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信息窗2-认识米练习课

第八单元信息窗2-认识米练习课
第八单元信息窗2-认识米练习课

课时备课

《认识厘米和米》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 教学意图: 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4、借助身边的物体帮助理解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看图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都量得的是4庹长的皮带,用到了河马身上就不行了呢?出现了什么差

异? 二、新课 (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 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 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 cm、10 cm的长度。 (4)做练习。 手掌宽()厘米。 一乍长()厘米。 臂长()厘米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5认识除法(1)

第三课时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除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情况写出除法算式。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具体情况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设备: 桃子图片或其它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哪种动物最爱吃桃子吗? 生回答(猴子)。 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交给了他的孩儿一个任务,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二、探究与体验 1.出示:6个桃子,每盘放2个,可以放几盘? 原来是让小猴分桃子呀!你们赶紧也分一分,看谁最聪明。 师:每盘放2个,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就是每盘要放同样的的桃子。 师:每盘放同样多,这种分法叫什么? 回答:平均分。 师:那你们就用学具代桃子分一分吧! 学生动手分桃子。 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把6个桃子,每盘放2个,可以放3盘。) 师说明:每盘放2个,就是每盘放同样多,也是平均分,因此,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你能自己试着写出来吗? 生试着写除法算式。

汇报:6/2=3 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有6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3份。 师: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生试着说一说:6表示要分的总数,2表示每2个一份,3表示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汇报有困难,教师要加以引导。 2.刚才,我们解决了猴子分桃的问题,现在,我们学校又新进来20个足球,并且要求把它们放到筐里,每只筐里装5个,需要几只筐?问:每只筐里装5个,什么意思? 就是每只筐里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学生再用学具分一分,分完后,自己写出除法算式。并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算式的意思是什么。 20/5=4 表示把20,每5个一份,分成了4份。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3.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师:像加、减、乘一样,除法算式中,每个数也有自己的名称,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名称吧! 要分的总数20,也就是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 并写在相应位置的下面。 学生互相说一下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一说。 三、实践应用 练一练 1.让学生自由读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然后读给小组同学听。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 全班汇报。 2.需要几个书包?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用铅笔在书上圈一圈,最后写出算式。 全班订正。 3.每个笔筒放几支铅笔?

小学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第1讲认识厘米和米及数线段 【学习要求】掌握长度单位,并会计算.会测量. 【学习内容】 【例1】 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1) ( ) (2)()(3)()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把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 【试一试】 指一指,下面测量方法错在哪里 【例2】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出1米长的纸条.塑料绳等,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出1米的实际长度,然后再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如图小朋友这样做: 1米=100厘米 动手测量

(1)自己的身高是()米()厘米 (2)自己坐的椅子腿高()厘米。 (3)自己使用的课桌面长()厘米,宽()厘米。 (4)教室的黑板长()米()厘米。 【试一试】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一支粉笔长75厘米。() (2) 萌萌的小床长5米。() (3) 一棵白杨树高7米。() (4) 小刚身高140厘米。() (5) 1支铅笔长13厘米。() 【例3】 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 【试一试】 1.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2.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例4】 认识线段 1. 2. 【试一试】 (1)画一条直线和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例5】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试一试】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习题训练】 一.换算单位。 5米=()厘米 1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时 认识除法(1)》教案

第二课时认识除法(1)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38页、39页,初步认识除法算式和除号。 教学提示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表示的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算式、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让他们自主尝试,大胆探索,亲身体验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会根据操作和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除法算式表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初步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除号,会读除法算式,会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经历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 师:有9个小朋友跳绳,分成三组,每组几个人? 生:每组有3个人。 2. 在□里写上相同的数字。 12 12

二、探究新知 1. 呈现“分苹果”情境。 师:小朋友们,大家看,明明家里来了客人,他和亮亮正要给客人送水果,可是问题来了,要把这8个苹果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应该怎么放呢? 生:每个盘子里放4个,正好放完。 师:小朋友们说得对,把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板书:8÷2=4) 师:8是要分的总数,2是要分成的份数,而4就是每份几个。其中“÷”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运算符号“除号”,读作“除以”,谁能来试着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生:八除以二等于四。 2.呈现“分萝卜”情境。 师:小朋友们真棒,现在你们能再帮小兔子分一分萝卜吗?请看情境图,一共有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子,你知道应该怎么分吗?小组合作,用你手中的花片代替萝卜摆一摆,再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列出算式? (学生观察分萝卜情境,动手摆一摆,再列出算式。) 生:12个萝卜平均分给4只小兔子,每只兔子分得3个,列出除法算式为:124=3。 师:哪位小朋友再来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 生:十二除以四等于三。 【设计意图:教师适当地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时间点去点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环节中,让学生先联系上节课的学习经验,将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教师再适时的引出除法算式,教学“除号”,水到渠成,非常顺畅自然。】 三、实践新知 1. 教材“练一练”第1题、2题。

