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9基因甲基化在直结肠癌早期诊断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Sept9基因甲基化在直结肠癌早期诊断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Sept9基因甲基化在直结肠癌早期诊断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SEPT9基因甲基化在直结肠癌早期诊断中应用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集中探讨sept9基因甲基化对于临床上直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5年12月因患结直肠癌于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从术中选取的癌灶、其癌旁组织和术前粪便样本中提取DNA,应用多重置换扩增(MDA)结合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扩增技术(nMPS)检测患者术前粪便样本中SEPT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同时比较粪便同癌灶组织中SEPT9基因甲基化在诊断结直肠癌中的敏感度及其特异度。结果:针对100例患者的癌灶组织的SEPT9基因的分析中,其中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84.0%;在针对癌旁组织的SEPT9基因的分析中,其中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8.0%。在患者癌灶及癌旁组织SEPT9基因甲基化发生率的比较中,二者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的准确率为87.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的准确率为80.0%。针对不同的临床分期,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的准确率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粪便中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可在临床中应用于早期诊断。

[关键词]SEPT9基因;直结肠癌;早期诊断

Study of early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analysis of stool SEPT9 gene methyl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analysis of SEPT9 methylation in stool DNA.Methods The stool SEPT9 gene methylation were detected by multiple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 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DA-nMSP in 100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s,para-cancer tissues and stool DNA.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SEPT9 methylation marker in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100 colorectal cancers,SEPT9 gene methylation was found in 84. 0% of cancer tissues and 8.0% of para-cancer tissues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SEPT9 for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were 84. 0% and 92. 0% respectively,and the stool SEPT9 had similar sensitivity as cancer tissues in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There were no any differences for incidence of SEPT9 methylation among different clinical stages. Conclusions The abnormal methylation of SEPT9 happen frequently in colorectal cancer; hypermethylaion of SEPT9 gene mehylation in stool DNA can be used as a candidate of tumor marker for early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Key words】Septin9 gene; Colorectal neoplasms; Early diagnosis

相关临床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患有直结肠癌的患者比例逐年攀升,好发率占据各肿瘤疾病发生的前5位。目前临床上针对早期发现的直结肠癌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并且疗效较好[1-2]。对于直结肠癌晚期的患者在采用化

疗联合分子靶向治疗后临床效果依然不佳[3]。因此临床上能否对于直结肠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常规采用大便潜血实验和结直肠镜等检测手段对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确诊,但是前者存在特异性较差的问题,同时结直肠镜检查在临床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造成一定的障碍。随着对于疾病的深入研究,相关学者发现直结肠癌患者患病的过程中体内的部分基因发生甲基化,将甲基化的异常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物对于疾病的筛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4-5]。因患者粪便中存在正常及癌变的细胞及其游离的DNA,同时肠道内的环境呈碱性,有利于DNA的保存和提取。本次实验主要针对粪便中的SEPT9(Septin9)基因甲基化对于疾病诊断应用中的意义进行研究,详情见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3月-2015年12月因患结直肠癌于我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38-79岁,平均年龄(48.6±4.3)岁;。在对100例患者术中癌灶及其癌旁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中显示,结肠癌患者57例,另43例为直肠癌患者,同时组织标本放在-80℃的环境下保存。另外,对于100例患者在术前进行粪便标本收集,之后在半个小时内进行DNA提取操作,提取完成后放在-20℃的环境中保存。以上患者在术前均未接受其他与疾病相关的治疗,同时本次实验经过医院的伦理协会审核批准,实验前均取得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可进行实验研究。

1.2主要试剂与仪器

实验过程中需要组织、全血和粪便三种DNA试剂提取盒(前两种试剂盒选用天根公司、后一种选用Bioneer公司),试剂需要亚硫酸盐处理试剂(Promega公司)和PCR扩增试剂(德国Qiagen公司),另外还需要对亚硫酸氢盐转化的DNA 进行全基因扩增试剂盒(德国Qiagen公司)和X-SssⅠ内切酶(英国NEB公司)。

1.3实验方法

1.3.1基因组DNA的提取

组织DNA的提取:将术中选取的组织置于液氮中进行研磨处理,完成后加入DNA 提取液和蛋白酶K,之后放入37℃的环境下保存。待液体变得清亮后根据说明书的要求提取DNA,过程中选用饱和苯酚提取液。之后选用紫外分光光度仪进行指标的检测。粪便DNA的提取:在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提取100-200mg,选用粪便DNA 试剂提取盒并且按照说明进行DNA提取操作。另外按照与组织DNA检测相同的方法对于粪便DNA进行检测。全血DNA的提取:提取患者的外周血,选用全血DNA实际提取盒按照说明书进行DNA提取操作。另外,将血液中未经处理的淋巴细胞基因组设置为阴性对照,经X-SssⅠ内切酶处理的健康人的淋巴细胞基因组为阳性对照。

1.3.2基因组DNA的亚硫酸氢盐修饰

基因组DNA 的亚硫酸氢盐修饰: DNA 经过亚硫酸氢盐修饰,CpG 中未甲基化的胞嘧啶将被转变为尿嘧啶,而甲基化的胞嘧啶则不发生变化。组织基因组DNA

参照试剂盒进行修饰;血、粪便基因组DNA 的亚硫酸氢钠修饰: 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3多重置换扩增:

对亚硫酸氢盐转化的DNA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按照试剂盒的说明进行具体的操作,去5μL亚硫酸氢钠修饰的DNA,之后加入相同剂量的蒸馏水。按照1:29的比例配置30μL反应混合液,混合液中含有REPLI-g Mi-di DNA polymerasehe EpiTect WBA Reaction Buff-er两种成分,混匀后放在28℃的环境中进行时长为8h的基因组扩增。随后调节反应温度至95℃持续5min。反应结束后,放置在4℃的环境中保存。

1.3.4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和电泳分析

PCR体系具体包括10×Buffer2.5μL,0.2μLDNA聚合酶,2μL的dNTP,1对外侧上下游引物1μL,2μL未经(或经)MDA扩增的基因组,15.8μL蒸馏水。按照上述剂量设置三组,分别为阳性、阴性及空白三种对照组。针对外侧引物PCR 扩增的过程中,先将环境温度调整至95℃,持续15.5min;随后调节环境温度分别为55℃和72℃,各持续30s。上述过程为1个循环,反应持续35个循环,另外在72℃的环境中持续7min进行延伸处理。对于内侧引物的PCR扩增过程中对于Buffer、TaqDNA聚合酶、dNTP和蒸馏水的剂量同外侧引物PCR扩增的剂量。另外上下游引物在甲基化和未甲基化状态下各1μL,外侧经PCR扩增完成后的产物2μL为模板。针对内侧引物PCR扩增的过程中,先将环境温度调整至95℃,持续15min;将温度调节至97℃,持续30s;随后调节环境温度分别为63℃和72℃,各持续30s。上述过程为1个循环,反应持续30个循环,另外在72℃的环境中持续7min进行延伸处理。待内外侧引物经过PCR扩增处理后,取5μL的扩增产物在2%的琼脂凝胶上进行电泳处理。

