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说课稿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说课稿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桐乡一中范煜琳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首先我对本框进行分析: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的内容前两个单元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文化,文化对人和对社会的影响,知道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内在特性。在此基础上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体会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为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做了铺垫,因此,本框从理论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不断发展,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砥柱中流。可见,本框题是衔接全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初步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3)通过视频学习、课堂讨论等环节,提高信息提取、解读等能力;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和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准备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通过视频播放,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3)通过课堂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

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良好的文化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历史对比法:把其他古老文明与中华文明相对比,中华文化的辉煌与衰微相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2.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及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悟。

3.集体讨论法:根据教材内容及我国实际,就“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探究法:在做课前准备工作时,寻找日常生活中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实例,对其进行探究。

2.分析归纳法: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3.合作探究法:通过集体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生生互动,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

播放视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设计目的】:意在营造情境,意在让学生通过视频切实感悟中华文化的源

远流长,视频当中有大量关于汉字、史书典籍的内容,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一定的铺垫。

2.新课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一目题:古代辉煌的历程。

【投影展示】四个文明发祥地的图片,同时完成表格: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及其影响作用。

【问题探究】:根据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感想。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四个文明发祥地存在与发展,得出如下印象:两河流域文明最终灰飞烟灭;古印度文化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面目全非;只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填表的形式来体验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你说我说】——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学生发言:分四个小组,分别讨论并列举中国古代灿烂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感悟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证明,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同时通过学生的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课堂“存在感”。

第二目题: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本上关于汉字和史书典籍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相关知识。

【设计目的】:书本理论要点较为简单,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可以解决。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播放视频】:《秋雨讲汉字》

【设计目的】:通过文化大师余秋雨的讲解,让学生感受汉字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体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第一个视频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主要是通过什么流传下来的?学生会列举视频中出现的大量史料典籍。

多媒体展示历史上史料典籍。

然后进一步提出“我国史书典籍的有什么特点?”,学生会想到规模之大、

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在此基础上,加以总结:文字和史书典籍记戴传承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播放视频】:内容是:第一,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面对现实,“睁眼看世界”。第二,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第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够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

【设计目的】:通过视频,让学生重温近代中华文化走向衰微的历程,引发学生内心对民族兴亡的共同关注,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关注,以及内心对于民族发展的责任意识,为下面“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作好铺垫。第三目题: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合作探究】:(1)忆一亿,17、18世纪的世界发生哪些变化?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 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的衰落是什么关系? (2)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我们中学生可以为中华再次走向辉煌做些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探究,让学生充分启动思维,参与课堂。在引导学生得出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表现之后,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领会中华民族能创造辉煌过去,也一定能创造辉煌未来,进而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了国家、民族而努力奋斗的主人翁意识。

3.新课小结

多媒体显示板书,板书力求简约,清晰地展现这一框的主题,即渊源流传的中华文化,并推荐一本有关文化方面的著作:《中国文化掠影》。

最后,播放视频版歌曲--《龙文》,从歌词、曲调以及视频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六、教有所思

1.教学特点:本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知识目标的达成比较简单,但是本框

的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本身讲授的内容设计得比较少,而是突出了教学视频和学生参与两个部分的比重。首先,本课的教学使用了四段教学视频,内容都不长,主要目的是通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熏陶,感悟中华文化;课堂教学中也有多处让学生参与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在参与中更深地去感悟、体会。通过视频以及学生的参与,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2.主要问题:视频和学生参与较多的情况下课堂时间显得紧凑,在探究时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发散。试图面面俱到很可能导致“面面不到”,即课堂教学像流水账一样运转,每个方面都无法深入。因此在视频和学生的探究等都可适当地精简,让重点更加突出。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公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的最后一课。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这一社会变革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黄金时代! 本课分为三目内容。第一目: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主要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成就。第二目:思想家老子。主要讲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第三目:百家争鸣。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的思想主张。重点是孔子和百家争鸣;难点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二)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①知道孔子。 ②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2、三维目标 处理方法:通过设计名片活动了解、介绍孔子,学以致用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借鉴作用;模拟稷下学宫的历史情境,通过表格法来了解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四)教学难点 难点: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百家争鸣背景、各派思想主张。 处理方法:通过成语故事了解道家的思想主张,避开深奥的哲学原理,取其强弱转化的观点,侧重情感价值观教育;创设情境层层导入化难为简,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设计对比、小辩论等方

