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初加工状况分析

中药材初加工状况分析
中药材初加工状况分析

中药材加工状况

中药材加工是中药材生产阶段,为中药饮片炮制、药剂生产提供商品药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一门独特的传统技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早期文献称之为“采造”、“采治”、“采取”,现代文献一般称之为“采制”、“采集”、“加工”。

中药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的生产, 前后相互联系, 前者依次为后者的基础, 其间任何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中药的质量。近些年来人们比较重视用于汤剂的中药饮片及直接供患者使用的中药制剂的质量, 却往往比较忽略二者的原料—中药材的质量。事实上,只有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 最终提高中药的质量才有可能。要做到这一点, 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中药材加工的加强。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必要性及意义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而需进行产地初加工。

药材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因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适时采收中药材并对其进行初加工,是药材增产增收的关键。“三分种,七分收”,说的也是这个简朴又深刻的道理。所以,除了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初步加工。药材经产地初加工后,剔除了非药用和劣质部分,保证了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从而可以提高药材在临床上的疗效。在初加工时,按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是中药材优质的重要环节和保证。

2.中药材初加工的常规技术

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模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一般常规中药初加工方法介绍如下:

2.1 中药材初加工的主要方法

中药材初加工的主要是清洗、除杂和干燥,以纯净药材,防止霉变。

药材清冼主要有喷淋、刷洗、淘洗等方法。

除杂包括挑选、筛选、风选、漂洗等,主要是去除非药用部位。

因刚采收的新鲜药材含水量高,富含营养物质,微生物极易从其伤口、皮孔、气孔等处侵入,滋生繁衍,致使药材霉烂;部分药材虽然没有霉烂,但也会因生热、腐败而变质,失去药用价值。因此,及时干燥是药材产地加工的关键,方法主要有接触干燥、气流干燥、真空干燥、沸腾干燥、喷雾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一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必须进行揉搓,如山药、党参、麦冬、玉竹等。有些药材在干燥之前需进行蒸、煮、烫处理,如天麻、地黄、山药、何首乌、黄精等。多数根和根茎类及皮类药材在半干燥时应停止干燥,密闭堆积使之发热,内部水分向外蒸发时遇堆外低温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称为发汗,如玄参、丹参、板蓝根、大黄、黄芪、薄荷、厚朴、杜仲。

2.2中药材不同用药部分的初加工方法

2.2.1 种子类

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有些药材要种皮或果皮,如薏苡仁、决明子等。有些要击碎果粒,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真子等。

2.2.2花类

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臵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芜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杭白菊等。

2.2.3果实类

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鲜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瓜篓、陈皮、山茱萸,应先去除瓤,粒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

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

2.2.4 皮类

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柏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树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2.2.5全草和叶类

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尤其是含芒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麝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全干。如紫苏、薄荷等。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制叶类,如马齿苋等应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2.2.6根及地下茎类

这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如白芷、丹参、牛滕、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薤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块晒干或烘干;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3 中药材加工的现状及前景

3.1 中药材初加工的现存问题

目前,中药材的产地初加工仅仅是作为中药材生产栽培的一个环节。《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第五章“采收和初加工”中,标明了产地加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地位仅是中药材种植生产中的一个步骤,并且强调,一般不改动原有产地加工方法。但是,从事规范化种植研究的专家多是农业或者植物学专业的居多,对中药材产地加工了解不深,因而,造成规范化种植的植物药用部位实际上没有经过规范化的产地加工。又因为传统药中药材产地加工生产中,各地药农根据自己的加工习惯和销售需求,形成了各地独有的产地加工方法,例如中药

材天麻,四川通江县产地加工是采用烘干法,湖北则采取白矾水煮透心后干燥,吉林将天麻与小米共煮透心后干燥。这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造成了中药材产地加工的“一药多法”,进而影响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同时,由于中药材是作为农副产品市场化管理,一些不法药材商利用药材产地加工技术不统一,医药监督部门无法严格监管的薄弱环节,采用掺杂使假,以次充优等非法手段,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另外,一些产地加工技术的原理不明确,产地加工的手工操作多、体力劳动强度大也造成实施产地加工的药农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粗制乱造,很难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近年来受到饮片炮制专家的重视。

3.2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中药炮制

中药材产地加工指的是对药用植物或者药用动物的产地初加工,根据药材性质和商品销售运输保管的要求在产地进行的初步加工处理,制成品是中药材。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一项加工技术,制成品是饮片。二者是中药生产紧密相连的两个环节,有些药材的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都包括了切制工序,所以有很多人习惯上把他们合称为加工炮制。

3.2.1 中药炮制的概念

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并克服某些毒副反应,保证安全有效,中药材经产地加工后,在使用前必须根据病情和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处理。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可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不同的炮制目的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间往往又有密切的联系。

