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总结题

教育学复习总结题
教育学复习总结题

教育学复习

第一章导论

1.结合优秀班主任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及对今后从事教学的创造性设想。(任小艾报告)

2.论述《学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 《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概括。

它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作出了概括性的论述。其提到的主要内容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普遍意义。

a. 教学相长:本义是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

是一种学习,这两种不同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引申义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b. 及时而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适时而学。

c. 不陵节而施: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违反知识本身的深浅

或难易程度进行施教。

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引导,但不牵着学生的鼻

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e. 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

点。

f. 禁于未发:要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

措施。

第二章教育的基础知识

一、概念: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目的:广义: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

身心发展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

狭义: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

3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4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即以开发青少年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5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6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7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8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二、简答和论述:

1.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选择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2.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看法。

3.我国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一、概念:

1.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二、简答和论述:

1.教育的社会制约因素(社会生产力、自然环境、人口等)

社会是由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三个要素组成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故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就是研究教育与自然环境、人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联系或关系。社会各要素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问题,即表现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对社会各要素产生的种种作用,即表现为教育的功能。

? 2.如何理解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如何促进个体个性化)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观念的表现;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外在表征。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

3.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A普通教育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B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 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4.教育现代化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

d教育管理现代化

e教育素质现代化

? 5.分析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的偏移和失调状态。

第一种情况: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

第二种情况: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概念:

1.人的身心发展: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二、简答和论述:

1.教育如何适应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

A.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它决定了我们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的

这一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

B.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

方法内容。

C.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他决定教育活动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

心发展的最佳时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进其有更好的发展。

D.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它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 2.人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遗传素质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教育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素质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遗传素质的作用:

1.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

4.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不同。

遗传决定论

1)过于夸大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在人的发展中,遗传的作用不可否认,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可能,对于某些有特殊的素质的人的发展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就如我们所说的“天赋”,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不能过于夸大。3)人的发展除了遗传,还有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后天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人类科学家对“狼孩”所做的努力可以说明。

4)这种错误的认识为“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不可取的。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环境的概念

一般直接或间接影响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

(二)社会环境

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2.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3.社会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4.社会环境的不同可能造成个体发展上的巨大差异。

环境决定论

这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观点。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又能凭藉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的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因此,象我国古代墨子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是不正确的。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还具的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三)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四)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发发挥个体遗传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教育万能论

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现存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观点显然是不对的。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概念:

1. 教师:是接受社会的一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主要职责的社会成员。

二、简答和论述:

1.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教育思想素养

(二)职业道德要求

1.热爱教育、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三)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向学生传授的各门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知识

(四)能力素养

组织教学、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

(五)身心素养

2.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A.教师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教师领导方式:专制、民主、放任型

教师的智慧

教师的人格因素:性格、气质、兴趣

B.学生方面

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C.环境方面

学校的人际环境

课堂的组织环境

3.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1).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4.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5.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P125

6.如何理解经师与人师P119

第六章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概念:

1.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

的总和。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育的内容。

2.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原称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国家根

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

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必

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5.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

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6.发现法:美国布鲁纳首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

7.暗示法: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提出。

运用暗示手段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

8.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方

法和美的形象,使学生在愉悦中高效率进行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二、简答和论述:

? 1.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有哪些?(名词和案例分析)

教学原则

(一)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定义: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要求:

1.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

2.教学中把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统一起来。

3.教学要把身心发展统一起来。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讲清基础理论,指引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

1.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2.要认真组织好演示、实验、练习、观察、参观和实习作业等教学实践性活动。

3.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4.要防止片面强调使用,忽视基础理论知识或理论脱离实际忽视实践的倾向。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把两个积极性结合起来。

要求:

1.培养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3.要发扬教学民主。

(四)直观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使学生对所学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从而丰富感性知识,能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要求:

1.要选择和制作直观教具、幻灯片、电影、电视片和教学软件。

2.直观要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相结合。

3.要重视语言直观的作用。

(五)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要求:

1.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

2.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

3.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要求:

1.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好学生复习。

3.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发展记忆能力。

4.在获得新知识中巩固已知。

(七)尽力性和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

要求:

1.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估计。

2.要做到”及时而教”。

3.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既要从国家需要出发,保证统一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佳发展。

要求:

1.教学要有统一、全面的要求。

2.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

3.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4.既要注意尖子学生的培养,又要特别注意差生的发展。

