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微课例分析科学

我的微课例分析科学
我的微课例分析科学

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格式 篇一:小学科学调查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骆健聪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创新环境,使他们想创新。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关键词】小学生方向与路线掌握水平【正文】 一、究其原因: 由于这两年组织的实验考试和教研室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加强督导,促使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重视。通过调研,与领导、老师交流,检查实验室和相关资料,看到各学校领导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有实验资料性记录,有的资料比较完整。一是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

泼美观,教学理念新、教学空间大,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科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调查发现: 学生非常喜欢新课标教材.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移,教师上课注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习,更加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体验着自信和快乐,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评价方式有了可喜的改观。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三、目前课堂教学情况: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而又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材内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科学教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doc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杏林小学 2014年7月

《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探究是学习的中心环节,学生探究的效率如何,决定着科学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就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一、课题的前期工作 1、课题背景认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从2002年我市实施科学新课程以来,科学探究的理念已在广大科学教师心中扎下了根,并且指导着教师的教学。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 因此,对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2、确定课题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最终目的是什么。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的教学目标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宗旨是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探索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二、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一)实施策略 1、优化科学探究材料的实施策略 (1)把握探究材料的选择方向———生活入手 探究材料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的有效性的基础。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会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会加大教师、学生准备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材料的选择从周围常见的材料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今天我们从它们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 (2)拓宽探究材料的获得途径———学生参与 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意见,为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3)优化探究材料的组合方式———自助餐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时代更是赋于科学探究活动,还必须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学生能在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地创新的总目标,打破目前探究材料在组合上由教师、教材等现成的规定性,为学生准备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小学科学课题科研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科学课题科研研究报告范文 “祝贺你们成为海洋研究院的首批小学士。下一步你们可以申请小硕士的课题了。”23 日上午,海洋专家们向市南区实验小学的151名学生颁发“小学士”证书。作为海洋教育特色学校,市南区实验小学于xx年成立海洋研究院,面向4-6年级的学生启动“四士”小课题研究活动。期间,有151名学生申报了31个海洋课题研究,并得到了专家的指导和点评。 海洋研究院有了首批小“学士” 23日上午,市南区实验小学举行海洋研究院“四士”小课题结题颁奖仪式。国家 ___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单位的6名海洋专家,向该校的 151名学生颁发了“小学士”证书。 市南区实验小学是全国首家少年海洋学校,在海洋教育上,学校进行了20年的探索和实践,并构建了海洋基础课程、海洋拓展课程和海洋实践课程体系。xx年,市南区实验小学成立海洋研究院,并签约13个海洋研学基地。学校面向全校4-6年级学生开展“四士”小课题研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课题研究情况,分别颁发“学士”、“硕士”、“博士”和“院士”四级称号。

“学生的海洋课题研究,从课题的确立、到研究再到修改课题报告,均有海洋专家参与指导。”学校教导处主任王妮妮介绍,结合平日的海洋基础课程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海洋老师和海洋专家一起确定了31个“海洋研究院小学士”研究的课题,内容涉及海洋与自然、海洋与经济、文化与生活、开发与科技、生态与环保、海洋权益与国防六大海洋领域。首批有151名学生申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题研究,研究时间最长的长达1年。 小学生汇报课题研究“海范”十足 颁奖仪式结束后,几个课题小组的学生对他们的课题研究进行展示。 “丰年虾的孵化不仅要有适当的盐度,还要有适宜的温度。我们请教专家后,得知丰年虾的孵化最佳温度是28-30℃,最后我们采用了恒温水浴。”5年级5班的的赵珈彬向同学们介绍,他们小组做的是丰年虾的孵化及污染影响。经历一场研究性学习后,每个成员都有很大收获。 “我明白了科学研究是一件很细致的事情,而且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好,同时我也看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小组成员陈一航说。肖湘琪则说,通过这次学习他知道了如何使用显微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根据课改的要求,小学《科学》确立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科学研究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二,确立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即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三位一体”的目标。这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必然提出改革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学设计是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基本规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研究教学设计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近一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在改进教学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与一般教案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本文将针对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期望对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改革课堂教学有所启示。 下面是2年级关于“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设计: 它们能让电通过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检验有些材料能让电通过、有些材料不能让电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交流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举例说明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以及安全用电的规则。 3、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逐步提高合作意识和表达活动过程及活动结果的能力。 二、活动设计 活动一:玩“探路”游戏 活动目标 1、练习简单电路的连接方法,提高连接电路的熟练程度。 2、玩“探路”游戏,激发兴趣,并从中发现有的材料能让电通过、有的材料不能让电通过。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自制的游戏电路板(迷宫样用裸金属线做成的通路,在不同部位分别放有铜、铁、铝、木头、塑料等各种不同材料)。 活动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 活动目标

l、观察一些常见材料,预测它们是否能让电通过,提出实验方案、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填写实验表格。 2、通过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认识常见的金属都能让电通过,而金属以外的大多数材料都不能让电通过,但有少数不是金属的材料也能导电。 活动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各种材料(铜、铁、铝、木片、纸张、塑料、碳棒等)、记录表格。 活动三:探究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电插头、电插座等常用器材,了解导电材料和不导电材料的应用。 2、知道在生产中要注意安全用电。 活动器材:电线、电插头、电插座。 三、教学过程 (一)玩“探路”游戏 (二)探究一些常见材料能否让电通过

