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1999209;修订日期:1999211

作者简介:申玉铭(19682),男,博士,副教授。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人文地理学博士

学位,现在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发

表论文30余篇。

文章编号:100726301(1999)0420287209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申玉铭1,毛汉英2

(11首都师范大学地理系,北京 100037;21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

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

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本文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从区域与区域之间

不同时空尺度的PR ED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制约关系出发,分析了人地系统的特点、结

构和功能,并探讨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核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

系统调控等问题。

关 键 词: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区域PR ED 协调;系统调控

中图分类号:K 921 文献标识码:A

1 人地关系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问题,是伴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化。在我国古代,大致有三种人地关系的认识观:“天命论”、“人地相关论”、“人定胜天论”。在西方,围绕人地关系观点的人文地理学理论,各家见解不一,大致可以按其出现的先后,依次归纳为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人类生态学、文化景观论及和谐论等[1]。

我国地理学自50年代以来深受苏联地理学发展二元论的消极影响,削弱了人地关系的研究。90年代初吴传钧先生在《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一文中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2]。这一见解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而现代人地关系问题,又是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诸问题。从地学角度看,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既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地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对象,其中“人”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协调人地的关系。

从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可以看出:人地关系的演变不仅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而且还与同一历史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经济活动相联系。从人地系统发展阶段看,大致经历了原始型的人地系统结构、掠夺型的人地系统结构和协调型的人地系统结构三大演变阶段。

第18卷第4期

1999年12月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 ESS I N GEO GRA PH Y V o l .18,N o.4D ect .,1999

882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

111 原始型人地系统演变

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低条件下的产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和以生物产品为原料的家庭手工业中。其特点如下:人类社会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人地系统十分稳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很强的自动均衡机制;起中介作用的技术手段简单,效率低;演变速度慢、规模小,并在生态阈值内进行。

从上述意义上讲,这种类型的演变可以叫做原始意义上的协调型。原因很简单,一是生产手段落后,以石器为主的生产工具不可能过量索取自然界积累起来的物质和能量;二是人口数量少,人口数量与自然界提供的食物数量之间存在严格的制约关系,并停留在维持简单基本需求的水平上。这是低起点、低水平的原始的协调。

112 掠夺型的人地系统演变

主要表现在以化石能源利用为主的发展阶段。它是指社会、经济系统通过技术手段,以掠夺的方式同资源环境系统进行结合的一种演变方式。其演变特点是:具有经济主导的特征,演变要靠经济、技术要素的变动来实现;由于其利用的主要资源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有使资源产生耗竭趋势的特点;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环境质量迅速恶化。掠夺型的人地系统演变,具有脱离资源环境约束倾向的经济增长性的演变。这种演变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使经济迅速增长,但由于这种增长是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所以,当环境和资源损伤达到一定程度出现严重衰退时,便会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严重障碍。

113 协调型的人地系统演变

主要发生在人类社会通过审视自己在传统发展观念支配下的社会经济行为以及所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资源相协调,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阶段。

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1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地球表层的影响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日趋加剧,人地关系作为地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活动,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与反馈作用),早在十九世纪西方著名学者洪堡和李特尔就加以阐述,并将人地关系的研究置于重要地位[1]。

在我国,吴传钧先生指出: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同时将人地关系上升到持续发展,为人地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2]。

由于人地系统的动态、开放、复杂性,传统的人地关系论述作为理论基础已愈来愈不适应需要。近年来随着系统论、协同论、耗散理论、自组织理论等在地学中的应用,形成了新的人地系统理论与方法论,其特点可归结如下:

()

入与输出的能流交换环境。区域间相互作用趋于不稳定的、非线性的、非平衡,甚至混沌状态的耗散结构,这种相互作用受大系统的制约,因此,研究系统的可持续性问题,必须着眼于较大的区域。

(2)人地系统中反馈是一种固有性质,并可作为调控点[3]。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包括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强度在增加,与此同时反馈作用也在增强,人类可以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政策法令、经济计划等手段,按人类的目的进行管理和改造,也可以调整自身的行为去适应整个人地系统的发展演替规律,并通过合理规划、调配,实现人地系统的调控优化→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的调控都是具有稳定点的外部调控)。

(3)人地系统可能在多个水平层次上存在,它的时间过程在静态上表现为规模、结构、格局、效益,在动态上表现为演变、交替、发展时期;它的空间特征表现为区位、生存空间、生态系统、地域实体(城市系统、行政组织系统),研究人地系统必须重视它的时空关系的协同与进化。

(4)现实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人地关系,人与环境-不协调,人与环境-互惠共生。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以协调的方式去适应或改善其所处的环境。

(5)人地系统演化是一个两阶段过程,早期趋于随机过程,而后期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趋于更多的自组织性,并在景观上形成特定的时空结构和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有序状态。

