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第三章第三节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第三节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第二语言教学有不同的教学类型。不同的教学类型或者教学目的不同,或者教学期限不同,或者教学组织形式不同。这些不同点又决定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等也往往不同。每一种教学类型都要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或课型,不同课程或课型的具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乃至训练方法等也往往不同。因此,进行总体设计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类型;进行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成绩测试除了必须针对一定的教学类型以外,还必须针对一定的课程类型。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的划分是否合理,对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有一定的影响,也可以直接反映第二语言教学的科学化程度。因此,开展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跟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有关,所以在具体讨论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要首先探讨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 1.教学类型

教学类型是根据语言教学的某些综合特点划分出来的跟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有关的类别,划分教学类型是为了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因此,教学类型要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加以划分。例如:

1.1按教育性质划分

按教育性质划分,第二语言教学可以分为常规教育和业余教育;常规教育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划分为普通教育、预备教育、专业教育和特殊目的教育等,这些不同的教学类型分别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目的.前面谈到,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大体上可以分为受教育目的,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和临时目的等,上述教学类型跟这些不同的学习目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1)普通教育。普通教育是指中小学的第二语言教学,主要适应受教育目的。例如,我国中小学的第二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等.都属于普通教育类型。

(2)预备教育。这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学习某种专业或运用目的语从事某—领域的理论研究的能力而设立的第二语言教学类型.主要适用于学术目的,也可以为其他几种学习目的者打语言基础。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预备教育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准备在中国学习各种文科专业、理工科专业、医学专业和中医专业的学生,所以汉语预备教育实际上又分为文科汉语预备教育、理工汉语预备教育、医学汉语预备教育和中医汉语预备教育等不同的教学类型。

(3)专业教育。这里所说的“专业”专指语言专业.是为了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目的语能力而设立的第二语言教学类型.主要适用于职业目的和职业工具目的,其中的某些课程也适用于学术目的。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外语专业和对来华留学生的现代汉语专业都属于这种类型。

(4)特殊目的教育。这是针对特殊需要而设立的第二语言教学类型,可以适应各种学术目的、职业目的、职业工具目的和临时目的。跟普通教育、预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比,特殊目的教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更具体,针对性更强.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开设的经济汉语班.外贸汉语班、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为主要目的的汉语教师培训班(注:汉语教师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对在职的汉语教师进行培训,教学内容一般以跟汉语教学有关的理论和知识为主,对某些特殊的对象则以提高汉语水平为主)以及专对外国驻华机构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汉语教学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为帮助学生准备出国留学的外语强化班等也属于这种类型。

1.2按学习期限划分

按学习期限可以分为长期班和短期班。按照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习惯,教学期限在一学年和一学年以上的算长期班,不到一学年的算短期班。短期班具有更明显的速成性质,主要适应临时目的。其他学习目的者也可以加入短期班学习,作为在其他教学类型中学习的补充。

1.3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

无论是长期班还是短期班,都可以队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再分为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类型,这种教学类型一般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学习目的和学习时间,由师生双方共同商定教学内容、上课的时间和教学进度。这种个别教学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学习目的.也能够适应不能加入班级教学或者希望加快或放慢学习进度的各种教学对象的特殊需要。

除了上述教学类型以外,还可以从特殊教学媒体的角度划分出一些特殊的教学类型,如函授、刊授、广播教学、影视教学等。这里不具体讨论这几种教学类型。

我们再用下面的图表来表示上述各种教学类型和学习目的的对应关系: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受教育目的者最适合加入普通教育,学术目的者一般适合加入预备教育,职业目的者和职业工具者最适合加入专业教育,学术目的者、职业工具者、职业目的者和临时目的者都适合加入特殊目的教育。临时目的者最适合加入短期班,其他几种学习目的者也可以把短期班作为学习的补充。所有的人都可以加入班级教学,如有需要和可能,也都可以加入个别教学。

2.1课程类型

课程和课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内容有相对独立系统的叫课程,属于一门课程的分支的叫课型。因为有些课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课型,所以我们这里不但要讨论课程的类型,而且要讨论有关课程的课型。

2.2课程类型

这里所说的课程类型是指第二语言教学的课程类型的总的范围,而不是指某一种教学类型或某一个具体教学单位的课程设计中必须包括的课程类型.某一种教学类型或某一个具

体教学单位开设什么样的课程,要根据学生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来决定,同时也要考虑有关的主客观条件。

第二语言教学总的课程类型的范围,通常包括语言课,翻译课,语言知识课、文学课,其他文化知识课和有关的理论课。

(1)语言课。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语言课就是汉语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应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古代汉语有相对独立的词汇、语法系统,所以不能跟现代汉语完全混同起来,也不是对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开设。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能力,实际上是一种阅读课。现代汉语课总的说来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

(2)翻译课。这也是一种语言课,但是它的基本教学内容是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对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系统,主要目的是培养翻译能力和翻译技巧,所以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课。翻译课有不同语种之间的翻译,例如有汉英、汉法、汉口等等。就像不同语言的语言课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都是独立的课程一样,不同语种的翻译课也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因此也都是独立的课程。

