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与金属共掺杂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S与金属共掺杂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S与金属共掺杂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第19卷第5期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5月V ol.19 No.5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May 2009文章编号:1004-0609(2009)05-0910-09

S与金属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顾凌燕1,王玉萍1,2,彭盘英1,王连军2

(1.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 210097;

2.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南京 210094)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Mo、Pt、Fe掺杂以及S/Mo、S/Fe、S/Ag共掺杂的TiO2粉末,利用XRD、XPS 和UV-Vis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以1-萘酚-5-硫酸(L-酸)为目标物,考查紫外和可见光源下各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除S/Ag-TiO2外,其余掺杂TiO2均为单一的锐钛矿相,掺杂后催化剂的吸收带边发生明显红移;

对10 mg/L的L-酸进行降解,在可见光下,S-TiO2光催化活性较好,而在紫外光下,S/Ag-TiO2的光催化活性较好;经XPS分析发现,掺杂元素掺入到TiO2晶体内,使Ti2p结合能减小。S的掺杂不仅使S-TiO2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增大,同时也提高了金属与S共掺杂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关键词:金属掺杂;硫掺杂;共掺杂;可见光;光催化

中图分类号:O 643文献标识码:A

Preparation of S and metal co-doped TiO2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GU Ling-yan1, WANG Yu-ping1, 2, PENG Pan-ying1, WANG Lian-jun2

(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2.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Abstract: S-, Mo-, Pt-, Fe-doped, and S/Mo, S/Fe, S/Ag co-doped TiO2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by sol-gel method. The doped TiO2 photo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XPS and UV-Vis, and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were evaluated by photodegradation of 1-naphthol-5-sulfonic acid (L-acid) under ultraviolet and visible light radi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ystal form of all catalysts is single anatase expect S/Ag-TiO2, and the absorption band of all doped-TiO2 is red shift. For photodegradation of 10 mg/L L-aci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TiO2 is better under the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whil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Ag-TiO2 is better under the ultraviolet light irradiation. All doping elements are doped in the crystal of TiO2 and reduce Ti2p binding energy from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a (XPS).

The sulfur element doping not only increases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S-TiO2 sample, but also simultaneously enhances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ulfur element and metallic element co-doping the sample.

Key words: metal-doping; S-doping; co-doping;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自FUJISHIMA和HONDA[1]发现TiO2单晶电极在紫外光照射下可分解水及FRANK和BARD[2]开始利用TiO2光催化分解水中污染物以来,用光催化技术治理环境污染已成为研究热点。TiO2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无毒、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利用TiO2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金项目:江苏省环保科技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5005);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5KJD601011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60288008);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收稿日期:2008-09-23;修订日期:2009-02-26

通讯作者:王玉萍,副教授,博士;电话:025- 83598227;E-mail: wangyuping@https://www.360docs.net/doc/198733790.html,

第19卷第5期顾凌燕,等:S与金属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911

然而TiO2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缺陷:其一,TiO2(锐钛矿)的禁带宽度为3.2 eV,只能接受波长小于387.5 nm的紫外光,而紫外光在自然光中仅占3%~5%;其二,由于半导体载流子的复合率很高,导致光量子效率很低。因此提高TiO2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效率,提高其对自然光的利用率是TiO2光催化技术工业化的关键。为了改善TiO2的光催化性能,实现其对自然光的响应,文献报道较多的是利用掺杂金属离子[3]或非金属元素[4]对TiO2进行改性。在TiO2中掺杂少量金属离子,可使其成为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捕获势阱,减小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几率[5]。非金属元素的掺杂能在TiO2中引入晶格氧空位,形成TiO2?x A x (A代表非金属元素C、N、S等) 晶体,由于A2p电子轨道的能量级比O的高,使TiO2的禁带窄化,从而扩宽辐射光的响应范围[6]。因此,采用金属离子和非金属元素共掺杂能实现提高纳米TiO2光催化活性和扩宽辐射光的响应范围等协同效应[7]。近年来有文献[8?9]报道采用不同离子共掺杂如阴离子和金属离子共掺杂等方法可进一步增大TiO2光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并提高其催化活性,杨志远等[10]认为共掺杂后催化剂的光活性比单掺杂的低。WANG等[11]研究发现S掺杂的TiO2光催化剂,由于形成阴阳离子产生了协同作用,使得S-TiO2对L-酸的可见光活性大大增强。

为了比较S与金属共掺杂对纳米TiO2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作者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S、Mo、Pt、Fe以及S/Mo、S/Fe、S/Ag共掺杂的TiO2,应用XRD、UV-Vis、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以1-萘酚-5-磺酸(L-酸)为目标物,用250 W的紫外灯、150 W的卤素灯为光源,分别考察各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

1实验

1.1试剂和仪器

钛酸四丁酯为化学纯试剂,硝酸、钼酸铵、硫脲、硫酸铁、硝酸银、冰醋酸、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试剂。氯铂酸为自配浓度为0.038 6 mol/L的溶液。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实验所用仪器为:D/max-rc X射线粉末衍射仪(日本理学公司,Cu靶Kα线);JSM?5610LV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JEOL公司);UV-Vis光谱仪(美国Varian公司);PHI550型多功能电子能谱仪(美国PHI公司)。

1.2催化剂的制备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恒温水浴中制备TiO2光催化剂。将7.5 mL钛酸四丁酯缓慢滴加到30 mL无水乙醇中,加入0.75 mL冰醋酸,用浓硝酸调节溶液的pH 为3.0,在剧烈搅拌下根据不同样品所需的掺杂元素,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原料(如硫脲,钼酸铵,硫酸铁,氯铂酸,硝酸银等),待滴加结束后,继续搅拌1 h,超声振荡0.5 h得到透明的溶胶,再将溶胶静置陈化3 h 后放在烘箱中100 ℃下烘干3 h,即得掺杂不同离子的TiO2干凝胶。

将制得的干凝胶在马弗炉中于一定温度(500 )

℃下焙烧3 h(升温速度为2 /min)

℃,再经研磨得到不同掺杂的TiO2光催化剂。用同样的方法制备纯TiO2微粒,进行对比实验。各催化剂的编号如下:0#(纯TiO2)、1#(S-TiO2)、2#(Mo-TiO2 )、3#(Pt-TiO2)、4#(Fe-TiO2)、5#(S/Mo-TiO2)、6#(S/Fe-TiO2)、7#(S/Ag-TiO2)。其中S、Mo、Pt、Fe、Ag的加入量是以加入元素与TiO2的质量分数计算:S: TiO2(18%)、Mo: TiO2(3%)、Pt: TiO2

(0.05%)、Fe: TiO2 (1%)、Ag: TiO2(0.05%)。

1.3光催化活性的测定

光催化降解实验采用的是自制的夹套式反应器,冷却水控制反应温度为20~25 ℃。在150 mL浓度为10 mg/L的L-酸溶液中加入0.15 g催化剂,采用磁力搅拌使反应液与催化剂充分混合,以250 W的紫外灯为紫外光源或150 W的镝铊灯为可见光源,每隔0.5 h 取样一次,高速离心分离15 min后,取上层清液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定溶液的吸光度。L-酸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40 nm。

光照后有机物的去除率(D)由下式计算:

%

100

]

/)

[(0

×

?

