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震时刻确定和震中距离测定

发震时刻确定和震中距离测定
发震时刻确定和震中距离测定

. 震中距离的测定

一.地震的分类和震中距

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2。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3。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地方震

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四川省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地震波

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为什么会振动?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子,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是由好几种波组成的。经历过地震都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才是前后或左右晃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源同时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其中引起上下颠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弱,但度比较快;引起晃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强,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你就会感到先颠后晃,而且晃总比颠来得明显。那个跑在前面的叫纵波,跑在后面的叫模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还会形成其它的波。所以,地震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振动也会越来越减弱。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声音就越小一样。

二:发震时刻、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宏观与微观的震中位置(Epicentral location)概念有所不同。最早在地震振动或破坏最强烈的地方圈一个区,称为极震区或震中区(Epicentral region);有时包括的范围很大。近代地震学认为,地震是由于活动断层的突然错动引起,那么宏观上所谓的震中区,就可能是沿地震断层线透到地面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振动和破坏都是最重的。但这里并不是真正的震中。

按微观的概念,震中是震源在地面的投影点。地震发生,当地岩石遭受大规模破坏,其范围常常很大,究竟哪一点是破裂的起始点呢?岩石破裂激起的地震波向外传播,根据周围地震台的观测结果,可以证明最剧烈的波动是从地震断层上一点辐射出的,并可找出辐射的发源点,这就是震源。由震源直上至地面,便是震中。从理论上说,它是一个点,其地理位置可用经纬度确定,即是仪器测定的震中或微观震中。

微观震中的位置,有时亦可在极震区之外。这主要是因为微观震中是利用仪器测定出来的,而极震区是通过对地震现场调查,圈划出的破坏最厉害的地方。后者受地震动大小、场地条件和建筑物本身的抗震能力有关,是一个区域。

交切法确定近震震中的基本原理

设想有3个地震观测台,它们记录到同一个地震事件,而且各台站位于震源的不同方位上。这3个台站的观测人员能够读到P波到达时间(即P波到时),也读到S波的到达时间。有了P波和S波的到达时间,从这两种波到达同一台站的时间间隔将可以直接求得震源到该记录台的距离。以每个地震台为圆心,并以其震中距为半径画圆。这样我

们可以画出3个圆,这3个圆将相交于一点,至少是近似地相交于一点,该点即震中位置。

P波

时分秒时

S波

分秒

BKS

JAS MIN

15

15 15

46

46 45

04.5

07.6 54.2

15

15 15

46

46 46

25.5

28.0 07.1

2. 矩震级MW实质上是用地震矩来描述地震的大小。

其中地震矩M0的定义为断层介质的剪切模量μ、震源破裂面的面积S和震源破裂面上的平均位错D三者的乘积,即 M0=μSD。所以它反映了地震断层形变的规模,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好的物理量。

一般来说,地震越大,振动持续时间越长;根据地震大小和其振动的持续时间关系,提出了持续时间震级 MD。还有一些其它的震级标度,目前这些震级标度还没有形成国际标准,只在某些地震机构得到应用,例如 Lg波震级mbLg,利用海啸强度估计的震级Mt,用地震波能量估计的震级 Me等。

3.据P波与S波的时间差值估算震中距离

地震震级地震台站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最普通单位是地震震级。在1935年查尔斯· 里克特(Charles Ricer)在加州理工学院发明了类似于天文学以星等定星的亮度的方法测量。里克特提出按照地震仪器记录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将地震分级。这种分级系统最初只用于衡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现在全世界地震的研究都使用这种分级系统。

因为地震的大小变化范围很大,所以用对数来压缩测量到的地震波振幅是很方便的。震级精确的定义是:里氏震级ML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这里地震仪是一种被称为伍德-安德森( Wood-Anderson)的特殊地震仪,其记录到的振幅测量精度达到1‰毫米,自然周期是0.8s,阻尼系数是0.8,最大放大倍数为2800。最大振幅可以从

有最大振幅的任何波形上取得。由于振幅随着传播距离增大而减少,里克特选择距震中1 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按这个定义,对一个100千米处的地震,如果伍德-安德森地震仪记录到1厘米的峰值波振幅(即1‰毫米的104倍),则震级为4。

里克特的方法适于浅源地震(震中距小于 600公里)。当测定的地震不是浅源或不是近震的时候就得考虑用其它的方法来测定。由于体波的衰减要快于面波,故当震中距大

于600公里后,地震波记录图上的主要成份为周期是20s左右的面波,不再是体波S波了,于是对于远震引入了面波震级MS,即用面波振幅计算地震震级。当震源深度较深时,面波不发育,地震学家们提出了用体波P、S、 PP等的最大振幅测定震级,称为体波震级。以上的三种震级实质上属于里克特-古登堡震级系统,有些地方简称为里氏震级系统。

4.余震预测

主震后几天甚至几个月,余震让人们守着已成废墟的家园,在等待中煎熬,有的余震甚至在数年后还会骚扰人类。尽管强度不大,但它的威力会由于反复来袭而叠加。有时,主震不足以震塌的建筑,在余震作用下也相当危险。2010年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7.