(6)人地之间的寄生-宿主模式[4],决定了人类必须从掠夺资源环境转而保护照顾地球-人类生存的环境,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尽管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但仍寄生在地球上,以维持其生存,寄生物的生存与否取决于它们是否减少了对寄主的危害以及是否建立了有利于寄主的报答式的反馈机制。对人类来说,人地系统的调控就成为人地关系共生与和谐的基本目的,减少浪费、减少对资源的破坏、减少污染以减轻对人类的危害,促进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1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人地系统是指以人类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为一方,以地球表层包含土壤、大气、水、生物、岩石、矿物的自然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为另一方,组成人与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动态开放复杂巨系统。

图1 人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F ig 11 T he structure and functi on of H um an 2nature system

人地系统的结构可以理解成三个关系圈的集合(见图1)。其核心圈是人,包括人的组织、文化和技术,可称其为人地核,是人地系统的调控、管理与决策中心;第二圈是人地系统的内部环境圈,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简称为PR ED )称其为人地基,

9824期 申玉铭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092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

是人地系统的内部介质;第三圈是外部环境,称其为人地库,是人地系统的基础支持系统。

人地系统的功能可用图1的八面体简单表示,其顶点是人口(P)、资源(R)、环境(E)、发展(D)、文化(C)、组织(O)、技术(T)分别表示人地系统的调控、生产、生活、转化、供给、接纳和还原功能。

这些功能之间的作用构成了人地系统复杂的关系,包括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促进、抑制、适应、改造关系,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加工关系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竞争、共生、隶属关系[5],图中的O T轴、R E轴、PD轴分别代表人地系统中组织与技术、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的3类主导矛盾,正确处理好这3类矛盾是调控好系统功能的关键。2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

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优化人地关系,而优化人地关系的前提是区域PR ED协调发展。

图2 不同时空尺度区域PR ED协调发展联系模式

F ig12 T he relati on of regi onal PR ED coo rdinati on developm ent on different ti m e2space scales

同时区域PR ED 的协调发展也是其内容的具体化和落脚点。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协调是系统整体性的内在要求。系统通过各组成部分的协同、整合,使系统在运动演化中不断保持良性循环,区域PR ED 作为一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协调发展不仅包括某一时间、某一区域内P 、R 、E 、D 四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而且还包括区际间P 、R 、E 、D 四者关系的协调(见图2)。

由此不难看出,系统结构中任何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变化都会对其它要素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区域PR ED 的协调是指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为一有机整体,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四个子系统之间不断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由协调→不协调→协调,循环往复,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区域PR ED 协调发展的涵义可概括为:

(1)它是指由P 、R 、E 、D 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特定大系统的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高层次的复杂巨系统,它的协调发展有别于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当然,最高层次的协调也要以各子系统内部的协调为基础。

(2)协调是指系统内部组成要素之间的一种关系和状态。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有机的统一体,不是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它的功能的强弱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状况有很大关系,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系统才能顺利地进化和发展。

(3)协调是指系统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状况,而不是各自的发展状况,子系统的最优并不意味着系统整体的最优组合,也不说明系统协调。

(4)结构协调是区域PR ED 协调发展的主要目标。结构失调,导致区域发展失衡,需要通过区域P 、R 、E 、D 相互关系的调整和结构再造,使系统处在结构合理的体系之中。在实现结构调整中,一般采取综合性调控手段,使多元系统要素结构趋于协同。

(5)区域PR ED 协调发展以多要素的组合匹配为基础,在不断变换和重组的过程中,从整体系统协调出发,加强各单元要素的系统调整,构筑成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进化的系统结构,促成系统协调有序合理地发展。

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模式

从人地关系的发展演替和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及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背景来看,大体经历了原始型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工业化初中期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所导致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失调→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之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理论上来讲,无论是从人地关系和谐角度还是具体到区域PR ED 之间协调发展理论以及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理解和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都是一个时空尺度耦合的高度复杂的动态开放巨系统。

这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涉及问题众多。为了便于理解,这里从理论上把人口增长、经济增长、资源消耗、技术进步、环境变化之间的综合作用过程简化为四个阶段:

阶段: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缓慢增长技术手段简单(无污染)状态下的低投入、低资源消耗、(以可再生资源为主)、低经济增长、低产出的环境质量良好的农业社会;

1924期 申玉铭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术)条件下的高投入、高资源消耗(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重污染、高产出、高经济增长(粗放外延式增长方式)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工业化初中期;

阶段:低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缓慢增加、技术手段复杂(污染减少型技术)资源消耗较高、工业污染缓慢增加、高产出、经济适度快速增长(高效、集约内涵增长方式)环境质量继续恶化的工业化中后期;