(3)其他课程。其他课程包括语言知识课、文学课,其他文化知识课和有关的理论课.它们又都可以细分为若干门具体的课程,例如语言知识课可以分为语音、语法、词汇.修辞、文字等等,文学课可以分为文学史、文学作品等等,其他文化知识课可以分为历史、哲学、法律、经济等等。跟语言课和翻译课不同.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有关的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教学方法都是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着眼于技能的训练。但是这些课程也不能忽视第二语言教学的总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兼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听、读、写的技能。

2.3现代汉语课的课型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也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根据语言、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可以把有关的内容从总的教学内容中分解出采,有侧重点地进行教学。这样.这门课程就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课型。例如: (1)综合课。这种课型的主要特点是综合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进行语言要素、文化背景知识和语用规则的教学,全面进行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把这几项内容综合起来进行教学。

(2)专项技能课,这是从技能训练的角度划分的课型,它们的特点是专门性,就是专门训练一两项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通常开设的专项技能课有听力。说话(口语)、阅读、写作等课型。这几种课型又可以变化为听说、听读、读写,视听,视听说等等。对外汉语教学中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热门话题”课是一种读和说相结合的课型,所以也属于专项技能课。

(3)专门目标课。这是一种特殊的课型,其特点是教学内容结合有关的专业内容或专门的语体和文体,有专门的教学目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作为口语体的口语)。文学阅读、外贸口语、报刊阅读、新闻听读、科技汉语等.都属于专门目标课。

上述二类课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的,所以有交叉现象。上面列举的几种专门目标课,除了科技汉语以外,都属于专项技能课,而科技汉语既可以开设综合课,也可以开设专项技能课。

第四节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

我们在本章第二节谈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结构包括基础理论、教学经验,教学理论和教学法,其中基础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都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这一节分别讨论这几项内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说明教学经验的作用。

1.基础理论

前面谈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体现。所以我们研究语言教学问题,必须把研究这些规律的理论,即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上述三种理论都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

(1)语言理论

语言教学教的是语言,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为此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等语言要素的教学,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和相应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要有计划地进行语言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就必须应用语言理论,这里所说的语言理论,既包括普通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语言的本质和特点的论述,也包括特殊语言学理论,例如汉语教学就包括汉语语言学理论和其他有关语言的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汉语和其他有关语言的特点的论述以及对汉语和其它有关语言的语言事实的描写。对语言事实的描写是具体揭示语言规律的,实际上是对语言规律的描写,所以我们也把它归入理论范畴。

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的语言理论还包括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例如社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用学、方言学、语言发展史,等等,因为语言学的这些分支学科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语言的特点和规律的。语言理论总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语言教学发挥指导作用。关于语言的本质和特点的论述,是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法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任何一种语言教学理论和语言教学法流派都要以一定的语言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背景。例如,听说法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认知法的语言学基础是转换生成语言学,功能法的语言学基础包括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这就是语言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宏观指导作用。对语言事实的描写,包括有关的定量分析和关于语音、词汇、句型,语法。语用规则等的描写,对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是这些具体教学实践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任何一部语言教材都包含着编者对所教语言的规律和规则的认识以及或详或略,或明或暗的描写.可以说,没有对语言的规律和规则的描写,语言教学就寸步难行。这就是语言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微观指导作用。

语言理论也包括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文化语言学理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有许多就表现在语言和交际之中。因此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量不熟悉或难以理解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常常成为理解和使用目的语的障碍。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特别是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要有计划地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以消除语言学习和使用中的文化障碍,就必须应用文化语言学理论,影响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的文化因素多半是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道德标准和是非标准以及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交际有规约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有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因为这类文化因素跟语言和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密切相关,所以又叫做“交际文化”,研究这种“交际文化”的理论可以叫做交际文化理论:因为这类文化因素只有通过语言和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所以研究这种文化的理论也可以叫做比较文化理论。跟第二语言教学有关的文化理论主要是这种“文际文化”或“比较文化”理论。这类文化理论也总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指导语言教学。作为——种理论系统及其所包含的理论观点,是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所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这是宏观方面的指导作用;对文化差异事实的具体描写是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教学实践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理论依据,这是微观方面的指导作用。

(2)语言学习理论

语言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语言学习和获得的心理过程。揭示语言学习和获得的客观规律的,目前属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语言教学至关重要,因为如果不掌握语言学习和获得的规律,语言教学就会陷入盲目性,语言教学理论也会因为缺少可靠的理论依据而如同一所房子建立在沙滩之上一样。

研究语言教学首先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学和教的内容;学习者怎么学;执教者怎么教。因为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来决定,所以学和教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学什么”。只有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研究,才有可能全面揭示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怎么教

学什么怎么学

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和成功率的三根支柱,三条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学要由学什么来决定,因为学习的内容不同,学习的规律也不同。怎么教要由学什么和怎么学夹决定,因为教学规律是山教学内容和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学习规律决定的。因此,要研究教学规律,首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到目前为止.我们研究的重点多半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这就好比缺少了一条腿。在没有关于外国人汉语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关于语言学习规律的研究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我们在第二章已经对中介语理论作过粗略的介绍,如果能够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汉语中介语作出全面、客观的描写,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就可以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参见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2期)

