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六级听力题型改革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反拨作用

140

esteachers@https://www.360docs.net/doc/1f9324727.html, Tel: 027-********ENGLISH SQUARE 收稿日期:2016-4-21作者简介:朱志聪,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测试。

王春平,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常的谈话。听力新题型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反拨作用

作为贯彻执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重要手段,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有效的测试结果会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反馈。六级听力新题型的出现对高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着正面反拨和负面反拨作用。(1)正面反拨作用正面反拨作用是指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促进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讲座和谈话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听力篇章能力的理解;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调节课堂教学重点。其次针对新题型所占的比重,督促教师注重听力材料的输入。输入直接为产出任务提供语言材料和相关知识。(文秋芳,2014)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题型的特点、学生现有的听力能力和水平,掌控英语听力输入的难度,循序渐进。在提供听力材料时,教师必须给学生反复提供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此外听力篇章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词汇的搭配意义:督促授课教师在听力课堂中更加注重补充词汇。教师应加强四六级考试中一些常见、常用的词汇的输入并注重在不同语境下同一词汇的不同语义。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提高辨别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搭配意义的能力。例如,Senior citizen ,很多学生不知道是表达“老年人”的委婉说法;Retirement homes 很多同学可能会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退休家庭,实际上其正确语义是“养老院”。最后听力教师还需注重学生听力理解衔接意识的培养。新题型讲座谈话更加注重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在听力篇章的理解过程中,Brown (1997)指出听者需要理解句子在局部上下文中以及宏观结构中的意义、指代成分所指并要对篇章中所暗含的人际、空间、时间、因果和意图关系作出推理。谭丽花(2011)通过实证研究指出教师如果注重对学生进行听力理解衔接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衔接机制的理解和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

大学英语六级听力题型改革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反拨作用

□ 朱志聪 王春平

南航金城学院

[摘 要]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大学英语英语水平测试的唯一标准化考试,新六级听力题型的改革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着极大的反拨作用。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六级听力题型的变化,讨论了题型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授课者和学习者的正反面反拨作用,给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提出了几点启示。

[关键词] 反拨作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听力题型改革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167(2016)08-0140-02

引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水平测试的唯一标准化考试,是检验学生英语听、读、写、译能力综合技能的测评指标,对于指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者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根据不同社会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的不同要求,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为了不断地提高其信度和效度,在考试题型和比重上做出了不断的调整,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语言测试界把“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称为反拨

效应或反拨作用,四六级听力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

很大的反拨作用。英语六级考试听力新题型分析

作为标准化考试,四六级必须要有较高的效度,

这也是衡量考试质量的主要指标。杨惠中、桂诗春

(2007:368)指出“从语言测试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测试

工作者的研究重点逐步从提高测试信度和改进测试效度

发展到关注测试的后效。”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需求

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全国大学生英语

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2016年6月起将对六级考试的

听力试题做局部调整:取消使用多年的短对话和短文听

写题型,取而代之的是学术讲座。六级新增学术讲座听

力的特点分析:①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听力篇章的理解,

需要听者依靠认知推理以及自己的社会经历和背景知识

建构意义、磋商意义。②主题明确:讲座以某一主题为

核心展开。③讲座中的语言使用正式。

六级听力考试题型的改革更加符合欧洲理事会文化

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提出的关于中高级语言学习

者的能力标准:能听懂较长的报告会和演讲;如果是

自己比较熟悉的主题,甚至能听懂复杂的论证;能看

懂大部分的电视新闻节目;能看懂大部分外语电影。

这也符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听力要求:能听懂英

语广播电视节目和主题广泛、题材较为熟悉、语速正123DOI:10.16723/https://www.360docs.net/doc/1f9324727.html,ki.yygc.2016.08.079

https://www.360docs.net/doc/1f9324727.html, 2016年8月第08期 (总第068期 )英语广场引言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交通土建类专业技术交流增多,专业技术人才对英语工具的使用需求日益增大,更加凸显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于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将有着重要影响。

交通土建类专业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既有交通土建

专业知识又有英文语言优势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教学中

应充分考虑交通土建学科因素,把握专业英语教学任务的难度、开放性、自主性和连续性,培养学生了解、查阅国外最新专业学科领域中的资讯及在国际刊物准确发表科研成果的能力,提高专业知识吸收和交流效率,为获取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提供基础。交通土建类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及问题2.1学习兴趣缺失从目前的交通土建类英语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英语

学习中普遍存在“应试”思维,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仅仅

是为了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交

通土建类学生的英语水平虽逐年有所提高,但普遍缺乏

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随着英语学

习内容的增多和难度加大而逐渐降低。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激发学

生的兴趣,结合交通土建专业实际构建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在轻松的氛围

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专业英语,进而学好专业英语。激发

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专业环境下掌握专业

英语。

2.2 专业词汇匮乏和语言运用能力不强

对于专业英语来说,需要一个专业词汇的积累过程。交通土建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 李丽敏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 针对交通土建类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不高的现实,本文提出交通土建类专业英语教学应对策略。只有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英语阅读、写作和翻译训练,才能使学生专业英语得到提高。[关键词] 交通土建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16)08-0141-02作者简介:李丽敏,教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负面反拨作用英语测试对教学的负面反拨作用是指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所起的消极影响。六级新题型的改革,取消了传统的短对话题型,而篇章听力不管从长度还是难度都加大了,这一变化使学生对听力的学习感到很迷茫。

听力理解事实上是依靠听者的认知推理、社会经历以及背景知识建构意义,王守元、苗兴伟(2003)总结了不同学者对听力篇章的研究,指出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需要不断建构、磋商意义。改革后的六级听力题型全部为客观题有一定负面反拨作用。这一题型很难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听力理解能力,猜测因素会占到一定比例。多项选择题虽然具有采样覆盖面宽、评分客观等优点,但杨慧中(1998)提出,作为语言测试的一种手段,多项选择题只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测量,本身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此外,阅读和听力虽然都属于语言输入,但在听力过程中听者在提取文本意义的过程中需要将声音、词汇、句法结构以及原有知识背景进行更高程度的自动化整合,而这一过程对于听者的认知能力要求会更高。(Lund ,1991)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听力本身就是弱项,新增题型讲座和谈话的难度和分值比例加大了,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没有勇气参加六级考试,甚至放弃英语学习。结语考试作为选拔学生和评价教学的工具,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好好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让它指挥得当。新题型全部是多项选择题,难以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真实听力理解能力,在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可通过猜测答题。另外讲座和谈话,加大了听力试题的难度,学生需要全面提高篇章理解能力,授课者注重真实听力材料的输入,以输入促成产出任务;针对新题型,教师和学生应根据六级听力提出的要求,相应提高对篇章的听力理解能力,以期在六级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参考文献:[1] Brown, G. The nature of comprehension[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4):36-43.[2] Lund, R. J. A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J]. MLT , 1991(75):196-204 .[3] 谭丽花. 中国学生运用英语听力篇章衔接机制的实证研究[J]. 现代外语,2011(4):411-418 [4] 文秋芳.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 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4512DOI:10.16723/https://www.360docs.net/doc/1f9324727.html,ki.yygc.2016.08.08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