小学科学调查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广东省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骆健聪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趋向。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构建创新环境,使他们想创新。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关键词】小学生方向与路线掌握水平 【正文】 一、究其原因: 由于这两年组织的实验考试和教研室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加强督导,促使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重视。通过调研,与领导、老师交流,检查实验室和相关资料,看到各学校领导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有实验资料性记录,有的资料比较完整。一是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泼美观,教学理念新、教学空间大,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科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调查发现: 学生非常喜欢新课标教材.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移,教师上课注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习,更加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体验着自信和快乐,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评价方式有了可喜的改观。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三、目前课堂教学情况: 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而又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材内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科学教材中只有一些活动提示,没有知识点,开放性极强,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调研中通过课堂教学明显反应出科学教师知识视野的狭

小学科学四年级教学案例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冷热与温度》教学案例分析 罗平县富乐镇乐峰完小王彬 教材分析: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会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过程: 一、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是这样的吗? 可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

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小学科学教学调研报告 这学期我对十所学校的小学科学课改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的主要方式有领导汇报、现场听课、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教材使用、教师现状、教法研究和校本教研情况。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关于课程开设:各校均能按课程计划开设科学课。 2、关于教材: 师生普遍认为教科版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追求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这样设计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3、关于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科学教学观念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目标设定:科学学科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由过去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三维目标。 ⑵内容选择: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意识,科学教学开始关注科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⑶学习方式:教师们均有意识地改进方法,摆脱灌输式传授教学,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问题与探究意识比较强。 ⑷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和谐愉悦的地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使用: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案例剖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

(完整)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如下文 小学科学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研目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得到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明确本校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时了解本校科学学科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推进本校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找出学校科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的教学和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我们对大城县第四小学的科学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 二、调研时间

2013年5月 三、调研地点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第四小学 四、调查对象 大城县第四小学科学任课教师和三到六年级部分学生 五、调研内容 1.师资情况 2.教材情况 3.学校的重视程度 4.学生情况 六、调研方式

日常生活中观察记录、走访教师、与任 课教师进行座谈、对部分学生进行谈话 调查等 七、调研结果 1.师资情况 三、四年级 五、六年级 2.教材情况:不少任课老师反映,科学教材容量大,难度大,要求高。尽管教材 注意降低难度,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还是比较难以理解。并且教材安排了大 量的实验、观察活动,其实验设备等都 是农村中小学难以达到的水平,学生受 环境限制难以完成。 3.学校的重视程度:

a. 重视的具体表现:学习的科学课程大多安排合理,每周有两课时的教学时间;教学部分设施齐全,如有专门的实验室。 b. 不重视的具体表现:科学教师一般为代课老师,没有专业的或专门的科学教 师任教;没有固定的时间来开展教研组 活动;学校配套资源缺乏;没有对教师 进行培训,教师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机会。 4.学生情况 尽管有小部分不喜欢或放弃科学学习, 但大部分学生对科学学习有浓厚的兴 趣,可是几乎所有学生在潜意识里认为 科学是副科。 兴趣浓厚的原因:觉得科学能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使学生有了自豪感;科 学课有实验、活动等。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75373.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案例剖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虽然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但是他们的步子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坚实。教师惟有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展现独立,张扬个性。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放手”做好基础 我一直尝试在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更大的探究空间,但总有许多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上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 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 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下篇: 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 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 一、教学方法的定义: 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 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 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 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 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 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小学科学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科学课题开题报告: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课题方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资源是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支撑下,依据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和学科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可进行个性化修改和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辅助系统。它不但要反映新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更要能够便捷地为师生提供有结构的教与学的材料、辅助教师备课、支持教学实施、实现资源共享。科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教学、教研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应该直接面向课堂教学。它既可以用来上课,实施课堂教学;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一个科学的、便利的教学资源系统。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特别是在“科学课”的课堂。那么,怎样让科学课堂成为进行科学教育的沃土良田,是我们每一位科学教师和教研员全力探索的问题。我们的研究工作以此为基点,积极引导“课堂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力促进“课堂教研”新成果的推广与共享。 小学科学课在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亲历时间和空间。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寻找答案,而不是由教师提供现成答案。科学课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到自然界去,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活动来熟悉世界、发现世界。农村小学教

