践发,钟宁宁,等.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9] Fu J inhua,Wei Xinshan,Shi Xiaoying.Gas res ervoir forma

tion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Yulin field in Ordos basin [J ].Natural Gas In dustry,2005,25(4):9 11.[付金华,魏新善,石晓英.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J ].天然气工业,2005,25(4):9 11.]

[10] Liu Xin she,Xi Shengli,Fu Jinhua,e t al .Natural gas genera

tion in the upper Paleozoic in Ordos basin[J].Natural Gas In dus try,2000,20(6):19 23.[刘新社,席胜利,付金华,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生成[J].天然气工业,2000,20(6):19 23.]

[11] Zheng Song,T ao W ei,Yuan Yu song,e t al .Evaluation of gas

r esour ce kitchen for the u pper Paleozoic coal m easure,Ordos

basin[J ].Natural Gas Geoscience,2007,18(3):440 446.[郑松,陶伟,袁玉松,等.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源灶评价[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3):440 446.]

[12]

Liu H efu.Extentional tectonics and its invers ion [J ].Earth Science Fron tiers,1995,2(1/2):113 124.[刘和甫.伸展构造及其反转作用[J].地学前缘,1995,2(1/2):113 124.][13]Lu o Wenjun,Li Yanjun ,Li Qirong,et al .Relations hip betw een high permeability zones and palaeostructu res in tight gas res ervoirs [J].Natu ral Gas Geos cien ce,2008,19(1):70 74.[罗文军,李延钧,李其荣,等.致密砂岩气藏高渗透带与古构造关系探讨!!!以川中川南过渡带内江!大足地区上三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气藏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1):70 74.]

[14] Wei Yun sheng,Shao H ui,Jia Ailin,et al .Gas w ater distribu

tion model and control factors in low permeab ility h igh w ater saturation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J ].Natural Gas Geosci ence,2009,20(5):822 826.[位云生,邵辉,贾爱林,等.低渗透高含水饱和度砂岩气藏气水分布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0(5):822 826.]

Effect of Structural Evolu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Upper Paleozoic Giant Gas Fields in the East Ordos Basin

ZH A O Jing zhou,WANG Li,SUN Bing hua,BAI Yu bin,WU Wei tao

(School of Petr oleum Resources ,X i &an S hiy o u Univ er sity ,X i &an 710065,China)

Abstract:Upper Paleo zoic structure in the east part o f Ordo s basin as a larg e smoo th w estward monocline w as characterized by simple structur e short of folds and faults.Accum 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natural gas in the upper Paleo zoic in Yulin area w as mainly co ntro 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and the types o f g as reservoir w ere reg arded as litholog ic type.Never theless,the structural evo lution sugg ested that the Yulin region has ex perienced 3structural stages,i.e.level structure in middle Tr iassic,paleo uplift in late T ri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and monoclinal slo pe in late Cretaceous to present.The paleo uplift of upper Paleozoic w as probably form ed thro ug h the Indosinian m ovement in late T riassic,intensified by the early Yanshanian mov em ent in the end of early Cretaceous and refor med by the H imalayan movement in the Cenozoic.The fo rmatio 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paleo uplift coincided w ith time of peak g eneration and ex pulsion o f hy drocar bo ns from Car bonifero us and Permian source ro cks.Thus,the paleo uplift becam e the most favor able ar ea fo r natural g as accum ulation.The giant g as fields of Yulin and Daniudi w ere distributed at paleo uplift and its surrounding s,inferr ing that the for mation and occurr ence o f g iant g as fields w o uld be controlled by the paleo uplift.But the present local structures have little or even no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 iant fields.On the contrar y,w e found out that the Upper Paleo zoic natural g as fields in the Ordos Basin w o uld be continuous tig ht gas accumulatio ns,w hich ar e characterized by w idespread hy dro carbon g eneration,va porizing like ex pulsion,short distance migr ation and perv asive distribution.Recognitio n o f continuous tight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may g ive a g reater reso urce vo lum e and a big ger ex plo ration potential in this basin.

Key words :Or dos basin;Structural evolutio n;U pper Paleozo ic;Yulin g as field;T ight gas;Gas accumula tion.

