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语对比

题目: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语对比

学校代码:10608

学号:

分类号:

密级内容:公开

学生姓名:陈氏青日

导师姓名职称:韦翠梅老师

学科专业:汉语语言文化专业

所属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年级:2006级

论文完成时间:2010年5月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语对比

摘要

“自古以来,人与人的交际都必须有称呼语,绝不能无礼到只叫一个‘喂’字。”[1]所以,各民族语言的词汇中都有称谓语,称谓语分成两类: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其中每个民族语言的亲属称谓语都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特点。汉语与越语的亲属称谓语本身也具有特征的特点。通过其对比,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中越两国的文化异同,同时有利于译者按照译入语文化的规范与环境能做出语用对等翻译。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汉语越语

注意:题目、摘要、关键词需要翻译成英文,用google在线翻译试试!

目录

(一)摘要及关键词 (2)

(二)目录 (3)

(三)论文正文

1.一致性 (4)

1.1汉语和越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 (4)

1.2汉语和越语的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内外分明的特点 (4)

1.3汉语和越南语都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 (5)

2.差异性 (5)

2.1汉语可以将人称代词用于自称、大量使用通称,越语却多用亲属称谓词 (6)

2.2越语亲属称谓的含义范围大于汉语 (6)

2.3汉语与越南语单、双音节使用频率不同 (6)

3.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对比 (6)

3.1亲属面称 (6)

3.1.1长辈与晚辈之间 (6)

3.1.2同辈之间 (7)

3.1.3夫妻之间 (8)

3.2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非亲属的陌生人 (9)

3.2.1环境的因素 (10)

3.2.2年龄的因素 (10)

4.在翻译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语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0)

4.1感情色彩 (11)

4.2换辈称的现象 (11)

4.3越语亲属称谓语兼称时 (11)

4.4汉语亲属称谓语增加修饰成分或语缀时 (12)

5.结论 (12)

(四)参考文献 (13)

(五)致谢 (14)

注意:文章开头部分要有一段总述性的文字,包括:总述汉越亲属称谓语的含义、特点;本文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和问题,创新之处,等等。另外,最好加上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综述,以显示对他人研究的尊重。

1 一致性

1.1 汉语和越语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

中国与越南传统社会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由血缘亲族组成的。在宗法社会中,财产的继承人是父系男性成员,因而要区分父系和母系。构成亲属关系的基础是婚姻,男女双方对自己配偶的家庭成员都有一套特殊的称谓语,这就是所谓夫妻系。同一系列内部还要分清男女、长幼、行辈等。这样汉语与越语亲属称谓语就自然形成了一个繁杂、严密的系统。

汉语与越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严加规范,一一区分,其语义功能之细密,描述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汉语和越语的亲属称谓语之复杂恐怕是其他任何语言都难以企及的。除“爸爸、妈妈”以外,往上有“外祖父、外祖母”与“祖父、祖母”的对立;与“爸爸、妈妈”同辈的,有“舅父、舅母、姑父、姑母”和“姨夫、姨母”,“伯伯、伯母”和“叔叔、婶婶”的差别;往下有“儿子、女儿”与“侄儿、侄女”的讲究;还有“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的不同,有“堂兄、堂姐、堂弟、堂妹”的分别。

在现代汉语与越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得一览无余,如:

辈份——父辈:伯(bác)、舅(c?u);同辈:哥(anh)、妹(em)、堂弟(anh h?);

父系或母系——姑(c?)、姨(dì);

直系或旁系——孙(cháu)、侄孙(ch?t);

年龄的大小——叔(chú)、伯(bác)、哥(anh)、弟(em);

血亲或姻亲——哥(anh)、嫂子(ch?dau)、姐(ch?)、姐夫(anh r?)。

1.2 汉语和越语的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内外分明的特点

汉语和越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而且亲属称谓都根据家庭和宗族内部成员的属系、血缘关系、辈分、性别、年龄等差异来确定的。

因此,汉语和越语的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内外分明的特点。内外有别,则有“祖父”与“外祖父”、“祖母”与“外祖母”等之分;长幼有序,则有“伯父”与“叔父”、“哥哥”与“弟弟”、“姐姐”与“妹妹”之不同;男尊女卑,则孕育出“姑/姨”之别,历来有姑表比姨表亲之说;因为“姑母”是父亲这边的亲戚,而“姨母”是母亲这边的亲戚。