(3)一般教育理论

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教育活动,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要应用一般教育理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许多教学原则,如针对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以致用的原则,等等,都来源于一般教育理论。

2.教学理论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第二语言教学本身,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以及跟教学有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例如:语言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教学结构,教学类型和课程类型;关于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各个教学环节的理论;有关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语言要素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特点和规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等等。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和阐明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由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是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的综合体现,所以研究教学理论必须综合应用研究上述规律的理论一一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因为要综合应用以上每种理论,所以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就是一种应用理论。我们强调“综合应用”,是因为上述各种理论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系统,它们当中的任何一种理论所揭示

的规律都不能完全包括或代替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因此它们当中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能单独全面指导第二语言教学。要揭示第二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经验,通过专门的研究,从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加以综合、梳理,使这些有用的成分统—起来,形成能够全面指导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系统。这样的理论系统就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这一情况说明,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这也是第二语言教学本身的重要特点。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也决定了它是唯一能够全面指导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理论的核心。如果仅仅以某种基础理论,例如仅仅以语言理论或者仅仅以一般教育理论指导第二语言教学,就容易产生片面性。

研究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不但要综合应用有关的基础理论,而且在应用这些基础理论时还必须从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紧紧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经验,包括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和教学试验。这主要是因为,有关的基础理论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学派林立,其中许多理论都还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有的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还很不成熟。如果不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就不知道众多的基础理论中哪些是有用的成分,就会把大量跟第二语言语教学无关的理论当成有关的理论,或者把次要的当成主要的,从而影响教学理论自身的简明性;如果不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会把基础理论中所有的理论观点都当成正确的理论,就会对各种理论观点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从而影响教学理论自身的科学性。这—情况说明,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不完全是对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的被动的应用.它本身也是一种主动创造的过程。其创造性主要表现为: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从有关的基础理论中吸取有用的成分。加以综合、梳理而达到融会贯通;对不同的理论观点则根据教学经验.特别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试验,去辨明是非而加以取舍;对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为不全面,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加以补充、修正;对尚未被发现或尚未被多数人认识的理论,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加以发理或进行阐述,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去补充、修正有关的基础理论,阐明尚未被多数人认识的理论.

3、教学法

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贯穿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学法是总称,它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不同层次上的具体内容,

语言教学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性质。其中的教学原则要反映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所以也是教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之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是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具体应用,基本上属于教学实践。由于语言教学法具有理论性的一面,所以我们也把它归入学科理论范围。

3.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指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具体内容包括怎样处理对教学全局有重要影响的各种关系,例如: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我赞成“以教师为半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等,都要由教师决定,这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但是上述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待征、文化程度、第一语言跟目的语的关系、学习目的和实际需要;在课堂上,主要的活动者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就好比演戏,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这些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与此相反的做法是,不考虑学生的特点,根据主观设想和传统习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教师演独角戏,—个人包揽整个课堂活动,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落后的教育思想的表现,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涉及的主要问题是;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还是根据教学方法决定教学内容。我们认为应当根据教学内存决定教学方法。前面谈到,语言教学至少要包括五项内容,即语言要素、语用规则、文化背景知识、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我们研究教学方法.首先要研究怎样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统一起来,每一项内容怎么教,而不应当首先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然后决定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就是具体项目的教学,不同的内容处理的方法也不能完全相同。以语言要素中的语法的教学为例,有些语法点的讲解适合于用归纳法,有些语法点的讲解适合于用演绎法。采用演绎法还是采用归纳法,要看是什么样的语法点,不应当首先认定语言知识的教学只能用归纳法,然后根据这样的思路编排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当然,教学内容并不是决定教学方法的唯一的因素.因为同样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决定教学方法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语言学习规律。

(3)教学内容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防止两种片面性。一种片面性是只教语言,不介绍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另一种片面性是把语言教学仅仅当成传播文化知识的途径,这两种片面性都不符合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我们认为,语言教学就是教语言。但是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的言语材料,必须结合言语要素的教学和言语技能,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介绍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虽然把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列为语言教学的内容之一,但是必须强调指出,因为我们所说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存在于语言和语言交际之中,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当从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跟语言要素的教学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紧密地合起来。这就是“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4)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的关系。我们前面谈到,人们学习语言必须建立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形式结构的教学跟语义结构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形式结构教学和语义结构教学相统一”的原则。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听说法”的影响下,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语义结构的教学、造成形式结构与语义结构相脱节的情况,这是语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之一。

(5)语言要素的教学与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握最终要表现在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是个人运用语言的技能,总是跟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课本上看不到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能看到的只是包含言语要素的言语材料,教师上课的时候,就是要利用课本上的言语材料训练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对课本照本宣科,只是传授言语要素而不训练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那不是语言教学。现在有许多语言教材缺少训练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练习题,多数练习项目都是理解性练习,缺少真正的交际性练习,这也不符合语言教学的要求。无论是在教材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言语要素的教学都要围绕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来进行,这就是“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