阶段: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趋于结构合理的适度规模,采用高科技的高效清洁生产技术形成节约资源,低投入、低资源消耗(以可再生资源为主),无污染(或污染程度很低)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适度经济增长方式且环境质量和容量有随清洁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和扩大的趋势的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社会(见图3)。只有发展到这一阶段,人地关系才能重新变得和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一个理论模式,反映了区域人口增长、资源消耗、环境变化、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因素之间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我们对人地系统优化的理解。

总之,从人地关系的演变与人地系统的优化分析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要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演化,人类就必须自觉地调控自身及系统各要素的发展,使系统总体发展轨迹与资源环境容量的限制作用相适应,最终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图3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轨迹

F ig 13 T he theo retical locus of regi onal PR ED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动态、开放复杂系统,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口学、系统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等许多相关领域。其思想有着极为深刻的哲学背景、社会背景乃至心理背景。同时,由于区域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以及自然、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区域经济活动的高度复杂性,继而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增长方式的高耗粗放等。因而,对该问题的解决,单纯运用某种手段,如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往往得不到预期的目的,而必须进行系统调控。系统调控的目的在于使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

292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

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以便在空间结构、时间过程、整体效应、协同性等方面使区域的能流、物流、人流、信息流达到合理流动和分配,从而提高区域持续发展的能力。411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目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目标可概述为:以资源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完善市场机制,通过资源价值化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损失测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资源产业化来扩大供给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在政府干预、公众参与和区域政策、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的系统调控下,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高效优化有序的发展。亦即是在确保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谋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发展。

412 调控的途径——转变传统发展战略

正是受传统发展观念引导下的传统发展战略所造成的非持续性行为的影响,导致了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诸多问题,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首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战略,才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由传统发展战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单一目标模式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持续支持以及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转变;人口由过快增长向控制人口数量、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方向转变;资源由高耗粗放型向高效集约型,更多的依靠可再生资源的方向转变,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其二,通过资源价值化完善资源价格,建立资源核算制度,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环境损失测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通过资源产业化来扩大资源供给、提高资源环境持续的、稳定的生产力。其三,在政府的干预和公众参与下,从时间尺度上协调当代与后代、眼前与长远的利益(代际协调);从空间尺度方面,使区域的社会经济行为必须考虑对区域间、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影响,即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协调(区际协调)。

413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对策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调控的对策可概括为: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使得市场体系在结构上包含更多类型的经济实体,在空间上容纳更广的经济范围,在要素上包容更全面的资源环境的成分进入市场。使资源的价值得到全面真实的反映,并将其纳入市场以实现有效、合理的配置。在提高经济实力和政府的合理干预下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由于市场经济是以当前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而区域可持续发展对未来人类承担了道义上的责任,显然在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下还需要政府干预与公众参与,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其内容包括完善经济体制、促进利益公平及政府间行为的协调;稳定宏观经济,建立、健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人们以合理的行为方式从事经济、社会活动;运用政府和公众参与的力量传播、提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意识和道德教育等等。而这一切的实施又必须借助于公众的理性和有效的区域政策以及政策、法律、行政、道德、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来实现(见图4)。

目前的世界经济还远未形成广泛、统一、合理的社会经济行为。各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行为都有为自身利益而对其它区域乃至整个世界造成外部不经济性的可能。因而需要政府和经济组织间对经济行为进行广泛的协调。这对于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努力有更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只有当全球基本实现统一协调的行为时,可持续的发展才有基础。

3924期 申玉铭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图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框图

F ig 14 T he system regulati on of regi 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参考文献:

[1] 普雷斯顿?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M ].李旭旦译.商务印书馆,1982.

[2]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J ].经济地理,1991,11(3).

[3] 毛汉英.县域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学报,1991,46(4).

[4] O dum E P 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92地 理 科 学 进 展 18卷

[5] 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理与方法[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 章申等.笔谈: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 ].地理学报,1994,49(2).

[7] 陈述彭等.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J ].地理研究,1996,15(2).

[8] 蔡运龙.持续发展——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J ].应用生态学报,1995,6(3).The Systema tic Study of Theoretica l Problem s on

Reg iona l Susta i nable D evelopm en t

SH EN Yu 2m ing 1,M AO H an 2ying

2(11D epartm ent of Geography ,Cap ital N o r m al U 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21Institute of Geography ,CA 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 he theo retical basis of th is pap er is the PR ED in teracti on in regi onal o r in ter 2regi onal ti m e 2sp ace scales .T he facto rs that restrict regi onal social and econom ic develop 2m en t are very differen t in differen t regi on s becau se the PR ED relati on sh i p s have their ow n natu res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 ic activities of vari ou s regi on s .