汉语和越语的亲属称谓语讲究辈分,有长辈和晚辈之说,晚辈应尊重服从长辈,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称谓上,晚辈应用正确的称谓语来称呼长辈,即使晚辈的年龄比长辈大,也要作如是称。同辈人之间长幼的差异也在称谓语中表现出来,有“伯父——叔父、伯母——婶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等称谓语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反映了年龄上的差异。

汉语中有“三亲六戚”的说法,“三亲”即指“宗亲、外亲、妻亲”。“三亲”的划分以性别和血缘关系为标准,大体上相当于“父系、母系、妻系”。“三亲”表明了亲属关系的远近,其中“宗亲”是亲属关系的主体部分,上下九族同一祖宗的男性成员都属“宗亲”的范围。女性成员情况不一样,女子未出嫁属宗亲,如“姑姑、姐姐”等,出嫁后即成为夫家宗亲成员。嫁到本家的女性虽然没有血缘关系,都因父权或夫权的中心纽带而成为宗亲,如“婶母、嫂子”等。这种内外的分别也可以从区分堂、表两种关系看出来,父亲的兄弟所生子女是堂兄弟、堂姐妹;母亲的兄弟所生子女是表兄弟、表姐妹。就血缘关系来讲,虽然“伯父、叔父”和“姑母”处于等距离的位置,但是前者是宗亲,其子女冠之以“堂”,后者出嫁后,就不是“宗亲”,故而其子女冠之以“表”。

1.3 汉语和越南语都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汉民族的主体,儒家也影响到越南思想,儒家文化的一个特点是讲究有“序”。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则群物皆别”。家庭中要有“序”,“国”、“家”一理,借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正是家庭中有“序”观念的延伸。整个社会成为一个有“序”的结构,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达到所谓“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境界。

不难发现西方的亲属称谓语中不分内外,同辈间不分长幼,而汉语与越语在这方面非常讲究。原因何在?这显然与汉民族和越南民族文化有关,是古代的宗法制度、伦理观念在汉语和越语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在亲属关系上,讲究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男尊女卑。

中国和越南几千的封建社会,也是一个宗法等级社会。封建的宗法、家庭、伦理观念具体反映在汉民族和越南民族的家庭、亲戚的称谓关系上。因此,汉语、越语有丰富的称谓词语。《尔雅·释亲》是中国封建家庭亲属称谓较为完备的记录,不仅记载了以本人为中心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母、父母、兄弟、姨妹、子孙、曾孙、玄孙九代直系亲属关系,以及玄孙以下的来孙、仍孙、云孙等,而且列举父族、母族旁系亲属的种种称谓。[2]封建社会非常重视这种宗族亲属关系,因此,有严格区分亲属关系的称谓语。无论哪一方面的社会交际,都必须严格按照亲属称谓的规定,不论是婚礼丧礼,还是分家继承遗产,以支一人犯罪连及九族,都要严格按这亲属的等级关系办理。现在,封建社会虽然早已解体了,亲属的称谓也简化,但亲属称谓系统仍维持着。

汉语和越南语都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特别体现出男权主义的思想。女子出嫁后所生的子女为外姓,所以都要加“外”,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分明的特点。例如:汉语有“外公”、“外婆”、“外孙”,越南语相应地有“?ng

ngo?i”、“ bà ngo?i”、“Cháu ngo?i” 。

汉语和越语的亲属称谓中,称父亲之兄为伯父(bác);称父亲之弟为叔父(chú),而对母亲的兄弟,不论大小,都只称为舅父(c?u)。父系一方分得很细,而母系一方则很笼统,这是古代男尊女卑的结果。

2 差异性

2.1 汉语可以将人称代词用于自称、大量使用通称,越语却多用亲属称谓词

注意:此处应加上一段文字加以解释说明,然后再举例子!