(6)理论讲解与言语操练的关系。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要区别对待。例如,对小学生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学生就不宜讲解语言理论和语言知识,主要是结合实物和实情,结合语言环境和上下文进行言语操练。对中学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理论知识,但是介绍理论知识要结合所学的言语材料,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的言语材料,帮他们举一反三,同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能为理论而理论。理论讲解的时间不宜过多,一般不宜超过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一,最多不应超过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特别是对职业目的者,可以多讲一点语言知识,但是对职业目的者要专门开设语言知识或语言理论课,所以在沿言课上讲解语言理论的时间最好也不要超过课堂教学时间的三分之一。这就是“精讲多练”的原则。

(7)目的语与媒介语的关系。我们原则上不反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媒介语.但是主

张把媒介语的使用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用。这就是“适度使用媒介语”的原则,

怎样认识和处理以上各种关系,是各国语言教学界所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同的语言教学法流派.就其理论的具体内容来说,也主要表现为对这些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同。

我们认为.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即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的原则,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形式结构教学与语义结构教学相统一的原则,以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精讲多练的原则,适度使用媒介语的原则等,反映了语言和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因此是语言教学普遍适用的原则,在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中都应当贯彻这些原则,因为这些原则是从宏观上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的总原则,所以属于教学原则范畴。

3.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处理语言要素和文化知识,训练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的具体方法.包括编排教学内容顺序的方法,讲解语言点的方法(例如采用演绎法还是采用归纳法),训练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的方法(例如采用什么样的练习方式),训练言语交际技能的方法,等等。

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的主要区别是:

(1)教学原则直接受教学理论的指导,往往反映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这些客现规律只能通过理论研究去加以揭示,而不能由任何个人加以创造。也就是说,教学原则的制订必须以语言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教学方法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具体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创造性。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在不违背教学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2)教学原则对同—类教学对象和同一种教学类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教学方法则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就是说.在同样的有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精讲多练”是一条教学原则,但是在讲解某个语言点时采用演绎法还是采用归纳法,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又如,“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是一条教学原则,但是两者结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往往取决于教师对有关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的理解、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

(3)教学原则贯穿于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测试等整个教学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

3.3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指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技巧,也可以叫做课堂教学技巧。课堂教学技巧只能由任课教师个人掌握.虽然要受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制约,但是比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教学技巧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中,例如:怎样引进一个新的语言点,怎样板书和使用直观教具,怎样运用表情动作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挥全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掌握语速和教学节奏,怎样调节课堂气氛.等等,都是教学技巧要研究的问题.一定防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否则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就会成为死板的教条。熟练而得当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教学既是—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种教学的艺术性最终要体现在课堂上,只有把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显示教学的艺术性。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教课,就好比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教学技巧就好比表演艺术。演员演戏固然要有好的剧本,但是如果没有演员的表演艺术,再好的剧本也不能吸引观众。教师上课固然要有体现科学的教学原则和先进的

教学方法的理想的教材,但是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技巧,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吸引学生。演员以自己表演艺术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语言教师则必须以自己教学技巧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过程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2007 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 , 1857 -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 Native language )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Ianguage)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 foreign Ianguage )和第二语言( second I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e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 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 (learning ),也有人译成“学得” ,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优点: 1.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 2.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有利于教材编定; 4.教师教学相对容易和简化 缺点: 1.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 2.轻视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 3.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4.知识结构不完整。 活动课程 优点: 1.照顾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密切学习同实际生活的联系; 3.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能力; 4.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缺点: 1.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2.由于过分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造成内容上的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内在联系性; 3.忽视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优点: 1.有助于增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 2.有助于密切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 3.有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缺点: 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尚存在许多问题,受到一些限制,如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存在较大的难度,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2.分科课程 优点:

1.分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幼儿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并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 2.分科课程的教育目标明确,操作性强,评价简易; 3.分科教学的教材统一,便于教师的组织和控制; 缺点: 1、学科间的划分过于细致,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分科课程由于教材偏重逻辑造成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3、分科课程重知识的传播,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生情感、道德等社会性的发展不利。 4、学科种类繁多,易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 1.非预期性 2.潜在性 3.复杂性 4.隐蔽性 现代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直观性原则 四)启发性原则 五)循序渐进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七)因材施教原则 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形式(一)表格式:即根据表格中的各种栏目的提示或要求来设计课堂教学进程。 (二)文字式:即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进程。 一个完整的一般新授课教案通常包

汉语国际教育概论之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北语听课整理-完整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一、教学法流派的研究 1.什么是教学法流派 教学法体系:由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包括: (1)理论基础(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目标 (3)教学原则 (4)教学内容 (5)教学过程 (6)教学方法和技巧 (7)教学手段 (8)教师与学生的作用 (9)评估方法 1.1教学途径类 较侧重于提供教学理念和原则,对具体教学方法、程序未明确规定。 1.2教学方法类 同时规定了教学步骤和教学技巧 2.三大教学法流派 2.1传统教学法(强调语言形式) (1)认知派(语法翻译法、认知法) (2)经验派(直接法、听说法) 2.2交际性教学法(强调语言功能和语言运用)