某些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通过炮制,则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和副作用,使服用后既达到应有的疗效,又不致产生不良的反应。如,草乌生用是大毒,经用豆腐炮制后,毒性显著降低面又保持其固有的疗效;柏子仁具宁心安神、滑肠通便作用,如果要用于治疗失眠而又需避免病人产生滑肠,则可将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致泻的副作用。

3.2.2 中药炮制的方法

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该书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在总结前人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将整个中药炮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其中蒸又分为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为临床用药的炮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宝贵经验,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3.2.3 现阶段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发展状况

由于中药炮制对中医药的重要意义,历来医家对中药饮片炮制都非常重视。现阶段中药炮制随着中药行业的发展而蓬勃发展。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恢复和重建中药饮片厂,饮片行业已经成为中药产业的重要一部分。饮片炮制标准方面,各省市都制定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在国家“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中,均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项目,对常用的中药饮片的炮制进一步规范化研究,尤其《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实施饮片批准文号制度和饮片厂实施“GMP”认证,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从根本上保证中药饮片炮制加工的规范化。确保了中药炮制理论的先进性和系统性。

3.3 中药材加工的前景

3.3.1 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一体化”观点的提出

因产地初加工、与中药炮制都包含了净处理、切制处理的过程;而炮制进一步运用临床理论为中药材药性的加强,降低毒副性等方面有深一步的理论技术依据,进而中药材行业逐渐提出来“产地加工与中药炮制的一体化”的观点。一体化符合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为了确保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我国正在推行符合“GAP”标准的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在“GAP”第五章“采收与初加工”里面规定了产地加工的步骤以及对加工设备和加工场地的要求,势必会让遵守“GAP”标准的种植基地建设自己规范化的加工车间。而中药行业推行的饮片生产规范化必然要求建立规范化的饮片厂,逐步通过“GMP”认证。这样以来,有的饮片厂和药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保证药材来源和质量,便和当地的药材种植基地结合起来,为完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两个环节打下基础。中药产业化

的发展给中药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提供了一体化平台,随着产业化程度的加大,这种模式将会增多,最终形成主流。

3.3.2 “一体化”观点的意义

一体化可以更好地保证中药材的质量,降低中药材加工成本。中药材中的全草类、根茎类药材在产地加工时,通常把原药材干燥,在炮制时,全草类药材重新打湿,润透,切段,干燥,根茎类药材,需要闷润,透心后切薄片或者厚片,干燥。加工炮制过程中再经过水处理。势必会损失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一体化以后就可以避免这一环节的损耗。一体化以后还会减少中间的储藏环节,避免了因为贮藏造成的中药材下降和损耗。减少了中间的加工环节,不需要重复建设仓库,将会省去原来必要的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减少人力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诸方面分析,都可达到降低中药材加工成本的目的。

一体化可以促进中药材产地加工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理论。虽然,近些年中药材加工有一定的发展,但对于整个产业链来说,仍是最薄弱的环节。一体化以后,可以利用中药炮制方面已经形成的研究体系,加大对药材产地加工的研究投入,完善和发展产地加工的理论体系。由近些年发展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从早期的萌芽,产生,共同发展,到后来产生分工,各自独立发展,再到将来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符合中药行业发展的规律,产业化和一体化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药材初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中药材初加工技术改造项目 实施方案 项目主管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

目录 第一章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 1.1基本信息 (1) 1.2经营条件 (1) 1.3组织机构 (1) 1.4研发能力 (1) 1.5财务状况 (1) 第二章项目实施方案 (2) 2.1项目实施背景 (2) 2.1.1 项目产品与市场 (2) 2.1.2 产业政策与规划 (4) 2.2项目内容 (5) 2.2.1 项目目标 (5) 2.2.2 项目内容 (5) 2.3项目技术工艺 (6) 2.3.1 技术来源 (6) 2.3.2 工艺流程 (7) 2.3.3 技术引进 (8) 2.3.4 技术标准 (8) 2.4项目投资 (8) 2.4.1 项目投资概算 (8)

2.4.2 项目投资用途 (9) 2.4.3 项目资金来源 (9) 2.5项目实施进度 (10) 第三章项目验收指标 (10) 3.1项目规模 (10) 3.2技术指标 (11) 第四章项目预期效益 (11) 4.1经济效益 (11) 4.1.1项目财务评价 (12) 4.1.2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13) 4.2社会效益 (13) 开辟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 (14) 提升经营水平,转变发展方式 (14) 推进产业发展,培育中小企业 (14)

第一章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 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注册时间: 经营范围: 住所地址: 技术依托单位: 1.2 经营条件 1.3 组织机构 1.4 研发能力 1.5 财务状况