8 级地震34周年,截止到2010年7月29日唐山余震区共发生4级以上余震900多次。

三.发震时刻和震源位置的测定方法

地震定位意指根据地震台站观测的震相到时数据,确定地震的基本参数(震源位置、发

震时刻、震级)。严格来说,地震定位同时需要还给出对解的评价。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经典、最基本的问题,它在地球内部结构、区域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快速准确的地震定位还对震后的减灾、救灾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发震时刻的确定

个系上台站初到P波定位来计算

发震时刻指地震发生的时刻。发震时刻可利用单台或多台资料进行确定。通常利用区域台网的多台资料确定的结果较为准确。

1、用走时表确定发震时刻利用走时表法确定发震时刻的公式为发震时刻=初至震相的到时–初至震相的走时其中初至震相到时可从地震记录图上直接获取,初至震相的走时值则可用TS 与TP 的到时差值查走时表得到。为消除误差,通常将各台定出的发震时刻取均值,作为最终定出的发震时刻值。此种方法适用于任何地震。对于地方震使用直达波到时差TS-TP 查走时表得tP;对于近震,用首波走时差Tsn-Tpn 查走时表得tpn;对于远震用地幔折射波的到时差TS-TP 查走时表得tp;对于极远震用地表反射波PP?与地核穿透波PKP1 间的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PKP1。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对于5°~16°影区内的地震,由于无法准确定出S 震相,因此,常用短周期面波Lg2 与初至P 波的到时差查走时表得tP 值。使用走时表法定发震时刻时,应先定出震中距及震源深度值,再确定初至波的走时,这一点对于远震显得更加重要。

2、用和达直线法确定发震时刻和达直线法是经典的方法。它适用于利用区域台网资料测定地方震及近震的发震时刻。其原理方程为:TP=(TS-TP)/(k-1)+T (2.2.1)0 式中,TP、TS 分别为纵横波的到时,可以是直达波、反射波或首波;T0 为发震时刻,k 为波速比(k=vP/vS)。和达直线的含义是波的到时差TS-TP 与初至波到时TP 呈线性关系。由它们构成的直线的斜率为k,直线在TP 轴上的截距为发震时刻T0。由式(2.2.1)不难看出,当已知各台的纵横波到时之后,便可通过解方程组的方法确定发震时刻T0 及波速比k。

(2)震中位置的确定

1、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确定震中位置利用单台三分向记录确定震中位置的原理就是根据纵波初动确定出震中方位角,根据震相到时(走时表等)确定出震中距,根据震中方位角及震中距确定震中位置。当有 1 个以上台获得了初动清晰、P 及S 震相准确的地震记录时,便可用该方法确定震中位置。(1)利用P 波三分向初动确定震中方位角震中方位角是指过地震台站的子午线与地震台站到震中连线间的夹角,沿顺时针方向量

取为正。P 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射线重合,因此P波的初动方向能表明震源的方位。P波在两水平方向的初动决定地震波射线的位置,?其垂直向的初动决定地震波射线的方向。当垂直向初动向上时,质点初始振动的方向背向震中;当垂直初动向下时,质点初始振动的方向指向震中。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知识讲解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 2.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4.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要点梳理】 要点一、长度的测量 人的直觉并不可靠,要得到准确的长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 要点诠释: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①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②单位符号及换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 1mm=103μm 1μm ==103nm 2.测量工具: ①刻度尺(最常用); 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激光测距仪。 3.【高清课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要点二、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长度,需要采用特殊方法。 要点诠释: 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 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2.累积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3.滚轮法: 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

青岛版科学六上距离和时间教学简案

10. 距离和时间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2.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3.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做好记录。 难点: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分析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秒表或手表、钢卷尺、玩具小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运动其实就是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该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呢? 2、在开运动会短跑时,我们是怎样来判断运动员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交流。 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教师板书课题:距离和时间 二、猜想假设 1、学生交流。谁跑得远就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少就跑得快------ 2、学生讨论: 三、制定方案 1、教师提问:你打算如何研究你的问题呢? 2、学生发言 (1)、到操场上用跑百米的方式。 (2)、用测量小车的运动的方式 (3)、教师根据学生喜欢的研究方式把学生分组 (4)、学生在小组内具体分工 (5)、教师强调在测量百米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并做好记录 四、实施探究 1、师:下面请同学们边研究边记录(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2、学生分组测量并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距离(米) 0 时间(秒) 3、学生讨论分析测量结果 4、汇报报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做的很认真,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教师提示学生结合记录表展示) 生1:同样是跑100米,某某同学跑用的时间短,说明他跑的快。 生2:我的小车在相同的时间内跑的远,说明我的小车跑的快。 如有同学能概括出: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跑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速度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或者相同的距离比较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少的,说明速度越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教师应予以表扬,鼓励。 5、教师提出:你5秒钟走8米,10秒钟走多远?20秒呢? 学生据刚才的研究讨论交流,进行预测。 学生通过实地测量对自己的预测进行检验。 五、拓展延伸 1、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距离和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2、查阅列车时刻表及铁路沿线之间的距离,分析一下看能发现什么?