(1)语言派(功能—意念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2)内容派(内容型教学法) 2.3人本主义教学法(强调学生为中心) 团体语言学习法、暗示法 3.西方学者对教学法流派的分析模式 (1)教学理念、原则(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 (2)教学方法、设计(目的、活动、教师、大纲、教材、学生)(3)教学实践、步骤(步骤、活动、技巧) 4.对教学法研究的主要方面 (1)时代背景、地点、代表人物 (2)理论基础:语言学、心理学 (3)教学步骤 (4)主要特点(教学原则) (5)成就和不足 二、主要教学法流派分析 现代语言(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1.传统教学法 1.1语法翻译法(又称古典法)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刚,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一种教学法。 (1)时代背景 18世纪德国语言家奥伦多夫吧语法讲解与翻译练习结合起来,成为当时一种标准的课堂教学方法。 19世纪中叶,逐渐成为教现代语言的主要方法。 (2)理论基础 历史比较语言学(语言同源)、官能心理学(思维训练) (3)教学步骤 讲解语法词汇→翻译练习 →介绍课文(母语介绍课文、逐句翻译课文、朗读课文) →巩固课文(胡毅巩固课文、回答理解题) →测试检查(通过双语翻译测验检查) (4)主要特点 A.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用演绎法; B. 依靠母语,用母语教目的语,以翻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和练习手段; C.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为目标; D. 重视课文教学,以文学名著典范语言为教学; E. 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5)成就 A. 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

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 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瞧 (2)从学的方面来瞧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与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您好),就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与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就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她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就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就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与文化就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就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就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就是她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就是她们自己民族的文化)。她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与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 (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 )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 、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 、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教什么(教学内 容— 语言学) 如何学(习得理论和认知心理—心理学) 怎么教(教学理论 和方法— 教育学)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一、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研究课程改革,必须对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据不完全统计,中外学者对“课程”有近百种定义,既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课程的定义也不断趋于完善。 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将课程定义为: 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广义) 课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狭义) 近年来,课程理论发展迅猛,以上述定义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将课程的定义归纳为: 课程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 课程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狭义) 下表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 在上述三个层次中,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是“龙头”。因为规划和设计必然要使用某种课程模式,体现其课程观念,并拉动另两个层次的编制和实施。从课程的定义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是广义教学的一

发展 部分,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课程又涵盖了狭义的教学,包含了大纲、教材、教学手段以及教法和学法。 ——摘自蒋乃平:《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摘自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三、课程的类型及其演变 课程类型又称课程形态、课程原型。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相关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融合课程 课程 核心课程(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广域课程 活动课程(以儿童为中心)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了一种介乎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在教育大词典里有两种释义:一是指最主要的学科即主干科目;二是指一种课程原型,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教育观。核心课程既不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这种教育观适应了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今被人们强调的职业分析,就是以人类基本活动——职业的实际需要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核心课程的理念在职教领域中的一种体现。 与此同时,学科课程也发展出三类改进类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这三种改进类型实际上是学科不同程度的综合化。 在工业经济后期向知识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众多国家职教课程产生了质的变化,多元整合型课程——一种新型的课程类型应运而生。多元整合型课程是指采用多种课程类型之所长,经取舍、重组而成的现代职教课程类型。

第二语言教学流派简介

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简介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 ?第二语教学法流派很多,有几十种,这里重点介绍以下几种。 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认知法 功能法(交际法) 1、语法翻译法 ⑴产生背景 ⑵基本特点 ⑶分析评价 ⑷应用提示 ⑴产生背景 发展线索 古代拉丁语的教学——中世纪的古典语言教学,16世纪开始现代语言取代拉丁语,到18世纪末,现代语言(英语、法语)已经进入教育主流。 代表人物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语言学家,奥伦多夫(H.Ollendorff)对这种方法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和总结,使之成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 普洛茨(1819-1881)推行语法翻译法教学的重要人物(教师) 相关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心理学基础——18世纪德国的官能心理学 ?⑵基本特点 ?以理解书面语、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不重视口语和听力; ?以系统的语法知识为主要内容,教学采用演绎的方法; ?词汇的选择由内容决定,对译生词表; ?用母语教学,翻译是主要教学手段; ?强调学习规范的书面语,注重原文,阅读名著。 ?⑶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创建了翻译的教学形式; ?注重语法规则; ?注重阅读,注重语料的规范性。 ?局限: ?重语言知识而忽视语言运用; ?过分依赖母语;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听说训练。 ?⑷应用提示 ?两个基本点: ?①以启发学生的目的语认知为出发点; ?②根据教学环境、对象、内容等选取合适的方式。