T he natu re of regi onal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lies in the w ay to har m on ize their in 2ternal relati on s and to app roach the goal of rati onal allocati on am ong popu lati on ,m aterial ,energy and info r m ati on flow in PR ED p rocess .T h is is the essen tial to H um an 2N atu re rela 2ti on sh i p .T h is p ap er take the H um an 2N atu re system as the theo retical basis .A t first ,the au tho r studies the w o rk beginn ing w ith the percep ti on p rocess ,structu re ,functi on ,dy 2nam ic evo lu ti on of H um an 2N atu re relati on sh i p s .Secondly ,the m echan is m of regi onal PR ED coo rdinati on and theo retical m odels and m ethods of regi onal su stainab le develop 2m en t are discu ssed .T h irdly ,the au tho r inqu ire in to the theo retical study of system regu 2lati on .

Key words :R egi onal Su stainab le developm en t ;H um an 2N atu re system ;R egi onal PR ED

coo rdinati on ;System regu lati on

5

924期 申玉铭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区域可持续发展复习试题(理科)

一、单选题 下图为我国某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D.湿地破坏 2.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A.大力发展耕作业B.大力修建水电站 C.人工增雨D.退耕还林还草 2014年5月初以来,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州、深圳等地普降暴雨,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据此完成 3.下列治理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修建蓄洪工程 B.防止凌汛泛滥 C.上游植树造林 D.加固河流大堤 4.若对洪水水面面积进行模拟数据变化的分析,应借助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手段是 A.遥感(RS) B.全球定位系统(GPS) C.手工绘图 D.地理信息系统(GIS) 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图。读图完成 5.图中①地(三江平原)分布着大片沼泽,并经历了由“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新“北大荒”的发展历程。形成新“北大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A.保护滩涂 B.保护草地 C.保护林地 D.保护湿地 6.图中②③两地共同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体污染 B.大气污染 C.土地荒漠化 D.固体废弃物污染 图为美国本土略图。读图完成 7.图中①地为田纳西河流域,其综合治理 的成功经验对治理黄河流域的启示是 A.梯级开发水能资源 B.减缓流域开发程度 C.过量开发煤炭资源 D.降低流域防洪标准 8.图中②地为美国乳畜带,影响其形成的 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市场

左图图为德国鲁尔区图,右图为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变化图。读图完成 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开始衰落,衰落最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A.宇航工业 B.电子工业 C.煤炭工业 D.石油工业 世纪90年代以来,鲁尔区大气污染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 A.调整了产业结构 B.发展了高耗能工业 C.破坏了森林资源 D.放弃了污染物的回收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的社会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上物种的灭绝速 度,图为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图。据此完成 11.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A .偷猎 B .栖息地的丧失 C .外来物种入侵 D .其他原因 12.虽然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但由于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 到湖区越冬的鸟类种群及数量增加明显。这主要体现了洞庭湖湿地的价值是 A .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B .调蓄洪水 C .维护生物多样性 D .航运 2012年2月25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我国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据此完成 13.北斗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是 A .遥感技术 B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球 图为美国略图。读图完成 14.有关图中暖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增温增湿 B . ①附近陆地形成大面积沙漠 C .降温减湿 D .从①到②航行的船舶速度减慢 6 鸟类0%10%20%30%40%50% 60%70%栖息地的丧失 其他原因 外来物种入侵 偷猎 图例注记 山地 A 阿巴拉契亚山 B 田纳西河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节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标准及09'测试要求】 【课前预习】 一、鲁尔区发展的背景 1.优越的地理位置:鲁尔区位于德国部,地处欧洲的“”。 2.便利的水陆交通:河纵贯南北,铁路、公路密布。 3.丰富的资源:该区蕴藏了丰富的资源。 4.发达的工业: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二、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1)原因:鲁尔区能源结构以为主,产业结构以为主。 (2)表现:以污染和污染最为严重。 2.传统产业的衰落:

(1)原因:生产结构;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2)表现:20世纪60年代,传统的工业和工业走向衰落,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 三、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产业,大力扶持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1)采取对企业实行化、化的改造和整顿; (2)使鲁尔区的经济结构趋向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新兴产业迁入。改造后的鲁尔区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以工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增长点的综合工业区; (3)重视旅游业、商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产业的发展。 2.治理,加强环境管理,营造: (1)首先整治,建立完整的供水系统、污水净化系统,解决水污染的问题; (2)其次是控制污染,在全区范围内建立烟囱自动报警系统; (3)此外,加强,特别重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4)美化,提高。在总体规划中制定营造“绿色空间”计划,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 【要点突破】 1.鲁尔区的区位特点: 2.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环境恶化 环境恶化与鲁尔区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关。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2)传统产业的衰落: 3.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⑴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⑵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鲁尔区形成于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B.鲁尔区拥有丰富的铁矿石 C.德国鲁尔区、美国南部、英国东北部是相类似的工业区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差异可由区域可持续发展体现。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活动以及开发差异显著,生态破坏严重。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水土流失主要愿意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 黄土高原地貌形态不稳定,黄土易侵蚀。黄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陡坡陡峭,、一遇外力易破碎。黄土粉沙颗粒为主,垂直节理发育,雨水崩解,且该处降水集中,多暴雨,植被稀少。人类在七八千年前便活动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大面积森林被砍,不合理利用,恶性循环,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与黄土高原同纬度的大陆上的田纳西河流域预知截然不同。田纳西河是美国第一长河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上的流程最大,水量最大的支流。 20世纪初,田纳西河航运条件差,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泛滥。 区域差异随处可见,自然差异显著。 结论:区域与区域差异在世界广泛存在,世界多样,世界美好。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大部分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五。主要特征为:地处内陆且四周皆为山,海拔较高,距离海洋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时就决定该区内部变化的主导因素。 青藏高寒区地处中国西南部,有一系列平行走向的山脉和山间高低组成,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依据所处位置和高度的不同,该区可以分为两部分:近缘的高山峡谷区,内部的高原区。其主要特征为:海拔高,高山耸立,湖泊众多,随海拔而变化的水热组合是决定该区域内部自然区域差异变化的主导因素。 由此可见,中国三大自然区,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形,气候来划分的,区域与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的区域的自然环境相差很大,有海拔高低不同,有气温高低不同,因此,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2)

区域可持续发展(2) (2018年·海南)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B) A.市场B.原料 C.交通D.劳动力 2.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A) A.循环用水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D.建地下水窖 3.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C)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解析】本组试题以我国的煤制油技术产业化为背景,呈现我国的能源结构历史及现状,要求考生能够通过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判断煤制油企业布局指向以及科学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煤制油产业化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知识,判断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第1题,考查煤制油企业的布局指向,容易题。我国目前布局的煤制油位于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这些省区普遍是煤炭储量和产量较大的区域,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B选项正确。第2题,考查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解决长期用水来源的合理途径,容易题。地表水匮乏的地区往往意味着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是很大的限制因素,虽然我国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的高耗水问题,但是长期来看其用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循环用水方式是对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A选项正确。开发地下水容易引发生态问题,远程调水成本太高,建地下水窖能够收集的水量有限,故排除B、C、D选项。第3题,考查煤制油产业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影响,容易题。我国当前煤炭产能过剩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说明能源结构不合理,而不存在能源不足问题,排除A选项。发展煤制油产业能够减轻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但无法减轻对其他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开发的压力,排除B选项。煤制油是对煤炭的深加工利用,且煤炭变成油品后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较小,能够促进煤炭产业的绿色升级,C选项正确。当前我国石油进口量每年达数亿吨,但我国煤制油规划2020年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专题一区域地理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地理 专题一区域地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易中难 世界主要地区(国家) 5、6、10 4、13 11 中国主要的地区1、3、8、12 2、9 7 (2015濮阳二模)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3题: 1.有关图示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主要种植冬小麦②B区域适合发展林果业③流经A区域的河流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④D区域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⑤图示区域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⑤ 2.下列关于图中C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低纬,利于海盐晒制 B.河流众多,内河航运便利 C.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 D.海岸平直,建港条件优越 3.D地区与我国东北平原相比,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是( ) A.水果之乡,盛产苹果、柑橘与香蕉 B.气候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C.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的种植 D.水热条件组合好,物种资源丰富 解析:1.B 2.C 3.D 第1题,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台湾岛中部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B区域等温线较密,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发展林果业;该区域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D区域地处热带,为热带季风气候;

该区域山脉是台湾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及温度与地形的关系可判知,C地区位于山地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不利于晒盐;山地河流短促,不利于航运;平直的海岸线不利于港口建设。第3题,D地区位于热带,水热充足,东北平原纬度高,热量不足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2015鹰潭二模)如图所示岛屿面积约为15万km2。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该岛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 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物种资源丰富 C.位于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 D.终年受西南风控制,降水西多东少 5.影响该地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矿产资源 6.该国最重要的能源是( ) A.太阳能 B.地热能 C.水能 D.风能 解析:4.A 5.B 6.C 第4题,根据图中山峰的海拔和分布可判知,该岛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根据图中纬度可判知,该岛屿地处温带,终年受西北风控制,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根据经纬度定位,该岛屿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5题,图中城市主要分布于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第6题,岛屿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2015福建漳州八校联考)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 7~9题:

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答案)

2019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 答案)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目前的重要战略,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择题(60分) (2019乌鲁木齐一诊)下面为世界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B.乙区域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C.甲区域全都属于外流区 D.乙区域植被根系非常发达 解析由图示经纬度可知,乙区域主要为撒哈拉沙漠。由于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植被为了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根系非常发达;甲区域大部分属于季风区,但并不全部属于外流区;乙区域石油资源丰富。答案D 2.图中乙区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但近几年灌溉面积却不断缩小。其原因主要是() A.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工业 C.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 D.不合理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 解析由于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