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讲读。

基本要求:

(1)内容方面: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逻辑性、启发性

(2)语言艺术

(3)板书

(二)谈话法(问答法):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相互

对话,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

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准备充分

(2)气氛融洽,从容思考

(3)面向全体

(4)小结或总结

(三)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小组或全体)的组织形式,发表自己对某一中心问题的看法,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

(1)讨论前作好准备

(2)讨论时作好启发引导

(3)作好总结

(四)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

并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2)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

(3)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五)演示法:教师运用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准备

(2)演示要同讲授、谈话紧密配合

(3)演示的材料尽量被学生的各种感官所接受

(六)参观法:把学生引导到校外的一定场所,使学生直接接触自然和社会,掌握生动的实际知识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参观前作好准

(2)参观过程中作好指导

(3)参观后作好总结

(七)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训练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目的、要求明确

(2)选好练习的内容

(3)选择正确的练习方法

(4)知道练习的结果

(八)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的作业,引起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变化,通过观察分析以获得知识、

培养技能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作好准备

(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

(3)实验结果要总结

(九)实习法(实习作业法):学生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在校内外从事实际操

作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从中掌握一定

技能的教学方法。

基本要求:

(1)实习前要有理论上的准备,要在相应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2)作好动员,明确目的和要求作好分组等组织工作。

(3)作好具体指导,加强纪律教育。

(4)作好总结和实习的评定。

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3. 如何备课(做好三方面工作,写好三种计划)

(1).作好三方面工作: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

(2).写出三种计划:

A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对学期(或学年)制定的总计划。

内容包括:学生情况简要分析,学期(或学年)教学的总要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需要用的教具,参观、实验等重要联系实际活动的安排,提出教学改革的设想等。

B课题(单元)计划对课题教学做出的全面考虑和准备。

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的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各课时课的类型和主要的教学方法,课题需要用的教具。

C课时计划(教案)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入细致的教学准备。

内容包括:上课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步骤)等。其中教学进程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和时间的分配。

4.上好一堂课的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5.教学艺术的特点

(1)、教学的形象性

指借助于师生的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一切艺术形式作为教学形象化的手段。

(2)、教学的情感性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体验,具有强烈的学习动因。

(3)、教学的创造性

替学生创造出一个最适合于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来。体现在备课和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6.为什么要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意义)?有哪些教学艺术?(每一种都看)就其中一种教学艺术加以说明(结合教育练讲来谈)?

A 教学艺术的意义

教学艺术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的形象性可以顺利完成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乐于学习,便于理解和记忆。

**教学的情感性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

**教学的创造性可以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

B五种

(一)教学语言艺术

1、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以语言美使学生高效率进行学习的教学技能、技巧。

2、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和要求

**科学性**逻辑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谐性

准确、精炼;目的明确,层次分明;生动、形象趣味性;

充满情感色彩或具有幽默感;语言的节奏感、声调、速度。

(二)组织教学的艺术

1、意义

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组织手段,使课堂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使使学生高效率进行学习的教学技能、技巧。

2、要求

**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遵循注意规律,善于利用教学反馈,组织教学进程。

**掌握教学机智,善于处理偶发事件。(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的作用,组织好教学。

(三)导入新课的艺术

1、意义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上课伊始就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的教学技能、技巧。

2、要求

** 要紧扣教材内容

** 时间要短

** 要运用好“引发性”教学用语

3、方式

** 激发情趣** 设疑提问

**以旧引新**直观演示

**释词破题

(四)结束课的艺术

1、意义

巧妙地运用“结尾性”教学用语使课完美结束,并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的精湛的教学技能、技巧。

2、方式

** 总结性结束

**悬念性结束

**回味性结束

3、要求

** 要首尾呼应,紧扣教学内容

** 要简洁明快,时间适当

** 要设计好“结尾性”教学用语

(五)课堂板书的艺术

1、课堂板书的内容

课题名称、内容扼要提纲、重要结论、必要图表、术语、名词概念、应用式等。

2、种类和格式

种类:

**板书:板书(狭义的)、板演、板画

**副板书:注释性板书,黑板两侧写出字词、人名、地名等。

格式:

** 提要式**词语式** 图示式** 表格式

第七章课堂教学设计

一、概念:

1.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

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3.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

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总的考虑。

二、简答和论述:

1.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

分析学生已有的状态

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列出综合性目标

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教学时间设计应注意哪些

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3.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和给教师的建议