=A

A

A

D(1) 式中A0、A分别为L-酸溶液的初始吸光度和降解后的吸光度。

1.4催化剂的表征

催化剂的光吸收性能由UV-Vis光谱仪进行检测,所有光谱已经对光谱响应进行了修正,在室温下进行测量;粉体的晶相用XRD表征,原始粒径由X射线衍射展宽法测定,光催化剂的XPS谱由多功能电子能谱仪来测定。

2结果与讨论

2.1 光催化活性研究

按照方法 1.3比较了各催化剂在不同光源下对L-酸溶液的光催化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9年5月912

图1不同光源下催化剂对L-酸的去除率

Fig.1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L-acid with different light source: (a) Ultraviolet lamp of 250 W; (b) Haloid lamp of 150 W

由图1(a)可知,在250 W紫外灯光照下反应3 h 后,各催化剂对L-酸的去除率大小顺序为:S/Ag- TiO2(99.3%)>S-TiO2(94.6%)>S/Mo-TiO2(92.7%)>

S/Fe-TiO2(87%)>纯TiO2(72%)>Mo-TiO2(50%)>Pt- TiO2(32.3%)>Fe-TiO2(30.7%),其中S/Ag-TiO2的活性

较高,3 h内L-酸的去除率接近100%。从图1(b)可见,在150 W的镝铊卤素灯(主波长为500~520 nm)光照下

反应3 h后,各催化剂对L-酸的可见光催化活性顺序为:S-TiO2(39.5%)>S/Mo-TiO2(16.4%)>S/Fe-TiO2 (12%)>S/Ag-TiO2(9.9%)>纯TiO2(5.4%)>Fe-TiO2 (3%)>Mo-TiO2(1.8%)>Pt-TiO2(0%),S-TiO2的催化活

性最高。比较图1(a)、(b)可以发现,与纯TiO2相比,

S掺杂以及S与金属共掺杂后的TiO2晶体,其紫外光

活性和可见光活性均有较大的提高。

2.2催化剂的表征

图2所示为各催化剂的XRD谱。

图2不同催化剂的XRD谱

Fig.2XRD patterns of different catalysts

根据XRD谱中的(101)和(110)晶面相对衍射强度,由公式X anatase=100/(I+1.265I110/I101)计算锐钛矿型TiO2的相对含量。根据XRD谱中最强衍射峰的半高

宽β和Scherrer公式d=Kλ/βcosθ计算催化剂的晶粒尺寸,计算结果如表1所列。

表1各种催化剂的晶格参数、吸收带边和锐钛矿相的含量Table 1 Lattice parameter, absorption band and anatase content of catalysts

Sample

No.

Crystalline

size/nm

Content of

anatase

phase/%

Width of

absorption

band/nm

Energy

gap/eV

0 17.4 100 410 3.02

1 9.7 100 510 2.43

2 24.7 100 430 2.88

3 32.1 100 450 2.76

4 32.9 100 460 2.69

5 23.3 100 450 2.76

6 24.

7 100 600 2.06

7 21.9 42.2 420 2.95

由图2以及表1可知,在500 ℃下催化剂

S/Ag-TiO2含有金红石相,而其余各催化剂均保持单一

的锐钛矿相结构,这说明Ag掺杂降低了TiO2的相转

变温度[12]。掺杂后TiO2样品的XRD谱中均未出现相

应的掺杂元素的特征峰,这可能是由于其含量较低的

缘故。各催化剂的粒径大约在9~33 nm之间。与纯TiO2

相比,掺杂S后TiO2晶体粒径减小,这与文献[13]中

的结果相同,其余掺杂均使TiO2晶体粒径增大,这是

第19卷第5期顾凌燕,等:S与金属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913

因为S4+与S6+离子的半径分别为53pm和29pm[14],小于O2?的半径(140pm)和Ti4+的半径(68pm),S离子替代Ti4+后,会引起晶格畸变,使得掺杂后TiO2的粒径减小;Ag+离子的半径(126pm)大于Ti4+的离子半径,Ag+不能进入TiO2的晶格形成固溶体,烧结过程中它们会逐渐扩散,迁移到TiO2粒子的表面,因而形成的催化剂粒径变大[15];Pt4+的半径(63pm),Fe3+的半径(64pm)和Mo6+的半径(62pm)与Ti4+的半径接近,可以取代TiO2晶格上的Ti4+离子,而在掺杂量较大时,多余掺杂的金属离子在催化剂表面产生堆积而使得其粒径增大[16]。一般认为,催化剂的粒径越小,其比表面积就越大,在光催化过程中,与目标物的接触面积就会越大,从而能更好地发挥光催化效应。

图3所示为各催化剂的UV-Vis谱。

图3不同催化剂的UV-Vis谱

Fig.3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of different catalysts

由于Mo-TiO2、S/Mo-TiO2、Pt-TiO2催化剂粒子的颜色为暗灰色,所以在紫外和可见区域的漫反射率较低;样品S/Ag-TiO2和纯TiO2的颜色呈白色,其余催化剂粒子的颜色为淡黄色。由图3可见,催化剂在可见光区的漫反射率的大小依次为:7#(S/Ag-TiO2)>1#(S-TiO2)>6#(S/Fe-TiO2)>0#(纯TiO2)>4#(Fe-TiO2)>3#(Pt-TiO2)>5#(S/Mo-TiO2)>2#(Mo-TiO2)。根据紫外?可见漫反射谱中各催化剂的吸收带边,可计算出其对应的禁带宽度[17],结果如表1所列。

由图3和表1可知,掺杂后TiO2的带隙能均下降,其中S/Fe-TiO2的带隙能最低,其次是S-TiO2。一般认为,带隙能越低,样品的吸收带边向可见光区域红移程度就越明显,对可见光的利用率则越高。但实验结果是S-TiO2的紫外光和可见光活性高于S/Fe-TiO2。由此可见,要提高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活性,不仅要使样品的吸收带边产生红移,而且要避免在可见光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快速复合[18],这说明吸收光谱的扩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光催化活性提高[19]。

为了进一步考察各掺杂元素在催化剂中的存在形态,对催化剂进行了XPS分析。

图4所示为催化剂中各掺杂元素的XPS谱。

由图4(a)可知,结合能在168 eV附近出现S2p特征峰,而该处的峰通常是S6+或S4+等形式的峰[20],所以,此时催化剂S-TiO2中的S以S4+和S6+两种价态存在。由此推测,S取代晶格上的Ti原子形成S—O键。图4(b)中,231 eV处出现Mo(3d)的特征峰,它对应于Mo6+离子,说明催化剂中的Mo是以Mo6+形态存在[21],这主要是由原料钼酸铵中的Mo6+导致的。图4(c)中,Pt4f由两个小峰组成,分别对应为Pt(71.8 eV)、PtO2(74.9 eV) [22],这表明沉积在TiO2表面上的Pt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可以推测在反应过程中吸附于TiO2表面的PtCl62?部分被还原成了Pt0,另一部分则取代晶格上的Ti原子形成Pt—O键。图4(d)中,结合能在709.9 eV与722 eV处分别对应于Fe3+的Fe2p3/2和Fe2p1/2的峰,与文献[23]相比有负位移,这可能是由于Fe3+在TiO2表面扩散,形成了Fe—O—Ti键。图4(e)、(g)、(i)中,分别于168.4、169.7、169.4 eV处出现S2p 的特征峰,这说明S/Mo-TiO2、S/Fe-TiO2以及S/Ag-TiO2中的S都是以S6+和S4+形式存在。图4(f)中,结合能在234.9 eV处为Mo3d3/2的特征峰,而230.5 eV处则为Mo3d5/2的特征峰,这表明催化剂S/Mo-TiO2中的Mo是以Mo6+形式存在的。图4(h)中,710.7 eV 为Fe2O3的2p3/2的特征峰[23],这说明催化剂S/Fe-TiO2中的Fe为以Fe3+形式存在。图4(j)中,Ag3d5/2的峰在368.1 eV处,Ag3d3/2的峰在374.1 eV处,两峰之间相差6.0 eV,这说明S/Ag-TiO2中形成了金属Ag[24]。由此可见,各掺杂元素均已掺入到TiO2晶体内。与单掺杂催化剂相比,共掺杂催化剂内的各种掺杂元素离子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这说明S与金属共掺杂,对于S离子及其金属离子的价态都没有影响。

