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描述)(2)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1、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连续性与阶段性(量的积累体现连续性,质的飞跃体现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个体不同,水平不同,个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发展)

(4)差异性(个体发展基本一致,但发展的速度、水平千差万别)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11-15

①半成熟、半幼稚特点

②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杂③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出现了反思思维④对立性与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与片面性⑤随意性增强,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2)青年初期14-18

①心理特征接近成熟

②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转理论型,出现辩证思维

③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导地位

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出现分裂

⑤意志水平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特点

(1)感知运算阶段(0-2感觉和动作分化,看镜子中的自己,出现了客体永恒)

(2)前运算阶段(2-7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大家看到世界和自己一样“三山实验”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3)具体运算阶段(7-11出现守恒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1以上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前苏联的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

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

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

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

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

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

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

间的过渡状态。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

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

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

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

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所以,维果茨基

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

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

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

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5、中学生观察的发展特点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准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明显发展

(4)方法不断提高

6、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增强

(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较快发展

7、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

婴儿期,任务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3幼

儿期,任务自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儿童早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儿童晚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整合过去、现

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

一种知道未来目标的感觉)

(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4青年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24-65成人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期(65以上)

9、如何建构健康人格?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

统合

10、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论自己

(2)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1、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

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

(3)运用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手

段(程序教学)

12、性格特征差异有哪些:态度特征、

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13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进

行教学?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

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

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4、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15、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1)人类学习是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以语言为中介

(3)人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16、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

知策略(核心成分)、言语信息、动作

技能、态度

17、联结学习论在学习中的运用

(1)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2)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

合消退与强化)

(3)程序教学

18、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实质及

条件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代表的新知

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建立非实质

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学生的学习是接受

学习

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

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3)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观念与新知识建立联系

19.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3)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0、简述程序教学及原则

答: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斯金纳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程序教学原则是⑴小步子原则⑵积极反应原则⑶自定步调原则⑷及时反馈原则⑸低错误率原则

21、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从现有经验中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转换和处理,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22.学习策略的特点有哪些?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1、学习动机学习效果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和任务难度、学生的个性有关。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22、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如何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

习竞争

23、如何培养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

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

机训练

3、帮助学习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

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

学习的需要。

24、什么是自我效能感,怎样提高自我

效能感?(提出者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

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3)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25、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2)对于低成就学生,教授有效学习

方法

(3)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4)注意对学生的评价

26、论述题试述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

用中的价值。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海德在研

究人际关系心理时提出的,他认为寻求

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后来教育心理

学家发现,对学校行为结果的归因还可

以影响人们随后的学校行为,归因实际

成为学习行为的一种动因。美国心理学

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

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

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

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

主要归结为六个要素,即能力高低、努

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

态、外界环境等。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

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他的理论

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

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

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

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

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

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

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会产

生一定的作用。

27、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

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

系统化,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

(3)迁移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

相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8、影响迁移的因素(条件)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原有的认知结构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学习策略的水平

6、智力与能力

7、教师的指导

29、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促进迁

移的教学)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

说、经验内化说、关系转换说

3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特

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1、如何有效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区分本质

与非本质)

(2)正确运用变式(变换同类事物的

非本质特征,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的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记忆的效果)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有效运用记忆术

7、适当过度学习

8、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35、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6、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区别: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是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是具体打操作程序。能力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心理特征,是个体表现倾向性。从范围上来看,技能有特定性,能力有普遍性。

联系:技能以能力为前提,体现了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技能形成对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操作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37、技能的作用

(1)技能能对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影响学习都的个性品质

38、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培训要求?四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9、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形成理论(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

型操作、原型内化)

40、心智技能培训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

分阶段练习

3、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

立思考的能力

41、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视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和心境

(4)人力资源管理

42、学习策略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性原则

43、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方法:算法式和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

法、反推法、简化法、类比法)

过程:发现问题、理解与表征问题、提

出假设、检验假设

4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境

2、定势与功能固着

3、原形启发

4已有知识经验

5、情绪与动机

6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以及问题

的特点等。

4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学生问

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

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问

题、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

平。

46、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1)低智商不可能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

没有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可能高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

的智商

47、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

性的培养)

一、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

1、培养创造性的知识基础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四、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

48、品德与道德区别和联系

区别:(1)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2)道德反应社会生活要求,品德只是道德规范的部分体现。(3)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4)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联系:(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2)品德形成受社会道德熏陶影响(3)社会道德由许多品德集合构成