汉语:爷爷奶奶,我很想你们。

越南语: ?ng bà,cháu r?t nh??ng bà.(爷爷奶奶,孙子很想爷爷奶奶。)汉语: 小王,我很想你。

越南语:Ti?u V??ng,anh rat nh? em.(小王,哥哥很想弟弟。)

2.2 越语亲属称谓的含义范围大于汉语

(1)越语中,伯伯、伯母和比爸爸妈妈大几岁的不分男女都用一个词Bác来表示;

(2)越语中,姑姑等比爸爸妈妈小几岁的女士都用一个词C?来表示;

(3)越语中,儿子、女儿和儿媳、女婿都用一个词Con来表示;

(4)越语中,弟弟、妹妹、表弟、表妹等比自己小几岁的人都用一个词Em来表示;

(5)越语中,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孩子都用一个词Cháu来表示;

(6)越语中,孙子、孙女等孙辈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

2.3 汉语与越语单、双音节的亲属称谓语使用频率不同

越语中多是单音节,如B?, Bác,C?;汉语亲属称谓词中多用双音节,如果是单音节的还可以重叠,例如:“爸爸”、“伯父”“姑姑”等等。

在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单音节称谓语,如“舅、姑、父、翁、妾、母”等,它们大都是以“音义任意结合法”形成的。随着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词汇双音节化倾向的加强,两个以上音节的称谓语大量出现,它们在汉语称谓语中占有绝对优势。

在《古今称谓辞典》,其中收录的古今亲属称谓语2789条,其中单音节的144条,双音节的2143条,三音节的368条,四音节的115条,五音节的1条。双音节亲属称谓语占总数的仅77%,双音节和三音节亲属称谓语之和占总数的90%,而四音节、五音节亲属称谓语仅占4%。[3]

3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对比

3.1亲属面称

3.1.1长辈与晚辈之间

(1)共同点:

①汉语与越语中,晚辈称呼长辈必须使用亲属称谓语,不可以用语气词,更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姓名,否则会被看作是大不敬的行为。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说:“凡有亲属关系的一般都按亲属称谓来招呼,而老一辈对小一辈则往往可以直呼其名(甚至是名字的昵称),而小一辈则不得对长辈直呼其名。”[4]这样不仅能表示双方的亲属关系,而且更能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如儿女称呼其父母时,都用“爸爸、妈妈”(B?, M?)等,孙辈称呼其祖辈时,都用“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ng, Bà)等。如果同一辈分的长辈有几个的话,即有排行问题,称呼形式则应是“行号+亲属称谓词”,如“大伯、二伯”,“三叔、四叔”,“大姐、二姐”等。

②两种语言中长辈对于晚辈,一般很少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多数是直呼其名,如“ H??ng Giang(香江)、 Thanh Th?y(清水)、Hoàng Lan(黄兰)、Van Di?m(云艳)” 等。有的还按排行称呼,如“老大、老二、三儿、小四儿”。在非正式的场合也可以叫乳名,如汉语中的“铁柱”、“圆圆”、“小猫”等,越语中的“T?m”(虾子)、Cún con (小狗)、Mèo con(小猫)等。这样称呼对方的名字,可以让被称呼者感到亲切,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爱怜之情。

(2)不同点:

汉语中,无论是长辈对晚辈、还是晚辈对长辈、或同辈之间在自称时大多数都使用人称代词;而越语中,却很少使用人称代词,一般都使用亲属称谓语。例如:

①汉语:

爷爷对孙子(小明)说:“小明,给我一杯水。”

孙子回答:“好的,爷爷。我马上给您。”

越语:

“ Minh ?i, ??a cho ?ng c?c n??c.” (小明,给爷爷一杯水。)

“Vang ?, Cháu ??a cho ?ng ngay ?ay ?.” (好的,孙子马上给爷爷。)

②汉语:

女儿(玲玲)对妈妈说:“妈,您给我买件新衣服。”

妈妈回答:“等有时间我带你去。”

越语:

“M??i, mua cho con m?t cái áo m?i.”(妈,给女儿买件新衣服。)

“??i lúc nào M?có th?i gian M???a con ?i.”(等有时间我带你去。)

③汉语:

清心对她的朋友清河说:“清河,周末我们去公园好吗?”

清河说:“好啊,你再约几个朋友一起去吧。”

越语:

“Hà ?i, cu?i tu?n chúng mình ?i c?ng viên ch?i ?i.”(河,周末我们去公园好吗?)