图5所示为各催化剂 Ti2p的高分辨XPS谱。

由图5可知,纯TiO2在459 eV(Ti2p3/2)和464.5 eV(Ti2p1/2)处出现Ti2p特征峰,在掺杂不同元素后,Ti2p 特征峰的位置产生了微小的化学位移,且均使Ti2p结合能减小,并随着掺杂元素的变化,Ti2p结合能减小程度也相应发生变化,这说明掺杂样品中Ti离子的化合价降低。例如:在S-TiO2样品中,S取代晶格氧而产生多余负电荷,这些电荷与Ti4+结合可降低其化合价;对于样品Fe-TiO2、S/Fe-TiO2、Mo-TiO2及S/Mo-TiO2,Fe3+与Mo6+的掺杂能使TiO2表面酸度增强,有利于TiO2导带中的光生电子向表面迁移,产生

91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9年5月

图4不同催化剂中各掺杂元素的XPS谱

Fig.4 XPS spectra of all doping elements: (a) S-TiO2; (b) Mo-TiO2; (c) Pt-TiO2; (d) Fe-TiO2; (e) S/Mo-TiO2; (f) S/Mo-TiO2;

(g) S/Fe-TiO2; (h) S/Fe-TiO2; (i) S/Ag-TiO2; (j) S/Ag-TiO2

第19卷第5期顾凌燕,等:S与金属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915

图5不同催化剂的Ti2p峰的XPS谱

Fig.5 XPS spectra of Ti2p of catalysts: (a) Pure TiO2; (b) S-TiO2; (c) Mo-TiO2; (d) Pt-TiO2; (e) Fe-TiO2; (f) S/Mo-TiO2;

(g) S/Fe-TiO2; (h) S/Ag-TiO2

氧空缺,氧空缺产生中的电荷的不平衡由Ti离子价态的降低来补偿[25]。而对于样品S/Ag-TiO2及Pt-TiO2,Ag+与Pt4+沉积在TiO2表面形成贵金属簇,光生电子不断从TiO2的价带上转移到表面吸附的Ag+或Pt4+ 上,也会产生多余电荷与Ti4+结合,从而减小了Ti—O—Ti的结合能。

图6所示为各催化剂O1s的高分辨XPS谱。

由图6可知,纯TiO2在532.4 eV处出现O1s特征峰,可将它分为3个峰,分别为531.1 eV、532.4 eV、533.5 eV,其中结合能较低的两个峰为TiO2的晶格氧,结合能较高的归为表面羟基氧[26],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4.55%和25.45%。

与纯TiO2的O1s峰比较可以发现,S-TiO2的O1s 峰位置没有明显变化,而Mo-TiO2、Pt-TiO2、Fe-TiO2、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9年5月916

图6不同催化剂的O1s峰的XPS谱

Fig.6XPS spectra of O1s of different catalysts: (a) Pure TiO2; (b) S-TiO2; (c) Mo-TiO2; (d) Pt-TiO2; (e) Fe-TiO2; (f) S/Mo-TiO2; (g) S/Fe-TiO2; (h) S/Ag-TiO2

S/Mo-TiO2、S/Fe-TiO2、S/Ag-TiO2的O1s峰位置发生了一定的化学位移,均在529 eV左右出现O1s特征峰;另外,S-TiO2、Pt-TiO2、Fe-TiO2、S/Mo-TiO2、S/Fe-TiO2、S/Ag-TiO2催化剂的O1s峰形明显宽化畸变,这说明各种形式的氧含量发生变化[27],将各个峰进行拟和,可分为两个峰,结合能较小的主峰为金属氧化物特有的峰,属于TiO2的晶格氧,结合能较大的则是表面羟基氧,而样品Mo-TiO2的峰形对称,可知Mo-TiO2样品中的氧是以单一的晶格氧形式存在,说明Mo元素的掺杂对样品吸收表面羟基具有抑制作用。

比较这8种催化剂可发现,S-TiO2样品的表面羟基氧比例(64.9%)明显高于S/Mo-TiO2(40%)、S/Fe-TiO2(33.41%)、S/Ag-TiO2(26%)、纯TiO2(25.45%)、Pt-TiO2(12.75%)、Fe-TiO2(11.13%)以及Mo-TiO2,这

第19卷第5期顾凌燕,等:S与金属共掺杂T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917

与各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L-酸的光催化活性顺序基本一致,说明单掺杂S以及将S与金属共掺杂可以极大地增加表面羟基的含量。由于表面羟基可以捕获光生电子,形成空穴,而且羟基自由基是很好的催化剂,能很容易在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26]。

前期研究发现S-TiO2催化剂是S6+、S4+和S2?共掺杂的催化剂[11],所以单掺杂S以及S与金属共掺杂样品都属于阴阳离子共掺杂催化剂,而共掺杂催化剂光催化活性高于未掺杂和金属掺杂催化剂,其原因可能为:阳离子掺杂和阴离子掺杂分别会导致产生Ti3+和氧缺位,而它们会在光催化反应中成为电子?空穴复合中心,降低催化剂活性。共掺杂催化剂降低了半导体禁带宽度同时也维持了半导体内的电荷平衡,抑制了Ti3+和氧缺位的产生,提高了光催化的效率[28]。因此,S的掺杂以及S与金属共掺杂对TiO2的结构以及光催化效率都有影响。

3结论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各种掺杂的TiO2粉末中,除S/Ag-TiO2外,其余均为锐钛矿相,掺杂后催化剂的吸收带边发生了明显红移。

2) 对10 mg/L的L-酸进行降解时,在可见光下,S-TiO2的光催化活性较好,而在紫外光下,S/Ag-TiO2的光催化活性较好。其中,S-TiO2以及S与金属共掺杂样品在紫外光与可见光照下,光催化活性都高于纯TiO2。经XPS分析发现,掺杂元素掺入到TiO2晶体内,掺杂后催化剂的钛峰与氧峰的位置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化学位移,导致结合能下降,同时峰形变宽,单掺杂S以及S与金属共掺杂对氧的形态以及光催化效率都有影响。

3) S与Mo、Fe、Ag共掺杂能提高纳米TiO2在紫外光和可见光照下的光催化活性。

REFERENCES

[1]FUJISHIMA A, HONDA K. 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J]. Nature, 1972, 238: 37?38.

[2]FRANK S N, BARD A J. Heterogenmu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anide ion in agueaus solution at TiO2 powder[J]. J

Am Chem Soc, 1977, 199: 303?304.

[3]袁战恒, 张茂林, 郑程. 氧化锡氧化铌共掺杂二氧化钛氧

气响应特性的稳定性[J]. 硅酸盐学报, 2007, 35(9): 1163?1168.

YUAN Zhan-heng, ZHANG Mao-lin, ZHENG Cheng. Stability

of oxyge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n stannic oxide and niobium

pentoxide codoped titania[J]. Journal of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2007, 35(9): 1163?1168.

[4]刘中清, 葛昌纯. 非金属改性可见光诱导的TiO2光催化[J].

化学进展, 2006, 18 (2/3): 168?175.

LIU Zhong-qing, GE Chang-chun. Photocatalysis of nonmetal

modified TiO2 induced by visible light[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06, 18(2/3): 168?175.

[5]牛新书, 李红花, 蒋凯. 金属离子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研

究进展[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4, 23(8): 39?42.

NIU Xin-shu, LI Hong-hua, JIANG Kai. Research progress on

photocatalysis of metal ion doped nano-TiO2 [J]. Electronic Components & Materials, 2004, 23(8): 39?42.

[6]王建强, 辛柏福, 于海涛, 任志宇, 曲鹏飞, 付宏刚.

Fe3+-TiO2/SiO2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J]. 高等学校化学

学报, 2003, 24: 1093?1096.

WANG Jian-qiang, XIN Bai-fu, YU Hai-tao, REN Zhi-yu, QU

Peng-fei, FU Hong-gang. Studies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 on Fe3+-TiO2/SiO2 coating film[J].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3, 24: 1093?1096.

[7]LUCA D, MARDARE D, IACOMI F, TEODORESCU C M.

Increasing surface hydrophilicity of titania thin films by doping[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6, 252: 6122?6126. [8]LUO H, TAKATA T, LEE Y, ZHAO J, DOMEN K, YAN Y.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ing for titanium dioxide by co-doping with bromine and chlorine[J]. Chem Mater, 2004, 16(5): 846?849.