881 No.6 赵靖舟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构造演化对上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构造成因初步研究

卷(Volum e)23,期(Num ber)2,总(SUM)80 页(Pages)191~196,1999,6(Jun.,199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板块 构造成因初步研究X 任文军 张庆龙 张进 郭令智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 要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在早古生代由祁连海槽与鄂尔多斯盆地碰撞拼贴产生的近东西方 向的侧向挤压应力作用而形成。盆地西缘近南北向的青铜峡-固原断裂是碰撞拼贴带,断裂带与 中央古隆起延伸方向平行,同时,秦岭海槽由南向北推挤以及渭北构造带北界的近东西走向的草 碧-老龙山-圣人桥断裂的左行走滑使中央古隆起的南端向东转折,导致中央古隆起在平面上呈 现“L”形展布。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中央古隆起 板块构造 断裂 挤压应力 1 前 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克拉通盆地,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盆地之一。从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时,盆地南部为秦岭海槽,西南部为祁连海槽,西北部为贺兰坳拉槽[1995,林畅松等]。中央古隆起是鄂尔多斯盆地一个主要构造单元。从1988年12月在中央古隆起的东翼北部的第一口科学探井——陕参1井获得工业气流后,在盆地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风化壳中找到了目前我国最大碳酸盐岩气田,这一大型气田的产出与中央古隆起关系甚密。因此,近年来,研究中央古隆起的成因已成为热点之一。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中央古隆起的成因观点[1992,汤锡元等;1994,张军等],经我们研究认为:祁连海槽在古生代由西向东的推挤和秦岭海槽由南向北的推挤是形成中央古隆起的主要原因。 X本文研究得到“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项目编号为96-110-01-05-09。 任文军,男,1966年生,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及地球物理和石油地质的研究。 1999年1月收到,1999年5月改回。

地层划分

2.1.1 地层划分的依据 地层划分的依据有标志层法、剖面结构及电测曲线组合特征类比法、沉积旋回法、地层厚度法等多种方法综合判识对比,下面就地层划分的依据简要论述如下。 1)主要标志层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长期石油勘探开发中在延长组识别出K1-K9共9个可以基本区域对比的标志层,这些标志层可以归为两种类型,一类为与火山喷发物有关的凝灰质岩,另一类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表2-1);各标志层都有特定的电性组合特征(图2-1)。下面就9个主要标志层的特征及其在研究区域的发育情况简述如下: (1)K1标志层位于长7油层段中部,通常在3 m左右,电性特征突出,均以箱状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且曲线形态呈梯形、大井径、中低电阻、低感应为特征;K1在本区内厚度变化稳定,岩性特征为灰黑色泥页岩和油页岩,具水平层理,是延长阶长7期湖泊兴盛时的产物,属半深水—深水湖相沉积,其中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甚为丰富发育,微体动物(介形虫)常密集成层,是盆地最重要的优质油源岩;此标志层在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分布极为稳定,可以作为剖面对比的基准面与构造制图标准层,是地层对比最主要的依据和标志层,是划分延长组长6-长8的区域性标志。 表2-1 鄂尔多斯盆地坪桥地区延长组地层划分表

(2)K2标志层位于长6底部,为长6油层组与长7油层组分界;本区内位于K1之上50 m左右,岩性特征据取芯资料证实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区域分布稳定,厚0.5~1.5 m左右,具有高伽玛、高声波时差、中低电阻、低感应,俗称“肥皂片”。 (3)K3标志层位于长6油层组中、下部,其顶为长6-3与长6-2的分界。距长7顶(K2)30~40 m,是控制长6下部的重要标志层,岩性为浅黄绿色凝灰质泥岩,该层厚度在1 m左右,电性特征为低电阻、特低感应、尖刀状高声波时差、大井径、高伽玛值。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白垩纪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质特征 院系:油气资源学院 班级:勘探0703 学号:200711010313 姓名:洪文璞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地质特征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宁夏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关键词: 鄂尔多斯;白垩系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岩性;地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大型沉积盆地,面积约25×104km2,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区和大型能源基地,但其地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干旱缺水区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罕见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地下水资源分布规律、水化学以及赋存运动状态与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以及盆地演化规