?在第二语言课堂上,教师容易陷入过多使用母语或媒介语的误区,而作为一个第二 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说目的语,则永远不会多余! ?2、直接法(自然法) ?⑴产生背景 ?⑵相关理论 ?⑶基本原则 ?⑷训练方法 ?⑸分析评价 ?直接法就是直接用外语教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重视形式语法。 ?⑴产生背景 ?语言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尝试,法国语言教育家古安(F.Gouin)(或称戈恩) 创造“序列教学法”。 ?德国教育家贝力子(M.D.Berlitz)一生主要在美国,因创建贝力子外语学院采用直 接法而闻名。 ?⑵相关理论 ?语言学 ?当时发展起来的语音学为直接法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语言学的基础。1886年国际语 音协会成立,公布了国际音标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的新原则。 ?心理学——联想主义心理学 ?理念:在语言行为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感觉而不是思维,注重联想,形象化的作用, 通过感觉学习。并认为最强的感觉是由声音引起的。 ?⑶基本原则 ?直接联系:客观事物与第二语言教学直接联系 ?以模仿为主:通过大量感性材料灌输感性认识,再归纳 ?以口语为基础:从听说入门,重视语音教学 ?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教授当代通用语言 ?⑷训练方法 ?实物法(名词类) ?动作启发法(表演法) ?环境制造(情景再现) ?重复法:模仿、重复、领会 ?词语拓展法 ?⑸分析评价 ?积极方面: 重视活的语言,重视实用性; 尝试建立第二语言教学的直接联系; 教法生动活泼; 为母语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教学提供了可行方式。 ?局限: 推广受到限制,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技巧; 教学条件有要求;小班授课效果较好; 完全排斥母语,有时“舍近求远”甚至于完全误导;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类型及特征: 根据课程性质进行分类: (一)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主要缺点是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二)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其缺点主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三)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实施综合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融合课程。二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三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是: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其优点在于它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缺点主要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课程管理进行的分类 (一)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通常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置的课程。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

最新第二语言教学和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复习进程

(三)、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一语言教学的异同相同点: (1)从教的方面来看 (2)从学的方面来看 不同点: (1)教学起点不同 第二语言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开始,先教发音、最基本的词汇和语法(《汉语教程》第一课你好),是零起点的教学。而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入学时已基本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据我国学者(周国光、王藻华等)研究,儿童到六岁时,基本上习得了母语),不需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教,第一语言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由于要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开始,就带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跟第一语言教学的一系列的区别,也使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成为两门相互独立的学科。) (2)教学环境不同 第一语言教学往往是在母语的天然的语言环境氛围中进行,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第二语言教学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语言交流障碍。 (3)受其他语言的影响不同 第二语言学习是在第一语言习得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决定了它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儿。第一语言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种影响可以起正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如汉英主语+动词+宾语);也可以起负面的作用,如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英语中有第三人称变化,汉语中无,学英语时易错)。对于正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充分利用,负面的要在教学中加以预防或排除。后者是第二语言教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第一语言教学不存在类似的问题。 (4)文化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不同 我们说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本身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儿童在习得第一语言(通常也是他们的母语)的同时,也得到了这种语言的文化(通常也是他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他们自然地形成了操这种语言的人所共同具有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学习第二语言,自然也要了解、学习、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通常不是本民族的文化)。当第二语言学习者遇到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时,有些不容易理解并难以接受,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 班级:12对外汉语姓名:韩瑞晶学号2012034107 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再学者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人们提出许许多多教学原则这些原则是第二语言在教学中特别需要重视的。 (1)精讲多练的原则 精讲多练是60年代初北京语言学院教师总结出的一条原则。所谓精讲,就是语言知识、语言规律要讲的精炼、简明、扼要,教师适当的讲授理论知识和与语言规律,这是对成人学校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所谓多练就是通过大量要目的,要层次、反复的操练、练习。是学生掌握目的语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交际 鉴于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所以语言缴械应体现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入学时语言水平的情况,调整讲和练的层次。并提高学生们的技能,这不仅包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而且为了培养交际能力,还需要进行有关语用规律、话语规律和交际策略的言语交际技能训练。 (2)动机诱导的原则 社会语言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心理实验得出结论:一个人要学习某种第二语言,决定其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其智力水平的高低或天生语言能力的强弱,而在学习者是否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所以我们要将良好的学习动机的诱导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第二语言教学的始终。 (3)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 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并确定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学习的内容应是真实而实用的,要做到学以致用。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课堂要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加强趣味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设计教学活动,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所得到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计划,改进教学;对待学生的偏误应采取严格纠正的态度,但纠错要根据其性质和发生的场合区别对待,注意方式。 (4)交际性原则 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第二语言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不只是让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语言知识和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因此,第二语言教学中,语言交际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教师应当努力将交际引入课堂。 (5)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结构是指语言的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指用语言做事,即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文化指语言教学范围里的文化,主要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影响到交际的语言文化因素以及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是基础,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较为迅速地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功能是目的,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因而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额,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紧密结合。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对比的原则

课程建设项目类型

课程建设项目类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课程建设项目(2005年度) 《课程建设自评总结报告》 课程名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课程类别 负责人傅连康 职称副教授 所在部门金融管理学院学院(部)金融学专业立项时间2005年 12 月日 2006年 9 月 27 日