[9]LIU H Y, GAO L. Codoped rutile TiO2 as a new photocatalyst

for visible light irradation[J]. Chem Lett, 2004, 33(6): 730?731.

[10]杨志远, 郭俊刚, 曹艳艳. Fe、S共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及性

能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08, 36(4): 25?27.

YANG Zhi-yuan, GUO Jun-gang, CAO Yan-yan. 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nano-TiO2

co-doped with Fe and S[J]. New Chemical Materials, 2008, 36(4): 25?27.

[11]WANG Yu-ping, LI Jie, PENG Pan-ying, LU Tian-hong,

WANG Lian-jun. Preparation of S-TiO2 photocatalyst and photodegradation of L-acid under visible light[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08, 254(16): 5276?5280.

[12]XIN Bai-fu, JING Li-qiang, REN Zhi-yu, WANG Bai-qi, FU

Hong-gang. Effects of simultaneously doped and deposited Ag

on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nd surface states of TiO2[J]. J Phys Chem B, 2005 (109): 2805?2809.

[13]周武艺, 曹庆云, 唐绍裘, 刘英菊. 硫掺杂纳米TiO2的掺杂机

理及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06, 21(4): 776?781.

ZHOU Wu-yi, CAO Qing-yun, TANG Shao-qiu, LIU Ying-ju.

Doping mechanism an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S-doped TiO2 nano powders[J].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9年5月918

2006, 21(4): 776?781.

[14]周公度, 段连运. 结构化学基础[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32.

ZHOU Gong-du, DUAN Lian-yun. Structure chemistry[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2: 332.

[15]何超, 于云, 周彩华, 胡行方, LARBOT A. Ag掺杂对

TiO2粉末结构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03, 18(2): 457?464.

HE Chao, YU Yun, ZHOU Cai-hua, HU Xing-fang, LARBOT A.

Influence of Ag additive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TiO2

powders[J].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2003, 18(2): 457?464.

[16]王玉萍, 王连军, 袁俊秀, 彭盘英, 陆天虹. Mo掺杂对纳米

TiO2结构和活性的影响[J]. 应用化学, 2007, 24(1): 53?57.

WANG Yu-ping, WANG Lian-jun, YUAN Jun-xiu, PENG Pan-ying, LU Tian-hong. Influence of Mo doping on structure

and activity of nanosized TiO2[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Chemistry, 2007, 24(1): 53?57.

[17]张彭义, 余刚, 蒋展鹏. 半导体光催化剂及其改性技术进

展[J]. 环境化学进展, 1997, 5(3): 1?10.

ZHANG Peng-yi, YU Gang, JIANG Zhan-peng. Review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t and its modification[J].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1997, 5(3): 1?10.

[18]黄弋峰, 张正国, 方晓明. 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掺杂改性[J].

现代化工, 2004, 24: 80?83.

HUANG Yi-feng, ZHANG Zheng-guo, FANG Xiao-ming.

Progress in photocatalyst titanium dioxide modification by doping[J]. 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2004, 24: 80?83.

[19]刘秀华, 何小波, 傅依备. Co掺杂对TiO2光催化剂结构与性

能的影响[J]. 化学学报, 2008, 66(14): 1725?1730.

LIU Xiu-hua, HE Xiao-bo, FU Yi-bei. Effects of doping cobalt

on the structures and performances of TiO2 photocatalyst[J].

Acta Chimica Sinica, 2008, 66(14): 1725?1730.

[20]OHNO T, AKIYOSHI M, UMEBAYASHI T, ASAI K, MITSUI

K, MATSUMURA M. Preparation of S-doped TiO2

photocatalysts and their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under visible

light[J]. Appl Catal A General, 265: 115?121.

[21]刘东, 张继昌, 赵英男, 阙国和. 渣油悬浮床加氢分散型

Mo催化剂硫化程度的XPS分析[J].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7, 23(5): 33?37.

LIU Dong, ZHANG Ji-chang, ZHAO Ying-nan, QUE Guo-he.

XPS study on the sulfurization of dispersed Mo catalyst for

slurry-bed hydroprocessing of residue[J]. Acta Petrol Ei Sinica

(Petrol Eum Processing Section), 2007, 23(5): 33?37.

[22]HOU Xing-gang, GU Xue-nan, HU Yan, ZHANG Jin-fu, LIU

An-dong. Enhanced Pt/TiO2 thin films prepared by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2006, 251: 429?434.

[23]TONG Tian-zhong, ZHANG Jin-long, TIAN Bao-zhu, CHEN

Feng, HE Dan-nong. Preparation of Fe3+-doped TiO2 catalysts by

controlled hydrolysis of titanium alkoxide and study on thei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methyl orange degradation[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155): 572?579.

[24]YANG Liu, WANG Xiao-lei, FAN Yang, YANG Xiu-rong.

Excellent antimicrobial properties of mesoporous anatase TiO2

and Ag/TiO2 composite films[J]. 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08, 114: 431?439.

[25]黄冬根, 廖世军, 党志. 氟掺杂锐钛矿型TiO2溶胶的制备、

表征及催化性能[J]. 化学学报, 2006, 64(17): 1805?1811.

HUANG Dong-gen, LIAO Shi-jun, DANG Zhi.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natase F

doped TiO2 sol[J]. Acta Chimica Sinica, 2006, 64(17): 1805?1811.

[26]HO W K, YU J C, LEE S C. Synthesis of hierarchical

nanoporous F-doped TiO2 spheres with visible light photocatalytic activity[J]. Chem Commun, 2006, 10: 1115?1117.

[27]刘赵穹, 马骏, 张昭良, 梁均方, 杨锡尧. CO为还原剂同时

还原SO2和NO的SnO2-TiO2固溶体催化剂(Ⅱ): 催化剂的物

理化学性质[J]. 催化学报, 2004, 25(4): 302?308.

LIU Zhao-qiong, MA Jun, ZHANG Zhao-liang, LIANG Jun-fang, YANG Xi-yao. SnO2-TiO2 solid solution catalyst for

simultaneous reduction of SO2 and NO by CO (Ⅱ):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atalyst[J].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04, 25(4): 302?308.

[28]孙红旗, 程友萍, 金万勤, 徐南平. 镧、碳共掺杂TiO2的制备

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J]. 化工学报, 2006, 57(7): 1570?1574.

SUN Hong-qi, CHENG You-ping, JIN Wan-qin, XU Nan-ping.

Preparation of lanthanum and carbon co-doped TiO2 and

photocatalysis under visible irradiation[J]. Journal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China), 2006, 57(7): 1570?1574.

(编辑李向群)

钯催化剂的制备

金属钯最外层电子数为零,赋予了钯怎样的性质? 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为零,其化学性质不活泼(但是不如铂稳定)。常温下在空气和潮湿环境中稳定,加热至800℃,钯表面形成一氧化钯薄膜。钯能耐氢氟酸、磷酸、高氯酸、盐酸和硫酸蒸气的侵蚀,但易溶于王水和热的浓硫酸及浓硝酸。熔融的氢氧化钠、碳酸钠、过氧化钠对钯有腐蚀作用。 因为电子价层是4d10(钯(Pd)的原子结构为[Kr]4d10,虽然钯原子中的电子只占据四个电子层,但因期第五能级组(5s4d5p)上由电子,故钯仍属于第五周期),钯的氧化态为+2、+3、+4。钯容易形成配位化合物,如K2[PdCl4]、K4[Pd(CN)4]等。 化学符号Pd ,原子序数46 ,原子量106.42 ,属周期系Ⅷ族,为铂系元素的成员。1803 年英国W.H.渥拉斯顿从粗铂中分离出一种新元素,为了纪念1802年发现的小行星武女星(Pallas),把它命名为palladium。钯在地壳中的含量为1×10-6%,常与其他铂系元素一起分散在冲积矿床和砂积矿床的多种矿物(如原铂矿、硫化镍铜矿、镍黄铁矿等)中。独立矿物有六方钯矿、钯铂矿、一铅四钯矿、锑钯矿、铋铅钯矿、锡钯矿等,还以游离状态形成自然钯。 钯是银白色金属,熔点1554 ℃,沸点2970 ℃,密度12.02克/厘米3(20℃)。较软,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能锻造、压延和拉丝。块状金属钯能吸收大量氢气,使体积显著胀大,变脆乃至破裂成碎片。海绵状或胶状钯吸氢能力更强,在常温下,1体积海绵钯可吸收900体积氢气,1体积胶体钯可吸收1200体积氢气。加热到40~50℃,吸收的氢气即大部释出。 将精选的砂铂矿或富铂矿用王水溶解,经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可得二氯二氨合钯,经灼烧后在高温下用氢气还原可得海绵状钯。钯在硝酸生产、蒽醌法制造过氧化氢以及氢化、脱氢、异构化和裂解反应中用作催化剂。钯银合金管用于生产高纯氢,钯铜合金可做大容量继电器的触头,钯钌合金用于补牙和制造首饰、厚膜电路上的电容和电阻。 元素符号:Pd 中文名称:钯 英文名称:Palladium 原子序数:46 原子量:106.4