渍化,从而使灌溉面积不断缩小。 答案D (2019专家原创)经过11年的奋战,中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9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结合右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 A.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解决 B.黄河以南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C.长江径流量会大幅度下降 D.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通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河北等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江水系庞杂,调水工程对长江径流量的总体影响不大;调水工程对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的影响有限。 答案B 4.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B.乙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C.机械化水平低导致丙处每年夏季农作物收割时间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D.丁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解析甲处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乙处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自流;丙处夏季有梅雨,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导致收割时间相对推迟;丁处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姓名:朱腾刚 学号:104753050953 专业:人文地理 年级:2005级 课程名称:区域系统模型 指导老师:秦耀辰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朱腾刚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概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自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提出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就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而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把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由理论推向实践,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因此,区域可持续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学者们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一定区域内多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为目标的特殊的复杂巨系统,它所包含的因素纷繁,结构功能复杂,内外联系广泛,对人类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实质是一个半结构化系统,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需要充分的理论综合、实践总结和方法体系方面的创造性探索,难度很大,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和一般系统一样,具有集合性、关联性、整体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其构成是十分复杂的,包括人类社会本身以及与人类社会有关的各种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可以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和行为的基本特点,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概括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个子系统。 (一)人口子系统 人口子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主体。人是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是整个系统的主题和核心因素,是全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区域人口增长可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区域发展又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证条件;另一方面,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素质太差,就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压力,从而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

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点一荒漠化成因. 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知识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措施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措施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2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知识点一湿地的主要功能 知识点二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时可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入手。 (1)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可持续发展导论

浅谈我国农村河流污染现状及其解决途径 摘要:河流的污染现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人们仅限于对大江大河污染的关注,小河流的污染状况则很少受到重视。因此,在这一领域里,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无以小流,无以成江河”,治理要从小抓起。通过对比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得出了我国农村中小河流污染现状是非常严重的。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河流;污染 一、我国河流整体现状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

高中地理专题整合——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网络构建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6~8等。结合具体地区的 图文材料,考查 学生运用地理知 识分析判断区域 特征、区域环境 问题和资源开发 的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如 2018年高考全国 卷ⅠT37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学生对区域特 征、成因的认知 能力,掌握区域 分析方法、区域 特征、区域资源 开发条件等问 题。如2019年 高考天津卷T1 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区域生态问题 的类型、产生原 因及保护措施, 促进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如2019 年高考天津卷 T2等。 第1课时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 (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解析]A对: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B错: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C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D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 班级:高二()班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_大陆度表示某地的气候受大陆影响的程度。数值越大,表明受大陆影响越大。读我国东部主要地点大陆度比较表,回答1~3题。 地点纬度 距海远 近(千米) 气温年 较差(℃) 大陆度 哈尔滨45°41′510 42.4 80.3 南京32°00′300 26.3 63.9 永州26°10′516 23.1 68.5 三明26°10′192 19.5 54.4 马祖26°05′ 3 18.2 49.7 桂林25°20′450 20.3 61.9 基隆25°10′ 3 12.7 29.6 广州23°08′140 14.9 44.5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大陆度较高地区的共性特征中表现最显著的是 A.纬度较高B.距海较远 C.气温年较差较大D.地势较高 2.与其他地点气候类型有明显区别的是 A.哈尔滨B.南京 C.基隆D.广州 3.从理论上讲,表中地点所在地区的农业生产季节最长的最可能是 A.三明 B.马祖 C.基隆 D.广州 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4~6题。 4.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 因主要是 A.洪水泛滥 B.坡地开发 C.交通线增多 D.荒漠范围扩大 5.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是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点状分布 D.环状分布 图3为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示地区 A.甲地与图中最高处相对高差为1744米 B.气候是影响交通线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C.乙河水量丰富,夏季为丰水期 D.南北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小 7.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沼泽萎缩、矿产枯竭 B.地震频发、水资源短缺 C.海洋污染、水土流失严重 D.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严重 (2013·太原模拟)读世界两区域图,回答8~9题。8.关于甲、乙两国发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叙述 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历史悠久,经济丰富 D.科技发达,政府支持 9.近年来,对C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①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00 -200 -200 -2000 图例 沼泽 沙漠200 等高线城市铁路岛屿 10°E 500 35°N 1000 1544 甲乙 图3