二年级认识除法练习题三份

二年级认识除法练习题三份 班级:姓名: 一.看图填一填·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算式:_÷_=_ 2.把10个面包每()个一份.分成了()· 算式:_÷_=_ 二.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算式:_÷_=_ 有()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个·

算式:_÷_=_ 三.圈一圈.填一填· (一)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 () 算式:_÷_=_ (二)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 ()份· 算式:_÷_=_ 四.把8个篮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打√· () ()()

五.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 (一)如果摆成独立的 .可以摆()个· (二)如果摆成独立的 .可以摆()个· (三)如果摆成独立的 .可以摆()个· 六.能力提升 (一)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小明准备了14根筷子.刚好够用·吃饭时一共有()人· 算式:_÷_=_ (二)把下面的饮料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瓶.够5个人分吗? 《认识除法》练习二 班级:姓名: 一.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一) ( )

(二)() (三)() 二.圈一圈.分一分· (一)分桃子 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二)分苹果 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算式:__÷__=__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60厘米○100厘米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4厘米○1米50米○5米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m、cm)。 (1)一枝蜡笔长10()(2)姐姐身高是1()46() (3)一条裤子长1()(4)一把剪刀长13() (5)一幢大楼高56()(6)一根丝瓜长60() (7)教室门高2()(8)写字台高80() (9)一条成人围巾长2()(10)数学书本长32() 三、将下面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40厘米1米1厘米10厘米 四、画一画。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 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3、小明现在身高是90厘米,再长多少厘米就有1米高了? 4、一根绳子对着2次后长4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5、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三次后长多少米? 6、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量篮球场的宽,正好量了6下,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二)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在○里填上“>”“<”或“=”. (1)25厘米○2米(2)100厘米○1米 (3)51厘米○49厘米(4)98米○89米 (5)1厘米○1米(6)10厘米○1米 (7)56米○65米(8)50厘米○5米 (9)33厘米○3米(10)6米○60厘米 2.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2)操场长140().(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5)灯管长24().(6)手掌宽7() 3.填空. (1)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3)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做单位.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例5和练习四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入除法,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 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4: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渡语:今天喜羊羊特别高兴,因为家里来了四个小客人,喜羊羊从果园摘了12个最新鲜的苹果招待客人。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A、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B、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先拿4个,每个盘放一个,又拿出4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再拿出4 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 C、师: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各种表示方法:3Х4=12,12-4-4-4=0……这些算式都有道 理,但有的方法很麻烦,而有的方法在别人理解起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因此,有个数学家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除法。 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除法。(揭题) 12 ÷ 4 = 3 (个) 除号 认识除号:1659年,瑞士学者雷恩首先使用除号“÷”,他用一条横线 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这个符号简单又方便,使用 它是数学上的一大进步。 书写除号:除号先写一横,再在上下各写一个点,两个点要圆并且对齐。 请大家跟我一起伸出右手指,书空写“÷”。 读算式:跟我读这个算式: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

201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优质课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得有亲切感。在交流总结时可采用演绎法概括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小熊猫分竹笋图。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12个竹笋,今天,小熊猫要分多少个竹笋?怎么分呢?请看图。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题。) 教师小结: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14页的例5。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用除法来计算。 (4)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

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被除数除数商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每份2个,分成几份?(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师: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份2个,分成了6份,12÷2=6。 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6份) 鼓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剩下的两道小题。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三”的第4题。 灯泡一共有12个,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可以装()个灯座,让学生把每2个灯泡用铅笔圈一圈。 灯泡一共有12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12)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每几个一份?除数应该写几?(每2个一份,除数写2)可以装()个灯座,商应该写几?(12÷2=6)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社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灭鼠能手

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信息窗二:灭鼠能手 山东省高密市井沟镇呼家庄小学王化聚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万以内数的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法的最后部分。 信息窗2——灭鼠能手情境图呈现的是猫头鹰一家捉田鼠的情境。图中通过统计表提供了猫头鹰一家捉田鼠只数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信息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引入整百数减三位数与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整百数计算方法的探索。学生解决的问题也是与情境的具体内容紧密相连,实现了“情境串”与“问题串”的有机融合。更有意义的是了解了许多关于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计算连续退位的整百数减三位数。 2、增强估算意识,强调算法多样化。