光催化剂的制备

光催化剂的制备 目前,实验室制备和合成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方法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气相法,液相法和固相法。 1.2.2.1 气相法 气相法是利用气体或通过加热使钛盐变为蒸气,然后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最后冷却-凝聚-长大形成纳米TiO2粒子的方法。采用气相法制备的纳米TiO2粒子纯度高,粒径分布窄,尺寸均匀,化学活性好,但是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产率低。常见的气相法包括氢氧火焰水解法、气相氧化法,气相水解法、气相分解法等。 1.2.2.2 液相法 液相法是生产各种氧化物颗粒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可溶性金属钛盐,按所制备材料的组成配制溶液,再用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均匀沉淀出来。与气相法相比,液相法制备纳米TiO2薄膜具有工艺简单、合成温度低、能耗少以及设备投资小的优点,是制备纳米TiO2粉体和薄膜较理想的方法,是目前实验室和工业上广泛采用的制备薄膜和超微粉的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液相沉积法,水解法,微乳液法等。溶胶凝胶法一般是以有机或者无机钛盐为原料,在有机介质中(酸或有机聚合添加剂)进行水解、缩聚反应,最后将得到的溶胶干燥、煅烧得到TiO2纳米颗粒。整个反应过程如下: Ti(OR)4 + nH2 O →Ti(OR) (OH) + nROH水解反应4-n n 4-n n-1 2 2 2Ti(OR) (OH) →[Ti(OR) (OH) ] O + H O缩聚反应 Ti(OR) + 2H2O →TiO +4HOR总反应 与传统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相比,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纳米颗粒具有纯度高,粒径分布窄,单分散性好,反应容易控制等优点,但是成本高,工艺时间长。 水热合成法是在密闭高压反应釜中加入前驱体溶液,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纳米级TiO2粉末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制备的纳米TiO2粉体晶粒完整,原始粒径小,分布较均匀,但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因而对设备材质、安全要求较严格。 液相沉积法是利用水溶液中氟的金属配位离子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的化学平 衡反应,将金属氧化物沉积到反应液中的衬底上,最后煅烧得到纳米TiO2材料[8]。液相沉积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不需要使用特殊的设备,成本较低;室温下就能制备大比表面积的TiO2膜;对衬底无选择,可以在各种形状各种材料的衬底上沉积;膜厚可控制。水解法是以无机钛盐为原料,在严格的条件下控制钛盐的水解速度,制得纳米TiO2粉末。水解法制备纳米TiO2具有以下特点: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通过控制不同条件可以直接得到其它方法需经高温下煅烧才能得到的金红石型二氧化钛。如果能克服洗涤干燥过程中粉末的流失和团聚,解决纳米二氧化钛的收率和粒径不理想的问题,那么水解法就是制备TiO2粉末最经济的方法。 微乳液法是指以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为分散介质,以水溶液为分散相的分散 体系,由于表面活性剂(有时也添加助表面活性剂,如低级醇)的存在,该体系 是一种分散相分布均匀、透明、各向同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微乳液的液滴或称 “水池”是一种特殊的纳米空间,以此为反应器可以制备粒径得以控制的纳米微 粒。微乳液法具有操作简单、粒径大小可控、粒子分散性好、分布窄、易于实现 连续化生产操作,容易团聚等特点。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成型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成型 一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1浸渍法 将含有活性组分(或连同助催化剂组分)的液态(或气态)物质浸载在固态载体表面上。此法的优点为:可使用外形与尺寸合乎要求的载体,省去催化剂成型工序;可选择合适的载体,为催化剂提供所需的宏观结构特性,包括比表面、孔半径、机械强度、导热系数等;负载组分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广泛用于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尤其适用于低含量贵金属催化剂。 影响浸渍效果的因素有浸渍溶液本身的性质、载体的结构、浸渍过程的操作条件等。浸渍方法有:①超孔容浸渍法,浸渍溶液体积超过载体微孔能容纳的体积,常在弱吸附的情况下使用;②等孔容浸渍法,浸渍溶液与载体有效微孔容积相等,无多余废液,可省略过滤,便于控制负载量和连续操作;③多次浸渍法,浸渍、干燥、煅烧反复进行多次,直至负载量足够为止,适用于浸载组分的溶解度不大的情况,也可用来依次浸载若干组分,以回避组分间的竞争吸附;④流化喷洒浸渍法,浸渍溶液直接喷洒到反应器中处在流化状态的载体颗粒上,制备完毕可直接转入使用,无需专用的催化剂制备设备;⑤蒸气相浸渍法,借助浸渍化合物的挥发性,以蒸气相的形式将它负载到载体表面上,但活性组分容易流失,必须在使用过程中随时补充。 1.2沉淀法 用淀剂将可溶性的催化剂组分转化为难溶或不溶化合物,经分离、洗涤、干燥、煅烧、成型或还原等工序,制得成品催化剂。广泛用于高含量的非贵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沉淀法有: ①共沉淀法,将催化剂所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同时沉淀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一次操作可以同时得到几个组分,而且各个组分的分布比较均匀。如果组分之间形成固体溶液,那么分散度更为理想。为了避免各个组分的分步沉淀,各金属盐的浓度、沉淀剂的浓度、介质的pH值及其他条件都须满足各个组分一起沉淀的要求。 ②均匀沉淀法,首先使待沉淀溶液与沉淀剂母体充分混合,造成一个十分均匀的体系,然后调节温度,逐渐提高pH值,或在体系中逐渐生成沉淀剂等,创造形成沉淀的条件,使沉淀缓慢地进行,以制取颗粒十分均匀而比较纯净的固体。例如,在铝盐溶液中加入尿素,混合均匀后加热升温至90~100℃,此时体系中各处的尿素同时水解,放出OH-离子: 于是氢氧化铝沉淀可在整个体系中均匀地形成。 ③超均匀沉淀法,以缓冲剂将两种反应物暂时隔开,然后迅速混合,在瞬间内使整个体系在各处同时形成一个均匀的过饱和溶液,可使沉淀颗粒大小一致,组分分布均匀。苯选择加氢的镍/氧化硅催化剂的制法是:在沉淀槽中,底部装入硅酸钠溶液,中层隔以硝酸钠缓冲剂,上层放置酸化硝酸镍,然后骤然搅拌,静置一段时间,便析出超均匀的沉淀物。 ④浸渍沉淀法,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 混合法多组分催化剂在压片、挤条等成型之前,一般都要经历这一步骤。此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产品化学组成稳定,可用于制备高含量的多组分催化剂,尤其是混合氧化物催化剂,但此法分散度较低。 混合可在任何两相间进行,可以是液-固混合(湿式混合),也可以是固-固混合(干式混合)。混合的目的:一是促进物料间的均匀分布,提高分散度;二是产生新的物理性质(塑性),便于成型,并提高机械强度。