律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盆地内白垩系地层尚未发现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有关研究一直不被重视。近年来,随着盆内勘探技术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地质信息丰富,已经普遍认识到,尽快了解地下水运动规律与盆地结构对包括水在内的各种资源开发以及人类生存环境至关重要,但由于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体系类型多,岩性组分、岩相组合及剖面层序复杂,致使对于白垩系沉积时盆地特征认识不够,或者观点分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该盆地岩性分布特征和盆地演化规律的系统了解,也制约了对白垩系含水岩组和地下水运动特性的正确认识。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盆地沉积背景、沉积相和古地理特征、岩性发育类型和组分变化以及控制因素系统分析,探循白垩系岩性、含水层和砂体展布规律与盆地演化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规律并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岩石主要地层单位及沉积特征 根据陕西省地层划分方案,将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纪自下而上划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见表1)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 鄂尔多斯盆地横跨宁陕蒙甘等多个省区,是国内第二大沉积盆地,对其进行油气地质勘探和开发,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油气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点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策略,包括根据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勘探、加强科研和选区评价、引进新技术提高勘探效率等。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石油资源,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大量煤、碳酸盐岩和其他矿物资源,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受到国内的高度重视。地质学家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进行长时间的勘探,对其地层构造和资源分布特点已经有所了解,现代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必要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现阶段勘探工作的要点。 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及分布特点 1.1 油气形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两地的纽带部位,总面积约为37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4%左右,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9%左右,能源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5%以上,出调量超过50%,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关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研究主要包括:①沉积控制成藏,从岩层和地理形态特征出发,分析油气层与岩层沉积作用的关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会受到地理位置、生物、氣候等方面的影响;②运动动力成藏,从油气移动和汇聚角度出发,研究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物化变化条件,具体包含初次运动和再次运动两个阶段,经过再次运动后,油气储藏趋于稳定[1]。 1.2 油气分布特点 从已有勘探和研究成果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地质因素变化复杂,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地质构造的纽带位置上,既拥有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岩结构,又存在盆地自身演化结构,由此导致其油气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储藏和分布状态已较为复杂。在进行油气开采前,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分布情况和形成机理等进行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支持; ②油层物性较差,虽然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总储存量高,但储层岩主要为砂岩,且含有大量的石英和碎屑。储层岩大部分为黏土框和碳酸盐岩组成的胶结物,岩石渗透率、孔隙度较差,具有较强的非匀质性特点[2]。 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策略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机理研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效应引起了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无不令人触目惊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责任。 目前,CO2减排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明,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缩写为CCS)技术是能够有效减少CO2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原理是将CO2转变成超临界态封存于地下埋存体中。 而CO2地质埋存体主要有三种:深部咸水层、枯竭油气藏和不适宜开采的煤层。其中,深部咸水层由于其分布广泛,上部隔水层没有被过多地穿透(而油田开采时油井大量地破坏圈闭),封闭性能相对较好,总孔隙体积容量巨大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封存潜力和可实施的地质容器。 关于深部咸水层CO2封存技术已开展了很多研究和示范工程。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封存机理和储存潜力评估等方面,为深入研究和实施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然而,不同沉积盆地、不同深部咸水层具有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特征,这些差异使CO2—水—岩石相互作用因盆地储层而异,导致CO2在深部咸水层中的封存机理呈现复杂化。神华集团CCS全流程示范工程项目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覆盖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二大沉积盆地。 盆地内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其中发育有多套适宜于CO2地质封存的储盖层组合,评估的CO2总封存潜力达数百亿吨,封存前景广阔。但是由于该盆地深部咸水层中砂岩杂基含量普遍较高,矿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物性差,基本上是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文章编号:1000-2634(2005)02-0017-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3 曹忠辉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323 文献标识码:A 大牛地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交界处,构造位置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 [1] (图1)。 图1 气田位置图 大牛地气田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 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在该套地层中发育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在本区大牛地气田主要指的是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气层。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 [2] ,可分为5个原型盆地发展阶段,即中 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以及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5个原型盆地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2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系2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典型的复式含油气系统。本文所论及的大牛 地气田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2 复式烃源 大牛地气田存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第27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05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 Ap r 2005  3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曹忠辉(196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工程师,从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开发的研究 高峰

