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48243343.html,

布迪厄惯习理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比较研究作者:闫曼曼吴翠萍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7期

摘要:惯习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惯习理论就被逐渐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本文基于布迪厄惯习理论,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为例,从翻译目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三方面来分析屠岸和辜正坤个人惯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关键词:布迪厄惯习理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096-02

惯习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被广泛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在国外,关于惯习理论的翻译研究也越来越多。译者的惯习主要是指由译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会身份等大量外部因素造成的个人翻译习惯。本文主要基于惯习理论,以屠岸、辜正坤两位译者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来探讨译者惯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目前,在国内,惯习理论也逐渐被重视并应用到翻译研究领域。譬如,屠国元(2015)

以布迪厄的“惯习”理论为视角,分析了翻译家马君武的译材选择行为。熊俊(2016)以美版《甄嬛传》为个案,对选材、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修改意见。王洪涛和王海珠(2018)以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为依托,以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本为案例,探讨蓝诗玲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译者惯习,分析其惯习对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基于布迪厄惯习理论,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以屠岸和辜正坤两位译者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风格、翻译策略来对比分析译者惯习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一、译者惯习与翻译目的

译者惯习对翻译动机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译者的翻译目的都和译者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关。

屠岸从小家庭生活优渥,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因此,其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目的很纯粹,刚开始只是因为兴趣爱好,之后随着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掺杂着一些政治军事因素。他认为翻译应该与时俱进。为了使十四行诗被当今的读者所接受,他强调应该时刻研读并完善诗歌翻译。在他看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含有丰富的艺术思想。无论是在音韵上、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十四行诗都能够对当代年青一代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屠岸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在新中国刚建立的时期,那时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阶段,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