1. 课程负责人情况 基本信息: 姓名:傅连康性别:男出生年月:1957-5-25 最终学历: 硕士研究生职称: 副教授学位: 硕士职务: 专业主任 电话: 传真: E-mail: 所在院部: 金融学院 通信地址: 松江区场西路398弄158号邮编:201612 项目建设期内教学情况 项目建设期内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学生总人数 投资组合管理专业课 2 研究生、2003 80 财务管理专业课 3 本科生130 会计学(中加)专业课 3 本科生135 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课 2 研究生20 项目建设期内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性教学学生总人数 金融证券模拟交易900 毕业论文14 项目建设期内教学研究成果 项目建设期内主持的教学(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 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上海市教委1年主持人 金融证券模拟交易学校2年主持人 项目建设期内作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教学(学术)论文 论文题目刊物名称级别发表时间 外商直接投资负效应与金融危机 ------来自马来西亚的证据《审计与经济研究》核心2006年3月《外汇储备超速增长 与外源性金融风险防范》《国际商务研究》核心2006年2月 2. 课程建设背景与目标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对本土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国外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和国内金融机构有所区别,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随着中国政府对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管制的放松,应对来自国外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将日渐转变。这种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变化要求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应更注重人才的国际视野和知识的适度超前性,不断动态地关注金融环境的改变及时添加和更新课程内容。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在国内外已有一定基础,但从国内金融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看,重理论轻实践、重宏观轻微观、重知识传授轻操作能力培养的倾向同样反映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水平是金融学教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二语言教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学科性质 1、学科定位 (1)对外汉语教学(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指教师将汉语交际技能及相关汉语知识传授给海外非母语者的过程。 (2)狭义应用语言学:主要指语言教学,尤其是指第二语言教学或外语教学。(3)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是应用语言学(applied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 (4)汉语国际教育(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应“汉语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出的新名词,是狭义的对外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的3个含义 (1)教学: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1996《现代汉语词典》)。这个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测试。 (2)学科 A、对外汉语的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对应学科理论基础包括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 B、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一方面是理论研究,即对3门基础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建立本学科的理论范畴;另一方面要重点研究“教什么、如何学、怎么教”这三大问题,研究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事业 A、加快孔子学院建设。(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 B、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师资培训全球网站,开发多媒体培训课件,提供在线培训辅导,通过网上网下、境外境内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师资培训规模和质量。二是将“对外汉语”提升为二级学科,支持高校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硕士,并增加推荐免试招收硕士生名额,实行本科定向招生,将人才培养与使用直接挂钩。三是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对外汉语、外语、中文、教育等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资源、坚持向社会公开招聘志愿者教师,积极从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华侨中招募志愿者教师。四是在海外推行汉语师资能力考试、培训和认定,与国外相关机构联合培养海外教师,支持各国开设培养汉语师资的相关专业或课程,增强海外师资队伍自身发展后劲。五是重点建设若干个“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并选择一批中学和社会机构,建立“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师资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或“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是按一门门学科编制的多学科并列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但不利于联系实际和吸收新学科知识。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相对于“选修课程”而言的。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通常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选修课程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可以说计划性是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第五讲 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第五讲: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 一、语法翻译法 时间:18世纪末 代表人物:[德]奥伦多夫 理论基础:机械语言学或历史比较语言学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 ?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理的各种官能可分别加以训练例如:记忆、思考、概括…… ?联想心理学:把一切心理活动看成是各种感觉或观念的集合。心理活动主要依靠联想的力量来实现。如:记单词依靠和母语的联系。 一、语法翻译法 主要特点: A.以语法为纲,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 B.课堂教学使用学生的母语,教学法以翻译为主。 C.注重书面语的教学,轻视口语。 D.教授所谓的“规范”语言,重视使用所谓经典的“名著”、“原著”。 一、语法翻译法 成就: A.强调母语教学的理论。 B.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语法知识扎实。 C.由于注重书面语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比较高。 D.对教师本身的口语要求不高,该教学法使用方便。 一、语法翻译法 缺点: A.忽视言语交际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B.过分依赖学生的母语和翻译的手段,无法养用目的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C.过分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或深奥难懂。

二、直接法(改革法、自然法) 针对“语法——翻译法”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又称“自然法”,主张仿照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来设计第二语言教学过程。 直接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代表人物是贝立兹。时间:19世纪后半叶西欧 代表人物: [德]贝立兹[法]古安[英]帕莫·艾盖尔特 理论基础: 联结主义心理学,强调语言与客体的直接连接。 特点: A.在语言和外界事物或经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学生的母语。 B、以口语为基础(与“语法—翻译法”针锋相对) C.句本位,以句子为基本的教学单位。 D.以模仿为主。 E.用归纳法教授语法规则先操练,后归纳。 优点: A.打破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新路子。 B.利用直观手段(实物、图片等)进行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C.注重口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D.不使用学生母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目的语思维的能力。 缺点: A.把幼儿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混为一谈。 B.完全摒弃学生母语,忽视其积极意义,有时反而影响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C.过分强调模仿、重复,不符合成年人需要适当给出规则的学习方式。 D.对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第二语言教学

第四章语言教学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和学习的工具,同时又是文化和信息的载体。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的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然也直接关系到他的交际效果。而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对一个人其他努力地形成好热发展,对一个人的工作业绩和事业成就,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语言能力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而诸种能力中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强弱不但对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而且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所以个人的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和交际效果必然会对相关的社会群体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叫做社会效应。 语言教学是指语言课程的教学。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目的语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心理和语言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汉语难学的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拿学习非亲属语言跟学习亲属语言比较 第二种误解是汉字和汉语教学不得法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发展语言教学和教育,对提高国民的语言素养,促进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以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语言教学和语言学教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后者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 区别: 1、教学目的不同语言学教学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不同的教学目的语言教学从根本伤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内容是语言理论知识和语言研究方法等语言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知识、语用知识、相关的文化知识以及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 3、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不同语言学教学的原则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语言教学的原则必须在综合考虑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 汉语教学的不同的地方 1、教学的重点不同 2、教学的内容编排顺序不同 3、处理她说和读写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不一定相同 第二语言教学的结构 即由第二语言教学本体以及与本体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一种统一体的构成方式三个部分 1、教学部分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择)、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 2、理论基础包括本体理论和基础理论本体理论即教育理论包括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也包括教学路子、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理论说明基础理论:语言理论、语言学