第二章项目实施方案 2.1 项目实施背景 2.1.1 项目产品与市场 项目产品概述: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规定的工艺方法,把中药材炮制成为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作为中成药原料的中药产品;把中药材加工成为中药饮片的工艺过程称为中药饮片炮制。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大部分。其中中药饮片既是中医临床药品,又是制造中成药的原料,是中药产业的核心产品。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是“复方配伍”,中药饮片炮制必须根据“复方配伍”需要多品种结构型开发。公司计划生产中药饮片836个单品种,其原料种类包括**境内所有中药材。 市场供求动态:近20年来,全世界天然药材需求量以年均12.4%的幅度增长,目前天然药制剂年销售额约560亿美元。我国中药材、中药饮片出口额约占国际市场天然药材市场份额的5%。国内中药饮片市场活跃,价格上涨,需求呈稳步增长趋势。一是随着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人类疾病谱和用药谱逐渐发生演变,用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品已成为总趋势;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药材、中药饮片出口呈上升趋势。二是国家推行中药饮片炮制(GMP)认证,中药饮片炮制必须通过技术改造进入规范运行轨道,全国已有55%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淘汰。三是近年我国局地频繁遭遇暴雨、洪水、干旱、风沙、冰冻雪灾,半夏、白术、太子参、丹参、黄芩等大宗中药材减产,价格持续上涨,产品供不应求。

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 一、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中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 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同属不同种,有的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来源为同科不同属的中药如葶苈子;不同科的中药如青黛、珍珠等。有些不同基原的中药材,质量差异较大,例如《中国药典》收载的柴胡。由此可见,品种对中药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另外,在栽培过程中滥施农药、除草剂,过量使用化肥,造成中药材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偏高,影响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药材的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提高药材质量和保证药材质量稳定的基础与关键。 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 一、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土地辽阔,同种药材会因产地不同(土壤、气候、光照、降雨、水质、生态环境的各异)引起药材质量上的差异。这直接影响中药质量的可控性,也会导致临床疗效的差异,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在建立种植基地时一定要选择该药材生长最适宜的地域。 二、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这一概念源于生产和中医临床实践,数千年来被无数的中医临床实践所证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 通常认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 在药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产区。如西宁大黄、宁夏枸杞、川贝母、川芎、秦艽、辽五味、关防风、怀地黄等。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 目前常用的道地药材包括: 1.川药 主产地四川、西藏等。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附子、麦冬、丹参、干姜、白芷、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川续断、花椒、黄柏、厚朴、金钱草、五倍子、冬虫夏草、麝香等。 2.广药 又称“南药”,主产地广东、广西、海南及台湾。如阳春砂、广藿香、广金钱草、益智仁、广陈皮、广豆根、蛤蚧、肉桂、桂莪术、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化橘红、樟脑、桂枝、槟榔等。

中药材深加工(GMP)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88888中药材深加工(GMP)技术改造项目 1.2 项目承办单位及法人代表概况 1.2.1 项目承办单位概况 项目承办单位8888有限公司座落在素有“华佗故里,药材之乡”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亳州。这里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8888有限公司是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实行公司+农户、以龙头带基地的经营模式,现有总资产3000多万元,占地面积1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20平方米;现有员工120人,具有高级职称6人,初、中级职称人员占全体员工的30%以上。2001年6月建成并投产,现主要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达80台套,均具国内领先水平。主要产品有中药传统饮片、精制饮片、中药材提取、精提等。中药配方颗粒已获批准在安徽省首家生产。一年多来,生产中药饮片1000吨、中药材提取1500吨,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利税300万元。 面对世界各国对天然药物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中药国际化的需要,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与国内几家大的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的技术合作关系,并组建了“安徽中医学院济人药业中药研究开发基地”,使企业紧握科技之手,以此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公司为提高本地中药材质量,保证原料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积极与亳州市十八里镇进行合作。按GAP标准要求建立了

2200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等,生产出无污染、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地道中药材,为工业化大生产提供合格的中药材原料。 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将坚持“诚善济人、团结奋进、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和“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服务一流”的经营理念,在生产经营中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实实在在的做事,脚踏实地地工作,在3-5年内把公司发展成为安徽省中药生产骨干企业之一。 1.2.2 法人代表概况 法人代表888,男,1955年出生,大专文化(中药专业),现任8888有限公司总经理。 1.3 项目背景 1.3.1 亳州市概况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部的淮北平原,西、北与河南省的鹿邑、拓城、夏邑、永城等县接壤;南、东与安徽省淮北、宿州、蚌埠、淮南、阜阳市毗邻。地理座标为东经115°32′-116°11′,北纬33°24′-34°04′,市域面积839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520万人。 亳州市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商品棉、优质烟、优质茧生产基地和国家定点鲜活农副产品批发中心之一。亳州盛产中草药,自古就有“药都”之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亳州市交通便捷,交通以陆路为主,105、311国道在市区交汇,环城路、通乡路、通村路纵横成网,陆路交通十分便利。涡河航道自大寺港以下可常年通航,往下经淮河可入长江。国家铁路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纵穿市区东侧,为城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doc

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7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