(1)讲述策略误用的表现

①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

②讲述的时间太长,超出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的时限;

③讲述内容缺乏组织性、逻辑性;

④讲述不顾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或对学生知识准备想当然假设;

⑤讲述时没有激发起学生有意义的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2)给教师的建议

①用词恰当,语速适中,语速以稍慢于日常生活说话速度为宜;

②教师要说普通话,避免使用方言词汇;

③为了表达流畅,教师在备课时要把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化的语言;

④讲述时尽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说话带口头禅和多余语助词的不良习惯。

4.问答策略、讨论策略注意什么问题

(1)问答策略注意事项:

教师首先对于提出的问题、对象、引导、提示等要作好充分的准备。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太难或太易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的反馈,给以评价或鼓励。另外,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全面,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出的问

题也要多种多样,有知识性的、理解的、应用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等等。(2)讨论策略注意事项:

第一,讨论的议题要明确。

第二,讨论前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

第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讨论进行中的作用。教师在讨论中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讨论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调节者和参与者。

第四,讨论结束后要适当小结。

第八章德育

一、概念:

1、德育方法:是指为完成德育任务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2、说理教育法:是指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3、心理咨询法:是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4、榜样示范法:是指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来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5、实际锻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从中培养他们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6、陶冶教育法: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人给予积极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7、自我修养法: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8、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教育学人物汇总(上)

1.孔子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2、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3、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教育过程:学思行相结合。 5、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6、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学思行结合。 2.孟子 1、性善论 2、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4、思孟学派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教育目的:明人伦 3. 荀子 1、性恶论,首次将“道”“德”二字合用。 2、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3、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4、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5、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6、强调尊师;闻——见——知——行 7、教育的作用:化性起伪 4.墨子,墨翟兼爱非攻 1、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2、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实用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3、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刻苦磨练精神。 4、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 道家“绝学、愚民” 1、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2、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3、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6.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教育学的雏形 2、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3、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4、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7.苏格拉底 1、问答法,雄辩著名 2、知识即美德 3、产婆术(精神助产术)分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 4、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诊断学名解大题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内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内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就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就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与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与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就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与)体征,也就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就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陈-施呼吸,就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与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就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与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张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21、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总量为68~473μmol)。尿胆原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小部分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教育学有关人物的知识点

教育学 一、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学概论复习总结

制校与学教育、学? 1.我国近代系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双轨学制主要是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2. “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理3.想。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4. 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普及性、免费性、强迫性。5.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6.制度化教育7.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8.1903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年的癸卯学制终身教“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确定了9.1972”思想,并提出了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育教育系统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10. 11.简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机构完善,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图书资料、场地等较为完备。 家庭教育: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时间的持久性,教育作用的显着性。社会教育:教育影响的多样化,对象和场景的开放性。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2.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生产工具的改进、手工业与农业逐渐分离、产生了商品生产、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经济基础雄厚、提供接受教育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使脑力可以脱离体力劳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只有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时,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脱离生产专门学习的学生。

2.文字的出现时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早期文字是记载文化知识的唯一工具,文字是教学必不可活少的工具。早期文字复杂,使得学习文字比较艰难耗时,必须有专人教授,专心致志才能完成。文字本身包含了各种社会知识,使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基友了极大社会意义。 3.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社会政治基础:国家发展,阶级对立更加突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控制,需要建立专门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培养为他们服务的各种人才,锅里国家事务, 学校是在奴隶社会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13.简述我国现代学制形成的基本历程。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目的下,在全国办起了新式学堂,外国语、军事、科学技术学堂。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实施的先声,为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认识到了建立新学制、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性。1902年清政府颁布《情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史第一个较完整学制,但未能实施。1904年,又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完整且棺椁实行,这宣告了中国现代学制的正式形成。这两种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中体西用思想,它们是中国第一次全面 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它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简历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社会、人、教育 1.社会要素的主要内容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2.制约教育的社会因素有社会生产力、文化传统、政治经济制度

诊断学大纲题库

《临床技能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诊断学 属性:必修课 类型:专业基础课 适合专业:医学各专业 课程性质:理论性、实用性和研究性 目的和任务:《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问诊、采集病史,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的症状。通过视、触、叩、听诊,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通过理论课的讲授和课间实习,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提出可能性的诊断,为学习其他临床各科奠定基础。本课程将侧重于物理诊断学及各种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实验诊断和影像学部分将在其它课程中进一步学习。 二、教学目标要求 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后应具备初步诊疗能力,能够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2.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悉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3.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并掌握各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4.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各波、段的测量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及某些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