法,理解、再认、应用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 二、说教法 1、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以创设“学习环境”为主要任务的理念。体现了以主动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操作策略,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习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 《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出了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因此,本堂课在设计之时,就是依据这个标准,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原则,突出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技术手段在辅助知识产生发展和突破重难点的优势。因为是农村中学,因此在设计之中也考虑设计补充了不少知识点,对一些史料进行了详细说明。 2、教学方法 ①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层层设疑,启发式教学化解难点。 ②互动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多层次激励评价学生。 ③开放式教学法:设计讲故事、穿越历史、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辩论等教学活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反馈调控措施 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已对本课进行了预习,全面了解了知识点。 本课在设计时,对每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设计了“当堂检测”,进行反馈测试;在本节课的最后,联系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已,利用不同学派的思想解决问题,对本节所有知识点又进行了一次集中反馈。课堂中采有口试。 本课的家庭作业设计了一张小型的测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检测。家庭作业采用笔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以激励的语言促进他们合,培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4、教学手段: 主要以现代化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①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在关孔子办学的内容,语文课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的背景已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课前布置预习作业促进课上对儒家思想的学习。 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新生正处于童年时期向少年时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

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高二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化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表现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能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表现在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鲜明的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2、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了解我国不同区域文化具有区域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征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自主学习指导: 1、文字的演变: 阅读课本第41页,42页的第一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这种文字被谁发现的?甲骨文是哪个朝代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朝开始的? (2)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3)随着文字的演变,记载文字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 2、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阅读课本第42页,43页,完成以下问题: (1)天文方面: ①朝的某一天发生了日食(最早的日食记录) ②朝的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③年月日发生的日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④年,国天文学家观测并记下了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2)历法方面: 阅读课文43页第一段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①朝就有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据说来源于哪朝? ②到朝时,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③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④说出关于24节气的谚语或背诵24节气歌。 (3)医学成就: 阅读课文43页第二段正文及小字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谁? 2、他是如何看病的? 3、又是采取哪些方法治疗疾病? 3、屈原和“钟鼓之乐”: 阅读课本43和44页,完成以下问题: (1)屈原: ①屈原生活在的楚国,他采用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为,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②我国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纪念他? (2)钟鼓之乐: 春秋战国盛行的音乐是,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其中以最为珍贵。 当堂检测:

2019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33.6《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训练(含答案).