“ ?, ??Tam r?thêm m?y ng??i n?a cùn g ?i lu?n.”(好啊,心再约几个朋友一起去吧。)

3.1.2同辈之间

(1)共同点:

①两种语言中同辈之间长幼不同,使用的称呼方式不同,幼者对长者一般也不能直呼其名,而要按亲属亲谓语来称呼。对比自己年龄小的,或用亲属称谓语,或可直呼其名或乳名。例如:哥哥(小龙),弟弟(小明),哥哥叫弟弟可以直接叫名字(小明),但是弟弟叫哥哥只能叫“哥哥”(或小龙哥)。

②同辈之间的面称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很多人对嫂子称“姐姐”,对姐夫称“哥哥”,对表兄、表姐现在一般情况下也不冠以“表”字,而直呼“哥哥、姐姐”。这样使关系显得更亲密些。

(2)不同点:

汉语中,同辈之间常常直接称呼姓名,而越语中是用名。例如:香江和李娜是同学,但李娜小两岁。

汉语:

香江:“李娜,借我那本词典。”

李娜:“我正在用,你等我一下吧。”

越语:

香江:“Na ?i,Cho ch? m??n cu?n t??i?n.”(娜,借姐姐那本词典。)李娜:“Em ?ang dùng, Ch? ch? em m?t lát nhé.”(妹妹正在用,姐姐等妹妹一下吧。)

或者

汉语:

李娜:“香江,借我那本词典。”

香江:“我正在用,你等我一下吧。”

越语:

李娜:“Ch? Giang ?i, Cho em m??n cu?n t??i?n.”(江姐,借妹妹那本词典。)

香江:“Ch??ang dùng, Em ch? Ch? m?t lát nhé.”(姐姐正在用,妹妹等姐姐一下吧。)

3.1.3夫妻之间

(1)共同点:

夫妻之间关系平等,即无长辈晚辈之分,又无长幼之分,相互间可以直呼名字,也可以用昵称“老头子、老婆子、亲爱的、梅、凤、兰”等。有时可以用转称,如“孩子他爸、圆圆她妈”,甚至可以用零称呼,如“喂、唉、我说”。汉语中的“丈夫、妻子”和越语中的“V?” (妻子)、“Ch?ng'’(丈夫)一般都不用于面称,而只用于背称。例如: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或丈夫。

汉语:“这是我妻子。” 或“这是我丈夫。”

越语:“?ay là v?t?i.”或“?ay là ch?ng t?i.”

当把妻子或丈夫介绍给他人时,汉语中,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一般还有“爱人”、“丈夫”、“先生”、“孩子他爹”等;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一般还有“爱人”、“妻子”、“老婆”、“做饭的”、“屋里的”等;老年夫妻的称呼语与上述称呼语有所不同,一般使用“老头儿”、“老太婆”、“老婆婆”之类的称呼,“老伴儿”可以夫妻双方互称。越语中,丈夫对妻子的称呼一般还是“Nhà t?i”(屋里的)、“Bà x?”(老婆)等;妻子对丈夫的称呼一般有“Nhà t?i”(屋里的)、“?ng x?”(老公)等。老年夫妻的称呼有“?ng nhà t?i”(我老头儿)、“ Bà nhà t?i”(我老婆)、“ Bà già”(老伴儿)等。

没有他人在场时,年轻夫妻可以用昵称,如汉语中的“亲爱的”、“宝

贝” 等,越语中的“Anh yêu, Em yêu”(亲爱的)、“C?c c?ng”(宝贝)等,这一点越南人跟中国人一样,受两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格比较细腻、内向,一般只有夫妻两人时才使用昵称。

此外,汉越语中,夫妻之间还常用“从儿称呼”方式来称呼对方,这种称呼方式最常见的是在农村和年龄较大的夫妻之间。如汉语中:“孩子他爸、孩子他妈、小兰爸爸、小刚妈妈”等,越语里“B?nó”(孩子他爸)、“M?nó”(孩子他妈)、“B?Hà”(阿河的爸爸)、“M?Hà” (阿河的妈妈)等。汉语中,年龄大的夫妻之间还常称“老头儿、老婆婆”等,越语有“?ng nó”(老头儿)、“Bà nó” (老婆婆)等。年龄不同,所用的称谓语也不尽相同,老派有老派的特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风格。