角度、坐标测量计算公式细则

计算细则 1、坐标计算: X1=X+Dcosα, Y1=Y+Dsinα。 式中 Y、X为已知坐标,D为两点之间的距离,Α为方位角。 2、方位角计算: 1)、方位角=tan=两坐标增量的比值,然后用计算器按出他们的反三角函数(±号判断象限)。 2)、方位角:arctan(y2-y1)/(x2-x1)。加减180(大于180就减去180(还大于360就在减去360)、小于180就加180 如果x轴坐标增量为负数,则结果加180°。如果为正数,则看y轴的坐标增量,如果Y轴上的结果为正,则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两点间的方位角,如果为负值,加360°。S=√(y2-y1)+(x2-x1), 1)、当y2-y1>0,x2-x1>0时;α=arctan(y2-y1)/(x2-x1)。 2)、当y2-y1<0,x2-x1>0时;α=360°+arctan(y2-y1)/(x2-x1)。 3)、当x2-x1<0时;α=180°+arctan(y2-y1)/(x2-x1)。 再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算距离(根号下两个坐标距离差的平方相加)。拨角:arctan(y2-y1)/(x2-x1) 1、例如:两条巷道要互相平行掘进的话,求它们的拨角:方法(前视边方位角减后视边方位)在此后视边方位要加减180°,若拨角结果为负值为左偏“逆时针”(+360°就可化为右偏,正值为右

偏“顺时针”。 2、在图上标识方位的方法:就是导线边与Y轴的夹角。 3、高程计算: 目标高程=测点高程+?h+仪器高—占标高。 4、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换算: (直角坐标用坐标增量表示;极坐标用方位角和边长表示) 1)、坐标正算(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及该点至未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未知点坐标方位角,知A(Xa,Ya)、Sab、αab,求B(Xa,Ya) 解:?Xab=Sab×COSαab 则有Xb=Xa+?Xab ?Yab=Sab×SINαab Yb=Ya+?Yab 2)、坐标反算,已知两点的坐标,求两点的距离(称反算边长)和方位角(称反算方位角)的方法 已知A(Xa,Ya)、B(Xb,Yb),求αab、Sab。 解:tanαab=?Ya b/?Xab 所以。Αab=tanˉ?Yab/?Xab;则有: Sab=?Yab/SINαab=?Xab/COSαab=√?X2ab+?Y2ab; 5、缘和曲线的方位角和坐标计算公式: S12=sqr<(X2 -X1)2×(Y2-Y1)2> =sqr( ?X221×?Y221)。 A12=arcsin((Y2-Y1)/S12)。 S12为测站点1至放样点2的距离, A12为测站点1至放样点2的坐标方位角。

初二物理速度路程时间典型计算题

初二物理速度路程时间典型计算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路线垂直问题 1.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2.飞机速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为2720m,,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你前方多远的地方?(15℃) 二.列车(队伍)过桥问题 3.一列队长360m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1.8km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9min,求:(1)军队前进的速度;(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4.长130米的列车,以16米/秒的速度正在行驶,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48秒,这个隧道长多少米? 5.长20m的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三.平均速度问题 6.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 7.5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7.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1)两站相距多远?(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8.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求:(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四.回声问题 9.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问: (1)鸣笛处距山崖离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10.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离高楼5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20m后,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15℃) 11.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后汽车直线向前行驶一段路程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有多远. (15℃) 五.声速问题 12.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经过2.1s听到爆炸的声音,求:(1)大炮距坦克多远?(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 1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某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先后听到两次响声,其时间差0.7s,试计算铁管有多长(声音在铁中速度为5100m/s,空气的速度为340m/s)? 六.声速测距问题 14.已知超声波在海水找能够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想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15.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16.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位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位3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镜头角度与距离计算方法