3、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4、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山林里静悄悄的。老鼠们来到田园要偷点儿粮食,正在这时,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了,(指导观察情境图)瞧,它们可是捕捉老鼠的大英雄。 师:这是前几周猫头鹰爸爸妈妈捕鼠的情况:请你算出爸爸每周比妈妈多捉几只老鼠?(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整节课情境创设的第一步,通过晚上老鼠们来到田园偷吃粮食,正巧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的情境,使学生了解它们是捉老鼠的大英雄。然后出示上周猫头鹰一家捉老鼠的数量,通过计算家庭成员之间相差多少,主要复习被减数个位、十位是0的减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些数比较小,学生口算就可以得到答案。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发现野鼠时,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指导再观察情境图)这是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一.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它下面画“√”· 二.先用6根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三.你能按要求圈一圈.填一填吗? (1)☆☆☆☆ ☆☆☆☆ 8颗☆.每4颗一份.分成了()份· (2)☆☆☆☆ ☆☆☆☆ 8颗☆.每2颗一份.分成了()份· (3)□□□□□□□□□ □□□□□□□□□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2)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3)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4)6棵松树.每2棵种一排.可以种()排· (5)10个○.每5个可以拼成图形五环.能拼成()个·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分(二) 一.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 )根· 2. 12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 )根· 3.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 )根· 二.先画一画.再填空· 1. 2.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2. 有12篮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 )篮· 四.看图填一填· 1. 2. ( ) 个☆,平均分成( )( )个△,平均分成( ) 10把香蕉.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 )把。 ○○ ○○ ○○ ○○ ○○ ○○ ○○ ○○ ○○ ○○ 有20个○,平均分成( )△△ △△ △△ △△ △ △ △ △ △△ △△ △△ △△ 有( )个△,平均分成

最新青岛版第五单元信息窗2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图形的周长 信息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的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观察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绿化校园,学校设计了不同形状的花坛,请看课本,这是一个长方形花坛(出示情境图1)。如果要给它围上护栏,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 问题2:给正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活动二: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先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经过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是9米,宽是4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我们把它画下来。 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2、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平面图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出现: 第一种:9+4+9+4=26(米) 第二种:9×2=18(米) 4×2=8(米) 18+8=26(米) 第三种:(4+9)×2=26(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时板书,并引导学生说出: 第一种方法: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可以求出长方形的周长。 第二种方法:长方形的对边相等,9×2求出两个长,4×2求出两个宽,最后合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第三种方法:(9+4)是一个长和一个宽的和,还有同样的一个长和宽,共有2个长和宽的和,所以用9+4的和乘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后用课件演示。然后让学生再互相说一说这种方法的思路。3.自我优化 师:你喜欢那种做法?说说理由。(学生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种) 4.计算需要多少钱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花坛的周长是26米,根据图上的信息,就能计算出需要多少钱了,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可以自己选择一种护栏来计算。集体交流,板书:26×8=208(元) 〈二〉练习巩固: 刚才,同学们自己尝试学会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课件出示练习题) 活动三: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为了美化校园,学校还设计了一个正方形花坛。(出示情境图) 如果也要给这个花坛围上护栏,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选择其中一种护栏,求出购买这种护栏需要多少钱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教案

认识除法 一、复习导入 1.出示8支铅笔,师:老师今天带来了8支铅笔,现在要把它 们分一分,仔细看。(每份4支,分成2份) 问:你知道我是怎么分的吗?每几支一份,分成了几份?(8支笔,每4支一份,分成了2份)还可以怎么说? 2.师: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每份分得的铅笔的支数都是同 样多的。我们把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生说: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平均分的问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5 出示图片 说明: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茄子老师班上的小朋友们正准备排队坐缆车,认真读题,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生说条件和问题)问:你知道能坐几车吗?怎么想的?(指名说)谁还想再说一说?师:那么到底是不是3车呢,我们可以通过操作来验证。请小朋友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个小朋友,摆一摆。(学生操作,交流)问:你为什么把2个放在一堆? 说明:每堆的个数都是2个,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师: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除法。(板书课题) 说明:一共有几个小朋友?(6个)总数是6,先写6,(教师接着写除号)每车坐几人?(2人)每2人一份。要坐几车?(3车)可以分成3份。 (板书:6÷2=3) 师:这道除法算式里,有一个符号时我们第一次见到。瞧,它已经等不及要和我们打招呼啦!一起来听一听它的自我介绍吧。(播放动画) 问:这个符号叫什么?怎么读?写除号时要注意先写一横,要写直,再写两点,要注意上下对齐。 师:认识了除号,知道了除号读作除以,那么你会读这道算式吗?谁来试一试?(生尝试读) 说明:你这位小老师当的真出色,谁能像他这样读一读?(指名3、4人读)全班齐读。 过渡:看来个个都是读算式的高手。 问:我们来看这道算式,6表示什么意思?总数是6,我们把要平均分的总数写在除号的前面。2表示什么意思?每2个一份.把每份的个数写在除号的后面。3表示什么意思?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6÷2=3表示把6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生答) 小结:像这样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平均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来算。除法就是表示把物体平均分。