可持续发展导论-笔记

可持续发展导论 【课程基本信息】 1、探讨问题:一个社会和文明是怎么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 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考试形式:三道论述题,至少每道200字 ●具有普世性的行为才是值得赞扬的 ●男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展示力量,不以善为最高目的。 ●而女性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宽容,在于传承善,而生育后代是传承善的最重要的手段。 ●人口生产与传承,以美德、善为前提 ●最具有普适性的是家庭伦理观,父母对子女的善是永恒的。 ●文明社会,出现了以两性为基础的父权制社会。 ●自愿、无害、 ●人类最基本的原则都与人口生产有关系。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指向后代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两性关系的不稳定并不会有重大影响,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会很是不利。 ●忠诚的爱情受到表扬是因为它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pre选择题目】 1、说龙凤:关于龙凤起源 2、中国技术化时代的特征:提出心特征、质疑书本说法、进一步论证书本说法 3、伦理化时代、特点、道路 4、历史发展道路的理论:其他人的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学说并与老师看法进行对照。

导言:理论与方法 【前言】 1、历史的产生 ●中国最早的历史《春秋》 ●最早的历史是流水账,在选择要记录哪些历史的时候人们就形成了历史观。 ●历史观最重要的是根据道德原则进行道德评判。 ●中国的历史观在春秋时候就开始形成了。 2、民族历史意识→人类历史观念 ●农业时代产生了与特定地理环境或特定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民族历史意识。 ●民族历史意识本质上是各民族文化发展即将终结之际的产物,从根本上屏蔽了对民族文化发展 道路的真理性思考。 ●工业时代,文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在各民族历史意识相互汇通的基础上,超越早先各自 民族历史意识的局限性,孕育和建构了某种共同的人类历史观念。 一、西方思想对文明道路和人类历史的思考 (一)主要学者与观点 1、黑格尔(人类历史意识自觉的开始) ①观点 绝对理念或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质,在历史中表现为“自由意识”,世界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自由在人类历史中对偶然“意志”的扬弃决定世界各国民族都将走上世界历史的道路。 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方,就是亚细亚。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在这里生气,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播着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在那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君主) ●太阳向西移动,古希腊罗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时期,在那里有部分人是自由的(居民) ●太阳最终到达了西方,基督教日耳曼世界拥有高贵的光明,在那里所有人都是自由的 ?历史就是由东方发展到西方的过程 *18世纪末19世纪以后,西方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态度由赞扬变成批评。 →西方在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兴起,开始蔑视东方文化。 ②缺陷 ●黑格尔对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明的了解极其有限。 ●工业文明仍在起步阶段,世界历史意识还很空疏。 2、马克思(世界历史意识最重要的奠基人) ①观点 ●第一次把历史建立在实践即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实践 主要就是社会物质生产。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与物质生产力相适

(课标版)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练习

专题十三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读某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影响图示区域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位置②地形起伏 ③太阳辐射④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答案 A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区域降水整体上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局部地区出现闭合曲线,是地形起伏影响的结果。 2.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生态脆弱的表现有( ) ①地势高峻,气候寒冷 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 ③湿地广布,生物多样性少 ④降水少,土地荒漠化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 D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虚线圆圈所示区域主要为黄土高原地区,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于500 mm,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加之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土地荒漠化严重。 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 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 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2019陕西一模)图示沙漠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地表风力小 B.山地降水量丰富 C.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答案 C 读图可知,图中沙漠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西部有缺口,狭管效应明显,地表风力较大,A项错误;山地降水较丰富,但是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较小,B项错误;冬季降雪日数稳定,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为植被生长提供了水分,C项正确;高山冰雪融水主要补给河流,对沙漠地区的植被影响不大,D项错误。 4.(2019陕西一模)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B.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C.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D.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该地有稳定的积雪覆盖,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C项正确;积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可减弱地面辐射,A、B项错误;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湿度升高,但对地表径流影响不大,D项错误。 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该处河曲发育,牛轭湖星罗棋布(如图a)。牛轭湖又称河迹湖,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泊,多呈弯月形(如图b)。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013高考真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2013 高考地理试题分类汇编 -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 一、单选题 (2013 高考题大纲卷)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7~9 题。 .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露的石油 7、【答案】B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环境污染中的水体污染问题和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试题难易度: 中等偏易。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和生长是赤潮发生的原因,而浮游生物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四个选项中只有B 选项的内容是营养物。溶解在水中的氮、磷等物质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形成赤潮。B 选项是正确的重金属盐毒性高,可能会导致浮游生物死亡。A 选项是错误的。固体废弃物没有溶解在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直接吸收。C 选项是错误的。泄露的石油会形成油膜,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D 选项是错误的。 .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答案】8.C 【试题立意】主要考查的是水体条件对赤潮的影响。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活跃;风力小,水体运动缓慢,不利于污染物扩 散,污染物浓度高为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C 选项是正确的。 .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 .高纬近海 【答案】9.C 【试题立意】试题难易度: 中等。