1.4观察指标

针对100例患者癌灶及癌旁组织SEPT9基因的分析中, 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进行观察;另外针对不同临床分期中结直肠癌患者中SEPT9基因中甲基化诊断的准确率进行观察比较。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100例患者癌灶及其癌旁组织SEPT9基因的甲基化变化

针对100例患者的癌灶组织的SEPT9基因的分析中,其中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84.0%(84/100);在针对癌旁组织的SEPT9基因的分析中,其中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8.0%(8/100)。在患者癌灶及癌旁组织SEPT9基因甲基化发生率的比较中,二者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针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率为84.0%(84/100)特异率为92.0%(92/100)。

2.2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同SEPT9基因甲基化的关系

10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为Ⅰ、Ⅱ期,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的准确率为87.5%(42/48);另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分期为Ⅲ、Ⅳ期,采用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的准确率为80.0%(42/52)。针对不同的临

床分期,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的准确率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100例患者粪便中DNA SEPT9基因甲基化变化

针对100例患者粪便DNA的SEPT9基因甲基化诊断的操作过程中,因1例在PCR扩增中操作失败,另99例患者粪便的SEPT9甲基化结果同癌灶组织中的检测结果相一致,诊断率为84.8%(84/99)。

表1.SEPT9基因的超市甲基化特异性PCR引物序列

基因引物序列退火温度片段大小SEPT9F 5’-GGTTAGTTTTGTATTGTAGGAG-3’55℃382bp SEPT9R 5’-AATACCCCTAACAAAATCCCC-3’

SEPT-MF 5’-TATTAGTTATTATGTCGGATTTCGC-3’ 63℃198bp SEPT-MR5’-GCCTAAATTAAAAACCCGTC-3’

SEPT-UF5’-ATTAGTTATTATGTTGGATTTTGTGC-3’63℃202bp SEPT-UR5’-AAAACACCTAAATTAAAAATCCCATC-3’

3.结论

因SEPT9基因的5’调控序列中存在CpG岛,直结肠癌患者在患病的过程中约90%的患者SEPT9基因中的该序列发生甲基化[6-7]。对比癌旁及大肠周围的正常组织,该序列发生甲基化的比例约为1/10。作为直结肠癌发生的相关基因的特征性表现,可将SEPT9基因的检测用在临床直结肠癌的诊断中。

相关研究发现,在对患者外周血中游离DNA中的SEPT9基因进行甲基化检测的过程中,诊断的敏感度超过70%,同时特异性在90%以上[8]。另外,在最近的结直肠癌的大鼠模型中,研究者在针对粪便和外周血中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的比较中发现,在粪便中提取的SEPT9基因的甲基化的诊断率更高,对于临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9]。针对本次实验,笔者发现针对100例患者的癌灶组织的SEPT9基因的分析中,其中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为84.0%;在针对癌旁组织的SEPT9基因的分析中,其中基因甲基化的发生率8.0%。在患者癌灶及癌旁组织SEPT9基因甲基化发生率的比较中,二者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针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率为84.0%,特异率为92.0%,这与之前的相关报道结果相一致,再次验证了SEPT9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特异性高的特点[10-11]。

本次实验针对不同临床分期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的准确率为87.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的结直肠癌患者,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的准确率为80.0%。针对不同的临床分期,采用SEPT基因甲基化诊断结直肠癌的准确率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癌变的器官因具有与外界相同的特点,在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癌细胞易脱落的特点。同时,癌变器官呈碱性,有利于细胞和基因的保存[12]。另外,针对100例患者粪便DNA的SEPT9基因甲基化诊断的操作过程中,因1例在PCR扩增中操作失败,另99例患者粪便的SEPT9甲基化结果同癌灶组织中的检测结果相一致,诊断率为84.8%,该结果与之前组织中SEPT9基因甲基化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粪便同癌灶中SEPT9基因甲基化的改变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3]。回顾本次实验的操作过程,我们将MDA技术联合nMSP检测患者粪便中SEPT9基因的甲基化,仅有1例患者的粪便中的基因因操作的原因造成提取失败,同时粪便中SEPT9基因呈甲基化的患者数同在癌灶中提取的SEPT9基因显示甲基化的患者数完全一致,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SEPT9基因检测的敏感性,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14-15]。最后,本次实验因样本量选取较少,可能会对数据造成部分局限性,希望在对本文研究借鉴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Hart AR,Kennedy HJ. Preventing bower cancr: an insight of clini- cians. Ther Adv Med Oncol,2011,3: 269-277.

[2] Kalimutho M,Di Cecilia S,Del Vecchio Blanco G,et al. Epigenetical- ly silenced miR-34b/c as a novel faecal-based screening marker for colorectal cancer. Br J Cancer,2011,104: 1770-1778.

[3]HibiK,GotoT,ShirahataA,etal.DetectionofTFPI2methylationin the serum of colorecal cancer patients. Cancer Lett,2011,311: 96 -100 .

[4] Mori Y,Olaru AV,Cheng Y,et al. Novel candidate colorectal cancer biomarkers indentified by methylation microarry-based scanning. En- docr Relat Cancer,2011,18: 465-478.

[5] Ahlquist DA,Taylor WR,Mahoney DW,et al. The stool DNA test i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plasma septin 9 tests in detecting colorectal ne- oplasia.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10: 272-277.

[6] Ding C,Li X,Ge Y,et al. Fluorescence detection of telomerase activity in cancer cells based on isothermal circular strand displacement poly- merization reaction. Anal Chem,2010,82: 2850-2855.

[7]TanzerM,BalluffB,DistlerJ,etal.Performanceofepigeneticmarkers SEPT9 and ALX4 in plasma for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precancerous lesions. PLoS One,2010,5: e9061.

[8]Coppede F. Epigenetic biomarkers of colorectal cancer: Focus on DNA methylation. Cancer Lett,2011.[Epub ahead of print].

[9] Ashktorab H, Brim H. DNA methylation and colorectal cancer[J]. Curr Colorectal Cancer Rep, 2014, 10(4): 425-430.

[10] Kostin PA, Zakharzhevskaia NB, Generozov EV, et al. Hypermethylation of the CDH1, SEPT9, HLTF and ALX4 genes and their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in colorectal cancer[J]. Vopr Onkol, 2010, 56(2):162-168.

[11] Toth K, Wasserkort R, Sipos F, et al. Detection of methylated septin 9 in tissue and plasma of colorectal patients with neoplasia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the amount of circulating cell-free DNA [J]. PLoS One, 2014, 9(12): e115415.