二年级数学平均分及初步认识除法的练习题

一、下面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在它下面画“√”。 二、先用6根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2)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份。 三、你能按要求圈一圈,填一填吗? (1)☆☆☆☆ ☆☆☆☆ 8颗☆,每4颗一份,分成了()份。 (2)☆☆☆☆ ☆☆☆☆ 8颗☆,每2颗一份,分成了()份。 (3)□□□□□□□□□ □□□□□□□□□ ()个□,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四、先想一想怎么分,再填空。 (1)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2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2)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4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3)16个桃子,每只猴子吃8个,可以分给()只猴子吃。(4)6棵松树,每2棵种一排,可以种()排。 (5)10个○,每5个可以拼成图形五环,能拼成()个。

一、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 1. 12根小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 )根。 2. 12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每堆( )根。 3. 12根小棒,平均分成4堆,每堆( )根。 二、先画一画,再填空。 1. 2. 三、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 2. 有12篮萝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 )篮。 四、看图填一填。 1. 2. ( ) 个☆,平均分成( )( )个△,平均分成( ) 10把香蕉,平均放在2个篮子里,每个篮子里放( )把。 ○○ ○○ ○○ ○○ ○○ ○○ ○○ ○○ ○○ ○○ 有20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 △△ △△ △△ △ △ △ △ △△ △△ △△ △△ 有( )个△,平均分成( )份,每份( )个。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平均分(三) 一、先圈一圈,再填空。 (1)○ ○ ○ ○ ○ ○ (2) △ △ △ △ △ △ △ △ △ △ △ △ 6个○,每2个一份,分 12个△,平均分成4份, 成了( )份。 每份( )个。 二、想想填填。 1. 2. 3. 4. (1)12颗糖,每3颗分一份,分成了( )份。 (2)12颗糖,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 )颗。 (1)每束有( )个气球,( )束一共有( )个气球。 (2)一共有( )个气球,每束有( )个,分成了( )束。 (3)一共有( )个气球,平均分成了( )束,每束有( )个。 (1)有( )副手套,每副( )只,一共有( )只。 (2)一共有( )只手套,每( )只配成一副,配成了( )副。 (3)一共有( )手套,分成了( )副,每副有( )只。 (1)15只蜜蜂,每( )只排一队,排成了( )队。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最新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优质教案

认识除法 教学内容书本P36~P38,例题及“想想做做”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 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 体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的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想, 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难点:能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 一、交流预习成果。(预设4分钟)拿出预习作业,全班交流,错的订正。 二、预习拓展引新。(预设1分钟)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自主尝试解答。(预设8分钟)【板块一】 出示预习作业,交流预习成果1。 【板块二】 我们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最终每份分得的还是同样多,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将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自主学习菜单: (一)P36例题 1. 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 车只能坐几个小朋友?要坐多少辆车? 2. 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用圆 片分一分。 3. 除法算式和除号是怎样进行读 写的? (二)P37例题 1. 用小棒进行分一分。 2. “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你是怎样进行分的? 3.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分享提炼解法。(预设9分钟)(一)P36例题 1. 学生指出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 2. 介绍除法算式和除号的读写。 3. 做试一试。 (二)P37例题 1. 学生结合操作,说出分的方法。 2. 说出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的意揭示课题:《认识除法》。 【板块三】 1. 出示情景图。 2. 学生根据自主学习菜单自主学习。 【板块四】 (一)P36例题 1. 让学生说出解答的方法。 2. 让学生介绍除法算式和除号的读写。(二)P37例题 1. 指名说出分的方法。 2. 让学生说出算式中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 3. 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板块五】 1. 想想做做第1、2题 用学具摆一摆,并比较每题两道算式的区别。 2. 想想做做第3、4题 结合今天的学习,说一说题中各个算式的含义。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信息窗二学案(青岛版)