态度与品德关系:实质相同、结构一致、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49、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前习俗水平0-9(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9-20(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与秩序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20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50、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51、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52、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价值辨析

(4)利用群体约定

(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53、、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54、影响从众的因素

个体的特点主要包括:(1)年龄与性别(2)知识经验(3)个性特征群体因素

刺激物因素主要包括:(1)刺激物的

清晰性(2)刺激物的内容

55、如何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一、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

力:1洞悉能力2兼顾能力3分段教学

活动顺利过渡的能力4维持全班学生

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5营造生动活泼

的教学情境的能力6避免产生微波效

第二、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

第三、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

第四、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积

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第五、鼓励表扬为主,兼顾其他,有的

防矢

第六、注重师生心态调整

第七、教师的自我控制与对偶然事件的

控制

第八、采用科学的班级的管理方法

第九、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

第十、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形成恰如其

分的高期望

第十一、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树立良

好的自我意识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和谐地师生关系

1师生民主平等首先教师要尊重学

生的人格、自尊心和正当的兴趣爱好

其次、要充分地信任学生,对每一个学

生都寄予厚望,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

对美好前途的憧憬。

2树立一定的教师威信

3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

56、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建立有效地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监控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57、心理健康的标准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58、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精神疾病,保

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

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59、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处罚法

6、自我控制法

6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

辅导的活动课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

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小组辅导

61、中小学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多动综合征

学习困难

焦虑和考试焦虑

儿童厌学症

恐怖症

强迫症

抑郁证

人际交往问题

自我意识方面

性偏差

网络成瘾

人格障碍

62、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学生个体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二、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三、与家长合作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63、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教师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师生平等交往是教师获得威信的重要条件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获得威信有较大影响。64、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分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65、教师威信的维护

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66、简述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内容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

(1)专业学科内容知识

(2)教育教学知识

(3)心理学得知识

(4)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

(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6)教育机智等

67、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

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能力的一种主观

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

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

教师的工作效率。

(1)在社会上和校园内,必须树立尊

师重教的良好作风。

(2)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

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

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

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

的条件。

(3)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

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

积极的影响。

(4)要形成科学教育观。这需要教师

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

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

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

识。

(5)注意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

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增强

教师的自信心。

(6)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

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68、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方法(如

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答: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需要从教师

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第一、要形成

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得知识,在教育

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

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第二、向他人

学习,如观摩课等第三、教师要注意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

进自己的教学。

二、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第一、

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

气,第二、在学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

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

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

教师发展和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另

外,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

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

极的影响。

69、教师期望效应及它对学生的影响

答: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

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

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

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影响:第一、在日常教育中,经常可以

发现,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

报有较高期待,一段时间后,教师会将

自己暗含期待的感情美妙地传递给学

生,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

自强,诱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

学生常常像教师期待的那样有所进步。

第二、如果教师厌恶某些学生,对学生

期待较低,一段时间后,学生也会感受

到教师的“偏心”,也常常像老师所期

望的那样一天天变差。教师道的这种期

待产生了相互交流的反馈,出现了教师

期望的效果。

70、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进行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

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71、简述教学反思概念、教学反思过程、

以及布鲁巴奇等提出的教师教学反思

的几种方法。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

为意识对象,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

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

认真的自我审视、评价、反馈、控制、

调节、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的过程为:具体经验--观察分

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教学反思的方法:①反思日记②详细描

述;③交流讨论;④行动研究;⑤教学

案例和教师成长档案袋

7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一、主观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其

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自身因素的制约

第二、客观方面:1、家庭、学校、社

会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教学工作量

繁重而复杂,节奏紧张,教师不堪重负

2、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劳动强度不

成正比,挫伤积极性,使教师缺乏成就

感和前途感

3、学校组织中人际关系复杂;家庭关

系不和谐等

73、简述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一、情绪耗竭第二、去人性化第三、

个人成就感低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

小编为大家整理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常考的简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 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 精深的专业知识。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 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舆容易遗忘。 (2)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 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 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 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 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4、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 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 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5、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言语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6、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 尊师爱生

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A.学习过程B.教学过程C.评价过程D.反思过程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 3.(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A.罗杰斯B.鲁宾斯坦C.杜威D.布鲁纳 4.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型D.反思性 7.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A.平等中的首席B.管理者C.反思者D.促进者

8.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 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A.扇 贝效应B.南风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巴纳姆效应 9.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 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A.行动研究B.撰写日记C.观摩讨论D.案例分析 10.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 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 力的原因是(B)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1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 力显著提高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 夺冠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1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A.人类学习B.机 器学习C.网络学习D.动物学习 13.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A.态度B.习惯C.言语信息D.运动技能 14.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 解概念之间的关系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答案图文稿