[12] Kang Q, Jin P, Yang L, et al. Significance of Septin 9 gene methylation detection of plasma circulation DNA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J].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14, 94(48): 3839-3841. [13] Tanzer M, Balluff B, Distler J, et al. Performance of epigenetic markers SEPT9 and ALX4 in plasma for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precancerous lesions [J]. PLoS One, 2010, 5(2):e9061.

[14] Olkhov-Mitsel E, Zdravic D, Kron K, et al. Novel multiplex MethyLight protocol for detection of DNA methylation in patient tissues and bodily fluids [J]. Sci Rep, 2014, 4: 4432.

[15] Jemal A, Bray F, Center M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 CA Cancer J Clin, 2011, 61(2): 69-90.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内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得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与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得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就是结肠癌中最常见得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就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内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内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内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得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得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得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得系膜内。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得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得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就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内,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

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及其意义

班级:18班姓名:臧辉学号:21300724 专业:普外科 结直肠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意义 摘要:结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的肿瘤,肠道影像检查手段有多种,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有四种,即X线、B超、CT以及结肠镜,这四种检查方法各有千秋,但是目前临床上仍以气钡灌肠检查和结肠镜检查为主。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应以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结合结肠镜检查为主;中晚期结肠癌应以钡灌肠为主,另选择B超或CT 检查观察病变周围浸润情况及观察淋巴结、邻近脏器转移的有无,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占恶性肿瘤的第四位。近几年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城市内结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由于结直肠癌发病率较高,且早发现,早治疗的预后较好,所以较早发现和诊断结直肠癌,有助于我国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随着检查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更新,近年来发现的结肠癌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在我国广泛应用的检查方法有四种,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1).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或钡灌肠 方法:造影前6 h禁食,造影前2 h用1 500 mL软皂水清洁灌肠,待排尽粪便和水后做灌肠检查。气钡灌肠钡剂为300 mL,浓度为140%(w/v)干混悬硫酸钡。钡灌肠为1:4~5的硫酸钡1 500~2 000 mL。灌肠时多轴位观察,充盈像、黏膜像并点片。 结果:1)肠壁改变:粘膜破坏及充盈缺损,充盈缺损表面不规则,粘膜中断破坏,粘膜局部不规则突起;肠管狭窄,呈固定狭窄,蠕动消失;出现龛影,位于腔内;肠套叠,肿块与正常肠管一起套入远端肠管,可见“弹簧圈”样粘膜纹。(2)病变近端肠管扩张、积气、积液的肠梗阻样征象:(3)肿瘤破坏回盲瓣,引起回肠末端的压迫、狭窄、粘连和梗阻。(4)肠套叠征象:正常肠管与癌肿在套叠区形成一个盲袋,可见环形粘膜纹。 优缺点:能显示结肠粘膜的微结构和直径1cm以下的病变。钡灌肠更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对病变全貌显示直观形象,既能观察肠腔内病变,又能了解肠管蠕动、动度、柔软度、受压移动征象等,能多轴位,多角度,动态,充盈像,粘膜像反复观察,能透视下触诊,了解肿块是否与病变部位一致,感觉病灶动度及硬度等。但是其不能显示肿瘤是否侵犯了周围组织或者是否远处转移,仍有其局限性。 (2).CT 方法:为了更好的显示病变,一般主张应根据病变的部位选择仰卧位、俯卧位或侧卧。多排螺旋Cr可采用1或0.75cm的层厚进行螺旋扫描一次憋气即可完成全腹的扫描。 结果:2.1 直接征象 2.1.1 结肠壁增厚并肠腔狭窄:结肠癌的结肠壁增厚一般表现为局限性、弥漫性增厚,常伴有肠腔狭窄或有报道呈梭状增厚,常常表现为不规则均质或不均质增厚。在平扫图像上其密度很难与正常结肠壁鉴别,且界限欠清,强化后扫描病变常常表现为与正常结肠壁不同步强化(其密度或高或低),其内常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2 软组织肿块:病变局部呈肿块样表现。肿块常常向腔内或腔外生长,导致结肠腔狭窄或结肠周围侵犯,也有少部分病变部分与结肠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融合在一起形成软组织肿块,肿块一般密度欠均质,强化后呈不均质强化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早期结肠癌的结肠壁改变:2.1.3 不规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 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生存率,治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早期大肠癌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据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50%—60%,有远隔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有10%[1-3]。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但目前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各国差异较大,日本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居世界首位,约为17%-53%[4-6],而在欧美国家,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约为9%[7-9],我国早期大肠癌的资料并不完善,各地文献报告为 1.7%-26.1%[10-16],差异较大,较之日本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明显偏低。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目前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各种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的发现大肠黏膜的早期病变,而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结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随着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坦型病变,且具有比隆起型肿瘤更高的恶变倾向,尤其是凹陷型病变甚尤。平坦型病变包括:IIa、IIb、IIc、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等。据报道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从8.4 %-52.5 %不等[18-19 ] , 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在3 年内发展为大肠癌,而隆起型腺瘤发展成癌要经过5-10年[20]。平坦型病变镜下表现为下列征象中的一种或多种共存:黏膜发红,黏膜苍白,黏膜灰暗,易出血,血管网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和肠壁轻度变形及吸气变形存在。常规内镜检查若发现上述征象,应先用充气和吸气试验观察是否存在黏膜变形,随后用染色内镜技术观察病变表面形态和病变范围,再应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大肠腺管开口的形态,基本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及病变浸润的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图像清晰,能够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 染色放大内镜在结肠癌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的应用[21]检测大肠黏膜微小病变已

大肠癌试题试题(含答案)