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不依赖于教材,广泛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培养很强的课程资源整合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科学课堂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好科学课堂教学资源是一个关键环节。 为了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获得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资源。科学教育的课堂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堂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但我们缺少这种观念与实践,对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研究也不得力。科学课堂教学一方面在校内教学资源的普遍紧张所困,另一方面又造成各种校外资源的闲置浪费,课堂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校、老师、学生的发展。 科学课堂教学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一般说来,凡是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都可以称为科学课堂资源。它在空间上分布也很广,根据它的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校内课堂资源和校外资源”。我们过去的科学教育,一度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潘集区第四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 教师阶段性学习成果(案例分析)组别:常识姓名:曹怀明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观察能力 “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达尔文的这一段话提示我们,观察能力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他可以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找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群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例如,在教学《观察水》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4杯液体(分别是牛奶、白醋、糖水和清水),想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方法,依次排除了牛奶、白醋、糖水,最终找到了清水。教学并没有就此停止,我接着又拿出刚才的四杯液体,让学生再次进行观察,观察水与其它液体的异同点。此时,观察已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而是在验证刚才的观察方法。 在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体或生物标本、挂图、模型时,要指导学生充分进行比较、观察。例如,在教学《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课时,让学生一边触摸金鱼和蚂蚁,一边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感受深刻的地方可以允许学生大声地说出来,然后把金鱼、蚂蚁画下来,并将它的各部分名称介绍给自己的小伙伴听,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两者外部形态特征猜想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条件,分析他们可能存在的异同点,并填写在观察记录表格中。利用比较观察法,可以使被观察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的掌握显得轻而易举。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在实验中,同学们先根据实验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自己“将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实验中,教师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运用视、听、嗅、触等各种感官感知奇妙的科学世界。比如说《纺织材料》一课,需要比较棉布和尼龙的不同,我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仔细看从布料中抽出的纤维,再拉一拉,比较牢固程度;用火柴烧一烧,比较气味;把布料浸入水中,比较吸水性,一系列的实验会让学生感触很多,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的兴趣。 有时把某一物体的各个方面或各个组成部分——分解,通过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使学生对事物了解得更加清楚。还记得自己小时候非常贪玩,放学后我经常和几个小伙伴去捉蜻蜓,捕小鱼,逮蚂蚱,钓青蛙。捉来什么就解剖什么,看青蛙的心跳、肺泡;蚂蚱的筋儿……儿时的兴趣爱好让我决定了当一名科学老师。现在我如愿以偿了,我也不忘带领自己学生去解剖动物、做植物标本,为学生打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白山市浑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李英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是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给我们提供的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课标前言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重点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儿童也会形成一些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对儿童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儿童情绪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既让儿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关于植物的问题。新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三年级各班学生制定《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植物为什么能长在土里?植物怎样才能长大?植物会呼吸吗?植物是怎样喝水的?我认为利用窗台这个同学身边的“基地”,在三年级同学中开展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探究:根据美国科学委员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试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有的知识;用工

小学科学案例分析科学案例.doc

关于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问题案例分析 玉溪师范学院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2班张琪2011022237 2014年10月,我第?次走上讲台,也第…次教授科学这门学科, 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开始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老师的之道之下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渐渐地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在我,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在我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案例坐一下阐述。我开始一直用教学笔记的形式记录着自己和其他老师课堂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希望以此来发现课堂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措施。在这里,我想用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对我前阶段的教学研究工作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及报告。 【本文摘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教学思想,当两者融合之后会给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呢?本文单纯从教师的教学情况着手,对“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走入小学科学课堂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力求找寻“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 【正文部分】 一、关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认识

1、关于“有教无类" 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儒家认为人可以为神、上帝。儒家相信人毕竟有体现至善、上通神明、天人合一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趋善,如水之就下。人有天生的善端,本此善端,便可成德、成圣。荀子认为: 途之人可以为禹。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路,也是把国家、组织的管理权柄最终交给圣人。到陆王心学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心即理,心外无物” O在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收儒家的有教无类也发展出众生平等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说法。 2、关于“因材施教” 而所谓的“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研究报告 篇一:小学科学课调查报告 究其原因:一是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科学教材,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泼美观,教学理念新、教学空间大,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科学,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查发现学生非常喜欢新课标教材。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移,教师上课注意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的多个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从探究中学习,更加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体验着自信和快乐,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4、评价方式有了可喜的改观。 听课过程中看到老师们一改以往的简单的评价方式,基本能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和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注意通过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也正

是新课程所倡导和实行的学习 评价。通过听课我发现,不少科学教师特别重视教学评价,科学的评价方式已经逐步成为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 5、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由于这两年仪器站组织的实验考试和教研室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加强督导,促使科学实验教学得到一定程度重视。通过调研,与领导、老师交流,检查实验室和相关资料,看到各学校领导从思想上比较重视实验教学,实验开出率有所提高。任课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也提高了,实验教师有实验资料性记录,有的资料比较完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使用方面:目前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与以往的自然相比,内容更丰富,涉及的知识领域更广,在呈现形式上更为开放,而又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教材内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这也导致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调研中通过课堂教学明显反应出科学教师知识视野的狭小,知识储备量的欠缺,不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无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

小学科学课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下载---精品文档 “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刘海燕科学 26号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启蒙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而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做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也是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启蒙课程。科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探究活动的教学。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形成非常大精品文档

下载---精品文档 的帮助.作为一门启蒙学科,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在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一开始很有兴趣,感觉可以做实验,兴趣很浓;随着教学的深入,多数学生感觉科学课难学,渐渐失去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希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 科学课程是《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启蒙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它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