专用的镜头角度计算方法 镜头焦距的计算 1公式计算法:视场和焦距的计算视场系指被摄取物体的大小,视场的大小是以镜头至被摄取物体距离,镜头焦头及所要求的成像大小确定的。 1、镜头的焦距,视场大小及镜头到被摄取物体的距离的计算如下; f=wL/W 2、f=hL/h f;镜头焦距 w:图象的宽度(被摄物体在ccd靶面上成象宽度) W:被摄物体宽度 L:被摄物体至镜头的距离 h:图象高度(被摄物体在ccd靶面上成像高度)视场(摄取场景)高度 H:被摄物体的高度 ccd靶面规格尺寸:单位mm 规格 W H 1/3" 1/2" 2/3" 1" 由于摄像机画面宽度和高度与电视接收机画面宽度和高度一样,其比例均为4:3,当L不变,H或W增大时,f变小,当H或W不变,L增大时,f增大。 2视场角的计算如果知道了水平或垂直视场角便可按公式计算出现场宽度和高度。水平视场角β(水平观看的角度)β=2tg-1= 垂直视场角q(垂直观看的角度) q=2tg-1= 式中w、H、f同上水平视场角与垂直视场角的关系如下: q=或=q 表2中列出了不同尺寸摄像层和不同焦距f时的水平视场角b的值,如果知道了水平或垂直场角便可按下式计算出视场角便可按下式计算出视场高度H和视场宽度W. H=2Ltg、W=2Ltg 例如;摄像机的摄像管为17mm(2/3in),镜头焦距f为12mm,从表2中查得水平视场角为40℃而镜头与被摄取物体的距离为2m,试求视场的宽度w。W=2Ltg=2×2tg= 则H=W=×= 焦距f越和长,视场角越小,监视的目标也就小。 图解法如前所示,摄像机镜头的视场由宽(W)。高(H)和与摄像机的距离(L)决定,一旦决定了摄像机要监视的景物,正确地选择镜头的焦距就由来3个因素决定; *.欲监视景物的尺寸 *.摄像机与景物的距离 *.摄像机成像器的尺士:1/3"、1/2"、2/3"或1"。图解选择镜头步骤:所需的视场与镜头的焦距有一个简单的关系。利用这个关系可选择适当的镜头。估计或实测视场的最大宽度;估计或实测量摄像机与被摄景物间的距离;使用1/3”镜头时使用图2,使用1/2镜头时使用图3,使用2/3”镜头时使用图4,使用1镜头时使用图5。具体方法:在以W和L为座标轴的图示2-5中,查出应选用的镜头焦距。为确保景物完全包含在视场之中,应选用座标交点上,面那条线指示的数值。例如:视场宽50m,距离40m,使用 1/3"格式的镜头,在座标图中的交点比代表4mm镜头的线偏上一点。这表明如果使用4mm镜头就不能覆盖50m的视场。而用的镜头则可以完全覆盖视场。 f=vD/V 或 f=hD/H 其中,f代表焦距,v代表CCD靶面垂直高度,V代表被观测物体高度,h代表CCD靶面水平宽度,H代表被观测物体宽度。 举例:假设用1/2”CCD摄像头观测,被测物体宽440毫米,高330毫米,镜头焦点距物体2500毫米。由公式可以算出: 焦距f=440≈36毫米或 焦距f=330≈36毫米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案模板三篇《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xx”第一题。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基于白光干涉的绝对距离测量

第一章绪论 1.1测量绝对距离技术概论 绝对距离测量指无导轨测长。激光干涉仪测量过程中虽然可以达到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的测量精度,但也有种种局限性,如只能进行增量式测量,测量过程不能间断,以及需要导轨作为参考标准等等。这些缺点限制了激光干涉仪的应用场合。所以在实际测量中迫切需要无导轨绝对距离测量。 1.1.1绝对距离干涉测量(无导轨测量)方法 无导轨测量的研究历史应该追溯到迈克尔逊时代。在1892年把国际标准米尺与Cd红线波长相比较提高了小数重合法。在激光出现之后,激光光谱学的研究结果向人们展示了极为丰富的谱线系列和令人振奋的相干特性。1976年,C.R.Ti lford和A.G.0rszag首先报导了使用CO2激光器进行多波长干涉测长而不必求助于其他初测手段,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激光多波长无导轨测量的开端。1977年C.R.Ti 1ford对于由条纹尾数确定长度的分析法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且提供了合成波长的概念,对激光多波长干涉测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各国科学家开展研究。无导轨测量比有导轨测量有明显的优点,因为它不但省去了导轨,也避免了在累加计数过程中出现的误差甚至是错误,省去了滑板移动的时间等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优点是在三维跟踪控制中应用更为方便和避免余弦误差的不断累积。激光多波长无导轨测量技术无疑会推动测量机器人的发展。 1.2绝对距离测量原理 用光学干涉仪测量长度时,干涉仪的干涉条纹与被测光程差之间的关系下: 其中L为被测长度,N,ε分别为干涉条纹的整数级次和小数部分。它们都是正数,λ是光波波长。上式中ε可以直接通过干涉仪精确测量出来,N可以有两种方法获得:一是利用条纹计数。二是利用L的已知初始值,通过计算估计,确定N即无导轨绝对距离测量法。 设被测长度L的粗测值为L0,其测量的不确定度为△L,即L= L0+△L,那么: 两式相减得: 要使整数唯一确定,只需使m1-m2<1,即△L <λs/4。即如果已知L的初值不确定度小于所用波长的四分之一,那么2L/λs的整数部分唯一确定,这时只需测量出小数级次,就可精确测量出长度L。这就是绝对距离干涉测量的基本原理。 由于直接用于长度测量的光波波长很短,因此利用单波长实现绝对距离测量是很困难的,对粗测精度要求太高,难于实现。要实现绝对距离测量,必须有一个波长较长的波。 如果当两光波的波长λ1, λ2相差较小时,λS将远大于λ1和λ2,就是说可以获得一个波长较长的拍波。该拍波也称为合成波。