大肠癌试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 1.结、直肠癌改良的Dukes B1期是指: 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侵入肌层而无淋巴结转移 C.癌肿穿透肌层而无不淋巴结转移 D.癌肿在肠壁内淋巴结已有转移 E.癌肿已穿透肠壁,淋巴结有转移 2.直肠癌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疑病例未作直肠镜检 C.可疑病例未作直肠指检 D.可疑病例未作钡灌肠 E.未经常作大便隐血试验 3.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 A.钡剂灌肠X线检查 B.CEA测定 C.纤维结肠镜检查 D.腹部B超 E.直肠指诊 4.关于结肠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结肠癌可伴有贫血和发热 B.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 C.左半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D.结肠癌的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肝 E.结肠癌淋巴转移首先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 5.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时,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恰当? D A.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B.注意腹部情况,预计病变严重程度,早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C.稍准备好便手术,先作横结肠造口术,二期再作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D.胃肠减压后,待梗阻解除便作左半结肠切除术 E.急诊作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应初步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6.下列哪项不符合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C A.常发生低位急性肠梗阻 B. 肠刺激症症状可较早发生 C. 常伴有明显贫血 D.腹部可扪及肿块 E. 常便血 7.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C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A2型题 8.男,45岁,右中上腹持续性隐痛3个月,逐渐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近1个月来解稀 便2-3次/天,贫血。查:中腹可扪及可移动的肿块,血红蛋白80g/L,大便隐血试验(++)。 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A.肠结核 B.胆囊癌 C.结肠息肉病 D.克隆病 E.右半结肠癌 9.女,50岁,右下腹隐痛月余。查:右下腹可扪及一移动性肿块,钡灌肠示该处充盈缺 损,血红蛋白85g/L,大便隐血试验(++)。可诊断为: A.结肠癌 B.结肠巨大息肉 C.克隆病 D.回盲部结核(增殖型) E.直肠癌 10.男,28岁,近半年来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近3个月来腹部隐痛,近2天解鲜血便, 腹部触诊和直肠指诊末发现肿块,钡灌肠示降结肠肠壁僵硬,可见充盈缺损。应诊断为:A.乙状结肠癌 B.直肠壶腹癌 C.肠结核 D.溃疡性结肠炎(增殖型) E.降结肠癌 11.男,55岁,阵发性腹痛月余。经常便秘,大便偶带血或粘浴液,以往曾有腹部手术 史,体查:腹膨隆,全腹轻压痛,未扪及肿块,肠鸣音增多,直肠指诊阴性。X线检查:乙状结肠段局限性充盈缺损,粘膜破坏,肠壁僵硬。应诊断为: A.直肠癌 B.慢性痢疾 C.乙状结肠癌 D.肠粘连 E.溃疡性结肠炎 12.男,72岁,因乏力,消瘦近一年而来院就诊,查体:贫血貌、消瘦,右下腹可扪及 一4cm×3cm大小的肿块,界清,质硬,无明显压痛,纤维结肠镜检查提示为盲肠癌,对该患者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应包括下述范围,除了 A.右半横结构 B.升结肠 C.盲肠 D.左半横结肠 E.长约15~20cm的回肠末段 13.女,60岁,解脓血便2个月。近3天后腹胀、腹痛,呕吐1次。腹部检查:满腹压 痛,无明显肌紧张与反跳痛,有气过水声。立位腹部平片有3个液平面,肠管胀气,钡灌肠示降结肠有充盈缺损区。应诊断为: A.肠套叠

结肠癌的CT诊断

结肠癌的CT诊断 发表时间:2011-05-13T09:43:44.1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喻鲁饶[导读]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喻鲁饶 (黑龙江省饶河县中医院 155700) 【中图分类号】R7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211-02 【关键词】结肠癌诊断 CT (一)结肠癌的CT表现 1.原发灶 结肠癌原发灶的主要CT征象有肠壁的增厚、肿块、肠腔狭窄和局部肠壁的异常强化。利用水灌肠法进行增强CT扫描,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 早期结肠癌的CT表现常常类似于腺瘤性息肉,当CT显示有肠壁的局限性增厚并伴有强化时,对于诊断有重要意义。 Borrmann 1型癌表现为伴有肠壁增厚的肠腔内大的广基偏心性分叶状肿块。与胃癌不同的是,结肠的溃疡型癌(Bomnanon 2,3型)常常表现为环形或半环形肠壁的增厚,伴有肠腔的不规则狭窄。Borrmann4型癌在结肠癌中很少见,表现为肠壁弥漫均匀性增厚、僵硬,称为革袋状结肠,此时应注意与转移癌和克罗恩病鉴别。 2.浆膜及临近器官受侵的判定 由于结肠周围有较为丰富的脂肪组织,因此更易于对浆膜是否受侵作出判定。通常将肠壁的浆膜面在CT上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肠壁外缘光滑锐利,表明癌肿仍局限于肠壁之内。②肠壁浆膜面模糊不清,或伴有浆膜外的索条状影,表明癌肿已穿透壁外。③临近脏器间脂肪层消失,表示周围脏器受侵。采用此标准判断的准确率可达60%~80%,对于癌肿穿透肠壁判断的准确性更高。 癌肿与邻近器官间脂肪层的消失,作为判定受侵的标准时,应当注意参考上下层面脂肪层的情况。当输尿管受侵时,可发现受累部位上方的输尿管扩张。 CT还可显示结肠癌所形成的穿孔、腹腔脓肿、套叠和窦道。 3.淋巴结和远隔转移 局部淋巴结转移(肠系膜上淋巴结和肠旁淋巴结)是结肠癌的常见转移方式。 盲肠和升结肠的淋巴主要是回流入结肠上淋巴结和结肠旁淋巴结,其中盲肠的淋巴还可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及肠系膜根部的主要淋巴结,而且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可以播散到腹膜后,并且沿主动脉旁淋巴结或主动脉腔静脉淋巴结群上行。右结肠动脉是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常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的前方,因此,升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在十二指肠降部的前面及外侧观察到。由于解剖变异,升结肠的淋巴可以伴随边缘动脉沿着升结肠流人中结肠淋巴结,在此胃结肠干在胰头前方引流入肠系膜上静脉。主淋巴结的转移可以在肠系膜动脉附近或胰头部观察到。在大多数病例中,肝曲和右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可以出现在边缘动脉和胰头前面的胃结肠干。脾曲和左半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常出现在沿左、中结肠血管走行的肠系膜内。横结肠癌转移可达胰周淋巴结并侵犯胰腺。对于乙状结肠癌,应当注意乙状结肠系膜左右支走行的不同区域这一特点。 (二)结肠癌的分期诊断 结肠癌有许多种分期方法,这些分期方法常常造成临床应用上的混乱。Thoeni、 Moss等曾提出了结肠、直肠癌的CT分期,但由于注重的仅是病灶对肠壁内外的浸润和有无远隔转移,而对淋巴结转移未做评估,因此其在临床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较为常用的是改良的Dukes分期和TNM分期。 原始的Dukes分期是1932年提出的直肠癌分期,仅分为三个阶段:A:癌肿局限于直肠;B:癌肿侵及直肠外;C:伴有淋巴结转移。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对这一分期进行了许多修改,最流行的是Ast|er-Coller分期或称为改良的Dukes分期,虽然这个分期仍沿用Dukes的名称,但已与原来的分期有很大不同。改良的Dukes分期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结肠、直肠癌分期方法,在决定治疗方案和判定预后方面显示出很高的价值。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分期方法是UICC—MCC提出的TNM分期,通过这一方法能对肿瘤更好地定义。TNM分期包括:T:肿瘤的原发灶;N:局部淋巴结;M:远隔转移。I~Ⅲ期大致相当于原始的Dukes分期,Ⅳ期相当于D或远隔转移。这一分期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大致为:Stage 0:>95%;StageI:75%~100%;StageⅡ:50%~70%,StageⅢ:30%~50%,StageⅣ:<10%。参考文献 [1]綦先成,张海英,高晓云.结肠CT透明法及仿真内镜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08期. [2]张安田.结肠癌临床误诊原因探讨(摘要)[J];肿瘤学杂志;1980年04期. [3]罗词文.结肠癌的发生过程[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3期.