【解题思路】解读信息: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中低纬度近海地区水温较高,且人口稠密,工业比较发达,排放的污染物多。为浮游生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C 选项是正确的。赤道地区虽然水温高,风力小,但人口少,排放的污染物少。 A 选项是错误的。大洋中部受人类污染少、高纬近海水温低,均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B、D 选项是错误的。 (2013 高考题广东卷).某研究小组认为,在冰雪覆盖的高纬度地带植树造林可能加剧全球变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该地带植树造林 A.增加了对CO2 的吸收B.降低了地面反射能力 C.降低了大气相对湿度D.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10.B 【命题立意】本题从知识点角度来看是考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虽说考查全球变暖,但实质是大气受热原理的分析;从能力角度来看,是考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试题难度:中。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词在于“冰雪覆盖”,而不是“高纬度地带”。冰面可以使地表反射太阳光线能力增强,从而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能,地面辐射减弱,则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亦减少,达到降温的目的,故选 B ;植树造林能增加 CO2 的吸收,从这个角度看,温室效应会因此减轻,不会加剧全球变暖,故 A 错;造林改变局部小气候,一般情况下,林区空气湿度会增加,故C 错;土壤有机质减量会因造林而增加,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与变暖无机制联系,故D 错。 (2013 高考题福建卷)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 1 示意采循环农业模一。图 式,读图回答1~2 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论文

目录 摘要 (1) 一、问题的提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2) (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方式 (2)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践 (4) (一)三门峡市的转型实践 (4) (二)唐山市经济转型实践 (4) 1开放型加工制造业的培育 (4) 2现有资源型产业的优化调整 (4) 结论 (5)

摘要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主要生产资料、巨额利润和税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源型地区是依托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或者发展起来的地区,其主要产业是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的加工业。实践证明,随着资源的不断消耗,资源将逐渐耗尽,资源地区的经济转型是无法避免的,而且经济转型是一次重大的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革。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资源型地区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是由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变为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资源;转型;可持续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建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主要功能是向市场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目前,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日益落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改善民生和就业日益困难。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指由区域分工深化和技术提升而引起的经济结构转换和产业转型,意味着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初级加工业,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不同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类型、地理环境、周边环境,因此在转型发展中也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理论 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首先在于资源禀赋,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投入规模扩张的背景下,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资源型城市可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较高增长速度。但是资源本身也存在生命周期,随着资源逐渐被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开始下降,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将会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复合概念和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转型过程中,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将由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当前,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很多地区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取得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选择题 1.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 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 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 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不典型,且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 答案 D (2016·杭州七校联考)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土地荒漠化及草地退化状况比较图。读图回答2~3题。 2.下列省区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 ) A.宁夏 B.青海 C.陕西 D.新疆 3.下列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合理的是( ) ①开采矿产②生态移民③合理载畜④抽取地下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知,荒漠化比例最大的是新疆,占比超过40%。第3题,防治草地退化的措施有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合理载畜等;开采矿产,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水位下降,也会加速草地退化,促进荒漠化。 答案 2.D 3.B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4~5题。

4.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5.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第4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 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5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1998~2010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答案 4.A 5.C (2016·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下图为中国局部地区农牧界线演变图。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农牧界线演变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低纬向高纬②从内陆向沿海③从东南向西北④从荒漠到草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图示农牧界线演变的社会经济原因包括( ) A.东部荒漠化严重 B.人口压力增大 C.西部大开发战略 D.全球气候变暖

关于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6-0002-03 关于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刘学敏 摘 要 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就北京能否成为经济中心,京津冀能否单独考察城市化率,!环渤海?能否构成统一的经济体,!生态带?能否只规划北京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认识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 经济中心;城市化率;环渤海地区;生态带 中图分类号 F127 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刘学敏(1963#),男,山西襄汾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C18B02)###滨海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 2008-11-11 修回日期 2009-01-16 一 北京能否成为经济中心 在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中,最为人!诟病?的莫过于将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原因在于,建国后在对北京城市性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把这座产业工人仅占4%的消费城市改造成为了产 业工人占四分之一以上的大工业城市,重工业产值一度高达63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尤其是周边地区和城市对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提出了质疑,而北京自身也在有意无意地淡化!经济中心?的提法和定位。直到1993年,北京的城市性质才被明确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即使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也只是把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 市?,回避了!经济中心?的问题,认为对于首都来 说,最重要的特色是政治和文化。由此看来,北京似乎是放弃了!经济中心?的定位。 然而,在对北京经济中心进行定位时,暗含着一种理解,即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背景下,经济中心必然是以工业或制造业为主体的。无论是在建国以后大规模地发展制造业,从而把北京改造成一个大工业城市,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工业搬迁(如首钢等)、限制一些产业发展,都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事实上,在现代社会的产业演进中,制造业所占地位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让位于第三产业,从而使一个城市化地区可以依托制造业而成为经济中心,也可以依托第三产业而成为经济中心。而第三产业本身内涵极其丰富,它既可以包括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商业、旅游等,还可以包括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业、法律服务以及创意产业等。尤其是创意产业 总第167期 城市问题2009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