(完整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习题(含答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有误差 B.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由于没有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就可消除误差 2.如图四图分别表示测量物理课本一张纸厚度、硬币直径、铜丝直径、海底深度的方法,其中测量原理相同的是() A.甲、乙、丙 B.甲、乙 C.乙、丙 D.甲、丙 3.一支新中华2B铅笔的长度约为() A.17.5mm B.17.5cm C.17.5dm D.17.5m 4.在测量学生用课桌高度时,下列各种刻度尺中应该优先选择() A.3米长的厘米皮卷尺 B.20厘米长的毫米直尺 C.1米长的毫米钢卷尺 D.10厘米长的0.1毫米的游标卡尺 5.某同学用一把分度值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一木块的厚度,其结果分别是 3.12cm、3.14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A.3.12cm B.3.1275cm C.3.13cm D.3.14cm 6.某同学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四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3.55cm、23.54cm、23.53cm、 23.72cm,那么更接近于物体真实长度的是() A.23.5cm B.23.54cm C.23.585cm D.23.59cm 7.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宽度.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小明测量了四次,测量结果记录如下:18.51cm、18.53cm、18.51cm、18.66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测量结果应该记为() A.18.52cm B.18.51cm C.18.517cm D.18.55cm 8.小明家买了一个摆钟,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每天快1min,则他应该的操作是() A.换用一个较重的摆锤 B.换用一个较轻的摆锤 C.将摆线缩短一些 D.将摆线增长一些 9.小明同学用同一把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一书本的宽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50cm、18.45cm、18.5cm、18.49cm,那么更接近真实值的数据是()A.18.50cm B.18.48cm C.18.5cm D.18.485c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10.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是3.48cm、3.46cm、3.49cm、3.32cm,则此物体的长度为______ cm.

用于绝对距离测量的He-Ne激光多波长干涉仪的研究

用于绝对距离测量的He-Ne激光多波长干涉仪的研究 与传统外差干涉测量法相比,多波长绝对距离干涉测量法具有测量过程无需导轨及测相无需累加计数的优势,可使干涉测量更适用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现有激光干涉测距系统的应用范围,有着较高的应用和学术价值。近年来,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选择合适光源组成合成波长链、高精度的相位测量、对各种误差因素的修正及如何使干涉系统实用化等方面。 本论文着重围绕多波长干涉测量法中的几个关键技术展开理论和实验研究,旨在探索其设计、构建和实用化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从小数重合法和多波长干涉理论出发,推导了光源在干涉系统中所需满足的级间过渡条件和使测量精度得以提高的逐级精化理论。 结合对各种光源振荡特性的分析,提出了利用633nm波段He-Ne激光构成双线三频的合成波长干涉测量方案,分析了该方案的实现机理以及光源部分所要满足的条件。2.根据干涉系统中对光源的要求,特别是根据通常情况下629nm波长难以单谱线振荡输出的特性,分析了在相邻且增益相差悬殊的两谱线中选择单波长振荡的难点及以往激光器内谱线选择方法的不足。 从F-P腔模理论出发,研究了标准具随着长度和反射率参数而改变的透射特性,提出了用内置F-P标准具法在激光器内选择谱线的方案。给出了对于增益悬殊的相邻谱线,F-P标准具实现选线所需要满足的长度和反射率公式,并用高斯光束传输理论仿真分析了内置F-P标准具后激光器的透射特性。 3.采用内置F-P标准具法,研制出可实现629nm单波长振荡输出的激光器。通过调整F-P标准具在激光器内的倾斜角可以实现633nm和629nm两波长交替输出。

(完整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要做些什么。教材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物理学后,通过安排学生人人动手的小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奇妙、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在身边,让学生从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的一些基本方法。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学习物理就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动手实验和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具有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还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能力弱。学生乐于动手实际操作,缺乏对规范操作规程的掌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重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 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理念】: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本节的重点在于:(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本节的难点在于: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进入了物理学的世界,现在我们先来做几个有趣的实验: 1、隔掌吸钉 2、纹丝不动 3、成像奥秘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路程速度时间基础计算题

路程、时间和速度 讲出意义并能比较速度的快慢。 如:4千米/时表示() 12千米/分表示() 340米/秒表示() 练习:1、飞机的速度是1425千米/时,小轿车3小时行驶285千米。 (1)小轿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飞机的速度是小轿车的几倍 2、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3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5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两地相距27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以每时12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20时,离乙地还有多远 4、两辆汽车同时从车站相反方向开出,它们的速度分别是45千米/时和38千米/时,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几小时后相遇