课时作业26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A.①②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公元1世纪主要为我国的东汉时期,此时,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在新疆,中国文化已经能够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等并存,故①②入选。汉字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③错误。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才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④排除。 答案:A 有人指出,北宋以后,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以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刚健不闻,阴柔萎靡,创新不足,封闭有余。及至清末,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据此回答2~3题。 2.由上述材料可知,“中华文化积重难返,萎靡至极”的重要原因是( ) A.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B.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 C.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 D.中国农民阶级的小农意识 解析:由“中华文化逐渐被昏庸的封建皇帝为代表的统治者‘阉割’”可知,应选B。 答案:B 3.要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就应( ) ①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继承和吸取外来文化②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③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了解我国古代科技、医学、音乐成就。 2、通过对甲骨文等图片的认读、了解,培养我们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严谨治学态度。 学习重点:文字的演变及古代历法成就。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它已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也称“铭文”。晚期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时期,竹书和帛书开始出现,字体也发生了变化。 2、商朝甲骨文有了对、月食的记载。今天的农历又叫“”来源于夏朝。到时一年分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测出,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采用、、、的方法诊断疾病,并采用、、治疗疾病。战国末期的诗人屈原,被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是《》。春秋战国盛行“”,其中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有名。 3、思考:“动脑筋”一(第42页)、二(第43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文字的演变 1、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结合(42页“马”字的演变)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详细了解孔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另外,由于孔子是一个争论颇多的历史人物,通过实事求是地了解孔子,也有助于我们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各位思想家的主张是本课的难点。思想史本身就很难,加之这一时期思想繁杂,理论抽象,更增加了我们学习的难度。 学法指导 1.学会联系。第一,学习本课文化史内容可与同一时期经济、政治特点联系;第二,注意不同时期同一学派观点的前后承袭关系;第三,注意同一时期不同学派观点的联系;第四,可以将课外知识与本课涉及到的内容结合起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2.注意总结、归纳知识。本课共学习了六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内容十分庞杂。但是有些人的活动和思想是十分接近的,可以通过比较,归纳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可以利用表格进行分类总结。这样将有助于深入、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复杂学习内容的方法。 3.要加强理解,避免死记硬背。本课学习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哲学,如果不理解,将变得十分乏味,如同嚼蜡。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复习巩固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主要阐述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A《道德经》 B.《论语》C.《韩非子》 D.《孙子兵法》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0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出国留学高考网为大家提供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高中政治知识点: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 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 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 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 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2.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我们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导入新课:利用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的古老中国 文明表演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人物:①图1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_________。 ②图2是世界文化名人_______。 图1 图2 2.地点:湖北_______出土了大量的钟鼓乐器。 3.时间:相传_______多年前,就有历法了。 合作探究: 1.〈小组游戏〉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你们造字的依据是什么呢?由此通过从“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推理活动,还能得出什么结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甲骨文的被发现,有什么意义?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3. 你见过中医看病吗?中医大夫是如何看病、治病的?我们称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说:“神医扁鹊,起死回生”。为什么人们这样喜好“扁鹊” 4.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谁?这种民俗反映了人们什么思想感情呢? 精讲点拨: 1.中华民族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成就一直处在世界前列。我国甲骨文是世界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商周的“金文”比甲骨文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大篆”,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非常大,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把文献资料的真伪可以通过考古成果来证明。到目前为止,对于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仍然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料。 2.夏、商、西周的天文、历法和医学,处于当时先进水平,古书上关于夏朝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是世界天文史上的最早的记录。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主要思想家、军事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以及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属于思想文化史,在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动荡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大变革时代的表现,同时百家争鸣也为统治者选择治国之道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与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编制表格,增强学生阅读与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对儒、道、法等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引导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的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对孔子教育成就的学习,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话剧展示:《孔子设坛讲学》 时间:春秋末期 人物:孔子(班长饰),弟子1(学 生甲饰),弟子2(学生乙饰), 弟子3(学生丙饰),众弟子(全 班学生饰) 场景:孔子高坐杏坛,弟子端坐听讲 孔子: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国家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弟子1:请问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 孔子:“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的要求。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 (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1页(共1页)张洪中学政史备课组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争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影响源远流长,我们为先秦的灿烂文明而骄傲。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形成知识。懂得孔子、老子等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是今天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海纳百川,全力以赴,孜孜以求。 【学习重点】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学习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预习案 1、找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写出老子的辩证思想观点情况。 3、试着找出百家争鸣的人物、时期、著作、思想。 探究案 1 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3、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 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4、以下几种主张,哪一种是老子的思想( )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B.主张“春秋无义战” C.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相互转化 D.提出“仁”的学说 5、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主张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6、“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是哪个军事家的名言( ) A.庞涓 B.孙武 C.韩非 D.孙膑 7、下列主张中,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B.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D.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8、材料题 (1)某同学前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心里很难过。你认为用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什么观点劝导他比较合适?并请说明理由。 (2)如果你是一国之君(或是班主任)你是如何来管理国家(或班级)的呢?(可以选用儒、道、墨、法、兵、农六种思想之一来发展自己的国家(班级),不同的思想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效果) 【归纳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P47动脑筋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课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考点要求 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要点阐释 [基础梳理] (1)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的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 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___ ”,就是能在 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于各民族 文化在____________ 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__ 的认同、对___________ 的理解。 [学习指导]重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源远流长主要是说明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第一,以历史事实说明一些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中断或湮灭,而中华文化却有独具 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进一步分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独有的包容性;第三,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 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 理解这个问题,要注意紧密结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来进行。( 1)对比两河流域 文化、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世界古老文明和中华文化发展的不同命运,体会古老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魅力;( 2)结合汉字文 化和我国史书典籍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注意探究和 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4)联系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和近代中华民族 救亡图存的奋斗,理解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根本要求。 2.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华文化是否正日益走向衰落? (1)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文化上都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华文化确实在遭受西方各国“强势文化”的冲击。 (2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这是中华文化虽 历经磨难,但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的根源。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我们既要与其他各国文化和谐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性,这样中华文化不仅不会走向衰落,还会走向辉煌。 误区警示 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知识学习】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二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知识点总 结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A (1)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

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B (1)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 5、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国家、

(完整word版)6-1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与答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题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1. 了解中华古代文化辉煌的历程。 2. 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跟踪检测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 A. 秦的统一 B.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C. 隋唐时期 D. 宋明理学 2.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书稿26部,首批10种史话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有《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古籍的保护()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 在键盘时代,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我们应该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担当起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责任,让热爱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之所以关注汉字,是因为() ①普及书法艺术,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②汉字能够传递中华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 ③汉字内涵丰富,书写汉字才能感受汉字美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必须() A.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C. 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D. 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5. 2018年9月,第八届“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在台北开幕,该项活动是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与大陆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发起、轮流举办的,旨在让汉字艺术及中华文化永续传承。两岸举办汉字文化艺术节,表明()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③中华文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汉字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③④ 6. 下图是“福”字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告诉我们() A. 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B. 汉字展现了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D. 汉字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7.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该书呈现了古代的礼乐、制度、音律、历法、天文、地理等内容。由此可见,史书典籍() A. 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B.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C. 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D. 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甲骨文、金文和竹帛书。《诗经》和屈原、商周的青铜艺术、钟鼓之乐。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甲骨文、金文、大篆等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以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的内容和春秋战国时期突出的科技成就,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先秦时期灿烂的文化,使学生认识到先秦时期我国的天文和医学等科学技术处于之所以能够位于世界先进行列,是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甲骨文、《诗经》和屈原。 教学难点: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节气等较难讲述清楚;本课内容较多,头绪复杂,比较难于掌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从甲骨文到竹帛书 1、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呢还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通过文字的阅读和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从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发现、名称来源和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占卜的内容总结出,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堪称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2、商朝和周朝的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为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3、战国时期的竹书和帛书 教师直接点题,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和我们刚刚学习的甲骨文和金文比较,竹书和帛书的最大进步在哪里?加深学生对书写材料的变化的认识。 二、硕果累累的科学技术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学案