(2)不同点:

在中国,年轻的夫妻可以互称名字,如“李娜”、“王斌”等。在越南,没有夫妻双方互称名字的现象,而只有丈夫可直呼妻子名字的,如:“Dung ?i”(阿容)、“Hà ?i ”(阿河)等。妻子呼丈夫名字时,在名字前要加“Anh”(哥),如“Anh Nam ?i” (阿南哥)、“Anh Thành ?i”(阿成哥)等等。越语里夫妻之间还常用"Anh, Em”(哥,妹)来称呼自己的配偶,如妻子跟丈夫说:“Anh l?y h? em quy?n sách v?i”(哥帮妹妹拿一本书吧),丈夫答:“Em ??i Anh ty nhé”(妹等哥哥一下)。

汉语中,夫妻相称时,可以用零称呼,如“喂”、“唉”等,有时还用“老+ 姓氏”来称呼对方。“老”用于丈夫,如“老李”、“老张”等,“小”用于妻子,如“小艳”、“小红”等。越语中,夫妻之间一般不使用零称呼,也不用“老”“小”的称呼方式,这是越南人的习惯,面称与背称时,不称对方姓氏,而只称名字,在特别情况下才称呼对方姓名。

总之,汉越语夫妻之间的称呼比较灵活、随意,不同形式的称呼方式反映了不同的夫妻关系、夫妻双方的个性以及个人的知识修养等等。

3.2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非亲属的陌生人

汉民族和越南民族都有重视亲属关系的特点,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被是为“自家人”。过去,几代人在一起吃“大锅饭”是常有的事,“四世同堂”的家庭屡见不鲜。逢年过节,普遍存在的走亲戚的习俗也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因此借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是汉语和越语的共同点。如出于礼貌,我们常用“爷爷”(?ng)、“奶奶”(bà)来称呼素不相识的年长者,用“叔叔”(chú)、“阿姨” (c? ,dì)来称呼与父母的朋友或与父母同辈的陌生人。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拟亲属称呼”,有人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有人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外化”,还有人称之为亲属称谓语的“扩展用法”。如果我们将之放在整个称谓语系统中去考察,那么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亲属称谓语的专类现象——即从亲属称谓语转化成社会称谓语。[5]从构成上来看,这种泛称称谓语可以分成两类:

①纯由亲属称谓语转化而来。这种现象在汉语和越语中都有。

②取亲属称谓语中的一个关键的词根语素,然后在它前后添加一个前缀“大”、“老”、“仁”、“小”或者后缀“子”、“们”等构成。这种现象只在汉语中出现而在越语中没有。如:大爷、老大爷、大娘、老大娘、大妈、老大妈、老爹、大伯、老伯、大叔、老叔、大婶、老大婶、大嫂、老大嫂、大哥、老哥、老兄、仁兄、妹子、大妹子、贤弟、小弟弟、小妹妹、哥们、姐们……

在汉语和越语中,这种现象都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3.2.1环境的因素

环境指的是称谓现象发生时的场合,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正式场合(包括各种正规的会议、各种类型的谈判、法庭上的辩护与证词等)。第二类,非正式场合(包括家庭内部的闲谈、邻里之间的说长道短、朋友之间的聚会及同学之间的忆旧等)。汉语和越语的亲属称谓语都用于非正式场合,具有亲切、随便的色彩。如:

在非正式的场合,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我们称之为“互感效应”,即甲方跟着乙方来称呼。如小张和小李是同事,小张到小李的家做客,那么小张就被纳入小李所属的称谓系统,他一般要按照小李的称谓习惯来称呼小李的亲属或跟李家有关系的人。[6]

越语的亲属称谓语还用于正式场合

注意:此处还需要添加一段说明文字,说明越语亲属称谓语如何用于正式场合!