6、一列火车车长180米,每秒行20米,这列火车通过320米长的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应用题 1、这辆汽车每秒行18米,车的长度是18米,隧道长324米,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2、石家庄到承德的公路长是546千米。红红一家从石家庄开车到承德游览避暑山庄,如果平均每小时行驶78千米,上午8时出发,那么几时可以到达 3、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71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12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95千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开往邯郸大约需要几小时 5、一辆从北京到青岛的长途客车,中途经过天津和济南。早晨6:30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5千米,大约何时可以到达青岛 北京到天津137km;天津到济南360km;济南到青岛393km。 6、从甲地到乙地936千米,大车行3小时走21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1066千米,小车行4小时走312千米,问哪车先到达

速度路程时间计算题类型总结

速度计算题类型总结 1、简单的求速度、路程、时间问题 (1)某人乘坐出租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 驶,如图为他乘车到达目的地时的车费发票 的有关内容.出租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 合多少km/h (2)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才到达旅游景点.傍晚,他们沿原路返回,从景点到家用了30min.求: (1)从小明家到旅游景点的路程; (2)小明一家从景点回家的平均速度. 2、过桥问题(或隧道问题) (1)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以12m/s的速度通过400米的大桥,要完全通过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2)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匀速过桥,整 列火车通过大桥用了3min,车速如图所 示,问这座大桥长多少 (3)一列火车长120米,匀速通过长360米的山洞,车身全部在山洞内的时间为10s,求火车的行驶速度3、比值问题 (1)甲、乙两个运动员爬两个山坡,已知他们的爬山速度比 是2:3,两个山坡的长度比是4:3,则他们爬到坡上的时间 比是多少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4: 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则两辆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是多 少 4、速度大小的比较问题 甲同学骑车行驶45km用3h,乙同学跑400米的纪录是 1min20s,他们两人谁的速度大 5、爆炸离开问题 (1)的导火线长100cm,导火线燃烧速度是s.点火者在点燃 引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则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 点600m的安全区 (2)在一次爆破中,点火者点燃引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 当跑到离爆炸点600m远的安全区时,炸药恰好爆炸。若引火 线燃烧速度是s,求引火线的长度。 6、追赶问题 (1)步行人的速度为v1=5km/h,骑车人的速度为v2=15km/h, 若步行人先出发t=30min,则骑车人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追上步 行人 (2)甲、乙两车从同地出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是 10m/s,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倍,甲车出发1min后,乙车 才出发去追甲车。 求:①乙车的速度。 ②乙车出发时距甲车多远 ③乙车追上甲车需用多长时间 ④乙车追上甲车时离出发点多远 (3)一次警察追捕小偷的过程中,小偷在警察前90m处,小 偷逃跑的速度是5m/s,警察追捕的速度是27km/h,如果小偷 和警察都做匀速直线运动,问: (1)通过计算说明警察能不能在500m的路程内追上小偷 (2)若能追上小偷,警察追上小偷共走了多少路程 7、相遇问题 (1)甲乙两地相距300m,小明和小红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 步行速度都是s,同时有一只小狗在两人之间来回奔跑,其速 度为6m/s,则小明和小红相遇时,小狗奔跑了多少路程 (2)速度都是30km/h的甲乙两汽车在同一水平公路上相向行 驶,当它们相距60km时,一只鸟以60km/h的速度离开甲车头 直向乙车飞去,当它到达乙车车头时立即返回,并这样继续在 两车头间来回飞着,试问到甲乙两车车头相遇时,这只鸟共飞 行了多少路程 8、平均速度问题 (一)一般的求平均速度问题 (1)一运动物体通过240m的路程,前一半路程用了1min, 后一半路程用了40s。 求:①前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②后一半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③全程的平均速度。 李伟同学百米赛跑的最好成绩是12s,如果他前6s的平均速 度是8m/s,那么他在后6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一辆汽车以10m/s的速度运动100s通过第一段路程;通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讲解.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 2.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4.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要点梳理】 要点一、长度的测量 人的直觉并不可靠,要得到准确的长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 要点诠释: 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①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②单位符号及换算 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 1mm=103μm 1μm ==103nm 2.测量工具: ①刻度尺(最常用); 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要点二、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长度,需要采用特殊方法。 要点诠释: 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 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2.累积法: 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3.滚轮法:

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与全站仪 练习题

第5章思考题与练习题 1.何谓水平角?在同一铅垂面内,瞄准不同高度的目标,在水平度盘上的读数是否应该一样? 2.何谓垂直角?何谓为天顶距?为何只瞄准一个目标即可测得垂直角或天顶距? 3.经纬仪由哪些主要部件构成?各起什么作用? 4.安置经纬仪时,为什么要进行对中和整平? 5.试述方向观测法测量水平角的步骤和精度要求。 6.根据下列水平角观测记录,计算出该水平角。 水平角观测记录(测回法) 7.根据下列竖直度盘形式和竖直角观测记录,计算出这些垂直角。 8.何谓垂直度盘指标差?在观测中如何抵消指标差? 9.经纬仪有哪些轴线?各轴线之间应满足哪些条件? 10.如何进行平盘水准管的检验和校正? 11.如何进行视准轴垂直于横轴的检验和校正? 12.测量水平角时,为什么要进行盘左、盘右观测? 13.测量垂直角时,为什么要进行盘左、盘右观测? 14.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如何影响水平度盘读数?如何影响水平角值?