谈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意义及教育

谈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意义及教育 发表时间:2011-07-12T11:15:55.11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唐月荣 [导读] 通过以上研究会使我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传统产地加工的科学性与不足,从而建立更加科学的产地加工理论体。 唐月荣(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463000) 【中图分类号】R28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026-02 【摘要】目的中药材产地加工对质量的影响及人员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中药材产地加工 中药材产地加工指的是对药用植物或者药用动物的产地初加工[1],根据药材性质和商品销售运输保管的要求在产地进行的初步加工处理,制成品是中药材[2]。 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中药材的特点之一是一地产全国销,一季产全年销。为了便于采收、贮藏、运输和销售,自古就有中药材的产地加工。具体操作主要有修整、蒸煮、刨切、干燥等。从药品质量的角度来看,除了田间的农业措施之外,产地加工就是影响中药质量的第一因素。 1 对药材性状的影响 1.1对药材表面特征的影响 一些药材在采挖后常常要去皮。如知母有两种商品规格:一种是挖取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泥土,保留黄绒毛及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后商品称“毛知母”;另一种是趁鲜时用刀刮净外皮晒干,称“光知母”[3] 。山药采挖时刮净外皮用水浸漂后连续用硫黄熏2-3 天。至全身发软。晒至全干即为“毛山药”;选择身条肥大、均匀、顺直的晒至六成干时用板搓圆切去头尾。再晒至足干,打光即得‘光山药” [3]。 1.2对药材形状、大小的影响 巴戟天的根本来是圆柱形的,产地加工时将挖出的根洗净泥上,除去地上茎及须根,用沸水略烫,立即捞起,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切成7^15cm长段晒干。正因为有“轻轻捶扁”才有“扁圆柱形,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 5-2cm。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肉厚易剥落’的性状描述[3]。浙贝母的产地加丁方法是挖取根茎,抖去泥土,洗净.分大小个(小的作珠贝用)用竹笼撞擦外皮,拌人贝壳灰,拌匀一夜后使贝壳粉吸去浆液,取出晒干或烘干也有将鲜浙贝母切片直接晒干的。《中国药典》对浙贝母的性状就是按大贝、珠贝和浙贝片来分别描述的。“被有白色粉末”是因为拌以煅过的贝壳粉。 1.3对药材气味的影响 一些芳香性的中药材在产地加工时必须注意保留其特性,因为芳香性挥发油多数是有活性成分的有效部位。如薄荷、荆芥在采割后不应趁鲜切碎,不能曝晒,而应采取阴干的方式。丹皮、徐长卿也是如此。砂仁秋季果实成熟时,剪下整穗果实,放在特制的烤具内。慢火熏焙,熏焙时盖上一层鲜樟树叶。熏后砂仁的香气较浓。 1.4对药材颜色的影响 玄参,别名黑参、乌元参。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曝晒至半成干后,堆闷3-4 天(发汗)反复曝晒至八九成干,再堆闷至内心发黑油润,晒干。其“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黑色,微有光泽”。倘若不是反复堆闷发汗、曝晒、断面是不会变黑的。丹参的产地加工也应“发汗”,断面才能显褐色并可见到放射状的木质部花纹。现在有些产地不注意这种加工方法,不“发汗”,结果在丹参的断面显示不出放射状纹理。一些药材产地加工时习惯用硫黄熏,熏的目的除了杀去虫卵,便于干燥,同时也使药材的颜色变白了,更好看,规格等级上去了。如山药、菊花、银耳等。 2 对药材所含杂质的影响 2.1非药用部分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多数药材都有规定的药用部位。如金银花是干燥的花蕾或待初开的花。因此叶、梗和盛开的花都不应充斥其内[4]。这些东西多了,就会影响药材的质量。山茱萸是用干燥成熟的果肉,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往往因货源紧缺或其他企图夹有大量果核,因而影响药材的质量。降香在产地加工时应刨去边材而保留红紫色的心材,实验研究心材的挥发油含量和浸出物含量都大大高于白色边材。 2.2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国药典》规定每一味药材都有一定的来源,但在产地加工时。不加挑选和修整。将一些来源与规定不同的物质夹杂在里面一起加工。从而影响到药材的质量,经调查聚花过路黄的生态环境与过路黄基本一致。植物形态又极相似,药农采挖时很有可能把它们一起挖来,但在晒干打包之前应该进行挑选。 2.3无机杂质(砂石、泥土)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药材在采挖后应洗净泥土,尤其是根茎类药材更应该做到。但一些药材产区的农民图省事或为了增加利润就不洗或不洗干净。将大量泥砂杂质带人商品。如全蝎在产地加工时,不让蝎子“吐出泥土”即下盐水,造成虫体腹腔含有大量的无机杂质[5]。1995年版《中国药典》已对一些品种的酸不溶性灰分进行了限制。如川乌不得过2.0%,海金沙不得超过15.0%等等。并且在新版《中国药典》中还增加对一些品种的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3 对药材内在质量的影响 3.1对所含有效成分的影响 川产金银花以蒸晒和硫黄熏加工的样品绿原酸含量最高,炒晒次之。菊花的生晒品含挥发油0.5800%,烘干品含挥发油0. 50%,熏晒品含挥发油0.49%,蒸晒品含挥发油0.480%,炕干品含挥发油0.2500%[3]。西红花以室外栽培、室内采花并及时低温干燥番红花贰的含量最高(周锦祥等.番红花球茎复壮及栽培技术鉴定会资料)。天麻产地加工时应采用蒸后再干燥的方法,这种加工方法所得干品天麻贰的含量高;如采用水煮后再晒干,则含量大为降低。 3.2对药材含水量的影响 中药材含水量是影响中药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含水量过大会使药材在储存过程中生霉生虫,或使部分含贰类成分的药材因贰的水解而失效[6]。1995年版《中国药典》已对部分药材的含水量作了控制。如丁香不得超过12.00%。大腹皮不得超过12.00%,天冬不得超过