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 核答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2017年春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核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二、 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 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第二阶段:联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

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时间:2015-03-07 分类: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不归之于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过程中。(C )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反应过程 D、评价/反思过程 2、在皮亚杰看来,当学生的思维已超越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能作出一定的概括时,他的思维水平已进入( D )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下列规律中,不属于尝试——错误学习论的主要规律的是(D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接近律 4、学生由过分重视成绩名次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属于(B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5、举一反三属于(A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 D、负迁移 6、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C )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7、运算技能属于哪种技能(B ) A、操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动作技能 D、运动技能 8、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如补充细节、举出例子,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等。这种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是( B ) A、过度学习 B、深度加工 C、组块化编码 D、及时复习 9、创造思维的核心是(C ) A、直觉思维 B、形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10、根据柯尔伯格的分类,中学生的道德主要处在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他律水平 11、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D )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12、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D )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13、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被称为(C )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 14、衡量一个测验能否测量出所要测量的特征或品质的指标被称为(A )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 15、福勒等认为,当教师较多地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同事怎样看我"、"领导怎样评价我" 时,他此时主要处在教师成长历程的( A ) A、关注生存阶段B 、关注情境阶段C、关注学生阶段D、关注成就阶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7、在中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页脚内容1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八、埃里克森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十、影响儿童社会化最主要的三个因素:家庭、同伴和教师。 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斯皮尔曼提出智利的二因素论即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二、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页脚内容2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

教师招聘考试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学专长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 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3.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这被称为刻意训练。 4.微型教学:微型教学又称为微格教学,它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然后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简述题: 1.简述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新手之间的差异。 答: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3个基本方面:(1)关于专业知识,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专家与新手相比,在其专长的领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3)关于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制定、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2.简述教师发展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答:(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2)微型教学;(3)教学决策训练;(4) 反思训练;(5)开展行动研究。 3.简述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答:新教师常常存在三种错误观念:(1)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2)主修某一 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3)学会教学只不过是经验的积累过程。 此外,教师刚走上教学岗位,往往会有一些心理困境。有调查表明,新教师认为课堂 的重要任务有:维持课堂纪律,激励学生,处理学生差异,评价学生的作业,联系学生家长等。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 答: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四个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结构性;(3)次序不变性;(4)交叉性。 2.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什么? 答: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 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试卷 1、第一个系统的论述教育心理学,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布鲁纳D加涅 2、离下课还有10分钟,这时候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涣散,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免去今天的额外作业”。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了。老师采取的措施是()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惩罚 D 消退 3、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成分是()。 A学习需要B认知兴趣C学习目的D学习理想 4、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主体感觉),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的认知方式属于()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C 冲动型 D沉思型 5、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皮亚杰 B布鲁姆 C朱志贤 D柯尔伯格 6. ()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在教学中提出程序教学思想。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皮亚杰 7、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鲜活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8、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在“能力高低”、“努力程度”和“任务难度”三种因素中,属于内部可控制的因素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以上均不是 9、一般来讲,容易、简单、枯燥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比复杂的、需要思维卷入过多,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对动机水平的要求()。 A高 B低 C一样 D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 10、某学生背一篇古文,读8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再读() A 2遍 B 4遍 C 6遍 D 8遍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汇总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 一、选择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D] 3.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 (2.1) A.2岁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 A] 4. 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2.2) A.2-3 B.4、岁 C.5岁以前 D.1—3岁 [B ] 5. 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 C] 6.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2.4) A.控制 B.基本看法 C.改造 D.意识 [ D] 7.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3.1) A.地升华 B.发挥 C.表现 D.持久的变化 [ D] 8.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D ] 9. 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A.苏联心理学家 B.美国心理学家 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C ] 10.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C ] 11.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4.1)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 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 C] 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 A] 13. 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 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间接性动机 D.志向性动机 [A ] 14. 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需要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隐蔽性学习动机 [C] 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 A.外部学习动机 B.诱因性学习动机 C.强化性动机 D.激励性学习动机[ A] 16.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5.1)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A] 17. 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A] 18.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D] 19. 下述所列的迁移说中有一种被认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A.形式训练迁移说 B.同化学习迁移说 C.经验类化迁移说 D.认知结构迁移说 [ A] 20.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6.1)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 D]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三、简答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2、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份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性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交往发展两方面。⑴学生社会性认知的发展。①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批评、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②学生对社会关系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对权威和对友谊的认知。⑵学生社会性交往的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主要包括学生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交往。 3、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及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4、斯金钠如何用强化理论解释儿童的发展,他如何将强化理论应用到教学中? 斯金钠认为,人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对于这种不良行为的矫正,既要运用积极强化,也要运用消极强化。斯金钠育婴箱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他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 5、学优生与学差生、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在人格方面有哪些差异? ⑴学优生和学差生的人格差异。所谓学优生是指具有正常的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能力以及正常的自我调节、社会知觉和交往能力的学生。学差生则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的学生。第一,动机差异。学优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学差生的;第二,主体性差异。学优生具有自觉性、坚持性、自信心、责任感、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人格适应差异。学优生通常表现出高度的自我整合性、高独立性、更成熟等特征,很少有人格适应问题,而学差生常出现人格适应不良问题。⑵创造型与非创造型学生的人格差异。具有创造性的学生一般具有如下人格特征:低乐群性、高独立性和高自律性。 6、简要分析学习的涵。 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包含容有⑴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⑵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⑶学习过程可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word版本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 (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 (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 (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提出观察学习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A )。 A.班杜拉 B.斯金纳 C.华生 D.皮亚杰 2.下列概念中,( D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3.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A )。 A.苛勒 B.托尔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4.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一般把人的学习定义为在(C )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A.学习行为 B.社会理论 C.社会生活实践 D.文化视野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6.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属于刺激(C )。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 B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D.加涅 9.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D )。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10.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C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11.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A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2.由特定团体的相对标准决定最终成绩的测验是( B )。 A.标准参照测验 B.常模参照测验 C.描述性测验 D.团体测验 13.“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C )。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D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15.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C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16.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C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7.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C )。 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库