绪论 【授课目标】 一、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了解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三、了解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临床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进展。 三、祖国医学对诊断学的贡献。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多媒体、幻灯)。 第一篇常见症状 【授课目标】 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重点讲授常见症状,要求学生掌握主要常见症状的临床特点、出现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了解症状的分析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讲授发热、水肿、咳嗽与咳痰、咯血、呼吸困难、腹泻、呕血、便血、黄疸、头痛、意识障碍等。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在诊断学教学中选择9~11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的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参考。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述 (二)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临床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波状热、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课与课外)相结合。;主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容更加丰富。 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实验教学论的体系,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第一章教育概述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保证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把“教”与“育”连在一起,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自此,便有“教育”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兽医临床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与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稽留热:体温升高到一定高度,可持续数天,而且每天的温差变动围较小,一般不超过1℃。 2.预后良好:是指估计不仅能被完全治愈,而且保持原有的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 3.胸式呼吸:呼吸时胸壁的起伏动作特别明显,而腹壁的运动极弱。 4.干罗音:由于支气管粘膜炎症(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堵塞及粘液腺肿大等)、支气管痉挛及支气管受压迫(如肿瘤压迫),导致支气管管腔狭窄,当气流通过狭窄部时产生一种狭窄音 5.强迫运动:是指由于大脑,中脑和小脑的病变引起的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的强制发生的有规律的运动。 6.共济失调:在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所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 7.心杂音:心脏杂音是与心脏活动相联系,在心音以外的附加声音 8.—施二氏呼吸:呼吸开始逐渐加强、加深、加快直达高峰,然后又逐渐变弱、变浅、变慢,最后呼吸中断,又以上述方式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出现波浪式的呼吸节律, 9.里急后重:病畜不断作排粪姿势并强度努责,呻吟(马,牛),呜叫(犬,猪),而仅排出少量粪便或粘液, 10.尿淋漓:是指排尿不畅,尿液呈点滴状或细流状排出。 二、填空 1、临床基本检查方法有________问诊__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 2、对疾病预后判断常有___预后良好预后不良预后慎重预后可疑 3、发热热型可分为稽留热弛热间歇热 4、牛瘤胃蠕动次数是_____1~3次/分钟___每次蠕动持续时间是__15~30s_。 5、呼吸困难的类型有_吸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__ 6、眼结膜潮红是由______充血_______原因引起的,发绀是由__缺氧_原因引起的。 三、选择题 1.叩诊肺边缘发出的声音是(C )A清音B鼓音C半浊音D 浊音 2.牛的心跳次数是(B)A.30----60 B.40—70 C .50—80 D.40—80 3. 检查小动物皮肤弹力的部位(C )A颈部B最后肋骨部C背部D 都不是 4. 叩诊肺区有水平浊音,常见于(C)A肺炎B肺水肿C胸腔积液D 肺气肿 5.炎性肿胀与浮肿的不同在于(B)A前者无热痛B后者有热痛C前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D 后者指压有压痕,较长时间不恢复原状 四、简答题 1、可视黏膜颜色常见的病理变化及诊断意义是什麽 潮红。弥慢性潮红时,眼结膜呈均匀鲜红,见于热性病,呼吸困难,中毒。树枝状充血时,小血管高度扩,血液充盈呈树枝状,见于高度血液循环障碍的心脏病、脑炎等。 苍白。或红白色,灰白色,黄白色等。见于贫血、末梢血管痉挛(如惊恐,受寒冷刺激),虚脱时。 发绀。见于上呼吸道阻塞的疾病,肺呼吸面积明显减少的疾病(如肺炎,肺水肿等),因血液在肺部氧合作用不足,终导致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缺血性缺氧。由于全身性瘀血时,因血流缓慢,血液流经组织中毛细血管时,脱氧过多,严重休克时,心输出量大大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要人物及思想超全版

教师招聘教育学主要人物及思想超全版

教育学中主要人物与主要思想 中国萌芽时期 1.孔子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育作用,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 ③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④教育过程:学思行相结合。 ⑤教育内容:诗、书、礼、易、乐、春秋;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⑥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孟子 ①.性善论 ②.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③.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 ④. 思孟学派教育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 荀子 ①.性恶论 ②.外铄论(个体身心发展的诱因)。 ③.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 ④.教育目标: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