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调研报告

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调研报告 关键词:亳州;中药材;中药市场 摘要:安徽毫州素有“药都”之称,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现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其“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药材专业市场。故亳州的中药市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中药市场发展情况。为深入了解毫州药材市场的实况,增进对国内中药发展现状的认识,我们于2012年9月15日赴安徽毫州做了为期一天半的实地考察,现就考察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近年来,亳州中药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更加完备,中药工业总产值达到百亿以上,全市药业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亳州已经有上百家坐落于中药材工业园区的企业,且大多数已经投产。其中不乏投资规模较大的企业。例如安徽济人药业、广印堂股份药业等,形成了现代中药制造产业集群。 亳州市中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因此有些经验是值得总结的。 一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概况 主体经营模式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经营模式分为两大主体。一是交易大厅的摊位销售:交易大厅分为两层,有数干个摊位,商贩多为当地居民或来自各地的药农、药商,主要进行各类散装药材的批发销售,基本不接受零售。交易大厅二层除固定摊位商贩外,还有部分零散药材销售人员,交易时间短。交易大厅一层均为固定摊位,交易时间较长。二是围绕交易大厅外四周的商铺销售:与交易大厅摊位不同,各商铺有自己独立的店面和商铺名,通常为某药材的直销店或专营店,其销售大多为冬虫夏草、藏红花、鹿茸、人参等名贵中药材,该类店铺提供不同规格和质量的某种或某几种中药材的批发或包装零售,也提供异地发货服务。此外,在交易市场周围,还零散分布着一些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展示厅、中药材信息服务部、中药药械器具经营单位、中药材包装销售点,以及搬运、寄存、饭店、旅社、金融、邮政等其他服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贸易体系。 市场管理 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由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开办。2003年,亳州市政府依据“市场运作、公司管理、规范经营、政府监督”原则,建立了中药材市场管理体系,后与康美(亳州)世纪国药有限公司签订责任书,成立了毫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的直接管理责任单位,确保中药材专业市场的规范有序经营。 药材情况 作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以其全国南北地理中心的特殊位置容纳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品种,规格各异。交易大厅以各类药材切片为主,包括统货和各级别的选货,个子货(根茎类中药)较为少见或仅作为样品供参考鉴定。因亳州为芍药重要栽培产地,所以,白芍在交易市场的出售量较大。

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建议书

东寨镇上三坝村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项目建议书 东寨镇上三坝村党支部 圣基中药材种植合作社 二O 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东寨镇上三坝村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加工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 项目区位于永昌县东寨镇上三坝村。东寨镇上三坝村位于312国道南8.5公里处,因地处三干渠上游而得名,村委会驻地庙儿庄,全村辖6个村名小组,335户,1383人。全村总耕地面积9000亩,人均可耕地面积6.5亩。全村以优质啤酒大麦、小麦种植为支柱产业,以发展舍饲养殖和劳务输转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621元。 (2)建设内容、规模 1)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0000亩(其中:甘草4000亩;黄芪6000亩),年产甘草*吨,黄芪*吨。 2)建设中药材初级加工厂1个,产品为:黄芪、甘草等饮片。 3)相关技术培训及指导。 (3)建设期限: 建设期2年(2012年5月—2014年5月)。 3、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1)项目辐射范围 本项目建设10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 农户”的运行机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东寨镇上三坝村。 (2)项目带动能力 10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使全村335户农民直接受益。 二、中药材试种植基本情况 (一)种植情况 2011年,在圣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本村种 植甘草2000亩,黄芪2000亩,总计种植4000亩,总产值20万元。按照本村中药材长远发展规划,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完成种植 中药材1万亩,通过建立新型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与专业院校、 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经营为产业 链的全新中药经营模式,实现中药产业的规范化、集约化。进而 使中药材生产成为本村继洋葱、洋芋之后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二)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种植中药材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相当明显。一是增加了本 村农民的收入。种植中药材每亩平均收入达7000元,种植一般农作物收入不足3000元,每亩新增收入800元以上,概算2011 年全村新增收入300多万元以上,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相当显著。二是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三是促进地区土地流转,实现土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户在自愿基础上,按照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求,在土地种