15.经纬仪的对中误差和目标偏心误差如何影响水平角观测? 16.设用一名义长度为50m 的钢尺,沿倾斜地面丈量A ,B 两点间的距离。该钢尺的尺方程式为:5500.0015 1.2510(20)50t l m m t C m -=++?-?o 。丈量时温度t =32°C ,A 、B 两点的高差为1.86m ,量得斜距为128.360m 。试计算经过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后的AB 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 AB 。 17.光电测距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脉冲式和相位式光电测距有何区别? 18.光电测距有哪些误差来源? 19.光电测距成果整理时,要进行哪些改正? 20.设在A ,B ,C 三点之间进行光电测距,如图4-43所示。图上已注明各点间往返观测的斜距S 、垂直角α、目标高l 、各测站的仪器高i 。试计算各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由于三角形的边长较长,计算高差时,应进行两差改正;在三角形内计算高差闭合差,并按边长为比例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调整。 A B C i = 1.402 i = 1.445 i = 1.408 S = 512.445 α = +0°24′45″l = 1.466 l = 1.442 α = -0°24′22″S = 512.440 l = 1 α = +1°S = 408.2718′ 44″ .69317″ 75l α = -S = 4 72. 图5-1 光电测距的平距和高差计算 21.全站仪有哪些基本测量功能和高级测量功能? 22.何谓为同轴望远镜? 23.何谓双轴倾斜改正?

沪教版三年级下册-速度、时间、路程

辅导教案 1.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速度是复合单位,会正确读写速度单位; 3.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10-15分钟) 教法说明:首先要求学生了解速度是一个复合单位(千米/小时、米/分),前面是长度单位,后面是时间单位。在解决路程、速度、时间问题时,要先将时间单位与速度中的时间单位保持一致、路程中的长度单位与速度中的长度单位保持一致。以下两个问题建议让学生相互协作完成。 问题1:小华骑车的速度是12千米/时,照这样计算,他每分钟能骑多少米? 已知速度的单位是千米/小时,而要求的速度单位是米/分,分别进行单位的换算再求出速度。 参考答案:12千米=12000米1小时=60分钟 12000÷60=200(米/分) 问题2:一辆汽车1小时行驶了42千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行驶8400米,需要多少分? 参考答案:42千米=42000米1小时=60分 42000÷60=700(米/分) 8400÷700=12(分)

(此环节设计时间在50-60分钟) 例题1:小象奔跑的速度是68米/分,5分钟能跑多少路程?如果要在4分钟里跑完这段路程,小象的速度应是多少? 教法说明:首先强化速度的概念,每分钟(每秒、每小时)行的路程叫速度;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共同组成的复合单位。通过提问强调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5分钟能跑多少路程?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得68×5=340(米)。如果要在4分钟里跑完,小象的速度应是多少?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得340÷4=85(米/分) 参考答案:68×5=340(米)340÷4=85(米/分) 试一试:小明家离学校有3千米,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3米/秒,他每天上学花在路上的时间是多少? 教法说明:距离的单位是“千米”,而速度中距离的单位是“米”,因此要先化为相同的单位,再进行计算。参考答案:3千米=3000米3000÷3=1000(秒) 例题2:甲乙两人比赛跑步,甲3分钟跑600米,乙4分钟跑700米,谁跑得快? 教法说明:如果时间相同,可以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速度的快慢;如果路程相等,可以通过比较时间的多少来比较速度的快慢;但遇到路程和时间都不一致的情况,就必须计算出速度,然后再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甲的速度:600÷3=200(米/秒)乙的速度:700÷4=175(米/秒) 200(米/秒)>175(米/秒),所以甲跑得快 试一试:摩托车的速度是70千米/小时,自行车的速度是18千米/小时,摩托车每小时比自行车多行驶多少千米?如果同时行驶3小时,自行车比摩托车少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70-18=52 (70-18)×3=52×3=156(千米)