142系统精讲-肿瘤-第五节 大肠癌病人的护理

1.结肠癌的普查方法是 A.超声检查 B.直肠指检 C.乙状结肠镜 D.大便潜血试验 E.X线钡剂灌肠 【答案】:D 【解析】:考察大肠癌的辅助检查。粪便隐血检查可作为大规模普查时或对高危人群作为大肠癌的初筛手段,阳性者再做进一步检查。 2.患者男性,58岁,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右半结肠癌。下列哪一临床表现其最不可能出现 A.贫血 B.乏力 C.消瘦 D.腹部肿块 E.肠梗阻 【答案】:E 【解析】:考察结肠癌的临床表现。一般右侧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左侧结肠癌则以慢性肠梗阻、便秘、腹泻、血便等症状为显著。 3.患者男性,58岁,确诊为直肠癌。行Miles手术,术后人工肛门开放初期,病人宜采取的体位是 A.左侧卧位 B.右侧卧位 C.平卧位 D.俯卧位 E.仰卧中凹位 【答案】:A

【解析】:结肠造口护理,应保护腹壁切口:手术后2~3日肠功能恢复后,结肠造口排出粪样物增多。一般宜取造口侧的侧卧位,并用塑料薄膜将腹壁切口与造口隔开,以防流出的稀薄粪便污染腹壁切口而引起感染。此病人左侧人工肛门故应左侧卧位。 4.患者男性,68岁。经直肠镜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其手术能否保留肛门取决于 A.肿瘤的大小 B.左半结肠的长短 C.肿瘤有无远处转移 D.肿瘤距肛门的距离 E.肿瘤是否已侵犯肠管周围 【答案】:D 【解析】:考察直肠癌的治疗原则。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主要取决于肿瘤距肛缘的距离。 5.结肠癌的好发部位,多见于 A.降结肠 B.盲肠 C.升结肠 D.乙状结肠 E.横结肠 【答案】:D 【解析】:考察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好发于40~60岁。在我国以直肠癌最为多见,乙状结肠癌次之。 6.大肠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是 A.直接蔓延 B.腹腔内种植转移 C.腹腔内播散 D.淋巴转移 E.血行转移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万方数据

亚甲蓝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吴玉海, 赵章树, 林国英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人民医院,平阳,325400 刊名: 江西中医药 英文刊名: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39(4) 参考文献(2条) 1.姜泊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是提高早期大肠癌诊治水平的重要手段[期刊论文]-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05) 2.葛连英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期刊论文]-中国内镜杂志 2002(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杨宏志.张传珉.张涌泉.许景洪.李立志青年人结直肠癌71例临床分析[期刊论文]-结直肠肛门外科2009,15(6) 2.刘大鹏.任宏.刘刚.LIU Da-peng.REN Hong.LIU Gang胃癌切除术中、术后亚甲蓝染色检测前哨淋巴结[期刊论文]-临床外科杂志2007,15(4) 3.吴汉挠.林生贵.曾伟金.黄小雄.林锡洲.WU Hannao.LIN Shengui.ZENG Weijin.HUANG Xiaoxiong.LIN Xizhou 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论文]-临床医学工程2010,17(3) 4.王康远.李丰德.于宏伟.陈志俊.宋静琴.范振荣亚甲蓝染色在腮腺肿瘤及腺体切除术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海南医学2001,12(1) 5.王志远.罗小林应用亚甲蓝染色测定手烧伤早期削痂深度[期刊论文]-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9) 6.樊宇靖.王立东.刘宾.FAN Yu-jing.WANG Li-dong.LIU Bin亚甲蓝染色内镜诊断Barrett食管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23) 7.陈远光.陈道瑾.杨元华.陈启清大肠癌淋巴结亚甲蓝染色检查法的应用及改进[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0,10(6) 8.吴耀忠.黄天斌.黄超亚甲蓝染色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2010,7(4) 9.齐心亮.郄建良.张全华.张萍.彭俊华.Qi Xin-liang.Qie Jian-liang.Zhang Quan-hua.Zhang Ping.Peng Jun-hua TSGF与CEA、CA19-9联合检测在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评价[期刊论文]-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 10.王建华低剂量64层螺旋CT成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期刊论文]-中国医学装备2010,7(3) 引证文献(1条) 1.曹峰瑜.童仕伦.郑勇斌.刘克杰.何小波.甘宏发亚甲蓝对于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期刊论文]-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187934327.html,/Periodical_jxzyy200804033.aspx

肿瘤学试题库大肠癌

大肠癌 1.结、直肠癌改良的Dukes B1期是指:B(3. 2.1) A.癌肿局限于粘膜层 B.癌肿侵入肌层而无淋巴结转移 C.癌肿穿透肌层而无不淋巴结转移 D.癌肿在肠壁内淋巴结已有转移 E.癌肿已穿透肠壁,淋巴结有转移 2.直肠癌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是:C(5.2.1) A.早期症状不明显 B.可疑病例未作直肠镜检 C.可疑病例未作直肠指检 D.可疑病例未作钡灌肠 E.未经常作大便隐血试验 3.直肠癌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是: E(5.1.1) A.钡剂灌肠X线检查 B.CEA测定 C.纤维结肠镜检查 D.腹部B超 E.直肠指诊 4.关于结肠癌,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3.2.1) A.结肠癌可伴有贫血和发热 B.根据肿瘤形态,可分为肿块型,浸润型 .溃疡型 C.左半结肠癌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 D.结肠癌的血行转移,多转移至肝 E.结肠癌淋巴转移首先转移到结肠旁淋巴结 5.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时,下列措施中哪项不恰当?D( 6.3.2)A.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B.注意腹部情况,预计病变严重程度,早插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C.稍准备好便手术,先作横结肠造口术,二期再作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D.胃肠减压后,待梗阻解除便作左半结肠切除术 E.急诊作心电图.血生化等检查,应初步纠正酸中毒后手术 6.下列哪项不符合左半结肠癌的临床表现? C(3.2.1) A.常发生低位急性肠梗阻 B. 肠刺激症症状可较早发生 C. 常伴有明显贫血 D.腹部可扪及肿块 E. 常便血 7.结肠癌Dukes分期中B期是指 C(3.3.2) A.癌达粘膜下层 B.癌累及肠壁肌层 C.癌穿透肠壁,无淋巴结转移 D.有淋巴结转移,仅局限于结肠旁淋巴结 E.有淋巴结转移,至系膜和系膜根部淋巴结。 A2型题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 目的: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方法、分型、疗效判定及预后估计的价值。方法:应用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对本院2003年10月~2009年10月检查出的大肠癌患者13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132例大肠癌患者中,早期大肠癌7例,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4例,占总检出率的5.3%。结论:内镜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主要手段,结合镜下特点和组织学分型,初步拟定确切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5年成活率。 标签:早期;大肠癌;诊断;内镜 早期大肠癌是指病变仅限于大肠黏膜或黏膜下层的大肠癌。发生率与饱和脂肪酸增高饮食有关[1],并一直呈上升趋势。现已在常见恶性肿瘤中名列第1位。尽早发现这些病变,对结肠癌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而诊断结肠炎症、息肉、腺瘤、溃疡、增生及早期癌变主要方法是内镜检查[2]。大肠长且弯曲,在检查时可能有盲区,所以有病变要早期治疗。本文通过对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诊断的大肠癌患者132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根据本院2006年4月~2009年10月通过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诊断的大肠癌患者132例,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45例,男女之比1.93∶1。年龄最小29岁,最大82岁,平均(58.3±4.7)岁,其中30岁以下3例,30~60岁96例,60岁以上33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2例,高中51例,初中及以下59例。本组检查出早期大肠癌7例,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4例,检出率为5.3%。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便血多见,其次为腹痛、肠梗阻。 1.2诊断方法 本组患者均在内经直视下观察病灶情况,并取活检做病理诊断。如图1~3。 2 结果 本组132例患者内镜直视下及手术证实将大肠癌分成早期和进展期,早期大肠癌按1982年全国统一规范的大体分型为标准。本组检出早期大肠癌7例,息肉隆起型(Ⅰa)4例;扁平隆起型(Ⅱa)1例;扁平隆起溃疡型(Ⅱa+Ⅱc)2例。中、晚期大肠癌125例,隆起型43例(34.4%),溃疡型37例(29.6%),溃疡浸润型31例(24.8%),弥漫浸润型14例(11.2%),检查结果见表1~3。 3 讨论