课题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年级七上学科历史班级姓名 主备人郭新玲审核人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知道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会说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学习重点难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学法指导:本课可采用列表归纳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甲骨文指的是商朝人刻写在或上的文字,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3. 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整理为统一一种样式,称为。 4.公元前613年,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5.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总结出的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6.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吸收采用和,创造出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的代表作是《》,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7.我们今天的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它现在已经演变为温习精神的民间传统节日。 二.合作探究 各小组活动完成文化成果表 成就 文字 天文历法医学天文 历法 医学 诗歌音乐诗歌 音乐

【课堂检测】 一、单选题 1. 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楷书 3.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 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立者是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5. 今天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关 A.扁鹊 B.秦始皇C.屈原 D.张仲景 6. 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 A.《论语》B.《离骚》 C.《道德经》 D.《伤寒杂病论》 7.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 司母戊鼎 B. 整套编钟 C. 青铜神树 D.四羊方尊8.妈妈说小红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五,这种记载日期的方法相传来源于 A. 东周 B. 西周 C. 夏朝 D. 商朝 9.我国测定一年的24节气是在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朝 10.商朝的国家“档案”应该用什么文字书写 A. 隶书 B. 甲骨文 C. 小篆 D. 大篆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1)此材料出自于谁? (2)他在文学史上有何贡献? (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简要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在科技上的成就。 教学反思: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学生掌握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仁”的学说的内容;孔子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百家争鸣”的概念;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墨子、儒家孟子、法家韩非子等代表人物及其政治主张;《孙子后法》与《孙膑兵法》。 水平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以“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出发点,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动文化的空前繁荣,进而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作用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列表的方法总结“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导学生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历史问题的水平。指导学生回答“战国百家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培养他们的对比分析水平。思想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民贵君轻”等教材所摘录的材料,及讲课所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通过对老子、孔子为代表的很多大思想家的观点及其著作的讲述,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长远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孔子和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实行复习提问:东周分为哪两个时期?分别说出各自的起止年代。并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个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持续。而贯穿整个时代的是奴隶制度的没落和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异军突起,封建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日趋繁荣。大的社会变革促使那些有识之士去深入思考当时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政治主张。当历史的车轮由滚滚前进的时候,科学文化表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思想、军事、科技、文字各个领域英才辈出,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科学文化领域的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思想领域的内容,了解几位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和它们的主张和著作。 一、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思想领域 教师首先提问:孔子的姓名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所创立的什么学派。估计学生阅读教材后可归纳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孔子“仁”的学说,因为比较难理解,建议教师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讲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人”,即爱别人,爱众人。“仁”对于统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序号05 主备人:赵亚飞 审阅人 : 秦海龙 审核人: 王亚锋 班级: 姓名: 时间:2013-10-20 第1页(共1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通过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了解老子及其他思想家和军事家的主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争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影响源远流长,我们为先秦的灿烂文明而骄傲。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形成知识。懂得孔子、老子等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是今天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3、海纳百川,全力以赴,孜孜以求。 【重点难点】 重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教材,用双色笔勾出重、难点,独立认真完成学案,提前进行讨论研究; 2.组长对组员的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给与等级评价; 3.课上小组长组织好组内“一对一”、“分层交叉”讨论,并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4.无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迅速补充完善自己的学案后疯狂记忆完成巩固。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阅读课文、填写内容) 1、战国时期有哪几家著名的学派? 2、春秋晚期开创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 3、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哪两个?其中哪一个主张保护环境?(孟子) 4、春秋晚期开创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 5、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哪一个?其中哪一个的主张与荀子相反? 6、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谁?这时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 7、秦国国君为什么最赏识韩非的主张?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合作展示) 活动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孔子的三句名言的意思是什么? (2)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 活动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能否举出我国历史上的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 (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之气? 【归纳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 P47动脑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