角度和距离测量

实验1 观测三角形三个内角(∠β +∠βC+∠βA)、三角形三边竖直 B 角(θ θBA、θCA、θCB、θAB、θAC)及对向斜距(S BC、S BA、S CA、S CB、S AB、S AC)BC 、 一、仪器及工具: 1)由实验室借领: 全站仪一台,脚架一个,棱镜及对中杆两根,标记笔一支,记录板一块 2)自备:铅笔(2H)一支,小刀一个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重点提醒 本次测量共有12台全站仪。对中整平方法基本相同(光学对中法:粗对中、精对中、粗平、精平、再次精对中),见教材p133页。 (二)本次测量任务较重,共分三项。第一项是三角形三个内角(水平角)测量。第二项是按顺时针方向测量出三角形三边(BA、BC、AC、AB、CB、CA)的竖直角(θBA、θBC、θAC、θAB、θCB、θCA)和斜距(S BA、S BC、S AC、S AB、S CB、S CA)。 1.水平角测量、竖直角测量、斜距测量同时完成 过程: 1)在地面上选择三个点A、B、C,用标记笔在地面上标出。首先在B点安置仪器,A、C点设立棱镜,要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不能小于100m。 2)在点B上对中整平仪器后开机,首先以盘左位置照准左方A目标,读出水平度盘读数BA左(HR)、竖直度盘读数(V)、斜距(SD),记录员听到读数后,立即复读回报观测者。立即记入记录表中,记录表格式见表1、表2。 3) 顺时针旋转照准部,照准右方目标C,读出水平度盘读数BC左(HR)、竖直度盘读数(V)、斜距(SD),记录员听到读数后,立即复读回报观测者。立即记入记录表1、表2。上半测回水平角值β左=BC左-BA左 4) 将经纬仪置于盘右位置,先照准右方目标C,读出水平度盘读数BC右(HR)、竖直度盘读数(V)、斜距(SD),记录员听到读数后,立即复读回报观测者。立即记入记录表1、表2。其读数与盘左时的同一目标C的读数大约相差180°。 5)逆时针旋转照准部,再照准左方目标A,读出水平度盘读数BA右(HR)、竖直度盘读数(V)、斜距(SD)。立即记入记录表1、表2。其读数与盘左时的同一目标A的读数大约相差180°。β右= BC右-BA右 6) 至此便完成了一测回的观测。如果限差β左-β右≤40",则取其平均值作为一测回的B 内角。并分别计算BA和BC边的水平距离D BA和D BC 7)仪器搬站到下一点A,同样的方法,测出三角形的A内角。分别计算AC和AB边的水平距离D AC和D AB

《路程速度和时间》评课稿

《5、4、3、2加几》评课稿 执教教师:张仕林 评课教师:张光荣时间: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 今天早上听了张仕林老师执教的《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听课,我发现张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体验,是一节非常成功汇报课: 第一、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张老师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9加几,8、 7、 6加几的进位加法和读一读凑十儿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渐渐过度到即将要学习的5、4、3、2加几,过渡自然,不仅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接着由小猴吃梨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从而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技能,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二、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与运用 张老师设计了大量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这些问题。如:算“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水果”、“一班和二班体育用品共有多少”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有所用的道理。 ; 第三、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题目的理解分析还不是很清楚明白,张老师在教学时强调学生要注意写上单位名称,答语要把问句的问号改写成句号等等,这些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来获取新知,而且在交流中体验了5、4、3、2加几的多种算法,教学中教师语言富有亲合力,教态自然大方,总结的非常及时、到位。但唯一美中足之处就对学生提问的面太窄和课题的板书应该与内容有一定的间隔。 作为他的指导兼主评老师,我很高兴,因为我非常荣幸的遇到了这么一个勤学务实的优秀老师,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他的成长,可以说他的进步是非常大的,我相信只要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大家一如既往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他,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三小的骄傲,加油吧!新老师们,因为有你们,三小的明天会更辉煌!谢谢大家!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义含答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讲义) 一、知识点睛 1.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符号是____。 (2)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物理量单位符号换算关系 长度 千米km1km=103m 米m 分米dm1dm=10 1m 厘米cm1cm=____m 毫米mm1mm=____m 微米μm1μm=____m 纳米nm1nm=____m 2.单位换算方法: 例:0.53μm=____________m。 数字不变乘以原单位与目标单位之间的进率,将原单位改写为目标单位即可。 3.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重点)、三角板、卷尺、皮尺。 4.刻度尺的使用 (1)认识刻度尺 ①量程,也就是刻度尺的测量范围; ②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 精确程度越高。 (2)刻度尺的使用步骤 ①“选”:______、______合适的刻度尺; ②“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量程(0~10cm) 零刻度分度值 0cm12345678910

__________________; ③“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注意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称为误差; (2)产生原因:受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 (3)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不能消除误差; (4)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 6.时间的测量 (1)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石英钟,电子表,机械表等; (2)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 (3)常见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等,换算关系为: 1h=_______min=________s。 (4)停表的读数: 小圈:单位____;分度值:_____;指针走一圈是___; 大圈:单位____;分度值:_____;指针走一圈是___; 读数时,应先读______示数;再读______示数;需注意小圈指针是否过 了“一半”位置。 二、精讲精练 【板块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1.普通中学生穿的鞋的尺码一般是39号,对应的光脚长度是245毫米,假如 用米做单位,对应的光脚长度是多少? 2.“纳米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技术,人体内一种细胞的直 径为1280纳米,则它的直径为多少米? 3.小明记录了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但是忘了带单位,请你帮他添上。 ①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