结肠癌的诊断现状综合分析报告

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食欲减退发热; 出现便血或粘液血便; ○排 ○1 ○2 ○据; 排除直肠内多原发肿瘤,包括腺瘤和癌; 少数乙状结肠和直肠上端的○ 3 结肠癌的诊断现状综合分析 【摘要】 结肠癌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仍呈上升趋势,而其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时已多属进展期,造成 的损失相当严重。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准确诊断成为改善结肠癌预后 的关键。结肠癌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然而各种检查方法各有利弊,临床上可 以互相取补短,结合运用,以期提高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确诊率。 【关键词】 结肠癌;诊断现状 结肠癌是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占全身 肿瘤的 3%~5%,发病年龄以 40~70 岁最多见,在世界范围内,是位居第四的恶 性肿瘤。在所有消化系统的肿瘤中,结直肠癌可以说是最能“防”和最好“治” 的肿瘤。但迄今为止,结直肠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国内 发病率在 10~20 /10 万人次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发病率比我国更高。 2007 年美国结肠癌的发病率约 153760 例, 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 52180 例 ,在 肿瘤相关死亡因素仅次于肺癌居第 2 位[1]。结肠癌是加拿大第 2 位癌症死亡原 因, 结肠癌治疗的费用高达 520 亿加元[2]。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环境、生 活方式及膳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2]。据 Shane E 等[3] 的研究,早期结肠癌根治术后 5 年生存率约为 80%,而进展期结肠癌术后 5 年生 存率仅为 50%左右。另外,由于结肠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时已多 属进展期,造成的损失可能更严重。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准确诊断成 为改善结肠癌预后的关键。结肠癌的诊断方法多种多样,然而各种检查方法各 有利弊,临床上可以互相取补短,结合运用,以期提高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和 确诊率。笔者参考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献就结肠癌的诊断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1 症状诊断 3 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或呈便频排便不尽感,或进行性 排便困难、粪便变细等; ○ 4 沿结肠部位的腹部隐痛、不适,或间歇性腹胀,排 气后减轻; ○ 5 发现沿结肠部位的腹部肿块。 2 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应列为常规检查项目。虽然直肠指诊不能直接触到结肠肿瘤,但 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1 指套上染有血性粪便既是结肠癌可能的强有力的间接证 2 癌在直肠指诊时可触及肠外肿块; ○ 4 指诊中发现直肠前 Douglas 窝内有肿瘤浸 润,乃是晚期盆腔腹膜播散的征象,提示预后不良。 3 粪便隐血检查 大便隐血试验(FOBT)是大肠癌临床检验的有效手段和普查最常用的方法,

结肠癌治疗指南

NCCN结肠癌指南(2015.2最新版) 更新内容: 1. 检测RAS基因状态,包括KRAS外显子2和非外显子2以及NRAS,还需检测BRAF基因状态,不论是否有RAS突变。 2. FOLFOX+Cetuximab作为治疗选择时需注意如下注释:对潜在可切除肝转移疾病的治疗数据仍有争议。 3. 对可切除的转移性疾病,围手术期总的治疗时间不超过6个月。 二.概述 美国的结直肠癌诊断位列第四,癌症导致死亡位列第二,数据显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改善是癌症预防、早期诊断、更好治疗决定的。临床医生在使用指南时要明确以下几点:1.指南中分期按TNM分期;2. 除非有特别标注,所有推荐级别均为2A。 三.风险评估 大约20%的结肠癌有家族聚集性,新诊断结直肠癌腺癌或腺瘤病人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风险增高。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包括:明确定义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增生。推荐所有结肠癌病人要询问家族史及风险评估。 1. 林奇综合征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结肠癌易感综合征,占所有结直肠癌2%-4%。由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突变所致,包括MLH1、MSH2、MSH6和PMS2。目前检测林奇综合征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分析MMR蛋白表达和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MSI)。若免疫组化MLH1蛋白缺失,还需检测BRAF突变,后者可致MLH1启动子甲基化影响蛋白表达。 NCCN支持对所有小于70岁病人或是大于70岁、满足Bethesda指南的病人进行MMR检测。另外对II期病人也要进行检查。 2. 结直肠癌的其它风险因素 炎症性肠病患者结直肠癌风险增加,其它可能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饮酒、糖尿病、体力活动少、代谢综合征、肥胖或高BMI。吸烟、代谢综合征、肥胖或红肉和加工肉类的食用可能与预后差相关,结直肠癌家族史则预后相对好,数据尚有争论。 四.分期 第七版AJCC分期手册对结肠癌分期作了部分调整。II期疾病根据T3还是T4,及T4侵犯程度分为IIA和IIB、IIC。N1和N2也进一步细分,反应受累淋巴结数量对预后的影响。浆膜下层、肠系膜、非腹膜的结肠周围或直肠周围组织肿瘤沉积定义为N1c。根据远处转移只局限于1个还是多个组织或器官,细分为M1a和M1b。