3.2.2年龄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汉语和越语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严格区分辈分、年龄,对同一对象可用不同辈分或不同年龄的称谓语来称呼。如对跟自己的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性,可以称之为“大爷”(bác),也可以称之为“大叔”(chú)。对比自己大而比自己父亲小的男性,可称之为“叔叔”(chú),又可以称为“大哥”(anh)。亲属称谓语中的三条原则“男女、上下、长幼”,只有“男女”一项被严格地执行了。

在中国,有人曾对社会上使用亲属称谓语的情况作过调查,结果是:“五十八名中老年人中,有27%使用亲属称谓语(如大爷、大妈、大叔、大婶)去称呼非亲属的陌生人,而在六十七名青年人中,比例下降为3%。除去那些有时使用亲属称谓、有时不用的人之外,对生人完全不用亲属称谓的中老年人有16%,在青年人中则上升到49%”。而在越南这种差别没有中国那么明显。[7]

总的趋势是,青年一代比老年一代更少地使用亲属称谓语。这种情况说明:第一,由于教育的普及,青年人的文化水平、整体素质比中老年人普遍提高;第二,人们的家庭观念、宗法观念正趋于淡漠,取而代之的是社会观念、职业观念;第三,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种纯朴的关系逐渐趋于复杂化。就是使用亲属称谓语,在

形式上也有差别。中国中老年喜欢加前缀“老”,如“老哥、老兄、老嫂子”,青少年则多用加前缀“阿”或用叠音的方式,如“阿姨、叔叔”等。

(在越南没有这种情况)

注意:此处需添加一段文字,说明越南如何没有这种情况,所谓“言而有据”!

4 在翻译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语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4.1感情色彩

越语多数称谓语都具有“传情功能”,在翻译中,应尽量把这种“传情功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原文称谓语具有感情色彩,在译文中也要用具有感情色彩的称谓语来表达。如:

越语:

Ly T?n n?t to:

- Làm cái gì mà chúng mày quac m?m lên!im ?i kh?ng ?ng ?u?i v? h?t bay gi?.

汉语:

逊村长恫吓道:

“你们干吗这样哭哭啼啼的!还不快住嘴,看老子也把你们全都赶出去!”

例子里的?ng是第一人称代词,具有“高傲,蔑视对方”的感情色彩,而不是亲属称谓语“爷爷”的意思,如果用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或亲属称谓语“爷爷”来译,就没有这种感情色彩,与原文意思不符,因此,要用表示傲称的称谓语“老子”来译。

由于汉、越语称谓语的差异,并非所有越语称谓语的感情色彩都能翻译出来。例子中的chúng mày是村长对村民的称呼,含有轻蔑的感情色彩,译文中的“你们”就没有体现出这种感情色彩。越译汉中这种称谓语感情色彩的消失对译文读者的理解影响不是很大,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是情有可原的。[8]

4.2换辈称的现象

为了体现“天下如一家”的亲密关系,汉语和越语中都有换辈称的现象。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常把对方的亲属看成自己的亲属,等等。这种称谓在理解和翻译时很容易出错。

越南在称呼对方的亲属时,有时在人称代词的后面加上“nhà ta”。如:

C?nhà ta có kho?kh?ng?

你爷爷(你奶奶)身体好吗?

?ng nhà ta có kho?kh?ng?

你父母(伯父)身体好吗?

Bà nhà ta có kho?kh?ng?

你母亲(伯母)身体好吗?

以上的例子是同辈之间的问话。越南人使用这种称呼时要比实际辈数升一辈,译成汉语时要降一辈。

如果在表示亲属称谓的人称代词之后加上“ta”,那就不是指对方的亲属,也没有表示亲切的感情色彩。这里的”ta”是”?y,?ó”的意思。C? ta指大爷或老大娘;?ng ta,bác ta指中年男子。Bà ta,bác ta和指中年妇女,anh ta,c?u ta 指年轻男子。Ch? ta和c? ta指年轻女子。[9]

4.3越语亲属称谓语兼称时

越南语中除了真正的人称代词不能兼称外,其他多数亲属称谓语,如:c?

c?,bà,bác,chú ,c?u,anh,ch?,em,con,cháu等都能兼称,有的还能全称。汉语里的人称代词是不能兼称的。对于这些能兼称的称谓语,在翻译时首先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它们是第几人称,然后用汉语中相应的人称代词来翻译即可。[10]如:(1)Anh còn cái túi r? bèo.(第一人称)

我还有一个破袋子。

Anh ?em ?i bán ??theo c? nàng.