中药材初加工状况分析

中药材加工状况 中药材加工是中药材生产阶段,为中药饮片炮制、药剂生产提供商品药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一门独特的传统技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作为中药材来源的药用植物、动物、矿物进行采收、加工处理的技术。早期文献称之为“采造”、“采治”、“采取”,现代文献一般称之为“采制”、“采集”、“加工”。 中药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的生产, 前后相互联系, 前者依次为后者的基础, 其间任何一个环节都影响着中药的质量。近些年来人们比较重视用于汤剂的中药饮片及直接供患者使用的中药制剂的质量, 却往往比较忽略二者的原料—中药材的质量。事实上,只有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 最终提高中药的质量才有可能。要做到这一点, 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中药材加工的加强。 1.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必要性及意义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而需进行产地初加工。 药材采收后,绝大多数尚呈鲜品,因药材内部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加工处理,很容易霉烂变质,其药用的有效成分亦随之分解散失,严重影响药材质量和疗效。适时采收中药材并对其进行初加工,是药材增产增收的关键。“三分种,七分收”,说的也是这个简朴又深刻的道理。所以,除了少数要求鲜用或保持原状外,大部分药材必须在产地初步加工。药材经产地初加工后,剔除了非药用和劣质部分,保证了药材质量,同时可防止霉烂腐败,便于贮藏和运输,从而可以提高药材在临床上的疗效。在初加工时,按药材和用药的需要,进行分级和其他技术处理,有利于药材的进一步加工炮制和充分发挥其药用功效,是中药材优质的重要环节和保证。 2.中药材初加工的常规技术

中药材加工建设项目

陇南市康县中药材加工项目 企 业 架 构 计 划 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陇南市康县中药加工建设项目 2、项目承办单位 甘肃世纪中天投资有限公司 3、建设地点、规模、期限及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 项目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境内气候属典型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质构造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县辖8镇13乡,350个行政村,164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9.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78万人。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16万亩。

(2)建设内容、规模 建设加工中药材饮片的初级加工厂1座,产品为:(3)建设期限 4、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万元,资金按构成分列如下:(1)建设工程费万元,占总值的; (2)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费万元,占总值的;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占总值的; (4)预备费万元,占总值的; (5)建设期利息万元,占总值的; (6)流动资金万元,占总值的; (7)征收加工厂土地费用万元,占总值的; 备注:收购药材投资额除外。 5、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 (1)项目辐射范围 本项目建设中药材收购加工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

的运行机制,项目建设地点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康县。 (2)项目带动能力 中药材切片加工,使当地山区农民直接受益。并在药材加工时可解决多个就业岗位。解决康县农民和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1、综合评价 康县收购加工建设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开发战略,符合国家农业产业政策。项目依托康县特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建设可切实调整农村种植和生产结构及农村经济结构,使脱贫致富落到实处。 2、论证结论 经过对本项目全面调查、分析和论证表明:项目经济可行、技术先进可行、土地落实、企业自有资金落实,已具备建设条件。同时项目生态与经济效益兼备,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可行。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

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药调查报告2篇

中药调查报告2篇 中药调查报告发展中药材产业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意义: 我国西药市场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很久以前就听说有人提议废除中医,而且还是科学界的人提出来的,并且有不少人附和。西医在外科手术方面的长足发展,以及在急救技术上的各种手段,是中医无法也不需要替代的。虽然中医不具备成熟的痊愈技术,但是相较于西医,中医有更完整地理论基础,也有更大的机会发展出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都倾向于西医,很少有人会想起中医这个古老的词。作为中国的宝贵财富,中医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而且的潜在供给能力很大。 大学校园的中医普及率很低,与西医根本是无法比较的,无疑,大学生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市场极具战略性的市场,而对大学生的中医调查报告也能够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大学生这个消费群对中医的态度,同时,中医也能从中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在广大学生当中展开调查。我们除了通过网络对大学新生进行抽样调查(获得调查问卷52份,有效问卷52份),还对个别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个人访谈以及现场问卷调查。 三、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1、优势:

a副作用较少,和西药相比更温和,对人体机能冲击性较小,而且强调因人而异,通过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药方,更为对症。 b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中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广大人民所熟悉、接受。 c中医博大精深,涵盖了多种技术与治疗方式,例如针灸、拔火罐等,可选择性强,有助于日常的保健性治疗。 2、劣势: a传统中药需要煎煮后服用,过程较为繁琐耗时,对于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来说不太适合。 b中药多由草药制成,性味苦涩,服用时较难入口。 c起效较慢。 d诊疗方式由古代的静脉学说发展而来,现代科学较难验证。 3、威胁: a西医医学运用现代先进科学诊疗手段,国际认可度高,根据性强。 b西药药性强,起效快,易见成效。 c西药服用方便,而且较传统中药容易入口。 4、机会: a,中医药是中国民族的医学瑰宝,发展中医药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和出口创汇的需要。 b随着健康观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开始