次:圣人。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⑤.学习过程:闻见思行 ⑥.强调尊师。 4.墨子,墨翟兼爱非攻 ①. 教育作用:人性素丝说 ②. 教育内容:政治道德教育、科技教育、 文史教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用 技术。突破了儒家六艺的范畴。 ③. 论‘强力而行’,重视道德行为的锻炼, 刻苦磨练精神。 ④. 知识的来源:亲知、闻知、说知(依靠 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 道家“绝学、愚民” ①遵循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发展。 ②.教育目的:培养上士,隐君子。 ③.教学原则:“用反”“虚静”,等充满辩证法的原则。 6.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成文于战国时期。 I. 教育的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 II.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建立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察标准。 III.论教育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等 西方萌芽时期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①. 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2. 柏拉图《理想国》 ①.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理念世界”,走向理想世界,要经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世界“。 ②.教育与政治有密切的联系 这种观点是国家主义教育的渊源,国家主义思想19世纪达到高潮。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①.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4.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①.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第一本教育学论著。 ②.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诊断学】诊断学大题总结

诊断学大题总结 1.检查浅表淋巴结的顺序?发现淋巴结肿大应注意哪些方面?正常表浅淋巴结的特点? (1)一般检查顺序: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区、颈后三角、颈前三角、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等。 (2)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注意其部位、大小、数目、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瘢痕、瘘管等,同时注意寻找淋巴结肿大的原发病灶。 (3)正常淋巴结较小,直径多在0.2cm-0.5cm之间,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与毗邻组织无粘连,不易触及,亦无压痛。 2.何谓颈静脉怒张?常见于哪些情况?颈动脉,颈静脉明显搏动分别见于哪些情况? (1)颈静脉怒张指被检者取30-45°半卧位时颈静脉的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即锁骨上缘至下颌角距离的下2/3内。 (2)提示静脉压升高,见于右心衰,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或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3)正常人颈动脉搏动只是剧烈活动后心搏出量增加时可见,如在安静状态下出现明显搏动,则多见于主动脉关闭不全、高血压、甲亢、严重贫血病人,颈动脉搏动只有在三尖瓣关闭不全颈静脉怒张时才能看到。 3.心脏听诊的第一和第二心音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1)第一心音音调较第二心音低,时限较长,在心尖区最响;第二心音时限较短,在心底部最响。(2)第一心音至第二心音的距离较第二心音至下一心搏的第一心音距离短。 (3)心尖和颈动脉的向外搏动与第一心音一致。 (4)当心尖部听诊难以区分第一第二心音时,可先听心底部即肺动脉瓣区和主动脉瓣区,心尖部的第一和第二心音较易区分,再将听诊器胸件移向心尖,边移边默诵心音节律,即可确定。 4.简述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 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快于脉率(脉搏短绌)。 5.请从视,触,叩,听四方面描述二尖瓣狭窄可能出现的体征。 视诊:可出现双颊暗红,称二尖瓣面容。右心室增大时可有心尖搏动左移 触诊:心尖区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叩诊:狭窄较重时可有梨形心,即心尖稍向左增大,心腰消失,胸骨左缘第三肋间心浊音界增宽。听诊:心尖区S1亢进,有局限性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于舒张晚期递增,左侧卧位更清晰。心尖内侧可闻开瓣音,肺动脉瓣区S2亢进、分裂,可有相对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在肺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期杂音Graham Stell杂音。晚期病人可出现心房颤动,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规则,脉搏短绌。 6.正常肺部呼吸音的种类及分布如何?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可见于哪些情况? (1)正常肺部呼吸音 ①支气管呼吸音:正常人于喉部,胸骨上窝,背部6、7颈椎和1、2胸椎附近可听到。 ②支气管肺泡呼吸音:正常人于胸骨两侧第1、2肋间隙,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及肺尖前后部可听到。 ③肺泡呼吸音:除上述部位,其余肺野可听到。 (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①肺组织实变,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 ②肺内大空腔,如肺脓肿,空洞性肺结核 ③压迫性肺不张,如胸腔积液。 7.试述肺部湿啰音的特点。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山香版)教师招聘笔试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4、教育起源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文士(书吏)学校。 ★(4)古希腊罗马:雅典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