结肠癌病理知识

病理 (一)大体形态分型 1.肿块型结肠癌 2.浸润型结肠癌 3.溃疡型结肠癌 1.肿块型(菜花型、软癌)肿瘤向肠腔生长、瘤体较大,呈半球状或球状隆起,易溃烂出血并继发感染、坏死。该型多数分化较高,侵润性小,生长较慢,好发于右半结肠。 2.侵润型(缩窄型、硬癌)肿瘤环绕肠壁侵润,有显著的纤维组织反应,沿粘膜下生长,质地较硬,易引起肠腔狭窄和梗阻。该型细胞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高,出现转移早。好发右半结肠以远的大肠。 3.溃疡型肿瘤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肠壁外侵润,早期即可出现溃疡,边缘隆起,底部深陷,易发生出血、感染,并易穿透肠壁。细胞分化程度低,转移早。是结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直肠。 (二)组织学分型 1.腺癌大多数结肠癌是腺癌,约占四分之三,腺癌细胞可辨认,排列成腺管状或腺泡状,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级,Ⅲ级分化最差,细胞排列为片状或索条状。 2.粘液癌癌细胞分泌粘液,在细胞可将细胞核挤到一边(状似戒指,有称作印戒细胞癌),在细胞外可见间质有粘液以及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在片状粘液中似小岛状。分化低,予后较腺癌差。 3.未分化癌癌细胞小,形状与排列不规则,易侵入小血管及淋巴管,侵润明显。分化很低,愈后最差。 (三)临床分期 Ⅰ期(Dukes A期):癌局限于肠壁

A0期:癌局限于粘膜 A1期:癌局限于粘膜下层 A2期:癌侵及肠壁肌层未穿透浆膜 Ⅱ期(Dukes B期):癌侵润至肠壁外 Ⅲ期(Dukes C期):伴有淋巴腺转移 C1期:近处淋巴转移(肠旁) C2期:远处淋巴转移(系膜) Ⅳ期(Dukes D期):已有远脏转移 (四)扩散转移 1.大肠癌扩散的特点一般沿肠管横轴呈环状侵润,并向肠壁深层发展,沿纵轴上下扩散较慢,且累及肠段一般不超过10公分。癌侵及浆膜后,常与周围组织、邻近脏器及腹膜粘连。 2.结肠癌的淋巴转移淋巴转移一般依下列顺序由近而远扩散,但也有不依顺序的跨越转移。 (1)结肠淋巴结位肠壁脂肪垂。 (2)结肠旁淋巴结位邻近结肠壁的系膜。 (3)系膜血管淋巴结位结肠系膜中部的血管旁,也叫中间淋巴结组。 (4)系膜根部淋巴结位结肠系膜根部。 癌肿侵入肠壁肌层后淋巴转移的机率增多,如浆膜下淋巴管受侵,则淋巴转移机会更大。 3.血行转移一般癌细胞或癌栓子沿门静脉系统先达肝脏,后到肺、脑、骨等其它组织脏器。血行转移一般是癌肿侵犯至毛细血管小静脉,但也有由于体检时按压瘤块、手术时挤压瘤体所致,甚至梗阻时的强烈蠕动皆可促使癌细胞进入血行。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一)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一) 【关键词】结直肠癌早期诊断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生、发展相对缓慢的恶性肿瘤,由腺癌样息肉发展至浸润性、致死性的恶性阶段需时达10年之久。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使5年生存率显著提高,有报道称,早期病变局限时接受治疗,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8%和80%,而病变非局限时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58%和47%。因此,重视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结直肠癌预后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1高危人群 15%~30%的结直肠癌可能由遗传因素造成,因此对于有大肠癌家族史者(一级亲属),尤其是对于大肠癌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的家族成员,应给予高度重视;腺瘤或息肉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其发病危险眭是一般人群2~5倍;家族性腺瘤息肉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是一种癌前病变,虽发病率很低,但如不治疗,40岁前后100%癌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据观察20年病史者的癌变率为正常人的20倍,30年病史者则为30倍;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的严重寄生虫病,研究发现血吸虫流行区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这可能是因为血吸虫卵在大肠黏膜上长期沉积,使黏膜反复溃疡、修复,出现慢性炎症、腺泡性增生,继而癌变。另外,盆腔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高于常人,且40岁以后逐年上升。 一般而言,如果40岁以上中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或粪便异常,绝不应掉以轻心,必须做进一步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2早期发现的方法 美国癌症协会为正常危险度的个人推荐了三合一的早期发现法,即直肠指检、直肠乙状结肠镜检及大便潜血试验。虽然此三合一检查技术的价值尚需进行研究,但这是出现症状前从临床上发现结直肠癌的较灵敏的方法。 (1)潜血试验(FOB):是检查粪便有无微量血液存在的简便方法。自1967年Gregor首先将大便潜血(FOB)用作无症状人群大肠癌筛检,至今仍不失为一种实用的筛检手段。 虽然严格来讲,大便潜血阳性意味着黏膜存在破损,已不属于早期,但据国外前瞻性的研究资料,一年做一次FOB,连续3年,多次FOB阳性患癌的预期值(prodictivevalue)最低为10%,最高可达37%;如对FOB阳性者,再做进一步检查,有助于发现尚未出现症状的早期病人。目前我国对某些有条件的群体作年度体检时,已将FOB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发表时间:2009-06-12T14:37:18.8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2月第6期供稿作者:王海田[导读] 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王海田 (哈尔滨市第八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中图分类号】R735.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6-0083-01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我国的第4~6位。以 40~60岁年发病率最高。但是30岁以下发病者并不罕见。大肠癌多为腺癌生长缓慢,转移晚,极易误诊。因此,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 1 临床诊断 1.1早期大肠癌症状极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不为医生和患者重视。凡3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消瘦、乏力、低热,持续或陈发性腹部不适或隐痛,粘液便或排便习惯改变,应发泄疑大肠癌。及早行乙状结肠镜检,气钡双重造影,纤维结肠镜检,不难明确诊断。 1.2外科症状与大肠癌 对30岁以上患者出现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最好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对可疑者常规直肠指诊,并选用恰当的手术发口,以免由于忽视青年大肠癌的可能性,或满足于只有的病情而手术,或切口不当不能探查。如阑尾麦氏切口不能探大肠肿瘤者,均会导致大肠癌的误诊和延误诊治,甚至造成多次手术,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终身遗憾。 1.3多原发大肠癌 国外文献报告,大肠癌病人中约2%~12.3%有多发大肠癌。由于缺乏系统认识,更易导致漏诊、误诊。这要求在检查时不要仅满足第一个病灶的发现,而应做彻底的检查,可采用纤维结肠镜和气钡双重造影互补的办法。术中更应仔细控查,必要时可行术中结肠镜检。 2 影像学检查和生物学标记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判断 大肠癌的肿瘤分级,组织学类型从主观上反映了肿瘤的情况。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静脉侵袭,癌瘤直径的测定则从客观上反映了病情的早晚,成为判断成活率的重要指标,为治疗提供可靠方案奠定了基础。对此,影像学发挥了巨大作用,而生物学标记,尤其适用于早期定性技术后监控。 2.1浸润深度与淋马转移 瘤体越大,生存越低,浸润和转移越高,检出率亦大。腔内 B超检测对癌肿浸润度可高达95%[3]。CT和螺族作为双对比造影在显示癌肿的肠壁和肠外浸润,周围脏器和淋巴结等方面有独特优势[4]。 2.2静脉浸润 静脉侵袭是引起复发、转移、术后存活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尽管发生率较高,但治疗前检查和术中难以发现。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应用,临床上不仅能实现显示在检查时就可能得出结论,并且还可以明确病变位置,大小、分布范围,血供及邻近脏器的转移情况,并可判断病情早晚和预后。 2.3免疫学检测 CD免疫组化标记以及计算机图像定位分析方法可以作为分析大肠癌组织发生和恶性生长的一个重要方法[5] 。CD含量对于大肠癌的恶性程度,评估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大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极易误诊。因此,临床诊断不平应不断提高,同时提高全民防癌意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成活率。 参考文献 [1]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 369. [2]黄家驷,外科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646. [3]郑英健,重视直肠癌诊治方面几个问题,腹部外科杂志, 2000,13(2):67.