第五单元走进商场 ——观察物体 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学案 班级姓名组别等级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能根据确定方位看到的形状来想象物体的摆放方式。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自主学习 (一)看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本80—81页的内容,仔细观察主题图并思考: (比一比哪个组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1.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 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2.如果车上有3箱,货物摆成这种形状,从不同方向看,各是什么形状? 看到的是(),看到的是(),看到的是()。 (二)自学检测(要求:认真读题,书写规范,坐姿端正。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1.摆一摆,看一看,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2.看一看,填一填。

三、合作探究 1.全班交流,讨论解决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2.学生同桌对改,对全对的学生给予表扬。 3.根据正确答案,组内交流一对一对改,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一下错的原因?如果说不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 4.合作探究: 如果车上有4箱,而且从正面看到的是,有几种摆法? (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展示。答案很多种,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有创意的做法表扬鼓励。) 5.全班交流汇报,总结归纳辨认一组正方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的方法。 四、当堂训练。 按照要求,认真规范完成训练题目。完成后组长组织小组内互相检查并纠错,准备班内展示。 完成课本82—83页第3、5、7题(做到课本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五、自我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二年级认识除法练习题三份

《认识除法》练习一 班级:姓名: 一、看图填一填。 1.把10个面包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面包。 算式:_÷_=_ 2.把10个面包每()个一份,分成了()。 算式:_÷_=_ 二、先分一分,再填一填。 1.有()个西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 算式:_÷_=_ 有()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个。 算式:_÷_=_

三、圈一圈,填一填。 (一)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算式:_÷_=_ (二) 一共有()个,每()个一份,一共可以分成()份。 算式:_÷_=_ 四、把8个篮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下面哪种分法对?对的在括号里打√。 () ()() 五、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一填。

(一)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二)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三)如果摆成独立的,可以摆()个。 六、能力提升 (一)星期天,家里来了一些客人,小明准备了14根筷子,刚好够用。吃饭时一共有()人。 算式:_÷_=_ (二)把下面的饮料分给小朋友,每人分3瓶,够5个人分吗? 《认识除法》练习二 班级:姓名: 一、下面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一) ( )(二)()

(三)() 二、圈一圈,分一分。 (一)分桃子 1.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2.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3.把16个桃子平均分给8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个。 算式:__÷__=__ (二)分苹果 1.把()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 算式:__÷__=__ 2.把()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算式:__÷__=__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课题:认识除法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邵丰媛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师生准备若干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初步感知除法的含义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例题的场景图 谈话:周末,假日小队的同学组织外出爬紫金山,他们准备坐缆车上山。图中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出示: 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辆。(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想一想,全班交流。 学生出现的想法可能有: (1)3个2是6人,所以要坐3辆缆车;(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或是乘法的含义想想) (2)拿出6个学具,每堆2个,分成3堆。(按每2个一份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3)教学除法算式。 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的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 6 ÷ 2 = 3 除号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表示什么? 6 ÷ 2 = 3 表示把6个小朋友按每几人一份来平均分?分成了几份?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初步认识除法》教案

初步认识除法。(教材第13、第14页) 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或说明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重点:除法算式的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有加法、减法和乘法,并且知道加法与减法是相对应的,那么有没有与乘法相对应的第四种运算方法呢?那又是什么运算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第四种运算方法——除法。 【设计意图:借助对话,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

1.教学例4。 师:请看图,说一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例4) 生:大熊猫有12个竹笋,它想把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师:是啊,谁愿意帮帮大熊猫,告诉它每盘放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盘放3个,我是1个1个地分的,这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的问题。 师:像这样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表示是12÷4=3,“÷”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完成下面的练习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3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就是把15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5÷5=3,所以每个盘子里放3条鱼。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2=5,所以每份是5根。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表示是10÷5=2,所以每份是2根。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通过例子去体验把平均分的结果抽象为用除法来表示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教学例5。 师:瞧,大熊猫又忙什么呢?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课件出示:教材第14页例5) 生:大熊猫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多少盘? 师:能放多少盘?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们可以画图圈一圈,就很容易知道可以放5盘。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范文 《厘米和米》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下面给大家分享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反思1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

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