关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开发的研究高峰 发表时间:2018-01-31T14:04:13.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作者:高峰 [导读]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藏,油藏受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储集砂体控制。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气分公司宁东油田项目部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主要发育"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藏,油藏受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储集砂体控制。勘探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认识和勘探思路,不断创新和完善了低渗透油藏勘探理论体系,构建了曲流河三角洲成藏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成藏模式、多层系复合成藏模式、坳陷湖盆中部成藏模式和致密油成藏模式等,不断开创了石油勘探的新局面。研究人员通过创新的地质理论,提高了鄂尔多斯盆地三低油藏的综合勘探效益,也加速了低渗透油田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分布特征;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 前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内的石油及油气资源丰富,经过近几年的石油及油气的勘探开发,盆地的油气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2009年,鄂尔多斯盆地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示范工程,长庆油田和延长石油油气作为盆地内的两大主要油气生产企业,石油及油气的产量曾创历史新高,一度使鄂尔多斯盆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生产盆地及第一大天然气产区。这对于促进我国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提高我国的油气产量,以及缓解国内油气资源供需矛盾和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的中部,也就决定了那里水源丰富,气候也比较适宜,从而造就了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是中、新生代的盆地叠加,并且是在华北古生代古拉通浅海台地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鄂尔多斯盆地处在了几大构造应力场的交汇处,应力相互的削弱,从整体上来说内部的构造是相对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是比较大的内陆盆地,具有稳定的沉降、沉积范围广的特点。在鄂尔多斯盆地上的长庆油田勘探区,石油的储藏层普遍的具有三低的特点。正因为有三低的特点,长庆油田具有以下的优势:油层的埋藏适中;储油面积比较大;储油层的分布相对稳定;储藏的石油流动性好。 二、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及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石油及油气资源相当丰富,随着长期大量的石油及油气的勘探开发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下气上油”、含油气层较多且含油气范围大的特点,这对增加我国的石油气产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形和地质特点决定了盆地的石油及油气具有如下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 1、鄂尔多斯盆地主要发育了以下3套烃源岩: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上古生界石岩―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具有很大的石油及油气资源开发潜力。 2、鄂尔多斯盆地的石油主要分布在中生界,发育三叠系、侏罗系两套含油层系,盆地的中南部为已开发的油田分布地点,原油一般属于典型的“油型油”,主要生油层是三叠系延长组,为成熟-高成熟生油岩,油藏是以岩性油藏为主的。另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的地质演化奠定了该地区的油气藏的条件及油气分布特征,其中三角洲体系中砂体发育相带与低幅鼻翼配合形成了富集油气藏,油气分布形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征,不同地区的石油及油气开发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需要选择不同的突破方向,从而提高开发效益。 3、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古生界,其中奥陶系属于浅海台地碳酸盐沉积岩系,石炭二叠纪是滨海平原碎屑岩和煤屑沉积体系,盆地的天然气藏分为上下两套含气层系:上古生界的天然气属煤成气,气源为上古生界煤系;下古生界的气源具有“油型”和“煤型”的混源成因特点,主要源岩是石炭系气源岩,而混合型生烃母质的石炭系灰岩可能是气藏中油型气的主要提供者。上古生界的生气中心于下古生界的生气中心在盆地中具有一定的叠合点,叠合面积达到了7500平方千米。 三、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研究与实践 1、不断完善石油勘探理论体系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上的长庆油田主要是进行低渗透岩性油藏实践,为了要不断的更新和深化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质理论及实践体系,必须要不断的完善石油勘探理论体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研究人员不断在实际勘探中总结经验,已经获得了许多的进步,比如多层系石油富集规律、大型三角洲沉积模式、特殊油藏的储存特征总结,使得石油勘探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为我国的石油开采做出巨大的贡献,使得长庆油田持续的发展。 2、通过曲流河三角洲成藏理论为基拙,在陕北地区发现储油量比较大的区域 陕北地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地区,这里的构造十分的平缓,气候比较潮湿,雨水比较充足,水源也比较丰富,主要是这里发育了许多河流,在这样环境下造就了当地的物产资源比较丰富,盆地里的沉积比较严重,也为许多大型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通过研究人员的实际勘探,从中总结出了通过三角洲寻找石油富集区的规律,通过三角洲找油的基本理论依据和综合分析盆地形成的规律,发现了陕北地区储油量非常大的区域,为我国的石油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的开发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是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产油田,经过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和多个高效开发管理模式,使油气产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下面以长庆油田为例介绍油气开发中的几个认识和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技术问题。 1、盆地石油及油气开发中的几个主要认识 首先是“五条大剖面”:是长庆油田为了整体认识鄂尔多斯盆地而部署,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对于后期盆地的油气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三个重新认识”:即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使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鄂尔多斯盆地具有丰富的油田资源,而且大部分的低渗透油田具备开采条件。第三,集约化二元攻关:即利用系统工程理论,技术攻关与管理创新完美结合,集中人力、物力、投资、组织等要素,以实现油气田的低成本、成规模的有效开发模式。将管理引入到技术中,通过管理上的创新以达到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率和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并且尊重了低渗透油田的客观规律,在技术上提高了开发成功率和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技术难题。第四开发经济界限论:是指油气田的开发阶段的资金投入是建立在油气田投产后所得的最大的投资回报、投资利润基础上的,投入产出合算即实施开发,不合算则暂不考虑,这有利于保持油气田开发中的经济效益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