结肠癌的诊断标准

结肠癌的诊断标准 结肠癌的诊断标准?结肠癌是一种发病部位在结肠部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表现,临床不宜检查出来。那么结肠癌如何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有着很好的帮助。下面我们先看看结肠癌的一些诊断标准: 一、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 二、中毒症状:由于肿瘤溃烂失血和毒素吸收,常可导致病人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贫血,消瘦为著。 三、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胀痛或绞痛),便秘或便闭。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强的肠鸣音。 四、腹部包块:为瘤体或与网膜,周围组织侵润粘结的肿块,质硬,形体不规则,有的可随肠管有一定的活动度,晚期时肿瘤侵润较甚,肿块可固定。 五、晚期表现: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结肠癌的检查方法: 一、肛管指诊和直肠镜检:检查有无直肠息肉,直肠癌,内痔或其他病变,以资鉴别。 二、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虽长25cm,但75%的大肠癌位于乙状结肠镜所能窥视的范围内。镜检时不仅可以发现癌肿,还可观察其大小,位置以及局部浸润范围。通过乙状结肠镜可以采取组织作病理检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可提供更高的诊断率,国内已广泛应用,操作熟练者可将纤维结肠镜插至盲肠和末端回肠,还可进行照相,确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三、x线检查:1、腹部平片检查:适用于伴发急性肠梗阻的病例,可见梗阻部位上方的结肠有充气胀大现象。2、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癌肿部位的肠壁僵硬,扩张性差,蠕动至病灶处减弱或消失,结肠袋形态不规则或消失,肠腔狭窄,粘膜皱襞紊乱,破坏或消失,充盈缺损等。钡剂空气双重对比造影更有助于诊断结肠内带蒂的肿瘤。 四、癌胚抗原(cea)试验:对早期病例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对推测预后和判断复发有一定的帮助。

大肠癌研究进展 (综述)

大肠癌研究进展 (综述) 1国内外对大肠癌的研究现状 1.1关于发病率: 结直肠癌在我国是常见恶性肿瘤且发病率明显上升。根据全国12 个县市登记结直肠癌死亡率已居第4~5 位。从发病率看,20 世纪90 年代与70 年代相比,城市上升了31.95 %.[1] 根据美国近30 年的统计, 20 世纪70 年代的结直肠癌死亡率为28/10万, 2000 年为20/10万, 下降了29%, 其主要原因为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大力开展无症状人群普查, 检出了大量“早期癌”并对癌前病变进行干预治疗。[2] 每年美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接近148,300(72,600男性,75,700女性)名患者,占中人口的5-6%.患者具有家族性危险,也就是说其地带与第二代亲属中有两个或以上的患有结肠癌的患者。20%的患者具有此类情况,反之近5-10%的每年患有结肠癌的在自然界遵从孟德尔遗传- 他们以常染色体显性的表现形式遗传。[8] 1.2发病机理研究[3] 目前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变异所致的病理过程和结果. 结肠癌的发生机制 (参考:[3]于旨平沈志祥罗和生主编,《实用消化病学》2007年1月第二版 p50)

结肠癌是人群中常见的肿瘤之一,该病发生的传统模型为良性腺瘤息肉引起的肿瘤,然后通过多步突变发展成腺癌.亦有少部分病例(8%)对结肠癌的易感性是明显遗传的,称之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HNPCC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2目前临床对结肠癌的认知情况? 2.1人群普查开展得比较好的国家, 结直肠癌死亡率相对较低。 2.1.1 大规模人群普查资料表明, 35 岁以上的人群中,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约为24~32/10 万( 不含香港和台湾地区) [1~3]。早期结直肠癌根治术后, 患者5 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 而晚期癌5 年存活率不足10%。[2] 2.1.2 美国明尼苏达州1993 年公布了该地区46 551 名自然人群的13 年普查结果, 每年普查者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33%; 1999 年公布了18 年普查结果, 每两年普查一次者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21%。Towler 等[9]对4 项随机试验进行了荟萃分析, 每两年普查一次, 明尼苏达州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6%, 英国诺丁汉下降15%, 丹麦下降18%, 瑞典下降12%, 综合各研究结果, 人群普查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16%, 按实际参与普查人数计算, 死亡率下降23%。 2.2提高早期诊断率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美国国家息肉研究工作组提示, 切除普查发现的息肉可明显减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日本应用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 FOBT) 进行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 普查可使结直肠癌死亡率下降81%。 以上结果说明, 普查不但能降低结直肠癌的死亡率, 还可降低其发病率。 2.3将高危人群视为结直肠癌筛查的重点人群 北京市15 家医疗机构的普查结果显示, SFOBT 的阳性率为5.6%; 北京地区普通人群的结直肠癌患病率为36.57/10万, 共检出结直肠癌14 例( 2 例为非本地常住人口, 统计时予以排除) , 其中Dukes A 期4 例, B 期7 例, C 期1 例, Dukes A、B期患者占91.66%; 40 岁以下人群未检出结直肠癌, 50 岁以上人群检出结直肠癌的比例随年龄增高而逐渐增加。 高危人群: 包括本人患过结直肠癌或结直肠腺瘤、患重症溃疡性结肠炎10 年以上未愈、胆囊切除10 年以上、曾有妇科肿瘤并接受过下腹部放疗、不明原因反复便血、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 2.4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李世荣等[17]拟应用SFOBT 对3002 名51~92 岁的自然人群进行连续16 年( 1987~2002 年, 1 次/年) 的结直肠癌普查。共2251 人接受了普查(A 组) , 751 人未能接受普查(B 组) , 普查率为74.98%。16 年共发现结直肠癌44 例, 年平均结直肠癌发生率为91.61/10万。 A 组检出结直肠癌21 例, 漏诊6 例, 结直肠癌发生率为74.97/10万, 检出率为91.61/10万; B组检出结直肠癌17 例, 发生率为141.48/10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