常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常规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需进行产地加工。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格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一般常规中药材初加工方法介绍如下:1、种子类。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有些药材要种皮或果皮,如薏苡仁、决明子等。有些要击碎果粒,取出种仁供药用,如杏仁、酸枣仁等。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贞子等。2、花类。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芜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杭白菊等。3、果实类。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鲜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瓜篓、陈皮、山茱萸等,应先去除瓤,粒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4、皮类。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柏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树皮,然后切成丝片或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5、全草和叶类。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

干,尤其是含芳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麝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至全干。如紫苏、薄荷等。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质叶类,如马齿苋等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6、根及地下茎类。这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如白芷、丹参、牛膝、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蕹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块晒干或烘干;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中药材种植现状调研报告1

中药材种植现状调研报告(1) **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长环境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和 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有利于发展**的医药产业,因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调研,对我县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意见。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文明和谐**”的主题,努力做到“在解放思想上有新飞跃、在提升能力上有新进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成效、在创新机制上有新突破”,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促进食品医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发展。为此,**县委、县政府重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把中药材种植产业确定为我县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掌握我县中药材种植情况,促进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我局近期对全县的中药材种植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前景 政策背景。国家20XX年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纲要》要求“各级政府对发展中药种植应给予各项农业优

惠政策支持,加强中药材野生变家种家养研究,加强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实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生产,加强植保技术研究,发展绿色药材。”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绿色经济强省和发展云药产业的战略目标。州委、州政府也提出了生物经济富州和建设百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发展战略。以上表明,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由此看来,当前在我国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前景非常巨大,特别是我县这样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气候适宜,土壤多样的农业县,发展中药材的种植是大有前途的。 市场需求。中药材的用途越来越广,除了用于中成药品、中药饮片生产,还用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近几年来市场需求逐年增长,野生中药材显然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必然的趋势。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中药材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对中药饮片企业和中成药生产企业是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加大,但对中药材的种植来说却是利好消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县的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二、我县中药材野生资源及种植情况 中药材野生资源

产地初加工药材品种

产地初加工药材品种 产地初加工(趁鲜加工),日益成为国家支持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对于药材规范性、标准性和安全性,以及产区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和农村创富均具有重要作用。 为理清相关药材产地初加工产品范围,有效指导相关生产与经营,现整理如下,请各位参用。 少说多做,初衷不变,淡然前行----- ↑趁鲜加工的64种药材(2015药典) 1.药材切片(共28个品种)干姜、土茯苓、山柰、山楂、山药、川木通、三棵针、片姜黄、乌药、功劳木、地榆、皂角刺、鸡血藤、佛手、苦参、狗脊、粉萆薢、浙贝母、桑枝、菝葜、绵萆薢、葛根、紫苏梗、黄山药、竹茹、桂枝、狼毒、滇鸡血藤。 2.药材切段(共18个品种)大血藤、小通草、肉苁蓉、青风藤、钩藤、高良姜、益母草、通草、桑寄生、黄藤、锁阳、槲寄生、颠茄草、野木瓜、广东紫珠、首乌藤、桃枝、铁皮石斛。 3.药材切块(共3个品种)何首乌、茯苓块、商陆; 4.药材切瓣(共4个品种)木瓜、化橘红、枳壳、枳实 5.药材切瓣或片、段(指可选用多种切制方法加工的药材,共11个品种)丁公藤、大黄、天花粉、木香、白蔹、防己、两面针、虎杖、香橼、粉葛、大腹皮。↑可以在中药材专业市场专营区经营的73种趁鲜切制和初加工中药材品种 具体如下:茯苓、何首乌、赤茯苓、茯神、葛根、粉葛、岗梅根、虎杖、八角枫根、白芍、白术、桑白皮、牡丹皮、桔梗、白芷、大黄、商陆、乌药、地榆、苦参、雷公藤、白首乌、菝葜、土茯苓、黄药子、绵萆薢、桑枝、川木通、皂角刺、紫苏梗、佛手、干姜、山奈、狗脊、浙贝母、丁公藤、两面针、八角莲、瑞香狼毒、紫葳根、菊叶三七、粉萆薢、片姜黄、山楂、十大功劳根、防己、天花粉、木香、土木香、高良姜、檀香、樟木、桂枝、大血藤、青风藤、苏木、降香、钩藤、红木香、桑寄生、槲寄生、锁阳、肉苁蓉、益母草、通草、黄藤、颠茄草、白蔹、木瓜、枳实、枳壳、鸡血藤、香橼