培训课程有哪些类型常见的

培训课程有哪些类型常见的 绩效导向教学是20 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新的企业培训理念,一直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随着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对培训的观点开始发生转变,培训不再是一种福利。那么大家知道培训课程有哪些类型?企业者如何设计好培训课程?为你带来了“培训课程” 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培训课程类型:战略落地类课程战略落地类课程的开发逻辑是助力变革推动,按照变革导入、变革设计、变革推动的逻辑展开。例如,企业推动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首先需要进行绩效管理变革意义的导入,然后进行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最后进行落地推广。 这个过程前两个阶段需要的培训一般由咨询公司提供支持,企业基本不需要开发课程,而第三阶段的变革落地则需要开发绩效管理体系落地的课程,包括针对公司管理者的“某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解读及执行”,针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体系解读和应用” 。此外,类似的课程还包括“企业文化落地” “公司战略宣贯”“信息化建设落地”“六西格玛质量管理落 地”“5S”等。 培训课程类型:业务落地类课程业务落地类课程的开发逻辑是产品推广过程,依据市场导入阶段、系统建设阶段、业务推广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不同专业和岗位任务的需要开发对应的课程(见图表1)。例如,银行要推动金融IC 卡业务发展替代磁条卡,在市场导入阶段需要开发“ IC 卡基础知

识”课程;在系统建设阶段需要开发“发卡系统改造”和“收单系统改造” 等系统改造类课程;在业务推广阶段需要开发“收银员操作培训” “行业化应用”类等应用类课程;到系统运维阶段,“系统维护与故障排除” “业务差错处理” 等运维类课程就成为开发的重点。企业并不需要每个阶段都亲自开发课程,开发精力应多集中在业务推广和运维阶段,常见的课程包括“新产品销售” “新产品服务”等。 总之,战略推广和业务落地类课程的重要性高、内容企业个性化程度高、使用人数多、对业务支持大,企业应该优先进行内部课程开发。 培训课程类型:全员职业素质类课程职业素质课程体系有多种构建方式,有的企业建立了全员胜任力模型或全员素质模型并根据这一模型构建课程体系,大部分企业会直接借鉴通用模型构建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课程(见图表2)。其中,面对公司类课程需要企业内部自己开发,而其它三类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能力决定是采购外部通用课程还是需要二次开发。 培训课程类型: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是以素质模型为基础构建的,如图表3、图表4 所示,根据素质模型的行为等级要求来对应课程。这类课程大部分是通用课程,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要根据管理者人数和企业人才培养的精确性来确定。先进企业会首先开发班组长或基层管理者的培训课程。中国行业排名第一的益策培训机构下属商 战名家网培训平台聚集5万权威讲师,200 多家机构为企业、个人提供私人定制培训课程。 同时,这种模式忽略了一个问题,即管理者不是在真空中开展工作,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讲义) 暨南大学周健zhou5081@https://www.360docs.net/doc/1b9358562.html,2007夏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这一对概念的区分首先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 提出来的。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性和系统的部分,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和所有的符号一样,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而且“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系统,在于语言符号之间存在“组合”和“聚合”关系。而“言语”是个人为了交际需要使用语言的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语言”和“言语”之间有着双重关系:语言存在于言语,产生于言语;反过来,语言又制约着言语。区分语言和言语,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找到了稳定的对象和最好的切入点,并且可以在语言规范之外,找到言语活动规律。 分清这对概念对于我们的汉语教学很有意义:我们重点教的是汉语的语言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从一些典型的言语作品中归纳出来的。学生有了相当的汉语言语作品的积累才能认识和掌握汉语的规律,掌握了汉语的语言规律之后还要把它转化成汉语的言语技能,掌握了言语技能,才能运用汉语表达思想、与人交际。 二、母语和第一语言 母语(Native language) ,也叫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与外国语或外族语相对应,它是依据亲属关系来确定的。 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 是指人们出生后首先学会的语言,是按照语言获得的顺序来确定的。母语跟第一语言不一致的情况;双语(多语)第一语言的情况。 三、外语和第二语言 外语(foreign language) 和第二语言(second language) 这两个术语在当今外语教学法文献中,一般都看作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在有必要的时候,我们也加以区分。 外语是母语以外的外国语言,是与本族语相对而言的。 第二语言是跟第一语言相对的概念,有时还有一种含义,即指在目的语环境中习得和使用的第一语言以外的语言。 四、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 “习得” acquisition, 也有译作“获得”的。习得一般指幼儿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 “学习”(learning),也有人译成“学得”,在心理语言学中是指人在习得母语后有意识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母语习得二语学习 无意识有意识 无正规讲授有教师专门讲授 无计划有计划 无教材有教材 自然环境课堂环境为主 无序输入有序输入 应用语言学 语言教学 汉语教学外语教学 汉语作为母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