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说明及历史

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说明及历史 贵金属催化剂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它的工业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70年代,以铂为催化剂的接触法制造硫酸的工业。1913年,铂网催化剂用于氨氧化制硝酸;1937年Ag/Al2O3催化剂用于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1949年,Pt/Al2O3催化剂用于石油重整生产高品质汽油;1959年,PdCl2-CuCl2催化剂用于乙烯氧化制乙醛;到上世纪60年代末,又出现了甲醇低压羰基合成醋酸用铑络合物催化剂。从上世纪70年代起,汽车排气净化用贵金属催化剂(以铂为主,辅以钯、铑)大量推广应用,并很快发展为用量最大的贵金属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的英文名称是precious metal catalyst,它主要是以铂族金属(Platinum Group Metal )为主的铂(Pt)、钯(Pd)、钌(Ru)、铑(Rh)、铱(Ir)、锇(Os)等为催化活性组分的载体类非均相催化剂和铂族金属无机化合物或有机金属配合物组成的各类均相催化剂。铂族金属由于其d电子轨道都未填满,表面易吸附反应物,且强度适中,利于形成中间“活性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还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综合优良特性,成为最重要的催化剂材料。按催化反应类别,贵金属催化剂可分为均相催化用和非均相催化用两大类。均相催化用催化剂通常为可溶性化合物(盐或络合物),如氯化钯、氯化铑、醋酸钯、羰基铑、三苯膦羰基铑、碘化铑等。非均相催化用催化剂为不溶性固体物,其主要形态为金属丝网态和多孔无机载体负载金属态。金属丝网催化剂(如铂网、铂铑合金网等)的应用范围及用量有限。绝大多数非均相催化剂为载体负载贵金属型,如Pt/A12O3、Pd/C、Rh/SiO2、Pt-Pd/Al2O3、Pt-Rh/Al2O3等。在全部催化反应过程中,多相催化反应占80%~90%。按载体的形状,负载型催化剂又可分为微粒状、球状、柱状及蜂窝状。按催化剂的主要活性金属分类,常用的有:铂催化剂、钯催化剂和铑催化剂、钌催化剂等。贵金属催化剂由于其无可替代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在石油、化工、医药、农药、食品、环保、能源、电子等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石油和化学工业中的氢化还原、氧化脱氢、催化重整、氢化裂解、加氢脱硫、还原胺化、调聚、偶联、歧化、扩环、环化、羰基化、甲酰化、脱氯以及不对称合成等反应中,贵金属均是优良的催化剂。在环保领域贵金属催化

一种金属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一种金属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2016-07-18 14:17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一种金属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钯能够催化卤代芳烃与有机苯硼酸以及其衍生物的Suzuki 反应,这在有机合成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其反应条件比较温和,底物适用比较广泛、产物便于处理等特点,在碳- 碳偶联反应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合成联苯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钯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性能、反应条件温和、易于回收等优点,这就决定了负载型的钯催化剂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过各种各样的催化剂,在研究Suzuki 反应的现有文献中,有很多含膦配体、含氮配体以及卡宾配体等,但是,在此反应中,常常存在一些的缺点,比如:大量的钯催化剂使用量、催化剂活性低、催化剂难回收使用等问题。膦配体对钯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影响很大,但是有些含膦钯催化剂在Suzuki 反应中,活性不高甚至活性很低。另外,在Suzuki 反应中常使用的有机溶剂( 例如甲苯、DMF 等) 通常是有毒、昂贵的。因此,制备出催化活性很高的钯催化剂,在Suzuki 反应中,使用毒性较低的有机溶剂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由含氮和膦小分子在钯作用下,通过碳膦、碳氮偶联,生成包覆金属钯的大分子聚合物催化剂。钯盐先与DIPPF([1,1'- 双( 二异丙基膦) 二茂铁)的配位,然后再催化胺化合物与含膦化合物的之间的反应,最后加入一定量的钯盐、胺化合物、哌嗪和碱,其中碱的作用是消除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Br,在甲苯有机溶剂中,惰性气体保护下,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的包覆金属钯的聚合物。该催化剂为含氮和膦的聚合物固载金属钯,其中金属钯占聚合物的质量负载量( 通过ICP 测得) 为0.2 ~ 2%;由含氮和膦小分子在钯作用下,通过碳膦、碳氮偶联,生成包覆金属钯的大分子聚合物催化剂。由于固载的含膦配体以及聚苯胺共同作用提高了钯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该催化剂在醇和水的混合溶液中可以超高效的催化Suzuki 反应,可在极低的催化剂用量的条件下进行;该催化剂易于回收、便于应用,且该催化剂能够用于合成新型沙坦类高血压药的沙坦联苯(2- 氰基-4′ - 甲基联苯) 和4- 氯-2′ - 硝基联苯( 合成啶酰菌胺的药物中间体) 药物中间体的放大实验,这在工业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资料

本科课程论文 《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简述》 课程名称高等有机化学 姓名梁腾辉 学号 1014122020 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任课教师程琳 开课时间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评阅日期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年月日

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简述 摘要简要介绍了几种茂金属催化剂的有机合成以及其催化机理。 关键词茂金属催化剂合成催化 1 前言 烯烃聚合用茂金属催化剂通常指由茂金属化合物作为主催化剂和一个路易斯酸作为助催化剂所组成的催化体系,其催化聚合机理现已基本认同为茂金属与助催化剂相互作用形成阳离子型催化活性中心。茂金属催化剂一般指由过渡金属元素(如IV B 族元素钛、锆、铪)或稀土金属元素和至少一个环戊二烯或环戊二烯衍生物作为配体组成的一类有机金属配合物。茂金属催化剂具有极高的活性特别是茂锆催化剂含一克锆的均相茂金属催化剂可以催化100t的乙烯聚合但同时助催化剂的用量也是相当大的甚至Al/Zr>2000这在生产中意义不大。因此必须想法设法得倒活性高助催化剂用量少的茂金属催化剂[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茂金属催化机理 均相茂金属催化剂主要分为非桥联单茂金属催化剂、非桥联双茂金属催化剂、桥联型茂金属催化剂、限制几何构型茂金属催化剂以及双核茂金属催化剂等。若茂金属催化剂以烷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其催化机理是一个形成单一阳离子活性中心的机理。在茂金属催化体系中,一般要求助催化剂MAO必须达到一定的浓

度,以便能够引发催化反应的进行[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机理如下图所示:3 茂金属的合成 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和处理操作都采用Schlenk 技术,在氮气氛围条件下进行无水无氧操作,所用玻璃反应容器都进行真空烘烤干燥。四氢呋喃、乙醚、甲苯,在氮气氛围下以钠、钾合金/二苯甲酮回流至溶液变成紫色,并在氮气保护下蒸出,封口备用。二氯甲烷、正已烷、石油醚(60 ~ 90°C),在氮气保护下与CaH粉末混合,搅拌回流两天后,在氮气氛围下蒸入安瓶中封口备用[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1 非桥联五甲基环戊二烯水杨醛亚胺铬化合物的合成(非桥联单茂) 此类催化剂结构特征是有一个茂环作为配体:Cp.MR3(CP.=取代环戊二烯基等;M=Zr,Ti,Hf,Cr等;R=卤素、烷基、Oar、RNAr等)这类催化剂具有较大的配位空间,有利于具有较大位阻的烯烃单体的配位插入,但对于构型的控制一般较差[3]。 3.2二甲基二茂锆化合物(1,2-Phz-4-MeCp)2 ZrMe2的合成 两个茂环与中心金属原子配位,从而形成夹心结构,即所谓的非桥联双茂金属催化剂。该系列催化剂用于催化乙烯聚合,由于乙烯配位插入时不存在潜手性α