我拿去卖了跟你走。

(2)Anh mà dính vào chuy?n ?y thì ch? Qu? ch??y b? c? anh ?i.(第二人称)

要是你搭上她,看桂姐不把你脖子拧断。

(3)Nói xong,anh ??ng d?y ra v?.(第三人称)

说完,他就站起来回家了。

以上的例子不能用汉语亲属称谓语“哥哥”来翻译。

4.4汉语亲属称谓语增加修饰成分或语缀时

这是外化的亲属称谓语的形式之一。有些是直接借用亲属称谓语的形式,同亲属称谓语同形;有些增加了修饰成分或语缀,如“大爷——老大爷、兄弟——大兄弟”。

越语中没有这种情况,而汉语中比较多。

汉语中,同一个称谓语就可以有若干个变体形式。如同样是对自己大的已婚同辈女性的称谓就有“大嫂子、老嫂子、大婶子、婶子”等变态形式,而越语中只有一种称呼“ch?”。变体形式的存在,为称谓者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称谓形式提供了可能。从另一方面讲,称自己的亲大爷为“老大爷”的情况一般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可以把修饰成分或前缀看作是外化的亲属称谓语形式上的标志。“大爷、大叔、大姐”等不同于它们在亲属称谓语系统中相应的形式。后者的“大”是排行,跟“二叔、三叔”“二姐、三姐”等成一个系列(这种排行跟越语一样)。而前者的“大”却不是排行,而是一个词缀,外化的标志。如“邓大姐”是对邓颖超同志的尊称,“大”绝非排行。同样,亲属称谓语系统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也不同于外化的“老爷爷、老奶奶”,前者的“老”是辈分的标志,“老爷爷”是“爷爷的父亲;而后者是外化后孩童语的标志,含有尊敬的意味,“老爷爷”绝不是“爷爷”的父亲。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才能翻译出令人满意的译文。

5 结论

(1)汉语和越语的亲属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内外分明的特点。汉语和越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而且亲属称谓都是根据家庭和宗族内部成员的属系、血缘关系、辈分、性别、年龄等差异来确定的(2)越语将亲属称谓用于社交场合的比重远远大于汉语。

①汉语可以将人称代词用于自称,越语却多用亲属称谓词来自称;

②汉语中大量使用通称,越语还是习惯用亲属称谓;

③汉语亲属称谓用于非正式场合,越语用于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

④汉语社会称谓重“姓”,越语重“名”;

⑤汉语中行业、职务称谓发达,越语中则无此现象;

⑥汉语亲属称谓词的泛化主要是晚辈对长辈、年幼对年长的亲属称谓词的泛化;越语中长辈对晚辈、年长对年幼的亲属称谓词也可以泛化。

(3)越语亲属称谓的含义范围大于汉语。

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总结而知,越语称谓系统及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离不开特定的民族心理、社会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分析越语称谓系统及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儒家文化的影响;

②宗法、家族的观念;

③外来文化的影响;

④以亲切为礼貌。

(4)汉语语越南语亲属称谓语带有很深的文化色彩和感情色彩,反映了其民族的尊卑观念和好恶情绪;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加以体现。

注意:文章最后应再加上一段总述性的文字,作为最后的结论,可以是自己对于汉越亲属称谓语研究之后的思考,这样结尾显得较为圆满。

[1]丛国胜.越汉翻译教程[M]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100.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0.

[3]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0.

[4]陈原.社会语言学[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251.

[5]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0.

[6]马宏基,常庆丰.现代文化语汇丛书[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60.

[7]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34.

[8]丛国胜.越汉翻译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100.

[9]丛国胜.越汉翻译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103.

[10] 丛国胜.越汉翻译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107.

参考文献

[1]马宏基,常庆丰.现代文化语汇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丛国胜.越汉翻译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4.

[3]卞成林.民族心理与汉语亲属称谓词系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6.

[4]韩明.汉越称谓法对比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5]卢英顺.现代汉语词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对于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最需要感谢的是韦翠梅老师。在写作过程中,导师自始至终都给予了大力帮助和支持,审阅了全部书稿,并提出了宝贵意见,在这里我谨向她表达最真诚的谢意。汪翔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而且还在我遇到困难时尽力地进行指点与解答,在此借论文完成之际,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

另外还要感谢家人、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与支持,在这里请接受我的诚挚谢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