中药材初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中药材初加工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主管单位: 项目实施单位:

目录

第一章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1 基本信息 单位名称: 注册时间: 经营范围: 住所地址: 技术依托单位: 1.2 经营条件 1.3 组织机构 1.4 研发能力 1.5 财务状况

第二章项目实施方案 2.1 项目实施背景 2.1.1 项目产品与市场 项目产品概述:中药饮片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规定的工艺方法,把中药材炮制成为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作为中成药原料的中药产品;把中药材加工成为中药饮片的工艺过程称为中药饮片炮制。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三大部分。其中中药饮片既是中医临床药品,又是制造中成药的原料,是中药产业的核心产品。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是“复方配伍”,中药饮片炮制必须根据“复方配伍”需要多品种结构型开发。公司计划生产中药饮片836个单品种,其原料种类包括**境内所有中药材。 市场供求动态:近20年来,全世界天然药材需求量以年均12.4%的幅度增长,目前天然药制剂年销售额约560亿美元。我国中药材、中药饮片出口额约占国际市场天然药材市场份额的5%。国内中药饮片市场活跃,价格上涨,需求呈稳步增长趋势。一是随着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人类疾病谱和用药谱逐渐发生演变,用天然药物替代化学药品已成为总趋势;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中药材、中药饮片出口呈上升趋势。二是国家推行中药饮片炮制(GMP)认证,中药饮片炮制必须通过技术改造进入规范运行轨道,全国已有55%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淘汰。三是近年我国局地频繁遭遇暴雨、洪水、干旱、风沙、冰冻雪灾,半夏、白术、太子参、丹参、黄芩等大宗中药材减产,价格持续上涨,产品供不应求。

高标准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新版

高标准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8) 2.1项目提出背景 (18)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20)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20) 2.3.1促进我国高标准中药材产业园建设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1)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1)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2)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2)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2)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3)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3)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4) 2.4.1政策可行性 (24) 2.4.2市场可行性 (24) 2.4.3技术可行性 (24) 2.4.4管理可行性 (25) 2.4.5财务可行性 (25) 2.5高标准中药材产业园建设项目发展概况 (25)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6)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6)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6)

各类中药材加工技术

各类中药材加工 采收后的中药材,除了骨碎补,鲜芦根等少数种类可供鲜药用外,大多用其干品。为防止霉烂变质,便于分级、包装、贮藏、调运,也为了进一步加工炮制成饮片需进行产地加工。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模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加工方法也各不相同,现将一般常规中药产地加工方法介绍如下: (一)种子类一般果实采收后直接晒干,脱粒,收集种子。有些药材要种皮或果皮,如薏苡仁、决明子等。有些要击碎果粒。有些则要蒸,以破坏药材易变质变色的酵素,如五味子、女真子等。 (二)花类为了保持花类药材颜色鲜艳,花朵完整,采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摊开阴干,或在低温下迅速烘干,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浓郁的香气,如红花、芜花、金银花、玫瑰花、月季花等。极少数种类则需先蒸后再进行干燥,如抗白菊等。 (三)果实类一般果实类药材采收后直接晒干或烘干即可。但果实大又不易干透的药材,如佛手、酸橙、鲜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干燥,以果肉或果皮入药的药材,如瓜篓、陈皮、山茱萸,应先去除瓤,粒或剥皮后干燥,此外,有极少数药材如乌梅等还需经烘烤烟熏等方法加工。 (四)皮类一般采后趁鲜切成片或块,再晒干即成。但有些种类在采收后应趁鲜刮去外层的栓皮,再进行干燥,如丹皮、椿根皮、黄柏皮等,有些树皮类药材采后应先用沸水略烫后,加码叠放,使其“发汗”,待内皮层变为紫褐色时,再蒸软刮去树皮,然后切成丝片或

卷成筒,再进行干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 (五)全草和叶类采收后宜放在通风处阴干或晾干,尤其是含芒香挥发油类成分的药材,如薄荷、荆芥、麝香等忌晒,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有些全草类药材在未干透前就应扎成小捆,再晾全干。如紫苏、薄荷等。一些含水量较高的肉制叶类,如马齿苋等应用沸水略烫后再进行干燥。 (六)根及地下茎类这类药材采收后,一般先洗净泥土,除去须根,芦头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趁鲜切成片,块或段,然后晒干或烘干。如白芷、丹参、牛滕、前胡、射干等;一些肉质性,含水量较高的块根、鳞茎类药材,如天冬、百部、薤白等,应先用沸水稍烫一下,然后再切块晒干或烘干;对于质坚难以干燥的粗大根茎类药材,如玄参、白芍等药材,先要用沸水煮,再经反复“发汗”,才能完全干燥。还有些种类的药材,如山药、贝母等须用硫磺熏蒸才能较快干燥,保持色泽洁白,粉性足,且能消毒,杀虫防霉,有利于药材的贮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