钯炭催化剂

钯炭催化剂 英文名称:Palladium-carbon catalyst 中文名称:钯炭催化剂 钯——化学符号Pd ,是银白色金属,较软,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能锻造,压延和拉丝。块状金属钯能吸收大量氢气,使体积显著胀大,变脆乃至破裂成碎片。 钯炭催化剂是将金属钯负载到活性炭里形成负载型加氢精制催化剂,用于精制处理对苯二甲酸原料,生产精制对苯二甲酸。钯炭催化剂已经先 后在不同工艺的PTA(精对苯二甲酸)装量,如北京燕山、上海石化、辽阳石化、洛阳石化和天津石化等炼化企业,成功进行了工业应用。其 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SAC-05 外观椰壳片状 钯含量% 粒度(4-8目)% ≥95 压碎强度N ≥40 比表面积m2/g 1000-1300 堆密度g/ml 磨耗% ≤1 反应收率% ≥99 钯碳的作用 钯碳是一种催化剂,是把金属钯粉负载到活性碳上制成的,主要作用是对不饱和烃或CO的催化氢化。具有加氢还原性高、选择性好、性能稳定、使用时投 料比小、可反复套用、易于回收等特点。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医药工业、电子工业、香料工业、染料工业和其他精细化工的加氢还原精制过程。钯碳的提纯 钯合金可制成膜片(称钯膜)。钯膜的厚度通常为左右。主要于氢气与杂质的分离。钯膜纯化氢的原理是,在300—500℃下,把待纯化的氢通入钯膜的一侧时,氢被吸附在钯膜壁上,由于钯的4d电子层缺少两个电子,它能与氢生成不稳定的化学键(钯与氢的这种反应是可逆的),在钯的作用下,氢被电离为质子其半径为×1015m,而钯的晶格常数为×10-10m(20℃时),故可通过钯膜,在钯的作用下质子又与电子结合并重新形成氢分子,从钯膜的另一侧逸出。在钯膜表面,未被离解的气体是不能透过的,故可利用钯膜获得高纯氢。虽然钯对氢有独特的透过性能,但纯钯的机械性能差,高温时易氧化,再结晶温度低,易使钯管变形和脆化,故不能用纯钯作透过膜。在钯中添加适量的IB族和Ⅷ族元素,制成钯合金,可改善钯的机械性能。

钯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 本文以聚苯乙烯-丙烯腈(P(S-AN))为载体,合成了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再利用电纺丝技术对高分子负载PdCl2催化剂进行纳米化,制备负载型纳米催化剂,并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TEM、SEM、XPS、IR等表征。实验还研究了不同外界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对1-辛烯催化加氢的效果,测试表明: 关键词:纳米催化剂,负载催化剂,静电纺丝,氢化

Abstract A series of hydrogenation catalysts supported by polystyrene-acrylonitrile, polyvinylpyrrolidone and Al2O3 were synthesized, then the supported nano-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means of the nano-treatment of polymer-supported PdCl2catalyst using elestrospinning. 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IR , UV , SEM , XPS and TG.. In the paper, the dependence of the diameter of nanofiber with voltage , receiving range , solvent concentration was also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 catalystic hydrogenation results of 1-hexene showed that the hydrogenation rate of P(S-AN)/PdCl2 nano-catalyst based on electrospinning was 4.7 times of the Al2O3/PdCl2catalyst(PdCl2mass percentage is 9.4%). Keywords:nano-catalyst, polymer supported catalyst, electrospinning, hydrogenation,

催化剂的制备及贵金属催化剂的回收

论文题目:催化剂的制备及贵金属催化剂的回收课程名称:石油化工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学号:1109341009 姓名: 成绩: 2014年3月29日

催化剂的制备及回收 摘要:在工业领域,催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制品,不但能够促进化学反应的发生,还能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在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有些化学反应来讲,如果没有催化剂的介入,将无法正常实现。然而,在参与反应后很多催化剂很难回收利用或已经中毒。 关键词:催化剂;回收技术;贵金属;催化剂中毒 Preparation Of Catalysts And Recycling Abstract:In industry, the catalyst is an important chemical products,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hemical reaction, but also to control the chemical reaction rate, in the industrial field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some chemical reactions in terms of, if not the catalyst intervention will not work properly achieved. However, after involved in the reaction a lot of catalyst is difficult to recycle or have been poisoned. Keywords: Catalyst; recycling technology; precious metals; catalyst poisoning 引言 催化剂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发现。100多年前,贝采里乌斯偶然发现,白金粉末可以加快酒精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醋酸。后来,人们把这一作用叫做触媒作用或催化作用,希腊语的意思是“解去束缚”。后来,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和总结,将催化剂普遍定义[1]为--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速度,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的消耗的化学物质。 1 催化剂的主要分类 催化剂种类繁多,按状态可分为液体催化剂和固体催化剂;按反应体系的相态分为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 1.1 均相催化剂 催化剂和反应物同处于一相,没有相界存在而进行的反应,称为均相催化作

含钯载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

含钯载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 2016-11-06 13:09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含钯载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 作为用于将烯烃利用分子状氧进行液相氧化来制造a,P -不饱和羧酸的含钯载体催化剂,例如国际公开第02/083299号小册子中提出了将钯盐利用还原剂还原的钯金属的载体催化剂。另外,特开2000-202287号公报中记载了氧化铝载体上担载二硝基二氨合钮溶液后通过还原而制造的加氢反应用钯催化剂。针对于上述催化剂存在的选择性及活性等表现较差的问题,本文介绍的钯催化剂在这些方面均得到提高。 本文介绍的含钯载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是具有在被担载在载体上的状态下对催化剂前体中所含的氧化钯进行还原的工序的含钯载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通过使用利用该含钯载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制得的含钯催化剂,可以由烯烃或a,3 -不饱和醛以高选择性制造a,¢-不饱和羧酸。作为能够以高选择性制造a,¢-不饱和羧酸的原因,可以认为是因为:氧化钯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比以往的钯盐的情形强,因此在还原工序中可抑制生成的钯金属的凝聚和粒子生长,因此可制造钯原子高分散的催化剂。氧化钯被担载于载体上、和最终得到的含钯载体催化剂中担载有钯金属、以及它们的物性等,可以通过XRD测定、XPS测定、TEM观察等

来确认。作为载体,只要是能担载氧化钯的载体就没有特殊限定。如后述那样,可举出在载体上担载钯盐后对该载体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优选在那种热处理条件下难以发生燃烧或变质等的无机氧化物载体。例如,可举出氧化硅、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钙、氧化钛和氧化锆等,其中优选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锆。载体可以使用I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并用。载体的比表面积越小,越能制造有用成分更担载在表面的催化剂,比表面积越大越能制造较多地担载了有用成分的催化剂。制备在上述的载体上至少担载有氧化钯的催化剂前体。催化剂前体,也可采用使载体和氧化钯在溶剂中分散,然后使溶剂蒸发的方法制备,为了得到最终制得的含钯载体催化剂中的钯原子的良好分散状态,采用预先将钯盐担载在载体上,然后对其载体进行热处理的方法进行制备。通过在载体上担载钯盐的状态下进行热处理,钯盐的至少一部分分解,变成氧化钯。热处理温度优选为钯盐的热分解温度以上,控制在 700°C以下。升温到设定的热处理温度的方法没有特殊限定,但为了得到含钯载体催化剂中的钯原子的良好的分散状态。升温速度为I?10°C /分。达到设定的加热处理温度后的保持时间如果是钯盐分解的时间则没有特殊限定,但选为I?12小时。在载体上担载作为钯盐的热分解温度400°C以下的钯盐。钯盐的热分解温度更优选为300°C以下、特别优选为200°C以下。钯盐的分解温度越低发热量越少。尤其是通过使用热分解温度为200°C以下的钯盐,即使是热处理时担载钯盐的载体的层高度厚的场合也可减少发热量,抑制钯粒子的凝聚和生长。因此,可以更高的选择性制造a,^ -不饱和羧酸。在工业规模下制备催化剂时,因为催化剂量与烧成装置的规模等的关系,热处理时担载钯盐的载体的层高度变厚通常不可避免,因此即使增厚层高度也可以高选择性制造在提高规模的场合具有大的优点。 本文提供用于由烯烃或α,β-不饱和醛以高选择性制造α,β-不饱和羧酸的含钯载体催化剂、该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和以高选择性制造α,β-不饱和羧酸的方法。采用下述方法制造含钯的载体催化剂,即,所述方法是用于由烯烃或α,β-不饱和醛制造α,β-不饱和羧酸的含钯载体催化剂的制造方法,具有将载体之上至少担载有氧化钯的催化剂前体中所含的氧化钯还原的工序。另外,使用该含钯载体催化剂,将烯烃或α,β-不饱和醛利用分子状氧进行液相氧化,制造α,β-不饱和羧酸。