教育心理学

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 A、最新的内容; B、最形象、生动的内容; C、事例或案例; D、学科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关于智力与学业成绩关系的正确陈述是() A、智力越高,学业成绩越好; B、在所有因素中,智力是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 C、中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学业成绩最好; D、智力与学业成绩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4、奥苏伯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先行组织者”这一技术,其精神实质是() A、强调直观教学 B、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的相互联系。 C、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D、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 5、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属于内部而稳定的因素是() A、努力; B、能力; C、难度; D、运气 6、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桑代克; C、巴甫洛夫; D、布鲁纳 7、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8、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 A、他每天坚持把卧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B、他总是烟酒不离; C、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D、他有病也不去看医生 9、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加工深度说; 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 1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极 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 A、效果律; B、经典条件反射; C、认知失调; D、社会学习论 11、某同学背一首诗,读12遍刚好成诵,要取得最佳的记忆效果,他应该继续读()

心理学简答题汇总

1.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 简要说明学生作为要素之一从哪些方面影响学与教过程。 学生这一要素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在学生这一要素中,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1.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①通过别人评价逐步过渡到自我评价②从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的评价(2)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①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②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①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②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2.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个别化教学。(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3.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3)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4.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威信型、放任型、忽视型(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5.如何进行健康人格的构建? 健康人格是统合人格,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3学习的基本理论 1.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 意义学习即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4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树立自信心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②设置合理的目标,形成任务指向而不是自我指向 ③进行归因训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对的成就的学生,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2)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①使任务更有趣,具有成就性,内在性和利用性②引发认知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受表扬组、手训斥组、观察组、控制组),④ 2.自我效能感的含义以及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1)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2)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二是个体的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

简答题《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

1、简述高等院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答:教育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教育关系是主要关系,并不为主观意志所左右。这种关系的好坏对教育教学影响极大。心理关系,表明师生之间相互认可的程度,带有很大的情感成分。师道尊严,师生间应有一定的距离。 2、简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与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致;目标与规格要实事求是,切勿偏高或偏低;目标与规格应有层次、规格的差别;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应有国际可比性。 3、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答: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政治上敏感,有思考意识,思想纯洁,易冲动。同学间感情较纯洁,很好。年级、专业、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地域文化差异,使学生层次结构复杂。 4、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关系。 答:出人才与出成果的关系;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关系;学生自主性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深入性与广泛性的关系;集体活动与个体活动的关系; 5、高校学制的内涵及其制定的依据。 答: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及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它包括高校的种类、主办者、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高校之间的关系。制定学制的依据,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二是社会的政治制度;三是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6、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群体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高度协作意识; 7、简述高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答: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以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来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未成名者,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8、我国高等院校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答:高教结构调整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中央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