催化剂制备方法大全

催化剂制备方法简介 1、催化剂制备常规方法 (1)浸渍法 a过量浸渍法 b等量浸渍法(多次浸渍以防止竞争吸附) (2)沉淀法(制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注意加料顺序:正加法或倒加法,沉淀剂加到盐溶液为正,反之为倒加) a单组分沉淀法 b多组分共沉淀法 c均匀沉淀法(沉淀剂:尿素) d超均匀沉淀法 (NH4HCO3和NH4OH组成的缓冲溶液pH=9) e浸渍沉淀法 浸渍沉淀法是在浸渍法的基础上辅以均匀沉淀法发展起来的,即在浸渍液中预先配入沉淀剂母体,待浸渍单元操作完成后,加热升温使待沉淀组分沉积在载体表面上。此法,可以用来制备比浸渍法分布更加均匀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 f导晶沉淀法 本法是借晶化导向剂(晶种)引导非晶型沉淀转化为晶型沉淀的快速有效方法。举例:以廉价易得的水玻璃为原料的高硅酸钠型分子筛,包括丝光沸石、Y型、X型分子筛。 (3)共混合法 混合法是将一定比例的各组分配成浆料后成型干燥,再经活化处理即可。如合成气制甲醇用的催化剂就是将氧化锌和氧化铬放在一起混合均匀(适当加入铬酐的水溶液和少许石墨)然后送入压片机制成圆柱形,在100 o C烘2h即可。 (4)热分解法 硝酸盐、碳酸盐、甲酸盐、草酸盐或乙酸盐。 (5)沥滤法 制备骨架金属催化剂的方法,Raney 镍、铜、钴、铁等。 (6)热熔融法 合成氨催化剂Fe-K2O-Al2O3;用磁铁矿Fe3O4、KNO3和Al2O3高温熔融而得。 (7)电解法 用于甲醇氧化脱氢制甲醛的银催化剂,通常用电解法制备。该法以纯银为阳极和阴极,硝酸银为电解液,在一定电流密度下电解,银粒在阴极析出,经

洗涤、干燥和活化后即可使用。 (8)离子交换法 NaY 制HY (9)滚涂法和喷涂法 (10)均相络合催化剂的固载化 (11)金属还原法 (12)微波法 (13)燃烧法(高温自蔓延合成法) 常用尿素作为燃烧机 (14)共沸蒸馏法 通过醇和水的共沸,改变沉淀的形貌、孔结构。 2、催化剂制备新技术 (1)溶胶-凝胶法(水溶液Sol-gel 法和醇盐Sol-gel 法) 金属醇盐 醇 水水解聚合胶溶剂解胶陈化溶胶 a 胶体凝胶法(胶溶法) 胶体凝胶法是通过金属盐或醇盐完全水解后产生无机水合金属氧化物,水解产物与胶溶剂(酸或碱)作用形成溶胶,这种溶胶转化成凝胶是胶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网络,胶粒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静电力(包括氢键)和范德华力。 b 聚合凝胶法(分子聚合法) 聚合凝胶法通过金属醇盐控制水解,在金属上引入OH 基,这些溶胶转化成凝胶时,在介质中继续缩合,靠化学键形成氧化物网络。 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加入水量的不同, 注意事项:1)水的加入量;2)醇的加入量;3)水解温度;4)胶溶剂加入量 (2)超临界技术 a 气凝胶催化剂的制备(超临界干燥) b 超临界条件下的催化反应 能够改进反应的传质、传热性能,改进产物的分离过程 c 用于因结焦、积垢和中毒而失活催化剂的再生。 具有温度低、不发生局部过热现象的特性,从而有效地防止催化剂的烧结失活。 (3)纳米技术 a 固相合成法 1)物理粉碎法(又称为机械研磨法或机械合金化法) 采用超细磨制备超微粒,很难使粒径小于100 nm 。

催化剂的制备及回收

论文题目:催化剂的制备及回收课程名称:石油化工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 学号:1109341009 姓名: 成绩: 2014年3月29日

催化剂的制备及回收 摘要:在工业领域,催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制品,不但能够促进化学反应的发生,还能控制化学反应的速率,在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对于有些化学反应来讲,如果没有催化剂的介入,将无法正常实现。然而,在参与反应后很多催化剂很难回收利用或已经中毒。 关键词:催化剂;回收技术;贵金属;催化剂中毒 Preparation Of Catalysts And Recycling Abstract:In industry, the catalyst is an important chemical products,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chemical reaction, but also to control the chemical reaction rate, in the industrial field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some chemical reactions in terms of, if not the catalyst intervention will not work properly achieved. However, after involved in the reaction a lot of catalyst is difficult to recycle or have been poisoned. Keywords: Catalyst; recycling technology; precious metals; catalyst poisoning 引言 催化剂最早由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发现。100多年前,贝采里乌斯偶然发现,白金粉末可以加快酒精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醋酸。后来,人们把这一作用叫做触媒作用或催化作用,希腊语的意思是“解去束缚”。后来,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研究和总结,将催化剂普遍定义[1]为--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速度,却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热力学平衡位置,本身在化学反应中不被明显的消耗的化学物质。 1 催化剂的主要分类 催化剂种类繁多,按状态可分为液体催化剂和固体催化剂;按反应体系的相态分为均相催化剂和多相催化剂, 1.1 均相催化剂 催化剂和反应物同处于一相,没有相界存在而进行的反应,称为均相催化作

催化剂制备的主要七种工艺

催化剂制备的主要七种工艺 2016-04-16 12:25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各种贵金属载体催化剂 (1)浸渍法将载体置于含有活性组分的溶液中浸泡,达到平衡后将剩余液体除去(或将溶液全部进入固体)再经干燥、煅烧、活化等步骤,即得催化剂。负载组分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广泛用于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尤其适用于低含量贵金属催化剂。 (2)沉淀法用沉淀剂将可溶性的催化剂组分转化为难溶或不溶化合物,经分离、洗涤、干燥、煅烧、成型或还原等工序,制得成品催化剂。广泛用于高含量的非贵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盐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3)离子交换法在载体上金属离子交换而负载的方法。具有表面羟基的二氧化硅凝胶,氧化处理过的活性炭,硅酸盐,沸石分子筛等,表面可以和其它阳离子交换,可得到高分散性的金属催化剂。 (4)共混法将活性组分与载体机械混合后,碾压至一定程度,再经挤条成型,最后煅烧活化制得催化剂。 (5)滚涂法和喷涂法将活性组分先放在一个可摇动的容器中,再将载体布于其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滚动,活性组分逐渐黏附其上,为了提供滚涂效果,有时也要添加一定的黏合剂。喷涂法和滚涂法类似,但活性组分不同载体混在一起,而是用喷枪或其塔手段喷附于载体上。喷涂法中加热条件十分重要,对喷涂效果影响很大。 (6)沥滤法(骨架催化剂或Raney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在制备过程中,将活性组分和非活性组分在高温下做成合金,粉碎后用碱溶解非活性金属,活性金属形成均匀骨架,具有金属分散度高、催化剂活性高等优点。 (7)气相合成法分为物理蒸发凝结法和气相化学反应法两种。前者用等离子火焰把原料汽化再急冷凝结,可合成氧化物、碳化物和金属的超细粉末。后者是由挥发性金属氧化物蒸汽的热分解或挥发性金属氧化物与其它气体反应,可得到高纯度、分散性良好微粒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